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新唐書-歐陽修 等
新唐書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卷六十 志第五十
卷六十一至六十三 宰相表
卷六十四至六十九 方鎮表
卷七十 表第十
卷七十一 表第十一
卷七十二 表第十二
卷七十三 表第十三
卷七十四 表第十四
卷七十五 表第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卷八十 列傳第五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卷八十四 列傳第九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一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二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三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卷九十 列傳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傳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傳第十八
卷九十四 列傳第十九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卷九十七 魏徵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零一 蕭瑀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零二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零三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零四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零八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諸夷番將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李晟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陸贄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韓愈列傳第一百0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0二
卷一百七十八 劉蕡列傳第一百0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0四
卷一百八十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0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0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0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0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0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0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0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0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0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0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0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0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0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0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進唐書表
卷十一 志第一
禮樂一
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古者,宮室車輿以為居,衣裳冕弁以為服,尊爵俎豆以為器,金石絲竹以為樂,以適郊廟,以臨朝廷,以事神而治民。其歲時聚會以為朝覲、聘問,懽欣交接以為射鄉、食饗,合衆興事以為師田、學校,下至里閭田畝,吉凶哀樂,凡民之事,莫不一出於禮。由之以教其民為孝慈、友悌、忠信、仁義者,常不出於居處、動作、衣服、飲食之間。蓋其朝夕從事者,無非乎此也。此所謂治出於一,而禮樂達天下,使天下安習而行之,不知所以遷善遠罪而成俗也。
...更多
卷十二 志第二
禮樂二
