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六十五 职官考十九-文献通考
卷六十五 职官考十九
○禄秩
周班爵禄之制: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大国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
(赵岐曰:"庶人在官者,未命为士者。")
。次国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小国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皆禄足以代耕也
(卿禄与君禄皆十分之一,大夫於卿各相加。士不得耕,以禄代耕也)
。及乎周衰,诸侯恶其害已,而去其籍
(诸侯恣行,恶其法度之害已,而灭去其籍,故今《周礼》司禄之官阙其职也)
,故其详不可得而闻矣,盖其略也
(《孟子》)
。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视,比也)
。诸侯之下士禄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人,下大夫食七十二人,卿食二百八十八人,君食二千八百八十人。次国之卿食二百一十六人,君食二千一百六十人。小国之卿食百四十四人,君食千四百四十四人。次国之卿命於君者,亦如小国之卿。凡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农夫皆受田於公,田有五等,收入不同也。庶人在官者,谓府史之属,官长所除,不命於天子国君者。分或为粪)
。故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耕也
(《王制》)
。汉制,禄秩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各有等差。宣帝又益天下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汉书》曰:"若食一斛,则益五斗。"又应劭注《汉书》曰:"张敞、萧望之言曰:'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小吏俸率不足,常有忧父母妻子之心,虽欲洁身为廉,其势不能。请以什率增天下吏俸。'宣帝乃益天下吏俸什二。"而《汉书》言十五,两存其说)
。至成帝阳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
(除八百,就六百;除五百,就四百)
。绥和二年,又益吏三百石以下俸。凡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其时亦有俸钱之差,但本史文不具耳。故元帝时,贡禹上书曰:"臣为谏议大夫,秩八百石,俸钱月九千二百,廪食太官。又拜为光禄大夫,秩一千石,俸钱月万二千。禄赐愈多,家日以益富。")
。中二千石
(月俸百八十斛)
,二千石
(百二十斛)
,比二千石
(百斛)
,千石
(八十斛)
,六百石
(七十斛)
,比六百石
(六十斛)
,四百石
(五十斛)
,比四百石
(四十五斛)
,三百石
(四十斛)
,比三百石
(三十七斛)
,二百石
(三十斛)
,比二百石
(二十七斛)
,百石
(十六斛)
。自四百石至二百石为长吏
(吏,理也。主理其县内)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
(颜师古曰:"《汉官名秩簿》云,斗食月俸一十斛,佐史月俸八斛也。一说,斗食者,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云斗食也。")
,是为小吏
(本史王莽诏曰:"自公卿以下,一月之禄十斛緵布二疋,或帛一疋。予每念之。今俸禄一岁六十斛,稍以差增,上至四辅而为万斛。"孟康曰:"緵,八十缕也。")
。後汉大将军、三公俸,月三百五十斛
(《风俗通》曰:"汉制,三公一岁其食万石。"按此则有出,盖举大数也)
。至建武二十六年,增百官俸,其千石以上减於西京旧制,六石石以下增於旧秩
(本史。永初四年,又减百官及州郡县俸各有差)
。凡诸受俸,皆取半钱榖。延平中定制:中二千石
(月俸钱九千,米七十二斛)
,真二千石
(钱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
,比二千石
(钱五千,米三十四斛)
,千石
(钱四千,米三十斛)
,六百石
(钱三千五百,米二十一斛)
,四百石
(钱二千五百,米十五斛)
,三百石
(钱二千,米十二斛)
,二百石
(钱一千,米九斛)
,一百石
(钱八百,米四斛八斗)
。凡中二千石,丞比千石;真二千石,丞、长史六百石;比二千石,丞比六百石。令、相千石者,丞、尉皆四百石;其六百石者,丞、尉皆三百石。长、相四百石及三百石者,丞、尉皆二百石。诸侯、公主家丞秩皆比三百石。诸边障塞尉、诸陵校尉皆二百石。有常例者不署秩
(本志)
。大将军、三公腊赐钱榖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
(特进、侯以下各有差)
。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三十疋,九卿十五疋,武官太尉、大将军各六十疋,执金吾、诸校尉各三十疋。武官倍文官
(《汉官仪》)
。献帝建安八年,颁赐三公以下金帛,由是三年一赐,以为常制
(本史)
。晋制,诸公及开府位从公有品秩第一,食俸日五斛,给绢春百疋,秋二百疋,绵二百斤;特进食俸日四斛,春服绢五十疋,秋绢百五十疋,绵一百五十斤;光禄大夫食俸日三斛,春赐绢五十疋,秋百疋,绵百斤;尚书令食俸月五十斛,春月三十疋,秋七十疋,绵七十斤;太子太傅、少傅,食俸日三斛,春赐绢五十疋,秋百疋、绵百斤。
右《通典》所载历代禄秩,惟不及魏、晋。今於《晋书 百官志》录出前条以补之。但《志》所载惟及诸公开府位从公者与特进、光禄大夫、尚书令、太子二傅,而馀官禄秩皆无可考,则亦未为全备也。
宋氏以来,州郡秩俸及杂供给,多随土所出,无有定准。永初元年,诏二品清官以上应食禄者,有二亲或祖父母年登七十,并给见钱。其郡县田禄以芒种为断,此前去官者则一年秩禄皆入前人,此後去者悉入後人。元嘉末,又改此制,计月分禄
(武帝初即位制,凡中二千石加公田一顷)
。齐氏众官有僮、幹之役,而不详其制
(永明五年制,二品清官行僮幹杖,不得出十。张融坐鞭幹钱敬道杖五十,免官。又梁王谌为吏部郎,坐鞭曹申免官。幹者,若门仆之类也)
。梁武帝天监初,定九品令。帝於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第二、第三品为中二千石,第四、第五品为二千石。及侯景之乱,国用常褊,京官文武月唯别得廪食,多遥带一郡县官而取其禄秩焉。扬、徐等大州比令、仆班
