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七 尚书工部-唐六典
卷七 尚书工部
工部尚书一人 侍郎一人
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三人 令史十二人 书令史二十一人 计史一人 亭长六人 掌固八人
屯田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令史七人 书令史十二人 计史一人 掌固四人
虞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令史四人 书令史九人 掌固四人
水部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主事二人 令史四人 书令史九人 掌固四人
工部尚书一人,正三品;
(周之冬官卿也。汉五曹尚书,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自晋、宋、齐、梁、陈,营宗庙则权置起部尚书,事毕省之。后周依《周官》,置大司空卿一人。隋开皇二年始置工部尚书,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司平太常伯,咸亨元年复为工部尚书。光宅元年改为冬官尚书,神龙元年复故。)
侍郎一人,正四品下。
(盖周之冬官小司空中大夫也。汉已来尚书侍郎,今郎中之任也。后周依《周官》。隋炀帝置工部侍郎,皇朝因之。龙朔二年改为司平少常伯,咸亨、光宅、神龙并随曹改复。)
工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尚书、侍郎总其职务而奉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于所属,咸质正焉。
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盖《周礼》大司空属官下大夫,郎中之任也。晋、宋、齐、后魏、北齐皆有起部郎中,梁、陈改置起部侍郎,后周置冬官小司空下大夫。隋初为工部侍郎,炀帝除"侍"字,又改工部为起部,皇朝因之。武德三年改为工部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平大夫,咸亨元年复为工部郎中。光宅、神龙并随曹改复。)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后周依《周礼》,置小司空上士,盖员外郎任也。隋开皇六年置工部员外郎、炀帝改为起部承务郎,皇朝改为工部员外郎。龙朔二年改为司平员外郎,咸亨、光宅、神龙并随曹改复。)
主事三人,从九品上。 郎中、员外郎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
京城左河、华,右陇坻,前终南,后九嵕。南面三门:中曰明德,左曰启夏,右曰安化。东面三门:中曰春明,北曰通化,南曰廷兴。西面三门:中曰金光,北曰开远,南曰延平。
(今京城,隋文帝开皇二年六月诏左仆射高频所置,南直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浐川,西次澧水。太子左庶子字文恺创制规谋,将作大匠刘龙、工部尚书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义并充检校。至三年三月,移入新都焉,名曰大兴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墙高一丈八尺。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一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开元十四年,又取东面两坊为兴庆宫。)
皇城在京城之中。
