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中国院子丨咫尺小园 长留天地

中国院子丨咫尺小园 长留天地

发布时间:2023-11-25 09:00:19

园林,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人间仙境,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投射。

如今,疫情拖住了人们出行的脚步,我们把更多的闲暇时光留在了家中。如何把家变得宜居、变得有生趣,不妨向古人讨教一下造园的技巧和精髓,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

苏州古典园林堪称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其建造特点是,在咫尺小园中,通过叠山理水的巧思,以山水花木的情趣,唐诗宋词的意境,因地制宜建造出模仿自然的宜居景观。

苏州园林不但体现了造园技艺的高超,更是造园者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的展现。

若论起建造小园,不得不提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庾信。他在《小园赋》中描写了只有几亩大的小园里,“桐间露落,柳下风来”,“鸟多闲暇,花随四时”,一幅风光秀丽、悠然闲居的画卷。

汉代以后,文人士大夫和中小官僚开始建造私园,《小园赋》写出了私家小园的精神向往。它把园林在精神层面,从帝王“一池三山”的仙境思想向追求自然、返璞归真转变。

苏州古典园林继承了文人造园的衣钵,经过两宋的文化活跃期,又将写意山水融入到造园之中。到明清时,建园之风尤盛,苏州园林多达200余处,被美誉为“园林之城”。

讲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薛志坚表示:总体来讲,就是那句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源于崇尚自然的精神,在历朝历代不断累积叠加,集中运用在城市生活的空间营造上,成为东方美学生活的一个典范。

建筑学家曹汛在《中国造园艺术》一书中写道:中国造园是再现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自然山水园。

借助诗词与绘画,把东方美学意境展现在园林中。魏晋以来,以陶渊明、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田园诗对造园艺术影响至深。

到唐代,诗、画、造园俱佳的王维,精心建造了辋川别业,把幽居生活和环境美学相结合。他和朋友留下《辋川集》,其中纵情于山水,行走于自然的境界被后人所向往。元代柯九思题宋人所临《辋川图》时说,图中景物“无不可游、可玩、可忘世”。

薛志坚馆长还有一个身份是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主任。天天和园子里的花草、亭台打交道,对园林自有另一番理解:除了欣赏园林的美景,更要从园中的诗词、匾额、楹联中去寻找建造者的主题思想,在文字中解读园林之美,感悟人生。

拙政园里有个梧竹幽居亭,其中有一副很著名的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初看似在写景,其实它更是作者对人生得失悲喜的体悟,传递的是坦荡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园林中,宛若天开的景致也一定要有好的题名、立意。在独具匠心的立意之下,将诗情画意的手法撷入园中,才会演绎出园林独有的意境之美,也才使得园林生活成为了一种更高的精神享受。

桂月的晚上,坐在远香堂廊下,静静地注视池中的荷花。忽然一阵风吹来,随着风荷叶一片片翻卷过去,月光下反射出银色,此刻的荷塘泛起层层的浪花。清风中带着荷叶的清香,沁人心脾,仿佛人间仙境。

除了赏荷还有赏月,从抬头望月到低头感受月光下的园林,走过反着点点银光的石子小路,透过树叶、假山、花窗、月亮门,白天清晰的景物,此时似真似幻。心中会自然吟诵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宛若和古人隔世神交。

园林是美好生活的典范,它是将所有美好的事物聚合在一起,与家人、朋友分享的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园林是尘世中的净土,在这里可以无拘无束,又极其恭敬地与自然共存,将一切美好和宁静的内心长留于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