(扬州督王畿,理建康,徐州督重镇,理京口,并外官刺史最重者。尚书令、仆射、官品第三也)
,宁、桂等小州比参军班
(宁州理建宁,今雲南郡,桂州理始安,今郡,并与外官刺史最轻者。公府参军,官品第六也)
,丹阳郡、吴郡、会稽等郡,同太子詹事、尚书班
(丹阳尹理建康,吴郡、会稽即今郡,并列郡重者。詹事、尚书,官品第三也)
,高原、晋康等小郡,三班而已
(高原、晋康即今郡,并列郡最轻者。梁武帝定九品後,其内官吏为十八班,以班多者为贵,同班者即以居下为劣,则与品第高下不伦,当是其时更以清浊为差耳。本史既略,不可详审焉)
。大郡六班,小县两转方至一班。品第既殊,不可委载。其州郡县禄米绢布丝绵,当处输台附仓库,若给刺史、守令等先准其所部文武人物多少,由敕而裁。凡如此禄秩,既通所部兵士给之,其家得盖少。诸王诸主出閤、就第、婚冠所须,及衣裳服饰并酒米鱼鮭香油纸烛等,并受官给之。王及主婿外禄者不给,解任还京仍公给。後魏初无禄秩者,至孝文太和八年,始班俸禄,罢诸商人,以简民事。户增调三疋、榖三斛九升,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疋之赋。禄行之後,赃满一疋者死。其禄每季一请,於是百官受禄有差。至十年,议民官依户给俸
(本史又曰:"初,边方小郡太守数户而已,一请止六尺绢,岁不满疋。")
。北齐官秩:一品岁八百疋
(二百疋为一秩)
,从一品七百疋
(一百七十五疋为一秩)
,二品六百疋
(一百五十疋为一秩)
,从二品五百疋
(一百二十五疋为一秩)
,三品四百疋
(一百疋为一秩)
,从三品三百疋
(七十五疋为一秩)
,四品二百四十疋
(六十疋为一秩)
,从四品二百疋
(五十疋为一秩)
,五品一百六十疋
(四十疋为一秩)
,从五品一百二十疋
(三十疋为一秩)
,六品一百疋
(二十五疋为一秩)
,从六品八十疋
(二十疋为一秩)
,七品六十疋
(十五疋为一秩)
,从七品四十疋
(十疋为一秩)
,八品三十六疋
(九疋为一秩)
,从八品三十二疋
(八疋为一秩)
,九品二十八疋
(七疋为一秩)
,从九品二十四疋
(六疋为一秩)
。禄率一分以帛,一分以粟,一分以钱。事繁者优一秩,平者守本秩,间者降一秩,长兼试、守者亦降一秩。官非执事,不朝拜者,皆不给禄。州、郡、县制禄之法:刺史、守、令下车,各前取一时之秩。上上州刺史岁秩八百疋,与司州牧同;上中、上下各以五十疋为差;中上降上下一百疋,中中及中下亦以五十疋为差;下上降中下一百疋,下中、下下亦以五十疋为差。上郡太守岁秩五百疋,降清都尹五十疋;上中、上下各以五十疋为差;中上降上下四十疋,中中及中下各以三十疋为差;下上降中下四十疋,下中、下下各以二十疋为差。上上县岁一百五十疋,与邺、临漳、成安三县同;上中、上下各以十疋为差;中上降上下三十疋,中中及中下各以五疋为差;下上降中下二十疋,下中、下下各以十疋为差。州自长史下逮於史吏,郡县自丞以下逮於掾佐,亦皆以帛为秩。郡有尉者,尉减丞之半。皆以其所出常调课给之。自一品以下至流外勋品,各给事力。一品至三十人,下流外勋品,或以五人为等,或以四人、三人、二人、一人为等。繁者加一等,平者守本力,间者降一等。诸州刺史、守、令以下,幹及力皆听敕乃给。其幹出所部之人。一幹输绢十八疋,幹身放之。力则以其州郡、县白直充。後周制禄秩:下士一百二十五石,中士以上至於上大夫各倍之。上大夫是为四千石。卿二分,孤三分,公四分,各益其一,公因盈数为万石。其九秩一百二十石。八秩至於七秩,每二秩六分而下,各去其一,二秩、一秩俱为四十石。凡颁禄,视年之上下。亩至四釜为上年,上年颁其正。三釜为中年,中年颁其半。二釜为下年,下年颁其一。无年为凶荒,不颁禄。隋京官正一品禄九百石,下每以百石为差,至正四品是为三百石;从四品二百五十石,其下每以五十石为差,至正六品,是为一百石;从六品九十石,以下每以十石为差,至从八品,是为五十石。食封及官不判事者,并九品皆不给禄。其给皆以春、秋二季。刺史、太守、县令则计户而给禄,各以户数为九等之差。大州六百二十石,其下每以四十石为差,至於下下则三百石。大郡二百四十石,其下每以三十石为差,至於下下则一百石。大县百四十石,其下每以十石为差,於下下则六十石。其禄唯及刺史二佐及郡守、县令
(本志)
。文帝时,尝以百僚供费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工部尚书苏孝慈以为官人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从之。公卿以下,及给职田各有差
(本志)
。义宁二年,唐王为相国,罢外官给禄,每十斛给地二十亩。唐武德中,外官无禄。贞观二年制,有上考者乃给禄。後遂定给禄俸之制
(以民地租充之)
:京官正一品
(七百石)
,从一品
(六百石)
,正二品
(五百石)
,从二品
(四百六十石)
,正三品
(四百石)
,从三品
(三百六十石)
,正四品
(三百石)
,从四品
(二百六十石)
,正五品
(二百石)
,从五品
(一百六十石)
,正六品
(一百石)
,从六品
(九十石)
,正七品
(八十石)
,从七品
(七十石)
,正八品
(六十七石)
,从八品
(六十二石)
,正九品
(五十七石)
,从九品
(五十二石)
,诸给禄者,三师、三公及太子三师、三少,若在京国诸司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并左右千牛备身左右、太子千牛,并依官给。其春夏二季春给,秋冬二季秋给
(凡京文武官,每岁给禄总一十五万一千五百三十三石二斗。自至德之後不给)
。其在外文武官九品以上,准官皆降京官一等给。其文武官在京长上者则不降
(诸给禄应降等者,正、从一品各以五十石为一等,二品、三品皆以三十石为一等,四品、五品皆以二十石为一等,六品、七品皆以五石为一等,八品、九品皆以二石五斗为一等)
。其俸钱之制,京司诸官初置公廨,令行署及蕃官兴易,以充其俸。贞观十二年,罢公廨,置胥士七千人,取诸州上户为之,准防閤例而收其课,三岁一更,计员少多而分给焉。贞观十五年,以府库尚虚,敕在京诸司依旧置公廨,给钱充本,置令史、府史、胥士等,令回易纳利,以充官人俸。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言其不便,太宗纳之,停诸司捉钱,依旧本府给月俸。二十一年,复依故制,置公廨,给钱为之本,置令史、府史、胥士等职,贾易收息,以充官俸。永徽元年,悉废胥士等,更以诸州租庸脚直充之。其後,又令薄赋,百姓一年税钱,依旧令高户及典正等掌之,每月收息,以充官俸。其後,又以税钱为之,而罢其息利。凡京文武正官,每岁供给俸食等钱
(并防閤、庶仆及杂钱等)
,总一十五万三千七百二十贯
(员外官不在此数)
