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春季学期,我在首都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修了《诗词格律》课程,从此以后,诗词成为了我记录生活最为美好的方式,至今已写下1500余首格律诗词。今日,坐在自家书斋得聿堂的阳光房茶室,泡一壶大红袍,回味着这二十余年来的诗意人生……
我一直以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片诗境,这应该是人的共性。那诗境究竟是什么呢?我想,诗境其实是每个人内心的真情实感,是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处世的独自思索,对情感经历的铭心体验,对山川风月的由衷欣赏,对社会人文的感性认知,对历史变迁的兴衰感叹,对丑恶灵魂的痛斥,对天下太平的赞誉,对宇宙时空的神游……诸多诗境会以不同层次、不同深浅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只是很多人在生活历程中逐渐将这些诗境掩埋了,充斥这些诗境的是生计的忙碌、物质的获取、名利的追求、金钱的挥霍甚至人性的丑恶与贪婪……因此,当下的诗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当代诗词也很少得到真正的欣赏。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我的诗意人生!
我出生于农村,从小就对家乡的山林溪水特别痴迷。溪边青草、林间曲径、雨后桃花、梁间燕子、鹅黄柳线、带露竹枝以及平静的水面与起伏的山峦,这些数不清看不够的眸中景致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美感烙印,时时触动着我的心弦,引导我品读万紫千红的春景诗句,感受满架蔷薇的夏日诗情,体味荷尽菊残的深秋诗境,怜惜雪逊梅香的寒冬诗味。或许正是这种诗意情怀,让我初中时就效仿古人写诗填词,奈何很长时间内因不懂格律而成打油之作,但诗词情结越发浓郁。在首都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修了《诗词格律》课程,自此,写诗填词成为了我记录生活琐事与情感经历的最佳方式。而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选修了《诗词史专题》课程之后,逐渐领悟到古代诗词风格的演变与流传,自己的诗词也逐渐多了几许韵味,诗词境界也有了很大拓展,诗词逐渐从日常的情感传递过渡到人文关怀,诗词的生命力也日益得到彰显。
目前留下的诗词作品都是我1999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以后所写,虽然有1500余首,但真正满意的作品并不多,很多诗词都是逢年过节或者外出旅游时的兴起之作,写完后也没有细细斟酌修改,也有百余首是自己的题画诗,大多题写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当然有些题画诗也被专门书写成书法作品。我总结了自己的诗词作品,无外乎是节日道贺、风景名胜、内心情感、言物托志或诗词酬和之类的题材,但每次将自己所写过的诗词从头到尾读一遍时,眼前都会出现每首诗词创作时的情感画面,使自己重走心路历程。
目前收录的诗词作品,最早那首是2000年春天作的,也是我上《诗词格律》课交的一份七绝诗作业,当时给我们上课的邱少华教授还给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画圈叫好!全诗如下:
这是我第一次在北京经历春天,感觉北京的春天来得非常迟,三月份快结束了,也没有看到春暖花开的景色,这与南方的春天形成特别大的反差,就写下这四句表达当时的真实感受,那句“一枝杏雨一行诗”得到邱教授的圈点,自然让我高兴了许久。
