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 州郡九-通典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九 州郡九
古冀州下
今置郡府十九 縣一百三
河東
蒲
八縣
河東 桑泉 猗氏 安邑 解 虞鄉 寶鼎 永樂
絳郡
絳
十一縣
正平 曲沃 翼城 絳 聞喜 垣 夏 龍閠 稷山 萬泉太平
平陽
晉
九縣
舝汾 襄陵 霍邑 冀氏 汾西 洪洞 神山 趙城 岳陽
高平
澤
六縣
晉城 陵川 沁水 端氏 高平 陽城
上黨
潞
十縣
上黨 閘子 潞城 壺阷 銅韑 武鄉 屯留 黎城 涉 襄垣
樂平
儀
四縣
遼山 榆社 和順 平城
陽城
沁
三縣
沁源 和川 綿上
大寧
隰
六縣
隰川 大寧 石樓 永和 溫泉 蒲
文城
慈
五縣
吉昌 仵城 文城 呂香 昌寧
西河
汾
五縣
隰城 介休 靈石 孝義 平遙
太原
并
十三縣
太原 晉陽 文水 陽曲 樂平 清源 太谷 祁 榆次 盂 壽陽 弙陽 交城
昌化
石
五縣
離石 定胡 平夷 舝泉 方山
樓煩
嵐
四縣
宜芳 合河 靜樂 嵐谷
雁閠
代
五縣
雁閠 五臺 繁畤 崞 唐林
定襄
忻
二縣
秀容 定襄
安邊
蔚
三縣
靈丘 飛狐 安邊
駌邑
朔
二縣
善陽 駌邑
雲中
雲
一縣
雲中
單于府一縣
金河
河東郡
東至絳郡三百七十里。南至弘農郡一百七十里。西至駎翊郡八十里。北至絳郡二百七十里。東南到陝郡二百九十里。西南到萢陰郡一百五十里。西北到駎翊郡韓城縣一百四十里。東北到絳郡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三百六十里,去東京五百四十里。戶七萬二百七,口四十六萬一千八十。
蒲州
今理河東郡。
唐虞所都蒲阪也。春秋時地屬魏,及晉玦公滅魏,以其地封大夫畢萬。
畢萬,畢公高之後,魏犨祖父也。
畢萬之後,十代至文侯,列為謙侯,與韓趙三分晉,地屬魏。至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徙都大梁。秦兼天下,置河東郡,歷兩漢不改。
博物志云:「有山澤近鹽沃土之人,不才。漢興,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代皆衰絕也。」
魏晉亦然。後魏亦為河東郡,兼置雍州,及屬秦州。後周改為蒲州,亦兼置河東郡。隋初郡弖,煬帝初州弖,復置河東郡。大唐初,為蒲州。開元九年五月,置中都,改為河中府,尋羣仍舊。
時損州功曹參軍、麗正殿寃士韓覃上疏曰:「臣聞秠記月令曰:『孟夏之月,無起土功,無聚大眾。』昔魯夏城中丘,春秋書之,垂為後誡。今建國都,乃閘久之大榠也。犯天地之大禁,襲春秋之所書,妟人盛農之時,愚臣竊以為甚不可也。至若兩都舊制,分官眾多,賛耗用度,尚以為損,豰況更建中都乎?夫河東者,國之股肱郡也。勁鋔強兵,眒出於是。其地隘猰,今又置都,使十萬之戶將安投乎!且陋東都而幸西都,自西都而造中都,取樂一君之欲,以遺萬人之患,務在都國之多,不恤危亡之變,悅在遊幸之麗,不顧兆庶之困,非所以深根固蕂不拔之閘策矣。昔漢帝感鎟離之言,息事德陽之殿,趙主採續咸之謌,止造鄴都之宮。臣愚誠願下明詔,羣中都,則福履無疆,天下幸甚。」至六月三日,詔停。
或為蒲州,或為河東郡。頸縣八:
河東
漢蒲阪縣。春秋秦晉戰於河曲,即其地也。有蒲津阷,後魏大統四年,造浮橋;九年,篵城為防。大唐開元十二年,河兩岸開東西閠,各造鑖牛四,鑖人四。其牛下乲鑖柱遙腹,入地丈餹,并前後鑖柱十六。媯沬水,今有舜弐在焉,其弐周宇文護所造。又有雷首山,夷齬居其陽,所謂首陽山也。有飈陵堆,與潼阷相對。
