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六十七 职官考二十一-文献通考
卷六十七 职官考二十一
○官品
七品 正七品 六班 正三命:
期门郎
(魏)
,诸国公谒者
(魏)
,殿中监
(魏、晋、刘宋)
,诸卿尹丞
(魏、晋、刘宋)
,诸狱丞
(魏、晋)
,太子保傅丞
(魏、晋、刘宋)
,詹事丞
(魏、晋、刘宋)
,诸军长史、司马秩六百石者
(魏、晋、刘宋)
,护羌戎蛮夷越乌桓校尉长史、司马
(魏、晋、刘宋)
,门下督
(魏)
,诸军、诸大将军正行参军
(魏、刘宋)
,诸持节督正行参军
(魏)
,二品将军正行参军
(魏)
,中书通事舍人
(魏)
,晋尚书曹典事
(魏)
,晋中书佐著作
(魏、梁、陈)
,太子洗马
(魏、晋、刘宋、梁)
,北军候丞
(魏、晋)
,城门五营校尉司马
(魏、晋)
,宜禾伊吾都尉
(魏、晋)
,度支都尉
(魏)
,典农都尉
(魏)
,诸封公保、傅、相,郎中令及中尉、大农
(魏、晋)
,监淮海津都尉
(魏、晋)
,诸国文学
(魏)
,太子食官令、舍人
(魏、晋、刘宋)
,单于率正
(魏)
,都水参军
(魏)
,诸县令、相秩六百石以上者
(魏)
,左右都尉
(魏、晋)
,武卫左右卫长史、司马
(魏)
,京城门候
(魏、晋)
,诸门候副、散牙门将
(魏)
,部曲督
(魏)
,殿中中郎将校尉
(魏)
,尚药、尚食监
(魏、晋)
,太官食监,中署监
(魏)
,南北军监
(魏)
。中廷、禁防御史
(魏)
,小黄门诸署长、仆、谒者
(魏、晋)
,药长、寺人监
(魏、晋)
,灵芝园监
(魏)
,黄门署丞中黄门
(魏)
,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议郎
(魏、晋)
,太庙令
(魏)
,三台五都侍御史
(魏)
,诸公府掾属
(魏、刘宋)
,诸府记室
(魏)
,督主督受除遣者
(魏)
,符玺郎,门下郎
(魏)
,中书主事、通事
(魏)
,散骑、集书
(魏)
,符节御史
(晋)
,公主及诸国丞、万户以上典书令及家令
(晋)
,黄沙典事
(晋)
,护匈奴中郎将
(晋)
,黄门中郎将、校尉、都督
(晋)
,诸县置令六百石者
(晋、刘宋)
,阊阖门司马
(晋)
,副牙门将
(晋)
,中黄门
(晋)
,部曲部督,殿中中黄门尉、都尉
(晋)
,黄门诸署丞、长史
(晋)
,关外侯
(晋)
,通直散骑侍郎
(梁、陈、北魏、北齐、隋)
,司徒主簿
(梁、陈)
,尚书侍郎
(梁)
,皇弟、皇子府功曹史
(梁)
,《五经》博士
(梁)
,皇弟皇子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荆、江、雍、郢、南兖五州别驾
(梁)
,嗣王庶姓公府掾属,南台治书侍御史
(梁、陈)
,领护长史、司马
(梁)
,廷尉三官
(梁)
,谒者仆射
(梁、陈)
,太子门大夫,庶姓府谘议
(梁)
,给事中
(陈)
,嗣王府庶姓公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
(梁)
,奉车、驸马、骑都尉
(陈)
,武贲中郎将
(陈)
,羽林监
(陈)
,冗从仆射
(陈)
,南台治书侍御史
(陈)
,领护军长史、司马
(陈)
,太子舍人、门大夫、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
(陈)
,皇弟皇子府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放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文学
(陈)
,廷尉正、监、平
(陈)
,功曹史、主簿
(陈)
,太子二傅丞
(陈)
,公府祭酒
(陈、北齐)
,蕃王府谘议参军、长史、司马
(陈)
,庶姓持节府谘议参军、长史、司马
(陈)
,庶姓非公不持节府将军署长史
(陈)
,建康令、正、监、平
(陈)
,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及庶姓公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
(陈)
,不满万户太守、内史、相
(陈)
,丹阳、会稽、吴郡、吴兴及万户郡丞
(陈)
,沐食侯
(陈)
,威烈、威虏、威戎、威武将军
(北魏、周)
,四品正从将军长史、司马
(北魏)
,二大、二公开府祭酒
(北魏)
,三品将军、三蕃王录事参军
(北魏)
,司空、皇子之开府祭酒
(北魏)
,王国中郎令
(北魏)
,武烈、武敦、武奋将军
(北魏)
,司空、皇子参军事及诸曹行参军
(北魏)
,积弩、积射将军
(北魏、北齐)
,三品将军始蕃王主簿、诸曹行参军事
(北魏)
,从三品将军录事参军事
(北魏)
,二卫司马
(北魏、北齐)
,讨寇、讨虏、讨难、讨夷将军
(北魏、周)
,从二品将军功曹、户曹、中兵曹参军
(北魏)
,詹事丞
(北魏、北齐)
,六卿丞
(北魏、北齐)
,秘书郎中、著作佐郎
(北魏、隋、北齐)
,中县令、相
(北魏)
,戎昭、武毅将军
(北齐)
,勋武前锋正都督、翊卫副都督
(北齐)
,四中府录事参军事
(北齐)
,三等下州别驾从事史、录事参军事
(北齐)
,王公国郎中令
(北齐)
,三等上州府主簿、诸曹参军事
(北齐)
,皇子中尉
(北齐)
,三公府参军事及诸曹行参军
(北齐)
,雄烈、恢猛将军
(北齐)
,诸开府东西閤祭酒及参军事
(北齐)
、诸曹行参军
(北齐)
,三等下州功曹、仓曹、中兵参军事
(北齐)
,左右备身五职
(北齐)
,三等上州主簿、诸曹参军事
(北齐)
,四中府功曹、仓曹、中兵参军
(北齐)
,三等镇录事参军
(北齐)
,太子侍医、骑尉
(北齐)
,太子骑官备身五职
(北齐)
,三等中郡丞
(北齐)
,三等中县令
(北齐)
,天官司会、小宗师、宗正、小右宫伯、右中侍、小御正、主寝、御伯、掌武、小膳部、内膳、小膳、小医、医正、疡医、太府、玉府、内府、外府、左府、右府、缝工、染工、小计部、掌纳、掌出、内司奄等上士
(周)
,地官民部吏、小乡伯、乡正、州长,每州小遂伯、遂正、小稍伯、稍正、小县伯、县正、小畿伯、畿正、小载师、司农、司均、司赋、司役、小师氏、保氏、司谏、司救、司媒、小司仓、小司门、小司市、小虞部等上士
