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三 職官一-續通典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三 職官一
(臣)等謹按杜佑作職官典上溯黃農下迄唐代歷朝官制之沿革件繫條分分二十二卷首敘官制要略曰三公曰三省尚書曰御史共六卷曰諸卿曰武官曰東宮官曰王侯封爵曰州郡曰文武散官曰祿秩曰秩品共十六卷自長貳以至隸屬階品命數以次詳載竊以唐之職官杜典略備自天寶以後無大改革所有增置不過十數條而己至五代官制紊雜廢置不常歐陽修作史序云亂世分離文字殘闕故無職官志今考其帝紀列傳并參以會要及冊府元龜等書敘及官職者宰輔諸卿而外無可紀述宋初官無定員員無專職三省二十六曹四司類有他官主判迄於元豐肇新官制罷去空名咸遵職守銜名員額類承唐制而加以詳備建炎中率多省併然或廢或復猶不盡更初制也遼初建國事簡職專神冊六年詔正班爵因習聞河北藩鎮受唐官名故太師太保司徒司空樞密使之名施於部族其伊勒希巴多囉倫穆騰特哩袞林牙裕悅之類則從其初號也既得燕代十六州乃用唐制立三省六部臺院寺監諸衛東宮之官名曰南面官以治漢人金自景祖始建官屬其官皆踵遼之舊類多國語天會四年建尚書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始頒官制及改易官格除拜內外官始以勳封食邑入銜而後其制定自省而下為院為臺為府為司為寺為監為局為署為所各統所屬以修其職事員簡而不濫職定而不移終金之世未嘗稍改元自世祖即位命劉秉忠許衡酌古今之宜定內外之官總政務者中書省秉兵柄者樞密院司黜陟者御史臺在內者有寺監衛府在外者有行省行臺宣慰廉訪諸司及路府州縣官而一代之制始備若其因事而置事己則罷與夫異教雜流世襲之屬名類實繁雖正史亦略而不載至正兵興增設之官不循舊制平章有添設之號樞密有行院之稱紀律紊而官益濫矣明制沿漢唐之舊而加損益自洪武十三年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於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之事侍郎貳之糾劾責之都察院章奏達之通政司平反參之大理寺亦漢九卿之遺意也始置大學士特備顧問鮮所參決洪熙宣德中加至公孤遂為宰相位次冠六卿矣其餘司寺監苑咸設專官以率其屬外官則以總督巡撫總領其綱紀而巡按糾察之立法之初庶績咸理至於建都北平而南省猶設官屬朝廷猥以是為儲才臣子遂因之而養望終明之世不廢亦一代之制也是書一遵杜佑體例取其有關沿革及制度之大者分門纂輯其政蹟可紀及立言行事足備考核者間為詮註以存掌故自唐肅宗至德以後官制有所更定者則標舉而類敘之無所更改則仍依杜佑舊文纂集遼金元明四朝其職掌同而銜名稍異仍依其職司所繫按類遞詳間有增補一二者亦依次附敘並著於篇至於宦官削去秩品仍纂錄內侍省官職於治亂得失之由尤資考鏡恭奉聖諭特於本篇下敬詳焉
第一歷代官制要略
第二 三公總敘
【四輔二大附】
太師 太傅 太保 太宰 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司馬 總敘三師三公以下官屬
第三宰相
【并官屬】
門下省 侍中
【侍郎 拾事中 散騎常侍 諫議大夫 起居 補闕 拾遺 典儀 城門郎 符寶郎 宏文館校書】
中書省 中書令
【侍郎 舍人 通事舍人 集賢學士 史官 王書】
第四尚書上
尚書省
【并總論尚書】
錄尚書 尚書令 僕射
【左右丞 左右司郎中 員外郎附】
歷代尚書 歷代郎官 歷代都事主事令史 行臺省
樞密使
【知院事 同知院事 樞密副使 簽書院事 同簽書院事 都承旨 副都承旨 檢詳官 計議官 編修官 客省使 斷事官】
第五尚書下
吏部尚書
【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司封郎中 員外郎 司勳郎中 員外郎 考功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戶部尚書
【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度支郎中 員外郎 金部郎中 員外郎 倉部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禮部尚書
