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五六七 孙程十九人立顺帝,〔帝赐程等车马〕、金钏、指环〔一〕。(汪)──广韵卷四去声三十三线 ○ 一切经音义卷二○
〔一〕 据一切经音义卷二○补。又此条宋本广韵有之,元泰定本脱之。
 五六八 程到宜城,怨恨恚怼,刻瓦为印,封还印绶〔一〕。(姚。汪)──范书本传注
〔一〕 程以为虞诩讼罪免官徙封,遂有是举。
 五六九 腾父节〔一〕,字符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其选。太子特亲爱腾,饮食赏赐,与众有异。顺帝即位,为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在省闼三十余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姚。汪)──魏志武帝纪注 ○ 类聚卷九四 御览卷九○三 文选卷四四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

〔一〕 类聚卷九四、御览卷九○三「节」均作「萌」。天游按:赵一清曰:「后汉书宦者传,曹节字汉丰,南阳新野人,疑彼是别一曹节。此则宋书礼志所谓处士者也。」卢弼曰:「按通典卷七十二云:魏明帝太和三年六月诏曰:『自我魏室,上承天序,既发迹于高皇。高皇之父处士君,精神幽远,号称罔记。其令公卿会议号谥。』所云处士君,即节也。」又侯康曰:「后汉书皇后纪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此书三少帝纪:景元元年六月,故汉献帝夫人节薨。若腾父名节,操不应复以名其女。」梁章巨据类聚卷九四,以为节萌形近,或本作萌而误作节。侯、梁二说甚是。今仍其旧而明其误。

 五七○ 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蜀郡太守因计吏修敬于腾,益州刺史种暠于函谷关搜得其笺,上太守,并奏腾内臣外交,所不当为,请免官治罪。帝曰:「笺自外来,腾书不出,非其罪也。」乃寝暠奏。腾不以介意,常称叹暠,以为暠得事上之节。暠后为司徒,语人曰:「今日为公,乃曹常侍恩也。」腾之行事,皆此类也。桓帝即位,以腾先帝旧臣,忠孝彰着,封费亭侯,加位特进。太和三年,追尊腾曰高皇帝。(姚。汪)──魏志武帝纪注 ○ 文选卷四四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

 五七一 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灵帝〔时卖官,嵩以货得〕拜大司农〔一〕,入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黄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姚。汪)──魏志武帝纪注 ○ 范书袁绍传注 文选卷四四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

〔一〕 据范书袁绍传注补。原误出续汉志,「志」系「书」之误。
 五七二 单超,河南人。梁冀振动天下。延熹二年,皇后崩,帝呼单超等入,谋诛冀。及更召徐璜、具瑗等五人,遂定其议。帝囓超臂出血以为盟。冀及宗亲党与悉诛之。(汪)
──御览卷三六九 ○ 白帖卷三○
 五七三 桓帝因日蚀之变,乃拜故司徒韩寅为司隶校尉〔一〕,以次诛鉏,京师整清。(汪)──汪辑
〔一〕 汪文台注:「范作『演』。」此引不详所出。
 五七四 侯览兄参为益州刺史,民有〔丰〕富者〔一〕,辄诬以大逆,皆诛灭之,没其财物以万亿计。太尉杨秉奏参,槛车征,于道自杀。京兆尹袁逢于旅舍阅参辎重三万余两〔二〕,皆金银珍玩,不可胜数。(汪)──书钞卷一三九 ○ 御览卷四九二 又卷二五八 书钞卷四一

〔一〕 据书钞卷四一及御览卷二五八 卷四九二补。
 五七五 吕强为(中)〔小〕黄门〔一〕,灵帝例封宦者,以强为都乡侯。强辞让恳恻,帝乃听之。数上书谏诤,为中常侍赵忠等所谮死。(汪)──御览卷二○一 ○ 书钞卷四八

〔一〕 据书钞卷四八改。范书本传曰:「为小黄门,再迁中常侍。」
 五七六 扶风孟他以蒲萄酒一斛遗张让〔一〕,即以为凉州刺史。──御览卷九七二 ○ 类聚卷八七
〔一〕 类聚卷八七「斛」作「升」,且言此引亦见炖煌张氏家传。又范书本传注引三辅决录曰:「佗字伯郎。以蒲陶酒一斗遗让,让即拜佗为凉州刺史。」文又略异。佗即他,古通用。

 五七七 司马直字叔异,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一〕(汪)──御览卷三七四
〔一〕 司马直,河内人。巨鹿太守。时张让说帝令责修宫钱,直上书,即吞药以死谏止之。
  儒林传
 五七八 刘昆除江陵令。时县连火灾,昆辄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姚。汪)──类聚卷五○
 五七九 刘昆少学施氏易。明帝为太子,以易入授。(姚。汪)──初学记卷一○
 五八○ 杨政字子行,少好学,京师语曰:「说经铿铿杨子行。」(汪)──御览卷四九五
 五八一 杨政从代郡范升学。升尝为出妇所告,坐系狱。政乃肉袒〔一〕,以箭贯耳,抱升子,潜伏道傍,候车驾过,泣涕辞请,有感帝心。诏曰:「乞杨生师邪?」〔二〕为放出升。(汪)──御览卷四○四

〔一〕 「袒」原误作「祖」,径改。
〔二〕 「邪」原误作「即」,径正。
 五八二 弇以尚书教授〔一〕,躬自耕种。常有黄雀飞来,随弇翱翔。(姚。汪) ──范书欧阳歙传注
〔一〕 弇,陈弇也。字叔明,陈留人。
 五八三 建武二年,尹敏上疏曰:「六沴作见,若是供御,帝用不差,神则大喜,五福乃降,用章于下。若不供御,六罚既侵,六极其下。明供御则天报之福,不供御则祸灾至。欲尊六事之体,则貌、言、视、听、思、心之用,合六事之揆以致乎太平,而消除轗轲孽害也。」(汪)──续汉五行志注

 五八四 尹敏为鄢陵令〔一〕,以县仓漏三所自免。(姚。汪)──书钞卷七八
〔一〕 姚、汪二辑据陈、俞本作「长陵令」 鸫范书本传,敏三迁始任长陵令,且坐与诏捕男子周虑相善而免官,与续书所载非一事。姚、汪二辑误。
 五八五 杨仁字文义,巴郡人。显宗特诏补北宫卫士〔令。引见,上便宜十二事,皆当时急务〕〔一〕。及帝崩,时诸马贵盛,各争欲入宫。仁被甲持戟,严勒门卫,莫敢轻进者。肃宗既立,诸马共谮仁,上知其忠,愈善之。(姚。汪)──御览卷三五二 ○ 书钞卷一二四 初学记卷一七

〔一〕 据书钞卷一二四补。
 五八六 杨仁字文义,阆中人〔一〕。后辟司徒桓虞府,掾有宋章者,贪而不法,仁终不与交言同席,时人畏其节。(汪)──御览卷四九二
〔一〕 「杨」原误作「阳」,「阆」误作「关」,皆径改。
 五八七 周泽字稚都,为太常,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尝卧疾斋宫〔一〕。(姚。汪) ──书钞卷九○
〔一〕 其妻哀其老病,窥问所苦。泽怒妻干犯斋禁,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
 五八八 何休,任城樊人。朴讷而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汪)。──御览卷四六四
  文苑传
 五八九 黄香拜尚书左丞,功汉当迁,和帝诏留增秩。后拜尚书,迁仆射。(姚。汪)──初学记卷一一
 五九○ 崔琦字子玮,济北相瑗之宗也。引古今成败以戒梁冀,冀不能受。乃作外戚箴,又作鹄赋以为讽。后除临济令,不敢之职,解印而去。冀令刺客求之,见琦耕于陌上,怀书一卷,息辄偃而咏之,刺客贤之,以实告琦,因得脱走。(汪)──御览卷六一一

 五九一 边韶字孝先,以文学知名,教授数百人。韶口辩,曾昼假卧,弟子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韶潜闻之,应时对曰:「边为姓,先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坐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姚。汪)
──类聚卷二五
 五九二 张升字彦真,陈留尉氏人。祖富平侯〔一〕。(汪)─ ─汪辑
〔一〕 富平侯,张放也,西汉张汤之六代孙。此引亦不详所出。
 五九三 赵壹闭关却扫〔一〕,非德不交。(汪)──文选卷一六江文通恨赋注 ○ 龙筋凤髓判卷一
〔一〕 龙筋凤髓判卷一「关」作「门」,汪辑亦然。
  独行传
 五九四 谯玄字君黄,能说春秋,迁中散大夫。(汪)──御览卷二四三
 五九五 李业字距游〔一〕,广汉人。王莽居摄,太守刘咸闻业有德,辟业,业称疾,咸怒,教曰:「贤者不避害,犹彀射市中,命薄者先死。」令业诣狱养病。客有说咸者,乃出业。(汪)──御览卷六四三

〔一〕 范书本传「距」作「巨」。
 五九六 温序为护军校尉〔一〕,行部至陇西,为隗嚣将荀宇等所劫,欲生降序。序大怒,以节挝杀人,贼趍欲杀序,宇止之曰:「义士欲死节,赐剑令自裁。」序受剑,衔须着口中,叹曰:「无令须污土。」遂伏剑。(姚。汪)──类聚卷二

〔一〕 范书本传作「护羌校尉」。袁纪及东观记亦然。通鉴考异曰:「检西羌传,九年方置此官,牛邯为之。又云邯卒职省,则序无缘作『护羌』。」故通鉴但云校尉。今按恐当以类聚卷二○作「护军校尉」为是。

 五九七 周畅字伯持,性仁慈,为河南尹。永初二年夏旱,久祷无应。畅因收葬洛城傍客死骸骨凡万余人,应时澍雨,岁乃丰稔,位至光禄勋。(汪)──御览卷五五三
 五九八 李充为太守鲁平请署功曹,不就。平怒,乃投充以捐沟中,因谪署县都亭长,不得已,起亲职役。(汪)──御览卷二六四
 五九九 范丹,桓帝时以丹为莱芜长,不到官。后辟太尉府。自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徒行弊服,卖卜于市。遭党人禁锢,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内居焉。闾里歌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里生鱼范莱芜。」(姚。汪)──御览卷四八四 ○ 初学记卷一八(二) 类聚卷三五

  逸民传
 六○○ 平原王君公以明道深晓阴阳,怀德灭行,和光同尘,不为皎皎之操。王莽世退身,侩牛自给〔一〕,有似蜀之严君平〔二〕。(汪)──御览卷八二八
〔一〕 李贤曰:「侩谓平会两家卖买之价。」
〔二〕 华阳国志卷一二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曰:「高尚逸民严遵字君平,成都人。」与范书逸民传所言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者非一人也。又御览卷二五八引益部耆旧传曰:「严遵字王思,为扬州刺史。」则蜀人乃有二严遵也。

 六○一 高凤字文通,南阳人。妻将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忽然天暴风大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汪)──御览卷七六七
  周乘传
 六○二 周乘字子居〔一〕,拜侍御史、公交车司马令,不畏强御,以是怨于幸臣〔二〕。(汪)──御览卷二三○
〔一〕 书钞卷五五「子居」作「子车」。其引不详所出,然与御览多同,疑亦出自续汉书。又「乘」原误作「垂」,径正。
〔二〕 书钞卷五五末有「拜交趾刺史」五字。
  羊茂传
 六○三 羊茂字季宝,豫章人。为东郡太守,冬坐白羊皮,夏处单版榻,常食干饭,出界买盐豉〔一〕,妻子不历官舍。(汪)──御览卷二六○
〔一〕 「豉」原误作「致」,径改。
  封观传
 六○四 封观当举孝廉〔一〕,以兄名不显,耻受之,称疾不赴。后数年,兄得举,观乃就录上郡。(姚。汪)──书钞卷七九
〔一〕 「当举」原误倒,据汪辑径正。
  陈谦传
 六○五 陈谦字伯让,拜御史中丞,执宪奉法,多所纠正,为百僚所敬〔一〕。(姚。汪)──初学记卷一二
〔一〕 书钞卷六二引略同。孔本作谢承书,陈本作续汉书。今从孔本。
  胡绍传
 六○六 胡绍为河内怀令,三日一视事,十日一诣仓〔受〕俸米,〔一〕于阁外炊作干饭食之,不设釜灶。得一强盗,问其党与,得数百人,皆诛之。政教清平,为三河表。(姚。汪)──类聚卷五○ ○ 御览卷二六七

〔一〕 据御览卷二六七补。
  王苑传
 六○七 王苑字孙仲〔一〕,安贫〔贱〕〔二〕,茅屋蓬户,藜藿不餍。(姚。汪)──类聚卷三五 ○ 御览卷四八四
〔一〕 御览卷四八四作「字仲安」。
〔二〕 据御览卷四八四补。
  祝良传
 六○八 祝良字劭卿,长沙临湘人。(姚。汪)──范书顺帝纪注
  应志传
 六○九 志字仲节,汝南南顿人也。曾祖父顺。(姚。汪)──范书顺帝纪注
  蒋诩传
 六一○ 蒋诩字符卿,父丧,吊者盈门。后母疾之,不得止旧庐,自作山庵于侧,往如旧〔一〕。(姚。汪)──姚辑
〔一〕 不详所出,俟考。
  郗虑传
 六一一 虑字鸿豫,山阳高平人。少受业于郑玄,建安初为侍中。(姚。汪)──魏志武帝纪注 ○ 范书献帝纪注 又孔融传注 文选卷三五潘勖册魏公九锡文注
  刘备传
 六一二 刘备字玄德,涿郡人,汉景帝中山靖王胜之后〔一〕。(
姚。汪)──姚辑
〔一〕 不详所出,俟考。
  黄巾传
 六一三 巨鹿张角,自称天师,弟子数十万人〔一〕。始起兵,皆着黄巾,以相识别,故世谓「黄巾贼」。(汪)──御览卷六八七 ○ 范书灵帝纪注
〔一〕 范书灵帝纪注作「三十六万余人」。
 六一四 张角别党马元义,为山阳所捕得,锁送京师,车裂于市。〔一〕(汪)──御览卷六四五
〔一〕 袁纪卷二四作「黄巾马元义等于京师谋反,皆伏诛」。且系此事于起义之后之五月乙卯日。范书则言于起义之前,由卖而「车裂于洛阳」,三说有异,录以备考。
  西南夷传
 六一五 西南夷曰:滇池出孔雀。(姚。汪)──类聚卷九一 ○ 御览卷九二四
 六一六 哀牢夷出光珠、琥珀、水精、火精、璃。(汪)── 御览卷八○八(三)
  西羌传
 六一七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汪)──范书本传注
 六一八 西羌自赐支以西,滨河首左右,居今河关西可(十)〔千〕余里〔一〕,有河曲,羌谓之赐支。(汪)──御览卷一六五
〔一〕 据范书西羌传改。
 六一九 遂亡入河、湟间〔一〕。(汪)──范书本传注
〔一〕 羌无弋爰剑为秦所执,以为奴隶。爰剑亡归,路遇劓女,遂成夫妇,亡入河、湟间。诸羌怪其死里逃生,推以为豪帅。
 六二○ 种羌九千余户,在泷西临洮谷。(汪)──范书安帝纪注
 六二一 武威鹯阴河〔一〕。──范书本传注
〔一〕 赵冲追叛羌及于此。范书作「建威」。
  西域传
 六二二 甘菟〔一〕。──范书本传注
〔一〕 范书本传作「甘英」,袁纪亦然。乃班超所遣使大秦,至西海而还者。
 六二三 西域条支国出孔雀。(姚。汪)──类聚卷九一 ○ 御览卷九二四
 六二四 大秦国,名犁鞮鞬,在西海之西。──文选卷三张平子东京赋注
 六二五 大秦国有夜光璧。(汪)──类聚卷八四
 六二六 大秦国以金银为钱〔一〕,十银钱当一金钱。(汪)─ ─御览卷八一二
〔一〕 「金银」原误作「金钱」,径改。
 六二七 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汪)──御览卷九八二
 六二八 天竺国,一名身毒,在大月氏东南。修浮图佛道以成俗,不杀伐。(汪) ──类聚卷七六
 六二九 天竺国出石蜜、胡椒、黑盐。(汪)──御览卷九五八 ○ 书钞卷一四六 又卷一四七 御览卷八五七 又卷八六五
 六三○ 天竺国,一名身毒,出琉璃珠玑。(汪)──御览卷八 ○二
 六三一 宁弥国王本名拘弥。(汪)──范书本传注
 六三二 西夜国生独白草,煎以为药,傅箭,所射辄死〔一〕。(
汪)。──御览卷九九四 ○ 证类本草卷八
〔一〕 证类本草卷八作「独自草」,末句作「人中之辄死」。
  乌桓传
 六三三 以父名为姓。(汪)──汪辑
 六三四 戎末瘣〔一〕。(汪)──汪辑
〔一〕 此二引均不详所出 鸫魏志乌丸传注引魏书载有乌丸大人戎末廆为都尉,顺帝时从击鲜卑有功。而范书本传作「戎朱廆」。则汪引之「瘣」系「廆」之误。
  鲜卑传
 六三五 鲜卑〔亦东胡之支也〕〔一〕。禽兽异于中国者有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世谓之角端弓也。(姚。汪)──书钞卷一二五 ○ 御览卷三四七
〔一〕 据御览卷三四七补。
  散句
 六三六 负书来学,云集京师。(汪)──文选卷五六陆佐公石阙铭注
 六三七 周毖〔一〕。(汪)──范书献帝纪注
〔一〕 李贤曰:「东观记曰:『周珌,豫州刺史慎之子也。』续汉书、魏志并作『毖』,音秘。」范书与东观记同,珌音必。疑其系董卓传之文。
 六三八 黎民乐业。──书钞卷一五
 六三九 举止自若。──书钞卷一四
 六四○ 好古博闻。──书钞卷一二
 六四一 昌邑王见狗冠方山冠,龚遂曰:「王之左右,皆狗而冠。」〔一〕(汪) ──御览卷九○四
〔一〕 记纂渊海卷九八亦作续汉书之文 鸫龚遂乃西汉人,汉书五行志曰:「贺为王时,又见大白狗冠方山冠而无尾,此服妖,亦犬祸也。贺以问郎中令龚遂,遂曰:『此天戒,言在仄者尽冠狗也。』」二载意虽相近而文异,疑御览所引系某东汉人书疏策文之语,暂入散句以俟考。汪辑入刘备传,非。

 六四二 梅福上书曰:「仲尼之庙,不出阙里。」〔一〕──文选卷四二应休琏与广川长岑文瑜书一首注
〔一〕 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成帝时上书,以为宜建三统,封孔子之世以为殷后。其文曰:「今仲尼之庙不出阙里,孔氏子孙不免编户,以圣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疑文选注「汉书」上衍「续」字,或与上条类同,故亦暂入散句以俟考。

   序传
 六四三 朗祖父隽,字符异,博学好古,倜傥有大度。长八尺三寸,腰带十围,仪状魁岸,与众有异,乡党宗族咸景附焉。位至颍川太守。父防,字建公,性质直公方,虽闲居宴处,威仪不忒。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少仕川郡,历官洛阳令、京兆尹。以年老转拜骑都尉,养志闾巷,阖门自守。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年七十一,建安二十四年终。有子八人,朗最长,次即晋宣皇帝也。(姚。汪)──魏志司马朗传注 ○ 御览卷三七七

 六四四 灵台者,乃周家之所造台也,图书术籍,珍玩宝怪,皆所藏也。(汪)──初学记卷二四

八家后汉书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华峤汉后书、谢沈后汉书、张莹后汉南记、袁山松后汉书、张璠后汉纪、无名氏后汉书、附录)

华峤汉后书卷一
 周天游辑注
  明帝纪
 ○○一 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平乐观。(汪。黄) ──文选卷三张平子东京赋注
 ○○二 馆陶公主为子求郎,不许,赐钱千万。明帝谓群臣曰:「
郎官上应列宿,非其人则民受其殃。」〔一〕(姚。汪。黄)──初学记卷一一 ○ 御览卷二一五
〔一〕 黄辑又注出书钞卷六○ 鸫其所据乃陈本,孔本作应劭汉官仪。今从孔本。
 ○○三 帝自制五行章句〔一〕。(汪。黄)──范书桓郁传注 ○ 御览卷五九一
〔一〕 东观记与此同,而范书作「五家章句」。李贤曰:「此言『
五家』,即谓五行之家也。」
 ○○四 世祖既以吏事自婴,帝尤任文法,总揽威柄,权不借下。值天下初定,四民乐业,户口衣食滋植,断狱号居前世之十二。中兴已来,追踪宣帝。夫以锺离意之廉法,谏诤恳切,以宽和为首。以此推之,斯亦难以德言者也〔一〕。(汪。黄)─
─御览卷九一 ○ 类聚卷一二 书钞卷一五
〔一〕 天游按:范书锺离意传曰:「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故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拽,常以事怒郎药崧,以杖撞之。」又曰:「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唯意独敢谏争。会连有变异,意复上疏曰:『咎在群臣不能宣化理职,而以苛刻为俗。吏杀良人,继踵不绝 鹳官无相亲之心,吏人无雍雍之志 鹳姓可以德胜,难以力服。先王要道,民用和睦,故能致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愿陛下垂圣德,揆万机,诏有司,慎人命,缓刑罚,顺时气,以调阴阳,垂之无极。」华峤「难以德言者也」之断语,当本于此。而范论作「岂弘人之度未优乎」,未免有避重就轻之嫌。

  章帝纪
 ○○五 魏文帝称「明帝察察,章帝长者」〔一〕。(姚。汪。黄) ──范书章帝纪注
〔一〕 此引当系章帝纪华峤论之语。
  灵帝纪
 ○○六 (元和)〔光和〕元年〔一〕,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二〕。其诸生皆敕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三〕。(汪。黄)──文选卷三八任彦升为范史云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注 ○ 御览卷二○一

〔一〕 据汪辑改。
〔二〕 据御览卷二○一补。
〔三〕 袁宏纪卷二四曰:「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能为尺牍、词赋及工书鸟篆者至数千人,或出典州郡,入为尚书侍中,封赐侯爵。」
 ○○七 灵帝时,遂使钩盾令宋典缮治南宫,〔修玉堂殿〕〔一〕。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于苍龙、玄武阙外。又铸四锺,皆受二千斛,悬于〔玉〕堂及云台殿殿前〔二〕。又铸天禄虾蟆吐水,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三〕。〔又铸四出文钱〕〔四〕。(姚。汪。黄)──类聚卷八四 御览卷八一三

〔一〕 据御览卷八一四补。
〔二〕 据范书补。
〔三〕 天游按:范书张让传「天禄虾蟆」下作「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又作翻作渴乌」云云。又御览卷九四九引张璠纪作「吐水于平昌门外桥东约入宫,又作翻车渴乌」云云,疑华书「吐水」下脱「于平昌门外桥东,转入宫。又作翻车」十四字。

〔四〕 据御览卷八一三补。
 ○○八 灵帝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重五彩华盖,高十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列奇兵骑士数万人。天子住大盖下。礼毕,天子躬擐甲,称无上将军,行阵三匝而还。设秘戏以示远人。(汪。黄)──水经注卷一六谷水注

  献帝纪
 ○○九 李傕等大战弘农,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董承密招白波帅李乐等率众来共击傕等〔一〕,大破之,乘舆乃得进。承夜潜过曰:「先具舟船为应。」帝步出营,临河岸高不得下。时中官伏德扶中宫,一手持十疋绢。乃取德绢,连续挽而下,余人匍匐岸侧,或自投死亡。(汪。黄)──御览卷八一七 ○ 文选卷一○潘安仁西征赋注

〔一〕 「傕」原作「●」,径正之。
  皇后纪
 ○一○ 孝献伏后,兴平二年立为皇后。李傕、郭泛等败乘舆于曹阳。帝乃潜夜渡河走,六宫皆步行出营。后手持缣数疋,董承使孙微以刃胁夺之〔一〕,杀傍侍者,血溅后衣〔二〕。(汪。黄)──御览卷八一八

〔一〕 天游按:范书伏后纪作「符节令孙徽」,袁纪卷二八作「荷令孙俨」,疑华书「微」系「徽」之误。「徽」、「俨」,黄奭曰「
当作孙俨」。又按其官职恐当以「符节令」为是。
〔二〕 廿二史考异曰:「世讥范蔚宗创为皇后纪,非也。晋书称华峤作汉后书九十七卷,有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峤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传以继末编,非其义也,故改皇后纪,次帝纪之下。然则皇后之纪,乃峤自出新意,蔚宗特因之不改尔。」故今立皇后纪,而伏后纪必系其下卷无疑。

  李通传
 ○一一 李通字次元〔一〕,以谶记说光武〔二〕,为大司空。而有议,惧欲避世,数乞骸骨,乃许,以特进奉朝请。(姚。汪。黄。铃木─ ─书钞五二 ○ 初学记卷一一
〔一〕 陈本作「文元」,初学记亦然。汪、姚、黄三辑皆从之。天游按:范书本传作「文元」,然袁纪作「次元」,孔本仍宋本之旧,较陈本据范书妄改为佳,今从孔本。
〔二〕 李通父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来歙传玄孙艳
 ○一二 艳好学下士,开馆养徒众。少历显位,灵帝时位至司空。(姚。汪。黄)──蜀志来敏传注
  邓晨传
 ○一三 邓晨字伟卿,拜光禄大夫。数燕见,说故旧平生为欢。晨从容谓上曰:「仆竟辨之。」上大笑,使持节监诸将汝南,从幸度淮,因领九江兵。(铃木) ──书钞卷五六
  邓禹传
 ○一四 邓禹字仲华,拜大司徒。年二十四,内文明,笃行淳备。(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二
 ○一五 邓禹十三男,各令习一艺。(姚。汪。黄。铃木)── 御览卷七四四
  冯异传
 ○一六 冯异字公孙,代邓禹讨三辅,车驾送之,赐七尺剑,诏进征西大将军。攻赤眉,大为所败,散步走归营。收其散卒,与贼约期〔一〕。(铃木)──书钞卷六四
〔一〕 天游按:孔本标目作「收散卒,奋翼渑池」,则「与贼约期」下必有脱文。范书本传其下有「追破于崤底,玺书劳曰『终能奋翼渑池』」数言,似能当之。又陈、俞本此引皆改注范书,非。

 ○一七 三辅大乱,异讨之。与贼赤眉会,大破于崤底,追击之。又大破(之)〔行巡〕〔一〕,上书言状,不敢自伐。诸将或欲分其功,诏云:「征西功,若丘山也。」(姚。汪。黄。铃木)──书钞卷六四

〔一〕 据俞本改。「又大破」以下系建武六年与隗嚣相拒时事,或编者致误,亦或传刻致讹。
  岑彭传曾孙熙
 ○一八 岑彭字君然,说降朱鲔,迁征南将军,治军整齐,秋毫无犯。击蜀,宿于彭亡之地,为公孙述客所刺。(姚。汪。黄。铃木)──书钞卷六四
 ○一九 岑熙为东郡太守,好聘礼隐逸,显之于朝,与参政事,视事三年。〔政化大行〕〔一〕,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二〕我有蟊贼,岑君遏之〔三〕。狗吠不惊,足下生牦,含哺鼓腹,焉知凶灾。我嘉我生,独丁斯时。美矣岑君,于戏(如)〔休〕兹〔四〕。」(姚。汪。黄)──御览卷二六○ ○ 书钞卷三五(二)又卷七六 晏公类要卷二○

〔一〕 据书钞卷七六补。
〔二〕 李贤曰:「枳棘多榛梗,以喻寇盗充斥也。」
〔三〕 李贤曰:「蟊贼,食禾稼虫名,以喻奸吏侵渔也。」
〔四〕 据晏公类要卷二○改。范书本传亦作「休兹」。
  贾复传
 ○二○ 贾复为执金吾。更始郾王尹尊及诸将反,上召诸将议,以檄叩地曰:「郾最强,宛次之,〔谁当击之〕〔一〕?」复率尔对曰:「臣请击郾。」上笑曰:「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邪?」(汪。黄。铃木)──御览卷二三七

〔一〕 据职官分纪卷三五补。
  吴汉传
 ○二一 吴汉在朝廷唯公。(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一
  陈俊传
 ○二二 拜为强弩偏将军,赐绛衣九百领,以衣中坚同心士。(姚。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二三 赐俊玺书曰:「将军元勋大着,威震青、徐,两州有警,得专征之。」〔一〕(姚。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一〕 时张步复叛,俊追讨斩之,故帝赐书褒奖。
  臧宫传
 ○二四 韩颜〔一〕。(姚。汪。黄)──范书本传注
〔一〕 范书本传曰:「宫与祭遵击更始将左防、韦颜。」李贤曰:「华峤书『韦』字作『韩』。」
 ○二五 使张明〔一〕。(姚。汪。黄)──范书本传注
〔一〕 范书本传曰:「宫屡下郡邑,帝使太中大夫持节拜宫为辅威将军。」李贤曰:「华峤书曰『使张明』也。」
 ○二六 上玺书劳宫,赐吏士绛缣六千匹〔一〕。(姚。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一〕 时宫破延岑,悉降其众。
  耿弇传弟子秉
 ○二七 耿弇字伯昭,为建武将军〔一〕,北攻渔阳。弇以父况据上谷,又兄弟无在京师,自疑求还。诏报曰:「将军举宗为国,所向陷敌。」(铃木)──书钞卷六四
〔一〕 范书本传作「建威将军」,是。
 ○二八 耿秉字伯初〔一〕,为征西将军,出西域。秉镇抚单于,匈奴与国怀其恩信〔二〕,南留单于,以安天下。秉壮勇,与士简易,军行常自被甲。(姚。汪。黄)──书钞卷六四(二)

〔一〕 「秉」原误作「康」,据汪辑径改。
〔二〕 疑「与」系「举」之误。
 ○二九 耿秉为人威重有谋略,拜执金吾。每行幸,秉恒领宿卫。(汪。黄。铃木) ──御览卷二三七
  王霸传
 ○三○ 王霸字符伯,为偏将军。上以霸晓兵爱士,可以独任者也。(铃木)──书钞卷六四
  祭遵传
 ○三一 祭遵字弟孙。建武三年〔一〕,为征虏将军,南击弘农贼。贼射遵洞肘,出血流袖〔二〕。众见遵伤,稍退,遵叱之,士卒战皆百倍。光武叹曰:「安得忧国奉公如祭征虏者乎!」(姚。汪。黄。铃木)──书钞卷六四

〔一〕 范书本传作「二年」,是。
〔二〕 范书本传作「弩中遵口,洞出流血」。
  朱佑传
 ○三二 朱佑为护军,舍止亲幸,莫与为比。(铃木)──书钞卷六四
  王梁传
 ○三三 梁〔字君严〕〔一〕,为野王令。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二〕。光武以野王本卫地,玄武水神,司空水土之官,于是擢王梁拜大司空。(汪。黄。铃木)──书钞卷五二 ○ 初学记卷一一(二)

〔一〕 据初学记卷一一补。
〔二〕 「伏」原误作「服」,径改。
  马成传
 ○三四 马成字君迁,拜骁骑将军,北屯常山。积数年,上以其勤劳,征归京师。边民多上书请之,〔上〕复以成镇抚之〔一〕。(汪。黄。铃木)──书钞卷六四 ○ 御览卷二三八

〔一〕 据御览卷二三八补。
  傅俊传子昌
 ○三五 傅俊子昌,徙封芜湖侯。建初中,遭母忧,(固)〔因〕上书以国贫不之封〔一〕,乞钱五万为关内侯〔二〕。肃宗贬为关内侯,竟不赐钱。(汪。黄。铃木)──御览卷二○一

〔一〕 据汪辑改。
〔二〕 范书作「五十万」,此作「五万」,误。
 ○三六 论曰:中兴二十八将,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未之详也。然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一〕。(姚。汪。黄)──范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传论

〔一〕 李贤注曰已上皆华峤之辞,故依汪辑附傅俊传后。
  窦融传玄孙章
 ○三七 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一〕。(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一○一 ○ 初学记卷一二 文选卷四六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 白帖卷七四 御览卷二三三 龙筋凤髓判卷三

〔一〕 李贤曰:「老子为守臧史,后为柱下史,四方所记文书皆归柱下,事见史记。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仙山,为仙府,函经秘录并皆在焉。」时太仆邓康以窦章居贫孝养,仍讲读不辍,故荐章入东观,为校书郎。

  马援传子防
 ○三八 马援在河西,有谷数万斛,乃叹曰:「凡殖财者,贵以施也,否则守钱虏耳。」(汪。黄。铃木)──御览卷八三七
 ○三九 援为陇西太守,遇长吏如兄长,〔委以任之〕〔一〕。(
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七四
〔一〕 据陈、俞本补。
 ○四○ 马援字文渊,为伏波将军,振旅京师,厚加赐车一乘,朝见次九卿。(铃木) ──书钞卷六四
 ○四一 马防字孝孙,行车骑将军,与长水校尉耿恭师征卢水羌还〔一〕,帝亲驾幸其府。(姚。汪。黄。铃木)──书钞卷六四
〔一〕 卢水,即卢溪水。水经注卷一河水注曰:「湟水又东,卢溪水注之。水出西南卢川,东北流注于湟水。」此水在金城郡临羌县东。
 ○四二 马防行车骑将军,位列九卿,班同三府。(姚。汪。黄)──书钞卷六四
 ○四三 永平十五年,上始欲征匈奴,与窦固等议出兵调度,皆以为塞外草美,可不须谷马 鸶军出塞,无谷马故事。马防言当与谷。上曰:「何以言之?」防对曰:「宣帝时五将出征,案其奏言,匈奴候骑得汉马矢,见其中有粟,知汉兵出,以故引去。以是言之,马当与谷。」上善其用意微致,即下调马谷,防遂见亲也〔一〕。──天中记卷四五

〔一〕 此引与御览卷八三七所引东观记略同,疑天中记引书名有讹,故附传末以俟考。

华峤汉后书卷二
 周天游辑注
  鲁恭传
 ○四四 鲁恭字仲康,拜司徒,数有忠言,陈正得失。恭在位,选辟皆妙,至列卿〔郡守〕数十人〔一〕。(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二
〔一〕 据汪辑补。
  刘宽传
 ○四五 宽为南阳太守,遇民如子,不曾出詈言也。(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七四
 ○四六 刘宽为南阳太守,吏有罪,蒲鞭示耻〔一〕。(铃木)──书钞卷七四
〔一〕 古者以生皮为鞭,宽仁恕,代之以蒲草,仅示耻耳。
 ○四七 刘宽为南阳太守,平心举善,每自克责,吏民爱敬,不敢欺也〔一〕。(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七五
〔一〕 姚、汪、黄三辑依陈、俞本作倪宽传,误。今从孔本。
 ○四八 刘宽为南阳太守,常好与诸生讲论经义,政化流传,不严而治。(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七五
  韦彪传
 ○四九 韦彪上疏曰:「欲急民所务,当先除其恶〔一〕。其原在尚书典枢机,天下事一决之,不可不察故也。」(姚。汪。黄)──书钞卷五九(二) ○ 类聚卷四八
〔一〕 类聚卷四八「恶」作「患」,与范书同。
 ○五○ 韦彪上疏曰:「有楚狱事繁〔一〕,故置尚书令史以助郎。郎主文案,与令史不殊。」(汪。黄)──御览卷二一三 ○ 大唐六典卷一
〔一〕 永平中,楚王英谋反,事泄自杀,楚狱遂兴,累年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数。
  范迁传
 ○五一 范迁为司徒,在公辅,有宅数亩,田不过一顷,推与兄子。(汪。黄)──御览卷八二一
  桓谭传
 ○五二 桓谭上疏言事,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而卒。──职官分纪卷四一
  冯衍传子豹
 ○五三 衍祖父立,生满,年十七丧父,早卒,满生衍〔一〕。(
姚。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一〕 惠栋曰:「前书曰『立字圣卿』,奉世子也。」又李贤注引东观记曰:「野王生座,袭父爵为关内侯,座生衍。」与此大异。范书从东观记。李贤注又曰:「衍之祖冯参忠正。」惠栋以为「参为衍从祖也。」

 ○五四 丹死〔一〕,衍西归。吏以亡军,下司命乘传逐捕,故亡命〔二〕。(姚。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一〕 丹,廉丹,王莽时拜平均公、更始将军,于无盐为赤眉所杀。此前衍两次劝丹背莽,丹不从。
〔二〕 亡命河东也。
 ○五五 冯豹字仲文,为尚书郎,勤力不懈。每奏事不报,常伏省阁下,或从昏至明。帝闻而嘉之,乃加赏赐〔一〕。(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三六 ○ 又卷六○
〔一〕 职官分纪卷八末句作「章帝嘉之,数加赏赐。豹眠熟,上令引被覆之」。
 ○五六 论曰:夫贵者负势而骄人,才士负能而遗行,其大略然也。二子不其然乎〔一〕!冯衍之引挑妻之譬,得矣。夫纳妻皆知取詈己者,而取士则不能。何也?岂非反妒情易,而恕义情难。光武虽得之于鲍永,犹失之于冯衍〔二〕。(姚。汪。黄)──范书冯衍传论

