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书法辑要
书法辑要
隶书叙论
秦并六国一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而是,故以李斯变大篆,程邈作棣文种种,有不胜言者,然而或足以垂法而利民,宜后世有取焉。此隶所由,起初邈以罪系云阳狱,覃思十年,变篆为隶得三千字,一日上之始皇,称善,释罪,用为御史。当时此书虽行,独施于隶佐,故名曰隶,又以赴急速官府刑狱间用之,余尚用篆,此天下始用隶字之初也。然而后世人发临溜篆得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棺上有文顶起字同今隶,称胡公先始皇时已四百余年,何为已有隶法,岂是书元与篆籀相生,特未行于时也。若邈者既知此体,乃自作一家法而上于秦,特以解云阳之难耳,不然胡公之棺何有是哉。其后汉有蔡邕、魏克当时得其遗法,笔笔飞动,点画间一一成形,断笔墨本几满天下历千余年,精神如在,学者仰之,如景星凤凰,争靓为快,岂可多得欤。然斯道高古,非世俗通行之书,以故阙然不讲久矣。唐开元年时,主懕然知隶字不传,无以矜式后学,乃诏作字统四十卷,专明隶书,于是间得人以应其求,乃韩择木之徒是矣,然则学之兴废,系其时哉。
——宣和书谱
古隶今隶
古帖隶书自是今之楷书。孙过庭谓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所指元常隶书即今所传力命宣示二贴,是以真行为隶(李贽颖语)。
陈隋间,正书结字,断尚方而不尚圆,犹依摹汉隶一二,唐初亦尔也,及欧阳率更、虞永兴乃易为长,汉款遗意无存矣。(同上)
今之楷书不宜谓之楷,只谓之今隶,而汉之隶为古隶,后人论隶书形势,曰蚕头燕尾,斩钉截铁,又云摧锋折剑,落点星垂,皆是吴文定公跋褚遂良书云,书家谓作真字,能写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益信。(同上)
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匾,挑拨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斩钉截铁备矣。
——吾丘衍学古编三十五举之一
篆书叙论
篆书者,从来远矣。其古文科斗之书,已见于鼎彝金石之传,期间多以形象为之,而文彩未血也。自上而下,文科斗之法发达而后世易以大篆,实出史籀也。籀在周宣王时为太史氏其书,今之所存者,石鼓是也。以其籀之所创,故名之曰籀书,以其为太史氏而得名,故又谓之曰史书。若夫小篆则又出于大篆之法,改省其笔画而为之。其为小篆之祖,实为李斯始。然以秦穆公时,诅楚文考之则字形真,是小篆,疑小篆已见于往古而人未之宗师,而独李斯擅有其名。
按:秦初并天下,丞相李斯考其不与秦文合者,当时字画惟古文与大篆耳,至李斯别为小篆,以异之耶。自斯而汉,至汉得以许慎,魏得一韦诞,而风流文物犹足以追法古而名一世,信斯文出特非小补。至汉魏以及唐室千载间,寥寥相望而终,唐室三三百年间,又得一李阳冰,篆迹殊绝,自谓仓颉后身,观其字,真不愧古作者。五代时南唐伪主李煜割据江左,轻如鸿毛,有一徐铉,篆画高古,人亦为之改观,信此学之,在世其存亡,与人为轻重也,至于今益端献王及章友直皆以篆学得名,傑然成一家法令,得其自唐以来七人,隶之于左,曾非滥竽以进者,若罗英之徒,为种种形似,远取名以流世,如所谓仙人务光偃薤之篆,是皆不经之语,学者羞之,故不录。
——宣和书谱
大篆
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篆。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甄丰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又汉艺文志史籀十五篇,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公,凡九十字,秦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又汉文帝主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秦楚书惟易与史篇得全吕氏春秋云,仓颉造大篆,非也,若仓颉造大篆,则置古文何地。所谓籀篆,盖其子孙是也,史籀即大篆祖也。
籀文
按:籀文者,周太史籀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之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体异。甄酆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其迹有石鼓文存也,盖讽宣王畋猎之所作,今则陈仓李斯小篆兼采其意,史籀即籀文之祖也。
小篆