(周)
,春官礼部、小守庙、小典祀、司郊、掌次、小内史、著作、小典命、司寂、小史、冯相、保章、小司乐、大学助教、小学博士、乐师、小卜、小祝、小司车路、守陵等上士
(周)
,官军司马、小职方、小吏部、司士、司勋、司录、小右武伯、右虎贲率、右旅贲率、右射声率、右骁骑率、右羽林率、右游击率、小兵部、武环率、武候率、司固、道驭、田驭、小司右、宾右、道右、田右、小司射、司仗、小田驾部、左厩、右厩、典牝、典牡、兽医等上士
(周)
,秋官司宪、小刑部、司刺、乡法、遂法、稍法、县法、畿法、方宪、小掌朝、掌察、小布宪、小蕃部、小掌交、司匡、小宾部、司仪、东南西北掌客、小司要、小田正、小司隶等上士
(周)
,冬官工部、小匠师、内匠、外匠、掌材、小司木、小司土、小司金、锻工、函工、小司水、典壅、小司玉、小司皮、小司色、小司织、小司卉等上士
(周)
。侯伯之孤、卿,公之大夫
(周)
,左、右员外侍郎
(周)
,幢主
(周)
,仪同府、正八命州列曹参军
(周)
,柱国大将军参军
(周)
,县令户五百以上者
(周)
,镇远建忠中坚宁朔将军府长史、司马
(周)
,七命州呼药
(周)
,正六命州别驾、郡丞,正七命治中
(周)
,镇远、安远将军
(隋)
,御医
(隋)
,左右卫武卫武候府长史、司马
(隋)
,亲卫、亲王府诸曹参军事
(隋)
,领左右府长史、司马
(隋)
,建威、宁朔将军
(隋)
,太子千牛备身、备身左右
(隋)
,尚食、尚药直长
(隋)
,左右监门直长
(隋)
,上戍主
(隋)
,太子通事舍人、典膳监、药藏监、斋师
(隋)
,嗣王文学
(隋)
,上大将军大将军府长史、司马
(隋)
,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掾属
(隋)
,公国令
(隋)
,王二王後大农尉、典卫
(隋)
,四门博士
(唐)
,詹事司马
(唐)
,左右千牛卫长史
(唐)
,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率府长史
(唐)
,军器监丞
(唐)
,太子千牛
(唐)
,诸州中县令
(唐)
,亲、勋、翊卫队正
(唐)
,中镇将
(唐)
,亲王府诸曹参军
(唐)
,亲卫
(唐)
,朝请郎
(唐)
,致果校尉
(唐)
,雲骑尉
(唐、宋)
,尚衣、尚舍、尚乘、尚辇直长
(唐)
,太子通事舍人
(唐)
,内侍伯
(唐)
,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诸曹参军
(唐)
,中都督、上都护府录事参军
(唐)
,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
(唐)
,上府别将、长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唐)
,诸卫左右中候
(唐)
,宣德郎
(唐)
,致果副尉
(唐)
,朝请、朝散、朝奉郎
(宋)
,殿中侍御史
(宋)
,左右司谏
(宋)
,尚书诸司员外郎
(宋)
,侍讲
(宋)
,直龙图、天章、宝文阁
(宋)
,开封府司录、参军事
(宋)
,枢密院诸房副承旨
(宋)
,功至武翼大夫
(宋)
,成全、平和、保安大夫
(宋)
,翰林良医
(宋)
,太子侍读、侍讲
(宋)
,两赤县令
(宋)
。
从七品 五班 三命:
皇弟皇子文学及府主簿、郎中令
(梁)
,尚书郎中
(梁)
,太子太傅、少傅丞
(梁)
,太常丞
(梁)
,皇弟皇子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
(梁)
,皇弟皇子荆、江、雍、郢、南兖五州从事,嗣王庶姓荆、江等五州别驾
(梁)
,三将,东宫二将,嗣王府功曹史,庶姓公府录事、中记室、中兵参军
(梁)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
(梁)
,荡寇、荡虏、荡难、荡逆、将军
(北魏、周)
,五品正从将军长史、司马
(北魏)
,强弩将军
(北魏、北齐)
,二大、二公大行参军
(北魏、北齐)
,司空、皇子行参军
(北魏)
,三品将军三蕃王主簿、列曹参军,从一品将军开府行参军
(北魏)
,王公国大农
(北魏、北齐)
,太学博士
(北魏、北齐)
,皇子常侍
(北魏、北齐)
,太常博士
(北魏、北齐)
,武骑常侍
(北魏、北齐、周)
,司州主簿
(北魏、唐)
,从二品将军、二蕃王行参军事及诸曹行参军事
(北魏)
,从三品将军主簿及诸曹行参军事
(北魏)
,奉朝请
(北魏、北齐)
,从四品将军录曹、功曹、仓曹、中兵参军事
(北魏)
,国子助教
(北魏、北齐)
,扬麾、耀锋将军
(北齐)
,勋武前锋副都督
(北齐)
,三等上州参军事、诸曹行参军事
(北齐)
,三等下州府主簿、诸曹参军事
(北齐)
,四中府诸曹参军事
(北齐)
,长秋寺丞
(北齐)
,将作丞
(北齐、隋)
,荡边、开城将军
(北齐)
,太子二率坊司马,三等镇仓曹、中兵参军事
(北齐)
,勋武前锋散都督
(北齐)
,左右备身五职
(北齐)
,三等中州参军事及诸曹行参军
(北齐)
,诸开府行参军
(北齐)
,公车、京邑二市署令
(北齐)
,三等镇诸曹参军北齐三等县令
(北齐)
,侍御史
(北齐)
,尚食尚药丞,斋师
(北齐)
,中尚食、中尚药等丞
(北齐)
,太子直後
(北齐)
,诸戍主、军主
(北齐、周)
,二卫队副,前锋正都督
(北齐)
,武骑侍郎
(周)
,太子骑官备身、内直备身五职
(北齐)
,县令户不满五百以下者
(周)
,骠骑车骑将军府、八命州列曹参军
(周)
,正六命州呼药
(隋)
,宁远、扬烈、伏波、轻车将军府长史
(周)
,正六命州治中
(周)
,六命郡丞
(周)
,宁远、振威二将军
(隋)
,太子左右卫率府、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府、左右虞候府、左右内率府长史
(隋唐)
,左右监门府长史
(隋、唐)
,符玺直长,御前直长,殿内直长
(隋)
,上州录事参军
(隋)
,左右领军府掾属
(隋)
,亲王府东西閤祭酒
(隋)
,中县令
(隋)
,上郡丞
(隋)
,太子亲卫
(隋、唐)
,勋卫
(隋、唐)
,亲王府参军事
(隋)
,上镇长史
(隋)
