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目录:
卷首一 圣谕
卷首二 进表
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
卷首四 门目
卷一 经部一
卷二 经部二
卷三 经部三
卷四 经部四
卷五 经部五
卷六 经部六
卷七 经部七
卷八 经部八
卷九 经部九
卷十 经部十
卷十一 经部十一
卷十二 经部十二
卷十三 经部十三
卷十四 经部十四
卷十五 经部十五
卷十六 经部十六
卷十七 经部十七
卷十八 经部十八
卷十九 经部十九
卷二十 经部二十
卷二十一 经部二十一
卷二十二 经部二十二
卷二十三 经部二十三
卷二十四 经部二十四
卷二十五 经部二十五
卷二十六 经部二十六
卷二十七 经部二十七
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
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
卷三十 经部三十
卷三十一 经部三十一
卷三十二 经部三十二
卷三十三 经部三十三
卷三十四 经部三十四
卷三十五 经部三十五
卷三十六 经部三十六
卷三十七 经部三十七
卷三十八 经部三十八
卷三十九 经部三十九
卷四十 经部四十
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
卷四十二 经部四十二
卷四十三 经部四十三
卷四十四 经部四十四
卷四十五 史部一
卷四十六 史部二
卷四十七 史部三
卷四十八 史部四
卷四十九 史部五
卷五十 史部六
卷五十一 史部七
卷五十二 史部八
卷五十三 史部九
卷五十四 史部十
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卷五十六 史部十二
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
卷五十八 史部十四
卷五十九 史部十五
卷六十 史部十六
卷六十一 史部十七
卷六十二 史部十八
卷六十三 史部十九
卷六十四 史部二十
卷六十五 史部二十一
卷六十六 史部二十二
卷六十七 史部二十三
卷六十八 史部二十四
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
卷七十 史部二十六
卷七十一 史部二十七
卷七十二 史部二十八
卷七十三 史部二十九
卷七十四 史部三十
卷七十五 史部三十一
卷七十六 史部三十二
卷七十七 史部三十三
卷七十八 史部三十四
卷七十九 史部三十五
卷八十 史部三十六
卷八十一 史部三十七
卷八十二 史部三十八
卷八十三 史部三十九
卷八十四 史部四十
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
卷八十六 史部四十二
卷八十七 史部四十三
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
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
卷九十 史部四十六
卷九十一 子部一
卷九十二 子部二
卷九十三 子部三
卷九十四 子部四
卷九十五 子部五
卷九十六 子部六
卷九十七 子部七
卷九十八 子部八
卷九十九 子部九
卷一百 子部十
卷一百一 子部十一
卷一百二 子部十二
卷一百三 子部十三
卷一百四 子部十四
卷一百五 子部十五
卷一百六 子部十六
卷一百七 子部十七
卷一百八 子部十八
卷一百九 子部十九
卷一百十 子部二十
卷一百十一 子部二十一
卷一百十二 子部二十二
卷一百十三 子部二十三
卷一百十四 子部二十四
卷一百十五 子部二十五
卷一百十六 子部二十六
卷一百十七 子部二十七
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
卷一百十九 子部二十九
卷一百二十 子部三十
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子部三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子部三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子部三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子部三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子部三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子部三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子部三十九
卷一百三十 子部四十
卷一百三十一 子部四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子部四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子部四十三