【侍郎 郎中 員外郎 祠部郎中 員外郎 膳部郎中 員外郎 主客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兵部尚書
【侍郎 郎中 員外郎 職方郎中 員外郎 駕部郎中 員外郎 庫部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刑部尚書
【侍郎 郎中 員外郎 都官郎中 員外郎 比部郎中 員外郎 司門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工部尚書
【侍郎 郎中 員外郎 屯田郎中 員外郎 虞部郎中 員外郎 水部郎中 員外郎 主事附】
第六御史臺
【御史大夫 中丞 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 監察侍御史 主簿 典事檢法經歷都事附】
第七諸卿上
總論諸卿
【少卿附】
太常卿
【丞 主簿 博士 太祝 奉禮郎 協律郎 兩京郊社署 太樂署 鼓吹署 太醫院 太卜署 廩犧署 汾祠署 太公廟署】
光祿卿
【丞 主簿 大官署 珍羞署 良醞署 掌鹽署】
衛尉卿
【丞 主簿 武庫署 武器署 守宮署 公車司馬令 左右都候】
宗正卿
【丞 主簿 崇元署 諸陵署 太廟署】
太僕卿
【丞 主簿 乘黃署 典廄署 典牧署 車府署 諸牧署】
大理卿
【正 丞 主簿 獄丞 司直 評事 監】
第八諸卿中
鴻臚卿
【丞 主簿 典客署 司儀署】
司農卿
【丞 主簿 上林署 太倉署 鉤盾署 導官署 苑總監 諸倉監 司竹監 溫泉湯監 諸屯監 搜粟都尉等官 典農中郎將等官】
太府卿
【丞 主簿 諸市署 平準署 左右藏署 常平署】
祕書監
【丞 祕書郎 校書郎 正字 著作郎 佐郎 校書正字附 太史局令丞】
殿中監
【丞 尚食局 尚藥局 尚衣局 尚舍局 尚乘局 尚輦局 奉御 直長】
第九諸卿下
內侍省
【內侍 內常侍 內給事 內謁者監 內寺伯 掖庭局 尚闈局 奚官局 內僕局 內府局
少府監【少監 丞 主簿 中尚左尚右尚織染 掌冶等署 暴室等丞】
將作監
【丞 主簿 左校署 右校署 甄官署 中校署 東園主章令】
國子監
【祭酒 司業 丞 主簿 國子博士 助教 太學 廣文 四門 律學 書學 算學等博士】
軍器監
【丞 主簿 甲坊署 弩坊署】
都水使者
【丞 主簿 舟檝署 河渠署】
第十武官上
將軍總敘 左右衛
【并親衛】
左右驍衛 左右武衛 左右威衛 左右領軍衛 左右金吾衛 左右監門衛 左右千牛衛 左右羽林衛 左右龍武軍
【左右神武等軍附】
第十一武官下
大將軍
【并官屬】
車騎將軍 衛將軍 前後左右將軍 四征將軍 四鎮將軍 四安將軍 四平將軍 雜號將軍 監軍
【軍師祭酒 理曹掾屬附】
三署郎官敘 中郎將
【五官中郎將 左右中郎將】
虎賁中 郎將 四中郎將
【東西南北】
雜中郎將 折衝府
【果毅別將等附】
三都尉
【奉車 駙馬 騎 奉朝請附】
第十二東宮官
太子六傅
【三太三少】
太子賓客 太子詹事
【丞 主簿 司直】
太子庶子
【中允 司儀郎 中舍人 舍人 通事舍人 諭德 贊善 崇文館學士 洗馬 文學 校書 正字 典膳 藥藏 內直 典設 宮門等郎】
太子家令
【丞 主簿 食官署 典倉署 司藏署】
太子率更令
【丞 主簿】
太子僕
【丞 主簿 廄牧署】
左右衛率府
【副率以下官屬】
左右司禦率府 左右清道率府 左右監門率府 左右內率府 太子旅賁中郎將 太孫官屬附
第十三王侯總敘 歷代王侯封爵
【公主并官屬附】
第十四州郡上
司隸校尉 州牧刺史 總論州佐
【別駕 治中 主簿 功曹書佐 部郡國從事 典郡書佐 祭酒從事 中正】
都督
【總管節度團練都統等使附】
都護
第十五州郡下
京兆
【京兆尹 左馮翊 右扶風 河南尹 留守附】
郡太守 總論郡佐
【郡丞 別駕 長史 司馬 錄事參軍 司功 司倉 司戶 司兵 司法 司士 參軍事 經學博士 醫博士 中正 通守 五官椽 督郵 郡尉】
縣令 總論縣佐
【丞 主簿 尉 五百附】
鄉官 鎮戍關市官
致仕官
第十六文散官 開府儀同三司 特進 光祿大夫以下
武散官 驃騎將軍 輔國將軍 鎮軍將軍以下 諸校尉附
勳官
內官
【命婦附】
第十七祿秩
【幹力 白直 仗身 庶僕 親事 帳內 執衣 防閤 邑士 士力 門夫等並附】
致仕官祿 職田公廨田
第十八秩品一
【并命數】
第十九秩品二
【并命數】
第二十秩品三
【并命數】
第二十一秩品四
【并命數】
第二十二秩品五
歷代官制要略
