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十地义记
十地义记
十地义记卷第一
十地义记卷第一
严故寄天住以障□□□□□□□□□□有去来引缘以入实故。寄在□□□□□□处待无污境。余实性实相品此处□□□□□□即应以明报身。以法为体得知。亦有□身□□然 与大菩萨俱者。证信序中第六句明同闻众。就中有二文。初略叹其意。第二从此诸菩萨已下广叹其意。今解广略有三。一者教广略。二者方便行广略。三者自体广略。言教广略者。前两行一注略举宗本略叹其意故名为略。此已下广叹其意名之为广。言方便行者。对治显体名为略德。□□□□□广身体者。方便虽称体。此是对治中自体真行不□□名为略。即体外障名为广也。就前略叹中有其四句。□□与大菩萨众数同会。第二不退转者。此一句明行坚固。第三□□者。此一句明行功用。四者从他方世界来者。此一句所从来处。今言与者。一佛与二阿难与。今就佛解与。阿难在怀抱中不得言与。就理教解阿难影向大士得言与。就行教佛与者自体因名为与。就行教阿难与者阿难得闻持智摄自体方便行故言与。大菩萨众俱者有三种。一者影向众。二者教所被众。三者当几众。今问几众所教被众有差别。今解有异教可被之人有于少解可双咨发故。寄问答所辨于教故言教所被人。当几之人虽有几无解发故言当几。若就位者教所被人在道种终心。初地已上真无漏法影现心原可有咨发故。寄问答外辨于理。十住十行未得真无漏相。可以咨发故当几。如是次第。若说在道种教所被人在十行当几在十住。此可以类知更不烦文。然此菩萨数所被影向二众为是新众为是旧众。又解云。新旧俱有。但可有间善根者。见佛道起树之六天道过。若据无间善根知不起道树遍亦六天菩萨亦尔。身八处现。然影向众助扬佛法无现不现一切皆现当几受法。若次第见即渐教相 若一时见即顿教相。若据行教。一自体众。二方便行众。道场会众。法界法明满足无缺。从体起修寄在方便方便在缘。缘相是别故。不得俱游故。言从他方来也。若据自体行道场会法界法门体会平等何会不在也。大者出过三乘。通教乃至通宗中对治之上故言大也。菩萨者秦言道心众生。正以此人问意于道故言道心也。亦有大道二乘之人生死涅槃不能寂用俱行名之为小菩萨。大士寂用俱行自他俱利圆通无碍名大道心众生也。又菩萨有二种。一假名。二真实义。假名菩萨虽有解行取著名相不能圆通。□□□□实义菩萨体会法界圆通无碍故言大也。若□□言地前阿含教修如临镜观像名为方便身。真实身□□离于虚妄证真法界性名为真身。假实二众集故言与大□□众俱也 一切不退转者有二种。一者一切不退。二者一切中明一切不□□抱罗无不□不退他分不转自分。既满起胜进行。欲入他分喜起余心。今明菩萨起胜进行。能入他分名为不转自分不□他分。不退者不转自分为下。自分既成能入胜进。广而大□□种不退。又一解。不退始入法界解彻穷原坚固不坏□□□除□障。一切佛法种子在于身中功意备满三解□□者世间道满超世道立解行融同。即以金刚幢为名罗□□□退者初地断除妄想体会法界。生在佛家种性尊贵无可讥嫌故。言圣种不□□□用不退者八地已上入法流水念念向萨婆若海。六第十地中诸佛法明云中雨说法故名学中穷满不退。一生者有四种。一对治生。二行生。三位生。四应化生。言对治生者。一分数生。二变易生。三自性不成实生。今言一生名分段变易已除唯自性不成实一生在也。行一生者实生。今言一者三昧乐行意生身。二者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三者种类俱□住无行作意生身。今言一生者无行位中一生者。十一地金刚设一生也。应化一生者。菩萨□浅善巧方便受生调伏故。在兜率天生。若下生人中即得成佛。唯有兜率一生故言一生得菩提。菩提者名为无上正真道。无上者出过三乘通教故言无上。正者理绝□□为正。真者离于虚妄无明垢浊故言真也。道者自体圆通为道也。从他方来者。从体起用。为他方摄用。从体亦是他也。佛者智正觉世间自在行。世界者器世间自在行。俱者三种缘集也。来者显行无不集。即是众生世间。集者三种圆备。会者圆同一味。亦可集者行集。会者位融也。
