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之八-敬斋古今黈
卷之八
孔安国尚书序曰。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此家语所谓子襄以秦法峻急。壁中藏其家书是也。然予读史记孔子世家及班固汉书。则有少疑焉。世家云。孔子生鲤。鲤生伋。伋生白。白生求。求生箕。箕生穿。穿生子慎。子慎生鲋及子襄。子襄年五十七。尝为孝惠皇帝博士。子襄生忠。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早卒。西汉书云。惠帝除挟书之律。立学兴教。招聘名士。文、景以后。儒生更众。且子襄藏书于屋壁。为岁已久。亦曷尝一日而不欲复大耀于世哉。自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则此时已可以发。顾国家万事草创。日不暇给。而挟书之禁犹存焉。则不敢以轻举者。良有以也。逮孝惠时。挟书之律既除矣。学校庠序既兴矣。天下名士既聘矣。身而既为博士矣。子襄自合出其所藏之书。就使子襄未及是而死。则继之为文、景之世。于雅莘莘。天下文明。又非孝惠时比。其为子襄之子孙者。亦合出之。何待景帝之子鲁恭王余坏孔子宅。然后有传也。岂藏书之时。虽其子孙亦不使之知耶。岂子孙虽复知之。时移代换。恐为势家所有。不敢以自陈耶。岂以岁月?邈。不敢必其有无而故不言耶。抑惩秦祸难。姑欲存书壁中。庶几得以传远。故不废也。夫为圣人之子孙。幸遇文治蔚兴之时。埋没祖先之光泽。使帝王之遗书。泯泯焉而莫之恤者。岂人之情也哉。予窃疑焉。博洽君子。当有以辨之。
又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颖达解前叟籍云。籍者古书之大名。由文而有籍。谓之文籍。因史所书。谓之史籍。可以为常。谓之典籍。然则经籍者。其六经之籍欤。汉书言尺籍通籍。籍以竹为之。盖简策之类。颖达谓为古书之大名。亦随文解之耳。用不复以闻。用字与前用藏其家书于屋壁同。用、由也。言由此也。
如、若一也。然有时而为异。彼如是。吾亦如是。因之以如为往。如棠观鱼之类是也。彼若是。吾亦若是。因之以若为顺。钦若昊天之类是也。是以读书者。贵反覆求之。
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王辅嗣云。阳气始剥。至来时。凡七日。王解至甚简径。而孔颖达复引郑康成所取易纬六日七分之说。以谓阳气剥、复。隔此纯阴一卦。卦主六日七分。举其成数言之。故云七日来复。又云以六十卦当六日外。余有五日四分之一。每日分为八十分。合四百二十分。六十卦分之。六七四十二。卦别各得七分。是谓每卦得六日七分。易固象数之学。然亦不必如此其拘也。系辞云。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其五日四分之一亦自略而不言。则六十卦分期之日。是每卦只得六日也。始为纯干之体。阳气渐消。阴气渐长。一变而为遘。再变而为遯。三变而为否。四变而为观。五变而为剥。六变而为坤。七变而为复也。由是而言。则辅嗣之解。岂不至甚简径乎。又何必傍取易纬之数。以附会之也。易纬犹不足取。若楮氏、庄氏改日为目。谓欲见阳长须速者。尤可笑也。疏又谓观注之意。亦用易纬。细究王旨。实与易纬不同。颖达此意。取为康成所挩。而不觉从其说耳。康成深于数者也。然过泥算数。每每如此。故其说多不能通。
坎卦彖辞。水流而不盈。第五爻辞。坎不盈。王辅嗣以前为险陷之极。以后为险难未尽。虽彖爻各为之说。而中闲自有条贯。不可乱也。知此水流而不盈。专指九二言之。
尔雅释诂云。初、哉、首、基、肇、祖、元、殆、俶、落、权、舆。始也。是皆以一字为一义。自初至落。固不必论。夫所谓权舆者。何为而为始也。盖五量皆生于权衡。故谓权为始。若舆则载也。运行莫先于此。故谓舆亦为始。孟子云。朕载自毫。意出于此。然考之经史。必权舆二字双举者。以初、哉、俶、落等皆见始意。而权舆外无所发。故连属以命之。
