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明伦汇编皇极典纪元部-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皇极典纪元部
纪元部汇考一
汉
文帝十六年始改元以明年为后元年
共
七年
按汉书文帝本纪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
延寿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后元年
注
张晏曰新垣平候日再中以为吉祥故改元年
以求延年之祚也
按史记封禅书新垣平使人持玉杯上书阙下献之
平言上曰阙下有宝玉气来者已视之果有献玉杯
者刻曰人主延寿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顷之日却
复中于是始更以十七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
景帝八年改为中元年
共
六年
按汉书景帝本纪中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中元七年改为后元年
共
三年
按汉书景帝本纪后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武帝始纪元称建元元年
共
六年
按汉书武帝本纪后三年正月甲子即皇帝位建元
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注
师古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建元七年以长星见改为元光元年
共
六年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光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注
臣瓒曰以长星见故为元光
元光七年改为元朔元年
共
六年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朔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注
应劭曰朔苏也孟轲曰后来其苏苏息也言万
民品物大繁息也师古曰朔犹始也言更为初始
也苏息之息非息生义应说失之
元朔七年以获麟改为元狩元年
共
六年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
获白麟作白麟之歌
注
应劭曰获白麟因改元曰元狩也
按史记封禅书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
数一元曰建二元以长星曰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
曰狩云
元狩七年以获宝鼎改为元鼎元年
共
六年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鼎元年夏五月得鼎汾水上
注
应劭曰得宝鼎故因是改元
元鼎七年以始封泰山改为元封元年
共
六年
按汉书武帝本纪元封元年夏四月癸卯上还登封
泰山降坐明堂诏曰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
菲薄不明于礼乐故用事八神遭天地况施着见景
象然如有闻震于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
于梁父然后升肃然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其以
十月为元封元年行所巡至博奉高蛇丘历城梁父
民田租逋赋贷已除加年七十以上孤寡帛人二匹
四县无出今年算赐天下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
注
应劭曰始封泰山故改元
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武帝本纪太初元年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
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
注
应劭曰初用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故改元为太
初也
太初五年以旱改为天汉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武帝本纪天汉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注
应劭曰时频年苦旱故改为天汉以祈甘雨师
古曰大雅有云汉之诗周大夫仍叔所作也以美
宣王遇旱灾修德勤政而能致雨故依以为年号
也
天汉五年改为太始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武帝本纪太始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注
应劭曰言荡涤天下与民更始故以冠元
太始五年改为征和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武帝本纪征和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注
应劭曰言征伐四裔而天下和平
征和五年改为后元元年
共
二年
按汉书武帝本纪后元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后元二年二月昭帝即位改明年为始元元年
共
六年
按汉书昭帝本纪后元二年二月戊辰即皇帝位始
元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昭帝始元七年以凤凰见改为元凤元年
共
六年
按汉书昭帝本纪元凤元年八月改始元为元凤
注
应劭曰三年中凤凰比下东海海西乐乡于是
以冠元焉
元凤七年改为元平元年
一
年
按汉书昭帝本纪元平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元平元年秋七月宣帝即位改明年为本始元年(
共四
年)
按汉书宣帝本纪元平元年秋七月庚申即皇帝位
本始元年五月赦天下
宣帝本始五年改为地节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宣帝本纪地节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注
应劭曰以先者地震山崩水出于是改年曰地
节欲令地得其节
地节五年改为元康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宣帝本纪元康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元康五年以神爵集改为神爵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宣帝本纪神爵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畤至月行幸河东祠后土诏曰朕承宗庙战战栗栗
惟万事统未烛厥理乃元康四年嘉谷元稷降于郡
国神爵仍集金芝九茎产于函德殿铜池中九真献
奇兽南郡获白虎威凤为宝朕之不明震于珍物饬
躬斋精祈为百姓东济大河天气清静神鱼舞河幸
万岁宫神爵翔集朕之不德惧不能任其以五年为
神爵元年赐天下勤事吏爵二级民一级女子百户
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所振贷物勿收行所过毋出
田租
注
应劭曰前年神爵集于长乐宫故改元
神爵五年以凤凰见改为五凤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宣帝本纪五凤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注
应劭曰先者凤皇五至因以改元云
五凤五年改为甘露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宣帝本纪甘露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甘露五年以黄龙见改为黄龙元年
一
年
按汉书宣帝本纪黄龙元年
注
应劭曰先是黄龙见新丰因以冠元焉师古曰
汉注云此年二月黄龙见广汉故改年然则应说
非也见新丰者于此五载矣
黄龙元年十二月元帝即位改明年为初元元年(
共五
年)
按汉书元帝本纪黄龙元年十二月癸巳即皇帝位
初元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元帝初元六年改为永光元年
共
五年
按汉书元帝本纪永光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永光六年改为建昭元年
共
五年
按汉书元帝本纪建昭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建昭六年改为竟宁元年
一
年
按汉书元帝本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
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
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
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
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注
应劭曰呼韩邪单于愿保塞边竟得以安宁故
以冠元也师古曰据如应说竟读为境古之用字
境竟实同但此诏云边垂长无兵革之事竟者终
极之言言永安宁也既无兵革中外安宁岂止境
上若依本字而读义更弘通也
竟宁元年六月成帝即位改明年为建始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成帝本纪竟宁元年六月己未即皇帝位建
始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成帝建始五年改为河平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成帝本纪河平元年春三月诏曰河决东郡
流漂二州校尉王延世堤塞辄平其改元为河平赐
天下吏民爵各有差
河平四年改明年为阳朔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成帝本纪河平四年夏六月山阳火生石中
改元为阳朔阳朔元年三月赦天下
注
应劭曰时阴盛阳微故改元曰阳朔欲阳之苏
息也师古曰应说非也朔始也以火生石中言阳
气之始
阳朔五年改为鸿嘉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成帝本纪鸿嘉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鸿嘉五年改为永始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成帝本纪永始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永始五年改为元延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成帝本纪元延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元延五年改为绥和元年
共
二年
按汉书成帝本纪绥和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绥和二年四月哀帝即位改明年为建平元年
共
四年
按汉书哀帝本纪绥和二年四月丙午即皇帝位建
平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哀帝建平二年六月改为太初元年八月诏除之
按汉书哀帝本纪建平二年夏六月待诏夏贺良等
言赤精子之谶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宜改元易
号诏曰汉兴二百载历数开元皇天降非材之佑汉
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基事之元
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
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八
月诏曰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
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
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制书非赦令
也皆蠲除之贺良等反道惑众下有司皆伏辜
建平五年改为元寿元年
共
二年
按汉书哀帝本纪元寿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元寿二年九月平帝即位改明年为元始元年
共
五年
按汉书平帝本纪元寿二年九月辛酉即皇帝位元
始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平帝元始五年十二月孺子婴即位安汉公莽居摄
改明年为居摄元年
共
二年
按汉书王莽传元始五年十二月平帝崩莽选广戚
侯子婴年二岁托以为卜相最吉是月前辉光谢□
奏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着石
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莽使群公以白太后太后
曰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太保舜谓太后事已如此
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他但欲居摄
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太后听许舜等即共令太后
下诏曰盖闻天生众民不能相治为之立君以统理
之君年幼稚必寄托而居摄焉然后能奉天施而成
地化群生茂育书不云乎天工人其代之其令安汉
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明年改元曰居摄
孺子婴居摄三年改为初始元年
一
年
按汉书王莽传居摄三年十一月甲子莽上奏太后
曰升下至圣遭家不造遇汉十三世三七之□承天
威命诏臣莽居摄受孺子之托任天下之寄臣莽兢
兢业业惧于不称宗室广饶侯刘京上书言七月中
齐郡临淄县昌兴亭长辛当一暮数梦曰吾天公使
也天公使我告亭长曰摄皇帝当为真即不信吾此
亭中当有新井晨起视亭中诚有新井入地且百尺
十一月壬子直建冬至巴郡石牛戊午雍石文皆到
于未央宫之前殿臣与太保安阳侯舜等视天风起
尘冥风止得铜符帛图于石前文曰天告帝符献者
封侯承天命用神令骑都尉崔发等□说及前孝哀
皇帝建平二年六月甲子下诏书更为太初元将元
年案其本事甘忠可夏贺良谶书臧兰台臣莽以为
元将元年者大将居摄改元之文也于今信矣尚书
康诰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周公居摄称王
之文也春秋隐公不言即位摄也此二经周公孔子
所定盖为后法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臣莽敢不承用臣请共事神祇宗庙奏言太皇太后
孝平皇后皆称假皇帝其号令天下天下奏言事毋
言摄以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用应天命臣莽夙夜养育隆就孺子令与周之成王
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于万方期于富而教之孺
子加元服复子明辟如周公故事奏可
后汉
光武帝中兴即皇帝位建元为建武元年
共三
十一年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建武元年六月己未即皇帝
位燔燎告天禋于六宗望于群神其祝文曰皇天上
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人父母秀不敢
当群下百辟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
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
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
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秀犹固辞至于再
至于三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于
是建元为建武大赦天下
建武三十二年改为中元元年
共
二年
按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中元元年夏四月己卯大赦
天下改元为中元
中元二年二月明帝即位改明年为永平元年
共十
八年
按后汉书明帝本纪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即皇帝位
永平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明帝永平十八年八月章帝即位改明年为建初元
年
共
八年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永平十八年八月壬子即皇帝
位建初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章帝建初九年改为元和元年
共
三年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元和元年八月癸酉诏曰朕道
化不德吏政失和元元未谕抵罪于下寇贼争心不
息边野邑屋不修永惟庶事思稽厥衷与凡百君子
共弘斯道中心悠悠将何以寄其改建初九年为元
和元年郡国中都官系囚减死一等勿笞诣边县妻
子自随占着在所其犯殊死一切募下蚕室其女子
宫系囚鬼薪白粲以上皆减本罪一等输司寇作亡
命者赎各有差
元和四年改为章和元年
共
二年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章和元年秋七月壬戊诏曰朕
闻明君之德启迪鸿化缉熙康乂光照六幽讫惟人
面靡不率俾仁风翔于海表威霆行乎鬼区然后敬
恭明祀膺五福之庆获来仪之贶朕以不德受祖宗
弘烈乃者凤凰仍集麒麟并臻甘露宵降嘉谷滋生
芝草之类岁月不绝朕夙夜祗畏上天无以彰于先
功今改元和四年为章和元年秋令是月养衰老授
几杖行糜粥饮食其赐高年二人共布帛各二匹以
为醴酪死罪囚犯法在丙子赦前而后捕系者皆减
死勿笞诣金城戍
章和二年二月和帝即位改明年为永元元年
共十
六年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章和二年二月壬辰即皇帝位
永元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和帝永元十七年改为元兴元年
一
年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元兴元年夏四月庚午大赦天
下改元元兴
元兴元年十二月殇帝即位改明年为延平元年
一
年
按后汉书殇帝本纪元兴元年十二月辛未即皇帝
位延平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殇帝延平元年八月安帝即位改明年为永初元年
共
七年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延平元秋秋八月癸丑即皇帝
位永初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安帝永初八年改为元初元年
共
六年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元初元年春正月甲子改元元
初赐民爵人二级孝悌力田人三级爵过公乘得移
与子若同产同产子民脱无名数及流民欲占者人
一级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谷人三斛贞妇
帛人一匹
元初七年改为永宁元年
一
年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永宁元年夏四月丙寅改元永
宁大赦天下
永宁二年改为建光元年
一
年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建光元年秋七月己卯改元建
光大赦天下
建光二年改为延光元年
共
四年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延光元年三月丙午改元延光
大赦天下
延光四年十一月顺帝即位改明年为永建元年(
共六
年)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延光四年十一月丁巳即皇帝
位永建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顺帝永建七年改为阳嘉元年
共
四年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阳嘉元年三月庚寅帝临辟雍
飨射大赦天下改元阳嘉
阳嘉五年改为永和元年
共
六年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永和元年春正月己巳宗祀明
堂登云台改元永和大赦天下
永和七年改为汉安元年
共
二年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汉安元年春正月癸巳宗祀明
堂大赦天下改元汉安
汉安三年改为建康元年
一
年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建康元年夏四月辛巳立皇子
炳为皇太子改元建康大赦天下赐人爵各有差
建康元年八月冲帝即位改明年为永嘉元年
一
年
按后汉书冲帝本纪建康元年八月庚午即皇帝位
永嘉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冲帝永嘉元年春正月质帝即位改明年为本初元
年
一
年
按后汉书质帝本纪永嘉元年春正月丁巳即皇帝
位本初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质帝本初元年闰六月桓帝即位改明年为建和元
年
共
三年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本初元年闰六月庚寅即皇帝
位建和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桓帝建和四年改为和平元年
一
年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和平元年春正月甲子大赦天
下改元和平
和平二年改为元嘉元年
共
二年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元嘉元年春正月癸酉大赦天
下改元元嘉
元嘉三年改为永兴元年
共
二年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永兴元年夏五月丙申大赦天
下改元永兴
永兴三年改为永寿元年
共
三年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永寿元年春正月戊申大赦天
下改元永寿
永寿四年改为延熹元年
共
九年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延熹元年六月戊寅大赦天下
改元延熹
延熹十年改为永康元年
一
年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永康元年六月庚申大赦天下
改元永康
永康元年灵帝即位改为建宁元年
共
四年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建宁元年春正月庚子即皇帝
位改元建宁
灵帝建宁五年改为熹平元年
共
六年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熹平元年夏五月己巳大赦天
下改元熹平
熹平七年改为光和元年
共
六年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光和元年三月辛丑大赦天下
改元光和
光和七年改为中平元年
共
六年
按后汉书灵帝本纪中平元年十二月己巳大赦天
