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墨子閒詁卷八-墨子閒诂
墨子閒詁卷八
明鬼上第二十九
闕
明鬼中第三十
闕
明鬼下第三十一
淮南子氾論訓作「右鬼」,高注云「右,猶尊也」。漢書藝文志亦同。顏注引此作「明鬼神」,疑衍「神」字。明,謂明鬼神之實有也。
子墨子言曰:「逮至昔三代聖王既沒,天下失義,諸侯力正,
畢云:「正,同征。」詒讓案:節葬下篇作「征」,字通。天志下篇云「兼之為道也,義正,別之為道也,力正。」周禮禁暴氏「禁庶民之亂暴力正者」,鄭注云「力正,以力強得正也。」
是以存夫為人君臣上下者之不惠忠也,父子弟兄之不慈孝弟長貞良也,正長之不強於聽治,賤人之不強於從事也,民之為淫暴寇亂盜賊,
畢云:「舊脫。『亂』字,據下文增。」
以兵刃毒藥水火,退無罪人乎道路率徑,
蘇云:「『退』,疑當作『遇』,下文同。」俞云:「『退』字無義,疑『迫』字之誤。謂迫而奪其車馬衣裘也。『率徑』二字亦無義,據下文,此語兩見而皆無『率徑』二字,疑為衍文。」案:二說皆非也。「退」當為「迓」字之誤,迓與禦通。書牧誓「弗迓克奔」,釋文引馬融本,「迓」作「禦」,云「禁也」。史記周本紀「弗迓」,作「不禦」,集解引鄭注云「禦,彊禦,謂彊暴也。」孟子萬章篇云「今有禦人於國門之外者」,趙注云「禦人,以兵禦人而奪之貨」,即其義也。率徑,當讀為術徑,屬上道路為句。率聲與朮聲,古音相近。廣雅釋詁云「率,述也」,白虎通義五行篇云「律之言率,所以率氣令生也」,周禮典同鄭注云「律述氣者也」,述氣即率氣,是其證。說文行部云「術,邑中道也」。月令「審端徑術」,鄭注云「術,周禮作遂。夫閒有遂,遂上有徑。遂,小溝也,步道曰徑」。杜臺卿玉燭寶典,引蔡邕月令章句云「術,車道也;徑,步道也」。鄭、蔡說並通。漢書刑法志亦云「術路」,如淳注云「術,大道也」。俞以「率徑」為衍文,亦誤。
奪人車馬衣裘以自利者並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亂。此其故何以然也?則皆以疑惑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不明乎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也,
舊本「偕」作「借」。畢云:「『借』,本書尚賢中作『藉』,此俗改。」王云:「上言『若使』,則下不得又言『借若』,余謂『若』字涉上文而衍,『借』乃『偕』字之誤。偕與皆通。湯誓『予及女皆亾』,孟子梁惠王篇,『皆』作『偕』。周頌豐年篇『降福孔皆』,晉書樂志,『皆』作『偕』。言使天下之人,皆信鬼神之能賞賢而罰暴,則天下必不亂也。舊本『罰暴』二字倒轉,據上文改。」
則夫天下豈亂哉!」
今執無鬼者曰:「鬼神者,固無有。」旦暮以為教誨乎天下,
舊本,下有「之」字,畢又以意增「人」字。王云:「畢補非也。此文本作『旦暮以為教誨乎天下』,今本『天下』下有『之』字者,涉下句『天下之眾』而衍,畢不解其故,而於『之』下補『人』字,誤矣。下文『天下之眾』,即天下之人也。」案:王說是也,今據刪。
疑天下之眾,使天下之眾皆疑惑乎鬼神有無之別,
吳鈔本無「惑」字。
是以天下亂。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實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故當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以為將不可以不明察此者也。」
舊本「明」上脫「不」字,今從王校補。俞云:「此本作『故當鬼神之有與無之別,不可以不察者也』,下文曰『既以鬼神有無之別,以為不可不察已,然則吾為明察此』,此文『以為』字即涉下文而衍,『明察此』字,即涉下文而誤,下云『不可不察』,正承此而言,故知此文無『明』字也。」蘇云:「下『以』字當作『不』」。案:俞說是也,今從之,此字不當刪,詳非攻下篇。
既以鬼神有無之別,以為不可不察已,然則吾為明察此,其說將柰何而可?子墨子曰:「是與天下之所以察知有與無之道者,必以眾之耳目之實知有與亡為儀者也,
「亾」,吳鈔本作「無」。「亾」,古「無」字,篇中諸有「無」字,疑古本並作「亾」。
請惑聞之見之,
請,當讀為誠。墨子書多以「請」為「情」,又以「情」為「誠」,故此亦以「請」為「誠」,詳尚同中、下二篇。惑,與或通。戴云「『謂』,『諸』字之誤」,失之。
則必以為有,莫聞莫見,則必以為無。
舊脫「則必以為有」以下九字,王據下文及非命篇補,今從之。
若是,何不嘗入一鄉一里而問之,自古以及今,生民以來者,亦有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則鬼神何謂無乎?若莫聞莫見,則鬼神可謂有乎?」
「何」「可」錯出,義兩通,不知孰為正字。
今執無鬼者言曰:「夫天下之為聞見鬼神之物者,不可勝計也,亦孰為聞見鬼神有無之物哉?」子墨子言曰:「若以眾之所同見,與眾之所同聞,則若昔者杜伯是也。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
畢云:「史記索隱引作『不以罪』」。
杜伯曰:『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為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
畢云「文選注引作『必死吾君之期』。韋昭注國語引『三』作『二』。太平御覽引作『後三年』」。俞云「『必使吾君知之』絕句『其』下,脫『後』字,本作『其後三年』。太平御覽引此文正作『後三年』,但刪『其』字耳。韋昭注周語引作『後二年』,雖誤『三為二』,而『後』字固在,皆可為證。文選劉孝標重荅劉秣陵書注,引作『必死吾君之期』,則誤『其』為『期』,而屬上讀,且誤『使』為『死』,又脫『知』字,文不成義,不足據也。」案:宋尤袤本文選注惟「其」作「期」,餘並與今本同。國語韋注宋明道本,亦正作「三年」。畢、俞並誤據俗本疏矣。史記周本紀,正義引周春秋,亦作「後三年」。據史記,宣王四十六年崩,則殺杜伯當在四十四年。通鑑外紀,載殺杜伯於四十六年,非也。今本竹書紀年云「宣王四十三年,王殺大夫杜伯,其子隰叔出奔晉。」則不數所殺年,亦通。
周宣王合諸侯而田於圃,田車數百乘,
「田於圃」,吳鈔本作「舍於圃」。畢云「田與佃通。說文云『佃中也。春秋傳曰:乘中佃一轅車』。案:今左氏作「衷佃」,同。又案:韋昭注國語、文選注、史記索隱引,俱無此字。顏師古注漢書有」。俞云:「田於圃田者,圃田,地名。詩車攻篇『東有甫草,駕言行狩』,鄭箋以鄭有甫田說之,爾雅釋地作『鄭有圃田』,即其地也。畢讀圃字絕句,非是。」詒讓案:周語云「杜伯射王於鄗」,韋注云「鄗,鄗京也。」史記周本紀,集解引徐廣云「豐在京兆鄠縣東,鎬在上林昆明北,有鎬池,去豐二十五里,皆在長安南數十里。」周禮職方氏,鄭注云「圃田,在中牟。」以周地理言之,鄗在西都,圃田在東都,相去殊遠。又韋引周春秋「宣王會諸侯田於圃」,明道本「圃」作「囿」。史記封禪書索隱、周本紀正義,所引並與韋同。論衡死偽篇云「宣王將田于圃」。則漢、唐舊讀,並於圃字斷句,皆不以圃為圃田。荀子王霸篇,楊注引隨巢子云「杜伯射宣王於畞田」。畞與牧,聲轉字通,疑即鄗京遠郊之牧田,亦與圃田異。但隨巢子以「圃田」為「畞田」,似可為俞讀左證。近胡承琪亦謂此即圃田,而謂國語鄗即敖鄗,{广屰}韋以為鄗京之誤,其說亦可通。姑兩存之,俟通學詳定焉。田車者,考工記云「田車之輪,六尺有六寸」,鄭注云「田車,木路也,駕田馬」。畢引左傳「中佃」,非此義。
從數千,人滿野。
畢云:「太平御覽引,作『車徒滿野』,節文」。俞云:「『從』,乃『徒』字之誤。車數百乘,徒數千人,徒與車為對文。御覽引作『車徒滿野』,是其證。」案:俞校近是,但此當以「徒數千」為句,「人」屬下「滿野」為句,非以徒與車為對文也。
日中,杜伯乘白馬素車,朱衣冠,
朱衣冠,蓋韋弁服也。周禮司服「凡兵事,韋弁服」,鄭注云「韋弁,以韎韋為弁,又以為衣裳也」。韎朱色近通稱。
執朱弓,挾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車上,
舊本,「射之」作「射入」。畢云:「文選注引作『射之』」。詒讓案:「之」字是也,今據改。
中心折脊,殪車中,
後漢書光武紀,李注云「殪,仆也」。
伏弢而死。
畢云:「『弢』,太平御覽引作『韔』,一引作『伏弓衣』,義同」。詒讓案:史記索隱、文選注引,並作「弢」,與今本同。論衡死偽篇亦作「韔」。說文弓部云「弢,弓衣也」。左成十六年傳「楚共王使養由基射呂錡,中項伏弢」。畢又云:「國語云『內史過曰:杜伯射王于鄗』。韋昭注曰『杜國伯爵,陶唐氏之後。周春秋曰』云云,與此略同。地理志『杜陵,故杜伯國。有周右將軍杜主祠四所』。又國語『范宣子曰:昔匄之祖,在周為唐杜氏』。韋昭曰『周成王滅唐,而封弟唐叔虞,遷唐于杜,謂之杜伯』。封禪書曰『杜主,故周之右將軍』,今陝西長安縣南杜豐。」
當是之時,周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周之春秋。
國語晉語「司馬侯謂悼公曰:羊舌肸習於春秋」,韋注云「春秋,紀人事之善惡,而目以天時,謂之春秋,周史之法也。時孔子未作春秋」。又楚語「莊王使士亹傅太子申叔,時告之曰:教之春秋,以感勸其心。」公羊莊七年傳云「不脩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復」,何注云「謂史記也。古者謂史記為春秋」。管子法法篇云「故春秋之記,臣有弒其君,子有殺其父者矣」。尹注云「春秋,即周公之凡例,而諸侯之國史也」。史通六家篇、隋書李德林傳,並引墨子云「吾見百國春秋」。蓋即此。史通又云「汲璅冢語記太丁時事,目為夏殷春秋,又有晉春秋,記獻公十七年事。」
為君者以教其臣,為父者以〈言敬〉其子,
畢云:「說文云『警,戒也』。此異文」。
曰:『戒之慎之!凡殺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誅,
畢云:「舊作『謀』,據後文改」。
若此之憯遫也!
