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斛之舟簸一苇释义


【万斛】极言容量之多。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唐杜甫《夔州歌》之七:“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明沉采《千金记·省女》:“正是胸中万斛愁难遣,付与残花逐水流。”清恽敬《新喻罗坊漕仓记》:“春、夏、秋三时,得雨涨,发万斛之舟,随流东下。”郭沫若《落叶》第二九信:“我对着你这近在咫尺而又远在天涯的哥哥,时而又感受着无限的哀愁,万斛的热泪无端地从眼中涌出。”

【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舟】◎ 船:~辑。龙~。轻~。一叶扁~。泛~。同~共济。

【簸】◎ 〔~箕〕❶扬糠除秽、清理垃圾的器具,用竹篾、柳条或铁皮制成,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❷簸箕形的指纹(“箕”均读轻声)。 | 1. 用簸箕颠动米粮,扬去糠秕和灰尘:~谷。  2. 颠动摇晃:颠~。~荡。~动。~弄。

【一苇】·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孔颖达疏:“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后以“一苇”为小船的代称。《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宋苏轼《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今朝横江来,一苇寄衰朽。”明刘基《旅兴》诗之一:“那无一苇航,繁念空悠悠。”清林则徐《中秋炮台眺月》诗:“日午潮回擢东指,顺流一苇如轻鸥。”汉

万斛之舟簸一苇的用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