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一百三 宗庙考十三-文献通考
卷一百三 宗庙考十三
○功臣配享
《殷 盘庚》:"王若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
(言古之君臣相与同劳逸,子孙所宜法之,我岂敢动用非常之罚胁汝乎)
。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
(选,数也。掩,蔽也)
。兹予大享於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
(古者,天子录功臣配食於庙。大享,烝尝也,所以不掩汝善)
。"
《周礼 夏官 司勋》:"王功曰勋
(辅成王业,若周公)
,国功曰功
(保全国家,若伊尹)
,民功曰庸
(法施於民,若后稷)
,事功曰劳
(以劳定国,若禹)
,治功曰力
(制法成治,若咎繇)
,战功曰多
(克敌出奇,若韩信、陈平。《司马法》曰:'尚多前虏',谓敌功多)
,凡有功者,铭书於王之太常,祭於太烝,司勋诏之
(铭之言名也,生则书於王旌,以识,其人与其功也,死则於烝先王祭之。诏,谓告其神以辞也)
。"
汉制,祭功臣於庭。生时侍宴於堂,死则降在庭位,与士庶为列。
魏齐王景元五年,诏祀故尚书令荀攸於太祖庙庭
(臣松之以为故魏氏配享不及荀彧,盖以其末年异议,又位非魏臣故也。至於升程昱而遗郭嘉,先锺繇而後荀攸,则未详厥极也。徐佗谋逆而许褚心动,忠诚之至远同於日磾,且潼关之危,非褚不济,褚之功烈有过典韦,今祀韦而不及褚,文之所未达也)
。
魏高堂隆议曰:"按先典,祭祀之礼,皆依生前尊卑之叙,以为位次。功臣配享於先王,像生时侍宴。宴礼,大夫以上皆升堂,以下则位於庭,其馀则与君同牢,至於俎豆荐羞,唯君备矣,卿降於君,大夫降於公,士降於大夫。使功臣配食於烝祭,所以尊崇其德,明其勋,以劝嗣臣也。议者欲从汉氏祭之於庭,此为贬损,非宠异之谓也。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
(凡牲体,前贵後贱)
。今使配食者因君之牢,以贵贱为俎,庶合事宜。《周志》曰:'勇则害上,不登於明堂。共用谓之勇
(共用,死国用)
。'言有勇而无义,死不登堂而配食。此即配食之义,位在堂之明证也。下为北面三公朝立之位耳,宴则脱屦升堂,不在庭也。凡献爵,有十二、九、七、五、三之差,君礼大夫三献,太祝令进三爵於配食者可也。"
晋散骑常侍任茂议:"按魏功臣配食之礼,叙六功之勋,祭陈五事之品,或祀之於一代,或传之於百代。盖社稷五祀,所谓传之於百代者。古之王臣有明德大功,若句龙之能平水土,柱之能殖百榖,则祀社稷,异代不废也。昔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乃迁稷,而周弃德可代柱,而句龙莫废也。若四叙之属,分主五方,则祀为贵神,传之异代,载之《春秋》非此之类,则虽明如咎繇,勋如伊尹,功如吕尚,各於当代祀之,不祭於异代也。然则伊尹於殷虽有王功之茂,不配食於周之清庙矣。今之功臣,论其勋迹,比咎繇、伊尹、吕尚犹或未及,凡云配食,各配食於主也,今主迁庙,臣宜从享。"大司马石苞等议,魏氏代功臣,宜归之陈留国,使修常祀,允合事理。
梁武帝初,何佟之议曰:"禘於夏首,物皆未成,故为小祫。於冬,万物皆成,其礼斯大。近代禘祫,并及功臣,有乖古典。请唯祫祭,不及功臣。从之。
唐太宗《贞观礼》:祫享,功臣配享於庙庭,禘享则不配。後又令祫禘之日,功臣并得配享。初,太常卿韦縚等议:"功臣祫享之日,配享於庙庭,禘及时享,则皆不预。"其议遂行。至开元初,复令禘之日亦皆配享,非旧典也。配享位在各帝庙庭大阶之东少南,西向,以北为上。
高祖庙六人 赠司空、淮安靖王神通,赠司空、河间元王孝恭,尚书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赠民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并贞观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敕;赠司徒、周定公武士彠,显庆四年三月七日敕,文明元年停;赠太子太师、魏国公裴寂,赠礼部尚书、鲁国公刘文靖,并天宝六载正月十三日敕
(《开元礼》无武士彠、裴寂、刘文靖)
。
太宗庙七人 赠太尉、梁文昭公房元龄,赠司徒、申文献公高士廉,赠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并贞观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敕。至永徽四年二月,房元龄以子遗爱反,停配享。赠太尉、郑文贞公魏徵,神龙二年闰二月十五日敕。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赠司徒、卫景武公李靖,司空、莱成公杜如晦,并天宝六载正月十二日敕
(《开元礼》无长孙无忌、李靖、杜如晦)
。
高宗庙六人 赠太尉、贞武公李勣,赠开府仪同三司、北平定公张行成,赠扬州大都督、高阳恭公许敬宗,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忠公马周,并垂拱二年正月十一日敕。其许敬宗神龙二年闰二月一日有敕停。尚书右仆射、河南文忠公褚遂良,赠司徒、蓚县宪公高季辅,赠司空、乐成文献公刘仁轨,并天宝六载正月十二日敕
(《开元礼》无许敬宗、褚遂良、高季辅、刘仁轨)
。
中宗庙八人 侍中、谯国公桓彦范,侍中、平阳愍王敬晖,中书令、汉南郡王张柬之,赠太尉、博陆文献王崔元暐,中书令、南郡王袁恕已,并开元六年六月二十二日敕;司空、梁文惠公狄仁杰,赠尚书左仆射、齐正公魏元忠,赠太子少保、琅琊郡公王同皎,并天宝六载正月十二日敕
