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四 尚书礼部-唐六典
卷四 尚书礼部
礼部尚书一人 侍郎一人
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令史五人 书令史一十人 亭长六人 掌固八人
祠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令史六人 书令史十三人 掌固四人
膳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令史四人 书令史九人
掌固四人
主客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令史四人 书令史九人
掌固四人
礼部尚书一人,正三品;
(周之齐官卿也。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四曰客曹,主外国夷狄事。光武分六曹,吏部曹主选举、斋祀事。然则夷狄、斋祀,皆今礼部之职。东晋始置祠部尚书,常与右仆射通职,若右仆射阙,则以祠部尚书知右事。宋、齐、粱、陈皆号祠部尚书。后魏称仪曹尚书。北齐亦为祠部尚书,掌词祭、医药、死丧、赠赙等事。后周依周官,置春官府大宗伯卿一人。隋更为礼部尚书,皇切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司礼太常伯,咸亨元年复为礼部。光宅元年为春官尚书,神龙元年复故。)
侍郎一人,正四品下。
(周之春官小宗伯中大夫也。汉已来尚书侍郎,今郎中之任。后周依周官。隋炀帝置礼部侍郎,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司礼少常伯,咸亨、光宅、神龙并随曹改复。)
礼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祠祭、燕飨、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尚书、侍郎总其职务而奉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于所属,皆质正焉。凡举试之制,每岁仲冬,率与计偕。其科有六:一曰秀才,
(试方略策五条。此科取人稍峻,贞观已后遂绝。)
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筭。凡正经有九:《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为小经。通二经者,一大一小,若两中经。通三经者,大、小、中各一。通五经者,大经并通。其《孝经》、《论语》、《老子》并须兼习。凡明经先帖经,然后口试并答策,取粗有文理者为通。
(旧制,诸明经试每经十帖、《孝经》二帖、《论语》八帖、《老子》兼注五帖,每帖三言,通六已上,然后试策十条,通七,即为高第。开元二十五敕:诸明经先帖经,通五已上,然后口试,每经通问大义十条,遍六已上,并答时务策三道。)
凡进士先贴经,然后试杂文及策,文取华实兼举,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
(旧例帖一小经并注,通六已上;帖《老子》兼注,通三已上,然后试杂文两道、时务策五条。开元二十五年,依明经帖一大经,通四已上,余如旧。)
凡明法试律、令,取识达义理,问无疑滞者为通。
(所试律、令,凡每部试十帖。策试十条:律七条,令三条。)
凡明书试《说文》、《字林》,取通训诂,兼会杂体者为通。
(《说文》六帖,《字林》四帖;兼口试,不限条数。)
凡明筭试《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取明数造术,辨明术理者为通。
(《九章》三帖,《五经》等七部各一帖,《辍术》六贴,《辑古》四帖,录大义本条为问。)
凡此六科,求人之本,必取精究理实而升为第。其有博综兼学,须加甄奖,不得限以常科。
(开元二十五年敕,明经、进士中,除所试外,明经有兼明五经已上,每经帖十通五已上,口问大义十条,疏义精通,通五已上;进士有兼通一史,试策及口问各十条,通六已上,须加甄奖,所司录名奏闻。其进士唱及第讫,具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详覆。其明经口问,仍须对同举人考试。其试弘文、崇文生,自依常式。)
其弘文、崇文馆学生虽同明经、进士,以其资荫全高,试取粗通文义。
(弘、崇生习一大经一小经、两中经者、习《史记》者,《汉书》者,《东观汉记》者,《三国志》者,皆须读文精熟,言音典正,策试十道,取粗解注义,经通六,史通三。其试时务策者,皆须识文体,不失问目意,试五得三。皆兼帖《孝经》、《论语》,共十条。)
太庙斋郎亦试两经,文义粗通,然后补授,考满简试。其郊社斋郎简试亦如太庙斋郎。其国子监大成十员,取明经及第人聪明灼然者,试日诵千言,并口试,仍策所习业十条通七,然后补充,各授散官,依色令于学内习业,以通四经为限。
(其禄俸赐会准非伎术直例给。业成者于吏部简试,《孝经》、《论语》共试八条,余经各试八条,间日一试,灼然明练精熟为通。口试十通九、策试十通七为第。所加经者,《礼记》、《左传》、《毛诗》、《周礼》各加两阶,余经各加一阶。及第者放选,优与处分;不第者,三年一简,九年业不成者,解退,依常选例。业未成年未满者,不得别选及充余使。若经事故,应叙日,还令覆上。其先及第人欲加经、及官人请试经者,皆准此。)