〔一〕 李贤引史记曰:「魏太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引车下道。子方不为礼。太子击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然,柰何同之哉?』」

〔二〕 李贤曰「自此已上皆华峤之词」。
  申屠刚传
 ○五七 申屠刚为尚书令。时内外群臣,多帝自迁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乃至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言,唯刚每极谏。(汪。黄。铃木)
──御览卷二一○
  鲍永传孙德
 ○五八 鲍德为南阳太守,民号为「神父」。(姚。汪。黄)──书钞卷七五
  郅恽传
 ○五九 恽拜长沙太守,崇教化,表异行。(姚。汪。黄。铃木) ──书钞卷七四
  郎顗传
 ○六○ 华峤曰:汉之十叶,王莽篡位。闻道术之士西门君惠、李守等多称谶云:「刘秀为天子。」〔一〕自光武为布衣时,数言此,及后终为天子,故甚信其书。郑兴以忤意见疏,桓谭以远斥忧死。及明、章二帝,祖述其意,故后世争为图纬之学,以矫世取资。是以通儒贾逵、马融、张衡、朱穆、崔寔、荀爽之徒,忿其若此,奏皆以为虚妄不经,宜悉收藏之。惟斯事深奥,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而托云天之历数、阴阳、占候,今所宜急也。占候、术数能仰瞻俯察,参诸人事,祸福吉凶既应,引之教义,亦有着明。此盖道术之有益于后世,为后人所尚也〔一〕。(黄)──
袁宏纪卷一八顺帝纪
〔一〕 黄奭以为系郎顗传论,今从之。
  郭伋传
 ○六一 伋征拜颍川太守,帝劳之曰:「郡得贤能太守,去帝城不远,河润九里,冀京师并蒙其福。(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七四
  孔奋传
 ○六二 孔奋字君鱼,守姑臧长,治有异政,以仁义折强扶弱,好恶分明,匈奴不敢犯塞。──职官分纪卷四二
 ○六三 奋为武都太守,有美行,爱之如骨肉;无义,憎之如仇雠。(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七四
  张堪传
 ○六四 张堪拜渔阳太守,治稻田八千余顷,百姓殷富,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童谣如此〔一〕(铃木)──书钞卷七六
〔一〕 陈本改注范书,非。
 ○六五 上问掾樊显曰〔一〕:「太守在蜀,谁最能者?」显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最能。堪仁足以惠下,威足以齐奸,清廉无以为比。」上曰:「何以为效?」显曰:「当破蜀时,公孙述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当十世。而堪不以介意,去蜀之日,乘朽辕车,白布破囊而已〔二〕。」(姚。汪。黄)──书钞卷七五

〔一〕 显,蜀郡计吏。时光武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
〔二〕 此引陈本多妄改,姚辑从之。而汪辑不详所出,照录姚辑,妄注出类聚。黄辑亦依陈补。皆非。
  廉范传庆鸿
 ○六六 廉范为武原太守,下车申明赏罚,诛锄奸滑,表用良吏。(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七五

○六七 廉范迁蜀郡太守,生子皆以廉为名者千数。(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七五
 ○六八 廉范百姓歌之〔一〕。(铃木)──书钞卷七六
〔一〕 时范任蜀郡太守,许民夜作,但严使储水以防火,百姓称便,乃歌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事见范书本传。此引当有脱文。
 ○六九 洛阳庆鸿慷慨好义,廉范与为刎颈之友。时人称曰:「前有管鲍〔一〕,后有庆廉。」(汪。黄)──御览卷四○七
〔一〕 史记管晏列传曰:「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羊续传
 ○七○ 羊续字兴祖,为南阳太守,以清率下,唯卧一幅布绹,裯绹败,糊纸补之。──天中记卷四八
  樊宏传
 ○七一 樊宏字靡卿,为光禄大夫,位特进。宏为人性谦卑畏慎,不求苟得。(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六
  梁统传玄孙冀
 ○七二 梁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一〕,能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二〕。(姚。汪。黄。铃木)──类聚卷一八 ○ 御览卷三八○
〔一〕 据御览卷三八○补。
〔二〕 风俗通义曰:「愁眉者,细而曲折。啼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墯马髻者,侧在一边。折腰步者,足不任体。龋齿笑者,若齿痛不忻忻。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放效之。」

 ○七三 梁冀爱监奴秦宫,官至太仓令,得入妻寿所。寿见宫,屏御者以言事,因通焉。宫威权大震,二千石皆拜谒之。(姚。汪。黄。铃木)──类聚卷三五
  张纯传子奋
 ○七四 张奋字雅通,拜大司马,在位名为清白。(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一
  郑兴传子众
 ○七五 郑兴,更始立,拜谏议大夫,使安集关西。(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六
 ○七六 郑众使匈奴,欲令众拜,不为屈。朝议复欲遣众,众曰:「今往匈奴,必恐取胜于臣,臣不忍持大汉节,对裘跪拜。」明帝收系廷尉狱。(汪。黄。铃木)──御览卷五四二

 ○七七 郑众字仲师,为左冯翊,征为大司农。是时朝议欲改弊,〔一〕众谏以为不可。诏切责,至被奏劾,执之不移。(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四
〔一〕 时章帝议复盐铁官也。
 ○七八 郑众字仲师,为大司农,在位以清正称。(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四
  陈元传
 ○七九 初欲立左氏传博士,范升〔奏〕以为左氏浅末〔一〕,不宜立。陈元闻之,乃诣阙上疏争之,更相辩对凡十余上。帝卒立左氏学〔二〕。〔立博士四人,元为第一〕〔三〕。(姚。汪。黄。铃木)──御览卷二三六 ○ 书钞卷六七

〔一〕 据书钞卷六七补。又「升」误「叔」,据书钞径改。
〔二〕 此光武建武初之事。
〔三〕 据书钞卷六七补。
 ○八○ 元字长孙〔一〕,以才高著名,辟司空掾。宋弘受罪,上书讼之,言甚切直,又敷陈当世便〔宜〕事〔二〕。(姚。汪。黄。铃木)──书钞卷六八
〔一〕 书钞卷六七作「字襄孙」,误。范书亦作「长孙」。
〔二〕 据汪辑补。
  贾逵传
 ○八一 贾逵字景伯,有赡才,能通古今学。神爵集宫殿,上召见,敕兰台给笔,作神爵颂。除兰台令史〔一〕。(汪。黄。铃木)──书钞卷六二
〔一〕 书钞引书名误「华峤汉书」为「华谭汉书」。
  张霸传孙楷
 ○八二 张楷字公超,家贫无以为业,常乘驴车至县卖药。(汪。黄。铃木)──御览卷九八四
  桓荣传子郁 孙焉 玄孙典 玄孙彬
 ○八三 桓荣为博士。会庭中诏赐奇果,受赐者怀之,荣独举手奉以拜。光武笑指之曰:「此真儒生也。」(汪。黄。铃木)──御览卷九六四 ○ 书钞卷一九
 ○八四 建武二十八年,桓荣为太子少傅,赐以辎车乘马。荣大会诸生,陈其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
铃木)──书钞卷一三九 ○ 又卷六五
 ○八五 荣为少傅,以太子经学成毕,上疏谢归道。太子以书谢。(姚。汪。黄。铃木)──书钞卷六五
 ○八六 桓荣字春卿,迁太常。明帝〔即位〕〔一〕,尊以师礼,甚见亲重〔二〕。乘舆幸太常府,荣东面坐,设几杖,〔会百官〕,〔三〕天子亲自执经。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若此。(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三 ○ 初学记卷一二

〔一〕 据初学记卷一二补。
〔二〕 初学记卷一二下尚有「拜之」二字,疑系「拜二子为郎」之误,故暂不补入。
〔三〕 据初学记卷一二补。
 ○八七 桓荣迁谏议大夫〔一〕,每大射养老礼毕,帝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辨说。──职官分纪卷六
〔一〕 东观记及范书均作「拜荣为五更」。此作「迁谏议大夫」,误。
 ○八八 荣长子雍早卒,少子郁嗣。(姚。汪。黄。铃木)── 范书本传注
 ○八九 桓郁字仲思〔一〕。敦厚笃学,传父业,以尚书教授,门徒常数百人。选侍中。帝以郁先师子,有礼让,甚亲厚焉。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事,反复乃行,受章录事,不离左右。明帝自制五行章句〔二〕,令郁校定于宣明殿中。(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八 ○ 范书本传注 御览卷五九一

〔一〕 范书本传作「仲恩」。
〔二〕 「五行」原误作「五经」,据范书本传注径改。
 ○九○ 郁上书乞身〔一〕,天子忧之,有诏公卿议。议者皆以郁身为名儒,学者之宗,可许之。于是诏郁以侍中行服。(姚。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一〕 以母忧故也。
 ○九一 郁六子,普、延、焉、俊、酆、良。普嗣侯,传国至曾孙绝。酆、良子孙皆博学有才能。(姚。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九二 桓焉明经笃行,有名称,以尚书入授安帝,拜太傅,录尚书事。复入授顺帝于禁中,因晏见建言宜引三公、尚书入省事,天子从之。(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九

 ○九三 焉长子衡,早卒。中子顺,顺子典。典十二丧父母,事叔母如事亲。立廉操,不取于人,门生故吏问遗,一无所受。(姚。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九四 十年不调〔一〕。(姚。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一〕 此言桓典任侍御史之长。范书作「七年」。
 ○九五 迁平津都尉、钩盾令、羽林中郎将〔一〕。(姚。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一〕 此亦桓典事迹。
 ○九六 酆生麟。(汪。黄)──范书本传注
  丁鸿传
 ○九七 荣弟子丁鸿学最高。(汪。黄)── 范书桓荣传注
 ○九八 华峤曰:论语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行省乎〔一〕?故尝请论之:孔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得〕而称焉〔二〕。」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三〕然则太伯出于不苟得,未始有于让也。是以太伯称〔至德,伯夷称〕贤人〔四〕,后之人慕而徇之。夫有徇则激诡生,而取与妄矣。故夫邓彪、刘恺让其弟以取义,使弟非服而己享其名,其于义不亦薄乎?又况乎干有国之纪,而使将来者妄举措哉!古之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五〕,将以启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下之方动者。言行之所开塞,可无慎〕哉〔六〕!原丁鸿之心,其本主于忠爱乎〔七〕?何其终悟而从义也?以此殆知其徇尚异于数世也〔八〕。(汪。黄)──袁宏纪卷一二 ○ 范书丁鸿传论

〔一〕 语出论语学而篇。疏曰:「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后己谓之让,言孔子行五德而得与闻国政。」
〔二〕 据论语泰伯篇改。
〔三〕 语出孟子尽心下。
〔四〕 据范书丁鸿传论补。惠栋曰范此论皆华峤之辞。
〔五〕 同右。
〔六〕 据范书丁鸿传论补。
〔七〕 「乎」字原误置上文「哉」字之上,据范书径改。
〔八〕 范书丁鸿传论末句作「异夫数子类乎徇名者焉」。
  孝子传
○九九 孔子曰:「夫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一〕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养,死无以葬。」子曰:「啜菽饮水,孝也。」〔二〕夫锺鼓非乐云之本,而器不可去〔三〕;三牲非致孝之主,而养不可废〔四〕。存器而忘本,乐之遁也〔五〕;调器以和声,乐之成也。崇养以伤行,孝之累也;修己以致禄,养之大也。故言能大养,则周公之祀,致四海之祭。言以义养,则仲由之菽,甘于东邻之牲〔六〕。夫患水菽之薄,干禄以求养者,是以耻禄亲也。存诚以尽行,孝积而禄厚者,此能以义养也。

〔一〕 见孝经圣治章。李贤曰:「配天,谓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二〕 语出礼记檀弓下,文稍略耳。
〔三〕 论语阳货篇曰:「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马融曰:「乐之所贵者,移风易俗,非谓锺鼓而已。」
〔四〕 孝经孝行章曰:「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故华峤作如是语。

〔五〕 「遁」,袁纪卷一一引作「过」,皆训作失。
〔六〕 易既济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其意以「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修德者虽不杀牛而行薄祭,以其有德而实受其福。
  孔子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之言」〔一〕,言其孝皆合于道,莫可复间也。先代石氏父子称孝,子庆相齐,人慕其孝而治〔二〕,此殆所谓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也〔三〕。

〔一〕 语出论语先进篇。陈群曰:「言子骞上事父母,下顺兄弟,动静尽善,故人不得有非间之言。」疏曰:「间,谓非毁间侧。」
〔二〕 汉书石奋传载:奋恭谨,举莫与比。其长子建,次甲,次乙,次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故号奋为万石君。庆为齐相,齐国慕其家行,不治而齐国大治,为立不相祠。

〔三〕 语见论语为政篇,乃孔子之言。又尚书君阵曰:「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又按此段范书失载,据袁宏纪卷一一补入。黄辑脱,汪辑转引于惠氏补注,而不详其所出。

  中兴,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数辟公府,为县令,进退必以礼。后举贤良,公交车征,遂不至。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一〕。」建初中,章帝下诏褒宠义,赐谷千斛,常以八月长吏问起居,加赐羊酒。寿终于家。

〔一〕 乃韩诗外传第一章曾子之语。
  安帝时,汝南薛包孟尝,好学笃行,丧母,以至孝闻。及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欧杖。不得已,庐于舍外,旦入而洒扫,父怒,又逐之。乃庐于里门,昏晨不废。积岁余,父母惭而还之。后行六年服,丧过乎哀。既而弟子求分财异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庐取其荒顿者,曰:「吾少时所理,意所恋也。」器物取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数破其产,辄复赈给。建光中,公交车特征,至,拜侍中 瘘性恬虚,称疾不起,以死自乞。有诏赐告归,加礼如毛义。年八十余,以寿终。若二子者,推至诚以为行,行信于心而感于人,以成名受禄致礼,斯可谓能以孝养也。若夫江革、刘般数公者之义行,犹斯志也。撰其行事着于篇〔一〕。(汪。黄)──范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传序 ○ 袁宏纪卷一一 御览卷一八一 又卷五一二

〔一〕 史通序例篇曰:「迨华峤后汉,多同班氏。如刘平、江革等传,其序先言孝道,次述毛义养亲。此则前汉王贡传体,其篇以四皓为始也。」又列传篇曰:「亦有事迹虽寡,名行可崇,寄在他篇,为其标冠。若商山四皓,事列王阳之首;庐江毛义,名在刘平之上。」据此则诸孝子合为一传,始自华峤书也。范晔因而不改,自沈约以下,遂相沿成习。今从黄辑,标目孝子传。

 一○○ 刘平为全椒(令)〔长〕〔一〕,掾吏五日一朝,罢门阑卒署,各遣就农,人感怀,至或增赀就赋,或减年从役,刺史行部,狱无囚徒,民各自以为职,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先是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姚。汪。黄。铃木)──御览卷二六七 ○ 书钞卷七八

〔一〕 据书钞卷七八改。
 一○一 孝报云:「三日至矣。」〔一〕(汪。黄。铃木)── 范书本传注
〔一〕 王莽时,以父普为田禾将军任为郎。尝告归,过邮亭,不自名。亭长闻孝当过,洒扫以待,不肯内,且问孝当何时至,孝遂作如右答。范书本传作「寻到矣」。
 一○二 赵孝字(常)〔长平〕〔一〕,拜长乐卫尉,弟礼为御史中丞。上嘉孝兄弟治行,欲宠异之,常使礼十日一至卫尉府,太官送供具,令相对尽欢。礼终,孝以卫尉官属送丧归葬,天下荣之。(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三

〔一〕 据东观记、袁纪、范书改。
 一○三 语以避兵道〔一〕。(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一〕 时江革负母逃难,或语以避兵道,遂免于难。范书作「或乃指避兵之方」。
 一○四 临淄令杨音高之,设特席,显异巨孝于稠人广众中,亲奉钱以助供养。(姚。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一○五 终不报书,一无所受〔一〕。(姚。汪。黄。铃木)─ ─范书本传注
〔一〕 时帝宠遇江革,京师贵戚马廖、窦宪等各奉书致礼于革。
 一○六 致羊一头,酒二斛〔一〕。(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一〕 元和中,革谢病归,帝诏县常以八月长吏存问,且致羊酒。
 一○七 与脱田同罪〔一〕。(汪。黄)──范书本传注
〔一〕 范书作「夺田」。时郡国牛疫,遂令行区种法以增耕。而吏举度田,欲令多前,至于不种之处,亦通为租。故刘般上疏建言,若吏度田不实,使与脱田同罪。
 一○八 刘恺字相豫,为太常,论议囗囗,常引正大义,诸儒为之语曰:「难经伉伉刘太常。」(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三 ○ 类聚卷四九 御览卷二二八
  班彪传子固
 一○九 班彪字叔皮,辟司徒掾〔一〕。彪既才高,而专心述作在史籍之间。(铃木)──书钞卷六八
〔一〕 司徒者,王况也。王音肃。
 一一○ 班固拜为郎中,使终成前所著书,学者莫不讽诵〔一〕。自为郎中,遂见亲近,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赏赐恩宠甚渥,然二世位不过郎中。(姚。汪。黄。铃木)──书钞卷六三

〔一〕 「讽」原误作「庄」,径改。
 一一一 大将军窦宪拜班固为中护军,与参谋议。(铃木)── 书钞卷六四
 一一二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着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汪。黄)──范书班固传论

  第五伦传曾孙种 卫羽
 一一三 盖延代鲜于褒为冯翊,多非法。伦数切谏,延恨之,故滞不得举〔一〕。(姚。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一〕 书钞卷七四引华书曰:「孟延为左冯翊,视事四岁,民敬其威。」天游按:东观诸书无孟延其人。范书盖延传注引续汉书曰:「
视事四年,人敬其威信。」两载文同,则「孟」系「盖」之误无疑。华书既言延「多非法」,不当复言「民敬其威」,书钞引书误书续书为华书矣。
 一一四 上复曰:「闻卿为市掾,人有遗母一笥饼者。卿从外来见之,夺母笥,探口中饼,信乎?」伦对曰:「实无此。众人以臣愚蔽,故为生是语也。」(姚。汪。黄。铃木)
──范书本传注
 一一五 章帝初,第五伦擢自远郡,征代牟融为司空。第五伦奉公守法,每上事草,(不亦)掾吏臣奏记辄封上之〔一〕,曰:「臣任忧深,责者多无私心。」自陈老病,以〔二〕千石俸终身〔二〕。(
铃木)──书钞卷五二
〔一〕 「不亦」语不辞,恐有脱误,或系衍文,故删而存疑。
〔二〕 据范书补。
 一一六 第五伦虽峭直,然常以中兴已来,二主好(更)〔吏〕化〔一〕,俗尚苛刻。政化之本,宜先以宽和。及为三公,值章帝长者多恕,屡有善政,伦上疏褒称盛美,因以劝成德风也。(汪。黄。铃木)──初学记卷一一 ○ 御览卷二○

〔一〕 据御览卷二○八改。
 一一七 第五种字兴先〔一〕,少厉志议,通经学。以司徒掾诏使冀州,廉实灾害,举奏刺史、二千石以下,所刑免甚多,弃官奔者数十人。还以奉使称旨,擢拜高密侯相〔二〕。(铃木)──职官分纪卷五 ○ 书钞卷六八

〔一〕 书钞卷六八作「仲与」,恐误。下仅有「以司徒掾举奏刺史二千石」一句,铃木辑稿从之。
〔二〕 「擢」原误「权」,「侯」原误「使」,皆据范书径改。
 一一八 卫羽为〔兖〕州从事〔一〕。时中常侍单超兄子匡为济阴太守,负其势,大为贪放。刺史第五种欲取之,闻羽素抗厉,乃召羽谓曰:「闻公不畏强御,今欲相委以重事,若何?」对曰:「愿庶几于一割。」羽出,遂驰至定陶,闭城门,收匡宾客亲吏四十余人〔二〕,七日中,起发其臧五六千万。种即举奏,一州震栗。(姚。汪。黄。铃木)──御览卷二六五 ○ 书钞卷七三(二)

〔一〕 据书钞卷七三补。
〔二〕 书钞卷七三作「三十人」。
  锺离意传乐崧
 一一九 意字子阿,辟大司徒侯霸掾。诏送徒诣河内。时冬寒,病徒不能行,意辄移属县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铃木) ──书钞卷六八
 一二○ 锺离意除堂邑令。民起市肆,起工兴役。意祝曰:「兴工,令也,百姓无罪。如有祸,令自当之。」吏民皆感之也。(铃木)──书钞卷七八
 一二一 明帝性褊察,尝以事怒郎乐崧,以杖撞崧。崧走入床下,上怒甚,疾言曰:「郎出!郎出!」崧曰:「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未闻人君,自起撞郎。」上乃赦之。(汪。黄)──御览卷九一 ○ 书钞卷六○ 御览卷二一五

 一二二 乐崧为人朴素,家贫为郎。尝独直宿台上,无被枕,食乃糟糠。明帝〔每〕入台〔一〕,辄见崧,问〔其故〕而嘉之〔二〕。〔帝推被与之〕〔三〕。〔自此诏给帷被皁袍〕〔四〕,〔给太官食〕〔五〕。(姚。汪。黄)──书钞卷六○ ○
 又卷三八 御览卷七○七 又卷六九三 又卷八五四
〔一〕 据书钞卷三八补。
〔二〕 同右。
〔三〕 据御览卷七○七补。
〔四〕 据御览卷六九三补。
〔五〕 据御览卷八五四补。以上三条黄辑均作注,汪辑径入正文。
  宋均传
 一二三 宋均字叔庠,为郎中。时年十五,好经书,常以休〔沐〕日受业博士〔一〕,通诗书,善论难。(姚。汪。黄。铃木)──书钞卷六三
〔一〕 据汪辑补。
 一二四 宋均迁九江太守,五日一听事。先是九江多虎,数伤民。均曰:「咎在贪残,均今退贪残。」虎远渡江,不为民害〔一〕。(
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七五(二)
〔一〕 姚辑据范书多有增益。汪、黄二辑不详所出,俱本姚辑。汪辑又妄注出类聚,失之尤甚。今从孔本。
  一二五 永平七年,宋均字叔庠,为尚书令,忠正直言,数纳策谋,每会议,未尝不合上意。常剪起〔一〕,上未喻其意,以为奸,大怒,缚即着格之〔二〕。尚书郎皆叩头,服有奸。均顾叱之曰:「
夫惟忠臣执义,守正畏威,人臣以二事主,国主当谁据?均惟据约,虽死不易志。」小黄门在旁,具以闻〔三〕,上善之,即遣归台,悉责诸尚书郎。(汪 黄
铃木)─-书钞卷五九
〔一〕 范书作「尝删翦疑事」,则此「翦起」当作「翦疑」。
〔二〕 「缚」原作「傅」,「格之」漫脱,皆据范书改补。
〔三〕 「具」原误「其」,径改。
  光武十王传
 一二六 琅邪王京都莒,好宫室,殿馆壁带皆饰以金银。(汪 ─-初学记卷二四
  朱晖传
 一二七 晖年五十,失妻,昆弟欲为继室,晖叹曰:「时俗希不以后妻败家者!」遂不复娶。(姚。汪。黄。铃木)──范书本传注
  乐恢传杜安
 一二八 安擢为宛令,以病去。韦帝行过颍川,安上书,召拜御史。迁至巴郡太守。而恢在家,安与恢书通问,恢告吏口谢,且让之曰:「为宛令不合志,病去可也。干人主以窥觎,非也。违平生操,故不报。」安亦节士也,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洛阳令周纡自往候安,安谢不见。京师贵戚慕其行,或遗之书,安不发,悉壁藏之。及后捕案贵戚宾客,安开壁出书,印封如故。(姚。汪。黄)──范书乐恢传注

  何敞传
 一二九 何敞为汝南太守〔一〕,修治鲖阳之旧陂,溉田万顷,垦田三万余,咸赖其利,吏民刻石,颂敞功德。(姚。汪。黄)──书钞卷七六
〔一〕 「何敞」原误作「张敞」,径改。
 一三○ 敞为汝南太守,在在表孝悌,折贪残者也。──书钞卷七四
  邓彪传
 一三一 邓彪字智伯,为太傅,赐爵关内侯,百官总己以听于彪,恩宠之异,莫与为比焉。(汪。黄)──御览卷二○六
 一三二 邓彪遭后母忧,毁瘠过礼,因疾乞身,以光禄大夫行服。(汪。黄)──御览卷二四三
  徐防传
 一三三 安帝即位,太尉徐防以灾异、寇贼策免就国。三公以灾免,自徐防始也。(姚。汪。黄)──书钞卷五一 ○ 类聚卷四六 御览卷二○七
  胡广传
 一三四 胡伯始为太傅,时年八十,而心力(就免)〔克〕壮〔一〕。继母在〔堂,瞻〕省傍无(凡)〔几杖〕〔二〕,言不称老。伯始练达事体,(朗)〔明〕解朝章〔三〕,虽无蹇直之风,屡有补阙之益。故京师为之语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黄)──书钞卷五二
〔一〕 据范书本传改。
〔二〕 同右。
〔三〕 同右。
  袁安传重孙逢 玄孙忠
 一三五 袁良明经〔一〕,为太子舍人。(姚。汪。黄)──书钞卷六六
〔一〕 良,袁安之祖父。
 一三六 安字邵公,好学有威重。明帝时为楚郡太守,治楚王狱,所申理者四百余家,皆蒙全济,安遂为名臣。章帝时至司徒。生蜀郡太守京。京弟敞为司空。京子(阳)〔汤〕太尉〔一〕。汤四子:长子平,平弟成,左中郎将,并早卒。成弟逢,逢弟隗,皆为公。(姚。汪。黄)──魏志袁绍传注

〔一〕 黄奭曰:「按阳子逢字周阳,逢弟隗字次阳。若父名阳,何得其子并以阳为字?当从范书作『汤』。袁宏纪亦云『京子汤,汤字仲和』可据。」黄说甚是,据改。下径改 鸫今点校本范书亦作「汤」。

 一三七 熙平中〔一〕,天子引袁逢为三老,赐玉杖。(姚。汪。黄)──御览卷五三五 ○ 又卷七一○ 又卷八○四 事类赋注卷一四
〔一〕 他三引俱作「嘉平」,与袁纪同。唯职官分纪卷二作「熙平」。然诸引皆误,当以「熹平」为是。
 一三八 论曰: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一〕。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二〕。终陈掌不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未可致诘,其大致归然矣。袁公、窦氏之间,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及其理楚狱,未尝鞫人于臧罪,其仁心足以覃乎后昆〔三〕,子孙之盛,不亦宜乎?(姚。汪。黄)──范书本传论

〔一〕 史记陈丞相世家曰:「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然其后曾孙陈掌以卫氏亲贵戚,愿得续封陈氏,然终不得。」徐广曰:「陈掌者,卫青之子婿。」

〔二〕 汉书丙吉传曰:吉奉武帝旨治巫蛊事,救宣帝免于一死。宣帝即位,吉临当封,疾病。宣帝忧其不起,太子太傅夏侯胜曰:「此未死也。臣闻有阴德者,必飨其乐以及子孙。」后子显以臧罪夺爵,至成帝时,复以吉孙昌袭侯,至王莽时乃绝。

〔三〕 李贤引尔雅曰:「覃,延也。」按覃音谈。
 一三九 袁忠字正甫,初平间为沛相,乘荜车到官〔一〕,以清亮称。──书钞卷一三九
〔一〕 范书袁安传作「苇车」。
  张酺传曾孙济
 一四○ 蕃生盘〔一〕,盘生济。济字符江,灵帝初,杨赐荐济明习典训,为侍讲。(姚。汪。黄)─ ─范书本传注
〔一〕 蕃,张酺之子。
  韩棱传孙演
 一四一 梁皇后崩,梁贵人大幸〔一〕,将立。大将军冀欲分其宠,谋冒姓为贵人父,演阴许诺。及冀诛事发,演坐抵罪。(姚。汪。黄)──范书本传注
〔一〕 黄奭曰:「此桓帝邓皇后,邓香之女也,改嫁梁氏,冒姓梁氏。兄邓演为南顿侯。冀既伏诛,封演子康北阳侯,赏赐巨万,封平梁冀之功。见袁宏纪。则梁冀欲谋为贵人父,当与贵人兄邓演合计,何以与韩演谋,而演阴许诺乎?范书明云梁冀被诛,韩演坐阿党抵罪,以减死论,亦不云有阴许诺事。今以演字相同,张冠李戴,华书所云,显有不实 鸫邓演与诛梁冀,亦断无阴许诺事。」按黄说是。汪辑改「梁贵人」为「韩贵人」,大可不必。

  郭躬传弟子镇 吴雄
 一四二 郭躬字仲孙,为廷尉正,迁廷尉。家代掌法律,〔宽平,决狱务在哀矜,罪疑从轻,条奏诸应致法及可从轻者四十一事〕〔一〕。镇自廷尉左监迁廷尉。凡郭氏为廷尉者七人。(姚。汪。黄)──初学记卷一二 ○ 书钞卷五三(二) 类聚卷四九

〔一〕 据书钞卷五三补。黄辑注出卷五二,误。
 一四三 河南吴雄字季高〔一〕,以明法律,〔断狱平〕〔二〕。桓帝时自廷尉致位司徒。雄少时家贫,母死,葬人所不封之地。丧事趋办,不卜时日。巫皆言其族灭,而雄子欣〔三〕、孙恭三世〔相承〕为廷尉〔四〕,以法为名家。(姚。汪。黄)──初学记卷一二 ○ 书钞卷五三(二)类聚卷四九 御览卷二三一

〔一〕 类聚卷四九引作「河间」,汪辑从之,误。
〔二〕 据书钞卷五三及御览卷二三一补。
〔三〕 「欣」,书钞卷五三作「许」,初学记卷一二作「祈」,皆误。今据类聚卷四九、御览卷二三一径改。
〔四〕 据书钞卷五三补。
  陈宠传
 一四四 陈宠〔字昭公,辟司徒鲍昱府〕〔一〕。以时俗三府掾属不肯亲事,但出入养虚,故宠独勤心于事〔二〕。又以法令繁冗,(
□)〔不良〕吏得生因缘〔三〕,以至轻重,乃置撰科牒辞讼比例,〔四〕使事类相从,以塞奸源。其后公府奉以为法。(汪──御览卷二四九 ○ 书钞卷六八
〔一〕 据书钞卷六八补。「昱」原误作「显」,径改。
〔二〕 书钞卷六八作「是时三府掾属以不肯亲事为高,专务于交游,宠常非之」。与御览引异。
〔三〕 据范书本传补。
〔四〕 范书本传作「辞讼比七卷」。
 一四五 陈宠字昭公,以德行明敏,入为尚书。宠性周密,常称「
人臣之义,苦不畏慎」。自在枢密,谢门人,不复教,拒知友。时赐宠剑,得锻成剑,以其敦朴。(姚。汪。黄)──初学记卷一一
 一四六 陈宠字昭公,为司空,通客以明无所不受〔一〕,论者大之。宠奏议温粹有智,号为明相。(姚。汪。黄)──书钞卷五二
〔一〕 时府故事督属籍不通宾客,以防交关。宠反其道而行之。「
客」原误作「容」,据黄奭校而改。
  班超传孙始
 一四七 班超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耕乎?」(姚。汪。黄)──类聚卷五八 ○ 范书本传注书叙指南卷五
 一四八 騩马〔一〕。(汪。黄)──范书本传注
〔一〕 范书作「騧马」。华书与续书同,可参见续书班超传注。
 一四九 还据损中〔一〕。(汪。黄)──范书本传注
〔一〕 东观记作「顿中」。
 一五○ 班始尚阴城公主。公主,顺帝之姑,贵骄淫乱,与所嬖居帷中,而始入,使伏床下。(汪。黄)──御览卷七○○
  何熙传
 一五一 熙字孟孙,少有大志,不拘小节。身长八尺五寸,体貌魁梧,〔丘虚瑰伟,与人绝异〕〔一〕,善为容仪〔二〕。举孝廉。为谒者,赞拜殿中,音动左右,和帝伟之。历位司隶校尉、大司农。永初三年,南单于与乌丸俱反,以熙行车骑将军征之,累有功。乌丸请降,单于复称臣如旧。会熙暴疾,卒。(姚。汪。黄)─
─魏志何夔传注 ○ 书钞卷六二 御览卷三八八
〔一〕 据书钞卷六二补。
〔二〕 书钞卷六二作「善为威容」。
  应奉传子劭
 一五二 〔应顺字〕华仲〔一〕,少给事郡县,为吏清公,不发私书。举孝廉,尚书郎转右丞,迁冀州刺吏,廉直无私。迁东平相,赏罚必信,吏不敢犯。有梓树生于厅事室上,事后母至孝,众以为孝感之应。时窦宪出屯河西,刺史、二千石皆遣子弟奉赂遗宪。宪败后,咸被绳黜,顺独不在其中,由是显名。为将作大匠,〔发摘众奸,皆极其刑,豪猾之吏累迹〕〔二〕,视事五年,省费亿万〔三〕。(姚。汪。黄)──范书应奉传注 ○ 书钞卷五四(二) 龙筋凤髓判卷二 御览卷二三六

〔一〕 应顺,奉之曾祖父。三字据书钞卷五四补。
〔二〕 据书钞卷五四、御览卷二三六补。
〔三〕 四库珍本初编本职官分纪卷二二引作续汉书,非。北图藏清钞本仍作华书。
 一五三 奉字世叔,才敏善讽诵,故世称「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着后序十余篇,为世儒者。延熹中,至司隶校尉。子劭字仲远,亦博学多识,尤好事。诸所撰述风俗通等凡百余篇,辞虽不典,世服其博闻。(姚。汪。黄)──魏志王粲传注

 一五四 劭弟珣,字季瑜,司空掾。珣生玚。(汪──范书应奉传注
  孝明八王传陈敬王羡曾孙愍王宠
 一五五 〔陈愍王宠善弩射〕〔一〕,其秘法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经纬相将,万胜之方。然要在机牙,〔其射至十发十中,皆同孔也〕〔二〕。(姚。汪。黄)──范书明八王传注 ○ 书钞卷一二五(二) 御览卷三四八

〔一〕 据书钞卷一二五补。其中「愍」误作「敬」,据御览卷三四八径改。范书注仅作「宠射」二字。
〔二〕 「其射至」三字据御览卷三四八补,余据书钞卷一二五补。
 一五六 王甫〔一〕。──范书明八王传注
〔一〕 甫,范书作「酺」,中常侍,受命考陈国相魏愔与宠共祭天神,希幸非冀者。李贤曰:「华峤书及宦者传诸本并作『甫』,此云『酺』,未详孰是也。」
  崔骃传子瑗 孙寔 寔从兄子钧
 一五七 骃讥杨雄〔一〕,以为范、蔡、邹衍之徒〔二〕,乘衅相倾,诳曜诸侯者也,而云「彼我异时」。又曰:窃赀卓氏,割炙细君,斯盖士之赘行,而云「不能与此数公者同」,以为失类而改之也。(姚。汪。黄)──范书本传注

〔一〕 时崔骃拟扬雄解嘲而作达旨以讥焉。
〔二〕 范,范睢;蔡,蔡泽,先后以辩才出任秦国之相。
 一五八 高树不庇〔一〕。(汪。黄)──范书本传注
〔一〕 出达旨之文。范书本传作「高树靡阴」。
 一五九 摄缨整襟〔一〕。──范书本传注
〔一〕 亦出于达旨。范书本传作「躐缨整襟」。
 一六○ 回以干禄〔一〕。(汪。黄)──范书本传注
〔一〕 范书引达旨作「因以干禄」。
 一六一 崔骃字亭伯,辟大将军窦宪府掾。宪新辅政,贵重,掾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惟骃以处士年少,擢在其间。宪擅权骄恣,骃数谏之。出为长岑长,不得意,不之官而归。(汪。黄)──御览卷二三八 ○ 书钞卷六九

 一六二 瑗爱士,好宾客,盛修肴膳,或言其太奢。瑗闻之怒,敕妻子曰:「吾并日而食,以供宾客,而反以获讥,士大夫不足养如此。后勿过菜具,无为诸子所蚩也。」终不能改,奉禄尽于宾飨。(姚。汪。黄)──范书崔骃传注 ○ 书叙指南卷七 又卷八(二)

 一六三 崔寔为五原太守,地宜麻枲,而民不知种植,又不能缉绩,率无衣被。冬月止种细草,卧其中,〔见〕吏以草衣其身〔一〕,乃得出。寔至,教之绩织。(汪。黄)──御览卷九九五