憯、速義同。玉篇手部云「撍,側林切,急疾也」。憯與撍通。易豫「朋盇簪」,釋文云「簪,鄭云速也,李作撍」。淮南子本經訓云「兵莫憯於志,而莫邪為下。」高注云「憯,猶利也」,並與此義相近。道藏本、吳鈔本並無「也」字。畢云:「說文云『遫,籀文』。蘇云:「遫與戚義同。」
以若書之說觀之,則鬼神之有,豈可疑哉?非惟若書之說為然也,
道藏本、吳鈔本,並無「也」字。
昔者鄭穆公,
史記鄭世家「穆公蘭,文公子」。然此實當為秦穆公之訛。畢云:「郭璞注,山海經引此作『秦穆公』。又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引『穆』作『繆』。」詒讓案:郭引作『秦』是也。玉燭寶典引墨子曰「昔秦穆公有明德,上帝使句芒賜之壽十九年也」,即約此文。論衡福虛篇云「儒家之徒董無心,墨家之役纏子,相見講道。纏子稱墨家佑鬼神是,引秦穆公有明德,上帝賜之十九年。纏子難以堯舜不賜年,桀紂不夭死。堯舜桀紂猶為尚遠,且近難以秦穆公、晉文公。夫謚者行之跡也,跡生時行,以為死謚。穆者誤亂之名,文者德惠之表,有誤亂之行,天賜之年,有德惠之操,天奪其命乎?案穆公之霸不過晉文,晉文之謚美於穆公,天不加晉文以命,獨賜穆公以年,是天報誤亂,與穆公同也」。又無形篇云「傳言秦穆公有明德,上帝賜之十九年」。北齊書樊遜傳,遜對問禍福報應,亦云「秦穆有道,句芒錫祥」。以諸書證之,則不當作「鄭」明矣。下文凡「鄭」字,並當作「秦」。
當晝日中處乎廟,
「當」,吳鈔本作「嘗」,古字通用。
有神入門而左,鳥身,
畢云:「海外東經云『東方句芒,鳥身人面』。太平廣記引作『人面鳥身』」。戴云:「脫『人面』二字」。
素服三絕,
「三絕」無義,疑當作「玄純」。「玄」與「三」,「純」與「絕」,艸書並相近,因而致誤。素衣玄純,蓋即深衣采純,明與凶服異也。畢引說文云「絕,刀斷絲也」,非此義。
面狀正方。
畢云:「太平廣記引作『而狀方正』」。戴云:「『面』乃『而』字之誤。」案:山海經郭注引作「方面」,則「面」字非誤。
鄭穆公見之,乃恐懼奔,神曰:『無懼!
畢云:「舊脫此四字,據太平廣記增,太平御覽引作一「曰」字,一本作「神曰」二字。
帝享女明德,
「女」,吳鈔本作「汝」。
使予錫女壽十年有九,
「錫」,吳鈔本作「享」。
使若國家蕃昌,子孫茂,毋失。鄭
亦當作「秦」。
穆公再拜稽首曰:『敢問神名?』
畢本「名」作「明」,云:「舊脫此字。太平御覽引云『敢問神明為何』?太平廣記引云『公問神明』。案:明同名也」。王云:「鈔本御覽神鬼部二,正作『敢問神名』,刻本『名』作『明』,誤也。明古讀若芒,不得與名通」。案:王校是也,楚辭遠遊,洪興祖補注引,亦作「名」,今據補正。
曰:『予為句芒。』
句芒,地示泝五祀之木神。月令「春,其神句芒」,是也。左傳昭二十九年,蔡墨說少昊氏之子重為句芒,此人鬼為木官,配食句芒者,非地示也。
若以鄭穆公之所身見為儀,則鬼神之有,豈可疑哉?非惟若書之說為然也,昔者,燕簡公
畢云:「案史記,簡公,平公子,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年也。」詒讓案:論衡書虛篇說此事作「趙簡子」,死偽篇作「趙簡公」,並誤。惟訂鬼篇作「燕簡公」,與此同。
殺其臣莊子儀而不辜,
顧云:「論衡訂鬼、書虛、死偽,作『莊子義』。」
莊子儀曰:『吾君王殺我而不辜,
簡公時,燕尚未偁王,此「王」字疑後人所加。
死人毋知亦已,
「毋」,吳鈔本作「無」。
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期年,燕將馳祖,
畢云:「祖道」。王云:「畢說非也。法苑珠林君臣篇作『燕之有祖澤,猶宋之有桑林,國之大祀也』。據此,則祖是澤名,故又以雲夢比之。下文『燕簡公方將馳於祖塗』,亦謂祖澤之塗也。然則此祖,非祖道之謂。」案:王說近是。顏之推還冤記,又作「燕之沮澤,當國之大祀」。祖與沮、菹字通。王制云「山川沮澤」,孔疏引何〈胤,去“乚“〉隱義云「沮澤,下溼地也」。孟子滕文公篇,趙注云「菹,澤生草者也。今青州謂澤有草者為菹也」。俞正燮據說苑臣術云「魏翟璜乘軒車、載華蓋,時以閒暇祖之於野」,蓋所謂馳祖者也。未知是否?
燕之有祖,當齊之社稷,
王引之云:「當,猶如也」。又「齊之」下,校增「有」字。詒讓案:國語魯語云:「莊公如齊觀社,曹劌諫曰:齊棄太公之法,而觀民於社」。又曰「今齊社而往觀旅,非先王之訓也」。韋注云「旅,眾也」。襄二十四年,左傳云「楚子使薳啟疆如齊聘,齊社蒐軍實,使客觀之」。
宋之有桑林,
左襄十年傳云「宋公享晉侯於楚丘,請以桑林」。杜注云「桑林,殷天子之樂名」。淮南子脩務訓云:「湯旱,以身禱於桑山之林」,高注云「桑山之林能為雲雨,故禱之」。呂氏春秋慎大篇云「武王勝殷,立成湯之後於宋,以奉桑林」,高注云「桑山之林,湯所禱也,故所奉也」。莊子養生主篇云「合於桑林之舞」,釋文引司馬彪云「桑林,湯樂名」。案:杜預司馬彪,並以桑林為湯樂。左傳孔疏引皇甫謐說,又以桑林為大濩別名。以此書及淮南書證之,桑林蓋大林之名,湯禱旱於彼,故宋亦立其祀。左昭二十一年傳云「宋城舊鄘及桑林之門」,當即望祀桑林之處。因湯以盛樂禱旱於桑林,後世沿襲,遂有桑林之樂矣。
楚之有雲夢也,
爾雅釋地云「楚有雲夢」,郭注云「今南郡華容縣東南,巴丘湖是也。周禮職方氏:荊州其澤藪曰雲瞢」。
此男女之所屬而觀也。
周禮州長,鄭注云「屬,猶合也,聚也」。
日中,燕簡公方將馳於祖塗,莊子儀荷朱杖而擊之,殪之車上。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燕簡公在位十二年卒,當敬王二十七年,魯哀公二年。則殺莊子儀事,當在簡公十一年也。但依左傳昭三年,北燕伯款,即簡公,史表則以為惠公,其元年當周景王元年,在位九年卒,歷悼、共、平三世,而後至簡公,與左傳殊不合。未知孰是。論衡死偽篇云「簡公將入於桓門,莊子義起於道左,執彤杖而捶之,斃於車下」,與此小異。疑兼采它書。桓,古與和通。桓門,當即周禮大司馬中冬狩田之和門,與此云「馳於祖塗」不同也。
當是時,燕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燕之春秋。諸侯傳而語之曰
「語」,吳鈔本作「言」。
『凡殺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誅,若此其憯遫也!』以若書之說觀之,則鬼神之有,豈可疑哉?非惟若書之說為然也,
「惟」,吳鈔本作「唯」。
昔者,宋文君鮑之時,
「君」,吳鈔本作「公」。論衡祀義篇云「宋公鮑之身有疾」。
有臣曰〈礻后〉觀辜,
顧云:「論衡訂鬼作宋夜姑」。詒讓案:字書無「〈礻后〉」字,論衡祀義篇云「祝曰夜姑」,則「詬」當即「祝」之訛。祝,即周禮大小祝也。「觀辜」,疑亦「夜姑」之訛。左傳昭二十五年魯有「申夜姑」,釋文「『夜』本或作『射』」。又文六年晉狐射姑,穀梁作「狐夜姑」。春秋桓九年經有曹世子射姑。左傳定二年,又有邾大夫夷射姑。是古人多以射姑為名之證。
固嘗從事於厲,
論衡祀義篇云「掌將事於厲者」,盧云:「厲,公厲泰厲之屬也。宋歐陽士秀以厲為神祠,以管子請桓公立五厲,祀堯之五吏為證。後世統謂之廟」。
祩子杖揖出與言曰:『
類篇示部引廣雅云「祩,詛也」。畢云:「『祩』,『祝』字異文。祩子,即祝史也。玉篇云『祩,之俞切,祝詛也。又音注。言神馮於祝子而言也」。蘇云:「下言『舉揖而槁之』,則『揖』宜從木為『楫』」。俞云:「下文『祩子舉揖而槁之』,揖,未知何物,疑此文本作『祩子揖杖出』,下文本作『株子舉杖而槁之』。尚書大傳『八十者杖於朝,見君揖杖』,鄭注曰『揖,挾也』。此揖杖之義也。因『揖杖』誤倒為『杖揖』,後人遂改下文之『舉杖』為『舉揖』,以合之耳。舉杖而槁之猶定二年左傳云『奪之杖以敲之』。槁即敲之假音」。案:祩疑「禂」之異文。說文示部云「禂,禱牲馬祭也」,周禮甸祝「禂牲禂馬」,鄭注云「禂,讀如伏誅之誅,今侏大字也」。畢以「祩」為「祝」異文,說無所據。上觀辜已是祝,則祩子不當復為祝。竊疑當是「巫」,巫能接神,故厲神降於其身。謂之祩子,猶楚辭謂巫為靈子也。蘇校謂「揖」當作「楫」,近是。論衡祀義篇作「厲鬼杖檝而與之言」,又云「舉檝而掊之」,「檝」即「楫」之俗。然說文木部云「楫,舟櫂也」,於義無取。竊疑「楫」實當作「杸」,篆文形近而誤。說文殳部云:「杸,軍中士所持殳也」,與殳音義同。淮南子齊俗訓云「搢笏杖殳」,許慎注云「殳,木杖也」。但漢人引已作「楫」,未敢輒改。
觀辜是何珪璧之不滿度量?酒醴粢盛之不淨潔也?犧牲之不全肥?
淮南子時則訓,高注云「全,無虧缺也」。畢云:「全,謂純色,與牷同」。
春秋冬夏「選」失時?