【官數 官品 設官沿革 封爵 三公 宰相 三老五更 祿秩】
歷代官制要略
○歷代官制要略
官數
官品
設官沿革
封爵
三公
宰相
三老五更
祿秩
△官數
宋
遼
金
元
明
·宋
宋二萬四千員
·遼
遼官數無考
【 按遼史百官志所紀官屬如北南院官名約一百一十有奇北面官官名約一千五百有奇南面官官名約八百有奇第紀銜名不載員額至所載六部職名總目祇書某人曾任某職以實之蓋修遼史時己難盡考矣】
·金
金一萬九千七百員
【 章宗泰和七年在位者四萬七千餘員較大定時三倍】
·元
元一萬六千四百二十五員
·明
明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三員
【 內官一千九百七十四員外官二萬二千七百九員】
△官品
唐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自一品至九品又置勳官九品
【 己詳通典】
其勳品自正四品起各分上下
【 正四品上曰正議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議大夫從四品上曰大中大夫從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議大夫從五品上曰朝請大夫從五品下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議郎正六品下曰承議郎從六品上曰奉議郎從六品下曰通直郎正七品上曰朝請郎正七品下曰宣德郎從七品上曰朝散郎從七品下曰宣義郎正八品上曰給事郎正八品下曰徵事郎從八品上曰承奉郎從八品下曰承務郎正九品上曰儒林郎正九品下曰登仕郎從九品上曰文林郎從九品下曰將仕郎】
·宋
宋自一品至九品各有正從凡十八品銓法分流內流外
【 流內所銓視其出身其流外出官之法共三十七條】
文階三十有七
【 元豐時止二十四階政和時始定三十七階】
武階五十有二封爵十二勳十二
·遼
遼官品無考
【 按遼史百官志北面官率用本部族人至有以太子親王用事者南面官兼使漢人為之銜名采用唐制北南面皆有長貳以率其屬但品秩之崇卑資格之陞轉失傳久矣】
·金
金自一品至九品各有正從凡十八品文階四十有二武職一二品皆用文資正三品以下階與文資同勳十二
·元
元自一品以至九品各有正從凡十八品文階四十有二
【 外司天散官各有十四階內侍散官各有十四階太醫散官各有十五階教坊散官各有十五階】
武階三十有四勳十等
·明
明自一品至九品各有正從凡十八品不及九品曰未入流文階四十有二
【 歷以考為差】
武階三十文勳十等武勳十二等
△設官沿革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集賢院大學士 通元院
【 即武德時太史局肅宗乾元元年改通元院置主簿等官】
行營都元帥 行營都都統
·五代
梁崇政院
【 唐為樞密院梁改崇政院後又為樞密院】
·宋
宋樞密使
【 樞密之名始於唐代宗任宦者置內樞密使掌機密文書如漢中書謁者令是也若內中處分則令內樞密使宣付中書門下施行其權任己侔宰相矣五代置樞密使宋亦因之】
三司使
【 職在總國計應貢賦秦為治粟內史漢改為大農令魏為司農梁為卿後魏加大】
觀察使
【 唐置宋因之】
承宣使 防禦使
【 唐置宋因之】
團練使
【 唐置宋因之】
宣徽院
【 遼金元因之】
大學士 參知政事
【 職掌體制降宰相一等具宰相篇】
左右諭德
【 輔導儲闈者天聖熙寧建儲時置遼明因之】
都副承旨
【 五代時有承旨副承旨以諸衛將軍充太宗太平興國中以楊守一充都承旨都承旨自守一始也】
檢詳
【 檢詳之職古無之神宗熙寧四年詔以編修經武要略官四人王存陳伺陳奉世蘇液檢詳樞密院諸房文字禮遇視中書檢正官】
編修官
【 編修官古無之仁宗慶歷四年史館王洙承旨單士寧編修例冊編修之名自此始】
崇政殿說書
【 古無此官仁宗景祐元年命賈昌朝趙希言王宗道楊安國並為崇政殿說書日輪二員祇候】
開封府牧尹
【 為畿甸民牧漢為京兆尹唐亦為京兆尹】
制置使 經略安撫使 走馬承受
【 古無是官職在有邊警則馳驛上聞】
撫諭使
【 高宗建炎時以金兵退後人情未安以路文迪等為撫諭使後諸路皆置】
都副鈐轄
【 宋初以朝官及諸司使以上充或一州或一路或兩路三路亦有無都字者仁宗嘉祐中詔內臣為鈐轄都監逐路止置一員初不常置成都大府帥臣第帶兵馬鈐轄兩武臣之為鈐轄者與均禮】
兵馬都監