下改元中平
中平六年九月献帝即位改明年为初平元年
共
四年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中平六年九月甲戌即皇帝位
初平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献帝初平五年改为兴平元年
共
二年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兴平元年春正月辛酉大赦天
下改元兴平
兴平三年改为建安元年
共二
十四年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建安元年春正月癸酉大赦天
下改元建安
建安二十五年改为建康元年
一
年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改元建康
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
昭烈帝即皇帝位于成都改为章武元年
共
三年
按蜀志先主传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或传
闻汉帝见害先主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章武
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
章武三年五月后主即位改为建兴元年
共十
五年
按蜀志后主传章武三年五月后主袭位于成都大
赦改元建兴
后主建兴十六年改为延熙元年
共二
十年
按蜀志后主传延熙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
延熙二十一年以景星见改为景耀元年
共
五年
按蜀志后主传景耀元年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
改年
景耀六年改为炎兴元年
一
年
按蜀志后主传景耀六年大赦改元为炎兴
魏
文帝受汉禅即皇帝位改汉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
共
七年
按魏志文帝本纪延康元年冬十一月丙午汉帝以
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
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为坛于繁阳庚午王升坛即
祚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延康为黄
初
黄初七年夏五月明帝即位改明年为太和元年(
共六
年)
按魏志明帝本纪黄初七年夏五月丁巳即皇帝位
太和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按宋书礼志魏明帝初司空王朗议古者有年数无
年号汉初犹然或有世而改有中元后元元改弥数
中后之号不足故更假取美名非古也述春秋之事
曰隐公元年则简而易知载汉世之事曰建元元年
则后不见宜若古称元而已明帝不从乃诏曰先帝
即位之元则有延康之号受禅之初亦有黄初之称
今名年可也于是尚书奏易曰干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宜为太和元
年
明帝太和七年以青龙见改为青龙元年
共
四年
按魏志明帝本纪青龙元年春正月甲申青龙见郏
之摩陂井中二月丁酉幸摩陂观龙于是改年改摩
陂为龙陂赐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无出今年租
赋
青龙五年改为景初元年
共
三年
按魏志明帝本纪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县言
黄龙见于是有司奏以为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
为正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服色尚黄牺牲用
白戎事乘黑首白马建大赤之旗朝会建大白之旗
改太和历曰景初历
景初三年春正月齐王即位改明年为正始元年(
共九
年)
按魏志齐王本纪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朔立为皇太
子是日即皇帝位十二月诏曰烈祖明皇帝以正月
弃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其复用夏正虽违先
帝通三统之义斯亦礼制所由变改也又夏正于数
为得天正其以建寅之月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
月为后十二月
齐王正始十年改为嘉平元年
共
六年
按魏志齐王本纪嘉平元年夏四月乙丑改年
嘉平六年冬十月高贵乡公即位改为正元元年(
共二
年)
按魏志高贵乡公本纪正始五年封郯县高贵乡公
齐王废公卿议迎立公十月己丑即皇帝位大赦改
元正元
按册府元龟高贵乡公以嘉平六年九月司马景王
废齐王十月己丑即位诏曰昔三祖神武圣德应天
受祚齐王嗣位肆行非度颠覆厥德皇太后深惟社
稷之重延纳宰辅之谋用替厥位集大命于予一人
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夙夜祗畏惧不能嗣守
祖宗之大训恢中兴之洪业战战兢兢如临于谷今
群公卿士股肱之辅四方征镇宣力之佐皆积德累
功忠勤帝室庶凭先祖先父有德之臣左右小子用
保乂皇家俾朕蒙暗垂拱而治盖闻人君之道德学
侔天地润泽施四海先之以慈爱示之以好恶然后
教化行于上兆民听于下朕虽不德昧于大道思与
宇内其臻致庆书不云乎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大赦
改元正元
高贵乡公正元三年以甘露降改为甘露元年
共
五年
按魏志高贵乡公本纪甘露元年五月邺及上谷并
言甘露降夏六月丙午改元为甘露
甘露五年六月陈留王即位改为景元元年
共
四年
搂魏志陈留王本纪甘露二年封安次县常道乡公
高贵乡公卒公卿议迎立公六月甲寅即皇帝位于
太极前殿大赦改年景元
陈留王景元五年改为咸熙元年
共
二年
按魏志陈留王本纪咸熙元年夏五月甲戌改年
晋
武帝受魏禅即皇帝位改魏咸熙二年为泰始元年
共
十年
按晋书武帝本纪泰始元年十二月景寅受禅即洛
阳宫幸太极前殿诏曰昔朕皇祖宣王圣哲钦明诞
应期运熙帝之载肇启洪基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缉
熙诸夏至于皇考文王睿哲光远久协灵祗应天顺
时受兹明命仁济于宇宙功格于上下肆魏氏弘鉴
于古训仪型于唐虞畴咨群后爰辑大命于朕身予
一人畏天之命用不敢违惟朕寡德负荷洪烈托于
王公之上以君临四海惴惴惟惧罔知所济惟尔股
肱爪牙之佐文武不贰之臣乃祖乃父实左右我先
王光隆我大业思与万国共飨休祚于是大赦改元
赐天下爵人五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谷人五斛
复天下租赋及关市之税一年逋债宿负皆勿收除
旧嫌解禁锢亡官失爵者悉复之
泰始十一年改为咸宁元年
共
五年
按晋书武帝本纪咸宁元年春正月戊午朔改元
咸宁六年改为太康元年
共
十年
按晋书武帝本纪太康元年三月壬申王浚以舟师
至于建邺之石头孙□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浚
杖节解缚焚榇送于京都收其图籍克州四郡四十
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
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其牧守已下皆因吴
所置除其苛政示之简易吴人大悦乙酉大赦改元
大酺五日恤孤老困穷
太康十一年改为太熙元年
止
四月
按晋书武帝本纪太熙元年春正月辛酉朔改元
太熙元年四月惠帝即位改为永熙元年
一
年
按晋书惠帝本纪太熙元年四月己酉即皇帝位大
赦改为永熙
惠帝永熙二年春正月诏改元为永平三月又改为
元康元年
共
九年
按晋书惠帝本纪永平元年春正月乙酉朔临朝不
设乐诏曰朕夙遭不造淹恤在疚赖祖宗遗灵宰辅
忠贤得以眇身托于群后之上昧于大道不明于训
战战兢兢夕惕若厉乃者哀迷之际三事股肱惟社
稷之重率遵翼室之典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
永熙之号然日月逾迈已涉新年开元易纪礼之旧
章其改永熙二年为永平元年三月壬辰大赦改元
按本纪于是年三月止书大赦改元而后年
复直书二年俱无元康二字其中应有阙文
元康十年改为永康元年
一
年
按晋书惠帝本纪永康元年春正月癸亥朔大赦改
元
永康二年改为永宁元年
一
年
按晋书惠帝本纪永宁元年夏四月癸亥诏曰朕以
不德纂承皇统远不能光济大业靖绥四方近不能
开明刑威式遏奸宄至使逆臣孙秀敢肆凶虐窥间
王室遂奉赵王伦饕据天位镇东大将军齐王冏征
北大将军成都王□征西大将军河间王颙并以明
德茂亲忠规允着首建大策匡救国难尚书漼共立
大谋左卫将军王舆与群公卿士协同谋略亲勒本
营斩秀及其二子前赵王伦为秀所误与其子等已
诣金墉迎朕幽宫旋轸阊阖岂在予一人独飨其庆
宗庙社稷实有赖焉于是大赦改元孤寡赐谷五斛
大酺五日
永宁二年改为太安元年
共
二年
按晋书惠帝本纪太安元年十二月丁卯河间王颙
表齐王冏窥伺神器有无君之心与成都王□新野
王歆范阳王虓同会洛阳请废冏还第长沙王乂奉
乘舆屯南止车门攻冏杀之幽其诸子于金墉城废
冏弟北海王寔大赦改元
大安三年春正月改元永安秋七月改元建武十一
月复改元为永安十二月始改为永兴元年
共
二年
按晋书惠帝本纪永兴元年春正月景午成都王□
自邺讽于帝乃大赦改元为永安帝逼于河间王颙
密诏雍州刺史刘沉秦州刺史皇甫重以讨之沉举
兵攻长安为颙所败以成都王□为丞相□遣从事
中郎盛夔等以兵五万屯十二城门殿中宿所忌者
□皆杀之以三部兵代宿卫二月乙酉废皇后羊氏
幽于金墉城黜皇太子覃复为清河王三月王颙表
请立成都王□为太弟戊申诏曰朕以不德纂承鸿
绪于兹十有五载祸乱滔天奸逆仍起至乃幽废重
宫宗庙圯绝成都王□温仁和惠□平暴乱其以□
为皇太弟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如故大赦赐鳏寡
高年帛三匹大酺五日以太尉颙为太宰太傅刘实
为太尉秋七月景申朔右卫将军陈眕以诏召百寮
入殿中因勒兵讨成都王□戊戌大赦复皇后羊氏
及皇太子覃己亥司徒王戎东海王越高密王简平
昌公模吴王晏豫章王炽襄阳王范右仆射荀藩等
奉帝北征至安阳众十余万□遣其将石超距战己
未六军败绩于荡阴帝遂幸超军超遣弟熙奉帝之
邺□帅群官迎谒道左帝下舆涕泣其夕幸于□军
□府有九锡之仪陈留王送貂貚文衣鹖尾明日乃
备法驾幸于邺唯豫章王炽司徒王戎仆射荀藩从
庚申大赦改元为建武八月戊辰□杀东安王繇张
方复入洛阳废皇后羊氏及皇太子覃安北将军王
浚遣乌丸骑攻成都王□于邺大败之□与帝单车
走洛阳服御分散仓卒上下无赍侍中黄门被囊中
赍私钱三千诏贷用所在买饭以供宫人止食于道
中客舍宫人有持升余□米饭及燥蒜盐豉以进帝
帝啖之御中黄门布被次获嘉市粗米饭盛以瓦盆
帝啖两盂有老父献蒸鸡帝受之至温将谒陵帝丧
履纳从者之履下拜流涕左右皆歔欷及济河张方
帅骑三千以阳燧青盖车奉迎方拜谒帝躬止之辛
巳大赦赏从者各有差冬十一月乙未方请帝谒庙
因劫帝幸长安方以所乘车入殿中帝驰避后园竹
中方逼帝升车左右中黄门鼓吹十二人步从唯中
书监卢志侍侧方以帝幸其垒帝令方具车载宫人
宝物军人因妻略后宫分争府藏魏晋已来之积扫
地无遗矣行次新安寒甚帝堕马伤足尚书高光进
面衣帝嘉之河间王颙帅官属步骑三万迎于霸上
颙前拜谒帝下车止之以征西府为宫唯仆射荀藩
司隶刘暾太常郑球河南尹周馥与其遗官在洛阳
为留台承制行事号为东西台焉景午留台大赦改
元复为永安辛丑复皇后羊氏李雄僭号成都王刘
元海僭号汉王十二月丁亥诏曰天祸晋邦冢嗣莫
继成都王□自在储贰政绩亏损四海失望不可承
重其以王还第豫章王炽先帝爱子令闻日新四海
注意今以为皇太弟以隆我晋邦以司空越为太傅
与太宰颙夹辅朕躬司徒王戎参录朝政光禄大夫
王衍为尚书左仆射安南将军虓安北将军浚平北
将军腾各守本镇高密王简为镇南将军领司隶校
尉权镇洛阳东中郎将模为宁北将军都督冀州镇
于邺镇南大将军刘弘领荆州以镇南土周馥缪引
各还本部百官皆复职齐王冏前应还第长沙王乂
轻重刑封其子绍为乐平县王以奉其嗣自顷戎
车屡征劳费人力供御之物皆减三分之二户调田
租三分减一蠲除苛政爱人务本清通之后当还东
京大赦改元
永兴三年改为光熙元年
一
年
按晋书惠帝本纪光熙元年六月辛未大赦改元
光熙元年十一月怀帝即位改明年为永嘉元年(
共七
年)
按晋书怀帝本纪光熙元年十一月即皇帝位永嘉
元年春正月癸丑朔大赦改元
怀帝永嘉七年夏四月愍帝即位改为建兴元年(
共五
年)
按晋书愍帝本纪建兴元年夏四月壬申即皇帝位
大赦改元
愍帝建兴五年三月元帝即晋王位改为建武元年
一
年
按晋书元帝本纪建武元年春二月辛巳平东将军
宋哲至宣愍帝诏曰遭运迍否皇纲不振朕以寡德
奉承洪绪不能祈天永命绍隆中兴至使群凶逼迫
京辇朕今幽塞穷城忧虑万端恐一旦崩溃卿指诣
丞相具宣朕意使摄万几时据旧都修复陵庙以雪
大耻三月帝素服出次举哀三日西阳王及群僚
参佐州征牧守等上尊号帝不许等以死固请至
于再三帝慨然流涕曰孤罪人也惟有蹈节死义以
雪天下之耻庶赎鈇钺之诛吾本琅邪王诸贤见逼
不已乃呼私奴命驾将反国群臣乃不敢逼请依魏
晋故事为晋王许之辛卯即王位大赦改元其杀祖
父母父母及刘聪石勒不从此令
元帝建武二年三月即皇帝位改为太兴元年
共
四年
按晋书元帝本纪太兴元年三月癸丑愍帝崩问至
帝斩缞居庐景辰百寮上尊号令曰孤以不德当厄
运之极臣节未立匡救未举夙夜所以忘寝食也今
宗庙废绝亿兆无系群官庶尹咸勉之以大政亦何
敢辞辄敬从所执是日即皇帝位诏曰昔我高祖宣
皇帝诞应期运廓开王基景文皇帝奕世重光缉熙
诸夏爰暨世祖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功格天地仁济
宇宙昊天不融降此鞠凶怀帝短世越去王都天祸
荐臻大行皇帝崩殂社稷无奉肆群后三司六事之
人畴咨庶尹至于华戎致辑大命于朕躬予一人畏
天之威用弗敢违遂登坛南岳受终文祖焚柴颁瑞
告类上帝惟朕寡德缵我洪绪若涉大川罔知攸济
惟尔肱股爪牙之佐文武熊罴之臣用能□宁晋室
辅予一人思与万国共同休庆于是大赦改元文武
增位二等
太兴五年改为永昌元年
一
年
按晋书元帝本纪永昌元年正月乙卯大赦改元
永昌元年闰十一月明帝即位改明年为太宁元年
共
三年
按晋书明帝本纪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庚寅即皇帝
位太宁元年三月戊寅朔改元
明帝太宁三年闰三月成帝即位改明年为咸和元
年
共
九年
按晋书成帝本纪太宁三年闰三月己丑即皇帝位
咸和元年春二月丁亥大赦改元大酺五日赐鳏寡
孤老米人二斛京师百里内复一年
成帝咸和十年改为咸康元年
共
八年
按晋书成帝本纪咸康元年春正月庚午朔帝加元
服大赦改元增文武位一等大酺三日赐鳏寡孤独
不能自存者米人五斛
咸康八年六月康帝即位改明年为建元元年
共
二年
按晋书明帝本纪永昌元年闰十一月庚寅即皇帝
年春正月改元
康帝建元二年九月穆帝即位改明年为永和元年
共十
二年
按晋书穆帝本纪建元二年九月己亥即皇帝位永
和元年春正月甲戌朔皇太后设白纱帷于太极殿
抱帝临轩改元
穆帝永和十三年改为升平元年
共
五年
按晋书穆帝本纪升平元年春正月壬戌朔帝加元
服告于太庙始亲万几大赦改元增文武位一等
升平五年五月哀帝即位改明年为隆和元年
一
年
按晋书哀帝本纪升平五年五月庚申即皇帝位隆
和元年春正月壬子大赦改元
哀帝隆和二年改为兴宁元年
共
三年
按晋书哀帝本纪兴宁元年二月己亥大赦改元
兴宁三年二月废帝即位改明年为太和元年
共
六年
按晋书废帝本纪兴宁三年二月丁酉即皇帝位太
和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废帝太和六年十一月简文帝即位改为咸安元年
共
二年
按晋书简文帝本纪咸安元年十一月己酉即皇帝
位桓温出次中堂令兵屯卫乙卯温奏废太宰武陵
王晞及子总诏魏郡太守毛安之帅所领宿卫殿内
改元为咸安
简文帝咸安二年秋七月孝武帝即位改明年为宁
康元年
共
三年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咸安二年秋七月己未即皇帝
位宁康元年春正月己丑朔改元
孝武帝宁康四年改为太元元年
共二
十一年
按晋书孝武帝本纪太元元年春正月壬寅朔帝加
元服见于太庙皇太后归政甲辰大赦改元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安帝即位改明年为隆安元年
共
五年
按晋书安帝本纪太元二十一年九月辛酉即皇帝
位隆安元年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增文武
位一等
安帝隆安六年改为元兴元年
共
三年
按晋书安帝本纪元兴元年春正月庚午朔大赦改
元
元兴四年改为义熙元年
共十
四年
按晋书安帝本纪义熙元年春正月戊戌诏曰朕以
寡德夙纂洪绪不能缉熙遐迩式遏奸宄逆臣肆乱
乃诬罔天人篡据极位朕躬播越沦胥荒裔宣王之
基眇焉以坠赖镇军将军裕忠武英断诚冠终古运
谋机始贞贤协其契抆泪誓众义士感其心故霜戈
一挥巨猾奔迸三率棱威大憝授首而孽振猖狂嗣
凶荆郢幸天祚社稷义旗载捷狡徒沮溃朕获反正
斯实宗庙之灵勤王之勋岂朕一人独享伊祜思与
亿兆幸兹更始其大赦改元赐百官爵二级鳏寡孤
独谷人五斛大酺五日
义熙十四年十一月恭帝即位改明年为元熙元年
共
二年
按晋书恭帝本纪义熙十四年十二月戊寅即皇帝
位元熙元年正月壬辰朔改元
纪元部汇考二
宋
武帝受晋禅即皇帝位改晋元熙二年为永初元年
共
三年
按宋书武帝本纪永初元年夏六月丁卯即皇帝位
诏曰夫世代迭兴承天统极虽遭遇异途因革殊事
若乃功济区宇道振生民兴废所阶异世一揆朕以
寡薄属当艰运籍否终之期因士民之力用获拯溺
匡世拨乱安国宁民业未半古功参曩烈晋氏以多
难仍遘历运已移钦若前王宪章令轨用集大命于
朕躬惟德匪嗣辞不获申遂祗顺三灵飨兹景祚燔
柴于南郊受终于文祖猥当与能之期爰集乐推之
运嘉祚肇开隆庆惟始思俾休嘉惠兹兆庶其大赦
天下改晋元熙二年为永初元年赐民爵二级鳏寡
孤独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逋租宿债勿复收其有
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洗除与之更始长
徒之身特加原遣亡官失爵禁锢夺劳一依旧准
永初三年五月少帝即位改明年为景平元年
共
二年
按宋书少帝本纪永初三年五月癸亥即皇帝位明
年春正月己亥朔大赦改元为景平元年
少帝景平二年八月文帝即位改为元嘉元年
共三
十年
按宋书文帝本纪景平二年八月丁酉即皇帝位大
赦天下改景平二年为元嘉元年
文帝元嘉三十年四月孝武帝即位改明年为孝建
元年
共
三年
按宋书孝武帝木纪元嘉三十年四月己巳即皇帝
位孝建元年春正月己亥朔改元大赦天下
孝武帝孝建四年改为大明元年
共
八年
按宋书孝武帝本纪大明元年春正月辛亥朔改元
大赦天下赐高年孤疾粟帛各有差
大明八年闰五月前废帝即位改明年为永光元年
七
月
按宋书前废帝本纪大明八年闰五月庚申即皇帝
位永光元年春正月乙未朔
缺
二字
大赦天下
按南史宋前废帝本纪景和元年春正月乙未朔大
赦改元为永光
前废帝永光元年八月改为景和元年
一
年
按宋书前废帝本纪永光元年秋八月改元为景和
元年
景和元年十二月明帝即位改为泰始元年
共
七年
按宋书明帝本纪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上即皇
帝位诏曰高祖武皇帝德洞四瀛化绵九服太祖文
皇帝以大明定基世祖孝武皇帝以下武宁乱日月
所照梯山航海风雨所均削衽袭带所以业固盛汉
声益隆周子业凶嚚自天忍悖成性神器殆于驭索
景祚危于缀旒朕假寐凝忧泣血待旦虑大宋之基
于焉而泯武文之业将坠于渊赖七庙之灵藉八百
之庆巨猾斯殄鸿沴时褰皇纲绝而复纽天纬缺而
更张猥以寡薄属承干统上缉三光之重俯顾庶民
之艰业业兢兢若履冰谷思与亿兆同此维新可大
赦天下改景和元年为泰始元年
明帝泰始八年改为泰豫元年
一
年
按宋书明帝本纪泰豫元年春正月甲寅朔上有疾
不朝会以疾患未痊故改元
泰豫元年四月后废帝即位改明年为元徽元年(
共五
年)
按宋书后废帝本纪泰豫元年四月庚子即皇帝位
元徽元年春正月戊寅改元大赦
后废帝元徽五年七月顺帝即位改为升明元年(
共三
年)
按宋书顺帝本纪元徽五年七月壬辰即皇帝位升
明元年改元大赦天下赐文武位二等
按南史宋顺帝本纪升明元年秋七月壬辰皇帝即
位大赦改元徽五年为升明元年
南齐
高帝受宋禅即皇帝位改宋升明三年为建元元年
共
四年
按南齐书高帝本纪建元元年夏四月甲午上即皇
帝位于南郊设坛柴燎告天礼毕大驾还宫临太极
前殿诏曰五德更绍帝迹所以代昌三正迭隆王度
所以改耀世有质文时或因革其资元膺历经道振
民固以异术同揆殊流共贯者矣朕以寡昧属值艰
季推肆勤之诚藉乐治之数贤能悉心士民致力用
获拯溺龛暴一匡天下业未参古功殆侔昔宋氏以
陵夷有征历数攸及思弘乐推永鉴崇替爰集天禄
于朕躬惟志菲薄辞弗获昭遂钦崇天人式由景命
祗月正于文祖升禋鬯于上帝猥以寡德光宅四海
纂革代之踪托王公之上若涉渊水罔知所济宝祚
初启洪庆惟新思俾利泽宣被亿兆可大赦天下改
升明三年为建元元年赐人爵二级文武进位二等
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谷人五斛逋租宿债勿复收
有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洗除先注与之
更始长徙敕系之囚特皆原遣亡官失爵禁锢夺劳
一依旧典
建元四年三月武帝即位改明年为永明元年
共十
一年
按南齐书武帝本纪建元四年三月壬戌上即位永
明元年春正月辛亥大赦改元
武帝永明十一年郁林王即位改明年为隆昌元年
一
年
按南齐书□林王本纪永明十一年即位隆昌元年
春正月丁未改元大赦
郁林王隆昌元年海陵王即位改为延兴元年
按南齐书海陵王本纪隆昌元年郁林王废尚书令
西昌侯鸾议立昭文为帝延兴元年秋七月丁酉即
皇帝位诏曰太祖高皇帝英谋光大受命作齐世祖
武皇帝宏猷冠世继晖下武世宗文皇帝清明懿铄
四海宅心并德漏下泉功昭上象声教所覃无思不
洽洪基式固景祚方融而天步多阻运锺否剥嗣君
昏忍暴戾滋多弃侮天经悖灭人纪朝野重足遐迩
侧视民怨神恫宗祧如缀赖忠谟肃举霄汉廓清俾
三后之业绝而更纽七百之庆危而复安猥以冲人
入纂干绪载怀驭朽若坠诸渊思与黎元共绥戬福
大赦改元文武赐位二等
海陵王延兴元年冬十月明帝即位改为建武元年
共
四年
按南齐书明帝本纪太后令废海陵王以上入纂建
武元年冬十月癸亥即皇帝位诏曰皇齐受终建极
握镜临宸神武重辉钦明懿铄七百攸长盘石斯固
而王度中蹇天阶荐阻嗣命多违蕃舋孔棘宏图景
历将坠诸渊宣德皇后远鉴崇替宪章旧典畴咨台
揆允定灵策用集宝命于予一人猥以虚薄缵承大
业仰系鸿丕顾临兆民永怀先构若履春冰寅忧夕
惕罔识攸济思与万国播此惟新大赦天下改元宿
卫身普转一阶其余文武赐位二等逋租宿责换负
官物在建武元年以前悉原除劫贼余口在台府者
可悉原放负舋流徙并还本乡
明帝建武五年改为永泰元年
一
年
按南齐书明帝本纪永泰元年夏四月甲寅改元赦
三署囚系原除各有差文武赐位二等
永泰元年七月东昏侯即位改明年为永元元年(
共三
年)
按南齐书东昏侯本纪永泰元年七月己酉即位永
元元年春正月戊寅大赦改元
东昏侯永元三年三月和帝即位改为中兴元年(
共二
年)
按南齐书和帝本纪中兴元年春三月乙巳即皇帝
位大赦改元文武赐位二等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
谷人五斛即永元三年也
梁
武帝受齐禅即皇帝位改齐中兴二年为天监元年
共十
八年
按梁书武帝本纪天监元年夏四月丙寅高祖即皇
帝位于南郊设坛柴燎告类于天礼毕临太极前殿
诏曰五精递袭皇王所以受命四海乐推殷周所以
改物虽禅代相舛遭会异时而微明迭用其流远矣
莫不振民育德光被黎元朕以寡暗命不先后宁济
之功属当期运乘此时来因心万物遂振厥弛维大
造区夏永言前踪义均□德齐氏以代终有征历数
云改钦若前载集大命于朕躬顾惟菲德辞不获命
寅畏上灵用膺景业执禋柴之礼当与能之祚继迹
百王君临四海若涉大川罔知攸济洪基初兆万品
权舆思俾庆泽覃被率土可大赦天下改齐中兴二
年为天监元年赐民爵二级文武加位二等鳏寡孤
独不能自存者人谷五斛逋布口钱宿债勿复收其
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洗除前注与之更
始
天监十九年改为普通元年
共
七年
按梁书武帝本纪普通元年春正月乙亥朔改元大
赦天下赐文武劳位孝悌力田爵一级尤贫之家勿
收常调鳏寡孤独并加赡恤
普通八年改为大通元年
共
二年
按梁书武帝本纪大通元年三月辛未舆驾幸同泰
寺舍身甲戌还宫赦天下改元
大通三年改为中大通元年
共
六年
按梁书武帝本纪中大通元年九月癸巳舆驾幸同
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因舍身公卿以下以钱一亿
万奉赎冬十月己酉舆驾还宫大赦改元
中大通七年改为大同元年
共十
一年
按梁书武帝本纪大同元年春正月戊申朔改元大
赦天下
大同十二年改为中大同元年
一
年
按梁书武帝本纪中大同元年夏四月丙戌于同泰
寺解讲设法会大赦改元孝悌力田为父后者赐爵
一级赉宿卫文武各有差
中大同二年改为太清元年
共
三年
按梁书武帝本纪太清元年三月庚子幸同泰寺设
无遮大会舍身公卿等以钱一亿万奉赎夏四月丁
亥舆驾还宫大赦天下改元孝悌力田为父后者赐
爵一级在朝群臣宿卫文武并加颁赉
太清三年五月简文帝即位改明年为大宝元年(
共三
年)
按梁书简文帝本纪太清三年五月辛巳即皇帝位
大宝元年春正月辛亥朔诏曰盖天下者至公之神
器在昔三五不获已而临莅之故帝王之功圣人之
余事轩冕之华傥来之一物太祖文皇帝含光大之
量启西伯之基高祖武皇帝道洽二仪智周万物属
齐季荐瘥彝伦剥丧同气离入苑之祸元首怀无厌
之欲乃当乐推之运因亿兆之心承彼掎角雪兹雠
耻事非为己义实从民故功成勿居卑宫菲食大慈
