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明伦汇编官常典大理寺部-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官常典大理寺部
大理寺部汇考
上古
黄帝有熊氏命后土为李
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 按外纪黄帝得六相而天
地治神明至后土辨乎北方故为李
注
释义曰李古官即大理之职也管子曰黄帝得
后土辨于四方使为李春秋元命包曰尧得皋陶
聘为大理舜时为士师韩诗外传有晋文公使李
离为大理刘向新序楚平王以伍奢为大理大理
之名自古有矣秦为廷尉汉初因之至景帝中元
中更名大理盖复古号也
陶唐氏
帝尧命皋陶作士
按书经舜典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
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疏
士即周礼司寇之属有士师乡士等皆以士为
官名郑元曰士察也主察狱讼之事
汉
汉承秦制设廷尉以掌刑辟后更名大理有正有监
有平皆统之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
秩皆千石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
为廷尉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
帝元寿二年复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
注
师古曰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
按刑法志宣帝即位廷史路温舒上疏言秦有十失
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上深愍焉乃下诏曰间者
吏用法巧文寖深是朕之不德也夫决狱不当使有
罪兴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伤之今遣廷史与
郡鞫狱任轻禄薄其为置廷平秩六百石员四人其
务平之以称朕意于是选于定国为廷尉求明察宽
恕黄霸等以为廷平季秋后请谳时上常幸宣室斋
居而决事狱刑号为平矣
后汉
后汉设廷尉卿掌平决诏狱
按后汉书百官志廷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
平狱奏当所应凡郡国谳疑罪皆处当以报
注
应劭曰兵狱同制故称廷尉胡广曰谳质也汉
官曰员吏百四十人其十一人四科十六人二百
石廷吏文学十六人百石十三人狱史二十七人
佐二十六人骑吏三十人假佐一人官医
正左监各一人
注
前汉有左右监平世祖省右而犹曰左
左平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平决诏狱
右属廷尉本注曰孝武帝以下置中都官狱二十六
所各令长名世祖中兴皆省唯廷尉及雒阳有诏狱
注
蔡质汉仪曰正月旦百官朝贺光禄勋刘嘉廷
尉赵世各辞不能朝高赐举奏皆以被病笃困空
文武之位阙上卿之赞既无忠信断金之用而有
败礼伤化之尤不谨不敬请廷尉治嘉罪河南尹
治世罪议以世掌廷尉故转属他官
晋
晋设廷尉以主刑狱正监评律博士属之
按晋书职官志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
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皆为
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员廷尉主刑法狱讼
属官有正监评并有律博士员
宋
宋仍汉晋设廷尉丞正监评博士各一人
按宋书百官志廷尉一人丞一人掌刑辟凡狱必质
之朝廷与众共之之义兵狱同制故曰廷尉舜摄帝
位咎繇作士即其任也周时大司寇为秋官掌邦刑
秦为廷尉汉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
复为廷尉哀帝元寿元年复为大理汉东京初复为
廷尉
廷尉正一人
廷尉监一人正监并秦官本有左右监汉光武省右
犹云左监魏晋以来直云监
廷尉评一人汉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评汉光武
省右犹云左评魏晋以来直云评正监评并以下官
礼敬廷尉卿正监秩千石评六百石廷尉律博士一
人魏武初建魏国置
南齐
南齐置廷尉如宋制
按南齐书百官志廷尉府置丞一人正一人监一人
评一人律博士一人
梁
梁初设大理后改为廷尉卿为秋卿统正监平增置
律博士
按隋书百官志廷尉卿梁国初建曰大理天监元年
复改为廷尉有正监平三人元会廷尉三官与建康
三官皆法冠元衣朝服以监东西中华门手执方木
长三尺方一寸谓之执方四年置胄子律博士位视
员外郎 梁初犹依宋齐皆无卿名天监七年以卫
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
卿是为秋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
陈
陈承梁置廷尉卿监正平之属
按隋书百官志陈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廷
尉卿秩中二千石品第三廷尉正监平六百石品第
七廷尉丞胄子律博士六百石品第八 按刑法志
陈廷尉寺为北狱建康县为南狱并置正监平
北魏
孝文帝太和 年以诏议官制定廷尉卿以下阶
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
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着
于令六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第二
品上少卿第三品上廷尉正监评第五品中廷尉丞
从第五品中律博士第六品中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廷尉卿以下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
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六卿太
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太府第三品少卿第四
品上阶廷尉正监评第六品廷尉丞第七品律博士
第九品上阶
孝庄帝永安二年诏复置司直十人视五品隶廷尉
覆治御史检劾事
按魏书敬宗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云云
北齐
北齐设大理寺置卿一人少卿丞佐之统正监评博
士之属
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制官多循后魏大理寺卿少卿
丞各一人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掌决正刑狱
正监评各一人律博士四人明掾二十四人槛车
督二人掾十人狱丞掾各二人司直明法各十人
隋
隋仍置大理寺以掌刑狱
按隋书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大理寺大理寺置卿少卿各一人
丞二人主簿录事各二人大理寺不统署又有正监
评各一人司直十人律博士八人明法二十人狱掾
八人 大理卿为正三品大理少卿为正四品大理
司直为从五品大理正监评为正六品大理寺丞为
正七品大理寺律博士为正九品上阶 按刑法志
帝每季亲录囚徒常以秋分之前省阅诸州申奏罪
状开皇三年因览刑部奏断狱数犹至万条以为律
尚严密故人多陷罪又敕苏威牛弘等更定新律除
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千余条
定留唯五百条凡十二卷一曰名例二曰卫禁三曰
职制四曰户婚五曰□库六曰擅兴七曰贼盗八曰
斗讼九曰诈伪十曰杂律十一曰捕亡十二曰断狱
自是刑网简要疏而不失于是置律博士弟子员断
决大狱皆先牒明法定其罪名然后依断
文帝开皇三年罢大理寺监评及律博士员加置正
为四人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开皇十二年秋八月令大理覆治天下死罪
按隋书高祖本纪开皇十二年秋八月甲戌制天下
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覆冶
炀帝大业三年大理寺置二少卿改丞为勾检官增
置正员及司直评事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炀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光禄已下八寺卿皆降为从三品少
卿各加置二人为从四品大理寺丞改为勾检官增
正员为六人分判狱事置司直十六人降为从六品
后加至二十人又置评事四十八人掌颇同司直正
九品
大业五年增大理丞为从五品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五年光禄已下
八寺丞并增为从五品
唐
唐置大理寺卿掌折狱详刑正丞主簿司直佐之
按唐书百官志大理寺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
五品下掌折狱详刑凡罪抵流死皆上刑部覆于中
书门下系者五日一虑
注
龙朔二年改曰详刑寺卿曰正卿少卿曰大夫
武后光宅元年改曰司刑寺中宗时废狱丞有府
二十八人史五十六人司直史十二人评事史二
十四人狱史六人亭长四人掌固十八人问事百
人
正二人从五品下掌议狱正科条凡丞断罪不当则
以法正之五品以上论者□决巡幸则留总持寺事
丞六人从六品上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轻重徒以上
囚则呼与家属告罪问其服否
主簿二人从七品上掌印省署钞目句检稽失凡官
吏抵罪及雪免皆立簿私罪赎铜一斤公罪二斤皆
为一负十负为一殿每岁吏部兵部牒覆选人殿负
录报焉
狱丞二人从九品下掌率狱史知囚徒贵贱男女异
狱五品以上月一沐暑则置浆禁纸笔金刃钱物杵
梃入者囚病给医药重者脱械锁家人入侍
司直六人从六品上评事八人从八品下掌出使推
按凡承制推讯长吏当停务禁锢者请鱼书以往录
事二人从九品上
宪宗元和九年十二月诏刑部大理官朔望入对
按唐书宪宗本纪云云
宣宗大中三年三月诏待制官与刑法官谏官次对
按唐书宣宗本纪云云
辽
辽制大理寺设卿少卿领丞簿诸职
按辽史百官志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
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
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大理寺职名总目
卿
少卿
丞
主簿
圣宗统和十二年增置大理寺官
按辽史圣宗本纪统和十二年冬十月丁未大理寺
置少卿及正 按百官志大理寺有提点有大理寺
正圣宗统和十二年置
宋
宋大理寺初设判寺兼少卿后设卿少卿正丞司直
评事等掌刑狱之事
按宋史职官志大理寺旧制判寺一人兼少卿事一
人建隆三年以工部尚书窦仪判寺事凡讼狱之事
随官司决劾本寺不复听讯但掌断天下奏狱送审
刑院详讫同署以上于朝详断官八人以京官充
注
国初大理正丞评事皆有定员分掌断狱其后
择他官明法令者若常参官则兼正未常参则兼
丞谓之详断官旧六人后加至十一人又去兼正
丞之名咸平二年始定置
法直官二人以幕府州县官充改京官则为检法官
元丰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二人正二人推丞四人
断丞六人司直六人评事十有二人主簿二人卿掌
折狱详刑鞫谳之事凡职务分左右天下奏劾命官
将校及大辟囚以下以疑请谳者隶左断刑则司直
评事详断丞议之正审之若在京百司事当推治或
特旨委勘及系官之物应追究者隶右治狱则丞专
推鞫盖少卿分领其事而卿总焉凡刑狱应审议者
上刑部被旨推鞫及情犯重者卿同所隶官请对奏
裁若狱空或断绝则御史按实以闻分案十有一置
吏六十有九先是旧制大理寺谳天下奏案而不治
狱熙宁五年增详断官二为十员七年置详断习学
官十四详复习学官六九年诏以京师官寺凡有狱
皆系开封府司录司及左右军巡三院囚逮猥多难
于隔讯又暑多瘐死因缘流滞动涉岁时参稽故事
宜属理官可复置大理狱始命崔台符为知卿事蹇
周辅杨汲为少卿各举丞及检法官初神宗谓国初
废大理狱非是以问孙洙洙对合旨至是命官起寺
十七日而成元丰二年手诏大理寺近举坠典俾治
狱事推轮规摹皆以义起不少宽假必怀顾忌稽留
弊害无异前日宜依推制院及御史台例不供报纠
察司三年诏依旧供报凡官属依御史台例谒有禁
又诏纠察司察访本寺断徒以上出入不当者索案
点检五年诏毋以大理寺官为试官六年又诏凡断
公案先上正看详当否论难改正签印注日然后过
议司复议如有批难具记改正长贰更加审定然后
判成录奏又刑部言应吏部补授大理寺左断刑官
先与刑部大理寺长贰同议可否然后注拟仍取经
试得循资以上人充正阙以丞补丞阙以评事补诏
刑部吏部同着为令八年诏大理寺推断事应奏及
上尚书省者更不先申本曹元佑元年以右治狱勘
断公事全少并左右两推为一司三年三省请罢右
治狱依三司旧例置推勘检法官于户部从之又诏
大理寺并置长贰四年从刑部请改本寺条任大理
官失断徒已上五人或死罪二人不在选限
注
旧条失断徒以上三人或死罪一人
绍圣元年诏断刑狱官依元丰元年选试法二年复
置右治狱置官属如元丰制左右推事有□异者互
送再有异者朝廷委官审问或送御史台治之元符
元年应大理寺开封府承受内降公事不得奏请移
送又诏应奏断公事依开封府专条不许诸处取索
崇宁四年诏大理寺官诸司辄奏辟者以违制论政
和二年诏法官任满择职事修举人材可录者奏举
再任仍许就任关升理本等资序五年依熙丰故事
复置习学公事四员长贰立课程正丞同指教宣和
七年评事以上并差试中刑法人又诏大理寺开封
府承受公事依法断遣不得乞降特旨中兴并省官
寺惟大理寺不并绍兴初诏正与丞并堂除评事阙
则委本寺长贰选择应格人赴刑部议定申朝廷差
填如无应格即选谙习刑法人权充又立比较法以
惩差失隆兴二年评事巩衍言评事检断躬自节案
亲书断语最为劳苦诏增置以八员为额淳熙末严
寺官出谒之禁以防请托漏泄之弊绍熙初除试中
刑法评事八员外司直主簿选用有出身曾历任人
各兼评事系衔将八评事已拟断文字分两厅点检
或有未安则述所见与长贰商量庆元四年定逐季
仲月定日断绝之法嘉定八年申严绍熙指挥重司
直主簿之选增选试取人数以劝法科左断刑分案
三曰磨勘掌批会吏部等处改官事曰宣黄掌凡断
讫命官指挥曰分簿掌行分探诸案文字设司有四
曰表奏议掌拘催详断案八房断议狱案兼旬申月
奏曰开折曰知杂曰法司又有详断案八房专定断
诸路申奏狱案等又有敕库掌收管架阁文书吏额