从那以后,诗词就成为了我记录生活琐事与情绪变化的方式。硕士时临习王右军书法,因不懂笔法而内心焦虑,甚至到了痛苦不堪的状态,当时写了这样一首七绝:“几回梦里拜羲之,笔法难求字未奇。何日觉来开妙境?长锋短颖两相宜。”那种渴求学到右军笔法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而当我的书法作品在2004年第二十届兰亭书法节获得“王羲之书法奖”并应邀前往绍兴参加颁奖典礼及“兰亭雅集”时,兴致自然高了很多,我在“兰亭雅集”上就写出了这样一首七绝:“几回梦里到江南,纵笔神飞兴未酣。今日兰亭诗酒会,一生情致满书坛。”当时的逸兴可想而知了。我曾用“往来不觉秋风至,忽见庭前落桂花”的诗句记录工作与生活的忙碌,用“只因壮志依然在,哪得浮生几日闲”的诗句记录攻读博士学位时的进取精神。博士学习期间,偶有“佳人怜惜书生寂,提酒相随满月中”的浪漫时光,也有“不忍三秋空老去,香山独步咏丹枫”的孤赏情怀,还有“欲理情怀思绪乱,豁然诗境又重开”的恍然大悟,更有“我辈齐心担道义,声名留与大江淘”的慷慨激昂。当然,更多的是“吟罢诗文无卧处,半床明月半床诗”的清雅孤寂以及“心到澄明处,诗书不再狂”的平淡冷清,此外,也时时涌现“写罢诗书还自赏,夜阑何处寄疏狂”的内心孤独与“多少风流难再得,只留笔墨记闲情”的无限轻愁……
诗意是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于我而言,一介书生的日子很有规律,且相对简单,除了读书、习字、教学等事务外,很少有大的惊喜与变故,职称、职务的升迁以及外出旅游算是打破这种平静生活最值得记录的时光了。我200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从那年起担任聊城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系负责人;2005年起担任书法系主任,同年开始招收指导书法研究生;2010起担任美术学院副院长,并晋升为教授,直到2015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中南大学担任教授,继续招收指导书法研究生。期间的人事变化,多少都会给我带来不少喜悦和激励。当书法系举办第一届师生书法作品展时,我有“幸得黉门千百俊,生生笔墨展才情”的诗句表达当时的教学情怀;当我指导的第一届书法硕士毕业时,便写下这样的诗句:
相比而言,我算是很幸运的。2003年破格晋升副教授后,艺术学院于2004年就开始给我做研究生招生的计划,那年我32岁,当时属于全国最年轻的书法专业硕士生导师。年轻是优势,也是劣势。怎么指导自己的硕士生,我没有任何经验,只能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所以,“教学相依步步遑”是当时最真的内心写照。更幸运的是,我指导的第一个硕士生罗小利毕业时就获得“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这也算是“开门红”了!时至今年,我延续招收了十七届硕士生,共指导硕士生47名,其中有的硕士已经博士毕业了,有的硕士成为了高校书法专业教师,也有硕士在中国书协和西泠印社主办的展赛中入展并获奖,这些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我用“暮暮朝朝苦苦行,新书古籍理才情。不求千载传佳话,怕得空头博士名”这样的诗句表达撰写博士论文的辛苦与严谨;用“大江淘尽见金砂,散落滩涂亦有华。自信苍天酬志者,千车废纸换名家”这样的诗句表达博士论文答辩通过后的喜悦与自信;也用“怕以庸庸违大任,常将默默洗嚣尘”这样诗句表达自己担任美术学院副院长的忐忑与理智;还借国庆、中秋两节同来之际,写下“两节同来喜倍增,神游八极化鲲鹏。东风借与凌霄志,墨海翻腾步步升”这样的诗句,以此表达升迁副院长及晋升教授的喜悦之情。当然,当我调入中南大学任教并乔迁翰林苑新居时,写下了这样一首七律:
从聊城大学二类本科院校调入中南大学这样的“985”“双一流”高校担任教授,自然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同时也是给自己增加了不少压力和责任。农历2015年的8月15日,也是我调回湖南工作的第一个中秋佳节,借清风明月之美好,步东坡词韵填《水调歌头》一词,表达了当时的万千思绪。
了却在今年。