蓋言祭厲失其常時。畢云:「選同算」。詒讓案:選下有脫字,後文云「官府選效必先祭器」,則「選」下疑脫「效」字。選當讀為饌具之饌,畢說非,詳後。
豈女為之與?意鮑為之與?』
王引之云:「意與抑同。論語學而篇『求之與,抑與之與』?漢石經『抑』作『意』」。
觀辜曰:『鮑幼弱在荷繈之中,
畢云:「荷與何同。漢書注『李奇云:繈,絡也,以繒布為之,絡負小兒。師古曰:即今之小兒繃也,居丈反』」。詒讓案:「繈」,吳鈔本作「襁」,襁正字,繈借字。說文衣部云「襁,負兒衣也」。論語子路篇「襁負其子而至矣」,集解「包咸云:負者以器曰襁」。呂氏春秋明理篇云「道多褓襁」,高注云「褓,小兒被也。襁,褸格上繩也」。孫奭孟子音義引博物志云「襁褓,織縷為之,廣八寸,長一尺二寸,以負小兒於背上」。史記魯世家云「成王少在強葆之中」。
鮑何與識焉。
盧云「此云在荷繈之中,則非春秋時宋文公也」。案:宋世家無兩文公,且不當名謚并同。此蓋墨子傳聞之誤,不得謂宋別有文公鮑也,盧說非。
官臣觀辜特為之』。
左襄十八年傳「中行獻子禱于河,偁官臣偃」,杜注云「守官之臣」。
祩子舉揖而槁之,
「揖」,疑亦當為「杸」。蘇校改「楫」,亦通。俞校改「杖」,未塙。論衡祀義篇云「厲鬼舉檝而掊之,斃於壇下」。此「槁」疑當讀為「毃」,同聲假借字。左定二年傳云「奪之杖以敲之」,釋文云「敲,苦孝反,又苦學反。說文作毃,云擊頭也。字林同。又一曰擊聲也,口交反,又口卓反,訓從敲,云橫擿也」。案:今本說文攴部,「擿」作「撾」。畢云:「槁同敲」。
殪之壇上。當是時,
畢云:「舊脫此字,一本有。」
宋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
畢云:「舊脫『者』字,一本有」。詒讓案:道藏本、吳鈔本並有。
著在宋之春秋。諸侯傳而語之曰:『諸不敬慎祭祀者,鬼神之誅,至若此其憯遫也!』
道藏本、吳鈔本無「也」字。
以若書之說觀之,鬼神之有,豈可疑哉?非惟若書之說為然也。
「惟」吳鈔本作「唯」。
昔者,齊莊君之臣
畢云:「『君』,事類賦引作『公』,舊脫『臣』字,據太平御覽、事類賦增」。
有所謂王里國、
畢云:「太平御覽、事類賦引作『王國卑』,下同,疑此非」。
中里徼者,
畢云:「太平御覽、事類賦,引作『檄』,下同」。
此二子者,訟三年而獄不斷。
公羊宣元年,何注云:「古者疑獄三年而後斷」。
齊君由謙殺之恐不辜,猶謙釋之。
畢云:「由與猶同,故兩作」。王云:「由、猶皆欲也,謙與兼同,言欲兼殺之,兼釋之也。大雅文王有聲篇『匪棘其欲』。禮器作『匪革其猶』。周官小行人『其悖逆暴亂作慝猶犯令者』,大戴記朝事篇,『猶』作『欲』。是『猶』即『欲』也。猶、由古字亦通」。蘇說同。
恐失有罪,乃使之人共一羊,
畢云:「太平御覽、事類賦引『之』作『二』」。
盟齊之神社,
畢云:「事類賦無『神』字」。詒讓案:周禮司盟云「有獄訟者,則使之盟詛,凡盟詛各以其地域之眾庶,共其牲而致焉」,鄭注云「使其邑閭出牲而來盟」。此所云,與禮合。
二子許諾。
畢云:「太平御覽、事類賦,引作『二子相從』」。
於是泏洫
畢云:「說文云『泏,水貌,讀若窟』。洫,未詳,疑皿字,言以水渫皿」。洪云:「『泏洫』,當是『涖盟』之訛」。案:「泏皿」殊不辭,洪謂「泏盟」之訛,於字形亦遠。竊謂此當作「〈氵臿〉血」。「〈氵臿〉」「歃」聲同,唐人書「臿」字或作「()」,與「出」形近,故訛。「血」,又涉「泏」字而誤加水也。
〈扌惡〉羊而漉其血,
畢云:「太平御覽、事類賦,引已上八字作『以羊血灑社』,則『漉』當為『灑』字之誤。『〈扌惡〉』,字書無此字」。盧云:「玉篇有『掗』字,云磊搖也,烏可、烏寡、力可三切」。王引之云:「『
〈扌惡〉
』,即『〈亞刂〉』字也。廣雅曰『〈亞刂〉,刑刻剄也」。吳語『自〈亞刂〉於客前』,賈逵曰『〈亞刂〉,剄也』。作『〈亞刂〉』者,或字耳。此文本作『〈扌惡〉羊出血而灑其血』,謂剄羊出血而灑其血於社也。太平御覽獸部十三引,作『以羊血灑社』者,省文耳。今本『出血』作『泏血』,涉下文『灑』字而誤加氵,又誤在『〈扌惡〉羊』之上,則義不可通」。案:王以「泏洫」為「出血」,未塙,而讀「〈扌惡〉」為「〈亞刂〉」,則是也。洪說同。
讀王里國之辭既已終矣,
畢云:「四字,事類賦作『已盡』二字」。
讀中里徼之辭未半也,
畢云:「太平御覽、事類賦引,『也』作『祭』」。
羊起而觸之,
畢云「事類賦引,作『觸中里檄』。」
折其腳,祧神之
此有脫誤,畢云:「疑當云『跳神之社』」。案:羊跳安能敲人使殪,畢說不合事情。
而槁之,殪之盟所。當是時,齊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
畢云:「太平御覽引云『齊人以為有神驗』。事類賦引云『齊人以為有神』。疑以意改」。
著在齊之春秋。諸侯傳而語之曰:『請品先不以其請者,
畢云:「『品』,當為『盟』,下『請』當為『情』。」王引之云:「畢謂『品』當作『盟』是也。上『請』字當為『諸』,『先』當為『共』,隸書『先』字或作『()』,與『共』相似而誤。『共』字當在『盟』字上。共盟,見上文。諸,猶今人言諸凡也。言凡共盟而不以其情者,必受鬼神之誅也。上文曰『諸不敬慎祭祀者,鬼神之誅,至若此其憯遫也』,是其證。今本『諸』,訛作『請』,『共』訛作『先』,『盟』訛作『品』,又升『品』字於『先』字上,則義不可通。下『請』字即『情』字也,墨子書通以『請』為『情』,不煩改字。」俞云:「『先』字之義尚不可曉。王氏改為『共』字,而移在『盟』字之上,似亦未安。『先』,疑『矢』字之誤。矢、誓古通用。盟矢,即盟誓也。『矢』字隸書或作『()』,見孔宙碑,『先』字隸書或作『()』,見北海相景君碑,兩形相似而誤。」案:俞說是也。
鬼神之誅,至若此其憯遫也。』以若書之說觀之,鬼神之有,豈可疑哉?」是故子墨子言曰:「雖有深谿博林,幽澗毋人之所,
王云:「深谿博林,幽澗毋人,即天志上篇所謂林谷幽閒無人也。『幽〈氵閒〉』,亦『幽閒』之誤。幽閒毋人,正指深谿博林言之,若作『幽〈氵閒〉』,則與深谿相複」。
施行不可以不董,
顧云:「爾雅『董,正也。』」蘇云:「『董』疑『謹』字之訛」。俞云:「『董』字無義,疑『堇』字之誤。『堇』借為『謹』,言不可以不謹也。管子五行篇『修暨水土,以待乎天堇』,尹知章注曰『堇,誠也』。訓堇為誠,即讀堇為謹也。說文『堇,古文作()』,形與『董』相似,故誤」。案:俞說是也。禮記內則「塗之以謹塗」,玉篇引作「堇涂」,亦「謹」「堇」通用之證。
見有鬼神視之」。
今執無鬼者曰:「夫眾人耳目之請,
畢云:「當為『情』,下同。」案:「請」即「情」之假借,不必改字。非命中篇作「情」。
豈足以斷疑哉?柰何其欲為高君子於天下,
「高君子」無義。「高」,疑當作「尚」,下又脫「士」字,尚士,即上士也。下文云「則非所以為君子之道也」,又云「此非所以為上士之道也」,即遙冢此文。
而有復信眾之耳目之請哉?」
有,讀為又。「眾之」,疑當同上文作「眾人」,下同。
子墨子曰:
畢云:「舊脫『墨子』二字,以意增。」
若以眾之耳目之請,以為不足信也,不以斷疑。不識若昔者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足以為法乎?故於此乎,自中人以上皆曰:若昔者三代聖王,足以為法矣。若苟昔者三代聖王足以為法,然則姑嘗上觀聖王之事。昔者,武王之攻殷誅紂也,使諸侯分其祭曰:『使親者受內祀,
謂武王克殷分命諸侯,使主殷祀也。非攻下篇云「王既已克殷,成帝之來,分主諸神,祀紂先王」,是也。受內祀,謂同姓之國,得立祖王廟也。郊特牲孔疏引五經異義云「古春秋左氏說,天子之子,以上德為諸侯者,得祖所自出。魯以周公之故,立文王廟。左傳:宋祖帝乙,鄭祖厲王,猶上祖也」。
疏者受外祀。」
此謂異姓之國祭山川四望之屬。祭統說周錫魯重祭,云「外祭則郊祀是也,內祭則大嘗禘是也。彼大祀,非凡諸侯所得祀,蓋不在所受之列。
故武王必以鬼神為有,是故攻殷伐紂,使諸侯分其祭。若鬼神無有,則武王何祭分哉?