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周官》大宗伯属官有下大夫,盖郎中之任也。魏、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有殿中郎、仪曹郎,而殿中掌表疏,仪曹掌吉凶礼制,皆礼部之职也。后周依《周官》。隋初,礼部曹置侍郎一人,炀帝除"侍"字,又改为仪曹。皇朝因称郎中。武德三年复为礼部,龙朔二军改为司礼大夫。咸亨、光宅、神龙随曹改复。)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周官》大宗伯属官有上士,后周依焉,盖今员外郎之任也。隋开皇六年置礼部员外郎,炀帝改为仪曹承务郎。武德初改为礼部员外郎,龙朔二年改为司礼员外郎。咸亨、光宅、神龙并随曹改复。)
主事二人,从八品下。礼部郎中、员外郎掌贰尚书、侍郎,举其仪制而辨其名数。凡五礼之仪一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
(一曰冬至祀圜丘,二曰祈谷于圜丘,三曰雩祀于圜丘,四曰大享于明堂,五曰祀青帝于东郊,六曰祀赤帝于南郊,七曰祀黄帝于南郊,八曰祀白帝干西郊,九曰祀黑帝于北郊,十曰礻昔祭百神干南郊,十一曰朝日于东郊,十二曰夕月于西郊,十三曰祀风伯、雨师、灵星、司中、司命、司人、司禄,十四曰夏至祭方丘,十五曰祭神州于北郊,十六曰祭太社,十七曰祭五岳、四镇,十八曰祭四海、四渎,十九曰时享于太庙,二十曰袷享于太庙,二十一曰禘享于太庙,二十二曰拜五陵,二十三曰巡五陵,二十四曰祭先农,二十五曰享光蚕,二十六曰享先代帝王,二十七曰藨新于太庙,二十八曰祭司寒,二十九曰祭五龙坛,三十曰视学,三十一曰皇太子释奠,三十二曰国学释奠,三十三曰释奠于齐太公,三十四曰巡狩告圜丘,三十五曰巡狩告社稷,三十六曰巡狩告宗庙,三十七曰巡狩,三十八曰封禅,三十九曰祈于太庙,四十曰祈于太社,四十一曰祈于北郊,四十二曰祈于岳渎,四十三曰诸州祭社稷,四十四曰诸州释奠,四十五曰诸州祭荣,四十六曰诸县祭社稷,四十七曰诸县释奠,四十八曰诸县祈荣,四十九曰诸太子庙时享,五十曰王公已下时享其庙,五十一曰王公已下袷享其庙,五十二曰王公已下禘享其庙,五十三曰四品已下时享其庙,五十四曰六品已下时祭,五十五曰王公已下拜扫。)
二曰宾礼,其仪有六;
(一曰蕃国王来朝,二曰戒蕃王见,三曰蕃王奉见,四曰受蕃使表及币,五曰燕蕃国王,六曰燕蕃国使。)
三曰军礼,其仪二十有三;
(一曰亲征类于上帝,二百宜于太社,三曰造于太庙,四曰祃于所征之地,五曰軷于国门,六曰告所过山川,七曰露布,八曰劳军将,九曰讲武,十曰田狩,十一曰射于射宫,十二曰观射于射官,十三曰遣将出征宜于太社,十四曰遣将告于太公庙,十五曰遣将告于太庙,十六曰祀马祖,十七曰享先牧,十八曰祭马社,十九曰祭马步,二十曰合朔伐鼓,二十一曰合朔诸州伐鼓,二十二曰大傩,二十三曰诸州、县傩。)
四曰嘉礼,其仪有五十;
(一曰皇帝加元服,二曰纳后,三曰正、至受皇太子朝贺,四曰皇后正、至受皇太子朝贺,五曰正、至受皇太子妃朝贺,六曰皇后正、至受太子妃朝贺,七曰正、至受群臣朝贺,八曰秋节受群臣朝贺,九曰皇后正、至受群臣朝贺,十曰皇后受外命妇朝贺,十一曰皇帝于明堂读春令,十二曰读夏令,十三曰读秋令,十四曰读冬令,十五曰养老于太学,十六曰临轩册皇后,十七曰临轩册皇太子,十八曰内册皇太子,十九曰临轩册王公,二十曰朝堂册诸臣,二十一曰册内命妇,二十二曰遣使册授官爵,二十三曰朔日受朝,二十四曰朝集使辞见,二十五曰皇太子加元服,二十六曰纳妃,二十七曰正、至受群臣贺,二十八曰受宫臣贺,二十九曰与师、傅、保相见,三十曰受朝集使参辞,三十一曰亲王冠,三十二曰纳妃,三十三曰公主降嫁,三十四曰三品以上冠,三十五曰四品以下冠,三十六曰六品以下冠,三十七曰三品以上婚,三十八曰四品以下婚,三十九曰六品以下婚,四十曰朝集使礼见及辞,四十一曰任官初上,四十二曰乡饮酒,四十三曰正齿位,四十四曰宣赦书,四十五曰群臣诣阙上表,四十六曰群臣起居,四十七曰遣使慰劳诸蕃,四十八曰遣使宣抚诸州,四十九曰遣使诸州宣制,五十曰遣使诸州宣赦书。)
五曰凶礼,其仪一十有八。
(一曰凶年振抚,二曰劳问疾患,三曰中宫劳问,四曰皇太子劳问,五曰五服制度,六曰皇帝为小功已上举哀,七曰敕使吊祭,八曰会丧,九曰册赠,十曰会葬,十一曰致奠,十二曰皇后举哀吊祭,十三曰皇太子举哀吊祭,十四曰皇太子妃举哀吊祭,十五曰三品已上丧,十六曰四品以下丧,十七曰六品以下丧,十八曰王公已下丧。礼制通议其新五礼,开元二十年修,凡一百五十卷。)
凡君臣上下皆有通称。凡夷夏之通称天子曰"皇帝",臣下内外兼称曰"至尊",天子自称曰"朕",臣下敷奏于天子曰"陛下",服御曰"乘舆",行幸曰"车贺"。皇太子已下,率土之内,于皇帝皆称"臣"。六宫已下,率土之内,妇人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皆称"妾";百官曰"殿下",自称曰"臣"。百官于皇太子亦曰"殿下",自称名,东宫官则称"臣"。凡散官正二品、职事官从三品已上,爵郡王已上,于公文皆不称姓。凡六品已下官人奏事,皆自称官号、臣、姓名,然后陈事。
(通事舍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则不称官号。)
凡上表、疏、笺、启及判、策、文章,如平阙之式。