卷一百三十四 子部四十四
卷一百三十五 子部四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子部四十六
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子部四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子部四十九
卷一百四十 子部五十
卷一百四十一 子部五十一
卷一百四十二 子部五十二
卷一百四十三 子部五十三
卷一百四十四 子部五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
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
卷一百四十八 集部一
卷一百四十九 集部二
卷一百五十 集部三
卷一百五十一 集部四
卷一百五十二 集部五
卷一百五十三 集部六
卷一百五十四 集部七
卷一百五十五 集部八
卷一百五十六 集部九
卷一百五十七 集部十
卷一百五十八 集部十一
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
卷一百六十 集部十三
卷一百六十一 集部十四
卷一百六十二 集部十五
卷一百六十三 集部十六
卷一百六十四 集部十七
卷一百六十五 集部十八
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
卷一百六十七 集部二十
卷一百六十八 集部二十一
卷一百六十九 集部二十二
卷一百七十 集部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一 集部二十四
卷一百七十二 集部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四 集部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五 集部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六 集部二十九
卷一百七十七 集部三十
卷一百七十八 集部三十一
卷一百七十九 集部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 集部三十三
卷一百八十一 集部三十四
卷一百八十二 集部三十五
卷一百八十三 集部三十六
卷一百八十四 集部三十七
卷一百八十五 集部三十八
卷一百八十六 集部三十九
卷一百八十七 集部四十
卷一百八十八 集部四十一
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
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
卷一百九十一 集部四十四
卷一百九十二 集部四十五
卷一百九十三 集部四十六
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
卷一百九十六 集部四十九
卷一百九十七 集部五十
卷一百九十八 集部五十一
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
卷二百 集部五十三
卷首一 圣谕
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奉上谕
朕稽古右文,聿资治理,几余典学,日有孜孜。因思策府缥缃,载籍极博,其钜者羽翼经训,垂范方来,固足称千秋法鉴。即在识小之徒,专门撰述细及名物象数,兼综条贯,各自成家,亦莫不有所发明,可为游艺养心之一助。是以御极之初,即诏中外搜访遗书,并命儒臣校勘十三经、二十一史,遍布黉宫,嘉惠后学。复开馆纂修纲目三编、通鉴辑览及三通诸书,凡艺林承学之士所当户诵家弦者,即已荟萃略备。第念读书固在得其要领,而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惟搜罗益广,则研讨愈精。如康熙年间所修图书集成全部,兼收并录,极方策之大观,
...更多
卷首二 进表
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为奉敕编纂《四库全书》告成谨奉表上进者:
伏以天玑甄度,书林占五纬之祥。帝镜悬光,艺苑定千秋之论。立纲维于鳌极,函列云珠。嫓删述于龙蹲,契昭虹玉。理符心矩,絜三古以垂谟。道叶神枢,汇九流而证圣。治资鉴古,德洽敷文。臣等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窃惟神霄九野,太清耀东壁之星。悬圃三成,上帝扩西昆之府。文章有象,翠妫遂吐其天苞。绘画成形,白阜肇图其地络。书传苍颉,初征雨粟之祥。箓授黄神,始贮灵兰之典。洞庭秘简,稽大禹所深藏。柱下丛编,付老聃以世守。秦操金策,圣籍虽焚。汉理珠囊,遗经故在。儒生密宝,维孔
...更多
卷首三 凡例二十则
一、是书卷帙浩博为亘古所无,然每进一编必经亲览,宏纲巨目悉禀天裁。定千载之是非,决百家之疑似,权衡独运,衮钺斯昭。睿鉴高深,迥非诸臣管蠡之所及。随时训示,旷若发蒙,八载以来不能一一殚记。谨录厯次恭奉圣谕为一卷,载诸简端,俾共知我皇上,稽古右文功嫓删述,悬诸日月,昭示方来。与厯代官修之本,泛称御定者迥不相同。
