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大悲经五卷(天保九年。于天平寺出)

  ·须弥藏经二卷

  ·然灯经一卷(亦名施灯功德经。上二经并天保九年。于天平寺出)

  ·法胜阿毗昙论七卷(河清二年。于天平寺出)

  右七部合五十二卷周明帝世。高齐沙门统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那连提耶舍。齐言尊称。于邺城译。昭玄沙门都瞿昙般若流支长子达摩阇那。齐言法智。传语。

  ·尊胜菩萨所问经一卷(一名入无量门陀罗尼经)

  右一经一卷。周武帝世。高齐居士万俟懿于邺城译。懿元是鲜卑姓万俟氏。少而出家师事婆罗门甚聪哲。善梵书语工咒术医方。故预翻译焉。

  (陈氏)

  ·佛阿毗昙经九卷

  ·无上依经二卷(永定二年。于南康净土寺出)

  ·解节经一卷(此经本有一十八品。今此一卷。止是第四一品。真谛略出以证义耳)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第三译。与秦世罗什魏世菩提流支出者。同本文有广略耳)

  ·广义法门经一卷 

  ·僧涩多律一卷(陈言总摄)

  ·修禅定法一卷 

  ·俱舍释论二十一卷

  ·俱舍论本一十六卷

  ·立世阿毗昙十卷(永定三年出)

  ·摄大乘论一十五卷(天嘉四年。于广州制旨寺出慧恺笔受或十二卷)

  ·佛性论四卷 

  ·四谛论四卷

  ·僧伽论三卷

  ·摄大乘论本三卷(第二译。与元魏世佛陀扇多出者小异)

  ·大空论三卷(于豫章栖隐寺出。唐内典录云十八空)

  ·中边分别论三卷(于临川郡出) 

  ·金七十论二卷

  ·俱舍论偈一卷 

  ·金刚般若论一卷

  ·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亦直云明了论)

  ·大般涅槃经论一卷 

  ·遗教论一卷

  ·三无性论一卷 

  ·反质论一卷

  ·堕负论一卷 

  ·求那摩底随相论一卷

  ·宝行王正论一卷 

  ·成就三乘论一卷

  ·正论道理论一卷 

  ·意业论一卷

  ·执部异论一卷

  ·唯识论文义合一卷(第二出。与元魏般若流支译者小异。在临川郡翻)

  ·正论释义五卷(于晋安佛力寺出)

  ·佛性义三卷 

  ·禅定义一卷

  ·俱舍论疏十六卷

  ·金刚般若疏合十一卷

  ·十八部论疏十卷 

  ·解节经疏四卷

  ·无上依经疏四卷 

  ·如实论疏三卷

  ·四谛论疏三卷 

  ·破我论疏一卷

  ·随相论中十六谛疏一卷(于始兴郡出)

  ·婆蓃槃豆传一卷 

  ·众经通序二卷

  ·翻外国语七卷(一名杂事。一名俱舍论因缘事)

  右四十八部合二百三十二卷。周武帝世。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拘那罗陀。陈言亲依。又别云真谛。起陈氏永定元年丙子。至太建初己丑。凡十四年。既怀道游方随在所便译。并见曹毗三藏历传云。阇梨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年七十一。遗文并付神足弟子沙门智休。领受三藏寺沙门法海。未集阇梨文本已成部轴云。阇梨外国经论并是多罗树叶书。凡有二百四十缚。若依陈纸墨翻写应得二万余卷。今之所译止是数缚多罗叶书。已得二百余卷。通及梁代减三百卷。是知佛法大海不可思议。其梵本华严涅槃金光明将来。建康已外多在岭南广州制旨王园二寺。冀不思议弘法大士。将来共寻。庶令法灯传照不隐辉于海隅。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

  右一部合七卷。周武帝世。月婆首那。生知俊朗。自魏达齐之梁逮陈。世学佛经尤精义理。洞晓音韵兼善方言。那先在邺齐受魏禅。诸有蕃客去留任情。那请还乡。路经江左。因尔遂被梁武帝留。敕总监知外国使命。太清二年忽遇于填婆罗门僧求那跋陀。陈言德贤。有胜天王般若梵本。那因祈请乞愿弘宣。求那跋陀嘉其雅操豁然授与。那得保持以为希遇。属侯景乱未暇及翻。携负西东讽持供养。到陈天嘉乙酉之岁。始于江州兴业伽蓝方果译出。沙门智昕笔受陈文。凡六十日。江州刺史仪同黄法[((木-(企-止)+昍)/大)*毛]为檀越。越州僧正沙门释慧恭三十德僧监掌始末。具经后序不广烦述。那虽一身而备经涉历魏齐梁陈。相继宣译。

  ·大乘宝云经八卷(第二出与梁世曼陀罗所出者七卷宝云同本异出)

  右一部合八卷。周武帝世扶南国沙门须菩提。陈言善吉。于杨都城内至敬寺。为陈主译。见一乘寺藏众经目录。

  历代三宝纪卷第九(译经西秦北凉元魏高齐陈氏)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译经宋)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宋世录者。刘裕字德舆。彭城都乡人。初生之辰神光照室。长七尺六寸。受东晋禅称宋。仍都建康。至第三主元嘉年中。有上事者。云比寺塔修饰过。兴乐福之徒奢竞日甚。文帝以问何侍中曰。范泰及谢灵运皆称六经本是济俗。性灵真要会以佛经为指南。此贤达言实诚有谠。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朕垂拱坐致太平。尚之对曰。中朝以远难复尽知。渡江以来王道周顗宰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邱-丘+吝]超王谧等。或号绝群。或称独步。略数十人靡非英俊。清信之士无乏于时。慧远法师云。释氏之化无施不可。臣谓此说有契理奥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穆。传此风教已遍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则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故佛图澄入邺。石虎杀戮减半。渑池宝塔放光。符健推锯用息蒙逊。反噬无亲虐如豺虎。末节改悟遂成善人。法逮道人力兼万夫。几乱河渭面缚甘死以赴师厄。此岂非是内化被哉。时吏部郎羊玄保。在坐进曰。臣窃恐秦赵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也。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心。志在吞噬。亦无取于尧舜之道。岂唯释教而已哉。帝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准此而谈可谓至矣。法由人显。佛嘱帝王。自是宋朝释教隆盛。名僧智士郁若稻麻。宝刹金轮森如竹苇。相承八主五十九年。其诸译人华戎道俗二十有三。合出修多罗毗尼戒本羯磨优波提舍阿毗昙论传录等。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结为宋代建康录云。

  宋沙门佛陀什 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沙门释智严 一十四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释宝云 四部(十五卷经)

  沙门释慧严 一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伊叶波罗 一部(十卷阿毗昙)

  沙门求那跋摩 七部(三十八卷经论记)

  沙门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七卷阿毗昙集偈)

  沙门求那跋陀罗 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经集喻)

  沙门昙摩蜜多 一十一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疆良耶舍 二部(二卷经)

  沙门昙无竭 二部(六卷经)

  安阳侯沮渠京声 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功德直 二部(七卷经)

  沙门释惠简 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僧璩 一部(二卷羯磨)

  沙门释法颖 三部(三卷戒本及羯磨)

  沙门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经)

  沙门释翔公 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严 二部(三卷经)

  沙门释勇公 四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海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先公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俨 一部(二卷论)

  ·宋弥沙塞律三十四卷(见道惠宋齐录。别录云二十四卷此恐误)

  ·弥沙塞戒本一卷(见竺道祖录)

  ·弥沙塞羯磨一卷(见竺道祖录)

  右三部合三十六卷。废帝荣阳王世。罽宾三藏毗尼师佛陀什。宋言觉寿。少受业于弥沙塞部。专精律品兼达禅要。寿以景平元年七月到于杨都。先是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来。未及翻译。而显迁化。京邑诸僧闻佛陀什既善此学。于是众议请令出之。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什执梵文。于填沙门智胜传语。龙光寺沙门竺道生。东安寺沙门慧严等。更互笔受。参正文理。仪同侍中琅玡王练为檀越。至二年十二月方讫。仍于大部抄出戒心并羯磨等文。并行于世。

  ·普曜经八卷(第二译。与蜀出竺法护翻本同文小异。见宋齐录及祐皎传记。或六卷四卷)

  ·无尽意菩萨经六卷(亦云阿差末经。见李廓录)

  ·生经五卷(见别录) 

  ·广博严净经四卷(元嘉四。年出。见宋齐录。亦云广博严净不退转经。亦云不退转法轮经与晋世竺法护所译阿惟越致遮经。同本别译。名异文别)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毗罗三昧经二卷(明居士入定事。见东录。祐云疑)

  ·阿那含经二卷 

  ·四天王经一卷

  ·善德婆罗门问提婆达多经一卷

  ·一音显正法经一卷(或云一音演正法经)

  ·调伏众生业经一卷 

  ·善德优婆塞经一卷

  ·法华三昧经一卷 

  ·净度三昧经一卷

  右一十四部合三十六卷。文帝元嘉四年。凉州沙门释智严。弱冠出家游方博学。遂于西域遇得前经梵本赍来达到杨都。于枳园寺共宝云出。严之神德备高僧传。不复委载。

  ·付法藏经六卷(见李廓录)

  ·佛所行赞经五卷(于六合山寺出。见宝唱录。或云传马鸣撰。见别录唐七十卷)

  ·新无量寿经二卷(于道场寺出。是第七译。与支谦康僧铠白延法护罗什法力等出者各不同。见道惠宋齐录及高僧传)

  ·净度三昧经二卷(法显赍。梵本来。见竺道祖杂录)

  右四部合一十五卷。文帝世。凉州沙门宝云。少历西方。善梵书语。天竺诸国字音训释。悉皆备解。后还长安复至江左。晚出诸经多云刊定。华戎兼通言音允正。众咸信服。初时关中有竺佛念善于宣译。符姚二代犹擅其名。领会真文最为称首。其江左翻传译梵为宋莫逾于云。初与智严恒共同出。严既迁化云后浊宣。故不多载。

  ·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见宝唱录及高僧传)

  右一部三十六卷。元嘉昙无谶。晋末于姑臧为北凉沮渠氏译。本有四十卷。语小朴质不甚流美。宋文帝世元嘉年。初达于建康。时有豫州沙门范慧严清河沙门崔慧观。共陈郡处士谢灵运等。以谶涅槃品数疏简。初学之者难以厝怀。乃依旧翻泥洹正本加之品目。文有过质颇亦改治。结为三十六卷。始有数本流行未广。严后一时夜忽然梦见有一人形状极伟。乃大厉声而谓严曰。涅槃尊经何以率尔轻加斟酌。严既觉已怀抱惕然。旦乃集僧欲改前本。时有识者咸共止云。此盖欲诫励后人耳。若必苟违乖舛理者。何容即时方始感梦。严以为然。顷之又梦神人告曰。君以弘经精到之力。于后必当得见佛也。恐将来哲不知根元。故复记述。

  ·杂阿毗昙心十卷(或十一卷)

  右十卷。文帝世。外国沙门伊叶波罗。宋言自在。于彭城为北徐州刺史王仲德译。至择品缘碍未竟遂辍。

  ·菩萨善戒经二十卷(于祗洹寺译。第二出与谶所翻八卷者小异。见竺道祖录及高僧传。后弟子于定林寺更出二品。成三十卷)

  ·杂阿毗昙心十三卷(初伊叶波罗出至择品停。今续译都讫成三十三卷。见高僧传)

  ·四分羯磨一卷(元嘉八年于祇洹寺出。是第二译。与魏昙帝出者同。见高僧传别录宝唱录等)

  ·优婆塞五戒略论一卷(元嘉八年于祗洹寺出。亦云五戒相。亦云五戒略论。见高僧传及唱录)

  ·善信二十二戒一卷(亦云离欲优婆塞优婆夷具行二十二戒。亦云三归优婆塞戒。见高僧传)

  ·沙弥威仪一卷 

  ·经律分异记一卷

  右七部合三十八卷。罽宾国三藏法师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铠。元嘉年来达乎建邺。文帝引见劳问殷勤。帝因言曰。弟子常欲持斋不杀。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将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分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不杀亦众矣。宁在减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乃抚机叹曰。夫俗人迷于远理。沙门滞于近教。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滞近教者则拘挛篇章。至如跋摩法师所言真谓开悟明达。可与谈于天人之际矣。乃敕住祇洹寺供给隆厚。译出前件经论记等常。于定林寺安居。时有信者采华布席。唯摩所坐华采更鲜。众咸惊异。后还祇洹奄然而化。摩未终前预作遗文。偈颂三十六行。自说证第二果。付与弟子阿沙罗云。吾殁之后可以此文示天竺僧并此土人也。又摩亡时徒众并见一物其状若龙。长一匹许。在尸侧直上空。其遗偈云。前顶礼三宝。净戒诸上座。浊世多谄曲。虚伪无诚信。愚惑不识真。怀嫉轻有德。是以诸贤圣。现世晦其迹。我求那跋摩。命行尽时至。所获善功德。今当如实说。不以谄曲心。希望求名利。为劝众懈怠。增长诸佛法。大法力如是。仁者咸谛听。我昔旷野中。初观于死尸。膀胀虫烂坏。臭秽脓血流。系心缘后处。此身性如是。常见此身相。贪蛾不畏火。如是无量种。修习死尸观。放舍余闻慧。依止林树间。是夜专精进。正观常不忘。境界恒在前。犹如对明镜。如彼我亦然。由是心寂靖。转身极明净。清凉止是乐。增长大欢喜。则生无著心。变成骨锁相。白骨现在前。朽坏支节离。白骨悉磨灭。无垢智炽然。调伏思法相。我时得如是。身安极柔软。如是方便修。胜进转增长。微尘念念灭。坏色正念住。是则身究竟。何缘起贪欲。知因诸妄生。如鱼贪钩饵。彼及无量坏。念念观磨灭。知彼所依处。从心猿猴起。业及业报果。依缘念念灭。心所知种种。是不别法相。是则思慧念。次第满足修。观种种法相。其心转明了。我于尔炎中。明见四念处。信行从事境。摄心缘中住。苦如炽然剑。斯由渴爱转。爱尽如涅槃。普见彼三界。死炎所炽然形体极消瘦。喜自乐方便。身还渐充满。胜妙众相生。顶忍亦如是。是于我心起。真实正方便。渐渐略境界。寂灭乐增长。得世第一法。一念缘真谛。次第法忍生。是谓无漏道。妄相及诸境。名字悉远离。境界真谛义。除恼获清凉。成就三昧果。离垢清凉缘。不涌亦不没。慧净如明日。湛然正安住。纯一寂灭相。非我所宣说。唯佛能证知。那波阿毗昙。说五因缘果。实义知修行。名者莫能见。说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修行众妙相。今我不宣说。惧人起妄想。诳惑诸世间。于彼修利相。我已说少分。若彼善知者。善知此缘起。摩罗婆国界。始得初圣果。阿兰若山寺。遁迹修远离。后于师子国。村名劫波利。进修得二果。是名斯陀含。从是多留难。障修离欲道。见我修远离。知是处空闲。咸生希有心。利养竞来臻。我见如火毒。心生大厌离。避乱浮乎海。阇婆及林邑。业行风所飘。随缘之宋境。于是诸国中。随力兴佛法。无问所应问。谛实真实观。今此身灭尽。寂若灯火灭。

  ·杂阿毗昙毗婆沙十四卷(元嘉十年于长干寺第二重译。与前本大同小异)

  ·摩德勒伽毗尼十卷(一云萨婆多毗尼。元嘉十二年于秣陵平乐寺出。见道慧宋齐录)

  ·大勇菩萨分别业报集一卷

  ·龙树菩萨劝发诸王要偈一卷

  ·请圣僧浴文一卷(并见高僧传及别录)

  右五部合二十七卷。文帝世。天竺三藏法师僧伽跋摩。宋言众铠。元嘉十年届自建邺。善律藏明杂心。彭城王刘义康崇其戒范。请以为师。名重京邑道场。慧观以跋摩妙解杂心讽诵通利。先三藏等虽复译出。未及缮写。更重请翻。宝云传语。观自笔受。一周乃讫。其后相续出摩德勒伽等。

  ·杂阿含经五十卷(于瓦官寺译。法显赍来。见道慧宋齐录)

  ·众事分阿毗昙十二卷(共菩提耶舍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元嘉二十年。于道场寺译。慧观笔受。见道慧僧祐法上等录)

  ·央掘魔罗经四卷(亦道场寺出。见道慧宋齐及僧祐法上别录等)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于荆州辛寺译。是第三出。与汉世竺大力吴世谦所出本起瑞应等本大同文少异见始兴及僧祐李廓等录)

  ·释六十二见经四卷(见别录祐录云一卷)

  ·大方广宝箧经三卷(见李廓录)

  ·现在佛名经三卷(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七日。于荆州为南谯王刘义宣译。亦名华敷现在佛名。见始兴录及高僧传)

  ·菩萨行方便神通变化经三卷(见李廓录)

  ·净度三昧经三卷(见李廓录)

  ·相续解脱了义经二卷(于东安寺译见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四录)

  ·大法鼓经二卷(于东安寺译见道慧僧祐李廓及别录等)

  ·阿兰若习禅经二卷(见李廓录)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一卷(于丹阳郡译宝云传语慧观笔受见道慧宋齐录祐廓同)

  ·无量寿经一卷(孝建年出是第八译见道慧宋齐录与康僧铠支谦白延竺法护罗什竺法力宝云等所出本大同广略文异)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一卷

  ·般泥洹经一卷(孝建元年于辛寺译是第二出或无般字与晋世竺法护双卷泥洹大同小异见道慧宋齐录)

  ·八吉祥经一卷(元嘉二十九年于荆州为司空南谯王译是第二出与吴世支谦出者小异见僧祐及宝唱录)

  ·无忧王经一卷(于荆州辛寺译见吴录)

  ·出无量持门经一卷(见吴录)

  ·三小劫经一卷(见别录) 

  ·四食经一卷(见别录)

  ·十二游经一卷(第二出与晋世迦留陀伽译者小异见旧录)

  ·十二头陀经一卷

  ·异处七处三观经一卷(第二出出杂阿含或无异处字)

  ·三因缘经一卷

  ·十一想思念如来经一卷(或云思惟念)

  ·十二品生死经一卷

  ·十报法三统略经一卷 

  ·罪福报应经一卷

  ·六斋八戒经一卷 

  ·十三头陀经一卷

  ·四人出现世间经一卷(出杂阿含)

  ·四品学法经一卷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一卷

  ·申兜本经一卷(或申日)

  ·舅甥经一卷(出生经) 

  ·那先经一卷(异出本)

  ·日难经一卷(一云越难经) 

  ·君臣经一卷(出生经)

  ·鞞摩肃经一卷 

  ·鹦鹉经一卷(出中阿含)

  ·负债为牛经一卷(出生经) 

  ·那赖经一卷(出生经)

  ·二侨生经一卷(出出曜经) 

  ·释摩男本经一卷

  ·阿兰那经一卷 

  ·老母经一卷

  ·树提伽经一卷 

  ·阿遬达经一卷

  ·大意经一卷 

  ·目连降龙王经一卷

  ·阿难见伎乐啼哭无常经一卷(出杂阿含)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证经一卷

  ·佛往慰迦叶病经一卷

  ·请般特比丘经一卷(一云时)

  ·佛命阿难诣最胜长者经一卷

  ·目连弟布施望即报经一卷

  ·舍利弗般泥洹经一卷(出生经)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一卷

  ·阿那律七念章经一卷

  ·杂藏经一卷 

  ·虚空藏菩萨经一卷

  ·菩萨诃欲经一卷(第二出) 

  ·阿弥陀经一卷

  ·诸法无行经一卷 

  ·贫子须赖经一卷(见李廓录)

  ·杀龙济一国经一卷(出六度集)

  ·无量义经一卷(见李廓录)

  ·无涯际持法门经一卷

  ·堕珠著海中经一卷(出生经)

  ·当来选择诸恶世界经一卷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一卷

  ·佛入甘露调正意经一卷(出大十二门经)

  ·过去行檀波罗蜜经一卷

  ·本行六波罗蜜经一卷(已上不注诸录者并见别录)

  ·第一义五相略集一卷(于东安寺译见僧祐录)

  ·二藏法师自述喻一卷(见杂录)

  右七十八经合一百六十一卷。文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宋言功德贤。善大乘学。时人亦称为摩诃乘。亦云衍。元嘉十二年来至杨都。帝深崇敬。彭城王刘义康南谯王刘义宣。并师事之。敕住祇洹寺。仍请令译杂阿含等。宝云传语。慧观笔受。后随谯王镇抚荆州。复于辛寺又出无忧王等经。前后所翻凡百余卷。多是弟子法勇传语。谯王尝请讲华严经。跋陀自忖未善宋言心怀愧叹。即专系心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其前曰。何故忧耶。陀因稽颡具以意对。其人答曰。无所多忧。即便以剑易于陀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讫因问曰。得无痛耶。陀答不痛。豁然便觉心神喜悦。旦起道义备领宋言。于是就讲辩注若流。后还杨都。属帝宴会王公毕集。敕见跋陀未及净发白首皓然。帝遥望见顾谓尚书谢庄等曰。摩诃衍师聪明机解。但老期将至。朕试问之。其情必能悟人意也。跋陀上阶。帝迎谓之曰。摩诃乘师今日不负远来之意。自外如何唯有一在摩诃乘。师即应声答曰。贫道慕化远归帝京。蒙供养来垂三十载。天子恩遇衔愧甚深。但今七十老病之人。更无余期唯一死在。帝大赏悦嘉其机辩。敕陀进近御筵而坐。举朝属目荣而美之。兼工咒术。备在僧传。不复委载。祐录止云。贤译出经七十三卷。得知不尽。今案众录悉具列之。