(谓昊天、后土,天神、地只,上帝、天帝,庙号,祧皇祖、妣,皇考、皇妣,先帝、先后,皇帝、天子,陛下、至尊,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皆平出;宗庙、社稷,太社、太稷,神主、山陵、陵号,乘舆、车驾,制书、敕旨,明制、圣化,天恩、慈旨,中宫、御前,阙廷、朝廷之类并阙字;宗庙中、陵中、行陵、陵中树木、待制、乘舆车中马,举陵庙名为官,如此之类,皆不阙字。若泛说古典,延及天地,不指说平阙之名者,亦不平出。若写经史群书及撰绿旧事,其文有犯国讳者,皆为字不成。)
凡元日大陈设于太极殴,
(今大明官于含元殿,在都则于乾元殿。)
皇帝衮冕临轩,展宫县之乐,陈历代宝玉、舆辂,备黄麾仗。二王后及百官、朝集使、皇亲、诸亲并朝服陪位。皇太子献寿,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令奏云物,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与供奉官献寿。时,殿上皆呼万岁。
(按:旧仪阙供奉官献寿礼,但位次立,礼毕,竟无拜贺。开元二十五年,臣林甫谨草其仪,奏而行之。)
大会之日,陈设亦如之。皇帝服通天冠。皇太子称觞献寿,次上公称觞献寿,侍中宣赐束帛有差。其日,外命妇朝中宫,为皇后称觞献寿,司宫宣赐束帛有差。凡冬至大陈设如元正之仪,其异者,皇帝服通天冠,无诸州表奏、祥瑞、贡献。凡元正、冬至大会之明日,百官、朝集使皆诣东宫,为皇太子献寿。凡千秋节,皇帝御楼,设九部之乐,百官裤褶陪位,上公称觞欤寿。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凡蕃国主朝见,皆设宫县之乐及贵麾仗;若蕃国使,则减黄麾之半。凡册皇后、皇太子、皇太子妃、诸王、王妃、公主,并临轩册命,陈设如冬、正之仪;讫,皆拜太庙。凡车驾巡幸及还京,百官辞迎皆于城门外;留守宫内者,在殿门外。行从官每日起居,两京文武职事五品已上三日一奉表起居,三百里内刺史朝见。东都留司文武官每月于尚书省拜表,及留守官共遣使起居,皆以月朔日,使奉表以见,中书舍人一人受表以进。北都留守每季一起居。凡皇太子行,先一日,在京文武职事五品己上并诣官辞;还宫明日,诣宫参。凡元正,若皇帝加元服,皇太后加号,皇后、皇太子初立,天下诸州刺史,若京官五品已上在外者,并奉表、疏贺,皆礼部整比,送中书总奏之。
凡祥瑞应见,皆辨其物名。若大瑞,
(大瑞谓景星、庆云、黄星真人、河精、麟、凤、鸾、比翼鸟、同心鸟、永乐鸟、富贵、吉利、神龟、龙、驺虞、白泽、神马、龙马、泽马、白马赤髦、白马朱鬃之类,周匝、角瑞、獬豸、比肩兽、六足兽、兹白、腾黄、騊駼、白象、一角兽、天鹿、鳖封、酋耳、豹犬、露犬、玄珪、明珠、玉英、山称万岁、庆山、山车、象车、乌车、根车、金车、朱草、屈轶、蓂荚、平露、莆、蒿柱、金牛、玉马、玉猛兽、玉瓮、神鼎、银瓮、丹甑、醴泉、浪井、河水清、江河水五色、海水不扬波之类,皆为大瑞。)
上瑞,
(谓三角兽、白狼、赤罴、赤熊,赤狡、赤兔、九尾狐、白狐、玄狐、白鹿、白獐、白兕、玄鹤、赤乌,青乌、三足乌、赤蔫、赤雀、比目鱼、甘露、庙生祥木、福草、礼草、萍实、大贝、白玉赤文、紫玉、玉羊、玉龟、玉牟、玉英、玉璜、黄银、金藤、珊瑚钩、骇鸡犀、戴通璧、玉琉璃、鸡趣璧之类,皆为上瑞。)
中瑞,
(谓白鸠、白乌、苍乌、白泽、白雉、雉白首、翠鸟、黄鹄、小鸟生大鸟、朱雁、五色雁、白雀、赤狐、黄罴、青燕、玄貉、赤豹、白兔、九真奇兽、充黄出谷、泽谷生白玉、琅玕景、碧石润色、地出珠、陵出黑丹、威绥、延喜、福井、紫脱常生、宾连阔达、善茅、草木长生,如此之类,并为中瑞。)
下瑞,
(谓秬秠、嘉禾、芝草、华苹、人参生、竹实满、椒桂合生、木连理、嘉木,戴角麀鹿、驳鹿、神雀、冠雀、黑雉之类为下瑞。)
皆有等差。若大瑞,随即表奏,文武百僚诣阙奉贺。其他并年终员外郎具表以闻,有司告庙,百僚诣阙奉贺。其鸟兽之类有生获者,各随其性而放之原野。其有不可获者,若木连理之类,所在案验非虚,具图画上。凡太阳亏,所司预奏,其日置五鼓、五兵于太社,皇帝不视事,百官各素服守本司,不听事,过时乃罢。月蚀则击鼓于所司救之。若五岳、四镇、四渎崩竭,皆不视事三日。凡二分之月,三公巡行山陵,则太常卿为之副焉。
(若献祖、懿祖二陵,令赵州刺史年别一度巡行。)
凡百官拜礼各有差:文武官三品已下拜正一品;
(中书门下则不拜。)
东宫官拜三师,四品已下拜三少;自余属官于本司隔品者皆拜焉。其准品应致敬而非相统摄,则不拜。
(谓尚书都事于诸司郎中,殿中主事于主局、直长之类,其品虽卑,则亦不拜。若流外官,拜本司品官。)
凡致敬之式,若非连属应敬之官相见,或自有亲戚者,各从其私礼。
(诸官人在路相遇者,四品已下遇正一品,东宫官四品已下遇三师,诸司郎中遇丞相,皆下马。凡行路之间,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凡国有五声、八音,
(五声为宫、商、角、徵、羽,八音谓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六律、六吕。
(六律:黄锺,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大吕,夹锺,中吕,林锺,南吕,应锺。)
陈四县之度,
(四县谓宫县、轩县、判县、特县。)
分二舞之节,
(谓文舞、武舞。)
以和人偷,以调节气,以享神鬼,以序宾客。
(凡来乐之制并载太常寺。)
凡私家不得设钟、磬。三品已上得备女乐,五品已上女乐不得过三人。居大功已上丧受册及之官,虽有鼓乐,纵而不作。