之业普熏汾阳之诏屡下于兹四纪无得而称朕以
寡昧哀茕孔棘生灵已尽志不图全俯视阴企承
鸿绪悬旌履薄未足云喻痛甚愈迟谅暗弥切方当
元默在躬栖心事外即王道未直天步犹艰式凭宰
辅以弘庶政履端建号仰惟旧章可大赦天下改太
清四年为大宝元年
元帝承圣元年十一月即皇帝位于江陵诏改太清
六年为承圣元年
共
三年
按梁书元帝本纪太清三年侯景陷没京师世祖征
兵于湘州大宝三年世祖犹称太清六年三月王僧
辩等平侯景承圣元年冬十一月丙子世祖即皇帝
位于江陵诏曰夫树之以君司牧黔首帝尧之心岂
贵黄屋诚弗获已而临□之朕皇祖太祖文皇帝积
德岐梁化行江汉道映在田具瞻斯属皇考高祖武
皇帝明并日月功格区宇应天从民惟睿作圣太宗
简文皇帝地侔启诵方符文景强寇凭陵时难孔棘
朕大拯横流克复宗社群公卿士百辟庶僚咸以皇
灵眷命归运斯及天命不可以久淹宸极不可以久
旷粤若前载宪章令范畏天之威算隆宝历用集神
器于予一人昔虞夏商周年无嘉号汉魏晋宋因循
以久朕虽云拨乱且非创业思得上系宗祧下惠亿
兆可改太清六年为承圣元年逋租宿责并许弘贷
孝子义孙可悉赐爵长徒□士特加原宥禁锢夺劳
一皆旷荡
承圣四年九月敬帝即位改为绍泰元年
一
年
按梁书敬帝本纪承圣三年十一月江陵陷四年七
月辛丑王僧辩纳贞阳侯萧渊明自采石济江甲辰
入于京师以帝为皇太子九月甲辰司空陈霸先举
义袭杀王僧辩黜萧渊明丙午帝即皇帝位绍泰元
年冬十月己巳诏曰王室不造婴罹祸衅西都失守
朝廷沦覆先帝梓宫播越非所王基倾弛率土罔戴
朕以荒幼仍属艰难泣血枕戈志复雠逆大耻未雪
夙宵鲠愤群公卿尹勉以大义越登寡暗嗣奉洪业
顾惟夙心念不至此庶仰凭元灵傍资将相克清元
恶谢冤陵寝今坠命载新宗祊更祀庆流亿兆岂予
一人可改承圣四年为绍泰元年大赦天下内外文
武赐位一等以贞阳侯渊明为司徒封建安郡公食
邑三千户壬子以司空陈霸先为尚书令都督中外
诸军事车骑将军扬徐二州刺史司空如故
敬帝绍泰二年改为太平元年
共
二年
按梁书敬帝本纪太平元年九月壬寅改元大赦孝
悌力田赐爵一级殊才异行所在奏闻饥难流移勒
归本土
陈
武帝受梁禅即皇帝位改梁太平二年为永定元年
共
三年
按陈书武帝本纪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高祖即皇
帝位于南郊柴燎告天礼毕舆驾还宫临太极前殿
诏曰五德更运帝王所以御天三正相因夏殷所以
宰世虽色分辞翰时异文质揖让征伐迄用参差而
育德振民义归一揆朕以寡昧时属艰危国步屡屯
天维三绝肆勤先后拯厥横流藉将帅之功兼猛士
之力一匡天下再造黔黎梁氏以天禄永终历数攸
在遵与能之典集大命于朕躬顾惟非德辞不获亮
式从天眷俯协民心受终文祖升禋上帝继迹百王
君临万宇若涉川水罔知攸济宝业初建皇祚惟新
思俾惠泽覃被亿兆可大赦天下改梁太平二年为
永定元年赐民爵二级文武二等鳏寡孤独不能自
存者人谷五斛逋租宿债皆勿复收其犯乡里清议
赃污淫盗者皆洗除先注与之更始长徒敕系特皆
原之亡官失爵禁锢夺劳一依旧典
永定三年六月文帝即位改明年为天嘉元年
共
六年
按陈书文帝本纪永定三年六月甲寅即皇帝位天
嘉元年春正月癸丑诏曰朕以寡昧嗣纂洪业哀惸
在疚治道弗昭仰惟前德幽显遐畅恭己不言庶几
无改虽宏图懋轨日月方弘而清庙廓然圣灵浸远
感寻永往瞻言罔极今四象运周三元告献中外胥
洎玉帛骏奔思覃遗泽播之亿兆其大赦天下改永
定四年为天嘉元年鳏寡孤独不能自存立者赐谷
人五斛孝悌力田殊行异等加爵一级
文帝天嘉七年改为天康元年
一
年
按陈书文帝本纪天康元年二月丙午诏曰朕以寡
德纂承洪绪日昃劬劳思弘景业而政道多昧黎庶
未康兼沴患淹时亢阳累月百姓何咎实由朕躬念
兹在兹痛如疾首可大赦天下改天嘉七年为天康
元年
天康元年四月废帝即位改明年为光大元年
共
二年
按陈书废帝本纪天康元年四月癸酉即皇帝位光
大元年春正月乙亥诏曰昔昊天成命降集宝图二
后重光九区咸又闵余冲薄王道未昭荷兹神器如
涉灵海庶亲贤并建牧伯惟良天下雍熙缅同刑措
今三元改历万国充庭清庙无追具僚斯在言瞻宁
位感触崩心思播遗恩俾覃黎献可大赦天下改天
康二年为光大元年孝悌力田赐爵一级
废帝光大三年春正月宣帝即位改为太建元年(
共十
四年)
按陈书宣帝本纪太建元年春正月甲午即皇帝位
于太极前殿诏曰夫圣人受命王者中兴并由懿德
方作元后高祖武皇帝揖拜尧图经纶禹迹配天之
业光辰象而利贞格地之功侔川岳而长远世祖文
皇帝体上圣之资当下武之运筑宫示俭所务唯德
定鼎初基厥谋斯在朕以寡薄才非圣贤夙荷前规
方传景祚虽复亲承训诲志守藩维咏季子之高风
思城阳之远托自元储绍国正位君临无道非几伫
闻刑措岂图王室不造频谋乱阶天步艰难将倾宝
历仰惟嘉命爰集朕躬我心贞确坚誓苍昊而群辟
启请相喧渭桥文母尊严悬心长乐对扬玺绂非止
殷汤之三辞履涉春冬何但代王之五让今便肃奉
天策钦承介圭若据沧溟愈增兢业思所以云行雨
施品物咸亨当与黔黎普同斯庆可改光大三年为
太建元年大赦天下
宣帝太建十四年正月后主即位改明年为至德元
年
共
四年
按陈书后主本纪太建十四年正月丁巳即皇帝位
至德元年春正月壬寅诏曰朕以寡薄嗣守鸿基哀
惸切虑疹恙缠织训俗少方临下靡算惧甚践冰栗
同驭朽而四气易流三光遄至缨绂列陛玉帛充庭
具物匪新节序疑旧缅思前德永慕昔辰对轩闼而
哽心顾扆筵而栗气思所以仰遵遗构俯励薄躬陶
铸九流休息百姓用弘宽简取□阳和可大赦天下
改太建十五年为至德元年
后主至德五年改为祯明元年
共
三年
按陈书后主本纪祯明元年正月戊寅诏曰柏皇大
庭鼓淳和于曩日姬王嬴后被浇风于末载刑书已
铸善化匪融礼义既乖奸宄斯作何其淳朴不反浮
华竞扇者欤朕居中御物纳隍在眷频恢天网屡绝
三边元元黔庶终罹五辟盖乃康哉寡薄抑焉法令
滋章是用当宁弗怡矜此向隅之意今三元具序万
国朝辰灵芝献于始阳膏露凝于聿岁从春施令仰
干布德思与九有惟新七政可大赦天下改至德五
年为祯明元年
北魏
道武帝即代王位建元为登国元年
共
十年
按魏书道武帝本纪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
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
登国十一年秋七月道武帝始建天子旌旄改元为
皇始元年
共
二年
按魏书道武帝本纪皇始元年秋七月左司马许谦
上书劝进尊号帝始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跸于是改
元
皇始三年改为天兴元年
共
六年
按魏书道武帝本纪天兴元年十二月己丑帝临天
文殿太尉司徒进玺绶百官咸称万岁大赦改年
天兴七年改为天赐元年
共
六年
按魏书道武帝本纪天赐元年冬十月辛巳大赦改
元
天赐六年冬十月明元帝即皇帝位改为永兴元年
共
五年
按魏书明元帝本纪天赐六年冬十月壬申即皇帝
位大赦改年为永兴元年
明元帝永兴六年改为神瑞元年
共
二年
按魏书明元帝本纪神瑞元年春正月辛酉以祯瑞
频集大赦改元
神瑞三年改为泰常元年
共
八年
按魏书明元帝本纪泰常元年夏四月壬子大赦改
元
泰常八年十月太武帝即位改明年为始光元年(
共四
年)
按魏书太武帝本纪泰常八年十月壬申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始光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太武帝始光五年改为神元年
共
四年
按魏书太武帝本纪神元年二月改元
神五年改为延和元年
共
三年
按魏书太武帝本纪延和元年春正月丙午谒于太
庙大赦改元
延和四年改为太延元年
共
五年
按魏书太武帝本纪太延元年春正月甲申大赦改
年
太延六年改为太平真君元年
共十
一年
按魏书太武帝本纪太平真君元年六月丁丑皇孙
浚生大赦改年
太平真君十二年改为正平元年
共
二年
按魏书太武帝本纪正平元年六月壬戌改年
正平二年冬十月文成帝即位改为兴安元年
共
二年
按魏书文成帝本纪正平二年十月戊申即皇帝位
于永安前殿大赦改年兴安
文成帝兴安三年改为兴光元年
一
年
按魏书文成帝本纪兴光元年秋七月庚子皇子弘
生辛丑大赦改年
兴光二年改为太安元年
共
五年
按魏书文成帝本纪太安元年六月壬戌诏名皇子
曰弘曲赦京城改年
太安六年改为和平元年
共
六年
按魏书文成帝本纪和平元年春正月甲子朔大赦
改元
和平六年五月献文帝即位改明年为天安元年
一
年
按魏书献文帝本纪和平六年夏五月即皇帝位天
安元年春正月己丑朔大赦改年
献文帝天安二年改为皇兴元年
共
五年
按魏书献文帝本纪皇兴元年秋八月戊申皇子宏
生大赦改年
皇兴五年八月孝文帝即位改为延兴元年
共
五年
按魏书孝文帝本纪皇兴五年秋八月丙午即皇帝
位于太华前殿大赦改元延兴
孝文帝延兴六年改为承明元年
一
年
按魏书孝文帝本纪承明元年夏六月壬申大赦改
年
承明二年改为太和元年
共二
十三年
按魏书孝文帝本纪太和元年春正月乙酉朔诏曰
朕夙承宝业惧不堪荷而天贶具臻地瑞并应风和
气晼天人交协岂朕冲昧所能致哉实赖神祗七庙
降福之助今三正告初祗感交切宜因阳始协典革
元其改今号为太和元年
太和二十三年夏四月宣武帝即位改明年为景明
元年
共
四年
按魏书宣武帝本纪太和二十三年夏四月丁巳即
皇帝位景明元年春正月壬寅车驾谒长陵乙巳大
赦改年
宣武帝景明五年改为正始元年
共
四年
按魏书宣武帝本纪正始元年春正月丙寅大赦改
元
正始五年改为永平元年
共
四年
按魏书宣武帝本纪永平元年秋八月丁卯大赦改
年
永平五年改为延昌元年
共
四年
按魏书宣武帝本纪延昌元年夏四月乙酉大赦改
年
延昌四年春正月孝明帝即位改明年为熙平元年
共
二年
按魏书孝明帝本纪延昌四年春正月丁巳即皇帝
位熙平元年春正月戊辰朔大赦改年
孝明帝熙平三年改为神龟元年
共
二年
按魏书孝明帝本纪神龟元年二月己酉诏以神龟
表瑞大赦改年
神龟三年改为正光元年
共
五年
按魏书孝明帝本纪正光元年秋七月辛卯帝加元
服大赦改年
正光六年改为孝昌元年
共
三年
按魏书孝明帝本纪孝昌元年夏六月癸未大赦改
年
孝昌四年改为武泰元年
一
年
按魏书孝明帝本纪武泰元年春正月丙寅大赦改
年
武泰元年夏四月孝庄帝即位改元建义九月又改
为永安元年
共
三年
按魏书孝庄帝本纪武泰元年夏四月戊戌即帝位
车驾入宫御太极殿诏曰太祖诞命应期龙飞燕代
累世重光载隆帝绪冀欲阐兹洪业永在无穷岂图
多难遘兹百六致使妖悖四起内外竞侵朝无恤政
之臣野多怨酷之士实由女主专朝致兹颠覆孝明
皇帝大情冲顺深存隐忍奄弃万国众用疑焉太原
王荣世抱忠孝功格古今赴义晋阳大会河洛乃推
翼朕躬应兹大命德谢少康道愧前绪猥以眇身君
临万国如涉渊海罔知所济可大赦天下改武泰为
建义元年九月壬申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率骑七千
讨葛荣于滏口破擒之余众悉降冀定沧瀛殷五州
平乙亥以平葛荣大赦天下改为永安元年
孝庄帝永安三年尔朱世隆等奉长广王为主改为
建明元年
按魏书孝庄帝本纪永安三年冬十月尔朱世隆尔
朱兆共推太原太守行并州刺史长广王为主大
赦所部号年建明
长广王建明二年二月前废帝即位改为普泰元年
一
年
按魏书前废帝本纪庄帝崩尔朱世隆等以长广王
疏远非人望所推以王有过人之量将谋废立春二
月己巳长广王进至邙南世隆等奉王东郭之外行
禅让之礼王入自云龙门升太极前殿群臣拜贺礼
毕登阊阖门诏曰朕以寡薄抚临万邦思与亿兆同
兹庆泰可大赦天下以魏为大魏改建明二年为普
泰元年
前废帝普泰元年十月后废帝即位改为中兴元年
共
二年
按魏书后废帝本纪后废帝即位于信都大赦称中
兴元年
按北史魏废帝本纪普泰元年十月勃海王高欢奉
帝以主号令中兴元年冬十月壬寅皇帝即位于信
都大赦改普泰元年为中兴
后废帝中兴二年夏四月出帝即位改元太昌十二
月改元永兴寻改为永熙元年
共
三年
按魏书出帝本纪中兴二年夏四月戊子即帝位诏
曰否泰相沿废兴互有元天无所隐精灵弗能谕大
魏统干德渐区牢笼九服磅礡三光而上天降祸
运踵多难礼乐崩沦宪章漂没赫赫宗周剪为戎寇
肃肃清庙将成茂草大丞相渤海王忠存本朝精贯
白日爰举义旗志雪国耻故广阿之军貔虎夺气邺
下之师金汤失险桴鼓暂交一朝荡灭元凶授首大
憝斯擒扬旗济河扫清伊洛士民安堵不失旧章社
稷危而复安洪基毁而还构朕以托体宸极猥当乐
推祗握宝图承兹大业得以眇身托于王公之上若
涉渊水罔识攸津思与兆民同兹嘉庆可大赦天下
改中兴二年为太昌元年十二月丁亥大赦天下改
太昌为永兴以太宗号寻改为永熙元年
出帝永熙三年冬十月孝静帝即位改为天平元年
共
四年
按魏书孝静帝本纪永熙三年冬十月丙寅即位于
城东大赦天下改永熙三年为天平元年
孝静帝天平五年改为元象元年
一
年
按魏书孝静帝本纪元象元年春正月有巨象自至
砀郡陂中南兖州获送于邺丁卯大赦改元
元象二年改为兴和元年
共
四年
按魏书孝静帝本纪兴和元年冬十有一月癸亥以
新宫成大赦天下改元
兴和五年改为武定元年
共
八年
按魏书孝静帝本纪武定元年春正月壬戌朔大赦
天下改元
文帝即位于城西号西魏改元为大统元年
共十
七年
按北史魏文帝本纪大统元年春正月戊申皇帝即
位于城西大赦改元
大统十七年三月废帝即位改明年为元年
共
三年
按北史魏废帝本纪大统十七年三月即皇帝位元
年
不
建号
废帝三年正月恭帝即位改明年为元年
共
四年
按北史魏恭帝本纪废帝三年正月即皇帝位改元
不
建号
北齐
文宣帝受魏禅即皇帝位改魏武定八年为天保元
年
共
十年
按北齐书文宣帝本纪武定八年夏五月戊午即皇
帝位于南郊升坛柴燎告天事毕还宫御太极前殿
诏曰无德而称代刑以礼不言而信先春后秋故知
恻隐之化天人一揆弘宥之道古今同风朕以虚薄
功业无纪昔先献武王值魏世不造九鼎行出乃驱
御侯伯大号燕赵拯厥颠坠俾亡则存文襄王外挺
武功内资明德纂戎先业辟土服远年逾二纪世历
两都狱讼有适讴歌斯在故魏帝俯遵历数爰念褰
裳远取唐虞终同脱屣实幽忧未已志在阳城而群
公卿士诚守愈切遂属代终居于民上如涉深水有
眷终朝始发晋阳九尾呈瑞外坛告天赤雀□祉惟
尔文武不贰心之臣股肱爪牙之将左右先王克隆
大业永言诚节共斯休祉思与亿兆同始兹日其大
赦天下改武定八年为天保元年
天保十年十一月废帝即位改明年为干明元年
一
年
按北齐书废帝本纪天保十年十一月癸卯即皇帝
位干明元年春正月癸丑朔改元
废帝干明元年八月孝昭帝即位改为皇建元年(
共二
年)
按北齐书孝昭帝本纪皇建元年八月壬午皇帝即
位于晋阳宣德殿大赦改干明元年为皇建
孝昭帝皇建二年十一月武成帝即位改为大宁元
年
一
年
按北齐书武成帝本纪大宁元年冬十一月癸丑皇
帝即位于南宫大赦改皇建二年为大宁
武成帝大宁二年改为河清元年
共
四年
按北齐书武成帝本纪河清元年夏四月乙巳青州
刺史上言今月庚寅河济清以河济清改大宁二年
为河清降罪人各有差
河清四年夏四月后主即位改为天统元年
共
五年
按北齐书后主本纪河清四年武成禅位于帝天统
元年夏四月景子皇帝即位于晋阳宫大赦改河清
四年为天统
后主天统六年改为武平元年
共
六年
按北齐书后主本纪武平元年春正月乙酉改元
武平七年改为隆化元年
一
年
按北齐书后主本纪武平七年十二月丁巳大赦改
武平七年为隆化元年
隆化二年春正月幼主即位改为承光元年
一
年
按北齐书幼主本纪隆化二年春正月乙亥即皇帝
位改元为承光元年
北周
明帝称皇帝始建元为武成元年
共
二年
按周书明帝本纪武成元年八月己亥改天王称皇
帝追尊文王为帝大赦改元 按崔猷传猷字宣猷
世宗即位征拜御正中大夫时依周礼称天王又不
建年号猷以为世有浇淳运有治乱故帝王以之沿
革圣哲因时制宜今天子称王不足以威天下请遵
秦汉称皇帝建年号朝议从之
武成二年夏四月武帝即位改明年为保定元年(
共五
年)
按周书武帝本纪武成三年夏四月壬寅即皇帝位
保定元年春正月戊申诏曰寒暑亟周奄及徂岁改
元命始国之典章朕祗承宝图宜遵故实可改武成
三年为保定元年嘉号既新惠泽宜布文武百官各
增四级
武帝保定六年改为天和元年
共
六年
按周书武帝本纪天和元年春正月癸未大赦改元
百官普加四级
天和七年改为建德元年
共
六年
按周书武帝本纪建德元年三月大赦改元 按晋
荡公护传护自恃建立之功久当权轴凡所委任皆
非其人兼诸子贪残僚属纵逸恃护威势莫不□政
害民高祖以其暴慢密与卫王直图之天和七年三
月十八日护自同州还帝御文安殿见护讫引护入
含仁殿朝皇太后斩之十九日诏曰君亲无将将而
必诛太师大冢宰晋公护地实宗亲义兼家国爰初
草创同济艰难遂任总朝权寄深国命不能竭其诚
□罄以心力尽事君之节申送往之情朕兄故略阳
公英风秀远神机□悟地居圣裔礼归当璧遗训在
耳忍害先加永寻摧割贯切骨髓世宗明皇帝聪明
神武
缺
二字
藏智护内怀凶悖外托尊崇凡厥臣民谁
亡怨愤朕纂承洪基十有三载委政师辅责成宰司
护志在无君义违臣节怀兹虿毒逞彼狼心任情诛
暴肆行威福朋党相扇贿货公行所好加羽毛所恶
生疮痏朕约己菲躬情存庶政每思施宽惠下辄抑
而不行遂使户口雕残征赋劳剧家无日给民不聊
生且三方未定边隅尚阻疆场待戎旗之备武夫资
干城之力侯伏龙恩万寿刘勇等未□庸勋先居上
将高门峻宇甲第雕墙实繁有徒同恶相济民不见
德唯利是视百姓嗷嗷道路以目含生业业相顾钳
口常恐七百之基忽焉颠坠亿兆之命一旦阽危上
累祖宗之灵下负苍生之责今肃正典刑护已即罪
其余凶党咸亦伏诛氛雾既清遐迩同庆朝政惟新
兆民更始可大赦天下改天和七年为建德元年
建德七年改为宣政元年
一
年
按周书武帝本纪宣政元年三月壬辰改元
宣政元年六月宣帝即位改明年为大成元年
一
年
按周书宣帝本纪宣政元年六月戊戌即皇帝位大
象元年春正月癸巳受朝于露门大赦改元大成
宣帝大成元年二月改为大象元年
共
二年
按周书宣帝本纪大象元年春正月癸巳大赦改元
大成二月辛巳诏曰有圣大宝实惟重器元天表命
人事与能幽显同谋确乎不易域中之大实悬定于
杳冥天下为公盖不避于内举我大周感苍昊之精
受河洛之锡武功文德光格区宇创业垂统永光无
穷朕以寡薄祗承洪绪上赖先朝得一之迹下藉群
后不贰之心职贡与云雨俱通宪章共光华并亘圆
首方足咸登仁寿思隆国本用弘天历皇太子衍地
居上嗣正统所归远凭积德之休允□无疆之祚帝
王之量未肃而成天禄之期不谋已至朕今传位于
衍乃眷四海深合讴歌之望俾予一人高蹈风尘之
表万方兆庶知朕意焉可大赦天下改大成元年为
大象元年帝于是自称天元皇帝
大象二年五月静帝入居天台改明年为大定元年
一
年
按周书静帝本纪大象元年二月辛巳宣帝于邺宫
传位授帝居正阳宫二年夏五月己酉宣帝崩帝入
居天台大定元年春正月壬午诏曰朕以不天夙遭
极罚光阴遄速遽及此辰穷慕缠绵言增号绝逾祀
革号宪章前典可改大象三年为大定元年
隋
文帝受周禅即皇帝位改周大定元年为开皇元年
共二
十年
按隋书文帝本纪开皇元年二月甲子即皇帝位于
临光殿设坛于南郊遣使柴燎告天是日告庙大赦
改元
开皇二十一年改为仁寿元年
共
四年
按隋书文帝本纪仁寿元年春正月乙酉朔大赦改
元
仁寿四年秋七月炀帝即位改明年为大业元年(
共十
三年)
按隋书炀帝本纪仁寿四年七月即皇帝位大业元
年春正月壬辰朔大赦改元
炀帝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恭帝即位改为义宁元年
共
二年
按隋书恭帝本纪义宁元年十一月壬戌上即皇帝
位于大兴殿诏曰王道丧乱天步孔艰古往今来代
有其事属之于朕逢此百罹彼苍者天胡宁斯忍襁
褓之岁夙遭悯凶孺子之辰太上播越兴言感动实
疚于怀太尉唐公膺期作宰时称舟楫大拯横流纠
合义兵翼戴皇室与国休戚再匡区夏爰奉明诏□
予幼冲显命光临天威咫尺对扬尊号悼心失图一
人在远三让不遂俯南面厝身无所苟利社稷莫
敢或违俯从群议奉遵圣旨可大赦天下改大业十
三年为义宁元年
纪元部汇考三
唐
高祖受隋禅即皇帝位改隋义宁二年为武德元年
共
九年
按唐书高祖本纪义熙二年五月戊午隋帝逊于位
以刑部尚书萧造司农少卿裴之隐奉皇帝玺绂于
唐王三让乃受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即皇帝位于太
极殿大赦改元
武德九年正月太宗即位改明年为贞观元年(
共二十三
年)
按唐书太宗本纪武德九年八月甲子即皇帝位贞
观元年正月乙酉改元
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六月高宗即位改明年为永徽
元年
共
六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贞观二十三年六月甲戌即皇帝
位永徽元年正月辛丑改元
高宗永徽七年改为显庆元年
共
五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显庆元年正月辛未立代王弘为
皇太子壬申大赦改元
显庆六年改为龙朔元年
共
三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龙朔元年二月乙未改元
龙朔三年改明年为麟德元年
共
二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龙朔三年十二月庚子改明年为
麟德元年降京师雍州等诸县死罪以下
麟德三年改为干封元年
共
二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干封元年正月戊辰封于泰山庚
午禅于社首壬申大赦改元
干封三年改为总章元年
共
二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总章元年三月庚寅大赦改元
总章三年改为咸亨元年
共
四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咸亨元年三月甲戌大赦改元
咸亨五年改为上元元年
共
二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上元元年八月壬辰皇帝称天皇
皇后称天后追尊六代祖宣简公为宣皇帝妣张氏
曰宣庄皇后五代祖懿王为光皇帝妣贾氏曰光懿
皇后增高祖太宗及后谥大赦改元赐酺三日
按册府元龟上元元年闰四月己卯御鸣凤门诏曰
自古哲王恭承景命莫不执象以御宇历时以建元
必当上立干符下立人极者也朕承累圣之鸿业绍
大中之宝位寇孽干纪王师尚劳干干之心岂忘鉴
寐一物失所每轸纳隍之忧万邦未宁深怀驭朽之
惧赖上元垂福宗庙降灵百辟卿士同心□力方冀
干戈载戢区宇乂宁每励躬于帝图常取则于天道
属天人□纪景象垂文爰遵革故之典将契维新之
命义存更始庶有应于天心泽被无私宜载覃于率
土可大赦天下改干元三年为上元元年
上元三年改为仪凤元年
共
三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仪凤元年十一月壬申大赦改元
仪凤三年改明年为通干元年
五
月
按唐书高宗本纪仪凤三年夏四月戊申改明年为
通干元年
通干元年六月改为调露元年
一
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调露元年六月辛亥大赦改元
调露二年改为永隆元年
一
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永隆元年八月乙丑立英王哲为
皇太子大赦改元赐酺三日
永隆二年改为开耀元年
一
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开耀元年九月乙丑改元
开耀二年改为永淳元年
一
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永淳元年二月癸未以孙重照生
满月大赦改元赐酺三日
永淳二年改为弘道元年
一
年
按唐书高宗本纪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改元
弘道元年十二月中宗即位改明年为嗣圣元年(
共二
十一年)
按唐书中宗本纪中宗即皇帝位太后临朝称制嗣
圣元年正月废居于均州又迁于房州 按武后本
纪弘道元年十二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后为皇太
后临朝称制
中宗嗣圣元年二月太后立豫王旦为皇帝
即
睿宗
改
元文明
一
年
九月太后始建元为光宅元年
一
年
按唐书睿宗本纪睿宗高宗第八子封豫王武后废
中宗立为皇帝 按武后本纪光宅元年正月癸未
改元嗣圣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之己未立
豫王旦为皇帝立永平郡王承器为皇太子改元为
文明九月甲寅大赦改元
嗣圣二年太后改元为垂拱元年
共
四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垂拱元年正月丁未大赦改元
嗣圣六年太后改元为永昌元年
一
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永昌元年正月乙卯享于万象神
宫大赦改元赐酺七日
嗣圣七年正月太后改元载初九月又改为天授元
年
共
二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天授元年正月庚辰大赦改元曰
载初以十一月为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来岁正月为
一月九月壬午大赦改元赐酺七日
嗣圣九年四月太后改元如意九月又改为长寿元
年
共
二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长寿元年四月丙申大赦改元如
意九月庚子大赦改元
嗣圣十一年太后改元为延载元年
一
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延载元年五月甲午加号越古金
轮圣神皇帝大赦改元赐酺七日
嗣圣十二年正月太后改元证圣九月又改为天册
万岁元年
一
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天册万岁元年正月辛巳加号慈
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证圣大赦赐酺三日九
月甲寅祀南郊加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大赦改元
赐酺九日
嗣圣十三年腊月太后改元万岁登封三月又改为
万岁通天元年
一
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万岁通天元年腊月甲戌如神岳
甲申封于神岳改元曰万岁登封大赦免今岁租税
赐酺十日三月丁巳复作明堂改曰通天宫大赦改
元赐酺七日
嗣圣十四年太后改元为神功元年
一
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神功元年九月壬寅大赦改元赐