  ·禅秘要经三卷(亦云禅法要元嘉十八年于祗洹寺译见祐录)

  ·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见祐及唱录)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出深功德经亦云普贤观经。见祐录)

  ·虚空藏观经一卷(亦云观虚空藏菩萨经。亦直云虚空藏菩萨经。见道慧及祐等录)

  ·诸法勇王经一卷(见李廓录)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一卷

  ·转女身经一卷 

  ·象腋经一卷

  ·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一卷(已上六经。并见李廓魏世录)

  右一十部一十二卷。文帝世。罽宾三藏禅师昙摩蜜多。宋言法秀。生而连眉。为人沉邃甚有慧鉴。常有善神潜形密护。每之国境神必托梦告其王。知去亦如之。誓以游方教化为志。习性清修不拘名利。初到炖煌即立禅阁于闲旷地。植捺千株开园百亩。禅众济济趣者如云。元嘉年初来到建邺届止中寺。晚憩祇洹。即译禅经及以神咒。兼复传画迦毗罗神王像形。迄至于今是其则也。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一卷

  ·无量寿观经一卷

  右二部合二卷。文帝世。西域沙门疆良耶舍。宋言时称。性刚直寡嗜欲。善三藏学。多所识知。尤工禅思。元嘉年初达京邑。帝深加赏。敕住钟山道林精舍以上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常受持讽诵。故沙门僧含祈请译出。含躬笔受。并见道慧宋齐录及高僧传。

  ·观世音菩萨受记经一卷(第二出。与晋世竺法护译者小异)

  ·外国传五卷(竭自游西域事)

  右二部合六卷。武帝世。永初元年黄龙国沙门昙无竭。宋言法勇。招集同志释僧猛等二十五人。共游西域二十余年。自外并化。唯竭只还于罽宾国写得前件梵本经来。元嘉末年达于江左。即于杨都自宣译出。见王宋僧祐慧皎李廓法上等录。

  ·白著行记五卷。

  ·治禅病秘要法经二卷(孝建二年于竹园寺出。或无经字。见道祖魏录僧祐宝唱等录又载)

  ·净饭王般涅槃经一卷(第二出)

  ·八关斋经一卷(异出本) 

  ·普明王经一卷

  ·佛大僧大经一卷(二儿名) 

  ·生死变识经一卷

  ·忿和檀王经一卷 

  ·长者音悦经一卷

  ·贤者律仪经一卷(亦云威仪) 

  ·进学经一卷

  ·优婆塞五戒经一卷(亦云五相经)

  ·耶祗经一卷 

  ·摩达经一卷

  ·五百梵志经一卷 

  ·旃陀越经一卷

  ·五反覆大义经一卷 

  ·迦叶禁戒经一卷

  ·弟子死复生经一卷

  ·弟子事佛吉凶经一卷

  ·五苦章句经一卷

  ·释种问优婆塞经一卷(出杂阿含)

  ·波斯匿王丧母经一卷 

  ·菩萨誓经一卷

  ·中阴经一卷 

  ·佛母般泥洹经一卷(孝建二年。于钟山定林上寺出。见祐录。亦云大爱道经)

  ·[(序-予+林)/女]夷比丘经一卷 

  ·梵摩皇经一卷

  ·优婆塞五法经一卷 

  ·五恐怖世经一卷

  ·末罗王经一卷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见道慧宋齐录及三藏记)

  ·观世音观经一卷(见僧祐录)

  ·谏王经一卷

  ·清信士阿夷扇经一卷(亦云阿夷扇持父子经)

  ·弟子慢为耆域述经一卷(亦云弟子为耆域术慢。或云弟子戏诞经。上来不注见处者。并出别录)

  右三十五部合三十六卷。孝武帝世。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从弟安阳侯京声。属凉运终为元魏灭。京声窜窃南奔建康。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游止塔寺以居士自卑。绝妻孥淡荣利。从容法侣宣通正教。是以黑白咸嘉敬焉。所译前件杂要众经。既讽习久对众弘宣。临笔缀文曾无滞碍。丹阳尹孟顗见而善之。深加赏接资赡隆厚见高僧传。

  ·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或直云念佛三昧经。见道慧宋齐录)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或直云破魔陀罗尼经。见僧祐录)

  右二部合七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门功德直。以大明六年。于荆州为沙门释玄畅译。畅刊正文义辞旨婉密。而畅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后适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塔。乃手自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传至于今。

  ·药师琉璃光经一卷(大明元年出。一名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一名灌顶经。出大灌顶经。祐录注为疑房勘婆罗门本今有梵本神言小异耳)

  ·商人求财经一卷

  ·僧王五天使经一卷(疑僧字)

  ·善生子经一卷(亦云异出六向拜经)

  ·懈怠耕者经一卷(旧录云懈怠耕儿经)

  ·释迦毕罪经一卷(一本作家字出生经)

  ·贫穷老公经一卷(或云贫老)

  ·杀身济贾人经一卷(出六度集)

  ·舍卫城中人丧子发狂经一卷(出阿含)

  ·譬喻经一卷 

  ·请宾头卢法经一卷

  ·阿难见水光瑞经一卷(一云水光经)

  ·咒愿经一卷 

  ·瞿昙弥记果经一卷

  ·学人乱意经一卷(亦云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乱意经。出增一阿含)

  ·窃为沙门经一卷

  ·佛母般泥洹经一卷(与安阳侯出者小异大本同)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一卷(出出曜经)

  ·猎师舍家学道事经一卷(出出曜经)

  ·瞿昙弥经一卷

  ·旃阇摩梵志谤佛事经一卷(出生经)

  ·二老男女见佛出家得道经一卷

  ·真伪沙门经一卷(或直云真伪经)

  ·佛涅槃后诸比丘经一卷(亦云小般泥洹经。亦云泥洹后变异经。亦云泥洹后比丘世变经)

  ·大力士出家得道经一卷(亦云力士跋陀经出杂阿含。自他无注。并见别录)

  右二十五部合二十五卷孝武帝世沙门释慧简于鹿野寺出。

  ·十诵僧尼要事羯磨二卷

  右一部二卷。废帝世。大明七年。律师释僧璩于杨都中兴寺依律撰出。亦云略要羯磨法。见僧祐三藏记。

  ·十诵律比丘戒本一卷(大明年出)

  ·十诵律比丘尼戒本一卷(太姶年出)

  ·十诵律羯磨杂事并要用一卷(太始年出)

  右三部合三卷。明皇帝世。律师释法颖于杨都长干寺依律撰出。盛行江左便见祐三藏记及宝唱录。

  ·无尽意经十卷 

  ·海意经七卷

  ·如来恩智不思议经五卷 

  ·宝顶经五卷

  ·阿述达菩萨经一卷(太始年于广州译第三出与晋世竺法护再出者大同)

  ·三密底耶经一卷(亦云贤人明律经)

  右六部合二十九卷。明皇帝世。天竺沙门竺法眷于广州译。见始兴僧祐出三藏记及宝唱等三录。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亦云决了诸法如幻化三昧经)

  右一经二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翔公于南海郡出。见道安及始兴录。僧祐三藏记亦载。

  ·璎珞本业经二卷

  ·佛藏大方等经一卷(亦名问明显经)

  右二经合三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释道严出。见始兴录。及法上录并载。

  ·空净三昧经一卷(亦名空净大感应三昧经)

  ·车匿经一卷(亦名车匿本末经)

  ·劝进学道经一卷(与梁史共出亦名劝进经)

  ·梵女首意经一卷(亦名首意女经)

  右四部合四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释勇公出。见始兴及赵录。法上录亦载。

  ·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一名大乘璎珞庄严经。一名转女身菩萨问答经。与晋世竺法护顺权方便经同本异出)

  ·寂调音所问经一卷(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与晋世竺法护文殊行律同本异出)

  右二经合二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释法海出。见始兴录。法上录亦载。

  ·月灯三昧经一卷(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一名逮慧三昧经)

  右一经一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释先公出。见赵录。及法上录亦载。

  ·决正四部比丘论二卷

  右一部二卷。升明元年沙门释道俨依诸律撰出。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译经宋)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一(译经齐梁周)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齐梁及周帝代录者。此相因修交禅主也。萧道成。临沂人。受宋禅称齐。仍都建康。建元中安成有野火洞泽焚烬。唯数丈地草独不然。往视其中得一金像。灵瑞既感圣化复兴。所以司徒竟陵文宣王子良。泛志法流大有弘阐。相承七主二十三年让梁。萧衍。兰陵人受齐禅。亦都建康。帝既登极。思与苍生。同契等觉。共会遍知。垂拱临朝盛敷经教。广延博古旁采遗文。扇以淳风利于法俗。至天监七年。以为正像渐末信乐弥衰。三藏浩漫鲜能该洽。敕沙门僧旻宝唱等。录经律要事以类相从。名经律异相。凡五十卷。至十四年。又敕沙门僧绍。撰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犹以未委。至十七年。又敕沙门宝唱。更撰经目四卷。显有无译证真伪经。凡十七科颇为覼缕。二主五十四年。二主都建康。一主都江陵。为西魏灭。宇文觉朔州鲜卑魏丞相泰之世子。泰薨嗣相位。受西魏禅号周。都于长安。至第三主武帝邕世。建德敦牂迄于作咢。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慧日既隐苍生重昏。相承五主二十四年。起宋武帝永初元年庚申受东晋禅。至周大定元年辛丑奉玺皇隋。其间一百六十二载。凡诸译经并及注述论传录目。华戎道俗五十有一人合出修多罗比尼戒本羯磨优波提舍阿毗昙论传录等。一百六十二部。一千三百二十六卷。总结以为三代三都一十五主年世录云。

  齐沙门昙摩伽陀耶舍 一部(一卷经)

  沙门摩诃乘 二部(二卷经律)

  沙门僧伽跋陀罗 一部(一十八卷经)

  沙门释法意 二部(二卷经)

  沙门求那毗陀 三部(十二卷经)

  沙门释法度 三部(三卷经律)

  沙门释法愿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王宗 二部(七卷经及目录)

  沙门释昙景 二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尼 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政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备 五部(五卷经律偈)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 一十七部(二百五十九卷经抄)

  常侍庾颉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超度 一部(七卷律例)

  沙门释法化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法瑗 一部(三卷注经)

  沙门释慧基 一部(一卷注经)

  文宣王记室王巾 一部(十卷僧史)

  梁沙门尼僧法 二十一部(三十五卷经)

  沙门释妙光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僧威 一部(一卷戒法)

  沙门释僧祐 十四部(六十三卷集记传)

  沙门释道欢 一部(一卷偈)

  沙门曼陀罗 三部(一十一卷经)

  沙门僧伽婆罗 十一部(三十八卷经论传)

  清信士木道贤 一部(一卷经)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一卷经)

  沙门真谛 一十六部(四十六卷经论疏记)

  沙门释僧旻 一部(八十八卷经抄)

  沙门释僧绍 一部(四卷录目)

  沙门释宝唱 八部(一百七卷杂录)

  沙门释法朗 一部(七十二卷注经)

  沙门释智藏 一部(八十卷义林)

  武皇帝萧衍 一部(五十卷注经)

  沙门释慧令 一部(十二卷经抄)

  沙门释慧皎 一部(十四卷经传)

  优婆塞袁昙允 一部(二十卷论抄)

  简文帝萧纲 一部(二百卷法宝集)

  湘东王文学虞孝敬 一部(三十卷内典博要)

  周沙门释昙显 二部(二十卷经要)

  沙门攘那跋陀 一部(一卷论)

  沙门达摩留支 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沙门阇那耶舍 六部(一十七卷经)

  沙门耶舍崛多 三部(八卷经)

  沙门阇那啒多 四部(五卷经)

  沙门释僧勉 二部(二卷传)

  沙门释慧善 一部(八卷论)

  沙门释忘名 十二部(十二卷论经传)

  沙门释净蔼 一部(一十二卷三宝集)

  沙门释道安 一部(一卷二教论)

  齐

  ·无量义经一卷(见僧祐法上等录)

  右一经一卷。高帝世。建元三年。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齐言法生称。于广州朝亭寺手自译出。传受人沙门慧表。永明三年赍至扬都缮写流布。

  ·五百本生经一卷(见三藏记)

  ·他毗利律一卷(他毗利。齐言宿德。见僧祐录)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外国沙门摩诃乘于广州译。

  ·善见毗婆娑律十八卷(见道慧宋齐录及三藏记)

  右一部一十八卷。武帝世。外国沙门僧伽跋陀罗。齐言僧贤。师资相传云。佛涅槃后优波离既结集律藏讫。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华供养律藏。便下一点置律藏前。年年如是。优波离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写俱。陀写俱欲涅槃付弟子须俱。须俱欲涅槃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欲涅槃付弟子目揵连子帝须。目揵连子帝须欲涅槃付弟子旃陀跋阇。如是师师相付至今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将律藏至广州临上。舶反还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罗。罗以永明六年共沙门僧猗。于广州竹林寺译出此善见毗婆沙。因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庚午岁七月半夜受自恣竟。如前师法。以香华供养律藏讫即下一点。当其年计得九百七十五点。点是一年。赵伯休梁大同元年。于庐山值苦行律师弘度。得此佛涅槃后众圣点记年月。讫齐永明七年伯休语弘度云。自永明七年以后云何不复见点。弘度答云。自此已前皆是得道圣人手自下点。贫道凡夫止可奉持顶戴而已。不敢辄点。伯休因此旧点下。推至梁大同九年癸亥岁。合得一千二十八年。房依伯休所推从大同九年至今开皇十七年丁巳岁。合得一千八十二年。若然则是如来灭度始出千年。去圣尚迩深可庆欢。愿共励诚同宣遗法。

  ·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一卷(永明八年十二月出。亦名观世音所说行法经。见宝唱录及三藏记)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沙门法献于于阗国得此梵本来。见道慧宋齐及三藏记)

  右二经合二卷。武帝世。外国三藏法师达摩摩提。齐言法意。永明年为沙门法献。时为僧正。献于扬州瓦官寺译出。献初以宋元徽三年游历西域。于于阗国得此经梵本来并佛牙。经译流行相传至今。佛牙到梁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数人并执仗。初夜扣门称临川殿下奴叛。有人告云。在佛牙阁上。请开阁检视寺内。即随语开阁。主师至佛牙坐前开函取牙作三札。以锦手巾盛牙。绕山东而去。至今竟不测所在。

  ·百句譬喻集经十卷(外国僧伽斯那撰。永明十年九月十日出此即第三译。或五卷。见僧祐录)

  ·十二因缘经一卷(第四出) 

  ·须达长者经一卷

  右三经合一十二卷。武帝世。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齐言德进。永明年于扬州毗耶离寺译出。

  ·灰河经一卷(见始兴录。及高僧传三藏记等亦出)

  ·毗跋律一卷(见三藏记)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扬州沙门释法度出。见宝唱录载。

  ·佛法有六义第一应知经一卷

  ·六通无碍六根净业义门经一卷

  右二部合二卷。武帝世。沙门法愿抄集众经依义撰出。虽弘经旨异于伪造。既标名号则别成卷部。世皆共列用为疑经。故复载传。后叶识源幸同鉴勖(见三藏记及宝唱录)。

  ·佛所制名数经五卷 

  ·众经目录二卷

  右二部合七卷。武帝世。释王宗抄集众经依事类撰。有似数林。首题经名编预于录。惧乱名实故复委论。既非正经世所疑惑。又撰大小乘目录。并见三藏记。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亦直云未曾有经。见始。兴录)

  ·摩诃摩耶经二卷(亦名摩耶经。并见王宗宝唱法上等三录)

  右二部合四卷。群录直云。齐世沙门释昙景出。既不显年未详何帝。

  ·益意经二卷(祐云失译。见法上录)

  右一部二卷。齐世沙门释法尼出。既不显年未详何帝。

  ·弥勒成佛经一卷

  右一部一卷。先是长安释道标译。是第三出。小异护什本。齐世江州沙门道政。更复删改标所定者。首尾亦名成佛。又云下生。而其经首有大智舍利弗者是。既不显年未详何帝。

  ·九伤经一卷(见旧录) 

  ·安墓咒经一卷(见别录疑)

  ·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经一卷(武帝世出见三藏记及宝唱录)

  ·七佛各说偈一卷(见吴录)

  ·深自知身偈一卷(见吴录)

  右五部合五卷。齐世沙门释道备出。备后改名欢。虽见众录。然并注入疑经。

  ·遗教子注经一卷

  ·抄妙法莲华经五十九卷

  ·抄阿毗昙毗婆沙五十九卷

  ·抄百喻经三十八卷

  ·抄维摩诘经二十六卷

  ·抄华严经一十三卷

  ·抄地持经一十二卷

  ·抄菩萨决定要行经十卷(亦云净行优婆塞经)

  ·抄成实论八卷 

  ·抄胜鬘经七卷

  ·抄阿差末经四卷 

  ·抄摩诃摩耶经三卷

  ·抄胎经三卷 

  ·抄方便报恩经二卷

  ·抄鸯掘魔罗经二卷

  ·抄律头陀事经二卷 

  ·三宝记十卷(亦云佛史法传僧录)

  右子注及抄经合一十七部凡二百五十九卷。并齐司徒竟陵文宣王萧子良。爱好博寻躬自缉撰。备忘拟历不谓传行。后代学人相踵抄读。世人参杂惑乱正文。故举本纲庶知由委。其外犹有二十余经。并是单卷文繁不复备录。但上题抄字者悉是其流。类例细寻始末自别。见三藏记及宝唱录。

  ·戒果庄严经一卷(或无经字有八章颂)

  右一部一卷。武帝世永明五年。常侍庾颉采经意撰。

  ·律例七卷

  右一部七卷。武帝世。永明七年。沙门释超度依律撰出。

  ·腹中女听经一卷(第二出与先不庄校女经本同)

  右一部一卷。永明元年中。沙门释法化诵出。古见录。众录相承并云诵出。未详诵意。依而列之。以有先译故免疑失。

  ·胜鬘子注经三卷

  右一部三卷。扬州灵根寺沙门释法瑗述注解。

  ·遗教子注经一卷

  右一部一卷。山阴法华山沙门释惠基述注解。

  ·齐僧史十卷

  右一部合十卷。司徒竟陵文宣王府记室王巾撰。

  梁

  ·净土经七卷(永元元年出。年八岁)

  ·妙庄严经四卷

  ·妙音师子吼经三卷(天监四年出。年十六)

  ·益意经三卷(天监元年出。年十三)

  ·阿那含经二卷(天监四年出。年十六)

  ·宝顶经一卷(永元元年出。年八岁)

  ·正顶经一卷(永元二年出。年九岁)

  ·法华经一卷(永元二年出。年九岁)

  ·胜鬘经一卷(永元二年出。年九岁)

  ·药草经一卷(永元三年出。年十岁)

  ·太子经一卷(三年出。年十岁)

  ·伽耶婆经一卷(三年出。年十岁)

  ·波罗奈经一卷(中兴元年出。年十一)

  ·优娄频经一卷(中兴元年出。年十二)

  ·般若得经一卷(天监元年出。年十三)

  ·华严璎珞经一卷(天监元年出。年十三)

  ·出乘师子吼经一卷(天监二年出。年十五)

  ·逾陀卫经一卷(天监四年台内华光殿出年十六)

  ·优昙经一卷 

  ·维摩经一卷

  ·序七世经一卷

  右二十一经合三十五卷。太学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家名僧法。年八九岁有时静坐闭目诵出前经。扬州道俗咸称神授。房验经论斯理皎然。是宿习来非关神授。且据外典夫子有云。生而知者圣。学而知者次。此局谈今生昧于过去尔。若不尔者何以得辩外内贤圣浅深过现乎。故高僧传云。释昙谛者。俗姓康氏。其先康居人。汉灵帝时移附中国。献帝末乱移止吴兴。谛父肜尝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昼眠。梦见一僧呼黄为母。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黄既眠觉见二物具存。私密异之。因而怀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麈尾等示之。谛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答曰。不忆。至年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此即其事。后随父之樊邓。遇见关中僧[契-大+石]道人。忽然唤[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谛曰。阿上本是谛沙弥。曾为众僧采菜被野猪伤。不觉失声。今可忘耶。然僧[契-大+石]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契-大+石]初不忆此。乃诣谛父。具说谛生本末。并示[契-大+石]书镇麈尾等。[契-大+石]乃悟而泣曰。即[契-大+石]先师弘觉法师也。师经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之事。弥增悲悼。谛后览内外遇物斯记。晚入吴虎丘山寺讲礼易春秋各七遍。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又善属文。有集六卷盛行世。年六十余终。宋元嘉末年也。房曰。弘觉法师弟子僧[契-大+石]。师徒匠道名重二秦。什物三衣亦复何限唯书镇麈尾保惜在怀。及移识托生。此之二物遂得同往神外质碍之像尚得相随。况心内虑知之法而不忆念。所以镜莹转明刃砥弥利。渧聚为海。尘积成山。世世习而逾增。生生学而益广。近近初始之月。终至十五团圆。舍人还受人。即是次生事。忆而不忘其神功乎。闭目静思。自是女人情弱暗诵相续。岂非前身时讽。而论神授。何及愚瞽昧智慧之道乎。