(《开元礼》无狄仁杰、魏元忠、王同皎)
。
睿宗庙二人 赠司空、许、文正公苏瑰,尚书左丞、相、徐文献公刘幽求,并开元六年六月二十三日敕。
元宗庙三人 赠太师、燕、文正公张说,赠太子太师、代国公郭元振,中书令、赵国公王琚
(检年月未获)
。
肃宗庙二人 赠太师、韩文宪公苗晋卿,大历四年十月七日敕;赠太尉、翼献穆公裴冕,元和四年八月敕。
代宗庙一人 赠太尉、汾阳忠武王郭子仪,建中二年十一月敕。
德宗庙三人 赠太师、西平忠武王李晟,赠太尉、忠烈公段秀实,并元和四年八月敕;赠太师、忠武公浑瑊,元和四年九月四日敕。
宪宗庙四人 赠司徒、宣懿公杜黄裳,赠太师裴度,会昌六年十月敕;赠司徒、威武公高崇文,赠太尉李愬,会昌六年十一月敕。
◎唐开元礼
△祫禘以功臣配享仪
诸座各设版於座首
(其版文各具题官爵、姓名)
。每座各设壶樽二於左,北向,元酒在西,加勺幂,置爵於樽下。设洗於终献罍洗东南,北向。太庙令与良酝令以齐实樽如常。堂上设馔讫,太官令帅进馔者出,奉馔入,祝迎引於座左,各设於座前,太官令以下出,祝还樽所。初,亚献将毕,赞引引献官诣罍洗,盥手洗爵,诣酒樽所。执樽者举幂,献官酌酒,诸助奠者皆酌酒讫,赞引引献官进诣首座前东面奠爵,赞引引还本位,於献官进奠,诸助奠者各进奠於座,还樽所。於堂上彻豆,祝进首座前彻豆,还樽所。
顺宗既葬,议祧迁中宗庙,有司疑曰:"五王有安社稷功,若迁中宗,则配享永绝。"判集贤院事蒋乂曰:"禘祫功臣乃合食太庙,中宗庙虽毁,而禘祫并陈太庙,此则五王配食与初一也。"由是迁庙遂定。
後唐明宗长兴二年,诏故昭义节度使李嗣昭,故幽州节度使周德威,故汴州节度使符存审,配享庄宗庙庭。
宋真宗咸平二年,诏以故太师、赠尚书令、追封韩王赵普,配享太祖庙庭,仍遣官奏告本室。太常礼院言:"准诏定配享功臣禘祫之旦祀仪,请令有司先事设幄次,布褥位於庙庭东门内道南,当所配室西向设位。版方七寸,厚一寸半。笾、豆各二,簠、簋、俎各一。知庙卿奠爵,再拜。"诏可。
神宗元丰三年,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谨按《书 盘庚》曰:'兹予大享於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周礼 司勋》'凡有功者,祭於大烝'。然则《书》之所谓'大享',即《礼》之所谓'大烝'也。烝,冬祭也。谓之大者,物成众多之时,其祭比三时为大也。方是时,百物皆报焉,祭有功宜矣。《礼记 祭统》卫孔悝之鼎铭曰:'勤大命施於烝彝鼎'。後世烝祭不及功臣,既不合礼,而禘祫及之,事不经见。梁初误禘功臣,何佟之以谓夏物未成,而禘功臣为非典礼。唐韦挺亦云:'今禘祫以功臣配享,而冬烝不及,与经不合。盖因仍之误也。'伏请每遇冬烝,以功臣配享,其禘祫配享罢之。"诏:凡冬享、禘祫及亲祠,功臣并配享。
高宗绍兴四年,太常少卿江端友请:"明堂前一日,差官诣七祀功臣位行礼。缘即今权於温州真华宫奉安宗庙,比在京事体不同,欲依绍兴元年明堂更不排办。"从之。
十八年,监登闻鼓院徐琏言:"国家远稽三代,肇建原庙,凡是佐命配享与夫当时辅弼勋劳之臣,绘像於庙庭,以示不忘崇德报功之意。累朝佐命配享功臣不过十馀人,今之臣僚与其家之子孙必有存其绘像者,望诏有司寻访,复摹於景灵宫庭之壁,非独假宠诸臣之子孙,所以增重祖宗之德业,以为臣子之劝。"礼部讨论,欲下诸路转运司委所管州军寻访配享功臣之家,韩王赵普、周王曹彬、大师薛居正石熙载、郑王潘美、太师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侍中曹玮、司徒韩琦、太师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各令摹写貌像投纳,绘画於景灵宫庭壁。从之。
孝宗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等言:"孟冬祫享在近,钦宗皇帝庙庭配享臣僚尚虚其位,当时遭值艰难,莫救沦胥,臣僚罕可称述,而以身徇国名节暴著者,不无其人,虽生前官品不应配享之科,然事变非常,难拘定制
(栗意指李若水)
,乞特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从之。
右侍郎官曾逮言:"昔元祐中神宗未有配享,朝廷依例权塑二侍臣。"吏部尚书汪应辰言:"钦宗所图共政之臣,皆未有能胜其任者,若应故事,姑令备数,上非所以尊宗庙,下非所以劝有功。诚如太常所言,当时死事之臣非一,今欲今配享,考究本末,差次轻重,有所取舍,尤不可以轻易。昔唐文宗、武宗皆无配享功臣,本朝太祖、英宗既无御集,亦不建阁,盖崇奉祖宗必审其实,必当於理,不虚尚文饰以苟塞人情而已,既无可配享者,乞更不集议。"从之。
光宗绍熙元年,诏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俊并已配享。
高宗皇帝庙庭,绘像讫,各许长房陈乞恩例一名。
中书门下省检会元丰五年诏:景灵宫绘像旧臣推恩,本支下两房以上,取不食禄者,均有无,取齿长者;若子孙亦绘像,本房不食禄,更不取别房应推恩人,愿与以次别房者听。元祐七年诏故相富弼配享神宗庙庭,其子绍延特差江陵府通判,仍与子孙一名恩泽。崇宁二年诏哲宗皇帝神御殿绘像文武臣僚,并与子若孙一人初品官。故有是命。
△宋配享功臣
太祖 太师、赠尚书令、韩王赵普,枢密使、赠中书令、济阳郡王曹彬。
太宗 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尉、中书令薛居正,右仆射、赠侍中石熙载,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潘美。