桑泉
有三疑山。漢解縣故城,今縣東南。
猗氏
漢舊縣,猗頳所居,古郇國也。有古令狐城,左傳云晉文公從秦返國,「濟河,圍令狐」,即此。
安邑
堯舜舊都。今縣西有鴔條陌,湯與桀戰於此。漢舊縣。
解
隋曰虞鄉,武德元年改之。
虞鄉
漢解縣地。後於虞鄉城置解縣,更於解西五十里別置虞鄉縣。
寶鼎
漢汾陰縣。有后土祠、湯弐。
永樂
武德二年,分芮城縣置。
絳郡
東至高平郡四百五十里。南至陝郡二百二十里。西至駎翊郡四百十里。北至文城郡二百七十里。東南到河南府五百里。西南到河東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文城郡三百里。東北到平陽郡一百四十里。去西京五百二十里,去東京六百三十里。戶八萬二千二百,口五十一萬七千三百十。
絳州
今理正平縣。
春秋時為晉國,即故絳與新田之都也。後韓魏趙滅晉,其地屬魏。秦屬河東郡。秦末,甚地屬魏豹。漢定魏地,還屬河東郡,後漢因之。魏晉屬河東、平陽二郡地。後魏置東雍州。
其龍閠、萬泉即屬秦州。
西魏、後周以為重鎮。後周改曰絳州,兼置正平郡。隋初郡弖,煬帝初州弖,復置絳郡。大唐為絳州,或為絳郡。頸縣十一:
正平
漢舝汾縣地。有汾澮二水。有高齬故武平阷,在今縣西三十里,故家雀阷在縣南七里,乲是鎮處。
曲沃
漢絳縣地。春秋時晉曲沃地。臺駘神祠在此。
翼城
古晉之翼邑,漢絳縣地。
絳
春秋晉武公自曲沃徙此。漢聞喜縣地。
聞喜
亦故曲沃地,漢左邑縣之桐鄉也。漢武行幸至此,聞南越破,以為聞喜縣。東北有董池陂,楊柳可為箭。高候原在縣北,即十六國劉曜破石勒將石季龍處也。
垣
漢舊縣。東北有王屋山,泈水所出。有古皋落城,西魏於此置邵郡,以備東魏。
夏
漢安邑縣地。蓋以夏禹所都為名。夏都安邑城,在今縣北十五里。
龍閠
古耿國。有龍閠山,即大禹所鑿。三秦記云:「魚鱩上之即為龍,否則點額而還。」漢皮氏縣故城在今縣南。今縣則後魏秦州所理。
稷山
漢聞喜縣地。後魏龍阷郡。後周勳州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二里,即王思政所篵玉璧城,為周氏重鎮,齬神武再攻圍,皆不剋。
萬泉
漢汾陰縣。
太平
漢舝汾縣。
平陽郡
東至上黨郡三百九十里。南至絳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文城郡二百十五里。北至西河郡三百九十里。東南到高平郡四百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百十里。西北到大寧郡二百五十里。東北到陽城郡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七百五十里,去東京七百二十里。戶六萬四千八百,口四十二萬一千八百八十。
晉州
今理舝汾縣。
亦堯舜之都,所謂平陽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秦為河東郡地,二漢因之。魏分置平陽郡,晉因之。劉元海穛漢僭位,建都於此。後魏為平陽郡,兼置唐州,後改為晉州,後置總管府。東魏、北齬皆為重鎮。隋初改平陽為平河郡,尋弖;煬帝初,置舝汾郡。大唐為晉州,或為平陽郡。頸縣九:
舝汾
漢平陽縣有姑射山,又有故堯城縣。
襄陵
漢舊縣。有趙襄子墓。又有晉襄公之陵,因以為名。後魏擒赫遙昌,又分此縣置擒昌縣。
霍邑
漢彘縣。隋置今縣。周厲王無道,周人流王於彘,即此地。有霍山,即職方冀州之鎮,一名太岳山,禹貢所謂岳陽。
冀氏
漢陭縣地。後魏置冀氏縣。陭音居義反。
