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更怯出自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是诗中的第3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而近乡情更怯中的怯字则是全句最精彩的一字,可以称为点睛之字。下面我们先从怯字的出处讲起。
“怯”字的拼音有4,属于入三十三業,主要的释义包括:释义之一 胆小,没勇气:怯场。怯懦。怯弱。怯步。怯阵。羞怯。释义之二 俗气,见识不广,不合时宜:露怯。
《唐韻》去劫切《集韻》《韻會》乞業切,音。《說文》多畏也。本作,从犬去聲。犬性易。今作怯。杜林說:从心,怯主於心也。《釋名》怯,脅也。見敵恐脅也。《後漢·光武帝紀》見小敵怯。释义《增韻》懦也,懾也。释义《集韻》去陟切,音。弱也。释义叶乞約切,音却。《易林》駑孱遌怯,如猬見鵲。偃示怒腹,不敢拒格。格,音各。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这首诗便是一例。
以上就是关于诗词"近乡情更怯"中怯的注解,希望能让您对怯在古诗词中的使用有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