胥长一人胥吏三人胥佐三十人贴书六人楷书十
四人
注
隆兴共减七人
右治狱分案有四曰左右寺案掌断公事案后收理
追赃等曰驱磨掌驱磨两推官钱官物文书曰检法
掌检断左右推狱案并供检应用条法曰知杂又有
开折表奏二司有左右推主鞫勘诸处送下公事及
定夺等吏额前司胥史一人胥佐九人表奏司一人
贴书三人左右推胥史二人胥佐八人般押推司四
人贴书四人
注
隆兴共减五人
仁宗宝元二年冬十二月庚申诏审刑院大理寺刑
部毋通宾客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金
金大理寺置卿少卿统丞司直评事及知法明法之
属
按金史百官志大理寺天德二年置自少卿至评事
汉人通设六员女直契丹各四员卿正四品少卿从
五品正正六品丞从六品掌审断天下奏案详谳疑
狱司直四员正七品掌参议疑狱披详法状
注
旧有契丹司直一员明昌二年罢
评事三员正八品掌同司直
注
明昌二年省契丹评事二员大安二年省汉人
一员
知法十一员从八品
注
女直司五员汉人司六员
掌检断刑名事明法二员从八品兴定二年置同流
外四年罢之
明
明大理寺设卿少卿寺丞统寺正寺副评事之属
按明会典正官卿一员左右少卿二员左右寺丞二
员
首领官司务二员
属官左寺左寺正一员左寺副二员右评事四员
注
万历九年革一员十一年复设
右寺右寺正一员右寺副一员右评事四员
注
旧八员后革四员
凡律内该载请旨发落者本寺具本开写犯由罪名
奏闻取自上裁即将奉到旨意于奏本年月后批写
讫就写某官批于下押字其余有奉旨意者亦同此
例批写讫回寺立案备云前项旨意于平允内开写
回报各衙门施行
南京大理寺卿一员右寺丞一员
注
万历三年革十一年复设
司务一员左右寺正各一员左右评事各二员
注
左右评事旧三员隆庆三年革一员万历九年
革一员十一年复设一员
南京大理寺本寺左右二寺分审衙门与在京同
凡会审囚犯每五年守备太监奉敕会同南京刑部
都察院于本寺审录每年霜降后本寺会同南京五
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科道等官于京畿道审录若
京畿道有刷卷御史亦在本寺会审
凡本寺每日审过囚犯平允勘合司务厅差办事吏
送通政司挂号通政司仰铺兵领出送刑部都察院
施行若旨意平允该寺承行吏送该部院施行
太祖洪武元年革大理司
按明会典国初置大理司正三品衙门设卿少卿丞
洪武元年革
洪武十四年复置大理寺
按明会典十四年复置改为大理寺正五品衙门其
属置左右二寺设左右寺正左右寺副左右评事及
审刑司官
洪武初令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所按轻重狱囚
连案牍俱送左右二寺覆审冤滥然后送审刑司评
驳是非复转送磨勘司磨考当否以闻后革去二司
诸司刑狱唯二司分审十四年遣御史分按各道罪
囚罪重者送京令大理寺详谳其在京刑狱系军者
属左寺系民者属右寺又定以在京诸司及直隶卫
所府州县衙门属左寺在外十三布政司都司所辖
卫所府州县属右寺续定南北两京五府六部内府
京卫等衙门及长史司未出京城者属左寺应天顺
天二府南北直隶卫所府州县并在外浙江等布政
司都司所辖卫所府州县及边卫外夷属右寺
洪武十九年审刑司革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二十二年大理寺升正三品衙门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二十六年定大理寺一应审覆奏驳事宜设司
务官
按明会典二十六年定凡刑部十二部都察院十二
道五军都督府断事官五司问拟一应囚人犯该死
罪徒流者具写奏本发审笞杖罪名者行移公文发
审俱由通政司挂号另行入递预先差人连案同囚
送发到寺照依该管地方先从左右寺审录若审得
囚无冤枉者取讫各囚服辩在官案呈本寺连囚引
领赴堂圆审无异取据原问衙门司狱司印信收管
入卷将囚连案责付原押人收领回监听候发落候
递到各项奏本公文到寺将奏本抄白立案务要仔
细参详情犯罪名比照律条如罪名合律者准拟本
寺依式具本同将原来奏本缴送该科给事中编号
收掌然后印押平允仍由通政司回报原衙门如拟
施行如罪名不合律者依律照驳亦依式具本将原
来奏本缴送该科收掌仍发原问衙门再拟如二次
改拟不当仍前驳回议拟候三次改拟不当照例将
当该官吏具奏送问或中间招情有未明者必须驳
回再问若公文不必抄白就即立案其参详罪名准
拟合律照驳不合律及送问等项并如前行若审得
囚人告诉冤枉果有明白证佐取责所欣词状案呈
本寺连囚引领赴堂圆审相同将囚连案依前发回
原问衙门听候发落待奏本公文到寺将原来奏本
依式具本如前缴送该科公文止留本寺立案然后
仰令左右寺抄案备开囚人供词行移隔别衙门再
问若二次番异者再取本囚供状在官照例具奏会
同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衙门堂上官圆审回奏施
行
合律照驳式 大理寺卿臣某等谨奏为照驳失出
不应事刑部某部问拟李甲等一十六名数内合律
一十五名依合律张丙一名有照驳谨具奏闻
一照驳前件本寺照律张丙合得计赃准窃盗一贯
之上律杖七十罪无出入其刑部某部却准不应律
笞四十未审故失己出张丙杖罪三十所拟不当官
吏除尚书某侍郎某取自上裁其子部某部官吏某
人合送法司问罪仍令改正
一准拟事内干连人王乙等合得笞罪十名陈丁等
合得杖罪四名李甲一名无罪释放洪武 年 月
日
番异式 大理寺卿臣某等谨奏为某事某衙门问
拟某人一名审问番异原招某囚合发隔别衙门再
问谨具奏闻洪武 年 月 日
二次番异式 大理寺卿臣某等谨奏为某事某衙
门问拟某人等二名除审拟允当外数内某人一名
先为某衙门具本发审若原系公文者则云公文发
审本囚告诉冤枉取责供词在官已经照例行移隔
别衙门再问去后今据某衙门发审仍前执称冤枉
除再取供词在官外本囚合照例会各衙门堂上官
圆审谨具奏闻准 拟某人合得某罪一名洪武
年 月 日
各问刑衙门转详是年定在外都司布政司按察司
并直隶卫所府所一应刑名问拟完备将犯人就彼
监收具由申达于各上司都司并卫所申都督府布
政司并直隶府州申呈刑部按察司呈都察院具各
衙门备开招罪转行到寺详拟凡罪名合律者回报
如拟施行内有犯该重刑本寺奏闻回报不合律者
驳回再拟中间或有招词事情含糊不明者驳回再
问
凡在京问刑衙门大小词讼非经通政司准行非由
各衙门参送不许听理非由本寺评允不许发落若
徇私拘审及改易发落者听本寺参究
凡天下问刑衙门死罪重刑必由巡按御史会审详
允方许转详敢有故违听本寺查出参究
凡刑部等衙门送审囚犯是年定本寺每月审过一
应囚数分豁死罪徒流笞杖等项罪名置立印信文
册着令架阁库典吏日逐明白附写候至月终通类
具本奏闻
凡本寺审过囚犯每半月并刑部都察院原来奏本
通类封裹属官赍捧堂上官于御前面奏详审过审
拟合律若干名先行回报原问衙门依律照例发落
某人等若干名照依钦奉圣旨发落问招不明驳回
再问拟罪不当照驳再拟若干名并本寺日报囚数
奏本送科近例于每月十三二十六日御前面奏遇
免朝则候下月
是年定凡本寺审过刑部等衙门死罪囚人犯该十
恶决不待时者每月具本覆奏闻讫移文回报各该
衙门处决不系十恶者待秋分后覆奏处决近例惟
强盗真犯覆奏奉旨即便处决者则不时行刑余俱
待秋后处决
是年设大理寺司务
洪武二十九年大理寺革
按明会典云云
成祖永乐 年复大理寺官名
按明会典洪武二十九年寺革后复置改左右寺为
司官为都评副都评司务为都典簿永乐初左右寺
及官俱复旧左右寺职专主审录天下刑名凡罪有
出入者依律照驳事有冤枉者推情辨明务俾刑归
有罪不陷无辜
永乐七年令大理寺每月赴承天门外会同审录罪
犯
按明会典凡两法司囚犯七年以后令大理寺官每
月引赴承天门外行人司持节传旨会同五府六部
通政司六科等官审录输情服罪者如原拟发遣其
或称冤有词则仍令有司照勘推鞫
永乐十九年奏准刑部都察院问拟囚犯仍照洪武
年间定制送大理寺审录发遣
按明会典云云
英宗正统六年令大理寺属官同两法司官审录直
省罪囚
按明会典正统六年令本寺选差属官与刑部都察
院官请敕于南北直隶各布政司会同审录罪囚
宪宗成化六年定大理寺审奏事宜
按明会典永乐以来南京大理寺所审徒流已上罪
囚先移文回报原问衙门每季差官类奏请旨发落
成化六年以后俱经本寺复审其情罪允当者通类
奏请回报该寺施行其不当者照例驳回再问近由
南京奏来者止及大辟不及徒流以下
凡本寺详审过轻重罪囚旧例先移文回报原问衙
门每季差官类奏圣旨于本寺奏本上批出钦遵发
落成化六年以后下大理寺覆奏得旨回报本寺发
落
成化十七年定大理寺审录罪囚年限及定罪会问
事宜
按明会典凡五年审录十七年命司礼监太监一员
会同三法司堂上官于本寺审录罪囚以后每五年
一次着为令
凡两法司发审罪囚本寺承行历事监生即于来文
上粘小方纸一幅横列本寺卿少卿寺丞之姓于上
寺正寺副及该掌行评事之姓于其下若奏本粘于
护纸上连囚犯先送评事看详审覆若情词不悖议
拟相符因犯服辩文移停当即书允字于其姓之下
其或情词有异拟议未当囚犯番异文移舛错则直
随其事明白批之次以传于寺正寺副各批讫承行
监生呈于卿少卿寺丞复各看详若可允即各书行
于其姓之下不然亦随事批下该寺附案候圆审相
同或参驳或调问各依诸司职掌定制施行
凡发审罪囚有事情重大执词称冤不肯服辩者具
由奏请会同刑部都察院或锦衣卫堂上官于京畿
道问理
神宗万历三年定审录官往返程限及考核优劣之
制
按明会典万历三年议准差去审录官各量地方远
近立为程限北直隶三个月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
个月江南江北浙江江西福建湖广五个月四川广
东广西云南六个月入境以辞朝之日为始复命以
出境之日为始先具揭帖送部待各查事完备省各
官前后所奏已经议覆依准改驳件数多寡详加考
核如称职者奏准复职其有不识刑名改驳数多者
参奏降黜
万历九年更定二寺分理事务
按明会典九年以二寺事务烦简不均题准以刑部
十三司都察院十三道分管衙门分左右二寺审谳
令左寺审浙江等六司道右寺审江西等七司道无
外详日行与军民之分矣
左寺分审衙门旧定内府各监局六科尚宝司光禄
寺宗人府中书舍人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詹
事府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太仆寺鸿胪寺行人司
太医院钦天监上林苑监五城兵马司未出京长史
司都税司太仓等仓大兴隆寺台基厂锦衣卫旗手
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
羽林左卫羽林右卫羽林前卫金吾左卫金吾右卫
金吾前卫金吾后卫虎贲左卫燕山左卫燕山右卫
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彭城卫
永清左卫永清右卫武功左卫武功右卫武功中卫
武骧左卫武骧右卫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江淮卫济
川卫留守中卫留守左卫留守右卫留守前卫留守
后卫神策卫应天卫和阳卫广阳卫蕃牧千户所骁
骑右卫镇南卫龙虎卫龙虎左卫龙江右卫沈阳右
卫沈阳左卫水军左卫水军右卫英武卫龙江左卫
虎贲右卫武德卫广武卫龙骧卫飞熊卫天策卫豹
韬卫豹韬左卫兴武卫牺牲所鹰扬卫江阴卫横海
卫义勇右卫义勇前卫义勇后卫武成前卫武成中
卫武成后卫忠义右卫忠义前卫忠义后卫神武左
卫神武右卫神武后卫大宁中卫大宁前卫蔚州左
卫富峪卫会州卫宽河卫牧马千户所
九年更定浙江司道崇府中府御用监司设监内官
监成国公刑科神策卫留守中卫和阳卫腾骧左卫
广洋卫金吾前卫沈阳右卫武功右卫涿鹿左卫涿
鹿中卫蕃牧千户所直隶和州浙江都布按三司两
淮盐运司
福建司道户部户科太仆寺都知监印绶监甲字等
十库宝钞提举司孝陵卫献陵卫景陵卫裕陵卫泰
陵卫金吾后卫武功中卫武成中卫应天卫会州卫
牧马千户所美峪千户所定边卫开平中屯卫直隶
常州府广德州福建都布按三司福建行都司福建
盐运司
山东司道鲁府德府衡府泾府宗人府左府兵部兵
科尚宝司供用库戈戟司司苑局典牧所会同馆东
直门外牛房皇陵卫长陵卫羽林右卫沈阳左卫金
山口奠靖所潮河川守御千户所保定后卫德州左
卫宁靖千户所龙门千户所中都留守司凤阳府凤
阳卫寿州卫长淮卫泗州卫沂州卫滁州滁州卫安
东中护卫山东都布按三司山东盐运司辽东行太
仆寺辽东都司
广东司道应天府锦衣卫府军左卫水军左卫留守
左卫虎贲左卫济阳卫飞熊卫怀来千户所直隶延
庆州广东都布按三司
四川司道蜀府工部工科巾帽局织染局僧录司道
录司金吾左卫济州卫永清左卫府军卫武骧右卫
大宁前卫蔚州左卫广武卫神木千户所大名府怀
来卫怀安卫松江府金山卫四川都布按三司四川
行都司
贵州司道吏部吏科司菜局忠义中卫镇朔卫涿鹿
卫遵化卫兴州五屯卫涿州巡捕指挥梁城千户所
万全都司大宁都司保定府河间府卫真定府顺德
府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保安州卫永宁卫开
平卫蔚州卫宣府左卫宣府右卫兴和千户所广昌
千户所德州卫苏州府卫太仓卫贵州都布按三司
长芦盐运司
右寺分审衙门旧定顺天府并各属州县应天府并
各属州县北直隶府州县并卫所南直隶府州县并
卫所大宁都指挥使司并卫所万全都指挥使司并
卫所中都留守司并卫所兴都留守司并卫所皇陵
卫孝陵卫长陵卫献陵卫景陵卫裕陵卫茂陵卫泰
陵卫显陵卫康陵卫永陵卫浙江都布按三司并府
州县卫所江西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湖广都
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福建都布按三司行都司
并府州县卫所广东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广
西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四川都布按三司行
都司并府州县卫所云南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
所贵州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河南都布按三
司并府州县卫所陕西都布按三司行都司并府州
县卫所山东都布按三司并府州县卫所山西都布
按三司行都司并府州县卫所各王府衙门各行太
仆寺苑马寺各盐运市舶等司各土官衙门边外外
夷九年更定江西司道益府淮府弋阳府建安府乐
安府前府御马监酒醋局火药局面斤局留守前卫
燕山左卫永清右卫忠义前卫忠义后卫龙骧卫府
军前卫宽河卫龙江左卫龙江右卫天策卫武清卫
宣府前卫龙门卫庐州府卫六安卫九江卫江西都
布按三司
陕西司道秦府韩府庆府肃府后府南和伯行人司
尚衣监针工局西城兵马司康陵卫昭陵卫府军后
卫豹韬卫腾骧右卫义勇右卫兴武卫鹰扬卫江阴
卫横海卫保定中卫保定前卫保定左卫保定右卫
紫荆关太平府建阳卫陕西都布按三司陕西行都
司陕西行太仆寺甘肃行太仆寺河东盐运司
河南司道周府唐府赵府郑府伊府徽府礼部礼科
中书舍人詹事府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兵
仗局灵台司钟鼓司神乐观牺牲所东城兵马司教
坊司府军右卫羽林左卫彭城卫神武左卫武德卫
留守后卫神武右卫宁山卫淮安府卫大河卫邳州
卫扬州府卫高邮卫仪真卫武平卫归德卫两淮盐
运司徐州海州守御所盐城守御所通州守御所河
