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未知巧与拙”的主旨是什么?

“未知巧与拙”的主旨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9-04 09:14:58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这是施肩吾的《幼女词》,其中的“未知巧与拙”一句更是脍炙人口未知巧与拙这句诗虽然已流传千古,但还有不少网友对它有新的见解。

这句诗非常犀利,表达了未知、巧和拙三者之间的关系。未知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变数的领域,我们需要巧妙地应对其中的种种困难;而在巧和拙之间,我们经常游走,时而灵活机智,时而笨手笨脚。正是因为有了巧,我们才能得到肯定和成功的滋味,而有了拙,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并成长。只有勇于面对未知,融合巧与拙,我们才能活出更精彩的 Z 世代人生。 生活就像是一场未知的冒险,而我们在这场冒险中时常感受到巧与拙的交替变化。巧让我们有时如鱼得水,信心满满,成功接连不断;拙则让我们有时迷失方向,感到困惑和无助。不过,巧与拙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的存在。通过巧和拙的交替,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拥抱不确定性,并不断成长进步。让我们勇敢面对未知的巧与拙,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最后让我们看看经典的解读是怎么样的。作者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 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啊。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而五绝容不得铺叙。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周啸天)

这句并不繁复却意味深长的诗句“未知巧与拙”,让我们反思人生的起伏和存在的意义。欢迎大家使用凤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