〔一〕 据范书本传补。
 一六四 崔钧为西河太守,与袁绍起兵。董卓收钧父烈,下之郿狱锒铛〔一〕。卓诛,烈得归长安也。(汪。黄)──御览卷六四四
〔一〕 李贤曰:「说文曰『琅珰,锁也』。前书曰『人犯铸钱,以铁锁琅珰其颈』。」「琅」原误作「银」,径改。
  周燮传
 一六五 周燮专精礼易,不读非圣之书,不修贺问之好。有先人草庐,结于冈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给,非身所耕渔〔则〕不食。〔一〕(姚。汪。黄)──类聚卷六五 ○ 御览卷八二一

〔一〕 据御览卷八二一补。

华峤汉后书卷三
 周天游辑注
  杨震传孙赐 曾孙彪
 一六六 杨震字伯起,年五十,始应州郡之辟,众人谓之「晚暮」。后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鱼者,卿大夫之服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汪。黄)──御览卷九二五

 一六七 杨震为太尉,中常侍樊丰等骄恣,震常切谏,由是共谮震,罢遣归本郡,遂仰鸩薨。葬日,有大鸟来止亭树上,须臾下地行,徐步到柩前,止立,低头泪出。〔旁人〕更共抱持〔一〕,终不惊骇。〔鸟苍色,颈去地五六尺,舒翅广一丈三尺,莫有能名者。葬毕,飞去〕〔二〕。(汪)──初学记卷一四 ○ 御览卷五五四

〔一〕 据御览卷五五四补。
〔二〕 同右。
 一六八 当时人立石鸟象于震前。(黄)──类聚卷九 ○
 一六九 帝徙南宫,阅录故事,得所上张角奏及前侍讲注籍,乃感悟,诏封临晋侯〔一〕。──书钞卷四八
〔一〕 封震孙赐也 鸫范书本传,建宁初,灵帝当受学,三公遂举赐侍讲华光殿中。又光和四年,赐任司徒。时张角组织民众,谋起事。赐上书,请诏敕州郡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以孤弱黄巾,待机诛除张角等。适逢赐以病免官,事留中,不果行。

 一七○ 与马日磾、卢植、蔡邕等著作东观〔一〕。(姚。汪。黄)──范书杨震传注
〔一〕 史通古今正史篇曰:「会董卓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及在许都,杨彪颇存注记。至于名贤君子,自永初已下阙续。」
 一七一 甫使门生王翘辜榷〔一〕。(姚。汪。黄)──范书杨震传注
〔一〕 范书曰:「光和中,黄门令王甫令门生于郡界辜榷官财物七千余万,彪发其奸。」其不详门生为何人,故李贤引华书以注明之。
 一七二 东京杨氏、袁氏,累世宰相,为汉名族。然袁氏车马衣服极为奢僭;能守家风,为世所贵,不及杨氏也。(姚。汪。黄)──范书杨震传注
  朱宠传
 一七三 京兆朱宠字仲威,为太尉,家贫卧布被,朝廷赐锦被,卧兼布被。──天中记卷四八
  马融传
 一七四 马融字季长,为大将军邓骘舍人。(汪。黄)──御览卷二三八
  蔡邕传
 一七五 初,蔡邕在陈留,〔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潜听之,曰:「〔嘻〕〔一〕!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二〕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遂自追问其故,邕具以告〔三〕,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四〕,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蝉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笑曰:「此足以当之矣。」(姚。汪。黄)──类聚卷四四 
○ 又卷九七 书钞卷一○九 御览卷九四六
〔一〕 以上所补三字皆出类聚卷九七。
〔二〕 据御览卷九四六补。
〔三〕 「具」原误作「且」,据书钞卷一○九、类聚卷九七径改。
〔四〕 据类聚卷九七补。书钞卷一○九作「鼓琴」。
  黄琼传
 一七六 黄琼字世英,为仆射。顺帝久废藉田,琼曰:「上古圣帝,莫不钦恭神明,躬郊庙之礼,亲藉田之勤。」书奏,上从之,次日还,迁令也〔一〕。(姚。汪。黄)──书钞卷五九

〔一〕 迁尚书令也。
 一七七 黄琼字世英,迁尚书令,〔习〕朝廷事〔一〕,号为「补职」。(姚。汪。黄)──书钞卷五九
〔一〕 据汪辑补。
  陈寔传
 一七八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有盗夜入其家,止于梁上。寔阴见之,乃自整拂,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与性成耳,如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一〕。然当由贫困,今遗绢二疋。」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姚。汪。黄)──类聚卷八五 ○ 御览卷八一七

〔一〕 据御览卷八一七补。
 一七九 何进、袁隗欲特表陈寔以不次之位,寔谢曰:「久绝人事,饰中待终而已。」 ──书钞卷一二七
  赵岐传
 一八○ 先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自画其像居主位。(黄)──书钞卷九四
  张奂传
 一八一 张奂迁武威太守〔一〕,平均徭赋,劝以农桑〔二〕。(
姚。汪。黄)──书钞卷七四
〔一〕 「奂」原误作「英」,径改。
〔二〕 汪、黄二辑依姚辑又引曰:「张奂迁武威太守,遇长吏如兄弟,委以任之。」天游按:书钞卷七四作马援传,姚辑误引,汪、黄不加考索,以讹传讹。今删。
  王允传
 一八二 华峤曰:夫士以正立,以谋济,以义成。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分其权,伺其间而弊其罪。当此之时,天下难解矣,本之皆主于忠义也。故推卓不为失正,分权不为不义,伺间不为狙诈,是以谋济义成,而归于正也。(姚。汪。黄)──魏志董卓传注

  李膺传
 一八三 李膺字符礼,迁仆射,与太傅陈蕃戮力悉心,弥缝遗阙。(姚。汪。黄)──书钞卷五九
  范滂传
 一八四 范滂以党事下黄门北寺,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等争受楚毒。(姚。汪。黄)──初学记卷二○
  蔡衍传
 一八五 蔡孟喜,汝南(顿)〔项〕人〔一〕。以礼化乡里,乡里有诤讼者,辄诣喜决之,其所平处,皆曰无怨。(汪。黄)──御览卷四二九
〔一〕 据范书党锢传改。
  符融传
 一八六 符融字伟明,师事少府李膺。每尝见融,绝他宾,听其言论。融幅巾奋袂,谈辞如云,膺捧手叹息。──书钞卷九八
  孔融传
 一八七 何进辟孔融,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趋舍不同〔一〕,托疾归家。──职官分纪卷一四
〔一〕 范书孔融传「趋舍」作「赵舍」。
 一八八 孔融为北海相,彭殊为方正〔一〕,邴原为有道,王循、李廉造高县,为郑玄立乡曰郑公乡。(铃木)──书钞卷七四
〔一〕 范书孔融传作「彭璆」。
 一八九 文举为北海相,崇学校,设庠序,举贡士,表显儒。─ ─书钞卷七四
  皇甫嵩传
 一九○ 皇甫嵩字义真,拜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军士皆食尔,乃尝饭。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姚。汪。黄)──书钞卷六四

 一九一 华峤曰:臣父(袁)〔表〕〔一〕,每言臣祖歆云「当时人以皇甫嵩为不伐,故汝豫之战,归功于朱隽,张角之捷,本之于卢植,〔收名敛策,而己不有焉〕〔二〕。盖功名者,士之所宜重。诚能不争,天下莫之与争〔三〕,则怨祸不深矣」。(姚。汪。黄)
──袁宏纪卷二七 ○ 范书皇甫嵩朱隽传论
〔一〕 据范书皇甫嵩朱隽传论改。
〔二〕 据右论补。
〔三〕 范传论此上作「盖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诚能不争天下之所甚重」。
  董卓传
 一九二 卓欲迁都长安,召公卿以下大议。司徒杨彪曰:「昔盘庚五迁,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晓天下之民〔一〕。(而)〔今〕海内安稳〔二〕,无故移都,恐百姓惊动,糜沸蚁聚为乱。」卓曰:「
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今徙西京,设令关东豪强敢有动者,以我强兵踧之,可使诣沧海。」彪曰:「海内动之甚易,安之甚难。又长安宫室坏败,不可卒复。」卓曰:「武帝时居杜陵南山下,有成瓦数千处,引凉州材木东下,以作宫室,为功不难。」卓意不得,便作色曰:「公欲沮我计耶?边章、韩约有书来,欲令朝廷必徙都。若大兵(来)〔东〕下〔三〕,我不能复相救,公便可与袁氏西行。」彪曰:「西方自彪道径也,顾未知天下何如耳!」议罢,卓敕司隶校尉宣璠以灾异劾奏,因策免彪〔四〕。(姚。汪。黄)──魏志董卓传注

〔一〕 尚书盘庚曰:「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胥怨,作盘庚三篇。」李贤曰:「汤迁亳,仲丁迁嚣,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并盘庚五迁也。」
〔二〕 据三国志点校本校勘记改。
〔三〕 同右。
〔四〕 黄辑入杨彪传。
 一九三 王允与吕布及士孙瑞谋诛董卓。有人书「吕」字于布上,负而〔行〕于市〔一〕,歌曰:「布乎!布乎!」有告,卓不悟。三年四月〔二〕,帝疾愈,卓入(市)〔朝〕〔三〕,布持矛刺卓,兵士趣斩之。(姚。汪。黄)──类聚卷八五 ○
 御览卷八二○
〔一〕 据御览卷八二○补。
〔二〕 乃建安三年。
〔三〕 「市」乃涉前文「市」而误,据汪辑改。
 一九四 泛飨公卿,议欲攻傕,杨彪曰:「群臣共斗,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此可行乎?」泛怒,欲手刃之。中郎将杨密及左右多谏,泛乃归之〔一〕。(姚。汪。黄)──魏志董卓传注

〔一〕 黄辑入杨彪传。
  丁原传
 一九五 丁原为武猛校尉〔一〕。(汪。黄)──文选卷四六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
〔一〕 「原」原误作「白」,据汪辑径改。
  周规传
 一九六 周规除临湘令〔一〕。长沙太守程徐二月行县,敕诸县治道。规以方春向农,民多剧务,不欲夺人良时。徐出督邮,规即委官而去。徐怃然有媿色,遣功曹赉印绶檄书谢,请还,规谓功曹曰:「
程府君爱马蹄〔二〕,不重民力。」径逝不顾。(汪。黄)──御览卷二六六
〔一〕 规,会稽人。曾辟公府,事见范书朱隽传。程徐之事未见他书。
〔二〕 「程」原作「穆」,据汪辑径改。
  卫飒传
 一九七 飒迁桂阳太守〔一〕,下车修庠序之教。(姚。汪。黄) ──书钞卷七四
〔一〕 「飒」原误「讽」,据汪辑径改。
  茨充传
 一九八 茨充为南阳太守,教民种柘,养蚕纤履,民之利也。──书钞卷七四
  任延传
 一九九 任延(寿)拜九真太守〔一〕,民俗不好田作,不知其耕。延使郡内人铸田器,教民以牛耕,置吏循行。(姚。汪。黄)──书钞卷七四
〔一〕 据东观记、范书及本传下引删。下径改。
 二○○ 任延拜九真太守,民俗嫁娶无媒。延至移书长吏已下,各有俸禄,为酒肉,时定婚者二千余人,号曰:「任君」〔一〕,名子曰「任」。──书钞卷七五
〔一〕 范书本传作「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咸曰:『助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疑此引有脱误。
 二○一 任延拜武威太守〔一〕,道不拾遗。(姚。汪。黄)─ ─书钞卷七五
〔一〕 三辑均作任浦传,且「威」作「都」,皆误。今从孔本。
  刘宠传
 二○二 刘宠字祖荣,拜会稽太守,(政不)〔省除〕烦苛〔一〕,征为将作大匠。山阴有五六老叟,人赍百钱送宠,曰:「鄙生未尝识郡朝,自明府以来,狗不夜吠,人不见吏。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为人选一大钱受之〔二〕。(姚。汪。黄)
─-初学记卷二七 ○ 书钞卷三九 类聚卷四九
〔一〕 据书钞卷三九改,类聚卷四九作「除省烦苛」。
〔二〕 黄奭曰:「见明刊六臣文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注。」
  阳球传
 二○三 阳球字方正,补尚书郎,闲达故事,其所奏议,常为台阁〔所〕崇信〔一〕。(姚。汪。黄)─-书钞卷六○
〔一〕 据汪辑补。
  王吉传
 二○四 王吉为沛相,晓达政事,令曰:「若生子不养,斩其父母,合土棘埋之。」──职官分纪卷三二
  曹嵩传
 二○五 曹嵩,灵帝时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汪。黄)──御览卷六四一
  窦攸传
 二○六 窦攸笃学退居,举孝廉为郎。世祖会百寮于灵台,得鼠如豹文,问群臣。攸曰:「鼮鼠。」诏曰:「何以知?」曰:「见尔雅。」诏书如攸言,赐帛三百,更敕诸王子从攸受尔雅〔一〕(汪)──御览卷二一五

〔一〕 见尔雅卷一○释兽,文作「豹文鼮鼠」。郭璞注:「鼠文彩如豹者。汉武帝时得此鼠,孝廉郎终军知之,得绢百匹。」天游按:史、汉二书均不载此事。又水经注卷一六谷水注亦言光武得鼮鼠于灵台,不及终军事。若终军早已言之,且为佳谈,于光武时不当群臣皆不晓,而惟攸言之。疑郭注误。

  宋登传
 二○七 宋登为汝阴令。为政明能,号称「神父」。出为颍川太守,市无二价,道不拾遗。(姚。汪。黄)──类聚卷六五
  伏恭传
 二○八 伏恭为太仆,帝临辟雍,于行礼中,拜恭为司空,儒者以为荣。(姚。汪。黄)──类聚卷四七 ○ 书钞卷五二 御览卷二○ 八
  崔琦传
 二○九 梁冀闻崔琦才,请与交。冀行多不轨,琦数诫之,不能受。琦以言不从,失意,为白鹄赋〔以讽冀〕〔一〕。冀知兴己,大怒,幽之室谷,数月得出〔二〕,后竟杀之。(姚。汪。黄)──御览卷六四七 ○ 类聚卷九

〔一〕 据类聚卷九○补。又「鹄」作「鹤」。
〔二〕 时冀面责琦,琦对曰:「昔管仲相齐,乐闻机谏之言;萧何佐汉,乃设书过之吏。今将军累世台辅,任齐伊、公,而德政未闻,黎元涂炭,不能结纳贞良,以救祸败,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将使玄黄改色,马鹿易形乎?」冀无以对,因遣琦归。

  赵壹传
 二一○ 赵壹字符淑〔一〕,汉阳人。体貌魁梧,身长八尺〔二〕,美须眉,望之甚伟。〔恃才倨傲,为乡里所摈〕〔三〕。(姚。汪。黄。俊──览卷三七七 ○ 又卷四九八
〔一〕 范书本传作「元叔」,是。
〔二〕 范书本传作「九尺」。
〔三〕 据御览卷四九八补。姚辑下有「后屡抵罪,几至死,友人救得免,乃作刺世疾邪赋,以舒其怨愤」数句,且并引其赋之辞。汪辑因之,而以「已见范书」为由,略其赋。天游按:姚之骃未曾见御览,当别有所据。王仁俊所辑与姚引多同,且引赋中之秦客诗及鲁生歌,言出自古谣谚卷八八引何氏语林宠礼篇注。或姚辑亦出于此,且据范书复有增饰耳。

  二一一 赵壹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与托名,日往其门寻陟,自强通。陟卧未起,壹径上堂临之,曰:「窃伏西州,抱高风旧矣,乃今方遇,而便忽然〔一〕,奈何命也!」因举声哭,堂下大惊。陟延与语,大奇之。明往诣壹,柴车草屏,露宿其傍,左右皆惊愕。(汪。黄)──御览卷四八七

〔一〕 忽然,李贤曰:「谓死也。」
  范式传
 二一二 范式为荆州刺史,友人南阳孔嵩家贫亲老,乃变名姓,佣为新野阿里街卒〔一〕。式行部到新野,而县选嵩为导驺迎式。式见而识之,呼嵩把臂,曰:「子非孔仲山耶?」对之叹息,语及平生,曰:「昔与子俱曳长裾,游集帝学。吾蒙国恩,致位牧伯,而子怀道隐身,处于卒伍,不亦惜乎?」嵩曰:「昔侯嬴长守于贱业,晨(扫)门肆志于抱关〔二〕。子居九夷,不患其陋〔三〕。贫者士之宜,岂为鄙哉!」式敕县代嵩,嵩以为先佣未竟,不肯去〔四〕。(汪。黄)──御览卷四八四 ○ 又卷八二九

〔一〕 原误作「河里」,径改。
〔二〕 史记魏公子列传曰:「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絜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晨门者,主守门,晨开夜闭。此指侯嬴。抱关,亦守关门之意。据御览卷八二九删「扫」字。

〔三〕 论语子罕篇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四〕 天中记卷三九曰:「孔嵩字仲山,宛人,与山阳范式有断金契。贫无养亲,赁为阿街卒。遣迎式,式下车,把臂曰:『子怀道卒伍,不亦痛乎!』嵩曰:『侯嬴贱役,晨门扫肆。卑下之位,古人所不耻,何痛之有!』故其赞曰:『中山通达,卷舒无方,屈身冢役,挺秀含芳。』」与御览异。又注曰:「又出水经。」今按:其所指是水经注卷三十一淯水注,然未言出华峤书。

  范丹传
 二一三 丹字史云〔一〕,辟太尉掾。自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也。──书钞卷六八
〔一〕 范书作「范冉」。
 二一四 范丹为莱芜长,去官无被,空囊自随。──天中记卷四八
  刘永国传
 二一五 刘永国字叔儒,为东城令。民闻其名,枉者更直,浊者强清,肃然无事,唯以著作为务。(汪。黄)──御览卷二六七
  西南夷传
 二一六 哀牢夷知染彩紬布,织成文章,如绫绢。有梧〔桐〕木华〔一〕,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后服之。(汪。黄)──御览卷八二○
〔一〕 据汪辑补。天中记卷五○「华」作「叶」。
  南匈奴传
 二一七 南单于遣使诣阙,奉藩称臣,入居于云中。遣使上书,献骆驼二头,文马十匹。(姚。汪。黄)──类聚卷九四 ○ 御览卷九 ○一
  散句
 二一八 执金吾,行幸掌从领宿卫〔一〕。(姚。汪。黄)──书钞卷五四
〔一〕 孔本原引首有「谋略拜」三字,陈俞本删之,诸辑皆然,今亦从之。出于何传已不可考,故入散句以俟考。
  序传
 二一九 歆少以高行显名,〔为下邽令〕〔一〕。避西京之乱,与同志郑泰等六七人,闲步出武关。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以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姚。汪。黄)──魏志华歆传注 
○ 世说新语德行注
〔一〕 据世说新语德行注补。
 二二○ 孙策略有扬州,盛兵徇豫章,一郡大恐。官属请出郊迎,教曰:「无然。」策稍进,复白发兵,又不听。及策至,一府皆造阁,请出避之。乃笑曰:「今将自来,何遽避之。」有顷,门下白曰:「孙将军至。」请见,乃前与歆共坐,谈议良久,夜乃别去。义士闻之,皆长叹息而心自服也。策遂亲执弟子之礼〔一〕。礼为上宾。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皆出其下,人人望风。每策大会,坐上莫敢先发言,歆时起更衣,则论议讙哗。歆能剧饮,至石余不乱。众人微察,常以其整衣冠为异,江南号之曰「华独坐」。(姚。汪。黄)
──魏志华歆传注
〔一〕 「弟子」原误作「子弟」,据汪辑径改。
 二二一 文帝受禅,朝臣三公已下并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时,徙为司徒〔一〕,而不进爵。魏文帝久不怿,以问尚书令陈群曰:「我应天受禅,百辟群后,莫不人人悦喜,形于声色,而相国及公独有不怡者,何也?」群起离席长跪曰:「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义形其色,亦惧陛下实应且憎。」帝大悦,〔叹息良久〕〔二〕,遂重异之。(姚。汪。黄)
──魏志华歆传注 ○ 世说新语方正注 蒙求集注卷上
〔一〕 世说新语方正注作「司空」,误。
〔二〕 据世说新语方正注补。
 二二二 歆淡于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陈群常叹曰:「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姚。汪。黄)──魏志华歆传注
 二二三 歆有三子。表字伟容,年二十余,为散骑侍郎。时同僚诸郎共平尚书事,年少,并兼厉锋气,要(君)〔召〕名誉〔一〕,尚书事至,或有不便,故遗漏不视,及传书者去,即入深文论驳。惟表不然,事来有不便,辄与尚书共论尽其意。主者固执,不得已,然后共奏议。司空陈(泰)〔群〕等以此称之〔二〕。仕晋,历太子少傅、太常。称疾致仕,拜光禄大夫。性清淡,常虑天下退理。司徒李胤、司隶(王密)〔王弘〕等常称曰〔三〕:「若此人者,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四〕中子博,历三县内史,治有名迹。少子周,黄门侍郎,常山太守,博学有文思。中年遇疾,终于家。表有三子,长子廙,字长骏。(姚。汪。黄)──魏志华歆传注 ○ 范书皇甫嵩朱隽传注

〔一〕 据点校本三国志校勘记改。〔二〕 同右。〔三〕 同右。〔四〕 据点校本三国志校勘记补。

谢沈后汉书
 周天游辑注
  光武帝纪
 ○○一 光武攻淯阳不下,引兵欲攻宛,至小长安,与甄阜战,败。(汪。黄)──水经注卷三一淯水注
 ○○二 甄阜等败光武于小长安东,乘胜南渡黄淳水,前营背阻两川,谓临比水,绝后桥,示无还心。汉兵击之,三军溃,溺死黄淳水者二万人。(汪。黄)──水经注卷三一淯水注

  安帝纪
 ○○三 永初六年,正月甲寅,谒宗庙。(汪。黄)──范书安帝纪注
  礼仪志
 ○○四 太傅胡广博综旧仪,立汉制度,蔡邕依以为志,谯周后改定以为礼仪志。(姚。汪。黄)──续汉礼仪志注
  祭祀志
 ○○五 蔡邕引中兴以来所修者为祭祀志〔一〕。(姚。汪。黄) ──续汉祭祀志注
〔一〕 蔡元培以为「志」乃「意」之讹。甚是。邕避桓帝讳,改「
志」为「意」,然后人多因旧例,称其为志,故未改。
 ○○六 上以公卿所奏明德皇后在世祖庙坐位驳议示苍〔一〕,上言:「文武宣元祖祫食高庙,皆以配,先帝所制,典法设张。大雅曰:『昭哉来御,慎其祖武。』〔二〕又曰:『不愆不忘,帅由旧章。』〔三〕明德皇后宜配孝明皇帝于世祖庙,同席而供馔。」(姚。汪。黄)──续汉祭祀志注

〔一〕 苍,即东平王苍。
〔二〕 诗大雅下武作「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三〕 见诗大雅假乐。
  天文志
 ○○七 蔡邕撰建武已后,星验着明,以续前志。谯周接继其下者。(姚。汪。黄)──续汉天文志注
  五行志
 ○○八 死者以千数〔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 此言安帝永初元年,郡国大水,漂没民人之惨状。
 ○○九 九年〔一〕,扬州六郡连水、旱、蝗害。(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 乃延熹九年。
  郡国志
 ○一○ 牛兰山〔一〕。(姚。汪。黄)── 续汉郡国志注
〔一〕 此山在南阳郡鲁阳县,续汉志作「牛兰累亭」。
 ○一一 属国降羌胡数千,居山田畜〔一〕。(姚。汪。黄)─ ─续汉郡国志注
〔一〕 故安定郡所属之参有青山,乃降羌胡所居之地。
  刘盆子传刘恭
 ○一二 赤眉攻雍乡〔一〕。(姚。汪。黄)──续汉郡国志注
〔一〕 雍乡在东郡燕县。
 ○一三 赤眉入长安时,式侯恭以弟盆子为赤眉所尊,故自系。赤眉至,更始奔走,式侯从狱中参械出街中。──御览卷六四四
  岑彭传
 ○一四 光武攻洛阳,朱鲔守之。上令岑彭说鲔曰:「赤眉已得长安,更始为胡殷所反害,今公谁为守乎?」鲔曰:「大司徒公被害,鲔与其谋,诚知罪深,不敢降耳。」彭还白上,上谓彭复往明晓之:「夫建大事,不忌小怨。今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一〕(黄。铃木)──黄辑

〔一〕 黄辑曰辑自文选卷四三邱迟与陈伯之书注,铃木辑稿亦然。胡刻本作谢承书,汪辑从之。
  郑敬传
 ○一五 〔郑敬字次卿,汝南人〕〔一〕。闲居不修人伦。新迁都尉逼为功曹〔二〕。厅事前树时有清汁,以为甘露。敬曰:「明府政未能致甘露,此清木汁耳。」辞病去,隐处精学蛾陂中。阴就、虞延并辟,不行。同郡邓敬因折芰为坐,以荷荐肉,瓠瓢盈酒,言谈弥日,蓬庐荜门,琴书自娱。光武公交车征,不行。(姚。汪。黄)──范书郅恽传注 ○ 御览卷五○二

〔一〕 据御览卷五○二补。
〔二〕 新迁本名新蔡,属汝南郡,王莽所改。
  杨厚传
 ○一六 杨厚字仲桓,广汉人。潜身薮泽,耦耕诵经。司徒杨震表荐其高操,公交车特征,不就。益州刺史焦参,行部致谒。厚恶其苛暴,时耕于大泽,即委鉏疾逝。参志恚之,收其妻子录系,欲以致厚。遂不知厚所在,乃出其妻子〔一〕。(汪。黄)──御览卷五○二

〔一〕 汪辑不注所出,且多脱文。黄辑转录自惠栋后汉书补注卷八,又于谢承书中重出。皆非。
  锺离意传
 ○一七 锺离意讥起北宫,表云:「未数年,豫章遭蝗,谷不收,民饥死,县数千百人。」(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窦武传
 ○一八 三君者,一时之所贵也〔一〕。窦武、刘淑、陈蕃少有高操,海内尊而称之,故得因以为目。(汪。黄)──世说新语品藻注
〔一〕 范书党锢传「贵」作「宗」。
  李膺传
 ○一九 俊者,卓出之名也〔一〕。(汪。黄)──世说新语品藻注 ○ 史略卷二
〔一〕 范书党锢传作「言人之英也」。
  符融传
 ○二○ 符融字伟明,少为都官郎〔一〕,耻之,委去。私事少府李膺,膺常贵融。融幅巾褐衣,振袖清谈,膺捧手高听,叹息不暇。郭林宗始入京师,诣融。融一见与定至交,海内服融高识。公府连征不就〔二〕。(注)──御览卷五○二

〔一〕 范书本传作「都官吏」。李贤注引续汉志曰:「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又曰:「融耻为其吏而去。」按都官从事乃司隶校尉属官,其下设有书佐,则融所任乃书佐之职,非郎也,作「吏」是。

〔二〕 汪辑入谢承书,非。
  龙丘苌传
 ○二一 龙丘苌,吴郡人。笃志好学,王莽篡位,隐居太(山)〔
未〕〔一〕,以耕稼为业。公交车征,不应。更始时,任延年十九,为郡东部尉,折节下士。锺离意为主簿,自请苌为门下祭酒。延教曰:「龙丘先生,清过夷齐,志慕原宪〔二〕,都尉洒扫其门,犹惧辱之,何召之有!」〔三〕(汪。黄)──御览卷五
○二
〔一〕 据范书本传改。参见谢承书龙丘苌传注。
〔二〕 原宪,参见谢承书龙丘苌传注。
〔三〕 汪辑全文入谢承书,截取部份作此传。黄辑分入两书,俱转钞于惠氏后汉书补注卷一七。皆不妥。今依宋本御览入谢沈书。
  张奉传
 ○二二 张奉字公先,弟表字公仪,河内人。兄弟少有高节,立精舍教授,恶衣食。太傅袁隗以女妻奉,送女奢丽,奴婢百人,皆被罗縠。辎軿光路。妇入门数年,奉往精舍,有如路人。其妻待奉入朝,乃径前跪曰:「家公年老,不以妾顽陋,使侍君巾栉,自知不副雅操。君如欲执梁鸿之高节,妾欲怀孟光之征志。」奉无以答。妻悉彻玩饰被服。奴婢着缦帛,执纺绩具,奉然后纳之。诸公连征不就,谓之「张氏两贤」〔一〕。(汪。黄)
──御览卷五○二
〔一〕 汪、黄二辑作谢承书,非。
  闵贡传
 ○二三 闵贡字仲叔〔一〕。(姚。汪。黄)──范书周黄徐姜申屠传注
〔一〕 汲本、殿本范书注曰出谢承书,宋绍兴本及汪文盛本作谢沈书,点校本从后者,今亦从之。
  樊英传
 ○二四 樊英字季齐,顺帝备礼征拜五官中郎将。数月,以病逊位归。 ──御览卷二四一

张莹后汉南记
 周天游辑注
  和帝纪
 ○○一 孝和皇帝讳肇〔一〕,章帝中子也。兄庆为皇太子,其母被谗死,庆为清河王〔二〕。帝年四岁,代为太子,而特亲庆,入则共室,出则同车。章帝以此更哀怜庆,衣服饮食与帝同也。──初学记卷一七

〔一〕 说文及范书均作「」 鸫系肇之本字,音赵。说见说文通训定声。
〔二〕 马太后死,窦皇后宠盛,内恶庆母宋贵人,诬以蛊道祝诅。贵人姊妺俱饮药自杀,庆亦废为清河王。
  安帝纪
 ○○二 安帝见铜人,以问侍中张陵,对曰:「昔秦始皇时,有大人十二,身长五丈,履六尺,皆夷狄之服,见于临洮。此天将亡秦之证,而始皇误喜以为瑞,乃铸铜人以为像。」上曰:「何以知之?」对曰:「臣见传载,亦其人胸上有铭。」──御览卷八一三

  齐武王演传子北海靖王兴
 ○○三 北海靖王兴,性敦笃仁厚,长有明略。兄弟少为光武所抚育,恩爱如子。──御览卷五一二
  马援传
 ○○四 马援奏曰:「武帝时,善相马者铸作铜马法献之〔一〕,有诏立马于鲁班门外,则更名曰金马门。」──初学记卷二四 ○ 类林杂说卷一五
〔一〕 类林杂说卷一五所引,「铸」上有「以马骨相」四字。
  郭丹传
 ○○五 郭丹绝迹弃军,缠节裹传,从武关出谒更始〔一〕。──初学记卷七
〔一〕 范书本传曰:「更始败,诸将悉归光武,并获封爵;丹独保平氏不下,为更始发丧,衰绖尽哀。建武二年,遂潜逃去,敝衣闲行,涉历险阻,求谒更始妻子,奉还节传,因归乡里。」据此则初学记所引「更始」下脱「妻子」二字。

  樊重传
 ○○六 樊重家素富,田至三百顷,竹木成林,六畜放牧,梓漆鱼池,闭门成市。──御览卷五七
  阴庆传
 ○○七 阴庆为鲖阳侯,其弟员及丹皆为郎。庆以明尚书修儒术,推居第、园田、奴婢、钱,悉分与员、丹,庆但佩印绶而已,当代称之。─
─初学记卷一七 ○ 御览卷四一六 白帖卷一九
  荀淑传子谞
 ○○八 谞文章典籍无不涉〔一〕,时人谚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潜处笃志,征聘无所就。── 世说新语言语注
〔一〕 谞,一名爽,字慈明,汉末官至司空。
  陈蕃传
 ○○九 陈蕃等欲除诸黄门,谋泄,阍寺之党于宫中诈称惊云外有反者。蕃奔入宫,小黄门朱宇逆以戟刺蕃。──御览卷三五二
  魏应传
 ○一○ 魏应字尹伯,任城人。明鲁诗,章帝重之,数进见论难于前,特受赏赐剑玦衣服也。──初学记卷二二 ○ 御览卷三四三
  服虔传
 ○一一 服虔字子慎,河南荥阳人。少行清苦,为诸生,尤明春秋左氏传,为作训解。举孝廉,为尚书郎,九江太守。──世说新语文学注
  散句
 ○一二 蜀有阳平〔关〕〔一〕、江关、白水关,此为三关。──文选卷四九晋纪总论注
〔一〕 据天中记卷一六引补。
 ○一三 句亶,今江陵也。──史记楚世家集解 ○ 续汉郡国志注
 ○一四 赤精渐微〔一〕。──书钞卷四二
〔一〕 书钞引书名作「汉南纪序」。
 ○一五 居危御重。──书钞卷二三
 ○一六 石隆世业。──书钞卷一七
 ○一七 闺房之礼,任天下之重〔一〕。──书钞卷二三
〔一〕 又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引太平御览卷二六四陈宠任功曹王涣事,言出汉南记,误,实出张璠汉纪也。今删,附注于此。

袁山松后汉书卷一
 周天游辑注
  光武帝纪
 ○○一 光武封泰山,云气成宫阙。(姚。汪。黄)──初学记卷五 ○ 白帖卷五 御览卷三九 事类赋注卷七
 ○○二 前汉自成哀已下,天地纵横,巨猾窃命,刘氏旧泽犹存,而瞻乌之望殆绝〔一〕。世祖以眇眇之胤,起白水之滨,身屈无妄之力,位(举)〔与〕群(贤)〔竖〕并列〔二〕。于时怀玺者十余,建旗者数百,高才者居南面,疾足者为王公〔三〕。茫茫九州岛,瓜分脔切,愍愍苍生,尘消鼎沸。我扇之以仁风,驱之以大威,雪霜被而茨棘枯,横网振而逆鳞扫,群材毕协,人鬼与能,数年之间,廓清四海。虽曰中兴,与夫始创业者庸有异乎!诚哉,马生之言固已〔四〕!寥廓大度,同符高祖,又等太宗之仁〔五〕,兼孝宣之明,一人之体,其殆于周,故能享有神器,据乎万乘之上矣。(姚。汪。黄)──类聚卷一二 ○ 御览卷九○ 书钞卷四一

〔一〕 诗小雅正月曰:「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瞻乌,于此喻指乱世中动荡不定、未知所从之百姓。
〔二〕 均据御览卷九○引文改。
〔三〕 范书光武帝纪曰:「是时长安政乱,四方背叛。梁王刘永擅命睢阳,公孙述称王巴蜀,李宪自立为淮南王,秦丰自号楚黎王,张步起琅邪,董宪起东海,延岑起汉中,田戎起夷陵,并置将帅,侵略郡县,又别号诸贼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又史记淮阴侯列传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四〕 袁纪卷四曰:「援对曰:『天下倾覆,盗贼自立名姓者不可胜数。今得见陛下,寥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又卷五曰:「援答曰:『前到京师,凡数十见,每侍对,夜至天明,援事主未常见也。材德惊人,勇略非人敌。开心见诚,好丑无所隐,图画天下事良备。量敌决胜,阔达多大略,与高帝等。经学博览,政事文辩,未睹其比也。』」

〔五〕 太宗,汉文帝之庙号。
  明帝纪
 ○○三 皇帝讳阳,一名庄,字子丽〔一〕。(姚。汪。黄)──类聚卷一二
〔一〕 明帝之字,仅见此纪。
  章帝纪
 ○○四 孝章皇帝弘裕有余,明断不足,闺房谗惑,外戚擅宠〔一〕。惜乎!若明章二主,损有余而补不足,则古之贤君矣。(汪。黄)── 御览卷九一 ○ 书钞卷九
〔一〕 范书窦宪传曰:「宪少孤。建初二年,女弟立为皇后,拜宪为郎,稍迁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笃,为黄门侍郎。兄弟亲幸,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

  安帝纪
 ○○五 六年〔一〕,正月甲寅,谒宗庙〔二〕。(汪。黄)──范书安帝纪注
〔一〕 此乃永初六年。
〔二〕 范书安帝纪系此事于永初七年春正月庚戌。李贤案:「东观,续汉,袁山松、谢沈书,古今注皆云『六年正月甲寅,谒宗庙』,此云『七年庚戌』,疑纪误也。」李说是。
  桓帝纪
 ○○六 建和二年,河东木连理。(姚。汪。黄)──类聚卷九八
 ○○七 建和二年,河东瓜两体共蔕〔一〕。(汪。黄)──御览卷九七八
〔一〕 汪辑「蔕」作「蒂」 鸫说文卷一下曰:「蔕,瓜当也,从艹,带声。」蔕、蒂古今字。
 ○○八 是时连月有火灾,诸宫寺或一日再三发〔一〕。又夜有讹言,击鼓相惊。陈蕃、刘(智)〔矩、刘〕茂上疏谏曰〔二〕:「古之火,皆君弱臣强,极阴之变也。前始春而狱刑惨,故火不炎上。前入春节,连寒木冰,暴风折树。又八九州岛郡并言陨霜杀菽。春秋晋执季孙行父,木为之冰〔三〕。夫气弘则景星见,化错则五星开,日月蚀。灾为已然,异为方来,恐卒有变,必于三朝,惟善政可以已之。愿察臣前言,不弃愚忠,则元元幸甚。」书奏不省。(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 范书桓帝纪注