南都布按三司
山西司道晋府代府渖府怀仁府庆成府翰林院钦
天监上林苑监甜食房混堂司南城兵马司北城兵
马司旗手卫金吾右卫骁骑卫义勇前卫义勇后卫
大宁中卫龙虎卫英武卫沈阳中护卫沈阳中屯卫
镇江府卫徐州卫平定千户所倒马关山西都布按
三司山西行都司
湖广司道楚府岷府吉府辽府荣府兴都留守司右
府司礼监尚膳监尚宝监神宫监天财库茂陵卫永
陵卫武功左卫忠义右卫虎贲右卫神武中卫留守
右卫义勇左卫南水军右卫济川卫江淮卫宁国府
池州府宣州卫定州卫茂山卫保定左卫保定右卫
渤海千户所湖广都布按三司湖广行都司
广西司道靖江王府通政使司宝钞局银作局中兵
马司富峪卫镇南卫武骧左卫大兴左卫燕山左卫
燕山前卫羽林前卫羽林后卫通州卫通州左卫通
州右卫通州巡捕指挥延庆卫延庆左卫延庆右卫
徽州府新安卫安庆府卫广西都布按三司
云南司道承运库惜薪司太医院顺天府广平府永
平府卫真定卫山海卫抚宁卫卢龙卫万全左卫万
全右卫大同中屯卫密云中卫密云后卫蓟州守备
都指挥营州五屯卫东胜左卫东胜右卫潼关卫镇
海卫蒲州千户所乐安千户所平定千户所宽河千
户所云南都布按三司
皇清
大清会典大理寺
正官
满汉卿各一员
满汉少卿三员内满一员汉二员
汉寺丞一员
首领官
满汉司务各一员
属官
满左右寺正各一员汉军左右寺正各一员汉
左右寺正各一员
汉左右寺副各一员
堂评事二员内满洲一员汉军一员汉左右评
事各一员
满笔帖式六员内满文四员满汉文二员汉军
笔帖式二员
大理寺正三品衙门设满汉卿各一员满少卿
一员汉少卿二员汉寺丞一员其属置满洲汉
军汉寺正各二员汉寺副二员满洲汉军评事
各一员汉评事二员笔帖式八员其首领有满
汉司务各一员沿革详见吏部官制
职掌
大理寺掌管天下刑名内而刑部外而督抚有
具题重辟事情奉
旨三法司核拟者直省原有招揭到寺该左右寺官
即行据揭详核查所拟罪名是否与律例相符
出具看语呈堂俟刑部定立稿案送寺画题时
视其看语意见果属相同别无疑义者堂属一
体画题或其间情罪未明律例未协将稿案交
还刑部再行参酌若彼此意见仍有异同该左
右寺官即拟稿另为一议呈堂送刑部都察院
酌量议覆其在京现审事件止取刑部原案口
供详核有未协者呈堂赴刑部会同该司及该
道御史审拟真确务期明允方行画题
二寺分属
左右二寺分管在京各衙门暨直隶
盛京各省刑名与刑部十四司都察院六掌道会
同审谳
左寺分管
江南全省漕运总督霸州并所属县以上与刑
部江南清吏司都察院江南道会同审谳
浙江全省刑部都察院刑科京畿道南城涿州
并所属县以上与刑部浙江清吏司都察院浙
江道会同审谳
福建全省户部仓场户科仓院宝泉局坐粮厅
大通桥京通十仓宣课司左右两翼保定府除
新城定兴二县外余所属州县俱隶此保定左
卫以上与刑部福建清吏司都察院河南道会
同审谳
四川全省工部工科宝源局琉璃厂惜薪司街
道厅永平府并所属州县永平卫以上与刑部
四川清吏司都察院江南道会同审谳
贵州全省吏部吏科河间府除沧州并属县外
余所属州县俱隶此天津卫河间卫以上与刑
部贵州清吏司都察院山西道会同审谳
广东全省銮仪卫顺德府并所属州县昌平州
并所领顺义密云二县延庆州延庆卫定兴县
以上与刑部广东清吏司都察院山西道会同
审谳
山东全省宗人府兵部督捕理藩院太仆寺兵
科
盛京所属地方宁古塔将军衙门河道总督衙门
广平府并所属州县以上与刑部山东清吏司
都察院山东道会同审谳
右寺分管
湖广全省通州并所属县通州所以上与刑部
湖广清吏司都察院陕西道会同审谳
广西全省通政使司宛平县真定府并所属州
县以上与刑部广西清吏司都察院山东道会
同审谳
陕西全省本寺西城行人司沧州并所属县以
上与刑部陕西清吏司都察院陕西道会同审
谳
云南全省顺天府太医院直隶巡抚衙门金吾
左卫彭城卫神武左卫腾骧右卫永清左卫燕
山右卫遵化州并所属县蓟州并所属县良乡
县固安县永清县东安县香河县怀柔县以上
与刑部云南清吏司都察院浙江道会同审谳
河南全省礼部詹事府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
鸿胪寺礼科东城大兴县以上与刑部河南清
吏司都察院河南道会同审谳
山西全省内阁翰林院中书科钦天监上林苑
监北城拱极城宣府保安州宣府前卫万全左
卫万全右卫怀安卫蔚州卫保安卫怀来卫永
宁卫开平卫龙门卫梁城所以上与刑部山西
清吏司都察院山西道会同审谳
江西全省中城大名府并所属州县新城县以
上与刑部江西清吏司都察院江南道会同审
谳
大理寺部名臣列传
有虞氏
皋陶
按书经舜典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
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按大禹谟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
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
于中时乃功懋哉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
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
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
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
风动惟乃之休 按益稷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
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
于五千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迪有功
苗顽弗即工帝其念哉帝曰迪朕德时乃功惟叙皋
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
按史记五帝本纪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
疏
正义曰皋陶作士正平天下罪恶也
汉
张释之
按汉书本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
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
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爰盎知其贤惜
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
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
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
之为谒者仆射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
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
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向应亡穷者文
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
令释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
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
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
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
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亡恻隐之实以
故不闻其过陵夷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
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向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就车召释之骖乘徐行行问释之秦
之敝具以质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顷之太子
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
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
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
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繇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顷之至中郎将从行至霸陵上居外临□时慎夫人
从上指视慎夫人新丰道曰此走邯郸道也使慎夫
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凄怆悲怀顾谓群臣曰嗟
乎以北山石为□用纻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
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
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又何戚焉文帝称善其
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
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
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
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
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
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
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
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倾天下用法皆
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
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
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
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
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
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
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
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咸见释
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繇此天下称之文帝
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疾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则未
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王生者善为
黄老言处士常召居廷中公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
吾□解顾谓释之为我结□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
或让王生独奈何廷辱张廷尉如此王生曰吾老且
贱自度终亡益于张廷尉廷尉方天下名臣吾故聊
使结□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释之释之
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相犹尚以前过也年老病卒
于定国
按汉书本传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
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
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
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
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
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
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
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
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
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
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党在是乎于是太守杀
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熟郡中以此
大敬重于公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
史郡决曹补廷尉史以选与御史中丞从事治反者
狱以材高举侍御史迁御史中丞会昭帝崩昌邑王