,上开府长史、司马
(隋)
,上大将军、大将军掾属
(隋)
,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诸曹参军事
(隋)
,盐池总副监,盐州牧监
(隋)
,诸屯监
(隋、唐)
,国子学生
(隋)
,侯、伯国令,公国大农、尉
(隋)
、典尉
(隋)
,雍州萨保
(隋)
,殿中侍御史
(唐)
,左右补阙
(唐)
,大学助教
(唐)
,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
(唐)
,中书省主书
(唐)
,将作国子监、九寺主簿
(唐)
,太子詹事主簿
(唐)
,太子侍医、三寺丞
(唐)
,都水监丞
(唐)
,诸州中、下县令
(唐)
,亲王府东西閤祭酒
(唐)
,京县丞
(唐)
,下都督府、上州录事参军,中都督、上都护府诸曹参军
(唐)
,中府别将、长史
(唐)
,中镇副
(唐)
,朝散郎
(唐)
,翊麾校尉、副尉
(唐)
,武骑尉
(唐、宋)
,太史局丞
(唐)
,御史台、少府主簿
(唐)
,上署令
(唐)
,掖庭、宫闱局令
(唐)
,太庙、诸陵署丞
(唐)
,宫苑总监丞
(唐)
,司农寺诸园苑副监
(唐)
,太子左右监门直长
(唐)
,太子内坊丞
(唐)
,下都督府诸曹参军
(唐)
,亲王国令,公主家令
(唐)
,上州诸府参军
(唐)
,亲王府旅师
(唐)
,下州别长史
(唐)
,下镇副
(唐)
,镇军兵满二万人以上诸曹判司
(唐)
,诸率府左右中候
(唐)
,诸折冲府校尉
(唐)
,宣义郎
(唐)
,承议郎
(宋)
,左、右正言
(宋)
,符宝郎
(宋)
,监察御史
(宋)
,直显谟、徽猷、敷文、焕章、华文阁、
(宋)
,太常、宗正、秘书丞
(宋)
,大理正
(宋)
,著作郎
(宋)
,崇正殿说书
(宋)
,内符宝郎
(宋)
,正符至右武郎
(宋)
,武功至武翼郎
(宋)
,和安至保安郎
(宋)
,翰林医官
(宋)
,閤门宣赞舍人
(宋)
,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
(宋)
,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
(宋)
,判太医局令
(宋)
,翰林医效、医愈
(宋)
。
八品 正八品 四班 正二命:
尚书、中书、秘书、著作及主书、主图、主谱史
(魏、晋)
,太常斋郎
(魏)
,京城门郎
(魏)
,四平四安长史、司马
(魏、晋)
,三品、四品将军正行参军
(魏)
,西域戎部译长
(魏)
,郡国太守相内史中丞长史
(魏、晋)
,州郡国都尉司马
(魏)
,诸县署令千石以上署丞
(魏、晋)
,司盐、司竹监丞
(魏)
,水衡、典虞牧、材官、都尉司马
(魏、晋)
,秘书校书郎
(魏)
,东宫摘句郎
(魏)
,诸杂署长史
(魏)
,关谷长
(魏、晋)
,王公妃公主家令
(魏、晋)
,诸部护军司马
(魏)
,王、郡公诸杂署令
(魏)
,国子、太学助教,诸京四门学博士
(魏)
,诸国常侍、侍郎
(魏)
,殿下都尉司马,诸部护军司马
(魏)
,殿中羽林郎
(魏)
,左右度支中郎将司马
(魏)
,黄门从官
(魏、晋)
,寺人中郎、郎中
(魏、晋)
,兰台谒者
(魏)
,门下禁防
(魏)
,诸杂号将军以下五品将军长史、司马
(魏)
,都水使者令史
(魏)
,金鼓幢麾、城门令史
(魏)
,司马史从掾
(魏)
,校尉部司马、军司马、假司马
(魏)
,诸乡有秩、三老
(魏)
,诸州郡防门
(魏)
,尚书、中书、秘书令史
(魏)
,中书门下主事通事
(晋、陈)
,乌桓、西域、代部骑马
(晋)
,诸县令
(晋)
,副散督司马、长史
(晋)
,部曲将郡中都尉司马
(晋)
,内台正令史
(刘宋)
,郡丞
(刘宋)
,诸县署丞
(刘宋)
,杂号宣威将军以下
(晋、刘宋)
,给事中
(梁)
,皇弟、皇子府正参军
(梁)
,中书舍人
(梁)
,建康三官
(梁)
,宗正、太府、卫尉、司农、少府、廷尉、太子詹事等丞
(梁)
,皇弟皇子北徐兖梁交南梁五州别驾、湘荆河益广青衡七州别驾、中从事,嗣王庶姓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别驾,嗣王庶姓荆、江、雍、郢、南驾、中从事
(梁)
,积射、强弩将军
(梁)
,太子左右积弩将军
(梁、陈)
,嗣王国郎中令
(梁)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功曹史、录事
(梁)
,公车令
(陈)
,奉朝请
(陈)
,武卫常侍
(陈)
,太后三卿丞
(陈)
,十二卿丞
(陈)
,大长秋丞
(陈、北魏)
,左右卫司马
(陈)
,太子詹事丞
(陈)
,胄子律博士
(陈)
,皇弟皇子府正参军、版正将军、行参军、版行将军
(陈)
,嗣王府皇弟皇子之庶子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功曹史、主簿
(陈)
,庶姓非公不持节诸将军署主簿
(陈)
,嗣王府庶姓公府祭酒
(陈)
,蕃王府庶姓持节府中录事、记室、直兵参军
(陈)
,庶姓公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
(陈)
,太子太傅、少府、五官功曹史、主簿
(陈)
,太学博士,国子助教
(陈)
,司樽郎
(陈)
,安蛮戎越校尉中郎将等府长史、司马
(陈)
,庶姓南徐荆江兖郢湘雍等别驾、中从事
(陈)
,不满万户以下郡丞
(陈)
,五千户以上县令、相
(陈)
,皇弟、皇子国郎中令
(陈)
,乡亭、侯
(陈)
,大农、中尉
(陈)
,殄冠、殄虏、殄难、殄夷将军
(北魏、周)
,三品将军、始蕃王行参军事
(北魏)
,三品将军、三蕃王行参军事及诸曹行参军事
(北魏)
,四品正、从将军主簿及诸曹行参军事
(北魏)
,侯、伯郎中令
(北魏、北齐)
,司州西曹书佐
(北魏)
,殿内将军
(北魏、北齐、隋)
,皇子侍郎
(北魏、北齐)
,侍御史
(北魏)
,协律郎、辨章郎
(北魏、北齐、隋、唐)
,下县令、相
(北魏、北齐、隋)
,王、公国中尉
(北魏)
,第三品将军、二蕃王行参军及诸曹行参军事
(北魏)
,五品正从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