〔一〕 是时,延熹八年也。
〔二〕 据点校本续汉志校勘记改。
〔三〕 天游按:春秋经成公十六年曰:「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杨伯峻左传注曰:「木冰即气象学之雾淞,于有雾寒冷天气下凝聚于树木枝叶白色松散而似雪者。俗称树挂。汉人谓之『木介』。」又谷梁传疏曰:「刘向云:冰者阴之盛,木者少阳,卿大夫之象。此是人将有害,则阴气胁木,木先寒,得雨而冰也。是时叔孙侨如出奔,公子偃诛死。一曰时晋执季孙行父,执公,此执辱之异也。」

  灵帝纪废帝弘农王
 ○○九 建宁二年,爵乳母赵尧为平氏君〔一〕。(汪。黄)──御览卷一九八
〔一〕 汪辑此引又别作赵尧传,非。
 ○一○ 光和四年,又于西园弄狗以配人。(姚。汪。黄)── 续汉五行志注
 ○一一 中平四年,云气如足,相次重迭弥天。(汪。黄)── 御览卷八七七
 ○一二 董卓使弘农郎中令李(孝)儒进鸩于弘农王〔一〕,曰:「服此辟恶。」王曰:「此必是毒也。」弗肯。强之,于是王与唐姬及宫人共饮酒,王自歌曰:「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藩。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弃尔兮适幽玄。」唐姬起舞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颓,身为帝王兮命夭摧。死生路异兮从此乖,悼我茕独兮中心哀。」因泣下,坐者嘘欷不自胜。王谓唐姬曰:「卿故王者妃,势不复为吏民妻也。行矣自爱,从此长辞。」遂鸩死。(汪)──御览卷九三

〔一〕 「孝」系衍文,据袁纪、范书删。
  献帝纪
 ○一三 天子自雒阳迁都长安。初长安遭赤眉乱,宫室焚尽,唯有高庙,遂居之〔一〕。(汪。黄)──御览卷五三一
〔一〕 汪、黄两辑均列此条入光武帝纪,甚谬。此言董卓逼献帝西迁至长安时事,阅袁纪卷二六可知。二载文多同,唯袁纪末句作「唯有高庙、京兆府舍,遂就都焉」疑御览引文有脱字。

 ○一四 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阴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曹氏始于勤王,终至滔天,遂力制群雄,负鼎而趋。然因其利器,假而不反,回山倒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汤武而杀君,操因尧舜而窃国,所乘不同济,其盗贼之身一也。善乎!庄生之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在焉」,信矣〔一〕!(汪。黄)──御览卷九二 
○ 书钞卷一四 又卷二一 又卷二二
〔一〕 语出庄子胠箧篇。「诸侯」二字据此篇补。又盗跖篇曰:「
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其义一也。

袁山松后汉书卷二
 周天游辑注
  律历志
 ○一五 刘洪字符卓,泰山蒙阴人也〔一〕。鲁王之宗室也〔二〕。延熹中,以校尉应太史征,拜郎中。迁常山长史,以父忧去官。后为上计掾,拜郎中,检东观著作律历记。迁谒者,谷城门候,会稽东部都尉。征还,未至,领山阳太守,卒官。洪善算,当世无偶,作七曜术〔三〕。及在东观,与蔡邕共述律历记,考验天官。及造干象术〔四〕,十余年,考验日月,与象相应,皆传于世。(姚。汪。黄)──续汉律历志注

〔一〕 刘昭注引博物记曰:「洪笃信好学,观乎六艺群书意,以为天文数术,探赜索隐,钩深致远,遂专心锐思。为曲城侯相,政教凊均,吏民畏而爱之,为州郡之所礼异。」又此条姚、黄两辑均作刘洪传,失当。今依汪辑入律历志。

〔二〕 鲁王,刘演子刘兴也。建武二年封,嗣光武兄仲。
〔三〕 按续汉律历志,自本初元年始,宗绀之历法失验,至熹平三年,二十九年中先历食者十六事。故洪上所作七曜术,时任常山长史。
〔四〕 按隋书经籍志曰:「干象历三卷,吴太子太傅阚泽撰。梁有干象历五卷,汉会稽都尉刘洪等注,又有阚泽注五卷。」而徐干中论历数篇曰:「至孝章皇帝年历疏阔,不及天时,及更用四分历旧法,元起庚辰。至灵帝,四分历犹复后天半日。于是会稽都尉刘洪更造干象历,以追日月星辰之行,考之天文,于今为密。会宫车宴驾,京师大乱,事不施行,惜哉!」又晋书律历志曰:「汉灵帝时,会稽东部尉刘洪,考史官自古迄今历注,原其进退之行,察其出入之验,视其往来,度其终始,始悟四分于天疏阔,皆斗分太多故也。更以五百八十九为纪法,百四十五为斗分,作干象法,冬至日日在斗二十二度,以术追日、月、五星之行,推而上则合于古,引而下则应于今。其为之也,依易立数,循行相号,潜处相求,名为干象历。又创制日行迟速,兼考月行,阴阳交错于黄道表里,日行黄道,于赤道宿度复有进退。方于前法,转为精密矣。献帝建安元年,郑玄受其法,以为穷幽极微,又加注释焉。」又曰:「吴中书令阚泽受刘洪干象法于东莱徐岳,又加解注。中常侍王蕃以洪术精妙,用推浑天之理,以制仪象及论,故孙氏用干象历,至吴亡。」则干象历本五卷,汉刘洪所撰,而吴阚泽则师受其术,复为之解注,隋志所言有误。而新唐志作「刘洪干象历术三卷,阚泽注」,是。时已脱二卷,今全佚矣。

  礼仪志
 ○一六 天子皮弁素积,亲射大侯〔一〕。(汪。黄)──续汉礼仪志注
〔一〕 明帝永平二年三月,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
  祭祀志
 ○一七 行夏之时,殷祭之日,牺牲尚黑耳〔一〕。(汪。黄)──续汉祭祀志注
〔一〕 北郊之礼也。
 ○一八 邕议曰:「汉承亡秦灭学之后,宗庙之制不用周礼。每帝即世,辄立一庙,不止于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毁。孝元皇帝时,丞相匡衡、御史大夫贡禹始建大议,请依典礼。孝文、孝武、孝宣皆以功德茂盛,为宗不毁。孝宣尊崇孝武,庙称世宗。中正大臣夏侯胜等犹执异议,不应为宗。至孝成皇帝,议犹不定。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据不可毁,上从其议。古人据正重顺,不敢私其君父,若此其至也〔一〕。后遭王莽之乱,光武皇帝受命中兴,庙称世祖。孝明皇帝圣德聪明,政参文宣,庙称显宗。孝章皇帝至孝烝烝,仁恩博大,庙称肃宗,比方前世,得礼之宜。自此以下,政事多衅,权移臣下,嗣帝殷勤,各欲褒崇至亲而已。臣下懦弱,莫能执夏侯之直。今圣朝尊古复礼,以求厥中,诚合事宜。元帝世在第八,光武世在第九,故以元帝为考庙,尊而奉之。孝明遵述,亦不敢毁。孝和以下,穆宗、〔
恭宗、敬宗〕、威宗之号,皆宜省去〔二〕。五年而再殷,合食于太祖,以遵先典。」议遂施行。(姚。汪。黄)──续汉祭祀志注
〔一〕 庙议之争,详载汉书韦玄成传。
〔二〕 穆宗、恭宗、敬宗、威宗分别是和帝、安帝、顺帝、桓帝之庙号。「恭宗、敬宗」四字,据续汉志校勘记补。其它个别改动,径据以正,不再一一注明。
  天文志
 ○一九 怪星昼行,名曰营头,行振大诛也。(姚。汪。黄)──续汉天文志注
  五行志
 ○二○ 禅位于魏〔一〕。(汪)──续汉五行志注
〔一〕 续志曰:「献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为长躬而下甚短,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时益州从事莫嗣以为服妖,是阳无下而阴无上也,天下未欲平也。后还,遂大乱。」袁山松以为此事预示魏将代汉。

 ○二一 李傕等攻破长安城,害允等〔一〕。(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 续志以为献帝初平二年三月,长安宣平城门外屋无故自坏,是后王允、吕布诛灭董卓及其三族之预兆。袁山松以为预示允等死于李傕等之手。
 ○二二 光和三年正月,虎见平乐观,又见宪陵上,啮卫士。蔡邕封事曰:「政有苛暴,则虎狼食人。」(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二三 柳分,权豪之党,为范滂所奏者〔一〕。(汪。黄)─ ─续汉五行志注
〔一〕 续志载京都童谣曰:「茅田一顷中有井,四方纤纤不可整。嚼复嚼,今年尚可后年铙。」时中常侍管霸、苏康憎疾陈蕃、李膺等人,与长乐少府刘嚣、太常许咏、尚书柳分、寻穆、甘佟、司隶唐珍等,代作唇齿。先唆使河内牢川上书诬告,以至膺等传考黄门北寺。后年,陈蕃、窦武被诛。续志以为事与童谣所喻皆符。袁书当亦有相似记述,而注文所引恐已经改窜。黄辑作柳分传,非。

 ○二四 是时宦竖专朝,钩党事起,上寻无嗣,陈蕃、窦武为曹节等所害,天下无复纪纲〔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 此引原作续志「延熹九年三月癸巳,京都夜有火光转行,民相惊噪」注。黄辑入桓帝纪。
 ○二五 六州河、济、渭、雒、洧水盛长,泛滥伤秋稼〔一〕。(
姚。汪。黄) ──续汉五行志注
〔一〕 殇帝延平元年事。黄辑入殇帝纪。
 ○二六 祷于龙?〔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 事因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凊而发。黄辑入灵帝纪。
 ○二七 河东水暴出〔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 亦建宁四年事,五月水大出,漂坏庐舍五百余家。黄辑入灵帝纪。
 ○二八 山阳、梁、沛、彭城、下邳、东海、琅邪〔水大出〕〔一〕。(姚。汪。黄) ──续汉五行志注
〔一〕 中平五年事。「水大出」三字据续志补。又续志作「郡国六」,与此作七郡异。黄辑亦入灵帝纪。
 ○二九 曹操专政。十七年七月〔一〕,大水,洧水溢。(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 指建安十七年。黄辑入献帝纪。
 ○三○ 明年,禅位于魏也〔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 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溢,流害民人。袁山松以为禅位于魏之预兆。黄辑亦入献帝纪。
 ○三一 是时群贼起,天下始乱,谶曰:「寒者,小人暴虐,专权居位,无道有位,适罚无法,又杀无罪,其寒必暴杀。」〔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 灵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故袁山松作如是语。汪辑脱「谶曰」以下,黄辑入灵帝记。
 ○三二 时帝流迁失政〔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 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风如冬时。故袁山松作如是语。汪辑下又引曰:养奋对策曰:「当温而寒,刑罚惨也。」天游按:养奋,和帝时人,不当于此时有对策。续志「安帝元初四年秋,郡国十淫雨伤稼」下,刘昭注引方储对策曰:「雨不时节,妄赏赐也。」又「世祖建武五年夏,旱。京房传曰」注、「是时帝幼,梁太后专政」注均引方储对策。此乃刘昭注之一文例,专引名臣对策以释志文。如五行志二注引魏朗对策以释五色大鸟,五行志三注引养奋对策以释「延熹元年五月京都蝗」,俱是明证。汪辑引对策入袁书,误。黄辑此条入献帝纪。

 ○三三 雹杀人〔一〕。前后雨雹,此最为大。时天下溃乱。(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 续志曰:「献帝初平四年六月,右扶风雹如斗。」黄辑亦入献帝纪。
 ○三四 〔龙死〕长可百余丈〔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 据续志补。其志文作「桓帝延熹七年六月壬子,河内野王山上有龙死,可数十丈」。黄辑入桓帝纪。
 ○三五 案张角一时狡乱,不足致此大妖,斯乃曹氏灭汉之征也。〔一〕。(汪。黄) ──续汉五行志注
〔一〕 续志载光和元年五月壬午,一白衣人欲入德阳门,自称「我梁伯夏,教我上殿为天子」。欲收之,须臾还走,求索不得。司马彪以为「将有狂狡之人,欲为王氏之谋,其事不成。其后张角称黄天作乱,竟破坏」。与袁书异。黄辑入灵帝纪。

 ○三六 是年七月〔一〕,虹昼见御坐玉堂后殿前庭中,色青赤也。(姚。汪。黄) ──续汉五行志注
〔一〕 是年,光和元年也。黄辑注作「光和四年」,误。
 ○三七 三年十月丁卯,日有重两倍〔一〕。(姚。汪。黄)─ ─续汉五行志注
〔一〕 乃献帝初平三年时事。黄辑入献帝纪。
 ○三八 兴平二年十二月,月在太微端门中重晕二珥,两白气广八九寸,贯月东西南北〔一〕。(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一〕 黄辑入献帝纪。
  郡国志
〔河南尹〕
○三九 甘城〔一〕。──水经注卷一五洛水注
〔一〕 王谟汉唐地理书钞之袁山松郡国志按语曰:「隋唐志及御览书目,俱不著录袁山松郡国志,而水经注引之,则从山松撰后汉书采录也。考隋志,后汉书凡十数家,皆不立地理志,惟司马彪及山松二家书有郡国志。故水经注得采其说,仍分注某氏郡国志。其泛举郡国志不言某氏者,则以二家书同,故通言之也。兹凡钞出刘昭后汉书注四条,水经注四十条。若自江水下所引袁山松说应入宜都山川记,非郡国志也,故不录。」王说是。今依其例,复检出十六条以补其缺,此条即其一。

 ○四○ 荥阳有鸿沟水。(王)──水经注卷七济水注
 ○四一 荥阳县有广武城。(王)──水经注卷七济水注
 ○四二 长城自卷径阳武到密〔一〕。(王)──水经注卷七济水注
〔一〕 魏长城。水经注曰:「按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
 ○四三 卷县有垣雝城。(王)──水经注卷二三阴沟水注
〔河内郡〕
 ○四四 河阳县有湛城〔一〕。(王)──水经注卷六湛水注
〔一〕 水经注卷五曰:「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又曰:「
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三州志:河阳别县,非温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涓为侯国,王莽之河亭也。」据此则袁志除河阳外,当记有温县。今列于下,不复出注。

 ○四五 温。──水经注卷五河水注
 ○四六 共县有凡亭,周凡伯国〔一〕。(王。汪。黄)──水经注卷九清水注
〔一〕 水经注曰:「春秋隐公七年经书『王使凡伯来聘』是也。杜预曰:『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杨伯峻曰:「凡,本国名,周公之后。僖二十四年『凡、蒋、邢、茅、胙、蔡,周公之胤』是也。凡伯盖世为周王室卿士而食邑于凡。」王谟注引路史国名纪云:「共县西南有凡城。」

 ○四七 朝歌县南有牧野。(王)──水经注卷九清水注
〔弘农郡〕
 ○四八 弘农湖县有闅乡。(王)──水经注卷四河水注
〔京兆尹〕
 ○四九 长门亭〔一〕。──水经注卷一九渭水注
〔一〕 属霸陵县。
 ○五○ 新丰县东有鸿门亭。(王)──水经注卷一九渭水注
〔右扶风〕
 ○五一 郿县有邰亭〔一〕。(王)──水经注卷一八渭水注
〔一〕 「邰」水经注原作「召」;王辑「邰亭」作「邰城」,皆误。今据续汉郡国志径正。
 右司隶校尉部
〔颍川郡〕
 ○五二 昆阳〔一〕。──水经注卷二一汝水注
〔一〕 水经注曰:「昆水屈径其城南,盖藉水以氏县也。」
〔汝南郡〕
 ○五三 朔山〔一〕。(王。汪。黄)──续汉郡国志注
〔一〕 在阳安县境内。
 ○五四 山桑县有下城父聚。(王)──水经注卷二三阴沟水注
 ○五五 山桑县有垂惠聚。(王。汪。黄)──水经注卷二三阴沟水注
〔陈国〕
 ○五六 长平故属汝南郡〔一〕,有赭丘城。(王)──水经注卷二二潩水注
〔一〕 「郡」原误作「县」,径改。
 右豫州刺史部
〔魏郡〕
 ○五七 内黄县有并阳聚〔一〕。──水经注卷九淇水注
〔一〕 续汉志作「羛阳聚」,是。
 ○五八 〔内黄〕县有黄泽。──水经注卷九淇水注
 ○五九 五鹿〔墟〕〔一〕,故沙鹿,有沙亭。(王)──水经注卷五河水注
〔一〕 据续汉志补。
〔中山国〕
 ○六○ 蒲阴县有阳城。(王)──水经注卷一○滱水注
〔河间国〕
 ○六一 高阳有葛城。(王)──水经注卷一○滱水注
〔赵国〕
 ○六二 邯郸有丛台。──水经注卷一○浊漳水注
〔勃海郡〕
 ○六三 〔修县〕故属信都。──水经注卷九淇水注
 右冀州刺史部
〔东郡〕
 ○六四 阳平县有冈成亭〔一〕。(王)──水经注卷五河水注
〔一〕 续汉志作「冈成城」。
 ○六五 卫本观故国,姚姓。有河牧城。(王)──水经注卷五河水注
 ○六六 卫县有竿城。(王)──水经注卷五河水注
〔东平国〕
 ○六七 东平陆有阚亭。──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六八 须昌县有致密城,古中都也。(王)──水经注卷二四汶水注
〔泰山郡〕
 ○六九 梁父有菟裘聚。(王)──水经注卷二四汶水注
 ○七○ 南武阳县有颛臾城。(王)──水经注卷二五沂水注
〔山阳郡〕
 ○七一 山阳有金乡县。(王)──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济阴郡〕
 ○七二 冤朐县有煮枣城。(王)──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七三 乘氏有泗水。(王)──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七四 济阴乘氏县有鹿城乡。(王)──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七五 〔离狐县〕故属东郡。──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七六 成武县有楚丘亭〔一〕。(王)──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一〕 续汉志脱「楚丘亭」三字。刘昭注曰:「左传隐七年『戎执凡伯于楚丘』,杜预曰在县西南。」此「楚丘」即袁志所言之「楚丘亭」也。
 右兖州刺史部
〔琅邪郡〕
 ○七七 东莞有郓亭。(王)──水经注卷二五沂水注
 ○七八 琅邪有临沂县,故属东海郡。(王)──水经注卷二五沂水注
 ○七九 〔即丘县〕目东海分属琅邪。(王)──水经注卷二六水注
〔彭城国〕
 ○八○ 偪阳有柤水〔一〕。(王)──水经注卷二六水注
〔一〕 刘昭注曰:「左传襄十年灭偪阳,杜预曰即此县也。」续汉志作「傅阳」,恐非。
 右徐州刺史部
〔乐安国〕
 ○八一 博昌县有薄姑城。(王)──水经注卷八济水注
〔北海国〕
 ○八二 平寿有斟城,有寒亭。(王)──水经注卷二六巨洋水注
 ○八三 淳于县有密乡。(王)──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注
 ○八四 〔昌安县〕汉安帝延光元年复也〔一〕。──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注
〔一〕 昌安,明帝永平中封邓袭为侯国。
〔东莱郡〕
 ○八五 黔陬县有介亭〔一〕。(王)──水经注卷二六胶水注
〔一〕 续汉志作「黔陬侯国」,是。
 右青刺史部
〔南阳郡〕
 ○八六 南阳宛县有南就聚。──水经注卷三一淯水注
 ○八七 宛有瓜里津、夕阳聚。(王)──水经注卷三一淯水注
 ○八八 叶县有长山,曰方城。(王)──水经注卷三一潕水注〔
二〕
 ○八九 叶县有卷城。(王)──水经注卷三一潕水注
 ○九○ 新野之东乡,故新都。(王)──水经注卷二九比水注
 ○九一 筑阳县有涉都乡。(王)──水经注卷二八沔水注
 ○九二 武当县之和成聚。──水经注卷二八沔水注
 ○九三 〔襄乡县〕南阳之属县。──水经注卷二八沔水注
 右荆州刺史部
〔九江郡〕
 ○九四 平阿县有涂山。(王)──水经注卷三○淮水注
〔会稽郡〕
 ○九五 乌伤。──水经注卷四○渐江水注
〔豫章郡〕
 ○九六 赣有豫章水。──水经注卷三九赣水注
 右扬州刺史部
〔汉中郡〕
 ○九七 建安二十年,复置汉宁郡。〔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一〕,〔置太守〕〔二〕。分锡、上庸为上庸郡,置都尉。(王。汪。黄)──
续汉郡国志注 ○ 范书刘焉传注
〔一〕 据魏志武帝纪补。又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周明泰后汉县邑省并表曰:时新置魏阳、平阳两县,属西城郡。
〔二〕 据魏志武帝纪补。
 右益州刺史部
〔汉阳郡〕
 ○九八 汉有二源,东出氐道,西出西县之嶓冢山〔一〕。(王。汪。黄)──水经注卷二○漾水注
〔一〕 汉指汉水。西汉时氐道、西县均属陇西郡。东汉氐道属陇西郡,而西县属汉阳郡。
〔安定郡〕
 ○九九 兴平元年,分安定鹑觚,右扶风之漆置新平郡。(王。汪。黄)──续汉郡国志注
 右凉州刺史部
〔上党郡〕
一○○ 涅县有阏与聚。(王。汪。黄)──水经注卷一○清漳水注
〔太原郡〕
 一○一 界休县有介山,绵上聚,子推庙〔一〕。(王。汪。黄)──水经注卷六汾水注
〔一〕 重耳入晋为文公,赏从亡者而不及隐者介子推。子推遂入绵上山中,至死不复见。文公闻之,于是环绵上山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且曰:「以记吾过,且旌善人。」事见史记晋世家。又地理志、郡国志「介山」均作「界山」。介、界古今字。

〔云中郡〕
 一○二 成乐,故属定襄。──水经注卷三河水注
 右并州刺史部
〔涿郡〕
 一○三 〔方城〕县有督亢亭。(王)──水经注卷一二巨马水注
〔玄菟郡〕
 一○四 〔辽阳〕县故属辽东,后入玄菟。(王)──水经注卷一四小辽水注
 右幽州刺史部
  百官志
 一○五 郊祀之事,太尉掌亚献,光禄掌三献,太常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掌赞天子。(汪)──宋书卷一六礼志
  艺文志(已阙)〔一〕
〔一〕 郑樵通志校雠略曰:「阮孝绪作七录已,亦条刘氏七略及班固汉志、袁山松后汉志、魏中经、晋四部所亡之书为一录。」又广弘明集引七录序亦言袁书有艺文志。惜久已散佚,无从辑录,仅存其目。

袁山松后汉书卷三
 周天游辑注
  刘盆子传
 一○六 天凤五年,樊崇起兵于莒,号曰赤眉。围莒数月,或说樊崇曰:「岂有父母之国而攻之乎?」莒中人出缣数千疋以自赎,乃引去。(汪。黄)──御览卷八一八
 一○七 刘盆子拜竟,复从刘仲卿居〔一〕,仲卿为盆子制绛单衣。(汪。黄。铃木) ──御览卷八一四
〔一〕 范书本传「仲卿」作「侠卿」。
 一○八 刘盆子居长乐宫,赤眉诸将日会论功名,自言欲为某王,欲得某官,争言号呼,拔剑相击。(汪。黄。铃木)──御览卷四九六
 一○九 赤眉复入长安,止桂宫。逄安将千余人攻延岑于杜阳〔一〕。邓禹以赤眉精兵出在外,唯盆子羸弱在长安,攻之,与谢禄夜战稿街中,邓禹败走。逄安西与延(牙)〔岑〕〔二〕、苏茂、李宝战于杜阳,大破之,宝、茂降。岑收散卒,还战,宝、茂从内拔赤眉旗,自立其帜。赤眉还,惊乱走,自投川死者十余万人。(汪。黄)──御览卷三四一

〔一〕 范书刘盆子传「千余人」作「十余万人」,「杜阳」作「杜陵」。天游按:据本文末句,作「十余万人」是。又按盆子传,延岑自散关入关中,自当先据杜阳,以拊长安之背,故袁书云逄安西与延岑战。然范书冯异传曰「延岑据蓝田」,似又当以「杜陵」为是,俟考。

〔二〕 据范书及本引下文改。
 一一○ 赤眉入长安,掖庭中有数百千人。自更始败,闭殿门不出,掘庭中芦菔根,捕池中鱼食之,死因埋宫中。有故祠甘泉乐人,尚共击鼓歌舞,衣服鲜明。见盆子叩头言饥。盆子使中黄门廪之粟数升〔一〕。后盆子去,皆饿死。(汪。黄。铃木)──御览卷四八六

〔一〕 范书刘盆子传作「禀之米,人数斗」。
 一一一 世祖怜盆子,赏甚厚,以为赵王郎中。后疾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以为列肆,使食税终其身。(汪。黄。铃木)──御览卷八二八
  冯异传
 一一二 先时诸将同营,吏卒多犯法。(汪。黄)──范书冯异传注
  贾复传
 一一三 贾复从击邓奉,追至夕阳聚。(姚。王。汪。黄)──续汉郡国志注
  耿弇传
 一一四 弇少学诗礼,明锐有权谋。(姚。汪。黄。铃木)──范书耿弇传注
 一一五 使光禄大夫樊宏诏况曰〔一〕:「惟况功大,不宜监察从事。边郡寒苦,不足久居。其诣行在所。」(姚。汪。黄。铃木)──范书耿弇传注
〔一〕 耿况,弇之父。时以大将军、隃糜侯屯上谷,助平彭宠、张丰。
 一一六 弇上书曰:「臣据临淄,深堑高垒。张步从剧县来攻,疲劳饥渴。欲进,诱而攻之;欲去,随而击之。臣依营而战,精锐百倍,以逸待劳,以实击虚,旬日之间,步首可获。」上是其计〔一〕。(姚。汪。黄。铃木)──范书耿弇传注

〔一〕 范书脱此书,而袁纪载之,文稍略。
  任光传子隗
 一一七 任隗为司空,以玄默守真,不求名誉,然内修义行,人以此服之。(姚。汪。黄)──书钞卷五二
  窦融传曾孙宪
 一一八 河南尹王调、汉阳太守朱敞、南阳太守满殷、高丹等皆其宾客〔一〕。(姚。汪。黄)──范书袁安传注
〔一〕 窦宪恃功臣之后及外戚势,骄纵放恣,尽树其私人于名都大邑,王调等皆其私党。
  伏湛传
 一一九 伏湛字惠公,建武二年拜尚书,典定旧制。(姚。汪。黄。铃木)─-书钞卷六○
  侯霸传
 一二○ 侯霸字君房,拜大司徒,矜严有威容,奉公无私。(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二
  宋弘传
 一二一 宋弘字子仲,为司空,秉政恭约,轻财重义,有公仪子之风〔一〕,不与民争利。(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五二
〔一〕 公仪子即公仪休,鲁博士,后为鲁相。公仪休食其家茹而美,即拔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且言「
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事见史记循吏传。
  杨厚传
 一二二 统在县〔一〕,休征时序,风雨得节,嘉禾生于寺舍,人庶称神。(汪。黄。铃木)──范书杨厚传注
〔一〕 杨统,杨厚之父,建初中为彭城令。
 一二三 邓太后问厚曰:「大将军邓应辅臣星不?」对曰:「不应。」以此不合其旨。(汪。黄。铃木)──范书杨厚传注
  苏谦传子不韦
 一二四 苏谦字仲让,为郡督邮。李暠为美阳令,贪暴,谦案得其赃。谦迁金城太守,治有异迹。延熹九年至京师,暠时为司隶,收谦,诬陷之,死狱中。谦子不韦字公先,变名姓,以家财求剑客,邀暠不得。暠(之)〔迁〕大司农〔一〕,乃于司农府旁买舍,夜为地突,入暠室中。暠适出,不值,破其卧具。暠大怖,棘屋上,以板栈地而卧,一宿数徙。不韦乃至魏郡,掘暠父冢,斩级以祭父墓。(汪。黄)──御览卷四八一

〔一〕 据汪辑改。
  羊续传
 一二五 灵帝欲〔以〕羊续为太尉〔一〕。时拜三公者,〔皆〕输东园礼钱千万〔二〕,令中使督之。续乃坐使者于单席,举缊袍以示之,〔曰〕:「臣之所资,惟斯而已。」故不登公位〔三〕。(姚。汪。黄。铃木)──类聚卷六七 ○ 御览卷六九三 书钞卷一二九 类聚卷四六御览卷二○七

〔一〕 据书钞卷一二九、御览卷六九三补。
〔二〕 同右。
〔三〕 据类聚卷四六、御览卷二○七、职官分纪卷二所引补,又末句均作「遂不代虞」,非。天游按:虞,刘虞也,中平六年代马日磾为太尉。不久灵帝死,董卓擅政,迁刘虞为大司马。而羊续亦中平六年被灵帝内定为太尉,事不果,是年卒。故续所不代者非虞乃日磾也。

  桓荣传曾孙鸾
 一二六 桓鸾字始春,焉弟〔子〕也〔一〕。少立志行,缊袍糟食,不求盈余,以浊世耻不肯仕。── 天中记卷四八
〔一〕 东观记曰:「鸾父良,龙舒侯相。」「子」字据范书本传补。
  朱晖传孙穆
 一二七 朱穆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一〕(汪。黄。铃木)──文选卷四三邱迟与陈伯之书注 ○ 又卷四九范蔚宗皇后纪论注
〔一〕 皇后纪论注末句作「必见燋烂」。
 一二八 穆着论甚美,蔡邕尝至其家,自写之〔一〕。(姚。汪。黄。铃木)──范书朱穆传注
〔一〕 铃木辑稿据世说新语补卷四文学注所引袁书曰:「穆着论甚美,蔡邕自至其家。尚敦笃,乃作崇厚论。」又引曰:「朱穆字公叔,南阳宛人。父晖,尚书令。穆五岁好学。」天游按:世说新语补,明王世贞编撰。其治学不谨,疏谬颇甚,其所引多非唐宋类书所有,当系王世贞所妄补,不足为据,仅录此以备考。又汪辑复录崇厚论全文,皆取自范书,大可不必,今删去之。

 一二九 桓帝时,南阳语曰:「朱公叔肃肃如松柏下风。」(汪。黄)──御览卷四九五
 一三○ 蔡邕议曰:「鲁季文子,君子以为忠,而谥曰文子〔一〕。又传曰:『忠,文之实也。』忠以为实,文以彰之。」遂共谥穆。〔二〕。荀爽闻而非之〔三〕。(姚。汪。黄。铃木)──范书朱穆传注

〔一〕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为鲁相,历宣、成、襄三公达三十三年之久。襄公五年卒,左传曰:「宰庀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

〔二〕 谥曰文忠先生。
〔三〕 范书点校本以此引下「故张璠论曰」云云,俱作袁书之文,非。
  杨终传
 一三一 时蜀郡有雷震决曹,终上白记,以为断狱烦苛所致。太守乃令终赋雷电之意,而奇之也。(姚。汪。黄)──范书杨终传注
 一三二 侍中贾逵荐终博达忠直,征拜郎中。及卒,赐钱二十万。(姚。汪。黄) ──范书杨终传注
  应奉传
 一三三 奉又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姚。汪。黄)──范书应奉传注
  徐璆传
 一三四 璆少履清高,立朝正色,称扬后进,惟恐不及。(姚。汪。黄)──范书徐璆传注
  王充传
 一三五 充幼聪明,诣太学,观天子临辟雍,作六儒论。(姚。汪。黄)──范书王充传注
 一三六 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一〕。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由是遂见传焉。(姚。汪。黄)──范书王充传注
 ○ 子略卷四
〔一〕 子略曰:「谈助之言,可以了此书矣。其论可云允惬,此所以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欤。」
  杨震传
 一三七 杨震好学讲书,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进曰:〔一〕「蛇鳣者,大夫之象也。数有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姚。汪。黄)──初学记卷二四
〔一〕 都讲之解,见谢承书杨震传注。
  刘陶传
 一三八 刘陶字子奇,拜为谏议大夫。灵帝(世)〔时〕〔一〕,陶上疏言乱皆由于宦官。诏收系黄门北寺狱。〔陶知必死,乃曰:「
臣深恨不列稷、契、伊、周之徒,而与比干、龙逢为俦,事败乃悔时何及!」〕〔二〕闭气而死。(姚。汪。黄) ──书钞卷五六
〔一〕 据职官分纪卷六改。
〔二〕 自「陶知必死」以下,皆据职官分纪增入。天游按:此条姚辑作「刘陶字子奇,拜谏议大夫。是时天下日危,寇贼方炽,陶忧致崩乱,疏陈八事,大较言天下大乱,皆由宦官。诏收陶,系黄门北寺狱。陶对使者曰:『恨不与伊吕同俦,而以三仁为辈。』遂闭气而死」。汪辑文同姚辑,出处误注书钞卷六二 鸫姚辑引自陈本书钞,文多改窜,且已改注书名为范书,故黄辑不详所出,注出姚本。三辑皆误从陈本,以讹传讹。今从孔本,以仍其旧。

  荀淑传
 一三九 荀淑与陈寔神交,及其弃朗陵而归也,数命驾诣之。淑御,慈明从,叔慈抱孙文若而行〔一〕。寔亦令元方侍侧,季方作食,抱孙长文而坐〔二〕,相对怡然。尝一朝求食,〔食迟〕〔三〕,季方尚少,跪曰:「高闻大人〔与〕荀君言甚善〔四〕,窃听之,甑坏饭成糜。」寔曰:「汝听谈解乎?」谌曰:「唯。」因令与二慈说之,不失一辞,二公大悦。(汪。黄)──御览卷四三二 ○ 又卷七五七

〔一〕 慈明,荀爽字。叔慈,荀靖字。文若,荀彧字,乃淑第二子荀绲之子。
〔二〕 陈纪字符方,陈谌字季方,陈群字长文。陈寔与纪、谌父子三人,并着高名,号为「三君」。又世说新语品藻篇曰:「正始中人士比论,以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谌,荀爽方陈纪,荀彧方陈群。」

〔三〕 据御览卷七五七补。
〔四〕 同右。
  杜乔传
 一四○ 匡,一名章,字叔康〔一〕。(姚。汪。黄)──范书杜乔传注
〔一〕 匡,杨匡,乔之故吏。乔被诛,匡星夜入洛阳,守护尸丧。复诣阙乞收葬李固、杜乔骸骨。姚、黄两辑作杨匡传,非。
  吴佑传
 一四一 吴佑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一〕。佑越坛,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而别。(姚。汪。黄)──书钞卷七七
〔一〕 李贤曰:「祖道之礼,封土为軷坛也。五经要义曰:『祖道者,行祭为道路祈也。』周礼太驭注曰:『以车轹軷而去。喻无险难。』」
 一四二 吴佑放猪于长垣泽中〔一〕,诵经而行。遇父故人,谓之曰:「子二千石子,掉鞭而诵经,行吟于泽畔,纵子无耻,柰君父何?」佑守志如初。与北海公沙穆游太学,资乏,变服为佣,佑赁使舂,遂为死交于杵臼之间。(汪。黄)──御览卷九○三 ○ 又卷四○七

〔一〕 长垣县旧称长罗县,故长垣泽亦称长罗泽。汉书地理志曰:「长垣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猪处也。」袁宏纪亦作「长罗泽」。
  延笃传
 一四三 延笃字叔坚,南阳人也。为京兆尹,正身率下,民不忍欺。(汪。黄)──御览卷二五二

袁山松后汉书卷四
 周天游辑注
  卢植传
 一四四 尚书卢植将终,敕其子彄以裈,葬以土穴,其子从之。(
姚。汪。黄)──书钞卷一五八
  陈蕃传
 一四五 陈蕃迁豫章〔太守〕〔一〕,在郡下接宾客,独坐一室。唯徐孺子来,为置对榻,去则悬之。及征为尚书令,送之者亦不出郭门。(汪。黄。俊)──御览卷四○五 ○ 书钞卷七四

〔一〕 据书钞卷七四补。
 一四六 桓帝时,京师称曰:「李元礼岩岩如玉山,陈仲举轩轩如千里骥。」(汪。黄。俊)──御览卷四九五
  周璆传
 一四七 周璆字孟玉,为乐城令〔一〕,消遥无事,县中大治。去官,征聘不至。陈蕃为太守,璆来置榻,去悬之。(汪。黄)──御览卷四七四 ○ 书钞卷三六
〔一〕 书钞卷三六作「高唐令」。
  王允传
 一四八 王允字子师,〔太原人〕〔一〕,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与之友善。允仕至司徒。(姚。汪。黄)
──类聚卷二二 ○ 白帖卷四三 御览卷四四五
〔一〕 据御览卷四四五补。
 一四九 允谓傕等曰:「臣无作威作福,将军乃放纵,欲何为乎?」傕等不应。自拜署傕为扬武将军,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皆为中郎将。(姚。汪。黄)─ ─范书董卓传注
  李膺传
 一五○ 桓帝时朝廷日乱,李膺风格秀整,高自标尚,后进之士升其堂者,以为登龙门。太学生三万余人,牓天下士,上称「三君」,次「八俊」,次「八顾」,次「八及」,次「八厨」〔一〕,犹古之「八元」、「八凯」也〔二〕。因为七言谣曰:「不畏强御陈仲举,九卿直言有陈蕃。天下模楷李元礼,天下好交荀伯条〔三〕,天下英秀王叔茂,天下冰楞王秀陵,天下忠平魏少英,天下稽古刘伯祖,天下良辅杜周甫,天下才英赵仲经。」(汪。黄。俊)──御览卷四六五