。外官则以公廨田收及息钱等,常食公用之外,分充月料。先以长官定数,其州县少尹、长史、司马及丞,各减长官之半。尹、大都督府长史、副都督、别驾及判司准二佐,以职田数为加减。其参军及博士减判司,主簿、县尉减县丞各三分之一
(谓内外员外官、同正员者禄料赐会食料,一事以上,并同正员。其不同正员者,禄赐食料亦同正员,馀各给半。职田并不给。自乾元之後,以常赋不给,内外官俸禄各减其半)
。内供奉及里行不带本官者禄俸食料、防閤、庶仆,一事以上,并同正官。带官者,听从多处给。若带外官者,依京官给
(食料赐会与京官同)
。诸检校及判、试、知等官不带内外官者,料度一事以上,准员外官同正员例给。若检校及判、试、知处正官见阙者,兼给杂用。其职田不应入正官者,亦给
(其侍御史、殿中及监察御史知、试,并同内供奉里行例)
。仪凤二年制,内外官俸食、防閤、邑士、白直等,宜令王公以下,率口出钱,以充给焉。调露元年九月,职事五品以上准旧给仗身。武太后光宅元年九月,以京官八品、九品俸料簿,诸八品每年给庶仆三人,九品二人。又有亲事、帐内
(六品、七品子为亲事,八品、九品子为帐内,限年十八以上,举诸州共率万人为之)
,凡王公以下及文武职事三品以上带勋官者则给之
(其亲事府、帐内府官,附在《王侯篇》)
。三师、三公、开府仪同三司
(一百三十人)
,嗣王、郡王
(一百八人)
,上柱国带二品以上职事
(九十五人)
,带三品职事
(六十九人)
,柱国带二品以上职事
(七十九人)
,带三品职事
(六十二人)
,上护军带二品以上职事
(七十三人)
,带三品职事
(五十五人)
,护军带二品以上职事
(六十三人)
,带三品职事
(三十六人)
。诸州县之官,流外九品以上皆给白直:二品
(四十人)
,三品
(三十二人)
,四品
(二十四人)
,五品
(十六人)
,六品
(十人)
,七品
(七人。其七品佐官六人)
,八品
(五人)
,九品
(四人)
。诸州县官流内九品以上及在外监五品以上,皆给执衣
(随身驱使,典执笔砚,其监官於随近州县取充)
:二品
(十八人)
,三品
(十五人)
,四品
(十二人)
,五品
(九人)
,六品、七品
(各六人)
,八品、九品
(各三人。关津岳渎官并不给)
。分为三番,每周而代
(不愿代者听之)
。初以民丁中男充,为之役使者不得逾境;後皆舍其身而收其课,课入所配之官,遂为恒制。镇戍之官,以镇戍上、中、下为差。上镇给仗身四人,中下镇将副各三人,中下镇副各二人,仓曹、兵曹、戍主副各一人。其仗身十五日一时,收资六百四十。开元十年正月,省王公以下视品官参佐及京官五品以上官仗身职员。凡京司文武职事官五品以上给防閤:一品
(九十六人)
,二品
(七十二人)
,三品
(四十八人)
,四品
(三十二人)
,五品
(二十四人)
。六品以下给庶仆:六品
(五人)
,七品
(四人)
八品
(三人)
,九品
(二人)
,公主邑士
(八十人)
,郡主
(六十人)
,县主
(四十人)
,特封县主
(三十四人)
,京官仕两职者从多给。凡州县官皆有白直:二品
(四十人)
,三品
(三十二人)
,四品
(二十人)
,五品
(十六人)
,六品
(十二人)
,七品
(六人)
,八品
(五人)
,九品
(四人)
。凡诸亲王府属并给士力,数如白直。其防閤、庶仆、白直、士力纳课者,每年不过二千五百,执衣元不过一千文。防閤、庶仆旧制季分,月俸、食料、杂用即有分。诸官应月给。开元二十四年六月乃撮而同之,通谓之俸料。一品:月俸料八千,食料千八百,杂用千二百,防閤二十千,通计三十一千。二品:月俸六千,食料千五百,杂用一千,防阁十五千五百,通计二十四千。三品:月俸六千,食料千一百,杂用九百,防閤十千,通计十七千。四品:月俸三千五百,食料七百,杂用七百,防閤六千六百六十七,通计十一千五百六十七。五品:月俸三千,食料六百,杂用六百,防閤五千,通计九千二百。六品:月俸二千,食料四百,杂用四百,庶仆二千五百,通计五千三百。七品:月俸千七百五十,食料三百五十,杂用三百五十,庶仆千六百,通计四千五十。八品:月俸千三百五十,食料三百,杂用三百,庶仆六百,通计二千五百五十。九品:月俸千五十,食料二百五十,杂用二百,庶仆四百,通计千九百
(其数目,国初以来即有,中开色目或有加减,今方为定制)
。员外官带同正者,不减正员官食料钱,不带同正者减半
(致仕官,建中三年九月敕:"所请半禄料及赐物等,并宜从敕出日於本贯及寄住处州府支给。"至贞元四年四月敕:"其宴会及朔望朝参,并依恒式。自今已後宜准此。")
。诸州县不配防人处,城及仓库门各二人;须守护者,取年十八已上中男及残疾,据见在数,均为番地,勿得偏并。每番一旬。每城门各四人,仓库门各二人
(其仓门每万石加一人,石数虽多,不得过五人)
。其京兆、河南府及赤县大门各六人,库门各三人
(其须修理官廨及祗承官人,听量配驱使。若番上不到应须徵课者,每番间月不得过一百七十,忙月不得过二百文)
。满五旬者,残疾免课调,中男免杂徭。其州城郭之下户数不登者,通取於他县。总谓之门夫。其後举其名而徵其资,以给郡县之官。其门之多少,课之高下,任土作制,无有常数。天宝五载制,郡县白直计数多少,请用料钱,加税以充之,不得配丁为白直。十四载八月制,两京文武官九品以上正员官,自今以後,每月给俸食、杂用、防阁、庶仆等,宜十分率加二分,其同正官加一分,仍永为常式
(乾元元年制,外官给半料以职田,京官不给料,令度支使量间剧,司给手力课,员外官一切无料。大历三年,通计京城诸司,每月给手力资钱凡四万七千五百四十六贯四十文,并以天下青苗钱充。初,以常赋不给,乃税人垦田亩十有五钱。资用窘急,不暇成熟,候苗青即征之,故谓之青苗钱。主其任者为青苗使。贞元四年正月敕,京文武官员及两京府县官总三千七百七贯,据元给及杂加,每当钱五万一千四百四贯六百一十七文。一年都当六十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五贯四百文)
。天宝七载九月敕,五品以上正元清官、诸道节度使及太守等,并听常蓄丝竹,以展欢娱,行乐盛时,式覃中外。至八载六月敕,其男口给使,王公家不过二十人,其职事官一品不得过十人,三品不得过八人,四品不得过六人,五品不得过四人,京文武清官六品、七品不得过二人,八品、九品不得过一人
(百官家蓄丝竹及给使口,并是朝恩,优宠资给,故附於庶仆、俸料之後)
。建中三年令,文武百官每月料钱一百贯已上者三分减一,八十贯以上者五分减一,馀减有差,三十贯以下者不减,待兵革宁後依旧。兴元元年,乃诏准元数支给。元和七年,中书门下奏:"国家依品制俸,官一品月俸三十千,职田禄米大约不过千石。一品以下多少可知。艰难以来,网禁渐弛,於是增置使额,厚请俸钱。故大历中权臣月俸有至九千贯者,列郡剌史无大小,给皆千贯。常衮为相,始立限约。至李泌又量其间剧,随事增加。时谓通济,理难减削,然有名存职废,额去俸存,间剧之间,厚薄顿异。"乃命详定减省。十五年敕:"近者每岁给费,量入不充,外官俸禄,据数抽贯。今幸遇丰登,八方宁谧。其度支所准敕应给用钱,每贯抽五十文,都计一百五十万贯文,并宜停抽。"大中六年,中书门下奏:"应诸州刺史既欲责其洁已,须令俸禄稍充,但以厚薄不同,等级无制,致使俸薄处无人愿去,禄厚处终日争先。应中下州司马军事俸料共不满一百千者,请添至一百千,紧、上州添至一百五十千,雄、望州添至二百千,先已过者即仍旧。"梁开平三年,诏百官俸料委左藏库依则例全给。汉乾祐三年敕:"诸道州府令、录、判官、主簿,宜令等第支与俸户。逐户每月纳钱五百,与除二税外,免放诸杂差遣,不得更种职田。所定俸户,於中等无色役人户内置,不得差令当直及赴衙参。若是令、录、判司、主簿,除本分人数外剩占俸户,及令当直手力更纳课钱,并许百姓陈告。"周显德五年,中书奏:"诸道、州、府、县官及军事判官并宜则例定料钱及米麦等,以来年支给。其内外官课户、庄户、俸户、柴炭纸笔户等并停。如今後更有人户愿充此等户者,仰本州勒充军户,配本州牢城执役。"