  ·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一卷

  右一经一卷。天监九年。郢州头陀道人妙光。诣扬州治下弘普寺。方逢此经。聚徒诳惑。梁朝摈治。故指斥明以诫于后。教戒比丘。

  ·尼法一卷

  右一卷。武帝天监三年。扬州沙门释僧盛。于钟山灵根寺依律撰出。见宝昌录。

  ·出三藏集记十六卷

  ·法苑集一十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

  ·世界记一十卷 

  ·萨婆多师资传五卷

  ·释迦谱四卷 

  ·大集等三经记一卷

  ·贤愚经记一卷 

  ·集三藏因缘记一卷

  ·律分五部记一卷 

  ·经来汉地四部记一卷

  ·律分十八部记一卷

  ·十诵律五百罗汉出三藏记一卷

  ·善见律毗婆沙记一卷

  右一十四部合六十七卷。扬州建初寺律师僧祐撰。祐自著序云。夫真谛玄凝法性虚寂。而开物导俗非言莫津。是以不二默酬会于义空之门。一音振辩。应乎群有之境。自我师能仁之出世也。鹿苑唱其初言。金河究其后说。契经以诱小学。方典以劝大心。妙轮区别十二惟部。法聚总要八万其门。至善逝晦迹而应真结集。始则四含集经。中则五部分戒。大宝斯在含识资焉。然道由人弘。法待缘显有道无人。虽文存而莫悟。有法无缘。虽并世而弗闻。闻法资乎时来。悟道藉于机至。机至然后理感。时来然后化通矣。昔周代觉兴而灵津致隔。汉世像教而妙典方流。法待缘显。信有征矣。汉末安高宣译转明。魏初康会著述渐畅。道由人弘。于兹验矣。自晋氏中兴三藏弥广。外域胜宾稠叠以总至。中原慧士炜晔而秀生。提什举其宏纲。安远振其奥领。渭滨务逍遥之集。庐岳结般若之会。像法得人于斯为盛。原夫经出西域运流东方。提挈万里翻转梵汉。国音各殊故文有同异。前后重来故题有新旧。而后之学者鲜克研核。遂乃书写继踵。而不知经出之岁。诵说比肩而莫测传法之人。授之受道亦已阙矣。夫一时圣集犹五事证经。况千载交译宁可昧其人世哉。昔安法师以鸿才渊鉴。爰撰经录。订正闻见炳然区分。自兹以来妙典间出。皆是大乘宝海时竞讲习。而年代人名莫有诠贯。岁月逾迈本源将没。后生疑惑奚所取明。祐以庸浅预凭法门。翘仰玄风誓弘末化。每至昏晓讽持秋夏讲说。未尝不心驰庵园影跃灵鹫。于是牵课羸恙沿波讨源。缀其所闻。名曰出三藏记集。一撰缘记。二诠名录。三总经序。四述列传。缘记撰则原始之本克明。名录铨则年代之目不坠。经序总则胜集之时足征。列传述则伊人之风可见。并钻析内经研镜外籍。参以前识验以旧闻。若人代有据则表为司南。声传未详则文归盖阙。秉牍凝翰志存信史。三复九思事取实录。有证者既标则无源者自显。庶行潦无杂于醇乳。燕石不乱于楚玉矣。其法苑等并皆有序。著述指订不复具抄焉。

  ·众经要览法偈二十一首一卷

  右一卷。武帝天监三年。沙门释道欢撰。僧祐三藏集记。注以为疑。故依旧编。

  ·宝云经七卷(见东录)

  ·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见李廓及宝唱录)

  ·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一云文殊师利说般若波罗蜜经见李廓录初出)

  右三经合一十一卷。天监年初。扶南国沙门曼陀罗。梁言弱声。大赍梵本经来贡献。虽事翻译未善梁言。其所出经文多隐质。共僧加婆罗于扬都译。

  ·阿育王经十卷(天监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于扬都寿光殿译初翻日帝躬自笔受。后委僧正慧超令继并译正讫。见宝唱录)

  ·孔雀王陀罗尼经二卷(第二出。与晋世帛尸利蜜译本同文小异。见宝唱录)

  ·文殊师利问经二卷(天监十七年。敕僧伽婆罗。于占云馆译袁昙允笔受。光宅寺沙门法云详定)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一卷

  ·菩萨藏经一卷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第二译。小胜前曼陀罗所出二卷者)

  ·舍利弗陀罗尼经一卷(此咒大有神力。若能持者。雪山八夜叉王常来拥护。所欲随心)

  ·八吉祥经一卷(若人闻此八佛名号。不为一切诸鬼神众难所侵)。

  ·十法经一卷(普通元年译)

  ·解脱道论十三卷(天监十四年于馆译)

  ·阿育王传五卷(天监年第二译与魏世出者小异)

  右一十一部合三十八卷。正观寺扶南沙门僧伽婆罗。梁言僧养。亦云僧铠。幼而颖悟十五出家。偏学阿毗昙心。具足以后广寻律藏。闻齐国弘法。随舶至都。住正观寺。为求那跋陀弟子。复从跋陀研精方等博涉多通。乃解数国书语。值齐氏季末道教陵夷。婆罗洁静身心外绝交故。大梁御宇搜访术能。以天监五年被敕征召。于扬都寿光殿及正观寺占云馆三处译上件经。其本并是曼陀罗从扶南国赍来献上。陀终没后。罗专事翻译。敕令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及袁昙允等笔受。天子礼遇甚厚道俗改观婆罗不畜私财。以其嚫施成立住寺。太尉临川王问曰。法师菜食为当鲑食。答云。菜食病时则索。又问今日何如。答曰。四大之身何时不病。王大悦。即为设食。并宝唱录及名僧传载。

  ·优娄频经一卷

  右一卷。唱录直云。天监十五年木道贤献上。更不辩由委。

  ·大乘顶王经一卷(亦云维摩儿经。第二译。与晋世竺法护大方等顶王经同本异出文少不等)

  右一经一卷。武帝世大同年。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梁言高空。辞齐入梁仍被留住。因译此经。

  ·金光明经七卷(承圣元年。于扬州正观寺及扬雄宅出。即第二译与梁世昙无谶所出者四品全别。又广寿量品后慧宝传萧梁笔受)

  ·弥勒下生经一卷(承圣三年。于豫章宝田寺。第二译为沙门慧显等名德十余僧出)

  ·仁王般若经一卷(第二出。与晋世法护出者少异同三年在宝田寺翻见真谛传)

  ·十七地论五卷(太清四年于富春陆元哲宅为沙门宝琼等二十余名德译)

  ·大乘起信论一卷(同四年在陆元哲宅出)

  ·中论一卷 

  ·如实论一卷

  ·十八部论一卷 

  ·本有今无论一卷

  ·三世分别论一卷(已上并四年同出)

  ·金光明疏十三卷(太清五年出)

  ·仁王般若疏六卷(太清三年出)

  ·起信论疏二卷(太清四年出) 

  ·中论疏二卷

  ·九识义记二卷(太清三年于新吴美业寺出)

  ·转法轮义记一卷(同三年出)

  右一十六部合四十六卷。武帝末世。至承圣年。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波罗末陀。梁言真谛。远闻萧主菩萨行化搜选名匠轨范圣贤。怀宝本邦来适斯土。所赍经论树叶梵文凡二百四十夹。若具足翻应得二万余卷。多是震旦先所未传。属梁季崩离不果宣吐。遇缘所出略记如前。后之所翻。复显陈录载序。其事多在曹毗三藏传文(房曰。僧祐云。道由人弘法待缘显。信哉。昔有人有法无缘不值时。今遇良时好缘而阙人无法。苍生可愍。良足悲夫)。

  ·众经要抄一部并目录八十八卷

  右一部八十八卷。天监七年十一月。帝以法海浩博浅识窥寻卒难该究。因敕庄严寺沙门释僧旻等。于定林上寺缉撰此部到八年夏四月方了。见宝唱录。

  ·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

  右一录四卷。天监十四年。敕安乐寺沙门释僧绍撰。绍略取祐三藏集记目录。分为四色。余增减之。见宝唱录。

  ·经律异相一部。并目录五十五卷(天监十五年敕撰)

  ·名僧传并序录目三十一卷

  ·众经饭供圣僧法五卷(二十五年)

  ·众经目录四卷(十七年)

  ·众经护国鬼神名录三卷(十五年)

  ·众经诸佛名三卷(十六年)

  ·众经拥护国土诸龙王名录三卷(十六年)

  ·众经忏悔灭罪方法三卷(或四卷。十六年并见宝唱录)

  右八部合一百七卷。帝以国土调适住持无诸灾障。上资三宝。中赖四天。下藉龙王众神祐助。如是种种世间苍生始获安乐。虽具有文散在经论。急要究寻难得备睹。故天监中频年降敕。令庄严寺沙门释宝唱等总撰集录以备要须。或建福攘灾。或礼忏除障。或飨神鬼。或祭龙王。诸所祈求帝必亲览。指事祠祷讫多感灵。所以五十年间兆民荷赖缘斯力也。

  ·大般涅槃子注经七十二卷

  右一部七十二卷。天监年敕建元寺沙门释法郎注。见宝唱录。

  ·摩诃般若波罗蜜子注经五十卷

  右五十卷。武帝萧衍年三十七即帝位。在位四十九年。年八十六。帝以庭荫早倾常怀哀感。每叹曰。虽有四海之尊。无以得申罔极。故留心释典。以八部般若是十方三世诸佛之母。能消除灾障荡涤烦劳。故采众经穷述注解。又亲讲读。冀藉兹胜福望得展。斯思慕频奉代舍身。每舍身时地为之震。相继斋讲不断法轮。于钟山起爱敬寺。青溪起智度寺。台内立至敬殿。景阳台立七庙室。月中再过设净馔。每至展拜及宗庙蒸尝。未曾不涕泗滂沱哀感。左右预从者莫不掩泪。普通八年造同泰寺成。楼阁殿台房廊绮饰陵云九级壮丽。魏永宁开大通门对同泰寺。因号大通。元年三月六日。驾每亲临幸寺礼忏。虽亿兆务殷。而卷不辍手。披览内外经论典坟。恒以夜达曙。自礼记古文周书左传老庄诸子论语孝经。往哲未详前儒所滞。悉皆训释。国学生数有限。兼又隔以贵贱。帝每欲招来后进。备斯善诱。故别置立五馆博士以引寒俊。致孔释二门郁然麻茂。前后有集百二十卷。著通史书苑等数千卷。年事虽尊自强不息。未明求衣坐以待旦。五更便出外殿。秉烛而省万机。流恩狱市多所弘恕。其有应罪重宪不可矜原。改容久之。焚香念佛。然后下敕。悲愍黎元慈恻若是。察奸擿伐有若通神。自非享宴不听音乐。后宫妃嫔并无罗绮。内殿小寝衣衾率素。布被莞席草屦葛巾。无余服玩。天监中便血味备断。日唯一食。食止菜蔬。蜀献芋蒻啖觉美。曰与肉何异。敕复禁之。帝王能然。信不思议菩萨君也。

  ·般若经抄十二卷

  右天监十六年。敕灵根寺沙门释慧令撰。见宝唱录。

  ·高僧传十四卷(并目录)

  右一部一十四卷。武帝世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皎学通内外善讲经律。著涅槃义十卷梵网戒等疏。并盛行世。为时所轨云。

  ·成实论类抄二十卷

  右天监年。优婆塞袁昙允撰。与齐文宣抄经相似。亦见唱录。

  ·法宝集二百卷(亦云法宝连壁)

  右一部二百卷。简文帝萧纲在储宫日。躬览内经指撝科域。令诸学士编写结连。成此部卷。以类相从。有同华林遍略惰学者省有过半之功。

  ·义林八十卷

  右一部八十卷。普通年敕开善寺沙门释智藏等二十大德撰。但诸经论有义例处悉录相从。以类聚之。譬同世林无事不植。每大法会。帝必亲览。以观讲论。宾主往还。理致途趣。如指掌也。

  ·内典博要三十卷

  右一部三十卷。湘东王记室虞孝敬撰该罗经论所有要事。备皆收录。颇同皇览类苑之流。敬法出家召命入关。亦更有著述云。然此博要亦是内学群部之要迳也。

  周

  ·众经要二十二卷 

  ·一百二十法门一卷

  右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兴隆释典崇重大乘。虽摄万机恒阐三宝。第内每(常共百法师。寻讨经论讲摩诃衍。遂命沙门释昙显等。依)大乘经撰菩萨藏众经要及一百二十法门。始从佛性终至融门。而开讲时即恒宣述。永为常则。以代先旧五时教迹。迄今流行山东江南。虽称学海轨仪揩则更无是过。乃至香火梵音礼拜叹佛悉是。

  ·五明论合一卷(一声论。二医方论。三工巧论。四咒术论。五符印论。周二年出)

  右一卷。明帝世。波头摩国三藏律师攘那跋陀罗。周言智贤。共阇那耶舍于长安旧城婆伽寺译。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传语。沙门智仙笔受。

  ·婆罗门天文二十卷(天和年出)

  右二十卷。武帝世。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周言法希。为大蒙宰晋荡公宇文护译。

  ·定意天子所问经五卷(出大集。天和六年译。沙门圆明笔受)

  ·大乘同性经四卷(亦云佛十地经。亦云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经。天和五年译。上仪同城阳公萧吉笔受)

  ·入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天和三年译。沙门圆明笔受)

  ·宝积经三卷(天和六年译。沙门道辩笔受)

  ·佛顶咒经并功能一卷(保定四年译。学士鲍永笔受)

  ·大云轮经请雨品第一百一卷(天和五年译。沙门圆明笔受。初出)

  右六经一十七卷。武帝世。摩伽陀国三藏禅师阇那耶舍。周言藏称。共二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为大蒙宰晋荡公宇文护。于长安旧城四天王寺译。柱国平高公侯伏侯寿为总监检校。

  ·金光明经更广寿量大辩陀罗尼品五卷(第二出在北胡坊归圣寺译。沙门智仙笔受)

  ·须跋陀罗因缘优波提舍经二卷(于四天王寺译。沙门圆明笔受)

  ·十一面观世音咒经并功能一卷(于四天王寺译。上仪同城阳公萧吉笔受)

  右三经合八卷。武帝世。优婆国三藏法师耶舍崛多。周言称藏。共小同学阇那崛多。为大蒙宰宇文护译。

  ·金色仙人问经二卷(于长安四天王寺译。上仪同萧吉笔受)

  ·妙法莲华经普门品重说偈一卷

  ·种种杂咒一卷 

  ·佛语经一卷(上三经并在益州龙渊寺译)

  右四经合五卷。武帝世。北天竺揵达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周言志德。于益州为总管上柱国谯王宇文俭译。沙门圆明笔受。

  ·释老子化胡传一卷 

  ·十八条难道章一卷

  右二卷。新州愿果寺沙门释僧[益*力]撰。[益*力]以像代邪正相参。季俗浇情易为趍竞。未辩真伪更递誉毁。今以十八条难捡三科遣释。则圣贤皎然凡俗见矣。其序略云。[益*力]以老子与尹喜西渡化胡。出家老子为说经戒。尹喜作佛教化。又称是鬼谷先生。撰南山四皓注。未善寻者莫不信从以为口实。异哉。此传君子尚不可罔。况贬大圣乎。今诚寻此说非直。人世差错假托名字。亦乃言不及义翻。辱老子意者。胜人君子不出此言。将是无识异道夸竞佛法。假托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传。后作此异论用迷凡俗。传而不习。夫子不许妄。作者凶老子所诫。此之巨患增长三涂。宜应纠正救其此失。然教有内外用生疑似。人有圣贤多迷本迹。今考校年月究寻人世。依内经外典。采群达诚言。区别真假。使一览便。

  ·见散华论八卷

  右八卷。扬州栖玄寺沙门释慧善撰。善工毗昙学以智度论。每引小乘以证成义。善故依文次第散释。譬诸星月助朗太阳。犹如众华缤纷而散。故名散华论也(论序略云然著)述之体贵言约而理丰。余颇悉诸。今覼缕者。正由斯[跳-兆+(轍-車)]。罕人谙练。是以角义殷勤逢文指掌。详揽君子想鉴鄙心焉。善太清季上江陵承圣。末入关在长安旧城崇华寺住。周蒙宰别供养敷演法胜。迄于寿终六十余矣。

  ·至道论一卷 

  ·淳德论一卷

  ·遣执论一卷 

  ·不杀论一卷

  ·去是非论一卷 

  ·修空论一卷

  ·影喻论一卷 

  ·法界宝人铭一卷(并序)

  ·厌食想文一卷 

  ·僧崖菩萨传一卷(保定二年于城都烧身。当烧身日数百里内人悉集看。肉骨俱尽唯留心在。天花瑞相具在传载。房亲验见)

  ·韶法师传一卷(赞赞)

  ·验善知识传一卷(拟陆果观音应验记)

  右一十二卷。武帝世。沙门释忘名著。名俗姓宗讳阙。殆南阳人。为梁竟陵王友。曾不婚娶。梁败出家改名上蜀。齐王入京请将谒。帝以元非沙门欲逼令反俗。并遣少保蜀郡公别书劝喻。报书云六不可。其后略云。沙门持戒心口相应。所列六条若有一诳。生则苍天厌之灵神殛之。死则铁钳拔之融铜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暗室。况乃明世。且乡国殄丧宗戚衰亡。贫道何人独堪长久。诚得收迹山中摄心尘外。支养残命敦修慧业。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称力行道随缘化物。此次愿也。如其不尔独处丘壑。安能愦愦久住阎浮地乎。有集十卷。文多清素语恒劝善。存质去华见重于世。

  ·三宝集一十一卷

  右一部一十一卷。武帝世沙门释净蔼。依诸经论撰出。弘赞大乘光扬像代。录佛法僧事。故云三宝集。蔼后厌身遂自捐命。其舍寿偈略云。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早令身自在。得身自在已。在在诸趣中。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又复业应尽。有为法皆然。三界皆无常。时来不自在。他杀及自死。终归如是处。智者所不乐。应当如是思。众缘既运凑。业尽于今日。凡三十余偈。山壁树叶血遍书已。然后舍命。

  ·二教论一卷

  右论一卷。武帝世。既崇道法欲齐三教。时俗纷然异端竞作。始以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召集德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余人于大殿上。帝升御筵。身自论义。欲齐三教。至二十日复集论义。四月十五日如前集议。到二十五日。司隶大夫甄鸾上笑道论。其例略云云。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评笑道论。以为不可。即于殿庭以火焚之。至九月沙门释道安慨然遂纂斯二教论以光至理。时以上帝。帝不能屈。于即并毁。其论中云。春秋左传曰。鲁庄公七年岁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星殒如雨。即周庄王十年也。庄王别传曰。遂寻易筮之云。西域铜色人出世。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灾也。案佛经如来四月八日入胎。二月八日生。亦二月八日成道。生及成佛皆放光明。而云出世。即成佛年也。周以十一月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乃与夏同。杜预用晋历算云。辛卯二月五日。安共董奉用鲁历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历算即二月八日也。又依什法师年纪及石柱铭。并与春秋符同。如来周桓王四年岁次乙丑生。桓王二十二年岁在癸未出家。庄王十年岁在甲午成佛。襄王十五年岁在甲申灭度。至今天和四年一千二百五年矣。房谓易筮云。铜色人出世。此即是生。安以为成佛。恐少乖谬耳。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一(译经齐梁周)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二(译经大随)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大隋录者。我皇帝受命四天护持三宝。承符五运宅此九州。故诞育之初神光耀室。君临已后灵应竞臻。所以天兆龟文水浮五色。地开泉醴山响万年。云庆露甘珠明石变。聋闻瞽视喑语躄行。禽兽见非常之祥。草木呈难纪之瑞。岂唯七宝独显金轮。宁止四时偏和玉烛。是以金光明经正论品云。因集业故得生人中。王领国土。故称人王。处在胎中诸天守护。或先守护然后入胎。三十三天各以己德分与是王。以天护故称为天子。赤若之岁黄屋驭时。土制水行兴废毁之。佛日火乘木运启年。号以开皇。可谓法炬灭而更明。否时还泰者也。其冬即有沙门智周等。赍西域梵经二百六十部。膺期而至。敕旨付司访人令翻。二年仲春即便就译。季夏诏曰。殷之五迁恐民尽死。是则以吉凶之士。制长短之命。谋新去故如农望秋。龙首之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兹。因即城曰大兴城。殿曰大兴殿。门曰大兴门。县曰大兴县。园曰大兴园。寺曰大兴善寺。三宝慈化自是大兴。万国仁风缘斯重阐。伽蓝郁跱兼绮错于城隍。幡盖腾飞更庄严于国界。法堂佛殿既等天宫。震旦神州还同净土。沙门济济。习六度以熏心。信士诜诜。修十善以为行。四海以之静浪。九服所以息尘。故地德既其显丕。天休自然畅朗。白鹿已见麒麟将降不遥。苍乌既翔。凤凰来仪非远。于是鼓腹黄齿。争买祇陀之园。击壤青衿。竞聚育王之土。浮图于焉间发。宝刹閦尔星罗。见即僧尼将二十万。支提寺宇向出四千。凡诸译经婆罗门道俗并见缉缀。此方缁儒十有九人。所翻新文及维旧本论传法戒合七十五部四百六十二卷结为皇隋大兴录目。流之遐代永作楷模。同轨光扬长存不朽。冀将来哲乘此踵修。庶述三宝之神功。遍娑婆而敷演。弘千佛之教法。历贤劫而无穷。

