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三-明史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三
興宗孝康皇帝孝康皇后 呂太后 睿宗獻皇帝獻皇后
興宗孝康皇帝標,太祖長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於太平陳迪家。太祖為吳王,立為王世子,從宋濂受經。
吳元年,年十三矣,命省臨濠墓,諭曰:「商高宗舊勞於外,周成王早聞無逸之訓,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儉,為守成令主。兒生長富貴,習於晏安。今出旁近郡縣,遊覽山川,經歷田野,其因道途險易以知鞍馬勤勞,觀閭閻生業以知衣食艱難,察民情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即祖宗所居,訪求父老,問吾起兵渡江時事,識之於心,以知吾創業不易。」又命中書省擇官輔行。凡所過郡邑城隍山川之神,皆祭以少牢。過太平訪迪家,賜白金五十兩。至泗、濠告祭諸祖墓。是冬從太祖觀郊壇,令左右導之農家,徧觀服食器具,又指道旁荊楚曰:「古用此為扑刑,以其能去風,雖傷不殺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兒念之。」
洪武元年正月立為皇太子。帶刀舍人周宗上書乞教太子。帝嘉納。中書省都督府請倣元制,以太子為中書令。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歷代東宮官制,選勳德老成及新進賢者,兼領東宮官。於是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宗異兼右詹事,中書平章政事胡廷瑞、廖永忠、李伯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書左右丞趙庸、王溥兼副詹事,中書參政楊憲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張興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顧時、孫興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僉大都督府事吳楨、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范顯祖兼太子賓客。諭之曰:「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於外,必太子監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謂府僚導之,嫌隙易生。又所以特置賓客諭德等官者,欲輔成太子德性,且選名儒為之,職此故也。昔周公教成王克詰戎兵,召公教康王張皇六師,此居安慮危,不忘武備。蓋繼世之君,生長富貴,昵於安逸,不諳軍旅,一有緩急,罔知所措。二公之言,其并識之。」
是年,命選國子生國琦、王璞、張傑等十餘人,侍太子讀書禁中。琦等入對謹身殿,儀狀明秀,應對詳雅。帝喜,因謂殿中侍御史郭淵友等曰:「諸生於文藝習矣,然與太子處,當端其心術,不流浮靡,庶儲德亦獲裨助。」因厚賜之。未幾,以梁貞、王儀為太子賓客,秦庸、盧德明、張昌為太子諭德。
先是,建大本堂,取古今圖籍充其中,徵四方名儒教太子諸王,分番夜直,選才俊之士充伴讀。帝時時賜宴賦詩,商搉古今,評論文字無虛日。命諸儒作鍾山龍蟠賦。置酒歡甚,自作時雪賦,賜東宮官。令三師、諭德朝賀東宮,東宮答拜。又命東宮及王府官編輯古人行事可為鑒戒者,訓諭太子諸王。四年春製大本堂玉圖記,賜太子。