(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今谓之子城。)
南面三门:中曰朱雀,左曰安上,右曰含光。
(朱雀门正南当明德门,正北当承天门,门外横街正东直春明门,正西直金光门。)
东面二门:北曰延喜,南曰景风。
(延喜门则承天门外横街,东直通化门。)
西面二门:北曰安福,南曰顺义。
(安福门西直门远门。)
其中左宗庙,
(在安上门内之东。)
右社稷,
(在含光门内之西。)
百僚廨署列乎其间,凡省六、寺九、台一、监四、卫十有八,
(六省谓尚书,中书,门下,秘书,殿中,内侍省;九寺谓太常,宗正,司农,太府,鸿胪,卫尉,光禄,太仆,大理寺;一台谓御史台;四监谓少府,将作,国子,都水监;十八卫谓左、右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羽林军卫。今按:中书门下凡有三所,并在宫城之内;国子监在皇城之南;左、右金吾卫在皇城之东、西;左、右羽林军在玄武门之北。)
东宫官属凡府一、坊三、寺三、率府十。
(一府谓詹事府;三坊谓左、右春坊,内坊;三寺谓家令,率更,仆寺;十率谓左、右卫率府,左、右清道率府,左、右司御率府,左、右内率府,左、右监门率府。)
宫城在皇城之北。南面三门:中曰承天,东曰长乐,西曰永安。
(承天门,隋开皇二年作。初曰广阳门,仁寿元年改曰昭阳门,武德元年改曰顺天门,神龙元年改曰承天门。)
若元正、冬至大陈设,燕会,赦过宥罪,除旧布新,受万国之朝贡,四夷之宾客,则御承天门以听政。
(盖古之外朝也。)
其北曰太极门,其内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焉。
(盖古之中朝也。隋曰大兴门、大兴殿。炀帝改曰虔福门,贞观八年改曰太极门。武德元年改曰呔极殿。有东上、西上二合门,东、西廊,左延明、右延明二门。)
次北曰朱明门,左曰虔化门,右曰肃章门,肃章之西曰晖政门,虔化之东曰武德西门。
(其内有武德殿,有廷恩殿。)
又北曰两仪门,其内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焉。
(盖古之内朝也。隋曰中华殿,贞观五年改为两仪殿。承天门之东曰长乐门,北入恭礼门,又北入虔化门,则宫内也。承天门之西曰广运门、永安门,北入安仁门,又北入肃章门,则宫内也。)
两仪殿之东曰万春殿,西曰千秋殿。两仪之左曰献春门,右曰宜秋门。宜秋之右曰百福门,其内曰百福殿。百福之西曰承庆门,内曰承庆殿。献春之左曰立政门,其内曰立政殿。立政之东曰大吉门,其内曰大吉殿。两仪之北曰甘露门,其内曰甘露殿。左曰神龙门,其内曰神龙殿;右曰安仁门,其内曰安仁殿。
(又有兴仁、宣猷、崇道、惠训、昭德、安礼、正礼、宣光、通福、光昭、嘉猷、华光、晖仪、寿安、绥福等门,薰风、就日、翔凤、咸池、临照、望仙、鹤翔、乘龙等殿,凌烟、翔凤等阁。)
大明宫在禁苑之东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
(龙朔二年,高宗以大内卑湿,乃于此置宫。)
南面五门:正南曰丹凤门,东曰望仙门,次曰廷政门,西曰建福门,次曰兴安门。
(南当皇城之启夏门,旧京城入苑之北门,开皇三年开。余四门并与宫同置。)
丹凤门内正殿曰含元殿,
(殿即龙首山之东趾也。阶上高于平地四十余尺,南去丹凤门四百余步,东西广五百步。今元正、冬至于此听朝也。)
夹殿两阁,左曰翔鸾阁,右曰栖凤阁。
(舆殷飞廊相接夹殿,东有通乾门,西有观象门。阁下即朝堂,肺石、登闻鼓,如承天之制。)
其北曰宣政门;门外东廊曰齐德门,西廊曰兴礼门;内曰宣政殿。殿前东廊曰日华门,门东门下省,省东南北街,南直含耀门,出昭训门。宣政殿前西廊曰月华门,门西中书省,省西南北街,南直昭庆门,出光范门。宣政之左曰东上合,右曰西上合。次西曰延英门,其内之左曰延英殿,右曰含象殿。宣政北曰紫宸门,其内曰紫宸殿,
(即内朝正殿也。)
殿之南面紫宸门,左曰崇明门,右曰光顺门;殿之东曰左银台门,西曰右银台门,次北曰九仙门;殿之北面曰玄武门,左曰银汉门,右曰青霄门。