「祭」,吳鈔本作「祀」。
非惟武王之事為然也,故聖王
「故」,當為「古」,下文「古聖王」「古者聖王」文屢見,可證。
其賞也必於祖,其僇也必於社。
詳後。
賞於祖者何也?告分之均也;僇於社者何也?告聽之中也。
江聲云:「分之均,謂頒賞平均;聽之中,謂斷皋允當也」。
非惟若書之說為然也,且惟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聖王,其始建國營都日,必擇國之正壇,置以為宗廟;
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呂氏春秋慎勢篇云「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劉逢祿云:「壇場,祭壇場也。置,措也」。
必擇木之脩茂者,
「脩」,吳鈔本作「修」。
立以為菆位;
畢云:「菆,蕝字假音。說文云『蕝,朝會束茅表位曰蕝,春秋國語曰:茅蕝表坐』。韋昭曰『蕝,謂束茅而立之,所以縮酒』」。劉云:「菆位,社也」。王云:「畢說非也。菆與叢同,『位』當為『社』字之誤也。隸書『社』字,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作『()』,史晨祠孔廟奏銘作『()』,因訛而為『位』。急就篇『祠祀社稷叢臘奉』,『叢』,一本作『菆』。顏師古曰『叢,謂草木岑蔚之所,因立神祠』,即此所謂『擇木之脩茂者,立以為菆社』也。秦策『恒思有神叢』,高注曰『神祠叢樹也』。莊子人閒世篇曰『見櫟社樹,其大蔽牛』。呂氏春秋懷寵篇曰『問其叢社大祠,民之所不欲廢者,而復興之』。太玄『聚次四日牽羊示于叢社』。皆其證也。置以為宗廟,承上賞於祖而言;立以為菆社,承上僇於社而言。則『位』為『社』字之誤明矣。史記陳涉世家『又閒令吳廣之次近所旁叢祠中』,索隱引墨子云『建國必擇木之脩茂者以為叢位』。則所見本,『社』字已誤作『位』,而『菆』字作『叢』則不誤也。又耕柱篇曰『季孫紹、孟伯常治魯國之政,不能相信,而祝於禁社』。禁社,乃樷社之誤。樷亦與叢同」。洪云:「史記陳涉世家,索隱引墨子作『叢位』。『菆』即『叢』字,叢位謂叢社之位」。案:王說是也。六韜略地篇云「冢樹社叢勿伐」,社叢,即叢社也。
必擇國之父兄慈孝貞良者,以為祝宗;
劉云:「祝,太祝;宗,宗伯也」。
必擇六畜之勝腯肥倅,
畢讀「倅毛」為句,云「『粹』字假音作『倅』,異文也」。劉刪「勝」字,讀與畢同。顧云:「『倅』字句」。案:素問,王冰注云「勝者盛也」。淮南子時則訓云「視肥臞全粹」,高注云「粹,毛色之純也」。又齊俗訓云「犧牛粹毛,宜於廟牲」,此畢所本。依其讀,則「勝」當為衍文,但以文例校之,似顧讀為長。
毛以為犧牲;
周禮小宗伯「毛六牲」,鄭注云「毛,擇毛也」;牧人「凡陽祀,用騂牲毛之;陰祀,用黝牲毛之」,注云「毛之,取純毛也」。山海經南山經,郭注云「毛,言擇牲取其毛色也。」
珪璧琮璜,
畢云:「『琮』,舊作『璜』,本如此」。案:吳鈔本不誤。
稱財為度;必擇五穀之芳黃,以為酒醴粢盛,故酒醴粢盛,與歲上下也。
逸周書糴匡篇云「成年穀足,賓祭以盛,年饑舉祭以薄,大荒有禱無祭,祭以薄資」。即「與歲」上下之法。
故古聖王治天下也,故必先鬼神而後人者此也。
故,讀為固。
故曰官府選效,
「選」,讀為「僎」。說文人部云「僎,具也」。廣雅釋詁云「效,具也」。「效」,俗「效」字。
必先祭器祭服,畢藏於府,祝宗有司,畢立於朝,犧牲不與昔聚群。
畢云:「昔之言夕,王逸注楚詞曰『昔,夜也』。詩曰『樂酒今昔』。不聚群,言別群也」。案:此言祭牲當特繫,不與常時所畜群聚耳。周禮充人云「掌繫祭祀之牲牷,祀五帝,則繫于牢,芻之三月。享先王亦如之,凡散祭祀之牲,繫于國門,使養之」,是也。畢說非。
故古者聖王之為政若此。
古者聖王必以鬼神為,
王云:「『為』下,當有『有』字而今本脫之。『必以鬼神為有』,見上文。其下仍有脫文,不可考」。
其務鬼神厚矣,又恐後世子孫不能知也,故書之竹帛,傳遺後世子孫;
畢云:「文選注引作『以其所獲書於竹帛,傳遺後世子孫』,又一引作『以其所行』,此無四字。」
咸恐其腐蠹絕滅,
王引之云:「『咸』字文義不順,當是『或』字之誤。言或恐竹帛之腐蠹絕滅,故又琢之盤盂,鏤之金石也」。
後世子孫不得而記,故琢之盤盂,鏤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後世子孫
「有」,吳鈔本作「又」,字通。畢云「當為『猶』」,非。
不能敬莙以取羊,
畢云:「言敬威以取祥也」。孫云:「說文云『莙,讀若威』。又云『羊,祥也』。秦漢金石,多以『羊』為『祥』」。
故先王之書,聖人
王云:「此下脫二字,或當云:『聖人之言』」。
一尺之帛,一篇之書,語數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
吳鈔本「有」作「又」。王云:「『有』與『又』同」。
此其故何?則聖王務之。今執無鬼者曰:『鬼神者,固無有。』則此反聖王之務。反聖王之務,則非所以為君子之道也!」
今執無鬼者之言曰:「先王之書,慎無一尺之帛,一篇之書,
王云:「『慎無』二字義不可通,『慎無』當為『聖人』。上文曰『故先王之書,聖人一尺之帛,一篇之書』,是其證」。
語數鬼神之有,重有重之,
重下有字,亦讀為又。畢云:「『重有重』下,舊有『亦何書』三字,衍文」。
亦何書之有哉?」
吳鈔本「之有」二字倒。
子墨子曰:「周書大雅有之,
古者詩、書多互偁。吳鈔本無「大雅」二字。
大雅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大雅文王篇文,毛傳云「在上,在民上也。於,歎辭。昭,見也」。鄭箋云「文王初為西伯,有功於民,其德著見於天,故天命之以為王,使君天下也,崩謚曰文」。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毛傳云「乃新在文王也」。鄭箋云「大王聿來胥宇,而國於周,王跡起矣。而未有天命,至文王而受命。言新者,美之也」。
有周不顯,帝命不時。
毛傳云「有周,周也;不顯,顯也,顯,光也;不時,時也,時,是也」。鄭箋云「周之德不光明乎?光明矣。天命之不是乎?又是矣」。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毛傳云:「言文王升接天,下接人也」。鄭箋云「在,察也。文王能觀知天意,順其所為,從而行之」。案:依墨子說,謂文王既死,神在帝之左右,則與毛、鄭義異。
穆穆文王,令問不已』。
「問」,吳鈔本作「聞」。「穆穆」,毛詩作「亹亹」,「問」作「聞」。毛傳云「亹亹,勉也」。鄭箋云「勉勉乎不倦,文王之勤用明德也,其善聲聞日見,稱歌,無止時也」。
若鬼神無有,則文王既死,彼豈能在帝之左右哉?此吾所以知周書之鬼也。
且周書獨鬼,而商書不鬼,則未足以為法也。然則姑嘗上觀乎商書,曰:『嗚呼!古者有夏,方未有禍之時,百獸貞蟲,
淮南子墬形訓云:「萬物貞蟲,各有以生」。原道訓云「蚑蹺貞蟲」。高注「貞蟲,細腰之屬也」。又說山訓云「貞蟲之動以毒螫」,注云「貞蟲,細腰蜂蜾蠃之屬,無牝牡之合曰貞」。案:「貞」當為「征」之假字,乃動物之通稱,高說未晐,說詳非樂上篇。
允及飛鳥,
王引之云:「允,猶以也。言百獸貞蟲以及飛鳥也。以與用同義,故允可訓為用,亦可訓為以。說文曰『允從几()聲』。()、用、允一聲之轉耳」。
莫不比方。
莊子田子方篇云「日出東方而入於西極,萬物莫不比方」。案:比方,猶言順道也。易比彖傳云「比,下順從也」。樂記「樂行而民鄉方」,鄭注云「方猶道也」。
矧隹人面,
畢云:「『隹』,古惟字,舊誤作『住』」。江聲說同。王引之云:「古『惟』字但作『隹』,古鍾鼎文『惟』字作『隹』,石鼓文亦然。又夏竦古文四聲韻載道德經『惟』字作『隹』。墨子多古字,後人不識,故傳寫多誤。矧惟者語詞,康誥曰『矧惟不孝不友』,又曰『矧惟外庶子訓人』。酒誥曰『矧惟爾事,服休服采。矧惟若疇,圻父薄違,農父若保,宏父』,皆其證也。鹽鐵論未通篇曰『周公抱成王聽天下,恩塞海內,澤被四表,矧惟人面含仁保德,靡不得其所』,繇役篇曰『普天之下,惟人面之倫,莫不引領而歸其義』,後漢書章帝紀曰『訖惟人面,靡不率俾』,和帝紀曰『戒惟人面,無思不服』,並與墨子同意」。案:王說是也,顧說同。人面,言有面目而為人,非百獸貞蟲飛鳥之比也。國語越語「范蠡曰:余雖靦然而人面哉,余猶禽獸也」。
胡敢異心?山川鬼神,亦莫敢不寧。
書偽孔傳云「莫,無也」。言皆安之。蘇云:「二語見商書伊訓,餘略同」。
若能共允,
江聲云:「共,讀為恭,恭,恪也;允,誠也」。
隹天下之合,
畢云:「『隹』,舊作『住』,亦誤」。江、王說同。
下土之葆』。
葆、保字通。詩大雅崧高「南土是保」,鄭箋云「保,守也,安也」。漢書天文志,顏注引宋均云「葆,守也」。
察山川鬼神之所以莫敢不寧者,以佐謀禹也。此吾所以知商書之鬼也。
「商書」,舊本作「商周」,王、蘇據上文改,是也,今從之。
且商書獨鬼,而夏書不鬼,
「商書」,舊本作「禹書」,王、蘇據上文改,今從之。
則未足以為法也。然則姑嘗上觀乎夏書禹誓曰:
畢云:「此孔書甘誓文,文微有不同。書序云「啟與有扈戰于甘之野,作甘誓」,與此不同。而莊子人間世云『禹攻有扈』,呂氏春秋召類云『禹攻曹魏、屈驁、有扈,以行其教』,皆與此合」。詒讓案:呂氏春秋先己篇云「夏后柏啟與有扈戰於甘澤,而不勝」,是呂覽有兩說,或禹、啟皆有伐扈之事,故古書或以甘誓為禹誓與?說苑政理篇云「昔禹與有扈氏戰,三陳而不服。禹於是修教三年,而有扈氏請服」,說亦與此合。
『大戰于甘,
尚書釋文引馬融云「甘,有扈南郊地也,甘,水名,今在鄠縣西」。畢云:「其地在今陝西鄠縣」。
王乃命左右六人,下聽誓于中軍,
孔書云「乃召六鄉」。詩棫樸正義引鄭康成云「六卿者,六軍之將」。偽孔傳云「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孫星衍云:「鄭注周禮大司馬云『天子六軍,三三而居一偏』。賈誼新書云『紂將與武王戰,紂陳其卒,左臆右臆』,是天子親征,王為中軍,六卿左右之也」。
曰:「有扈氏
史記正義云「地理志:鄠縣,古扈國,有戶亭。訓纂云:『戶』『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尚書釋文云「有扈,國名,與夏同姓。馬云:姒姓之國,為無道者」。漢書地理志云「右扶風鄠縣,古扈國,夏啟所伐者也」。案:即今陝西鄠縣。
威侮五行,怠棄三正,
尚書釋文引馬融云「建子、建丑、建寅,三正也」。史記夏本紀,集解引鄭康成云「五行,四時盛德所行之政也。威侮,暴逆之。三正,天地人之正道」。偽孔傳云「五行之德,王者相承所取法,有扈與夏同姓,恃親而不恭,是則威虐侮慢五行,怠惰棄廢天地人之正道,言亂常」。王引之謂書及此「威」字,並當為「滅」之誤。滅者,蔑之假借字。亦通。
天用〈巢刀〉絕其命。」
偽孔傳云「〈巢刀〉,截也」。截絕,謂滅之。畢云:「〈巢刀〉字同劋」。詒讓案:「〈巢刀〉」當從刀,舊本從力,誤。唐石經尚書亦訛「勦」。說文刀部云「劋,絕也」,引書作「劋」。水部「()」字,注引作「〈巢刀〉」。
有曰:
有,讀亦為又。
「日中。今予與有扈氏爭一日之命。且爾卿大夫庶人,予非爾田野葆士之欲也,
孔書無此三十二字。孫云:「墨子所見古文書,與今本異,或脫簡,或孔子所刪也。葆,同保。鄭注月令云『小城曰保,俗作堡』。言不貪其土地人民」。俞云:「『葆士』無義,『士』疑『玉』字之誤,『葆士』即『寶玉』也。史記周本紀『展九鼎葆玉』,徐廣曰『葆,一作寶』,即其例也」。案:俞說近是。
予共行天之罰也。
「共」,吳鈔本作「恭」。孔書云「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偽孔傳云「恭,奉也」。史記夏本紀「恭」亦作「共」,與此同。呂氏春秋先己篇,高注引書作「龔」。孫云:「『恭』當作『龔』。說文『龏,愨也』。言謹行天罰」。
左不共于左,右不共于右,
史記集解引鄭康成云「左,車左,右,車右」。「共」,孔書並作「攻」,又首句下,多「汝不恭命」四字。史記夏本紀亦無。孔傳云「左,車左,左方主射。攻,治也,治其職。右,車右,勇力之士執戈矛以退敵」。
若不共命,
孔書亦作「汝不恭命」。考工記鄭注云「若,猶女也」。段玉裁云:「墨子作『共』,其義蓋亦訓供奉。如粊誓『無敢不共』也」。
御非爾馬之政,若不共命」』。
孔書作「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傳云「御以正馬為政,三者有失,皆不奉我命」。史記夏本紀「正」亦作「政」。
是以賞于祖而僇于社。
「于」,舊本並作「於」,今據吳鈔本改,下二句同。
賞于祖者何也?言分命之均也。僇于社者何也?