十年令自今政事竝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諭曰:「自古創業之君,歷涉勤勞,達人情,周物理,故處事咸當。守成之君,生長富貴,若非平昔練達,少有不謬者。故吾特命爾日臨羣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惟仁不失於疎暴,惟明不惑於邪佞,惟勤不溺於安逸,惟斷不牽於文法。凡此皆心為權度。吾自有天下以來,未嘗暇逸,於諸事務惟恐毫髮失當,以負上天付託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寢,爾所親見。爾能體而行之,天下之福也。」時令儒臣為太子講大學衍義。二十二年置詹事院。
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陝西。先是,帝以應天、開封為南北京,臨濠為中都。御史胡子祺上書曰:「天下形勝地可都者四。河東地勢高,控制西北,堯嘗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帶河、淮,宋嘗都之,然其地平曠,無險可憑。洛陽周公卜之,周、漢遷之,然嵩、邙非有殽函、終南之阻,澗、瀍、伊、洛非有涇、渭、灞、滻之雄。夫據百二河山之勝,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帝稱善。至是,諭太子曰:「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汝往以省觀風俗,慰勞秦父老子弟。」於是擇文武諸臣扈太子行。既行,使諭曰:「爾昨渡江,震雷忽起於東南,導爾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陰不雨,占有陰謀,宜慎舉動,嚴宿衞,施仁布惠,以回天意。」仍申諭從行諸臣以宿頓聞。
比還,獻陝西地圖,遂病。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帝慟哭。禮官議期喪,請以日易。及當除服,帝不忍。禮官請之,始釋服視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東,諡曰懿文。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后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后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太子元妃常氏,繼妃呂氏。生子五:長雄英,次建文皇帝,次允熥,次允熞,次允熙。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燕王即帝位,復稱懿文皇太子。
孝康皇后常氏,開平王遇春女。洪武四年四月冊為皇太子妃。十一年十一月薨,諡敬懿。太祖為輟朝三日。建文元年追尊為孝康皇后。永樂元年復稱敬懿皇太子妃。
皇太后呂氏,壽州人。父本,累官太常卿。惠帝即位,尊為皇太后。燕兵至金川門,迓太后至軍中,述不得已起兵之故。太后還,未至,宮中已火。既而隨其子允熙居懿文陵。永樂元年復稱皇嫂懿文太子妃。
初,太祖冊常妃,繼冊呂妃。常氏薨,呂氏始獨居東宮。而其時秦王樉亦納王保保妹為妃,又以鄧愈女為配,皆前代故事所無也。
睿宗興獻皇帝祐杬,憲宗第四子。母邵貴妃。成化二十三年封興王。弘治四年建邸德安。已,改安陸。七年之藩,舟次龍江,有慈烏數萬繞舟,至黃州復然,人以為瑞。謝疏陳五事。孝宗嘉之,賜予異諸弟。
王嗜詩書,絕珍玩,不畜女樂,非公宴不設牲醴。楚俗尚巫覡而輕醫藥,乃選布良方,設藥餌以濟病者。長史張景明獻所著六益於王,賜之金帛,曰:「吾以此懸宮門矣。」邸旁有臺曰陽春,數與羣臣賓從登臨賦詩。正德十四年薨,諡曰獻。