酺七日
嗣圣十五年太后改元为圣历元年
共
一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圣历元年正月甲子大赦改元赐
酺九日
嗣圣十七年太后改元为久视元年
一
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久视元年五月癸丑大赦改元
按旧唐书武后本纪圣历三年五月癸丑上以所疾
康复大赦天下改元为久视停金轮等尊号大酺五
日
嗣圣十八年正月太后改元大足十月又改为长安
元年
共
四年
按唐书武后本纪长安元年正月丁丑改元大足十
月辛酉大赦改元
按朝野佥载则天好祯祥拾遗朱前疑说梦云则天
发白更黑齿落更生即授都官郎中司刑事囚三百
余人秋分后无计可作乃于圜狱外罗墙角边作圣
人迹长五尺至夜半三百人一时大叫内使推问云
昨夜有圣人见身长三丈面作金色云汝等并冤枉
不须怕惧天子万年即有恩赦放汝把火照之见有
巨迹即大赦天下改为大足元年
嗣圣二十一年正月中宗复位改为神龙元年
共
二年
按唐书中宗本纪嗣圣元年正月废居于均州又迁
于房州圣历二年复为皇太子太后老且病神龙元
年正月张柬之等以羽林兵讨乱甲辰皇太子监国
大赦改元丙午复于位大赦赐文武官阶爵民酺五
日免今岁租赋给复房州三年放宫女三千人
神龙三年改为景龙元年
共
四年
按唐书中宗本纪景龙元年九月庚子大赦改元
景龙四年六月韦后立温王重茂改元唐隆寻睿宗
即位改为景云元年
共
二年
按唐书睿宗本纪景云元年六月韦皇后弒中宗矫
诏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又矫遗诏自立为皇太后
以睿宗参谋政事改元曰唐隆太后临朝摄政罢睿
宗参谋政事以为太尉庚子临淄郡王隆基讨乱诛
韦氏申辰相王即皇帝位己巳大赦改元
按通鉴纲目中宗景龙四年六月皇后韦氏弒帝于
神龙殿立温王重茂初许州参军燕钦融上言皇后
干预国政宗楚客图危社稷上面诘之钦融抗言不
挠楚客矫制扑杀之上意怏怏由是后及其党始惧
乃相与合谋于饼餤中进毒中宗崩韦氏秘不发丧
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谋草遗制立温王重茂为太
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宗楚客曰相王与
皇后嫂叔不通问听朝之际何以为礼遂率诸宰相
表请罢相王政事乃发丧皇后摄政改元唐隆
睿宗景云三年正月改元太极五月又改元延和八
月立皇太子
即
元宗
为皇帝改为先天元年
一
年
按唐书睿宗本纪先天元年正月戊子耕籍田己丑
大赦改元曰太极五月戊寅有事于北郊辛巳大赦
改元曰延和八月庚子立皇太子为皇帝以听小事
自尊为太上皇以听大事甲辰大赦改元 按元宗
本纪延和元年星官言帝座前星有变睿宗曰传德
避灾吾意决矣七月壬辰制皇太子宜即皇帝位太
子惶惧入请睿宗曰此吾所以答天戒也八月庚子
即皇帝位先天元年十月庚子享于太庙大赦
元宗先天二年改为开元元年
共二
十九年
按唐书元宗本纪延和元年八月庚子即皇帝位先
天元年十月庚子享于太庙大赦开元元年七月始
听政十二月庚寅大赦改元赐内外官勋
开元三十年改为天宝元年
共十五年三年正
月丙申改年为载
按唐书元宗本纪天宝元年正月丁未大赦改元
天宝十五载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改为至德元载
共
二年
按唐书肃宗本纪天宝十五载元宗避贼行至马嵬
父老遮道请留太子讨贼元宗许之七月辛酉至于
灵武壬戌裴冕等请皇太子即皇帝位甲子即皇帝
位于灵武尊皇帝曰上皇天帝大赦改元至德
按册府元龟肃宗至德元年七月甲子即位于灵武
御南门下诏曰朕闻圣人畏天命者奉天时知皇灵
眷命不敢违而去之知历数有归不获已而当之在
昔帝王靡不繇斯而有天下者也乃者京阙失守群
凶尚扇圣王久厌天位思传眇身军兴之初已有成
命予恐不德罔敢祗承今群公卿士佥曰孝莫大于
继德功莫大于中兴朕所以理兵朔方将殄寇逆务
以大者本其孝乎须安兆庶之心敬顺群臣之请乃
以七月癸丑朔十二日甲子即皇帝位于灵州崇徽
号上尊圣皇曰上皇天帝所司择日昭告于上帝朕
以薄德谬当重任既展承天之礼宜覃率土之泽可
大赦天下改元曰至德
肃宗至德三载改为干元元年
共二年至此
仍改载曰年
按唐书肃宗本纪干元元年二月丁未大赦改元
按册府元龟干元元年二月丁未御鸣凤门诏曰古
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有国所
以继统立身莫若扬亲其义远矣我太上至道圣皇
天帝惟皇降衷敷佑于上允文允武乃圣乃神道合
乎乾坤德明于日月粤若尊崇九庙巡谒五陵天子
之孝也严禋二郊升中东岳圣人之表也制礼作乐
阐学明刑帝王之业也戡定多难怀柔百蛮霸王之
功也于是乎为而不宰成而勿居神超象外之光心
契合漠之境释负于小子俾承于丕构讨伐叛逆绥
怀四方岂朕所能皆圣皇之训也顷者亲授宝符载
锡美称顾朕不德以克负荷君父之命若登于天祖
宗之绪恐坠于地一昨与群臣百僚庶尹众士图惟
帝载钦若圣谕自古以来百工垂范文明浚哲孝友
宽仁岂有如我开元之盛也乃稽大典上徽号曰太
上至道圣皇天帝累日诚请不蒙许纳至于数四今
兹俯从允膺天休克副人望朕上迫严旨曲被殊私
迎春之初承奉嘉命圣皇所赐曰光天文武大圣孝
感皇帝名以制义亦为实宾卑不逾尊是昭物则恭
惟圣造何敢当仁顷以鸿业载昌有亏公议伏以大
圣二字深僭皇猷让非饰词言必形泣承顺颜色而
宸眷不回祗膺宠光乃夕惕增厉今惟新景命礼洽
于尊亲诞受徽章敬在于顺上发生万物行庆其时
孚佑兆人缓刑斯在宜弘霈泽以布阳和可大赦天
下改至德三年为干元元年
干元元年改为上元元年
一
年
按唐书肃宗本纪上元元年闰四月己卯大赦改元
赐文武官爵
上元二年去上元号称元年
一
年
按唐书肃宗本纪上元二年九月壬寅大赦去上元
号称元年月以斗所建辰为名
按旧唐书肃宗本纪上元二年九月壬寅制曰朕获
守丕业敢忘谦冲欲垂范而自我亦去华而就实其
干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等尊崇之称何德以当之
钦若昊天定时成岁春秋五始义在体元惟以纪年
更无润色至于汉武饰以浮华非前王之茂典岂永
代而作则自今以后朕号唯称皇帝其年号但称元
年去上元之号
元年建元为宝应元年
一
年
按唐书肃宗本纪宝应元年建巳月壬子楚州献定
国宝玉十有三乙丑皇太子监国大赦改元年为宝
应元年复以正月为岁首建巳月为四月 按代宗
本纪代宗初封楚王干元元年三月徙封成王四月
立为皇太子初太子生之岁豫州献嘉禾于是以为
祥乃更名豫肃宗去上元二年号止称元年月以斗
所建辰为名元年建巳月肃宗寝疾乃诏皇太子监
国而楚州献定国宝十有三因曰楚者太子之所封
今天降宝于楚宜以建元乃以元年为宝应元年
按册府元龟宝应元年四月乙丑诏曰上天降宝献
自楚州神明告历数之符合璧定妖灾之气总集瑞
命祗承鸿休因以体元□乎五纪其元年宜改为宝
应元年
宝应元年代宗即位改明年为广德元年
共
二年
按唐书代宗本纪宝应元年四月己巳即皇帝位广
德元年七月壬子大赦改元
按册府元龟广德元年七月壬子御宣政殿下诏曰
惟高祖太宗敷大德于天下覆载之内湛恩茂育累
圣同道用康兆人宝位重光深其德泽被服渐渍洽
于生灵者百有五十年之间兵不作而刑将措矣自
寇虐横厉山东不开衅起渠魁毒流区宇三军七萃
之士豪杰忠良之徒制在风波遭其驱劫由是干戈
不息征赋实烦哀我人斯并罹灾患悯兹有犯无罪
万方朕上戴皇天下临黔首奉先圣之成命集一切
之大勋元恶既诛群生思乂是欲镜清六合网决八
纮庶齐大道之时克复太平之理至化犹郁兵严初
解百辟卿士中外众臣并进昌言请上徽号曰宝应
元圣文武孝皇帝朕涉道日寡□德良多恐沮乐推
之心自增神器之重俯应典册敬受鸿名便欲谒报
昊天展事郊庙又以孟秋多稼垂及西成王畿之间
人实劳止辍兹大礼式候元冬切为逾年改元之制
缵承鸿业敢废旧章博采群公之义乃贞协用之纪
其宝应二年改为广德元年爰属履端乃弘肆眚救
兹汤火俾云行而雨施涤其瑕秽将玉振而金声宜
广更始之恩用明向劝之福可大赦天下
代宗广德三年改为永泰元年
一
年
按唐书代宗本纪永泰元年正月癸巳大赦改元
按旧唐书代宗本纪永泰元年春正月癸巳朔制曰
□五纪者建号以体元授四时者布和而顺气天心
可见人欲是从爰立大中之道式受维新之命朕嗣
膺下武获主万方顾以薄德乘兹艰运戎麾问罪今
已十年饮至策勋惟凶渠之授首劳师黩武岂人主
之用心军役屡兴干戈未戢茫茫士庶毙于锋镝皇
穹以朕为子苍生以朕为父至德不能被物精诚不
能动天俾我生灵沦于沟壑非朕之咎孰之过欤朕
所以驭朽悬旌坐而待曙劳怀罪己之念延想安人
之策亦惟群公卿士百辟庶寮咸听朕命协宣乃力
履清白之道还淳素之风率是黎元归于仁寿君臣
一德何以尚兹乃者政刑不修惠化未洽既尽才力
良多抵犯静惟哀矜实轸于怀今将大振纲维益明
惩劝肇举改元之典弘敷在宥之泽可大赦天下改
广德三年为永泰元年
永泰二年改为大历元年
共十
四年
按唐书代宗本纪大历元年十一月甲子改元
按册府元龟大历元年十一月甲子日长至制曰王
者钦若昊天诞受丕命莫不协五纪而乘运稽三微
而体元上齐璇衡下立人极乃颁历于惟岁更覃恩
于率土朕嗣守鸿业恭临宝位顷以时当寇难运属
干戈誓众兴师为人除害实赖宗社降福寰宇小康
用兴淳朴之风庶洽雍熙之化乾坤敷佑大庇生灵
文武协心同力王室岂朕薄德而臻于此乃者金革
所聚绵历岁时征赋颇繁人犹雕瘵是用疚心疾首
当宁而兴怀罪以在予驭朽而贻惧每思弘济之道
用拯黎元之弊月缠星昴律中黄锺合天正之符承
日至之永祥云在瞩既当伯赵之司惠泽布和宜顺
一阳之气建元发号革故惟新俾及履长之节用深
行庆之典可大赦天下其永泰二年宜改为大历元
年
大历十四年五月德宗即位改明年为建中元年(
共四
年)
按唐书德宗本纪大历十四年五月癸亥即皇帝位
建中元年正月丁卯改元
德宗建中五年改为兴元元年
一
年
按唐书德宗本纪兴元元年正月癸酉大赦改元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兴元元年春正月癸酉朔上在
奉天行宫受朝贺诏曰立政兴化必在推诚忘己济
人不吝改过朕嗣服丕构君临万邦失守宗祧越在
草莽不念率德诚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期有复于
将来明征其义以示天下小子惧德不嗣罔敢怠荒
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
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致泽靡下
究情不上通事既壅隔人怀疑阻犹昧省己遂用兴
戎征师四方转饷千里赋车籍马远近骚然行赍居
送众庶劳止力役不息田莱多荒暴令峻于诛求疲
民空于杼柚转死沟壑离去乡里邑里丘墟人烟断
绝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
阶变起都邑贼臣乘舋肆逆滔天曾莫愧畏敢行陵
逼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痛
心腼面罪实在予永言愧悼若坠泉谷赖天地降佑
神祇协谋将相竭诚爪牙宣力群盗斯屏皇维再张
将弘远图必布新令朕晨兴夕惕惟省前非乃者公
卿百寮用加虚美以圣神文武之号被蒙暗寡昧之
躬固辞不获俯遂群议昨因内省良所瞿然自今已
后中外书奏不得言圣神文武之号今上元统历献
岁发祥宜革纪年之号式敷在宥之泽可大赦天下
改建中五年为兴元元年
兴元二年改为贞元元年
共二
十一年
按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元年正月丁酉大赦改元
按旧唐书德宗本纪贞元元年正月朔御含元殿受
朝贺礼毕宣制大赦天下改元贞元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帝即位改为永贞元年
一
年
按唐书顺宗本纪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丙申即皇帝
位永贞元年八月庚子立皇太子为皇帝自称太上
皇辛丑改元
按旧唐书顺宗本纪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丙申即位
于太极殿八月辛丑诰曰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前王
之制也钦若大典斯言至公式扬耿光用体文德臣
获奉宗庙临御万方降疾不瘳庶政多阙乃命元子
代予守邦爰以令辰光膺册礼宜因纪元之庆用覃
在宥之泽其以贞元二十一年八月五日已前天下
死罪降从流流以下递减一等
顺宗永贞元年八月宪宗即位改明年为元和元年
共十
五年
按唐书宪宗本纪永贞元年八月乙巳即皇帝位元
和元年正月丁卯大赦改元赐文武官阶勋爵民高
年者米帛羊酒
宪宗元和十五年闰正月穆宗即位改明年为长庆
元年
共
四年
按唐书穆宗本纪元和十五年闰正月即皇帝位长
庆元年正月辛丑大赦改元赐文武官阶勋爵
穆宗长庆四年正月敬宗即位改明年为宝历元年
共
二年
按唐书敬宗本纪长庆四年正月丙子即皇帝位二
月始听政宝历元年正月辛亥大赦改元
敬宗宝历二年十二月文宗即位改明年为太和元
年
共
九年
按唐书文宗本纪宝历二年十二月乙巳即皇帝位
太和元年二月乙巳大赦改元免京兆今岁夏税半
赐九庙陪位者子孙二阶立功将士阶爵始封诸王
后予一子出身
文宗太和十年改为开成元年
按唐书文宗本纪开成元年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大赦改元免太和五年以前逋负京畿今岁税赐文
武官阶爵
开成五年正月武宗即位改明年为会昌元年
共
六年
按唐书武宗本纪开成五年正月辛巳即皇帝位二
月乙卯大赦会昌元年正月辛巳大赦改元
武宗会昌六年三月宣宗即位改明年为大中元年
共十
三年
按唐书宣宗本纪会昌六年三月甲子即皇帝位大
中元年正月甲寅大赦改元复左降官死者官爵赐
文武官阶勋父老帛
宣宗大中十三年八月懿宗即位改明年为咸通元
年
共十
四年
按唐书懿宗本纪大中十三年八月癸巳即皇帝位
咸通元年十一月丁丑大赦改元
懿宗咸通十四年僖宗即位改明年为干符元年(
共六
年)
按唐书僖宗本纪咸通十四年七月辛巳即皇帝位
十二月大赦干符元年十一月庚寅改元
僖宗干符七年改为广明元年
一
年
按唐书僖宗本纪广明元年正月乙卯改元
按旧唐书僖宗本纪广明元年春正月乙卯朔上御
宣政殿制曰朕祗膺宝祚嗣守宗祧夙夜一心勤劳
八载实欲驱黎元于仁寿致华夏之升平而国步犹
艰群生寡遂灾迍荐起寇孽仍臻窃弄干戈连攻郡
邑虽输降款未息狂谋江右海南疮痍既甚湖湘荆
汉耕织屡空言念疲羸良深轸恻我心未济天道如
何赖近者严敕师徒稍闻胜捷皆明圣之潜佑宁非
德以言功属节变三阳日当首岁乃御正殿爰命改
元况及发生是宜在宥自古继业守文之主握图御
宇之君必自正月吉辰发号施令所以垂千年之懿
范固万代之洪基莫不由斯道也可改干符七年为
广明元年
广明二年改为中和元年
共
四年
按唐书僖宗本纪中和元年七月丁巳大赦改元
中和五年改为光启元年
共
三年
按唐书僖宗本纪光启元年三月己巳大赦改元
光启四年改为文德元年
一
年
按唐书僖宗本纪文德元年二月乙亥不豫己丑至
自凤翔庚寅谒于太庙大赦改元
文德元年昭宗即位改明年为龙纪元年
一
年
按唐书昭宗本纪文德元年三月己巳即皇帝位
龙纪元年正月癸巳大赦改元
昭宗龙纪二年改为大顺元年
共
二年
按唐书昭宗本纪大顺元年正月戊子群臣上尊号
曰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大赦改元
大顺三年改为景福元年
共
二年
按唐书昭宗本纪景福元年正月丙寅大赦改元
景福三年改为干宁元年
共
四年
按唐书昭宗本纪干宁元年正月有星孛于鹑首乙
丑大赦改元
干宁五年改为光化元年
共
三年
按唐书昭宗本纪光化元年八月甲子大赦改元
光化四年改为天复元年
共
三年
按唐书昭宗本纪天复元年四月甲戌享于太庙丙
子大赦改元
天复四年改为天佑元年
按唐书昭宗本纪天佑元年闰四月乙巳大赦改元
天佑元年八月昭宣帝即位不改元
按唐书昭宣帝本纪昭宣帝天佑元年八月丙午即
皇帝位
纪元部汇考四
后梁
太祖即皇帝位建元为开平元年
共
四年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开平元年夏四月甲子皇帝
即位戊辰大赦改元
开平五年改为干化元年
通末帝仍称
干化共四年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干化元年五月甲申朔大赦
改元
干化三年二月末帝即位仍称干化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纪干化二年六月太祖遇弒友
珪自立改元曰凤历二月皇帝即位于东都复称干
化三年
末帝干化五年改为贞明元年
共
六年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纪贞明元年冬十一月乙丑改
元
贞明七年改为龙德元年
共
三年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纪龙德元年夏五月丙戌朔德
音改元
后唐
庄宗即皇帝位建元为同光元年
共
四年
按五代史唐庄宗本纪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皇帝
即位大赦改元
按册府元龟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四月己巳即位于
魏州升告礼毕御应天门改元肆赦制曰法天取象
令王以降衷下民秉箓承干哲后以膺图受命莫不
运推历数道济艰难经纶于草昧之中式遏于乱略
之始君临兆庶子惠万邦寿域将登眚灾是宥朕顾
□凉德诚愧前修祗荷鸿休恭修清问将布维新之
政是覃革故之恩遐按彝章溥颁成宪爰自夙承丕
构世奉本朝誓雪耻于君亲欲再安于庙社所以躬
提义旅力殄凶徒渐致小康永清中夏俄属列藩群
后不谋同辞咸称伪逆干天宗祧乏享眷命所属主
鬯攸归以朕籍系郑王志存唐室合中兴于景祚须
再造于洪基推戴既坚让辞靡获既难违众遂命有
司乃择元辰率遵前典寻升坛而奠玉仍即位以建
元钦若旧章敬敷霈泽宜改天佑二十年为同光元
年可大赦天下
同光四年四月明宗即位改为天成元年
共
四年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纪天成元年
注
实同光四年而书天成元年者大赦改元文见
下可知庄宗本纪自书同光四年各从其所称既
曰改元不嫌二号也
四月丙午皇帝即位甲寅大赦改元
明宗天成五年改为长兴元年
共
四年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纪长兴元年二月大赦改元
长兴四年十二月愍帝即位改明年为应顺元年
一
年
按五代史唐愍帝本纪长兴四年十二月癸卯朔皇
帝即位应顺元年春正月戊寅大赦改元
按册府元龟闵帝以长兴四年十二月即位明年正
月戊寅御明堂殿大赦改元应顺
愍帝应顺元年四月废帝即位改为清泰元年
共
三年
按五代史唐废帝本纪清泰元年三月愍帝出居于
卫州夏四月乙亥皇帝即位五月乙酉大赦改元
按册府元龟末帝以应顺元年四月即位改元清泰
后晋
高祖即皇帝位建元为天福元年
通出帝仍称
天福共八年
按五代史晋高祖本纪天福元年十一月丁酉皇帝
即位己亥大赦改元
天福七年出帝即位仍称天福
按五代史晋出帝本纪天福七年六月乙丑皇帝即
位
出帝天福九年秋七月始改元为开运元年
共
三年
按五代史晋出帝本纪开运元年秋七月辛未朔大
赦改元
按册府元龟少帝以天福七年六月十三日即位九
年七月辛未朔御崇元殿大赦改元开运
后汉
高祖即皇帝位仍称天福十二年
按五代史汉高祖本纪开运四年二月辛未皇帝即
位称天福十二年
注
天福晋高祖年号也天福止八年改元开运至
此四年矣汉虽建国而未有国号又称晋年号舍
开运而追续天福为十二年初无义理但书其实
尔
按册府元龟汉高祖以开运四年二月即位于晋阳
谓群僚曰帝王称谓孤已迫于群情而逊避无所其
国号正朔未忍遽改由是降制以少帝开运四年叙
天福十二年行事盖以心奉前朝执至义也
天福十三年始改为干佑元年
一
年
按五代史汉高祖本纪干佑元年春正月乙卯大赦
改元
干佑元年二月隐帝即位不改元
共
三年
按五代史汉隐帝本纪干佑元年二月辛巳皇帝即
位
按册府元龟隐帝讳承佑以干佑元年二月即位初
高祖欲改年号中书门下进拟干和二字高祖改为
干佑至是与帝名相符帝亦不改
后周
太祖即皇帝位建元为广顺元年
共
三年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纪广顺元年春正月乙卯即皇
帝位大赦改元
按册府元龟周太祖以干佑四年正月即位改元广
顺
广顺四年改为显德元年
一
年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纪显德元年正月丙子朔有事
于南郊大赦改元
显德元年正月世宗即位不改元
共
六年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显德元年正月丙申皇帝即
位
按册府元龟世宗以显德元年正月丙申即位不改
元
显德六年六月恭帝即位不改元
一
年
按五代史周恭帝本纪显德六年六月甲午皇帝即
位
按册府元龟恭帝以显德六年六月甲午即位不改
元
辽
太祖即位十年二月始建元为神册元年
共
六年
按辽史太祖本纪神册元年春二月丙戌朔上在龙
化州迭烈部夷离堇耶律曷鲁等率百寮请上尊号
三表乃允丙申群臣及诸属国筑坛州东上尊号曰
大圣大明天皇帝大赦建元神册
神册七年改为天赞元年
共
四年
按辽史太祖本纪天赞元年二月癸酉改元天赞
天赞五年二月改为天显元年
通太宗仍称
天显共十二年
按辽史太祖本纪天显元年春正月围忽汗城己巳
諲撰请降庚午驻军于忽汗城南辛未諲撰出降上
优礼而释之丁丑諲撰复叛攻其城破之驾幸城中
諲撰请罪马前诏以兵卫諲撰及族属以出祭告天
地复还军中二月壬辰以青牛白马祭天地大赦改
元天显
天显二年冬十月太宗即位不改元
按辽史太宗本纪天显元年冬十一月壬戌即皇帝
位壬申御宣政殿群臣上尊号曰嗣圣皇帝大赦有
司请改元不许
太宗天显十三年始改为会同元年
共
九年
按辽史太宗本纪会同元年十一月丙寅皇帝御宣
政殿刘照卢重册上尊号曰睿文神武法天启运明
德章信至道广敬昭孝嗣圣皇帝大赦改元会同
会同十年改为大同元年
即世宗
天禄元年
按辽史太宗本纪大同元年二月丁已朔大赦改元
大同
大同元年四月世宗即位改为天禄元年
共
四年
按辽史世宗本枣否同元年四月戊寅即皇帝位九
月丁卯行柴册礼群臣上尊号曰天授皇帝大赦改
大同元年为天禄元年
世宗天禄五年九月穆宗即位改为应历元年
共十
八年
按辽史穆宗本纪天禄五年九月丁卯即皇帝位群
臣上尊号曰天顺皇帝改元应历
穆宗应历十九年二月景宗即位改为保宁元年(
共十
年)
按辽史景宗本纪应历十九年二月即皇帝位大赦
改元宝宁
景宗保宁十一年改为干亨元年
共
四年
按辽史景宗本纪干亨元年十一月辛丑冬至大赦
改元干亨
干亨四年九月圣宗即位改明年为统和元年(
共二十九
年)
按辽史圣宗本纪干亨四年九月癸丑即皇帝位统
和元年六月甲午大赦改元统和
圣宗统和三十年改为开泰元年
共
九年
按辽史圣宗本纪开泰元年十月甲午朔文武百官
加上尊号曰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广孝聪睿昭
圣神赞天辅皇帝大赦改元开泰
开泰十年改为太平元年
共十
一年
按辽史圣宗本纪太平元年十一月癸未上御昭庆
殿文武百僚奉册上尊号曰睿文英武遵道至德崇
仁广孝功成治定昭圣神赞天辅皇帝大赦改元太
平
太平十一年六月兴宗即位改为景福元年
一
年
按辽史兴宗本纪太平十一年六月己卯即皇帝位
辛卯大赦改元景福
兴宗景福二年改为重熙元年
共二
十三年
按辽史兴宗本纪重熙元年冬十一月己卯群臣上
皇帝尊号曰文武仁圣昭孝皇帝大赦天下改元重
熙
重熙二十四年八月道宗即位改为清宁元年
共
十年
按辽史道宗本纪重熙二十四年八月己丑道宗即
位辛丑改元清宁大赦
道宗清宁十一年改为咸雍元年
共
十年
按辽史道宗本纪咸雍元年春正月辛酉朔文武百
僚加上尊号曰圣文神武全功大略广智聪仁睿孝
天佑皇帝改元大赦
咸雍十年改明年为太康元年
共
十年
按辽史道宗本纪咸雍十年十二月辛巳改明年为
太康大赦
太康十年改明年为大安元年
共
十年
按辽史道宗本纪太康十年十二月改明年为大安
赦杂犯死罪以下
大安十年改明年为寿隆元年
共
七年
按辽史道宗本纪大安十年十二月乙酉诏改明年
元寿隆
寿隆七年正月天祚帝即位改为干统元年
共
十年
按辽史天祚帝本纪寿隆七年正月甲戌即皇帝位
群臣上尊号曰天祚皇帝二月壬辰朔改元干统大
赦
天祚帝干统十年改明年为天庆元年
按辽史天祚帝本纪干统十年十二月己酉改明年
元天庆
天庆十一年改为保大元年
共
四年
按辽史天祚帝本纪保大元年春正月丁酉朔改元
肆赦
宋
太祖受周禅即皇帝位改周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
共
三年
按宋史太祖本纪周显德六年恭帝即位七年春恭
帝禅位于太祖太祖即皇帝位建隆元年春正月乙
巳大赦改元
建隆四年改为干德元年
共
五年
按宋史太祖本纪干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于南
郊大赦改元干德
干德六年改为开宝元年
共
九年
按宋史太祖本纪开宝元年十一月癸卯日南至有
事南郊改元开宝大赦
开宝九年十月太宗即位改为太平兴国元年
共
八年
按宋史太宗本纪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即皇帝位
十二月甲寅御含元殿受朝乐县而不作大赦改是
岁为太平兴国元年
太宗太平兴国九年改为雍熙年
共
四年
按宋史太宗本纪雍熙元年十一月丁巳祀天地于
圜丘大赦改元中外文武官进秩有差
雍熙五年改为端拱元年
共
二年
按宋史太宗本纪端拱元年春正月乙亥御丹凤楼
大赦改元
端拱三年改为淳化元年
共
五年
按宋史太宗本纪淳化元年春正月戊寅朔减京畿
系囚流罪以下一等改元内外文武官并加勋阶爵
邑
淳化六年改为至道元年
共
三年
按宋史太宗本纪至道元年正月戊申朔改元赦京
畿系囚流罪以下递降一等杖罪释之
至道三年二月真宗即位改明年为咸平元年
共
六年
按宋史真宗本纪至道三年二月即皇帝位咸平元
年春正月辛酉诏改元
真宗咸平七年改为景德元年
共
四年
按宋史真宗本纪景德元年春正月丙戌朔大赦改
元
景德五年改为大中祥符元年
共
九年
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黄