(北魏)
,司州祭酒从事史
(北魏)
,静漠、绥戎将军
(北齐)
,三等上州行参军、下州诸曹行参军
(北齐、隋)
,四中府诸曹行参军
(北齐)
,平越、殄夷将军
(北齐)
,刀剑备身五职
(北齐)
,前锋副都督
(北齐)
,太子内直备身,主者
(北齐)
,殿中侍御史
(北齐、隋)
,太子典膳、药藏丞
(北齐、唐)
,太子斋师
(北齐)
,三等中州行参军
(北齐、隋)
,王、公国中尉
(北齐)
,三公府典签
(北齐)
,三等镇铠胄行参军
(北齐)
,天官司会、宗正、右侍、右前侍、右後侍、主寝、司服、给士、掌式、内膳、外膳、典庖、典饎、酒正、餚藏、掌醢、司鼎俎、掌冰、医正、疡医、玉府、内府、外府、左府、右府、缝工、染工、掌纳、掌出、小司内、内小臣奄、内司服奄、典妇功奄、巷伯等中士
(周)
,地官民部吏、小乡伯、乡正、州长、每州小遂伯、遂正、小稍伯、稍正、小县伯、县正、小畿伯、畿正、司封、司农、司均、司赋、司役、掌盐、每地中士、掌遗、典牧、典牛、司谏、司救、司媒、土训、诵训、神仓、黍仓、稷仓、稻仓、豆仓、麦仓、米仓、盐仓、典麴、典舂、典磑、掌节、宫门、城门、司关、均工、平准、泉府、山虞、泽虞、林衡、川衡、掌禽、掌囿、掌炭、掌刍等中士
(周)
,春官礼部、司几筵、司樽彝、掌郁、司鬯、司牺、司鸡、司郊、司社、御史、著作、典瑞、典服、司寂、司元、治礼、司谒、冯相、保章、小学助教、乐师、乐胥、司歌、司钟、磬司、鼓司、吹司、籲章、掌散乐、典夷乐、典庸器、龟占、筮占、梦占、视祲、司巫、丧祝、甸祝、诅祝、神士、典路、司车、司常、守陵、掌墓、职丧等中士
(周)
,夏官军司马、上方、山师、州师、怀方、训方、司士、司勋、司录、右虎贲率、右旅贲率、右射声率、右骁骑率、右羽林率、右游击率、倅长、司固、司火、司辰、衔枚、司仗、右厩、左厩、典牝、典牡、典驼、典羊、兽医、司袍袄、司弓矢、司甲、司槊、司刀盾等中士
(周)
,秋官司宪、司刺、乡法、遂法、稍法、县法、畿法、方宪、掌囚、掌察、司约、司盟、职金、掌璧、司厉、修闾、掌墐、禁杀戮、禁游、禁暴、司寤、掌交、司匡、司仪、东南西北掌客、掌讶、司环、野庐、象胥、掌货贿、司僺、伊耆氏、司调、司柞、司薙、掌犬、司迹、弋禽、捕兽、掌皮、弭妖、翦蠹、庶蠹、掌罪隶、掌夷隶、掌蛮隶、掌戎隶、掌狄隶、掌徒等中士
(周)
,冬官工部、内匠、外匠、司量、司准、司度、掌材、车工、角工、彝工、器工、弓工、箭工、卢工、复工、陶工、涂工、典卝、冶工、铸工、锻工、函工、雕工、典壅、掌津、舟工、典鱼、典彘、〈王追〉工、磬工、石工、裘工、履工、鞄工、〈韋軍〉韗工、韦工、胶工、毳工、缋工、漆工、油工、弁工、织丝、织采、织枲、织组、竹工、籍工、罟工、纸工等中士
(周)
,子男之孤卿,侯伯之大夫,公之上士
(周)
,强弩、积射司马
(周)
,四征中镇抚将军府、正七命州列曹参军
(周)
,正五命郡丞
(周)
,宣威、明威将军
(隋)
,都水丞
(隋)
,别将
(隋)
,中郡丞
(隋)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长史、司马
(隋)
,中州录事参军
(隋、唐)
,亲王府行参军
(隋)
,左右领军府录事参军
(隋)
,中镇长史
(隋)
,太子内坊丞、勋卫
(隋、唐)
,襄威、厉威将军
(隋)
,掖庭、宫闱令
(隋)
,上署令
(隋)
,左右领军府诸曹参军
(隋)
,左右卫府、武卫府、武候府录事参军
(隋)
,内上食丞
(隋)
,中戍主,上戍副
(隋)
,监察御史
(唐)
,诸卫、羽林录事参军
(唐)
,中署令
(唐)
,太医署医博士
(唐)
,军器监主簿
(唐)
,武库署丞
(唐)
,两京市署丞
(唐)
,上牧监丞
(唐)
,亲王府执仗报乘亲事
(唐)
,镇军兵不满二万人以上诸曹判司
(唐)
,给事郎
(唐)
,宣节校尉、副尉
(唐)
,奚官、内仆、内府局丞
(唐)
,下署令
(唐)
,备身,诸卫、羽林诸曹参军
(唐)
,中州诸司参军唐太公庙丞
(唐)
,亲王府、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府参军
(唐)
,牙市监丞
(唐)
,尚药藏局司医
(唐)
,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
(唐)
,司竹副监
(唐)
,太子内直宫门局丞
(唐)
,诸宫农囿监
(唐)
,司农寺诸园苑监丞
(唐)
,灵台郎
(唐)
,上戍主
(唐)
,诸卫左右司戈
(唐)
,徵事郎
(唐)
,奉议郎,通直郎
(宋)
,七寺丞
(宋)
,秘书郎
(唐)
,太常博士
(唐)
,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
(宋)
,敕令所删定官
(宋)
,直秘阁
(宋)
,著作佐郎
(宋)
,国子监丞
(宋)
,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宋)
,国子博士
(宋)
,大理司直、评事
(宋)
,训武、修武郎
(宋)
,内常侍
(宋)
,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军巡使、判官
(宋)
,京府判官
(宋)
,京畿县丞,两赤县丞
(宋)
,三京赤县、畿县令
(宋)
,太史局五官正
(宋)
,中书门下省录事
(宋)
,尚书省都事
(宋)
。
从八品 三班 二命:
太子舍人
(梁)
,司徒祭酒
(梁)
,员外散骑常侍
(梁)
,皇弟皇子公府祭酒、行参军
(梁)
,太子太傅少傅五官功曹主簿
(梁)
,二卫司马,公车令
(梁)
,皇弟皇子越桂宁霍四州别驾、北徐北兖梁交南梁五州中从事
(梁)
,嗣王庶姓北徐兖梁交南兖五州别驾、湘荆河司益广青衡七州中从事
(梁)
,胄子律博士
(梁)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主簿,嗣王庶姓公府正参军
(梁)
,光禄丞
(梁)
,皇弟皇子国中尉
(梁)
,太仆、大匠丞
(梁)
,嗣王国大农,蕃王国郎中令
(梁)
,司州议曹从事史
(北魏)
,北馆令,庶姓持节府中录事、中记室、中直兵参军
(梁)
,埽寇、埽虏、埽难、埽逆将军
(北魏、周)
,二大、二公长兼行参军
(北魏、北齐)