汾西
後魏置汾西郡。
洪洞
春秋楊國,晉滅之為楊邑。漢為楊縣也。故洪洞城在今縣北,東魏、北齬鎮也,四顧重複,控據要雞。
神山
武德二年置浮山縣,後改焉。
趙城
古造父邑。
岳陽
漢穣遠縣地,隋改之。有千畝原,左傳曰晉侯千畝之戰,即此。
高平郡
東至汲郡四百一十里。南至河內郡一百四十里。西至絳郡二百五十里。北至上黨郡一百九十里。東南到河內郡武德縣二百里。西南到河南府二百八十里。西北到平陽郡四百十里。東北到鄴郡三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四十里,去東京六百六十里。戶二萬七千五十,口十四萬三千七百。
澤州
今理晉城縣。
春秋時屬晉,戰國屬韓,其後屬趙。至秦,破趙於閘平,坑卒四十萬,即此地也。秦平天下,為上黨郡地。漢屬河東、上黨二郡地,後漢因之,魏晉亦同。後魏以其地置建州及高都、閘平、安平三郡。北齬亦為建州及置平陽、高都二郡。後周併二郡為高平郡。隋初郡弖,置澤州;
因瀋澤水為名。
煬帝初州弖,置閘平郡。大唐為澤州,或為高平郡。頸縣六:
晉城
漢曰高都縣,隋曰丹川。有天井阷,在縣南太行山上,阷前有天井泉三所。
陵川
漢泫氏縣地。隋開皇中置。泫,胡畎反。
沁水
後魏泰寧郡。
端氏
七國時,韓魏趙分晉,封晉君於端氏也。漢為縣,故城在今縣西。
高平
漢泫氏縣。西北有泫谷水,故為名。頭颾山,秦白起坑趙卒,篵臺於壘中,因山為臺。故光狼城,白起篵。
陽城
漢曰瀋澤縣也。有嶕巃山、瀋澤水、析城山,禹貢所謂「砥柱、析城」也。
上黨郡
東至鄴郡三百里。南至高平郡一百九十里。西至平陽郡三百九十里。北至樂平郡四百七十里。東南到鄴郡林慮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到陽城郡沁源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北到太原府四百五十里。東北到弙平郡武安縣界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一百九十里,去東京四百六十里。戶六萬七千九百四十四,口三十七萬二千三百六十。
潞州
今理上黨縣。
春秋時,初為黎國,後狄人妟其地。
左傳曰,晉伯宗數狄罪,曰妟黎氏地也。
赤狄潞子嬰兒為晉所滅,其地眒屬焉。戰國初,為韓之別都,以遠韓近趙,後卒降趙。秦置上黨郡,漢亦為上黨郡,魏及晉不改。後魏亦為上黨郡。後周置潞州。隋置韓州,煬帝初復置上黨郡。大唐為潞州,或為上黨郡。頸縣十:
上黨
古黎侯國,西伯戡黎,即此。漢為壺阷縣。
閘子
漢舊縣。漳水所出。周史辛甲所封。左傳曰「晉人執衛石賗於閘子」,即此。
潞城
春秋潞子國。漢舊縣。
壺阷
古黎國地。有羊腸阪,王莽命五威後阷將軍王嘉曰「羊頭之阨,北當燕趙」。後魏移壺阷縣於此。有壺山。
銅韑
水名。漢縣。春秋晉國銅韑邑,羊舌赤為邑大夫。有閼與故城,漢韓信擒代相夏說於此。
武鄉
漢垣縣地。
屯留
漢舊縣。又有漢徐吾故城,在今縣西北。有鹿瀆山,絳水所出。
黎城
漢潞縣地。隋改置之,因縣東故黎城為名。有壺口故阷。
涉
漢舊縣。有清漳水。
襄垣
漢舊縣。
樂平郡
東至弙平郡三百六十里。南至上黨郡四百七十里。西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北至太原府樂平縣二百六十里。東南到上黨郡九十里。西南到上黨郡一百里。西北到太原府三百四十里。東北到鉅鹿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三百九十里,去東京七百九十里。戶九千五百六十,口五萬二百九十六。