  大隋洋川郡守昙法智 一部(一卷经)

  沙门毗尼多流支 二部(二卷经)

  沙门那连提耶舍 八部(二十八卷经)

  沙门释僧就 一部(六十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 三十一部(一百六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上 三部(四十三卷经及录)

  沙门释灵裕 八部(三十卷论记)

  沙门释信行 二部(三十五卷三阶记)

  沙门释法经 一部(七卷录目)

  沙门释宝贵 一部(八卷经)

  沙门释僧粲 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僧琨 一部(三十一卷杂记)

  沙门释彦琮 六部(九卷论传录)

  沙门释慧影 四部(二十七卷智度解及论)

  广州司马郭谊 一部(二卷)

  儒林郎侯君素 一部(十卷传)

  晋王府祭酒徐同卿 一部(二卷论)

  翻经学士刘冯 一部(一卷内数术)

  敕有司撰 一部(十卷众经法式)

  大隋

  ·业报差别经一卷(开皇二年三月译是第二出。与罪业报应经大同小异)

  右一部一卷。元魏世婆罗门优婆塞瞿昙般若流支长子达摩般若。隋言法智。门世已来相传翻译。高齐之季为昭玄都。齐国既平佛法同毁。智因僧职转作俗官。册授洋州。洋川郡守大隋受禅。梵牒即来。显佛日之重兴。彰国化之冥应。降敕召智还使译经。即于大兴善寺翻出。智既妙善隋梵二言。执本自翻无劳传译。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智铉笔受。文辞诠序义理。日严寺沙门赵郡释彦琮制序。

  ·象头精舍经一卷(开皇二年二月译。第二出。与伽耶山顶经体同名异)

  ·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开皇二年七月译)

  右二部二卷。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毗尼多流支。隋言灭喜。既闻我皇兴复三宝。故能不远五百由延。振锡巡方来观盛化至止。便召入令翻经。即于大兴善寺译出。给事李道宝般若流支次子昙皮二人传译。大兴善寺沙门长安释法纂笔受为隋言。并整比文义。沙门彦琮并皆制序。

  ·大方等日藏经十五卷(开皇四年五月起翻。五年二月方讫。沙门智铉道邃慧献奉朝请庾质学士费长房笔受文义出大集)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开皇五年十月出。费长房笔受)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开皇三年正月出沙门智铉笔受。与文殊师利神力经胜金色光明德女经大净法门经体大译同名异)

  ·德护长者经二卷(开皇三年六月出。沙门慧琨笔受。一名尸利崛多长者经与申日兜本经月光童子经体大同译名异) 

  ·莲华面经二卷(开皇四年三月出)

  ·大云轮请雨经二卷(开皇五年正月出。是大云经第一百品)

  ·牢固女经一卷(开皇二年十二月出)

  ·百佛名经一卷(开皇二年十月出上四经六卷。并沙门寻献笔受)

  右八部二十八卷。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高齐昭玄统那连提耶舍。隋言尊称译。舍少出家。五天游四。大小诸国经六十余。但是释迦胜迹处所无不必践。既穷南海还反北天。复之茹茹。逢彼。国破。因入邺都。正值文宣。时始四十。舍之骨梗颇异奇伦。缘是文宣偏所待遇籍甚。既著理此统焉。时亦出经。备齐世录。齐被周灭仍憩漳滨。开皇元年新经至止。敕便追召。二年七月传送到京。见劳殷勤。即勒安处大兴善寺。给以上供为法重人。其年季冬就手翻译。沙门僧璨明芬给事李道宝学士昙皮等。僧俗四人。更递度语。京城大德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大兴善寺主沙门灵藏等。二十余德。监掌始末。至五年十月勘校讫了。舍九十余矣。至九年而卒。有别传。所译之经并沙门彦琮制序。

  ·新合大集经六十卷

  右一部六十卷。招提寺沙门释僧就。开皇六年新合。就少出家专宝坊学。依如梵本此大集经凡十万偈。若具足翻可三百卷。见今译经崛多三藏口每说云。于阗东南二千余里。有遮拘迦国。彼王纯信敬重大乘。诸国名僧入其境者并皆试练。若小乘学即遣不留。摩诃衍人请停供养。王宫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大经。并十万偈。王躬受持亲执键钥。转读则开香花供养。又道场内种种庄严。众宝备具。兼悬诸杂花时非时果。诱诸小王令入礼拜。彼土又称。此国东南二十余里。有山甚险。其内安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陀罗尼华聚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皆十万偈。国法相传防护守视。兼云有三灭定罗汉。在彼山窟寂禅冥卫。半月一月或有僧往山为罗汉净发。信哉神力固当实焉。须发剃还生入灭定不动。难思议福地获此宝任持。所冀今来明王睿主。种贤绍圣。弘法化君。写以传流。所统之内闻善尚传。故因叙载。然去圣将远凡识渐惛。不能总持随分撮写。致来梵本部夹弗全。略至略翻广来广译。缘是前哲支昙所翻及罗什出。或二十七。或复三十。或三十一卷轴匪定。就既宣扬每恒嗟叹。及睹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至今开皇复属耶舍译日藏经一十五卷。既并大集广本旧品。内诚欣跃。即依合之成六十轴。就虽附入未善精。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识度渊明。奉为皇后检校抄写。众经两藏遂更正就。所合名题甚为整顿。又今见翻。其间尚有是大集分。略撮都讫应满百卷。于本梵文三分将一。且夫土石末为细尘。无自持之力。及其结为坤阜。有生载之功。况条离林希盛荣。流舍源求广润。而可得乎。我皇帝之挺生。应天时顺地理。九州离隔出三百年。十万偈分将逾千祀。散经还聚。聚光大集之文。别壤遂通。通显大兴之国。非夫位握金轮化弘方等。先皇前帝弘化阐法。其孰并斯焉。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开皇七年七月起手。十二年二月讫功。沙门僧昙学士费长房刘凭等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开皇十三年四月起手。十六年六月讫沙门道邃等笔受)

  ·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开皇十五年七月起手。十六年十二月讫沙门僧琨等笔受)

  ·诸佛护念经十卷(开皇十四年十月起手。十二月讫沙门僧昙笔受)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开皇十三年八月翻。十四年九月讫。沙门僧昙等笔受)

  ·贤护菩萨经六卷(开皇十四年十二月起首。至十五年二月讫。沙门朗芬等笔受)

  ·贤善住天子所问经四卷(开皇十五年四月翻沙门道密等笔受)

  ·观察诸法行经四卷(开皇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翻。五月二十五日讫。学士费长房笔受)

  ·四童子经三卷(开皇十三年五月翻。七月讫。沙门僧琨笔受)

  ·诸法本无经三卷(开皇十五年六月翻。七月讫。学士刘凭等笔受)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开皇七年正月翻。三月讫。沙门僧昙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月上女经三卷(开皇十一年四月翻。六月讫。学士刘凭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善思童子经二卷(开皇十一年七月翻。九月讫。学士费长房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移识经二卷(开皇十一年十月翻。十二月讫。学士费长房笔受)

  ·譬喻王经二卷(开皇十五年五月翻。六月讫。沙门道邃等笔受)

  ·发觉净心经二卷(开皇十五年九月翻。十月讫。沙门僧琨等笔受)

  ·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开皇十五年十一月翻。十二月讫。沙门僧昙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大威灯仙人问疑经一卷(开皇六年正月翻二月讫。沙门道邃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文殊尸利行经一卷(开皇六年正月翻。二月讫。沙门僧昙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八佛名号经一卷(开皇六年五月翻。六月讫。沙门道邃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希有校量功德经一卷(开皇六年六月翻。其月讫。沙门僧昙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善恭敬师经一卷(开皇六年七月翻。八月讫。沙门僧昙等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一卷(开皇七年正月翻。二月讫。沙门僧昙等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不空罥索观世音心咒一卷(开皇七年四月翻。五月讫。沙门僧昙等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十二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一卷(开皇七年五月翻。其月讫。沙门僧琨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金刚场陀罗尼经一卷(开皇七年六月翻。八月讫。沙门僧琨等笔受。沙门彦琮制序)

  ·诸法最上王经一卷(开皇十五年十一月翻。四月讫。沙门明芬等笔受)

  ·入法界经一卷(开皇十五年七月翻。八月讫。沙门道密等笔受)

  ·商主天子问经一卷(开皇十五年八月翻。九月讫。学士费长房等笔受)

  ·出生菩萨经一卷(开皇十五年九月翻。其月讫。学士刘凭笔受)

  ·金光明经嘱累品银主品合一卷(凉世昙无谶翻四卷。梁世真谛翻六卷。并无周世嘱多翻五卷并无。此两品今有故后出也)

  右三十一部合一百六十五卷。北天竺揵达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隋言至德译。又云佛德。周明帝世武成年初。共同学耶舍崛多。随厥师主摩伽陀国三藏禅师阇那耶舍。赍经入国。师徒同学悉习方言。二十余年。崛多最善。同世在京及往蜀地。随处并皆宣译新经。或接先阙。文义咸允。时遭魔难世迫王威。建德三年逢毁二教。夏之七众俱俗一衣。崛多师徒亦被诱逼。既无结契捐命游方。弗惮苦辛弘化为务。值法陵灭遂爽本心。辞是梵人不从华服。秉固志节乞求反邦。国家依听以礼放遣。我脂那者实是阎浮之陆海也。为诸遐裔殊服异形咸所奔凑。其非乐土。宁感致斯。慕化而来来者容纳。思乡欲去去者弗违。还向北天路迳突厥。遇值中面他钵可汗。殷重请留因往复。曰周有成坏劳师去还。此无废兴幸安意住。资给供养当使称心。遂尔并停十有余载。师及同学悉彼先殂。唯多独在时属相州沙门宝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宝僧昙智照僧律等十有一人以)齐武平六年相继西游。往还七载。凡得梵经二百六十部。回到突厥闻周灭齐并毁佛法。退则不可进无所归。迁延彼间遂逢志德。如渴值饮若暗遇明。仍共寻阅所得新经。请翻名题勘旧录目。颇觉巧便有殊前人。暹等内诚各私庆幸。获宝遇匠得不虚行。同誓焚香共契宣译。大隋受禅佛法即兴。暹等赍经先来应运。开皇元年季冬届止。

  敕旨付司访人令翻。崛多四年方果入国。处之兴善将事弘宣。五年敕旨即令崛多。共婆罗门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又婆罗门毗舍达等道俗六人。令于内史内省翻梵古书及乾文等。于时广济寺唯独耶舍一人译经。至七年别敕崛多使兼翻经。两头来往。到十二年。翻书讫了合得二百余卷。进毕。尔时耶舍先已殁亡。仍敕崛多专主翻译。移法席就大兴善寺。更召婆罗门沙门达摩笈多并遣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翻。又僧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始末诠定旨归。其十四部本行集经七十六卷。并是余处。十一年前崛多自翻。沙门彦琮制序皆是。其十七部法炬经等八十九卷。十二年来在大兴善寺禅堂内出。沙门笈多高天奴兄弟等助。沙门明穆沙门彦琮。重对梵本。再更覆勘。整理文义。其外尚有九十余部。见在续翻讫随附录。仰惟如来金口一唱异类各蒙悟解。譬若日月耀天。迦叶阿难亲承梵音结集布乎皮牒。犹如炬烛朗夜。后汉迄今国俗殊别。宣译著在文言。状似荧灯照室。所冀石火之继太阳以影传光。津液法流沾润含识。庶无断绝。考论真伪本末。岂得同年而比校哉。

  ·增壹数四十卷(略诸经论所有数法。从一至十从十至百乃至千万有似敷林)

  ·佛性论二卷 

  ·众经录一卷

  右三部合四十三卷。相州前定国寺沙门释法上撰。上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簐-欠+几]人威能肃物。故魏齐世历为统都。所部僧尼咸二百万。而上网纪将四十年。当文宣时盛弘释典。上总担荷并得缉谐。内外阐扬黑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栋梁。景行既彰逸响遐被。致句丽国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怀正信崇重大乘。欲以释风被之海曲。然莫测法教始末缘由。自西徂东年世帝代。故从彼国件录事条。遣僧义渊乘帆向邺启发未闻。事条略云。释迦文佛入涅槃来。至今几年。又在天竺经历几年方到汉地。初到何帝年号是何。又齐陈国佛法谁先。从尔至今历几年帝。请乞具注。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刚般若等诸论。本谁述作。著论缘起灵瑞所由。有传记不。谨录咨审请垂释疑。上答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当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岁。穆王闻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至竟不还。以此为验。四十九年在世。灭度已来至今齐世武平七年丙申。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经法初来。魏晋相传至今。孙权赤乌年。康僧会适吴方弘教法。地持是阿僧佉比丘从弥勒菩萨受得。其本至晋安帝隆安年。昙摩谶于姑臧为河西王沮渠蒙逊译。摩诃衍论是龙树菩萨造。晋隆安年鸠摩什波至长安为姚兴译。十地论金刚般若论。并是僧佉弟婆薮槃豆造。至后魏宣武帝时。三藏法师菩提留支始翻。上答指订由缘甚广。今略举要以示异同。而上所服素纳袈裟一钵三衣外更无积聚。诸受请供感世利财。起一山寺名为合水。山之极顶造兜率堂。常愿往生觐睹弥勒。四事供养百五十僧。齐破法湮山寺弗毁。上私隐俗习业如常。常愿残年见三宝复。更一顶礼慈氏如来。业行既专精诚感彻。心如注水。遂属开皇至尊龙飞佛日还照。上果情愿病服袈裟。弟子杠舆升山寺顶。合掌三礼弥勒世尊。右绕三周讫还山下。奄然而卒。九十余矣。

  ·安民论一十二卷 

  ·陶神论一十卷

  ·因果论二卷 

  ·圣迹记二卷

  ·塔寺记一卷 

  ·经法东流记一卷

  ·十德记一卷 

  ·僧尼制一卷

  右八部合三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门释灵裕撰。裕即道凭法师之弟子也。轨师德量善守律仪。慧解钩深见闻弘博。兼内外学为道俗师。性爱传灯情好著述。可谓笃识高行沙门。观裕安民陶神因果。意在宣通无上法宝。而法大宝重光显实难。末代住持由乎释种。像运建立寄在帝王。所以骥尾之蝇能驰千里。修松之葛遂竦万寻。附托胜缘方申奇志。且夫京者大也。师者众也。大众所聚故曰京师。况今九壤会同六合齐统。主上方欲垂拱岩廊。无为而治。既为天下之用。还须天下之才。故召释弘僧征儒化俗。委政于士求巧于工。女织男耕各专其务。四民之业也。有司具存无所复厝。其戒律禅思讲说经论。转读法事五众之匠焉。典章未备故复广搜。开皇十年降敕所部。追裕入京至见阙庭。劳问殷重。方应攀龙鳞以布法云。使苍生蒙润。附凤翼以扬慧吹。令黔首获凉。到未几何。频辞请退。乃云。不习水土屡觉病增。十一年春放还归邺。房曰。夫能忘我乃能济时。今顾恋身形忘大利益。六亲聚落尚未能捐。三界处居理难出也。

  ·对根起行杂录三十二卷。

  ·三阶位别集录三卷。

  右二部合三十五卷。真寂寺沙门释信行撰。行魏州人。少而落采博综群经。蕴独见之明。显高蹈之迹。与先旧德解行弗同。不令声闻兼菩萨行。舍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沙弥上。门徒悉行方等。结净头陀乞食。日止一餐在道路行。无问男女率皆礼拜。欲似法华常不轻行。夫涅槃一理趣有万途。譬若帝京八方奔凑。涅槃亦尔。十方皆归。但路有艰夷。或迂或直。意迷其迳解翻成惑。心醒其途惑即为解。所以经言。众生未成佛。以菩提为烦恼。众生若成佛。以烦恼为菩提。信行此途。亦是万衢之一术也。但人爱同恶异。缘是时复致讥。此录并引经论正文。而其外题无定准的。虽曰对根起行幽隐。指体标榜于事少潜。来哲傥详幸知有据(开皇二十年敕断不听流行。想同箴勖)。

  ·众经录目七卷

  右一部七卷。开皇十四年。大兴善寺沙门释法经等二十大德奉敕撰。扬化寺沙门明穆。区域条分指踪綋络。日严寺沙门彦琮。覼缕缉维考校同异。故表略云。总计众经合有二千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二卷。凡为七轴。别录六卷。总录一卷。但法经等既未尽见。三国经本校验同异。今唯且据十余家录。删简可否总标纲纪。位为九录。区分品类。有四十二分九初六录三十六分。略示经律三藏大小之殊。粗显传译是非真伪之别。后之三录集传记注。前三分者并是西域圣贤所撰。以非三藏正经故为别录。后之三分并是此方名德所修。虽不类西域所制。莫非毗赞正经发明宗教。光辉前绪开进后学。故兼载焉。

  ·新合金光明经八卷

  右一部八卷。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开皇十七年合。贵即周世道安神足。玩阅群典见昔晋世沙门支敏度合两支两。竺一百五家首楞严五本。为一部作八卷。又合一支两竺三家维摩三本。为一部作五卷。今沙门僧就又合二谶罗什耶舍四家大集四本。为一部作六十卷。诸此合经文义宛具。斯既先哲遗踪。贵遂依承以为规矩。而金光明见有三本。初昙无谶译四卷。其次崛多译为五卷。又真谛译复为七卷。其序果云。昙无谶法师称金光明经。篇品阙漏。每寻文揣义。谓此说有征。而仇校无指永怀寤寐。梁武皇帝愍三趣之轮回。悼四生之漂没。泛宝舟以救溺。秉慧炬以照迷。大同年中敕遣直后张记等送扶南献使反国。仍请名僧及大乘诸论杂华经等。彼国乃屈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波罗末陀。梁言真谛。并赍经论恭膺帝旨。法师游历诸国故在扶南。风神爽悟悠然自远。群藏渊部罔不研究。太清元年始至京邑引见殿内。武皇躬申顶礼于宝云供养。欲翻经论寇羯凭陵。大法斯舛国难夷谧。沙门僧隐始得咨禀。法师译经经目果阙。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全别成为七卷。今新来经二百六十部内。其间复有银主陀罗尼品及嘱累品。更请崛多三藏出。沙门彦琮重覆校勘。故贵今分为八卷。品部究足始自乎斯。文号经王义称深妙。愿言幽显顶戴护持。

  ·十种大乘论一卷

  右一部一卷。大兴善寺沙门释僧粲撰。粲俗姓孙氏。陈留人。少出家尚游学。江河南北靡所不经。关陇西东触处皆履。涉历三国备齐陈周。诸有法筵无不必践。工难问善博寻。今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故著斯论光赞大乘。十种者一无障碍。二者平等。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并引经论成文。证据甚有轨辙。亦初学者巧方便门也。

  ·论场一部三十一卷

  右一部合三十一卷。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僧琨集。琨即周世释忘名之弟子。俗缘郑氏。性沉审善音声。今为二十五众教读经法主。搜括群经卷部连比。准诸杂论篇轴参差。引经说云。欲知智者意广读诸异论。缘是采摭先圣后贤所撰诸论。集为一部称曰论场。譬世园场则五果百谷。戏场则歌舞音声。战场则矛甲兵仗。道场则幡华宝盖种种庄严。今此论场。譬同于彼无事不有。披帙一阅览睹百家。自利利人物我同益也。

  ·达摩笈多传四卷 

  ·通极论一卷

  ·辩教论一卷 

  ·通学论一卷

  ·善财童子诸知识录一卷

  ·新译经序合一卷

  右六部合九卷。日严寺沙门释彦琮撰。琮俗缘李氏。赵郡柏仁人也。世号衣冠门称甲族。少而通敏才藻内融。识洞幽微情同水镜。遇物便晓事无再详。其论传辞并皆精洽通极者。破世诸儒不信因果。执于教迹好生异端。此论所宗佛理为极。辩教者。此明释典。宣真孔教弘俗论老子教不异俗儒灵宝等经则非儒摄。通学者劝诱世人遍师孔释。令知外内备识俗真。善知识者是大因缘。登圣超凡。不因知识无由达到。此劝于人广结知识若善财焉。

  ·述释道安智度论解二十四卷(并道安自制序)