邻韵而协者。诗家闲用之。谓之辘轳格。又谓之出入格。或以为宋人始。非也。此自有诗以来有之。盖古人文体宽简。不专以声病为工拙也。然为律诗。则其格有二。有前后相错者。有前后两叠者。如李贺咏竹云。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花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则其相错者也。如示弟云。别弟三年后。还家十日余。绿醽今日醉。缃帙去时书。病骨独能在。人闲底事无。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则其两叠者也。
晁迥法藏碎金。秦人带剑。彼人相笑。人当作楚。
唐罗邺牡丹诗云。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一春。韩令谓韩弘也。弘尝除去所居牡丹。故云。浓华当作秾华。诗。何彼襛矣。襛、如容切。毛云。襛犹戎戎也。按广韵。襛、秾同音醲。又而容切。襛、衣厚貌。秾、华多貌。然诗既言棠棣杕杜桃李。则自当作秾。而作襛者。盖古字通用。
楚郏敖。左氏则名之麇。公谷则名之卷。司马迁则名之员。其名之也且如是。其迹安可尽信哉。
左传庄公十一年。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言若之何不吊。所以致不敢不吊之意耳。以文势观之。其旨自见。杜注不吊。乃云不为天所愍吊。误矣。襄十四年。卫献公出奔齐。公使厚成叔吊于卫曰。寡君使瘠。闻君不抚社稷。而越在他境。若之何不吊。曰。以同盟之故。使瘠敢私于下执事。有君不吊。有臣不敏。君不赦宥。臣亦不帅职。增淫发泄。其若之何。厚成叔所谓若之何不吊。与吊宋之语。其意一也。杜于卫献公无所释。而于宋则遽谓不为天所愍吊者。岂以为庄公之传已有此解。而襄公之传不烦复说欤。以为卫献播越。乃其自取。而宋之大水。天实为之。故独谓宋公不为天所吊欤。求之二说。俱不可得而通也。迹夫吊宋之语。至于若之何一句。则止容有天不愍吊之义。而厚成叔既云若之何不吊。而其下方致吊辞。则不吊之语。必不主于天也。且客吊主人。必先指彼事。次道己恳。以相慰谕。然后吊礼成焉。谓天作淫雨。害于粢盛。指彼事也。谓若之何不吊。道己恳也。今俱以为指彼事。无乃阙乎哉。若曰。淫雨由天降灾。上天所当愍悼。若之何天不吊宋。播越由人失德。上天不当垂恤。若之何鲁不吊卫。宜事异而辞同。此又儿童之见也。夫天降灾害。所以警人君也。播越固由于失德。而天作淫雨。安知其不由于宋君之失德乎。论事初不当如此。但因天作淫雨。辄以不吊主天。征之事则有窒。审之文则不完。故为辨之。
今人以不达权变者为慕古。盖谓古而不今也。左氏传曰。君子以为古。书无逸曰。昔之人无闻知。皆是意也。
李白寻阳紫极宫感秋云。何处闻秋声。翛翛北窗竹。回薄万古心。揽之不盈掬。鲁直和和甫得竹云。阴雨打叶时。曲肱自晏息。心游万物初。何处寻辙迹。竹虽一草木。而二公赏咏乃如此。因知不可一日无此君。非徒一时语也。
王逸离骚章句。本文虽复倒复较。然迄不敢去取一语。郑氏注礼记。删窜改革。惟意所如。纯于为逸。则似大拘。纯于为玄。则似不让。不让则师也之过。太拘则商也之不及。二子苟能抑所长而进所短。则可以无憾矣。
世以三命推运行者。谓遇值本命及相冲之宫则凶咎不祥。是不然。相冲而凶。固自其宜也。我以木而处夫木之位。我以水而行夫水之时。当有大来之吉。又奚凶咎为哉。究其大旨。亦所以儆戒乎太盛云耳。夫忧善相寻。吉凶同域。福或基于危駮之中。祸或胎于通达之会。庸庸者诚不足以及此。惟明智之士。于是乎深致力焉。夕惕若厉。虽休勿休。故能安而益安。尊而益尊。蔑有一朝之患也。本命之说。实出于此。
礼少仪。尊壶者面其鼻。盖推敬向仰之义。卑者之于尊者。所当如是。而今俚俗。无问老幼。无择宾主。悉以为不当然。卑者辄为尊者背之。曰。自有耳以来。人以为不当然。此甚可鄙也。予每深求其故。此亦有所自来。尊壶者而其鼻。本以敬尊者。然客有执谦者。不敢擅居尊者之礼。因以为之辞。曰。不敢当此盛意。后生不悟。转相传承。遂以面鼻为不当焉。