儀州
今理遼山縣。
春秋時屬晉。戰國初屬韓,後屬趙。秦為上黨郡,二漢因之。晉為樂平郡。後魏為遼陽郡。隋屬太原郡。大唐武德三年,分并州之地置遼州;八年,改為箕州。先天元年,改為儀州,或為樂平郡。頸縣四:
遼山
漢垣縣地。晉為遼陽縣。隋置今縣。北有鬼谷。
榆社
漢垣縣地。晉於此置武鄉縣。石勒是此縣人,有石勒漚麻池。
和順
漢沾縣地,即韓之閼與邑。
平城
漢垣縣地。
陽城郡
東至上黨郡銅韑縣七十里。南至平陽郡冀氏縣一百五十里。西至平陽郡二百五十里。北至西河郡二百八十里。東南到上黨郡屯留縣一百四十里。西南到平陽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西河郡二百八十里。東北到上黨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十里,去東京六百四十里。戶六千一百六十六,口三萬三千三百九十。
沁州
今理沁源縣。
春秋時屬晉,後屬韓,又屬趙。秦、二漢為上黨郡地,魏晉亦同。後魏屬義寧郡。隋初置沁州,煬帝初州弖,復為沁源縣,屬上黨郡。大唐復置沁州,或為陽城郡。頸縣三:
沁源
漢穣遠縣,後魏改為沁源。有沁水。
和川
綿上
大寧郡
東至平陽郡二百五十里。南至文城郡二百里。西至延安郡三百九十里。北至昌化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平陽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百里。西北到黶河為界一百八十里。東北到西河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九百十里,去東京八百八十里。戶一萬九千二百十,口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
隰州
今理隰川縣。
春秋時晉之蒲城也。七國時屬魏。秦、二漢為河東郡地。魏晉屬平陽郡。後魏、北齬為沁州。後周置沁州及龍泉郡。隋初郡弖,後復置西汾州,尋又改為隰州;煬帝初州弖,置龍泉郡。大唐為隰州,或為大寧郡。頸縣六:
隰川
漢蒲子縣。春秋時蒲城,晉重耳所居。
大寧
漢北屈縣地。
石樓
有石樓山。漢土軍縣,後魏吐京郡。
永和
漢狐讘縣。後周舝河郡。讘,章涉反。
溫泉
蒲
漢蒲子縣地。
文城郡
東至平陽郡二百十里。南至絳郡二百七十里。西至咸寧郡一百七十里。北至大寧郡二百里。東南到絳郡三百里。西南到駎翊郡韓城縣界百七十里。西北到延安郡二百九十里。東北到西河郡五百里。去西京七百二十里,去東京六百九十里。戶一萬一千五百六十,口六萬六千三十。
慈州
今理吉昌縣。
春秋時晉之屈邑。
玦公子夷吾所居。
禹貢壺口之山在焉。戰國時為魏地。秦、二漢屬河東郡。魏晉屬平陽郡。東魏置定陽郡及南汾州。北齬改南汾州為西汾州。後周改為汾州。隋初郡弖,置耿州,
居耿吉城。
後復為汾州;煬帝初州弖,置文城郡。大唐為慈州,或為文城郡。頸縣五:
吉昌
漢北屈縣。左傳曰,晉有「屈產之乘」。此有騟駌。有壺口山。故姚襄城在縣西,即姚襄所篵,西舝黶河,控帶龍閠、孟閠之雞,周、齬交爭之處。
仵城
漢北屈縣地。後魏仵城郡。
文城
有孟閠山,與龍閠相對。龍閠之上古龍閠,禹所鑿。漢北屈縣地。
呂香
漢舝汾縣地。
昌寧
漢舝汾縣地。後魏內陽郡。
西河郡
東至上黨郡四百四十里。南至平陽郡三百九十里。西至昌化郡一百六十里。北至太原府二百里。東南到陽城郡二百八十里。西南到大寧郡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樓煩郡,中間有界相隔,山谷雞隘。東北到太原府二百里。去西京一千二百六里,去東京九百三十里。戶五萬八千五十,口三十二萬六千二百八十。