宋兴,咸平间,知制诰杨亿上疏言:"唐制,内外官俸钱支外,有禄米、职田,又给防閤、庶仆、亲事、帐内、执衣、白直、门夫,各以官品差定其数,岁收其课,以资於家,本司又有公解田、食本钱,以给公用。自唐末离乱,国用不充,百官俸钱并减其半,自馀别给一切权罢。官於半俸之中已是除陌,又於半俸三分之内其二分以他物给之,鬻於市廛十裁得其一二,曾糊口之不及,岂代耕之足云?昔汉宣帝下诏云:'吏能勤事而俸禄薄,欲其无侵渔百姓难矣。'遂加吏俸,著於策书。窃见今之结髪登朝,陈力就列,其俸也不能致九人之饱,不及周之上农;其禄也未尝有百石之入,不及汉之小吏。若乃左、右仆射,百僚之师长,位莫崇焉,月俸所入,不及军中千夫之师,甚可骇也,岂稽古之意哉?欲乞百官俸禄、杂给,并循旧制,既丰其稍入,可责以廉隅。直限以常员,理当减於旧费,又唐、虞之制也。"乾兴已後,俸禄、添给、傔人、餐钱之制,更革为多。至嘉祐,始著於《禄今》,自宰相而下至岳渎庙主簿,凡四十一等。熙宁以来,悉用《嘉祐禄今》,无所损益。元丰一新官制,职事官职钱以寄禄官高下分行、守、试三等,大率官以《禄令》为准。而在京官司供给之数,皆并为职钱。如大夫为郎官,既请大夫俸矣,又给郎官职钱,视嘉祐时赋禄为优。至崇宁间,蔡京秉政,吴居厚、张康国辈贪鄙为徒,於寄禄官俸钱、职事官职钱外,复增供给、食料等钱。如京,仆射俸外又请司空俸,其馀傔从钱米并支本色。馀执政皆然。视元丰制禄之法增倍矣。中兴俸禄之制,参用嘉祐、元丰、政和之旧,少所增损。惟兵兴之始,宰执请受权支三分之一,或支三分之二,或支赐一半。隆兴及开禧,自陈损半支给。皆权宜也。其後内外官有添支、料钱,职事官有职食、厨食钱,职纂修者有折食钱,在京釐务官有添支钱、添支米。选人、使臣,职田不及者有茶汤钱。其馀禄粟、傔人,悉还畴昔。今合新旧制而参纪之。元丰定制,以官寄禄,中兴重加修定。文臣请俸:开府仪同三司料钱一百贯。特进九十贯
(春、冬衣绢各二十五疋,小绫十疋,春罗一疋,冬绵五十两)
。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
(料钱各六十贯,春、冬绢各一十疋,小绫七疋,春罗一疋,冬绵五十两)
。宣奉大夫,正奉大夫,正议大夫,通奉大夫
(料钱各五十贯,春、冬绢各十七疋,小绫五疋,春罗一疋,冬绵五十两)
。通议大夫,大中大夫,中大夫,中奉大夫,中散大夫
(料钱各四十五贯,春、冬绢各十五疋,小绫三疋,春罗一疋,冬绵五十两)
。朝议大夫,奉直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大夫
(以上料钱各三十五贯,春、冬绢各十三疋,春罗一疋,冬绵三十两)
。奉议郎
(料钱二十贯,春、冬绢各十疋,春罗一疋,冬绵三十两)
。通直郎
(料钱十八贯,春、冬绢各七疋,春罗一疋,冬绵三十两)
。宣教郎
(料钱十五贯,春、冬绢各五疋,冬绵十五两)
。宣义郎
(料钱十二贯,春、冬绢各五疋,冬绵十五两)
。承事郎
(料钱十贯,春、冬绢各五疋,冬绵十五两)
。承奉郎
(料钱八贯)
。承务郎
(料钱七贯。元丰以来,釐务止支驿料,大观二年定支)
。以上料钱,一分见钱,二分折支。每贯折钱,在京四百文,在外四百文。到任添给驿料。承直郎
(料钱二十五贯,茶汤钱十贯,厨料米六斗,面一石五斗,藁四十束,柴二十束,马一匹,春、冬绢六疋,绵十二两)
。儒林郎
(料钱二十贯,茶汤钱十贯,厨料米六斗,面一石五斗,藁二十束,柴十五束,春、冬绢各五疋,绵十两)
。文林郎
(料钱十五贯,茶汤钱十贯,厨料米六斗,面一石五斗,藁二十束,柴十五束,春、冬绢各五疋,绵十两)
。从仕郎、从政郎、修职郎
(以上料钱各十五贯,茶汤钱十贯,米、麦各二石)
。迪功郎
(料钱十二贯,茶汤钱十贯,米、麦各一石五斗)
。以上钱折支中给一半见钱,一半折支。每贯折见钱七百文。釐务日给,满替日住。武臣请俸:太尉
(料钱一百贯,春服罗一疋,小绫及绢各十疋,冬服小绫一十疋,绢二十疋,绵五十两)
。正任节度使
(在光禄大夫之下,初除及管军同,料钱四百贯,禄粟一百五十石)
。承宣使
(在通议大夫之下,料钱三百贯,禄粟一百石)
。观察使
(在中大夫之下,料钱各二百贯,禄粟一百石,米、麦十五石)
。防御使
(在中散大夫以下,料钱二百贯,禄粟一百石,米、麦各一十二石五斗)
。团练使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钱一百五十贯,禄粟七十石,米、麦各九石)
。诸州刺史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钱一百贯,禄粟五十石,米、麦各七石五斗)
。自承宣使以下,不带阶官者为正任,带阶官者为遥郡,遥郡各在正任之下,请俸与次任、正任一同。靖康指挥,遥郡以上俸钱、衣赐、傔人、俸马,权支三分之二。殿前三衙四厢、捧日、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遥郡团练使
(料钱一百贯文,春、冬服绢各十疋)
。殿前诸班直都虞候、诸军都指挥使遥郡刺史
(料钱五十贯,衣同前)
。龙卫、神卫右厢都指挥使遥郡团练使
(同捧日、天武)
,龙、神卫诸军都指挥使遥郡刺史
(同殿前)
。左、右金吾卫上将军
(在光禄大夫之下)
,诸卫上将军
(在通直大夫之下。以上料钱各六十贯,春、冬绫各五疋,绢各十疋,春罗一疋,冬绵五十两)
,左右金吾卫大将军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钱三十五贯,春、冬绫三疋,绢七疋,春罗一疋,冬绵三十两)
。诸卫将军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钱二十五贯,春、冬绫三疋,绢各七疋,春罗一疋,冬绵二十两)
。诸卫将军
(在朝奉郎之下,料钱二十贯,春、冬绫各二疋,绢各七疋,春罗一疋,冬绵十五两)
。率府率
(在奉议郎之下)
,率府副率
(在通直郎之下。料钱十三贯,春、冬绢各五疋,春罗一疋,冬绵十五两)
。通侍大夫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钱五十贯,禄粟二十五石,春绢七疋,冬绢十疋,绵三十两,傔二十人,马三匹)
