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多情却似总无情是谁写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是谁写的

发布时间:2024-02-01 10:29:49

“多情却似总无情”出自杜牧的《赠别二首之二》。多情却似总无情这句诗虽然已流传千古,但还有不少网友对它有新的见解。

这句诗的韵律极为优美,有着很强的节奏感。多情和总无情的对比矛盾在读来让人有一种心理撕裂感。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多情却似总无情”,这句诗用了“却似”来表达一种反差感,使得诗句更具有表达力。意境上,可以从不可得到的爱人身上感受到的无情给人以无限遐思,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这句诗用词简练而扼要,字数不多却道出了很多复杂的情感。给人以意境独特而深远的感觉。隐约的多情和深藏的无情共同构成了这句诗的韵味。这句诗是几个简单词语组合而成,用起来却有着很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形容了一个人多情而又似乎总是无情的特点,给人以共鸣的同时,也让人感叹情感之复杂。鲁迅曾说过:“韵味不一定,在于韵律名法。”这句诗正是兼具了韵味和韵律。它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复杂的心理情感状态,给人以深思。这一句诗真是让人心酸又忍不住想笑呢!多情的人总是给周围的人一种无情的感觉,就好像喝了一大杯热咖啡却冻得跟冰淇淋一样(>_<)。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明明一脸冷冰冰的,但一转身就把你融化了,简直就是冰山美人啊!

在让我们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注解的。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张燕瑾)

在这首赠别二首之二中,“多情却似总无情”这句诗句仿佛一面镜子,映射出每个人内心的纷繁世界和深沉情感,引发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思考。欢迎大家使用凤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