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读苏轼《仇池石》诗,感悟处世,交友要有底线

读苏轼《仇池石》诗,感悟处世,交友要有底线

发布时间:2023-11-24 09:00:26

苏轼,史称北宋大文豪。他的诗包罗万象,喜怒哀乐皆有,直至今天,后人仍在享用。其中有首诗叫《仇池石》,在这首诗中,苏轼有:“宁许负秦曲”一句。意思是:“宁可答应来使秦国,担负起理亏的责任”。秦国在历史上可是被称之为“暴秦”的啊!这诗句中的“暴秦”指的是谁?苏轼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首诗呢?

原来是苏轼接到文友王晋卿一封信,要“借观”苏轼家中的镇家之宝——仇池石。《仇池石》诗是苏轼回复王晋卿的信函而写的一首诗。诗中那句“宁许负秦曲”中的“暴秦”难道指的是王晋卿吗?

从这首诗中得知,苏轼与王晋卿为这块“仇池石”,产生了感情纠葛,到底给不给文友王晋卿借观呢?为此,发生了一段令人值得回味的故事。

北宋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从杭州被召还朝。“仇池石”是苏轼在杭州时,他表兄程德孺自岭南带回来转赠给他的。

“仇池山”险峻偏僻,远离世间,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似传说中的桃花源,“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山上丰水泉,煮土成盐”(沈约《宋书·氐胡列传》)。在这里生活能自给自足,没高贵之分,有与世隔绝之感。

仇池山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据载:“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今甘肃秦安)”。

由于“仇池石”来历的特殊原因,再加上苏轼年少时就钟情池石,所以,对表兄赠的这块“仇池石”苏轼特别喜爱,珍重,把它当成了镇家之宝。

四邻好友闻之苏轼家中有了镇家之宝,纷纷前来观赏。其中一位文友,人没到,却来了一封信函,说是要借观苏轼“仇池石”。苏轼看罢文友来信,再看落款:晋卿。即刻顿生疑窦!难道晋卿在打这块“仇池石”的主意?

晋卿,姓王,名侁,字晋卿。北宋画家,收藏家。其祖上是北宋开国功臣,而他是当朝驸马,其夫人是北宋神宗皇帝的同胞妹妹。

苏轼与晋卿交往以诗文为轴线,外加办点俗事,但未脱出文人相交的范畴。例如,苏轼嫁外甥女,向晋卿借钱二百贯;有些僧人托苏轼求法号、紫衣,有些人想出家当和尚,求度牒(出家僧尼的凭证),苏轼都转托晋卿去办。就连苏轼的婢女秋蟾小姐要出家为尼求度牒,也托晋卿。宋代徭役繁重,很多人想出家为僧,以求摆脱,但当和尚和尼姑,得由官府发给度牒证书,这要花一大注钱,是很不容易办的。

苏轼与晋卿平常交往,以晋卿作画,自己题诗为主。有一次,晋卿作《烟江叠嶂图》,苏轼赋诗十四韵,与晋卿和之:“亦为道其出处契阔之故,而终之以不忘在莒之戒,亦朋友忠爱之义也。”从这题诗中看出两人交谊之深厚。其语句奇葩华丽,是独有的诗与画之美。

晋卿家势豪富,与苏轼穷困形成鲜明对比。苏轼常常接受晋卿馈赠的丰厚礼品,不仅有酒食茶果,也有笔墨纸砚及药品,还有鲨鱼皮、紫茸毡、翠藤簟等贵重物品,有一次还送给弓一张、箭十支、包子十个。就因为这些频繁交情,苏轼也不拿晋卿当外人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患难之交见真情。“乌台诗案”,苏轼身陷文字狱网罗之中,在“亲朋皆绝交”的困境下,晋卿仍然与苏轼保持联系,通风报信,为此,晋卿受到株连,降两级和停职的处分。晋卿夫人也气病了,宋神宗皇帝看在手足份上,才“复其官,以慰主意”。

苏轼与晋卿称得上是金兰之交的文友。为什么突然间反目了呢?原来,晋卿把物欲的黑手伸向苏轼,想得到 “仇池石”。“仇池石”是苏轼镇家之宝,此刻,苏轼也做不到像他自己所说的“不可留意于物”的境界了,所以两人在“物欲”这条单轨道上撞了车。

晋卿是位艺术家,能诗善画兼收藏。家有宝绘堂,藏品丰富。后来苏轼发现了什么,也听社会上人云也云地说过晋卿的贪心,为此,苏轼借机曾规劝过晋卿。

例如,晋卿曾经有一次请苏轼为他的画作写《记》。苏轼毫不犹豫,借机奉劝晋卿。在行文中,苏轼引用历史典故,说人不可有物欲,指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意思是说,人的占有欲一旦膨胀起来,是足以招致杀身之祸的。所以,苏轼接下去告诫晋卿:“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苏轼又举出历史上一些酷嗜书画引致灾难的例子,“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晋卿看完这段文字,没有理解苏轼所写的警示寓意,而认为这样写是不吉祥的。他要求苏轼重新写,苏轼愤然拒绝:“不用则罢,决不改作”。为什么苏轼如此严肃地对待晋卿呢?原来晋卿的物欲不断膨胀,已经变成了贪婪,苏轼对他已经极为不满了。

现在,晋卿又写信苏轼来要他的心爱之宝“仇池石”,还美之名曰:借观。说是借观,分明是在索取!晋卿可是书画精品,奇珍秘玩,无不嗜好的人啊!