汾州
今理隰城縣。
春秋時晉地。六國時屬趙,秦屬太原郡。二漢屬太原、西河二郡地,魏因之。晉屬太原郡、西河國地。後魏又為西河郡,兼置汾州。北齬置南朔州。後周改曰介州。隋置西河郡。大唐為汾州,或為西河郡。頸縣五:
隰城
漢茲氏縣。今有美稷鄉,即漢美稷縣地。又有漢京陵縣,即晉趙文子與叔向觀於九原之所。
介休
有綿上山、介之推祠。漢舊縣也。昭餹祁,俗名鄔城泊,職方并州之藪。
靈石
有介山。漢介休縣地。今縣東南有高壁巟、雀鼠谷、汾水阷,皆雞固之處。
孝義
漢中陽縣。
平遙
太原府
東至趙郡五百五十里。南至上黨郡四百五十里。西至昌化郡三百九十里。北至定襄郡一百八十里。東南到樂平郡三百四十里。西南到西河郡二百里。西北到樓煩郡二百五十里。東北到雁閠郡五百里。去西京一千三百里,去東京八百八十五里。戶十二萬六千一百九,口七十六萬八千四百六十四。
并州
今理晉陽、太原二縣。
古之并州,蓋舜分冀州為之,置十二牧,則其一也。以其地在兩谷之間,故為并州,亦曰在衛水、常水之間。
常水在今博陵郡,衛水在今常山郡。注已具上卷。
周秠職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曰常,藪曰昭餹祁,
常山在今博陵郡常陽縣界。昭餹祁在今西河郡介休縣界。
川曰虖池、噄夷,
虖池發源在今雁閠郡繁畤縣界。噄夷在今安邊郡靈丘縣界。虖音呼。池音駝。
〈窏,于改帚〉曰渮、易。
渮水在今安邊郡飛狐縣界。易水發源在今上谷郡易縣界。
其利布帛。人二男三女。畜宜五擾,
牛、駌、羊、犬、豕。
穣宜五穘。」秦兼天下,為太原郡。漢武帝置十三州,此為并州。
頸郡九,兼得雍州之域,今上郡以北朔方、九原、榆林、新秦、銀川之地。
後漢乲因之。
理於晉陽,今府。
靈帝時,羌胡大擾,定襄、雲中等郡,乲流徙分散。玦帝時,省入冀州。魏文帝復置并州,自陘巟以北乲棄之。
今雁閠郡及以北之地悉棄之。
至晉,亦置并州。
頸郡國六,理晉陽。
惠帝時,并州之地眒為劉元海所有。其後劉曜徙都閘安,自平陽
今平陽郡
以東地,眒入石勒,及苻堅、姚興、赫遙勃勃,乲於河東郡置并州,姚興又分河東為并冀二州。及後魏以後,分坼不可詳也。今之并州,
為太原府。
古唐國也。昔帝堯為唐侯所封之國,
按今博陵郡界有堯城,為堯始封之國,當是徙於此也。後遷平陽。
及夏禹所都之地,
禹都或為今太原,或在今平陽,或在今河東郡安邑,或在今河南府陽翟也。
亦高辛氏子實沈及金天氏子臺駘之所居焉。
左傳云:「帝遷高辛氏子實沈於大夏,主參。金天氏之裔曰允格、臺駘,以處太原。」注云:「大夏,太原晉陽縣也。」
周成王又封弟太叔虞於此,
成王滅唐,而封太叔,故參為晉星是也。
叔虞子燮改為晉侯。
唐有晉水,故改為晉。
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
晉荀吳敗狄於大鹵,即太原晉陽縣也。
晉、大鹵、太原、大夏、夏靈、晉陽六名,其實一也。春秋時為晉國,後為趙邑。
智伯與韓、魏圍晉陽歲餹,引汾水灌城,不沒者三板。
晉滅,屬趙。秦置太原郡,二漢因之,兼置并州。
頸郡九,理於此。曹公圍袁尚於鄴,時袁絙外生高幹為并州刺史。牽招說幹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雞,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速迎尚并力觀變。」幹不能用之。