  ·伤学论一卷 

  ·存废论一卷

  ·厌修论一卷

  右四部合二十七卷。舍卫寺沙门释慧影撰。影俗缘江氏。巴西人周世智度论师释道安义解之神趾。传灯注水继踵法轮。述而不作弘(摩诃衍。亦为二十五众主)潜形寺宇泛志慧流。迹罕人间情多物外。文锋出口理窟入神。观夫论兴厥意可睹。伤学论者为除谤法之愆存废。为防奸求之意厌修。令人改过服道者也。

  ·占察经二卷

  右一部二卷。检群录无目。而经首题云。菩提登在外国译。似近代出妄注。今诸藏内并写流传。而广州有一僧行塔忏法。以皮作二枚帖子。一书善字一书恶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好。得恶者不好。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杂。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开皇十三年。有人告广州官司云。其是妖。官司推问。其人引证云。塔忏法依占察经。自扑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太山崩。广州司马郭谊来京向岐州具状奏闻。敕不信占察经道理。令内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谊就宝昌寺问诸大德法经等。报云。占察经目录无名及译处。塔忏法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敕云。诸如此者不须流行。

  后有婆罗门来云。天竺见有经(出六根聚曰)。

  ·精异传十卷

  右一部十卷。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敕撰。

  ·通命论两卷

  右一部二卷。晋王府祭酒徐同卿撰。同卿以为儒教亦有三世因果之义。但以文言隐密理致幽微。先贤由来。未所辩立。卿今备引经史正文。会通运命归于因果。意欲发显儒教旨宗助佛宣扬。导达群品咸奔一趣。斯盖博识能洞此玄云。

  ·外内傍通比校数法一卷

  右一部一卷。翻经学士泾阳刘凭撰。凭内外学数术偏工。每以前代翻经算数比校术法颇有不同。故为斯演。其序略云。世之道艺有浅有深。人之禀学有疏有密。故寻算之用也则兼该大衍。其不思也则致惑三隅。然华夏数法自有三等之差。天竺所陈何无异端之例。然先译经并以大千称为百亿。言一由旬为四十里。依诸算计悉不相合。窃疑翻传之日彼此异音。指麾之际于斯取失。故录众经算数之法。与华夏相参。十十变之傍通对衍。庶拟翻译之次执而辩惑。既参经语故此录云。

  ·众经法式十卷

  右一部十卷。开皇十五年敕有司撰。斯盖帝王无方俯降。开导郡品匪隔释儒。隋梵通其一文。华夷会其殊俗。虽曰沙门服非夏服。人是华人。而大圣慈悲逆观遐代。垂教禁止助国防民。民不自治天授神主。主思政化拯济苍生。远离金言深怀顾托。所以大集经日藏分护法品。佛告频婆娑罗王。大王。汝等诸王于今现在及未来世乃至法住。于是时中一切佛法嘱付汝等。一切诸王应好拥护。若拥护者即是三世一切诸佛之大檀越。能持三世诸佛正法。是人命终生于他方净佛国土。若拥护者能令三宝久住不灭。若不拥护我法即灭。若法在世能令人天充满恶道减少。所以世界成坏要因诸佛。圣法兴毁必在帝王。故释论云。众生果报由菩萨有。胜天王经云。若佛如来不出世。一切众生受大苦。无复善道唯恶趣。但闻三涂苦恼声。将知世间值好国王。恒闻佛法是不思议。又德护长者经如来记云。月光童子于当来世佛法末时。于阎浮提脂那国内作大国王名为大行。彼王能令脂那国内一切众生住于佛法种诸善根。震旦脂那。盖梵楚夏耳。此称末者。正法既灭去佛渐遥。通言末法。计佛灭来至今已已始一千一百九十五年。依佛本行。正法五百像法千年。今当像末。依善见律。正像住世各一千年。今则当像初。既俱经律延促逐缘乃可承初。岂应据末。昔魏太武毁废之辰。止及数州弗湮经像。近遭建德周武灭时。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圣教灵迹削地靡遗。宝刹伽蓝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凡经十年不识三宝。当此毁时即是法末。所以人鬼哀伤天神悲惨。慧日既隐苍生昼昏。天启我皇乘时来驭。君临亿兆化被万邦。庶政咸新典章斯革。轻刑薄赋减役省徭。二十进丁两床输匹。含齿戴发俱喜泰平。既清廓两仪。即兴复三宝。开皇元年二月。京及诸州城居聚落。并皆创讫。至闰三月。诏曰。门下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殊途共致。朕伏膺道化念好清静其五岳之下宜各置僧寺一所。至七月。又诏曰。门下风树弗静隙影如流。空切欲报之心。徒有终身之慕。伏惟太祖武元皇帝。穷神尽性。感穹昊之灵。膺箓合图。开炎德之纪。魏氏将谢躬事经纶。周室勃兴同心匡赞。间开二代造我帝基积德累功福流后嗣。俾朕虚薄君临区有。追仰神猷事冥真寂。降生下土权变不常。用轮王之兵。申至仁之意。百战百胜为行十善。故以干戈之器。已类香华。玄黄之野。久同净国。思欲崇树宝刹经始伽蓝。增长福因微副幽旨。昔夏因治水尚且铭山。周曰巡游有因勒石。帝王纪事由来尚矣。其襄阳隋郡江陵晋阳。并宜立寺一所建碑颂德。庶使庄严宝坊。比虚空而不坏。导扬茂实。同天地而长久。所以每年至国忌日。废务设斋造像行道。八关忏悔奉资神灵。至八月。又诏曰。门下昔岁周道既衰群凶鼎沸。邺城之地寔为祸始。或驱逼良善。或同恶相济。兴言震悼日久逾深。永念群生蹈兵刃之苦。有怀至道兴度脱之业。物我同观愚智俱愍。思建福田神功祐助。庶望死事之臣。菩提增长。悖逆之侣。从暗入明。并究苦空咸拔生死。鲸鲵之观。化为微妙之台。龙蛇之野。永作颇梨之镜。无边有性尽入法门。可于相州战地建伽蓝一所立碑纪事。又民犯法处尽之人率为营斋。房曰。夫有国有征肇自上古。未见战场之所起立僧坊。死事之臣追为建福。决一人罪十奏乃行。其非大士应生金轮托降。祐含识于死伤之际。安庶类于扰攘之间。孰能若是。所以为善相继天下普颁。犹恐黎民惩恶未改将渐风化。开皇三年降敕旨云。好生恶杀王政之本。佛道垂教善业可凭。禀气含灵唯命为重。宜劝励天下同心救护。其京城及诸州官立寺之所。每年正月五月九月。恒起八日至十五日。当寺行道。其行道之日远近民庶。凡是有生之类。悉不得杀。至四年又敕旨。周武之时悉灭佛法。凡诸形像悉遣除之。号令一行多皆毁坏。其金铜等或时为官物。如有见存。并可付随近寺观安置。不得转有损伤。于时木石之像。皆将别用。有司亦存意知则移安。公寺私家遣迎供养。所以兴心厝意皆崇福基。布令吐言必怀善诱。至十一年。又诏曰。门下如来设教义存平等。菩萨用心本无差别。故能津梁庶品济渡群生。朕位在人王绍隆三宝。永言至理弘阐大乘。诸法豁然体无彼我。况于福业乃有公私。自今已后凡是营建功德。普天之内混同施造。随其意愿勿生分别。庶一切法门同归不二。十方世界俱至菩提。而日就月将营新稍广。但忆先惟往修旧未周。复代含识重忏悔云。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姓名。敬白十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一切诸法一切诸大贤圣僧。仰惟如来慈悲弘道垂教。救拔尘境济渡含生。断邪恶之源。开仁善之路。自朝及野咸所依凭。属周代乱常侮蔑圣迹。塔宇毁废经像沦亡。无隔华夷扫地悉尽。致使愚者无以导惛迷。智者无以寻灵圣。弟子往藉三宝因缘。今膺千年昌运。作民父母思拯黎元。重显尊容再崇神化。颓基毁迹更事庄严。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虽诚心恳到犹恐未周。故重勤求令得显出。而沉顿积年污毁非处。如此之事事由弟子。今于三宝前至心发露忏悔。周室除灭之时。自上及下。或因公禁或起私情。毁像残经慢僧破寺。如此之人罪实深重。今于三宝前悉为发露忏悔。敬施一切毁废经像绢十二万匹。皇后又敬施绢十二万匹。王公已下爰至黔黎。又人敬施钱百万。愿一切诸佛一切诸法一切诸大贤圣僧。为作证明。受弟子忏悔。于时台宫主将省府官僚诸寺僧尼县州佐史并京城宿老等并相劝率。再日设斋奉庆经像。日十万人。寺别敕使。香汤浴像。至十五年。以诸僧尼时有过失。内律佛制不许俗看。遂敕有司依大小乘众经正文诸有禁约沙门语处。悉令录出。并各事别。题本经名。为此十卷奖导出家。斯实大行菩萨国王。降意殷勤受佛遗嘱。怜愍黎庶恐溺三涂。慈普既弘化流无外致。今年五月群鹿来驯仁寿宫门。既奉明诏跃还山薮。百官表贺。至六月诏曰。朕比临朝听政。乃有群鹿来游。驯扰宫门前后非一。逼近人众安然不惊。但往经罹乱年世久远。圣人之法败绝不行。习俗生常专事杀害。朕自受灵命抚临天下。遵行圣教务存爱育。由王公等用心助朕宣扬圣法。所以山野之鹿今遂来驯。官人等但以至诚化导民俗自可。编户之人皆为君子。宜存心仁善副此休祥。房曰。夫宫门守卫兵仗肃严。行人远观犹怀畏惧。而山鹿野兽近狎弗惊者。良有以也。何但化沾行苇泽及昆虫而已哉。夫獐鹿生虫见树影动尚竖耳惊。况视槊仗乃入不怖。故膺圣化将欲表明。先致野虫心安隐耳。大智论云。人无杀心众生依附。涅槃经云。时有猎师追逐一鸽。是鸽惶怖至舍利弗影。犹故战栗。至如来影身心安隐恐怖即除。此则仁寿宫门。譬同佛影。大品经云。佛说般若。盲者得视。聋者能听。哑者能言。此则巡历太山。譬同般若。胜天王经云。转轮圣王出世则七宝常见。蓝田之山旧称产玉。近代旷绝书史弗闻。开皇已来出玉非一。又太府寺是国宝渊。碇二十余自变为玉。仁寿山所国之神灵。其山涧石复变为玉。地不爱宝。此则同于轮王相也。而晏子云。橘生江北化为枳。今大兴长安率栽橘树。况由来无华草药木。人难名记今并自形。诸此灵休章表备有。具左右史言事备刊。谨略要祥以明福应。庶奉法式释种。感君王慈育化焉。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二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三(大乘录入藏目)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大乘录者。菩萨藏也。教而明佛。则成道已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生不灭常住凝然。量等虚空形同实际。略而谈法。则是方等十二部经。八万四千微妙奥典。甚深秘密种种法门。位而论人。则有十地及三十心。备历四生遍游六道。猿猴鹿马蠕动蜎飞。无识不形无趣不受。烦恼则有五住地惑八万四千诸尘劳门。所行则四摄六度三十七助菩提。万德齐修二谛并习。利他损己无悔吝心。所受则三归十善八万律仪。悉皆奉持。乃至成佛济流如象渡水。游衢车驾大牛洽润。譬若大根承露。犹如大叶憩息。则止大涅槃城诸。如此文皆大乘也。自从后汉迄我大隋。其间译经凡十六代。所出之典。诸大小乘。或处经同缘人致别。或是世异而人出同。或止一翻或复重译。无问人撰传录集记。但是一言赞述三宝。语诚鄙野意在光扬。疑妄伪真注解论记。依括群目稷稗皆存。合彼金沙为其录体。可谓兰艾共箧龙蛇未分者焉。故斯大乘菩萨入藏。唯缄经戒及阿毗昙。譬海虽宽弗栖尸柩。况圆渊采捕弃蚌收珠。荆岭斫磨拾玉捐石。解玳瑁之文甲。脱犀象之角牙。集群白于众狐。摘藻羽于翡翠者也。今此藏目唯取有译失译单名。自余重翻同本别出。举一多卷编以为头。其外二三具注于下。情乐诵读任从所抄。简择集疑悉除伪妄。合有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依众录判附此大乘。未觌经身犹怀惟咎。庶后敏达贤智共同扇簸糠秕乎。

  大乘修多罗有译一 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大乘修多罗失译二 二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

  大乘毗尼有译三 一十九部(四十卷)

  大乘毗尼失译四 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大乘阿毗昙有译五 四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

  大乘阿毗昙失译六 二部(七卷)

  大乘修多罗有译第一 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

  ·大方等大集经六十卷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二十卷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广略殊)

  ·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

  ·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 

  ·般泥洹经二十卷

  ·菩萨璎珞经十四卷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 

  ·贤劫经十三卷

  ·贤劫三昧经十卷 

  ·新贤劫经十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佛名经十二卷 

  ·大灌顶经十二卷

  ·月灯三昧经十一卷 

  ·华手经十一卷

  ·十住断结经十卷 

  ·闲居经十卷

  ·大悲分陀利经八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正法华经十卷 

  ·妙法莲华经八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入楞伽经十卷 

  ·楞伽阿跋多罗经四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 

  ·新道行经十卷

  ·新小品经七卷 

  ·须菩提品经七卷

  ·明度无极经六卷(上五经同本别译异名)

  ·菩萨地持经十卷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十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诸佛护念经十卷 

  ·大阿育王经十卷(或无大字)

  ·观佛三昧经八卷 

  ·大萨遮尼乾子经八卷

  ·菩萨行方便境界经三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六度集经八卷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

  ·大乘宝云经八卷 

  ·密迹金刚力士经八卷

  ·金光明经八卷 

  ·海意经七卷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 

  ·法集经六卷

  ·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六卷

  ·不退转法轮经四卷 

  ·阿惟越致遮经四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

  ·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

  ·持心梵天所问经四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念佛三昧经六卷(或五卷) 

  ·大云经六卷(一名大方等无相经。或五卷)

  ·贤护菩萨经六卷 

  ·菩萨处胎经五卷

  ·长安品经五卷(亦名摩诃钵罗经) 

  ·大悲比丘经五卷

  ·深密解脱经五卷 

  ·吴品经五卷

  ·宝顶经五卷 

  ·如来恩智不思议经五卷

  ·菩萨本缘集经四卷

  ·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

  ·央掘魔罗经四卷

  ·圣善住天子所问经四卷

  ·如幻三昧经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观察诸法行经四卷 

  ·僧伽吒经四卷

  ·海龙王经四卷 

  ·新海龙王经四卷(上二经同本别译)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四卷

  ·伅真陀罗所问经三卷(或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持世经四卷(一名法印经) 

  ·持人菩萨所问经三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

  ·阿耨达龙王经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普超三昧经四卷 

  ·阿阇世王经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称扬诸佛功德经三卷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三卷(或二卷)

  ·菩萨藏经三卷 

  ·杂咒经三卷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 

  ·四童子经三卷

  ·僧伽罗刹集经三卷 

  ·诸法本无经三卷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三卷

  ·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或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毗摩罗诘经三卷(或云净名经凡四译)

  ·明度五十校计经二卷 

  ·净度三昧经二卷

  ·璎珞本业经二卷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诸佛境界经二卷

  ·中阴经二卷 

  ·大法鼓经二卷

  ·诸佛要集经二卷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一名决了诸法如幻三昧经)

  ·孛本经二卷 

  ·大乘同性经二卷

  ·诸法无行经二卷

  ·阿閦佛国经二卷(一名佛刹菩萨学成经或一卷)

  ·般舟三昧经二卷

  ·迦叶经二卷 

  ·无上依经二卷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 

  ·须真天子经二卷

  ·须真天子问四事经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宝如来三昧经二卷 

  ·无极宝三昧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大乘方便经二卷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大方广宝箧经二卷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自在王经二卷 

  ·奋迅王问经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道神足无极变化经二卷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超日明三昧经二卷 

  ·超日明经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顺权方便经二卷(一名转女身方便经)

  ·随权女经二卷 

  ·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孔雀王陀罗尼经二卷

  ·孔雀王杂咒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阿弥陀经二卷

  ·无量寿经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首楞严经二卷

  ·勇伏定经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 

  ·德护长者经二卷

  ·莲华面经二卷 

  ·大云轮请雨经二卷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 

  ·月上女经二卷

  ·善思童子经二卷(一名维摩儿经)

  ·大乘顶王经二卷

  ·大方等顶王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移识经二卷 

  ·道行般若经二卷

  ·譬喻王经二卷 

  ·发觉净心经二卷

  ·法镜经二卷 

  ·郁伽长者所问经二卷

  ·郁伽罗越问菩萨经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凡三译)

  ·猛施道地经一卷(亦直云猛施经)

  ·太子须大拏经一卷 

  ·太子慕魄经一卷

  ·金色王经一卷 

  ·无忧王经一卷

  ·摩诃摩耶经一卷 

  ·阿阇贳女经一卷

  ·大净法门经一卷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一卷

  ·须摩提菩萨经一卷(或无菩萨字)

  ·金益长者子经一卷 

  ·梵女守意经一卷

  ·差摩波帝受记经一卷

  ·独证自誓三昧经一卷(亦名如来自誓三昧经)

  ·月明菩萨经一卷(亦名日明童子经)

  ·灭十方冥经一卷 

  ·那维摩诘经一卷

  ·离垢盖经一卷 

  ·道行经一卷

  ·菩萨十住经一卷

  ·第一义五相略集经一卷 

  ·心明经一卷

  ·文殊师利发愿偈经一卷 

  ·慧明经一卷

  ·孛经抄集一卷 

  ·光味三昧经一卷

  ·十四意止经一卷(亦名菩萨十四意止经)

  ·月灯三昧经一卷(亦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亦名建慧三昧经)

  ·思惟要略经一卷 

  ·严净定经一卷(亦名序世经)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一卷(亦名无思议孩童菩萨经)

  ·尊胜菩萨入无量门陀罗尼经一卷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一卷(亦名问署经)

  ·佛说德光太子经一卷(亦名赖吒问光德太子经)

  ·幻士仁贤经一卷 

  ·宝施女经一卷(亦名须摩提法律经)

  ·三密底耶经一卷 

  ·施灯功德经一卷(亦名燃灯经)

  ·菩萨诃色欲经一卷 

  ·人本欲生经一卷

  ·佛医经一卷 

  ·人所从来经一卷

  ·佛从上所行世偈经一卷

  ·不增不减经一卷 

  ·众祐经一卷

  ·无量寿观经一卷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一卷

  ·分别业报略集经一卷 

  ·观世音观经一卷

  ·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一卷

  ·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一卷

  ·金刚上味陀罗尼经一卷

  ·无涯际持法门经一卷

  ·第一义法胜经一卷 

  ·正恭敬经一卷(亦名威德陀罗尼中说经亦名恭敬师经再译)

  ·惟明二十偈经一卷 

  ·鹿母经一卷

  ·鹿子经一卷 

  ·除恐灾患经一卷

  ·法没尽经一卷(亦名空寂菩萨所问经) 

  ·八吉祥经一卷

  ·小法没尽经一卷 

  ·十二门大方等经一卷

  ·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卷

  ·四不可思经一卷 

  ·诸德福田经一卷(亦直云福田经)

  ·过去佛分卫经一卷 

  ·出家功德经一卷

  ·成具光明定意经一卷(再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三译)

  ·须赖菩萨经一卷(亦直云须赖经再译)

  ·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亦名佛藏方等经再译)

  ·无量寿佛经一卷(再译)

  ·光世音大势至受决经一卷(亦名观世音菩萨受记经再译)

  ·普门品经一卷(再出) 

  ·老女人经一卷(亦名老母经亦名老母六英经再译)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一卷

  ·转有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无所悕望经一卷

  ·象步经一卷 

  ·象腋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大乘要慧经一卷 

  ·弥勒菩萨所问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一卷

  ·菩提无行经一卷 

  ·伽耶山顶经一卷

  ·象头精舍经一卷(上四经同本别译异名)

  ·一切法高王经一卷 

  ·诸法勇王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慧印三昧经一卷 

  ·慧三昧经一卷

  ·如来智印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决定总经一卷 

  ·谤佛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睒本经一卷 

  ·睒子经一卷

  ·孝子睒经一卷 

  ·菩萨睒经一卷

  ·佛说睒经一卷(上五经同本别译异名)

  ·乳光佛经一卷 

  ·犊子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佛遗日摩尼宝经一卷 

  ·大宝积经一卷

  ·摩诃衍宝严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无畏德女经一卷

  ·阿阇世王女阿术达经一卷

  ·阿阇世王女无忧施经一卷(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十二因缘经一卷 

  ·贝多树下思惟经一卷

  ·闻城十二因缘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龙施菩萨本起经一卷 

  ·龙施女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了本生死经一卷 

  ·异了本生死经一卷

  ·稻芉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

  ·菩萨十地经一卷 

  ·庄严菩提心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观虚空藏菩萨经一卷

  ·虚空藏菩萨经一卷 

  ·虚空藏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长者子制经一卷 

  ·制经一卷

  ·逝童子经一卷 

  ·菩萨逝经一卷

  ·逝经一卷(上五经同本别译异名) 