。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
(以上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钱各三十七贯,禄粟一十五石,春绢七疋,冬绢十疋,绵三十两,傔二十人,马三匹)
。中亮大夫
(在中散大夫之下。料钱三十七贯,禄粟一十五石,春绢九疋,冬绢十疋,绵三十两,傔二十人,马三匹)
。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
(在中散大夫之下,防御使之上)
,拱卫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
(并在奉直大夫之下,诸司正使之上。以上料钱并二十七贯,春绢七疋,冬绢十疋,绵三十两)
。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显大夫,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经大夫,武义大夫
(并在朝奉大夫之下。以上各料钱二十五贯,厨料米一石,面二石,春绢七疋,冬绢一十疋,绵三十两)
。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卫郎,翊卫郎,亲卫郎,拱卫郎,左武郎,右武郎
(以上并在朝奉郎下。料钱各二十贯,春绢五疋,冬绢七疋,绵二十两)
。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义郎,武翼郎
(并在承议郎之下。以上各料钱二十贯,厨料米、面各一石,春绢五疋,冬绢七疋,绵二十两)
,训武郎
(料钱十七贯,春绢五疋,冬绢七疋,绵二十两)
。修武郎
(料钱十七贯,春绢五疋,冬绢七疋,绵二十两)
。从义郎,秉义郎
(并料钱十贯,带职钱十二贯,春绢四疋,冬绢五疋,绵十两)
。忠训郎,忠翊郎
(并料钱七贯,带职钱十贯,春、冬绢各四疋,冬绵十五两)
。成忠郎,保义郎
(并料钱五贯,带职钱七贯,春、冬绢各四疋,绵十五两)
。承节郎,承信郎
(并料钱四贯,春、冬绢各三疋,钱二贯文)
。进武校尉
(料钱三贯,春、冬绢各三疋)
,进义校尉
(料钱二贯,春、冬绢各三疋)
。下班祗应
(各随差使理年不等。自三年至十二年,料钱七百文,粮二石五斗,春、冬绢各五疋)
。进武副尉
(料钱三贯)
,进义副尉
(料钱一贯)
,守阙进义副尉
(料钱三贯)
。料钱、职钱,绍兴仍政和之旧:宰相、枢密使,料钱月三百贯
(政和左辅、右弼为宰相,绍兴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旧制,春、冬服小绫各二十疋,绢各三十疋,春罗一疋,冬绵一百两。初,建炎元年指挥,宰执请受并权支三分之二,支赐支一半)
。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佥书枢密院事
(料钱二百贯,春、冬服小绫各十疋,绢各二十疋,春罗一疋,冬绵五十两)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
(料钱三百贯,春服罗三疋权支一疋,小绫三十疋支二十疋,绢四十疋支三十疋,冬服绫、绢同,绵二百两支一百两)
。以下职事官并支职钱:开封牧,钱一百贯
(春服罗一疋,小绫、绢各十疋,冬服小绫十疋,绢二十疋,绵五十两)
。太子太师、太保、太傅,职钱二百贯
(春服罗一疋,小绫十疋,绢一十五疋,冬服绫、绢同,绵五十两)
。少师、少傅、少保,百五十贯
(春、冬服小绫各七疋,绢各二十疋,春罗一疋,冬绵五十两)
。御史大夫,六部尚书
(行,六十贯。守,五十五贯。试,五十贯。春服罗一疋,小绫五疋,绢十七疋,冬服绫、绢同,绵五十两)
。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五十贯
(春服同上)
。左、右散骑常侍
(行,五十五贯。守,五十贯。试,四十五贯。春服小绫三疋,绢十五疋,罗一疋,冬绫、绢同,绵五十两)
。太子詹事
(钱、衣同宾客,小绫各止三疋)
,给事中,中书舍人
(行,五十贯。守,四十五贯。试,四十贯。服同詹事)
。左、右谏议大夫
(行,四十五贯。守,四十贯。试,三十七贯。馀同舍人)
。权六曹侍郎
(职钱四十贯。馀同上)
。太常、宗正卿
(行,三十八贯。守,三十五贯。试,三十二贯。春、冬衣随官序)
。秘书监
(行,四十二贯。守,三十八贯。试,三十五贯)
,七寺卿,国子祭酒
(行,三十五贯。守,三十二贯。试,三十贯文)
。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
(行,三十八贯。守,三十贯。试,二十八贯)
。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左、右司郎中
(行,四十贯。守,三十七贯。试,二十七贯)
。国子司业,少府、将作、军器监
(行,三十二贯。守,三十贯。试,二十八贯)
。太子少詹事
(行,三十五贯。守,三十二贯。试,三十贯)
。太子左、右谕德
(行,三十二贯。守,三十贯。试,二十九贯)
。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
(行,三十七贯。守,三十五贯。试,三十二贯)
。左、右司员外郎,六曹郎中
(同上)
。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
(行,三十五贯。守,三十二贯。试,三十贯)
。左、右正言
(行,三十二贯。守,三十贯。试,二十七贯)
。诸司员外郎
(同司谏)
。少府、将作、军器少监
(行,三十五贯。守,三十二贯。试,二十五贯)
。太子侍读、侍讲
(行,三十五贯。守,二十二贯。试,二十贯)
。监察御史
(同正言)
。太子中舍人,太子舍人
(行,二十贯。守,十九贯。试,十八贯)
。太常丞,太医令,宗正丞,知大宗正丞,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
(行,三十五贯。守,三十二贯。试,二十贯。绍兴元年指挥,宣教郎任馆职,寺监丞、簿、评事,台法、主簿,寺簿、正、司直,添给职钱一十六贯,指挥每月特支米三石)
。七寺丞
(行,三十二贯。守,二十贯)
。秘书郎
(行,三十二贯。守,二十贯。试,二十八贯)
。太常博士
(同七寺丞)
。著作佐郎
(同秘书郎)
。国子监丞
(同七寺丞)
。大理司直、评事
(同著作郎)
。少府、将作、都水监丞
(行,三十贯。守,十八贯)
。秘书省校书郎
(行,十八贯。守,十六贯。试,十四贯)
,正字
(行,十六贯。守,十五贯。试,十四贯)
。御史台检法、主簿,九寺簿
(行,二十贯。守,十八贯)