〔一〕 范书党锢传曰:「窦武、刘淑、陈蕃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宇为『八俊』。俊者,言人之英也。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为『八顾』。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及』。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为『八厨』。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二〕 文公十八年左传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

〔三〕 汪、黄二辑均作「伯修」。惠栋后汉书补注卷一五曰:「条,荀氏家传作『修』,谢承书又作『鯈』 鸶三君八俊录曰『天下好交荀伯条』。条与交韵,当从本传也。」
 一五一 李膺风格仪刑,皆可师范。(汪)──文选卷六○任彦升齐竟陵王行状注
 一五二 李膺子瓒〔一〕,位至东平相。初曹操微时,瓒异其才,将没,谓子宣等曰:「世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张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诸子从之,并免乱世矣。(汪。黄)──御览卷四四二

〔一〕 东观诸史,唯谢承书「瓒」作「珪」。
  范滂传
 一五三 李膺等下狱,狱吏曰:「诸入狱,当祭皋繇以祈福。」范滂曰:「皋繇古之贤君,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天。如其有罪,祭之何益?」及讯狱,王甫以次诘之。滂年少在后,越次而前。甫曰:「夫合党连群,必有盟誓,其所谋图,皆何等耶?」滂曰:「窃闻仲尼之言,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一〕。欲使善善齐其情,恶恶同其行,谓王政之所思,不悟反以为党。」乃仰天叹曰:「古之修善,自求多福。今之修善,乃陷大戮。死之日,愿赐一幡,埋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尚书霍谞以党事无验,表陈赦之。(汪。黄)──御览卷四二七

〔一〕 见论语季氏篇,「恶」作「不善」。探汤者,喻去疾也。
  岑晊传
 一五四 岑晊字公孝,高才绝人,五经六艺,无不洞贯。太守成请为功曹,时谣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一〕(汪。黄)──御览卷二六四 ○ 书钞卷七七(二)

〔一〕 姚、汪、黄三辑别引一条曰:「岑晊有高才,郭林宗、朱公叔等皆为友,李膺、王畅称其有干国器,虽在闾里,慨然有董天下之志。太守弘农成下车,欲振威严,闻晊高名,请为功曹。」汪、黄皆言出书钞卷七七,乃陈本也。孔本有二引,与御览引多同,故不另列。陈本多妄增,已非袁书之旧,录注中以备考。

  贾彪传
 一五五 贾彪字伟节,游京师,与郭林宗、〔李元礼〕等为谈论之首〔一〕,一言一行,天下以为准的。党〔锢〕事起〔二〕,彪谓同志曰:「吾不西行,大难不解。」即入关,设方略,天子为之大赦。(姚。汪。黄)──类聚卷五二 ○ 初学记卷二○

〔一〕 据初学记卷二○补。
〔二〕 据初学记卷二○补。
  何颙传
 一五六 南阳何颙初见曹操,叹曰:「汉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汪。黄)──御览卷四四二
  郭泰传
 一五七 郭林宗与陈留盛仲明书曰:「足下诸人,为时栋梁。」──文选卷四七袁彦伯三国名臣序赞注
  韩卓传
 一五八 韩卓字子助,陈留人。腊日〔一〕,奴窃食祭其先人,卓义其心,即日免之〔二〕。(姚。汪。黄)──类聚卷五 ○ 范书符融传注 白帖卷四 御览卷三三 又卷五二六

〔一〕 说文卷四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汉代以十二月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神祭祖,称其为腊日。腊亦作「?」。
〔二〕 汪文台曰:「免,从良也。」即释奴为平民。
  皇甫嵩传
 一五九 皇甫嵩字义〔真〕〔一〕,安定朝那人〔二〕。善用兵,饮食舍止,必先将士,然后乃安。兵曹有受赂者,嵩曰:「公素廉清,必资用乏。」乃出钱赐之。吏羞惭而自杀。由是众皆乐为致死。(
汪。黄)──御览卷四九一 ○ 又卷六四一
〔一〕 据御览卷六四一补。
〔二〕 「那」二引皆误作「」,径正。
  朱隽传
 一六○ 朱隽击黄巾贼赵弘于南阳,斩之。贼复以韩忠为帅。隽兵力少,不能急攻,乃先起土山以临之,因伪修攻具,曜兵于西南。隽身自披甲,将精卒乘其东北,遂得入城,忠乞降。(汪。黄)──御览卷三三六

  董卓传
 一六一 隽年二十五〔一〕,其督战訾宝负其尸而瘗之。(姚。汪。黄)──范书董卓传注
〔一〕 隽,沮隽,射声校尉。时护送献帝东归洛阳,于弘农东涧,为李傕所杀。
  刘虞传
 一六二 太尉刘虞让位于羊续〔一〕。(姚。汪。黄)──类聚卷四六 ○ 御览卷二○七
〔一〕 此条仅引类聚之首句,余文与羊续传略同。详见续传及注。
  袁绍传
 一六三 绍,司空逢之孽子,出后伯父成〔一〕。(姚。汪。黄) ──范书袁绍传注
〔一〕 范书本传曰:「父成,五官中郎将。」三国志本传裴注曰:「英雄记曰: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臣松之案:魏书云『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如此记所言,则似实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礼无其文,况于所后而可以行之!二书未详孰是。」洪亮吉曰:「案魏书并云术异母弟。观术与公孙瓒书,言绍非袁氏子,则孽子之言或信然 鸶英雄记,绍生而父死,后追行父服。范史亦载幼孤追服之事。今考逢以灵帝光和二年罢司空,复为执金吾而卒。绍中平三年,已为佐军校尉,相距不过九年。且前又历官郎令,复遭母忧与追服父服六年,后更历侍御史、虎贲中郎将而为校尉,则逢卒时,绍久已逾成人,安得云幼孤与生而父死之说乎?绍断非逢子可知。魏书『为术异母兄弟』,亦无所征,当以陈、范两书为是。裴松之注陈志,于绍为逢子,犹置疑词,盖亦不深考也。」洪说是。

  陈弇传
 一六四 陈弇字叔明,陈留人。学尚书,躬自耕种,常有黄雀飞来,随弇翱翔。(汪。黄)──御览卷九二二 ○ 类聚卷九二 龙筋凤髓判卷四
  范丹传
 一六五 范丹字史云,外黄人,为县吏。年十八,弃衣物道边,家以为死,遂西入关学。为莱芜长,去官,于市卖卜,妻纺绩以自给。辟公府,步行无〔车〕〔一〕,被囊自随。常使儿捃麦,得五斛。乡人〔尹台〕遗之一斛〔二〕,嘱儿曰:「莫令尊君知。」儿归,不敢不道。丹即令并送六斛,言麦已杂,遂不取〔三〕。丹弟子恺见丹藩不完,载柴将藩之。时丹适行,还怒,敕子拔柴载还之。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自以性急,每为吏,常佩苇〔四〕。(姚。汪。黄)──御览卷四二五 ○ 又卷二六七 又卷七○七 又卷八三八又卷五一二 范书范丹传注

〔一〕 据御览卷二六七补。
〔二〕 据御览卷八三八补。又传注亦然,而「乡人」作「邻人」。
〔三〕 范书本传注作「遂誓不敢受」。
〔四〕 此条,姚辑引同传注,黄辑则一一分引之,却脱传注。汪辑则合而引之。合引实始自明陈耀文,见天中记卷二七,文字稍异。今亦从之。
  公沙穆传
 一六六 公沙穆有六子,时人号曰:「公沙六龙,天下无双。」(
汪。黄。俊)──御览卷四九五
  蔡顺传
 一六七 蔡顺母生时畏雷。母死之后,有雷,顺走至墓侧,曰「顺在此」。太守韩崇恒差车,每雷,顺乃乘至冢所。──书钞卷一三九
  隗相传
 一六八 隗相养母至孝,母喜饮江流,相常隆冬取水,后一朝横石浮江,无有(南)〔难〕涉〔一〕,由是显名〔二〕。(姚。汪。黄)── 书钞卷一六○
〔一〕 据诸辑引文改。
〔二〕 姚、黄不详所出,汪曰出白帖,误。
  罗威传
 一六九 罗威母年七十,天寒,常以身温席,而后授其处。(姚。汪。黄)──初学记卷一七
  西域传
 一七○ 西域出诸香、石蜜〔一〕。(汪。黄)──范书李恂传注
〔一〕 汪辑下又引「罽,织毛为布者」。天游按:此句系李贤释传文「香罽」之「罽」字,与袁书无涉。黄辑删而不录,是。
  散条
 一七一 乐府左延年秦女休行曰:「始出上西门,遥望秦氏家。秦氏有好女,自名曰女休。女休年十五,为宗行报雠。左执白阳刀,右据宛景矛。雠家东南僵,女休西上山。上山四五里,关吏不得休〔一〕。女休前置辞:『生为燕王妇,今为诏狱囚。』刀矛未及下,拢击鼓赦书下。」〔二〕。(汪)──御览卷四八一

〔一〕 疑「不」系「捕」之误。
〔二〕 魏志杜夔传曰:「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咸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则延年系汉末乐师。不详此引出自何传,故入散条。
 一七二 崔骃上书曰:「窃闻春阳发而仓庚鸣,秋风厉而蟋蟀吟,盖气使之然也。」〔一〕(汪)──御览卷九四九
〔一〕 御览标出袁宏后汉书。天游按:今本袁纪无此文,或「宏」系「崧」之误,亦未可知。今暂录于此以俟考。

张璠后汉纪
 周天游辑注
  光武帝纪
更始元年
 ○○一 芳,安定人。属国胡数千畔在参蛮〔一〕,芳从之,诈姓刘氏,自称西平王。会匈奴句林王将兵来降参蛮胡,芳因随入匈奴。留数年。单于以中国未定,欲辅立之,追毋楼且王求入五原,与假号将军李兴等结谋,兴北至单于庭,迎芳。芳外倚匈奴,内因兴等,故能广略边郡〔二〕。(姚。汪。黄)──范书匈奴传注

〔一〕 黄奭曰:「案参蛮,『蛮』字误,当作『』。」天游按:续汉郡国志北地郡有参,故属安定。,音鸾。黄说是。
〔二〕 此条汪、黄两辑俱从姚辑。四库提要比较张璠纪、袁宏纪之优劣,即引「诈姓刘氏」以上,以此条为璠纪之文。然汪辑注曰:「
匈奴传注引此作东观记。」按之范书确然无疑。提要编者所据必姚辑,姚辑一误,遗害无穷。此条当删,录此以明其非。
建武七年
 ○○二 杜诗为南阳太守,冶作水排〔一〕,教化大行,号曰「杜母」。(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三九 ○ 御览卷八三三
〔一〕 「排」原误作「耕」,据御览卷八三三径改。又李贤曰:「
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今激水以鼓之也。『排』当作『● 』,古字通用也。」
建武九年
 ○○三 郭伋为颍川太守〔一〕。光武诏曰:「贤能太守,去帝城不远,河润九里〔二〕,冀京师并蒙其福。」(姚。汪。黄。铃木)──御览卷六一 ○ 事类赋注卷六
〔一〕 事类赋注卷六「伋」误作「纯」。又汪、黄二辑俱言出书钞卷一五八,乃陈补也,孔本无此引,且二辑亦误「伋」为「纯」。
〔二〕 庄子列御寇曰:「河润九里,泽及三族。」按河从干位来,干,阳数九。故言九里,以喻影响之远。
建武十一年
 ○○四 樊晔为天水太守〔一〕,之官,与故太守丧会于陇亭。(
堂)〔亭〕吏移丧避晔〔二〕,晔让丧于正堂,关西称之。(汪。黄)──御览卷一九四
〔一〕 「樊」原误作「楚」,据范书径改。
〔二〕 据职官分纪卷四二改。
建武中元二年
 ○○五 北郊在雒阳城北六里〔一〕。(姚。汪。黄)──续汉祭祀志注
〔一〕 是年春正月辛未,初立北郊。续汉志作「城北四里」,未知孰是。
  明帝纪
永平二年
 ○○六 明帝马皇后不喜出游,未尝临御窗牖。(姚。汪。黄)──白帖卷一○
永平十六年
 ○○七 祭彤为辽东守。及卒〔一〕,过冢拜谒,仰天号哭。(铃木) ──书钞卷三五
〔一〕 时彤以太仆伐北匈奴,误信左贤王信之诳言,未至涿邪山而还,坐逗留下狱免。彤自恨无功,欧血而死。彤自建武十七年起,任辽东太守几三十年,鲜卑、乌桓服其威信,闻其卒,拜谒号哭,如丧父母。

 ○○八 班超使于(外)〔窴〕〔一〕,愿将三十六人,以为蒿矢弹丸之用。(汪。黄)──类聚卷六○ ○ 御览卷三五○
〔一〕 据御览卷三五○改。
  章帝纪
建初四年
 ○○九 马防兄弟贵盛,大起第观,连阁弥亘。(姚。汪。黄。铃木) ──初学记卷一八
章和二年
 ○一○ 陈宠为广汉太守,风声大行,征为大司农。帝问何以为治,宠曰:「臣任功曹王涣。」涣由是知名〔一〕。(汪。黄)──御览卷二六四 ○ 又卷二三二 书钞卷三四
〔一〕 涣遂举茂才,累迁至洛阳令。
  和帝纪
永元二年
 ○一一 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铃木)──书钞卷六四
永元十六年
 ○一二 张辅事太常桓荣,勤力于学,常在师门,讲诵不怠。每朝会辄敢讲于上前,音动左右。(姚。汪。黄)──书钞卷九八(二)
  殇帝纪
延平元年
 ○一三 莎车王杀于阗王。于阗大〔人〕都末出城,见野豕,欲搏之〔二〕,乃人语曰:「无杀我,我为汝杀莎车将军。」〔三〕都末异之,即与兄弟共杀莎车王〔四〕。(姚。汪。黄)──类聚卷九四 ○ 御览卷九○三

〔一〕 据御览卷九○三补。
〔二〕 御览卷九○三「搏」作「射」,与范书西域传同。
〔三〕 莎车将军名君得。
〔四〕 时莎车于于阗未立王,但置将军以镇抚之。前既作「莎车将军」,此不当复作「莎车王」。类聚引误。
 ○一四 条支国临西海,出师子、孔雀。(汪。黄)──御览卷九二四
  顺帝纪
永建元年
 ○一五 虞诩为司隶,劾奏中常侍张防。防诉之,论输左校,二日之中,传考四狱。诩子毅举幡邀中常侍高梵〔一〕,叩头流血。梵入言之,防坐徙边。──书钞卷一二○
〔一〕 「毅」,范书本传作「顗」。
 ○一六 宋登字叔阳。出为颍川太守,市无豫价,路不拾遗。病免,卒于家。汝阴人配社祀之〔一〕。(姚。汪。黄)──类聚卷五○ ○ 御览卷二六 ○
〔一〕 宋登初任汝阴令,有政声,号称「神父」。
阳嘉元年
 ○一七 荀顗上书顺帝曰:「自入正月,久阴不雨。云者,雨之具也。」〔一〕(姚。汪。黄)──书钞卷一五○
〔一〕 东汉有荀顗,唯此一见,或「顗」字有误。又据范书顺帝纪,春旱之事仅见于阳嘉元年及三年,故系此引入元年。
阳嘉二年
 ○一八 左雄为尚书令,限年四十,先试经,然后举孝廉。〔故雄为令,在位者各自肃〕〔一〕。时称曰:「左伯豪为尚书令,天下皆慎选。」〔伯豪,雄字也〕〔二〕。(姚。汪。黄)──书钞卷五九 ○ 初学记卷一一 类聚卷四八 御览卷二一○晏公类要卷一四

〔一〕 据初学记卷一一补。
〔二〕 据御览卷二一○补。疑此五字本编者小注,宋刻误入正文。
永和五年
 ○一九 龚字伯宗,有高名于天下。顺帝时为太尉。初,山阳太守薛勤丧妻不哭,将殡,临之曰:「幸不为夭,复何恨哉?」及龚妻卒,龚与诸子并杖行服。时人或两讥焉。(姚。汪。黄)──魏志王粲传注 ○ 白帖卷一七 文选卷五六曹子建王仲宣诔注

永和六年
 ○二○ 周举上书言得失,尚书郭度见之叹息〔一〕,上疏愿退位避举,常置其章于坐〔二〕。(汪。黄)──御览卷五九四
〔一〕 范书本传「度」作「虔」。汪辑径改作「虔」。
〔二〕 范书本传作「欲帝置章御坐,以为规诫」。
  冲帝纪
永嘉元年
 ○二一 永昌太守铸黄金之蛇,献之梁冀。益州刺史种暠发其事。(汪。黄。铃木)──御览卷八一○ ○ 事类赋注卷九
  质帝纪
本初元年
 ○二二 梁冀第池中船,无故自覆,问掾朱穆,穆曰:「舟所以济渡万物,不施游戏也。而今覆者,天戒将军当济渡万民,不可长念游戏而已。〔冀后被诛〕〔一〕。(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一三七(二) ○ 类聚卷七一 御览卷七六九 又卷八八五

〔一〕 据御览卷八八五补。
 ○二三 梁冀起台殿,梁柱椽桷,镂为青龙白虎,画以丹青云气。(汪。黄。铃木) ──御览卷一八八
 ○二四 梁冀聚土筑山,十里九阪〔一〕,以象二崤〔二〕,穷极工巧,积金玉明珠,〔采捕禽兽〕〔三〕,充牣其中。(姚。汪。黄。铃木)──类聚卷七 ○ 水经注卷一六谷水注

〔一〕 水经注卷一六谷水注作「山多峭阪」。
〔二〕 二崤,山名,即东、西崤山,在弘农郡渑池县南。
〔三〕 据水经注卷一六谷水注补。
 ○二五 梁冀多规苑囿,西至弘农,东至荥阳,南入鲁阳,北到河淇,周(旗)〔旋〕(十)〔千〕里〔一〕。(汪。黄。铃木)──御览卷一九六
〔一〕 据范书、袁纪改。
 ○二六 梁冀起兔苑于河南,移檄所〔在〕〔一〕,调发生兔,刻其毛以为识。民有犯者,罪至死。西域尝有贾胡来,不知禁,误杀一兔,转相告坐死者十余人〔二〕。(姚。汪。黄。铃木)──御览卷九○七 ○ 事类赋注卷二三 水经注卷一六谷水注类聚卷九五 初学记卷二九

〔一〕 据类聚卷九五、事类赋注卷二三补。
〔二〕 水经注卷一六谷水注作「死者十三人」。
  桓帝纪
建和元年
 ○二七 朱穆党事禁锢。征拜尚书。正月,百官朝贺毕〔一〕,虎贲当陛置弓于地,谓群僚曰:「此天子弓,谁敢干越?」百僚皆回避,不敢当。穆乃呵之曰:「天子弓,当载之于肩首之上,乃敢置地,大不谨不敬。」即收虎贲,付诏狱治罪。莫不肃然,服其忠烈。(汪。黄。铃木)──御览卷二一二

〔一〕 「贺」原误「驾」,据职官分纪卷八径改。
 ○二八 吴佑父恢,为南海太守,欲以杀青写书〔一〕。佑年十二,谏曰:「海滨土多珍玩,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二〕。昔马援以薏苡兴谤〔三〕,〔王阳以书橐邀名〕〔四〕,疑惑之间,先贤所慎。」恢大喜。(姚。汪。黄)──书钞卷一○四 ○ 御览卷六○六 纬略卷九

〔一〕 李贤曰:「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义见刘向别录也。」
〔二〕 御览卷六○六引作「载必盈两」。纬略卷九作「载书盈两」。
〔三〕 马援自交趾还,以薏苡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故载之一车。及卒,有人上书谮之,以为所载皆明珠文犀。马武等奏之,光武帝益怒援。事见范书马援传。
〔四〕 王阳即王吉,字子阳。世号清廉,然好车马衣服,自奉极为鲜明,而无金银等物。及迁,所载不过囊衣。去位家居,亦布衣素食。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传曰「王阳能作黄金」。事见汉书王吉传。本句据御览卷六○六补。

延熹五年
 ○二九 朱穆字公叔,好学专精,每一思至,中食失餐,行坠坑坎,亡失冠履。其父常言「穆大专,几不知马之几足」。(姚。汪。黄。铃木)──御览卷六一四 ○ 书钞卷九七

 ○三○ 朱穆年二十〔一〕,为郡督邮,迎新太守到界上,太守见穆问曰:「君年少而为督邮,将因族世,抑自有令德?」穆曰:「郡中瞻仰明公,以为仲尼,非颜渊不敢使迎。」太守大奇其才,问曰:「贞妇孝子〔二〕,隐闇未彰,言于府。」穆曰:「方今圣化大行,文武未坠于地。家有贞妇,户有孝悌,比屋连栋,不可胜记。」太守叹曰:「仆非仲尼〔三〕,督邮所谓颜回者也。」(姚。汪。黄)──书钞卷七七

〔一〕 「朱穆」原误作「宋穆之」。姚之骃按:「此即朱穆事,已见谢书,但稍略耳。东汉以二字名者少,虽范书朱穆传不载此事,然其为公叔无疑。」姚说是。今依范书本传注引谢承书径正之。黄辑作宋穆之传,非。

〔二〕 「贞」原作「真」。孔广陶按:「宋人传钞兼避仁宗讳。」今复其旧。
〔三〕 「仆」原误作「汉」,径改。
 ○三一 蔡邕尝至朱穆家写其书。及穆卒,邕及门人共谥穆曰忠文〔一〕。(姚。汪。黄)──御览卷五六二
〔一〕 此引姚辑据范书作「朱穆卒,邕与门人述其体行,谥为文忠先生」,下接璠论云云。黄辑不详所出,径引姚辑,且云「其或别有所据」,甚谬。
 ○三二 张璠论曰:夫谥者,上之所赠,非下之所造。故颜、闵至德〔一〕,不闻有谥。朱、蔡〔二子〕〔二〕,各以衰世臧否不立,故私议之〔三〕。(姚。汪。黄。铃木)
──范书朱穆传注 ○ 御览卷五六二
〔一〕 颜,颜回;闵,闵子骞。
〔二〕 据御览卷五六二补。朱指朱穆,蔡乃蔡梭也。
〔三〕 东汉中期起,门阀世族开始形成。由于名节道德观的确立,以及荣辱与共的政治利害关系,门生故吏对举主座师,莫不竭诚相报,虽死不辞。其形式繁杂,私谥即其一。据文献及汉碑所载,此风盛行于东汉,有案可查者计十六人:夏恭谥宣明君,夏牙谥文德先生,张霸谥宪文,朱颉谥贞宣先生,朱穆谥文忠先生,蔡梭谥贞定,杨厚谥文父,荀靖谥玄行先生,范冉谥贞节先生,陈寔谥文范先生,俱见范书本传。王稚谥宪父,见华阳国志。李休谥玄文先生,见蔡中郎集。鲁峻谥忠惠父,娄寿谥玄儒先生,见隶释。陈谌谥献文先生,见惠栋引世系。法真谥玄德先生,见蜀志法正传注引三辅决录。以上诸人之谥,水经注、艺文类聚亦有所载。当时荀爽亦有所讥,而此风愈炽。

延熹七年
 ○三三 陈球为零陵太守。球到郡,设方略,期月间贼虏消散〔一〕。而州兵朱(益)〔盖〕等反〔二〕,与桂阳贼胡兰数万人转攻零陵。零陵下湿,编木为城,不可守备,郡中惶恐。掾吏白请遣家避难。球怒曰:「太守分国虎符〔三〕,受任一郡,岂顾妻孥而〔坦〕〔
沮〕国威重乎〔四〕?复言者斩!」乃悉郡内吏民老弱,与共城守。〔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发之,远射千余步,斩朱盖等〕〔五〕。(姚。汪。黄)──御览卷二六○ ○ 书钞卷一二五 类聚卷六○ 御览卷三四七

〔一〕 「贼」指桂阳李研起事所统之军。
〔二〕 据类聚卷六○、御览卷三四七改。
〔三〕 李贤曰:「文帝初与郡守分铜虎符。」
〔四〕 据汪辑改。
〔五〕 据御览卷三四七补。
延熹八年
 ○三四 杨秉字叔节,为太尉〔一〕,尝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故天下称为名公。(姚。汪。黄)──书钞卷五一 ○ 御览卷二○七 书钞卷三八
〔一〕 天中记卷三○「太尉」下作「奏中常侍侯览、具瑗曰:『郑詹来而国乱,四佞放而众服。若斯之人,非恩所宠。』书奏,尚书召对秉掾问故事,秉使对曰:『汉世故事,三公之职,无所不统。』尚书不能诘。尝从容言曰」,下接「我有」以下,与诸引异。疑有妄增,故录此以俟考。

延熹九年
 ○三五 范滂字孟博,汝南伊阳人〔一〕,为功曹,辟公府掾,升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鹳城闻滂高名,皆解印绶去。为党事见诛。(汪。黄)──世说新语赏誉注 ○ 史略卷三

〔一〕 惠栋按:「汝南无伊阳,或细阳之误也。」天游按:谢承书作「细阳人」,而范书本传作「征羌人」,未知孰是。
 ○三六 南阳太守弘农成任功曹岑晊,时人为之语曰:「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汪。黄)──文选卷二六谢玄晖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注  ○ 晏公类要卷二○

 ○三七 山阳督邮张俭,奏中常侍侯览起第十六区,皆高楼四周,连阁洞门,文井莲华,壁柱彩画,鱼池台苑,拟诸宫阙。(汪。黄)──类聚卷六一
 ○三八 时人为之语曰:「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模楷李元礼。」(姚。汪。黄) ──世说新语品藻注 ○ 史略卷三
  灵帝纪
建宁元年
 ○三九 景父荣〔一〕,章、和世为尚书令。初景历位牧守,好善爱士,每岁举孝廉,延请入,上后堂,与家人宴会,如此者数四。及赠送既备,又选用其子弟,常称曰:「移臣作子,于政何有?」先是,司徒韩演为河内太守,在公无私,所举一辞而已,后亦不及其门户。曰:「我举若可矣,不令恩偏称一家也。」当时论者或两讥焉。(
姚。汪。黄)──吴志周瑜传注
〔一〕 景,周景,庐江舒人。
 ○四○ 王堂为汝南太守,教掾吏曰:「其宪章朝右,委功曹陈蕃也。」〔一〕(汪。黄)──文选卷二五卢子谅赠刘琨诗注
〔一〕 职官分纪卷四一所引,「堂」误「庶」,无「掾吏」二字。教文作「古人劳于求贤,佚于任使,故能化清于上,事辑于下。其宪章朝右,简拔才识,委任功曹陈蕃;匡政里务,拾遗补阙,任主簿应副。庶循名责实,察言观效焉」。疑其多据范书而补,且文多错讹,故仅入注而俟考。

建宁二年
 ○四一 畅字叔茂〔一〕,名在「八俊」。灵帝时为司空,以水灾免,而李膺亦免归故郡,二人以直道,不容当时。天下以畅、膺为高士,诸危言危行之徒,皆推宗之,愿涉其流,惟恐不及。会连有灾异,而言事者皆言三公非其人,宜因其变,以畅、膺代之,则祯祥必至。由是宦竖深怨之,及膺诛死,而畅遂废,终于家。(姚。汪。黄)──魏志王粲传注 ○ 文选卷五六曹子建王仲宣诔注

〔一〕 畅,王畅也。
熹平元年
 ○四二 桓帝窦皇后崩,中常侍曹节、王甫欲以贵人礼葬,太尉李(固)〔咸〕自扶舆起〔一〕,捣椒自随,谓妻子曰:「若太后不得配桓帝,吾不生还矣。」(姚。汪。黄)──类聚卷八九 ○ 御览卷九五八

〔一〕 李固死于桓帝初立之时,岂能及窦皇后之葬议!此乃李咸之误,今据范书以正之。又袁纪曰李咸时任河南尹,至熹平三年始为太尉。天游按:范书陈球传与璠纪同,又胡广传注引谢承书亦作「建宁三年,自大鸿胪拜太尉」,则作太尉是。又「扶」原误作「抉」,据御览卷九五八径改。

熹平六年
 ○四三 蔡邕幽州刺史议云:「伏见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国家胆核。」〔一〕(姚。汪。黄)──书钞卷一一七(二) ○ 御览卷三○○
〔一〕 书钞卷一一七另一引作「蔡邕上灵帝书曰」 鸫类聚卷六 ○引蔡邕幽州刺史议,无「强」字,末有「四方有事,未尝不取辨于二州也」句,可补璠纪之不足。
光和元年
 ○四四 虹昼见〔御座殿庭前,色青赤〕〔一〕。上引议郎蔡邕诣金商门,问〔之〕〔二〕,对曰:「虹蜺,小人女子之祥。」(姚。汪。黄)──初学记卷二 ○ 御览卷一四 开元占经卷九八

〔一〕 原仅有「庭中」二字,今据御览卷一四改补。
〔二〕 据御览卷一四补。
光和二年
 ○四五 〔桥玄字公祖〕〔一〕,历位中外,以刚断称,谦俭下士,不以王爵私亲。光和中为太尉,以久病策罢,拜太中大夫,卒。家贫乏产业,柩无所殡。当世以此称为名臣。(姚。汪。黄)──魏志武帝纪注 ○ 书钞卷五六

〔一〕 据书钞卷五六补。
中平二年
 ○四六 贾琮为冀州刺史〔一〕,将入界,高褰车襜曰:「刺史将入,当远视广听,何为而垂帷乎?」郡县闻之,莫不震栗。(姚。汪。黄。铃木)──书钞卷三六(二)
〔一〕 姚、汪、黄三辑据陈本,「冀州」误作「荆州」 鸫范书作「冀州」,与孔本同。
 ○四七 张温以司空加拜车骑将军,征韩遂。丙辰〔一〕,引温于崇德殿前,温以军礼长揖不拜。(姚。汪。黄)──书钞卷六四
〔一〕 此乃八月丙辰。
 ○四八 范丹,中平二年卒,三府各遣令史奔吊,累行论谥,佥曰:「宜为贞节先生」。会葬二千余人。(姚。汪。黄)──类聚卷四○ ○ 御览卷五六二
 ○四九 又有左校、郭大贤、左髭丈八三部〔一〕。(汪)── 魏志张燕传注
〔一〕 时张牛角等向应黄巾起义,崛起于黑山。牛角死,推张燕为帅,部伍除孙轻、王当外,尚有左校等三部,活跃于常山、赵、中山、上党、河内诸郡国山谷间,灵帝不能讨。
中平三年
 ○五○ 灵帝铸天禄、虾蟆,吐水于平昌门外桥东约入宫〔一〕,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二〕,洒南北郊。(汪。黄)──御览卷九四九
〔一〕 「约」当系「转」之讹,范书宦者传即作「转」。又范书作「平门」,当脱「昌」字。
〔二〕 李贤曰:「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也。」
中平五年
 ○五一 盖勋迁京兆尹,赏罚折衷,刑名不乱,奸匿弭息。──书钞卷七六
中平六年
 ○五二 帝以八月庚午为诸黄门所劫〔一〕,步出谷门,走至河上。诸黄门既投河死,帝时年十四,陈留王年九岁,兄弟独夜步行欲还宫,闇暝,逐萤火而行数里,得民家以露车载送。辛未,公卿以下与卓共迎帝于北芒阪下。(姚。汪。黄)──魏志董卓传注

〔一〕 帝者,废帝弘农王也。
 ○五三 董卓谓袁绍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一〕。(汪。黄)──书钞卷一三○ ○ 御览卷六八一

〔一〕 书钞引作「汉记」,然文与御览同,则此「汉记」即张璠纪,故据以引之。
 ○五四 灵帝以帝似己,故名曰协。(姚。汪。黄)──范书献帝纪注
  献帝纪
初平元年
 ○五五 三月,献帝初入未央宫〔日,大雨,昼晦〕〔一〕,翟雉飞入未央宫,获之。(姚。汪。黄)──续汉五行志注 ○ 范书献帝纪注
〔一〕 据范书献帝纪注补。
 ○五六 淑博学有高行,与李固、李膺同志友善 鹞李昭于小吏,友黄叔度于幼童。以贤良方正征,对策讥切梁氏,出补朗陵侯相,卒官。〔淑有〕八子〔一〕:俭、绲、靖、焘、汪〔二〕、爽、肃、。淑旧居西豪里,县令苑康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三〕,署其里为高阳里。〔时人号曰「八龙」〕〔四〕。(姚。汪。黄)──魏志荀彧传注 ○ 世说新语德行注 御览卷一五七 又卷四七四

〔一〕 据世说新语德行注补。
〔二〕 「汪」本作「诜」。天游按:范书荀淑传作「汪」。集解引钱大昕说:陶渊明四八目云「汪字孟慈」。又惠栋引荀氏谱曰:「汪,昆阳令,年六十。」卢弼三国志集解曰:「按荀淑八子,诜应从范书作汪。彧子亦名诜,若淑子名诜,彧子决不名诜,可证淑子名诜之误。」又按世说新语德行注正作「汪」,故据以径改。

〔三〕 参见袁山松书李膺传注。
〔四〕 据世说新语德行注补。
 ○五七 爽字慈明,幼好学,年十二,通春秋、论语,耽思经典,不应征命。积十数年,董卓秉政,复征爽。爽欲遁去,吏持之急。诏下郡,即拜平原相。行至苑陵,又追拜光禄勋。视事三日,策拜司空。爽起自布衣,九十五日而至三公。(姚。汪。黄)──魏志荀彧传注 ○ 世说新语言语注

 ○五八 荀爽为三公,食不过一肉、脱粟饭,坐皮褥。(姚。汪。黄)──书钞卷三八 ○ 类聚卷七○ 书钞卷一三四 御览卷四三一
 ○五九 靖字叔慈,亦有至德,名几亚爽,隐居终身。(汪。黄)──魏志荀彧传注
 ○六○ 昱、昙并杰俊〔一〕,有殊才。昱与李膺、王畅、杜密等号为「八俊」,位至沛相。攸父彝,州从事。彝于彧为从祖兄弟。(
汪)──魏志荀攸传注
〔一〕 昱、昙并荀淑兄子也。
 ○六一 太史灵台及永安候铜兰楯,卓亦取之〔一〕。(姚。汪。黄)──范书董卓传注
〔一〕 时卓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锺、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
初平二年
 ○六二 卓抵其手,谓皇甫嵩曰:「义真怖未乎?」嵩对曰:「明公以德辅朝廷,大庆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将天下皆惧,岂独嵩乎?」卓默然,遂与嵩和解。(姚。汪。黄)──魏志董卓传注

 ○六三 董卓呼三台尚书以下自诣卓启事,然后得行。(汪。黄)──御览卷五九五 ○ 事物纪原卷二
 ○六四 董卓于众坐,生斩人手足,又凿目截舌口,百姓嗷嗷,道路以目。(汪。黄) ──御览卷三六七 ○ 又卷三七○
 ○六五 刘表与同郡人张隐、薛郁、王访、宣靖、公绪恭、刘祗、田林为八交,或谓之「八顾」〔一〕。(汪。黄)──魏志刘表传注
〔一〕 魏志刘表传作「少知名,号八俊」。
 ○六六 坚,初平二年,死〔一〕。(黄)──吴志孙策传注
〔一〕 通鉴与璠纪同。考异曰:范书「初平三年春,坚死」。吴志孙坚传亦云初平三年。英雄记曰:「初平四年正月七日死。」袁纪「
初平三年五月」。山阳公载记载策表曰:「臣年十七,丧失所怙。」裴松之按:策以建安五年卒,时年二十六,计坚之亡,策应十八,而此表云十七,则为不符。张璠汉纪及胡冲吴历并以坚初平二年死,此为是而本传误也。

初平三年
 ○六七 初,蔡邕以言事见徙,名闻天下,义动志士。及还,内宠恶之。邕恐,乃亡命海滨,往来依泰山羊氏,积十年。卓为太尉,辟为掾,以高第为侍御史、治书,三日中遂至尚书〔一〕。后迁巴东太守,卓上留拜侍中。至长安,为左中郎将。卓重其才,厚遇之,每有朝廷事,常令邕具草。及允将杀邕,时名士多为之言,允悔欲止,而邕已死。(姚。汪。黄)──魏志董卓传注