此诸菩萨已下第二广叹德。就中有四段。初明菩萨德行。第二从其名曰已下列德者之名。第三如是等已下列数。□□金刚藏而为上首明上首之人。就初段中有四坚固。初明位坚固。第二善能教化已下明行坚固。第三常能修集已下明业坚固。第四如是诸菩萨已下明广坚固也。初明位坚固者。位不虚成揽行为体行无独运托位而进次辨行也。行无别作正身口意业为体故次辨业也。然行德旷周穷尽法性次明广坚固也。就位中有二。初明自分位行相。第二一切如来境界已下明他分位行相也。诸菩萨者上一生菩萨也。一切菩萨者始显于先际自体因一切行也。智惠境界者体显外朗圆照法界故名为智也。体照内平等一味故称为惠也。境界者分齐义也。亦可因行分齐也。自在者障尽绝羁淳熟无碍行也。一切如来境界者。他分善成也。皆悉得入者。胜分深入体实觉相应行也。此明解入勤行。不息者炽燃无闻行也。是故维摩经云。于一切菩萨法式悉知即自分行也。诸佛秘藏无不得入易。是他分行也。皆据智惠者。智惠是万行之宗也。
就行坚固中有两段。初明自分行相。第二从于一念顷已下明他分行相也。就自分中有二子段。初明始修行相。第二如意神足已下明终熟行相也。就始修中有六句。初三句明利他行。次三句明自利行也。然菩萨之行。或先自利然后利他如说。若人自不行善教他行善无有是处。要先自行善然后为他说法斯有是处。此据始行菩萨行未又立要先修行也。或先行利他然后自利者如说。若众生不成佛我终不取正觉。此据又住行菩萨行已淳熟也。亦可初据智惠门入断烦恼障道摄自德相应行也。故以自利为初。后以大悲门入断智障道摄缘入实故也。善能教化者此明口业也。随时普示者明身业也。于刹那中者明意业也。此明三轮行益。能令众生断除妄想尽生死障也。口业能令众生得决定解也。身业能令众生得决定信也。意业令众生成胜进行也。今言善者体顺之极也。无障碍德名为能教化也。一切世间者有为缘集行无为缘集行自体缘集行三种缘集在相。皆据方便修入言世间也。随时普示者。此明身业。随机摄益故言随时也。亦可实性法身常与众生作觉知无觉知益也。神通者身无不现。是故经言。若有众生应见我为声闻者即现声闻乃至大乘者我为大乘。此明无待对大乘非缘照相应行也。亦可神通者迅疾无碍行也。等事者理融缘起非一也。法界无碍行故曰事也。于刹那中者此明意业。刹那者念念之中断一切烦恼成一切行也。亦可实证法性分分成实称缘起道故言成辨也。具足不舍一切菩萨者此明自利行。今具足者菩提。是一切行体。得此体者众行圆具尽未来际故言具足也。不舍者是故经言。菩萨摩诃萨守护一法诸菩提心也。所起者菩萨心为法性理为起者理事俱融故曰起。故经标之品名为宝王如来性起品。非同相空一相无相守一凝然不为缘起也。大愿者真识体显根太上期故称为愿也。于一切世者世谓世世也。一切劫者谓时节也。国土者谓处所也。常修者菩萨于世劫国常修一切菩萨行也。若依行诠法无不契故曰世。即是寿命品广明此义。劫者时无不统如阿僧祇品说。国土者处无不善。如菩萨行者常行顿行备集无闻也。具足功德智惠者。菩萨之行虽复无量不出福智繁兴德备一切随顺正起萨婆若道故。言功德福智也。
