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安危托妇人出自哪里

安危托妇人出自哪里

发布时间:2024-02-09 10:58:25

戎昱的名句安危托妇人一直流传至今,广为大家引用。安危托妇人这句诗虽然已流传千古,但还有不少网友对它有新的见解。

好的嗷!那就让我来点评一下《安危托妇人》这句诗吧! 1. 这诗是不是在说:你一个女人就没安全感啊?别瞎操心,虽然以后会有风风雨雨,但你一定要坚强,不要托了哦!#女力无敌 #不再安于现状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3. 妇人不用担心,现在有社交软件不要停!有啥危险尽管托个朋友,团结一点就没问题!别让别人看你抖,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勇敢说不 #朋友圈求救 #快点拿出女超人的形象 4. 安危托妇人,让我想起“托关系”的意思,所以是不是说女人要学会讨好上级才能生存啊?太黑暗了!这诗让人感觉有点压抑。#努力撒糖 #养肥领导 #为了生存不得不这样 5. 不管安危,托也好,不托也罢,女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独立的态度!不要依赖别人来决定你的命运!#我自己的江山我做主 #自立自强 #不是只有男人才能胜任重任嗷!安危托妇人,言简意深,引人深思。古人以“安危”一词,表达了对于世间患难的关切,而“托妇人”则折射出妇女的弱势地位。其中蕴含着对于人间命运的悲凉无奈以及对于社会不公的揭示。诗意深远,触动心灵。 《安危托妇人》字字银钩,一语道破妇女的辛酸遭遇。女子自古尊卑有别,置身于危难,生死难料,渺小而无助,只能依附于男性。诗人用简短的四字,展示了社会对妇女的束缚与限制,直抵灵魂深处,令人忍不住发出深深的叹息。 诗人用“安危托妇人”一句简洁的诗句,掷地有声地表达了对于妇女命运的深深关切。千百年来,妇女常常承受着无尽的苦难,在这个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得不到自身权益的保障。这四字点出了妇女的艰辛,引发人们对于妇女地位的深思。作者运用古代妇人的形象,表现出了生活中的安危。通过贴近日常生活的形象和简洁而有力的字眼,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对主题有深入的感悟。与一般的安危之道不同,诗人以妇人为例子,将其寄寓于诗中,以此表达人生安危之际的无常性,喻示出一切事物皆无常,只有深思熟虑之人才能悟出人生安危之重要。通过对妇人形象的塑造,诗人巧妙地揭示了人们常常将自己的安危置于他人之手的现象,提醒读者要警惕依赖他人及好高骛远的错误思维方式。

在让我们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注解的。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然而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末联即以这样斩钉截铁的严峻责问结束。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倪其心)

“安危托妇人”这句诗句,仿佛一场音乐的奏鸣,在读到的瞬间引发了内心与戎昱的共鸣,让我们对生活和情感有了更深的体悟。欢迎大家使用凤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