真宗 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尉、中书令李沆,太尉、赠太师、尚书令王旦,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李继隆。
仁宗 左仆射、赠尚书令王曾,太尉、赠尚书令吕夷简,彰武军节度使、赠侍中曹玮。
英宗 司徒兼侍中、赠尚书令韩琦,太傅兼侍中、赠太师、中书令曾公亮。
神宗 宁武军节度使、守司徒、开府仪同三司、赠太师富弼
(绍圣元年,诏以故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守司空、荆国公、赠太傅王安石配享。三年,罢富弼配享。高宗建炎二年,诏罢王安石,仍以富弼配享)
。
哲宗 左仆射、赠太师温国公司马光
(徽宗崇宁元年诏,以观文殿大学士、赠太师蔡确配享。高宗建炎元年诏,蔡确罢配享,以司马光代之)
。
徽宗 左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赠太师、魏国公韩忠彦。
高宗 左仆射、赠太师、秦国公吕颐浩,左仆射、追复特进观文殿学士赵鼎, 太傅、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赠太师、蕲王韩世忠,太师、静江宁武靖海军节度使、赠循王张俊。
孝宗 左丞相、赠太师鲁国公陈康伯,右丞相、太师、追封越王史浩。
光宗 右丞相、赠太师葛邲。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祖宗故事,大臣配享,皆祔庙。後议之,若赵韩王、曹秦王之配享太祖,盖真宗咸平时。而韩魏王、曾鲁公之配享英宗,皆其身薨旦降制,亦在祔庙十数年。後永思陵复土,翰林学士洪迈言:'圣神武文宪孝皇帝祔庙有期,所有配食臣僚先期议定。臣两蒙宣谕,欲用文武臣各两人,文臣,故宰相、赠太师、奏国公、谥忠穆吕颐浩,特进、观文殿大学士、谥忠简赵鼎;武臣,太师、蕲王、谥忠武韩世忠,太师、鲁王、谥忠烈张俊。此四人皆一时名将相,合於天下公论,望付侍臣详议以闻。'议者皆以为宜,遂从之。秘书少监杨万里独谓张丞相俊不与配食为非宜,争之不能,因补外去国焉。孝宗既祔庙,诏以故相陈康伯侑食。宝文阁待制吴总上疏,请以其父璘配享庙庭。不报。"
○祀先代帝王贤士
(修陵墓附)
《祭法》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榖,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叙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鸿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
(厉,力世反,《左传》作烈山。共,音恭。鄣,音章。殛,纪力反。去,起吕反。喾,口毒反。颛,音专。顼,许玉反。《春秋传》曰"封为上公,祀为大神",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弃,后稷名也。共工氏无录而王,谓之霸,在太昊、炎帝之间。著众,谓使民兴事,知休作之期也。赏,赏善,谓禅舜封禹、稷等也。能刑,谓去四凶。义终,谓既禅二十八载乃死也。野死,谓征有苗死於苍梧也。殛死,谓不能成其功也。明民,谓使之衣服有章也。民成,谓知五教之礼也。冥,契六世之孙也,其官元冥,水官也。虐菑,谓桀纣也。烈,业也。疏曰:"法施於民则祀之"者,若神农及后土、帝喾与尧及黄帝、颛顼与契之属是也。"以死勤事则祀之"者,若舜及鲧、冥是也。"以劳定国则祀之"者,若禹是也。"能御大菑及能捍大患则祀之"者,若汤及文、武是也。"其子曰农,能殖百榖农者",农,谓厉山氏後世子孙,名柱,能殖百榖,故《国语》云"社农之名柱,作农官,周名农後也。""夏之衰也,周弃继之"者,以夏末汤遭大旱七年,欲变置社稷,故废农祀弃。"故祀社为稷"者,谓农及弃皆祀之,以配稷之神。"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父为社"者,是共工後世之子孙为后土之官。后。君也,为君而掌土,能治九州五土之神,故祀以为配社之神。"鲧鄣洪水而殛死"者,鲧塞水无功而被尧殛死於羽山,亦是有微功於人,故得祀之,若无微功,乌能治水?"黄帝正名百物"者,土虽有百物而未有名,黄帝为物作名,正名其体也。"以明民"者,谓垂衣裳使贵贱分明,得其所也。"共财"者,谓山泽不鄣,教民取百物以自赡也。其如上事,故得祀之。"颛顼能修之"者,谓能修黄帝之法。"契为司徒而民成"者,契为尧之司徒,掌五教,故民之五教得成。"冥勤其官而水死"者,冥,契六世孙,其官元冥,水官也)
。
《朱子语录》:问"祭先贤先圣,如何?曰:有功德在人,人自当报之。古人祀五人帝,只是如此。後世有个新生底神道,缘众人心邪向他,他便盛。如狄仁杰只留泰伯、伍子胥庙。坏了许多庙。其鬼亦不能为害。缘是他见得无这物事了。"因举上蔡云,"可者,欲人致生之,故其鬼神;不可者,欲人致死之,故其鬼不神。"
秦始皇三十七年出游,十一月至雲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上会稽,祭大禹。汉高祖二年,或言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於是高祖制诏天下立灵星祠,常以岁时祠以牛
(注云:后稷祠而谓之"灵星"者,以稷配灵星)
。
《汉旧仪》:"五年修复周家旧祀,祀稷於东南,常以八月,祭以太牢,舞者七十二人,冠者五六三十人,童子六七四十二人,为民祈榖报功。"
武帝时,有人言,古者天子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