(其内又有麟德、凝霜、承欢、长安、仙居,拾翠、碧羽、金鸾、蓬莱,含凉、珠镜、三清、含冰、水香、紫兰等殿,玄武、明义、大角等观,郁仪、结邻、承云、修文等阁也。)
兴庆宫在皇城之东南,东距外郭城东垣。
(即今上龙潜旧宅也。开元初,以为离宫。至十四年,又取永嘉、胜业坊之半以置朝堂,自大明宫东夹罗城复道,经通化门磴道潜通焉。)
宫之西曰兴庆门,其内曰兴庆殿;
(即正衙殿。有龙池殿。)
次南曰金明门,门内之北曰大同门,其内曰大同殿。宫之南曰通阳门,北入曰明光门,其内曰龙堂。通阳之西曰花萼楼,
(楼西即宁王第,故取诗人棠棣之义以名楼焉。)
东曰明义门,其内曰长庆殿。宫之北曰跃龙门,其内左曰芳苑门,右曰丽苑门。南走龙池,曰瀛洲门,门内曰南薰殿。瀛洲之左曰仙云门,北曰新射殿。
(又有同光、承云、初阳、飞轩、玉华等门,飞伦、交泰、同光、荣光等殿。初,上居此第,其里名协圣讳,所居宅之东有旧井,忽涌为小池,周袭才数尺、常有云气,或见黄龙出其中。至景龙中,潜复出水,其沼浸广,时即连合为一,未半岁而里中人悉移居,遂鸿洞为龙池焉。盖符命之先也。)
禁苑在大内宫城之北,北临渭水,东拒浐川,西尽故都城,
(其周一百二十里。)
禽兽、蔬果,莫不毓焉。若祠禴烝尝四时之荐,蛮夷戎狄九宾之享,则搜狩以为储供焉。
东都城左成皋,右函谷,前伊阙,后邙山。南面三门:中曰定鼎,左曰长夏,右曰厚载。东面三门:中曰建春,南曰永通,北曰上东。北面二门:东曰安喜,西曰徽安。
(都城,隋炀帝大业元年诏左仆射杨素、右庶子宇文恺移故都创造也。南直伊阙之口,北倚邙山之塞,东出瀍水之东,西出涧水之西,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焉。东去故都十八里。炀帝既好奢靡,恺又多奇巧,遂作重楼曲阁,连闼洞房,绮绣瑰奇,穷巧极丽。大业末丧乱,为王充所据。武德四年平充,乃诏焚乾阳殿及建国门,废东都,以为洛州总管府。寻以宫城、仓库犹在,乃置陕东道大行台。武德九年复为洛州都督府。贞观六年改为洛阳宫。十一年,车驾始幸洛阳。明庆二年,复置为东都。龙朔中,诏司农少卿田仁汪随事修葺,后又命司农少卿韦机更加营造。光宅中,遂改为神都,渐加营构,宫室、百司,市里、郛郭,于是备矣。东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连苑,距上阳宫七里;北面距徽安门七里。郛郭南广北狭,凡一百三坊,三市居其中焉。开元十二年废西市,取厚载门之西一坊地及西市入苑。)
西连禁苑,苑西四门:南曰迎秋,次曰游义,次曰笼烟,北曰灵溪。
皇城在都城之西北隅,南面三门,中曰端门,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东面一门,曰宾耀;西面二门,南曰丽景,北曰宣耀。东城在皇城之东,东曰宣仁门,南曰承福门。皇城在东城之内。百僚廨署,如京城之制。
皇宫在皇城之北。
(东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周回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
南面三门:中曰应天,左曰兴教,右曰光政。
(应天门,端门,若西京承天之门。)
其内曰乾元门。
(若西京之太极门,东廊有左延福门,西廊有右延福门。)
兴教之内曰会昌,其北曰章善。光政之内曰广运、其北曰明福。乾元之左曰万春,右曰千秋,其内曰乾元殿。
(则明堂也。证圣元年营造,上圜下方,八囟四达,高三百尺。元正、冬至,有时而御焉。)
殿之左曰春晖门,右曰秋澄门。北曰烛龙门。明福之东曰武成门,其内曰武成殿;明福之西曰崇贤门,其内曰集贤殿。武成之北曰仁寿殿。集贤之北曰仙居殿,其东曰亿岁殿,又东曰同明殿。
(其内又有观礼、归义、收成、光度等门,廷祥、延寿、观文、六合等殿,宜春、仙居、迎祥、六合等院也。)
其西北出曰洛城西门,其内曰德昌殿,北曰仪鸾殿。德昌南出曰延庆门,又南曰韶晖门。西南曰洛城南门,其内曰洛城殿,又北曰饮羽殿。
(洛城南门之西有丽景夹城,自此潜通于上阳焉。)