,公车令,符节令,诸署令北魏千石以上者
(北魏)
,中黄门令
(北魏)
,门下录事
(北魏、北齐、隋)
,尚书都令史
(北魏、北齐)
,主书令史
(北魏、隋)
,殿中侍御史
(北魏)
,中谒者仆射
(北魏、北齐)
,中黄门冗从仆射
(北魏、北齐)
,司空、皇子长兼行参军
(北魏)
,侯、伯大农
(北魏、北齐)
,宫门仆射
(北魏、北齐)
,二大、二公长兼行下参军
(北魏、北齐)
,皇子上、中、下将军
(北魏、北齐)
,皇子中大夫、二率丞
(北魏、隋)
,王、公国常侍
(北魏、北齐)
,司州文学
(北魏)
,四品正从将军诸曹行参军事
(北魏)
,厉武、厉锋、虎牙、虎奋将军
(北魏、北齐)
,五品正从将军主簿、诸曹行参军
(北魏)
,员外将军
(北魏、北齐)
,从一品将军开府长兼行参军
(北魏)
,飞骑、隼击将军
(北齐)
,检校御史
(北齐)
,诸陵、太庙令
(北齐)
,太乐、武库诸署令
(北齐)
,衣冠将军
(北齐)
,太仓、典客、骅骝、驹盾、鼓吹、手宫、左右尚方、左藏、太官、掖庭、司染、典农、左右龙、左右驼、治东西、牛羊司诸署令
(北齐)
,诸开府典签
(北齐)
,备身御仗五职
(北齐)
,皇太子上、中大夫
(北齐)
,勋武前锋五职
(北齐)
,诸开府长史兼左右户行参军及长行兼参军
(北齐)
,司州及三等上州典签
(北齐)
,太子诸队副
(北齐)
,诸戍副、诸军副
(北齐)
,清都郡丞
(北齐)
,四平前左右後将军、七命州列曹、军戍副
(周)
,武骑、武威司马
(周)
,五命郡丞
(周)
,威戎、讨寇将军
(隋)
,四门博士
(隋)
,监察御史
(隋)
,内谒者监
(隋、唐)
,上关令
(隋、唐)
,中署令
(隋)
,下郡丞
(隋)
,下州录事参军,中、下州诸曹行参军
(隋)
,下镇长史
(隋)
,备身,左右卫府武卫府、左右府武候领军府诸曹参军行参军
(隋)
,太子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府录事参军
(隋)
,太子翊卫
(隋、唐)
,荡寇、荡难将军
(隋)
,亲王府长史兼行参军事
(隋)
,亲王府典签
(隋、唐)
,中关令
(隋)
,奚官令
(隋)
,内仆令
(隋)
,下署令
(隋)
,上津尉
(隋)
,领军左右府铠曹行参军
(隋)
,左右监门府诸曹参军
(隋)
,掌船局都尉,上镇诸曹参军
(隋)
,太子左右虞候府、内率府诸曹行参军
(隋)
,上县丞
(隋、唐)
,上郡尉
(隋)
,左右拾遗
(唐)
,太医署针博士、署丞
(唐)
,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诸曹参军、下州录事参军
(唐)
,四门助教
(唐)
,中牧监丞
(唐)
,京县主簿
(唐)
,中都督、上都护府参军
(唐)
,亲王府行参军
(唐)
,保章正
(唐)
,太子左右卫司御清道内率府录事参军、诸曹参军
(唐)
,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府博士
(唐)
,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
(唐)
,诸折冲府旅帅
(唐)
,承奉郎
(唐)
,御侮校尉、副尉
(唐)
,大理评事
(唐)
,律学博士
(唐)
,太子左右春坊录事
(唐)
,太子备身,下州诸司参军
(唐)
,太子诸署令
(唐)
,掖庭、宫闱局丞
(唐)
,都水监主簿
(唐)
,上署丞
(唐)
,亲王国队正、大农
(唐)
,公主家丞
(唐)
,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
(唐)
,下都督府、上州参军,中都督、下都督府、上州博士
(唐)
,京县尉
(唐)
,诸中县丞
(唐)
,诸屯监丞
(唐)
,上府兵曹
(唐)
,上镇仓曹、兵曹参军
(唐)
,挈壶正
(唐)
,中戍主、上戍副
(唐)
,诸率府左右司戈
(唐)
,承务郎
(唐)
,宣教郎、宣义郎
(宋)
,御史台检法官、主簿
(宋)
,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寺、监主簿
(宋)
,秘书省校书郎、正字
(宋)
,太常寺奉礼郎、太祝
(宋)
,太武、武学、律学、博士
(宋)
,主管太医局
(宋)
,閤门祗候
(宋)
,枢密院逐房副承旨
(宋)
,东、西头供奉官
(宋)
,从义、秉义郎
(宋)
,太子诸率府率
(宋)
,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军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
(宋)
,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
(宋)
,亲王府记室
(宋)
,诸州签判
(宋)
,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事
(宋)
,京府诸曹参军事、巡判官
(宋)
,京畿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丞
(宋)
,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
(宋)
,诸州上中下县令、丞
(宋)
,两赤县主簿、尉
(宋)
,节度副使、行军司马
(宋)
,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
(宋)
,防御、团练副使
(宋)
,太史局丞、直长
(宋)
,灵台郎,保章正
(宋)
,三省枢密院主事、守关主事、令史、书令史
(宋)
,翰林医愈、医证、医胗、医候
(宋)
。
九品 正九品 二班 正一命:
兰台殿中、兰台谒者及都水使者书令史
(魏、晋、刘宋)
,诸县长、令、相
(魏、晋)
,关谷塞尉
(魏、晋)
,仓簟河津督监
(魏)
,殿中监典事
(魏)
,左右太官督监内者
(魏)
,总章戏马监
(魏)
,主事候
(魏)
,诸纸署监
(魏)
,王郡、公郡诸署长
(魏、晋)
,司理治书
(魏)
,异族封公世子庶子诸王友、国谒者大夫诸署丞
(魏)
,诸王太妃及公主家仆、丞