六曰進熟。皇帝旣升,奠玉、幣。太官令帥進饌者奉饌,各陳於內壝門外。謁者引司徒出詣饌所,司徒奉昊天上帝之俎,太官令引饌入門,各至其陛。祝史俱進,跪,徹毛血之豆,降自東陛以出。諸太祝迎饌於壇上,司徒、太官令俱降自東陛以出。又進設外官、衆星之饌。皇帝詣罍洗,盥手,洗爵,升壇自南陛。司徒升自東陛,立於尊所。齋郎奉俎從升,立於司徒後。皇帝詣上帝尊所,執尊者舉冪,侍中贊酌汎齊,進昊天上帝前,北向跪,奠爵,興,少退,立。太祝持版進於神右,東向跪,讀祝文曰:「維某年歲次月朔日,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
...更多
卷十三 志第三
禮樂三
自周衰,禮樂壞于戰國而廢絕于秦。漢興,六經在者,皆錯亂、散亡、雜偽,而諸儒方共補緝,以意解詁,未得其真,而讖緯之書出以亂經矣。自鄭玄之徒,號稱大儒,皆主其說,學者由此牽惑沒溺,而時君不能斷決,以為有其舉之,莫可廢也。由是郊、丘、明堂之論,至於紛然而莫知所止。
禮曰:「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此天也,玄以為天皇大帝者,北辰耀魄寶也。又曰:「兆五帝於四郊。」此五行精氣之神也,玄以為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黃帝含樞紐、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光紀者,五天也。由是有六天之說,後世莫能
...更多
卷十四 志第四
禮樂四
其非常祀,天子有時而行之者,曰封禪、巡守、視學、耕藉、拜陵。
文中子曰:「封禪,非古也,其秦、漢之侈心乎?」蓋其曠世不常行,而於禮無所本,故自漢以來,儒生學官論議不同,而至於不能決,則出於時君率意而行之爾。隋文帝嘗令牛弘、辛彥之等撰定儀注,為壇泰山下,設祭如南郊而已,未嘗升山也。
唐太宗已平突厥,而年穀屢豐,羣臣請封泰山。太宗初頗非之,已而遣中書侍郎杜正倫行太山上七十二君壇跡,以是歲兩河大水而止。其後羣臣言封禪者多,乃命祕書少監顏師古、諫議
...更多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皇后歲祀一,季春吉巳享先蠶,遂以親桑。散齋三日於後殿;致齋一日於正寢,一日於正殿。前一日,尚舍設御幄於正殿西序及室中,俱東向。致齋之日,晝漏上水一刻,尚儀版奏「請中嚴」。尚服帥司仗布侍衛,司賔引內命婦陪位。六尚以下,各服其服,詣後殿奉迎。尚儀版奏「外辦」。上水二刻,皇后服鈿釵禮衣,結珮,乘輿出自西房,華蓋警蹕。皇后即御座,六尚以下侍衛。一刻頃,尚儀前跪奏稱:「尚儀妾姓言,請降就齋室。」皇后降座,乘輿入室。散齋之日,內侍帥內命婦之吉者,使蠶於蠶室,諸預享者皆齋。
前享
...更多
卷十六 志第六
禮樂六
二曰賔禮,以待四夷之君長與其使者。
蕃國主來朝,遣使者迎勞,前一日,守宮設次於館門之外道右,南向。其日,使者就次,蕃主服其國服,立於東階下,西面。使者朝服出次,立於門西,東面;從者執束帛立於其南。有司出門,西面曰:「敢請事。」使者曰:「奉制勞某主。」稱其國名。有司入告,蕃主迎於門外之東,西面再拜,俱入。使者先升,立於西階上,執束帛者從升,立於其北,俱東向。蕃主乃升,立於東階上,西面。使者執幣曰:「有制。」蕃主將下拜,使者曰:「有後制,無下拜。」蕃主旋,北面再拜稽首。
...更多
卷十七 志第七
禮樂七
四曰嘉禮。
皇帝加元服。
有司卜日,告于天地宗廟。
前一日,尚舍設席於太極殿中楹之間,莞筵紛純,加藻席緇純,加次席黼純。有司設次,展縣,設案,陳車輦。設文官五品以上位於縣東,武官於縣西,六品以下皆於橫街之南,北上。朝集使分方於文武官當品之下,諸親位於四品、五品之下,皇宗親在東,異姓親在西。藩客分方各於朝集使六品之南,諸州使人於朝集使九品之後。又設太師、太尉位於橫街之南,道東,北面西上。典儀於縣東北,贊者二人在南,少
...更多
卷十八 志第八
禮樂八
皇帝納皇后。
制命太尉為使,宗正卿為副,吏部承以戒之。前一日,有司展縣、設桉、陳車輿于太極殿廷,如元日。文武九品、朝集、蕃客之位,皆如冠禮。設使者受命位於大橫街南道東,西上,副少退,北面。侍中請「中嚴」。羣臣入就位。使、副入,立於門外道東,西面。黃門侍郎引幡、節,中書侍郎引制書桉,立於左延明門內道北,西面北上。乃奏「外辦」。皇帝袞冕御輿,出自西房,即御座。使、副入,就位。典儀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前承制,降詣使者東北,西面曰:「有制。」使、
...更多
卷十九 志第九
禮樂九
皇帝元正、冬至受羣臣朝賀而會。
前一日,尚舍設御幄於太極殿,有司設羣官客使等次於東西朝堂,展縣,置桉,陳車輿,又設解劍席於縣西北橫街之南。文官三品以上位於橫街之南,道東;褒聖侯位於三品之下,介公、酅公位於道西;武官三品以上位於介公之西,少南;文官四品、五品位於縣東,六品以下位於橫街之南。又設諸州朝集使位:都督、刺史三品以上位於文、武官三品之東、西,四品以下分方位於文、武官當品之下。諸州使人又於朝集使之下,諸親於四品、五品之南。設諸蕃方客位:三等以上,東方、南方在東方
...更多
卷二十 志第十
禮樂十
五曰凶禮。
周禮五禮,二曰凶禮。唐初,徙其次第五,而李義府、許敬宗以為凶事非臣子所宜言,遂去其國卹一篇,由是天子凶禮闕焉。至國有大故,則皆臨時采掇附比以從事,事已,則諱而不傳,故後世無考焉。至開元制禮,惟著天子賑卹水旱、遣使問疾、弔死、舉哀、除服、臨喪、冊贈之類,若五服與諸臣之喪葬、衰麻、哭泣,則頗詳焉。
凡四方之水、旱、蝗,天子遣使者持節至其州,位于庭,使者南面,持節在其東南,長官北面,寮佐、正長、老人在其後,再拜,以授制書。
...更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黄宗羲
宋·契嵩
唐·冯贽
明·乔应甲
宋·郑文宝
周·公孙龙
明·德清
寒齋
(清)丁耀亢
明·何乔远
明·王玉峰
宋·桂万荣
程门雪
明·程宗猷
宋·杜绾
(清)吴庆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