(张晏曰:"黄帝,五帝之首也。春,岁之始也。枭,恶逆之鸟。方士云,以岁始祓除凶灾,令神仙之帝食恶逆之物。"枭,食母。黄帝欲绝其类,使百司皆用焉。汉使东郡送枭食,以二月初五日作羹以赐百官。所谓解祠者,谓解罪求福也。)
明帝永平二年,遣使者以中牢祠萧何、霍光,帝谒陵园,过式其墓。
章帝元和春,东巡狩,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於济阴。
後主景曜六年,诏为丞相诸葛亮立庙於沔阳。
先时,所在各请为亮立庙,不许,百姓遂私祭之。或以为可立於京师,禅不纳。步兵校尉习崇、中书侍郎向充等言於禅曰:"自汉以来,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而烝尝止於私门,庙貌阙而莫立,非所以存德念功,远追在昔也。今若尽从人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宜因近其墓立之沔汤,使所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从之。
何承天曰:《周礼》凡有功者祭於大烝,故後代遵之。元勋配享,充等曾不是式,禅又从之,盖非礼也。
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七月,故事,礼皋陶於廷尉寺,新礼移祀於律署,以同祭先圣於太学。旧祀以社日,新改用孟秋,以应秋政
(挚虞按:"《虞书》皋陶作士,惟明克允,国重其功,人思其当,是以狱官礼其神,系者致其祭,功在断狱之成,不在律令之始也。太学之设,义重太常,故祭於太学。律之署,卑於廷尉,故祀於署,是去重而就轻。律非正署,兴废无常,宜如旧祀於廷尉。祭用仲春,义取重生,改用孟秋,以应刑杀,理未足以相易。宜定祭礼,皆如旧制。")
。
後魏文成帝东巡,历峤山,祀黄帝。孝文太和十六年,诏曰:"法施於人,祀有明典,立功垂惠,祭有常式。其孟春应祀者,顷以事殷,遂及今日。可令以仲月而享祀焉。凡在祀令者有五,帝尧树则天之功,兴巍巍之治,可祀於平阳。虞舜播太平之风,致无为之化,可祀於广甯。夏禹御洪水之灾,建天下之利,可祀於安邑。周文公制礼作乐,垂范万叶,可祀於洛阳。其宣尼庙己於中书,别敕有司行事。自文公以上,可令当界牧守,各随所近,摄行祀事,皆用清酌尹祭也
(《曲礼》曰:"脯曰尹祭"。)
。"
隋制,使祀先代王:公帝尧於平阳,以契配;帝舜於河东,咎繇配;夏禹於安邑,伯益配;商汤於汾阴,伊尹配;文王、武王於酆渭之郊,周公、召公配;汉帝於长陵,萧何配。各以一太牢而无乐。配者享於庙庭。
唐高宗显庆二年,太尉长孙无忌议:"《祭法》'尧、舜、禹、汤、文、武,皆有功烈於人,及日月星辰,人所瞻仰,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准此,帝王合与日月同例,常加祭享,义在报功。爰及隋代,并遵斯典。其汉高祖祭法无文,但以前代迄今,多行秦、汉故事。始皇无道,所以弃之。汉高祖典章,法垂於後。自隋已上,亦在祠例。大唐稽古垂化,网罗前典,唯此一礼,咸秩中申。令新礼及今,无祭先代帝王之文,今请聿遵故实,修附礼文,令三年一祭。仍以仲春之月,祭唐尧於平阳
(以契配)
,祭虞舜於河东
(以咎繇配)
,祭夏禹於安邑
(以伯益配)
,祭殷汤於偃师
(以伊尹配)
,祭周文王於酆
(以太公配)
,祭武王於镐
(以周公、召公配)
,祭汉祖於长陵
(以萧何配)
。"
麟德二年,车驾将封岱岳。至荥阳顿,祭纪信墓,赠骠骑大将军。
元宗开元二十一年诏:"自古圣帝明王,岳渎海镇,用牲牢,馀并以酒脯充奠祀。"
其年,雲州置魏孝文帝祠堂,有司以时享祭
(州有魏故明堂遗迹,乃於其上置庙焉)
。
天宝二年,追尊咎繇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各与立庙,每岁四孟月享祭
(宝应时,礼仪使杜鸿渐请停四时献享)
。
六载敕:"三皇五帝,创物垂范,永言龟镜,宜有钦崇。三皇伏羲
(以句芒配)
,神农
(以祝融配)
,黄帝
(以风后力牧配)
。五帝少昊
(以蓐收配)
,颛顼
(以元冥配)
,高辛
(以稷、契配)
,唐尧
(以羲仲和叔配)
虞舜
(以夔龙配)
。其择日及置庙地,量事营立。其乐器请用宫悬,祭请用少牢。仍以春秋二时致享,共置令丞。太常寺检校。"
七载诏:上古之君,存诸氏号,虽事先书契,而道著皇王,缅怀厥功,宁忘咸秩。其三皇己前帝王,宜於京城内共置一庙,仍与三皇五帝庙相近,以时致祭。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其祭料及乐,请准三皇五帝庙,以春秋二时享祭。历代帝王肇基之处,未有祠宇者,所由郡置一庙享祭,仍取当时将相德业可称者二人配享。夏王禹都安邑
(今夏县。以虞伯益、秩宗伯夷配)
。殷王汤都毫
(今榖熟县。以阿衡伊尹、左相仲虺配)
。周文王都酆
(今咸阳县。先有庙,以师鬻熊齐太公望配)
。周武王都镐,请入文王庙同享
(太师周公、太保召公配)
。秦始皇都咸阳
(丞相李斯、将军王翦配)
。汉高祖起沛
(今彭城县。太傅张良、相国萧何配)
。後汉光武皇帝起南阳
(司徒邓禹、将军耿弇配)
魏武皇帝都邺
(侍中荀彧、太尉锺繇配)
。晋武帝都故洛阳
(司空张华、大将军羊祜配)
。後魏道武皇帝起雲中
(太尉长孙嵩、尚书崔元伯配)
。周文帝起冯翊
(尚书苏绰、将军于谨配)
隋文帝封隋汉东
(仆射高熲、大将军贺若弼配)
。令郡县长官,春秋二时择日,粢盛蔬馔时果酒脯,洁诚致祭。其忠臣义士、孝妇烈女,史籍所载德行弥高者,所在宜置祠宇,量事致祭。
殷相傅说
(汲郡)
,殷太师箕子
(汲郡)
,宋公微子
(睢阳郡)
,殷少师比干
(汲郡)
,齐相管夷吾
(济南郡)
,齐相晏平仲
(济南郡)
,晋卿羊舌叔向
(绛郡)
,鲁卿季孙行父
(鲁郡)
,郑卿东里子产
(荥阳郡)
,燕上将军乐毅