。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太、武学博士
(行,二十贯。守,十八贯。试,十六贯。今诸王府翊善、赞读、直讲、记室料钱,并支见钱)
。律学博士
(行,十八贯。守,十七贯。试,十六贯)
。太常寺奉礼郎
(十六贯)
,太常寺太祝、郊社令
(行,十八贯。守,十六贯)
,太官令
(十八贯)
。五监主簿
(行,十八贯。守,十六贯)
。太学正、录,武学谕
(行,十八贯。守,十七贯。试,十六贯)
。律学正
(行,十六贯。守,十五贯。试,十四贯)
。密院官属:都丞旨、丞旨
(料钱四十贯,职钱三十贯,丞旨二十五贯。春服罗一疋,小绫三疋,绢十五疋,冬服小绫五疋,绢十五疋,绵五十两)
。副都丞旨
(料钱三十贯,职钱二十贯,副丞旨、诸房副丞旨十五贯,若诸房副丞旨同主管丞旨司公事,加五贯。春衣罗一疋,绢一十五疋,冬绢同,绵三十两)
。检详诸房文字
(职钱三十五贯,厨食钱每日五百文)
。计议、编修官
(添支钱十贯,第三等折食钱二十五贯,厨食钱每日计五百文)
。凡诸职事官职钱,不言"行"、"守"、"试"者准"行"给。职事官衣,如寄禄官例,及无立定则例者,随寄禄官给。职料钱、米麦,计实数给,两应给者
(谓职钱、米麦)
,从多给。诸承直以下充职事官
(谓大理司直、评事,秘书省正字,太学博士、正、录,武学博士、谕,律学博士、正)
,听支阶官请受及添给。诸称请受者,谓衣、粮、料钱,馀并为添给。旧制,观文殿大学士,三十贯
(米三石,面五石)
。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二十贯
(米三石,面五石)
。资政、保和殿学士,十五贯
(米三石,面五石,同上。春、冬小绫各五疋,绢各十七疋,春罗一疋,冬绵五十两)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直学士,十五贯
(春、冬小绫各二疋,绢各十五疋,春罗一疋,冬绵五十两)
。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待制同。先是,大观,或言添支厚薄不均。其後,自学士而下改名贴职钱。观文殿大学士
(贴职钱一百贯文,米、麦各二十五石,添支米三石,面五石,方子茶二斤)
。观文殿学士及资政、保和殿大学士
(贴职钱八十二贯,米、麦同,添支钱十贯,添支米、麦同)
。资政、保和殿学士
(贴职钱七十贯,米、麦同,添支面同,方子茶二斤,春、冬绫五疋,绢十七疋,绵五十两,罗一疋)
。端明殿学士
(贴职钱五十贯,米、麦二十石,添支米三石、面五石,方子茶二斤,春、冬绫五疋,绢一十七疋,罗一疋,冬绵五十两)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
(正三品,贴职钱四十贯,米、麦各四十石,添支米二石,面五石,方子茶二斤,春、冬绫五疋,绢十七疋,春罗一疋,冬绵五十两)
。龙图、天章、宝文、徽猷、敷文阁直学士,保和殿待制
(贴职钱三十贯,米、麦各十七石五斗,春、冬绫各三疋,绢十五疋,春罗一疋,冬绵五十两)
。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待制
(贴职钱二十贯,米、麦各十二石五斗,春、冬绫各三疋,绢十五疋,春罗一疋,冬绵五十两)
。集英殿修撰,秘文殿修撰、秘阁修撰
(以上贴职钱各十五贯)
。直龙图、天章、宝文阁,直显谟、徽猷、敷文阁,直秘阁
(以上贴职钱各十贯)
。宣和间,罢支贴职钱,仍旧制添支。绍兴因之,令诸观文殿大学士至保和殿大学士料钱、春冬服随本官;资政殿大学士至待制料钱随本官,春、冬服从一多给。又诸学士添支钱,曾任执政官以上者,在京、外任并支;其馀在京支,外任不支。米、面、茶、炭、俸马、傔人衣粮,内、外任并给。酒、添支、马草料,外任勿给。外此,有依祖例添支
(如六部尚书而下职事官,八等第支厨食钱,自十五贯至九贯,凡四等,并依宣和指挥。修书官折食钱,监修国史四十贯,史馆修撰、直史馆、本省长贰三十七贯五百,检讨、著作三十五贯,并依自来体例)
,有特旨添支
(如绍兴元年指挥:馆职,寺监直、簿、评事,台法、主簿、寺正、司直、博士,添职钱十贯文。六年指挥:五寺、三监、秘书、大宗正丞,太常博士,著作、秘书、校书郎,著作佐郎,正字,大理寺正、司直、评事,台簿,删定官,检、鼓、奏告院,特支米三石,计议、编修官二石)
,各有序次。其在外知、判州府军监等分曹列属等第多寡,有以州望者,荆南、永兴、江宁,扬、潭州,三十千;凤翔、洪州,二十千
(广州知州七百千,逐月均给。任成都府,给铁钱三百千;梓州二百千。馀州约铜钱数给)
。有以都总管、经略、安抚等使者,河北四路
(真定府路知真定府、高阳关路知瀛州、定州路知定州、大名府路知大名府)
、陕西逐路
(永兴路知永兴军、缘边秦凤路兼知秦州、泾原路知渭州、环庆路知庆州、鄜延路知延州)
、河东路
(知太原府)
,前任两府并五十千,大中大夫、待制以上三十千
(并特添二十千。知大名府如常河北路安抚使同。知并州带学士即五十千,无特给)
。三路管幹机宜文字,朝官十千,京官七千。知桂州充广南西路都钤辖、经略安抚使,自大中大夫以上三十千
(朝臣充广西路兵马都钤辖兼本路安抚管幹经略司公事,即二十千)
。河北沿边安抚副使、都监,以横行使充,三十千
(自横行副使并武功大夫至敦武郎以上充,二十千;秉义郎、閤门祗候充都监,郎十五千)
。同管幹河东沿边安抚司公事,以横行副使至敦武郎以上,二十千
(秉义、祗候,十五千)
。通判大藩,京朝官有二十千至十千者。馀州军,十千至七千者,京官七千
(京官通判成都府,给铁钱八十千,京官六十千。朝官通判成都府、梓、利、夔路、州、军、府,给铁钱七十千,京官五十千)
。签判,朝官十千,京官七千
(朝官签判成都、梓州,给铁钱七十千,京官五十千)
。三路都转运使,淮南、江浙、荆湖制置茶盐矾税都大发运使,大中大夫、待制、中散大夫以上三十千;朝官充发运使、副,二十千
(武功大夫至武翼郎充发运使副、都监,同朝官;充判官,十千)
。三门、白波发运使,朝官二十千
(朝官充判官,十千;京官,七千)
诸。路转运使、副,朝官二十千
(任成都、梓、夔路,给铁钱自六十千至四十千,凡三等)
。府界并诸路、州、府、军、监、县、镇监当,朝官七千,京官五千至四千,有二等;武功大夫以下至进义校尉,自十千至三千,凡七等
(朝官任川峡州、府、军、监,给铁钱五十千,京官三十千至二十五千,凡二等;进义校尉以上,成都、梓、夔路,自六十千至二十五千,凡五等)
。朝官充陕西及江浙、荆湖、福建、广南提举提点铸钱等公事,自二十千至十五千,凡二等。朝官充都大提举河渠司幹当及提举宫观,并催遣辇运、催纲,诸州监物务等,自十五千至七千,凡三等
(任川路,给铁钱七十千)
。京官充催促辇运、催装斛斗纲船,并诸州监物务等,自七千至五千,凡二等
(任川路,给铁钱五十千)