征即位行淫乱定国上书谏后王废宣帝立大将军
光领尚书事条奏群臣谏昌邑王者皆超选定国繇
是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甚见任用数年迁水衡都
尉超为廷尉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
子礼为人谦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
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
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
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定国食酒至
数石不乱冬月请治谳饮酒益精明为廷尉十八岁
迁御史大夫甘露中代黄霸为丞相封西平侯
后汉
郭躬
按后汉书本传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
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
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郡内比之东
海于公年九十五卒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
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
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
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
明法律召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
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
人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今彭专军别
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棨戟
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
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
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
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
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
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章与囚同县疑其故也躬
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不逆诈君王法天刑不
可以委曲生意帝曰善迁躬廷尉正坐法免后三迁
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
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
一事奏之事皆施行着于令章和元年赦天下系囚
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而文不
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
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
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
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
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
以全人命有益于边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躬奏谳
法科多所生全永元六年卒官中子晊亦明法律至
南阳太守政有名迹弟子镇字桓锺少修家业辟太
尉府再迁延光中为尚书及中黄门孙程诛中常侍
江京等而立济阴王镇率羽林士击杀卫尉阎景以
成大功事在宦者传再迁尚书令太傅三公奏镇冒
犯白刃手剑贼臣奸党殄灭宗庙以宁功比刘章宜
显爵土以励忠贞乃封镇为定颍侯食邑二千户拜
河南尹转廷尉免永建四年卒于家诏赐冢茔地长
子贺当嗣爵让与小弟时而逃去积数年诏大鸿胪
下州郡追之贺不得已乃出受封累迁复至廷尉及
贺卒顺帝追思镇功下诏赐镇谥曰昭武侯贺曰成
侯贺弟祯亦以能法律至廷尉镇弟子禧少明习家
业兼好儒学有名誉延熹中亦为廷尉建宁二年代
刘宠为太尉禧子鸿至司隶校尉封城安乡侯郭氏
自弘后数世皆传法律子孙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
侯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郎将者二十余人侍御
史正监平者甚众
魏
高柔
按三国魏志本传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父靖为蜀
郡都尉柔留乡里谓邑中曰今者英雄并起陈留四
战之地也曹将军虽兖州本有四方之图未得安
坐守也而张府君先得志于陈留吾恐变乘间作也
欲与诸君避之众人皆以张邈与太祖善柔又年少
不然其言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
从之会靖卒于西州时道路艰涩兵寇纵横而柔冒
艰险诣蜀迎丧辛苦荼毒无所不尝三年乃还太祖
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
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
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
吏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
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
相仓曹属太祖欲遣锺繇等讨张鲁柔谏以为今猥
遣大兵西有韩遂马超谓为己举将相扇动作逆宜
先招集三辅三辅苟平汉中可传檄而定也繇入关
遂超等果反魏国初建为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
令曰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是
以舜流四凶族皋陶作士汉祖除秦苛法萧何定律
掾清识平当明于宪典勉恤之哉鼓吹宋金等在合
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
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
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
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
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
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
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
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迁为颍川
太守复还为法曹掾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
下柔谏曰设官分职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
信下之旨又达等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宜检治之太
祖曰卿知达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举而辨众事使
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昔叔孙通用群盗良有以
也达等后奸利发太祖杀之以谢于柔文帝践阼以
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转加治书执法民间
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
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
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
省讼缉熙治道也昔周公作诰称殷之祖宗咸不顾
小人之怨在汉太宗亦除妖言诽谤之令臣愚以为
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
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
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校事刘慈等自黄初初数年
之间举吏民奸罪以万数柔皆请惩虚实其余小小
挂法者不过罚金四年迁为廷尉魏初三公无事又
希与朝政柔上疏曰天地以四时成功元首以辅弼
兴治成汤仗阿衡之佐文武凭旦望之力逮至汉初
萧曹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此皆明王圣主任臣
于上贤相良辅股肱于下也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
梁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养高
鲜有进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
之谓也古者刑政有疑辄议于槐棘之下自今之后
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三公朝朔
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裨起
天听弘益大化帝嘉纳焉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
执法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
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竟勋勋死乃遣柔还寺明帝
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博士执经柔上疏曰臣闻遵
道重学圣人洪训褒文崇儒帝者明义昔汉末陵迟
礼乐崩坏雄战虎争以战阵为务遂使儒林之群幽
隐而不显太祖初兴愍其如此在于拨乱之际并使
郡县立教学之官高祖即位遂阐其业兴复辟雍州
立课试于是天下之士复闻庠序之教亲俎豆之礼
焉陛下临政允迪睿哲敷弘大猷光济先轨虽夏启
之承基周成之继业诚无以加也然今博士皆经明
行修一国清选而使迁除限不过长惧非所以崇显
儒术帅励怠惰也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故楚
礼申公学士锐精汉隆卓茂缙绅竞慕臣以为博士
者道之渊薮六艺所宗宜随学行优劣待以不次之
位敦崇道教以劝学者于化为弘帝纳之后大兴造
殿舍百姓劳役广采众女充盈后宫后宫皇子连夭
继嗣未育柔上疏曰二虏狡猾潜自讲肄谋动干戈
未图束手宜蓄养将士缮治甲兵以逸待之而顷兴
造殿舍上下劳扰若使吴蜀知人虚实通谋并势复
俱送死甚不易也昔汉文惜十家之资不营小台之
娱去病虑匈奴之害不遑治第之事况今所损者非
唯百金之费所忧者非徒北狄之患乎可粗成见所
营立以充朝宴之仪讫罢作者使得就农二方平定
复可徐兴昔轩辕以二十五子传祚弥远周室以姬
国四十历年滋多陛下聪达穷理尽性而顷皇子连
多夭逝熊罴之祥又未感应群下之心莫不悒戚周
礼天子后妃以下百二十人嫔嫱之仪既以盛矣窃
闻后庭之数或复过之圣嗣不昌殆能由此臣愚以
为可妙简淑媛以备内宫之数其余尽遣还家且以
育精养神专静为宝如此则螽斯之征可庶而致矣
帝报曰知卿忠允乃心王室辄克昌言他复以闻时
猎法甚峻宜阳典农刘龟窃于禁内射兔其功曹张
京诣校事言之帝匿京名收龟付狱柔表请告者名
帝大怒曰刘龟当死乃敢猎吾禁地送龟廷尉廷尉
便当考掠何复请告者主名吾岂妄收龟邪柔曰廷
尉天下之平也安得以至尊喜怒而毁法乎重复为
奏辞指深切帝意悟乃下京名即还讯各当其罪时
制吏遭大丧者百日后皆给役有司徒吏解弘遭父
丧后有军事受□当行以疾病为辞诏怒曰汝非曾
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柔见弘信甚羸劣奏陈其事
宜加宽贷帝乃诏曰孝哉弘也其原之初公孙渊兄
晃为叔父恭任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
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书称用罪伐厥
死用德彰厥善此王制之明典也晃及妻子叛逆之
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
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夫仲尼亮司马牛之忧祁
奚明叔向之过在昔之美义也臣以为晃信有言宜
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
其罪闭着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
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殓