(上谷郡)
,赵卿蔺相如
(赵郡)
,楚三闾大夫屈原
(长沙郡)
,汉大将军霍光
(平阳郡)
,汉太傅萧望之
(万年县)
,汉丞相丙吉
(鲁郡)
,蜀丞相诸葛亮
(南阳郡)
。
已上忠臣一十六人。
周太王子吴太伯
(吴郡)
,伯夷、叔齐、
(并河东郡)
,吴延陵季札
(丹阳郡)
,魏将段干木
(陕郡)
,齐高士鲁仲连
(济南郡)
,楚大夫申包胥
(富水郡,)
汉将军纪信
(荥阳郡)
。
已上义士八人。
周太王妃太姜
(新平郡)
,周王季妃太任
(扶风郡)
,周文王妃太姒
(长安县,配享文王庙)
,鲁大夫妻敬姜
(鲁郡)
,邹孟轲母
(鲁郡)
,陈宣孝妇
(睢阳郡)
,曹世叔妻大家
(扶风县)
。
已上孝妇七人。
周宣王齐陵
(长沙郡)
,卫太子恭姜
(汲郡)
,楚庄樊姬
(富水郡)
,楚昭王女
(富水)
,郡宋恭伯姬
(睢阳郡)
,梁宣高行
(陈留郡)
,齐杞梁妻
(济阳郡)
,赵将赵括母
(赵郡)
,汉元帝冯昭仪
(咸阳郡)
,汉成帝班婕妤
(扶风郡)
,汉太傅王陵母
(彭城郡)
,汉御史大夫张汤母
(万年县)
,汉河南伊严延年母
(东海郡)
,汉淳于缇萦
(济南郡)
。
已上烈女一十四人。
右并令郡县长官,春秋二时择日准前致祭。其历代帝王庙,每所差侧近人不课户四人,有阙续填,仍关户部处分。至十二岁七月二十八日有敕废。九载十一月十六日,周武王、汉高祖於京城内同置一庙,并置官吏。
代宗大历五年,鄜坊节度使上言:"坊州轩辕皇帝陵阙,请置庙,四时列於祀典。"从之。
永泰二年诏:"道州舜庙,宜蠲近庙佃户,充扫除
(从刺史元结请)
。"
宪宗元和十四年敕:"周文王、武王祠宇,在咸阳县,宜令有司,精加修饰。"
昭宗天祐二年,封楚三闾大夫屈原为昭灵侯,舜帝二妃祠为懿节祠。
◎唐开元礼
△有司享先代帝王仪
前享五日,诸享官各散斋三日於正寝,致斋二日於其庙所,如别仪
(无庙者祭於坛,其坛制准州社坛。其祭官以当州长官充,无以次通取也)
。诸享官致斋之日,给酒食及明衣,各习礼於斋所。
前享一日,所管县官清扫内外,整拂神座
(无庙者,享日未明,县官率其属入诣,坛东陛仗设庙座於坛上近北,南向,席以管。以後陈设行事,体在庙之位,)
设配坐於神座东南,西向,席以莞。又为瘗坎於庙後壬地,方深取足容物。赞礼者设初献位於东阶东南,亚献、终献於初献之南,少退,俱西向北上。设掌事者位於终献东南,重行西面,以北为上。设赞唱者於终献西南,西向北上。设望瘗位於庙堂东北,西向。又设赞唱者位於瘗坎东北,南向东上。设享官以下位於南门之外道东,重行西面,以北为上
(无庙者即设享官以下位於坛壝门之外道南,重行,北面西上)
。祭器之数:每座樽六,笾十,豆十,簋二,簠二,鉼三,俎三。县官帅其属升设樽於庙堂上前楹间室户之外,北向,正座之樽在西,配座之樽在东
(樽皆加勺幂,有坫以置爵)
。设币篚於樽所。设洗於东阶东南,北向,东西当中霤,南北以堂深。罍水在洗东,篚在洗西,南肆,实爵三巾二在篚。加勺幂。执樽罍洗篚者各依於樽罍洗篚之後。
享日未明,亨牲於厨。夙兴,掌馔者实祭器
(牲体牛羊豕,皆载右胖。前脚三节,节一段,皆载之。後脚三节,节一段,去上节,载下二节。又取正脊、脡脊、稻脊、正胁、代胁、各二骨以并,馀皆不设。簋实黍稷。簠实稻梁。笾十,实石盐、乾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十,实韭菹、簠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菜菹、豚胉。若土无者,各以其类充之)
。诸享官以下各服祭服
(三品毳冕,四品絺冕,五品元冕,六品以下爵弁)
。县官帅其属入实樽罍及币
(每坐之樽,一实醴齐,一实盎齐,一实清酒,其玄酒各实于上樽。币用帛,长丈八尺,色用白也)
祝版各置於坫。赞唱者先入就位。祝与执罍樽篚者入立於庭,重行北面,以西为上。立定,赞唱者曰:"再拜。"祝以下俱再拜。执樽者升东阶
(坛则升自东陛,以後准此)
,立於樽所。执樽罍篚者各就位。升自东阶,行扫除於上,降,扫除於下讫,咎引就位。质明,赞礼者引享官以下俱就门外位。少顷,赞礼者引享官以下以次就位。立定,赞唱者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赞礼者进初献之左,白:"有司谨具,请行事。"退复位。祝跪取币於篚,各立於樽所。掌馔者帅执馔者奉馔陈於南门之外
(坛则奉馔陈於东壝门之外)
。赞礼者引初献升自东阶
(其坛则升自南陛,以後初献升降皆准此)
,进当神座前,北向立。祝以币东向进,初献受币,祝还樽所。赞礼者引初献入,跪奠於神座,兴,出户,北向再拜。赞礼者引初献入,当配座西壁下东面立。祝以币北向进,初献受币,祝还樽所。赞礼者引初献进,东面跪奠於配座,兴,退复位,东面再拜。赞礼者引初献降复位。掌馔者引馔入,升自东阶
(坛则升自南陛)
,祝迎引於阶上,各设於神座前,掌馔者帅执馔者各复本位,祝还樽所。赞礼者引初献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东阶,诣酒樽所,执樽者举幂,初献酌醴齐。赞礼者引初献入诣神座前,跪奠爵,兴,出户,北向立。祝持版进於神座之右,东面跪读祝文
(帝喾氏云:唯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开元神武皇帝讳,谨遣具官姓名,敢昭告於帝高辛氏,惟帝能序星辰,功施万物,式遵祀典,敬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祇荐於帝高辛氏,尚享。帝尧云:敢昭告於帝陶唐氏,惟帝则天而行,光被四表,式遵祀典,敬以制币云云。配座云:敢昭告於唐司徒:惟公敬敷五教,弘赞彝伦,率由旧章,配享於帝陶唐氏云云。帝舜云:敢昭告於帝有虞氏,惟帝道光七政,绩宣五典,式遵故实云云。配座云:敢昭告於皋陶氏,惟神爰定五刑,载敷九德,率由旧章云云。夏王禹云:敢昭告於夏王禹,惟王克平九土,功施万代,式遵故实云云。配座云:敢昭告於伯益氏,惟公赞敷下土,克蕃庶物,率由旧章,配享於夏王禹云云。殷王汤云:惟王革命黜暴,功济天下,式遵祀典云云。配座云:敢昭告於伊尹氏惟公弼谐政道,功格天地,率由故实云云。周文王云:惟王受命作周,经纬天地,式遵祀典云云。配座云:敢昭告於太公,惟公纯德孔明,翼成周室,率由旧典云云。周武王云:应天顺人,克定祸乱,式遵祠典云云。配座云:昭告於周文公、召康公,惟公道光十乱,功著分陕,率由旧典云云。汉高帝云:惟帝神武膺期,抚安区夏,式遵祠典云云。配座云:敢昭告於萧相国:惟公翼成汉讫,兴业,厥功惟茂,率由旧章云云)
