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两晋秘史-明·杨尔增
两晋秘史目录:
两晋秘史
第一回
第二回
第三回
第四回
第五回
第六回
第七回
第八回
第九回
第十回
第十一回
第十二回
第十三回
第十四回
第十五回
第十六回
第十七回
第十八回
第十九回
第二十回
第二十一回
第二十二回
第二十三回
第二十四回
第二十五回
第二十六回
第二十七回
第二十八回
第二十九回
第三十回
第三十一回
第三十二回
第三十三回
第三十四回
第三十五回
第三十六回
第三十七回
第三十八回
第三十九回
第四十回
第四十一回
第四十二回
第四十三回
第四十四回
第四十五回
第四十六回
第四十七回
第四十八回
第四十九回
第五十回
第五十一回
第五十二回
第五十三回
第五十四回
第五十五回
第五十六回
第五十七回
第五十八回
第五十九回
第六十回
第六十一回
第六十二回
第六十三回
第六十四回
第六十五回
第六十五回
第六十七回
第六十八回
第六十九回
第七十回
第七十一回
第七十二回
第七十三回
第七十四回
第七十五回
第七十六回
第七十七回
第七十八回
第七十九回
第八十回
第八十一回
第八十二回
第八十三回
第八十四回
第八十五回
第八十六回
第八十七回
第八十八回
第八十九回
第九十回
第九十一回
第九十二回
第九十三回
第九十四回
第九十五回
第九十六回
第九十七回
第九十八回
第九十九回
第一百回
第一百○一回
第一百○二回
第一百○三回
第一百○四回
第一百○五回
第一百○六回
第一百○七回
第一百○八回
第一百○九回
第一一十回
第一一一回
第一一二回
第一一三回
第一一四回
第一一五回
第一一六回
第一一七回
第一一八回
第一一九回
第一二十回
第一二一回
第一二二回
第一二三回
第一二四回
第一二五回
第一二六回
第一二七回
第一二八回
第一二九回
第一三○回
第一三一回
第一三二回
第一三三回
第一三四回
第一三五回
第一三六回
第一三七回
第一三八回
第一三九回
第一四○回
第一四一回
第一四二回
第一四三回
第一四四回
第一四五回
第一四六回
第一四七回
第一四八回
第一四九回
第一五十回
第一五一回
第一五二回
第一五三回
第一五四回
第一五五回
第一五六回
第一五七回
第一五八回
第一五九回
第一六十回
第一六一回
第一六二回
第一六三回
第一六四回
第一六五回
第一六六回
第一六七回
第一六八回
第一六九回
第一七○回
第一七一回
第一七二回
第一七三回
第一七四回
第一七五回
第一七六回
第一七七回
第一七八回
第一七九回
第一八○回
第一八一回
第一八二回
第一八三回
第一八四回
第一八五回
第一八六回
第一八七回
第一八八回
第一八九回
第一九○回
第一九一回
第一九二回
第一九三回
第一九四回
第一九五回
第一九六回
第一九七回
第一九八回
第一九九回
第二○○回
第二○一回
第二○二回
第二○三回
第二○四回
第二○五回
第二○六回
第二○七回
第二○八回
第二○九回
第二百一十回
第二一一回
第二一二回
第二一三回
第二一四回
第二一五回
第二一六回
第二一七回
第二一八回
第二一九回
第二二○回
第二二一回
第二二二回
第二二三回
第二二四回
第二二五回
第二二六回
第二二七回
第二二八回
第二二九回
第二三○回
第二三一回
第二三二回
第二三三回
第二三四回
第二三五回
第二三六回
第二三七回
第二三八回
第二三九回
第二四○回