帛曳左承天门南鸱瓦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
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丁卯紫云
见如龙凤覆宫殿戊辰大赦改元群臣加恩赐京师
酺
大中祥符十年改为天禧元年
共
五年
按宋史真宗本纪天禧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改元
天禧六年改为干兴元年
一
年
按宋史真宗本纪干兴元年春正月辛未朔改元
干兴元年二月仁宗即位改明年为天圣元年
共
九年
按宋史仁宗本纪干兴元年二月戊午即皇帝位天
圣元年春正月丙寅朔改元
仁宗天圣十年改为明道元年
共
二年
按宋史仁宗本纪明道元年十一月甲戌以修内成
恭谢天地于大安殿谒太庙大赦改元百官进秩优
赏诸军
明道二年改明年为景佑元年
共
四年
按宋史仁宗本纪明道二年十二月丁巳诏明年改
元景佑
景佑五年改为宝元元年
共
二年
按宋史仁宗本纪宝元元年十一月祀天地于圜丘
大赦改元
宝元三年改为康定元年
一
年
按宋史仁宗本纪康定元年二月丙午改元
康定二年改为庆历元年
共
八年
按宋史仁宗本纪庆历元年十一月丙寅祀天地于
圜丘大赦改元
庆历八年改明年为皇佑元年
共
五年
按宋史仁宗本纪庆历八年十二月乙丑朔以霖雨
为灾颁德音改明年元皇佑
皇佑六年改为至和元年
共
二年
按宋史仁宗本纪至和元年三月乙亥太史言日当
食四月朔庚辰下德音改元
至和三年改为嘉佑元年
共
八年
按宋史仁宗本纪嘉佑元年秋七月彗出紫微垣长
丈余八月癸亥夕彗灭九月辛卯恭谢天地于大庆
殿大赦改元加恩百官
嘉佑八年夏四月英宗即位改明年为治平元年(
共四
年)
按宋史英宗本纪嘉佑八年夏四月壬辰朔帝嗣皇
帝位治平元年春正月丁酉朔改元
英宗治平四年正月神宗即位改明年为熙宁元年
共
十年
按宋史神宗本纪治平四年正月丁巳即皇帝位熙
宁元年春正月诏改元
神宗熙宁十年改明年为元丰元年
共
八年
按宋史神宗本纪熙宁十年十二月壬午诏改明年
为元丰
元丰八年三月哲宗即位改明年为元佑元年
共
八年
按宋史哲宗本纪元丰八年三月戊戌即皇帝位元
佑元年春正月庚寅朔改元
哲宗元佑九年改为绍圣元年
共
四年
按宋史哲宗本纪绍圣元年夏四月癸丑改元
绍圣五年改为元符元年
共
三年
按宋史哲宗本纪元符元年六月戊寅朔改元
元符三年正月徽宗即位改明年为建中靖国元年
一
年
按宋史徽宗本纪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即皇帝位十
一月庚午诏改明年元建中靖国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改明年为崇宁元年
共
五年
按宋史徽宗本纪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庚辰改明
年元崇宁
崇宁五年改明年为大观元年
共
四年
按宋史徽宗本纪崇宁五年六月壬寅诏改明年元
大观
大观四年改明年为政和元年
共
七年
按宋史徽宗本纪大观四年十一月丁卯祀昊天上
帝于圜丘大赦天下改明年元政和
政和八年改为重和元年
一
年
按宋史徽宗本纪重和元年十一月朔改元大赦天
下
重和二年改为宣和元年
共
七年
按宋史徽宗本纪宣和元年二月庚辰改元
宣和七年十二月钦宗即位改明年为靖康元年(
共二
年)
按宋史钦宗本纪宣和七年十二月辛酉即皇帝位
丙寅诏改元靖康元年春正月丁卯受群臣朝贺
靖康二年五月高宗即位改为建炎元年
共
四年
按宋史高宗本纪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建
炎元年夏四月钦宗北迁五月庚寅朔帝即位改元
建炎
高宗建炎五年改为绍兴元年
共三
十二年
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元年春正月己亥下诏改元
释流以下囚
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孝宗即位改明年为隆兴元年
其
二年
按宋史孝宗本纪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即皇帝位十
二月戊申诏改明年为隆兴元年
孝宗隆兴三年改为干道元年
共
九年
按宋史孝宗本纪干道元年春正月辛酉朔合祀天
地于圜丘大赦改元
干道九年改明年为淳熙元年
共十
六年
按宋史孝宗本纪干道九年十一月戊戌合祀天地
于圜丘大赦改明年为淳熙元年
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改明年为绍熙元年
共
五年
按宋史光宗本纪淳熙十六年正月孝宗禅位于帝
十一月庚午诏改明年为绍熙元年
光宗绍熙五年七月宁宗即位改明年为庆元元年
共
六年
按宋史宁宗本纪绍熙五年七月帝受内禅即皇帝
位冬十月壬午诏改明年为庆元元年
宁宗庆元六年改明年为嘉泰元年
共
四年
按宋史宁宗本纪庆元六年十二月癸卯诏改明年
为嘉泰元年
嘉泰四年改明年为开禧元年
共
三年
按宋史宁宗本纪嘉泰四年十二月己亥诏改明年
为开禧元年
开禧三年改明年为嘉定元年
共十
七年
按宋史宁宗本纪开禧三年十二月丁卯诏改明年
为嘉定元年
嘉定十七年八月理宗即位改明年为宝庆元年(
共三
年)
按宋史理宗本纪嘉定十七年八月嗣皇帝位十一
月丁亥诏改明年为宝庆元年
理宗宝庆三年改明年为绍定元年
共
六年
按宋史理宗本纪宝庆三年十一月辛巳日南至大
赦改明年为绍定元年
绍定六年改明年为端平元年
共
三年
按宋史理宗本纪绍定六年十一月丙午诏改明年
为端平元年
端平三年改明年为嘉熙元年
共
四年
按宋史理宗本纪端平三年十二月壬寅诏改明年
为嘉熙元年
嘉熙四年改明年为淳佑元年
共十
二年
按宋史理宗本纪嘉熙四年冬十月癸巳诏改明年
为淳佑元年
淳佑十二年改明年为宝佑元年
共
六年
按宋史理宗本纪淳佑十二年八月辛巳诏改明年
为宝佑元年
宝佑六年改明年为开庆元年
一
年
按宋史理宗本纪宝佑六年十二月戊寅诏改来年
为开庆元年
开庆元年改明年为景定元年
共
五年
按宋史理宗本纪开庆元年十二月辛亥诏改来年
为景定元年
景定五年十月度宗即位十二月改明年为咸淳元
年
共
十年
按宋史度宗本纪景定五年十月丁卯即皇帝位十
二月辛丑诏改明年为咸淳元年
度宗咸淳十年七月瀛国公即位冬十月改明年为
德佑元年
共
二年
按宋史瀛国公本纪咸淳十年七月即皇帝位冬十
月甲子诏以明年为德佑元年
瀛国公德佑二年建国公即位于福州改为景炎元
年
共
三年
按宋史瀛国公本纪二王者度宗庶子也长建国公
□德佑二年五月乙未朔陈宜中等立□于福州以
为宋主改元景炎
建国公景炎三年卫王即位于碙州改为祥兴元年
共
二年
按宋史瀛国公本纪建国公□殂于碙州众又立卫
王昺为主改元祥兴
金
太祖即皇帝位建元为收国元年
共
二年
按金史太祖本纪收国元年正月壬午朔群臣奉上
尊号是日即皇帝位改元收国
收国二年改明年为天辅元年
共
七年
按金史太祖本纪收国二年十二月庚申朔谙班勃
极烈吴乞买及群臣上尊号曰大圣皇帝改明年为
天辅元年
天辅七年九月太宗即位改为天会元年(
通熙宗仍称天会共
十五年)
按金史太宗本纪天辅七年九月丙辰即皇帝位己
未告祀天地丙寅大赦中外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
年
太宗天会十三年正月熙宗即位仍称天会
按金史熙宗本纪天会十三年正月庚午即皇帝位
十四年八月癸亥诏齐国与本朝军民诉讼相关者
文移署年止用天会
熙宗天会十五年改明年为天眷元年
共
三年
按金史熙宗本纪天会十五年十二月癸未诏改明
年为天眷元年
天眷四年改为皇统元年
共
九年
按金史熙宗本纪皇统元年正月庚戌群臣上尊号
曰崇天体道钦明文武圣德皇帝初御衮冕癸丑谢
太庙大赦改元
皇统九年十二月海陵即位改为天德元年
共
四年
按金史海陵本纪皇统九年十二月海陵立己未大
赦改皇统九年为天德元年
海陵天德五年改为贞元元年
共
三年
按金史海陵本纪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乙卯
以迁都诏中外改元贞元
贞元四年改为正隆元年
共
六年
按金史海陵本纪正隆元年二月癸酉朔改元正隆
大赦
正隆六年十月世宗即位改为大定元年
共二
十九年
按金史世宗本纪正隆六年十月丙午即皇帝位丁
未大赦改元大定
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章宗即位改明年为明
昌元年
共
六年
按金史章宗本纪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即皇
帝位闰五月庚辰宋遣使来贺即位明昌元年春正
月丙辰朔改元
章宗明昌七年改为承安元年
共
五年
按金史章宗本纪承安元年十一月戊戌有事于南
郊大赦改元
承安五年改明年为泰和元年
共
八年
按金史章宗本纪承安五年十二月癸未朔诏改明
年为泰和元年
泰和八年十二月卫绍王即位改明年为大安元年
共
三年
按金史卫绍王本纪泰和八年十二月即皇帝位大
安元年正月壬戌改元大赦
卫绍王大安四年改为崇庆元年
一
年
按金史卫绍王本纪崇庆元年正月朔改元赦
崇庆二年改为至宁元年
一
年
按金史卫绍王本纪至宁元年五月改元
至宁元年八月宣宗即位改为贞佑元年
共
四年
按金史宣宗本纪至宁元年八月甲辰即皇帝位九
月壬子改元贞佑
宣宗贞佑五年改为兴定元年
共
五年
按金史宣宗本纪兴定元年九月壬午以改元兴定
赦国内
兴定六年改为元光元年
共
二年
按金史宣宗本纪元光元年八月己卯彗星见西方
甲申以彗星见改元大赦
元光二年十二月哀宗即位改明年为正大元年
按金史哀宗本纪元光二年十二月辛卯即皇帝位
正大元年春正月戊戌朔诏改元正大
哀宗正大九年正月改元开兴四月又改为天兴元
年
共
三年
按金史哀宗本纪天兴元年(
是年本正大九年正月改元开兴四月又改元
天兴)
春正月庚子御端门肆赦改元开兴夏四月甲子
御端门肆赦改元天兴
元
世祖即皇帝位建元为中统元年
共
四年
按元史世祖本纪中统元年三月辛卯帝即皇帝位
五月丙戌建元中统诏曰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
御群下朝廷草创未遑润色之文政事变通渐有纲
维之目朕获缵旧服载扩丕图稽列圣之洪规讲前
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
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干元炳焕
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
统元年
中统五年改为至元元年
共三
十一年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元年八月丁巳以改元大赦
天下诏曰应天者唯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朕以
菲德获承庆基内难未戡外兵未戢夫岂一日于今
五年赖天地之畀矜暨祖宗之垂裕凡我同气会于
上都虽此日之小康敢朕心之少肆比者星芒示儆
雨泽愆常皆阙政之所繇顾斯民之何罪宜布惟新
之令溥施在宥之仁可大赦天下改中统五年为至
元元年
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成宗即位改明年为元贞元
年
共
二年
按元史成帝本纪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甲午即皇
帝位十一月癸酉诏改明年为元贞元年
成宗元贞三年改为大德元年
共十
一年
按元史成宗本纪大德元年二月庚申诏改元赦天
下
大德十一年三月武宗即位改明年为至大元年(
共四
年)
按元史武宗本纪大德十一年三月甲申皇帝即位
于上都十二月庚申诏曰仰惟祖宗应天抚运肇启
疆宇华夏一统罔不率从逮朕嗣服丕图缵膺景命
遵承诒训恪慕洪规祗惕畏兢未知攸济永思创业
艰难之始茕然轸念而守成万事之统在予一人故
自即位以来溥从宽大量能授官俾勤乃职夙夜以
永康兆民为急务间者岁比不登流民未还官吏并
缘侵渔上下因循和气乖戾是以责任股肱耳目大
臣思所以尽瘁赞襄嘉猷朝夕入告朕命惟允庶事
克谐乐与率土之民共享治安之化迩宁远肃顾不
韪欤可改大德十二年为至大元年诞布惟新之令
式孚永固之休
武宗至大四年三月仁宗即位改明年为皇庆元年
共
二年
按元史仁宗本纪至大四年三月庚寅即皇帝位九
月壬子改元皇庆诏曰朕赖天地祖宗之灵纂承圣
绪永惟治古之隆群生咸遂国以乂宁朕夙兴夜寐
不敢怠遑任贤使能兴治补阙庶几臻兹敛时五福
用敷锡厥庶民朕之志也逾年改元厥有彝典其以
至大五年为皇庆元年
仁宗皇庆三年改为延佑元年
共
七年
按元史仁宗本纪延佑元年春正月丁未诏改元延
佑
延佑七年三月英宗即位改明年为至治元年
共
三年
按元史英宗本纪延佑七年三月庚寅帝即位十二
月乙巳朔诏曰朕祗遹贻谋获承丕绪念付托之惟
重顾继述之敢忘爰以延佑七年十一月丙子被服
冠冕恭谢于太庙既大礼之告成宜普天之均庆属
兹逾岁用易纪元于以导天地之至和于以法春秋
之谨始可以明年为至治元年免大下租赋二分包
银五分免大都上都兴和三路差税三年优复煮盐
炼铁等户二年
英宗至治三年八月泰定帝即位改明年为泰定元
年
共
四年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至治三年八月癸巳即皇帝位
十二月丁未下诏改元诏曰朕荷天鸿禧嗣大历服
侧躬图治夙夜祗畏惟祖训是遵乃开岁甲子景运
伊始思与天下更新稽诸典礼逾年改元可以明年
为泰定元年
泰定帝泰定五年改为致和元年
一
年
按元史泰定帝本纪致和元年二月庚申诏天下改
元致和
致和元年九月文宗即位改为天历元年
共
二年
按元史文宗本纪致和元年七月庚午泰定帝崩于
上都九月帝即位于大明殿受诸王百官朝贺大赦
诏曰洪惟我太祖皇帝混一海宇爰立定制以一统
绪宗亲各受分地勿敢妄生觊觎此不易之成规万
世所共守者也世祖之后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以公
天下之心以次相传宗王贵戚咸遵祖训至于晋邸
具有盟书愿守藩服而与贼臣铁失也先帖木儿等
潜通阴谋冒干宝位使英宗不幸罗于大故朕兄弟
播越南北备历艰险临御之事岂获与闻朕以叔父
之故顺承惟谨于今六年灾异迭见倒剌沙乌伯都
剌等专权自用□远勋旧废弃忠良变乱祖宗法度
空府库以私其党类大行上宾利于立幼显握国柄
用成其奸宗王大臣以宗社之重统绪之正协谋推
戴属于眇躬朕以菲德宜俟大兄固让再三宗戚将
相百僚耆老以为神器不可以久虚天下不可以无
主周王辽隔索漠民庶皇皇已及三月诚恳迫切朕
姑从其请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已于致
和元年九月十三日即皇帝位于大明殿其以致和
元年为天历元年可大赦天下
文宗天历二年改明年为至顺元年
共
四年
按元史文宗本纪天历二年春正月丙戌皇兄明宗
即皇帝位于和宁之北
按明宗在位
八月未改元
三月癸亥帝命
有司造乘舆服御北迎大驾夏四月明宗锡命立帝
为皇太子八月乙酉朔明宗次于王忽察都庚寅明
宗崩己亥帝复即位于上都至顺元年五月戊午帝
御大明殿燕帖木儿率文武百官及僧道耆老奉玉
册玉宝上尊号曰钦天统圣至德成功大文皇帝是
日改元至顺
至顺四年六月顺帝即位改为元统元年
共
二年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顺四年六月己巳帝即位于上
都冬十月戊辰改元诏曰在昔世祖皇帝绍开丕图
稽古建元立经陈纪列圣相承恪遵成宪肆予冲人
嗣大历服兹图治之云初嘉与民而更始乃新纪号
诞告多方其以至顺四年为元统元年于戏一元运
于四时惟裁成之有道大统□于万世思保佑于无
穷
顺帝元统三年仍世祖年号改为至元元年
共
六年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元元年十一月辛丑下诏改元
诏曰朕祗绍天明入纂丕绪于今三年夙夜寅畏罔
敢怠荒兹者年谷顺成海宇清谧朕方增修厥德日
以敬天恤民为务属太史上言星文示儆将朕德菲
薄有所未逮欤天心仁爱俾予以治有所告戒欤弭
灾有道善政为先更号纪年实惟旧典惟世祖皇帝
在位长久天人协和诸福咸至祖述之志良切朕怀
今特改元统三年仍为至正元年遹遵成宪诞布宽
条庶格祯祥永绥景祚赦天下
至元七年改为至正元年
共二
十七年
按元史顺帝本纪至正元年春正月己酉朔改元诏
曰朕惟帝王之德道莫大于克孝治莫大于得贤朕
早历多难入绍大统仰思祖宗付托之重战兢惕励
于兹八年慨念皇考久劳于外甫即大命四海觖望
夙夜追慕不忘于怀乃以至元六年十月初四日奉
玉册玉宝追上皇考曰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
皇帝被衮冕祼于太室式展孝诚十有一月六日勉
循大礼庆成之请御大明殿受群臣朝其以至元七
年为至正元年与天下更始
明
太祖定天下即皇帝位建元为洪武元年(
按明代自英宗复辟
外一帝不再改元纪元年数一览可知不复细注)
按名山藏典谟记吴二年正月乙亥祀天地南郊即
皇帝位郊坛南定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遂以
是年为洪武元年
按明昭代典则戊申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太祖即
皇帝位诏曰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
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
既终海内疆土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
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凡两淮
两浙江东江西湖湘汉沔闽广山东及西南诸郡各
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已皆戡定
民安田里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进劝尊朕为
皇帝以主黔黎勉徇余情于吴二年正月初四日告
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
号曰大明以吴二年为洪武元年布告天下咸使闻
知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惠宗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
年
按明昭代典则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辛卯皇太孙
即皇帝位诏曰天降下民作之君我太祖高皇帝受
天明命统有万邦宵衣旰食弘济斯民凡事有益于
天下者无所不用其心政教休明规模弘远朕以眇
躬恭依遗诏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即皇
帝位夙夜祗惧思所以克相上帝宠绥四方以无
我皇祖之大命永惟宽猛之宜诞布维新之政其以
明年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于戏德惟善政政在养
民当遵先圣之言期致雍熙之盛百辟卿士体朕至
怀
惠宗建文四年六月成祖即位改明年为永乐元年
按名山藏典谟记成祖以建文四年六月己巳即位
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于南郊还御奉天殿大赦
天下以明年为永乐元年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即位改明年为洪熙
元年
按明昭代典则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巳皇太子即
皇帝位改明年元曰洪熙大赦天下
仁宗洪熙元年六月宣宗即位改明年为宣德元年
按大政记洪熙元年六月庚戌皇太子即皇帝位颁
诏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宣德元年
宣宗宣德十年正月英宗即位改明年为正统元年
按大政记宣德十年正月壬子皇太子即皇帝位诏
赦天下以明年为正统元年
英宗正统十四年代宗即位改明年为景泰元年
按大政记正统十四年九月癸未郕王即皇帝位遥
尊帝为太上皇帝诏赦天下改明年为景泰元年
按明昭代典则正统十四年秋七月也先大举入寇
帝亲征八月己巳太后命郕王权总国事癸酉立皇
长子见深为皇太子帝出塞九月帝在迤北癸未郕
王即皇帝位时郕王辅国政于谦典戎政未尝一语
筹画为讨敌迎驾之图惟即真之议日急乃为皇太
后旨以太监金英口传之谓皇太子幼冲未能遽理
万几郕王年长宜嗣大统又为英宗旨谓有使还口
传之曰宗社之礼不可久旷郕王长且贤其令继统
奉宗祀于是于谦等率众劝进有司择日行礼遂以
九月六日郕王即皇帝位改明年元为景泰遥上英
宗尊号曰太上皇
代宗景泰八年春正月英宗复即皇帝位改为天顺
元年
按明昭代典则景泰八年春正月上不豫壬午上皇
复即皇帝位诏曰朕昔恭膺天命嗣大统十有五年
民物康阜不虞寇敌之变唯以宗社生民之故亲率
六师御之而以庶弟郕王监国不意兵律失御乘舆
被遮文武群臣既立皇太子而奉之岂期监国之人
遽拥当宁之位既而皇天悔过也先革心奉朕南还
既无复辟之诚反为幽闭之计旋易皇储而立己子
惟天不佑未久而亡杜绝谏诤愈益迷执矧失德之
良多致沉疾之难疗朝政不临人心斯愤乃今月十
七日朕为公侯驸马伯及群臣文臣六军万姓之所
拥戴遂请命圣母皇太后天地社稷宗庙以今十七
日复即皇帝位躬理机务保固国家其改景泰八年
为天顺元年大赦天下咸与维新
英宗天顺八年春正月宪宗即位改明年为成化元
年
按明昭代典则天顺八年春正月乙亥皇太子即皇
帝位诏改明年元曰成化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孝宗即位改明年为弘治
元年
按大政记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皇帝
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
孝宗弘治十八年五月武宗即位改明年为正德元
年
按大政记弘治十八年五月壬辰皇太子即皇帝位
诏以明年为正德元年大赦天下
武宗正德十六年夏四月世宗即位改明年为嘉靖
元年
按明昭代典则正德十六年夏四月癸卯世宗皇帝
即位遂诏天下以明年为嘉靖元年
世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穆宗即位改明年为隆
庆元年
按明昭代典则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皇子裕王即
皇帝位诏曰唯我祖宗圣圣相承至治鸿功超越千
古暨我皇考大行皇帝以经文纬武之德建安内攘
外之勋增光先朝垂庇后世方表俱赖遽尔上宾特
廑凭几之言属以神器之重朕茕茕在疚本不忍闻
而文武群臣下及耆老军民合词劝进至于再三辞
拒弗获乃遵遗诏以是月二十六日祗告天地宗庙
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隆庆元年
穆宗隆庆六年六月神宗即位改明年为万历元年
按明通纪隆庆六年六月皇太子即皇帝位诏以明
年为万历元年
神宗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光宗即位改明年为泰昌
元年
按明通纪万历四十八年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诏
以明年为泰昌元年
光宗泰昌元年熹宗即位以明年为天启元年
按明通纪泰昌元年九月乙亥朔光宗崩遗诏皇长
子嗣皇帝位诸臣即请叩见皇长子遂拥护至文华
殿以即日登极请朝服以待奉令旨礼部具仪以闻
五日己卯礼科李若珪奏曰窃惟殿下明日登极登
极之诏即定年号之日前先帝登极之诏以明年为
泰昌元年顾先朝臣皆知今去登极止半日耳其用
何者两字为元年也拟正否已蒙钦照否臣等皆不
知礼部亦不知此等大事礼部决当会议礼科亦当
与闻姑且勿论惟是先帝即位虽仅匝月而善政遍
满已足千秋大业岂使年号之不存昔建文无年号
至今人心不平堂堂天朝岂又有此大阙大谬臣有
一得之愚启之殿下商之同朝谓除明年正月初一
日为我殿下纪元今年自八月初一先帝登极之日
以至十二月终断宜借之先帝俱称泰昌每年月日
万历年号自今年七月终止则是先帝之年号既不
亏万历之实数又不碍殿下明年之称元实至便也
造历在即时刻难缓恳祈谕阁部即速令议上请如
果臣言不谬仍谕该部传示内外臣民自今以至年
终凡上疏及文书等项俱称泰昌元年月日六日庚
辰帝即位
熹宗天启七年八月愍帝即位以明年为崇祯元年
按明通纪天启七年八月二十四日皇五弟信王即
皇帝位诏以明年为崇祯元年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一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
表二 图
纪元部总论
书经
商书伊训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
厥祖
蔡
传
元祀者太甲即位之元年十二月者商以建丑
为正故以十二月为正也孔氏言汤崩逾月太甲
即位奠殡而告是以崩年改元矣苏氏曰崩年改
元乱世事也不容在伊尹而有之不可以不辨
大
全
新安陈氏曰序言太甲元年序周人所作故称年
书言惟元祀书商史所作故称祀此元年非即位
之元年乃即位之次年先王崩崩年即位踰年改
元以崩年之十二月为后王元年之首月盖以正
朔行事也
周书泰誓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蔡
传
十三年者武王即位之十三年也按汉孔氏言
虞芮质成为文王受命改元之年凡九年而文王
崩武王立二年而观兵三年而伐纣合为十有三
年此皆惑于伪书泰誓之文而误解九年大统未
集与夫观政于商之语也古者人君即位则称元
年以计其在位之久近常事也自秦惠文始改十
四年为后元年汉文帝亦改十七年为后元年自
后说春秋因以改元为重欧阳氏曰果重事欤西
伯即位已改元年中间不宜改元而又改元至武