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
(苑之东垂也。南临洛水,西拒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上元中营造,高宗晚年常居此宫以听政焉。)
东面二门:南曰提象门,
(即正衙门。)
北曰星躔门。提象门内曰观风门,南曰浴日楼,北曰七宝阁,其内曰观风殿。
(殿东面。其内又有丽春台、耀掌亭、九洲亭。)
其西则有西上阳宫,
(两宫夹谷水,虹桥以通往来。)
北曰化成院,西南曰甘露殿,殿东曰双曜亭。又西曰麟趾殿,东曰神和亭,西曰洞玄堂。观风之西曰本枝院,又西曰丽春殿,殿东曰含莲亭,西曰芙蓉亭,又西曰宜男亭,北曰芬芳门,其内曰芬芳毁。
(又有露菊亭、互春、妃嫔、仙杼、冰井等院散布其内。)
宫之南面曰仙洛门。又西曰通仙门,
(并在苑中。)
其内曰甘汤院。次北东上曰玉京门,门内北曰金阙门,南曰泰初门。玉京之西曰客省院、荫殿、翰林院,又西曰上阳宫,宫西曰含露门。玉京西北出曰仙桃门,又西曰寿昌门,门北出曰玄武门,门内之东曰飞龙厩。
禁苑在皇都之西,北拒北邙,西至孝水,南带洛水支渠,谷、洛二水会于其间。
(东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里,周回一百二十六里。中有合璧、冷泉、高山、龙鳞、翠微,宿羽、明德、望春、青城、黄女、陵波十有一宫,芳树、金谷二亭,凝碧之池。开元二十四年,上以为谷、洛二水或泛溢,疲费人功,遂敕河南尹李适之出内库和雇,修三陂以御之,一曰积翠。二曰月陂。三曰上阳。尔后,二水无力役之患。)
京、都之制备焉。凡兴建修筑,材木、工匠,则下少府、将作,以供其事。
(少府监匠一万九千八百五十人,将作监匠一万五千人,散出诸州,皆取材力强壮、伎能工巧者,不得隐巧补拙,避重就轻。其驱役不尽及别有和雇者,徵资市轻货,纳于少府、将作监。其巧手供内者,不得纳资,有阙则先补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其和雇铸匠有名解铸者,则补正功。凡计功程者,夏三月与秋七月为长功,冬三月与春正月为短功,春之二月·三月、秋之八月·九月为中功。其役功则依《户部式》。)
屯田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汉尚书郎四人,其一人主户口垦田,盖兼屯田之任也。故泛胜之为侍郎,教田三辅是也。魏有农部郎曹,晋始置屯田郎中,东晋及宋、齐并左民郎中兼知屯田事,后魏、北齐并置屯田郎中。梁、陈、隋并焉侍郎,亦郎中之任也。炀帝曰屯田郎。后魏、北齐祠部尚书领屯田,陈左户部尚书领屯田,隋则工部尚书领之,皇朝因称郎中。龙朔二年改为司田大夫,咸亨元年复故。)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隋开皇六年置,炀帝改曰承务郎,武德三年改曰员外郎,龙朔,咸亨随曹改复。)
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其水陆腴瘠,播植地宜,功庸烦省,收率等级,咸取决焉。诸屯分田役力,各有程数。
(凡营稻一顷,料单功九百四十八日;禾,二百八十三日;大豆,一百九十二日;小豆,一百九十六日;乌麻,一百九十一日;麻,四百八十九日;黍,二百八十日;麦,一百七十七日;乔麦,一百六十日;蓝,五百七十日;蒜,七百二十日;葱,一千一百五十六日;瓜,八百一十八日;蔓青,七百一十八日;苜蓿,二百二十八日。)
凡天下诸军、州管屯,总九百九十有二,