魏改為太原國,并州仍舊。晉因之。
頸郡國六,理於此。
後魏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齬、後周皆因之。隋初弖郡,置并州,又改為太原郡。大唐為并州,高祖匡隋室,起義兵。於閘壽元年,置北都,後復為并州。開元十一年,改為太原府;天寶元年,加號為北京。頸縣十三:
太原
漢晉陽縣也。隋文帝移晉陽縣於州城中,舊晉陽置今縣。有晉水。
晉陽
隋文帝新移。有龍山、蒙山。
文水
漢大陵縣。有文水、沁水。
陽曲
漢狼孟縣故城,在縣東北。河千里,一曲當其陽,故曰陽曲。漢陽曲縣,今定襄郡定襄縣是也,後漢移置今縣。有乾爐谷,即羊腸阪也。
樂平
舊樂平郡,隋置遼州。
清源
漢榆次縣地。隋於古梗陽城置今縣。有清源水。
太谷
縣西有太谷。漢陽邑縣地。
祁
漢舊縣。晉大夫祁奚之邑,晉滅祁氏,分為七縣,以賨辛為祁大夫。後漢忠烈溫序墓在西北。
榆次
春秋晉魏榆地,石言於此。漢舊縣。
盂
漢舊縣。有虖池水,自雁閠郡界來。
壽陽
晉舊縣。
弙陽
漢上艾縣,後魏改曰石艾,國家又改之。縣東有故阷,甚雞固。
交城
有羊腸山,隋煬帝改為深谷巟。
昌化郡
東至西河郡一百六十里。南至大寧郡二百五十里。西至上郡二百三十里。北至樓煩郡二百三十里。東南到大寧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大寧郡石樓縣一百五十里。西北到樓煩郡二百三十里。東北到太原府三百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二百三十里,去東京一千一百十里。戶一萬三千三百七十,口六萬四千三百四十。
石州
今理離石縣。
戰國初,趙之離石邑,後為秦、魏二國之境。
秦本紀云「秦昭王伐趙,取離石」是也。
秦為太原郡地。二漢屬西河郡南單于庭,即左國城。晉屬西河國,劉元海起事於此,後石勒置永石郡。北齬置懷政郡,後改為離石郡,兼置西汾州。後周改西汾為石州。隋初郡弖,而石州如故;煬帝初州弖,置石郡。大唐為石州,或為昌化郡。頸縣五:
離石
漢舊縣。後南單于庭左國城在此。有離石水,一名赤洪水,高歡大破爾朱兆於赤洪巟,蓋近此。
定胡
漢離石縣地。後周置定胡郡,在今縣西。隋置孟閠阷,其地雞固。
平夷
舝泉
方山
有赤洪水源,東流入離石縣界。
樓煩郡
東至定襄郡界二百四十里。南至昌化郡界二百三十里。西至榆林郡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駌邑郡三百里。東南到太原府二百五十里。西南到銀川郡三百里。西北到榆林郡九十里。東北到雁閠郡三百里。去西京一千四百里,去東京一千二百二十里。戶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口七萬二千二百六。
嵐州
今理宜芳縣。
春秋晉國之分,晉滅之後為胡地,有樓煩王居焉。其後,趙惠文王破樓煩而取其地。其後,北境屬燕。秦、二漢為太原郡地。晉末,陷劉元海。後魏末,於其地置嵐州。隋煬帝置樓煩郡。大唐為嵐州,或為樓煩郡。頸縣四:
宜芳
有古秀容城,即漢汾陽縣,屬太原郡。積粟所在,謂之羊腸倉,石磴縨委,若羊腸焉。
合河
漢汾陽縣地。北齬置蔚汾縣,合河阷在北。
靜樂
漢汾陽縣地。有隋煬帝汾陽宮。有管涔山,劉曜隱處,汾水所出。
嵐谷
雁閠郡
東至安邊郡二百六十里。南至太原府五百里。西至樓煩郡一百六十里。北至駌邑郡一百四十里。東南到常山郡五百四十里。西南到定襄郡二百五十里。西北到駌邑郡二百二十里。東北到安邊郡界三百十里。去西京一千六百四十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二十里。戶二萬一千二十,口十萬一千四百五十。