一、是书以经史子集提纲列目,经部分十类,史部分十五类,子部分十四类,集部分五类。或流别繁碎者,又分析子目,使条理分明,所录诸书各以时代为次,其厯代帝王著作从《隋书经籍志》例,冠各代之首。至于列朝圣制,皇上御撰
...更多
卷首四 门目
卷一 经部一
※易类一
卷二 经部二
※易类二
卷三 经部三
※易类三
卷四 经部四
※易类四
卷五 经部五
※易类五
卷六 经部六
※易类六
卷七 经部七
※易类存目一
卷八 经部八
※易类存目二
...更多
卷一 经部一
○经部总叙
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
...更多
卷二 经部二
○易类二
△《易数钩隐图》·三卷、附《遗论九事》·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刘牧撰。牧字长民,其《墓志》作“字先之”,未详孰是,或有两字也。彭城人。官至太常博士。《宋志》载牧《新注周易》十一卷,图一卷。晁公武《读书志》则作“图三卷”。其注今不传,惟图尚在,卷数与晁氏本同。汉儒言《易》多主象数,至宋而象数之中复岐出图书一派。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牧之学出於种放,放出於陈抟,其源流与邵子之出於穆李者同。而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则与邵异。其学盛行於仁宗时。黄黎献作《略例隐诀》,吴秘作
...更多
卷三 经部三
○易类三
△《周易窥馀》·十五卷(永乐大典本)
宋郑刚中撰。刚中字亨仲,金华人。绍兴二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侍郎,出为川陕宣抚副使,谪居桂阳军。又责授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后追复原官,谥忠愍。事迹具《宋史》本传。王应麟《困学纪闻》称郑刚中有《周礼解义》。考王与之《周礼订义》首列诸家姓氏,有三山郑锷字刚中,淳熙中进《周礼全解》。盖别自一人,字与刚中名偶同,或混而一之,非也。刚中所著《易解》十五卷,见於陈振孙《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者,卷目并合。惟《乾》、《坤》二卦及《系辞》以
...更多
卷四 经部四
○易类四
△《读易私言》·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许衡撰。衡字平仲,河内人。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谥文正。事迹具《元史》本传。其书论六爻之德位,大旨多发明《系辞传》同功异位、柔危刚胜之义。而又类聚各卦画之居於六位者,分别观之。盖健顺动止入说陷丽,其吉凶悔吝又视乎所值之时,而必以正且得中为上。孔子《彖、象传》每以当位不当位、得中、行中为言。衡所发明,盖本斯旨。此书本在衡《文集》中,元苏天爵《文类》、明刘昌《中州文表》皆载之,国朝曹溶采入《学海类编》。通志堂刊《九经解》,遂从旧本收入,
...更多
卷五 经部五
○易类五
△《周易大全》·二十四卷(内府藏本)
明胡广等奉敕撰。考《明成祖实录》,永乐十二年十一月甲寅,命行在翰林院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修《五经四书大全》,十三年九月告成。成祖亲制《序》,弁之卷首,命礼部刊赐天下。赐胡广等钞币有差,仍赐宴於礼部。同时预纂修者,自广、荣、幼孜外,尚有翰林编修叶时中等三十九人。此其《五经》之首也。朱彝尊《经义考》谓广等“就前儒成编,杂为钞录,而去其姓名。《易》则取诸天台、鄱阳二董氏,双湖、云峰二胡氏,於诸书外未寓目者至多”云云。天台董氏者,董楷之《周易传义
...更多
卷六 经部六
○易类六
△《易经通注》·九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国朝大学士傅以渐、左庶子曹本荣奉敕撰。首载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谕旨,次载顺治十五年十月以渐等进书表,次为以渐恭撰序文。恭绎世祖章皇帝圣训,谓自魏王弼、唐孔颖达有《注》与《正义》,宋程颐有《传》,朱熹《本义》出,学者宗之。明永乐间,命儒臣合元以前诸儒之说汇为《大全》,皆於《易》理多所发明。但其中同异互存,不无繁而可删,华而寡要。且迄今几三百年,儒生学士发挥《经》义者亦不乏人,当加采择,折衷诸论,简切洞达,辑成一编,昭示来兹。仰见聪明天禀,睿鉴
...更多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罗隐
金·太玄子
清·贪梦道人
(唐)佚名等撰
(清)徐世溥
西晋·竺法护
曾觌
宋·曹勋
元·王惟一
唐·张万福
吴贻棠
唐·李绛
明·吴遵
元·牧常晁
全義李
周·太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