(河东道大同军四十屯,横野军四十二屯,云州三十七屯,朔州三屯,蔚州三屯,岚州一屯,蒲州五屯。关内道北使二屯,盐州监牧四屯,太原一屯,长春一十屯,单于三十一屯,定远四十屯,东城四十五屯。西城二十五屯,胜州一十四屯,会州五屯,盐池七屯,原州四屯,夏州二屯,丰安二十七屯,中城四十一屯。河南道陈州二十三屯,许州二十二屯,豫州三十五屯,寿州二十七屯。河西道赤水三十六屯,甘州一十九屯,大斗一十六屯,建康一十五屯,肃州七屯,玉门五屯,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陇右道渭州四屯,秦州四屯,成州三屯,武州一屯,岷州二屯,军器四屯,莫门军六屯,临洮军三十屯,河原二十八屯,安人一十一屯,白水十屯,积石一十二屯,富平九屯,平夷八屯,绥和三屯,平戎一屯,河州六屯,鄯州六屯,廓州四屯,兰州四屯,南使六屯,西使一十屯。河北道幽州五十五屯,清夷一十五屯,北郡六屯,威武一十五屯,静塞二十屯,平川三十四屯,平卢三十五屯,安东一十二屯,长阳使六屯,渝关一十屯。剑南道巂州八屯,松州一屯。开元二十二年,河南道陈、许、豫、寿又置百余屯;二十五年,敕以为不便,并长春宫田三百四十余顷,并令分给贫人。)
大者五十顷,小者二十顷。凡当屯之中,地有良薄,岁有丰俭,各定为三等。凡屯皆有屯官、屯副。
(屯官取前资官,尝选人、文武散官等强干善农事,有书判,堪理务者充;屯副取品子及勋官充。六考满,加一阶,听选;得三上考者,又加一等。)
凡在京文武职事官有职分田,
(一品一十二顷,二品一十顷,三品九顷,四品七顷,五品六顷,六品四顷,七品三顷五十亩,八品二顷五十亩,九品二顷。)
京兆、河南府及京县官亦准此。
(其地子应入前人、后人,皆同外官,具在户部。)
凡在京诸司有公廨田,
(司农寺二十六顷,殿中省二十五顷,少府监二十二顷,太常寺二十顷,京兆、河南府各一十七顷,太府寺一十六顷,吏部、户部各一十五顷,兵部及内侍省各一十四顷,中书省及将作监各一十三顷,刑部、大理寺各一十二顷,尚书都省、门下省、太子左春坊各一十顷。工部、光禄寺、太仆寺、秘书省各九顷,礼部、鸿胪寺、都水监、太子詹事府各八顷,御史台、国子监、京县各七顷,左·右卫、太子家令寺各六顷,卫尉寺、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太子右春坊各五顷,太子左·右卫率府、太史局各四顷。宗正寺、左·右千牛卫、太子仆寺、左·右司御率府、左·右清道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各三顷,内坊、左·右内率府、率更寺各二顷。其有管署、局、子府,各准官品、人数均配。)
皆视其品命,而审其分给。
虞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周礼地官》有山虞、泽虞,盖虞部之职也。魏始有虞曹郎中一人,晋因之,宋、齐省,梁、陈为侍郎。后魏、北齐并有虞曹郎中,后周冬官有虞部下大夫一人,隋虞部侍郎,炀帝但曰虞部郎。梁、陈、后魏、北齐并祠部尚书领之,隋工部尚书领之,皇朝因为。武德三年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虞大夫,咸亨元年复故。)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阳上;
(后周依《周官》,有山虞、泽虞中士,盖今虞部员外郎之任也。隋开皇六年置,炀帝改曰承务郎,皇朝复改为虞部员外郎。龙朔、咸亨随曹改复。)
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虞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虞衡、山泽之事,而辨其时禁。凡采捕、畋猎,必以其时。冬、春之交,水虫孕育,捕鱼之器,不施川泽;春、夏之交,陆禽孕育,饣柔兽之药,不入原野;夏苗之盛,不得蹂藉;秋实之登、不得焚燎。若虎豹豺狼之害,则不拘其时,听为槛阱,获则赏之,大小有差。
(谙有猛兽处,听作槛阱,射窠等,得即于官,每一赏绢四匹;杀豹及狼,每一赏绢一匹。若在牧监内获豺,亦每一赏绢一匹。子各半匹。)
凡京兆、河南二都,其近为四郊,三百里皆不得弋猎、采捕。
(每年五月、正月、九月皆禁屠杀、采捕。)
凡五岳及名山能蕴灵产异,兴云致雨,有利于人者,皆禁其樵采,时祷祭焉。
凡殿中、太仆所管闲厩马,两都皆五百里供其刍藁。其关内、陇右、西使、北使、南使诸牧监马、牛、驰、羊皆贮藁及茭草。