于宅是时杀禁地鹿者身死财产没官有能觉告者
厚加赏赐柔上疏曰圣王之御世莫不以广农为务
俭用为资夫农广则谷积用俭则财蓄蓄财积谷而
有忧患之虞者未之有也古者一夫不耕或为之饥
一妇不织或为之寒中间已来百姓供给众役亲田
者既减加顷复有猎禁群鹿犯暴残食生苗处处为
害所伤不赀民虽障防力不能御至如荥阳左右周
数百里岁略不收元元之命实可矜伤方今天下生
财者甚少而麋鹿之损者甚多卒有兵戎之役凶年
之灾将无以待之惟陛下览先圣之所念愍稼穑之
艰难宽放民间使得捕鹿遂除其禁则众庶永济莫
不悦豫矣顷之护军营士窦礼近出不还营以为亡
表言逐捕没其妻盈及男女为官奴婢盈连至州府
称冤自讼莫有省者乃辞诣廷尉柔问曰汝何以知
夫不亡盈垂泣对曰夫少单特养一老妪为母事甚
恭谨又哀儿女抚视不离非是轻狡不顾室家者也
柔重问曰汝夫不与人有怨雠乎对曰夫良善与人
无雠又曰汝夫不与人交钱财乎对曰尝出钱与同
营士焦子文求不得时子文适坐小事系狱柔乃见
子文问所坐言次曰汝颇曾举人钱不子文曰自以
单贫初不敢举人钱物也柔察子文色动遂曰汝昔
举窦礼钱何言不邪子文怪知事露应对不次柔曰
汝已杀礼便宜早服子文于是叩头具首杀礼本末
埋藏处所柔便遣吏卒承子文辞往掘礼即得其尸
诏书复盈母子为平民班下天下以礼为戒在官二
十三年转为太常旬日迁司空后徙司徒太傅司马
宣王奏免曹爽皇太后诏召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
爽营太傅谓柔曰君为周勃矣爽诛进封万岁乡侯
高贵乡公即位进封安国侯转为太尉常道乡公即
位增邑并前四千前后封二子亭侯景元四年年九
十薨谥曰元侯孙浑嗣咸熙中开建五等以柔等着
勋前朝改封浑昌陆子
司马岐
按三国魏志司马芝传芝子岐从河南丞转廷尉正
迁陈留相梁郡有系囚多所连及数岁不决诏书徙
狱于岐属县县请豫治牢具岐曰今囚有数十既巧
诈难符且已倦楚毒其情易见岂当复久处囹圄邪
及囚至诘之皆莫敢匿诈一朝决竟遂超为廷尉是
时大将军爽专权尚书何晏邓扬等为之辅翼南阳
圭泰尝以言迕指考系廷尉扬讯狱将致泰重刑岐
数扬曰夫枢机大臣王室之佐既不能辅化成德齐
美古人而乃肆其私忿枉论无辜使百姓危心非此
焉在扬于是惭怒而退岐终恐久获罪以疾去官居
家未期而卒年三十五子肇嗣
晋
卫展
按晋书卫瓘传瓘子恒恒族弟展字道舒历尚书郎
南阳太守永嘉中为江州刺史累迁晋王大理诏有
考子证父或鞭父母问子所在展以为恐伤正教并
奏除之中兴建为廷尉上疏宜复肉刑语在刑法志
卒赠光禄大夫
北齐
宋世轨
按北齐书宋世良传世良弟世轨幼自严整好法律
稍迁廷尉卿洛州民聚结欲河桥吏捕案之连诸
元徒党千七百人崔暹为廷尉以之为反数年不断
及世轨为少卿判其事为劫于是杀魁首余从坐悉
舍焉时大理正苏珍之亦以平干知名寺中为之语
曰决定嫌疑苏珍之视表见里宋世轨时人以为寺
中二绝南台囚到廷尉世轨多雪之仍移摄御史将
问其滥状中尉毕义云不送移往复不止世轨遂上
书极言义云酷擅显祖引见二人亲敕世轨曰我知
台欺寺久卿能执理与之抗□但守此心勿虑不富
贵敕义云曰卿比所为诚合死以志在疾恶故且一
恕仍顾谓朝臣曰此二人□我骨鲠臣也及疾卒廷
尉御史诸系囚闻世轨死皆哭曰宋廷尉死我等岂
有生命
北周
赵肃
按周书本传肃字庆雍河南洛阳人也世居河西及
沮渠氏灭曾祖武始归于魏赐爵金城侯祖兴中书
博士父申侯举秀才后军府主簿肃早有操行知名
于时魏正光五年郦元为河南尹辟肃为主簿孝昌
中起加殿中侍御史加威烈将军奉朝请员外散骑
侍郎寻除直后转直寝永安初授廷尉天平二年转
监后以母忧去职起为廷尉正以疾免久之授征虏
将军中散大夫迁左将军大中大夫东魏天平初除
新安郡守秩满还洛大统三年独孤信东讨肃率宗
人为乡导授司州治中转别驾监督粮储军用不匮
太祖闻之谓人曰赵肃可谓洛阳主人也七年加镇
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都督仍别驾领所部义徒
守大坞又兼行台左丞东道慰劳九年行华山郡事
十三年除廷尉少卿明年元日当行朝礼非有封爵
者不得预焉肃时未有茅土左仆射长孙俭白太祖
请之太祖乃召肃谓曰岁初行礼岂得使卿不预然
何为不早言也于是令肃自选封名肃曰河清乃太
平之应窃所愿也于是封清河县子邑三百户十六
年除廷尉卿加征东将军肃久在理官执心平允凡
所处断咸得其情廉慎自居不营产业时人以此称
之十七年进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赐
姓乙弗氏先是太祖命肃撰定法律肃积思累年遂
感心疾去职卒于家子正礼
隋
源师
按隋书本传师字践言河南雒阳人也父文宗有重
名于齐开皇初终于莒州刺史师早有声望起家司
空府参军事稍迁尚书左外兵郎中又摄祠部后属
孟夏以龙见请雩时高阿那肱为相谓真龙出见大
惊喜问龙所在师整容报曰此是龙星初见依礼当
雩祭郊坛非谓真龙别有所降阿那肱忿然作色曰
何乃干知星宿祭竟不行师出而窃叹曰国家大事
在祀与戎礼既废也何能久乎齐亡无日矣七年周
武帝平齐授司赋上士高祖受禅除魏州长史入为
尚书考功侍郎仍摄吏部朝章国宪多所参定十七
年历尚书左右丞以明干着称时蜀王秀颇违法度
乃以师为益州总管司马俄而秀被征秀恐京师有
变将谢病不行师数劝之不可违命秀作色曰此是
我家事何预卿也师垂涕对曰师荷国厚恩忝参府
幕僚吏之节敢不尽心但比年以来国家多故秦孝
王寝疾奄至薨殂庶人二十年太子相次沦废圣上
之情何以堪处而有敕追王已淹时月今乃迁延未
去百姓不识王心傥生异议内外疑骇发雷霆之诏
降一介之使王何以自明愿王自计之秀乃从征秀
废之后益州官属多相连坐师以此获免后加仪同
三司炀帝即位拜大理少卿帝在显仁宫敕宫外卫
士不得辄离所守有一主帅私令卫士出外帝付大
理绳之师据律奏徒帝令斩之师奏曰此人罪诚难
恕若陛下初便杀之自可不关文墨既付有司义归
恒典脱宿卫近侍者更有此犯将何以加之帝乃止
转刑部侍郎师居职强明有口辨而无廉平之称未
几卒官有子□玉
赵绰
按隋书本传绰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在周初为天
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见
知累转内史中士父艰去职哀毁骨立世称其孝既
免丧
阙
三字
教中士高祖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
事参军寻
阙
三字
大夫从行军总管是云晖击叛蛮
以功拜仪同赐物千段高祖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
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寻迁尚书都官侍郎未几转
刑部侍郎治梁士彦等狱赐物三百段奴婢十口马
二十匹每有奏谳正色□然上嘉之渐见亲重上以
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陛下行尧舜之道多
存宽宥况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忻然纳之
因谓绰曰若更有闻见宜数陈之也迁大理少卿故
陈将萧摩诃其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上
曰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为以其名将之子为人所
逼耳因赦摩诃绰固谏不可上不能夺欲绰去而赦
之固命绰退食绰曰臣奏狱未决不敢退朝上曰大
理其为朕特赦摩诃也因命左右释之刑部侍郎辛
亶尝衣绯裈俗云利于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
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绰曰卿惜辛亶
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
可杀臣不得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
曰竟何如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而入良
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上禁行
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令
悉斩之绰进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
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之岂
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
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
欲相挫耶绰拜而益前诃之不肯退上遂入治书侍
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上以绰有诚直之心
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
失前后赏赐万计其后进位开府赠其父为蔡州刺
史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然胄断狱以情
而绰守法俱为称职上每谓绰曰朕于卿无所爱惜
但卿骨相不当贵耳仁寿中卒官时年六十三上为
之流涕中使吊祭鸿胪监护丧事有二子元方元袭
唐
徐有功
按唐书本传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
子博士文远孙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
莞县男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
参军杖者必斥之讫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
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周兴来俊臣丘神绩王
弘义等揣识后指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
逮掩搦护送楚掠凝惨又汗引天下豪杰驰使者即
按一切以反论吏争以周内穷诋相高后辄劝以官
赏于是以急变相告言者无虚日朝野震恐莫敢正
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
时博州刺史琅琊王冲责息钱于贵乡遣家奴督敛
与尉颜余庆相闻知奴自市弓矢还会冲坐逆诛魏
州人告余庆豫冲谋后令俊臣鞫治以反状闻有司
议余庆更永昌赦法当流侍御史魏元忠谓余庆为
冲督偿通书合谋明甚非曰支党请殊死籍其家诏
可有功曰永昌赦令与虺贞同恶魁首已伏诛支党
未发者原之书曰歼厥渠魁律以造意为首寻赦已
伏诛则魁首无遣余庆赦后被言是为支党今以支
为首是以生入死赦而复罪不如勿赦生而复杀不
如勿生窃谓朝廷不当尔后怒曰何谓魁首答曰魁
者大帅首者元谋后曰余庆安得不为魁首答曰若
魁首者虺贞是已既已伏诛余庆今方论罪非支党
何后意解乃曰公更思之遂免死当此时左右及卫
仗在廷陛者数百人皆缩项不敢息而有功气定言
详然不挠有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前已物故
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己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
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
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如此护宥
者数十百姓累转秋官郎中凤阁侍郎任知古冬官
尚书裴行本等七人被诬当死后谓宰相曰古人以
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群公丐知古等赐以再生
可乎俊臣张知默固请如法后不许俊臣独引行本
更验前罪有功奏曰俊臣违陛下再生之赐不可以
示信于是悉免死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
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
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
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免官俄起为左肃
政台侍御史辞曰臣闻鹿走山林而命系庖厨者势
固自然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坐此死矣
后固授之天下闻有功复进洒然相贺时有诏公坐
流私坐徒以上会赦免逾百日不首者复论有功奏
曰陛下宽殊死罪已发者原之是通改过之心自新
之路故律告赦前事以其罪坐之若无告言所犯终
不自发如告言赦前事则与律乖今赦前之罪不自
言者还以法论即恩虽布天下而一罪不能贷臣窃
为陛下不取后更诏五品以上议可又上疏曰天下
员有定比选者日多选曹诿嘱公行嚣谤满路唐季
人多逆节鞫讯结断刑惨狱严革命岁久其流弗改
事表生情法外构理而刻薄吏驱扇成奸虽朝堂进
表列匦内牒叫阍弗听叩鼓弗闻使申其冤正增其
枉诚令天官铨注有所不平法司推断舞法深诋三
司理匦受所上章拥塞不白者皆许臣按验劾发夺
禄贬劳不越月逾时可致刑措后纳之窦孝谌妻庞
为其奴怖以妖祟教为夜解因告以厌诅给事中薛
季昶鞫之庞当死子希瑊讼冤有功明其枉季昶劾
有功党恶逆当弃市有功方视事令史泣以告有功
曰岂独吾死而诸人长不死耶安步去后召诘曰公
比断狱多失出何耶对曰失出臣小过好生陛下大
德后默然庞得减死有功免为民起拜右司郎中转
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
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
之何也对曰尔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
私害公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辞
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冤罔凡
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然疾之如雠矣改司仆少
卿卒年六十八赠司刑卿中宗即位加赠越州都督
遣使就第吊祭赐物百段授一子官开元初窦希瑊
等请以己官让有功子惀以报旧德由是自大理司