孔書作「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僇」「戮」字通。史記夏本紀亦作「僇」。孔傳云「天子親征,必載遷廟之祖主行。有功則賞祖主前,示不專。又載社主,謂之社。事不用命奔北者,則戮之於社主前。社主陰,陰主殺。親祖嚴社之義」。
言聽獄之事也。
王云:「『事』者,『中』之壞字也。中者,平也,與均字對文。上文曰『僇於社者何也?言聽之中也』,是其證」。詒讓案:「事」疑當為「衷」,篆文二字形近,中、衷通。
故古聖王必以鬼神為賞賢而罰暴,是故賞必於祖而僇必於社。此吾所以知夏書之鬼也。故尚者夏書,
「尚者」,舊本作「尚書」。王云:「尚書夏書,文不成義。尚與上同。『書』當為『者』。言上者則夏書,其次則商周之書也。此涉上下文『書』字而誤」。案:王說是也,今據正。
其次商周之書,語數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
有,亦讀為又。
此其故何也?則聖王務之。以若書之說觀之,則鬼神之有,豈可疑哉?於古曰:
疑有脫字。
『吉日丁卯,
周以子卯為忌日,疑此「卯」當為「()」,二字形近而誤。漢書翼奉傳云「東方之情怒也,怒行陰賊,亥卯主之,是以王者惡子卯也。西方之情喜也,喜行寬大,己酉主之,是以王者吉午酉也」,是吉()之義。
周代祝社方,
方,謂秋祭四方地示后土、句芒等也。詩小雅甫田云「以社以方」,毛傳云「方,迎四方氣於郊也」,鄭箋云「秋祭社與四方,為五穀成熟報其功也」。此「周代祝社方」,疑當為「用代祀社方」,「周」「用」,「祀」「祝」,並形近而誤。
歲於社者考,
「歲」上疑有脫文。「於」,吳鈔本作「于」,又無「者」字。案:「社者」,當為「祖若」。「歲於祖若考」,言薦歲事於祖及考也。少牢饋食禮云「用薦歲事于皇祖伯某」。
以延年壽』。若無鬼神,彼豈有所延年壽哉!」
是故子墨子曰:「嘗若鬼神之能賞賢如罰暴也。
「嘗若」,當作「當若」,此書文例多如是,詳尚同中篇。「如」,吳鈔本作「而」。畢云:「如與而音義同,故字書而即須也,需亦從而聲」。
蓋本施之國家,施之萬民,實所以治國家利萬民之道也。
吳鈔本「治」「利」二字互易。
若以為不然,
王云:「此五字隔斷上下文義蓋涉下文『若以為不然』而衍」。
是以吏治官府之不絜廉,
「絜」,舊本作「潔」,今據吳鈔本改,下並同。
男女之為無別者,鬼神見之;民之為淫暴寇亂盜賊,以兵刃毒藥水火,退無罪人乎道路,
「退」,亦當為「迓」,下同,說詳前。
奪人車馬衣裘以自利者,有鬼神見之。
畢云:「『見』,舊作『現』,非」。詒讓案:吳鈔本作「見」,不誤。
是以吏治官府,不敢不絜廉,見善不敢不賞,見暴不敢不罪。民之為淫暴寇亂盜賊,以兵刃毒藥水火,退無罪人乎道路,奪車馬衣裘以自利者,由此止。是以莫放幽閒,擬乎鬼神之明顯,明有一人畏上誅罰,
戴云:「『是以莫放幽閒』至『畏上誅罰』二十一字,疑即上下文之誤而衍者,當刪去」。案:戴說是也。上文云「民之為淫暴寇亂盜賊,以兵刃毒藥水火,退無罪人乎道路率徑,奪人車馬衣裘以自利者並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亂」,與此文略同。「由此止」與「由此始」,「天下治」與「天下亂」,文正相對,中不當間以此二十一字,明矣。
是以天下治。
故鬼神之明,不可為幽閒廣澤,
畢云:「『閒』,當為『〈氵閒〉』」。案:「閒」字不誤,詳上文及天志上篇。
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罰,不可為富貴眾強,
「為」,畢本作「恃」,云「舊脫此字,一本有」。王云:「『不可』下一字,乃『為』字,非『恃』字也。下文曰『此吾所謂鬼神之罰,不可為富貴眾強、勇力強武、堅甲利兵者,此也』,文凡兩見,是其明證矣。上文曰『鬼神之明,不可為幽閒廣澤、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見之』,與此文同一例。不可為富貴眾強云云,猶孔子言仁不可為眾也。其一本作『不可恃』,『恃』字乃後人以意補之,與上下文不合」。案:王說是也,今據補。
勇力強武,堅甲利兵,鬼神之罰必勝之。若以為不然,昔者夏王桀,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上詬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萬民,
王云:「『殃傲』二字,義不相屬,是『殃殺』之誤,下文『殷王紂殃傲天下之萬民』同」。案:王說是也,此書「殺」字多訛為「傲」,詳尚賢中篇。
祥上帝伐元山帝行,
「伐」,吳鈔本作「代」。「山帝」,疑亦當為「上帝」。畢云:「此句未詳」。
故於此乎,天乃使湯至明罰焉。
畢云:「『至』同『致』」。
湯以車九兩,
周禮夏官敘官云「二十五人為兩」。古者兵車一兩,卒二十五人,九兩止二百二十五人,於數太少,殆非也。此九兩,疑當作九十兩。呂氏春秋云「良車七十乘」,數略相近。
鳥陳鴈行,
六韜鳥雲澤兵篇有鳥雲之陳,云「所謂鳥雲者,鳥散而雲合,變化無窮者也」。
湯乘大贊,
畢云:「疑『輦』字」。俞云:「畢非也。湯乘大贊,即書序所謂升自陑者。枚傳云『湯升道從陑,出其不意』,是也。呂氏春秋簡選篇亦云『登自鳴條』。蓋湯之伐桀,必由間道從高而下,故書序言升,呂覽言登,墨子言乘,乘即升也、登也。詩七月篇,毛傳曰『乘,升也』。襄二十三年左傳,杜注曰『乘,登也』。升陑登鳴條,皆以地言,則乘大贊,亦必以地言,但不能知其所在耳」。
犯遂下眾,人之〈虫高〉遂,
畢云「疑有誤字」。詒讓案:疑當作「犯逐夏眾,入之郊遂」。「逐」「遂」形誤,「夏」「下」,「郊」「〈虫高〉」,聲誤。
王乎禽推哆大戲。
畢云:「『乎禽』,當為『手禽』。或云乎同呼。呂氏春秋簡選云『殷湯以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戰於郕,遂禽移大犧』。高誘云『桀多力,能推大犧,因以為號,而禽克之』。案移,即推移,此書所染云『夏桀染于干辛、推哆』,古今人表作『雅侈』,此下又云『推哆大戲,生列兕虎,指畫殺人』。則推哆大戲是人名無疑。『哆』『移』『侈』,『戲』『犧』,皆音相近也。高誘注呂氏春秋誤」。詒讓案:淮南子主術訓云「桀之力能推移大犧」。高蓋本彼而誤。
故昔夏王桀,
「昔」下,當有「者」字。
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
畢云:「舊脫『力』字、『人』字,據太平御覽增」。
推哆大戲,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云:「推侈大戲足走千里,手裂兕虎」。
生列兕虎,
「生列」,舊本作「主別」。畢云:「『主別』,太平御覽引作『生捕』」。王云:「主別兕虎,本作『生列兕虎』。『列』,即今『裂』字也。說文『列,分解也』,『裂,繒餘也』,義各不同。艮九三『列其夤』,大戴記曾子天圓篇『割列禳瘞』,管子五輔篇『博帶黎大袂列』,皆是古分列字,今分列字皆作『裂』,而『列』但為『行列』字矣。鈔本太平御覽皇王部七,引墨子作『生裂兕虎』,故知今本『主別』為『生列』之訛。刻本作『生捕』者,淺人以意改之耳」。案:王說是也,今據正。
指畫殺人,人民之眾兆億,侯盈厥澤陵,
詩周頌下武,毛傳云「侯,維也」。
然不能以此圉鬼神之誅。
圉、禦字通。詩大雅桑柔篇「孔棘我圉」,鄭箋云「圉,當作禦」。
此吾所謂鬼神之罰,不可為富貴眾強、勇力強武、堅甲利兵者,此也。
且不惟此為然。昔者殷王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上詬天侮鬼,
畢云:「『詬』,太平御覽引作『訶』。『鬼』下,御覽引有『神』字」。
下殃傲天下之萬民,
「傲」,亦當依王校作「殺」。
播棄黎老,
偽古文書泰誓云「播棄梨老」,孔傳云「鮐背之()稱犁。布棄,不禮敬」。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引古本書,「犁」作「黎」,與此同。孔疏云「孫炎曰:(),面凍梨色,似浮垢也。然則老人面色似梨,故稱梨老。傳以『播』為『布』,布者,遍也。言遍棄之不禮敬也」。方言云「梨,老也,燕代之北鄙曰梨」。國語吳語云「今王播棄黎老」,韋注云「鮐背之()稱黎老」。王引之云:「黎老者,耆老也。古字『黎』與『耆』近,尚書西伯戡黎,釋文、大傳『黎』作『耆』,是其例也」。
賊誅孩子,
「誅」,吳鈔本作「殺」。說文口部云:「咳,小兒笑也」。古文作「孩」。書微子云「我舊云刻子」,論衡本性篇引「刻子」亦作「孩子」。此謂紂誅殺小兒也。
楚毒無罪,
王云:「『楚毒』,本作『焚炙』。此因『焚』誤為『楚』,則『楚炙』二字義不可通,後人不得其解,遂以意改為『楚毒』耳。焚炙,即所謂炮烙之刑也。焚炙、刳剔,皆實有其可指之刑,若改作『楚毒』,則不知為何刑矣。北堂書鈔政術部十五出『焚炙無罪』四字,注曰『墨子云殷紂』。則墨子之本作『焚炙無罪』甚明。偽古文泰誓『焚炙忠良,刳剔孕婦』,即用墨子而小變其文」。案:王說是也。泰誓偽孔傳云「忠良無罪焚炙之」,孔疏云:「焚炙俱燒也,殷本紀『炮格之刑』,是紂焚炙之事也」。
刳剔孕婦,
偽古文書泰誓同,孔傳云「懷子之婦,刳剔視之」,孔疏云「刳剔,謂割剝也」。說文云「刳,刲也」。今人去肉至骨,謂之剔去,是則亦刲之義也。皇甫謐帝王世紀云「紂剖比干妻,以視其胎」,即引此為刳剔孕婦也。
庶舊鰥寡,號咷無告也。
楚辭離世,王注云「號咷,讙呼也」。太玄經,范注云「號咷,憂聲也」。
故於此乎,天乃使武王至明罰焉。武王以擇車百兩,
擇車,猶呂氏春秋云簡車選車。說文手部云「擇,柬選也」。
虎賁之卒四百人,
逸周書克殷篇云「周車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孔注云「戎車三百五十乘,則士卒三萬一千五百人,有虎賁三千五百人也」。書敘云「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受戰于牧野」。孟子盡心篇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史記周本紀云「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風俗通義三王篇引尚書「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八百人,禽紂于牧之野」。呂氏春秋簡選篇云「武王虎賁三千人,簡車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於牧野,而紂為禽」。貴因篇作「選車三百,虎賁三千」。案:諸書所言,數並差異,未知孰是。
