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枝头抱香死出自诗人郑思肖的《画菊》,是诗中的第3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而宁可枝头抱香死中的宁字则是全句最精彩的一字,可以称为点睛之字。下面我们先从宁字的出处讲起。
“宁”字的拼音有2|4|4,属于上平九魚,主要的释义包括:释义之一 平安,安定:宁静。宁谧。息事宁人。释义之二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释义之三 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释义之四| 情愿:宁肯。宁死不屈。宁缺毋滥。释义之五 岂,难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释义之六 语助,无实际意义:不宁唯是。
《唐韻》直呂切《集韻》《韻會》展呂切,音佇。《爾雅·釋宮》門屛之閒謂之宁。《禮·曲禮》天子當宁而立。《註》門內屛外,人君視朝所宁立處。释义《集韻》通作著。《詩·齊風》俟我于宁乎而。今作著。释义《廣韻》直魚切《集韻》《韻會》《正韻》如切,音除。義同。释义《說文》宁辨積物也。象上隆四周之形。○按積物,與《爾雅》正意相背。《韻會》六麌分註。漢典考證: 謹照原文辦改辨。 考證: 謹照原文辦改辨。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同样包含“宁”字的诗句还有: 杨炯《从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
以上就是关于诗词"宁可枝头抱香死"中宁的赏析,希望能让您对宁在古诗词中的引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