第二四一回
第二四二回
第二四三回
第二四四回
第二四五回
第二四六回
第二四七回
第二四八回
第二四九回
第二五○回
第二五一回
第二五二回
第二五三回
第二五四回
第二五五回
第二五六回
第二五七回
第二五八回
第二五九回
第二六○回
第二六一回
第二六二回
第二六三回
第二六四回
第二六五回
第二六六回
第二六七回
第二六八回
第二六九回
第二七○回
第二七一回
第二七二回
第二七三回
第二七四回
第二七五回
第二七六回
第二七七回
第二七八回
第二七九回
第二七九回
第二八一回
第二八二回
第二八三回
第二八四回
第二八五回
第二八六回
第二八七回
第二八八回
第二八九回
第二九○回
第二九一回
第二九二回
第二九三回
第二九四回
第二九五回
第二九六回
第二九七回
第二九八回
第二九九回
第三○○回
第三○一回
第三○二回
第三○三回
第三○四回
第三○五回
第三○六回
第三○七回
第三○八回
第三○九回
第三一○回
第三一一回
第三一二回
第三一三回
第三一四回
第三一五回
第三一六回
第三一七回
第三一八回
第三一九回
第三二十回
第三二一回
第三二二回
第三二三回
第三二四回
第三二五回
第三二六回
第三二七回
第三二八回
第三二九回
第三三○回
第三三一回
第三三二回
第三三三回
第三三四回
第三三五回
第三三六回
第三三七回
第三三八回
第三三九回
第三四○回
第三四一回
第三四二回
第三四三回
第三四四回
第三四五回
第三四六回
第三四七回
第三四八回
第三四九回
第三五○回
第一五十回
却说成王李雄,使李骧率兵五万,来攻宁州。刺史王逊已知,遣将军姚岳领军三万拒战。
次日,二军相遇,交战不十合,成军败走。岳催军追至泸水而还。回见王逊,逊以岳不穷追李骧,乃大怒鞭岳,怒甚,冠裂而卒。 逊在州十四年,威行殊俗,士民得安。于是朝廷已知其卒,诏以其子王坚为宁州刺史,代领其众。
...更多
第一五一回
十月,赵王刘曜占据陇城,遣将军平先率劲骑十万,前来陇右讨陈安。赵军至陇右,陈安引兵迎。其时,安身骑高头骏马,左手提七尺钢刀,右手执丈八蛇矛出阵。平先亦身骑黄骠马,手持点钢长枪,出与陈安搏战。三合,胜负未分。次日,二人又战,当平先与陈安一来一往,无有胜败,三番四复,没有输赢,看看战了五十合,陈安以丈八矛用力刺着平先左胁,被平先用手一接,夺住一扯,把陈安扯落下马,平先见安落马,便执其矛来刺,安弃马步走,走至涧曲,被平先拍马追着斩之。
杀散余兵,方令鸣金收军,回长安去讫。
其时赵王曜不
...更多
第一五二回
却说赵王曜自陇西得胜,乃以其众西攻凉州,戎卒二十八万,号为五十万,是日启行。
凉州士卒大震,参军马岌劝张茂亲出阵战,长史纪纬请斩岌出降。岌请茂曰:“纪公糟粕书生,不思大计;明公父子,欲为朝廷诛曜有年矣!今曜自至,远近观公此举,当立信勇之体,以副秦陇之望;力虽不敌,势不可以不出!”茂曰:“善!”乃率众出屯石头,乃问计于参军陈珍,陈珍曰:“曜兵虽多,乃氐羌乌合之众,恩信未结,且有山东之危,安能旷日持久与我争河西耶?若二旬不退,珍请敝卒数千,为明公擒之。”
茂沉吟时,曜众至河西,诸将争
...更多
第一五三回
却说赵王曜世子刘胤,年十岁,长七尺五寸。既长,多力善射,骁捷如风。靳准之乱,胤逃于黑匿郁鞠部。陈安既败,乃自言于郁鞠,郁鞠礼而使人送还于曜。曜悲喜,谓群臣曰:“义孙故世子也,材器过人,且多历艰难,吾欲法周文王、汉光武,以固社稷而安兆民何如?”左光禄大夫卜泰进曰:“文王定嗣于未立之先则可,光武以母失恩以废其子,岂足为法?