在我看来,最能体现一时兴致的是旅游时的全身心放松。那时可以忘记家里的酱醋油盐,可以忘记案头的笔墨纸砚,可以忘记课堂教学的紧张投入,可以忘记学术研究的苦闷繁琐,还可以忘记经历过的内心伤痕,只有欣赏山川风月的无比轻松与内心绽放的无限喜悦。所以,在我眼里,重阳节的香山是“层林正染红侵绿,簇菊相开紫斗黄”的美景;深秋的白马寺是“古刹千年传佛法,三生宇内扫凡尘”的清净。登临河北定州的大悲寺时,内心自然有“阁顶登临思万载,禅心顿觉一身轻”的真实体验;身在湛江雷州三元塔顶远望时,“绿野茫茫接海楼”的景致难以言表,“南风浩浩游思远,红树葱葱眷意稠”的诗句油然而生。站在天涯海角极目远望,海天一线连的奇特景致与无边浩海让人心潮翻滚,“万里汪洋裁一角,涛声日影入诗来”是那时有限视阈的无限遐想;而步入泰山的南天门,伫立天街俯览群峰时,心中自然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只因身在泰山顶,四顾群峰座座低”这样的诗句就成为了当时唯一可以表达的襟怀。游印度洋的普吉岛时,我用心体验“汪洋入眼诗情壮”的真实感受,故而写下“敢笑人间万古愁”的诗句;游沈园时,陆游、唐婉的爱情故事占据了整个心头,“墙头两曲《钗头凤》,依旧年年诉怨言”是我当时特别想表达的真言。一周的新疆北游,我写了八首诗,其中一首七律可以概括整个行程的所见所闻与身心体验,全诗如下:
其实,在内心深处,最牵动我情弦的是湖南老家的山山水水。我游览张家界时,惊叹“壁峭崖悬路不通”的黄石寨群峰险绝,艳羡“一池碧水绕青峰”的宝峰湖水秀山青,面对天门山的奇特景致,心底油然而生“天门山下望天门,半入风中半入云”的感叹。我攀爬过“群山叠叠水淙淙”的崀山;借宿过“家家院落依山建,处处禾田傍水开”的郎溪;到了韶山,每次都怀着“仰望韶峰生敬畏”的崇敬之情;夜游凤凰古城,自然发出“最是苗家湘女秀,明眸善睐暗传神”的艳羡之感;一枕沱江,我有“小楼吊脚望江流”的梦影;漫步熊山,最爱“淡紫微红着粉装”的杜鹃;岳阳楼前,我顿生“一楼一水一文章,造就巴陵古韵长”的赞叹,留下“既乐既忧心志定,也赊也醉酒诗狂”的诗句;岳麓山巅,我常有“家居岳麓度平生,漫看流云自在行”的快意,偶生“麓山昔日两痴情,树底偎依听叶声。曲径霜林今尚在,佳人不再伴前行”的伤感。
湖南的山水,除了生我的小山村那“一泓老井”与“两岸河风”,最动我诗情的就是潇湘与衡岳。2017年4月,我因为论文《考论》入选“首届怀素草书论坛”而有幸前往永州,借机游览了道县与零陵。在子贞旧居,不由感叹“一门何氏不须夸,进士先君已探花”的家学渊源;在濂溪故里,由衷佩服“悟得阴阳生太极,一元道学与天齐”的爱莲周子;仰观月岩洞顶,惊叹“洞内分明是月宫,阴晴圆缺瞬间空”的天穴奇迹;静立愚溪桥头,感慨“愚溪桥上当年客,不是渔翁即谪翁”的人世沧桑,羡慕“潇湘何处山川胜?永州司马最先知”的柳子闲情。当然,于我而言,永州那位喝酒食鱼的怀素和尚最让我揪心,唐代这位“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狂草大家在我心中是永远也无法超越的巨峰,当我探访绿天庵时,心底油然而生“常恨吾生千载后,未随醉素种芭蕉”的感叹,并出现“我到潇湘求一梦,绿天庵里扫长廊”的遐想。
至于“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更是我诗心绽放的胜地。我最早去衡山是1992年大学期间的野外实习,那次是湖南师大91级地理专业的同学在衡山考察植被、地质和土壤等内容,我们在山上住了数天,当时印象最深的是雨后云飞的紫盖峰,蝉声闹静的祝融峰,幽深寂静的麻姑仙境,晴天雷响的水帘洞天。第二次去衡山时是2016年,但这次来去匆匆,坐缆车直上直下,没有多少心得。真正让我用心感受衡山灵气的是2017年初秋的衡山采风,我随湖南省诗书画艺术院的众多书画家夜宿南台寺数日,我一周之内跑遍了山中诸寺,写下了三十余首诗。这次衡山采风,我真切地领略了“只许九仙升碧海,不容群雁往南飞”的紫盖峰神奇,再次呼吸了“有缘步入青云路,不是山风即是仙”的水帘洞仙气,品尝了“王母若知清许地,应将此处换瑶池”的灵芝泉,瞻仰了“敢取头颅喷热血,忠魂留与后人知”的忠烈祠。站在邺侯书院门前,心中唯有“胸藏万卷今难及,只合林间拜草庐”的敬仰;拜访朱张二贤祠时,顿生“留他百首惊天句,自有今人慕古情”的幽思。不老松“立根岩石笑龙钟”,高明台“精微广大两从容”,朱陵宫前自有“灵官日夜护神坛”,紫竹林间可见“观音自在素心中”。黄庭观内,不免有“观前犹有升天石,只是时人不读经”的叹惋;玄都观外,油然生“只是人间名利客,不知绝顶在心台”的顿觉;磨镜台前,“悟得天机同佛法,始知三世即如今”;湘南寺内,“世人一柱清香愿,如见如来去又还”;方广寺因为“五龙献地聆经法”而“修得真身济世音”;广济寺悟得“最是苍生宜广济”便有“毗卢舍那照长空”;游览麻姑仙境,由衷感叹“最是人间仙境地,山光照影印心田”的胜境;步入南岳大庙,自然悟到“心香可许千千愿,祈得年年天下平”的神奇。南岳衡山的福严寺是五叶流芳之起点,南台寺是三派南宗之祖庭,这里的山石有灵,草木有神,云霞生瑞,烟雾呈祥。我借宿山中七日,胜过人间百年,无以言表,以七律记之:
不容否认,人世间最值得提及的当然是佳节情怀。我每逢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以及自己的生日等重要日子,都会写下诗词,记录当时的真情实感,这些诗词即可作为师友的节日道贺之词,又是自己内心的情感写照,若遇师友酬和,瞬间可得数首绝句往来;要是知音清赏,更有诗情汩汩而出。每临春节,我总是“书生贺岁半张纸,两句诗文福万千”,并激励自己“丰收自古酬勤者,一岁耕耘又启程。”我每年都欣赏“一夜烟花映太空”的元宵美景,暗起“异地难酬祭祖情”的清明哀伤,回味“艾草高悬粽叶忙”的端午,怜惜“登高呼啸有谁从”的重阳。至于中秋圆月,更是诗才泉涌之佳节,已有数十首中秋诗词。当然,中秋时节,偶有“只因异地孤身客,怕上楼台看月圆”的孤冷,也有“此夜人人怜月影,他乡处处怕离愁”的乡愁,还有“谁人解读嫦娥苦,千载孤身守广寒”的怜惜,更有“古来多少悲欢句,尽在今宵明月中”的怅叹。我的中秋,虽然是“老叶飘零已报秋”的时节,仍然会留下“雁声云影一窗收”的画图;即便痛恨“无情最是中秋月,不问人间何处凉”,最终还是“诗心恰似决堤水,不到天涯不复收。”异地的中秋,乡愁逐年渐浓,这首七律便是见证:
回到湖南老家后的中秋,居麓谷而枕湘水,望明月而赏清风,心中的喜悦自然流露于这首《喝火令》之中:
当然,最能体现真情的要数自己的生日诗了,我从2006年起,每逢生日,都作一首七律记录当年生日的内心感受,于是得生日七律诗已有十五首,这些七律真实地记录了每年生日的情怀。2006年是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年,那年的生日诗中流露出“有幸登科称博士,无才受冕愧群贤”的庆幸,而2007年的生日诗中则展示出“科登博士随人愿,笔露文光梦谪仙”的自豪,2008年的生日诗中发出“博学难求充博士,诗才未老效诗翁”的感叹,2009年的生日诗有“临池未觉心将老,对镜方知鬓已斑”的伤感,2010年的生日诗有“今宵又是伤怀夜,怕以庸庸愧楚才”的自省,2011的生日诗表达出“常偷醉素三分怪,偶借颠张数点狂”的书法创作状态,2012年生日诗中依然有“敢与高贤求绝学,难随世俗逐嚣尘”的壮志豪情,2013年的生日诗中透露“眼底闲情收腕底,心中逸趣散毫中”的闲情逸致,2014年的生日诗探求“人生一瞬求何事?德艺双修志不冤”的学艺门径,2015年的生日诗便有“自信人生三万日,可狂可怪可风骚”的信心,2016年的生日诗难免有“总把来年千万愿,自怜自许自吹嘘”的自嘲,2017年的生日诗依然没改“只是身心兼役使,正从墨海探乾坤”的进取现状,2018年的生日诗吐出“若向临池求不朽,窗前永作读书郎”的求知真言,2019年生日诗袒露出“后生早得先生乐,设帐黉门效古贤”的自得悠然,2020年的生日诗便多了“而今我已知天命,只在毫端戏墨花”的知足与闲情……
其实,我不过一介书生,人间过客。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纵有千种情思,万般无奈,都是家常小事,而能以诗词记录人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便是莫大荣幸。若有片言数语为时人所颂,得后人流传,那更是三生有幸,无上荣光!
向彬,出生于1972年11月,湖南新化人,号得聿堂主人。现任职务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视觉艺术评论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省诗词协会诗书画艺术院副院长等。出版《中国古代书法教育研究》《梦苏堂书画志:文人书画的审美与创作》等著作1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向彬诗词书集》《向彬诗书画作品集》等作品集4部,100余件书法、诗词、国画作品发表于《文汇报》《北京日报》《大众日报》《湖南日报》《中华诗词》等诸多报刊并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全国政协礼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地展出。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中国书法家协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