直迁恭陵令会昌中追谥忠正初鹿城主簿潘好礼
慕有功为人论之曰昔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
人今有功断狱亦天下无冤人然释之当汉文帝时
中外无事守法而已有功居革命之际周兴来俊臣
等掩义隐贼崇饰恶言以诬盛德有功守死明道身
滨殆者数矣此其贤于释之明甚或称有功仁恕过
汉于张起居舍人卢若虚曰徐公当雷霆之震而能
全仁恕虽千载未见其比
宋
剧可久
按宋史本传可久字尚贤涿州范阳人沉毅方正明
律令与冯道赵凤为友后唐同光初凤荐于朝补徐
州司法以干职闻召为大理评事赐绯逾年迁大理
正坐误治狱责授登州司户遇赦召为著作郎仕晋
历殿中少监太子右谕德大理少卿赐金紫晋祖崩
可久方在病告有司纠以不赴国哀坐免未几复官
迁大理卿周广顺初改太仆卿复为大理卿会郑州
民李思美妻诣御史台诉夫私鬻盐罪不至死判官
杨瑛置以大辟有司摄治瑛瑛具伏可久断瑛失入
减三等徒二年半宰相王峻欲杀瑛召可久谓之曰
死者不可复生瑛枉杀人其可恕耶可久执议益坚
瑛得免死由是忤峻改太仆卿分司西京显德三年
所举官犯赃可久坐停任明年复起为右庶子世宗
以刑书深古条目繁细难于检讨又前后敕格重互
亦难详审于是中书门下奏曰伏以刑法者御人之
□勒救弊之斧斤有国家者不可一日而废也虽尧
舜之世亦不能舍此而致治今奉制旨删定律令有
以见明罚敕法之意也窃以朝廷之所用者律十二
卷律疏三十卷式二十卷令三十卷开成格一十卷
大中统类一十二卷后唐以来至汉末编敕三十三
卷及国朝制敕等律令则文辞古质或难以详明格
敕则条目繁多或有所疑误将救舞文之弊宜伸画
一之规所冀民不陷刑吏有所守臣等商议望准制
旨施行仍命侍御史知杂事张湜太子右庶子剧可
久殿中侍御史率汀职方郎中邓守中仓部郎中王
莹司封员外郎贾玭太常博士赵砺国子博士李光
赞大理正苏晓太子中允王伸等十人编集新格勒
成部秩律令之有难解者就文训释格敕之有繁杂
者随事删削其有矛盾相违轻重失宜者尽从改正
无或拘牵候毕日委御史台尚书省四品以上及两
省五品以上官参详可否送中书门下议定从之自
是湜等于都省集议删定仍令大官供膳五年书成
凡三十卷目曰刑统宰相请颁天下与律疏令式并
行可久复拜大理卿建隆三年告老改光禄卿致仕
卒年七十七可久在廷尉四十年用法平允以仁恕
称
陈太素
按宋史本传太素字仲华河南缑氏人中进士第尝
为大理评断官入审刑为详议官权大理少卿又判
大理事任刑法二十余年朝廷有大狱疑必召与议
太素为推原人情以传法意众皆释然自以为不及
虽号明习法令然所论建亦或有不中每临案牍至
忘寝食大寒暑不变子弟或止之答曰囹圄之苦岂
不甚于我也历知江阴军兖州明州有治迹在大理
耳疾数求罢执政以为任职弗许累官至尚书兵部
郎中卒太素家行修治尤善论刑名常以为有司议
法当据文直断不可求曲当法求曲当法所以乱也
马寻
按宋史陈太素传同时有马寻者须城人举毛诗学
究累判大理寺以明习法律称历提点两浙陕西刑
狱广东淮南两浙转运使知湖抚汝襄洪宣邓滑八
州襄州饥人或群入富家掠囷粟狱吏鞫以强盗寻
曰此脱死耳其情与强盗异奏得减死论着为例终
司农卿
杜纯
按宋史本传纯字孝锡濮州甄城人少有成人之操
伯父没官南海上其孤弱柩不能还纯白父请往如
期而丧至以荫为泉州司法参军泉有蕃舶之饶杂
货山积时官于州者私与为市价十不偿一唯知州
关咏与纯无私买人亦莫知后事败狱治多相牵系
独两人无与咏犹以不察免且檄参对纯愤懑陈书
使者为讼冤咏得不坐熙宁初以河西令上书言政
王安石异之引置条例司数与论事荐于朝充审刑
详议官或议复肉刑先以刖代死刑之轻者纯言今
盗贼抵死岁不减五十以死惧民民常不畏而况于
刖乎人知不死犯者益众是为名轻而实重也事遂
寝秦帅郭逵与其属王韶成讼纯受诏推鞫得韶罪
安石主韶变其狱免纯官韩绛为相以检详三司会
计安石再来乃请监池州酒久之为大理正上言朝
廷非不恶告讦而有觇事者以擿抉隐微盖京师聚
万姓易以宿奸于计当然非扰人也比来或徒隶觖
望或民相怨仇或意冒告赏但泛云某有罪某知状
官不识所逮之囚囚不省见逮之故若许有司先计
其实而坐为欺者以诬告当无不竟矣隰州商尹奇
贸温泉矾有羡数云官润之寺欲械讯河东纯曰奇
情止尔若傅致其罪恐自是民无复敢货矾则数百
万之储皆为土石请姑没其羡而释其人曹州民王
坦避水患以车载货入京征商者以为匿税将议黥
坦纯复争之卿杨汲奏为立异又废于家元佑元年
范纯仁韩维王存孙永交荐之除河北转运判官初
更役书司马光称其论议详尽予之书曰足下在彼
朝廷无河北忧纯因建言河防旧隶转运今乃领属
都水外丞计其决溢之变前日不加多今日不加少
然出财之司则常忧费而缓不急用财之官则宁过
计而无不及不如使之归一后如其言召为刑部员
外郎大理少卿擢侍御史言者诋其不由科第改右
司郎中寻知相州徙徐州陕西转运使还拜鸿胪光
禄卿权兵部侍郎谢病以集贤院学士提举崇福宫
改修撰卒年六十四
韩晋卿
按宋史本传晋卿字伯修密州安丘人为童子时日
诵书数千言长以五经中第历肥乡嘉兴主簿安肃
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
天府知同州寿州奏课第一擢刑部郎中元佑初知
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
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入为大理少卿迁
卿晋卿自仁宗朝已典讼臬时朝廷有疑议辄下公
卿杂议开封民争鹑杀人王安石以为盗拒捕斗而
死杀之无罪晋卿曰是斗杀也登州妇人谋杀夫郡
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晋卿曰当死事久不
决争论盈庭终持之不肯变用是知名元丰置大理
狱多内庭所付晋卿持平考核无所上下神宗称其
才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鞫弗成者必以委之
常被诏按治宁州狱循故事当入对晋卿曰奉使有
指三尺法具在岂应刺候主意轻重其心乎受命即
行诸州请谳大辟执政恶其多将劾不应谳者晋卿
曰听断求所以生之仁恩之至也苟谳而获谴后不
来矣议者又欲引唐日覆奏令天下庶戮悉奏决晋
卿言可疑可矜者许上请祖宗之制也四海万里必
须系以听朝命恐自今瘐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朝廷
皆行其说故士大夫间推其忠厚不以法家名之卒
于官
王吉甫
按宋史本传吉甫字邦宪同州人举明经练习法律
试断刑入等为大理评事累迁丞正刑部员外郎大
理少卿舒亶以官烛引至第执政欲坐以自盗吉甫
谓不可执政怒移狱他所吉甫亦就辨亶乃用饮食
论罪不以烛也南郊起幔城役卒急于毕事董役者
责之曰此殆类白露屋耳卒诉之吏当非所宜言论
死吉甫谓非□诅不应死遂求对神宗怒曰得非为
白露屋事来耶吉甫从容敷陈不少慑帝为霁怒其
人得释苏轼南迁所过郡守有延馆之者走马使上
闻诏鞫之吉甫议当笞宰相章惇不悦吉甫曰法如
是难以增加成罪卒从笞太仓火议诛守者十余人
亦争之皆得不死其持论宽平大抵类此请知齐州
梓州梓在东州为壮藩户口最盛转运使欲增折配
以取羡余吉甫谓其僚曰民力竭矣一增之后不可
复减吾宁贻使者怒忍为国敛怨为民基祸哉竟却
之历提点梓州路京畿刑狱开封少尹知同邢汉三
州以中大夫卒年七十吉甫老于为吏廉介不回但
一于用法士恨其少缘饰云
李伯宗
按宋史本传伯宗字会之河阳人第进士知内丘咸
阳太康县建言朝廷行方田均税之法令以丰岁推
行今州县吏苟简怀异者指熟为灾而贪进幸赏者
掩灾为熟望深察其违戾而置诸罚括县壮丁为兵
得千人上其名数与按阅之法知枢密院蔡卞喜而
荐之提举京畿保甲使行其说增籍二万已而有诉
者陈牒至八百七十左迁通判相州提举白波辇运
提点江淮坑冶铸钱入为将作少监开封民有鬻神
祠故帽饰以龙者吏以为乘舆服御伯宗曰此无他
当坐不应为尔尹不从具以请如伯宗议历大理卿
入对言今情重法轻者许奏请而情轻法重者不得
焉恐非仁圣忠恕之意徽宗纳之迁刑部侍郎与王
黼不相能用胥吏微过罢提举崇福宫明年知同州
徙陕西都转运使以通奉大夫显谟阁待制卒赠光
禄大夫谥曰荣
王衣
按宋史本传衣字子裳济南历城人以门荫仕中明
法科历深冀二州法曹掾入为大理评事升寺正林
灵素得幸将毁释氏以逞其私襄州僧杜德宝毁体
然香有司观望灵素意捕以闻衣阅之曰律自伤者
杖而已灵素求内批坐以害风教窜流之停衣官寻
予祠为陕西都转运司主管文字详定一司□令所
删定官通判袭庆府知濠州未行召为刑部员外郎
建炎初为司勋郎中迁大理少卿三年韩世忠执苗
傅刘正彦献俘槛车几百两先付大理狱将尽尸诸
市衣奏曰此曹在律当诛顾其中妇女有顾买及卤
掠以从者高宗矍然曰卿言极是朕虑不及此也即
诏自傅正彦妻子外皆释之范琼有罪下大理寺衣
奉诏鞫之琼不伏衣责以靖康围城中逼迁上皇擅
杀吴革迎立张邦昌事琼称死罪衣顾吏曰囚词服
矣遂赐死释其亲属将佐四年升大理卿初带御器
械王球为龙德宫都监尽盗本宫宝玉器玩事觉帝
大怒欲诛之衣曰球固可杀然非其所隐匿则尽为
敌有何从复归国家乎乃宽之先是百司愆戾付寺
劾之至三问取伏状被劾者惧对莫敢辨衣奏曰伏
与辨二事也若一切取伏是以威迫之不使自直非
法意也乞三问未承者听辨从之同详定一司□令
删杂犯死罪四十七条书成帝嘉其议法详明绍兴
元年权刑部侍郎二年除集英殿修撰奉祠既而赵
令畤应诏荐之复召为刑部侍郎为言者所格四年
卒于家衣质直和易持法不阿议者贤之
金
移剌慥
按金史本传慥本名移敌列契丹虞吕部人通契丹
汉字尚书省辟契丹令史摄知除擢右司都事正隆
南伐兼领契丹汉字两司都事大定二年除真定少
尹入为侍御史母忧去官起复右司员外郎累官陈
州防御使左丞相纥石烈良弼致仕上问谁可代卿
者对曰陈州防御使移剌慥清干忠正臣不及也遂
召为太府监改刑部侍郎十九年以按出虎等八猛
安自河南徙置大名东平之境还为大理卿被诏典
领更定制条初皇统间参酌隋唐辽宋律令以为皇
统制条海陵虐法率意更改或同罪异罚或轻重不
伦或共条重出或虚文赘意吏不知适从夤缘舞法
慥取皇统旧制及海陵续降通类校定通其窒碍略
其繁碎有例该而条不载者用例补之特阙者用律
增之凡制律不该及疑不能参决者取旨画定凡特
旨处分及权宜条例内有可常行者收为永格其余
未可削去者别为一部大凡一千一百九十余为十
二卷书奏诏颁行之赐银币有差顷之摘徙山东猛
安八谋克于河北东路置之□干青狗儿两猛安旧
居之地诏无牛耕者买牛给之摄御史大夫数月改
御史中丞兼同修国史迁刑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寻
改大兴尹驾幸上京显宗守国使人谕之曰自大驾
东巡京尹所治甚善我将有春水之行当益勤乃事
还以所获鹅鸭赐之有疾在告遣官医诊视复为刑
部尚书上还自上京以为西京留守改临洮尹卒
明
汤宗
按明外史本传宗字正传浙江平阳人洪武末由太
学生擢河南按察佥事改北平建文时上变告言按
察使陈瑛受燕王金钱有异谋诏逮瑛安置广西而
迁宗山东按察使坐事左迁刑部郎中出知苏州府
时苏连岁大水民流逋租至十余万石宗不忍迫促
谕富民出米代输民素德宗从之不三月逋租悉完
永乐元年有谮其坐视水患者逮下狱谪判潞州以
黄淮荐召还为大理守丞或言宗曾发潜邸事者帝
曰帝王惟才是使何论旧嫌竟擢用之寻奉命赈饥
河南还署户部事解缙下狱词连宗坐系十余年仁
宗立复大理丞进左少卿再进南大理卿宣宗初清
军山东会天久不雨宗极陈民间饥困之状帝为蠲
租免役罢不急之务宣德二年卒
王概
按明外史本传概字同节庐陵人正统七年进士授
刑部主事历郎中景泰初迁湖广右参政调河南概
迈负气习于刑名每行部辄立决疑狱转按察使
时多系囚概讯鞫三日狱为之空天顺初帝甚重封
诰长吏非政绩着闻未尝滥予唯概与布政使胡本
惠得之朝觐入都校尉发其纳属官贿下诏狱既有
奏其纵子侄索贿者遣官按问皆无验初概之在湖
广也襄宪王才之至是王入朝帝问所过长吏贤否
对曰臣道出河南百姓数千遮道言王廉使冤幸奏
天子还我王廉使帝喜立命概复任有弘农千户陈
安者与同僚争殴诉于指挥李斌斌不问安□之欲
奏陷斌斌文致安罪缢之狱中安家诉冤下巡按御
史邢宥讯治斌惧厚赂石亨适概考满至京亨属概
言于宥薄斌罪已而事露概已忧去逮下诏狱会赦
得释六年起复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时关中洊
饥盗贼窃发概督所司发廪赈贷流移复业召为大
理卿成化初奏言旧制天下狱讼无不由州县近法
司每宽越诉者致狱益繁请仍禁之便诏可久之奏
行处置条例十事概居大理十年多所平反审驳奏
当会文切理谳狱者传为式九年代陆瑜为刑部尚
书明年卒谥恭毅
大理寺部艺文一
廷尉箴 汉扬雄
天降五刑惟夏之绩乱兹平民不回不辟昔在尤
爰作淫刑延于苗民夏氏不宁穆王耄荒甫侯伊谋
五刑训天周以阜基厥后陵迟上帝不觚周轻其制
秦繁其辜五刑纷纷靡遏靡止寇贼满山刑者半市
昔唐虞象刑天民是全纣作炮烙坠民于渊故有国
者无云何谓是刖是劓无云何害是剖是割惟虐惟
杀人莫予奈殷以刑颠秦以酷败狱臣司理敢告执
谒
大理箴 后汉崔骃
邈矣皋陶翊唐作士设为犴狴九刑允理如石之平
如渊之清三槐九棘以质以听罪人斯殛凶旅斯迸
熙乂帝载旁施作明昔在仲尼哀矜圣人子罕礼刑
卫人释艰释之其忠勋亮孝文于公哀寡定国广门
敻哉邈矣旧训不遵主慢臣骄虐用其民赏以崇欲
刑以肆忿纣作炮烙周人灭殷桀用淫刑汤誓其军
卫鞅酷烈卒殒于秦不疑加害祸不及身嗟兹大理
慎于尔官赏不可不思断不可不虔或有忠能被害
或有孝而见残吴沉子胥殷剖比干莫遂尔情是截
是刑无遂尔心以速以殛天鉴在显无细不录福善
祸恶其效甚速理臣思律敢告执狱
授蔡法度廷尉制 梁沈约
民命所悬系乎三尺止杀除残实由乎此是以皋陶
作士五刑惟明于张莅官世无冤狱且汉代律书出
乎小杜吴雄以三世法家继为理职郭躬以律学通
明仍业司士爰及晋氏此风未泯叔则元凯并各名
家自兹厥后斯尚渐薄迄至于今损弃顿尽衣冠士
子耻复用心州郡奸吏恣其取舍舞文弄法非止一
涂朕膺天受命为兆民主每一念此忘寝与食尚书
删定左曹郎中蔡法度少好律书明晓法令世之所
废笃志不怠至于章句蹐滞名程乖碍莫不斟酌厥
衷允得其门方欲寄以国刑开示后学拔才取士岂
有定方自世道浇流浮伪云起量计多少辩校锥刀
若遵往从旧守而勿失岂所以轨仪上世垂风于后
宜加褒擢弗系常阶可守廷尉卿主者施行
宗正卿陆余庆早回翔于近密久践历于中外雍容
文雅自然素征清商萧散风华莫不瑶林琼树必当
和而不挠贞则有恒正罚金于后人戒刻木于前吏
念兹钦恤深可哀矜宜修白云之典俾静黄沙之职
大理寺箴 明宣宗
有虞用士弼教明刑秦汉相继廷尉是称命曰大理
由景之世暨于今兹一以辅治列之九卿有翼有承
鉴空衡平视狱之成简于五辟以正刑罚维过斯宥
维义之合刑不可赎死不可生惟尔是凭不可不矜
易简明慎书戒钦恤祗率勿违乃德之吉惟官惟反
惟货惟来终迷不复乃祸之阶粤昔苏公式敬由狱
以长王国永命攸属呜呼若人悠悠我思尔仪尔规
服此戒辞
大理寺部艺文二
诗
江陵道中呈李孙三学士 唐韩愈
栖栖法曹掾何以自卑陬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
早知大理官不列三台俦何况亲犴狱敲榜发奸偷
悬知失事势恐自罹罝罘
送大理寺卿出镇江西 杜牧
一室何劳扫三章自不冤精明如定国孤峻似陈蕃
和许朝奉 宋苏轼
清绝闻诗语疏通岂法流传家有衣□断狱尽春秋
大理寺部纪事
新序管仲言齐桓公曰决狱折中不诬无罪不杀无
辜则臣不若弦宁请置以为大理
说苑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
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凡立廷理
