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澌半释拥苔矶释义


【流澌】亦作“流凘”。1.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楚辞·九歌·河伯》:“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王逸注:“流澌,解冰也。”汉刘歆《遂初赋》:“激流凘之漻泪兮,窥九渊之潜淋。”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河朔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难。”唐岑参《送严维下第还江东》诗:“敝裘沾暮雪,归棹带流凘。”清唐孙华《雪次东坡聚星堂韵禁体物语》:“夜半流澌霤结条,多年布衾真似铁。”2.流水。唐元稹《江陵三梦》诗之一:“寂默深想像,泪下如流澌。”清吴兆骞《谪宁古塔记》:“其石冈濶三十里,长三百餘里,嵌空玲瓏,下有流澌潺湲。”

【半】1. 二分之一:~圆。~百(五十,多指岁数)。  2. 不完全的:多~。~岛。~透明。~脱产。  3. 在中间:~空。~路上。~夜。  4. 喻很少:一星~点。 典

【释】1. 解说,说明:解~。注~。~文。~义。  2. 消除,消散:~疑。~怨。涣然冰~(像冰融化了一样,嫌隙和疑虑都完全消除)。  3. 放开,放下:~放。保~。手不~卷。  4.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氏。~教。~子(和尚)。~藏(zàng )(佛教经典的总汇,分经、律、论三藏,包括汉译佛经和中国的一些佛教著述)。~典。

【拥】1. 抱:~抱。  2. 围着:前呼后~。  3. 推举,爱护:~戴。~护。  4. 聚到一块:~挤。簇~。  5. 具有:~有。  6. 遮蔽:~蔽(亦作“壅蔽”)。~塞(sè)。

【苔】◎ 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青~。~藓。~原。 | ◎ 〔舌~〕舌头上面的垢腻,由衰死的上皮细胞和黏液等形成,观察它的颜色可以帮助论断病症。 典

【矶】1. 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燕子~。采石~。  2. 水冲激岩石。 方言集汇

流澌半释拥苔矶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