凡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东官及一品已下、诸州门,施戟有差:凡太庙、太让及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束宫诸门,施十八戟;正一品门,十六戟;开府仪同三司、嗣王、郡王、若上桂圆·柱国带职事二品己上及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大都护门,十四戟;上柱国·柱圆带职事三品已上、中都督府、上州、上都护门,十二戟;国公及上护军·护军带职事三品,若下都督、中·下州门,各一十戟。
凡内外百司皆给钢印一钮。
(其吏部、司勋各置二印,兵部置一印,考功、贺部、金部、尚食·尚乘局各别置一印。其文曰"某司之印",东都即云"东都某司之印"。内外诸司有传符、铜符之处,各给封符印一枚,发驿封符及封鱼函则用之。诸司从行者各给行从印,其文曰"某司行从之印";驾还,则封纳本司。)
凡内外百官有鱼符之制。
(并出于门下省。)
凡服饰尚黄,旗帜尚赤。乘舆之服则有大裘冕、衮冕、惊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翼善冠之服。
(并出于殿中省。)
皇后之服则有袆衣、鞠衣、钿钗礼衣之制。
(并出于内侍省。)
皇太子之服则有衮冕、具服远游冠、公服远游冠、鸟纱帽、弁服、平巾帻、进德冠之服。
(并出于左春坊。)
皇太子妃之服则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
(并出于右春坊。)
凡王公、第一品服衮冕,
(垂青珠九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青纩充耳;角簪导;青衣、纁裳,服九章,每章一行,重以为等,每行九;白纱中单,黼领,青标、襈、裾,革带,钩,大带,韨,剑,珮,绶,朱袜,赤舄。)
二品服惊冕,
(八旒,七章,余同衮冕。)
三品服毳服,
(七旒,五章,余同毳冕。)
四品服絺冕,
(六旒,三章,余同毳冕。)
五品服玄冕,
(五旒,无章,余同惊冕。)
六品至九品服爵弁。
(玄缨,簪导,青衣、纁裳,白纱中单,青领、标、襈、裾、革带、钩,大带,爵韈,赤履之服。)
凡冕服及爵弁服,助祭、亲迎则服之。若私家祭祀,三品已上,及褒圣侯祭孔子,皆服玄冕;五品已上,服爵弁;六品已下,通服进贤冠之服。若职事官三品已上有公爵者,嫡子婚,听假絺冕;五品已上孙、九品已上子及五等爵婚,皆假以爵弁服;庶人婚,假以绛公服。凡百官朝服,陪祭、朝会,大事则服之;
(冠,帻,缨,簪导,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皂领、标、襈、裾、白裙、襦,革带、钩,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韈,舄,剑,双珮,双绶。六品已下去剑、珮、绶。)
公服,朔望朝谒见皇太子则服之;
(冠,帻,缨,簪导,绛沙单衣,白裙、襦,革带、钩,假带,方心,韈,履,纷鞶囊,只珮。六品已下去纷鞶囊、只珮。凡绶,亲王纁朱绶,一品绿綟绶,二品、三品紫绶,四品表绶,五品黑绶。凡有绶则有绂。)
弁服,寻常公事则服之。
(牙簪导,缨,玉琪,朱衣、素裳,革带,鞶囊,小绶,只珮,白韈,乌皮履。一品九琪,二品八琪,三品七琪,四品六琪,五品五琪,六品已下去琪及鞶囊、只绶。)
平巾帻之服,武官及卫官寻常公事则服之。
(冠及褶依本品色,并大口裤,起梁带,乌皮鞾。若武官陪位大仗,加螣蛇袮裆。)
裤褶之服,朔望朝会则服之。
(五品已上通用?绫及罗,六品已下用小绫。应著裤褶,并起十月一日,至二月三十日已前。)
凡百僚冠、笏,
(远游三梁冠、黑介帻、青緌,皆诸王服之;亲王即加金附蝉。若进览冠,三品已上三梁,五品已上两梁,九品已上一梁,三师、三公、太子三师·三少、五等爵、尚书省、秘书省、诸寺·监、詹事府、东宫三寺及散官、亲王傅·友·文学,并关、津、兵、渎等流内九品已上服之。武弁、平巾帻,文武官及中书·门下·殿中·内侍省、诸卫及太子诸坊·诸率府,及镇、戍流内九品已上服之。侍中、中书令、散骑常侍加貂蝉。法冠,一名獬豸,监察御史已上服之。高山冠,内侍省内谒者等服之。却非冠,亭长、门仆服之。进德冠,五品已上附山云加琪,如弁服之制。三品已上笏前诎后直,五品已上前诎后挫,并用象;九品已上任用竹、木,上挫下方。男以上,听依爵品执笏。)
伞、幰,
(若职事官五品已上,上及散官三品已上,爵国公已上及县令,并用伞。一品青油纁通幰,朱里;三品已上青通幰,朱里;五品已上青偏幰,碧里。)
珂、珮
(珂,三品已上九子,四品七子,五品五子。珮,一品山玄玉,五品已上水苍玉。)
各有差。凡常服亦如之。
(亲王、三品已上、二王后服用紫,饰以玉;五品已上服用朱,饰以金;七品已上服用绿,饰以银;九品已上服用青,饰以鍮石;流外、庶人服用黄,饰以铜、铁。)
凡凶服不入公门。
(遭丧被起在朝者,各依本品著浅色絁缦;周已下惨者,朝参起居亦依品色,无金玉之饰。起复者,朝会不预。周丧未练,大功未葬,则亦准比例。)
凡外命妇之服,若花钗翟衣,外命妇受册、从蚕、朝会、婚嫁则服之。
(第一品,花钗九树,翟九等;二品,花钗八树,翟八等;三品,花钗七树,翟七等;四品,花钗六树,翟六等;五品,花钗五树,翟五等。其服并素纱中单,黼领,朱标、襈,蔽膝,青衣,革带,青韈、舄,珮,绶。其衣通用罗縠充。)
钿钗礼衣,外命妇朝参、辞见及礼会则服之。
(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并通用杂色,制与翟衣同。加只珮、小绶,去舄加履。)
凡婚嫁花钗礼衣,六品已下妻及女嫁则服之;
(其钗覆笄而已。其两博鬓任以金、银、杂宝为饰。礼衣则大袖连裳,青质;素纱中单,朱标、襈;蔽膝,大带;以青衣带、革履、韈。)
其次花钗礼衣,庶人女嫁则服之。
(钗以金、银涂,琉璃等饰。连裳青质,以青衣带、革履、韈,皆自制也。)