如意神足者。此第二段明终熟行相。就中亦有二子句。初有三句明利他行相。后三句明自利行。前明始修利他亦菩萨力用相。此明与力。若分别者。始修中身业与信此明实用无尽。前口业与解此明解彻。能尽一切相得大涅槃。前意业与八成胜进道此明行成缘起。能入后际。今言如是者意有三种。一速疾一念能至十方。二遍到随意所缘无不周遍。三无碍缘一切法而无障碍。法身身业况同于此而无穷尽者。皆是真性缘起而成菩萨法身何竭之有。此明身业淳熟利他行相。能到菩萨智惠者。深契实性能尽后际。此明解入也。方便者不舍世间用。而善巧故言方便。此明行用缘起也。彼折者行满德穷。此明行彻明意业淳熟利他行相也。能令众生背世间道向涅槃者。断三种妄想故云背世间也。云修圆寂契融法性。正趣大寂故言故言向涅槃行也。此口业淳熟利他行相也。
不断菩萨已下明自利淳熟行相世间涅槃无障碍俱兴也。此明自利淳熟行成彰不住道满也。善游者明圆得行资体真法性故云善游也。禅者四禅也。定者四空定也。解脱者八解脱也。三昧者三三昧也。神通者六通也。明者三明也。一者宿命明。二者天眼明。三者漏尽明。如别章释也。亦可一者无明所谓十一空。二者菩萨明所谓波若波罗蜜。波若波罗蜜者名不放逸根。三者诸佛明所谓佛眼也。诸所者圆兴也。施为者德用也。善能示现者体顺相无不斑也。此明助道行成也。无作者圆寂证道。即本非今故曰无作也。自在者妙寂无碍行也。此上自利利他始修淳熟一段竟也。
于一念顷第二大段明他分胜进行相。他分者诸佛行也。修则他分成则自分故。涅槃经云。我昔见诸佛躯身殊大。今见悉为菩萨摩诃萨。即是二种行相。欲明菩萨行佛行无二无差别。但满不满为异也。就中有三。初明身业。第二劝发已下明其口业。第三常以大心已下明意业。亦可初明集法行。第二劝发已下明护法行。此二是闻惠中成也。第三常以大心已下明修行趣胜进道也。于一念顷能至十方者。会无不在障法身不动。而无所不至法。无彼此能显殊方实无去来。而相无不现故言能至十方也。劝发咨请者受持者。正兴对治摄教诠相应也。行摄胜进法在已永固不迁故曰受持也。法轮者。实相真诠显斑缘因也。常以大心者。中实显用旷周法界也。供养佛者。秘密缘起妙寂解脱充满萨婆若海。与圆觉道相应无二故曰供养佛也。此明思修二惠也。
常能修习者。第三次明业坚固。就中有三。初总学三业。第二从其身普示已下别释三业。第三一切菩萨已下总结三业也。所行事业者。备集明一也。其身普示者。体无不斑也。其音边国者。教无不障也。明见三世者。自体真明无不朗也。具足修集者。行无不集德无不达也。如是诸菩萨功德者。第四显明广坚固。无量者穷深实际也。无边者旷周法界也。于无数劫说不能尽者。菩萨行德广大非证能说故言说不能尽也。其名曰已下次解第。德者之名有三种释。一依化教随众生宜闻相应不相应者。如说于正语中置随语义。如以想断结想实不断结。要以惠断。如佛说但观想能除贪欲。于正义中置随义语。如惠断烦恼。此是正义语也。此菩萨名如是如观世音菩萨。随善众生彰德号。而菩萨实德不必正此明语中置义也。然即菩萨实德此明正义语也。二者若依理教依义语也。知味衣味知义寄事表义随相知实以彰菩萨实德故也。三者若依行教意欲明人显示。于法闻者解法亦即知人意欲明法晓示。于人闻者解人。即亦知法如似维摩诘名无垢称。即知不思议无障碍解脱法门。但闻普贤菩萨即知法界行法门。文殊师利天女等皆是妙惠行法门。金刚藏等亦欲明菩萨之行。皆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平等无二。显自体真实圆奥法门也。故称金刚藏等菩萨名别者。解云。大判有五种。一者因缘立名。如菩陀波论菩萨名为常啼菩萨。本作小儿时常父母号之为萨陀波论。今得菩萨常哀伤众生故曰常啼菩萨。二者本修行法门如弥勒菩萨。昔为国王时。至僧伽蓝中见诸比丘坐禅皆有光明。唯一比丘光明独胜。即问比丘修何三昧光明殊胜逾于比丘。比丘答言。我修慈三昧藏。是众善之本。所以殊胜。王因即发愿愿我未来世中常修慈三昧今日得佛。即曰慈氏。亦如燃灯佛昔作国王女。在高楼上见一比丘至于里巷乞油。即问比丘乞油何为。比丘言。