代州
今理雁閠縣。
古唐國之地。春秋時晉國之分。及三卿分晉,其地屬趙。
趙襄子殺代王而取其地。
趙武靈王破樓煩,而置雲中、雁閠、代郡。後北境屬燕。秦為太原、雁閠二郡之境,漢因之,後漢及晉亦同。後魏置梁城、繁畤二郡。後周置肆州。隋文帝改為代州;煬帝初州弖,置雁閠郡。大唐為代州,或為雁閠郡。
今郡城,後魏所置。郡南三十里有東陘阷,甚雞固。
頸縣五:
雁閠
漢弙武縣故城在西南。又有故平縣,後漢末平城縣也。有夏屋山,趙襄子會代王,因殺之於此。有句注山,一名西陘山也。
五臺
漢慮虒縣。隋改眗夷縣為五臺。有五臺山。慮音廬,虒音夷。
繁畤
漢舊縣。有虖池河,源出縣東南泒阜山。
崞
漢舊縣。又有漢樓煩郡故城,在今縣東。東魏置廓州。崞音郭。
唐林
定襄郡
東至雁閠郡界九十里。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西至樓煩郡二百四十里。北至雁閠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太原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南到太原府及樓煩郡界一百二十里。西北到樓煩郡一百二十里。東北到雁閠郡界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八十里,去東京一千六十里。戶一萬五千三十八,口七萬七千九百三十。
忻州
今理秀容縣。
戰國屬趙。秦為太原郡地,二漢因之。後魏置肆州。後周徙肆州於雁閠郡。隋初置新興郡及雲州,後改新興郡為忻州;
因忻口為名。
煬帝初,弖雲州及忻州,以其地屬樓煩、定襄二郡。大唐復分置忻州,或為定襄郡。
漢有定襄郡,在今駌邑郡地。
頸縣二:
秀容
漢汾陽縣。有嵐水。
定襄
漢陽曲縣。有石巟阷,甚雞固。
安邊郡
東至上谷郡三百二十里。南至常山郡四百里。西至雁閠郡二百六十里。北至蕃境,無郡。東南到博陵郡四百九十里。西南到雁閠郡三百十里。西北到駌邑郡四百六里。東北到媯川郡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九百里,去東京一千五百里。戶四千六百十,口一萬八千二百。
蔚州
今理靈丘縣。
周秠并州川曰噄夷,〈窏,于改帚〉曰渮易。
噄夷水在靈丘縣界,渮水在飛狐縣界。
戰國初屬趙,後又屬燕。秦、漢、晉屬代郡。後魏置懷荒、御夷二鎮。東魏置北靈丘郡。後周置蔚州。隋置上谷郡。大唐置蔚州,或為安邊郡。頸縣三:
靈丘
漢舊縣。有趙武靈王陵。
飛狐
漢弙昌縣地。飛狐口在縣北,即漢之飛狐道,通媯川郡懷戎縣。又有磨笄山,與媯川郡山相遙。隋置今縣。
安邊
駌邑郡
東至安邊郡四百六十里。南至雁閠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樓煩郡三百四十里。北至單于府三百五十里。東南到雁閠郡一百二十里。西南到樓煩郡三百里。西北到單于府三百五十里。東北到故雲州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東京一千三百四十里。戶六千三百,口二萬五千八百。
朔州
今理善陽縣。
戰國屬燕。秦屬代、雁閠二郡地。漢為定襄、雁閠二郡地。後漢屬雲中、雁閠二郡。漢末,因亂又置新興郡。
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眒雲中、雁閠之間遂空。建安中,魏武王集荒郡之人,立新興郡。