高祖隆准龙颜。汉书注。准音掘。今韵中准字亦两音。果两音俱通。汉书注自当重出。今不重出而单发掘音。是亦好异之蔽也。譬如闭门之闭。本读音箄。又方结切。苟与人语。专以闭门为人声。不惟他人不省。亦未有不笑者矣。字类此者甚多。正可随俗呼之。
老杜送高三十五书记师字韵诗。言意娓娓不尽。予尝欲作一篇。自顾浅陋。不敢措手。人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予谓此诗。百尺竿头。更进百尺。
孔安国尚书序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是以三坟当三皇。五典当五帝也。然考之司马迁史记。则云。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也。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喾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至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又曰。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自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司马迁所记止此。而所谓少昊者。绝不称道。甚可疑也。按帝系、本纪、家语、五帝德皆云。少昊即黄帝子青阳是也。又春秋左氏传。少昊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穷奇。杜预注云。少昊。金天氏之号。次黄帝。然则黄帝崩后。少昊即位。为得其实。故孔安国以黄帝为三皇之末。以少昊为五帝之首。而次及高阳、高辛氏也。今司马迁乃云。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颛顼崩。帝喾立。帝喾崩。帝挚立。帝挚崩而帝尧立。帝尧崩而帝舜立。是黄帝殁后。殊无名少昊者也。则诸书何为备数以为五帝乎。盖玄嚣即少昊氏。而司马迁谬误不载录耳。司马迁又谓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此又妄也。当是昌意先降江水。后降若水。司马迁既不以玄嚣为少昊。谬谓青阳降江水。昌意降若水也。皇甫谧云。黄帝在位百年而崩。而通鉴举要历云。黄帝在位六十五年。谧又云。颛顼在位七十八年。举要历云。颛顼在位一十八年。岂少昊在位之年。或在黄帝六十五年之后。或在颛顼一十八年之前也耶。
陶弼诗。冬日喜许陟见过云。扁舟兴尽且休去。五岭以南皆洞庭。按五岭横列于虞郴、桂道之闲。北望洞庭甚远。弼谓五岭以南皆洞庭。何耶。大抵诗家立意贵纵夺。造语贵激昂。弼之此意。亦以见一时相慕恋云耳。
洁矩之道。郑云。洁犹结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谓常执而行之。释文。挈、音结。其注中挈也之挈。苦结反。晦庵则复援引庄子、荀子之注云。洁、围束也。谓以物围束为之则也。音户结反。李子曰。郑、朱两说俱未为得。洁直当作挈字读之。矩者方正之具。物有四隅。吾挈矩以度之。于此而得一隅。则彼之三隅犹是也。故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洁矩之道也。郑说本甚明白。而益以洁结矩法之说。遂有蛇足之患。晦庵乃引庄、荀以洁为围束。围束其矩是何等语耶。借曰以物围束为则。而其则矩二字。亦不可相属。借又曰洁为则而矩为法。倒言之以为法则。而其法则之道。亦不成语也。