我供养佛因即发愿。愿未来常以灯明供养佛。今日得佛号曰定光。若据本因名为燃灯也。三者自利修入对治不同。四者德摄益随化缘差别。如多能何匠随用立名。五者自体法门皆体会法界以彰因行不同也。德穷海奥名金刚藏菩萨也。利润无穷名曰宝藏如宝利用也。自体因行入法界如莲华藏也。妄想勋修明其断离不名为胜要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性。离非缘饰故名胜藏。是故维摩经云。譬如胜登乃可为勇。如是菩萨兼除一切生老病死。是菩萨之谓明。此菩萨于一切烦恼违烦得无障碍故曰为胜也。曰藏者无为之行能除生死之闇故云曰藏也。圆藏者有为缘集不舍世间行即闇之明故名圆藏也。净圆藏者自体世间即闇而常明净中胜出故云净圆藏也。照一切世间庄严藏者。自体内明圆净大智尔炎殊流故曰照一切世间也。巧妙殊特故曰庄严也。德出生故曰庄严也。故名为藏也。自体因行名菩萨也。解脱月菩萨者。是解行终心菩萨。未成实证是教所被人请发之首故独檦其名也。如是菩萨者。第三大段次明德者之数。无量者位穷有际也。无边者行周法界也。阿僧祇者。出于□限也。不可思议者。明体非分别离于分别也。不可称者。释无量深重不可称也。不可量者。释无边广大不可量也。无有分齐者。□阿僧祇不可说者。释体非分别非一一也。不可说者释离于分别明非异异也。寻之未必尔。如华严经阿僧祇品云。尔时心王菩萨问。云何阿僧祇不可量无分齐无周边。不可数不可称量不可思议不可说也。佛告心王菩萨言。百千百千为一拘梨。拘梨拘梨为一不变。不变不变名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鞞婆逻。鞞婆逻鞞婆罗名一作。作作名一胜。来来名一胜。胜胜名一复次。复次复次名一阿婆罗。乃至受受等有一百重数。然后至阿僧祇。阿僧祇后复有二十四重数。此皆是诸佛菩萨法界行用法乃一行旷周。岂可以此相释无于行数相也。若据起相成义亦无伤也。故世尊为心王菩萨以偈颂曰。不可言说不可说。不可言说诸劫中。说不可说不可尽。此明自体法门。不可言说微尘中。悉有众生不可说。皆共赞叹普贤德。犹尚不能令穷尽。此明行用德备法门。于彼一一毛道中。有不可说净佛刹。以不可说庄严具。庄严彼彼诸佛刹。明理融缘起真性集用法门。于彼一一异色中。放妙光明不可说。于彼一一光明中。出宝莲华不可说。智慧法门。于彼一一宝莲华。□□宝叶不可说。于彼一一宝华叶。有微妙色不可说。□□因行法门。金刚宝藏如须弥。清净具足而庄严。□□一一须弥中。有不可说不可说。明功德法门。于彼一一梵音中。□□可说清净轮。于彼一一法轮中。是不可说修多罗。明真诠法门 此皆明法界行用差别之相。上世尊以长行答心王菩萨。据修对治行集在缘故分数相差别故百千等数也。下以偈答。据自体法界法门行用广大旷周法界故。有不可说不可说等。岂可以名而俟之。若依三教。此菩萨数者。若据化教直是其事无所表彰也。若依行教悉是菩萨自体法门法也。种种佛国土者。三种世间来故言种种也。集者菩萨行备圆德相著故言集也。金刚藏菩萨而为上首者有二义。一者位穷行檦德盖大众故为首也。二者是一切菩萨行德体实故云为首也。复为首者。宗致兴发事由其人故檦之说法。显化益时彰之在初故。言金刚藏菩萨而为上首也。
宝藏写
十地义记卷第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金尤中
汉·桑钦
唐·史徵
石玉昆
汉·伶元
唐·李翱
明·何宇度
(清)沉涛撰
海上独啸子
(明)王守仁撰
宋·延一
唐·李自良
唐·赵蕤
春秋·李耳
(清)李岳瑞
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