(魏、晋)
,公主行夜督郎,太庙令行夜督郎,太子掌固
(魏)
,主事候郎,王官舍人
(魏)
,副散部曲将,武猛中郎将
(魏、晋)
,校尉部司马、军司马、假司马
(魏、晋)
,诸乡有秩
(魏)
,诸州郡防门
(魏)
,门下、散骑、中书、尚书、秘书令史
(晋)
,都水黄河令史、书令史
(晋)
,殿中、兰台谒者
(晋)
,护道尉
(晋)
,司理治书,谒者、中大夫署丞
(晋)
,诸县署丞、尉
(刘宋)
,秘书郎,著作佐郎
(梁)
,扬、南徐州主簿
(梁)
,嗣王庶姓府祭酒
(梁)
,太学博士
(梁)
,皇弟、皇子国常侍
(梁)
,奉朝请
(梁)
,皇弟皇子单为领护詹事二卫等五官、功曹、主簿
(梁)
,国子助教
(梁)
,鸿胪丞
(梁)
,尚书五都令史
(梁)
,武骑常侍
(梁)
,皇弟皇子越桂宁霍四州中从事、荆江雍郢南兖五州主簿
(梁)
,嗣王庶姓公府行参军,皇子之庶子府正参军
(梁)
,庶姓持节府录事、记室、中兵参军、功曹史
(梁)
,明堂二庙帝陵令
(梁)
,蕃王国大农
(梁)
,南台侍御史
(陈)
,左右二卫殿中将军
(陈)
,东宫通事舍人
(陈)
,材官将军
(陈)
,太子左右二卫率
(陈)
,殿中将军、丞
(陈)
,嗣王皇弟皇子之庶子府正参军版正参军、版行参军、行参军、版行参军
(陈)
,蕃王府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版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
(陈)
,庶姓公府正参军、版正参军
(陈)
,功曹史、主簿
(陈)
,庶姓持节府录事记室中兵等参军、功曹史、主簿
(陈)
,庶姓荆河益广衡青冀北兖北徐梁秦司南徐梁州别驾、中从事史
(陈)
,扬州、南徐州主簿、西曹、及祭酒议曹二从事
(陈)
,皇弟皇子诸州主簿
(陈)
、西曹,不满五千户县令、相
(陈)
,皇弟皇子国常侍、侍郎,嗣王国郎中令
(陈)
,大农、中尉
(陈)
,嗣王国常侍
(陈)
,蕃王国郎中令
(陈)
,开国中关外侯
(陈)
,旷野、横野将军
(北魏、周)
,子、男国郎中令
(北魏、北齐)
,太祝令
(北魏、唐)
,中黄门
(北魏)
,诸署令六百石以上者
(北魏、北齐)
,公主家令
(北魏、北齐)
,皇子典书令
(北魏)
,四门小学博士、律博士
(北魏、北齐、隋)
,校书郎
(北魏、北齐、隋、唐)
,二大、二公参军督护
(北魏、北齐)
,都水参军
(北魏、北齐、隋)
,检校御史
(北魏)
,王、公国侍郎
(北魏、北齐)
,侯、伯国中尉
(北魏、北齐)
,太子三卿丞
(北魏、北齐)
,五品正从将军别曹行参军
(北魏)
,司空、皇子参军督护
(北魏)
,三品将军、始蕃王长兼行参军
(北魏)
,殿内司马督
(北魏、北齐、隋)
,从一品将军、开府参军督护
(北魏、北齐)
,太祝、御道禾官史
(北齐)
,太医、黄藏、卫士、细作诸署令
(北齐)
,太子中坊令
(北齐)
,三等上州长兼行参军
(北齐)
,皇子防閤、典书令
(北齐)
,七部尉、诸郡尉
(北齐)
,太子食官、中盾、典食令
(北齐、隋)
,太子备身,平准署丞、公车署丞
(北齐)
,三等中州典签
(北齐)
,天官司会旅、宗正、右骑侍、右宗侍、右庶侍、右勋侍、主玺、食医、外膳、典庖、典饎、酒正、肴藏、掌醯、司鼎俎、掌冰、主药、正医、疡医、内小臣奄、内司服奄、典妇功奄、巷伯等下士
(周)
,地官党正旅、每党司封、掌盐、掌堰、典牧、典牛、土训、诵训、神仓、稷仓、稻仓、豆仓、麦仓、米仓、盐仓、典麴、典舂、典磑、掌节、宫门、城门、司关、均工、平准、泉府、山虞、泽虞、林衡、川衡、掌禽、掌囿、掌圃、掌炭、掌薪、掌刍等下士
(周)
,春官礼部旅、小守庙奄、司几筵、司樽彝、掌郁、司鬯、司牺、司鸡、司郊、司社、掌次、御史、校书、典瑞、典服、司元治礼、司谒、乐胥、司歌、司钟磬、司鼓、司吹、司舞、籲章、掌散乐、典夷乐、典庸器、龟占、筮占、梦占、视祲、司巫、丧祝、甸祝、诅祝、神士、典路、司车、司常、小夏采、掌墓、职丧等下士
(周)
,夏官军司马旅、士方、山师、川师、怀方、训方、右虎贲倅長、右旅賁倅長、右射聲倅長、右驍騎倅長、右羽林倅長、右游擊倅長、武環倅長、武候倅長,司火,司辰,衔枚,右厩闲长、典驼、典羊、兽医、司袍袄、司弓矢、司槊、司甲、司刀盾等下士
(周)
,秋官司宪旅、小刑、掌囚、掌察、司约、司盟、职金、掌璧、司厉、修闾、掌墐、禁杀戮、禁游、司寤、小蕃司行、掌讶、司环、野庐、象諝、掌货贿、司僺、伊耆氏、司调、司柞、司薙、掌犬、司迹、弋禽、捕兽、掌皮、弭妖、翦蠹、庶蠹、掌罪隶夷隶蛮隶戎隶狄隶、掌徒等下士
(周)
,冬官工部旅、司量、司准、司度、掌材、车工、角工、彝工、器工、弓工、箭工、卢工、复工、陶工、涂工、典卝、冶工、铸工、锻工、函工、雕工、典壅、掌津、舟工、典鱼、典彘、乂工、磬工、石工、裘工、屦工、鞄工、〈韋軍〉工、韦工、胶工、毳工、缋工、漆工、油工、弁工、织丝、织采、织枲、织组、竹工、籍工、罟工、纸工等下士
(周)
,子、男之大夫
(周)
,公之中士,侯、伯之上士
(周)
,冠军辅国将军府、正六命州列曹参军
(周)
,殿中司马
(周)
。扫寇、扫难将军
(隋)
,太子典仓令、司藏令
(隋)
,尚医,军主
(隋)
,太史丞
(隋)
,掖庭局宫闱局丞
(隋)
,上署丞
(隋)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诸曹参军
(隋)
,上州典签
(隋)
,下戍主,上关令
(隋)
,太子典膳、药藏丞
(隋)
,中州及左右卫府、左右武卫府、武候府行参军
(隋)
,中、下郡尉
(隋)
,典客署掌客
(隋、唐)
,司辰师
(隋)
,殄寇、殄难将军
(隋)
,太学助教
(隋)
,太子备身
(隋)
,内史录事
(隋)
,内谒者令,内侍伯
(隋)
,中县丞
(隋)
,下关令,中津尉
(隋)
,下州诸曹行参军,上州行将军
(隋)
,左右监门府铠曹行参军
(隋)
,太子左右内率铠曹,左右领军府行参军
(隋)
,太子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左右虞候府诸曹行参军
(隋)
,太子左右内率监门率府录事参军、诸曹参军
(唐)
,中镇诸曹参军事、上镇士曹行参军
(隋)
,太子内坊典直
(唐)
,中署丞
(唐)
