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贪嗔痴中的心境和寓意

贪嗔痴中的心境和寓意

发布时间:2024-08-18 09:32:37

“不识本家元宝贝,汩没缘尘生死快。阿赖耶识藏无明,十八界缠缯网盖。贪嗔痴,常在在,心镜空花分内外。不知四大假成躯,妄执六尘增渴爱。迷此心,有三界,大地茫茫谁晓解。依师戒定学看经,闻通真空即生怪。世间物,无不坏,唯独法身镇长在。毛吞巨海有谁知,芥纳须弥实奇最。本无外,亦非内,心法无形无可对。假施七宝满三千,道眼未开心不会。莫说知,休谈解,自骊珠,不著买。用无尽处示众生,识不破人还□□。听语言,为教诲,不脱声闻生进退。刹那一念入魔群,万动虚招无间罪。本无传,莫求解,祗这灵光终不昧。大无边表细无尘,圆觉一轮如意袋。”这句诗句犹如给予我们启示的密码,带领我们进入诗人释印肃的内心世界。贪嗔痴这句诗虽然已流传千古,但还有不少网友对它有新的见解。

其次,贪者无厌,贪婪之心使人不知满足,妄图获取更多物质享受,沉溺于物欲之海,并无从自拔。因此,此处贪指人类贪婪欲望未满足,始终苦于无法得到满足的忧虑。再者,痴者愚,人类因对外物的追求而失去理性与智慧,盲目迷恋于世俗的繁华与浮华,无法意识到其中虚幻与空洞。然而,贪嗔痴之词却蕴含着对人类苦海的警示,它以三个境界来揭示人类的境遇和灾害,以此告诫后人不要使心神沉溺于一念的贪嗔痴之中,要以慈悲之心,超越私欲与妄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得到永恒的平静与和谐。这句诗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的讽刺才华,诗句的贪、嗔、痴三字形象地描绘了人性中的弱点和欲望。“贪”、“嗔”、“痴”这三个字用得出奇,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感,读来令人印象深刻。这首诗可以说是短而精悍,语言简练直接,四个字真是道尽了一个人一生当中的三个致命弱点,贪、嗔、痴。它不仅点破了人性的弱点,也提醒了我们要避免这些毛病,好好修炼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过说真的,在这怪异的时代,这种痴迷似乎也十分盛行啊!有人贪图名利,为了别人眼中的虚荣而四肢发达头脑发涨;有人每天嗔怼嗔怼,分分钟就能让你见识到什么叫骂人雷霆霹雳、滔滔不绝;还有些人,真是吓人的痴迷啊,为了偶像藏头露尾,脑洞妄想,脱离现实怀抱着自己的幻想啊!唉!这个世界可真是贪嗔痴啊!

在让我们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注解的。【阿赖耶识】“阿黎耶识”。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清龚自珍《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止观境界分三科:一、真实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识;一、分别性,即第六、第七识。”章炳麟《建立宗教论》:“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识意为自我本体的显现,站在自我本体后面的那种自我本体,叫做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典
【十八界】梵文的意译。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俱舍论》卷一:“法种族义是‘界’义……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放光》译出后,‘事数’比较完备了,如用五藴、十二处、十八界等来说明。”

释印肃笔下的“贪嗔痴”这句诗句时,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在诗的美妙中悟到生活的真谛欢迎大家使用凤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