者将以司犯王令而察触国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
不挠刚而不折今弃法而背令而释犯法者是为理
不端怀心不公也岂吾营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驳于
法也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
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
是吾不公之心明着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
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
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
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
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
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
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
方正公平
新序晋文公反国李离为大理过杀不辜自系曰臣
之罪当死文公令之曰官有上下法有轻重是下吏
之罪也非子之过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下让
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过听杀无辜委下畏死非
义也臣之罪当死矣文公曰子必自以为有罪则寡
人亦有过矣李离曰君量能而授官臣奉职而任事
臣受印绶之日君命曰必以仁义辅政宁过于生无
失于杀臣受命不称壅惠蔽恩如臣之罪乃当死君
何过之有且理有法失生即生失杀即死君以臣为
能听微决疑故任臣以理今离刻深不顾仁义信文
墨不察是非听他辞不精事实掠服无罪使百姓怨
天下闻之必议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积于百
姓恶扬于天下权轻于诸侯如臣之罪是当重死文
公曰吾闻之也直而不枉不可与往方而不圆不可
与长存愿子以此听寡人也李离曰君以所私害公
法杀无罪而生当死二者非所以教于国也离不敢
受命文公曰子独不闻管仲之为人臣邪身辱而君
肆行污而霸成李离曰臣无管仲之贤而有辱污之
名无霸王之功而有射钩之累夫无能以临官藉污
以治人君虽不忍加之于法臣亦不敢污官乱治以
生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
韩诗外传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而好直
王使为理于是道有杀人者石奢追之则父也还返
于廷曰杀人者臣之父也以父成政非孝也不行君
法非忠也弛罪废法而伏其辜臣之所守也遂伏鈇
锧曰命在君君曰追而不及庸有罪乎子其治事矣
石奢曰不然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以
死罪生不廉也君欲赦之上之惠也臣不能失法下
之义也遂不去鈇锧刎颈而死
说苑卫灵公问于史曰政孰为务对曰大理为务
听狱不中死者不可生也断者不可属也故曰大理
为务
韩子荆庄王有茅门之法曰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
马蹄践溜者廷理斩其辀戮其御于是太子入朝马
蹄践溜廷理斩其辀戮其御太子怒入为王泣曰必
为我诛戮廷理王曰法者所以敬宗庙尊社稷故能
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焉可诛也夫犯
法废令不尊敬社稷者是臣乘君而下尚校也臣乘
君则失主威下尚校则上位危威失位危社稷不守
吾将何以遗子孙于是太子乃还走避舍露宿三日
北面再拜请死罪
汉书张汤传汤为延尉是时上方乡文学汤决大狱
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平
亭疑法奏谳疑必奏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
着谳法廷尉挈令扬主之明奏事即谴汤摧谢乡上
意所便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曰固为臣议如此上责
臣臣弗用愚抵此罪常释间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
知为此奏乃监掾史某所为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解
人之过如此所治即上意所欲□予监吏深刻者即
上意所欲释予监吏轻平者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
即下户羸弱时口言虽文致法上裁察于是往往释
汤所言丞相弘数称其美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
皆穷根本严助伍被上欲释之汤争曰伍被本造反
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
弗诛后不可治上可论之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
为功多此类由是益尊任迁御史大夫
儿宽传宽以射策为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宽
为人温良有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
明也时张汤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
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
北地视畜数年还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
再见却矣掾史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史因使宽
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
乃奇其材以为掾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
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儿宽上曰
吾固闻之久矣汤由是乡学以宽为奏谳掾以古法
义决疑狱甚重之
杜周传周为廷尉其治大抵放张汤而善候司上所
欲挤者因而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
状客有谓周曰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
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
所是着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
乎至周为廷尉诏狱亦益多矣二千石系者新故相
因不减百余人郡吏太府举之廷尉一岁至千余章
章大者连逮证案数百小者数十人远者数千里近
者数百里会狱吏因责如章告劾不服以掠笞定之
于是闻有逮证皆亡匿狱久者至更数赦十余岁而
相告言大抵尽诋以不道以上廷尉及中都官诏狱
逮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有余万
孔光传光左迁廷尉久典尚书练法令号称详平时
定陵侯淳于长坐大逆诛长小妻乃始等六人皆以
长事未发觉时弃去或更嫁及长事发丞相方进大
司空武议以为令犯法者各以法时律令论之明有
所讫也长犯大逆时乃始等见为长妻已有当坐之
罪与身犯法无异后乃弃去于法无以解请论光议
以为大逆无道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欲惩
后犯法者也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长未自
知当坐大逆之法而弃去乃始等或更嫁义已绝而
欲以为长妻论杀之名不正不当坐有诏光议是
朱博传博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平天下狱博恐为
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史谓曰廷尉本起
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
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
其中掾史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
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
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
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
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
不可欺者
三辅决录茂陵何比干汉武时丞相公孙弘举为廷
尉右平世无冤民号曰何公
后汉书陈宠传永元六年宠代郭躬为廷尉性仁矜
及为理官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
恕帝辄从之济活者甚众其深文刻敝于此少衰宠
又钩校律令条法溢于甫刑者除之曰臣闻礼经三
百威仪三千故甫刑大辟二百五刑之属三千礼之
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今律令
死刑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赎罪以下二千
六百八十一溢于甫刑者一千九百八十九其四百
一十大辟一千五百耐罪七十九赎罪春秋保干图
曰王者三百年一蠲法汉兴以来三百二年宪令稍
增科条无限又律有三家其说各异宜令三公廷尉
平定律令应经合义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赎罪
二千八百并为三千悉删除其余令与礼相应以易
万人视听以致刑措之美传之无穷未及施行会坐
诏狱吏与囚交通抵罪诏特免刑
陈忠传忠字伯始永初中辟司徒府三迁廷尉正以
才能有声称司徒刘恺举忠明习法律宜备机密于
是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忠自以世典刑法用心务
在宽详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
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
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以省请谳之敝又上除
蚕室刑解臧吏三世禁锢狂易杀人得减重论母子
兄弟相代死听赦所代者事皆施行
杨赐传赐拜尚书令数日出为廷尉赐自以代非法
家言曰三后成功惟殷于民皋陶不与焉盖吝之也
遂固辞以特进就第
何敞传敞六世祖比干武帝时为廷尉正与张汤同
时汤持法深而比干务仁恕数与汤虽不能尽得然
所济活者以千数
会稽典录盛吉字君达为廷尉性多哀怜其妻谓吉
曰君为天下执法不可使一人滥罪殃及子孙其囚
无后嗣者令其妻妾得入使有遗类视事十二年天
下称有恩也
述异记后汉季子长为政欲知囚情以梧桐木为之
像囚形穿地为坎卧木囚于其中祝之罪正者不动
冤者木囚动出时谓精诚所应子长时为大理卿
三国魏志司马芝传芝为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
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曰夫刑罪之失失在苛
暴今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胜掠或至诬服诬
服之情不可以折狱且简而易从大人之化也不失
有罪庸世之治耳今宥所疑以隆易从之义不亦可
乎太祖从其议
锺毓传毓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听君父己没臣子
得为理谤
晋书刘颂传颂迁议郎守廷尉时尚书令史扈寅非
罪下狱诏使考竟颂执据无罪寅遂得免时人以颂
比张释之在职六年号为详平会灭吴诸将争功遣
颂校其事以王浑为上功王浚为中功帝以颂持法
失理左迁京兆太守
王彪之传彪之为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
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
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
尉所料不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
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
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
有赦愚意常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
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南史顾协传协少清介有志操初为廷尉正冬服单
薄寺卿蔡法度欲解襦与之惮其清严不敢发口
魏书游明根传明根子肇肇之为廷尉也世宗常私
敕肇有所降恕肇执而不从曰陛下自能恕之岂足
令臣曲笔也其执意如此
隋书卢思道传思道为散骑侍郎奏内史侍郎事于
时议置六卿将除大理思道上奏曰省有驾部寺留
太仆省有刑部寺除大理斯则重畜产而贱刑名诚
为未可又陈殿庭非杖罚之所朝臣犯笞罪请以赎
论上悉嘉纳之
刑法志大理寺丞杨远刘子通等性爱深文每随牙
奏狱能承顺帝旨帝大悦并遣于殿庭三品行中供
奉每有诏狱专使主之候帝所不快则案以重抵无
殊罪而死者不可胜原远又能附杨素每于涂中接