【 宋兵馬都監有路分掌本路禁旅屯戍邊防訓練之政令以肅清所部建炎三年以要郡守臣帶本路兵馬都監武臣一員充副都監紹興三年罷守臣兼兵職而副都監如故州都監則以大小使充掌本城屯駐兵甲訓練差使之事在城巡檢資淺者為監押或雜用文臣其後止用武臣】
路分都監 客省引進使副使 宣撫使
【 英宗治平時以樞密院簽事郭逵宣撫陝西後韓絳即以宣撫使拜相仍領使事建炎時以宰相出為宣撫或加處置二字入銜紹興後或以武臣充之】
·遼
遼大裕悅 北南樞密院 北南大王院 總知軍國事 知國事 門下省
【 遼南面設門下省金初亦設海陵正隆時廢元不設】
符寶郎
【 遼南面符寶司屬門下省其官有符寶郎金設符寶郎四員掌御寶及金銀等牌屬殿前都點檢司元世祖至元初立符寶局後改典瑞監明為尚寶司】
大特哩袞
【 治皇族之政教宋為宗正寺卿元為太宗正明為宗人令】
伊勒希巴
【 以治刑獄宋為刑部金元明亦為刑部】
多囉倫穆騰
【 宋為禮部金元明亦為禮部】
大林牙院
【 遼北面有大林牙院掌文翰之事南面有翰林院掌天子文翰之事金元明俱止有翰林院】
大詳袞
【 遼有大詳袞與大將軍並官曰大詳袞曰都監曰將軍曰小將軍曰軍校曰隊師】
護軍司徒 衛軍司徒
【 皆大詳袞所屬】
御帳官 著帳官 太橫帳詳袞司
【 掌九帳皇族之事有詳袞太師太保司空郎君知事等官】
便宜從事 都副部署
【 掌行在行宮之政令有都部署副部署判官等官】
審計院
【 掌錢穀出入之政】
轉運司
【 遼設金元因之】
·金
金鎮撫彈壓官
【 宣宗貞祐元年九月設京城鎮撫彈壓官置招賢所】
益政院
【 哀宗正大元年詔設益政院於內廷置說書官二人】
機察官
【 哀宗天興二年設蔡州四隅機察官】
審官院
【 有知院同知審官院事等官掌奏駮除授失當事如御史臺明為六科給事中】
衛尉司
【 有中衛尉等官掌宮中諸務及扈從儀仗】
行中書省
【 貞祐二年置行省於陝西元從之制行中書省凡十秩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裏】
惠民司 四方館使 警巡院使
【 平理嶽訟警察別部設於詩京者】
中都都麴司使副使
【 榷酒醋稅宋為監稅】
提舉譏察使 文思署
【 隸於少府監官】
綾錦院
【 置於真定平陽太原河間懷州掌織造織染等事皆屬於工部】
明安 穆昆 諸乣詳袞
【 守戍邊堡】
·元
元中政院
【 供奉中官之事】
都護
【 順帝至正時置鎮北庭都護府於畏吾境以托克托穆爾等領其事秩從二品遼金皆無此官明亦不設惟世宗幸承天以郭勳為都護大將軍】
提刑按察使
【 元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曰山東山西道曰山北東西道曰河東陝西道曰河北河南道明因之】
經略使
【 遼金不設至正時命經略使問民疾苦明不專設有兵事則暫敕行事】
行樞密院
【 唐制內樞密五代及宋皆置樞密世祖中統時置行樞密院掌征伐事還則罷】
行院
【 中統時置行院為一方一事而設事己則罷】
左右翼屯田萬戶府
【 經理斡端別十八里迥環漢軍及新附之軍】
行御史臺
【 至元中設於各道品秩同內臺】
制國用使
【 至元時立掌國用經制悉統千戶隸兵工二部】
都總制庸田司使
【 至正時置總理軍民屯田事以重臣為之】
水軍元帥府
【 至正時置】
藝文監
【 文宗天歷時置專以國語敷譯儒書及儒書之宜校讎者俾兼治之】
侍正府
【 有侍正同知僉府等官掌內廷近侍之事】
儲政院
【 天歷二年改詹事院為儲政院】
左右都威衛使司
【 以侍衛親軍為之設以護衛宮禁】
內宰司
【 有內宰司丞等官掌內府飲膳之事】
內史府
【 至元時置有內史中尉司馬諮議等官為王府掾屬】
長信寺
【 古無此官成宗大德時置長信寺領大鄂爾多齊哩克昆諸事】
長秋寺
【 仁宗皇慶時置掌武宗五鄂爾多戶口錢糧營繕諸事】
承徽寺
【 英宗至治時立掌達爾瑪實哩皇后位下錢糧營繕等事】
長寧寺
【 至治時立掌蘇喀巴拉皇后位下戶口錢糧營繕等事】
寧徽寺
【 天歷時置隸班布爾實皇后位下】
長慶寺
【 泰定時立掌成宗鄂爾多及常歲管辦禾失房子行幸集賽台人等衣糧之事】
武備寺
【 至元時置掌置治戎器兼典受給】
尚乘寺
【 至元時置掌御馬及群牧事】
利用監
【 至元時置掌出納皮貨衣物之事】
章佩監
【 武宗至大時置掌御用帶服】
經正監
【 掌營盤納缽及標撥投下草地有詞訟則治之】
尚供總管府
【 掌守護行宮及遊獵供辦之事】
雲需總管府
【 掌守護行宮及行營供辦之事】
徽政院
【 世祖至元三十一年太子裕宗薧以詹事院錢糧選法工役悉歸太后位下改為徽政院以掌之順帝元統時依太皇后故事復為皇太后置設立官屬三百六十有六人】