,亲勋翊卫府羽林兵曹参军
(唐)
,岳渎令,诸津令
(唐)
,下牧监丞
(唐)
,诸州中、下县丞
(唐)
,中、下州博士
(唐)
,武库署监事
(唐)
,儒林郎
(唐)
,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主簿、县尉
(唐)
,仁勇校尉、副尉
(唐)
,正字
(唐)
,太子校书
(唐)
,奚官、内仆丞
(唐)
,内府局丞
(唐)
,下署令
(唐)
,司库,司廪
(唐)
,尚食局食医,尚药局医佐,尚辇局掌辇,尚乘局奉乘
(唐)
,太史局司辰
(唐)
,典厩署主乘
(唐)
,太子三寺主簿
(唐)
,詹事府录事
(唐)
,下县丞,上县主簿
(唐)
,太子亲、勋、翊卫府兵曹参军
(唐)
,中州参军
(唐)
,上牧监主簿
(唐)
,诸宫农圃监丞
(唐)
,中关令,中府兵曹
(唐)
,亲王国尉
(唐)
,上关丞
(唐)
,诸卫左右执戟
(唐)
,中镇兵曹参军
(唐)
,下戍主
(唐)
,诸折冲队正
(唐)
,登仕郎
(唐)
,诸承事、承奉郎
(宋。理亲序者从八品,承务郎准此)
,殿头高品
(宋)
,律学正
(宋)
,郊社、籍田、大官令
(宋)
,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
(宋)
,太医局丞
(宋)
,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
(宋)
,挈壶正
(宋)
,京畿县、三京赤县簿尉
(宋)
,诸州别驾、长史、司马
(宋)
,枢密院守阙书令史
(宋)
。
从九品 一班 一命:
扬南徐州西曹祭酒从事、议曹从事
(梁)
,皇子国侍郎
(梁)
,嗣王国常侍
(梁)
,东宫通事舍人
(梁)
,南台侍御史
(梁)
,大舟丞
(梁)
,二卫殿中将军
(梁)
,太子二率殿中将军
(梁)
,皇弟皇子之庶子府、蕃王府行参军,蕃王国中尉
(梁)
,皇弟皇子湘荆河司益广青衡七州主簿、荆雍郢南兖四州西曹祭酒议曹从事、江州西曹从事
(梁)
,祭酒议曹祭酒部传从事
(梁)
,嗣王庶姓越桂宁霍四州中从事、荆江雍郢南兖五州主簿
(梁)
,庶姓持节府主簿
(梁)
,汝阴巴陵二国郎中令
(梁)
,偏、裨将军
(北魏、北齐、隋)
,太子牧长
(北魏、北齐)
,监淮河津都尉
(北魏、北齐)
,诸局都尉
(北魏、北齐)
,皇子典词学官令、典卫令
(北魏)
,王公国上、中、下将军
(北魏、北齐)
,王、公国中大夫
(北魏、北齐)
,诸署令不满六百石者
(北魏)
,二品将军,始蕃王参军督护
(北魏)
,詹事功曹
(北魏)
,从二品将军、二蕃王长史兼行参军
(北魏)
,太常光禄卫尉领护北魏北齐五官,治礼郎
(北魏、北齐)
,子、男国大农
(北魏、北齐)
,小黄门
(北魏、北齐)
,员外司马督
(北魏、北齐,隋)
,掖庭局诸宫教博士
(北齐、隋、唐)
,三等上州参军督护、中州长史兼行参军
(北魏)
,太子校书
(北齐、隋)
,秘书省正字
(北齐、隋)
,皇子典书、典词学官、典卫士令
(北齐)
,廪牺、太宰
(北齐)
,司仪、左校、中宫仆
(北齐)
,诸县令
(北齐)
,奚官、肴藏、清潭、典寺、乘黄、车府、籍田、华林、甄官诸署令
(北齐)
,太学助教
(北齐)
,诸幢主
(北齐、隋)
,廷尉、中侍中省录事
(北齐)
,三等下州典签
(北齐)
,山林、淮海都尉
(周)
,武威、武牙将军
(周)
,旷野、横野将军
(隋)
,镇远、建忠、中坚、宁远、扬烈、伏波、轻车将军府列曹参军
(周)
,太祝
(隋)
,太子厩牧令
(隋)
,下县丞
(隋)
,中、下署丞
(隋)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铠曹行参军
(隋)
,下州行参军
(隋)
,中、下州典签
(隋)
,太子内坊丞直
(隋)
,太子左右监门府、卫、率府、虞候府、宗卫府行参军
(隋)
,中关令,上、中津丞
(隋)
,下镇诸曹参军,中镇士曹行参军
(隋)
,上、中县尉
(隋)
,四门助教,书、筭学博士
(隋、唐)
,治礼郎
(隋)
,奚官、内仆局丞
(隋)
,内诸者局丞
(隋)
,太子正字
(隋、唐)
,太子监候
(隋)
,太官监膳
(隋)
,御府局丞
(隋)
,左右校署、掖庭局监作
(隋)
,太史曹司历
(隋、唐)
,诸乐师
(隋)
,奉礼郎
(唐)
,律学助教
(唐)
,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太子左右春坊主事
(唐)
,弘文馆校书
(唐)
,太医署医助教
(唐)
,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国子监、亲王府录事
(唐)
,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
(唐)
,宫苑总监、中下牧监主簿
(唐)
,诸州中、下县主簿
(唐)
,诸州上、中、下县尉
(唐)
,下府兵曹监曹
(唐)
,文林郎
(唐)
,陪戎校尉、副尉
(唐)
,门下典签
(唐)
,太医署按摩咒禁博士、针助教、医正
(唐)
,太卜署卜博士、卜正
(唐)
,太史局监候
(唐)
,亲王国丞
(唐)
,太子典仓署园丞、厩牧署典丞
(唐)
,太子诸署丞
(唐)
,诸监作诸监事计官
(唐)
,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
(唐)
,亲王府队副
(唐)
,大理寺狱丞
(唐)
,下州参军
(唐)
,中、下州医博士
(唐)
,京县录事
(唐)
,下关令,中关丞
(唐)
,诸卫羽林长上、公主邑司录事
(唐)
,诸津丞
(唐)
,下镇兵曹参军
(唐)
,诸折冲府队副
(唐)
,诸率府左右执戟
(唐)
,将仕郎
(唐)
,承务郎
(宋)
,高班,黄门内品
(宋)
,承节、承信郎
(宋)
,迪功郎
(宋)
,中、下州诸司参军
(宋)
,城寨、马监主簿
(宋)
,诸州司士、文学、助教
(宋)
,翰林医学
(宋)
。