。初献再拜。祝进,跪奠版於神座,兴,还樽所。赞礼者引初献官诣配座酒樽所,取爵於坫,执樽者举幂,初献酌醴齐。赞礼者引初献入,东西跪奠於配座前,兴,进立於西壁下,东面立。祝持版入,立於配座之左,北面跪读祝文讫,兴。初献再拜。祝进,跪奠版於配位,兴,还樽所。赞礼者引初献出户,北向立。祝各以爵酌清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进於初献之右,西向立。初献再拜,受爵,跪祭酒,啐酒,奠爵,兴。祝各帅执馔者以俎跪减神座前三牲胙肉,各取前脚第二节共置一俎上,以授初献。初献受以授掌馔者。初献跪取爵,遂饮卒爵。祝进受爵,复於坫。初献兴,再拜。赞礼者引初献降复位。於初献饮福,赞礼者引亚献诣罍洗,盥手洗爵,升自东阶,诣酒樽所,执樽者举幂,亚献酌盎齐。赞礼者引亚献入诣神座前,北面跪奠爵,兴,出户,北向再拜。赞礼者引亚献诣配座酒樽所,取爵於坫,执樽者举幂,亚献酌盎齐。赞礼者引亚献入诣配座前,东向跪奠爵,兴,退於西壁下,东面再拜,出户,北向立。祝各以爵酌清酒,合置一爵,一太祝持爵进於亚献之右,西向立。亚献再拜,受爵,跪祭酒,遂饮卒爵。祝受爵,复於坫。亚献兴,再拜。赞礼者引亚献降复位。初、亚献献将毕,赞礼者引终献盥洗,升献、饮福,如亚献之仪。讫,赞礼者引终献降复位。祝各进神座前跪彻豆,兴,还樽所。赞唱者曰:"再拜
(非饮福受胙者皆再拜)
。"再拜讫,赞唱者又曰:"再拜。"献官以下皆再拜。赞礼者进初献之左,曰:"请就望瘗位。"赞礼者引初献望瘗位,西向立。赞唱者转立於望瘗东北位。初献官拜讫,祝各进神位前跪取币,兴,降自西阶
(坛则降自南陛)
,诣瘗坎北,南面以币置於坎。赞唱者曰:"可瘗。"坎东、西面各二人填土。半坎,赞礼者进初献之左,曰:"礼毕。"遂引初献以下出。赞唱者还本位,祝与执樽罍者俱复执事位。立定,赞唱者曰:"再拜。"祝以下皆再拜以出。祝版焚於斋所。
宋太祖皇帝建隆二年,诏先代帝王陵寝,宜令所属州府遣近户守视,其冢墓有堕毁者亦加修葺。
乾德元年,诏曰:"历代帝王,国有常享,著於甲令,可举而行。五代乱离,率多废坠,匮神乏祀,阙礼甚焉。其高辛庙
(在宋州榖熟县)
、尧庙
(在晋州临汾县,以稷契配)
、舜庙
(在河中府,以皋陶配)
、夏禹庙
(在陕州夏县,以伯益配)
、商汤庙
(在河南府偃师县,以伊尹配)
、周文王庙
(在酆,今京兆咸阳县,以太公配)
、武王庙
(在镐,今京兆咸阳县,以周公、召公配)
、汉高祖长陵
(在京兆咸阳县界,以萧何配)
,宜令有司,准令每三年一享,岁仲春月行享,牲用太牢,以羊豕代。祀官以本州长吏,有故,遣宾佐行事。仍令造祭器送之陵侧,严禁樵采。"又诏:"後汉光武於南阳旧庙祭享,以邓禹、吴汉、贾复、耿弇配。立唐太宗庙於京兆醴泉县,以长孙无忌、房元龄、杜如晦、魏元成、李靖配,并画像庙壁。"二年十一月太常博士聂宗义上言:"准《祠令》周文王以太公配,唐天宝七载,以师鬻熊及太公望配。伏缘太公己封武成王,春秋释奠,望自今止以鬻熊配享。"奏可。
四年,诏曰:"历代帝王,或功济生民,或道光史载,垂於祀典,厥惟旧章。兵兴以来,日不暇给,有司废职,因循旷坠。或庙貌攸设,牲牷罔荐。或陵寝虽存,樵苏靡禁。仄席兴念,兹用惕然。其太昊
(葬宛邱,在陈州)
、女娲
(葬赵城县东南,在晋州)
、炎帝
(葬长沙,在潭州)
黄帝
(葬桥山,在坊州)
、颛顼
(葬临河县,在澶州)
、高辛
(葬濮阳顿邱城南,在澶州)
、唐尧
(葬城阳榖林,在郓州)
、虞舜
(葬九疑山,在永州)
、夏禹
(葬会稽,在越州)
、成汤
(葬汾阴,在河中府)
、周文王武王
(并葬京兆咸阳县)
、汉高祖
(长陵)
、後汉世祖
(原陵,在河南洛阳县)
、唐高祖
(献陵,在耀州三原县东)
、太宗
(昭陵,在京兆醴泉县北九嵕山)
十六帝,各给守陵五户,蠲其他役,长吏春秋奉祀。他处有祠庙者,亦如祭享。商中宗太戊
(葬大名内黄县东南)
、高宗武丁
(葬陈州西华县北)
、周成王康王
(并葬京兆咸阳县)
、汉文帝
(霸陵,在京兆万年县东界)
、宣帝
(杜陵,在京兆万年县东南)
、魏太祖
(高平陵,在相州邺县西南)
晋武帝
(峻阳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南)
、後周太祖
(成陵,在耀州富平县西北)
、隋高祖
(太陵,在凤翔扶风县东南)
十帝,各给三户,岁一享。秦始皇帝
(陵在京兆昭应县)
、汉景帝
(阳陵,在京兆咸阳县界)
、武帝
(茂陵,在京兆西平县)
、後汉明帝
(显节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南)
、章帝
(恭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南)
、魏文帝
(首阳陵,在孟州首阳山)
、後魏孝文帝
(长陵,在耀州富平县东南)
、唐元宗
(泰陵,在同州蒲城县东南)
、肃宗
(建陵,在京兆醴泉县)
、宪宗
(景陵,在同州蒲城县西北)
、宣宗
(正陵,在耀州雲阳县西北)
、梁太祖
(宣陵,在河南伊阙县东北)
、後唐庄宗
(雍陵,在河南新安县东)
、明宗