都總裁
【 至正三年詔修宋遼金三史以右丞相托克托為都總裁平章特穆爾達實右丞賀惟一中丞張起嚴翰林學士歐陽元侍御史呂思誠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為總裁官】
大禧宗禋院
【 掌禋享之禮】
大撫軍院
【 至元二十七年皇太子總天下軍馬置大撫軍院】
大都督分府
【 至正十八年立】
·明
明內閣大學士
【 太祖洪武時革去中書省倣宋制置殿閣學士以翰林等官參預機務成祖永樂時始名內閣班在六部之上】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左右副都御史 左右僉都御史 總督 提督倉場 督餉侍郎督理錢法侍郎
【 皆隸戶部】
總督京營戎政
【 世宗嘉靖時置】
巡撫 操江 巡按 巡江 巡視京營 提學 巡倉 巡庫 巡視光祿 巡青 恤軍 監課 清軍 刷卷 巡鹽 巡河 巡關 巡茶 印馬 屯田 捕盜
【 皆御史差】
協理京營戎政
【 嘉靖時命兵部尚書劉天和輟部務另給關防專理戎政】
翰林院庶吉士
【 洪武時置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無定員】
五經博士
【 皆以先聖先賢後裔為之】
行人司司正司副 錦衣衛指揮使
【 洪武時置職掌緝捕刑獄之事及鹵簿儀仗扈從宿衛等職】
鎮撫司
【 永樂時置治詔獄】
府尹 府丞
【 應天順天兩府】
少詹事 苑馬寺正卿 少卿 行太僕寺正卿 少卿 布政司
【 明置承宣布政使司初為行中書省或分中書省六部尚書往往出為參知政事參政入為尚書】
左右參政 左右參議 按察司副使 僉事 鹽運同知 五軍都督府 留守司 宣慰司 宣撫司 安撫司 掛印將軍 總兵 副總兵 參將 遊擊 守備 備倭 把總
△封爵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王
【 正一品】
嗣王郡王國公
【 從一品】
開國郡公
【 正二品】
開國縣公
【 從二品】
開國縣侯
【 從三品】
開國縣伯
【 正四品】
開國縣子
【 正五品】
開國縣男
【 從五品凡上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皇太子子為郡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郡公以恩進者封郡王襲郡王嗣王者封國公按通典封爵內載唐國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郡公縣公開國縣侯伯子凡九等今考史所載略異或係天寶後更定而史不傳其年月因並詳之】
·五代
五代多沿唐制其時封王及郡王國公者為多
【 梁李仁福封朔方王葛從周封陳留郡王高萬興封渤海郡王溤行襲封長樂郡王後唐封張仕義為齊王晉桑維翰封魏國公周高行周封齊王】
·宋
宋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十二等
【 兄弟封國為親王親王嫡子為嗣王宗室近親封郡王或封郡公其開國公侯伯子男皆隨食邑二千戶以上封公一千戶以上封侯七百戶以上封伯五百戶以上封子三百戶以上封男】
·遼
遼封爵無考
【 按百官志載遼制屬國屬部官大者擬王封小者準部使而爵之差等不載焉及考皇子表雅斯哈封太平王迪里封冀王隆祐封鄭王撻魯封燕國王布古台封柳城郡王侯古封混同郡王考諸臣列傳韓延徽封魯國公韓德樞封趙國公趙延壽封魏王室昉封鄭國公蕭相封蘭陵郡王耶律實魯封韓王都嚕封漆水郡王耶律休格封宋國公薩巴封武寧郡王蕭阿嚕封蘭陵縣公獨侯伯子男鮮見豈是時王公以下即無封爵抑史之失傳與】
·金
金王郡王國公郡公郡侯郡伯
【 舊曰縣伯承安二年改】
縣子縣男凡八等食邑王萬戶實封一千戶郡王五千戶實封五百戶國公三千戶實封三百戶郡公二千戶實封二百戶郡侯一千戶實封一百戶郡伯七百戶縣子五百戶縣男三百戶皆無實封
·元
元王郡王國公郡公郡侯郡伯縣子縣男凡八等
【 內郡侯有正二品從三品之分郡伯有正四品從四品之分】
惟郡王國公時有除拜餘則止於封贈用之
·明
明公侯伯凡三等
【 封功臣及外戚皆有流有世功臣則給鐵券封號四等曰開國輔運推誠曰奉天靖難推誠曰奉天翊運推誠曰奉天翊衛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歲祿以功為差己封而又有功則進爵增祿