晦庵语录。或问大学知止便是知至否。曰。知止则知事之所当止。知至则心之知识无不尽。李子曰。知止则所谓知止而后有定。知至则所谓物格而后知至。两者意不得以相通。不惟意不相通。其语亦不相类。盖知止者。谓知其所止也。若知至。则吾之所当知者自至耳。且知止云者。犹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格物之辞也。知至云者。犹物格、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之辞也。此其语又安得以一类推之。大抵晦庵之论。佳处极多。然窒碍处亦不可以毛举也。学者正当反覆与夺之。若乾卦之知至。则又别矣。
宣和画谱载李公麟作画。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盖深得杜甫作诗体制。甫作茅屋为秋风所破叹。虽衣破屋漏非所恤。而欲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公麟作阳关图。以别离惨恨为人之常情。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块坐。哀乐不关于其意。其他种种类此。予侄婿张子敬云。公麟此笔。当取杜牧齐安郡晚秋诗意。盖其诗末句云。可怜赤壁争雄渡。惟有蓑翁坐钧鱼。此论甚好。
渊明归去来辞。或命巾车。吕延济云。巾、饰也。周礼注云。巾、犹衣也。然则所谓巾车者。命仆使巾其车也。或者以为小车。非也。齐宗室传。衡阳王钧。常手自细书五经。置于巾□中。巾箱五经自此始也。或者以为举子以小本文字着巾帻中。谓以巾帻如箱箧然。非也。
荀子儒效篇。充虚之相移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虽圣人之知。未能偻指。杨氏云。偻、疾也。言虽圣亦不可疾速指陈。偻、力主反。杨氏又引公羊传曰。夫人不偻。何休曰。偻、疾也。齐人言也。李子曰。杨说宛转不着明。大抵偻曲也。未能偻指。言未能曲指以一二数也。或以偻缕古字通用。谓不能覼缕而指数之也。杨氏以偻指谓为疾速指陈者。特牵何休之说耳。
李陵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李周翰曰。我心相思如日月。当有弦望无极时。翰说非是。弦则月半之明也。望则月满之时。朔则日月相合也。李陵意谓今虽相别。各出相思之言。安知人生之离合。非若日月之有离合乎。日月之弦望有时。人生之聚散亦自有时也。但当期远久耳。故下云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云。不诬方将。庶必贤于今日尔。方将犹方来及将来也。谓丕自以为不敢妄欺方来。必期后世追议今日之事。使言宾主风流。贤于昔日也。而张铣以为所述不作诬诳。庶使后代以我为贤。误矣。
两都赋序。道有夷隆。学有粗密。吕延济曰。夷、平也。隆、盛也。言代有平盛。学者随时精粗。不可齐也。李子曰。平非对盛之辞。夷言陵夷也。
卫国风硕人。手如柔荑。音啼。毛传云。如荑之新生。正义曰。荑所以柔。新生故也。若久则不柔。故知新生。又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毛传曰。牧、田官也。荑、茅之始也。本之于荑。取其有始有终。笺云。洵、信也。茅、洁白之物。自牧田归荑。其信美而异者。可以共祭祀。犹贞女在窈窕之处。媒氏达之。可以配人君。又文选郭景纯游仙诗云。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善曰。掇、拾也。丹荑、赤芝也。凡草之初生。通名曰荑。叉颜延年和谢监灵运云。倚岩听绪风。攀林结留荑。尚曰。留荑、香草。绪风、相续不断之风。善曰。楚辞。畦留荑与揭车。王逸曰。留荑、香草也。又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云。