(徽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北)
、晋高祖
(显陵,在河南寿安县西北)
十五帝,各给二户,三年一祭。周桓王
(葬河南渑池县东北)
、灵王
(葬河南城西南栢亭西周山上)
、景王
(葬河南洛阳县太仓中)
、威烈王
(葬河南城阳城中西北隅)
、汉元帝
(渭陵,在京兆咸阳县)
、成帝
(延陵,在京兆咸阳县)
、哀帝
(义陵,在京兆咸阳县)
、平帝
(康陵,在京兆咸阳县)
、後汉和帝
(慎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南)
、殇帝
(康陵,在慎陵茔中庚地)
、安帝
(恭陵,在河南洛阳东北)
、顺帝
(宪陵)
、冲帝
(怀陵,并在河南洛阳县东西)
、质帝
(静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南)
、献帝
(椫陵,在怀州修武县,故涿鹿城西北)
、魏明帝
(平陵,在河南河清县大石山)
、高贵乡公
(葬河南洛阳县瀍涧之滨)
、陈留王
(葬相州邺县西)
、晋惠帝
(太阳陵,在河南洛阳县东南)
、怀帝愍帝
(并葬晋州平阳县)
、西魏文帝
(永陵,在耀州富平县东南)
、东魏孝靖帝
(葬相州邺县西漳水北)
、唐高宗
(乾陵,在乾州奉天县西北)
、中宗
(定陵,在耀州富平县西北)
、睿宗
(桥陵,在同州蒲城县西北)
、德宗
(崇陵,在耀州雲阳县北)
、顺宗
(丰陵,在耀州富平县东北)
、穆宗
(光陵,在同州蒲城县北)
、敬宗
(庄陵,在耀州三原县)
、文宗
(章陵,在耀州富平县西北)
、武宗
(端陵,在耀州三原县东)
懿宗
(简陵,在耀州富平县西北)
、僖宗
(靖陵,在乾州奉天县东北)
、昭宗
(和陵,在河南缑氏县)
、梁少帝
(葬河南伊阙县)
、後唐末帝
(葬河南洛阳县东北)
三十八帝陵,州县常禁樵采。"仍诏吴越国王钱俶修奉禹墓。
开宝三年,河南、凤翔、京兆府及耀州言,周文王武王康王、秦始皇、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元帝成帝哀帝、後魏孝文、西魏文帝、後周太祖、唐高祖太宗中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凡二十七陵,并经唐末兵乱开发。诏有司造衮冕服及常服各一袭,具棺椁以葬。掩坎日,所在长吏致祭。
十月,诏前代功臣烈士,宜令有司详其勋业优劣以闻。
有司言:"齐孙膑晏婴、晋程婴公孙杵臼、燕乐毅、汉曹参陈平韩信周亚夫卫青霍去病霍光、蜀主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唐房元龄长孙无忌魏元成李靖李勣尉迟敬德浑瑊段秀实等,皆勋德高迈,为当时之冠;晋赵简子、齐孟尝君、赵赵奢、汉丙吉、唐高士廉唐俭岑文本马周为之次;南燕慕容德、唐裴寂元稹又其次。"诏孙膑等各置守冢三户,赵简子等各两户,悉蠲其役;慕容德等禁樵采。其有为盗贼所发者,皆具棺椁、朝服以葬。掩坎日致祭,长吏奉其事。
六年,诏许州修晁错庙。真宗咸平元年,辰州言汉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庙水旱祈祷有应。诏封新息王。
四年,诏西京修後唐河南尹张全义祠堂,遣使葺益州诸葛亮庙。
景德四年,赠汉将军纪信为太尉,後汉司徒鲁恭为太师,以唐刑部尚书白居易孙利用为河南府助教,常令修奉坟茔、影堂。又诏河南府建汉高祖庙,以时致祭,令郑州给唐相裴度守坟三户。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诏曰:"周文公旦制礼作乐,诞禀圣贤,焕乎旧章,垂之千载。今以上封岱岳,按跸鲁郊,游览遗风,缅怀前烈,始公胙土,实惟是邦,故其嗣君,得用王祭,而祠宇未设,阙孰甚焉。特议褒崇,以申旌显,可追封文宪王,於曲阜县建庙,春秋委本州长吏致祭。"
三年,令西京葺後唐庄宗庙。
四年,祀汾阴,驻跸河中府,令访伯夷叔齐庙,遣官致祭,缘路帝王名臣祠庙神帐画壁并加葺治,禁唐相娄师德坟墓樵采,令衡州葺神农庙。
六年,诏诸州有黄帝祠庙并加崇葺。又令常州葺周处庙。
神宗熙宁元年七月,知濮州韩铎言:"尧陵在本州雷泽县东榖林山,陵南有尧母庆都灵台庙,请敕本州春秋致祭,置守陵户,免其租,俾奉洒扫。"诏给守陵五户。
四年,诏周嵩、庆、懿三陵柏子户留七户,馀放归农。仍命岁时加修葺。
十年,权御史中丞邓闰甫言:"尝有兴利之臣,议前代帝王陵寝许民请射耕垦,而司农可之。唐之诸陵悉见芟刈。熙宁令前代帝王陵寝并禁樵采、耕垦,并绌责创议之人。"诏唐诸陵除已定顷亩之外,其馀许仍旧耕佃为守陵户,馀并禁止。後又诏永兴军,自汉以来诸陵下间地岁收,州县以其钱修葺陵墓。
元丰三年,诏前代百辟卿士载於祀典者,皆不名。
四年,承议郎吴处厚言,程婴、公孙杵臼保全赵孤,乞加封爵。诏河东、河北漕臣访其祠墓,婴封成信侯、杵臼封忠智侯,立祠於墓侧,载之祀典。
判应天府张方平言:"司农寺近降新制,募人承买祠庙。然阏伯主祀大火,为国家盛德所乘;徵子开国於宋,亦本朝受命建号所因;张巡、许远以孤城死贼,能捍大患。请免此三庙,以称国家严奉之意。"
诏:"司农寺鬻天下祠庙,辱国黩神,莫此为甚,可亟寝之。令开封府劾官吏以闻。"
哲宗元祐五年,定州请以韩琦祠载祀典。从之。又诏相州商王河亶甲冢、沂州一县颜真卿墓并载祀典。
七年,诏赐唐韩愈潮州庙为昌黎伯,赐唐柳宗元罗池庙为灵文庙。又诏苏州吴泰伯庙以"至德"为额。
八年,赐安州雲梦县楚令尹斗榖於菟子文祠为忠应庙,封崇德侯。
绍圣三年,诏德州汉大中大夫东方朔庙以"达隐"为额,又封辩智侯。西京左藏库使、荣州刺史赵思齐请立韩王普庙於真定府。从之。
元符三年,臣僚言:按《史记》言,韩厥之功不在程婴、杵白之下,请於祚德庙设位从祀。从之。