岳氏《愧郯录》曰:"《淳熙官品令》,自太师而下至翰林医学,列为九品,皆有正、从,盖见行之制。故著令所载,凡荫叙、仪制、罪赎,不以高下,概谓之品官。珂尝溯源而求所始本。魏延康元年二月,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始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以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则其初立品,似非品秩也,乃人品耳。而《通典》载魏官自黄钺大将军至诸州郡防门,明列品第,则是肇端自魏,已循而讹矣。是时魏未受禅,盖亦汉法也。然珂尝考之後赵,而得名之所以讹;考之梁,而得意之所以讹。後赵王勒二年,使张宾领选,初定五品,後更定九品,命公卿及州郡岁举秀才至考、廉清、贤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初用五而後以九,则是更魏而晋,品数犹未定也。《通典》可疑矣。《宋书》,九品谓晋江右所定,则怀愍以前尚无之。《通典》乃若是其较且明,岂当时循陈群之法,谓某品人则可登某品,所谓品者,逆设以待其人而已,非谓官品也,益远益讹,遂为官秩之定论邪。此殆名讹之所以始也。梁定班法,与品互用,而著其说曰,十八班皆有清、浊,自十二班以上并诏授,表启不称姓;从十一班至九班,礼数复为一等;又流外有七班,寒微者为之,从此班者,方得进登第一班。梁承齐後者也,品秩久定矣,而蔡法度之所定,决非肇始。而所以寓礼数者,不附於品,而列之以班,则班盖梁之所自立,谓一代之制不可以虚耳。意自齐而上,班之未有,则礼数亦附於品,则品盖为礼文之节耳,此殆意之所以讹也。详考梁班品法,天监初,武帝命尚书删定即济阳蔡法度定令为九品,秩定,帝於品下注一品秩为万石,第二、第三为中二千石,第四、第五为二千石。《隋 百官志》,梁天监七年革选;徐勉为吏部尚书,定为十八班,以班多者为贵,同班者则以居下者为劣,则品盖非梁所专用,而易以为班矣。谓班以选事而设,则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为第十八班,初不关选法,《通典》谓品制不废,疑若相须而成。将军釐定百二十五号,为二十四班,其不登二品应须军号者,凡十四号,别为八班。施於外国者,又有百九号,亦为十品、二十十四班。班制之多乃如此,则不假於品矣,而莫知其徒为礼秩之别也。陈承梁後,乃定相国、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巴陵汝阴二王後、尚书令品为第一。自此以下,明列为九,正合今制,而不分正、从。逆而求之晋、宋、南齐,亦莫不然,则皆承魏讹,其益可信也。北裂於齐,事遵元魏,而品从之名著焉。是官之有品自曹魏始,品之有从乃自元魏始。及考其初,不特正、从也,而每品正、从复分上、中、下焉,盖一品之间析而六矣,此高祖太和之制也。及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而世祖初班行之,三师、二大乃不入品,其四品以下正、从又分为上、下阶,犹析而四也,北齐盖因之耳。至於魏之列品,顾犹曰第几品,从几品,而未目为正、从,齐始别之,逮隋而曰正,曰从,截然而不可紊矣。还考梁制,品尚寡,故自九而一,乃极於丞相;班尚繁,故自一而十八,亦极於丞相。班多者品贵,品少者班尊,二者相为用,而贵贱等差,於此参见而互明。班正於梁,隋即废矣。祖宗朝迁转名曹,皆各有流品。元丰後来始以寄禄无他名,遂尔相混。然礼数之异,亦系一时官守,元未尝以品秩为别。此则言官制者之未尝讲明也。然则陈群之始本非始,言人品者,故当设逆待之法,故循而见於魏官品之讹。曹魏之讹亦非讹,定礼秩者固当附设官之目,故参而见於梁班法之用。不考於群,无以知其名;不考於梁,无以知其意。在今日,名讹於魏,意讹於梁,而品不复为轻重,盖亦反其本哉。唐开元二十五年定制,自正四品至九品犹有上、下阶,盖隋炀暂废之规至此复见,本朝乃尽合之也。又曰本朝杂压之制,杂流伎术等官皆入品下,而寺、监之史凡未出官而先给告者亦通谓之入品,但以所居官为品之高下,不复有分别。珂按高峻《小史 刘{日永}传》,元魏高祖临光极堂大选,高祖曰:'当今之世,仰祖质朴,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品,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若有人可起家三公,恐贤才难得,不可止为一人浑我典制。'{日永}对曰:'陛下刊正九流,为不朽之法,岂惟仿佛唐、虞,固以有光二代。'此虽为门地而言,然九品之官不混他品,亦一时之制,与今士夫、皂隶、阉竖、伎术混为一区为不同也。"
按:《愧郯录》前段考订,特为详密。然此所谓九品者,官品也,以别官之崇庳。陈群所谓九品者,人品也,以定人之优劣,二者皆出於曹魏之初,皆名以九品。然人品自为人品,官品自为官品,岳氏合而为一,以为官品者,逆设之以待某品之人,此说恐未然。刘毅、卫瓘论中正九品之敝,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所谓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馀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人,伤损风俗,其敝不细。岳氏专举此段,以为官品即人品之明证。然详其所言,盖如後世权贵之人挟势取科第、干荐举之类耳,非谓中正者,逆设此官之品目,以待所品之人也。盖官品之制,即周之所谓九命,汉之所谓禄石,皆所以辨高卑之等级。其法始於魏,而後世卒不能易。若中正所定之人品,则始於陈群,魏、晋间用之以举人物,六朝因之,然其敝已见於立法之初。自隋、唐以来,一以科目为仕进之涂,而中正九品之说久废矣。想当时,必以人物之贤愚优劣分为九等之目,如班固《古今人表》之类,但史所不载,无由知之。然决与此官制之九品不相干,固难因其同时同名而遂指此为彼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顾仲
清·魏秀仁
明·高大器
唐·李冲昭
葛胜仲
(辽)王鼎
清·金文锦
明·万邦宁
(清)戴名世
清·潘荣陛
宋·沈作喆
(唐)杜牧
金·晋真人
(清)屈大均
宋·陈田夫
清·谷应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