按:小篆者,泰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增损大篆籀文异同,谓之小篆,亦曰秦篆。始皇二十年,始并六国。斯时为廷尉,如奏罢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画如铁石,字皆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其铭题钟鼎及作符印,至今用焉。则离之六二,即离远吉得中道也。斯虽草创,遂造其极矣。李斯即小篆之祖也。
——以上皆怀瓘《书断》
八分书叙论
为八分之说者多矣。一曰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字改为楷法又以楷法变八分,此蔡希综之说也。一曰去隶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故谓之八分,此蔡琰述父中郎邕语也。前世之善书类能言其道矣。然自汉以来至唐千百载间,金石遗文所载,特存篆隶行草。所谓有八分者何有,至唐则八分书始盛,盖典型、盖类隶而变方,废非得势不古不严,岂在唐始有之耶?杜甫作八分歌,盛称李潮、韩择木、蔡有粼,是皆唐之诸子,而今所存者,又皆唐字,则希综蔡琰之论安在哉。盖古之名称与今或异,今所谓正书则古所谓隶书,今所谓隶书则古所谓八分,至唐则犹有隶书中别八分以名之,然则唐之所谓八分者,非古之所谓八分也。御府所藏八分者四人,曰张彦远,曰贝冷(缺),曰于僧翰,曰释灵溪,是四子皆唐明矣,故不得不辩,以诏后世云。
——宣和书谱
又
篆势有转无折隶笔有折无转分则兼之。 学八分书法
童子二十四至二十五岁当学八分。其法先大后小,当法唐明皇泰山碑铭(书本不古不严易学故录之)北海相景君碑鸿都石经堂道令费凤碑阴
——徐谓《笔道通言》
字原七辩
八分者,汉隶之多有挑法者也,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若用篆笔作汉隶字即得之矣。八分与隶,人多不分,故言其法。又汉隶者,蔡邕石经及汉人诸碑之字是也,此体最为后出,皆有挑法,与秦隶同名其实异,写法载前。
——吾丘衍三十五举之中不再述。
行书叙论
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草则谓之行书。远自西汉之末,有颖川刘德升者,为此体,而其法盖贵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德升而下复有锺繇、胡昭者,同出于德升之门,然昭用笔肥重,不若繇之瘦劲,故昭卒于无闻而繇独得以行书显。当时谓繇善押书者,此也。及晋王羲之、献之,心得神会处,不由师授,故并臻其极,蔚为翰墨之冠。晚有王珉复善此学而议其书者,有峻如、崧高烂若列宿之况,信乎行书之在字学非富规矩,有来历不能作此,譬之千里之足,屈伏枥下,助优劣何在,及其缓辔阔步,争驰蚁封间,于是驽骥遂分。书之有行若是也。今得其自晋以来至于本朝,以行书名世者,凡为十有八人焉,其间如晋之王蒙,宋之薄绍之,唐之虞世南、欧阳询、李邕、苏灵芝之徒,各自具一体,傑然出于其类者多矣。本朝则有李逢中、苏舜钦陆经、王安石、蔡京,笔势奕奕,足以进配古人,名垂后世,有可观者,于是类而裁之,为一家法。
——宣和书谱
学行书法
凡童子十七至二十岁须学行书,先右军《兰亭序》(取定武本钩填习如宣示之功)及右军开皇等贴又怀仁集右军书三藏圣教序及荐福寺碑亦足观览,又集书阴符经,献之行书诸贴。
——明徐渭《笔道通言》
论行书
行书者,不真不草,晨鸡踉蹡而将飞,暮鸦联翩而欲下,贵其承蹑不绝,气候通流。逸少则动合规仪,调谐金石,天姿神纵,无以为羁。子敬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则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宏逸遒健过于家尊,可谓子敬孟,逸少为仲,元常为季。
——唐张怀瓘书断
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磐礴若猛兽之搏噬,进退钩距,若秋鹰之迅击,故覆笔抢毫乃按锋而直行,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莹玉瑕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似虫网络壁,劲而后虚。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乎自然。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宋朱长文《墨池编》刘正夫,三衢人也,喜书学,多作行法,好与人论字,常谓字美观则不古,初见之则使人甚爱,次见则得其不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偏旁点画皆不合古者历历在眼矣;字不美观者必古,初见之则不甚美,再见之则得其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偏旁点画历历在眼矣,故观今人之字如观文绣,观古人之字如观钟鼎,学古人字,期于必到,若至妙处,如会于道,则无愧于古人矣,人以为知言。