〔一〕 参见谢承书邕传注。
 ○六八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六世祖勋与鲍宣、卓茂不仕新室。父棱亦有清白行,谥贞定。邕性笃孝。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桓帝时,中常侍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督促发遣邕。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交当世〔一〕。(姚。汪。黄)──汪辑

〔一〕 此条不详所出。姚、黄两辑均引至「谥贞定」止,亦无出处。疑皆出自范书。
 ○六九 布兵败,驻马青琐门外,谓允曰:「公可以去。」允曰:「安国家,吾之上愿也。若不获,则奉身以死。朝廷幼主,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为也。努力谢关东诸公,以国家为念。」傕、汜入长安城,屯南宫掖门,杀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吏民死者,不可胜数。司徒王允挟天子上宣平城门避兵,傕等于城门下拜,伏地叩头。帝谓傕等曰:「卿无作威福,而乃放兵纵横,欲何为乎?」〔一〕傕等曰:「董卓忠于陛下,而无故为吕布所杀。臣等为卓报雠,弗敢为逆也。请事竟,诣廷尉受罪。」允穷逼,出见傕。傕诛允及妻子宗族十余人。长安城中,男女大小莫不流涕。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少有大节,郭泰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也。」泰虽先达,遂与定交。三公并辟,历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为从事。迁河南尹、尚书令。及为司徒,其所以扶持王室,甚得大臣之节,自天子以下,皆倚赖焉。卓亦推信之,委以朝廷。(姚。汪。黄)──魏志董卓传注

〔一〕 袁宏纪、袁山松书「帝谓」皆作「允谓」。又尚书洪范曰:「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献帝责傕等之言本于此。
 ○七○ 太常种拂与李(儒)〔傕〕战而死〔一〕,子劭征为少府、大鸿胪,皆不受,曰:「我父尽忠于朝,而为时所妒。父以身殉国,为贼臣所害。为臣子,不能除贼,何面目复觐明主。」三辅闻之,为之感动。(汪。黄)──御览卷二三六

〔一〕 据汪辑改。
 ○七一 颙字伯求〔一〕。少与郭泰、贾彪等游学洛阳,泰等与同风好。颙显名太学,于是中朝名臣太傅陈蕃、司隶李膺等皆深接之。及党事起,颙亦名在其中,乃变名姓,亡匿汝南间,所至皆交结其豪杰。颙既奇太祖,而知荀彧,袁绍慕之,与为奔走之友。是时天下士大夫多遇党难,颙常岁再三私入洛阳,从绍计议,为诸穷窘之士,解释患祸。而袁术亦豪侠,与绍争名。颙未常造术,术深恨之。(姚。汪。黄)──魏志荀攸传注

〔一〕 颙,何颙也。
 ○七二 泰字公业。少有才略,多谋计,知天下将乱,阴交结豪杰。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而食常不足,名闻山东。举孝廉,三府辟,公交车征,皆不就。何进辅政,征用名士,以泰为尚书侍郎,加奉车都尉。进将诛黄门,欲召董卓为助。泰谓进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餍,若借之朝政,授之大事,将肆其心,以危朝廷。以明公之威德,据阿衡之重任,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待卓以为资援也。且事留变生,其鉴不远。」又为陈时之要务,进不能用,乃弃官去。谓颍川人荀攸曰:「何公未易辅也。」进寻见害,卓果专权废帝。关东义兵起,卓会议大发兵,群僚咸惮卓,莫敢忤旨。泰恐其强,益将难制,乃曰:「夫治在德,不在兵也。」卓不悦曰:「如此,兵无益邪?」众人莫不变容,为泰震栗。泰乃诡辞对曰:「非以无益,以山东不足加兵也。今山东议欲起兵,州郡相连,人众相动,非不能也。然中国自光武以来,无鸡鸣狗吠之警,百姓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一〕。虽众不能为害,一也。明公出自西州,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称当世。以此威民,民怀慑服,二也。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体长妇人。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能清谈高论,嘘枯吹生,无军帅之才。负霜露之勤,临锋履刃,决敌雌雄,皆非明公敌,三也。察山东之士,力能跨马控弦,勇等孟贲,捷齐庆忌〔二〕,信有聊城之守〔三〕,策有良平之谋〔四〕,可任以偏师,责以成功,未闻有其人者,四也。就有其人,王爵不相加,妇姑位不定,各恃众怙力,将人人棋跱,以观成败,不肯同心共胆,率徒旅进,五也。关西诸郡,北接上党、太原、冯翊、扶风、安定,自顷以来,数与胡战,妇女载戟挟矛,弦弓负矢,况其悍夫。以此当山东忘战之民,譬驱群羊向虎狼,其胜可必,六也。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五〕、八种西羌〔六〕,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权)〔拥〕以为爪牙〔七〕,壮夫震栗,况小丑乎?七也。又明公之将帅,皆中表腹心,周旋日久。自三原、硖口以来〔八〕,恩信醇着,忠诚可远任,智谋可特使,以此当山东解后之虚诞,实不相若,八也。夫战有三亡,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明公秉国政平,讨夷凶宦,忠义克立,以三德待于三亡,奉辞伐罪,谁人敢御?九也。东州有郑康成,学该古今,儒生之所以集;北海邴根矩,清高直亮,群士之楷式。彼诸将若询其计划,案典校之强弱,燕、赵、齐、梁非不盛,终见灭于秦。吴楚七国非不众,而不敢踰荥阳。况今德政之赫赫,股肱之邦良,欲造乱以徼不义者,必不相然,赞成其凶谋,十也。若十事少有可采,无事征兵,以惊天下,使患役之民,相聚为非,弃德恃众,以轻威重。」卓乃悦,以泰为将军,统诸军击关东。或谓卓曰:「郑泰智略过人,而结谋山东,今资之士马,使就其党,窃为明公惧之。」卓收其兵马,留拜议郎。后又与王允谋共诛卓。泰脱身自武关走,东归后将军袁术,以为扬州刺史,未至官,道卒,时年四十一。(姚。汪。黄)──魏志郑浑传注 ○ 又武帝纪注 书钞卷九八(二) 御览卷八二一

〔一〕 语出论语子路篇。
〔二〕 孟贲,相传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勇士。庆忌,吴王僚之子,亦以勇捷闻。史记司马相如传曰「捷言庆忌,勇期贲、育」,可知此乃汉人之习俗语也。
〔三〕 史记鲁仲连传载,燕将某夺齐之聊城,人或谗之燕,田单来攻,相持岁余。燕将欲归恐见诛,降齐恐见辱,遂自杀以明其志。
〔四〕 良者,张良;平者,陈平也。
〔五〕 湟中义从,即湟中月氏胡。霍去病破匈奴,开湟中,月氏来降,令居湟中,又数百户在张掖,号「义从胡」。
〔六〕 指烧当八种羌,范书作「西羌八种」。
〔七〕 据卢弼说改。范书即作「拥」。
〔八〕 此事指中平二年,卓以破虏将军屯美阳,以卫园陵,大破边章、韩遂。追入羌中,诸军受围,卓亦于硖石,即望垣北为羌胡所困。卓设计渡水出,遂全师而还。故泰言此,以媚惑卓。

 ○七三 太尉皇甫嵩以流星免〔一〕。──书钞卷五一
〔一〕 范书皇甫嵩传注引续汉书作「以日有重珥免」。
兴平二年
 ○七四 朱隽少孤,母以贩缯彩为事。同郡周起负官债百万 县催责之,隽窃母帛为起解债。(汪。黄)─-御览卷八一四
 ○七五 朱隽为郡吏,太守尹端有罪应死,隽为买珍宝赂主章吏,端得免死。(汪。黄)──御览卷八○二
建安元年
 ○七六 初,(天子)〔王师〕败于曹阳〔一〕,欲浮河东下。侍中太史令王立曰:「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荧惑又逆行守北河,不可犯也。」由是天子遂不北渡河,将自轵关东出。立又谓宗正刘艾曰:「前太白守天关,与荧惑会。金火交会,革命之象也,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立后数言于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仁曹氏而已。」〔曹〕公闻之〔二〕,使人语立曰;「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姚。汪。黄)──魏志武帝纪注 ○ 开元占经卷二一 御览卷二三五 书钞卷五五

〔一〕 据开元占经卷二一、御览卷二三五改。
〔二〕 据书钞卷五五补。
建安五年
 ○七七 杀绍卒凡八万人〔一〕。(汪。黄)─ ─魏志袁绍传注
〔一〕 时曹操于官渡大败袁绍军。
建安十年
 ○七八 悦清虚沈静,善于著述。建安初,为秘书监侍中,被诏删汉书作汉纪三十篇,因事以明臧否,致有典要,其书大行于世。(姚。汪。黄)──魏志荀彧传注
建安十三年
 ○七九 〔孔融字文举〕〔一〕。在郡八年,仅以身免。帝初都许,融以为宜略依旧制,定王畿,正司隶所部,为千里之封 乃引公卿上书言其义。是时天下草创,曹、袁之权未分,融所建明,不识时务。又天性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制酒禁,而融书啁之曰:「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锺,无以成其圣〔二〕。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太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御史大夫郗虑知旨,以法免融官。岁余,拜太中大夫,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酒,〔常若不足〕。〔三〕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虎贲士有貌似蔡邕者,融每酒酣,辄引与同坐,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其好士如此。(姚。汪。黄)──魏志崔琰传注 ○ 书钞卷五六 类聚卷二六 御览卷四○五

〔一〕 据书钞卷五六补。
〔二〕 孔丛子曰:「平原君强子高酒曰:有谚云尧舜千锺,孔子饮百觚,子路嗑嗑,尚饮百榼。古之贤圣,无不能饮,子何辞焉?」则民间有此笑谑之语,而融借以嘲曹操耳。
〔三〕 据类聚卷二六补。
建安十六年
 ○八○ 论曰:刘璋愚弱,而守善言,斯亦宋襄公、徐偃王之徒,未为无道之主也。张松、法正虽君臣之义不正,然固以委名附质,进不显陈事势。若韩嵩、刘先之说刘表,退不告绝奔亡;若陈平、韩信之去项羽,而两端携贰,为谋不忠,罪之次也。(姚。汪。黄)──蜀志刘璋传注

建安十九年
 ○八一 曹操入其二女于宫,〔为〕贵人〔一〕,诬伏氏为乱,使御史大夫郗虑(伏)〔仗〕节收后〔二〕。后被发徒跣走而执上手曰:「不能复相活邪!」上大惊号哭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暴虐,岂有此乎?」左右莫不流涕。遂杀后也。(汪。黄)──御览卷一三七

〔一〕 据汪辑补。
〔二〕 据汪辑改。
  散条
 ○八二 周璆字子莹,临济人,有美名〔一〕。(汪)──汪辑
〔一〕 范书陈蕃传作「字孟玉」,余同。汪辑未注出处,恐非璠纪之文,附于篇末以俟考。
 ○八三 谯周所陈降魏之策,盖素料刘禅懦弱,心无害戾,故得行也。如遇忿肆之人,虽无他算,然矜殉鄙耻,或发怒妄诛,以立一时之威,快其斯须之意者,此亦夷灭之祸。〔一〕(黄)──蜀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却传注

〔一〕 天游按:璠纪不当载蜀末之事,且蜀志传注未明言出自后汉纪,或出自张璠所撰他文,亦未可知。今亦附入篇末以俟考。

无名氏后汉书
 周天游辑注
 ○○一 吴汉为大将军,为人质厚少文,无造次之能,不能以言自达,诸将多荐举者。召见其后,勤不离公门,上亲信之。先进故将皆怨曰:「吴将军昼夜不离左右,殊不可为也。」〔一〕──书钞卷五一

〔一〕 此引与范书吴汉传有异,孔广陶疑其「出八家后汉书而今已佚者」。今从之。
 ○○二 韩棱字伯归〔一〕,后汉颍川舞阳人也。为下邳令,甚有仁敏,政不偏颇。邻县皆雹,伤苗稼,独不入下邳县界。〔二〕──琱玉集
〔一〕 范书韩棱传作「字伯师」。又「棱」乃「棱」之俗字。
〔二〕 李慈铭以为出自谢承诸书,说见越缦堂读书记。
 ○○三 应奉字世叔,后汉汝南南顿人也。读书五行俱下。奉至汝颖,见袁贺于门中出其半面。后廿余年,在路见贺而识之〔一〕。又奉仕郡为决曹吏,录囚数百人,奉口诵名字,罪之轻重,无有遗脱,太守奇之。举孝廉,迁会稽太守也〔二〕。──
琱玉集
〔一〕 范书应奉传注引谢承书作「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与此引大异。按贺乃彭城相,岂能从门中出半面以视来客!琱玉集多误钞,此为一例。

〔二〕 奉迁会稽太守,唯此一见。或系别一佚书,故录此。
 ○○四 周蛮,后汉人也。拙为容皂,不可观采。枭颈折頞,鸟●欠颐。但清高,敦心方外,不以官位存怀,唯慕烟霞任诞〔一〕。──琱玉集
〔一〕 范书「周蛮」作「周燮」,是。又此引文辞怪谲多讹,与范书异。
 ○○五 荀绲迁沛相,所在清严,举贤治恶,以为豫州六郡之表也〔一〕。──书钞卷七六
〔一〕 谢承书荀绲传无此条,而与范书畏惧宦者之荀绲,美恶迥异,故入此以俟考。
 ○○六 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也〔一〕。李膺为河南尹,恃才倨傲,诫守门者,非吾通家子孙不得辄通。融年十二〔二〕,入洛,欲以观其人,乃谓守门者曰:「吾与李君通家子孙耳。」守门者告膺,膺呼召问曰:「卿与吾有何故?」融曰:「臣先君孔子与公老君同德比义,则臣与公累代通家也。」膺大悦,引坐谓曰:「卿欲食乎?」融曰:「须食。」膺曰:「教卿为客之礼,主人问食,但让不须。」融曰:「不然。教君为主之礼,但置(于)〔饮〕食〔三〕,不须问客。」膺惭,乃叹曰:「吾将老死,不见卿富贵也。」融曰:「公殊未死。」膺曰:「如何?」融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四〕。向来公言未有善也,故知未死。」膺甚奇之。后与膺谈论百家经史,应答如流,应不能下之〔五〕。(
汪)──御览卷四六三
〔一〕 原字漫脱,据范书孔融传补。
〔二〕 范书孔融传作「年十岁」。
〔三〕 据惠栋后汉书补注改。
〔四〕 语见论语泰伯篇。
〔五〕 此条原注出范书,然与本传多异。汪辑仅引「膺大悦」至「
富贵也」,及「后与膺」至「不能下之」数句,且误注出御览卷五。今按汪文台实不详所出,其引皆本惠氏补注,故多有脱文。此条当出诸家佚书。
 ○○七 秦彭字伯平,为山阳太守。民江伯欲嫁寡姊,姊乃引镰自割,伯因前救姊,触镰伤姊,遂亡。县正论法,彭曰「救无恶志」,乃轻罪之〔二〕。(汪)──御览卷五一七
〔一〕 此事范书失载,当出佚书。而汪文台又误注出处为御览卷五。
 ○○八 亲故有穷老者,每见之,拜起甚恭,或脱葱以与之者,或单衣裳而坐,其天仁如此〔一〕。──书钞卷一二九
〔一〕 注出刘昆列传。范书及东观记均无此条,或系佚书之文。
 ○○九 严光字子陵,与光武为友。后光武登阼,忘之。光怨帝。是时太史云:「天上有客星恨帝。」帝曰:「岂非朕故人严子陵乎?」遽命征之。夜与子陵共卧,光以脚加帝腹。太史奏:「客星侵御座。」子陵缩脚,客星寻退。竟不仕。(汪)──
御览卷五
 ○一○ 赵峻,后汉人也〔一〕。志性聪敏,又能属文,所制才藻,落纸如飞,下笔即成,都不寻覆也。──琱玉集
〔一〕 越缦堂读书记曰:「范书不见姓名,盖出谢承诸书。」天游按:范书顺冲质帝纪言,峻顺帝时为太尉,冲帝时为太傅。又郭躬传曰:「初,肃宗时,司隶校尉下邳赵兴亦不恤讳忌,官至颍川太守。子峻,太傅,以才器称。」则非不见姓名于范书也。然此引当出诸已佚后汉书。

 ○一一 张重字仲笃,明帝时举孝廉,帝曰:「何郡小吏?」答曰:「臣日南吏。」帝曰:「日南郡人,应向北看日。」答曰:「臣闻雁门不见垒雁为门,金城郡不见积金为郡。臣虽居日南,未尝向北看日。」〔一〕(汪)──御览卷四

〔一〕 此引不见于范书,然东观记载之,其文曰:「张重,日南计吏,形容短小。明帝问云:『何郡小吏?』对曰:『臣日南计吏,非小吏也。』」东观记乃诸家后汉书之源,此引或即东观记之文,或系已佚后汉书据东观记改写之文。

 ○一二 孙敬字文质,好学,闭户读书,不堪其睡,乃以绳悬之屋梁,人曰「闭户先生」〔一〕。(汪)──类聚卷五五
〔一〕 原出处标后汉书,汪辑入谢承书,非。孙敬事迹范书失载,当入佚书以俟考。
 ○一三 梁辅,后汉人也。当为郡吏。时夏大旱,辅欲告天乞雨,身坐庭前,在傍多积薪柴,乃誓曰:「至日中不雨,即自烧身。」未及日中,天忽大雨也〔一〕。──琱玉集
〔一〕 李慈铭以为当出谢承诸书,今录此以俟考。
 ○一四 陈□字文锺,为巫令,有政能。桑橹生三万余株,民已温饱。──稽瑞

附录
  一、 八家后汉书著者传略
    吴志妃嫔传吴主权谢夫人传附谢承传略
  吴主权谢夫人,会稽山阴人也。父,汉尚书郎、徐令〔一〕。弟承拜五官郎中,稍迁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后汉书百余卷。〔二〕
〔一〕 子承撰后汉书,称幼以仁孝为行,明达有令才。弟贞,履蹈法度,笃学尚义,举孝廉,建昌长,卒官。
〔二〕 会稽典录曰:承字伟平,博学洽闻,尝所知见,终身不忘。子崇扬威将军,崇弟吴郡太守,并知名。
    吴志薛综传附子薛莹传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也。子珝,官至威南将军。珝弟莹,子道言,初为秘府中书郎,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数年,以病去官。孙皓初,为左执法,迁选曹尚书,及立太子,又领少傅。建衡三年,皓追叹莹父综遗文,且命莹继作。莹献诗曰:「惟臣之先,昔仕于汉,奕世绵绵,颇涉台观。暨臣父综,遭时之难,卯金失御,邦家毁乱。适兹乐土,庶存孑遗,天启其心,东南是归。厥初流隶,困于蛮垂。大皇开基,恩德远施。特蒙招命,拯擢泥污,释放巾褐,受职剖符。作守合浦,在海之隅,迁入京辇,遂升机枢。枯瘁更荣,绝统复纪,自微而显,非愿之始。亦惟宠遇,心存足止。重值文皇,建号东宫,乃作少傅,光华益隆。明明圣嗣,至德谦崇,礼遇兼加,惟渥惟丰 皈哀先臣,念竭其忠,洪恩未报,委也以终。嗟臣蔑贱,惟昆及弟,幸生幸育,托综遗体。过庭既训,顽蔽难启。堂构弗克,志存耦耕。岂悟圣朝,仁泽流盈。追录先臣,愍其无成,是济是拔,被以殊荣。珝忝千里,受命南征,旌旗备物,金革扬声。及臣斯陋,实闇实微,既显前轨,人物之机;复傅东宫,继世荷辉,才不逮先,是忝是违。干德博好,文雅是贵,追悼亡臣,冀存遗类。如何愚胤,曾无髣佛。瞻彼旧宠,顾此顽虚,孰能忍媿,臣实与居。夙夜反侧,克心自论,父子兄弟,累世蒙恩,死惟结草,生誓杀身,虽则灰陨,无报万分。」

  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右国史华核上疏曰:「臣闻五帝三王皆立史官,叙录功美,垂之无穷。汉时司马迁、班固,咸命世大才,所撰精妙,与六经俱传。大吴受命,建国南土。大皇帝末年,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始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差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及臣五人,访求往事,所共撰立,备有本末。昭、广先亡,曜负恩蹈罪,莹出为将,复以过徙,其书遂委滞,迄今未撰奏。臣愚浅才劣,适可为莹等记注而已,若使撰合,必袭孚、峻之迹,惧坠大皇帝之元功,损当世之盛美。莹涉学既博,文章尤妙,同寮之中,莹为冠首。今者见吏,虽多经学,记述之才,如莹者少,是以慺慺为国惜之。实欲使卒垂成之功,编于前史之末。奏上之后,退填沟壑,无所复恨。」皓遂召莹还,为左国史。顷之,选曹尚书同郡缪祎以执意不移,为群小所疾,左迁衡阳太守。既拜,又追以职事见诘责,拜表陈谢。因过诣莹,复为人所白,云祎不惧罪,多将宾客会聚莹许。乃收祎下狱,徙桂阳,莹还广州。未至,召莹还,复职。是时法政多谬,举措烦苛,莹每上便宜,陈缓刑简役,以济育百姓,事或施行。迁光禄勋。天纪四年,晋军征皓,皓奉书于司马、王浑、王浚请降,其文,莹所造也。莹既至洛阳,特先见叙,为散骑常侍,答问处当,皆有条理〔一〕。太康三年卒。著书八篇,名曰新议〔二〕。

〔一〕 干宝晋纪曰:武帝从容问莹曰:「孙皓之所以亡者何也?」莹对曰:「归命侯臣皓之君吴也,昵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危亡之衅,实由于此。」帝遂问吴士存亡者之贤愚,莹各以状对。

〔二〕 王隐晋书曰:「莹子兼,字令长,清素有器宇,资望故如上国,不似吴人。历位二宫丞相长史。元帝践阼,累迁丹杨尹,尚书,又为太子少傅。自综至兼,三世傅东宫。」
    晋书司马彪传
  司马彪字绍统,高阳王睦之长子也。出后宣帝弟敏。少笃学不倦,然好色薄行,为睦所责,故不得为嗣,虽名出继,实废之也。彪由此不交人事,而专精学习,故得博览群籍,终其缀集之务。初拜骑都尉。泰始中,为秘书郎,转丞。注庄子,作九州岛春秋。以为「先王立史官以书时事,载善恶以为沮劝,撮教世之要也。是以春秋不修,则仲尼理之;关雎既乱,则师挚修之。前哲岂好烦哉?盖不得已故也。汉氏中兴,讫于建安,忠臣义士亦以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谯周虽已删除,然犹未尽,安顺以下,亡缺者多。」彪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泰始初,武帝亲祠南郊,彪上疏定议,语在郊祀志。后拜散骑侍郎。惠帝末年卒,时年六十余。

  初,谯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谬误。彪复以周为未尽善也,条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为不当,多据汲冢纪年之义,亦行于世。

    晋书华峤传
  华表字伟容,平原高唐人也。有六子:廙、岑、峤、鉴、澹、简。
  峤字叔骏,才学深博,少有令闻。文帝为大将军,辟为掾属,补尚书郎,转车骑从事中郎。泰始初,赐爵关内侯。迁太子中庶子,出为安平太守。辞亲老不行,更拜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领国子博士,迁侍中。

  太康末,武帝颇亲宴乐,又多疾病。属小瘳,峤与侍臣表贺,因微谏曰:「伏惟圣体渐就平和,上下同庆,不觉抃舞。臣等愚戆,窃有微怀,以为收功于所忽,事乃无悔;虑福于垂成,祚乃日新。唯愿陛下深垂圣明,远思所忽之悔,以成日新之福。冲静和气,啬养精神,颐身于清简之宇,留心于虚旷之域。无厌世俗常戒,以忽群下之言,则丰庆日延,天下幸甚!」帝手诏报曰:「辄自消息,无所为虑。」元康初,封宣昌亭侯。诛杨骏,改封乐乡侯,迁尚书。

  后以峤博闻多识,属书典实,有良史之志,转秘书监,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寺为内台,中书、散骑、著作及治礼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典统之。初,峤以汉纪烦秽,慨然有改作之意。会为台郎,典官制事,由是得遍观秘籍,遂就其绪。起于光武,终于孝献,一百九十五年,为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十典十卷、传七十卷及三谱、序传、目录,凡九十七卷。峤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传以继末编,非其义也,故易为皇后纪,以次帝纪。又改志为典,以有尧典故也。而改名汉后书奏之,诏朝臣会议。时中书监荀猒、令和峤、太常张华、侍中王济咸以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藏之秘府。后太尉汝南王亮、司空卫瓘为东宫傅,列上通讲,事遂施行。峤所著论议难驳诗赋之属数十万言,其所奏官制、太子宜还宫及安边、雩祭、明堂辟雍、浚导河渠、巡禹之旧迹置都水官,修蚕宫之礼置长秋,事多施行。元康三年卒,追赠少府,谥曰简。

  峤性嗜酒,率常沈醉。所撰书十典未成而终,秘书监何劭奏峤中子彻为佐著作郎,使踵成之,未竟而卒。后监缪征又奏峤少子畅为佐著作郎,克成十典,并草魏晋纪传,与著作郎张载等俱在史官。永嘉丧乱,经籍遗没,峤书存者三十余卷。

  峤有三子:颐、彻、畅。颐嗣,官至长乐内史。畅有才思,所著文章数万言。遭寇乱,避难荆州,为贼所害,时年四十。
    晋书谢沈传
  谢沈字行思,会稽山阴人也。曾祖斐,吴豫章太守。父秀,吴翼正都尉。沈少孤,事母至孝,博学多识,明练经史。郡命为主簿、功曹,察孝廉,太尉郗鉴辟,并不就。会稽内史何充引为参军,以母老职。平西将军庾亮命为功曹,征北将军蔡谟版为参军,皆不就。闲居养母,不交人事,耕耘之暇,研精坟籍。康帝即位,朝议疑七庙迭毁,乃以太学博士征,以质疑滞。以母忧去职。服阕,除尚书度支郎。

  何充、庾冰并称沈有史才,迁著作郎,撰晋书三十余卷。会卒,时年五十二。沈先着后汉书百卷及毛诗、汉书外传,所著述及诗赋文论皆行于世。其才学在虞预之右云。
    张莹传(阙)
    晋书袁山松传
  袁瑰字山甫,陈郡阳夏人,魏郎中令涣之曾孙也。以功封长合乡侯。卒,子乔嗣。乔博学有文才,注论语及诗,并诸文笔皆行于世。子方平嗣。卒,子山松嗣。
  山松少有才名,博学有文章,着后汉书百篇。衿情秀远,善音乐。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文其辞句,婉其节制,每因酣醉纵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初,羊昙善唱乐,桓伊能挽歌,及山松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绝」。时张湛好于斋前种松柏,而山松每出游,好令左右作挽歌,人谓「湛屋下陈尸,山松道上行殡」。

  山松历显位,为吴郡太守。孙恩作乱,山松守沪渎,城陷被害。
    魏志三少帝纪裴松之注载张璠事略
  案张璠、虞溥、郭颁皆晋之令史,璠、颁出为官长,溥,鄱阳内史。璠撰后汉纪,虽似未成,辞藻可观。溥着江表传,亦粗有条贯。惟颁撰魏晋世语,蹇乏全无宫商,最为鄙劣,以时有异事,故颇行于世。干宝、孙盛等多采其言以为晋书,其中虚错如此者,往往而有之。

  二、著录
隋书经籍志:
  后汉书一百三十卷无帝纪,吴武陵太守谢承撰。
  后汉记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
  续汉书八十三卷晋秘书监司马彪撰。
  后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府卿华峤撰。
  后汉书八十五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后汉南记四十五卷本五十五卷,今残缺。晋江州从事张莹撰。
  后汉书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晋秘书监袁山松撰。
  后汉纪三十卷张璠撰。
旧唐书经籍志:
  后汉书一百三十三卷谢承撰。
  后汉记一百卷薛莹作。
  后汉书八十三卷 司马彪撰。
  后汉书三十一卷华峤作。
  又一百二卷谢沈撰。
  汉南纪五十八卷张莹撰。
  后汉书一百二卷袁山松作。
  后汉纪三十卷张璠撰。
新唐书艺文志:
  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
  又录一卷
  薛莹后汉记一百卷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
   又录一卷
  华峤后汉书三十一卷
  谢沈后汉书一百二卷
  袁山松后汉书一百一卷
   又录一卷
  张莹汉南纪五十八卷
  张璠后汉纪三十卷

  三、评论
    袁宏后汉纪自序(节录)
  予尝读后汉书,烦秽杂乱,睡而不能竟也。聊以暇日,撰集为后汉纪。其所缀会汉纪、谢承书、司马彪书、华峤书、谢沈书、汉山阳山记、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凡数百卷。前史阙略,多不次叙,错谬同异,谁使正之?经营八年,疲而不能定。颇有传者,始见张璠所撰书,其言汉末之事差详,故复探而益之。

    文心雕龙史传篇(节录)
  至于后汉纪传,发源东观。袁张所制,偏驳不伦,薛谢之作,疏谬少信;若司马彪之详实,华峤之准当,则其冠也。
    史通(节录)
  六家篇:至孝献帝,始命荀悦撮其书为编年体,依左传着汉纪三十篇。自是每代国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汉,至于高齐。如张璠、孙盛、干宝、徐贾、裴子野、吴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著书,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典,或谓之志。虽名各异,大抵皆依左传以为的准焉。

  二体篇:盖荀悦、张璠,丘明之党也;班固、华峤,子长之流也。惟此二家,各相矜尚。
  书志篇:原夫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名目虽异,体统不殊。亦犹楚谓之梼杌,晋谓之乘,鲁谓之春秋,其义一也。
  又曰:若乃五行、艺文,班补子长之阙;百官、舆服,谢拾孟坚之遗。王隐后来,加以瑞异;魏收晚进,弘以释老。斯则自我作故,出乎胸忆,求诸历代,不过一二者焉。
  又曰:窃以国史所书,宜述当时之事。必为志而论天象也,但载其时彗孛氛祲,薄食晦明,裨灶、梓慎之所占,京房、李合之所候。至如荧惑退舍,宋公延龄,中台告坼,晋相速祸,星集颍川而贤人聚,月犯少微而处士亡,如斯之类,志之可也。若乃体分蒙澒,色着青苍,丹曦、素魄之躔次,黄道、紫宫之分野,既不预于人事,辄编之于策书,故曰刊之国史,施于何代不可也。其间唯有袁山松、沈约、萧子显、魏收等数家,颇觉其非,不遵旧例。凡所记录,多合事宜。寸有所长,贤于班、马远矣。

  又曰:伏羲已降,文籍始备。逮于战国,其书五车,传之无穷,是曰不朽。夫古之所制,我有何力,而班汉定其流别,编为艺文志。论其妄载,事等上篇。续汉已还,祖述不暇。夫前志已录,而后志仍书,篇目如旧,频烦互出,何异以水济水,谁能饮之者乎?

  又曰:自汉中兴已还,迄于宋、齐,其间司马彪、臧荣绪、沈约、萧子显相承载笔,竞志五行。虽未能尽善,而大较多实。何者?如彪之徒,皆自以名惭汉儒,才劣班史,凡所辩论,务守常途。既动遵绳墨,故理绝河汉。兼以古书从略,求征应者难该;近史尚繁,考祥符者易洽。此昔人所以言有乖越,后进所以事反精审也。

  论赞篇曰:春秋左氏传每有发论,假君子以称之。二传云公羊子、谷梁子,史记云太史公。既而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王隐曰议,何法盛曰述,扬雄曰譔,刘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史官所撰,通称史臣。其名万殊,其义一揆。必取便于时者,则总归论赞焉。

  序例篇曰:迨华峤后汉,多同班氏。如刘平、江革等传,其序先言孝道,次述毛义养亲。此则前汉王贡传体,其篇以四皓为始也。峤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孟坚之亚欤?

  补注篇:以峻之才识,足堪远大,而不能探赜彪、峤,网罗班、马,方复留情于委巷小说,锐思于流俗短书。可谓劳而无功,费而无当者矣。
  言语篇曰:又世之议者,咸以北朝众作,周史为工。盖赏其记言之体,多同于古故也。夫以枉饰虚言,都捐实事,便号以良直,师其模楷,是则董狐、南史,举目可求,班固、华峤,比肩皆是者矣。

  摸拟篇曰:袁山松云:「书之为难也有五:烦而不整,一难也;俗而不典,二难也;书不实录,三难也;赏罚不中,四难也;文不胜质,五难也。」夫拟古而不类,此乃难之极者,何为独阙其目乎?

  核才篇曰:但自世重文藻,词宗丽淫,于是沮诵失路,灵均当轴。每西省虚职,东观伫才,凡所拜授,必推文士。遂使握管怀铅,多无铨综之识;连章累牍,罕逢微婉之言。而举俗共以为能,当时莫之敢侮。假令其间有术同彪、峤,才若班、荀,怀独见之明,负不刊之业,而皆取窘于流俗,见嗤于朋党。遂乃哺糟歠醨,俯同妄作,披褐怀玉,无由自陈。此管仲所谓「用君子而以小人参之,害霸之道」者也。

  烦省篇曰:降及东京,作者弥众。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甲族,代多髦俊。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此中兴之史,所以又广于前汉也。

  又曰:夫英贤所出,何国而无?书之则与日月长悬,不书则与烟尘永灭。是以谢承尤悉江左,京洛事缺于三吴;陈寿偏委蜀中,巴、梁语详于二国。如宋、齐受命,梁、陈握纪,或地比禹贡一州,或年方秦氏二世。夫地之偏小,年之窘迫,适使作者采访易洽,巨细无遗,耆旧可询,隐讳咸露。此小国之史,所以不减于大邦也。

  又曰:古今有殊,浇淳不等。而往之所载,其简如彼;后之所书,其审如此。若使同后来于往世,限一概以成书,将恐学者必诟其疏遗,尤其牵略者矣。而议者苟嗤沈、萧之所记,事倍于孙、习;华、谢之所编,语烦于班、马,不亦谬乎!故曰论史之烦省者,但当求其事有妄载,言有阙书,斯则可矣。必量世事之厚薄,限篇第以多少,理则不然,其斯之谓也。

  自叙篇曰: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共责以为童子何知,而敢轻议前哲。于是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

  史官建置篇曰,若中朝之华峤、陈寿、陆机、束,江左之王隐、虞预、干宝、孙盛,宋之徐爰、苏宝生,梁之沈约、裴子野,斯并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也。
  又曰:吴归命侯时,有左右二国史之职,薛莹为其左,华核为其右。又周处自左国史迁东观令。以斯考察,则其班秩可知。
  又曰:夫仲尼修春秋,公羊高作传。汉、魏之陆贾、鱼豢,晋、宋之张璠、范晔,虽身非史职,而私撰国书。
  古今正史篇曰:魏黄初中,唯着先贤表,故汉记残缺,至晋无成。泰始中,秘书丞司马彪始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元光武,终于孝献,录世十二,编年二百,通综上下,旁引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又散骑常侍华峤删定东观记为汉后书,帝纪十二、皇后纪二、典十、列传七十、谱三,总九十七篇。其十典竟不成而卒。自斯已往,作者相继,为编年者四族,创纪传者五家,推其所长,华氏居最。而遭晋室东徙,三惟一存。

  杂说下篇曰:夫以宣尼叡哲,子云参圣,在于著述,不能忘私,则自中庸以降,抑可知矣。如谢承汉书偏党吴、越,魏收代史,盛夸胡塞,复焉足怪哉?
  又曰:子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人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若汉代青翟、刘舍,位登丞相,而班史无录;姜诗、赵壹,身止计吏,而谢书有传,即其例也。

    史略(节录)
  卷二曰:按后汉明帝诏班固、陈宗、尹敏、孟冀譔世祖本纪及建武功臣传。又诏刘珍、李尤等譔建武以来至永初纪传。又诏伏无忌、黄景作诸王恩泽侯及单于、西羌,地里志。边韶、崔寔、朱穆、曹寿作皇后外戚传、百官表、顺帝功臣传,凡百十四篇,曰汉记。嘉平中,马日磾、蔡邕、杨剧、卢植又续汉记。至吴谢承作汉书,司马彪作续汉书,华峤、谢沉、袁崧又作后汉书,往往皆因汉记之旧为之,是固为有所据依。

  又曰:谢承、司马彪、薛莹、谢沉后汉书,先儒最称其精。今是书不复可见,乃略采其精语一二。谢承史云:「徐孺子清妙高峙,超世越俗。」司马彪史云:「蔡伯喈通达有隽才,博学善属文,伎艺术数,无不精练。郭林宗处约味道,不改其乐。李元礼曰:『吾见士多矣,无如林宗者也。』及卒,蔡伯喈为作碑曰:『吾为人作铭,未尝不有惭容,唯郭有道碑颂无愧耳。』」薛莹史云:「李元礼抗志清妙,有文武隽才。」又曰:「李膺、王畅、荀绲、朱寓、魏朗、刘佑、杜楷、赵典为八俊。」谢沉史曰:「俊者,卓出之名也。」诸人史句如此,可曰精矣!