凡婚嫁之服,若资荫高者,皆从高。
(女初嫁,听摄母服庙见,已后准常。)
亲王孺人服依本品。五品已上媵,降妻一等;妾,降媵一等。凡妇人常服五等已上诸亲女、妇及五品已上母、妻通服者,从多给;服已终则不给。
凡内外职事五品已上在两京薨、卒,及身死王事,将葬,皆祭以少牢,三品已上赠以束帛,一品加乘马。既引,又遣使赠于郭门之外,皆以束帛,一品加璧。
(致仕薨、卒,并依职事见任之法。)
凡百官葬礼皆有轜车、引、披、铎、翣、明器、方相、魌头之制,皆载于鸿胪之职焉。碑碣之制,五品已上立碑;
(螭首龟跃,趺上高不过九尺。)
七品已上立碣;
(圭首方趺,趺上高不过四尺。)
若隐沦道素,孝义著闻,虽不仕,亦立碣。凡石人、石兽之类,三品已上用六,五品已上用四。
(凡德政碑及生祠,皆取政绩可称,州为申省,省司勘覆定,奏闻,乃立焉。)
祠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东晋置。历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有祠部郎,后周春官府有典祠中大夫一人,隋有祠部郎,皇朝称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禋大夫,咸亨元年复故。)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阳上;
(隋文帝置,炀帝为承务郎,皇朝复为祠部员外郎。龙朔、咸亨随曹改复。)
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祠部郎中、员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道佛之事。凡祭祀之名有四:一曰祀天神,二曰祭地只,三曰享人鬼,四曰释奠于先圣先师。其差有三:若昊天上帝、五方帝、皇地只、神州、宗庙为大祀,日、月、星、辰、社稷、先代帝王、岳、镇、海、渎、帝社、先蚕、孔宣父、齐太公、诸太子庙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众星、山林、川泽、五龙祠等及州县社稷、释奠为小祀。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高祖配焉;又祀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叶光纪,中央黄帝含枢纽及大明、夜明于坛之第一等,又祀内官五十五坐于坛之第二等,又祀中官一百五十九坐于坛之第三等;又祀外官一百五坐、众星三百六十坐于内壝之内。正月上辛祈谷于圜丘,祀昊天上帝,以高祖配焉;祀五方帝于坛之第一等。孟夏之月大雩于圜丘,祀昊天上帝,以太宗配焉;又祀五方帝于坛之第一等,又祀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于坛之第二等,又祀勾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于内壝之内。季秋之月大享于明堂,祀昊天上帝,以睿宗配焉;又祀五方帝、五帝、五官各于其方。夏至祭皇地只于方丘,以高祖配焉;祭神州于坛之第一等;五岳、四镇、四海、四渎、五方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凡七十坐;皆于内壝之内。
(汾阴后土祠庙亦四时祭焉。)
孟冬之月祭神州地只于北郊,奉太宗以配焉。立春之日祀青帝于东郊,以太昊配焉,其勾芒氏及岁星、东方三辰七宿并从祀。立夏之日祀赤帝于南郊,以神农配焉,其祝融氏及荧惑星、南方三辰七宿并从祀。季夏土王日祀黄帝于南郊,以轩辕配焉,其后土氏、镇星并从祀。立秋之日祀白帝于西郊,以少昊配焉,其蓐收氏、太白星、西方三辰七宿并从祀。立冬之日祀黑帝于北郊,以颛顼配焉,其玄冥氏、辰星及北方三辰七宿并从祀。春分之日朝日于东郊,秋分之日夕月于西郊,立春后丑日祀风师于国城东北,立夏后申日祀雨师于国城西南,立秋后辰日祀灵星于国城东南,立冬后亥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于国城西北。仲春上戊祭太社,以后土氏配焉,祭太稷,以后稷氏配焉。仲秋之月及腊日亦如之。四孟月及腊日大享太庙,春享则兼祭司命及户,夏享则兼祭灶。季夏之月祭中溜。秋享兼祭门及厉,冬享兼祭行。若腊享,则七祀遍祭,皆于太庙之西门内之南。凡三年一袷享,以孟冬;五年一祫享,以孟夏,皆七祀遍祭。若袷享,则配享功臣皆列于当室之前。
(高祖之庙则开府仪同三司淮安王神通、礼部尚书河间王孝恭、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郑国公殷开山、户部尚书渝国公刘政会配飨。太宗之庙则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尚书左仆射莱国公杜如晦、尚书左仆射申阂公高士廉配享。高宗之庙则司空英国公李勣、尚书左仆射北平县公张行成、中书令高唐县公马周配享。中宗之庙则侍中平阳郡王敬晖、侍中抉阳郡王桓彦范、中书令博陵郡王崔玄暐、中书令汉阳郡王张东之、中书令南阳郡王袁恕己配飨。睿宗之庙则太子少傅许国公苏瑰、尚书左丞相徐国公刘幽求配飨。)
孟夏吉亥享先农于东郊,以后稷配。季春吉巳享先蚕于西郊。仲春上丁释奠于孔宣父,以颜回配,其七十二弟子及先儒并从配;