王即位宜改元而反不改元乃上冒先君之元年
并其居丧称十一年及其灭商而得天下其事大
于听讼远矣而又不改元由是言之谓文王受命
改元武王冒文王之元年者皆妄也欧阳氏之辨
极为明着但其曰十一年者亦惑于书序十一年
之误也
春秋四传
隐公元年
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注
年者十二月之总号春秋书十二月称年是也
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
地天地之始也不言公言君之始年者王者诸侯
皆称君所以通其义于王者惟王者然后改元立
号春秋托新王受命于鲁故因以录即位明王者
当继天奉元养成万物
胡传即位之一年必称元年者明人君之用也大哉
干元万物资始天之用也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地之
用也成位乎其中则与大地参故体元者人君之职
而调元者宰相之事元即仁也仁人心也春秋深明
其用当自贵者始故治国先正其心以正朝廷与百
官而远近莫不一于正矣春秋立文兼述作按舜典
纪元日商训称元祀此经书元年所谓祖二帝明三
王述而不作者也正次王王次春乃立法创制裁自
圣心无所述于人者非史策之旧文矣
大
全
胡氏曰人君先正其心知行仁政然后能体元
矣人臣知格君心之非则一正君而国定此调元
之效也
桓公元年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注
嗣子位定于初丧而改元必须逾年者继父之
业成父之志不忍有变于中年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王道
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
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
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夭贼并见五帝三皇之治天
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
老亲亲而尊尊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民家给
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强贼妒疾之人
民修德而美好被发□哺而游不慕富贵耻恶不犯
毒虫不螫猛兽不搏抵不触虫故天为之下甘露朱
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囹圄
空虚画衣裳而民不犯四裔傅译而朝民情至朴而
不文郊天祀地秩山川以时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
立明堂宗祀先帝以祖配天天下诸侯各以其职来
祭贡土地有所先以入宗庙端冕盛服而后见先德
恩之报奉元之应也
刘向说苑
建本
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
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
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大
夫而一言士而一见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
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
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
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
可谓不权势矣此皆春秋之意而元年之本也
删府元龟
年号
传曰履端于始序则不愆自三代之际五行更王虽
三统循环迭举岁首至于纪年标历未闻他制逮汉
之文景始有前后之称施及孝武肇创建元之号厥
后或章述德美昭著祥异或弭灾厌胜计功称伐或
一号而不易或一岁而屡改其有矫时遵古但纪岁
历者亦不远而复斯乃前王因时立制后代沿袭而
不可易者也
纪元部艺文
为建平王庆改号启 梁江淹
窃以皇衢永谧则玉历惟祯国庆方夷则绳泽式茂
故五凤协年甘露应号况今道润衍溢颂祉再繁嘉
生蠲庆风云瑞节既觏昭晨方铸昌化延守一隅无
以自届不胜荒情
复魏收书 隋李德林
德林为中书舍人武平初以疾请罢归魏收与阳
休之论齐书起元事敕集百官会议收与德林书
德林因复书云
即位之元春秋常义谨按鲁君息姑不称即位亦有
元年非独即位得称元年也议云受终之元尚书之
古典谨按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伐殷三年
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
致政成王论者或以舜禹受终是为天子然则周公
以臣礼而死此亦称元非独受终为帝也蒙示议文
扶病省览荒情迷识蹔得发蒙当世君子必无横议
惟应阁笔赞成而已辄谓前二条有益于议仰见议
中不录谨以写呈
又
摄之与相其义一也故周公摄政孔子曰周公相成
王魏武相汉曹植曰如虞翼唐或云高祖身未居摄
灼然非理摄者专赏罚之名古今事殊不可以体为
断陆机见舜肆类上帝班瑞群后便云舜有天下须
格于文祖也欲使晋之三主异于舜摄窃以为舜若
尧死狱讼不归便是夏朝之益何得不须格于文祖
也若使用王者之礼便曰即真则周公负扆朝诸侯
霍光行周公之事皆真帝乎斯不然矣必知高祖与
舜摄不殊不得从士衡之谬或以为书元年者当时
实录非追书也大齐之兴实由武帝谦匿受命岂直
史也比观论者闻追举受命之元多有河汉但言追
数受命之岁情或安之似所怖者元字耳事类朝三
是许其一年不许其元年也案易黄裳元吉郑元注
云如舜试天子周公摄政是以试摄不殊大传虽无
元字一之与元无异义矣春秋不言一年一月者欲
使人君体元以居正盖史之婉辞非一与元别也汉
献帝死刘备自尊崇陈寿蜀人以魏为汉贼宁肯蜀
主未立已云魏武受命乎士衡自尊本国诚如高议
欲使三方鼎峙同为霸名习氏汉晋春秋意在是也
正司马炎兼并许其帝号魏之君臣吴人并以为戮
贼亦宁肯当涂之世云晋有受命之征史者编年也
故鲁号纪年墨子又云吾见百国春秋史又有无事
而书年者是重年验也若欲高祖事事谦冲即须号
令皆推魏氏便是编魏年纪魏事此即魏末功臣之
传岂复皇朝帝纪者也陆机称纪元立断或以正始
或以嘉平束□议云赤雀白鱼之事恐晋朝之议是
并论受命之元非止受终之断也公议云陆机不论
元者是所未喻愿更思之陆机以刊木着于虞书龛
黎见于商典以蔽晋朝正始嘉平之议斯又谬矣惟
可二代相涉两史并书必不得以后朝创业之迹断
入前史若然则世宗高祖皆天保以前惟入魏氏列
传不作齐朝帝纪可乎此既不可彼复何证
汉纪后论 五代史
呜呼人君即位称元年常事尔古不以为重也孔子
未修春秋其前固已如此虽暴君昏主妄庸之史其
记事先后远近莫不以岁月一二数之乃理之自然
也其谓一为元亦未尝有法盖古人之语尔及后世
曲学之士始谓孔子书元年为春秋大法遂以改元
为重事自汉以后又名年以建元而正伪纷杂称号
遂多不胜其纪也五代乱世也其事无法而不合于
理者多矣皆不足道也至其年号乖错以惑后世则
不可以不明初梁太祖以干化二年遇弒明年末帝
已诛友珪黜其凤历之号复称干化三年尚为有说
至汉高祖建国黜晋出帝开运四年复称天福十二
年者何哉盖以其爱憎之私尔方出帝时汉高祖居
太原当愤愤下视晋而晋亦阳优礼之幸而未见其
隙及契丹灭晋汉未尝有赴难之意出帝已北迁方
阳以兵声言追之至土门而还及其即位改元而黜
开运之号则其用心可知矣盖其于出帝无复君臣
之义而幸祸以为利者其素志也可胜叹哉夫所谓
有诸中必形于外者其见于是乎
徐州贺改元表 宋苏轼
祗勤国本已获顺成之年奉若天休更新统始之序
庆均华夏欢洽神人
中
谢
窃以为政急于爱民改元
所以表信非有年无以致家给人足非盛德无以贻
时和岁丰鸿惟徽称独冠前代恭惟皇帝陛下和布
治法底修事功辟土而任三农顺时而佐五谷天用
眷佑秋常大登蜡通八方之神民足四之养乃顺
休命着为始年臣等均被至恩具膺优禄祗奉诏诰
更形颂言非特降康已类商王之福行观嗣岁复兴
周室之隆
改元贺皇帝表 文天祥
春王会于三朝庆开景运皇天佑于一德治纪初元
正朔肇新乾坤有造恭惟皇帝陛下春秋正始历数
在躬仰则定陵开三传之丕祚近稽哲祖基七叶之
昌期颁凤历以改弦衍鸿图而卜鼎臣亲逢更化适
缀承流扬伟绩铺闳休恪共侯度抚太平应昌历谨
授人时
史论 明何乔新
顺帝以世祖在位长久欲祖述之诏改元统三年
仍为至元元年
建号纪年自秦以前未有也年号虽古所未有然在
后世则不可废焉盖古者民俗淳官政简案牍无检
覆之繁虽无年号可也至于后世奸伪日滋官政日
繁文书盈于几阁非有年号以别之则岁月瞀乱黠
吏为奸将不胜其弊矣顺帝欲祖述世祖仍以至元
纪年亦可谓有志矣然年号袭旧则文案所纪者不
知为前至元乎为后至元乎检覆之际奸伪百出其
害可胜言哉且顺帝果欲追绍祖烈亦惟法其所行
而已何必区区袭其年号乎世祖在位其用度也约
其赏罚也明其赋敛有制其畋游有时择才以任官
原情以断狱儒者虽不究其用然许衡王盘之徒咸
见尊礼南人虽不以为相然程巨夫叶李之属皆在
要位此其所以致至元之盛也若顺帝则不然奇后
专宠于内而用度日侈矣伯颜擅政于外而赏罚日
紊矣赋敛无艺而竭其衣食之业畋游无度而妨其
耕获之时用舍失宜而在位者多憸庸刑罚不当而
伏锧者多□滥曷尝有一事克绳祖武哉呜呼袭其
号而不践其实徒启弊端而已谓之善法祖可乎
复建文年号疏 杨天民
题为累朝阙典究竟难湮垦乞圣明及时修举以成
祖德以光正史事臣惟神器相承天下之大事也名
号显扬直与天壤共敝其迹恶可泯也国史纂修一
代之大典也纪载昭垂将通古今为信其实恶可枉
也以大典识大事以必不可泯之迹笔必不可枉之
书故从古以来即余分闰位亦不得以窃据废编年
之体况属在正统者能令湮没乎即触忌冒嫌犹不
得以私情夺春秋之法况本无嫌忌者可强为委曲
乎臣尝反复于斯不能不扼腕于建文革除之既误
又不能不滋惑于累朝因循之无谓也夫革除之辩
不自臣言始臣查嘉靖十四年该吏科给事中杨僎
尝以表扬革除死事诸臣请矣此其意盖隐然为建
文地也比时礼官夏言因仓卒召对未暇深思既谓
诸臣不宜褒录及明日上议又以文皇帝百世不迁
之宗为词卒使谠议不行阙典如故抵今笔橐之臣
未尝不切齿于夏言之失对也迨我皇上万历十六
年该国子监司业王祖嫡复以建文不宜革除与景
泰不宜附录并形奏辩而礼部尚书沈鲤亦悉心议
覆至拟为圣德圣政第一事中外喁喁以为事在必
举不谓附录改正虽蒙俞旨而革除年号依然报罢
此何谓哉夫建文为太祖嫡孙固皇上一□骨肉之
亲也若听其泯灭如宗谊何臣仰窥圣衷必灼知情
理之不容恝祖孙两朝名分各殊就中皆有嫌微当
辨若令孙蒙祖号则几无别矣臣仰窥圣衷必灼知
统系之不宜混识大识小贵在不遗今革除几二百
年其事已不无散逸失今再不搜辑将散逸愈多可
令熙朝无完史耶臣仰窥圣衷必灼知典谟之不当
缺朝有史野亦有史固并存于世者此时纵无改于
革除之旧而亿万世之后能保其不从野史中搜遗
事乎臣仰窥圣衷必灼知后世之不可欺有一于是
则革除之复宜不俟终日可矣乃因仍至今若有所
顾忌而不肯遽许得非终惑于百世不迁之说恐存
一建文即于成祖相妨因于圣孝未惬耶是大不然
盖靖难之举顺天应人其师不嫌于无名永乐之勋
革命鼎新其功不殊于再造无论更号成祖自有中
兴创始之义固不以建文之位号有无为增损即初
号太宗亦最似汉之文帝虽前有孝惠其徽称固少
不相碍也臣不解夏言不世不迁之说抑何所主持
而令至今成不决之疑乎昔孔子论武周达孝归之
善继善述夫所谓善者正谓以心相体以事相成不
拘拘往迹云耳臣考成祖登极之后犹称建文为少
帝且其葬也用天子礼曷尝忍于明议革除哉说者
谓宣力之臣欲假此形迹以张功伐故赞成至此良
为不诬以此臣知革除之复固不徒为建文崇荣名
正所以善体成祖之心也史以传信不信则疑疑则
讹此必然之势也以成祖汤武之心有何不可令人
知者而乃以革除讳之欲后世弗疑弗讹得乎甚必
有举一律百井全史而疑其为謏闻之具者将使好
事不经之谈得以任口雌黄而反致圣祖心事不白
于后世非计之得者以此臣知革除之复固不徒为
建文存实录正所以善成成祖之志也臣不暇远引
即我朝英宗皇帝不尝削景皇帝位号乎及宪宗皇
帝嗣位则旋为议复质诸人心垂之青史不闻有累
于英宗亦不闻少亏于宪宗之孝今何独于建文之
事而疑其于成祖相妨于圣孝未惬哉不但此也往
年革除报罢犹曰正史未修时姑有待迩皇上允儒
臣之请业已开局授餐纂编逾岁矣若及是时慨然
命复则修废举坠而天下万世皆谓阙典顿兴自皇
上始如姑舍之则承乖袭舛而天下万世皆谓阙典
终废亦自皇上始所关圣德圣政诚非渺小而臣愚
待罪该科亦与有责焉故不惮缓颊而仰渎宸严若
此伏乞敕下该部再加复议如果臣言不谬愿亟赐
允行则上可以襄祖德下可以宣信史而继述大孝
不在武周而在皇上矣臣不胜激切祈望之至
题覆改正建文年号疏 袁一骥
题为累朝阙典究竟难湮垦乞圣明及时修举以成
祖德以光正史事仪制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内府
抄出礼科给事中杨天民题前事奉圣旨礼部知道
钦此钦遵抄出到部送司案呈看得有一代之君则
有一代君临之位号作史者纪其行事之迹以昭当
年之实录故事欲其核也名欲其真也凡以彰往垂
后昭示乎百千万□也自春秋有编年之义明岁时
而严统系而史家相仍卒莫之易虽兴亡隆替代有
转移而因革予夺不得以好恶增损其间者恭惟我
太祖开基列圣绍统徽烈鸿彪炳史册不可胜纪
乃建文年号之革除中外人心终有疑而未安者前
此编摩未有定期修复尚疑有待方今开局纂编大
辑国史以传信万世则乘讹而袭舛也其自今日修
废而举坠也亦自今日该科惩前后特为陈请不
惟典礼有关而于国是良有裨者臣等备员史局盖
亦常有慨于当日之事矣先是太祖高皇帝在位懿
文太子薨逝至洪武三十一年太孙嗣位改元建文
御宇凡有四载暨成祖文皇帝以靖难登极遂削去
其年号而高庙实录于是有三十五年之称夫既已
南面临朝薄海内外奉有正朔矣一旦削革除之无
乃非所以示信于天下乎论者以为一时宣力归命
诸臣或有矜功伐或有生嫌忌遂多曲为之讳实非
我成祖文皇帝奉天靖难之本心而要之臣等之在
今日亦未敢深论也惟是前代更朝易位非一见矣
未有并其年号革除之者革除年号自本朝始岂谓
我成祖再造之绩以革除显我皇上继述之大孝亦
必以革除而后可阐扬先志乎臣等窃以为不然也
自古闻有革命矣不闻革年者故余分闰位犹得相
仍稽古者有所考焉当建文继绪孰不知吾君之有
孙而纪年颁朔海内鲜不奉行时缘辅佐非人以致
发难启衅旋知天命有归即逊位出亡似与违天而
昧时者有间乃遽令泯泯无闻似于理有未顺夫谓
革除云者不过欲使后人之不复知有建文耳今历
年二百历世十叶朝野靡不知有建文君也即今日
之见闻已不可涂而况于后世窃意天下万世自有
耳目稗官野史各有纪载而欲以建文之历数作洪
武之编年于势亦有不能且天下者太祖之天下我
皇上之天下也以太祖而视后则成祖建文等子孙
耳以我皇上而视前则太祖成祖均祖宗也太祖之
天下挈而授之建文所以昭立嫡之大义旋而归之
于成祖益彰拨乱之弘功太祖亦何择于若子若孙
哉即今以不革除恐非成祖继体之心独不念必革
除或非太祖贻谋之意乎祖宗一脉血气原自周流
而因此废彼宗谊之谓何此于情亦容有未惬者况
乎师曰靖难兵非无名有顺天应人之机无更朝易
肆之举成祖之嗣服也以戡乱建文之出亡也以逊
国其名正其言顺何嫌何疑无可避讳盖事迹异而
道同者正无假掩饰以起后世纷纷之疑此盖揆之
于事亦似有不必尔者夫于理于势于事于情皆可
无革除而革除之年号沿袭未复则以因循苟且之
意多而触忌冒嫌之心重耳然臣等复因是考之我
太祖之定天下也他务未遑而首命儒臣纂修元史
且追谥元主以顺帝称之我成祖即位之初犹称建
文为少帝而一时在位诸臣尚有不念旧恶之旨至
于我皇上登极下诏内开革除被罪诸臣令各地方
有司祀于其乡其坟墓苗裔倘有存者仍厚加恤录
而万历十六年允本部题覆国子监司业王祖嫡之
奏特复景皇帝实录候纂修改正仰见我二祖正大
光明之业等于天地而我皇上渊弘允塞之心同符
二祖也夫元史可修奈何失其实于当代胜国之主
可谥奈何削其号于本朝景泰之位号可改奈何靳
其名于建文一时死事之臣尚可褒恤奈何遗弃其
君而令湮没于百世之后由斯以论恐非太祖之心
非我皇上之心即成祖之心亦有不自安者矣方今
圣明在上善继善述表扬祖功宗德以彰大孝臣等
亦不敢妄生意见别议更张而建文位号在当年原
无降削之文及此纂修之时特命秉司局者于高庙
实录之中摘洪武三十二年以逮三十五年遗事复
称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以存其年号仍修辑为
本纪示不泯灭则成祖靖难之烈固奕世有光而建
文在位之绩亦千秋可信慰幽魂于九原昭大义于
天下其裨益国体而增光圣德非渺小者伏候圣明
裁定
论泰昌天启改元揭 张泼
嗟乎改元之事至今日而始议之晚矣先帝八月登
极以明年为泰昌不忘皇祖也今上九月登极以明
年为天启不几忘先帝乎以职见谓当于即位之始
会议妥贴颁诏天下曰皇考年号既颁朕不忍以即
位遽易其仍以明年为泰昌元年再逾年始改元天
启在先帝不忍忘皇祖在今上亦不忍忘先帝事死
如生其志一其事同斯不亦父子止孝先后一辙毫
无可议哉乃天启元年之诏已颁而泰昌改元之议
方定明年天启已难返汗今年万历遂无泰昌讴吟
思慕寄之何所古来颂唐太宗者必曰贞观颂宋仁
宗者必曰庆历盖政绩零星难记故喜谈乐道率以
年号尽之先帝即位仅一月榷税尽罢帑金大发大
僚既充耳目亦备即贞观庆历不多让焉若纪事而
不编年世远言湮恐失口传得无以中主视之然无
如天启之不可复更何也不得已而以今年八月为
泰昌以明年正月为天启毕竟于先帝不遽改元之
意未甚符合然亦于不妥中求其近似者从之若欲
并泰昌之号而不存第曰未及改元而崩于义似忍
恐臣子爱君不敢为今上作此过举也古未有逾年
而不改元者然亦未有逾月而丧两君者变出不常
礼当意起先帝情之所处即天下人情之所安处也
然言此于今日亦自是赘谭奉旨会议于心不安不
敢雷同故抄出于天下人共商之谨揭
请复泰昌年号疏 李若珪
为殿下之正位在即先帝之年号当讲事殿下明日
登极登极之日即定年号之日前先帝登极诏以明
年为泰昌元年预先朝臣皆知今去登极纔半日耳
其用何者两字为元年已拟上否已蒙钦点否职等
皆不之知礼部亦不之知此等大事礼部当会议礼
科亦当与闻此姑勿论惟是先帝在位虽仅一月而
善政遍满已足千秋岂可使年号之不存昔建文无
年号人心至今不平岂可今日又有此大缺大谬职
有一德之愚启之殿下商之同朝谓除明年正月初
一日为殿下纪元之始今年自八月初一日先帝登
极之日以至十二月终断宜属之先帝俱称泰昌元
年万历年号自今年七月终止则是先帝之年号既
不亏万历在位之实数又不妨殿下明年之称元诚
至便也造历在即时刻难缓垦乞令谕阁部即速会
议上请仍谕该部传示内外臣民自今以至年终一
切文书俱称泰昌元年可也
纪元部纪事
后汉书公孙述传天凤中述为导江卒正居临□更
始立述使人诈称汉使者自东方来假述辅汉将军
蜀郡太守兼益州牧印绶述威震益都功曹李熊说
述宜改名号以镇百姓述曰吾亦虑之公言起我于
是自立为蜀王都益都建武元年四月自立为天子
号成家建元曰龙兴元年
光武帝本纪中元元年六月有赤草生于水崖郡国
频上甘露群臣奏言地祇灵应而朱草萌生孝宣帝
每有嘉瑞辄以改元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列为年纪
盖以感致神祇表彰德信是以化致升平称为中兴
今天下清宁灵物仍降陛下情存损挹推而不居岂
可使祥符显庆没而无闻宜令太史撰集以传来世
帝不纳每自谦无德
吴志孙权传建安二十五年四月权自公安都鄂改
名武昌十一月策封为吴王黄武元年九月权遂改
元
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夏四月夏口
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丙申南郊即皇帝位大赦改
年
三年春二月由拳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冬十月会
稽南始平言嘉禾生十二月丁卯大赦改明年为嘉
禾元年
魏志明帝本纪景初元年秋七月公孙渊自立为燕
王置百官称绍汉元年
吴志孙权传赤乌元年秋八月武昌言麒麟见有司
奏言麒麟者太平之应宜改年号诏曰间者赤乌集
于殿前朕所亲见若神灵以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
乌为元群臣奏曰昔武王伐纣有赤乌之祥君臣观
之遂有天下圣人书策载述最详者以太平元年冬
十月己酉大赦改元
孙休传孙亮废百僚以乘舆法驾迎休丞相奉玺符
休三让群臣三请休就乘舆百官陪位即日御正殿
大赦改元永安
孙□传孙休立封□为乌程侯休薨太后迎立□改
元元兴
甘露元年夏四月蒋陵言甘露降于是改元大赦
宝鼎元年八月所在言得大鼎于是改年大赦
建衡元年春正月立子瑾为太子冬十月改年大赦
三年西宛言凤皇集改明年为凤皇元年
天册元年吴郡言掘地得银长一尺广三分刻上年
月字于是大赦改年
天玺元年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今更开
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又于湖
边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四寸广二寸余刻上
作皇帝字于是改年大赦秋八月鄱阳言历阳山石
文理成字凡二十云楚九州渚吴九州都扬州士作
天子四世治太平始又吴兴阳羡山有空石长十余
丈名曰石室在所表为大瑞乃遣司徒董朝兼太常
周处至阳羡县封禅国山明年改元天纪大赦以协
石文
晋书杨骏传骏暗于古义动违旧典武帝崩未逾年
而改元议者咸以为违春秋逾年书即位之义朝廷
惜于前失令史官没之明年正月复改年
张昌传太安二年昌于安陆县石岩山屯聚据有江
夏造妖言云当有圣人出山都县吏丘沈遇于江夏
昌名之为圣人盛车服出迎之立为天子置百官沈
易姓名为刘尼称汉后以昌为相国昌兄味为车骑
将军弟放广武将军各领兵于石岩中作宫殿又于
岩上织竹为鸟形衣以五彩聚肉于其傍众鸟群集
诈云凤凰降又言珠袍玉玺铁券金鼓自然而至乃
下赦书建元神凤郊祀服色依汉故事
刘元海载记永兴元年元海僭即汉王位赦其境内
年号元熙
永嘉二年元海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永凤
元海迁都平阳汾水中得玉玺文曰有新保之盖王
莽时玺也得者因增泉海光三字元海以为己瑞大
赦境内改年河瑞
刘聪载记聪元海第四子元海即大单于位拜鹿蠡
王既杀其兄和群臣劝即尊位于是以永嘉四年僭
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年光兴
刘曜围洛阳时城内饥甚人皆相食百官分散莫有
固志宣阳门曜迁帝及惠帝羊后传国六玺于平
阳聪大赦改年嘉平
刘聪以其太庙新成大赦境内改年建元
刘曜陷长安外城愍帝使侍中宋敞送笺于曜帝肉
袒牵羊舆榇衔璧出降及至平阳聪以帝为光禄大
夫怀安侯使粲告于太庙大赦境内改年麟嘉
刘聪子粲太兴元年聪死粲嗣伪位大赦境内改元
汉昌
刘曜载记曜元海之族子太兴元年僭即皇帝位大
赦境内改元光初
石勒载记太兴二年勒伪称赵王赦殊死以下大酺
七日依春秋列国汉初侯王每世称元改称赵王元
年
茌平令师欢获黑兔献之于勒程遐等以为勒龙飞
革命之祥于晋以水承金兔阴精之兽黑为水色此
示殿下宜速副天人之望也于是大赦以咸和三年
改年曰太和
石勒群臣议以勒功业既盛祥符并萃宜时革徽号
以答乾坤之望于是石季龙等奉皇帝玺绶上尊号
于勒勒乃以咸和五年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
曰建平
石弘勒第二子勒僭位立为太子徐光曰皇太子仁
孝温恭中山王雄暴多诈宜渐夺中山王威权程遐
又言于勒曰中山王自陛下之外视之蔑如宜早除
之勒竟不从勒死季龙执弘使临轩命收程遐徐光
下廷尉召其子邃率兵入宿卫文武靡不奔散弘大
惧让位于季龙季龙曰君薨而世子立臣安敢乱之
弘泣而固让季龙怒曰若其不堪天下自当有大议
何足预论遂以咸和七年逼立之改年曰延熙
石季龙
名
虎
载记咸康元年季龙废勒子弘群臣已下
劝其称尊号季龙下书曰王室多难海阳自弃四重
业重故俯从推逼朕闻道合乾坤者称皇德协人神
者称帝帝皇之号非所敢闻且可称居摄赵天王以
副天人之望于是赦其境内改年曰建武
季龙以永和五年僭即皇帝位干南郊大赦境内建
元曰大宁
后赵录石鉴遵之兄虎第三子也初封义阳王杀遵
自立年号青龙大赦殊死已下
石闵虎之养孙封修成侯晋永和六年闵既杀鉴司
徒申锺司空郎闿等四十八人共上尊号闵固让尚
书胡睦进曰陛下圣德应天宜登大位晋氏衰微远
窜江表岂能总驭英雄混一四海乎闵曰胡尚书之
言可谓识机知命矣于是僭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
境内殊死已下改元曰永兴
石闵杀鉴僭位新兴王祗
按石祇
季龙族子
闻鉴死僭称尊
号于襄国改元永宁
晋书慕容□载记□遣慕容评率骑一万攻邺寻而
评□邺城送冉闵妻子寮属及其文物于中山先是
蒋干以传国玺送于建邺□欲神其事业言历运在
己乃诈云闵妻得之以献赐号曰奉玺君因以永和
八年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建元曰元玺
升平元年慕容立次子暐为皇太子赦其境内改
元曰光寿
慕容暐载记暐初封中山王寻立为太子升平四年
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曰建熙
苻坚载记慕容暐密遣使者谓泓曰今秦数已终长
安怪异特甚当不复能久立吾既笼中之人必无还
理昔不能保守宗庙致令毁丧若斯吾罪人也不足
复顾吾之存亡社稷不轻勉建大业以兴复为务听
吾死问汝便即尊位泓进向长安改年曰燕兴
慕容冲僭称尊号于阿房改年更始
苻健载记健以永和七年僭称天王大单于赦境内
死罪建元皇始
苻生载记生健第三子也立为太子健卒僭即皇帝
位大赦境内改年寿光时永和十三年也
苻坚载记坚以升平元年僭称大秦天王赦其境内
改元曰永兴
苻坚起明堂缮南北郊郊祀其祖洪以配天宗祀其
伯健于明堂以配上帝南游霸陵酣饮极欢命群臣
赋诗大赦改元曰甘露兴宁三年又改元为建元
苻丕载记丕坚之长庶子太元十年僭即皇帝位大
赦境内改元曰太安
苻登载记登坚之族孙以太元十一年僭即皇帝位
大赦境内改元曰太初
姚苌载记苌弋仲第二十四子太元九年自称大将
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大赦境内年号白雀
太元十一年苌僭即皇帝位于长安大赦改元曰建
初
姚兴载记兴苌之长子太元十九年僭即帝位于槐
里大赦境内改元曰皇初
后秦录姚兴弘始元年九月兴以日月薄蚀灾眚屡
