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中論-(東漢)徐幹
中論目录:
簡介
漢無名氏徐幹《中論》序
宋曾鞏徐幹《中論》目録序
明杜思刻徐幹《中論》序
徐幹《中論》目錄
治學第一
法象第二
脩本第三
虚道第四
貴驗第五
貴言第六
藝紀第七
覈辯第八
智行第九
爵禄第十
考僞第十一
譴交第十二
暦數第十三
夭壽第十四
務本第十五
審大臣第十六
愼所從第十七
亡國第十八
賞罰第十九
民數第二十
復三年喪第二十一
制役第二十二
簡介
《中論》二卷,二十篇,補遺二篇。漢末徐幹撰。幹字偉長,北海人,鄴下七子之一也。嘉慶重修《一統志》:"徐幹墓,在濰縣東。"則吾之鄉先賢也。予嘗流寓濰城有年,竟未一聞之,愧何能已。今點校荀悅《申鑒》,兼及其書,取徐湘琳女史《中論校注》讀之,核以《四部叢刊》、《漢魏叢書》、《四庫全書》諸本,略及《羣書治要》、《意林》、《通典》、《類聚》所引,見其脫誤不一而足,《法象》篇原脫八字,《治要》有而未補,補遺《復三年喪》篇竟脫一十七字,有注中言改而正文實未改者六七處。《民數》一篇,《通典》幾全文引之,而注中無一語提及。用孫詒讓《札迻》者近百字而
...更多
漢無名氏徐幹《中論》序
予以荀卿子
(徐湘琳《中論校注》本脱"子"字)
孟軻懷亞聖之才,著一家之法,繼明聖人之業,皆以姓名自書,猶至於今,厥字不傳。原思其故,皆由戰國之世,樂賢者寡,同時之人,不早記録。豈况徐子《中論》之書,不以姓名爲目乎?恐歴久遠,名或不傳,故不量其才,喟然感嘆。先目其德,以發其姓名,述其雅好不刋之行,屬之篇首,以爲之序。其辭曰:
世有雅逹君子者,姓徐名幹,字偉長,北海劇人也。其先業以清亮臧否爲家,世濟其美,不隕其徳,至君之身十世矣。君含元休清明之氣,持造化英哲之性,放口而言則樂誦九德之文,通耳而
...更多
宋曾鞏徐幹《中論》目録序
臣始見館閣及世所有徐幹《中論》二十篇,以謂盡於此。及觀《貞觀政要》,怪太宗稱嘗見幹《中論》"復三年喪"篇,而今書此篇闕。因考之《魏志》,見文帝稱幹著《中論》二十餘篇,於是知館閣及世所有幹《中論》二十篇者,非全書也。幹字偉長,北海人,生於漢魏之間。魏文帝稱幹"懷文抱質,恬澹寡慾,有箕山之志",而《先賢行狀》亦稱幹"篤行體道,不耽世榮"。魏太祖特旌命之,辭疾不就。後以爲上艾長,又以疾不行。蓋漢承周衰,及秦滅學之餘,百氏雜家與聖人之道並傳,學者罕能獨觀於道德之要,而不牽於俗儒之說。至於治心養性,去就語黙之際,能不悖於理者,固希矣,况至於
...更多
明杜思刻徐幹《中論》序
宋南豐曾氏起于五代純學之後,程學西顯之前,文章本原六經,世稱江漢星斗矣。編校館阁羣書,取《中論》二十萹序而傳之,何哉?漢自桓靈以後,姦雄濁亂,海内俗儒,騖於曲说,黨權營利,求其究觀道妙而不汙於世者盖寡矣。偉長獨能恬淡體道,不耽榮禄,逡廵濁世,而玄就顯晦之莭皭然不汙。曾氏讀其書而論其世,彼有取爾也。余刪訂《青志》,繡梓竣事。兵憲懐庭秦公谓曰:"青郡文獻名天下,藝文不下百数十種,未能畫傳,若管子書、晏子春秋,仲尼之徒羞稱焉。《文心雕龍》葩藻勝矣。徐幹《中論》辭義典雅,足傳于後,曾子固所取也。蓋壽诸梓,以廣其傳。"余曰唯唯,谨識之而刻于
...更多
徐幹《中論》目錄
卷上:治學 法象 脩本 虚道 貴驗 貴言 藝紀 覈辨 智行 爵祿
卷下:考僞 譴交 暦數 論夭夀 務本 審大臣 慎所從 亡國 賞罰 民數
...更多
治學第一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
(此二字徐本脱)
。學也者,所以疏神逹思,怡
(《御覽》卷六百七作"治")
情理性,聖人之上務也。民之初載,其矇未知。譬如寶在於玄室,有所求而不見