(谓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路、宰我、子贡、子游、子夏、曾参、颛孙师、澹台灭明、宓子贱、原宪、公冶长、南宫适、公暂哀、曾点、颜路、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寮、司马牛、樊迟、有若、公西赤、巫马期、梁鳣、颜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产、秦子南、漆雕哆、颜子骄、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公夏首、公良孺、后处,秦冉、奚容箴、公肩定、颜辛、邬单、句井彊、罕父黑、秦商、申党、公阻子之,荣子、县成、左人郢、燕伋、郑子徒、秦非、施之常、颜哙、步叔乘、颜之仆,陈亢籍、乐欣、廉洁,颜何、叔仲会、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舆如、公西葴等,及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贾逵、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甯等,凡九十八人。)
仲秋之月亦如之。仲春上戊释奠于齐太公,以留侯张良配焉;仲秋之月亦如之。孟冬祭司寒于冰室,仲春祀马祖,仲夏享先牧,仲秋祭马社,仲冬祭马步,并以刚日,皆于大泽之中。季冬腊日前寅蜡百神于南郊,大明、夜明、神农、后稷、伊耆、五官、五星、二十八宿、十二辰、五岳、四镇、四海、四渎、五田峻、青龙、朱雀、麒麟、驺虞、玄武及五方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井泉·水·墉·坊·于菟·鳞·羽·介·毛·臝·邮·表·畷·猫·昆虫,凡一百八十七坐;若其方有灾害,则阙而不祭,祭井泉于川泽之下。立春之日,祭东岳泰山于兖州,乐镇沂山于沂州,东海于莱州,东渎淮于唐州;立夏之日,祭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会稽山于越州,南海于广州,南渎江于益州;季夏土王日,祭中岳嵩山于河南府;立秋之日,祭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及西渎河于同州;立冬之日,祭北岳恒山于定州,北镇医无闾于营州,北海及北渎济于河南府,各于其境内,本州长官行焉。蜀州青城丈人山,每岁春、秋二时享以蔬馔,委县令行。
(侧近以三、两人洒扫。)
凡三年一享帝誉氏于顿丘;享唐尧于平阳,而稷、卨配焉;享虞舜于河东,咎繇配焉;享夏禹于安邑,伯益配焉;享殷汤于偃师,尹尹配焉;享周文王于酆,太公配焉;享周武王于镐,周公、召公配焉;享汉高祖于长陵,萧何配焉,皆以仲春之月。四时仲月,享隐、章怀、憨德、节愍、惠庄、惠文、惠宣七太子庙,令其子孙主祭,有司给牲牢、乐县,太常博士相礼焉。四仲月享隋文帝、周武帝庙,酅公、介公主祭。凡州、县皆置社稷,如京、都之制,仲春上戊,州、县官亲祭;仲秋上戊亦如之。凡州、县皆置孔宣父庙,以颜回配焉,仲春上丁,州、县官行释奠之礼;仲秋上丁亦如之。凡官爵二品已上,祠四庙;五品已上,祠三庙;六品已下达于庶人,祭祖弥而已。凡国有封禅之礼,则依圜丘方泽之神位。
(古封禅礼多阙而不载,其玉检文亦秘,代莫得知。开元二十三年,上封泰山,乘马直造山顶,唯一二大臣得从焉;其玉检文为苍生祈福,当时不秘,人得以知之。)
若亲征,祃类昭告各依本神位焉。
(车驾巡幸,路次名山大川、古昔圣帝明王·名臣将相陵墓及庙应致祭者,名山大川三十里内,圣帝明王二十里内,名臣将相十里内,并令本州祭之。)
凡国有大祭祀之礼,皇帝亲祭,则太尉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若有司摄事;则太尉为初献,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孔宣父庙,则国子祭酒为初献,司业为亚献,国子博士为终献;齐太公庙,则太常卿为初献,少卿为亚献,丞为终献。诸小祀唯官一献。凡大祀散斋四日,致斋三日;中祀散斋三日,致斋二日;小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皆祀前习礼、沐浴,并给明衣。
(诸大祀斋官皆于散斋日平明集尚书省受誓戒;其致斋日,三公于都省安置,所司铺设。若车驾亲行及斋官向祀祭之所,本司预告州县及金吾相知,令平明清所行之路,道次不得见诸凶秽、縗绖及闻哭泣之声。散斋日不得吊丧问疾,不判署刑杀文书,不决罚罪人。)
凡京师孟夏已后旱则先祈岳、镇、海、渎及诸山川能兴云雨者,皆于北郊望祭;又祈社稷;又祈宗庙。每七日一祈,不雨,温从岳、渎如初。旱甚则修雩。秋分已后,虽旱不雩。雨足皆报祀。若州、县,则先祈社稷及境内山川。若霖雨,则京城荣诸门,门别三日,每日一荣;不止,祈山川、岳镇、海渎;三日不止,祈社稷、宗庙。若州、县,则荣城门及境内山川而己。
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
(一千一百三十七所道士,五百五十所女道士。)
每观观主一人,上座一人,监斋一人,共网统众事。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练师。而斋有七名:其一曰金录大斋,
(调和阴阳,消灾伏害,为帝王国土延祚降福。)
其二曰黄录斋,
(并为一切拔度先祖。)
其三曰明真斋,
(学者自斋齐先缘。)
其四曰三元斋,
(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皆法身自忏愆罪焉。)
其五曰八节斋,