候而以囚名白之皆随素所为轻重其临终赴市者
莫不涂中呼枉仰天而哭
文帝尝发怒六月棒杀人大理少卿赵绰固争曰季
夏之月天地成长庶类不可以此时诛杀帝报曰六
月虽曰生长此时必有雷霆天道既于炎阳之时震
其威怒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遂杀之大理掌固来
旷上封事言大理官司恩宽帝以旷为忠直遣每旦
于五品行中参见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囚帝使
信臣推验初无阿曲帝又怒旷命斩之绰因固争以
为旷不合死帝乃拂衣入阁绰又矫言臣更不理旷
自有他事未及奏闻帝命引入阁绰再拜请曰臣有
死罪三臣为大理少卿不能制驭掌固使旷触挂天
刑死罪一也囚不合死而臣不能死争死罪二也臣
本无他事而妄言求入死罪三也帝解颜会献皇后
在坐帝赐绰二金杯酒饮讫并以杯赐之旷因免死
配徒广州
唐书孙伏伽传伏伽累迁大理卿时司农市木橦倍
直与民右丞韦悰劾吏隐没事下大理讯鞫伏伽曰
缘官市贵故民直贱臣见司农识大体不见其罪帝
悟顾悰曰卿不逮伏伽远矣
刘德威传德威为大理卿太宗问曰比刑网密咎
安在德威曰在君不在臣下之宽猛视主之好律失
入者减三失出者减五今坐入者无辜坐出者有罪
所以吏务深文为自营计非有教使然也帝然其言
后迁刑部尚书
戴胄传秦王引胄为参军封武昌县男大理少卿缺
太宗曰大理人命所系胄清直其人哉即日命胄长
孙无忌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
彝论监门校尉不觉罪死当无忌赎胄曰校尉与无
忌罪均臣子于尊极不称误法着御汤剂饮食舟□
虽误皆死陛下录无忌功原之可也若罚无忌杀校
尉不可谓刑帝曰法为天下公朕安可阿亲戚诏复
议德彝固执帝将可胄曰不然校尉缘无忌以致罪
法当轻若皆误不得独死由是校尉皆免时选者盛
集有诡资荫冒牒取调者诏许自首不首罪当死俄
有诈得者狱具胄以法当流帝曰朕诏不首者死而
今当流是示天下不以信卿卖狱邪胄曰陛下登杀
之非臣所及既属臣敢亏法乎帝曰卿自守法而使
我失信奈何胄曰法者布大信于人言乃一时喜怒
所发陛下以一朝忿将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于法此
忍小忿存大信也若阿忿违信臣为陛下惜之帝大
感寤从其言胄犯颜正数查参处法意至析秋毫
随类指擿言若泉涌帝益重之迁尚书左丞矜其贫
特诏赐钱十万
唐临传临迁大理卿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
喜曰为国之要在用法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唯是
折中以称朕意他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已独
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绝
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如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
灰心若铁石云
张文瓘传文瓘改黄门侍郎秉太子右庶子又兼大
理卿下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
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后拜
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
此
尹思贞传思贞擢大理卿雍人韦月将告武三思大
逆中宗命斩之思贞以方发生月固奏不可乃决杖
流岭南三思讽所司加法杀之复固争御史大夫李
承嘉助三思而以他事劾思贞不得谒思贞谓承嘉
曰公为天子执法乃擅威福慢宪度谀附奸臣图不
轨今将除忠良以自恣邪承嘉惭怒劾思贞为青州
刺史或问曰公敏行何与承嘉辩答曰石非能言者
而或有言承嘉恃权而侮吾义不辱亦不知言何从
而至
倪若水传若水出为汴州刺史时天下久平朝廷尊
荣人皆重内任虽自冗官擢方面皆自谓下迁班景
倩自扬州采访使入为大理少卿过州若水饯于郊
顾左右曰班公是行若登仙吾恨不得为驺仆
李朝隐传朝隐入为大理卿武强令裴景仙丐赃五
千匹亡命帝怒诏杀之朝隐曰景仙其先寂有国功
载初时家为酷吏所破诛夷略尽而景仙独存且承
嫡于法当请又丐乞赃无死比藉当死坐犹将宥之
使私庙之祀无馁魂可也帝不许固请曰生杀之柄
人主专之条别轻重有司当守且赃唯枉法抵死今
丐赃即斩后有枉法抑又何加且近发德音杖者听
减流者给程岂一景仙独过常法有诏决杖百流岭
南
大唐新语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
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
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
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
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
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
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
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筑令出仁杰乃
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
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
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
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
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
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
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
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
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
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
权善才便也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
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
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
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
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延和中沂州人有反者诖误坐者四百余人将隶于
司农未即路系州狱大理评事敬昭道援赦文刊而
免之时宰相切责大理奈何免反者家口大理及正
等失色引昭道以见执政执政怒而责之昭道曰赦
云见禁囚徒沂州反者家口并系在州狱此即见禁
也反复诘对至于五六执政无以夺之诖误者悉免
昭道迁监察御史先是中州征人舒万福等十人次
于巴阳滩溺死昭道因使巴渝至万春驿方睡见此
十人祈哀纔寐觉至于再三乃召驿吏问之驿人对
如梦昭道即募善游者出其尸具酒殽以酹之观者
莫不歔欷乃移牒近县备槥榇归之故乡征人闻者
无不感激
天中记王正雅字光谦穆宗时为大理卿会宋申锡
事起狱自内出卒无证验是时王守澄之威权郑注
之宠势虽宰相重臣无敢显言其事者唯正雅与京
兆尹崔绾上疏请出造事者付外考验其事别具状
闻由是申锡止于贬官中外翕然推重之
辽史刘伸传伸字济时宛平人少□悟长以辞翰闻
重熙五年登进士第历彰武军节度使掌书记大理
正因奏狱上适与近臣语不顾伸进曰臣闻自古帝
王必重民命愿陛下省臣之奏上大惊异擢枢密都
承旨权中京副留守诏徙富民以实春泰二州伸以
为不可奏罢之迁大理少卿人以不冤升大理卿改
西京副留守以父忧终制为三司副使加谏议大夫
提点大理寺以伸明法而恕案冤狱全活者众徙南
京副留守
宋史崔台符传台符字平反入判大理寺初王安石
定按问欲举法举朝以为非台符独举手加额曰数
百年误用刑名今乃得正安石喜其附己故用之历
知审刑院判少府监复置大理狱拜右谏议大夫为
大理卿时中官石得一以皇城侦逻为狱台符与少
卿杨汲辄伺其意所向以锻炼笞掠成之都人惴栗
至不敢偶语数年间毙文法者且万人
王济传济为盐铁判官时选官判大理寺上曰法寺
宜择当官不回者苟非其人或有冤滥即感伤和气
王济近数言事似有操持可试之遂令济权判大理
寺事福津尉刘莹集僧舍屠狗群饮杖一伶官致死
济论以大辟遇赦从流时王钦若知审刑与济素不
相得又以济常忤齐贤乃奏莹当以德音原释齐贤
王钦若议济坐故入停官逾年复为监察御史
国老谈苑雷德让判大理寺适有疑谳非次请对时
太祖放鸷禽于后苑见德让奏曰陛下以放禽为急
刑狱为常臣切未谕上怒举持玉针撞之二齿坠地
德让拾结于带中上谓曰汝待诉我耶德让曰臣安
敢诉陛下自有史官书之上从而悔厚赐以遣之
渑水燕谈录咸平三年大理寺上言曰本寺案牍未
决者常几百事近日逾月并无公案汉文决死刑四
百唐太宗决死罪三百史臣书之以为刑措今以四
海之广而奏牍不闻动辄逾月足以知民识礼义而
不犯于有司也请载之史笔
东观奏记大理寺司直王景初与刑部郎中唐技议
谳不平景初坐贬潭州司户参军制下景初挝登闻
鼓称冤再贬昭州司户制曰不遵严谴辄冒登闻以
惩不恭也
甲申记陈刑部缜公密云祖宗刑部大理寺每半
年一次断讫天下案牍至神宗朝以春秋二时差铨
试官遂四季各断讫上等赐绢十五匹中等十匹下
等七匹恩赐止如此今年乙酉于例十二月五日合
断绝但移先一月至十一月五日断讫宰府及刑寺
称贺自侍郎刘赓大理曹调李孝称而下各迁两官
簿一官乃非常之恩也
挥麈后录靖康末驸马都尉王师约之子球为龙德
宫都监佑陵北狩御府器玩服御不能尽从者悉为
其掩有携以南渡事露下廷尉伏罪高宗欲戮之时
叔祖子裳为棘卿启于上曰球诚可杀但倘非其隐
匿则诸物悉为金人得无从复归天上矣上于是贷
而不诛先人摹得其古玉印数十今假于杨伯虎文
昺未归
建炎己酉高宗蹔驻跸于建康闽中擒苗傅刘正彦
献俘于朝槛车几百两先付之大理狱将尽尸诸市
子裳请对以陈云在律俱当诛死然其中妇女有雇
买及卤掠以从者倘杀之未免无辜愿赐哀矜上矍
然曰卿言极是朕思虑之所不到即诏除二凶妻子
之外余皆释放欢呼而出
金史移剌慥传慥为大理卿被诏典领更定制条初
皇统间参酌隋唐辽宋律令以为皇统制条海陵虐
法率意更改或同罪异罚或轻重不伦或共条重出
或虚文赘意吏不知适从夤缘舞法慥取皇统旧制
及海陵续降通类校定通其窒碍略其繁碎有例该
而条不载者用例补之特阙者用律增之凡制律不
该及疑不能参决者取旨画定凡特旨处分及权宜
条例内有可常行者收为永格其余未可削去者别
为一部大凡一千一百九十余为十二卷书奏诏颁
行之
邹谷传谷字应仲密州诸城人中大定十三年进士
第累官渖王府文学尚书省奏议大理司直上曰司
直争论情法折正疑难谷非所长也宰臣曰谷有吏
才陕西河南访察及定课皆称职上以谷为同知曹
州军事召为刑部主事转北京临潢提刑判官入为
大理寺丞尚书省点差接送伴宋国使官令史周昂
具数员呈请左司都事李炳乘醉见之怒曰吾口举
两人即是安用许为命左右揽昂衣欲杖之会左司
官召昂去乃已詈诸令史为奴畜明日语权令史李
秉钧曰吾岂惟棰骂汝进退去留亦皆在我群吏将
陈诉会官劾奏事下大理寺议差接送伴官事当奏
闻炳谓口举两人当科违制谷曰口举两人一时之
言当杖赎揽昂衣欲加杖当决三十上曰李炳读书
人何乃至是宰臣对曰李炳疾恶众人不能容耳上
曰炳诚过矣告者未必是也乃从谷议
掾曹名臣录杨时习江西人永乐二十二年仁庙初
即位大理卿虞谦奏事侍臣有言此当榻前密请旨
不当于朝班对众敷奏为卖恩者又有言其属官杨
时习先导之密陈而谦不从者遂降谦为大理寺少
卿而升时习为卿其后大学士杨士奇独进奏事毕
未退上问士奇曰汝有欲言者否对曰有非虞谦乎
对曰然上曰吾亦颇悔之汝试言之对曰外间皆云
时习实无先导之言时习是臣江西人亦亲语臣本
无此言今冒居卿位惭惧不安士奇又言谦历事三
朝皆居通显颇为得大臣体者且今所犯小过上曰
吾之悔亦念此因问时习其人若何对曰虽起于吏
然明习法律公正廉洁上喜曰吾有以处之会以吏
部言交址阙按察使上乃复虞谦大理卿取时习交
址宪使
吾学编胡闰鄱阳人建文中进大理少卿靖难兵起
数与齐黄议军国事壬午七月不屈死之籍其家子
传道论死传庆戌边一女得释归贫甚无依乡人竞
遗钱谷曰此忠臣女也
明诗小传薛瑄历大理少卿时人呼为薛夫子后忤
王振下狱振老奴伏下抱薪而泣人问之曰闻欲
杀薛夫子故泣耳振心动乃免
春明梦余录林俊罪人送大理寺疏嘉靖元年十月
管牛房尚膳监左少监贾全奉御王大安郭文王川
长随段仲张仲堂姜辅阎川内使任信等侵盗喂养
牛只料豆三十九石仓官徐钧失于觉察该本部浙
江司问拟贾全等俱犯斩罪徐钧减等杖罪具奏
送审奉旨是贾全送司礼监奏请发落徐钧等送大
理寺审了来说钦此看得刑部大理寺皆古刑官虞
谓之士师周谓之司寇我太祖慎重刑狱鞫于刑部
而谳于大理寺然后告成于天子而听之成法也近
者内侍有犯多付司礼监似无刑部也今付刑部又
即付司礼监又似无大理也窃意终非祖宗成法伏
望圣明将贾全等仍同徐钧送大理寺审录然后付
之司礼监庶几成法具存为圣子神孙万世不易之
定守臣等可胜愿幸
大理寺部杂录
春秋元命苞王者置廷尉谳疑刑者官之平下之信
也尉者尉民心抚其实也安立字士垂一人诘屈折
着为廷示戴尸首以寸者为言寸度治法数之分示
帷尸稽于十舍则法有分故为尉示与尸寸宋均注
曰士事也垂系也尸人死也人死不可无乃戴之者
示天下不可无死也
独断四代狱之别名唐虞曰士官史记曰皋陶为理
尚书曰皋陶作士夏曰均台周曰囹圄汉曰狱
李氏刊误凡言九寺皆曰棘卿周礼三槐九棘槐者
怀也上佐天子怀来四裔棘者言其赤心以奉其君
皆三公九卿之任也近代唯大理得言棘卿下寺则
否九卿皆树棘木大理则于棘下讯鞫其罪所谓大
司寇听刑于棘木之下
梦溪笔谈大理法官皆亲节案不得使吏人中书检
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给检书一人录浮而已盖欲士
人躬亲执事格吏奸兼历试人才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陈师道
元·汪可孙
(清)李清馥
明·姜清
宋·程颐
杨维桢
清·冯苏
清·王符曾
南朝陈·姚最续
(清)况周颐
(清)沈复
胡仔
清·叶霖
蒋芷侪
邹容
宋·张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