见降号称王下书令群公卿士将牧守宰各降一等
于是太尉赵公旻等五十三人上疏谏曰伏惟陛下
勋格皇天功济四海威灵振于殊域声教讫于遐方
虽成汤之隆殷基武王之崇周业未足比谕方当廓
靖江吴告成中岳岂宜过垂冲损违皇天之眷命乎
兴曰殷汤夏禹德冠百王然犹顺守谦冲未居崇极
况朕寡昧安可以处之哉乃遣旻告于社稷宗庙大
赦改元弘始
晋书姚泓载记泓兴之长子义熙十二年僭即帝位
大赦殊死已下改元永和
李特载记太安元年特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
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改年建初赦其境内
李雄载记雄特第三子也永兴元年僭称成都王赦
其境内建元为建兴
范长生自山西乘素舆诣成都雄迎之于门执版延
坐拜丞相尊曰范贤长生劝雄称尊号雄于是僭即
帝位赦其境内改年曰太武
蜀录李雄晏平元年六月范长生劝雄称尊号雄于
是以晋光熙元年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殊死以下
改元晏平国号大成
按华阳国志作国号太武
晋书载记作改年曰太武
晋书李雄载记巴郡乱李骧攻涪陷之执梓潼太守
谯登遂乘胜进军讨文硕害之雄大悦赦其境内改
元曰玉衡
李期载记期雄第四子也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
元玉恒
李寿载记寿骧之子也咸康四年僭即伪位赦其境
内改元为汉兴
李势载记势寿之长子也嗣伪位赦其境内改元曰
太和及势既诛李弈大赦境内改年嘉宁
蜀录李洪广汉人聚流民数千入定陵作乱自称李
势子太和中因刺史刘季连失于抚绥巴西人赵续
伯蜀人李金银等共推洪为主言当以圣道王年号
凤凰
魏书僭晋司马睿传中书监庾冰废衍子千龄立其
弟岳改年曰建元初岳之立当改元庾冰立号而晋
初已有改作又如之乃为建元顷之或告冰曰子作
年号乃不视谶也谶云建元之末丘山崩丘山岳也
冰瞿然久而叹曰如有吉凶岂改易所能救乎遂不
复改
司马聃改年曰升平衍子丕号年隆和时谣曰升平
不满斗隆和那得久改为兴宁又谣曰虽复改兴宁
亦自无聊生丕死
晋书吕光载记光闻苻坚为姚苌所害奋怒哀号三
军缟素大临于城南伪谥坚曰文昭皇帝光于是大
赦境内建元曰太安自称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
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凉州牧
酒泉公
麟见金泽县百兽从之光以为己瑞以孝武太元十
四年僭即三河王位置百官自丞郎已下赦其境内
年号麟嘉
吕光以太元二十一年僭即天王位大赦境内改年
龙飞
吕纂载记纂光之庶长子也隆安四年僭即天王位
大赦境内改元为咸宁
吕隆载记隆光弟宝之子也超既杀纂让位于隆隆
有难色超曰今犹乘龙上天岂可中下隆以安帝元
兴元年遂僭即天王位超先以番禾得小鼎以为神
瑞大赦改元为神鼎
慕容垂载记垂引兵至荥阳以太元八年自称大将
军大都督燕王承制行事建元曰燕元
垂定都中山群僚劝即尊号具典仪修郊燎之礼垂
从之太元十一年僭即位赦其境内改元曰建兴
慕容宝载记宝垂之第四子也垂死宝嗣伪位大赦
境内改元为永康
慕容盛载记盛宝之庶长子也谦揖自卑不称尊号
以长乐王称制赦其境内改元曰建平
盛僭即尊位大赦殊死已下盛幽州刺史慕容豪尚
书左仆射张通昌黎尹张顺谋叛盛皆诛之改年为
长乐
慕容熙载记熙垂之少子也盛死太后丁氏迎熙入
宫群臣劝进熙遂僭即尊位赦殊死已下改元曰光
始
慕容云载记云宝之养子也祖父自云高阳氏之苗
裔以高为氏即天王位复姓高氏大赦境内殊死已
下改元曰正始
乞伏国仁载记国仁以孝武太元十年自称大都督
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建元曰建义
乞伏干归载记干归国仁弟也国仁死其群臣咸以
国仁之子公府冲幼宜立长君乃推干归为大都督
大将军大单于河南王赦其境内改元曰太初
干归群下劝干归即大位干归从之以义熙三年僭
称秦王赦其境内改元更始
乞伏炽盘载记炽盘干归长子也干归死义熙六年
炽盘袭伪位大赦改元曰永康
元熙元年炽盘立其第二子慕末为太子大赦境内
改元曰建弘
西秦录伏乞暮
一
作慕
末炽盘第二子也以元熙元年
立为太子领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炽盘卒
暮末即位大赦境内改元永弘
一
作洪
冯跋载记跋长乐信都人太元二十年僭称天王于
昌黎赦其境内建元曰太平
北燕录冯弘跋之季弟太平元年进位征北大将军
寻封中山公跋死僭即天王位太兴元年春正月壬
子朔大赦境内殊死已下改元太兴文武百官叩门
入者迁级二等
秃发乌孤载记隆安元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
于西平王赦其境内年号太初
秃发利鹿孤载记利鹿孤以隆安三年即伪位既逾
年赦其境内改元曰建和
秃发檀载记檀以元兴元年僭号凉王迁于乐
都改元曰弘昌
檀僭即凉王位赦其境内改年为嘉平
慕容德载记德皝之少子入广固僭即皇帝位于南
郊大赦改元为建平
慕容超载记超德兄北海王纳之子义熙元年僭嗣
伪位大赦境内改元曰太上
桓元传元兴初元矫诏加己总百揆侍中假黄钺羽
葆鼓吹班剑二十人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
人甲仗二百人上殿大赦改元为大亨元兴二年篡
位元初出伪诏改年为建始右丞王悠之曰建始赵
王伦伪号也又改为永始复是王莽始执权之岁其
兆号不祥冥符僭逆如此
宋书五行志桓元初改年为大亨遐迩欢言曰二月
了故义谋以仲春发也
晋书凉武昭王传武昭王讳皓字元盛陇西成纪人
姓李氏隆安四年晋昌太守唐瑶移檄六郡推元盛
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元
盛乃赦其境内建年为庚子
义熙元年元盛改元为建初遣舍人黄始梁兴间行
奉表诣阙曰昔在春秋诸侯宗周国皆称元以布时
令今天台邈远正朔未加发号施令无以纪数辄年
冠建初以崇国宪冀仗宠灵全制一方使义诚着于
所天元风扇于九壤殉命灰身陨越慷慨
西凉录李歆皓第二子也为抚军将军皓死左长史
宋繇等上为大都督大将军领护羌校尉凉州牧凉
公大赦境内殊死已下改元嘉兴
李恂皓第六子也为炖煌太守歆为沮渠蒙逊所杀
恂自炖煌奔于北山郡人宋承张弘等以恂在郡有
惠政密信招恂恂遂率千骑入于炖煌承等推恂为
冠军将军凉州刺史改元永建
沮渠蒙逊载记蒙逊推吕光建康太守段业为使持
节大都督龙骧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改吕光龙飞
二年为神玺元年
北凉录段业天玺元年春二月业僭称凉王赦其境
内改元天玺
晋书沮渠蒙逊载记隆安五年梁中庸房晷田昂等
推蒙逊为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梁州牧张掖公赦
其境内改元永安
按改元永安白帖作
永和北凉录亦作永安
蒙逊迁于姑臧以义熙八年僭即河西王位大赦境
内改元元始
北凉录承元元年夏六月蒙逊遣兵伐西秦时乞伏
炽盘死暮末即位遣使诣蒙逊许归成都以求和亲
蒙逊遣使入西秦吊祭暮末厚资成都遣将军王伐
送之蒙逊犹疑之执伐以归既而遣还并遗暮末甚
厚于是大赦境内殊死已下改元承元
义和元年夏六月赫连定畏魏之逼拥秦民十余万
口自冶城济河欲击蒙逊而夺其地定济未半吐谷
浑王慕□袭击败之执定以归于是蒙逊大赦境内
殊死已下改元义和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义熙二年勃勃僭称天王大单
于赦其境内建元曰龙升
夏录赫连勃勃凤翔元年春三月大赦境内殊死已
下改元凤翔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赫连昌攻朱龄石及龙骧将军
王敬于潼关之曹公故垒□之执龄石及敬送于长
安群臣乃劝进勃勃曰朕无拨乱之才不能弘济兆
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不
知何以谢责当年垂之来叶将明扬仄陋以王位让
之然后归老朔方琴书卒岁皇帝之号岂薄德所膺
群臣固请乃许之于是为坛于灞上僭即皇帝位赦
其境内改元为昌武
勃勃以宫殿大成赦其境内又改元曰真兴
夏录赫连昌勃勃之第三子也真兴三年秋八月勃
勃死昌即伪位于永安殿大赦境内殊死已下改元
承光
一作
永光
赫连定勃勃之第五子也凤翔元年封平原公既而
进爵为王昌为魏所败定遂收其余众数万还据平
凉遂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殊死已下改承光四年
为胜光元年
宋书逆劭传劭即伪位为书曰徐湛之江湛弒逆无
状吾勒兵入殿已无所及号惋崩衄肝心破裂今罪
人斯得元凶克殄可大赦天下改元嘉三十年为太
初元年文武并赐位二等诸科一依丁卯初使萧斌
作诏斌辞以不文乃使侍中王僧绰为之使改元为
太初斌曰旧逾年改元劭以问僧绰僧绰曰晋惠帝
即位便改号劭喜而从之
南史宋孝武帝本纪大明七年十一月癸巳祀梁山
大阅水师于中江有白雀二集华盖有司奏改元为
神雀诏不许
宋书邓琬传晋安王子勋泰始二年正月七日即位
于寻阳城改景和二年为义嘉元年
述异记鄱阳郡民鲜于琛服食修道法尝入山采药
拾得五色幡毦又于地中得石玺窃怪之琛先与妻
别室望琛所处常有异气益以为神大同元年遂结
其门徒杀广晋令王筠号上愿元年
梁书武陵王纪传纪封为武陵王初天监中震太阳
门成字曰绍宗梁位唯武王解者以为武王者武陵
王也于是朝野属意高祖崩后纪僭号于蜀改年曰
天正
临贺王正德传正德字公和临川靖惠王第三子也
少粗险不拘礼节初高祖未有男养之为子及高祖
践极便希储贰后立昭明太子封正德为西丰侯中
大通四年为侍中抚军将军置佐史封临贺郡王又
加左卫将军而凶暴日甚招聚亡命侯景知其有奸
心乃密令诱说厚相要结及景至江正德潜运空舫
诈称迎荻以济景焉朝廷未知其谋犹遣正德守朱
雀航景至正德乃引军与景俱进景推正德为天子
改年为正平元年
侯景传太清二年十一月景立萧正德为帝即伪位
于仪贤堂改年曰正平初童谣有正平之言故立号
以应之
大宝二年景迎豫章王栋即皇帝位景矫萧诏禅位
于己于是南郊柴燎于天升坛受禅文物并依旧仪
以□车□载鼓吹□驼负牺牲辇上置筌蹄垂脚坐
景所带剑水精标无故堕落手自拾之将登坛有兔
自前而走俄失所在又白虹贯日景还升太极前殿
大赦改元为太始元年
南史梁简文帝本纪帝初即位制年号将曰文明以
外制强臣取周易内文明而外柔顺之义恐贼觉乃
改为大宝
昭明太子统传统长子欢封豫章郡王欢子栋字元
吉及简文帝见废侯景奉以为主栋方与妃张氏锄
葵而法驾奄至栋惊不知所为泣而升辇及即位年
号天正
魏书太武帝本纪正平二年三月甲寅帝崩于永安
宫中常侍宗爱矫皇后令迎南安王余入而立之大
赦改元为永平
京兆王愉传愉字宣德太和二十一年封愉贪纵不
法世宗杖愉五十出为冀州刺史愉怀愧恨在州谋
逆遂杀长史羊灵引及司马李遵称得清河王密疏
示高肇谋杀害主上于是遂为坛于信都之南柴燎
告天即皇帝位赦天下号建平元年
济阴王小新成传丽字宝掌位兼宗正卿右卫将军
时秦州屠各王法智推州主簿吕苟儿为主号建明
元年置立百官攻逼州郡泾州人陈瞻亦聚众自称
王号圣明元年诏以丽为使持节都督秦州诸军事
讨苟儿丽击走之
孝明帝本纪正光五年三月沃野镇人破落汗拔陵
聚众反杀镇将号真王元年
孝昌元年春正月庚申徐州刺史元法僧据城反自
称宋王号年天启八月柔元镇人杜洛周率众反于
上谷号年真王攻没郡县
二年春正月五原降户鲜于修礼反于定州号鲁兴
元年九月辛亥葛荣败都督广阳王渊章武王融于
博野白牛逻融殁于阵荣自称天子号曰齐国年称
广安
三年秋七月陈郡民刘获郑辩反于西华号年天授
州军讨平之
萧宝夤传秦州人薛珍刘庆杜迁等反执刺史李彦
推莫折大提为首自称秦王大提寻死其第四子念
生窃号天子改年曰天建
宝夤杀都督南平王仲冏遂反僭举大号赦其部内
称隆绪元年
孝庄帝本纪建义元年六月北府主簿河间邢杲率
河北流民十余万户反于青州之北海自署汉王号
年天统
北海王详传详子颢以葛荣南侵尔朱纵害率左右
奔于萧衍衍遂以颢为魏主假之兵将令其北入永
安二年四月于梁国城南登坛燔燎号孝基元年□
行台杨昱于荥阳尔朱世隆自虎牢走退庄帝北幸
颢遂入洛改称建武元年
北齐书萧明传天保六年梁元帝为西魏所灭显祖
诏立明为梁主送明入建邺遂称尊号改承圣四年
为天成元年明死显祖纳萧庄主梁祀九年二月自
湓城济江三月即帝位于郢州年号天启
神武帝本纪孝昌中山胡刘蠡升自称天子年号神
嘉居云阳谷西土
天平三年九月辛亥汾州胡王迢触曹贰龙聚众反
署立百官年号平都
安德王延宗传延宗文襄第五子为并州刺史总山
山西兵事后主奔邺延宗在并将率咸请延宗曰王
若不作天子诸人实不能出死力延宗不得已即皇
帝位下诏曰武平孱弱政由宦竖衅结萧墙盗起疆
场斩关夜遁莫知所之则我高祖之业将坠于地王
公卿士猥见推逼今便祗承宝位可大赦天下改武
平七年为德昌元年
范阳王绍义传绍义文宣第二子周将宇文神举军
逼马邑绍义奔突厥高宝宁在营州表上尊号绍义
遂即皇帝位称武平元年
隋书五行志武平七年后主为周师所败走至邺自
称太上皇传位于太子恒改元隆化时人离合其字
曰降死竟降周而死
周武帝改元为宣政梁主萧岿离合其字为宇文□
日其六月帝崩
宣帝在东宫时不修法度武帝数挞之及嗣位摸其
痕而大骂曰死晚也年又改元为大象萧岿离合其
字曰天子冢明年而帝崩
开皇初梁王萧琮改元为广运江陵父老相谓曰运
之为字军走也吾君当为军所走乎其后琮朝京师
而被拘留不反其叔父岩掠居人以叛梁国遂废
炀帝即位号年曰大业识者恶之曰于字离合为大
苦来也寻而天下丧乱率土遭荼炭之酷
唐书朱粲传大业中粲从军伐贼长白山亡命去为
盗号可达寒贼自称迦楼罗王众十万渡淮屠竟陵
沔阳转剽山南所至残戮无遗唯僭号楚帝建元为
昌达
隋书炀帝本纪大业九年十二月丁亥扶风向海明
举兵作乱称皇帝建元白乌
十年五月庚申延安人刘迦论举兵反自称皇王建
元大世
十一年冬十月东海贼帅李子通拥众度辽自号楚
王建元明政
十二年十二月癸未鄱阳贼操天成举兵反自号元
兴王建元始兴
唐书林士弘传士弘饶州鄱阳人隋季与乡人操师
乞起为盗大业十二年据豫章以士弘为大将军隋
遣治书侍御史刘子翊讨贼射杀师乞而士弘收其
众复战彭蠡子翊败死之遂大振众十余万据虔州
自号南越王俄僭号楚称皇帝建元为太平
隋书炀帝本纪大业十三年夏四月癸未金城校尉
薛举率众反自称西秦霸王建元秦兴攻陷陇右诸
郡秋七月武威人李轨举兵反攻陷河西诸郡自称
凉王建元安乐
唐书李密传隋大业十三年密以千人自罗口拔兴
洛仓据之建号魏公巩南设坛场即位改元永平
刘武周传隋大业十三年武周得兵万余遣使附突
厥武周袭破楼烦攻得定襄突厥以狼头纛立武周
为定杨可汗僭称皇帝建元天兴
窦建德传建德自称将军隋郡县吏多以地归之势
益张兵至十余万大业十三年正月自立为长乐王
十四年更号夏王建元丁丑署官属分治郡县七月
建德始都乐寿号金城宫备百官准开皇故事冬至
大会僚吏有五大鸟集其宫群鸟从之又宗城人献
元圭一景城丞孔德绍曰昔天以是授禹今瑞与之
侔国宜称夏建德然之改元五凤武德元年越王侗
封为夏王遂号大夏
李子和传子和同州蒲城人本郭氏为隋左翊卫以
罪徙榆林大业末郡饥子和与死士十八人执丞王
才数以不恤下斩之开仓赈穷乏自号永乐王建元
丑平
梁师都传师都夏州朔方人为郡豪姓大业末结徒
为盗杀郡丞唐世宗据郡称大丞相联兵突厥与隋
将张世隆战败之因略定雕阴弘化延安自为梁国
僭皇帝位祭天于城南坎地瘗玉得印以为瑞建元
永隆
隋书恭帝本纪义宁元年十二月丁亥桂阳人曹武
彻举兵反建元通圣
唐书萧铣传铣自称梁王有异鸟至建元为鸣凤义
宁二年僭称皇帝
高开道传武德元年开道陷渔阳郡有之有铠马数
千众万人自号燕王先是怀戎浮屠高昙晟因县令
具供与其徒袭杀令伪号大乘皇帝以尼静宣为耶
输皇后建元法轮遣使约开道为兄弟封齐王开道
引众从之居三月杀昙晟并其众复称燕王建元署
置百官
李轨传武德元年高祖诏鸿胪少卿张俟德持节册
拜轨凉王凉州总管给羽葆鼓吹一部轨僭帝号建
元安乐
王世充传武德二年四月世充矫越王侗策禅位幽
侗于含凉殿更衮冕即正殿僭位建元开明
沈法兴传武德二年法兴称梁王建元为延康
刘黑闼传武德五年黑闼陷相州号汉东王建元天
造
懿德太子传懿德太子重润本名重照避武后讳改
焉帝为皇太子时生东宫高宗喜甚乳月满为大赦
天下改元永淳
谯王重福传谯王重福高宗时王唐昌郡徙封平恩
长安末乃进王神龙初韦庶人谮与张易之兄弟陷
重润贬濮州员外刺史徙合均二州不领事景龙三
年中宗亲郊赦天下十恶者咸宥流人得还重福不
得归自陈苍生皆自新而一子摈弃皇天平分固若
此乎不报韦后得政诏左屯卫大将军赵承恩薛思
简以兵护守睿宗立徙集州未行洛阳男子张灵均
说重福曰大王居嫡长当为天子相王虽平大难安
可越居大位昔汉诛诸吕乃东迎代王今百官士庶
皆愿王来王若阴幸东都杀留守拥兵西据徇河南
河北天下可图也重福又遣灵均与其党郑愔计愔
亦密招重福为天子预尊睿宗为皇季叔重茂皇太
弟制称中元克复元年
高力士传先天中帝幸蜀闻肃宗即位喜曰吾儿应
天顺人改元至德不忘孝乎尚何忧力士曰两京失
守生人流亡河南汉北为战区天下痛心而陛下以
为何忧臣不敢闻
传信记上于弘农古函谷关得宝符白石篆文正成
乘字识者解之云乘者四十八年得宝之时天下言
之曰得宝弘农得宝耶于今唱之得宝之年遂改天
宝也
嘉话录李泌谓德宗曰陛下天宝元年生向外言改
年之由或以弘农得宝此乃谬也以陛下此年降诞
故元宗皇帝以天降至宝因改年号为天宝也圣颜
大悦
唐书安禄山传禄山反僭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
圣武至德二载禄山死子庆绪袭伪位改载初元年
广平王俶率师东讨庆绪败走邺改元天和
史思明传干元二年正月思明僭称大圣周王建元
应天夏四月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自称应天皇帝
史朝义缢杀思明乃即位建元显圣
朱泚传泚僭即皇帝位于宣政殿号大秦建元应天
兴元元年泚更号汉改元天皇
李希烈传希烈据汴僭即皇帝位国号楚建元武成
杜阳杂编宣宗制泰边陲曲其词曰海岳晏咸通及
上垂拱而年号咸通焉
唐书黄巢传巢曹州□句人善击剑骑射干符二年
濮名贼王仙芝乱长垣巢喜乱即与群从募众数千
人以应仙芝转寇河南帝使平卢节度使宋威击斩
仙芝票帅尚君长弟让率仙芝溃党归巢推巢为王
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广明元年巢陷京师入自
春明门斋太清宫卜日舍含元殿僭即位号大齐求
衮冕不得绘弋绨为之无金石乐击大鼓数百列长
剑大刀为卫大赦建元为金统因自陈符命取广明
字判其文曰唐去丑口而着黄明黄当代唐又黄为
土金所生盖天启云
渤海传元宗开元七年国王武艺立斥大土宇东北
诸裔畏臣之私改年曰仁安帝赐典册袭王武艺死
子钦茂立改年大兴讫帝世朝献者二十九钦茂死
子宏临早死族弟兀义立一岁猜虐国人杀之推宏
临子华玙为王改年中兴死钦茂少子嵩邻立改年
正历有诏授右骁卫大将军嗣王建中贞元间凡四
来死子元瑜立改年永德死弟言义立改年朱雀并
袭王如故死弟明忠立改年太始立一岁死从父仁
秀立改元建兴太和四年仁秀死孙彝震立改年咸
和明年诏袭爵终文宗世来朝十二
南诏传酋龙僭称皇帝建元建极自号大礼国懿宗
以其名近元宗讳绝朝贡乃播州酋龙死子法嗣
改元贞明承智大同自号大封人法死子舜化立建
元中兴
嗣襄王熅传光启二年田令孜逼僖宗幸兴元邠宁
节度使朱玫以五千骑追乘舆不及熅以疾不能从
玫劫之驻凤翔得台省官百余乃胁宰相萧遘等率
群臣盟石鼻驿奉熅为嗣襄王监军国事因还京师
即封拜官属初遘执不可于是罢遘而玫自为侍中
号令已出以裴澈为门下侍郎郑昌图中书侍郎皆
平章事遣柳陟等十余人分谕天下嗣襄王所以监
国意皆得进官玫又胁太子太师裴璩等奉笺劝进
熅五让乃即位改元建贞
董昌传昌杭州临安人僖宗还京师累拜检校太尉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爵陇西郡王寖自侈大客倪德
儒曰咸通末越中秘记言有罗平鸟主越祸福中和
时鸟见吴越四目而三足其鸣曰罗平天册民祀以
禳难今大王署名文与鸟类即图以示昌昌大喜干
宁二年即伪位国号大越罗平建元曰天册(
按五代史吴越
世家作董昌改元顺天)
五代史吴世家杨隆演行密第二子天佑十六年春
二月徐温率将吏请隆演即天子位不许夏四月温
奉玉册宝绶尊隆演即吴王位建宗庙社稷设百官
如天子之制改天佑十六年为武义元年
杨溥行密第四子隆演建国封丹阳郡公隆演卒弟
庐江公蒙次当立而徐氏秉政不欲长君乃立溥明
年二月改元顺义赦境内六年十一月庚戌溥御文
明殿即皇帝位改元曰干贞三年溥加尊号圣睿文
明孝皇帝大赦境内改元大和
张策传策字少逸河西炖煌人父同为唐容管经略
使策少聪悟好学通章句父同居洛阳敦化里浚井
得古鼎铭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同以为奇
策时年十三居同侧启曰汉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
改元延康是岁十月文帝受禅又改黄初是黄初元
年无二月也铭何谬邪同大惊异之
梁末帝本纪干化二年六月太祖遇弒友珪自立明
年友珪改元曰凤历
前蜀世家王建即皇帝位武成元年正月祀天南郊
大赦改元
三年八月有龙五十见洵阳水中十月麟见壁州十
二月大赦改明年为永平元年
通正元年黄龙见大昌池十月大赦改元十二月又
改明年元曰天汉国号汉天汉元年十二月大赦改
明年元曰光天复国号蜀
王衍建十一子立之明年改元干德唐魏王继岌郭
崇韬伐蜀是岁衍改元曰咸康
后蜀世家孟知祥称帝改元曰明德
孟昶知祥第三子昶立不改元仍称明德至五年始
改元曰广政
南汉世家刘龑初名岩贞明三年即皇帝位国号大
越改元曰干亨
九年白龙见南宫三清殿改元白龙
四年楚人以舟师攻封州封兵败于贺江龑惧以周
易筮之遇大有遂赦境内改元曰大有
刘龑子洪度立更名玢改元曰光天
刘玢弟晟初名洪熙封晋王既弒玢遂自立改元曰
应干冬晟祀天南郊改元曰干和
刘晟子鋹初名继兴封卫王晟卒以长子立改元曰
大宝
十国春秋南汉张遇贤传遇贤祯州博罗县小吏也
县之刻杉镇有神降于民家所言祸福辄验遇贤往
祷之因留奉事甚谨会群盗大起莫相统一共祈于
神神大言曰张遇贤是第十六罗汉当为汝主于是
共推遇贤为中天八国王攻循州改元永乐署置
百官皆衣绛衣时光天元年也
闽世家王鏻审知次子即皇帝位受册于宝皇以黄
龙见真封宅改元为龙启国号闽龙启三年改元永
和
王继鹏鏻长子既立更名昶改元通文
延羲审知少子既立更名曦遣使朝贡于晋改元永
隆
王延政审知子曦立为淫虐延政数贻书谏之曦怒
遣杜建崇监其军延政逐之曦乃举兵攻延政为延
政所败延政乃以建州建国称殷改元天德
刘守光传守光以梁干化元年八月自号大燕皇帝
改元曰应天
南唐世家李□杨行密养子天祚三年建齐国置宗
庙社稷以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十月溥遣摄太
尉杨璘传位于□国号齐改元升元
李景初名景通□长子也□篡国封齐王□卒嗣立
改元保大
东汉世家刘旻汉高祖母弟以周广顺元年正月戊
寅即皇帝位旻卒子承钧立初旻常谓张元徽等曰
吾以高祖之业赟之□义不为郭公屈尔期与公等
勉力以复家国之雠至于称帝一方岂获已也顾我
是何天子尔亦是何节度使故其僭号仍称干佑不
改元不立宗庙四时之祭用家人礼承钧既立始赦
境内改干佑十年曰天会元年
刘继元立改元曰广运
册府元龟后汉高祖欲改年号中书进拟干和二字
高祖改为干佑与帝名相符帝微有风痰每连唾不
止目多闪掣即位之始遽无恙
辽史圣宗本纪太平九年八月东京舍利军详稳大
延琳僭位号年为天庆
天祚帝本纪天庆六年春正月渤海高永昌僭号称
隆基元年
保大二年三月上闻金兵将近计不知所出乘轻骑
入夹山诏留宰相张琳李处温与秦晋国王淳守燕
处温闻上入夹山数日命令不通即与弟处能子奭
外假怨军内结都统萧干谋立淳遂与诸大臣耶律
大石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集蕃汉百官诸
军及父老数万人诣淳府处温邀张琳至白其事琳
曰摄政则可处温曰天意人心已定请立班耳处温
等请淳受礼淳方出李奭持赭袍被之令百官拜舞
山呼淳惊骇再三辞不获已而从之自称天锡皇帝
改元建福降封天祚为湘阴王遂据有燕云北平及
上京辽西六路六月淳死众乃议立其妻萧氏为皇
太后主军国事奉遗命迎立天祚次子秦王定为帝
太后遂称制改元德兴
保大三年春正月丁巳奚王回离保僭号称天复元
年五月庚申军将耶律敌烈等夜劫梁王雅里奔西
北部立以为帝改元神历
宋史太祖本纪干德改元先谕宰相曰年号须择前
代所未有者三年蜀平蜀宫人入内帝见其镜背有
志干德四年铸者召窦仪等诘之仪对曰此必蜀物
蜀主尝有此号乃大喜曰作相须读书人由是大重
儒者
偃曝谈余昔卢多逊素与赵韩王不协韩王为枢密
多逊为翰林学士一日偶同奏事上初改元干德因
言此号从古未有韩王从旁称赞卢曰此伪蜀时号
也帝大惊遽令检史视之果然遂怒以笔抹韩王面
曰汝争得如他多逊韩王经宿不敢洗面翌日奏对
帝方命洗去
茅亭客话伪蜀广政末成都人唐季明父失其名因
破一木中有紫纹隶书太平两字时欲进蜀主以为
嘉瑞一有识者解云不应此时须至破了方见太平
尔果自圣朝吊伐之后频颁旷荡之恩宽宥伤残之
俗后仍改太平兴国之号知识者之言有证
东轩笔录景德末年天书降左承天门鸱尾上既而
又降于朱能家于是改元祥符作玉清昭应宫建宝
符阁尽裒天书置阁中虽上意笃信而臣下或以为
非若孙奭张咏尤极诋未几朱能谋叛天下愈知
其诈至真宗上仙王文正公曾当国建议以为天书
本为先帝而降不当留在人间于是尽以葬于永定
陵无一字留者文正之识虑微密皆如此
遵尧录景德五年正月三日天书降于左承天门帝
召群臣对崇政殿西序谕其事王旦曰陛下以至诚
事天地以仁孝事祖宗恭己爱人夙夜求治是以干
戈偃戢年谷屡丰臣等尝谓天道不远必有昭报今
者神授秘文实彰上穹佑德之应然兹事简册所无
又未审所谕之事启封之际当屏左右不欲显示于
众也帝曰天若谪示阙政固与卿等祗畏改悔若诰
戒朕躬亦当克己自修岂宜隐之使人不知乎遂启
其书读之帝曰朕德微薄何乃天降明命昭灼若此
旦等曰昔龙图授羲龟书锡禹非常之应惟圣主得
之陛下应天立极振古称首上帝所以申锡秘检示
治国大中之道此万世一时也改元大中祥符
归田录仁宗即位改元天圣时章献明肃太后临朝
称制议者谓撰号者取天字于文为二人以为二人
圣者悦太后尔至九年改元明道又以为明字于文
日月并也与二人旨同无何以犯契丹讳明年遽改
曰景佑是时连岁天下大旱改元诏意冀以迎和气
也五年因郊又改元曰宝元自景佑初群臣慕唐元
宗以开元加尊号遂请加景佑于尊号之上至宝元
亦然是岁赵元昊以河西叛改姓元氏朝廷恶之遽
改元曰康定而不复加于尊号而好事者又曰康定
乃谥尔明年又改曰庆历至九年大旱河北尢甚民
死者十八九于是又改元曰皇佑犹景佑也六年日
蚀四月朔以谓正阳之月自古所忌又改元曰至和
三年仁宗不豫久之康复又改元曰嘉佑自天圣至
此凡年号九皆有谓也
