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医方集解-清·汪昂
医方集解目录:
医方集解
补养之剂
发表之剂
涌吐之剂
攻里之剂
表里之剂
和解之剂
理气之剂
理血之剂
祛风之剂
祛寒之剂
清暑之剂
利湿之剂
润燥之剂
泻火之剂
除痰之剂
消导之剂
收濇之剂
明目之剂
痈疡之剂
经产之剂
救急良方
勿药元诠
医方集解
《医方集解》(公元 1682 年)清.汪昂(讱庵)著。二十一卷。 本书把方剂分为 21 门,收正方常用方 320 余,附方更多 ,注释扼要。 补养之剂 发表之剂 涌吐之剂 攻里之剂 表里之剂 和解之剂 理气之剂 理血之剂 祛风之剂 祛寒之剂 清暑之剂 利湿之剂 润燥之剂 泻火之剂 除痰之剂 消导之剂 收濇之剂 明目之剂 痈疡之剂 经产之剂 救急良方 勿药元诠
...更多
补养之剂
{补者,补其所不足也,养者,栽培之,将护之,使得生遂条达,而不受戕贼之患也,人之气禀,罕得其平,有偏於阳而阴不足者,有偏於阴而阳不足者,故必假药以滋助之,而又须优游安舒,假之岁月,使气血归於和平,乃能形神俱茂,而疾病不生也,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鬬而铸兵,不亦晚乎,故先补养,然补养非旦夕可效,故以丸剂居前,汤剂居后。} 六味地黄丸{补真阴,除百病,钱氏仲阳因仲景八味丸减去桂附,以治小儿,以小儿纯阳,故减桂附,今用通治大小证。}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
...更多
发表之剂
{发者,升之散之汗之也,表者,对里而言也,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而太阳为表之表,阳明为表之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也,邪之伤人,先中於表,以渐而入於里,始自太阳,以及阳明,少阳,乃入阴经,由太阴少阴以及厥阴,六经乃尽也,治病者当及其在表而汗之散之,使不至於传经入里,则病易已矣,若表邪未尽而遽下之,则表邪乘虚入里,或误补之,则内邪壅闭不出,变成坏证者多矣,经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麻黄汤〔寒伤营发表仲景〕
治伤寒太阳证邪气在
...更多
涌吐之剂
{邪在表宜汗,在上焦宜吐,在中下宜下,此汗吐下三法也,若邪在上焦而反下之,则逆其性矣,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又曰,在上者涌之,是也,先贤用此法者最多,今人惟知汗下,而吐法绝置不用,遇当吐者而不行涌越,使邪气壅结而不散,轻病致重,重病致死者多矣,朱丹溪曰,吐中就有发散之义,张子和曰,诸汗法古方多有之,惟以吐发汗者,世罕知也,故予尝曰吐法兼汗,以此夫。}
瓜蒂散〔吐实邪仲景〕 治卒中痰迷,涎潮壅盛,颠狂烦乱,人事昏沈,五痫痰壅,及火气上冲,喉不得息,食填太阴,欲吐不出。〔痰壅上膈,火气上冲,食停上脘,并当用
...更多
攻里之剂
{邪在表宜汗,邪在里宜下,人之一身,元气周流,不能容纤芥之邪,稍有滞碍,则壅塞经络,隔遏阴阳而后为病矣,或寒或热,或气或血,或痰或食,为证不一,轻则消而导之,重必攻而下之,使垢瘀尽去,而正气可复,譬之寇盗不勦,境内终不得安平也,然攻下之剂,须适事为宜,如邪胜而剂轻,则邪不服,邪轻而剂重,则伤元气,不可不审也,其攻而不峻者,别见消导门。}
大承气汤〔胃腑大实满仲景〕
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胃实不大便,发热谵语,自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坚全见,杂病三焦大热,脉沉实者。{阳明外证,
...更多
表里之剂
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於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仲景复立大柴胡葛根黄芩等法,合表里而兼治之,后人师其意,则有防风通圣参苏五积诸剂,姑採数方以荑其余,善用者审证而消息之可也。
大柴胡汤〔少阳阳明解表攻里仲景〕
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阳邪入里,热结在里。〔里非三阴之里,乃胃腑也,此为少阳阳明,三阴亦有转入阳明者,如太阴有桂枝加大黄汤,少阴有三大承气,厥阴一小承气,皆兼阳明证也。〕心下痞魒,呕而下利,或往来寒热,烦渴谵语,腹满便秘,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脉洪或沉实弦数者
...更多
和解之剂
{邪在表宜汗,在上宜吐,在里宜下,若在半表半里,则从中治,宜和解,故仲景于少阳证,而以汗吐下三者为戒也,昔贤云,或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阳脉之极也死,然有当和解之证,汗之不得汗,和解之力到,汗自出而解,慎勿错认作死证也,由是观也,和解之剂,用以分理阴阳,调和营卫,顾不重欤。}
小柴胡汤〔半表半里仲景〕
治伤寒中风少阳证,往来寒热,胸箫痞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腹中痛,或箫下痛,或渴,或欬,或利或悸,小便不利,口苦耳聋,脉弦,或汗后余热不解,及春月时嗽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更多
理气之剂
{经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又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百病多生于气也,夫人身之所恃以生者,此气耳,源出中焦,总统于肺,外护于表,内行于里,周流一身,顷刻无闲,出入升降,昼夜有常,曷尝病于人哉,及至七情交攻,五志并发,乖戾失常,清者化而为浊,,行者阻而不通,表失护卫而不和,里失营运而弗顺,气本属阳,及胜则为火矣,河间所谓五志过极皆为火,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人身有宗气,营气,卫气,中气,元气,胃气,沖和之气,上升之气,而察气尤为主,及其为病,则为冷气,滞
...更多
理血之剂
{人身之中,气为卫,血为营,经曰,营者水穀之精也,调和五脏,洒陈於六腑,乃能入於脉也,生化於脾总统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肾,溉灌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出入升降,濡润宜通,概不出此也,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为血也,注之於脉,充则实,少则濇,生旺则诸经恃此长养,衰竭则百脉由此空虚,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血者难成而易亏,可不谨养乎,阴气一伤,诸变立至,妄行於上则吐衄,妄行於下则肠风,衰涸於内则虚劳,枯槁於外则消瘦,移热膀胱则溺血,
...更多
祛风之剂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也,六者之中,风淫为首,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然致自风气也,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盖天地间唯风无所不至,人受之者,轻为感冒,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然必其人真气先虚,营卫空娗,然后外邪乘虚而入,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故中风之证,河间以为将息失宜,心火暴甚,丹溪以为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东垣以为本气自病,若以风为虚象者,所以治之有清热化痰养血顺气之不同,而不专用祛风之药也,按内经风论痿论痺论分为三篇,病原不同,治法亦
...更多
1
2
3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元魏·般若流支
清·田同之
清·吴楚材
元·王鹗
(清)张廷玉
宋·李中梓
后汉·安世高
(宋)司马光
宋·秦观
清·韦光黻
清·龚鉽
隋·费长房
劉昫 等編
周秉清
唐·许尧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