(修生求仙之法。)
其六曰涂炭斋,
(通济一切急难。)
其七曰自然斋。
(普为一切祈福。)
而禳谢复三事:其一曰章,其二曰醮,其三曰理沙。大抵以虚寂自然无为为宗。
(其法出于老子,自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湛然而存,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奉其道者,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及至白日升天,长生代上。文称道者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至有化金消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躯鬼役神之能,故好异者共尊事之。又言二仪之间有二十三天,一天之中三十六宫,宫有一主,最高者曰无极至尊,次曰大至真尊,次天覆地载阴阳真尊,次供正真尊。其事甚妙,故启叙其宗旨也。盖老子生于殷末,在周为守藏史,柱下史,作为道书五千言,其要在清静理国,立身之要出。至后汉,张道陵号天师,阐扬其化,周于四海者,以显其德。)
凡天下寺总五千三百五十八所。
(三千二百四十五所僧,二千一百一十三所尼。)
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共纲统众事。而僧持行者有三品:其一曰禅,二曰法,三曰律。大抵皆以清静慈悲为宗。
(释氏之源,秦、汉已前未传中土。至汉武元狩中,遣将军霍去病讨匈奴,杀休屠王,获其祭天金人,帝以为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灯香礼拜而已。及至张骞使大夏,闻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国,有浮屠之教。哀带元寿元年,受大月氏王使浮屠经。后汉明帝永平三年,夜梦金人,顶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侍中博毅始以佛对。于是,帝遣郎中蔡惜使于天竺国,写浮屠遣范。愔乃与沙门迦华摩腾让、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拜礼之法,自此始也。愔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迎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浮屠正号曰佛陀,译之则为静觉。所谓佛者,本号释迦文,郎天竺释迦卫国王之子,于四月八日夜从母右胁而生,有三十二相。当周庄王九年,鲁庄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见夜明是也。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惠为宗,所谓六波罗密者也。自齐、梁之后,其道弥尊。)
凡道士、女道士、僧、尼之簿籍亦三年一造。
(其籍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鸿胪,一本留于州、县。)
凡道士、女道士衣服皆以木兰、青碧、皂荆黄、缁坏之色。
(若服俗衣及绫罗、乘大马、酒醉、与人斗打、招引宾客、占相吉凶、以三宝物饷馈官寮、勾合朋党者,皆还俗。若巡门教化、和合婚姻、饮酒食肉、设食五辛、作音乐博戏、毁骂三纲、凌突长宿者,皆苦役也。)
凡道观三元日、千秋节日,凡修金录、明真等斋及僧寺别敕设斋,应行道官给料。高祖神尧皇帝,
(五月六日。)
文穆皇后,
(五月一日。)
太宗文武圣皇帝,
(五月二十六日。)
文德圣皇后,
(六月二十一日。)
高宗天皇大帝,
(十二月四日。)
大圣天后,
(十一月二十六日。)
中宗孝和皇帝,
(六月二日。)
和思皇后,
(四月七日。)
睿宗大圣真皇帝,
(六月十日。)
昭成皇后,
(正月二日。)
皆废务。
(凡废务之忌,若中宗已上,京城七日行道,外州三日行道;睿宗及昭成皇后之忌,京城二七日行道,外州七日行道。)
八代祖献祖宣皇帝,
(十二月二十三日。)
宣庄皇后,
(六月三日。)
七代祖懿祖光皇,
(九月八日。)
光懿皇后,
(八月九日。)
皆不废务。六代祖太祖景皇帝,
(九月十八日。)
景烈皇后,
(五月六日。)
五代祖代祖元皇帝,
(四月二十四日。)
元真皇后,
(三月六日。)
孝敬皇帝,
(四月二十五日。)
哀皇后,
(十二月二十日。)
皆不废务,京城一日设斋。凡国忌日,两京定大观、寺各二散斋,诸道士、女道士及僧、尼,皆集于斋所,京文武五品以上与清官七品已上皆集,行香以退。若外州,亦各定一观、一寺以散斋,州、县官行香。应设斋者,盖八十有一州焉。
(谓四辅、五府、六雄、十望、曹、濮、兖、齐、豫、徐、陈、青、亳、仙、凉、秦、瀛、贝、邢、恒、冀、定、赵、沧、德、深、博、易、相、梁、襄、泽、安、绵、梓、遂、眉、邛、果、彭、蜀、汉、润、越、常、苏、杭、婺、衢、湖、宣、洪、潭、广、桂、陇、邠、泾等州是也。其道士、女道士、僧、尼行道散斋,皆给香油、炭料。若官设斋,道、佛各施物三十五段,供修理道、佛,写一切经;道士、女道士、僧、尼各施钱十二文。五品已上女及孙女出家者,官斋、行道,皆听不预。若私家设斋,道士、女道士、僧、尼兼请不得过四十九人。)
凡远忌日虽不废务,然非军务急切,亦不举事。余如常式。