先庶國節窺戎,
畢云:「未詳」。洪云「史記周本紀『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集解馬融曰『諸受符節有司也』。庶節,即諸節,窺戎即觀兵,此當本於尚書泰誓篇」。
與殷人戰乎牧之野,王乎禽費中、
「乎」,亦當為「手」。史記殷本紀「紂用費中為政」,正義云「費姓仲名也」。畢云:「中讀如仲」。
惡來,
見所染篇。
眾畔百走。
「畔」,吳鈔本作「叛」。王引之云:「『百』字義不可通,『百走』,蓋『皆走』之誤」。蘇云:「『百』字誤,當作『而』」。案:王說近是。
武王逐奔入宮,
畢云:「『逐』,太平御覽引作『遂』」。
萬年梓株
未詳。
折紂而繫之赤環,
畢云:「太平御覽引作『折紂而出』,『環』作『轘』,是。言繫之朱輪」。案:此無攷。荀子解蔽篇云「紂縣於赤旆」,正論篇云「縣之赤旂」,並與此異,畢說未塙。
載之白旗,
逸周書克殷篇云「商辛奔內,登于鹿臺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武王入適王所,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鉞,折縣諸太白」,孔注云「折絕其首」。
以為天下諸侯僇。故昔者殷王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有勇力之人費中、
畢云:「太平御覽引作『仲』」。
惡來、崇侯虎
見所染篇。
指寡殺人,
上說推哆大戲作「指畫」。畢云:「『寡』、『畫』字假音。太平御覽引作『畫』」。
人民之眾兆億,侯盈厥澤陵,然不能以此圉鬼神之誅。此吾所謂鬼神之罰,不可為富貴眾強、勇力強武、堅甲利兵者,此也。且禽艾之道之曰:『
翟灝云:「逸周書世俘解有禽艾侯之語,當即此禽艾」。
得璣無小,
畢云:「此即『{幾鬼}祥』字」。蘇云:「禽艾,蓋逸書篇名。呂覽報更篇云『此書之所謂德幾無小者也』。德璣與德幾,古字通用」。案:蘇說是也。說苑復恩篇云「此書之所謂德無小者也」,疑即本此。今書偽古文尹訓亦云「惟德罔小」。畢說非是。
滅宗無大』。則此言鬼神之所賞,無小必賞之;鬼神之所罰,無大必罰之」。
今執無鬼者曰:「意不忠親之利,而害為孝子乎?」
蘇云「『忠』,當作『中』,非攻篇言『上中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意與此同」。
子墨子曰:「古之今之為鬼,
疑當作「古今之為鬼」,此衍一「之」字。
非他也,有天鬼,
疑當有「神」字。周禮大宗伯「天神、地示、人鬼」。此則天神地示總曰鬼神,散文得通也。
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為鬼者。今有子先其父死,弟先其兄死者矣,意雖使然,
畢本「使」作「死」,云:「一本作『使』」。案:道藏本、吳鈔本並作「使」,今從之。
然而天下之陳物
謂陳說事故。文選古詩李注云「陳,猶說也」。
曰『先生者先死』,若是,則先死者非父則母,非兄而姒也。
爾雅釋親云「女子同出,謂先生為姒,後生為娣,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娣婦謂長婦為姒婦」。王引之云:「而,猶則也」。
今絜為酒醴粢盛,
「絜」,道藏本作「潔」,即「絜」之俗。
以敬慎祭祀,若使鬼神請有,
「請」,畢本改「誠」,云:「舊作『請』,一本如此,下依改」。案:道藏本、吳鈔本並作「請」,此篇多以「請」為「誠」,詳前。
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飲食之也,豈非厚利哉?若使鬼神請亡,
「請」,畢本作「誠」,道藏本、吳鈔本作「請」,今據改。亡、無通。
是乃費其所為酒醴粢盛之財耳。自夫費之,非特注之汙壑而棄之也,
「自」,當為「且」。舊本無「非」字。畢云:「一本作『非直注之』特與直音近,故『特』亦作『犆』」。蘇云:「『特』字上,當有『非』字」。俞云:「一本作『非直注之』,是也。直、特固得通用,而『非』字則必當有。墨子蓋謂非空棄之而已,且可以合驩聚眾也。今脫『非』字,則義不可通。下文正作『非直注之汙壑而棄之也』,當據補」。案:蘇、俞校是也,今據補。
內者宗族,外者鄉里,皆得如具飲食之。
此謂祭祀,與兄弟賓客為獻酬。又詩小雅湛露,孔疏引尚書大傳云「燕私者,祭已,而與族人飲」,亦是也。國語楚語云「日月會于龍〈豕尨〉,家于是乎嘗祀,百姓夫婦,擇其令辰,以昭祀其先祖。於是乎合(一)其州鄉朋友婚姻,比爾兄弟親戚」,是祭祀并燕州鄉朋友等,即所云宗族鄉里也。
雖使鬼神請亡,
「請」,畢本作「誠」,今依道藏本、吳鈔本改。
此猶可以合驩聚眾,
「驩」,吳鈔本作「歡」,下同。
取親於鄉里。」今執無鬼者言曰:「鬼神者固請無有,
「請」,畢本作「誠」,今依道藏本、吳鈔本改。
是以不共其酒醴粢盛犧牲之財。吾非乃今愛其酒醴粢盛犧牲之財乎?
吳鈔本脫「非」字,又「今」在「乃」上,以文義校之,疑當在「吾」上,「今吾」語前後屢見。
其所得者臣將何哉?」
「臣」字誤,畢云:「一本無此字。」
此上逆聖王之書,內逆民人孝子之行,而為上士於天下,此非所以為上士之道也。
舊本脫「之」字「也」字。王云:「上文曰『則非所以為君子之道也』,與此文同一例,今據補」。
是故子墨子曰:「今吾為祭祀也,非直注之汙壑而棄之也,上以交鬼之福,
蘇云:「『鬼』下,當有『神』字」。
下以合驩聚眾,取親乎鄉里。若神有,
畢云:「『若神』,當云『若鬼神』」。詒讓案:以上文校之,疑當云「若鬼神誠有」。
則是得吾父母弟兄而食之也。
俞云:「『弟兄』,當作『兄姒』,義見上文」。
則此豈非天下利事也哉!」
(一)原作「令」,據國語楚語改。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鬼神之有也,將不可不尊明也,
尊明,謂尊事而明著之,以示人也,即明鬼之義。
聖王之道也」。
非樂上第三十二
荀子富國篇,楊注云「墨子言樂無益於人,故作非樂篇」。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
俞云:「『仁之事者』,當作『仁人之所以為事者』,見兼愛中篇。」詒讓案:疑當云「仁者之事」,下文云「仁者之為天下度也」,可證。
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樂者,非以大鍾、鳴鼓、琴瑟、竽笙之聲,
爾雅釋樂云「大鍾謂之鏞」。說文金部云「鑮,大鍾,淳于之屬。」
以為不樂也;非以刻鏤華文章之色,
畢云「一本無『華』字」。
以為不美也;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為不甘也;
「犓」,吳鈔本作「芻」。說文火部云「煎,熬也。」方言云「煎,火乾也。凡有汁而乾,謂之煎」。
非以高臺厚榭邃野之居,以為不安也。
王引之云:「野,即宇字也,古讀野如宇,故與宇通。周禮職方氏『其澤藪曰大野』,釋文『野,劉音與』,與、宇古同音。楚辭招魂『高堂邃宇』,王注曰『邃,深也;宇,屋也』,鹽鐵論取下篇曰『高堂邃宇,廣廈洞房』,易林恒之剝曰『深堂邃宇,君安其所』,皆其證。若郊野之野,則不得言邃,且上與高臺厚榭不倫,下與之居二字義不相屬矣。」
雖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樂也,然上考之不中聖王之事,下度之不中萬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今王公大人,雖無造為樂器,
王云:「雖與唯同。無,語詞也,說見尚賢中篇。」
以為事乎國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為之也,
「折」,舊本訛「拆」,今據道藏本、吳鈔本及王校正。「坦」,畢本改作「垣」,云「舊作『坦』,以意改」。俞云:「畢改『坦』為『垣』,是也。『壤』,疑『壞』字之誤。掊者,說文手部云『杷也』,今鹽官入水取鹽為掊。拆者,說文广部云『〈广干〉,卻屋也。』一切經音義引說文作『卸屋也』,隸變作『斥』,俗又加『手』耳。行潦之水而掊取之,毀壤之垣而拆卸之,不足為損益。若王公大人造為樂器,豈直如此哉,故曰非直掊潦水、拆壞垣而為之也。」案:畢、俞說並非也。此「折」當讀為「擿」,耕柱篇云「夏后開使飛廉折金於山川」,此義與彼正同,說詳彼注。壤,謂土壤,坦讀為壇,聲近假借字。韓詩外傳「閔子曰:出見羽蓋龍旂旃裘相隨,視之如壇土矣」,莊子則陽篇:「觀乎大山,木石同壇」,與此書義並同。壤坦,猶言壇土也。墨子意謂王公大人作樂器,非掊取之於水,擿取之於地所能得,故下文即言將必厚措斂乎萬民以為鍾鼓等也。諸說並未得其恉。
將必厚措斂乎萬民,
王云:「措字以昔為聲,措斂與籍斂同。」案:王說是也。籍斂,見節用上篇。
以為大鍾、鳴鼓、琴瑟、竽笙之聲。古者聖王亦嘗厚措斂乎萬民,以為舟車,既以成矣,
「以」,王校作「已」。
曰:『吾將惡許用之?
畢云:「惡許,猶言何許。」王引之云:「言吾將何所用之也。文選謝朓在郡臥病詩,李注曰『許,猶所也,許、所聲近而義同』。說文『所,伐木聲也。詩曰:伐木所所』,今詩作『許許』。」洪說同。
曰:舟用之水,車用之陸,君子息其足焉,小人休其肩背焉。』
「休」,吳鈔本作「息」,言小人休息其負荷之勞也。
故萬民出財齎而予之,
「予」,吳鈔本作「與」。周禮掌皮云「歲終則會其財齎」,鄭注云「財,斂財本數及餘見者。齎,所給予人以物曰齎。鄭司農云:齎或為資。」又槁人云「掌受財于職金以齎其工」,注云「齎,給市財用之直。」此謂萬民出財齎,以給為舟車之費也。
不敢以為慼恨者,何也?以其反中民之利也。然則樂器反中民之利亦若此,即我弗敢非也。然則當用樂器譬之若聖王之為舟車也,即我弗敢非也。
「譬」,吳鈔本作「辟」。王云:「此文兩言『然則』,兩言『即我弗敢非也』,皆上下相應。舊本『譬之』以下十六字,誤入上文『竽笙之聲』之下,今移置於此。」
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鍾、
王引之云:「即與則同,當與儻同」詒讓案:當、嘗字通,嘗試也,詳天志下篇,下同。文選東京賦,李注云「撞,擊也。」巨、大義同。
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
畢云:「文選注引,作『吹笙竽』。」
而揚干戚,
小爾雅廣言云「揚,舉也。」
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乎?