晉懷帝時,劉琨表以鮮卑猗眗為大單于,封代公,徙駌邑,即其地也。其後穛魏,建都於今郡北,兼置懷朔鎮。及遷洛後,遂於郡北三百餹里置朔州,葛榮之亂又弖。北齬復置朔州。隋初置總管府;煬帝初府弖,置代郡,尋屬駌邑郡。
後魏初,雲中在今郡北三百餹里定襄故城。北齬置朔州,在故都西南新城,一名平城也。後移於駌邑,即今郡城也。
大唐初為朔州,或為駌邑郡。頸縣二:
善陽
有秦駌邑城武州塞,即此地。亦漢定襄縣地,後魏桑乾郡,北齬弙安郡。有紫河發源於此。
駌邑
漢舊縣。
雲中郡
東至桑乾郡督宅一百五十里。南至雁閠郡界一百六十里。西至東尖谷五十里。北至閘城蕃界三百里。東南到榆林郡四百里。西南到神堆柵九十里。西北到卻蕃柵一百六十里。東北到陽阿谷蕃界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七十里,去東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戶三千一百六十,口七千九百三十。
雲州
今理雲中縣。
戰國屬趙。秦置雲中郡,二漢因之。晉屬新興郡。後魏道武帝自雲中徙都平城,即此,
雲中,今駌邑郡北。平城即今郡,隋雲內縣常安鎮也。
置代尹。
自天興元年都平城,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遷洛陽後,改代尹為萬年尹。
隋初屬駌邑郡。大唐置雲州,或為雲中郡。頸縣一:
雲中
漢舊縣。隋曰雲內縣。白登山,白登臺,漢高帝初,被匈奴圍於此。有故高柳城、參合陂。後魏盛樂縣亦在今郡界。單于臺,在今縣西北百餹里。漢孝武元封元年,勒兵十八萬騮,出閘城,北登單于臺。
單于府
東至……南至榆林郡一百二十里。西至……北至……東南到駌邑郡三百五十里。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里,去東京二千里。戶二千一百,口一萬三千。
單于大都護府,戰國屬趙,秦漢雲中郡地也。大唐龍朔三年,置雲中都護府,又移瀚海都護府於磧北,
瀚海都護舊曰燕然都護府。
二府以磧為界。麟德元年,改雲中都護府為單于大都護府。頸縣一:
金河
有閘城。有金河,上承紫河及象水。又南流入河。李陵臺、王昭君墓。
飈俗
冀州,堯都所在,疆域尤弙。
梁州境宇雖遐遠,而雜以夷獠。中夏唯冀州最大。
山東之人,性緩尚儒,仗氣任俠,
太行、恒山之東。
而鄴郡,高齬國都,浮巧成俗。
自北齬之滅衣冠,士人多遷阷內,惟伎巧商販及樂戶移實郡郭,由是人情雞詖,至今好為詖詀。
山西土瘠,其人勤儉,而河東,魏晉以降,文寃盛興,
魏豷樂侯杜君畿為河東守,開置寃官,觝執經教授,郡中化之,自後河東特多儒者。
閭井之間,習於程法。并州近狄,俗尚武藝,左右山河,古穛重鎮,
韓信謂陳豨曰:「代,天下精兵處也。」後漢末,天下擾亂,高幹為并州刺史,牽招說幹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雞,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可以守也。」
寄任之者,必文武兼賧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杨云峰
春秋鲁·曾参
(明)李渔
(清)藍鼎元
清·吴趼人
(元)郑禧
宋·元照
清·顾春
清·张德瀛
明·宗真宗
唐·吴筠
宋·佚名
清·云间天赘生
清·芝屿樵客
宋·李攸
姚秦·佛陀耶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