(高原藁支七年,茭草支四年;平地藁支五年,茭草支三年;下土藁支四年,茭草支二年。)
其柴炭、木橦进内及供百官、蕃客,并于农隙纳之。
(供内及宫人,起十月,毕二月;供百官、蕃客,起十一月,毕正月。)
水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魏置水部郎中。历晋、宋、齐、后魏、北齐并有水部郎中,梁、陈为侍郎。后周冬官府有司水中大夫,隋文帝为水部侍郎,炀帝但曰水部郎。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并都官尚书领之,隋工部尚书领之,皇朝因焉。武德三年加"中"字。龙朔二年改为司川大夫,咸亨元年复故。)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
(后周冬官府有小司水上士,则水部员外郎之任也。隋开皇六年置,炀帝改为承务郎,皇朝复为水部员外郎。龙朔、咸亨随曹改复。)
主事二人,从九品上。 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溉灌之利,咸总而举之。凡天下水泉三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其在遐荒绝域,殆不可得而知矣。其江、河自西极达于东溟,中国之大川者也;其余百三十有五水,是为中川者也;
(桑钦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
其千二百五十有二水,斯为小川者也。
(郦善长注水经,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
若渭、洛、汾、济、漳、淇、淮、汉,皆亘达方域,通济舳舻,徙有之无,利于生人者矣。其余陂泽,鱼龟、莞蒲、粳稻之利,盖不可得而备云。
凡水有溉灌者,碾硙不得与争其利;
(自季夏及于仲春,皆闭斗门,有余乃得听用之。)
溉灌者又不得浸人庐舍,坏人坟隧。仲春乃命通沟渎,立堤防,孟冬而毕。若秋、夏霖潦,泛溢冲坏者,则不待其时而修葺。凡用水自下始。
凡天下造舟之梁四,
(河三,洛一。河则蒲津;大阳;盟津,一名河阳。洛则孝义也。)
石柱之梁四,
(洛三,灞一。洛则天津、永济、中搞,灞则灞桥也。)
木柱之梁三,
(皆渭川也。便桥、中渭桥、东渭桥,此举京都之冲要也。)
巨梁十有一,皆国工修之。其余皆所管州县随时营葺。
(河阳桥所须竹索,令宣、常、洪三州役工匠预支造,宣、洪二州各大索二十条,常州小索一千二百条。大阳、蒲津竹索,每年令司竹监给竹,令津家、水手自造。其供桥杂匠,料须多少,预申所司,其匠先配近桥人充。浮桥脚船,皆预备半副;自余调度,预备一副。河阳桥船于潭、洪二州造送;大阳、蒲津桥于岚、石、隰、胜、慈等州采木,送桥所造。河阳桥置水手二百五十人,大阳桥水手二百人,仍各置木匠十人,蒲津桥一十五人。孝义桥所须竹索,取河阳桥退者以充。)
其大津无梁,皆给船人,量其大小难易,以定其差等。
(白马津船四艘,龙门、会宁、合河等阙船并三艘,渡子皆以当处镇防人充;渭津关船二艘,渡子取永丰仓防人充;渭水冯渡船四艘,泾水合泾渡、韩渡、刘控坂渡、眭城坂渡、覆篱渡船各一艘,济州津、平阴津、风陵津、兴德津船各两艘,洛水渡口船三艘,渡子皆取侧近残疾、中男解水者充。会宁船别五人,兴德船别四人,自余船别三人。薪州江津渡、荆州洪亭松滋渡、江州马颊檀头渡船各一艘,船别六人;越州·杭州浙江渡、洪州城下渡、九江渡船各三艘,船别四人,渡子并须近江白丁便水者充,分为五番,年别一替。)
《唐六典》 唐·张九龄、李林甫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张宇初
清·姜廷铭
明·张时彻
清·费伯雄
清·亟斋居士
(唐)蘇廙
(唐)徐炫
明·乐天大笑生
清·方成培
(唐)李鼎祚
唐·殷璠
宋·谢伋
唐·许嵩
明·毕坤
清·郑鹏云
宋·陈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