【 按明史職官志封爵祇有公侯伯三等較前代封爵獨少惟駙馬都尉位在伯上考列傳載徐達封中山王常遇春封開平王李文忠封岐陽王鄧愈封寧河王湯和封東甌王沐英封黔寧王皆卒後追封者諸王世表凡宗支嫡派分藩於外者皆王號考功臣世表又有盱眙縣子王清羅山縣子王鳳顯定遠縣子姜潤梁縣子石明等十二人當塗縣男王愷丹陽縣男孫炎合肥縣男徐明五河縣男王理等十人皆從征死事者此係明初追贈所封故洪武後即不槩見自建文至崇禎凡功臣外戚以及恩倖所得封者惟金忠以外藩歸附封忠勇王而其外皆公侯伯焉故史所載封爵止此三等】
△三公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親王拜三公者不親事祭祀闕則攝
【 唐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己詳杜佑通典】
三師自代宗廣德以後始以授宰相勳臣及藩鎮
【 唐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
·五代
五代時不常置
·宋
宋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遼
遼以裕悅為三公復置南面官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 按遼史百官志載裕悅坐而論議以象公師其敘大裕悅府則云無職掌位在百僚之上遼之尊官猶南面之有三公又載南面朝官三師府有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府有太尉司徒司空是裕悅為國制之崇秩而三師三公則既得燕代十六州以後采用唐制而設者也】
·金
金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
·元
元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明
明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
△宰相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肅宗至德以後宰相率領他職
【 如用兵時則加節度使銜崇儒學則為大學士急財用則為鹽鐵轉運使又其甚則為延資庫使至於國史太清宮之類史所稱品類頗多】
梁以門下侍郎及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
·五代
後唐晉漢並因其舊後唐復有行臺左丞相右丞相周以中書令及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
·宋
宋以三公及同平章事為宰相左右僕射亦為宰相後又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親王樞密使留守節度使有兼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者皆謂之使相不預政事非宰相也
·遼
遼有北宰相府左右宰相南宰相府左右宰相南面官有東京中京南京左右宰相左右平章政事
·金
金以尚書令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
·元
元以中書令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
·明
明初有左右相國
【 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
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等官屬中書省以掌庶政後革中書省置殿閣大學士列六部之上遂為相職
△三老五更
三老五更自唐至宋遼金元明皆無
△祿秩
唐
五代
宋
遼
金
元
明
·唐
唐自天寶十四載兵興後權臣增領諸使月給厚俸比開元制祿數倍
【 制祿法己詳杜佑通典】
至德初以用物不足內外官不給料錢郡府縣官給半祿
·五代
五代時官制不常文臣多兼武職或權領諸使祿亦無定制
·宋