(此四句《御覽》作"初學則如夜在玄室,所求不得")
,白日照焉,則群物斯辯
(徐湘琳曰:"清王謨《漢魏叢書》輯本作'辨'"按二字通。)
矣。學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敎官,掌敎國子
(徐湘琳曰:"教字衍文。《兩京遺編》、《漢魏叢書》本無'教'字,可據刪。"按明程榮《漢魏叢書》本
...更多
法象第二
夫法象立,所以爲君子。法象者,莫先乎正容貌,愼威儀。是故先王之制禮也,爲冕服采章以旌之,爲珮玉鳴璜以聲之。欲其尊也,欲其莊也,焉可懈慢也!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義存;仁義存,故盛德著;盛德著,故可以爲法象,斯謂之君子矣。君子者無尺土之封而萬民尊之,無刑罰之威而萬民畏之,無羽籥之樂而萬民樂之,無爵禄之賞而萬民懷之,其所以致之者一也。故孔子曰:"君子威而不猛,泰而不驕。"《詩》云:"敬爾威儀,惟民之則。"
(見《大雅·抑》、《魯頌·泮水》,作"敬慎威儀,惟民之則")
若夫墮其威儀,恍
...更多
脩本第三
民
(原作"人",據《治要》改)
心莫不有治
(原作"理",據《治要》改)
道,至乎
(《治要》作"於")
用之則異矣。或用乎己,或用乎人
(《治要》作"或用乎人,或用乎己")
。用乎己者,謂之務本;用乎人者,謂之近
(《治要》作"追")
末。君子之治
(原作"理",據《治要》改)
也,先務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理
(原作"理",據《治要》改)
也,先近
(《治要》作"追")
其末,故功廢而讐多。孔子之制《春秋》也,
...更多
虚道第四
人之爲德,其猶器
(原作"虚器",據《治要》删)
歟?器虚則物注,滿則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衆人之上,視彼猶賢,自視猶不足
(《治要》作"不肖")
也。故人願告之而不厭,誨之
("而不"下五字原脫,據《治要》補)
而不倦。《易》曰:"君子以虚受人。"《詩》曰:"彼姝者子,何以告之?"君子之於善道也,大則大識之,小則小識之,善無大小,咸載於心,然後舉而行之。我之所有,既不可奪,而我之所無,又取於人,是以功常前人,而人後之也。故夫才敏過人,未足貴也;博辯過人,未足貴
...更多
貴驗第五
事莫貴乎有驗,言莫棄乎無徴。言之未有益也,不言未有損也。水之寒也,火之熱也,金石之堅剛也,此
(《治要》作"彼")
數物未嘗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體也。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數物,而誰其疑我哉!今不信吾所行,而怨人之不信己
(原作"也", 據《治要》改)
猶敎人執鬼縳魅,而怨人之不得也,惑亦甚矣。孔子曰:"欲人之信己也,則微言而篤行之。篤行之則用日久,用日久則事著明,事著明則有目者莫不見也,有耳者莫不聞也,其可誣哉
(《治要》作"乎")
!"故根深而枝葉茂,行久而名譽遠。《易》曰:"
...更多
1
2
3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龚明之
(宋)徐梦莘
清·翁桂
(唐)罗隐
明·万民英
清·邓廷桢
清·曾曰瑛
宋·普济
(清)邹福保
(明)叶子奇
(明清)黄宗羲、黄厔炳等 撰
熊大木
(北魏)郦道元,杨守敬 纂疏,熊会贞 疏
宋·杨至质
清·李光庭
清·杨陆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