荀子勸學篇,楊注云「安,語助。」王引之經傳釋詞,「得」下補「而具(一)」二字,云:「安,猶於是也,言衣食之財,將於是可得而具也。」
即我以為未必然也。
(一)原誤作「其」,據王引之經傳釋詞改。
意舍此。
王云:「此下有脫文,不可考。」俞云:「此三字乃承上文而作,轉語也。『意』,通作『抑』,論語學而篇『抑與之與』,漢石經『抑』作『意』,是其證也。抑舍此者,言姑舍此弗論,而更論它事也。上文言樂之無益於飢者、寒者、勞者,下文言樂之無益於大國攻小國、大家伐小家,而以此三字作轉語。王謂此下有脫文,非也。」
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強劫弱,眾暴寡,詐欺愚,貴傲賤,寇亂盜賊並興,不可禁止也。然即當為之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天下之亂也,將安可得而治與?即我未必然也。」
俞云:「『我』下,脫『以為』二字,當據上文補。」
是故子墨子曰:「姑嘗厚措斂乎萬民,以為大鍾、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無補也。」
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今王公大人,唯毋處高臺厚榭之上而視之,
「唯」,舊本作「惟」,今據吳鈔本改。
鍾猶是延鼎也,
延鼎,蓋謂偃覆之鼎。玉藻,鄭注云「延,冕上覆也。」是延有覆義。鍾上弇下侈,與鼎相反,虛縣弗擊,則與鼎偃覆相類。又疑延當讀為璧羡之羡。周禮玉人,鄭注云「羡,猶延也。」典瑞注云「羡,不圜之貌」。延鼎,謂如鼎而橢不正圜。鳧氏,賈疏云「古鍾如今之鈴,不圜。」
弗撞擊將何樂得焉哉?其說將必撞擊之,惟勿撞擊,
勿,語詞。惟勿,猶云唯毋、唯無。蘇云:「勿,當作『毋』,書中多用毋字,蓋與『務』通。」非是。
將必不使老與遲者,
王云:「遲,讀為稚,遲字本有稚音,遲、稚又同訓為晚。廣雅『遲稚,晚也』。故稚通作遲。」
老與遲者耳目不聰明,股肱不畢強,
畢,疾也,義詳兼愛中、下兩篇。
聲不和調,明不轉朴。
畢云:「朴,疑〈目卜〉正字。玉篇云『〈目卜〉,補目切,目骨。』」俞云:「明,下文作『眉』,疑『音』字之誤。此句作『明』,則涉上文耳目不聰明而誤也。『朴』,當作『抃』,亦以形似故誤。抃者,變之假字。尚書堯典篇『於變時雍』,孔宙碑作『於卞時雍』,即其例也。上句云『聲不和調』,此云『音不轉變』,正以類相從矣。」案:俞以「朴」為「抃」,近是。明即謂目也,似不誤。
將必使當年,
王云:「當年,壯年也。當有盛壯之義。晏子外篇曰『兼壽不能殫其教,當年不能究其禮。』呂氏春秋愛類篇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女有當年而不績者。』淮南子齊俗篇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婦人當年而不織』。管子揆度篇曰『老者譙之,當壯者遣之邊戍』。當壯,即丁壯也。丁、當一聲之轉。」
因其耳目之聰明,股肱之畢強,聲之和調,眉之轉朴。
畢云:「『眉』,一本作『明』。案:明、眉字通。穆天子傳云『眉曰西王母之山』,即名也。詩『猗嗟名兮』,爾雅云『目上為名』,亦即眉也。」
使丈夫為之,廢丈夫耕稼樹藝之時,使婦人為之,廢婦人紡績織紝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為樂,
「唯」,舊本作「惟」,今據吳鈔本改。
虧奪民衣食之財,
舊本訛「時」,今從王校正。
以拊樂如此多也。」
廣雅釋詁云「拊,擊也。」書舜典「予擊石拊石」,偽孔傳云「拊亦擊也」。
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今大鍾、鳴鼓、琴瑟、竽笙之聲既已具矣,
畢云:「據上文,當有『王公』二字。」
大人鏽然奏而獨聽之,
畢云:「『鏽』字,說文、玉篇俱無。」
將何樂得焉哉?其說將必與賤人不與君子。
王云:「此本作『必將與賤人與君子』,下文『與君子聽之,與賤人聽之』,即承此文而言。今本作『不與君子』,『不』字乃後人不曉文義而妄加之。」案:此疑當作「不與賤人必與君子」,謂所與共聽者,非賤人則君子也。王校未塙。
與君子聽之,
畢云:「舊脫首三字,一本有。」
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今王公大人惟毋為樂,虧奪民之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昔者齊康公
畢云:「案史記,康公名貸,宣公子,當周安王時。」詒讓案:齊康公與田和同時,墨子容及見其事。但康公衰弱,屬於田氏,卒為所遷廢,恐未必能興樂如此之盛。竊疑其為景公之誤,惜無可校譣也。
興樂萬,
俞云:「興,猶喜也。禮記學記篇『不興其藝』,鄭注曰『興之言喜也,歆也。』尚書堯典『庶績咸熙』,史記五帝紀作『眾功皆興』。揚雄勮秦美新引作『庶績咸喜』。是興與喜一聲之轉,其義得通。興樂萬者,喜樂萬也。樂,即本篇非樂之樂,萬謂萬舞也。」蘇云:「此亦見太平御覽,『興樂萬萬人』,作『有樂工萬人』。愚謂正文當以『興樂萬』為句,而『萬人』當屬下為句。蓋萬不可以數言,當為萬舞之萬,萬人猶舞人也,興樂萬,猶興樂舞也。斯於事義為協。若以數言,則樂至萬萬人,雖傾國之力不足以供之。雖至無道之君,不聞有此,審爾,則墨子當先以為譏,而篇中尚無此意,則萬非人數曉然矣。」案:蘇說是也。周禮鄉大夫舞師並云興舞。鄭注云「興猶作也」,即此興樂萬之義。
萬人不可衣短褐,
短褐,即裋褐之借字。說文衣部云「裋,豎使布長襦」,「褐,粗衣。」方言云「襜褕,其短者謂之裋褕」,又云「複襦,江湘之閒謂之〈衤竪〉。」〈衤竪〉即裋之俗,墨子書此及魯問、公輸三篇,字並作「短」。韓非子說林上篇、賈子新書過秦下篇、戰國策宋策、史記孟嘗君傳、文選班彪王命論,並同。史記秦本紀「夫寒者利裋褐」,徐廣云「一作短,小襦也」,索隱云「蓋謂褐布豎裁,為勞役之衣,短而且狹,故謂之短褐,亦曰豎褐。」列子力命篇云:「衣則裋褐」,殷敬順釋文云「裋音豎」。許慎注淮南子云「楚人謂袍為裋,又有作短褐者,誤」。荀子大略篇云「衣則豎褐不完」,楊注云「豎褐,僮豎之褐,亦短褐也。」案:短、豎,並裋之同聲假借字。唐人說或讀短如字,或以短為字誤,或釋豎為僮豎,皆非也。
不可食糠糟,
畢云:「糠字從禾,俗寫誤從米。」蘇云:「御覽作『糟糠』。」
曰食飲不美,
蘇云:「御覽『食飲』作『飲酒』。」
面目顏色不足視也;衣服不美,身體從容醜羸,不足觀也。
畢云:「一本作『身體容貌不足觀也』,太平御覽引作『身體從容不足觀也』。」王云:「『醜羸』二字,後人所加也。楚辭九章注、廣雅釋訓曰『從容,舉動也』。古謂舉動為從容,身體從容不足觀,謂衣服不美,則身體之一舉一動皆無足觀也,後人乃加入『醜羸』二字。夫衣服不美,何致羸其身體?且身體從容不足觀,與面目顏色不足視對文,加『醜羸』二字,則與上文不對矣。鈔本北堂書鈔衣冠部三,引此作『身體從容不足觀』,無『醜羸』二字。太平御覽服章部十、飲食部七,所引並同。」
是以食必粱肉,衣必文繡,此掌不從事乎衣食之財,
畢云:「『掌』,一本作『常』。」詒讓案:掌、常字通,下同。
而掌食乎人者也。」是故子墨子曰:「今王公大人惟毋為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
「毋」,道藏本、吳鈔本並作「無」,字通。舊本「為」下脫「樂」字,今據王校補。
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今人固與禽獸麋鹿、蜚鳥、貞蟲異者也,
蜚與飛通。貞蟲,詳明鬼下篇。宋翔鳳云:「貞通征,此言蜚鳥征蟲,即三朝記所謂蜚征也。」案:宋說是也。莊子在宥篇云:「災及草木,禍及止蟲」,釋文引崔譔本,作「正蟲」,亦即「貞蟲」也。征,正字,貞、正並聲近假借字。
今之禽獸麋鹿、蜚鳥、貞蟲,因其羽毛以為衣裘,因其蹄蚤
畢云:「蹄,即蹢省文,蚤即爪假音。」
以為絝屨,
吳鈔本,絝作「蔥」。畢云:「絝,即〈韋夸〉正文。說文云『絝,脛衣也』。」
因其水草以為飲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樹藝,
「唯」,舊本作「惟」,今從吳鈔本改。唯、雖字通。蘇云:「『惟』當作『雖』。」
雌亦不紡績織紝,衣食之財固已具矣。今人與此異者也,賴其力者生,
史記高帝紀「以臣無賴」,集解「晉灼云:賴,利也。」畢云:「『生』,舊作『主』,下同,以意改。」
不賴其力者不生。君子不強聽治,即刑政亂;賤人不強從事,即財用不足。今天下之士君子,以吾言不然,然即姑嘗數天下分事,而觀樂之害。
蘇云:「即與則通用。」
王公大人蚤朝晏退,聽獄治政,
文選任彥昇天監三年策秀才文,李注引,「退」作「罷」,「聽」作「斷」。
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亶其思慮之智,
蘇云「非命篇『亶』作『殫』。」詒讓案:亶、殫聲近字通。太玄經,范望注云「亶,盡也」。
內治官府,外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倉廩府庫,此其分事也;農夫蚤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叔粟,
「叔」,舊本作「升」。王云:「『升』當為『叔』,叔與菽同。大雅生民篇『蓺之荏菽』,檀弓『啜菽飲水』,左氏春秋定元年『隕霜殺菽』,釋文並作『叔』。管子戒篇『出冬蔥與戎叔』,莊子列御寇篇『食以芻叔』,漢書昭帝紀『以叔粟當賦』,並與『菽』同。尚賢篇云『蚤出莫入,耕稼樹藝,聚菽粟』,是其證也。草書『叔』『升』二形相似。晏子諫篇『合升〈豆斗〉之微以滿倉廩』,說苑正諫篇『升〈豆斗〉』作『菽粟』。齊策『先生王斗』,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注引作『王叔』,漢書古今人表作『王升』。後漢書周章字次叔,『叔』或作『升』。文選左思魏都賦注引『張升及論(一)』,陳琳答東阿王牋注,作『張叔及論』,昭七年左傳正義作『張叔皮論』,皆以字形相似而誤。非命篇『多聚升粟』,誤與此同。」
此其分事也;婦人夙興夜寐,紡績織紝,多治麻絲葛緒綑布縿,