  卷三曰:东观汉记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校尉刘珍等撰。其后有后汉记一百卷,晋散骑常侍薛莹所撰,当本诸此。
  又曰:张璠汉纪曰:「范孟博为功曹,辟公府掾,升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鹳城闻滂高名,皆解印绶去。」又曰:「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模楷李元礼。」以上诸史,学者所未见,故为概举一二,庶知其笔墨焉。

  卷五曰:刘轲论太史公以来史笔姓氏:东汉有若陈宗、尹敏、伏无忌、边韶、崔寔、马日磾、蔡邕、卢植、司马彪、华峤、范晔、袁宏。
    少室山房笔丛
  经籍会通曰:阮录又有后汉艺文志目若干卷。第云八十七家亡,而不着存数 鸫范志无艺文一类,盖谢承书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节录)
  史部编年类后汉纪提要曰: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盖大致以汉纪为准也 鸶隋志载璠书三十卷,今已散佚。惟三国志注及后汉书注间自变量条。今取与此书互勘,璠记所有,此书往往不载。其载者亦多所点窜,互有详略。如璠记称「卢芳,安定人。属国夷数十畔在参蛮,芳从之,诈姓刘氏」。此书则作「刘芳,安定三川人,本姓卢氏。王莽末,天下咸思汉,芳由是诈称武帝后,变姓名为刘文伯。及莽败,芳与三川属国羌胡起兵北边」。以及朱穆论梁冀池中舟覆,吴佑谏父写书事,皆较璠记为详。璠记称「明德马皇后不喜出游,未尝临御牖」。此书作「性不喜出入游观」。璠记称「杨秉尝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天下以为名公」。此书删下一句。又如序王龚与薛勤丧妻事,璠记先叙龚而追叙勤,此书则先叙勤而后叙龚。叙吕布兵败,劝王允同逃事,璠记叙在长安陷时,此书追叙于后。亦颇有所移置。而核其文义,皆此书为长。

    十七史商榷卷三二三史条
  案:三史谓史记、前、后汉书,而后汉则指谢承或华峤书。
    隋书经籍志考证(节录)
后汉书一百三十卷无帝纪,吴武陵太守谢承撰。
  新唐志同,又录一卷。旧唐志三十三卷。史无帝纪,惟闻此书。北堂书钞设官部引承书有风教传,亦创见也。史通论赞篇「谢承曰诠」。愚按:文选颜延年北使洛诗注引承书「徐淑戎车首路」。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注「阴修敷化二都,威教克平」。阮嗣宗劝进表注「黄他求没将,投骸边廷」。又「王龚干事,遂陟鼎司」。后汉二十八将论注「申屠蟠英姿磊落」。张景阳六命注「士庶流宕他州异境」。俱称「序曰」,盖承书叙传中语。今存姚之骃辑本四卷。

后汉记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隋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
  唐志一百卷。今存姚氏辑本一卷。太平御览皇王部引光武、明帝、章帝、安帝、桓帝、灵帝六赞。
续汉书八十三卷晋秘书监司马彪撰。
  晋书司马彪传:彪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唐志八十三卷,又录一卷。今存姚氏辑本一卷。魏志武纪注、司马朗传注引有司马彪序传,当是续汉书分篇。

汉后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府卿华峤撰。
  晋书华峤传:初峤以汉纪烦秽,有改作之志。会为台郎,遍观秘籍,遂就其绪。起于光武,终于孝献,一百十五年,为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十典九卷,传十七卷,及三谱、序传、目录凡九十七卷。峤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传以继末编,非其义也,故易为皇后纪,以次帝纪。又改志为典,以有尧典故也。而改名汉后书隋、唐志作后汉书,刊讹。奏之。峤所撰十典,未成而终。何劭奏峤中子彻使踵成之,未竟而卒。缪播又奏峤少子畅为佐著作郎,克成十典史通书志篇:华峤曰典。 永嘉丧乱,娙籍遗没,峤书存者五十原注一作三十余卷。魏收上后魏书十志启曰:「叔骏
峤字删辑后刘,绍统司马彪字削撰季汉,十志实范迁、固,表盖阙焉。」史通内篇曰:「班固、华峤,子长之流也。」又曰:「创纪传者五家,推其所长,华氏居最。」又外篇曰:「峤删东观记为汉后书。」愚案:蔚宗撰史,实本华峤。故亦易外戚为后纪,而肃宗纪论、二十将论、桓谭、冯衍传论、袁安传论、刘赵淳于江刘周赵传序史通序例篇曰:华峤后汉,多同班氏。如刘平、江革等传,其序先言孝道,次述毛义养亲。此则前汉王贡传体,其篇以四皓为始也。峤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孟坚之亚欤。 班彪传论,章怀并注为华峤之辞。王允传论,章怀漏注。以魏志董卓传注参校,知亦峤辞。若袁安传言汤长子成早卒,峤书作长子平,平弟成(见魏志袁绍传注),此可考范史之异。至魏志华歆传注、世说德行篇、方正篇注并引峤谱叙史通外篇省称曰谱。其言皆华氏事,世说注引孙策略有扬州,盛兵徇豫章,官属请出郊迎,华歆不听一事,通鉴考异谓其所说不近人情。盖即班、马自叙之例。唐志三十一卷。

后汉书八十五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唐志一百二卷。今存姚氏辑本一卷。
后汉书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晋秘书监袁山松撰。
  晋书袁山松传:山松着后汉书百篇。旧唐志一百二卷。新唐志一百一卷,又录一卷。今存姚氏辑本一卷。愚按:沈约宋书礼志引山松汉百官志,水经注引山松郡国志,史通书志篇言山松有天文志,通志校雠略言有艺文志,宏简录载梁七录内有后汉书艺文志若干卷,不着山松,证以通志,当即袁氏之志。

后汉纪三十卷张璠撰。
  魏志三少帝纪注云:张璠,晋之令史,撰后汉纪,虽似未成,辞藻可观。史通内篇曰:「如张璠、孙盛、干宝、徐广、裴子野、吴均、何之元、王劭等,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典,或谓之志,大抵皆依左传以为的准焉。」又曰:「荀悦、张璠,丘明之党也。世说注、后汉书注俱引璠纪。郡斋读书志曰:「东京史籍,惟璠纪差详。」唐志卷同。

后汉南记四十五卷本五十五卷,今残缺。晋江州从事张莹撰。
  世说言语篇注引「荀谞典籍文章无不涉,征聘无所就」;文学篇注「服虔明左氏传,作训解」;初学记地部「郭丹从武关出谒更始」;人事部「和帝四岁与兄庆出同车,入共室」;又「阴庆以园田钱财分与二弟」;武功部「魏应明鲁诗,帝赐以剑玦」;居处部「马援奏铜马法,诏名金马门」;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此为三关」;北堂书钞后妃部「居危能重」;改术部序曰「赤精渐微」;太平御览地部「樊重家素富,闭门成市」;职官部「陈宠为太守,任功曹王涣」;兵部「陈蕃欲诛诸黄门,谋泄被害」;宗亲部「北海靖王兴为光武抚育,恩爱如子」;珍宝部「安帝见铜人,张陵对以秦始皇时所铸」,共十五事,并题张莹汉南记。续汉郡国志注、史记集解并引张莹曰「句亶,今江陵也」。唐志五十八卷。

后汉书五十八卷刘义庆撰,不著录。
  见唐志。
后汉书一百卷萧子显撰。梁有,隋亡。
  梁书萧子显传:子显著后汉书一百卷。据众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言。
    文史通义(节录)
  外篇永清县志文征序例曰:马、班而后,家学渐衰,而豪杰之士特立名家之学起。如后汉书之有司马彪、华峤、谢承、范蔚宗诸家,而晋书之有何法盛等一十八家是也。同纪一朝之迹,而史臣不领专官,则人自为编,家各为说,不为叙述讨论,萃合一篇之内,何以得其折衷,此诸家流别之必待专篇列传而明者也。

  四、清代诸家后汉书辑本序跋及目录
    姚之骃后汉书补逸
  自序:春秋,鲁史也,一经宣尼之笔削,而鲁史逸焉,等于刍狗。自后司马迁作史记,凭空结撰,绝无依傍。而班固因之成汉书,然不闻太初以前尽逸子长之书也。后汉史书,自当时人主命词臣撰记,后其踵作者为纪为书凡十余家,盖人人自拟迁、固矣。范蔚宗书最晚出,不过集诸家之成,以倾液而漱芳耳。故当时雅重东观记,与迁、固二书称为三史。而外此谢、华诸书无一逸者,裴松之注三国志亦多引之,不专奉宣城也。自唐章怀太子留文学之士,同注范书于仪凤初年,上之有诏,付秘书省,自是而诸书稍稍泯矣。故五代及初唐人其类事释书,尚多援引诸家者;至六臣注文选,其引范书已什之七八;迨宋淳化中吴淑进注一字赋表,枚举谢承后汉书、张璠汉纪、续汉书,以为皆彼时所遗逸者,意其时惟东观记仅存耳。后景佑初年,余靖、王洙奉诏校范书,序其源委,胪列东观以下七种,仅载卷帙之多寡,而于章怀之注,竟不能取诸书相参对,则诸书之逸而不存,已如逝水飘风矣。

  夫范书简而明,疏而不陋,史通固亟稍之,然持论之间,不无倒置。议窦武、何进之诛宦寺为违天理,责张骞、班勇之使西域为遗佛书,抑谢夷吾、李合于方术,枉董宣于酷吏,察蔡琰于列女,而且志缺艺文,赞为赘语,流观逸史,未必从同也。蔚宗与甥侄书以为体大而思精,诸序论赞笔势放纵,实天下之奇作。善乎!文中子之言曰:「古之史也辨道,今之史也耀文。」范其耀文者乎?且即以文论,而创造者难工,润色者易好,集众文而润之,范亦不得专美于后也。夫百末旨酒非不美也,乃饮醇而忘蘅杜之馨。狐裘之价千金也,而不知其成众腋。此亦失先河后海之义矣。今以蔚宗所定为正史,而谢、华诸书等诸刍狗,是以春秋尊范书,吾未之敢信也。

  或曰古书之逸者多矣,即如史官所记,东汉以来其不传者何限,将按籍而补之,恐有塞破世界之忧。是又不然。夫他书可逸,惟史当补。近史文烦或可逸,古史文约尤当补。今试以谢、华诸史与范校,其阙者半,其同者半。其阙者可以传一朝之文献,其同者且可以参其是非,较其优绌,于史学庶乎其小补也。爰是检阅群书,钞蕞成帙,考核同异,间以臆断,合为八种二十一卷。遂使八百余年已湮之籍,一旦复裒然传世。日月潜曜,丽天复光,江河滔滔,归自潮汐,岂非撰着家一快事哉!第鲰生固陋,其疏略之过,未能善补,尚俟博雅君子重补其阙云尔。康熙癸巳夏五月钱唐姚之骃鲁思氏谨题于东皋之露涤斋。

  例言:
  一、是编采自群书,概依原本,间有大谬,辩如注言,其小疵纤误,统置阙如,不敢妄更。
  一、列朝诸臣,略次前后,不尽案纪年而差之,以作史者老韩尚可同传,而儒林、循吏各归一部,原未尝沾沾序列也。
  一、凡一人事迹,随得随录,亦不序其先后,盖条登缕载,固非列传体耳。
  一、史体为纪、为传、为志,各有所属。今八书既亡,不能探其原帙,但以帝王及诸臣标题,而诸条丽其下。其采自诸志,无人可附者特拈数字以便寻观。
  一、有同此一条,两书引用互异者,仍兼采并收,不敢妄削。
  一、诸书多有从同,或嫌冗复,然参看有三善焉:补亡一,辩误二,较量行文高下三。
  一、末学荒芜,既非行秘,而藏书寂寥,并鲜獭祭之功,其有阙陋,再俟增入。  荃园姚之骃识  谢承后汉书序:谢伟平之书,东汉第一良史也。东观记仿佛起居注,即应奉汉事、谯周删记,皆未尝成一家言以定之。为史定之者,自伟平始。伟平于孙吴时,为吴郡督邮,有嘉禾生部内,后迁长沙都尉。博物洽闻,下笔隽妙,撰后汉书百三十卷,可谓该矣 鸶谢书极博,凡所载忠义名卿及通贤逸士,其芳言懿矩,半为范书所遗,惟六朝词人多诵说之,故当时引用多采编中佳话。蔚宗作史,过为删除,如食海错而弃江瑶,柱操斤而遗文梓,殊可惋惜也。然为言家口实,故其轶时见他书,知文章光焰与夫忠义名卿通贤逸士之遗迹,其在天地间自不可磨灭如此。辄采缀汇钞,分为四卷。览是书者,亦尝一脔而识太牢之滋味矣。案长沙都尉余靖表作武陵太守,俟考。

  分目:
  祭遵 陈临 第五伦 李淑 张闳 王防 刘裕 陈正叔 严丰 包咸 郑兴 贾逵 桓谭 许庆 周穆 邓晔 邓弘 王阜 桓任 刘崇 皋弘 何汤 张佺 羊茂 刘平 刘琨 尹敏 宋均 江革 王博 黄向 陶硕 杜诗 韩崇 隐● 戴凭 邓儒 锺离意 湛重 张堪 沈景 李鸿 周敞 陈茂 陈宣 戴礼 张业 路仲翁 李敬 公孙晔 陆续 虞延 封告 虔国 谢夷吾 方储 范式 张修 孙华 孔嵩 傅贤 黄香 严翊 郑弘 陈嚣 张霸 张楷 王谭 刘陵 刁曜 周畅 百里嵩 郭丹 董宣 礼震 董春 (以上总卷九)

  陈宠 张意 马融 巴祗 邓道 陈龟 孟尝 尹昆 闵贡 石苞 张稷 吴佑 邓通 宋度 宋叔平 徐防 王充 陈堪 华崧 华松 戴封 许荆 许季长 司马苞 张冀 赵晔 杜抚 许敬 广汉儒 玊况 班固 陈嚣 陈翔 冯鲂 唐羌 张青 王党 高慎 周燮 岑熙 陈楚 李焘 石□ 陈禅 闻人统 梁竦 梁不疑 李寿 孔乔李昺 郎宗 王辅 施延 任防 王赐 黄昌 □绍 侯瑾 樊英 祝皓 刘据 虞承 左雄 戴良 陈常 薛惇 雷义 法真 徐相 崔瑗 沈辅 范丹 仇览 黄真 刘佑 沈丰 羊续 赵嘉 陈谦 (以上总卷一○)

  董种 冯绲 周乘 宗庆 彭修 刘騊駼 张纲 刘虞 蒋崇 祝良 王奂 高弘 张陵 盛吉 皇甫规 王畅 朱宠 许永 贾彪 苏章 宗度 郭谅 杨章 徐栩 宣仲 李固 赵戒 赵典 妫皓 尹苞 朱穆 刘宠 唐约 荀绲 曹破石 龚遂 胡腾 应奉 陈蕃 周树 胡广 韦着 李昙 姜肱 杨高 羊陟 郭泰 刘儒 李咸 度尚 刘瑜 孔恂 杨乔 窦武 牛震 贺纯 王逸 符融 冯岱 宋果 徐璆 刘宽 袁忠 吴冯 郭贺 (以上总卷一一)

  张盘 晋文经 成 刘 范滂 刘淑 延笃 黄宪 徐稚 张奂 陈朔 周景 李燮 杨璇 魏朗 李膺 王威 茅容 抗徐 申屠蟠 皇甫嵩 巴肃 史弼 第五永 杨震 杨秉 杨赐 宗琳 陈球 陈瑀 陈珪 宗资 檀敷 贾淑 桓严 承父婴 杨奇 张驯 赵咨 贾琮 公孙瓒 朱隽 蔡邕 袁闳 袁弘 袁秘 封观 谢弼 盖勋 臧旻 胡母班 高干 阴修 刘表 赵昱 公沙穆 骆俊 伍孚 郑玄 陆康 祢衡 赵谦 徐胤 董袭 刘翊 佛 三君 交址 弩 涉皇山 五经碑 蝗 宁阳主簿 周平王后 谏议大夫 三男共娶 腹背毛 (以上总卷一二)

  薛莹后汉书序:莹字道言,吴薛综之子。其所纂蹈,允有先风,涉学既博,文章尤隽。吴少帝命韦曜、周昭、梁广、华核及莹五人共撰吴书,同寮之中,莹为冠首。吴亡后,归司马氏,官散骑常侍,著书八篇,名曰新议。其所著汉书,当是私作,故吴志本传不载。余靖表云:「莹作后汉记百卷,今他本直云后汉书也。」莹书大半弗存,未经拂耳瞥目。然读世祖及显宗二论,波属云委,灏瀚苍郁,洵良史手,他称是矣。袁彦伯竟未采及,何耶?

  分目:
  光武论 明帝论 章帝北巡 灵帝猎 王霸白冰 李膺抗志 马防论作乐 虹见 八俊 白波贼 (以上总卷一三)
  张璠汉记序:汉记之称,因旧也。意其时谢、薛诸书皆未行世,璠因东京本朝之史而删录之。且东观记续于熹平,其后但有起居注诸书,璠故略于国初,而详于季世,亦以补其未备耳。是以裴松之注魏、蜀志,多援是书为证。袁宏叙汉纪云:「经营八年,疲而不能定,始见张璠所撰书,其言汉末之事差详,故复采而益之。」盖是编罕传,当典午时已艰购若此。吴正仪亦以为逸书无考。余秘书则历叙群史,独缺是编,岂竟未识其名耶?今所传者,千百之什一,刘璋一论,备具三长,余可知已。(会稽徐友兰钞本有蔡元培案:唐以前书无刻本,故难得,非所谓艰购也。)

  分目:
  明德马后 张酺 卢芳 杜诗 梁冀 左雄 范丹 宋穆之 朱穆 李固 吴佑 郭纯 张温 马防 杨秉 宋登 陈球 周景 种暠 荀顗 孔融 王龚 王畅 郑泰 蔡邕 王允 荀淑 荀爽 荀悦 何颙 董卓 桥玄 皇甫嵩 贾琮 王立 少帝出奔 献帝命名 献帝入长安 刘璋论 于阗 北郊 时人语 (以上总卷一四)

  华峤后汉书序:案华叔骏集载诏语曰:「亭侯峤体素弘简,文学该通,著书实录,有良史之志,故转为秘书监,其加散骑常侍。凡著作礼仪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譔集,皆典统之。」峤谢表云:「刘向父子,世典史籍;马融博通,三入东观。非臣庸贱,所敢拟迹。」则当时之推重可知矣。峤集序云:「峤作后汉书百卷,张华称其有良史之才,足以继迹迁、固。乃藏之秘府,与三史并流。」司马诸公赞曰:「峤字叔骏,有才学,撰后汉书,世称为良史。」则当时后汉书之推重又可知。此编不知亡自何时,吴博士表不言其遗逸,盖已不复知有华书矣。余靖云:「峤删定东观记为汉后书九十七篇。」应别有考。今范书多采拾其绪余,至于小论,或全袭用,蔚宗其亦服膺斯编乎?微章怀注之,则掠美者胜矣!峤,华表之子,歆之孙也。

  分目:
  明帝 陈愍王宠 邓禹 李通 臧宫 祭遵 岑彭 陈俊 冯异 吴汉 郑兴 冯衍 朱晖 樊宏 马援 桓荣 桓郁 乐松 吴雄 伏恭 应慎 陈宠 江革 第五伦 韦彪 郑众 宋均 郅恽 马防 张英 任延 冯豹 何敞 廉范 卫羽 耿康 陈元 郭伋 卫飒 徐防 张奋 桓焉 孔奋 班固 乐恢 任浦 倪宽 郭躬 刘恺 岑熙 袁良 黄琼 鲁恭 刘宽 阳球 赵孝 刘平 应顺 韩演 鲍德 周燮 桓典 崔琦 刘宠 宋登 袁逢 班超 张济 赵壹 杨震 李膺 张堪 应劭 袁安 陈寔 来艳 何熙 范滂 蔡邕 皇甫嵩 崔骃 杨彪 王允 应玚 崔瑗 华歆 华表 董卓 郭泛 梁冀妻 南单于 灵帝治南宫 世宰相 东观 明章二帝 执金吾 二十八将 论鲍永冯衍 (以上总卷一五)

  谢沈后汉书序:山阴谢沈有孝行,博学多识,明练经史。何充、庾冰并称沈有史才,迁著作郎。撰司马书三十余卷及毛诗、汉书外传,诗赋文论,皆行于世。典午史云:「沈曾着后汉书百卷。」余靖以为一百二十二卷。又云官祠部郎,未知孰是。今兹所存,廑豹之一斑,孔鸾之一羽耳。然观其述礼仪、祭祀诸志,原原本本,似不欲攘人美以为己有者,亦良史才也。史称其学在虞预之右,信然!沈字行思,中兴书作「静思」。

  分目:
  郑敬 胡广定汉制 蔡邕撰志 闵贡 皇后配享 大水 蝗 雍乡 牛兰山 参
(以上总卷一六)
  袁崧后汉书序:袁崧,亦作袁山松,陈郡人,官司马朝秘书监,着后汉书百卷,刘孝标注世说多采之。与袁宏为从昆弟,一纪一书,疑同时所作,故不相为引。顾一门皆良史才,何其盛也!旧传崧善音乐,好行路难曲,乃文其词,酒酣纵歌之,闻者皆为涕下。又出游,每令左右作挽歌,时人目为「道上行殡」,与张堪斋前种松事并称,其风流概可知已。别有宜都记一书,轶见他说,殆长于词笔者。今览其光武论,文多排迭,而喜填藻语,颇为六朝橐钥。然书中志灾祲为多,将以垂示鉴戒,庶几作史者之微旨焉。后以孙恩乱被害,文文无终,惜哉!

  分目:
  光武皇帝 明帝 灵帝 贾复 耿弇 宋弘 伏湛 隗相 侯霸 韩卓 罗威 杨终 徐璆 王充 朱穆 吴佑 杨震 岑晊 任隗 刘虞 羊续 贾彪 窦宪 杨匡 应奉 刘洪 范冉 沮隽 卢植 刘陶 王允 蔡邕 袁绍 置郡 分郡 虎见 火灾 河清 七大水 如斗雹 六月寒 大水 虹 水暴出 日重 月重晕 火光 大寒 木连理 营头 龙死 水溢 (以上总卷一七)

  司马彪续汉书序:典午泰始中,司马彪着续汉书成。彪意以为汉氏中兴,迄于建安,忠臣义士亦已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谯周虽已删除,然犹未尽,安顺以下亡缺者多。乃讨众论,缀其所闻,以为续书,传之后世。典午书载其列纪、志、传凡八十篇,盖较范书减四十篇矣。余靖表不详卷帙,其散亡可知也。今摭拾群籍,汇成四编,其同范者十之六耳。夫彪为王室枝脉,以好色薄行弗嗣,由此不交人事,乃专精学艺,博览群籍。唐太宗尝咏其续汉志云:「前史弹妙词,后昆沈雅思。书言扬盛迹,补阙兴洪志。川谷犹旧途,郡国开新意。」其推崇之意可见。向使彪嗣高阳王,怀桐披裘,不过贵耀一时,岂能使千百载下传其著作若此哉!其曰续者,盖续班书云尔。彪字绍统,官秘书丞,所著又有九州岛春秋及战略诸书。

  分目:
  光武帝 明帝 章帝 和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桓帝 灵帝 明德马后 和熹邓后 顺烈梁后 曹皇后 虞美人 沛献王辅 北海敬王睦 琅邪孝王京 北海静王兴 赵孝王良 安成孝侯赐 东平宪王苍 河间孝王开 刘圣公 隗嚣 李通 王常 邓晨 朱浮 耿纯
公孙述 邓禹 李忠 强华 吴汉 王梁 阴议 寇恂 张隆 马武 卓茂 冯异 盖延 岑彭 张印 来歙 王遵 祭遵 朱佑 景丹 耿弇 侯霸 阴兴 陈俊 杜林 第五伦 董宣 鲍永 马援 曹褒 鲍昱 周泽 彭闳 温序 (以上总卷一八)

  锺离意 马严 桓荣 王良 郑兴 耿国 祭彤 鲁恭 张湛 樊儵 张纯 耿秉 牟融 封观 王元 鲁充 陈谦 刘昆 赵喜 杨仁 梁松 徐防 淳于恭 虞诩 梁统 赵典 鲁 赵熹 张禹 周举 虞延 张奋 王丹 郭伋 傅宣 度尚 李恂 袁安 刘陶 梁商 何绍 陈翔 种暠 邓彪 鲁丕 黄香 张霸 汝郁 郑弘 申屠刚 刘平 班固 张衡 刘宠 杨琳 宣秉 冯鲂 王苑 梁冀 尹敏 李固 杜乔 廉范 姜肱 耿恭 祝良 班超 左雄 刘宽 陈弇 (以上总卷一九)

  任延 杨震 乐恢 阳球 胡广 陈蕃 王涣 边韶 张堪 范丹 霍融 延笃 黄琬 张纲 吴佑 郭泰 杨赐 承宫 应志 桓典 陈寔 孔奋 徐孺子 范滂 宋则 杨璇 皇甫规 张奂 窦武 朱穆 庞参 李燮 傅燮 盖勋 荀淑 韩卓 应劭 赵岐 郑玄 蒋诩 蔡邕 史弼 孔融 桥玄 司马朗 郑浑 皇甫嵩 申屠蟠 陈群 袁逢 卢植 郗虑 唐珍 张颢 杨彪 孟郁 孙程 (以上总卷二○)

  朱隽 刘繇 何进 刘虞 周群 董卓 刘备 曹腾 曹嵩 封禅刻石 封石 趾石 祠泰山 改元 刻石 金泥玉玺 亲封 三老五更 祠南郊 高禖 养老 准代管 天竺国 人死复生 万金堂 濯龙园 助蚕 灵台 玉钩玦 孔雀 大寒 日行 至日 送故 作历 四分历 晷景长短 六宗 日食 社稷坛 大鱼 苇方笥 女子复生 吕母子 荆州牧 考城 渔涪津 太白入斗 客星 驾驴 两头儿 异草 雀 侯非侯 后服 太子车 拜诸侯王 傩 诏狱 龙麟 印玺 救日 宗祀 祠老人星 嘉瓜芝草 冠 步摇 诸不谐 野蚕 星主 迎气 膢 冬至 正朝 朱索连荤 孛 掫 射犬聚蓩乡 水溢 大鸟 直如弦 行禘礼 天子葬 竹柏叶觞 火光 符拔 茅田一顷 蔡邕对灾异 妇人封君 雨肉 雨雹 长沙贼 艾县贼 减俸 不卫宫 渤海贼 沱水龙 城上乌 春旛 上巳 改水火 尚书省 騑 符訾 大将军 虎文服 角端车 童谣 百官俸 (以上总卷二一)

    孙志祖谢氏后汉书补佚
  汪辉祖序:乾隆癸丑暮春,会稽张茂才镇南语余云:潞庄王氏家藏元大德间所刻谢承后汉书。王氏主人与吾邑王进士宗炎为乡试同年友,又故与茂才交,然二君皆求之,数年不可得。去?昭文张比部燮过访,又谓青浦许侍郎宝善有谢书写本,将假归传录。今春比部官京师,许氏之书又不可得。辉祖按:吴淑进注事类赋状在淳化时,已称谢书遗佚。王应麟困学纪闻云:谢承父婴为尚书侍郎。原注谢承后汉书,见文选注。是谢书在宋时已无传本,何以大德时乃有雕版,而元明诸人引用鲜有!在唐宋人类书外者,王、许两家所藏,真膺殆不可知。唐熙间,姚氏之骃撰后汉书考逸,中有谢书四卷。孙颐谷先生病其舛阙,重加纂集,凡姚氏所采者,一一着其出处,误者正之,略者补之,复以范书参订同异。其未采者,别为续辑一卷。证引精博,十倍于姚,全书虽逸,梗概于是略具,洵可谓伟平之功臣矣。嗣君与人以稿本邮示,将遂付之剞劂。裒病健忘,不能广阅远稽,有所附益。窃幸十年积悃,藉此稍慰,校读一过,识数语于后。他日如得见王、许两家本,当即以先生是书考定之。嘉庆七年岁在壬戌十有一月既望萧山汪辉祖识。

  严元照序:吴武陵太守谢承,字伟平,撰后汉书百三十卷。其书亡于南宋,而或言明内阁有之,方以哲携归德清,不足信也。傅青主言其家旧藏明刊本,曹全碑出土时曾援据是书,无一不合,以为大胜范书,是亦无稽之言也。唯姚之骃后汉书补逸中所辑四卷,虽存百一,就可以见其大概。谢书于忠义隐逸,搜罗最备,不以名位为限,其所以发潜德之幽光者,蔚宗不及也。若其它事迹与范书异者,亦未见定胜。近仁和孙颐谷侍御,以姚本收辑诸书既多遗脱
姚氏未尝见太平御览,其标目亦颇有疏略,乃重为订定,于姚本既多补正,复为所考出之书,悉明着之,于其所遗漏者,复为采撷,续成一卷,凡范书以及异同之处,亦注出之,良为精矣。窃谓诸书所引,于字句之间既多损益,又芟节过当,今兹零星掇拾,不足见谢氏之用意。然残圭断璧,终贵乎真,爱古者能恝置之耶?侍御考之隋书经籍志,而知谢书无帝纪;考之北堂书钞,而知有风教传;考之太平御览,而知有东夷传;考之史通,而知有百官、舆服志,姜诗、赵壹传,又易论赞而为诠,与诸史不同。世有作伪者,以此数端验之,可以破矣。余从侍御僭钞,遂书于后。乾隆乙卯嘉平初七日归安严元照。

  分目(仅录卷五孙志祖所续辑者):
  灵帝 伏后 东平王苍 刘恭 孟政 杨豫 岑彭 田戎 祭彤 马援 赵孝 车成 马武 邓禹 邓晨 朱鲔 魏霸 铫期 耿恭 郑敬 郅寿 陈众 周滂 宋弘 许杨 高获 马廖 周防 郎顗 曹褒 郭贺 毛义 郑均 周嘉 李善 韦彪 承宫 高凤 周盘 朱晖 翟酺 种暠 锺皓 马寔 刘勤 夏勤 江汉 韩韶 陈重 戴就 李南 廖扶 第五种 周璆 爰延 夏馥 张俭 孔昱 许劭 陈寔 阳球 陈纪 桥玄 许慎 傅燮 周举 董卓 王匡 袁绍 杨彪 朱皓 张温 黄琬 茨充 吕强 孙期 刘升 杨淮 宋登 蔡祖 爰延 范训 王闳 陈禁 羊定 项诵 车章 戎良 李光 郭宏 秦护 殷亮 卫良 胡劭 张载 周躬 陈晔 孟节 锺南严 朱跃 费遂 鲍昂 褚禧 刘靓 甄丰 滕延 李苌 姚俊 曹寿妻 袁隗妻 东夷传 佚文 (十三条)

  柳诒征末跋:谢承后汉书久佚,近代辑本推汪南士为备,然征引援据,亦有舛漏。孙颐谷谢书补正,据姚鲁斯本,着其所出,并增辑一卷。以视汪书,时有异同。如据北堂书钞知谢书有风教传,据史通知谢书有百官、舆服志,皆汪目所无。宗均之非宋均,张佺之非张俭,皆寔事求是,非徒事渔猎类书者比也。崔国榜序汪辑,谓孙氏未有成书,盖由未见其传本。丁氏善本书室写本久庋山馆,学者恒乞,迻录传校,爰为印布,以备辑佚者之参证云。辛未初冬镇江柳诒征识。

    王谟谢承后汉书钞
  自序:余于诸别史中,最爱谢伟平后汉书,记载赅博,远胜范蔚宗。即以吾江右人士考之,范书祗列有南州高士父子及陈重、雷义、程曾、唐檀数传,其何汤仅附见桓荣传。章怀太子注引谢书,载汤事亦綦详,外有羊茂、孔恂、严丰、宋度、湛重、邓通、项颂、刘陵、黄向、张冀十人,爵里事迹,班班可考,乃其姓名,俱不挂范书。余故于辑着豫章十代文献略,尝有慨乎言之:良由伟平父婴,当日实以台郎出入阁道,博览汉世诸将相名臣策文,秘为家庭异闻。伟平又复矢志虚公,有善必扬,无微不彰,故其书可贵尔。而刘子元乃以周悉江左,偏党吴越议之,亦浅乎测伟平矣。余因钞辑汉魏遗书别史,首及伟平此书,加意搜罗,仅得六卷。亟欲先登梨枣,而终以未见姚氏补遗为嫌。窃意其书如果完善,愚书无庸复出,若彼此互有阙遗,亦可相为补益,以此迟疑,不果授梓。今始从坊间购得姚书,比较目录,其所载凡二百八十一人,余书三百八十余人。多寡既悬殊,而其中姓名离合,事迹详略,与其时世先后,亦往往互异。大抵各从所见采录,各随己意编次,即不合,无足怪。最可议者,在尽削所引书目,茫无依据,而承父婴一条案语尤谬,亦由未取原书覆加磨勘故也。其它议论,针砭范书阙失,实先得我心,且于余书存疑处,亦能分别言之,其用功于此书,亦已深哉!此书亡于唐宋之际,已数百载,坠绪茫茫,几致泯绝。姚氏乃发愤网罗,力为草创,厥功匪易。而余书晚出,不意采获至有三百八十余人之多,为仿范史体例编次,略有条理,遂成部帙。虽于伟平原书百三十卷,尚未能存什一于千百,然以视姚氏补遗,差更完善,可以问世。故愿复出是书,以就正于当代博雅君子。嘉庆丁卯秋月汝上老人王谟识。

  序录(节录):谟案:宋吴淑进事类赋注状云:「凡谶纬之书及谢承后汉书、张璠汉纪、续汉书、帝系谱、徐整长历、物理论之类,皆今所遗逸。而著述之家相承用之,不忍弃之,亦复存之。」则此书在宋初已无传矣。明海虞陈禹谟补刻北堂书钞,亦云如无东观汉记、谢承汉书、即以范氏汉书补之。则谓明永乐间扬州有刻本者妄也。国朝姚之骃有编辑后汉书补遗二十一卷,内东观汉记八卷,谢承后汉书四卷,司马彪续汉书四卷,薛莹、谢沈、袁山松书各一卷,亦皆从群书搜合而成。其东观汉记,已刊入四库全书颁行。诸家汉书,尚未得见。今故仍从遗书体例次第钞辑,谢书无帝纪,但有列传,凡共钞出三百七十人,略依范目录编次,分为六卷。

  分目:
  刘崇 田戎 贾萌 严丰 李淑 邓晨 邓晔 邓禹 邓弘 岑彭 铫期 祭遵 马武 马援子廖 魏霸 刘宽 宋弘 桓谭 韦彪 郭丹 承宫 何汤 陈宣 虞延 张堪 陈众 陈正 周滂 宋均 皋弘 杜诗 孟政 陆闳 陈楚 封告 礼震 贾琮 王闳 玊况 郑均 锺离意 郭贺 郑兴 朱晖孙穆 刘平 郑弘 陈嚣 第五伦曾孙种 贾逵 王充 班固 班超 沈丰 李寿 赵孝 江革 毛义 曹褒 陈宠 沈景 车成 董春 王谭 闵贡 耿恭 王青 郑敬 张霸 范延寿 傅翻 陈咸 杨豫 周敞 陈茂 高慎 韩崇 郭宏 张稷 梁松 (以上卷一)

  唐羌 周盘 周畅 徐防 百里嵩 陈禅 冯鲂 陈龟 司马苞 杨震子秉 孙赐 曾孙彪 玄孙修 奇 翟酺 夏勤 周燮 徐淑 左雄 郎顗 冯绲 周举 张纲 崔瑗 朱宠 许敬 施延 胡广 李固 赵戒 贺纯 郭亮 刘騊駼 吴佑 延笃 王龚子畅
 种暠 江汉 祝良 马寔 虞诩 刘据 刘陵 项诵 宣仲 杨章 应奉 袁逢 荀绲 周景 陆康 苏章 马融 梁冀 (以上卷二)
  窦武 陈蕃 徐稚子允 韦着 李昙 袁闳 袁忠 姜肱 申屠蟠 韩韶 锺皓 陈寔子纪 李咸 羊续 赵咨 爰延 度尚 张盘 抗徐 臧旻 赵昱 杨乔弟璇 胡腾 巴祗 史弼 谢弼 刘瑜 盖勋 傅燮 许永 陈谦 龚遂 桥玄 朱隽子皓
 赵岐 郑康成 蔡邕 骆俊 桓俨 第五永 陈球 朱震 郭泰 茅容 符融 许劭 谢婴 (以上卷三)
  黄琬 皇甫规 张奂 皇甫嵩 张温 董卓 伍孚 胡母班 王匡 阴修 刘虞 公孙瓒 袁绍 高干 刘表 董袭 刘淑 李膺 刘佑 魏朗 夏馥 巴肃 范滂 羊陟 张俭 陈翔 孔昱 刘儒 檀敷 贾彪 成 宗资 刘 茨充 许荆 仇览 孟尝 刘宠 董种 董宣 黄昌 阳球 曹破石 吕强 (以上卷四)