钱穆父和王仲至说:“这石万不能送,一旦送去了,他不归还,你有什么办法。他是驸马爷,宋神宗是他舅子,这官司你能打吗?”

蒋颖叔听了,摇摇头,表示出不以为然的样子。苏轼问:“您的意思是送给他吗?”蒋颖叔回应“我觉得为一方石头,犯不上开罪这个权贵。我们可以提些条件,作为交换。比如他家藏有韩干的马,让他拿出一二匹来,不好吗?”

苏式回应:“虽然他家畜养着唐代画家韩干笔下的名马无数,不管是赤骥、绿耳,还是华骝、追风,但他一匹也舍不得送人的。”

蒋颖叔哦了一声,提出来看看那块“仇池石”的神妙之处再做最后决定。

苏轼引领蒋颖叔等人进入自己的静室。推门看见“仇池石”摆放在室中央大方桌上。只见“仇池石”高数尺,通体蛾绿,闪闪放光,顶端二峰联翩,秀出云表,腹中三洞,似神仙所居,冈峦宛转,万壑纵横,仿佛与瀛洲蓬莱凝缩于一盆,惊得众人瞠目结舌。许久才说出话来:“原来这“仇池石”如此神妙!”蒋颖叔立刻说:“看来我开出的方案是错误的!”

大家一致认为不送石,先回信,把事情挑明。苏轼笑道“我已给晋卿写了回信。并附诗说:‘君家画可数,天骥纷相逐。风鬃掠原野,电尾捎涧谷。君如许相易,是以我所欲。今朝岁西守,来听阳关曲。劝我留此峰,他日来不速。”

苏轼又拿出晋卿回信给众人看。从信中看出王晋卿想获得“仇池石”志在必得,众人对此切齿痛恨,蒋颖叔最为激烈,主张焚画碎石,以绝其念。倒是苏轼旷达,他又拿出一首写给晋卿的诗《轼欲以石易画晋卿难之穆父欲兼取二物颖叔欲焚画碎石乃复次前韵并解二诗之意》:同时,隐括此意,写诗回复晋卿:“二豪争攘袂,先生一捧腹。明镜既无台,净瓶何用蹙。盆山不可隐,画马无由牧。聊将置庭宇,何必弃沟渎。焚宝真爱宝,碎玉未忘玉。”

众人伸出拇指夸赞苏轼。同时,又提议苏轼再写一首,直来直去,在题目上直接标明主题,揭破晋卿的用意。苏轼心领神会,立刻采纳了众人意见,挥毫写下了《仇池石》“仆所藏仇池石,希代之宝也。王晋卿以小诗借观,意在于夺,仆不敢不借,然以此诗先之。”然后写了二十八句诗,讲述了“仇池石”的来历,接着又叙述其石的神妙之处。

意思是:你(晋卿)本是风流贵公子,不幸被贬官均州武当山谷。(窜谪,指放逐、贬谪)。好山好水你看厌了,为何偏偏要盯住我喜爱的石头不放呢?我告诉你,你拿着这奇石作诗观察可以,但要抢夺劫走绝对不行。我本来不想让你看,但你是“强秦”,我是“弱赵”,顾念旧友情分上,我还是给了你面子。我奉劝你,你怎么爱石都可以,但要懂得包容,学会谦让,要有人品气度,绝不能强人所难、夺人所爱。

从这诗句中,可以看出苏轼爱憎分明的刚直性格,同时,也说明古代人藏石玩石赏石是很注重素养和品德的。

这八句诗,尤以“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为画龙点睛之笔。诗人以“仇池石”比“和氏璧”,用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委婉表达了自己“只借不赠”的心意,又不致于使好友王晋卿难堪。最后他再次强调:看完不得转借他人,要尽快操小道归还我苏轼。玩石是讲究缘分的,“仇池石”与我有缘,与汝无缘,嫉妒和抢夺都无济于事。也许这就是“石缘”二字来源?

苏轼《仇池石》诗中的那句“宁许负秦曲”,震慑了王晋卿,使他羞于充当暴秦的角色。再加上诗中表露出的苏轼豁达心胸,又感触了王晋卿。是呵,奇石虽妙,只能观赏,既不能攀登游览,也不能作归隐的居处。如同韩干画的马,不能牧,不能骑,实在是无用之物。贪此身外之物,为声名之累,太不值得了!也许是缘于此,王晋卿收到苏轼送来的“仇池石”奇石,自己观赏了几天,很不情愿地送还苏轼了。

奇石终于“完璧归赵”。苏轼一颗悬着的心至此落了地。一场风波虽就此平息,但是,苏轼与王晋卿两人的交情从此没有了音讯。

从苏轼与王晋卿这段交情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苏轼有情有义,是非分明,持正不阿,浩然正气的性格。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人在社会交友是要有底线的,那就是道德底线。

如果自己所交的朋友越过了底线,曾经再怎么好,作为朋友要规劝其改邪归正,如规劝不通,只有无奈地离开了。

也许,这是苏轼与晋卿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联系而渺无音讯的根本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