畢云:「『綑』,舊作『細』。」盧云:「當為綑,與捆同。非命下正作『捆縿』。鄭君注禮記云『縑也,縿讀如綃』。」王云:「『縿』當為『繰』,凡書傳中從喿之字,多變而從參,故『繰』誤為『縿』。集韻『綑,織也。』綑布繰,猶言綑布帛。說文『繰帛如紺色,或曰深繒,從糸喿聲,讀若喿。』玉篇子老切。廣雅曰『繰謂之縑』。檀弓『布幕衛也,繰幕魯也』,鄭注曰『繰,縑也』,繰讀如綃。今本檀弓亦訛作『縿』。又說文『縿,旌旗之游也,從糸縿聲』,玉篇『所銜切』,兩字判然不同。」案:王說是也。前辭過篇作「梱布絹」,「絹」即「綃」之誤。綑、梱、捆,並稛之俗,詳非命下篇。
此其分事也。今惟毋在乎王公大人說樂而聽之,即必不能蚤朝晏退,聽獄治政,是故國家亂而社稷危矣。今惟毋在乎士君子說樂而聽之,
吳鈔本,「惟毋」作「唯無」。
即必不能竭股肱之力,亶其思慮之智,內治官府,外收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倉廩府庫,是故倉廩府庫不實。今惟毋在乎農夫說樂而聽之,
「惟」,吳鈔本作「唯」,下同。
即必不能蚤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叔粟,是故叔粟不足。
多聚叔粟,「叔」舊本作「升」,今據王校正。又舊本脫「是故叔粟」四字,王據上下文補。
今惟毋在乎婦人說樂而聽之,即不必能夙興夜寐,
畢云:「舊脫『能』字,以意增。」詒讓案:依上文,當作「必不能」。
紡績織紝,
吳鈔本作「織紝紡績」。
多治麻絲葛緒綑布縿,
「綑」,舊本亦誤「細」,今依盧校正。
是故布縿不興。曰:孰為大人之聽治而廢國家之從事?曰:樂也。」
俞云:「『而廢』二字,當在『大人』之上。『國家』二字當作『賤人』,後人不達文義而誤改也。此本云『孰為而廢大人之聽治,賤人之從事?曰樂也』。言大人聽樂則廢聽治,賤人聽樂則廢從事也。上文曰『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是其證也。」
(一)原作「反論」,據文選左思魏都賦注改。
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先王之書,湯之官刑有之
左傳昭六年:「叔向曰:商有亂政,而作湯刑」。竹書紀年「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湯刑」。呂氏春秋孝行覽云:「商書曰: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高注云「商湯所制法也。」
曰:「其恒舞于宮,
畢云:「『其』,孔書云『敢有』。」詒讓案:「舞」,吳鈔本作「武」,字通。伊訓,偽孔傳云「常舞則荒淫」。
是謂巫風。
偽孔傳云「事鬼神曰巫」。畢云:「『是』,孔書作『時』。文見伊訓。」
其刑君子出絲二衛,
畢云:「此緯字假音。說文云『緯,織橫絲也』。」案:緯非絲數量之名,畢說未允。「衛」疑當為「術」,「術」與「遂」古通。月令「徑術」,鄭注讀為「遂」,是其例。西京雜記鄒長倩遺公孫弘書云「五絲為〈糹聶〉,倍〈糹聶〉為升,倍升為緎,倍緎為紀,倍紀為緵,倍緵為襚」,「遂」即「襚」也,此假借作「術」,又訛作「衛」,遂不可通耳。
小人否,
似言小人則無刑。此官刑,故嚴於君子,而寬於小人。又疑「否」當為「吝」,即「倍」之省,猶書呂刑云「其罰惟倍」。言小人之罰倍於君子也。
似二伯黃徑。」
此文有脫誤,偽古文伊訓采此,而獨遺「其刑」以下數句,蓋魏晉時傳本已不可讀,故置不取。非命下篇節引下文作大誓,疑此下文自是周書,與湯刑本不相冢,因有脫誤,遂淆掍莫辨也。蘇云「『伯黃』二字,或『伊尹』之訛」,亦非。
乃言曰:『
後數句,非命下篇別為大誓文,疑當作「大誓曰。」
嗚乎!
道藏本、吳鈔本並作「呼」。
舞佯佯,
吳鈔本作「洋洋」。畢云:「『舞』,當為『橆』,橆與謨音同。孔書作『聖謨洋洋』,元遺山續古今考亦引作『洋洋』。」顧云:「此正是『舞』字,故用之以非樂。二十五篇書何足據耶?」案:顧說是也,此猶詩魯頌閟宮云「萬舞洋洋」,毛傳云「洋洋,眾多也。」
黃言孔章,
畢云:「『黃』,孔書作『嘉』,是。」王引之云:「畢說非也。『舞佯佯,黃言孔章,上帝弗常,九有以亡』,即下文之『萬舞翼翼,章聞于天,天用弗式』也。此承上文,言耽於樂者必亡其國,故下文云『察九有之所以亡者,徒從飾樂也』。東晉人改其文曰『聖謨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則與墨子非樂之意了不相涉。而畢反據之以改原文,傎矣。」案:王說是也。「黃」,疑當作「其」。「其」篆文作「()」,「黃」古文作「()」,二字形近。非命下篇引大誓云「其行甚章」,與此語意略同。下文「上帝弗常」四句,彼引大誓亦有之。
上帝弗常,
王引之云:「常,讀大雅抑篇曰『肆皇天弗尚』之尚,謂天弗右也。爾雅釋詁『尚,右也。』『尚』古通作『常』,晚出古文尚書咸有一德篇,襲墨子而改之,曰『厥德非常,九有以亡』,蓋未知『尚』為『常』之借字也。」
九有以亡,
毛詩商頌玄鳥「奄有九有」,傳云「九有,九州也。」文選冊魏公九錫文,李注引韓詩作「九域」,有、域一聲之轉。
上帝不順,
畢云:「孔書無此八字。」
降之百〈歹羊〉,
畢云:「『百』,舊作『日』,非。『〈歹羊〉』,『祥』字異文。郭璞注山海經音祥。玉篇云『〈歹羊〉,徐羊切,女鬼也』。」詒讓案:吳鈔本作「日殃」。孔書作「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孔傳云「祥,善也。天之禍福,惟善惡所在,不常在一家。」
其家必壞喪。』
「壞」,道藏本、吳鈔本並作「懷」字,亦通。畢云:「孔書云『墜厥宗』。已上文亦見伊訓。」
察九有之所以亡者,徒從飾樂也。於武觀曰:『
國語楚語云「啟有五觀。」韋注云「觀,洛汭之地。」水經巨洋水,酈注云「國語曰:啟有五觀。謂之姦子五觀,蓋其名也,所處之邑,其名為觀。」左傳昭元年,杜注云「觀國,今頓丘衛縣。」畢云:「汲郡古文云『帝啟十年,放王季子武觀于西河。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彭伯壽帥師征西河,武觀來歸。』注『武觀,五觀也。』楚語『士娓曰:夏有五觀』。」韋昭云「五觀,啟子,太康昆弟也。春秋傳曰:夏有觀扈。」惠棟云:「此逸書,敘武觀之事,即書敘之五子也。周書嘗麥曰『其在夏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凶厥國,皇天哀禹,賜以彭壽,思正夏略。』五子者,武觀也。彭壽者,彭伯也。五子之歌,墨子述其遺文,周書載其逸事,與內外傳所稱無殊。且孔氏逸書本有是篇。漢儒習聞其事,故韋昭注國語,王符撰潛夫論,皆依以為說。」
啟乃淫溢康樂,
惠云:「『啟乃』當作『啟子』,溢與泆同。」江聲說同。江又云:「啟子,五觀也。啟是賢王,何至淫溢。據楚語士亹比五觀于朱、均、管、蔡,則五觀是淫亂之人,故知此文當為『啟子』,『乃』字誤也。」案:此即指啟晚年失德之事,「乃」非「子」之誤也。竹書紀年及山海經皆盛言啟作樂,楚辭離騷亦云「啟九辯與九歌,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巷」,並古書言啟淫溢康樂之事。淫溢康樂,即離騷所謂康娛自縱也。王逸楚辭注云「夏康,啟子太康也」,亦失之。
野于飲食,
畢云:「『野于』,疑作『于野』。」孫星衍說同。孫又云「于,往也。」俞云:「畢說非。此本以『啟乃淫溢康樂』為句,『野于飲食』為句,『野于飲食』,即下文所謂『渝食于野』也,與左傳『室於怒』,『市於色』文法正同。」
將將銘莧磬以力,
畢云「句未詳。『莧』,疑『筦』字之誤,形聲相近。」孫說同。孫又云:「『將將』上,疑有脫文,作樂聲也。樂聲鎗鎗,銘力於磬管。」江云:「『莧』,當為『()』。(),喜說也,胡官反。」俞云:「『將將銘莧磬以力』,疑有脫文,蓋亦八字作二句也。力字與食字為韻,畢失其讀,故但知下文翼、式是韻也」。王紹蘭云:「莧、筦音近通用,非誤也。力即勒字,『銘莧磬以力』,謂作筦磬之銘而勒之。」案:「將將銘」,疑當作「將將鍠鍠」。詩周頌執競云「鍾鼓喤喤,磬筦將將」,說文金部引詩,「喤喤」作「鍠鍠」。毛傳云「喤喤,和也;將將,集也。」說文足部云「{將足},行貌」。引詩曰「管磬{將足}{將足}」。則「將」亦「{將足}」之借字。此力,雖與上食,下翼、式韻協,然義不可通,且下文酒野,亦與力韻不合。竊疑此當作「將將鍠鍠,筦磬以方。」方與鍠自為韻,力、方形亦相近。儀禮鄉射禮,鄭注云「方,猶併也。」管磬以方,謂管磬併作,猶詩言笙磬同音矣。諸說並非。
湛濁于酒,渝食于野,
惠云:「湛與耽同,耽淫濁亂也。」江云:「湛濁,沈湎也,言飲酒無度。渝,讀當為輸。轉輸饋食于野,言游田無度也。」孫云「湛與媅通,渝與輸通。」案:湛、沈通,江說得之。渝當讀為偷,同聲假借字。表記,鄭注云「偷,苟且也」,謂苟且飲食於野外燕游之所。惠、孫說並未允。
萬舞翼翼,
詩商頌那云「萬舞有奕」,毛傳云「奕奕然閑也。」奕、翼字通。小雅采薇,傳亦云「翼翼閑也」。
章聞于大,
惠云「當作『天』」,畢及江說同。
天用弗式。』
孫云:「萬舞之盛,顯聞於天,天弗用之。」畢云:「翼、式為韻。海外西經云『大樂之野,夏后啟于此儛九代』。大荒西經云『夏后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辨與九歌以下』。據此,則指啟盤于游田。書序『大康尸位』,及楚詞『夏康娛』云云,疑大康、夏康,即此云淫溢康樂,淫之訓大,然則太康疑非人名,而孔傳以為啟子不可奪也。」案:楚辭「夏康娛」,夏,當從王引之讀為下。戴震謂康娛即康樂,非太康,說亦致塙。畢謂書序太康亦非夏帝,則謬說不足據也。
故上者天鬼弗戒,
「戒」,當為「式」,此即冢上引書「天用弗式」之文。
下者萬民弗利。」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士君子,請將欲求興天下之利,
「請」,畢本改「誠」,云舊作「請」,一本如此。案:請、誠字通,詳前。
除天下之害,當在樂之為物,將不可不禁而止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冯从吾
清·程树勋
清·谢元淮
宋·杜大珪
明·顾起纶
清·爱虚老人
宋·霍济之
清人 原著
(清)赵翼撰
清·恽格
宋·惟净
清·冯毓孥
(梁)孝元帝
明·史玄
钱基博
秦·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