膳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后魏职品令:太和中改定百官,都官尚书管左士郎。北齐《河清令》,改左士郎为膳部。隋亦号膳部郎,皇朝改为郎中。龙朔二年为司膳大夫,咸亨元年复故。)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隋文帝置,炀帝改为承务郎,皇朝复为膳部员外郎。龙朔、咸亨随曹改复。)
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膳部郎中、员外郎掌邦之牲豆、酒膳,辨其品数。凡郊祀天地、日月、星辰、岳渎,享祭宗庙、百神,在京都者,用牛、羊、豕、涤养之敷,省阅之仪,皆裁于厅廪牺之职焉。若诸州祭岳、镇、海、渎、先代帝王,以太牢;州、县释奠于孔宣父及祭社稷,以少牢;其祈荣,则以特牛。凡郊祀天地、日月、星辰、岳渎及享宗庙、百神在京都者,所用笾、豆、簠、簋、钘、、俎之数,鱼脯醯醢之味,石盐菜果之羞,并载于太官之职焉。若诸州祭岳、镇、海、渎及先代帝王,笾豆各十,簠、簋各二,俎三;州、县祭社稷、释奠,每坐笾、豆各八,簠、簋、俎如上,其所实之物,如京、都之制。凡祀用尊、罍,所实之制,并载于良酝之职焉。凡天下之珍异甘滋之物,多少之制,封检之宜,并载于尚食之职焉。凡非因大礼,不得献食。若因大庆,献食及所司供进,并不得用犊。若牸羊至厨生羔者,放长生。
(若大斋日,皆进素食,其应用之羊亦放为长生。)
凡诸陵所有进献之馔,并载于陵令之职焉。
凡亲王已下常食料各有差。
(每日细白米二升,粳米、粱米各一斗五升,粉一升,油五升,盐一升半,醋二升,蜜三合,粟一斗,梨七颗,苏一合,乾枣一升,木橦十根,炭十斤,葱、韭、豉、蒜、姜、椒之类各有差。每月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二十头,各一尽;酒九斗。)
三品已上常食料九盘,
(每日细米二升二合,粳米八合,面二升四合,酒一升半,羊肉四分,酱四合,醋四合,瓜三颗,盐、豉、葱、姜、葵、韭之类各有差;木橦,春二分,冬三分五厘;炭,春三斤,冬五斤。)
四品、五品常食料七盘,
(每日细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两颗,余并同三品。若断屠及决囚日,停肉,给油一合、小豆三合。三品已上亦同此。)
六品已下、九品已上常食料五盘。
(每日白米二升,面一升一合,油三勺,小豆一合,酱三合,醋三合,豉、盐、葵、韭之类各有差;木橦,春二分,冬三分。)
凡诸王已下皆有小食料、午时粥料各有差。复有设食料、设会料,每事皆加常食料。又有节日食科。
(谓寒食麦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煎饼,正月十五日、晦日膏糜,五月五日粽,七月七日斫饼,九月九日麻葛糕,十月一日黍臛,皆有等差,各有配食料。)
蕃客在馆设食料五等。蕃客设食料,蕃客设会料,各有等差焉。
主客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汉旧仪》云:"尚书郎四人,其一主匈奴单手营部。"盖主客之任也。至魏为南主客。晋氏主客分为左、右、南、北。东晋省。宋置主客,齐、梁、陈并因之。后魏《职品令》:太和中,吏部管南主客、北主客,祠部管左主客、右主客。北齐《河清令》,改左主客为主爵,南主客为主客,掌诸蕃杂客事。隋开皇为主客郎,大业五年改为司藩郎,皇朝为主客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藩大夫,咸亨元年复故。)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隋文帝置,炀帝为承务郎,皇朝为主客员外郎。龙朔、咸亨随曹改复。)
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主客郎中、员外郎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之事。二王之后:酅公,
(隋室杨氏。)
介公。
(周室宇文氏。)
凡四蕃之国经朝贡已后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盖三百余国。今所在者,有七十余蕃。
(谓三姓葛逻禄,处蜜,处月,三姓咽蔑,坚昆,拔悉蜜,窟内有姓杀下,突蹶,奚,契丹,远番靺鞨,渤海靺鞨,室韦,和解乌罗护,乌素固,达未娄,达垢,日本,新罗,大食,吐蕃,波斯,拔汗那,康国,安国,石国,俱战,提?律国,罽宾国,东天竺,西在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吐火罗,米国、火寻国,骨咄国,诃毗施国,曹国,拂菻国,谢?时山屋驮国,狮子国,真腊国,尸科佛誓国,婆利国,葱岭国,俱位国,林邑国,护密国,怛没国,悒怛国,乌苌国,迦叶弥罗国,无灵心国,苏都瑟那国,史国,俱密国,于建国,可萨国,遏曜国,习阿萨般国,龟兹国,疏勒国,于阗国,焉耆国,突骑施等七十国,各有土境,分为四蕃焉。)
其朝贡之仪,亨燕之数,高下之等,往来之命,皆载于鸿胪之职焉。
《唐六典》 唐·张九龄、李林甫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李煜
(唐)皇甫牧撰
清·汪琥辨
唐·长孙无忌
明·罗曰聚
(晋)陆翙
孟森
新竹县采访册
清·周际华
五代·王仁裕
(明)陆树声
明·如惺
汉·应劭
明·韩邦靖
(明) 孙允中
晋·葛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