宋自仁宗嘉祐時始著祿令宰相而下至嶽瀆廟主簿凡四十一等熙寧己前無所損益元豐一新官制職事官職錢以寄祿官高下分行守試三等大率官以祿令為準而在京官司供給之數皆併為職錢如大夫為郎官既請大夫奉復給郎官職錢視嘉祐時賦祿為優至徽宗崇寧間蔡京秉政吳居厚張康國輩於奉錢職錢外復增供給食料等錢如京僕射奉外又請司空奏其餘傔從錢米並支本色餘執政皆然視元豐時增倍矣南渡之初兵興費絀宰執祿奉權損半支給其後內外官有添支料錢職事官有職食廚食錢職纂修者有折食錢在京釐務官有添支錢添支米選人使臣職田不及者有茶湯錢其餘祿粟傔人悉還疇昔有宋制祿之法先後凡三變其奉數職田詳見後祿秩篇中
·遼
遼聖宗統和四十六年四月詔罷民輸官奏給自內帑
·金
金百官奉給正一品錢粟自三百貫石至三百二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五十稱石至三十五稱石有差
【 春秋衣羅綾絹疋緜兩及職田詳後祿秩篇下倣此】
從一品錢粟二百貫石至一百八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三十稱石至二十五稱石有差正二品錢粟一百五十貫石麴米麥各二十二稱石從二品錢粟一百四十貫石至一百二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二十稱石至十八稱石有差正三品錢粟一百貫石至七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十六稱石至十二稱石有差從三品錢粟六十貫石麴米麥各十四稱石至十稱石有差正四品錢粟五十貫石至四十五貫石有差麴米麥各十二稱石至八稱石有差從四品錢粟四十八貫石至四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十稱石至七稱石有差
【 明安無麴米麥】
正五品錢粟三十五貫石至三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八稱石至六稱石有差從五品錢粟三十貫石至二十貫石有差麴米麥各六稱石至四稱石有差
【 穆昆無麴米麥】
正六品錢粟二十五貫石至二十貫石有差或麥五石或麴米麥各三稱石從六品錢粟二十二貫石麥五石正七品錢粟二十二貫石至一十八貫石有差或麥四石或麴米麥各二稱石從七品錢粟一十八貫石至一十五貫石有差麴米麥各二稱石一稱石有差正八品錢粟一十五貫石至一十貫石有差或麥三石或麴米麥各一稱石或無從八品錢粟一十三貫石或麥三石二石有差或麴米麥各一稱石正九品錢粟或同從八品或一十二貫石至一十貫石有差或麴米麥各一稱石或麥二石至一石有差從九品錢粟一十二貫石至七貫石有差麥二石一石有差
·元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定百官奉例各品又分差等從一品有六定五定之差正二品有四定二十五兩四定一十五兩之差從二品分三等四定及三定三十五兩三定二十五兩正三品分三等三定二十五兩三定一十五兩及三定從三品分三等三定及二定三十五兩二定二十五兩正四品分三等二定二十五兩二定一十五兩及二定從四品分三等二定及一定四十五兩一定四十兩正五品己下皆二等正五品一定四十兩一定三十兩從五品一定三十兩一定二十兩正六品一定二十兩一定一十五兩從六品一定一十五兩一定一十兩正七品一定一十兩一定五兩從七品一定五兩及一定正八品一定及四十五兩從八品四十五兩及四十兩正九品四十兩及三十五兩從九品三十五兩其米數略備後祿秩篇中
·明
明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至正三品遞減十三石至三十五石從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從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從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至從九品遞減五斗至五石而止
欽定續通典卷二十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陈舜俞
(清)西泠野樵
(清)歙县张潮山来
五代·柳坤用
庾肩吾
唐·李吉甫
清·王晫
元和观我斋主人
宋·徐兢
宋·陈敷
宋·赵升
唐·李德裕
宋·赵希弁
(唐)沈亚之
(清)温睿临、李瑶 撰
(清)如莲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