向以东海为嗣,未必不如明帝也!胤文武材力,诚高绝于世;然太子孝友仁慈,亦足为承平贤主。况东宫神明所系,岂可轻动?臣等有死而已,不敢奉诏!“曜默然。胤进曰:”父之于子,当爱之如一,今黜熙而立
...更多
第一五四回
却说成王雄后任氏无子,有妾子十余人,雄不立为嗣,乃立兄李特子班为太子,使任后母之。群臣固谏不可,请立诸子。
雄曰:“吾兄先帝之嫡统,有奇才大功,事垂克而早亡,朕常悼之,且班仁孝好学,必能负荷先烈。”
当太傅李骧谏曰:“先王立嗣必子者,所以明定分而防篡夺也,宋宣公故事亦足以观矣!”雄不听,骧退而流涕曰:“乱自此始矣!”李班为人谦恭下士,动遵礼法,雄每有大议,辄令预之。
时五月,赵凉王张茂疾笃,执其子张骏手而泣曰:“吾家世以孝友恭顺著称,晋室虽微,汝奉承之,
...更多
第一五五回
六月,王敦谋反,以沈充、钱凤为谋士,郑岳、周抚为左右先锋,统兵二十万,准备待行。王敦偶发疾,传令屯驻三军。
时王敦无子,养兄王含之子王应为嗣,敦疾甚,乃与钱凤商议,矫诏拜王应为武卫将军,以代敦权领三军,以兄王含为骠骑大将军,令其督战。
当钱凤谓敦曰:“今丞相疾甚,设有不讳,便当以大事付应耶!”敦曰:“非常之事,非常人所能为,且应年少,岂堪大事?我死之后,吾有三计,君等宜行之。莫若释兵散众,归身朝廷,保全门户,此第一上计也;退还武昌,收兵自守,贡献不废,此第二中计也;及吾尚存,悉众而下
...更多
第一五六回
明帝在营,密闻近侍报:“王敦复作乱,兵至湘阴。”帝不与百官计议,自密乘巴滇骏马,微行至湘阴,探察王敦营寨。
正观之际,敦营中有军士出,见帝单骑窥伺营寨,而军士见帝颜貌颇不俗,疑非常人,即入报王敦。时敦病,正昼寝,梦红日环其营寨,王敦惊起曰:“此必黄须鲜卑取来也!”帝母荀氏,乃燕氏人,帝状类外氏,须黄,故敦谓黄须鲜卑奴也。 正欲使人访察捉之,忽军士入报,适间有一人,黄须单骑,在营外窥探,至今未去也。王敦曰:“正是鲜卑奴也!”急唤傅玩至,说与帝状,令其出领五骑,各带利刃,追着杀之,取得首级来,封千户侯与你。
...更多
第一五七回
其时朝野将士皆惮王敦,不肯向前去战,各自相推。当时王导密谓帝曰:“今敦在,将士畏惮,不敢向前。今闻敦病甚,其性极急,陛下可作诏书,使人送去见敦,暴敦罪恶,彼心受气,不死将次九分!臣归家,率子弟,称敦见诏气死,代其发哀挂孝,然后下诏,只讨钱凤、王含,休书王敦,则将士认王敦已死,必然奋志向前,可讨王敦,彼之将士,亦自散矣。” 帝大喜,用其计,即使人持诏去,暴王敦之罪。敦得书,果怄气病增,卧牀不起,使人催王含进兵。王导归家数日,率子弟挂孝发哀,称说王敦死了。兵以为王敦已死,咸有奋志,于是尚书省誊诏,遣人送敦府下曰:敦辄立元息,以自承代
...更多
第一五八回
乙酉三年二月,明帝设朝,君臣礼毕,诏故谯王司马丕、戴渊、周顗、甘卓、虞望、郭璞等,赠官有差,因王敦谋逆,丕等死于国难,故皆赠溢其官。
时周札亦死国难,未蒙诏录,因是周札故吏上表,为札讼冤。尚书卞壶议曰:“札开门迎寇,不当赠谥。”王导上议曰:“往之事敦,奸逆未彰,自臣等有识以上皆所未悟,与札无异,既识其奸,札便以身许国,寻取枭夷。臣谓宜与周、戴同例。”郗鉴曰:“周、戴死节,周札迎寇,事异赏均,何以劝惩?如司徒议则谯王、周、戴,皆应受责,何赠谥之有?今三臣既褒,则札宜贬明矣!”导曰:“札与谯王、周、戴,虽有异
...更多
第一五九回
却说司徒王导有疾,经月不愈,长史李仁视导疾,因说曰:“近闻长城有一人,姓戴,名洋,字国流,年十二,遇疾死,五日而苏,说死时天使其为凡藏吏,授符录给吏,从幡麾将上蓬莱、昆仑、积石、大室、恒、庐、衡等山。既而遣归,逢一父老谓之曰:”汝后当得道,为贵人所识。‘及长,遂善’风角‘。为人短陋而朴野,妙解占候卜数,无不应验,天下人人敬之如神,司徒何不使人召来,问卜吉凶?“导曰:”既有此人,烦卿召来。“于是李仁去请戴洋来见王导,参拜毕,导问疾之因,洋对曰:“君侯本命在申金为土,使之王而为申,石头空治;火光照天,要为金火相灿,水火
...更多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杨爵
清·凌廷堪
清·孙光祖
元·王鹗
清·夏燮
清·曹雪芹
(明)李渔
(清)许南英
(南朝宋)范烨 编(唐)李贤 等注
(唐)徐寅
宋·陈善
宋·元好问
北凉·浮陀跋摩
(清)汪辉祖
宋·蔡元定
明·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