徽宗政和三年,礼仪局上《五礼新仪》,仲春、仲秋享历代帝王:女娲氏於晋州,无配;帝太昊氏於陈州,以金提句芒配;帝神农氏於衡州,以祝融配;帝高阳氏於澶州,以元冥配;帝高辛氏应天府,无配;帝陶唐氏於濮州,以唐司徒卨配;帝有虞氏於道州,以虞相庭坚配;夏王大禹於越州,以夏相伯益配;商王成汤於庆成军,以商相伊尹配;商王中宗於大名府,以商相伊陟、臣扈配;商王高宗於陈州,以商相甘盘、傅说配;周文王以周师鬻熊配;武王以周太保召、康公配;成王以冢宰周文公唐侯太叔配;康王以周太师毕公配;秦始皇帝以丞相李斯,内史蒙恬,将军王翦配;汉高皇帝以相国酇文终侯萧何配;太宗孝文皇帝以丞相、曲逆献侯陈平,太尉、绛武侯周勃,卫将军宋昌,城阳景王刘章配;孝景皇帝以丞相、魏其侯窦婴,丞相、安节侯申屠嘉配;世宗孝武皇帝以丞相、平津侯公孙弘,大将军、长平烈侯卫青,骠骑将军、冠军景恒侯霍去病,车骑将军、秺侯金日磾配;中宗孝宣皇帝以丞相、博阳定侯丙吉,丞相高平宪侯魏相、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宣令侯霍光,大司马、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配。自周文王至汉宣帝,并於永兴军。後汉世祖光武皇帝於河安府,以太傅、高密元侯邓禹,大司马、广平忠侯吴汉,左将军、胶东刚侯贾复,建威大将军、好畤愍侯耿弇配。魏文皇帝於河南府,以太尉、寿乡肃侯贾诩,司徒、兰陵成侯王景兴,大司马、邵陵元侯曹真,卫尉、颖乡肃侯辛毗配。後周太祖文皇帝於耀州,以大冢宰、上柱国、齐炀王宪,行台尚书、邳国公苏绰,太傅、燕国文公于谨,大将军、范阳公卢辩配。隋高祖文皇帝於凤翔府,以右光禄大夫、奇章宪公牛里仁,左仆射、上柱国高熲,右武大将军、宋公贺若弼配。唐高祖神尧皇帝於耀州,以赠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孝恭,赠右仆射、郧国节公殷开山,民部尚书邢国襄公刘政会,赠司空淮安靖王神通配;太宗文皇帝於永兴军,以太尉、赵公长孙无忌,赠太尉、梁国文昭公房乔,赠司空、莱国公杜如晦,赠司空、郑国文贞公魏元成,赠司徒、卫国景武公李靖配;明皇帝於华州,以赠太师、燕国文正公张说,赠太子少保、代公郭元振配;肃宗宣孝皇帝於永兴军,以赠太师、韩文正公苗晋卿,赠太尉、冀公裴冕配;宪宗章武皇帝於华州,以中书令、晋公裴度,赠太傅、岐国安简公杜佑,赠太尉、凉国武公李愬配;宣宗献文皇帝於耀州,以门下侍郎、平章事夏侯孜,中书令、赠太尉白敏中,中书侍郎、平章事焉植配。後唐庄宗皇帝以侍中兼枢密使郭崇韬,中书令、太师、陇西郡王李嗣昭,开府仪同三司、赠尚书令符存审配;明宗皇帝以中书令、赠太师、晋国忠武公霍彦威,工部尚书、平章事、赠太傅任圜配。晋高祖皇帝以中书令、魏公桑维翰,中书令赵莹配。汉高祖皇帝无配。自後唐庄宗至汉高祖皇帝并於河南府周嵩陵,太祖皇帝庆陵,世宗皇帝於郑州。
封滨州齐将段干木为善应侯。封潍州昌乐县昭贤庙孤山伯夷为清惠侯。汉州德阳县汉姜诗祠封"孝感"。赐楚州涟水县唐侍御史王义方祠曰"显节"。赐晋州罗江县蜀庞统祠曰"忠利"。赐连州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庙为"忠勇"。赐晋州赵城县造父祠为庆祚庙。赐临江军灌婴祠为显忠庙。赐兴元府汉曹参祠为远庙。封蔡唐颜真卿庙为"贞烈"。封汉崔瑗祠为护国显应昭惠王。封河南府颖阳县神泽庙神颖考叔为纯孝伯。赐後唐死节裨将侯约庙额,列於祀典
(已上封爵并系徽宗朝,日月不等,附此。)
高宗建炎元年十一月丙寅郊赦:历代圣帝、明王、忠臣、烈士,有功於民载在祀典者,命所在有司祭之
(後凡赦皆如之)
。
绍兴元年,言者请春秋仲月祠禹於越州告成观,享越王句践於其庙,以范蠡配。移跸,则命郡祀如故事。
二年,员外郎李愿奏:"程婴、公孙杵臼於赵最为有功,神宗皇帝初年,皇嗣未建,封婴为成信侯、杵臼为忠智侯,命绛州立庙,岁时奉祀。其後皇嗣众多,垂祐万世。今来庙宇隔绝,祭亦弗举,欲令礼官讨论於行在春秋设位望祭。"从之。
十一年,中书舍人朱翌奏:"程婴、杵臼虽存赵孤,然不绝赵祀而卒立武者,韩厥也。请以韩厥载祀典,与杵臼同宇。"下礼官讨论。太常寺:"检点《国朝会要》,绛州祚德庙、太平县晋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祠在墓侧,元丰四年封侯赐额。崇宁三年封韩厥义成侯,今讨论欲从所乞,於行在卜地权创祠宇。契勘旌忠庙系秦州伏羌城之神,昨来朝廷己降旨挥於临安府建庙,今来祚德庙欲乞比附旌忠庙,例令临安府踏逐地步修建施行,候祠宇毕日,就本庙春秋二仲依小祠礼致祭。"
十六年,加婴忠节成信侯、杵臼通勇忠智侯、厥忠定义成侯。
二十二年,又改封婴疆济公、杵臼英略公、厥启佑公,命两浙漕臣建庙宇,升为中祀,庙在净戒院故址,太一宫之南。
孝宗乾道四年,加封楚州显济庙灵感王,乃吴主孙皓祠,汪大猷等使虏还,言其灵感,故加封,仍命使人往来皆前期祭之。
淳熙四年,静江守臣张栻谓:"臣所领州有唐帝祠,去城二十里而近,其山口尧山,高广为一境之望,祠虽不详所始,然有唐衡岳道士弥明诗刻,即知其来旧矣。有虞帝祠,去城五里而近,其山曰虞山,漓江汇其左,曰皇泽之湾,有大历中磨崖碑载刺史李昌夔修祠事。臣已肇修祠宇,请著之祀典,俾长吏检校葺治。"从之。
十四年,衡州守臣刘清之奏:"史载炎帝陵在长沙茶陵,今衡州茶陵县是也。陵庙皆在康乐乡白鹿源,距县百里,而祠宇废。祖宗时,给近陵七户守视,禁其樵牧。宜复建庙,给陵户。"礼官请如故事,命守臣行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潘永因
唐·张读
唐·李瀚
唐·李冲昭
韦续
唐·蔺道人
储华谷
(清)朱锡绶
清·胡渊
曹继武
宋·张君房
唐·皇甫松
梁·萧绎
(宋)王灼
邹容
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