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茵。铣曰。荑茵、初生草也。又梁邱迟希范侍晏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诰云。轻荑承玉辇。细草籍龙骑。良曰。荑、草之初生者。又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云。心契九秋干。目玩三秋荑。铣曰。九秋干、松之类。荑、草之类。又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云。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铣曰。荑、嫩枝也。善曰。大戴礼夏小正曰。正月柳稊。稊者、发孚也。荑与稊音义同。又易大过。枯杨生稊。王辅嗣云。稊者、杨之秀也。疏云。稊者、杨柳之穗。已上诸说。大抵以为草木之始生者。皆得谓之荑。而应邵风俗通乃云。荑者、茅始熟中穣也。既白且滑。近世渭上翁萧真卿辨者。以为荑者芽生纤嫩可爱。手指纤柔。亦如荑之初生可爱。非取荑之硊折而不柔也。应说为非。然细考之。应固为非。而萧亦未为纯是也。手如柔荑。本谓如初生之草。而应谓茅始熟中穣。似无所据。而萧谓非取荑之硊折而不柔。则是过论也。应说曷尝有取硊折之意乎。
荀子修身篇。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杨氏说云。一好谓好善不怒恶也。杨说疏矣。一好谓纯一其好。思虑不杂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神一好之说也。
荀子劝学篇曰。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杨倞注云。致、极也。谓不学极恣。其性欲不可禁也。心利之。有天下之富也。或曰。学成之后。必受贵而能尽其欲也。杨说非是。荀卿本劝学者。使纯一而无杂言。其致好之者。谓其好学之极者也。致好之。则譬如目之于五色。耳之于五声。口之于五味。心之有天下之富。所以承上使目非是无欲见也等语。故其下文继云。是故权利不能倾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如倞所释。则前后之文。举不类矣。倞又云。学成之后。必受贵而能尽其欲也。此尤害理。览者自当见之。
杜牧晚晴赋。睹八九之红芰。芰、菱属也。菱花色黄而不红。杜既言红。又以比美女。则当指芙渠也。杜误以芰为莲。
左太冲三都赋。其自序曰。相如赋上林。而引卢橘夏熟。扬雄赋甘泉。而陈玉树青葱。班固赋西都。而叹以出比目。张衡赋西京。而述以游海若。假称珍怪。以为润色。又云。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又自以为所著。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左序如此。然自今观之。亦未能免此弊也。于蜀都则云。试水客。漾轻舟。娉江妃。与神游。又云。吹洞箫。发桌讴。感驔鱼。动阳侯。此与甘泉之玉树。西京之海若。复何所异。至于谈吴都之赋。则云。巨鳌赑尸?贝。首冠灵山。大鹏缤翻。翼若垂天。虽词人之语。诡激夸大。可以理贷。亦其秉笔之际。遐探雄擢。偶忘己之所称也。方之卢橘之误。比目之诞。岂不更甚矣乎。
萧氏公论。载魏书郭祚谓李彪曰。尔与宋弁心交。岂能饶尔。而独怨我乎。此则今人所云饶你饶人之所出也。饶、优也。李子曰。饶者、相宽假之意。今世俚语谓假宽前人。则为与些田地。此甚有理。
子贡方人。或云以他人比方人。或云以己比方人。又人者。或今人。或古人。皆得言之。
李贺云裾数幅蹋雁沙。谓裾似云。步似蹋沙之雁也。或云。沙当作纱。祇言裾之长也。