  ·离垢施女经一卷

  ·无垢施菩萨分别经一卷

  ·得无垢女应辩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弥勒成佛经一卷 

  ·弥勒受决经一卷

  ·弥勒下生经一卷

  ·弥勒当来生经一卷(已上四经同本别译异名)

  ·月光童子经一卷 

  ·月明童子经一卷

  ·申日经一卷 

  ·申日兜本经一卷

  ·失越经一卷(上五经同本别译异名) 

  ·转女身经一卷

  ·无垢贤女经一卷 

  ·腹中女听经一卷

  ·胎藏经一卷 

  ·不庄校女经一卷(上五经同本别译异名)

  ·无量门微密持经一卷

  ·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卷

  ·阿难目佉尼诃离陀罗尼经一卷

  ·舍利弗陀罗尼经一卷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上五经同本别译异名)

  ·业报差别经一卷

  ·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 

  ·牢固女经一卷

  ·百佛名经一卷 

  ·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

  ·大威灯仙人问疑经一卷

  ·文殊尸利行经一卷 

  ·八佛名号经一卷

  ·希有校量功德经一卷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一卷

  ·不空罥索观世音心咒经一卷

  ·十二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一卷

  ·金刚场陀罗尼经一卷

  ·诸法最上王经一卷 

  ·商主天子问经一卷

  ·出生菩提经一卷

  大乘修多罗失译录第二 二百三十四部 四百一卷

  ·出要经二十卷 

  ·阿惟越致转经十八卷

  ·摩诃衍经十四卷 

  ·大忍辱经十卷

  ·佛名经十卷 

  ·杂咒集十卷

  ·行道经十卷 

  ·方广十轮经七卷

  ·大方便报恩经七卷 

  ·梵王请问经五卷

  ·三昧王经五卷 

  ·佛本行经五卷

  ·佛从兜率降中阴经四卷

  ·魔王请问经四卷 

  ·七佛经四卷

  ·佛名经三卷 

  ·大梵天王请转法轮经三卷

  ·释提桓因所问经三卷

  ·大方广如来性起经三卷

  ·菩萨本行经三卷

  ·法华光瑞菩萨现寿经三卷

  ·普贤菩萨答难二千经三卷

  ·大通方广经三卷(世注为疑)

  ·优婆夷净行经二卷(亦云净行经)

  ·不思议功德经二卷(亦云功德经)

  ·大吉义咒经二卷

  ·九十五种道杂类神咒经二卷

  ·菩萨梦经二卷 

  ·诸经佛名经二卷

  ·濡首菩萨经二卷 

  ·十方佛名经二卷

  ·文殊问经二卷 

  ·哀泣经二卷

  ·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

  ·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经二卷

  ·深断连经二卷 

  ·弘道经二卷

  ·菩萨名经二卷 

  ·梵天请佛千首经二卷

  ·诸经菩萨名二卷 

  ·密迹力士经二卷

  ·无明罗刹喻集经二卷 

  ·阿那含经二卷

  ·杂譬喻经二卷 

  ·毗罗三昧经二卷

  ·像法决疑经二卷 

  ·初波罗耀经二卷

  ·善王皇帝经二卷(世注为疑)

  ·虚空藏菩萨问持经几福经一卷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一卷

  ·度诸佛境界光严经一卷

  ·善臂菩萨所问经一卷

  ·菩萨修行经一卷(亦名威势长者问观身行经)

  ·大本藏经一卷 

  ·无端底总持经一卷

  ·菩萨投身饿虎起塔因缘经一卷

  ·菩萨本行经一卷

  ·一切施主所行檀波罗蜜经一卷

  ·贤首菩萨二百问经一卷

  ·受十善戒经一卷 

  ·文殊观经一卷

  ·频婆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一卷

  ·菩萨宿缘经一卷 

  ·大意经一卷

  ·内藏大方等经一卷

  ·天王太子辟罗经一卷 

  ·太子法慧经一卷

  ·是光太子经一卷 

  ·长者法志妻经一卷

  ·法志女经一卷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一卷

  ·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一卷

  ·观世音所说行法经一卷

  ·师子月佛本生经一卷

  ·功德庄严王八万四千岁请佛经一卷

  ·持身菩萨经一卷(亦直云持身经)

  ·金刚女菩萨经一卷 

  ·善意菩萨经一卷

  ·法华三昧经一卷 

  ·佛宝三昧经一卷

  ·金刚三昧经一卷

  ·金刚三昧本性清净不坏不灭经一卷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问法身经一卷

  ·文殊师利权变三昧经一卷(亦直云权变经)

  ·宾头卢为王说法经一卷 

  ·弥勒经一卷

  ·十佛因缘经一卷 

  ·八部佛名经一卷

  ·八吉祥神咒经一卷 

  ·八阳经一卷

  ·十吉祥经一卷 

  ·贤首经一卷(亦名贤首夫人经)

  ·小安般三昧经一卷 

  ·小阿阇世经一卷

  ·小须赖经一卷 

  ·甚深大回向经一卷

  ·四无畏经一卷

  ·菩萨十沤和经一卷(亦直云十沤和经)

  ·贤者五福德经一卷 

  ·六法行经一卷

  ·菩萨常行经一卷 

  ·菩萨等行经一卷

  ·善德经一卷 

  ·阿陀三昧经一卷

  ·阿多三昧经一卷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一卷

  ·佛印三昧经一卷 

  ·百宝三昧经一卷

  ·药师琉璃光佛经一卷

  ·长者音悦经一卷(一名长者音悦不兰迦叶经一名音悦经)

  ·提谓经一卷 

  ·十思惟经一卷

  ·分别六情经一卷 

  ·阿质国王经一卷

  ·三昧王三昧经一卷

  ·八菩萨四弘誓经一卷

  ·大光明菩萨百四十八愿经一卷

  ·堕迦罗问菩萨经一卷

  ·大悲观世音经一卷 

  ·菩萨诸苦行经一卷

  ·瑞应观世音经一卷

  ·功德宝光菩萨问护持经一卷

  ·自在王菩萨问如来境界经一卷

  ·目佉经一卷 

  ·萨罗经一卷

  ·菩萨道地经一卷

  ·等入法严经一卷(亦直云法严经)

  ·方等决经一卷 

  ·大行六波罗蜜经一卷

  ·赞七佛偈经一卷

  ·慈仁问八十种好经一卷

  ·阿弥陀佛偈一卷

  ·后出阿弥陀佛偈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广略异)

  ·阿弥陀鼓音声陀罗尼经一卷

  ·阿难见水光瑞经一卷

  ·迦旃延偈经一卷(一名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百二十章)

  ·杂华经一卷 

  ·五百偈经一卷

  ·三乘经一卷 

  ·前世三转经一卷

  ·银色女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太子护经一卷 

  ·和休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善法方便陀罗尼经一卷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阿阇世王受决经一卷

  ·采莲违王上佛受决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师子奋迅菩萨所问经一卷

  ·华积陀罗尼经一卷

  ·华聚陀罗尼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定行三昧经一卷

  ·佛遗定行经一卷(一名摩诃目连所问经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随愿往生经一卷

  ·惟无三昧经一卷(一名惟务三昧经)

  ·清净法行经一卷

  ·龙种尊佛国变化经一卷

  ·四事解脱经一卷

  ·四事解脱度人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定慧普遍国土神通菩萨经一卷

  ·观世音十大愿经一卷

  ·观世音三昧经一卷

  ·大乘莲华马头罗刹经一卷 

  ·阴马藏经一卷

  ·阴马藏光明经一卷

  ·身土国王所问治国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空净三昧经一卷(一名空静大感应经)

  ·般若得经一卷 

  ·三世三千佛名经一卷

  ·三千佛名经一卷 

  ·十方佛名功德经一卷

  ·现在十方佛名经一卷

  ·千五百佛名经一卷 

  ·千佛名经一卷

  ·现在千佛名经一卷 

  ·过去千佛名经一卷

  ·当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一卷

  ·南方佛名经一卷 

  ·贤劫五百佛名经一卷

  ·五百七十佛名经一卷

  ·龙树劝发诸王要偈经一卷

  ·百七十佛名经一卷 

  ·杂譬喻经一卷

  ·同号佛经一卷

  ·六菩萨名亦当诵持经一卷

  ·摩诃神咒经一卷 

  ·大总持神咒经一卷

  ·思益神咒经一卷 

  ·十方佛神咒经一卷

  ·七佛所结麻油述咒经一卷

  ·七佛神咒经一卷

  ·降魔神咒经一卷

  ·华积陀罗尼神咒经一卷

  ·威德陀罗尼神咒经一卷

  ·陀罗尼句经一卷

  ·集法悦舍苦陀罗尼经一卷

  ·陀邻钵咒经一卷

  ·诸天王所说陀罗尼经一卷

  ·四天王神咒经一卷

  ·金刚十二使咒经一卷 

  ·请金刚咒经一卷

  ·金刚随意所乐一切皆得咒经一卷

  ·金刚如所愿一切胜咒经一卷

  ·金刚结界咒经一卷

  ·金刚小心除灭诸怨咒经一卷

  ·金刚请梦咒经一卷

  ·大神母结誓咒经一卷

  ·护诸比丘咒经一卷

  ·十二因缘结缕神咒经一卷

  ·伊洹法愿咒经一卷

  ·六字大陀罗尼经一卷

  ·移山神咒经一卷 

  ·和摩结神咒经一卷

  ·解日厄神咒经一卷 

  ·六神名神咒经一卷

  ·六字神咒经一卷 

  ·幻师跋陀神咒经一卷

  ·幻师波陀咒经一卷

  ·摩尼罗亶神咒经一卷

  ·檀持罗麻油述神咒经一卷

  ·麻油述神咒经一卷

  ·摩尼罗亶神咒案经一卷

  ·医王惟娄延神咒经一卷(一名阿难所问医王惟娄延咒经)

  ·龙王咒水浴经一卷

  ·十八龙王神咒经一卷

  ·请雨止雨神咒经一卷

  ·嚫水神咒经一卷 

  ·咒水经一卷

  ·咒土经一卷 

  ·咒药经一卷

  ·咒毒经一卷 

  ·血气神咒经一卷(一云取血气)

  ·咒时气咒经一卷 

  ·咒小儿经一卷

  ·咒龋齿经一卷(一云咒虫齿一云咒齿)

  ·咒齿痛经一卷 

  ·咒牙痛经一卷

  ·咒牙疼经一卷 

  ·咒眼痛经一卷

  ·咒眼赤经一卷 

  ·除辟贼害咒经一卷

  ·咒贼经一卷 

  ·卒逢贼结带咒经一卷

  ·七佛安宅神咒经一卷

  ·五方龙王神咒经一卷

  ·三归五戒神王名经一卷

  大乘毗尼有译录第三 一十九部 四十卷

  ·优婆塞戒经十卷 

  ·菩萨戒经八卷

  ·佛藏经四卷 

  ·梵网经二卷

  ·宝梁经二卷 

  ·菩萨藏经一卷

  ·决定毗尼经一卷 

  ·佛悔过经一卷

  ·菩萨悔过经一卷

  ·文殊师利悔过经一卷(亦名文殊师利五体悔过经)

  ·舍利弗悔过经一卷(亦直云悔过经)

  ·清净毗尼方广经一卷

  ·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

  ·寂调所问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菩萨戒本一卷(再译有两本)

  ·优婆塞戒本一卷

  ·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合一卷

  ·三归及优婆塞二十二戒文一卷(亦名优婆塞戒)

  ·菩萨斋法一卷(一名正斋一名持斋)

  ·菩萨戒一卷 

  ·菩萨斋经一卷(一名贤首菩萨斋法经)

  大乘毗尼失译录第四 一十二部 一十四卷

  ·大方广三戒经三卷 

  ·法律三昧经一卷

  ·菩萨内戒经一卷

  ·阿惟越致菩萨戒经一卷

  ·三曼陀颰陀罗菩萨经一卷

  ·菩萨波罗提木叉经一卷

  ·颰陀悔过经一卷 

  ·菩萨受斋经一卷

  ·净业障经一卷 

  ·在家菩萨戒一卷

  ·在家律仪一卷

  ·优婆塞优婆夷离欲具行二十二戒一卷

  大乘阿毗昙有译录第五 四十九部 二百三十八卷

  ·大智度经论一百卷

  ·摄大乘释论十五卷(亦十二卷。真谛再译致有广略)

  ·十地经论十二卷

  ·十住毗婆沙经论十二卷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十卷 

  ·大庄严论十卷

  ·菩萨善戒经十卷 

  ·菩萨地经十卷

  ·菩萨地持论八卷(上三经论同本别译异名)

  ·宝积经论四卷 

  ·佛性论四卷

  ·中论四卷 

  ·宝性论四卷

  ·金刚般若经论三卷 

  ·僧佉论三卷

  ·胜思惟经论三卷 

  ·中边论三卷

  ·摄大乘本论三卷

  ·摄大乘本论二卷(上二论同本别译广略殊)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论二卷(一名伽耶顶经论)

  ·大丈夫论二卷 

  ·佛阿毗昙论二卷

  ·顺中论二卷 

  ·百论二卷

  ·入大乘论二卷 

  ·如实论二卷

  ·涅槃须跋论二卷 

  ·优婆塞五学略论二卷

  ·大涅槃经论一卷 

  ·三具足经论一卷

  ·遗教经论一卷 

  ·法华经论一卷

  ·转法轮经论一卷

  ·宝髻菩萨四法论一卷

  ·无量寿经论一卷 

  ·业成就论一卷

  ·三无性论一卷 

  ·十二门论一卷

  ·方便心论一卷 

  ·反质论一卷

  ·堕负论一卷 

  ·求那摩底随相论一卷

  ·成就三乘论一卷 

  ·十二因缘论一卷

  ·正说道理论一卷 

  ·一输卢迦论一卷

  ·宝行王正论一卷 

  ·百字论一卷

  ·意业论一卷 

  ·破外道四宗论一卷

  ·破外道涅槃论一卷 

  ·唯识论一卷(再译)

  ·回诤论一卷 

  ·大乘起信论一卷

  大乘阿毗昙失译录第六 二部 七卷

  ·大乘优波提舍五卷 

  ·发菩提心论二卷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三(大乘录入藏目)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四(小乘录入藏目)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小乘录者。声闻藏也。教而辩佛。则王宫诞生襁褓扶持乳哺鞠养。乘羊车而诣学。试伎术而成婚。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四十九年处世说法。年七十九。于双树间右胁而卧入般涅槃。的而论法则是契经。或止九部。或十一部。四含杂藏及以毗昙。谈人则名声闻缘觉四果四向五方七便。剃除须发舍俗出家。局在天人弗该余趣。烦恼则五盖十缠九十八使。所行则四圣谛十二因缘。检摄七支防守三业。所受禁制则三归十戒二百五十及五百戒。唯尽一形弗通后世。自调身口匪涉利他。入理水之浅深。譬兔马之浮渡。出街衢之游戏。驾羊鹿之卑车。洽露润之少多。若中小之根叶。休疲怠之苏息憩非真之化城。诸如此文皆小乘也。依四阿含生经出曜贤愚譬喻众杂契经。或十行五行一纸半纸。首称如是后唱奉行。诸此派分动成万卷。世情逐末多竞散抄。非唯损功深乖源本。但群录注。其有流出别生之徒。如观世音出妙法华。善时鹅王生正法念。今并不载。唯四部律僧尼戒心要略威仪羯磨杂法。世人尽习故备列之。其是经中离析行者。本部既具无假重罗。所益既微所烦处广。粗计其省。纸出一万经向二千。今之编收大部别卷。检非流出者。总有五百二十五部。都合一千七百一十二卷。集为小乘入藏正目。房识浅见狷寻阅多遗。庶传照法炬明贤。幸供除烬添油也。

  小乘修多罗有译一

  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

  小乘修多罗失译二

  三百一十七部四百八十二卷

  小乘毗尼有译三

  三十九部二百八十五卷

  小乘毗尼失译四

  三十一部六十七卷

  小乘阿毗昙有译五

  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

  小乘阿毗昙失译六

  一十部二十七卷

  小乘修多罗有译录第一 一百八部 五百二十七卷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中阿含经六十卷(今有六十九经。离出别行)

  ·增壹阿含经五十卷(今有四十三经。离出别行)

  ·杂阿含经五十卷(今有一百四十四经。离出别行)

  ·杂譬喻三百五十首二十五卷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今有一十八经。离出别行)

  ·贤愚经一十六卷(今有五经离出别行)

  ·杂宝藏经一十卷 

  ·杂譬喻经一十卷

  ·普曜经八卷(或六卷今有十二经别行)

  ·蜀普曜经六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撰集百缘经七卷 

  ·修行经七卷(今有十四经别行)

  ·修行道地经六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法句喻本末集经六卷(或五卷)

  ·生经五卷(今有五十经别行) 

  ·禅法要经五卷(或三卷)

  ·百喻集经四卷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

  ·太子本起瑞应经二卷

  ·修行本起经二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禅秘要经三卷 

  ·阴持入经二卷

  ·中起本经二卷 

  ·四阿含慕抄二卷

  ·达磨多罗禅经二卷

  ·旧杂譬喻集经二卷 

  ·义足经二卷

  ·法句集经二卷 

  ·毗耶娑问经二卷

  ·大道地经二卷 

  ·贾客经二卷

  ·大安般经二卷 

  ·小本起经二卷

  ·禅法要解经二卷

  ·阿兰若习禅法经二卷

  ·坐禅三昧经二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不净观禅经修行方便二卷

  ·摩登伽经二卷 

  ·舍头谏经一卷

  ·太子二十八宿经一卷

  ·虎耳意经一卷(上四经同本别译异名)

  ·本相猗致经一卷

  ·缘本致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杂藏经一卷

  ·鬼问目连经一卷 

  ·饿鬼报应经一卷

  ·目连说饿鬼因缘经一卷(上四经同本别译异名)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卷

  ·阿难分别经一卷

  ·弟子慢为耆域述经一卷

  ·分别经一卷(上四经同本别译异名) 

  ·大十二门经一卷

  ·四十二章经一卷(再译) 

  ·小十二门经一卷

  ·百六十品经一卷 

  ·十二游经一卷

  ·治禅病秘要经一卷 

  ·大安般经一卷

  ·安般守意经一卷 

  ·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

  ·般泥洹经一卷 

  ·当来变经一卷

  ·难提迦罗越经一卷 

  ·普义经一卷

  ·奈女耆域经一卷

  ·净饭王般涅槃经一卷 

  ·沙门果证经一卷

  ·佛为菩萨五梦经一卷(一名佛五梦经。一名太子五梦经)

  ·马王经一卷 

  ·请宾头卢法一卷

  ·八师经一卷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

  ·四部喻经一卷 

  ·三品修行经一卷

  ·七法经一卷 

  ·阿毗昙五法行经一卷

  ·雁王经一卷 

  ·四愿经一卷

  ·雁王五百雁俱经一卷 

  ·五法经一卷

  ·诫罗云经一卷

  ·妇人遇辜经一卷(亦云遇对经)

  ·给孤独明德经一卷(亦云给孤独氏经)

  ·长者辩意经一卷(亦云辩意长者所问经)

  ·胞胎受身经一卷(亦云胞胎经) 

  ·四自侵经一卷

  ·释六十二见经一卷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一卷

  ·七女本经一卷(亦直云七女经) 

  ·大迦叶本经一卷

  ·阿难四事经一卷 

  ·所欲致患经一卷

  ·法受尘经一卷 

  ·禅行法想经一卷

  ·诫王经一卷 

  ·摩诃目连本经一卷

  ·四天王经一卷 

  ·贫女为王夫人经一卷

  ·五福施经一卷 

  ·优多罗经一卷(亦云优多罗母经)

  ·镜面王经一卷 

  ·应供法行经一卷

  ·摩诃王经一卷 

  ·察微王经一卷

  ·阿阇世王问五逆罪经一卷(亦直云阿阇世经或无罪字)

  ·阿难念弥经一卷 

  ·居士请僧福田经一卷

  ·观行不移四事经一卷 

  ·庐夷亘经一卷

  ·廅罗王经一卷 

  ·檀若经一卷

  ·梵皇经一卷

  ·龙王兄弟陀暹逻诫王经一卷

  ·五盖疑结失行经一卷

  ·小郁伽经一卷

  ·舍利弗目连游诸国经一卷(亦直云游诸四衢经)

  ·目连上净居天经一卷 

  ·解无常经一卷

  ·城喻经一卷 

  ·耆阇崛山解经一卷

  小乘修多罗失译录第二 三百一十六部 四百八十二卷

  ·杂譬喻经八十卷 

  ·法句譬喻经三十八卷

  ·别译杂阿含经二十卷 

  ·杂数经二十卷

  ·那先譬喻经四卷 

  ·长阿含经三卷

  ·兴起行经二卷(一名十缘经) 

  ·十二因缘经二卷

  ·太子试艺本起经二卷

  ·善信神咒经二卷 

  ·善信女经二卷

  ·那先比丘经二卷(或一卷) 

