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书灰到夜深是什么诗?

书灰到夜深是什么诗?

发布时间:2024-09-05 09:55:26

李群玉的代表作《火炉前坐》中有这样一个千古名句——书灰到夜深。这首诗虽然已广为流传,但还有很多网友对它发表了新的见解。

就像一对亲密战友,书籍都是现代社畜们在辗转反侧之后的安慰品。它们陪伴着你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给予你深沉的思考和心灵的滋养。这句诗打动我的内心深处,让我瞬间被“书灰到夜深”这种唯美而又酷炫的状态所迷恋。 我觉得“书灰到夜深”这句诗是表达了读书的魅力所在。为啥要本宅逆袭?因为读书啊!深夜抱着书香,不学无术的人只能默默瞪大眼,而我,我靠着读书的力量,成功向上,一点也不“菜”。所以,读书不只是消磨时间,也是展示自己的舞台。 “书灰到夜深”我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屌炸天!夜晚看书,小伙伴们都神游夜总会,而我只想在沉静的黑夜里与思想对话。这句诗无疑点亮了我的内心世界,灿烂的火花在我脑海中绽放。读书不止是增长知识,更是开启自己的另一维度。我就是这样,夜晚里的一匹读书狂!

在让我们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注解的。这首诗写得含蓄深远,透露出作者的寂寞身世和内心的孤愤。 诗的起句写室内情景:一盏孤灯,照着无法成眠的诗人。灯是“孤”灯,已经表现出那种寂寥的情境;而青灯照壁,夜不能寐,更隐隐透出一种莫名的愁情。这种在绝句中称为“写景陪起”的起句,在这里起了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刻画内心情态的作用,并点明时间,勾画出诉之于视觉的形象。第二句宕开一笔,由室内而室外,描绘出一个具有特征的空间,构成诉之于听觉的形象。“风雨满西林”,风声,雨声,林涛声,落木的萧萧声,声声入耳。一个“满”字,更笔酣墨饱地写出了雨烈风狂的情状。是西林的风雨声撩人愁思,使诗人长夜不寐?还是满林风雨象征着诗人难以平息的心潮?从诗人情景交融之笔看来,恐怕是二者兼有吧。 第三句在绝句的写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有转折得力、另开新境之妙。在前面两句实以写景之后,第三句出之以虚以写情,使前面的形象描写具有思想内涵的深度,并使全诗跌宕顿挫而逼出末句。在这里,诗人点明“多少关心事”,然而,是家事?是国事?抑或家事而兼国事?他都没有一字提到,只在第四句勾勒了“书灰到夜深”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一句其妙有三:一是点明“火炉前坐”的诗题;二是“夜深”照应起笔的“不寐”,开合有致;三是通过关于“书灰”动作的细节描写,深入而含蓄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创造了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境。“书灰”是活用“书空”的典故。《晋书殷浩传》记载,浩为中军将军,受命领兵去平定“胡中大乱”,中途将领叛乱,功败垂成。桓温就此“上疏告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浩被黜放,“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诗人未便明言的隐衷,也许可从此典推测一点消息吧。 (李元洛)

在这首火炉前坐中,“书灰到夜深”这句诗句仿佛一面镜子,映射出每个人内心的纷繁世界和深沉情感,引发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思考。欢迎大家使用凤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