  刘琨 戴凭 孙期 张驯 尹敏 周防 包咸 赵晔 黄香 侯瑾 弥衡 彭修 周嘉 范式 李善 张武 陆续 戴封 陈重 雷义 范丹 戴就 刘翊 许阳 高获 李南 谢夷吾 廖扶 樊英 孔乔 李昺 郎宗 王辅 公沙穆 郝孟节 严遵 高凤 法真(以上卷五)

  郭宏 韩崇 任防 张意 盛吉 王阜 刘勤 尹昆 孔恂 李敬 黄向 张冀 羊茂 高宏 戴礼 刁曜 傅贤 华松 公孙晔 周乘 周树 王党 邓道 邓通 宋度 宗庆 虔国 蒋崇 许庆 闻人统 王威 陈堪 陈临 妫皓 王防 唐约 张修 王博 祝皓 吴冯 湛重 虞承 严翊 高吕 周穆 隐● 胡劭 张佺 徐栩 徐相 李光 范训 费遂 秦护 卫良 殷亮 李苌 褚甄 陶硕 李鸿 车章 戎良 沈辅 王逄 薛惇 桓任 广汉儒 许季长 陈晔 周躬 路仲翁 滕延 戴遵 陈常 姚俊 鲍昂 黄他 甄丰 刘靓 石□ □绍 □奂 杂记(十九条) (以上卷六)

    黄奭黄氏逸书考子史钩沈辑六家后汉书
  谢承后汉书分目(民国二十三年江都朱长圻补刊) :
  序(四条) 明帝 桓帝 灵帝 刘恭 刘崇 邓禹 邓晨 许阳 岑彭 朱鲔 田戎 祭遵 祭彤 马武 铫期 马援 宋弘 陈众 陈临 魏霸 第五伦 李淑 陆闳 王防 刘裕 陈正叔 严丰 包咸 陈禁 李善 周嘉 郑兴 贾逵 桓谭 周获 郎顗 许庆
周稷 邓晔 邓弘 郑敬 王阜 桓任 皋弘 何汤 张佺 羊茂 刘平 赵孝 刘昆 尹敏 宋均 曹褒 江革 王博 黄向 陶硕 杜诗 韩崇 尹暹 戴凭 邓儒 锺离意 韦彪 龙丘苌 湛重 张堪 沈景 李鸿 周敞 陈茂 陈宣 戴礼 张业 路仲翁 李敬 公孙晔 陆续 虞延 封君达 周滂 虔国 谢夷吾 马廖 方储 高凤 范式 张修 孙华 孔嵩 傅贤 黄香 郑弘 郑洪 陈嚣 张霸 张楷 王谭 刘陵 刁曜 周盘 周畅 百里嵩 承宫 郭丹 郑均 王婴 董宣 礼震 董春 陈咸 陈宠 张意 马融 许慎 巴祗 邓道 陈龟 孟尝 尹昆 闵贡 石苞 张稷 吴佑 邓子渊 宋度 高吕 朱晖 徐防 王充 傅翻 陈堪 华崧 华松 戴封 许荆 许季长 司马苞 张冀 赵晔 杜抚 许敬 儒叔林 玊况 班固 班超 曹受妻 陈嚣 陈翔 冯鲂 唐羌 王青 王党 高慎 周燮 岑熙 陈楚 李焘 石□ 陈禅 闻人统 梁竦 梁不疑 夏勤 李寿 孔乔 李炳 郎宗 王辅 施延 任防 王赐 黄昌 胡绍 侯瑾 樊英 祝告 刘据 江汉 虞承 左雄 陈常 薛惇 雷义 陈重 法雄 法真 徐相 崔瑗 沈辅 范丹 仇览 戴宏 黄真 刘佑 沈丰 羊续 赵嘉 陈谦 董种 冯绲 周乘 宗庆 彭修 刘騊駼 张纲 杨雄 刘虞 蒋崇 祝良 王奂 高弘 张陵 盛吉 皇甫规 王畅 马寔 朱宠 许永 贾彪 王闳 苏章 宗度 郭谅 杨章 徐栩 宣仲 毛义 戴遵 秦护 李固 赵戒 赵典 妫皓 尹苞 朱穆 刘宠 戴就 阳球 唐约 荀绲 曹破石 龚遂 胡腾 翟酺 应奉 应劭 爰兴 陈蕃 周璆 周树 胡广 韦着 李昙 姜肱 杨高 羊涉 郭泰 刘儒 李咸 度尚 刘瑜 孔恂 杨乔 窦武 朱震 贺纯 王逸 符融 冯岱 宋果 徐淑 刘宽 袁忠 吴冯 郭贺 张盘 晋文 经王子艾 成 岑晊 刘 范滂 刘淑 延笃 黄宪 徐稚 张奂 陈朔 周景 李燮 杨璇 魏朗 李膺 王威 茅容 抗徐 申屠蟠 种暠 皇甫嵩 巴肃 史弼 第五永 杨后 杨震 杨秉 杨赐 杨彪 陈琳 陈瑀 陈珪 宗资 檀敷 贾淑 桓严 谢婴 谢 杨奇 张驯 吕强 赵咨 贾琮 公孙瓒 朱隽 蔡邕 黄琬 周举 韩韶 袁闳 袁弘 袁秘 封观 谢弼 傅燮 盖勋 臧旻 胡母班 高干 阴修 刘表 赵昱 公孙穆 骆俊 伍孚 郑玄 孙期 陆康 祢衡 赵谦 徐胤 董袭 刘翊 王匡 许劭 桥玄 袁隗妻 张奉 张俭 李笃 第五种 锺皓 陈寔 陈纪 夏馥 张温 董卓 李傕 郭泛 袁术 曹操 廖扶 孟节 孔霸 憧种 周燕 范延寿 杨淮 卫良 平涉 许嘉 宋登 蔡祖 胡劭 李元 李南女 程夫人 姚俊 朱皓 滕延 周防 桓礹 严遵 刘靓 胡爽 褚禧 奚延 范训 羊定 孟政 项诵 车章 戎良 李光 车成 郭宏 殷亮 周躬 范充 李苌 陈晔 锺南严 朱跃 费遂 陟皇山 免官 腹背毛
平城 交趾 二千石 西夷 威令 翁仲 高堂伯 巨母 霸佛 三君 宁阳主簿 附录(一条) 补遗(三条)
  薛莹汉后记序:史通谓范书亦有蓝本,凡编年四族,纪传五家。以九家后汉书而成今后汉书一家之言,安得不体大思精!顾一书成,而九书亡。幸袁彦伯后汉纪尚在人间。司马绍统续汉书纪传虽亡,其志固在范书中。范志原属谢宣远,范败,谢遂蜡以覆车,是范无志而司马有志,不可谓亡 疣孟坚等东观汉记(范书班固传:固与睢阳令陈宗等共成世祖本纪。固又自撰列传、载记二十八篇,事在明帝纪。至邓太后始诏刘珍与刘騊駼作建武以来名臣传。珍未尝为长水校尉,史通亦云安帝诏史官谒者仆射刘珍。据此可悟隋志列长水校尉刘珍等首撰之非。)赖永乐大典,居然得廿四卷。孙诒谷增辑谢伟平后汉书五卷,是皆为姚侍御后汉书补逸者所不存,于今仅张璠汉记、谢静思、华叔骏、袁山松三后汉书,及此汉后记五种耳。

  薛道言相传孟尝君后,以封薛故,虽不可知,固沛郡竹邑人,吴选曹尚书敬文之子也。敬文着数万言。道言三世傅东宫,纂蹈允有先风,故于右国史下狱时,华核疏荐,至谓丁孚、项峻始撰吴书,少帝更差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及臣五人。莹出为将,复以过徙,迄未撰奏。同寮之中,莹为冠首云云。遂召还为左国史。吴书即不得见,其深于史学可知。惟本志不言有后汉书,当是私撰。惜乎,吴亡入晋,降表竟出其手。新议八篇,虽多奚为!且终晋不过散骑常侍,何尝不在吴为散骑中常侍,且亦迁选曹尚书矣。袁彦伯后汉记于司马、两谢、华、张之书无不缀会,而独遗此,岂无说乎?其不题名后汉书者,余秘书表曰「莹作汉后记百卷」,今姑从之。道光辛丑中秋甘泉黄奭右原。

  分目:
  光武 明帝 章帝 安帝 桓帝 灵帝 王霸 马防 李膺 八俊 白波贼
  华峤后汉书序:本传以峤有良史之志,治礼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典统之。初峤以汉纪烦秽,慨然有改作之意。会为台郎,得遍观秘籍,遂就其绪。起于光武,终于孝献,一百九十五年,为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十典九卷、传七十卷,及三谱序传目录,凡九十七卷。峤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传,以继末编,非其义也。故易为皇后纪,以次帝纪。又改志为典,以有尧典故也。而改名汉后书,奏之。诏朝臣会议,时中书监荀勖、令和峤、太常张华、侍中王济,咸以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藏之秘府。后太尉汝南王亮、司空卫瓘为东宫傅,列上通讲,事遂施行。所撰书,十典未成而终。秘书监何劭奏峤中子彻为佐著作郎,使踵成之。未竟而卒。后监缪徽又奏峤少子畅为佐著作郎,克成十典。永嘉丧乱,峤书存者五一作三十余卷。

  晋书班班可考如是,而姚侍御乃远引叔骏集所载诏语,及谢表以为旁证。即其集序亦止峤作后汉书百卷一语,视本传多三卷,为资互考。其司马诸公赞与集序同称后汉书,自有所本。若余靖云峤删定东观记为汉后书九十七篇,正合本传,非别有考也,岂有侍御而不一检本传者乎?

  叔骏,平原高唐人。魏太尉歆子鱼孙,晋太常卿表伟容子。封乐乡侯,迁尚书,所著论难驳诗赋之属数十万言。今范书论赞,微章怀之注,谁复知袭华书,而有非仅章怀一注所能证出者。姚本诚不如章逢之孝廉重辑本之详,然犹必过而存之者,莫为之前,虽美弗彰,抑又闻之。峤少子畅在史官,并草魏晋纪传,侍御当日何不编附于其父书之后,不更大观欤?然而非补逸汉书者所当从事矣。道光辛丑小阳月甘泉黄奭右原。

  分目:
  明帝 灵帝 献帝 孝献伏后 陈愍王宠 邓禹 李通 臧宫 祭遵 岑彭 陈俊 冯异 吴汉 贾复 王梁 马成 马援 郑兴 樊宏 冯衍 鲁恭 刘宽 韦彪 朱晖 桓荣 桓郁 乐松 伏恭 申屠刚 陈元 耿秉 第五伦 应顺 傅昌 江革 陈宠 刘平 赵孝 宋均 郅恽 郑众 马防 刘般 任延 冯豹 邓彪 郭伋 卫飒 何熙 杜安 孔奋 张奋 张堪 徐防 薛苞 郭躬 班固 班超 廉范 贾逵 桓焉 袁安 庆鸿 周燮 倪宽 任浦 岑熙 何敞 刘恺 阳球 鲍德 刘宠 宋登 黄琼 班始 刘永国 周规 袁良 杨震 吴雄 胡广 张楷 梁冀 韩演 卫羽 李膺 孔融 陈寔 桓典 桓麟 崔琦 孔嵩 蔡孟喜 张济 袁逢 王甫 范滂 赵壹 来艳 张英 曹嵩 崔骃 崔瑗 崔寔 皇甫嵩 赵岐 蔡邕 杨彪 董卓 王允 应玚 崔钧 华歆 华表 南单于 哀牢夷 执金吾 散骑 东观 论明章二帝 论二十八将 论鲍永冯衍 论班彪班固 杨氏袁氏 孝义列传序 补遗 (八条)

  谢沈后汉书序:昔唐李济翁资暇集、辽僧广济龙龛平镜各着出处,并着其所出书之第几卷几页,以示有征。本朝实事求是,拾骨家务为其难。今姚本纵不能细注原引卷页,何致昧其本来。即如谢静思曾撰晋书三十余卷,余已仿龙龛平镜例,同近辑十八家晋史,刊入逸书考史部中矣。静思,本传作行思,会稽山阴人。闲居养母,服阙,除尚书度支郎。明炼经史,有史才。先着后汉书百卷,及毛诗、汉书外传、诗赋文论,皆行于世。或谓一百二十二卷,殆兼后汉书、汉书外传而言欤。是书与伟平谢书、袁书、司马书、薛记、东观记,皆经惠定宇先生取为今后汉书补注。范书全袭华书,视伟平书、东观记人物仅十之四五,略事实而趋词采,诚不可无补而注之者。为章怀诤臣所不解,定宇先生于深宁叟郑易,既用资暇集例,至今奉为拾骨正宗,而独于补注范书时,引用如此种书,不注出处、竟与姚本同。定翁且然,他何足论!徒以有举莫废,而仍录侍御原辑本,为逸后汉书之一。道光辛丑长至日甘泉黄奭右原。

  分目:
  序 光武 安帝 桓帝 赤眉 东平宪王苍 朱鲔 郑敬 锺离意 龙丘苌 杨厚 三君 八俊 胡广 蔡邕 闵贡 牛兰山 羌胡
  袁山松后汉书序:刘子元史通谓范书所采凡编年四族,纪传五家,是旧后汉书应有九种。以袁彦伯后汉纪尚行于世。彦伯即山松之从昆弟。故旧书之不传于今,有待今人拾骨者,惟八种耳。山松书亦八种之一。晋书载山松陈郡阳夏人,国子祭酒袁瓖之孙,琅邪太守乔之子。其父曾注论语。山松能世其学,少有才名,史称着后汉书百篇,即此书也。更着宜都记,为史所不载,而其说亦往往见于他处。姚鲁斯侍御辑后汉书补逸,独于善音乐,酣醉出游,好作挽歌之末节,津津道之,无关书旨矣。姚又言世说注多引此,而实则三国志注、水经注、文选注、北堂书钞、初学记、白孔六帖、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事类赋各部中,尚有踪迹可寻,无怪纪文达公作四库提要,惜其不着所出之书,使读者无从考证,是其所短。然而筚路蓝缕,姚为首庸,不揣孤陋,为一一着其出处,重编付梓。是编仍不等筌蹄之弃,惟就其案语,太支离者去之。至袁书文多排迭,喜志灾祲,皆非史裁所尚,不知侍御又何以称焉。山松历吴郡太守,殉孙恩之难。正史外往往连山松为一字,作袁崧云。道光辛丑孟秋甘泉黄奭右原。

  分目:
  光武 明帝 章帝 殇帝 安帝 桓帝 灵帝 献帝 赤眉 刘盆子 长安宫人 贾复  耿况 耿弇 冯异 宋弘 侯霸 伏湛 任隗 杨统 杨厚 韩卓 罗威 杨终 窦宪窦景 徐璆 王充 朱穆 杨匡 吴佑 公沙穆 杨震 延笃 岑晊 李膺陈蕃 陈蕃 八俊 贾彪 应奉 周璆 范滂 隗相 范丹 刘洪 蔡邕 苏谦苏不韦 羊续 刘陶 柳分 朱隽 皇甫嵩 卢植 陈弇 荀淑陈寔 王允 沮隽 袁绍 李瓒 何颙 射侯 北郊 营头 置郡分郡 朔山 绵上聚 泛亭 阏与聚 汉源 垂惠聚 西域 姊归 百官志

  张璠汉记序:章逢之孝廉重辑华叔骏书及此记各一卷。不独此也,凡隋书经籍志所引目,积生平全力,以返其魂,竟十得八九,裒然大观。惟半毁于火,半赖叶云素先生代藏。东卿驾都,为京朝官数十年,深以琉璃厂手民工劣价昂,开雕不易。倘昆臣方伯毅然三世之藏,公诸同好,则余之逸书考二百八十余种,尽成重儓,虽覆瓿亦焉用之!每读渊如先生集并其书目,窃叹孝廉之精博,何感于异教,使盛德大业,半涂而废,为可惜已。张氏记最晚出,观袁彦伯自序云:「
经营八年,始见张璠所撰书,其言汉末之事差详。」彼余氏历叙群史,亦独遗此。吴正仪并以为无考。然则姚侍御始事搜讨,大辂椎轮,厥功宜伟。特惜其知引裴松之注,而不注其孰出三国志注,孰不出三国志注,影响割裂,非膺非真,犹沿明季之习,固不足为侍御病耳。孝廉所重辑者,既不可得见,余虽踵事增修,不能自信。姑先校刊姚本,以便巾箱随时证佐。至东晋秘书郎安定张璠集二十八家易解十三卷,则又湛深经术,不暇详矣。道光癸卯三月甘泉黄奭右原。

  分目:
  明德马后 灵帝 少帝 献帝 伏皇后 张酺 卢芳 杜诗 梁冀 左雄 范丹 宋穆之 朱穆 班超 马防 周举 郭伋 樊晔 张温 杨秉 侯览 宋登 陈球 周景 成 李固 吴佑 陈宠 王堂 范滂 种暠 荀顗 时人语 孔融 王龚 王畅 郑泰 蔡邕 王允 荀淑 荀爽 荀靖 荀悦 荀昱荀昙荀彝 何颙 董卓 朱隽 皇甫嵩 种劭 桥玄 贾琮 王立 袁绍 曹操 刘表 孙坚 刘璋 谯周 于阗大都末 北郊 条支国

    汪文台七家后汉书
  崔国榜序:后汉书自谢伟平后,作者十一家。梁、隋以降,阙佚几半。至唐章怀独为蔚宗书注,范存而诸家遂微。然诸书同异,具载注中,零章断句,散见他书,犹可捃拾。若张莹后汉南记,则世说、续汉志注、史记集解、初学记、北堂书钞中,间有存者。仅刘氏义庆、萧氏子显两家之书,残文剩字,无可考见,盖亡失久矣。康熙中,钱塘姚鲁斯辑东观汉记以下诸家书为补逸,颇沿明儒旧习,不详所自,遗漏滋多。孙颐谷侍御曾据其本,为谢承书补正,未有成书。近甘泉黄右原比部亦有辑本,视姚氏差详,终不赅备。黟汪先生南士绩学敦行,箸书等身,尝以稽古余力,重为搜补。先生之友汤君伯玕,称先生旧藏姚本,随见条记,丹黄殆遍。复虑未尽,以属弟子汪学惇,学惇续有增益。学惇殁后,藏书尽售于人。汤君复见此本,已多脱落,亟手录以还先生之子锡蕃。锡蕃奉楹书客江右,同岁生会稽赵撝叔从锡蕃假钞,余复因撝叔得见是书,偕镇海林君粲英共读一过。会写副既毕,为谋付刊,而余将入都,撝叔亦之官新吴,未克从事占毕。林君慨然独任雠校,此刻之成,为功实多。兹辑存者七家,为书二十卷,末附失氏名后汉书为一卷,凡得二十一卷。

  撝叔又言先生所据北堂书钞,乃朱氏潜采堂本,题曰大唐类要者也,归钱唐汪氏振绮堂。辛酉乱后,汪氏藏书尽散浙中,尚有写本,为孙氏冶城山馆物。后归陈兰邻太令家,近亦鬻诸他氏,远在闽中,无从假阅。异日得之,当可续补码十条。征引他书,计漏略刘萧两家所作,又安知非在失氏名书中?是先生书存,不仅七家之书既绝复续也。傥有好学嗜古之士,更取张氏后汉南记,爬抉幽隐,重辑一编,俾十一家著述,沈沦千载,复出人间,存斯梗概,岂非艺林盛事,于此望之矣!光绪八年五月太平后学崔国榜书。

  谢承后汉书目:
  光武帝 灵帝 伏后 刘玄 李宪 邓晨 邓禹 岑彭
熙 耿弇恭 铫期 祭遵 马武 魏霸 马援 马廖 刘宽 宋弘 郭贺 韦彪着 郭丹 承宫 郑均 赵戒 赵典温 桓谭 鲍永昂 郎顗 杜诗 张堪 苏章 羊续 贾琮 陆康 冯鲂 虞延 郑弘 梁竦商 冀 曹褒 郑玄 郑兴 贾逵 (以上卷一)

  张霸 张楷 张陵 桓严 冯绲 度尚 杨璇 刘平 赵孝 车成 江革 周盘 赵咨 班固 第五伦曾孙种 锺离意 宋均 朱穆 徐防 胡广 李咸 袁闳 袁弘 袁忠 袁秘 封观 张酺 周景 陈宠 班超 翟酺 应奉子劭 奚延 徐璆 王充 明帝八王传 陈禅 陈龟 桥玄 (以上卷二)

  崔瑗子寔 周燮 黄宪 徐稚子胤 李昙 姜肱 申屠蟠 杨震 张纲 王龚子畅 种暠 陈球子瑀 兄子珪 珪子登 刘陶 刘瑜 谢弼 虞诩 傅燮 盖勋 臧洪 马融 蔡邕 左雄 周举 黄琬 荀绲 韩韶 锺皓 陈寔子纪 李固 杜乔杨章 吴佑黄真 戴宏 (以上卷三)

  延笃 史弼 赵嘉 皇甫规 张奂 陈蕃周璆 刘
成 朱震 王允宏 刘淑 李膺 刘佑 魏朗 夏馥 巴肃 范滂宗资 羊陟 张俭 岑晊 陈翔 檀敷 刘儒 贾彪 郭泰茅容 宋果 贾淑 许劭 窦武胡腾 皇甫嵩 朱隽 董卓 张温 刘虞 公孙瓒 (以上卷四)

  陶谦赵昱 袁绍 循吏许荆 孟尝杨乔 刘宠 仇览 董种 沈丰 百里嵩 巴祗 王阜
 酷吏董宣 黄昌 阳球 宦者曹节 弟破石 吕强 儒林刘琨 戴凭 孙期 欧阳歙礼震 张驯 尹敏 周防 包咸 杜抚 赵晔 许慎 艾苑黄香 王逸 子延寿 侯瑾 高彪 祢衡 独行彭修 周嘉 祖燕弟畅 范式孔嵩 李善 张武 父业 陆续 祖闳 (以上卷五)

  戴封 李充 陈重 雷义 范丹 戴就 刘翊 方术
许杨 周获 谢夷吾 廖扶 樊英 孔乔 李昺 郎宗 王辅 公沙穆 子孚 郝孟节 逸民高凤 戴良 法真 列女曹寿妻 袁隗妻 陈临 王防 陈正 严丰 许庆 周穆 邓晔 桓任 刘崇 皋弘 何汤 羊茂 王博 黄向 陶硕 韩崇 冯
● 邓儒 湛重 沈景 李鸿 周敞 陈茂 陈宣 戴礼 路仲翁 李敬 公孙晔 封告 (以上卷六)
  虔国 方储 张修 傅贤 严翊 陈嚣 王潭 刘陵 刁曜 王婴 董春 张意 邓通 邓道 尹昆 闵贡 尹苞 张稷 宋度 宗庆 高吕 陈堪 华松 许季长 司马苞 张冀 许敬 玊况 唐羌 王党 陈楚 陈禁 李寿 李焘 石□ 闻人统 施延 □绍 胡邵 祝皓 虞承 陈常 薛惇 徐栩 沈辅 陈谦 周乘 蒋崇 祝良 车章 羊定 项诵 李光 郭泛 周滂 郭宏 毛义 龙丘苌 郑敬 杨后 张奉 符融 (以上卷七)

  秦护 殷亮 卫良 田戎 周躬 范充 李苌 陈晔 锺□ 费遂 滕延 刘靓 王闳 陈众 朱皓 严遵 杨豫 史循 魏尚 王奂 高弘 盛吉 朱宠 许永 郭谅 宣仲 妫皓 唐约 龚遂 周树 孔恂 贺纯 吴冯 张盘 王威 抗徐 高干 阴修 褚禧 姚俊 骆俊 董袭 伍孚 赵谦 傅翻 孙敬 刘勤 孟政 江汉 马寔 范训 司马均 杨雄 戎良 戴遵 序传 东夷列传 礼仪志 五行志 郡国志 兵志 刑志 佛 散句 (以上卷八)

  薛莹后汉书目:
  光武帝 明帝 章帝 安帝 桓帝 灵帝 献帝 (以上卷一)
  司马彪续汉书目:
  光武帝 明帝 章帝 和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桓帝 灵帝 献帝 光武郭皇后 光武阴皇后 孝明马皇后 孝章母贾贵人 孝章窦皇后 孝章梁皇后 敬隐宋皇后 孝和阴皇后 孝和邓皇后 孝德左皇后 孝安阎皇后 孝安李皇后 孝顺梁皇后 孝冲母虞贵人 孝质母陈妃 孝崇匽皇后 孝桓梁皇后 孝桓邓皇后 孝桓窦皇后 孝仁董皇后 孝灵宋皇后 孝灵何皇后 孝灵王皇后 孝献伏皇后 孝献曹皇后 献穆曹皇后 (以上卷一)

  刘玄 刘盆子 王昌一名郎 隗嚣 公孙述 齐武王演
北海靖王兴 北海敬王睦 赵孝王良 城阳恭王祉父敞 安成孝侯赐 成武孝侯顺 顺阳怀侯嘉 李通 王常 邓晨 来歙 邓禹 寇恂 冯异 岑彭 贾复 吴汉 盖延 陈俊 耿弇弟国 国子秉 国弟子恭 祭遵从弟彤
 李忠 耿纯 朱佑 景丹 王梁 杜茂 马武 窦融固 曾孙宪 马援子光 兄子严 卓茂 鲁恭弟 刘宽 伏湛 侯霸 赵熹 牟融 宣秉 张湛
王丹 王良 杜林 (以上卷二)
  承宫 赵典 申屠刚 鲍永子昱 襄楷 郭伋 孔奋 张湛 廉范 羊续 贾琮 樊宏子鯈 阴识弟兴 朱浮 冯鲂 虞延 郑弘 梁统子松 竦 曾孙商 玄孙冀 张纯子奋 曹褒 郑玄 郑兴
子众 贾逵 张霸 桓荣桓典 丁鸿 度尚 杨璇 刘平 淳于恭 周盘 班固 第五伦 锺离意 宋均 光武十王 沛献王辅 东平宪王苍
琅邪孝王京 朱穆 乐恢 邓彪 张禹 徐防 胡广 袁安 张济 郭躬 班超 应奉子劭 明八王乐成王党 苌 李恂 庞参 桥玄 (以上卷三)
  姜肱 申屠蟠 杨震子秉 孙赐 曾孙彪 玄孙修 章帝八王清河孝王庆 河间孝王开
 张纲 王龚 种暠 陈球 刘陶 虞诩 傅燮 盖勋 张衡 马融 蔡邕 左雄 周举 黄琬 荀淑爽 悦 陈寔 李固子燮 杜乔 吴佑 延笃 史弼 卢植 赵岐 皇甫规 张奂 陈蕃王元附 (以上卷四)

  党锢传李膺 范滂 宗资 羊陟 张俭 陈翔 郭泰 许劭 何进 孔融 皇甫嵩 朱隽 董卓 刘虞 循吏传任延 王涣 刘宠 弟子岱 繇 酷吏传董宣 阳球 宦者传孙程 曹腾 养子嵩 单超 徐璜 左悺 赵壹 独行传谯玄 李业 温序 周畅 李充 范丹
 逸民传逢萌 王君平 高凤 王俊 严延 周乘 羊茂 封观 鲁充 陈谦 胡绍 汝郁 杨琳 王苑 祝良 应志 宋则 韩卓 蒋诩 郗虑 刘备 黄巾贼 序传 西南夷 西羌 西域 乌桓 鲜卑 (以上卷五)

  华峤后汉书目:
  明帝 章帝 灵帝 献帝 伏后 李通 邓禹 冯异 岑彭 贾复 吴汉 盖延 陈俊 臧宫 耿秉 祭遵 王梁 马成 傅俊昌
 窦融玄孙章 马援 马防 鲁恭 刘宽 宋弘 韦彪 冯衍子豹 申屠刚 郅恽 郭伋 孔奋 张堪 廉范 庆鸿 樊宏 梁冀 张奋 郑兴 郑众 陈元 张楷 桓荣子郁 孙焉 玄孙典 玄孙彬 丁鸿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序 刘平 赵孝 江革 刘般 刘恺 班固 第五伦 第五种 锺离意 宋均 琅邪王京 朱晖 乐恢 何敞 邓彪 徐防 袁安
逢 张酺济 韩棱演 郭躬镇 吴雄 陈宠 班超 何熙 应奉劭 陈愍王宠 崔骃子瑗 孙寔  周燮 杨震 (以上卷一)
  杨彪 马融 蔡邕 黄琼 陈寔 张奂 王允 李膺 范滂 皇甫嵩 董卓 卫飒 任延 刘宠 阳球 宋登 伏恭 崔琦 赵壹 范式 任浦 倪宽 岑熙 袁良 鲍德 来艳 周规 丁原 曹嵩 贾逵 蔡孟喜 薛包 窦攸 刘永国 崔钧 班始 范迁 序传 哀牢 南单于 执金吾 (以上卷二)

  谢沈后汉书目:
  光武帝 明帝 安帝 礼仪志 祭祀志 天文志 五行志 郡国志 郑敬 杨厚 龙丘苌 窦武 李膺 闵贡 (以上卷一)
  袁山松后汉书目:
  光武帝 明帝 章帝 安帝 桓帝 灵帝 废帝弘农王 献帝 律历志 礼仪志 祭祀志 天文志 五行志 郡国志 百官志 刘盆子 贾复 耿弇 任隗 窦宪 伏湛 侯霸 宋弘 杨厚 羊续 朱穆 杨终 应奉 徐璆 王充 崔骃 杨震 刘陶 荀淑 杜乔 吴佑 延笃 卢植 陈蕃 周璆 王允 李膺 范滂 岑晊 贾彪 何颙 郭泰 皇甫嵩 朱隽 刘虞 袁绍 范冉一作丹 公沙穆 隗相 韩卓 罗威 沮隽 陈弇 西域 苏谦 左延年 崔钧 赵尧(以上卷一 总目作二卷)

  张璠汉记目:
  灵帝 废帝弘农王 献帝 明德马皇后 孝献伏后 卢芳 马防 郭伋 杜诗 王堂 贾琮 梁冀 朱穆 张酺 周景 陈宠 班超 桥玄 杨秉 王龚 王畅 种暠 种劭 陈球 蔡邕 左雄 周举 荀淑兄子昱 荀爽 荀靖 荀悦 李固 吴佑 周璆 王允 李膺 范滂 张俭 岑晊 何颙 郑泰 孔融 皇甫嵩 朱隽 董卓 袁绍 刘表 刘璋 樊晔 宋登 范丹 荀顗 张温 王立 北郊 于阗 (以上卷一)

  失名氏后汉书目:
  张重 严光 秦彭 李膺 杨彪 郑凯 (以上卷一)
    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华峤后汉书目:
  赵壹
  谢承后汉书目:
  方储 陈临 秦护
  袁山松后汉书目:
  三君八俊 京师语曰 公沙穆
    王仁俊经籍佚文

  司马彪续汉书目:
  刘玄 李燮

  五、引用书目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中华书局影宋本
 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 明版初印本
 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
 近人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着 中华书局排印本
 清孙志祖谢氏后汉书补佚 民国廿年南京国学图书馆石印本
 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 光绪八年镇海林氏刊本
 刘宋范晔后汉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宋赵明诚金石录 嘉业堂丛书本
 今人刘起釪尚书与历代石经 史学史研究八三年第三期
 梁萧统昭明文选 中华书局影胡克家本
 晋司马彪续汉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
 唐杜佑通典 万有文库本
 宋程大昌演繁露 津逮秘书本
 汉蔡邕独断 古今逸史本
 宋任广书叙指南 墨海金壶本
 隋虞世南北堂书钞 孔广陶本 陈禹谟本 俞安期本 清顾氏艺海楼大唐类要钞本
 唐徐坚初学记 中华书局排印本
 汉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孙逢吉职官分纪 清钞本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清黄奭黄氏书逸考 民国二十三年朱长圻补刊本
 清黄奭知足斋丛书 道光中家刻本
 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影印本
 清惠栋后汉书补注 丛书集成本
 晋袁宏后汉纪 康熙蒋国祚蒋国祥刊本
 汉班固等东观汉记 四部备要本
 周礼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清王谟谢承后汉书钞 清刻本
 宋吴淑事类赋 崇正书院本
 清姚之骃后汉书补逸 康熙柏筠书屋刻本 清徐友兰钞本(蔡元培校)
 日铃木启造诸家后汉书列传辑稿 早稻田大学 学术研究一九七○──一九八二年计十一期连载(未完)
 金王朋寿类林杂说 爱日精庐钞本 嘉业堂丛书本
 汉班固汉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
 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 海山仙馆丛书本
 宋高承事物纪原 丛书集成本
 晋陈寿三国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王益之西汉年纪 丛书集成本
 宋晏殊晏公类要 北京图书馆藏影美原版缩微卷
 明陈耀文天中记 明万历刻本
 宋佚名锦绣万花谷 南陵徐乃昌校藏明刻本
 诗经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梁顾野王玉篇 古逸丛书本
 汉应劭风俗通义 四部丛刊本
 今人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高似孙纬略 墨海金壶本
 宋佚名翰苑新书 明钞本
 清孙星衍汉官六种 四部备要本
 晋李瀚蒙求集注 津逮秘书本 佚存丛书本
 清周亮工同书 清顺治周氏楼林刻本
 宋洪适隶释 清刻本
 宋洪适隶续 清刻本
 清叶德辉书林清话 清刻本
 鲁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四部丛刊本
 宋高似孙史略 古逸丛书本
 宋潘自牧记纂渊海 明万历年间胡维新刊本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 中华书局排印本
 汉蔡邕蔡中郎集 四部丛刊本
 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 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
 论语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 四库全书本
 晋常璩华阳国志 四部丛刊本
 尚书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尔雅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明余寅同姓名录 明万历刻本
 宋张淏云谷杂记 说郛本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 中华书局排印本
 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潜研堂全书本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排印本
 宋孔平仲珩璜新论 墨海金壶本
 宋王楙野客丛书 稗海本
 宋王十朋苏诗注 四部丛刊本
 今人钱锺书管锥篇 中华书局出版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中华书局影印本
 清洪贻孙史目表 民国石印本
 宋张有复古编 江宁局本
 唐刘赓稽瑞 丛书集成本
 清罗振玉鸣沙石室古籍丛残 民国初影印本
 宋王应麟困学记闻 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宋王应麟玉海 杭州局本
 宋赵德麟侯鲭录 知不足斋丛书本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 艺海珠尘本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雍正重刊本
 明何孟春余冬序录 清刻本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学津讨原本
 唐韩鄂岁华纪丽 学津讨原本
 宋罗泌路史发挥 四部备要本
 孝经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鲁左丘明国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今人许逸民初学记索引 中华书局出版
 近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同治九年江宁局补版本
 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 光绪三年崇文书局本
 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出版
 春秋谷梁传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魏徐干中论 四部丛刊本
 唐房玄龄晋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高似孙子略 津逮秘书本
 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 中华书局影印本
 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缩微卷
 清王仁俊经籍佚文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缩微卷
 唐张●龙筋凤髓判 学津讨原本
 晋刘昫旧唐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欧阳修新唐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
 清周明泰后汉县邑省并表 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
 唐刘知几史通清浦起龙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宋郑樵通志略 四部备要本
 唐释道宣广弘明集 四部丛刊本
 梁沈约宋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
 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 中华书局出版
 周易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公羊传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近人卢弼三国志集解 古籍出版社本
 孔丛子 四部丛刊本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 商务印书馆出版
 琱玉集 丛书集成本
 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
 礼记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近人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 中华书局出版
 汉王符潜夫论 四部丛刊本
 隋陆法言广韵 古逸丛书本
 清徐灏说文段注笺 石印本
 近人黄侃说文同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笺识四种本
 晋崔豹古今注 四部丛刊本
 清沈家本诸史琐言 沈寄簃先生遗书本
 近人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 中华书局出版
 清赵一清三国志注补 广雅书局本
 清侯康后汉书补注续 丛书集成本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 四部丛刊本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宋祝穆事文类聚 乾隆积秀堂刻本
 仪礼 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汉刘安淮南子 四部丛刊本
 明张自烈正字通 康熙清畏堂本
 清沈钦韩后汉书疏证 浙江书局本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中华书局排印本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世界书局本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