  ·难提释经一卷

  ·无垢优婆夷问经一卷

  ·造立形像福报经一卷 

  ·法常住经一卷

  ·优填王经一卷(亦云作佛形像经)

  ·懈怠耕者经一卷(亦云作佛形像经)

  ·阿难得道经一卷

  ·阿难七梦经一卷 

  ·阿难般泥洹经一卷

  ·舍利弗目连泥洹经一卷

  ·佛入涅槃金刚力士哀恋经一卷

  ·迦叶赴佛涅槃经一卷(一名佛般涅槃迦叶赴佛经)

  ·佛灭度后棺敛葬送经一卷(一名比丘师经或云师比丘经)

  ·灌佛经一卷

  ·摩诃刹头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罗云忍经一卷(亦云忍辱经)

  ·五十五法诫经一卷(一名行经) 

  ·八法行经一卷

  ·给孤独四姓家问应受施经一卷

  ·忧堕罗迦叶经一卷 

  ·出家因缘经一卷

  ·弟子本行经一卷 

  ·三品弟子经一卷(一名弟子学有三辈经)

  ·四部本文经一卷 

  ·四辈经一卷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一卷

  ·见正经一卷(一名生死变识经) 

  ·长者贤首经一卷

  ·贤者手力经一卷

  ·荷雕阿那含经一卷(一名呵调阿那含经)

  ·十二贤者经一卷(一名十二贤经)

  ·有贤者法经一卷

  ·五无反复经一卷(亦名有反复经)

  ·四妇因缘经一卷

  ·五百婆罗门问有无经一卷

  ·黑氏梵志经一卷 

  ·道德果证经一卷

  ·发意向正经一卷

  ·晓所诤不解经者经一卷

  ·阿含正行经一卷(亦云正意经)

  ·沙门分卫见怪异经一卷

  ·摩诃遮曷游经一卷

  ·五恐怖世经一卷(一名大厥弥经)

  ·摩诃厥弥难问经一卷(一名大厥弥经)

  ·大鱼事经一卷 

  ·心情心识经一卷

  ·失道得道经一卷 

  ·頞多和多耆经一卷

  ·外道诱质多长者经一卷

  ·梵摩难国王经一卷

  ·佛为阿支罗迦叶说自他作苦经一卷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一卷 

  ·中心经一卷

  ·魔试佛经一卷

  ·龙王兄弟经一卷(一名降龙王经一名难龙王经)

  ·外道仙尼说度经一卷

  ·沙曷比丘功德经一卷

  ·佛为年少婆罗门说知善不善经一卷

  ·佛为拘罗长者说根熟经一卷

  ·奇异道家难问住处经一卷

  ·佛说外道深染说离欲经一卷

  ·须摩提长者经一卷 

  ·长者难提经一卷

  ·十二品生死经一卷 

  ·年少王经一卷

  ·谏王经一卷(亦云大小谏王经) 

  ·末罗王经一卷

  ·罗提坻王经一卷(亦云罗提狎王经)

  ·摩达国王经一卷 

  ·普达王经一卷

  ·揵陀国王经一卷 

  ·天王下作猪经一卷

  ·坚心正意经一卷(亦直云坚意经)

  ·佛大僧大经一卷 

  ·耶只经一卷

  ·十二头陀经一卷(一名沙门头陀经)

  ·木槵子经一卷 

  ·锡杖经一卷

  ·栴檀树经一卷 

  ·奇异道家难问法本经一卷 

  ·贫穷老公经一卷(或无公字)

  ·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一卷

  ·越难经一卷(或作曰字) 

  ·旃陀越国王经一卷

  ·自爱不自爱经一卷(亦直云自爱经) 

  ·无上处经一卷

  ·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一卷

  ·勒苦泥犁经一卷(亦直云泥犁经)

  ·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一卷

  ·僧护因缘经一卷 

  ·护净经一卷

  ·时非时经一卷(亦云时经) 

  ·让德经一卷

  ·始造浴佛时经一卷 

  ·度梵志经一卷

  ·新岁经一卷(一名直进学经) 

  ·惟流王经一卷(亦直云惟留经)

  ·未曾有经一卷 

  ·诸大地狱果报经一卷

  ·罪业报应经一卷 

  ·三小劫经一卷

  ·劝进学道经一卷(亦直云进学经) 

  ·观身九道经一卷

  ·八总持经一卷 

  ·禅思满足经一卷

  ·八正八邪经一卷 

  ·大蛇譬喻经一卷

  ·说阿难持戒经一卷(亦云阿难受持经)

  ·阿难问何因缘持戒见世间贫示现道贫经一卷 

  ·鬼子母经一卷

  ·十善十恶经一卷(亦云贫富善恶所起经)

  ·惟娄王师子湩譬喻经一卷

  ·调达经一卷(亦名调达喻经)

  ·摩诃健陀经一卷(亦名尽信比丘经)

  ·目连问经一卷

  ·摩诃目连与佛角能经一卷

  ·舍利弗叹度女人经一卷

  ·树提伽经一卷 

  ·堕迦经一卷

  ·五王经一卷 

  ·解慧微妙经一卷

  ·八大人觉章经一卷 

  ·五方便经一卷

  ·弟子死复生经一卷 

  ·须多罗入胎经一卷

  ·堕落优婆塞经一卷

  ·罗汉迦留陀夷经一卷

  ·罗汉遇瓶沙王经一卷 

  ·二十八天经一卷

  ·为寿尽天子说法经一卷(亦云命尽天子经)

  ·阿鸠留经一卷 

  ·庾伽三摩斯经一卷

  ·阿阇世王问嗔恨从何生经一卷

  ·韦提希子月夜问夫人经一卷

  ·爱欲声经一卷(亦云爱欲一声经)

  ·说善恶道经一卷 

  ·度世护身经一卷

  ·瓜甲取土经一卷(一名瓜头土经。一名瓜甲擎土譬经)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一卷

  ·堕释迦牧牛经一卷 

  ·佛本行经一卷

  ·自见自知为知为能尽结经一卷

  ·有四求经一卷 

  ·便贤者坑经一卷(坑或作旃字)

  ·两比丘得割经一卷 

  ·所非汝所经一卷

  ·道德舍利日经一卷

  ·舍利日在王舍国经一卷

  ·独居思惟自念止经一卷

  ·问所明种经一卷

  ·欲从本相有经一卷(亦云欲从本经)

  ·独坐思惟意中生念经一卷

  ·如是有诸比丘经一卷

  ·比丘所求色经一卷 

  ·色为非常念经一卷

  ·色比丘念本起经一卷

  ·比丘一法相续经一卷 

  ·善恶意经一卷

  ·有二力本经一卷 

  ·有三力经一卷

  ·有四力经一卷 

  ·有五力经一卷

  ·道有比丘经一卷 

  ·不闻者类相聚经一卷

  ·无上释为故世在人中经一卷

  ·身为无有反复经一卷

  ·师子畜生王经一卷

  ·阿须伦子婆罗门经一卷

  ·婆罗门子名不侵经一卷

  ·生闻婆罗门经一卷(亦名生门梵志经)

  ·有陆竭经一卷 

  ·署杜乘婆罗门经一卷

  ·佛在拘萨罗国经一卷

  ·佛在优填国经一卷

  ·是时自梵守经一卷

  ·婆罗门不信重经一卷

  ·佛告舍曰经一卷

  ·说人自说人骨不知腐经一卷

  ·栴檀调佛经一卷 

  ·恶人经一卷

  ·难提和难经一卷(亦云难提和罗经)

  ·四姓长者难经一卷(亦云四姓长者经) 

  ·析佛经一卷

  ·阿难等各第一经一卷(一名阿难迦叶舍利弗等各说第一)

  ·理家难经一卷 

  ·迦留多王经一卷

  ·梵志阇孙经一卷 

  ·波达王经一卷

  ·悲心悒悒经一卷 

  ·趣度世道经一卷

  ·萨和达王经一卷 

  ·痴注经一卷

  ·和达经一卷 

  ·分八舍利经一卷

  ·悉昙慕经一卷 

  ·钵呿沙经一卷

  ·告法验经一卷 

  ·瓶沙王经一卷

  ·有无经一卷

  ·须耶越国贫人经一卷(一名须耶越国贫人赁剔头经)

  ·坏喻经一卷 

  ·妖怪经一卷

  ·阿般计泥洹经一卷(一名周射计泥洹经)

  ·四非常经一卷 

  ·五失盖经一卷

  ·要真经一卷 

  ·本无经一卷

  ·十五德经一卷 

  ·父母因缘经一卷

  ·金轮王经一卷 

  ·慧行经一卷

  ·未生怨经一卷 

  ·内外无为经一卷

  ·道净经一卷 

  ·七事本末经一卷(一名七事行本经)

  ·耆域四术经一卷 

  ·五盖离疑经一卷

  ·太子智止经一卷 

  ·苦相经一卷

  ·须佛得度经一卷 

  ·由经一卷

  ·分然洹国迦罗越经一卷

  ·义决法事经一卷 

  ·沤和七言禅利经一卷

  ·三失盖经一卷

  ·王舍城灵鹫山要直经一卷

  ·思道经一卷 

  ·佛在竹园经一卷

  ·法为人经一卷 

  ·道意经一卷

  ·陀贤王经一卷 

  ·阿夷比丘经一卷

  ·比丘三事经一卷 

  ·五母子经一卷

  ·沙弥罗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玉耶经一卷(一名长者诣佛说子妇不恭敬经一名七妇经)

  ·阿漱达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灌腊经一卷(一名般泥洹后四辈灌腊经) 

  ·盂兰盆经一卷

  ·报恩奉盆经一卷(上三经同本别译异名)

  ·摩登女经一卷(一名摩邓女经一名阿难为蛊道所咒经)

  ·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一卷(上二经同本别译异名)

  ·道地中要语章经一卷

  ·安般行道经一卷 

  ·道德章经一卷

  ·佛本记经一卷 

  ·口传劫起尽经一卷

  ·父子因缘经一卷 

  ·卢至长者经一卷

  ·灯指因缘经一卷

  ·优波斯那优婆夷经一卷

  ·怛和尼百句经一卷

  ·世间珍宝经一卷(一名世间所望珍宝经) 

  ·处处经一卷

  ·十八泥犁经一卷 

  ·慢法经一卷

  ·分明罪福经一卷 

  ·地狱经一卷

  ·衰利经一卷 

  ·八方万物无常经一卷

  ·六衰事经一卷 

  ·弟子事佛吉凶经一卷

  ·首至问佛十四事经一卷

  ·孝子报恩经一卷(或直云孝子经) 

  ·十八难经一卷

  ·三毒事经一卷 

  ·群生偈经一卷

  ·十二因缘章经一卷 

  ·百八爱经一卷

  ·七漏经一卷 

  ·五十二章经一卷

  ·三界人天身量及寿经一卷

  ·天地象经一卷(亦名诸天经) 

  ·度量天地经一卷

  ·略说禅要句经一卷 

  ·法观经一卷

  ·止寺中经一卷 

  ·禅法经一卷

  ·阿那律念复生经一卷

  ·阿那律七念章经一卷 

  ·禅数经一卷

  ·治禅鬼魅不安经一卷

  ·禅定方便次第法经一卷 

  ·小道地经一卷

  ·数息事经一卷 

  ·深息知身偈经一卷

  ·禅经偈一卷 

  ·内身观章经一卷

  ·数练意章经一卷 

  ·受食思惟经一卷

  ·内禅波罗蜜经一卷 

  ·十二门禅经一卷

  ·形疾三品风经一卷 

  ·佛治意经一卷

  ·佛治身经一卷 

  ·身相经一卷

  ·禅要诃欲品经一卷 

  ·明识谛观经一卷

  ·五苦章句经一卷 

  ·五浊经一卷

  ·胸有卍字经一卷 

  ·法灭尽经一卷

  ·贫女难陀经一卷

  ·定行三昧经一卷(一名摩目连问经)

  ·五龙悔过护法经一卷(一名空慧悔过经亦名五龙悔过经)

  ·最妙胜定经一卷 

  ·相国阿罗呵经一卷

  ·救护身命济人病苦厄经一卷

  ·阿秋那三昧经一卷 

  ·铸金像经一卷

  ·四身经一卷。  小乘毗尼有译录第三

   三十九部 二百八十五卷

  ·十诵律六十一卷

  ·十诵律五十九卷(上二律同梵文别译诵名异)

  ·四分律六十卷 

  ·摩诃僧祇律四十卷

  ·五分律三十卷 

  ·解脱律二十二卷

  ·善见律毗婆沙十八卷 

  ·鼻奈耶十卷

  ·摩德勒伽十卷 

  ·遗教法律三昧经二卷

  ·十诵律释杂事问二卷

  ·决正诸部毗尼二卷

  ·十诵僧尼要事羯磨二卷

  ·杂问律事二卷

  ·佛临般涅槃略说遗教诫经一卷

  ·十诵僧戒本一卷

  ·十诵羯磨杂事并要一卷

  ·僧祇比丘戒本一卷

  ·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

  ·僧祇杂羯磨法一卷 

  ·四分僧戒本一卷

  ·四分尼戒本一卷 

  ·四分杂羯磨一卷

  ·五分僧戒本一卷 

  ·五分尼戒本一卷

  ·五分羯磨法一卷 

  ·解脱戒本一卷

  ·沙弥威仪一卷 

  ·三品悔过法一卷

  ·诫具经一卷 

  ·优婆塞五戒相一卷

  ·经律分异记一卷

  ·比丘二百六十戒三部合异一卷

  ·三乘无当律一卷 

  ·比丘诸禁律一卷

  ·四部律所明轻重物名一卷

  ·比丘戒本所出本末一卷 

  ·诸律解一卷

  ·二百五十戒经一卷 

  ·衣服制法一卷

  ·揵稚法一卷

  小乘毗尼失译录第四 三十一部 六十七卷

  ·毗尼母八卷

  ·出律仪要二十二卷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八卷

  ·大比丘威仪经一卷

  ·大爱道比丘尼经二卷

  ·摩诃比丘经一卷(亦云真伪沙门经)

  ·迦叶禁戒经一卷 

  ·舍利弗问经一卷

  ·优波离问经一卷 

  ·应行律经一卷

  ·戒消灾经一卷

  ·犯戒罪报轻重经一卷(亦直云犯罪经)

  ·大沙门羯磨一卷

  ·大戒经一卷 

  ·比丘波罗提木叉一卷

  ·异出比丘威仪经一卷 

  ·沙弥威仪经一卷

  ·沙弥尼十戒经一卷 

  ·沙弥离戒经一卷

  ·沙弥离威仪经一卷

  ·五部威仪所服经一卷 

  ·威仪经一卷

  ·优婆塞五戒经一卷 

  ·优婆塞五法经一卷

  ·优婆塞威仪经一卷 

  ·道本五戒经一卷

  ·六斋八戒经一卷 

  ·五戒报应经一卷

  ·贤者五戒经一卷 

  ·贤者威仪经一卷

  小乘阿毗昙有译录第五 二十一部 三百五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一百九卷(或六十卷或八十四卷)

  ·迦旃延阿毗昙八揵度三十卷

  ·舍利弗阿毗昙三十卷 

  ·成实论二十四卷

  ·俱舍释论二十二卷 

  ·出曜论一十九卷

  ·阿毗昙心论十六卷 

  ·俱舍论本十六卷

  ·毗婆沙阿毗昙十四卷

  ·杂阿毗昙毗婆沙十四卷

  ·杂阿毗昙心十三卷 

  ·阿毗昙心十三卷

  ·杂心十一卷(上四论同本别译广略异) 

  ·解脱道论十三卷

  ·婆须蜜论十卷 

  ·立世阿毗昙十卷

  ·法胜阿毗昙七卷 

  ·阿毗昙心五卷

  ·阿毗昙心四卷(上二论同本别译广略异) 

  ·四谛论四卷

  ·三法度论三卷(再译) 

  ·金七十论二卷

  ·俱舍论偈一卷 

  ·明了论一卷

  ·遗教论一卷

  小乘阿毗昙失译录第六 十部 二十七卷

  ·众事分阿毗昙十二卷 

  ·三弥底论四卷

  ·甘露味阿毗昙二卷 

  ·分别功德论三卷

  ·辟支佛因缘论一卷 

  ·六足阿毗昙一卷

  ·十六无漏心解一卷 

  ·十报法三统略一卷

  ·断十二因缘解一卷 

  ·旨解一卷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四

  历代三宝记卷第十五

  上开皇三宝录表

  臣房言。臣闻有功于国史录其勋。有政于民碑传其德。况如来大圣化洽无穷而不垂美。百王流芳千载者也。臣窃寻览。自汉魏已来代有翻译。而录目星散经多失源。世罕缀修时致间绝。缘此佛以正法付嘱国王。是知教兴寄在帝主。伏惟陛下应运秉图。受如来记。绍轮王业。统阎浮提。愍世间昏开慧日照。广缉经像大启伽蓝。阐解脱之门。导天人之路。建善舟楫济拔苍生。斯实旷古一代盛欤。岂臣庸微轻敢妄述。但昔毁废臣在染衣。今日兴隆还参法侣。时事所接颇预见闻。因纲历世佛法缘起。始自姬周庄王甲午佛诞西域后汉明皇永平丁卯经度东岁。迄今开皇太岁丁巳。历一千二百七十四载。其间灵瑞帝主名僧代别。显彰名开皇三宝录。凡十五卷。庶法无隐冀经有弘。不任下情惶悚战惧。轻冒奉表上录以闻。伏愿天慈垂神降省谨言。

  开皇三宝录总目序

    开皇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大兴善寺翻经学士臣成都费长房上

  窃惟三宝所资四生蒙润而世有兴毁。致人自升沉。兴则福业恒感天堂轮王人主。毁则罪报常受地狱饿鬼畜生。论益物深无过于法。何者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故胜天王般若经云。若供养法即供养佛。是知法教津流乃传万代。佛僧开导止利一时。故贤劫之兴千佛同其化。修短之寿四圣异其年。虽复住世延促有殊。取其宣扬弘法无别。莫不煎熬爱海济含识以趣涅槃。錾凿慢山度苍生以会般若。然般若玄寂。非因声难以通。声必托形。不藉相无由显。所以境称忍刹。总百亿之须弥。世号娑婆。统三千之国土。区分三界五浊之秽土沙。形别六道二乘之鄙羊鹿。大圣慈愍俯降迦毗。丈六金容应王宫之里。三十二相炳太子之身。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四十九载处在世间。假以言音方便演畅。无染之法金口自宣。一音敷扬万类各解。机缘匪一教有尘沙。阿难总持渧无遗失。譬别器水泻之异瓶。双树入般涅槃。迦叶王城结集。一千罗汉迭察迭书。著之叶皮布乎天竺。五百中国各共奉持。十六大王皆同拥护。后汉之始方届脂那。帝世交参十有六代。翻彼域语作此方言。相承迄今五百余祀。古旧二录条目残亡。士行道安创维其缺。尔来间有祖述不同。各纪一方互存所见。三隅致隔故多失疑。又齐周陈并皆翻译。弗刊录目靡所遵承。兼值毁焚绝无依据。赖我皇帝维地柱天。澄静二仪廓清六合。庭来万国化摄九州。异出遗文莫不皆萃。臣幸有遇属此休时。忝预译经禀受佛语。执笔暇隙寝食敢忘。十余年来。询访旧老。搜讨方获。虽粗缉缀犹虑未周。广究博寻求敬俟来俊。今之所撰集。略准三书以为指南。显兹三宝。佛生年瑞依周夜明。经度时祥承汉宵梦。僧之元始城堑栋梁。毗赞光辉崇于慧皎。其外傍采隐居历年国志典坟僧祐集记诸史传等仅数十家。擿彼翠零成斯纪翮。扇之千载风于百王。共秉智炬之光。照时昏暗。同传法流之润。洽世燋枯。阐我皇猷导开厥始。昔结集之首。并指在某国城。今宣译之功。理须各宗时代。故此录体率举号。称为汉魏吴及大隋录也。失译疑伪。依旧注之人。以年为先。经随大而次。有重列者。犹约世分总其华戎。黑白道俗合有一百九十七人。都所出经律戒论传。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千二百三十五卷。位而分之为十五轴。一卷总目。两卷入藏。三卷帝年。九卷代录。代录编鉴经翻译之少多。帝年张知佛在世之遐迩。入藏别识教小大之浅深。昔姬潜之鼎出现。彰汉室之将隆。近周毁之法重兴。显大隋之永泰。佛日再照。起自大兴之初。经论冥归。发乎开皇之始。事扶理契。合此会昌。述纪所由。因斯而作。所以外题称曰开皇三宝录云。其卷内甄为历代纪。

  开皇三宝纪卷第一  帝年上周秦

  合二十六主四百八十一年

  周 庄王 十五年(今止取六年入纪九年佛生)

  僖王 五年

  惠王 二十五年

  襄王 三十三年

  倾王 六年

  匡王 六年(四年佛入涅槃)

  定王 二十一年

  简王 十四年

  灵王 二十七年

  景王 二十五年

  敬王 四十三年(二十六年。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宝塔)