王薨二年而武宗崩,召王世子入嗣大統,是為世宗。禮臣毛澄等援漢定陶、宋濮王故事,考孝宗,改稱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王妃為「皇叔母」。帝命廷臣集議,未決。進士張璁上書請考興獻王,帝大悅。會母妃至自安陸,止通州不入。帝啟張太后,欲避天子位,奉母妃歸藩。羣臣惶懼。太后命進王為興獻帝,妃為興獻后。璁更為大禮或問以進,而主事霍韜、桂萼,給事中熊浹議與璁合。帝因諭輔臣楊廷和、蔣冕、毛紀,帝、后加稱「皇」。廷和等合廷臣爭之,未決。嘉靖元年,禁中火,廷和及給事中鄧繼曾、朱鳴陽引五行五事,為廢禮之證。乃輟稱「皇」,加稱本生父興獻帝,尊園曰陵,黃屋監衞如制,設祠署安陸,歲時享祀用十二籩豆,樂用八佾。帝心終未慊。三年加稱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興國太后為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建廟奉先殿西,曰觀德殿,祭如太廟。七月諭去本生號。九月,詔稱孝宗皇伯考,稱獻皇帝曰皇考。
璁、萼等既驟貴,干進者爭以言禮希上意。百戶隨全、錄事錢子勳言獻皇帝宜遷葬天壽山。禮部尚書席書議:「高皇帝不遷祖陵,太宗不遷孝陵,蓋其慎也。小臣妄議山陵,宜罪。」工部尚書趙璜亦言不可。乃止。尊陵名曰顯陵。
明年修獻皇帝實錄,建世廟於太廟左。六年,以觀德殿狹隘,改建崇先殿。七年,命璁等集明倫大典成,加上尊諡曰恭睿淵仁寬穆純聖獻皇帝。親製顯陵碑,封松林山為純德山,從祀方澤,次五鎮,改安陸州為承天府。
十七年,通州同知豐坊請加尊皇考廟號,稱宗以配上帝。九月加上尊諡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廟號睿宗,祔太廟,位次武宗上。明堂大享奉主配天,罷世廟之祭。四十四年,芝生世廟柱,復作玉芝宮祀焉。穆宗立,乃罷明堂配享。
初,楊廷和等議封益王次子崇仁王厚炫為興王,奉獻帝祀。不允。興國封除。獻帝有長子厚熙,生五日而殤。嘉靖四年贈岳王,諡曰懷獻。
皇后蔣氏,世宗母也。父斆,大興人,追封玉田伯。弘治五年冊為興王妃。世宗入承大統,即位三日,遣使詣安陸奉迎,而令廷臣議推尊禮。咸謂宜考孝宗,而稱興王為皇叔父,妃為皇叔母。議三上,未決。會妃將至,禮臣上入宮儀,由崇文門入東安門,皇帝迎於東華門。不許。再議由正陽門入大明、承天、端門,從王門入宮。又不許。王門,諸王所出入門也。敕曰:「聖母至,御太后車服,從御道入,朝太廟。」故事,后妃無謁廟禮,禮臣難之。時妃至通州,聞考孝宗,恚曰:「安得以吾子為他人子。」留不進。帝涕泣願避位。羣臣以慈壽太后命,改稱興獻后,乃入。以太后儀謁奉先、奉慈二殿,不廟見。元年改稱興國太后。三年乃上尊號曰本生章聖皇太后。是年秋,用張璁等言,尊為聖母章聖皇太后。五年,獻帝世廟成,奉太后入謁。七年上尊號曰慈仁。九年頒太后所製女訓於天下。十五年奉太后謁天壽山陵,命諸臣進賀行殿。是年加上尊號曰康靜貞壽。
十七年十二月崩,諭禮、工二部將改葬獻皇帝於大峪山,以駙馬都尉京山侯崔元為奉迎行禮使,兵部尚書張瓚為禮儀護行使,指揮趙俊為吉凶儀仗官,翊國公郭勛知聖母山陵事。已,帝親幸大峪相視,令議奉太后南詣合葬。而禮部尚書嚴嵩等言:「靈駕北來,慈宮南詣,共一舉耳。大峪可朝發夕至,顯陵遠在承天,恐陛下春秋念之。臣謂如初議便。」帝曰:「成祖豈不思皇祖耶,何以南孝陵?」因止崔元等毋行,而令趙俊往,且啟視幽宮。是年上尊諡曰慈孝貞順仁敬誠一安天誕聖獻皇后。明年,俊歸,謂顯陵不吉,遂議南巡。九卿大臣許讚等諫。不聽。左都御史王廷相又諫。帝曰:「朕豈空行哉,為吾母耳。」已而侍御呂柟、給事中曾烶、御史劉賢、郎中岳倫等復相繼疏諫。不聽。三月,帝至承天,謁顯陵,作新宮焉,曰:「待合葬也。」歸過慶都,御史謝少南言:「慶都有堯母墓,佚於祀典,請祀之。」帝曰:「帝堯父母異陵,可知合葬非古。」即拜少南左春坊左司直兼翰林院檢討,定議葬大峪山。四月,帝謁長陵,諭嚴嵩曰:「大峪不如純德。」仍命崔元護梓宮南祔。閏七月,合葬顯陵,主祔睿宗廟。
贊曰:興宗、睿宗雖未嘗身為天子,而尊號徽稱典禮具備,其實有不容泯者。史者所以記事也,記事必核其名與實。曰宗曰帝者,當時已定之名,名定而實著焉矣。爰據元史裕宗、睿宗列傳之例,別為一卷如右,而各以后附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薛瑄
(越)范蠡
明·李承勋
清·朱琰
清·陈克鉴
明·李廷机
三国魏·蒋济
陈琳
唐·爱同录
宋·郑文宝
(清)虫天子
纳兰性德
明·邓豁渠
无名子
明·陆采
唐·陆广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