,都大提举修护黄河防埽岸,诸处巡检,并监北京大内军器库,并蔡河拨发催纲等,并以两省供奉官以下至内品充,自十千至三千,凡七等。凡外任,添给羊有二十口至二口,凡六等;米有二十石至二石,凡七等;面有三十石至二石,凡七等;傔有二十人至二人,凡七等;马有十匹至一匹,凡六等。禄粟及随身、元随、仆人之制:宰相禄粟一百石
(绍兴:三公,侍中,中书、尚书令,左、右仆射同平章事,并为宰相)
,随身七十人。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禄粟一百石,随身五十人。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一百石
(旧制百五十石)
,随身一百人。太尉,一百石,随身五十人。节度使
(禄粟己具《俸禄门》)
,元随五十人。承宣使
(具《俸禄门》)
,元随五十人。观察使、防御使
(见《俸禄门》)
,元随三十人。团练使
(见《俸禄门》)
,元随三十人。诸州刺史
(同上)
,元随二十人。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协忠、中侍、中亮大夫
(禄粟、傔人并具《俸禄门》)
,捧日、天武左右厢都指挥遥郡团练使,五十石,傔十人
(龙、神卫右厢都指挥使带遥郡团练使同)
。殿前都班直都虞候,诸军都指挥使遥郡刺史,二十五石,傔五人
(神、龙卫都军都指挥使带遥郡刺史同)
。诸学士添支米面,已附於前,今载:观文殿大学士,傔二十人。观文殿学士,资政、保和殿大学士,傔十人。资政、保和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傔七人。枢密都承旨,傔十人;副都承旨、诸房副承旨,七人。其馀京畿守令、幕职曹官,自十石、七石、五石至於二石各有等。中书堂後官、提点五房公事、逐房副承旨,自七人、五人至於一人各有数。因仍前制,旧史已书。凡任宰相、执政有随身,太尉至刺史有元随,馀止傔人。绍兴折色:凡禄粟每名细色六斗
(米麦中支。管军给米六分,麦四分)
。随身、元随、傔人粮,每斗折钱三十文,衣绸绢每疋一贯,布每疋三百五十文,绵每两四十文。
○职田
(官品占田)
《孟子》:"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
《朱子集注》曰:"徐氏曰:'大国君田三万二千亩,其入可食二千八百八十人;卿田三千二百亩,可食二百八十八人;大夫田八百亩,可食七十二人;上士田四百亩,可食三十六人;中士田二百亩,可食十八人;下士与庶人在官者田百亩,可食九人至五人。次国君田二万四千亩,可食二千一百六十人;卿田二千四百亩,可食二百一十六人。小国君田一万六千亩,可食千四百四十人;卿田一千六百亩,可食一百四十四人。'愚按:君以下所食之禄,皆助法之公田,藉农夫之力以耕而收其租。士之无田,与庶人在官者,则但受禄於官,如田之入而已。"
《王制》:"夫圭田无征。"
郑氏曰:"夫,犹治也。征,税也。孟子曰'卿以下必有圭田',治圭田者不税,所以厚贤也。此则《周礼》之士田以任近郊之地。"
晋武帝平吴之後,有司奏:"诏书'王公以国为家,京城不宜复有田宅。今未暇作诸国邸,当使城中有往来之处,近郊有刍藁之田。'今可限之,国王、公、侯,京城得有一宅一处。近郊田,大国田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城内无宅城外有之,皆听留之。"其官品第一至於第九,各以贵职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三品四十顷,四品三十五顷,五品三十顷,六品二十五顷,七品二十顷,八品十五顷,九品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後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及举辇、迹禽、前驱、由基、强弩、司马、羽林郎、殿中冗从武贲、殿中武贲、持椎斧武骑武贲、持鈒冗从武贲、武骑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三品十户,四品七户,五品五户,六品三户,七品二户,八品、九品一户。《晋书 百官志》:"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给菜田十顷,驺十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俸一年。特进,菜田八顷,驺八人;立夏後不及田者,食俸一年。光禄大夫给菜田六顷,田驺六人。尚书令,太子太傅、少傅,给田驺,并同光禄。
按: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言公卿士夫既有俸廪,不当与民争利也。汉列侯封君食租税,岁卒户二百,如千户之君则二十万,可谓富矣。而复效富人广畜田园,如田蚡以外戚为相,奉邑鄃食收多,而且治宅田诸第,田园极膏腴之类是也。汉时亦未曾为之制。至晋武,诏王公以国为家,京城不宜复有田宅,欲为之限,得古意矣。然所谓城中有往来之地,近郊有刍藁之田,则似《王制》所谓汤沐之地,且所限止於京城,则王戎所谓园田水碓周遍天下者,固未尝为之限,何邪?
东晋寓居江左以来,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
(详见《官品占户门》)
。宋孝武时,官品第一、第二听占山三顷,第三、第四品二顷五十亩,第五、第六品二顷,第七、第八品一顷五十亩,第九品及百姓一顷
(详见《征榷山泽门》)
。魏制,诸宰人之官,各随近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传,卖者坐如律。隋文帝令自诸王以下至於部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多者至百顷,少者至三十顷;其丁男、中男永业露田,皆遵後齐之制,并课树以桑、榆及枣,其田宅,率三口给一亩;京官又给职分田,一品者给田五顷,至五品则为田三顷,其下每品以五十亩为差,至九品为一顷;外官亦各有职分田,又给公廨田以供用。开皇八年,高熲奏:"诸州无课调处,及课州管户数少者,官人禄力,乘前以来,恒出随近之州。但判官本为牧人,役力理出所部,请於所管户内,计户徵税。"帝从之。先是,京官及诸州并给公廨钱,回易生利,以给公用。至是,苏孝慈等以为,所在官司因循往昔,皆以公廨钱出举兴生,唯利是求,烦扰百姓。奏皆给地以营农,回易取利一皆禁止。十七年,诏在京及在外诸司,公廨在市回易又诸处兴生并听,唯禁出举收利云。唐凡京诸司各有公廨田;司农寺
(给二十六顷)
,殿中省
(二十五顷)
,少府监
(二十二顷)
,太常寺
(二十顷)
,京兆府、河南府
(各十七顷)
,太府寺
(十六顷)
,吏、户部
(各十五顷)
,兵部、内侍省
(各十四顷)
,中书省,将作监
(各十三顷)
,刑部、大理寺
(各十二顷)