宋史明镐传王则涿州人岁饥流至恩州自卖为人
牧羊后隶宣毅军为小校恩冀俗妖幼相与习五龙
滴泪等经及图谶诸书言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
世初则去涿母与之诀别刺福字于其背以为记妖
人因妄传字隐起争信事之则僭号东平郡王建国
曰安阳榜所居门曰中京居室□库皆立名号改年
曰得圣
宋史夏国传赵德明子曩霄本名元昊德明卒元昊
袭封明号令以兵法勒诸部初宋改元明道元昊避
父讳称显道于国中景佑元年改年开运逾月或告
以石晋败□年号也乃改广运元年二年复改元大
庆宋宝庆元年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年号天授礼法
延祚元昊以庆历八年正月殂在位十七年庙号景
宗
谅祚景宗长子庆历八年正月方期岁即位在位二
十年改元延嗣宁国一年天佑垂圣三年福圣承道
四年奲都六年拱化五年庙号毅宗
退朝录至和中仁宗疾平以太宗至道年升遐深恶
其年号趣诏中书改之是岁以郊为恭谢天地改元
曰嘉佑
宋史夏国传秉常毅宗长子治平四年冬即位在位
二十年改元干道二年天赐礼盛国庆五年大安十
一年天安礼定一年庙号惠宗
交址传神宗即位进封李日尊南平王熙宁二年日
尊自帝其国国号大越改元宝象又改神武
闻见近录殿中丞丘浚颇知数熙宁十年秋翰林学
士杨元素贬官荆州过池阳见之浚曰明年当改元
以易步之丰卦用事必以丰字纪年如期改元丰
石林燕语熙宁末年旱诏议改元执政初拟大成神
宗曰不可成字于文一人负戈继又拟丰亨复曰不
可亨字为子不成惟丰字可用改元丰
贵耳集哲庙绍圣四年进八宝改元符元年至三年
泰陵上仙嘉定十七年得皇帝恭膺天命之宝卢祖
皋在玉堂草诏用元符典故太学前廊茅汇征与卢
言诏不当用元符事卢始惊茅不愿推宝赏改崇庆
元年至三年茂陵上仙其亦偶然相符如此
五朝名臣言行录曾布议以元佑绍圣均为有失欲
以大公至正消释朋党乃诏改今年为建中靖国元
年或以建中乃德宗奉天时号上曰太平乃梁末帝
禅位时号太宗不以为嫌诏下任伯雨曰人才固不
应分党与然自古未有君子小人杂然并进可以致
治者盖君子易退而小人难退二者并用终于君子
尽去小人独留德宗坐此播迁建中乃其即位改元
之号不可不戒
宋史丰稷传稷为工部尚书兼侍读言陛下以建中
靖国纪元臣谓尊贤纳谏舍己从人是谓建中不作
奇技淫巧毋使近习招擢是谓靖国以副体元谨始
之义
王觌传觌为御史中丞改元诏下觌言建中之名虽
取皇极然重袭前代纪号非是宜以德宗为戒
徽宗本纪大观三年五月乙巳朔孟翊献所画卦象
谓宋将中微宜更年号改官名变庶事以厌之帝不
乐诏窜远方
老学庵笔记政和末议改元王黼拟用重和既下诏
矣范致虚间白上曰此契丹号也故未几复改宣和
然宣和乃契丹宫门名犹我之宣德门也年名则实
曰重熙逮建中国后寇避天祚嫌名追谓重熙曰重
和耳不必避可也
宋史童贯传方腊睦州青溪人托左道以惑众宣和
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
枫□小牍道君皇帝改元宣和人或离合其字曰一
旦宋亡此与萧岿离合后周宣政为宇文亡日同
植杖闲谈汉献帝禅位之岁改元延康蜀后主亡国
之岁改元炎兴晋愍帝即位之岁改建邺郡为建康
郡靖康三年今上即位法东汉中兴建元之号改曰
建炎己酉岁驻跸江宁府以江宁昔号建康宁藩邸
王封符合改名建康府三号者皆出一时所见而不
知乃前代末季之称故识者忧之
宋史高宗本纪高宗封康王金人犯京师钦宗北迁
太后遣人至济州访帝又遣吏部尚书谢克家来迎
耿仲南率幕僚劝进帝辞逊不受汪彦伯等引天命
人心为请且谓靖康纪元为十二月立康之兆帝乃
即位
苗傅传傅上党人隆佑太后南渡傅为统制官以所
部八千人扈卫驻于杭州建炎三年三月谋作乱改
元明受
刘豫传豫景州阜城人建炎四年七月金人册豫为
皇帝豫即伪位十一月改明年元阜昌
屈坚传王琦为弓门寨巡检建炎四年金人还自熙
河琦御之金人立招降旗榜改年号阜昌众皆拜琦
独不拜金人执而杀之
夏国传干顺惠宗长子生三岁即位在位五十四年
改元天仪治平四年天佑民安八年永安三年贞观
十三年雍宁五年元德八年正德八年大德五年庙
号崇宗
仁孝崇宗长子绍兴九年即位十年夏改元大庆十
三年夏改元人庆十七年夏改元天盛干道四年夏
改元干佑在位五十五年庙号仁宗
纯佑仁宗长子仁宗殂即位时年十七明年改元天
庆开禧二年正月二十日废遂殂庙号桓宗
镇裔郡王安全立安全崇宗之孙越王仁友之子开
禧二年正月废其子纯佑自立在位六年改元应天
四年皇建二年庙号襄宗
遵顼始以宗室策试进士及第为大都督府主嘉定
四年三月三日立改元光定
嘉定十六年遵顼自号上皇传位于其子德旺改元
干定
云麓漫抄名年始于汉武往往皆寓美意或记一时
盛事唐德宗时思继先烈曰贞元盖欲法贞观开元
也本朝改隆兴欲法建隆绍兴之义或云赵稔曾用
之改干道又改纯熙诗曰时纯熙矣有言纯旁作屯
不可用复改淳熙取淳化雍熙也
元史乌古孙泽传至元十四年宋广王据福州改元
炎兴度我军且至遂入于海
金史斡鲁传高永昌渤海人在辽为裨将以兵三千
屯东京八甔口永昌见辽政日败太祖起兵辽人不
能支遂觊觎非常是时东京汉人与渤海人有怨而
多杀渤海人永昌乃语诸渤海并其戍卒入据东京
旬月之间远近响应有兵八千人遂僭称帝改元隆
基
丞相襄传明昌元年十月契丹德寿□锁等据信州
叛伪建元曰身圣
海陵本纪正隆六年十一月庚午左司郎中兀不喝
等入白东京即位改元事上拊髀叹曰我本欲灭宋
后改大定岂非天命乎出其书示之即预志改元事
也
宣宗本纪贞佑三年十月辽东贼蒲鲜万奴僭号改
元天泰
仆散安贞传贞佑二年除安贞山东路统军安抚等
使初益都县人杨安国自少无赖以鬻鞍材为业市
人呼为杨鞍儿遂自名杨安儿泰和伐宋山东无赖
往往相聚剽掠诏州郡招抚之安儿降隶诸军累官
刺史防御使大安三年招铁瓦敢战军得千余人以
唐括合打为都统安儿为副都统戍边至鸡鸣山不
进卫绍王驿召问状安儿乃曰平章参政军数十万
在前无可虑者屯驻鸡鸣山所以备间道透漏者耳
朝廷信其言安儿乃□归山东与张汝楫聚党劫州
县杀掠官吏山东大扰安贞至益都败安儿于城东
安儿奔莱阳莱州徐汝贤以城降安儿贼势复振登
州刺史耿格开门纳伪邹都统以州印付之郊迎安
儿发帑藏以劳贼安儿遂僭号置官属改元天顺
元史耶律留哥传太祖起兵朔方留哥募兵数月众
至十余万推为都元帅营帐百里威震辽东癸酉三
月众推留哥为王以其属耶厮不为郡王丙子乞奴
金山青狗统古与等推耶斯不僭帝于澄州国号辽
改元天威方阅月其元帅青狗叛归于金耶□不为
其下所杀推其丞相乞奴监国乞奴为金山所杀金
山又自称国王改元天德
太祖本纪太祖八年癸酉春耶律留哥自立为辽王
改元元统
十年夏四月诏张鲸总北京十提控兵从南征鲸谋
叛伏诛鲸弟致遂据锦州僭号汉兴皇帝改元兴龙
冬十月金宣抚蒲鲜万奴据辽东僭称天王国号大
真改元天泰
李好文传好文拜监察御史时复以至元纪元好文
言年号袭旧于古未闻袭其名而不蹈其实未见其
益因言时弊不如至元者十余事
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年三月广州新会县林桂方赵
良钤等聚众伪号罗平国称延康年号官军擒之伏
诛余党悉平
癸辛杂识丁酉二月忽有传夜后西北角有星光芒
正在胃昴间然考之则太白耳益疑小人妄传继而
有自吴来者云船中见之甚的类景定彗星而尾短
仅数尺耳余终未之信也及三月十七日诏书到杭
改元大德有云星芒示变天象儆予始信前者为信
然也
名山藏天驱记陈友谅与弟友仁友贵聚众为群盗
元顺帝十一年辛卯袁州慈化寺有僧莹玉以弥勒
佛教鼓动湖湘麻城人邹普胜大唱其术罗田布贾
徐寿辉浴盐塘有毫光普胜惊怪之共推为主举号
红巾攻蕲黄寿辉开蕲水为莲台省建国号天完
改元治平以普胜为相戊戌春友谅陷元安庆使其
将赵普胜守焉友谅陷元龙兴寿辉欲都之友谅不
与寿辉不听来自江州友谅佯出迎覆城西门尽杀
其下即居寿辉江州而自称汉王率师寇池徐达常
遇春败之九华山斩首万余友谅不自得大率舟师
十万挟寿辉寇我太平杀守将花云乃大快即遣人
白事寿辉前从后椎杀之因自立为帝国号汉建元
大义友谅死子理袭位改元德寿
元史顺帝本纪至元三年春三月癸卯广州增城县
民永光卿反其党石昆山锺大明率众从之伪称大
金国改元赤符
名山藏天驱记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亭民
元顺帝十三年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结壮士李伯
升潘原昭吕珍等十八人谋起事有众万余攻陷泰
州元守臣李齐招抚之士诚拘焉□何酋党自相杀
士诚纵齐归佯降又□何复兴化杀其参政琏元
使左丞偰哲笃守高邮出齐守甓社湖士诚噪入偰
哲笃出走齐还定不及遂据之僭号大周自称诚王
改元天佑
天因记小明王韩林儿者徐人群盗韩山童子自其
祖父为白莲会惑众众多从之元末山童倡言天下
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江淮之人骚然皆动黄河南
徙元用贾鲁凿求禹故道山童阴作石人一眼当道
埋之镌其背曰石人一眼天下四反河丁掘得相惊
诧于是颍人刘福通与其党杜遵道盛文郁罗文素
等告众曰山童宋徽宗八世孙也当帝天下我刘光
世后合辅之聚众三千人于白鹿庄杀黑牛白马誓
告天地约起兵兵用红巾为志元得山童捕杀之林
儿逃之武安山中福通据朱皋攻破罗山真阳确山
杞舞阳叶诸县及于汝宁光息众至十万元顺帝十
五年福通自砀山夹河求得林儿复立之号小明王
都亳国号宋改元龙凤
天驱记明玉珍初攻完者都道出泸暮宿泸河下部
将刘泽民曰此间有隐进士刘祯公盍见焉玉珍往
见喜曰吾孔明也即舟中拜为理问官先一夕祯梦
冕旒者造庐则玉珍云久之陈友谅杀寿辉自立玉
珍怒曰友谅与我比肩事汉阳今如此使其将守夔
不与通祀寿辉庙众推玉珍为陇蜀王玉珍不从祯
屏人说曰西蜀形势之地东有瞿塘北有剑门沃野
千里自青巾苦蜀明公抚养而安全之民心之归天
命可知且明公既绝友谅必不能臣之若不称大号
以系人心是军士皆四方之人或思其乡土而去就
守取哉弗听明日又言玉珍乃以元顺帝二十二年
春三月戊辰即位于重庆国号大夏纪元天统
明外史张骥传庆元人叶宗留与丽水陈鉴胡素以
盗矿为业正统七年始为乱流入福安宗留鉴胡以
酒色故相角鉴胡杀宗留自称大王国号太平建元
泰定
名山藏分藩记岷庄王子庶人徽煠封广通庶人府
中家人段友洪者数以技术进庶人为庶人言致仕
后军都事于利宾善相庶人见之利宾言庶人有异
相当主天下今岁举事大利庶人悦之遂造轰王金
宝改元元元巡抚都御史李实以闻遣驸马都尉敬
内官琮征庶人入京师降为庶人入京师降为庶人
幽高墙除为景泰二年
浙江通志陈岊山仁和人以星命为业得异人授以
天文之术其言事历历有验正统改元诏书至陈谓
马士良曰吾夜观天象今上异常做几年皇帝而止
又做几年马以为狂及天顺改元其言始验
大政纪天顺元年正月壬午上皇复位二月皇太后
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钦天监奏革除景
泰年号上命心有所不忍仍旧书之
明良记正德初马端肃公文升在吏部论试选人以
宰相须用读书人为题盖正德者宋世西夏李干顺
僭号故举干德故事讽之
明外史赵彦传蓟州人王森得妖狐异香倡白莲教
自称闻香教主有徒有大小传头及会主诸号万历
四十二年森为有司所摄其子好贤及巨野徐鸿儒
武邑于弘志辈踵其教徒党益众至是好贤见辽东
尽失四方奸民思逞与鸿儒等约是年中秋并起兵
会谋泄鸿儒先期发自号中兴福烈帝称大成兴胜
元年用红巾为识
畿辅通志杨若梓字原育通州人万历癸丑进士筮
仕河南信阳州知州擢礼部员外郎神宗崩光宗立
议以明年为泰昌元年未几光宗又崩熹宗立阁臣
与九卿皆难之若梓曰改元大典难拘成例愚议自
今日始即称泰昌元年明年春正为今上纪元既可
以存先帝之元亦所以尊今上之统阁臣九卿是之
吏部尚书赵南星方欲调为铨司忽遘疾卒
烈皇小识烈皇帝为光庙第五子孝纯刘太后所出
抚育于李庄妃既即位廷议改元礼部拟进者四永
昌绍庆咸宁崇贞御笔改贞为祯点用之
纪元部杂录
蜀志后主传评曰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
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
考之古义体理为违
南齐书海陵王本纪论曰郭璞称永昌之名有二日
之象而隆昌之号亦同焉案汉中平六年献帝即位
便改元为光熹张让段珪诛后改元为昭宁董卓辅
政改元为永汉一岁四号也晋惠帝太安二年长沙
王乂事败成都王□改元为永安□自邺夺河间王
颙复改元为永兴一岁三号也隆昌延兴建武亦三
改年号故知丧乱之轨迹虽千载而必同矣
五代史汉隐帝本纪干佑二年
注
隐帝即位至此宜
改元而不改元帝名承佑年名干佑举国臣民共称
而不改避当时莫大之失本纪无讥者但书其实后
世自见也
周世宗本纪显德二年
注
五代乱世以嗣君即位者
五而改年不依古者四梁末帝晋出帝即位逾年宜
改元而不改又明年然后改汉隐帝周世宗皆仍称
先帝年号终其世不改而本纪无讥者但书其实自
见其失也
归田录国朝百有余年年号无过九年者开宝九年
改为太平兴国太平兴国九年改为雍熙大中祥符
九年改为天禧庆历九年改为皇佑嘉佑九年改为
治平惟天圣尽九年而十年改为明道
老学庵笔记晋人所谓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
音永嘉正始乃魏晋年名胡武平上吕丞相启云手
提天铎锵正始之遗音梦授神椽摈夺朱之乱色盖
不悟正始为年名也
野客丛谈前汉诸君末年甚有异者文帝十六年改
为后元年其说出于新垣平之诈候日再中以为吉
祥故改元以求延年之祚继而诈觉被诛景帝犹且
因之景帝即位元年至七年称中元年又六年称后
元年至三年而终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屡更年号最
后更为后元而以二年终不知当时何所据而分中
与后谓之后则疑若有尽乃不讳何邪自是之后不
复建后元之号矣然宣元哀三帝末年抑有甚异者
宣帝末年号黄龙元年正月匈奴单于来朝二月归
国十二月帝崩元帝末年号竟宁元年正月单于又
来朝五月帝崩哀帝末年号元寿二年正月单于来
朝六月帝崩事之符合有如此者或谓匈奴从上游
来厌之故中国辄有大故此事殆不可晓也
贵耳集本朝年号或者皆曰有谶纬于其间太平有
一人六十卒字太宗五十九而止仁宗刘后并政天
圣曰二圣人明道曰日月同道徽宗崇宁钱上字蔡
京书崇字自山字一笔下宁字去心当时有云有意
破宗无心宁国靖康曰十二月立康王嘉泰曰士大
夫皆小人有力者喜
闻见后录古者人君即位称元年始终之意汉武帝
乃加建元之号后因以名年已非是又数更易其号
宁有人君即位称元年之后再称元年之理唐之太
宗即位称贞观元年至二十三年而终为近古云
井观琐言宋史笔断依阿全无发明刘氏宋论胜之
然有不厌人心者如论太宗之事而援其不逾年改
元为戕其兄之证且谓名其年曰太平言致治由我
也曰兴国言创业由我也夫年号或出臣下所议定
未必太宗自制藉令果出太宗则既亲行□逆掩讳
文饰之不暇矣又名其年以阴播其事于天下岂人
情哉
愧郯录昔唐德宗以贞观开元之盛慨想前烈改元
贞元庶几二祖本朝因之如近世隆兴之用建隆绍
兴淳熙之用淳化熙宁绍熙之用绍兴淳熙庆元之
用庆历元佑开禧之用开宝天禧皆是也珂按吕陶
净德集记闻曰元佑之政谓元丰之法不便即复嘉
佑之法以救之然不可尽变大率新旧二法并用贵
其便于民也议者乃云对钩行法朝士善谑乃云岂
独法令为然至于年号亦对钩矣然诙谑之谈亦有
味珂谓人君法祖存古之意最为盛德陶言近肆不
可以训
游宦纪闻改元始于共和纪号刱于汉武后世遵用
之我宋年号无过九年者惟天圣尽九年至十年十
二月改明道熙宁亦尽十年绍兴乃三十二年淳熙
亦十六年而后揖逊高庙居德寿者二十六年孝庙
居重华六年光庙居寿安七年宁宗嘉定十七年
癸辛杂识余向闻林竹溪先生曰欧阳修唐书作武
后纪依前汉例也天授以后唐虽改号为周而史不
以周新之盖黜之也晦翁病其唐经乱周史遂有嗣
圣二十四年之号年之首书曰帝在某盖以春秋之
法正名也每年下又细书武氏所改年号垂拱则曰
武氏垂拱天受则曰周武氏天授此意甚严但武氏
既革唐命国号为周既有帝而又有周有周则无唐
矣无唐则无帝矣同一疆域也而帝与周同书则民
有二王天有二日矣岂无窒碍若春秋公在干侯则
鲁国未尝有他号
西蒙野话元建国曰大元取大哉干元之义也建元
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义也
偃曝余谈昔人云年号毋论正统僭伪自汉武至晋
大都承袭刘宋以后间亦有之干德后及于元皆前
代所未有而实不然余尝总考之
汉武建元晋康建元刘聪僭号建元苻坚僭号建元
萧齐高建元
汉武太始晋武太始张元靓僭号太始
汉宣甘露孙皓甘露苻坚僭号甘露
汉宣黄龙孙权黄龙
汉元永光南宋废帝永光
汉成永始高云僭号永始
汉哀建平石勒慕容盛慕容德皆僭号建平
光武建武晋元建武石虎僭号建武萧齐明建武
汉明永平拓拔恪永平王建僭号永平
汉章建初西凉李皓后蜀李特俱僭号建初
汉章元和唐宪元和
汉和永元萧齐东□永元张茂僭号永元
汉和元兴孙皓元兴晋安元兴
汉安永初南宋武永初
汉安永宁晋惠永宁石祗僭号永宁
汉顺永建李恂僭号永建
汉顺永和晋穆永和沮渠牧犍僭号永和姚泓僭号
永和闽王延钧僭号永和
汉冲永嘉晋怀永嘉
汉桓建和利鹿孤僭号建和
汉桓元嘉南宋文元嘉
汉桓永兴晋惠永兴苻坚拓拔嗣皆号永兴
汉桓永康晋惠永康慕容宝乞伏炽盘皆僭号永康
汉灵中和唐僖中和
汉后主建兴孙亮建兴慕容垂李雄皆僭号建兴
晋武太康辽道宗太康
晋惠永安孙休永安张轨拓拔攸沮渠蒙逊皆僭号
永安
晋帝奕太和曹睿太和秃发乌孤石勒拓拔宏李势
杨溥皆僭号太和又唐文太和
晋孝武太元张骏僭号太元
晋恭元熙刘渊僭号元熙
萧齐和中兴拓拔朗中兴
萧梁敬太平孙亮太平冯跋隋末林士弘辽隆绪皆
僭号太平
陈后主至德唐肃至德
石晋天福刘汉天福
宋太祖干德王衍干德辅公祏反江东亦号干德
张重华五季蛮贼张遇贤及方腊皆伪号永乐隋翼
卫郭子和反亦称永乐王元太子阿速吉八改元天
顺西夏王干顺改元正德以上皆历历可考而我朝
袭之何也明昌三年太后不豫上侍疾隆庆辛酉太
后崩而穆庙袭朱泚僭号改元应天而南京亦袭之
何也
寓简凡改元纪号最忌与前世谥号陵名相犯本朝
熙宁崇宁二名乃南朝章后宣后二陵名也亦当时
大臣不学之过
并观琐言胡粹中元史续编又下于陈桱续编德佑
北迁闽广继立宋之统绪犹未绝也乃遽抑景炎祥
兴之年于分书非纲目书蜀汉东晋之例矣开卷谬
乱如此何以继紫阳笔削之旨哉
补衍中天皇氏号曰天灵姓望名获颀赢平初纪元
年一万八千岁地皇氏岳姓名铿太始纪元年一万
八千岁人皇氏即泰皇氏一曰居方氏姓恺名胡洮
太平纪元年一万八千岁
丹铅总录古者天子诸侯继立逾年而始称元年终
一主为一元未有一主而再称元者也汉文帝信新
垣平之言再称后元自后武帝更十数纪元历代皆
然俗谚有乱主年年改号穷士日日更名之讥然予
观长历云秦惠文十四年更为元年则其谬不始于
汉文矣又晋惠大安二年长沙王乂事败成都王□
改年为永兴是一岁而二号齐郁林王改元隆昌海
陵王改元延兴明帝改元建武是一岁而三号史册
书法混淆俗谚云乱诚是也然则本朝之制岂不度
越汉唐哉
孙之翰唐论中宗景龙四年睿宗即位未逾年而改
元景云之翰书去其元字而书景云年慎谓前若书
景龙四年正月至五月自五月后上书景云六月至
十二月庶得其实而贬亦在其中矣之翰之论曰古
之人君即位必逾年而改元者先君之年不可不终
也后君继位不可无始也一年不可二君也不终则
忘孝矣不始则无本矣一年二君则民听惑矣故书
景云年戒无礼而正不典也噫凛凛乎春秋之笔也
之翰名甫吾蜀人所著唐论笔力在范祖禹之上与
王当所编春秋名臣传皆有史迁之风今罕传于世
惜哉
今言纪元有号起于汉武帝至今千数百年正统分
裂僭逆不知凡几纪元一帝一纪元实自洪武始然
亦有同于前者张重华王则皆永乐元出帝天顺夏
崇宗正德唐高祖太宗止武德贞观一纪元
近峰记略年号犯前代者凉张重华五代蛮张遇贤
宋方腊皆僭永乐元武宗太子阿速急八即位僭天
顺夏主李干顺僭正德纪元诏下马冢宰试选人题
曰宰相须用读书人论盖用宋事讥内阁也
日知录年号当从实书正统之论始于习凿齿不过
帝汉而伪魏吴二国耳自编年之书出而疑于年号
之无所从而其论乃纷纭矣夫年号与正朔自不相
关故周平王四十九年而孔子则书之为鲁隐公之
元年何也春秋鲁史也据其国之人所称而书之故
元年也晋之乘存则必以是年为鄂侯之二年矣楚
之梼杌存则必以是年为武王之十九年矣观左传
文公十七年郑子家与晋韩宣子书曰寡君即位三
年而其下文曰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则自称其国
之年也襄公二十二年少正公孙侨对晋之辞曰在
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而其下文遂曰
我二年我四年则两称其国之年也故如三国志则
汉人传中自用汉年号魏人传中自用魏年号吴人
传中自用吴年号推之南北朝五代辽金并各自用
其年号此之谓从实且莽篡汉而班固作传其于始
建国天凤地皇之号一一用以纪年盖不得不以纪
年非帝之也
春秋传亦有用他国之年者齐襄公之二年鄋瞒伐
齐注云鲁桓公之十六年僖之四年子然卒简之元
年士子孔卒注云郑僖四年鲁襄六年郑简元年鲁
襄八年
汉时诸侯王得自称元年汉书诸侯王表楚王戊二
十一年孝景三年楚王延寿三十二年地节元年之
类是也淮南天文训淮南元年冬太一在丙子谓淮
南王安始立之年也注者不达乃曰淮南王作书之
元年又曰淮南王僭号此为未读史记汉书者矣
又考汉时不独王也即列侯于其国中亦得自称元
年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高祖六年平阳懿侯曹参
元年孝惠六年靖侯窋元年孝文后四年简侯奇元
年是也吕氏考古图周阳侯甗鍑铭曰周阳侯家铜
三习甗鍑容五斗重十八斤六两侯治国五年五月
国铸第四文选魏都赋刘良注文昌殿前有钟其铭
曰惟魏四年岁次丙申龙次大火五月丙寅作蕤宾
钟魏四年者曹操为魏公之四年汉献帝之建安二
十一年也
元史顺帝纪至正二十八年乃明洪武元年也直书
二十八年自是以下书曰后一年曰又一年四月丙
戌帝殂于应昌是时明太祖即位三年而犹书元主
曰帝且不以明朝之年号加之深得史法疑此出于
圣裁不独宋王二公之能守古法也
英宗命儒臣修续通鉴纲目亦书元顺帝至正二十
七年不书吴元年
史书一年两号古时人主改元并从下诏日为始未
尝追改以前之日月也魏志三少帝纪上书嘉平六
年十月庚寅下书正元元年十月壬辰吴志三嗣主
传上书太平三年十月己卯下书永安元年十月壬
午晋书武帝纪上书魏咸熙三年十一月下书泰始
元年十二月景寅宋书武帝纪上书晋元熙二年六
月甲子下书永初元年六月丁卯文帝纪上书景平
二年八月丙申下书元嘉元年八月丁酉明帝纪上
书永光元年十二月庚申朔下书泰始元年十二月
丙寅唐书高宗纪上书显庆六年二月己未下书龙
朔元年三月丙申朔中宗纪上书神龙三年九月庚
子下书景龙元年九月甲辰睿宗纪上书景龙四年
七月己巳下书景云元年七月己巳元宗纪上书先
天二年十二月庚寅朔下书开元元年十二月己亥
韩文公顺宗实录上书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庚子下
书永贞元年八月辛丑若此之类并是据实而书至
司马温公作通鉴患其棼错乃刱新例必取末后一
号冠诸春正月之前当时已有讥之者
春秋定公元年不书正月杜氏曰公即位在六月故
正义曰公未即位必不改元而于春夏即称元年者
未改之日必承前君之年于是春夏当名此年为昭
公三十三年及六月既改之后方以元年纪事及史
官定策须有一统不可半年从前半从后虽则年初
亦统此岁故八年即称元年也汉魏以来虽于秋冬
改元史于春夏即以元年冠之是有因于古也按温
公通鉴是用此例然有不可通者春秋于昭公三十
三年之春而即书定公元年者昭公已薨于上年之
十二月矣若汉献帝延康元年十月始禅于魏而正
月之初汉帝尚存即加以魏文黄初之号则非春秋
之义矣岂有旧君尚在当时之人皆禀其正朔而后
之为史者顾乃追夺之乎
史家变乱年号始自隋书大业十二年十一月景辰
唐公入京师辛酉遥尊帝为太上皇立代王侑为帝
改元义宁而下即书二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
及等作乱上崩于温室按此大业十三年炀帝在江
都而蒙以代王长安之号甚为无理作史者唐臣不
得不尔然于炀帝纪书十三年于恭帝纪书二年两
从其实似亦未害
明朝太宗实录上书四年六月己巳下书洪武三十
五年六月庚午正月史臣实书与前代合但不明书
建文年号后人因谓之革除耳英宗实录上书景泰
八年正月辛巳下书天顺元年正月壬午旬有六日
而不没其实且如万历四十八年九月以后为泰昌
元年若依温公例取泰昌之号冠于四十八年春正
月之前则诏令文移一一皆当追改且上诬先皇矣
故纪年之法从古为正不以一年两号三号为嫌
年号古今相同水经注谷水下千金堨前云太和五
年曹魏明帝之太和也后云朝廷太和中元魏孝文
帝之太和也
割并年号唐朝一帝改年号者十余其见于文必全
书无割取一字用之者至宋始有熙丰政宣建绍干
淳之语已是不敬然犹一帝之号自相连属无合两
帝而称之者又必用上一字惟元丰以元字与元佑
无别故用下字本朝文人有称永宣成弘嘉隆合两
帝之号为一称近又有去上字而称庆历启祯更为
不通矣
通鉴书改元晋书载记十六国时嗣位改元者皆在
本年此史家取便序事连属书之其实皆改明年元
年不容十六国中数十王皆不逾年而改元者也
金石录据赵横山李君神碑石虎建武六年岁在庚
子与载记合若从帝纪则建武六年当是己亥今此
碑与西门豹祠殿基记皆是庚子以此知帝纪之失
此是差一年之证然载记亦不尽合昔人作史但存
其年号而已初不屑屑于岁月也
续纲目景炎三年五月以后为帝昺祥兴元年非也
黄溍番禺客语改元在明年正月己酉朔盖亦是即
位之初改明年元耳史家省文即系于前年月日之
下曰改元祥兴以此推十六国事必当同此
后元年汉文帝后元年景帝中元年后元年当时只
是改为元年后人追纪之为中为后耳若武帝之后
元元年则自名之为后光武之中元元年梁武帝之
中大通元年中大同元年则自名之为中不可一例
论也
元顺帝至元元年重用世祖之号后人追纪之则曰
后至元元年
李茂贞称秦王用天佑年号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
年封岐王李茂贞为秦王比得薛昌序所撰凤翔法
门寺碑天佑十九年建而其文已称秦王则前乎同
光之二年矣盖必茂贞所自称又史言茂贞奉天佑
年号此碑之末亦书天佑十九年而篇中历述前事
则并以天复纪年至天复二十年止亦与史不合五
代史李彦威传是时昭宗改元天佑迁于东都为梁
所迫而晋人蜀人以为天佑之号非唐所建不复称
之但称天复前蜀世家则云建与唐隔绝而不知故
仍称天复其说不同按此碑则岐人亦称天复史失
之也
又今阳城县有后周显德二年徐纶撰龙泉禅院记
内述天佑十九年按此地本属梁此记乃追削梁号
而改称天佑者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契嵩
明·徐渭
清·李冠仙
曹植
潘岳
(五代蜀)毛文錫
刘宋·僧璩
刘宋·僧璩
唐·道氤
(唐)房玄龄 等
(明)王廷相
(宋)徐梦莘
张恂子
宋·郑友贤
清·郭麐
(宋)鄞江周氏周师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