张平子二京赋云。北阙甲第。当道直启。程巧致切。期不?(豕)陊(豸)。注云。?、崩也。怀也。陊、落也。赋又云。河渭为之波荡。吴岳为之?(雉)堵。注云。?堵、崩落也。赋又云。既定且宁。焉知倾?。左思吴都赋云。其于珍赂。则云精曜潜颎。(古迥)。硩(敕力。)陊(直氏。)山谷。刘逵注云。硩者、言其有如硩擿而陊落山谷者。然则?字或音豕。或音雉。陊字。或音豸。或直氏反。皆崩怀堕落之谓也。
又二京赋。天命不謟。畴敢以渝。杜预注左传。以謟为疑。今刘良以謟为善。误矣。赋谓高祖西都关中。盖天启其心。人惎之谋。天命在所不疑。谁敢复变此议。赋又云。超殊榛。扌带飞鼯。薛综曰。扌带、捎取之也。李善曰。扌带、大结切。今人作墨竹者。皆谓之扌带竹。或是此字。赋又云。天子有道。守在海外。守位以仁。不恃隘害。薛综曰。淮南子曰。天下无道。守在四夷。天下有道。守在海外。平子言狩。薛综引淮南言守。其义亦同。然左传谓天子守在四夷。而淮南谓天下无道。守在四夷。语不类者。盖淮南子道家者流。夸言之也。
曹子建公宴诗。公子敬爱客。终日不知疲。应玚德琏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燕集诗云。公子敬爱客。乐饮不知疲。左太冲咏史诗云。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爵卓不群。临组不肯緤。对珪宁肯分。谢灵运述祖德诗云。段生藩魏国。展季救鲁人。弦高犒晋师。仲连却秦军。临组乍不緤。对珪宁肯分。按魏志云。文帝为五官中郎将。玚为文学。玚为丕文学。则必非碌碌者。而灵运之文章。沈约称美。以为江左莫及。二君制作。必不剥掠前人。然玚则全用子建语。灵运则全用太冲语。何也。当是爱赏之极。时时讽咏。不觉误为己有耳。谢诗复云。惠物辞所赏。厉志故绝人。一篇之中押两人字。在古虽有此体。终不免为疵颣。此岂率尔而为之耶。陈述祖德。固无率尔之理。是又何哉。
曹子建上责躬应诏诗表云。昼分而食。夜分而寝。分音扶问反。张铣曰。昼分、日中时也。夜分、夜半时也。分字别无他义。此语亦甚易解。字既不必发音。语亦不必下注。今加音注。真为蛇画足也。若据此音。则春秋二分。亦合作去声读之。无乃太僻耶。
左太冲咏史云。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善曰。班固汉书金日磾赞曰。夷狄亡国。羁虏汉庭。七叶内侍。何其盛也。七叶。自武至平也。又张汤传赞曰。张氏之子孙相继。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余人。侍中中常侍固珥貂矣。然言七叶珥汉貂者。乃金氏。非张氏也。与其贵宠。因连言之。诗又云。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善曰。汉书曰。陈平家贫。好读书。其家负郭穷巷。以席为门。郑玄礼记注之曰。负之言背也。李善以负郭为背。良是。然亦不必援引郑玄语也。负大概言其靠城郭尔。
孙子荆陟阳侯亭诗云。三命皆有极。咄嗟安可保。又左太冲咏史诗云。俛仰生荣华。咄嗟复凋落。李善同注云苍颉篇曰。咄、啐也。说文曰。啐、惊也。王弼周易注曰。嗟、忧叹之辞。啐、苍愦切。然则咄嗟者。惊叹之谓也。或改石崇传咄嗟而办。为啐嗟而办者。强为说耳。
颜延年五君咏阮步兵末云。物故不可论。涂穷能无恸。物故、世故也。一世之事。举不可论。愤激之极。理势窘蹙。不能无恸。或云。物故即古人也。前书音义谓人死为物故。颜以嗣宗谓古人不必论议。所当论者惟在当世之事。而魏晋之交。一时人物。又皆不足论。故托迹独驾。不由迳路。至于车迹所穷。不能不恸哭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纪荫
佚名
明·黄衷
明·钟惺
明·王士性
张芳 王思明等
清·张大荣
清·也是山人
刘宋·法显
孟棨
清·陆宗舆
春秋齐·晏婴
清·朱彝尊
元·陶宗仪
苏武
台湾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