,尚书都省、门下省、太子左春坊
(各十一顷)
,工部
(十顷)
、光禄寺、太仆寺、秘书省
(各九顷)
,礼部、鸿胪寺、都水监、太子詹事府
(各八顷)
,御史台、国子监、京县
(各七顷)
,左右卫、太子家令寺
(各六顷)
,卫尉寺、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太子左右春坊
(各五顷)
,太子左右卫率府、太史局
(各四顷)
,宗正寺、左右千牛卫、太子仆寺、左右司卫率府、左右清道率府、左右监门率府
(各三顷)
,内坊、左右内率府、率更府
(各二顷)
。在外诸司公廨田,亦各有差;大都督府
(四十顷)
,中都督府
(三十五顷)
,下都督、都护府、上州
(各三十顷)
,中州
(二十顷)
,官总监、下州
(各十五顷)
,上县
(十顷)
,中县
(八顷)
,下县
(六顷)
,上收监、上镇
(各五顷)
上县及中下收、司竹监、中镇、诸军、折冲府
(各四顷)
,诸冶监、诸仓监、下镇、上关
(各三顷)
,牙市监、诸屯监,上戍、中关及津
(各二顷。其津隶都水使者不给)
,下关
(一顷五十亩)
,中戍、下戍、岳渎
(各一顷)
。诸京官文武职事,各有职分田:一品
(十二顷)
,二品
(十顷)
,三品
(九顷)
,四品
(七顷)
,五品
(六顷)
,六品
(四顷)
,七品
(三顷五十亩)
,八品
(二顷五十亩)
,九品
(二顷)
,并去京城百里内给。其京兆、河南府及京县官人职分田亦准此
(即百里内地少,欲於百里外给者,亦听之)
。诸州及都护府、亲王府官人职分之田,亦各有等差:二品
(十二顷)
,三品
(十顷)
,四品
(八顷)
,五品
(七顷)
,六品
(五顷。京城县亦准此)
,七品
(四顷)
,八品
(三顷)
,九品
(二顷五十亩)
,镇、戍、关、津、岳、渎及在外监官五品
(五顷)
,六品
(三顷五十亩)
,七品
(三顷)
,八品
(二顷)
,九品
(一顷五十亩)
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
(各六顷)
中府
(五顷五十亩)
,下府及诸郎将
(各五顷)
,上府果毅都尉
(四顷)
,中府
(三顷五十亩)
,下府
(三顷)
,上府长史、别将
(各三顷)
,中府、下府
(各二顷五十亩)
,亲王府典军
(五顷五十亩)
,副典军
(四顷)
,千牛备身,左右、太子千牛备身
(各二顷)
,诸州上折冲府兵曹
(二顷)
,中府、下府
(各一顷五十亩)
,其外军校尉
(一顷二十亩)
,旅帅
(一顷)
,队正、副
(各八十亩)
,皆於领侧州县界内给。其校尉以下在本县及去家百里内领者,不给
(其田亦借民佃植,至秋冬受数而已)
。诸职分陆田限三月三十日,稻田限四月三十日,以前上者并入後人,以後上者入前人;其麦田以九月三十日为限。各前人耕未种,後人酬其功直;己自种者,准租分法。其价六斗己下者依旧定,不得过六斗,并取情愿,不得抑配。开元十年六月敕:"所置职田,本非古法,爰自近制,是以因循。事有变通,应须删改。其内外所给职田,从今年九月以後,并宜停给。"十八年六月,京官职田,特令准令给受,复用旧制
(自大历以来,关中匮竭,时物腾贵,内官不给,乃减外官职田三分之一,以给京官俸。每岁通计给文武正员、员外官及内侍省、闲厩、五坊、南北衙宿卫并教坊内人家粮等,凡给米七十万石)
。
宋天圣间,诏罢天下职田,悉以岁入租课送官,具数上三司,计直而均给之。朝廷方议措置,令未下,天子阅具狱,见吏以贿败者多,恻然伤之。诏复给职田,即毋得多占佃户及无田而配出所租,违者以枉法论。後十馀年,至庆历中,诏限职田,有司始申定其数。政和八年,臣僚上言:"尚书省措置,县令自不满五千户至满万户,递增给职田一顷。夫天下圭租,多寡不均久矣,县令所得,亦参差不齐,多至九百斛,如淄川之高苑;八百斛,如常州之江阴;六百斛,如常州之宜兴。自是而降,或四五百,或二三百。凡在河北、京东西、荆湖之间,少则有至二三十斛者;闽、广有自来无圭租处;川陕西路,自守倅至簿、尉,又以一路岁入均给,令独不得而独有。今欲一概增给一顷,岂可得哉?"诏令职田顷亩未及条格者,催促摽撥乾道間臣僚言职田所以养廉,亦或启其不廉。盖交竞於差遣之时,多取於收敛之日,以其所以养廉者为贪也。"绍兴间,惧其不均,则诏诸路提刑司依法摽撥官多田少,即於鄰近州縣通融頃管數足。又詔將空間之田为他司官属所占者,拨以足之,仍先自簿、尉始。其有无职田选人并亲民小使臣每员月支茶汤钱十贯文,内虽有职田,每月不及十贯者皆与补足,所以厚养廉之利也。惧其病民,则委通判、县令覈实,除其不可力耕之田,损其己定过多之额。凡职租,不许辄令保正催纳,或抑令折纳见钱,或无田平白监租,或以虚数勒令代纳,或额外数过多取,皆申严禁止之。令察以监司,坐以赃罪,所以防其不廉之害也。罢废未几而复旧,拘借未久而给还,移充籴本,转收马料,旋复免行,皆所以示优恩、厉清操也。若其顷亩多寡,且有成式:知藩府
(谓三京、颖昌、京兆、成都、太原、建康、江陵、延安、兴仁、隆德、间德、临安府,秦、阳、潭、广州)
,二十顷。发运、转运使副、总管副总管、知节镇,十五顷。知馀州及广济、淮阳、无为、临江、广德、兴国、南康、南安、建昌、邵武、兴化、汉阳、永康军,并路分钤辖,十顷。发运、转运判官,提举淮南、两浙、江南、荆湖东西、河北路盐事官,通判藩府,八顷。知馀军及监,并通判节镇州,钤辖,安抚副使,都监,路分都监,将官,发运司幹辨公事,七顷。通判馀州及军,满万户县令,六顷。藩府判官,录事参军,州学教授
(并谓承务郎以上者)
,都监,发运、转运司主管文字,满五千户县令,副将官,五顷。节镇判官,录事参军,州学教授
(并谓承务郎以上者)
,转运司主管帐司,不满五千户县令,满万户县丞,馀州都监,走马承受公事,主管机宜文字,同巡检,都大巡河,提点马监,四顷。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藩府及节镇推官,巡检,县、镇、寨都监,寨主,巡捉私茶盐,驻泊捉贼,在城监当,馀州判官、州学教授
(并谓承务郎以上者)
,军、监都监,三顷五十亩。军、监判官,馀州推官,馀州及军、监录事参军,巡检,县、镇、寨都监,寨主,巡捉私茶盐,驻泊捉贼,在城监当,藩府及节镇曹官,州学教授
(谓承直郎以上)
,满五千户县丞,满万户县簿、尉,巡辖马递铺,县、镇、寨监当及监堰,三顷。馀州及军、监曹官,州学教授
(谓承直郎以下)
,不满五千户县丞,满五千户县尉、簿,巡辖马递铺,县、镇、寨监当及监堰,二顷五十亩。不满五千户县簿、尉,巡辖马递铺,县、镇、寨监当及监堰,二顷。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沈祥龙
(明)许仲琳 编辑
宋·曾安止
明·陆深
唐·李瀚
宋·卢祖皋
(唐)李林甫 等修
(明)杨士奇
宋·强幼安
宋·沈义父
许啸天
(清)李颙
明·沈璟
清·洪昇
清·别樵居士
清·陈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