  元王 八年

  真定王 二十八年

  孝王 十五年

  威列王 二十四年

  元安王 二十六年

  夷列王 七年

  显圣王 四十八年

  顺静王 六年

  赧王 五十九年

  秦 昭襄王 五年

  孝文王 一年

  庄襄王 三年

  始皇帝 三十七年

  二世皇帝 三年

  始皇帝子 四十六日

  开皇三宝录卷第二(帝年前汉次新后汉)

  合二十六主四百一十四年

  (前汉) 高帝 十二年(都长安)

  惠帝 七年

  吕后摄 八年

  文帝 二十三年

  景帝 十六年

  武帝 五十四年

  昭帝 十三年

  宣帝 二十五年

  元帝 十六年

  成帝 二十六年

  哀帝 六年

  平帝 五年

  新 王莽 十七年(治长安)

  更始帝 二年(亦长安)

  (后汉) 光武帝 二十三年(都雒阳)

  明帝 十八年(十年译经)

  章帝 十三年

  和帝 十七年

  殇帝 一年

  安帝 十九年

  顺帝 十九年

  冲帝 一年

  质帝 一年

  桓帝 二十一年

  灵帝 二十二年

  献帝 三十年

  开皇三宝录卷第三(帝年下魏晋宋齐梁周大隋)

  合四十五主三百八十一年

  魏 文帝 七年(都雒阳)

  明帝 十三年

  齐王 十四年

  高贵乡公 六年

  元帝 五年

  (西晋) 武帝 二十六年(都雒阳)

  惠帝 十六年

  怀帝 六年

  愍帝 四年(都长安)

  (东晋)元帝 六年(都建康)

  明帝 三年

  成帝 十七年

  康帝 二年

  穆帝 十七年

  哀帝 四年

  海西公 五年

  简文帝 二年

  孝武帝 二十四年

  安帝 二十二年

  恭帝 一年

  宋 武帝 三年(都建康)

  前废帝 一年

  文帝 三十年

  孝武帝 九年

  中废帝 一年

  明帝 八年

  后废帝 五年

  顺帝 二年

  齐 高帝 五年(都建康)

  武帝 十年

  废帝 半年

  新安王 半年

  明帝 四年

  东昏侯 二年

  南康王 一年

  梁 武帝 四十八年(都建康)

  简文帝 二年

  孝元帝 四年(都江陵)

  (西魏) 齐王 二年(都长安)

  周 略阳王 二年(都长安)

  明帝 三年

  武帝 十八年

  宣帝 二年

  静帝 十年

  (大隋) 开皇来 十七年(都大兴)

  开皇三宝录卷第四(译经后汉)总一十二人

  合三百五十九部(五百七十五卷)

  (后汉)沙门迦叶摩腾 一部(一卷经)

  沙门竺法兰 五部(十六卷经)

  沙门安世高 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经律)

  沙门支娄迦谶 二十一部(六十三卷经)

  优婆塞都尉安玄 二部(三卷经)

  沙门竺佛朔 二部(三卷经)

  沙门支曜 十一部(十二卷经)

  沙门康巨 一部(一卷经)

  清信士严佛调 七部(十卷经)

  沙门康孟详 六部(九卷经)

  沙门释昙果 一部(二卷经)

  沙门竺大力 一部(二卷经)

  诸失译经 一百二十五部(二百五十九卷经咒)

  开皇三宝录卷第五(译经魏吴)总道俗一十人

  合三百七十一部。五百六卷

  魏沙门昙柯迦罗 一部(一卷戒)

  沙门康僧铠 二部(四卷经)

  沙门昙帝 一部(一卷羯磨)

  沙门白延 六部(八卷经)

  沙门支强梁接 一部(六卷经)

  沙门安法贤 二部(五卷经)

  吴沙门维只难 二部(六卷经)

  沙门竺律炎 三部(三卷经)

  优婆塞支谦 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经)

  沙门康僧会 一十四部(二十九卷经及注)

  诸失译经 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经)

  开皇三宝录卷第六(译经西晋)总道俗一十三人

  合四百五十部。七百一十七卷

  (西晋)沙门竺法护 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经戒)

  沙门疆梁娄至 一部(一卷经)

  沙门安法钦 五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无罗叉 一部(二十卷经)

  清信士聂承远 三部(四卷经)

  沙门竺叔兰 二部(五卷经)

  承远子清信士道真 五十四部(六十六卷经及目录)

  沙门白法祖 二十三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立 四部(十三卷经)

  优婆塞卫士度 一部(二卷经)

  沙门支敏度 二部(十三卷经)

  沙门释法炬 一百三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经)

  沙门支法度 四部(五卷经)

  诸失译经 八部(一十五卷经)

  开皇三宝录卷第七(译经东晋)总道俗二十七人

  合二百六十七部。五百六十四卷

  (东晋)沙门帛尸梨蜜多罗 三部(十一卷经咒)

  沙门支道根 二部(七卷经)

  沙门康法邃 一部(七卷经)

  沙门竺昙无兰 一百一十部(一百一十二卷经咒戒)

  沙门康道和 一部(三卷经)

  沙门迦留陀伽 一部(一卷经)

  沙门僧伽提婆 五部(一百一十七卷经论)

  沙门卑摩罗叉 二部(五卷律杂事)

  沙门昙摩 一部(二卷律要)

  沙门佛驮跋陀罗 一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经戒论)

  沙门释法显 六部(二十四卷经戒论传)

  沙门只多蜜 二十五部(四十六卷经)

  外国居士竺难提 二部(三卷经)

  沙门释法力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嵩公 三部(三卷经)

  沙门释退公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法勇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慧远 十四部(二十五卷论赞)

  沙门释僧敷 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昙诜 二部(六卷注论)

  沙门支道林 七部(七卷论旨归)

  沙门竺僧度 一部(一卷旨归)

  沙门释道祖 四部(四卷目录)

  沙门支敏度 一部(一卷都录)

  沙门康法畅 一部(一卷论)

  沙门竺法济 一部(一卷传)

  沙门释昙微 二部(二卷论旨归)

  诸失译经 五十三部(五十六卷经咒)

  开皇三宝录卷第八(译经二秦)总一十六人

  合一百六十三部。九百一十四卷

  (符秦)沙门昙摩持 二部(二卷戒法坛文)

  沙门释慧常 一部(一卷戒本)

  沙门昙摩蜱 一部(五卷经)

  沙门鸠摩罗佛提 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摩难提 五部(一百一十四卷经论集)

  沙门僧伽跋澄 三部(二十七卷经)

  沙门僧伽提婆 三部(五十卷阿毗昙等)

  沙门释道安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经注及解志录)

  (姚秦)沙门竺佛念 一十三部(八十六卷经论)

  沙门昙摩耶舍 二部(二十三卷经阿毗昙)

  沙门弗若多罗 一部(五十八卷律)

  沙门鸠摩罗什 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经论传)

  沙门佛驮耶舍 四部(六十九卷经律戒)

  沙门释僧睿 一部(一卷经录目)

  沙门释僧肇 四部(四卷论)

  沙门释道恒 一部(一卷论)

  开皇三宝录卷第九(译经乞伏西秦沮渠北凉元魏高齐陈氏)总二十七人

  合二百四部(九百一十七卷)

  (乞伏西秦)沙门圣坚 十四部(二十一卷经)

  诸失译经 八部(十一卷经)

  (沮渠北凉)沙门释道龚 二部(十二卷经)

  沙门释法众 一部(四卷经)

  沙门僧伽陀 一部(二卷经)

  沙门昙摩谶 二十四部(一百五十一卷经戒)

  安阳侯沮渠京声 一部(二卷禅法)

  沙门浮陀跋摩 一部(六十卷阿毗昙)

  沙门释智猛 一部(二十卷经)

  沙门释昙觉 一部(十五卷经)

  诸失译经 五部(一十七卷经佛名)

  (元魏北台)沙门释昙曜 二部(四卷经传)

  沙门吉迦夜 三部(二十五卷经论)

  沙门释昙辩 一部(一卷经)

  (元魏南京)沙门昙摩留支 三部(八卷经)

  沙门菩提留支 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经论)

  沙门释法场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昙靖 一部(二卷经)

  沙门勒那婆提 六部(二十四卷经论)

  沙门佛陀扇多 十部(十一卷经论)

  (元魏邺都)优婆塞瞿昙般若留支 十五部(八十四卷经戒论)

  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 三部(七卷经)

  期城郡太守杨炫之 一部(五卷寺记)

  清信士李廓 一部(一卷经录)

  (高齐)沙门那连提耶舍 七部(五十卷经论)

  优婆塞万天懿 一部(一卷经)

  (陈氏)沙门俱那罗陀 四十五部(二百三十二卷经论疏传语)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七卷经)

  沙门须菩提 一部(八卷经)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译经宋)总二十三人

  合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宋沙门佛陀什 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沙门释智严 一十四部(二十六卷经)

  沙门释宝云 四部(一十五卷经)

  沙门释慧严 一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伊叶波罗 一部(十卷阿毗昙)

  沙门求那跋摩 七部(四十八卷经论记)

  沙门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七卷阿毗昙集偈)

  沙门求那跋陀罗 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经集譬喻)

  沙门昙摩蜜多 一十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疆良耶舍 二部(二卷经)

  沙门昙无竭 二部(六卷经传)

  安阳侯沮渠京声 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功德直 二部(七卷经)

  沙门释慧简 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僧璩 一部(二卷羯磨)

  沙门释法颖 三部(三卷戒本羯磨)

  沙门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经)

  沙门释翔公 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严 二部(三卷经)

  沙门释勇公 四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海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先公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俨 一部(二卷经论)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一(齐梁周释经)总五十一人

  合一百六十九部。一千三百二十六卷

  齐沙门昙摩伽陀耶舍 一部(一卷经)

  沙门摩诃乘 二部(二卷经律)

  沙门僧伽跋陀罗 一部(一十八卷律)

  沙门释法意 二部(二卷经)

  沙门求那毗地 三部(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度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法愿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王宗 二部(七卷经及录目)

  沙门释昙景 二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尼 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政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备 五部(五卷经偈)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 一十七部(二百五十九卷经抄)

  常侍庾颉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超度 一部(七卷律例)

  沙门释法化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法瑗 一部(三卷注经)

  沙门释慧基 一部(一卷注经)

  文宣王记室王巾 一部(一十卷僧史)

  梁沙门尼僧法 二十一部(三十五卷经)

  沙门释僧盛 一部(一卷戒法)

  沙门释妙光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僧祐 一十四部(六十三卷集记传)

  沙门释道欢 一部(一卷偈)

  沙门曼陀罗 三部(一十一卷经)

  沙门僧伽婆罗 一十一部(三十八卷经论传)

  清信士木道贤 一部(一卷经)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一卷经)

  沙门真谛 一十六部(四十六卷经论疏记)

  沙门释僧旻 一部(八十八卷经抄)

  沙门释僧绍 一部(四卷录目)

  沙门释宝唱 八部(一百七卷杂录)

  沙门释法朗 一部(七十二卷注经)

  沙门释智藏 一部(八十卷义林)

  武皇帝萧衍 一部(五十卷注经)

  沙门释慧令 一部(十二卷经抄)

  沙门释慧皎 一部(十四卷僧传)

  优婆塞袁昙允 一部(二十卷论抄)

  简文帝萧网 一部(二百卷法集)

  湘东王文学虞孝敬 一部(三十卷内典博要)

  周沙门释昙显 二部(二十三卷经要)

  沙门攘那跋陀 一部(一卷论)

  沙门达摩留支 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沙门阇那耶舍 六部(一十七卷经)

  沙门耶舍崛多 三部(八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 四部(五卷经)

  沙门释僧[益*力]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慧善 一部(八卷论)

  沙门释忘名 十二部(十二卷论铭传)

  沙门释净蔼 一部(十一卷三宝集)

  沙门释道安 一部(一卷论)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二(译经大隋)总一十九人

  合七十五部 四百六十二卷

  (大隋)洋川郡守昙法智 一部(一卷经)

  沙门毗尼多留支 二部(二卷经)

  沙门那连提耶舍 八部(二十八卷经)

  沙门释僧就 一部(六十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 三十一部(一百六十五卷经)

  沙门释法上 三部(二十三卷数及论录)

  沙门释灵祐 八部(三十卷论记)

  沙门释信行 二部(三十五卷三阶集)

  沙门释法经 一部(七卷录目)

  沙门释宝贵 一部(八卷经)

  沙门释僧粲 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僧琨 一部(三十二卷杂论)

  沙门释彦琮 六部(九卷论传录)

  沙门释慧影 四部(二十七卷智度解及论)

  广州司马郭谊 一部(二卷经)

  儒林郎侯君素 一部(十卷传)

  晋王府祭酒徐同卿 一部(二卷论)

  翻经学士刘凭 一部(一卷内数术)

  敕有司撰 一部十卷众经法式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三(大乘录入藏目)五百五十一部一千五百八十六卷

  (大乘)修多罗有译一 二百三十四部(八百八十五卷)

  修多罗失译二 三百三十五部(四百二卷)

  毗尼有译三 一十九部(四十卷)

  毗尼失译四 一十二部(一十四卷)

  阿毗昙有译五 四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

  阿毗昙失译六 二部(七卷)

  开皇三宝录卷第十四(小乘录入藏目)五百二十五部(一千七百一十二卷)

  (小乘)修多罗有译一 一百八部(五百二十七卷)

  修多罗失译二 三百一十七部(四百八十二卷)

  毗尼有译三 三十九部(二百八十五卷)

  毗尼失译四 三十一部(六十七卷)

  阿毗昙有译五 二十一部(三百五十一卷)

  阿毗昙失译六 十部(二十七卷)

  右开皇三宝录一十四卷总目讫(此通总目一十五卷。其后十三十四大小乘入藏目录合)

  一千七十六部。三千二百九十二卷

  ·众经别录二卷(未详作者似宋时述)

  大乘经录第一卷上

  总四百三十八部。九百一十四卷。右三百七十部。七百七十九卷

  三乘通教录二 右五十一部九十七卷

  三乘中大乘录三 右一十七部。三十八卷

  小乘经录第四卷下

  总六百五十一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右四百三十六部。六百一十卷

  第五篇目本阙

  大小乘不判录六 右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四卷

  疑经录七 右一十七部。二十卷

  律录八 右一十二部。一百九十五卷

  数录九 右六部。一百二十一卷

  论录十 右六部。一百五十二卷

  都两卷十篇。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六卷

  ·出三藏集记录 齐建武年律师僧祐撰

  新集撰出经论录一 四百二十部(一千八百一卷)

  新集撰出经缘录二 三十四部(二百九十四卷)

  新集序四部律录三 十四部一百八十卷

  新集安公古异经录四 九十二部九十二卷

  新集安公失译经录五 一百四十一部一百四十六卷

  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六 五十九部七十九卷

  新集安公关中异经录七 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八 一千三百六部一千五百七十卷

  新集抄经录九 四十六部三百五十二卷

  新集安公疑经录十 二十六部三十卷

  新集疑经伪撰杂录十一 二十部二十六卷

  新集安公注及杂志十二 二十四部二十八卷

  都十二件合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三百二十八卷

  ·魏世众经录目 永熙年敕舍人李廓撰

  大乘经目录一 二百一十四部

  大乘论目录二 二十九部

  大乘经子注目录三 一十二部

  大乘未译经论目录四 三十三部

  小乘经律目录五 六十九部

  小乘论目录六 二部

  有目未得经目录七 一十六部

  非真经目录八 六十二部

  非真论目录九 四部

  全非经愚人妄称目录十 十一部

  都十件经律论真伪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

  ·齐世众经目录 武平年沙门统法上撰

  杂藏录一 二百九十一部八百七十四卷

  修多罗录二 一百七十九部三百三十卷

  毗尼录三 一十九部(二百五十六卷)

  阿毗昙录四 五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别录五 三十七部(七十四卷)

  众经抄录六 一百二十七部(一百三十七卷)

  集录七 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七卷)

  人作录八 五十一部(一百六卷)

  都八件经律论真伪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十四卷

  ·梁世众经目录 天监十七年敕沙门宝唱撰

  众经目录卷第一(大乘)凡二百六十二部六百七十四卷

  有译人多卷经一 六十九部(四百六十七卷)

  无译人多卷经二 五部(一十九卷)

  有译人一卷经三 九十部(九十卷)

  无译人一卷经四 九十八部(九十八卷)

  众经目录卷第二(小乘)凡二百八十五部四百卷

  有译人多卷一 一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无译人多卷二 五部(一十七卷)

  有译人一卷三 五十部(五十卷)

  无译人一卷四 二百一十三部(二百一十三卷)

  众经目录卷第三 凡三百六十二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

  先异译经一 四十五部多卷(二百七十九卷)

  三十八部一卷(三十八卷)

  禅经二 九部多卷(三十八卷)

  三十一部一卷(三十一卷)

  戒律三 六十八部(二百七十五卷)

  疑经四 六十二部(六十七卷)

  注经五 四十部(二百四十六卷)

  数论六 三十一部(三百六十七卷)

  义记七 三十八部(三百四十一卷)

  众经目录卷第四 凡一百二十九部九百八十五卷

  随事别名一 一十三部(四百一十三卷)

  随事共名二 三十五部(四百七十卷)

  譬喻三 一十五部(三十六卷)

  佛名四 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神咒五 四十七部(四十七卷)

  总四卷都二十件凡一千四百 三十三部三千七百四十一卷

  ·大隋众经目录 开皇十四年敕翻经所法经等二十大德撰

  大乘修多罗藏录一(六分)合七百八十四部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众经一译分 合一百三十三部(四百二十一卷)

  众经异译分 合一百九十五部(五百三十二卷)

  众经失译分 合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七十五卷)

  众经别生分 合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四卷)

  众经疑惑分 合二十一部(三十卷)

  众经伪妄分 合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小乘修多罗藏录二(六分)合八百四十二部一千二百一卷

  众经一译分 合七十二部(二百九十二卷)

  众经异译分 合一百部(二百七十卷)

  众经失译分 合二百五十部(二百七十二卷)

  众经别生分 合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

  众经疑惑分 合二十九部(三十一卷)

  众经伪妄分 合五十三部(九十三卷)

  大乘毗尼藏录三(六分)合五十部八十三卷

  众律一译分 合十二部(三十二卷)

  众律异译分 合七部(七卷)

  众律失译分 合十二部(一十四卷)

  众律别生分 合十六部(一十六卷)

  众律疑惑分 合一部(二卷)

  众律伪妄分 合二部(十一卷)

  小乘毗尼藏录四(六分)合六十二部三百八十一卷

  众律一译分 合一十五部(一百九十八卷)

  众律异译分 合八部(一百二十六卷)

  众律失译分 合二十九部(三十五卷)

  众律别生分 合六部(六卷)

  众律疑惑分 合二部(三卷)

  众律伪妄分 合三部(三卷)

  大乘阿毗昙藏五(六分)合六十八部二百八十一卷

  众论一译分 合四十二部(二百六卷)

  众论异译分 合八部(五十二卷)

  众论失译分 合一部(二卷)

  众论别生分 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众论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众论伪妄分 合一部(一卷)

  小乘阿毗昙藏六(六分)合一百一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

  众论一译分 合一十四部(二百七十六卷)

  众论异译分 合八部(六十六卷)

  众论失译分 合五部(二十二卷)

  众论别生分 合八十六部(一百七卷)

  众论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众论伪妄分 合二部(十卷)

  佛灭度后抄集录七(二分)合一百四十四部六百二十七卷

  西域圣贤抄集分 合四十八部(一百一十九卷)

  此方诸德抄集分 合九十六部(五百八卷)

  佛灭度后传记录八(二分) 合六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

  西域圣贤传记分 合一十三部(三十卷)

  此方诸德传记分 合五十五部(一百五十五卷)

  佛灭度后著述录九(二分)合一百一十九部一百三十四卷

  西域圣贤著述分 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此方诸德著述分 合一百四部(一百一十五卷)

  右九录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前六家录搜寻并见故列诸家体用如右 右录一卷(似是秦时释利防等所赍来经目录)

  ·汉时佛经目录一卷(似是伽叶摩腾创译四十二章经目即撰录)

  ·朱士行汉录一卷(魏时)

  ·旧录一卷(似前汉刘向搜集藏书所见经录)

  ·释道安录一卷(秦时) 

  ·聂道真录一卷(晋时)

  释僧睿

  ·二秦录一卷(后秦) 朱士行

  ·汉录一卷(魏时)

  竺道祖

  ·众经录四卷(魏世吴世晋世杂录河西伪录)

  ·竺法护录一卷(晋时) 支敏度录一卷(东晋)

  又

  ·都录一卷 

  ·释王宗录二卷(前齐世)

  ·释弘充录一卷 

  ·释道慧宋齐录一卷

  ·释道凭录一卷 

  ·释正度录一卷

  ·王车骑录一卷 

  ·始兴录一卷

  ·庐山录一卷 

  ·赵录一卷(似是赵时未见经致疑姓氏)

  ·岑号录一卷 

  ·菩提流支录一卷(后魏)

  ·释僧绍华林佛殿录四卷 梁天监十四年敕沙门释僧绍撰

  ·灵裕法师译经录一卷 

  ·众经都录八卷(似是总合诸家未详作者)

  右二十四家录检传记有目。并未尝见故列之于后。使传万世。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五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