——清人论书
正书叙论
(本人上世纪80年代收藏的一本小书,原为竖排繁体,无句逗,经扫描句逗后上传给公社,请朋友共赏)
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在汉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也。人既便之,世遂行焉,而或者乃谓秦羽人王次仲作此书,献始皇以赴急疾之用,始皇召之本至,欲加刑,而次仲化禽飞去。此语载于志怪,学者之所不道,然亦不载其事以别之也。此书既始于汉,于是西汉之末,隶字不刻,间杂为真书,若属国封阳茹君等碑,亦斑斑可考矣。降及三国锺繇者,乃有贺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东晋聿兴风流,文物度超前世,如王羲之作乐毅论、黄庭经,一出于世,遂为今昔不赀之宝。后日虽有作者,讵能过之。东晋而下至宋齐,爰及李唐至本朝,其中得魏晋风气者,亦落落有人焉。皆是豪杰之士,尚友于千载之上者也。今得其真书者,凡四十有四人。在魏则有锺繇,在宋则有萧思话,在齐则有王僧虔,在唐则有元稹、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徐浩辈二十有八人,在五代则有薛贻矩辈五人,以至本朝,则有八人其间,如宋骏、蔡襄、石延年之徒皆与古作者并驱争衡为一代法,故皆不复其实,而以时次之。
——宣和书谱
学楷书法
学者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八岁即学大字,以颜为法,十余岁乃习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学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凡行草必先小而后大,欲其专法二王,不可进放也。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助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徐渭《笔道通言》
大楷
童子八岁至十岁学楷书,其法必先大而后小,如颜鲁公大唐中兴颂。(在永州)东方朔碑德州。按此二碑,当用薄纸钩出填作墨字,褙成影本,每日习五十字,四年之功可得七万字。则他日作题匾大字有法。又宋蔡君谟万安桥记,闽中有刻亦可看。若题匾字,须求洒落,不可竟学写碑字面他的法拘着手在匡子里,况碑字小,不足为匾字用也,须如虞欧作碑,凡长短大小周狭皆随形体为之,四旁尚有余地,庶不拘,拘更见古意,颜之满塞,断不可学,且颜柳稍变其体,大小侧背,略存大势而偏旁清劲,亦复可喜,或者赏其奇妙耳。(他字如偏旁相照应者)须拆开看各自成字,又不可各自成了一边点,亦如之皆欲有照应方有意思。大凡大字须先颜次王,若米老写匾,多是行书,倾欹不正,便难入格,以须字之洒落则善矣。
中楷
童子十一岁至十三岁当学中楷,书以欧阳询九成宫及虞恭二碑为法。俱在西安府。钩填俱如前法,影为字,三年之功可得十万字,熟此则八法具备,思过半矣,进而魏晋如堂,构已成丹鹱何有欧阳询书姚恭公墓(西安)佛遗教经(唐人书结构四方少古意,故习遗教渐近乎古意)皆可学。
小揩
童子十四岁至十六岁须学小楷。如王羲之临繇宣示表(见淳化阁贴)戎路表(见星凤楼贴)力命表、乐毅论、曹娥碑(以上俱徐渭论书)真书
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但自钟元常之后二王变体,世人谓之真书。执笔之际,不知即是隶法,别为构体流传,即久失其本原,乃至日趋妩媚恶俗之,却不可追,改今观欧颜而上往,皆从隶书,学者但不详察耳。吾衍字原七辩,谓隶有秦隶、汉隶灼是正论。今当以晋人真书,谓之晋隶,则自然而晓矣。
——张绅法书迪释释真
笔长不过六寸,提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右军云: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迟速虚实若轮扁斩轮,不疾不徐,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佛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蹩钩截,若微风摇于碧海,气如奔马,亦如(上乃下木)钩,轻重出乎心而妙用应乎手,然则体约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问巨细,皆有虚散其锋员毫蕝按转易也,岂真书一体,篆草章行八分等,当覆腕抢掠毫下开牵挚拨趣锋转,行草稍助指端,钩距腕转之状矣。
——陈思《书苑菁华》
楷书
自秦易篆为佐隶至汉世,去古未远。当时正隶体尚有篆意,厥后魏锺元常及士季哥王氏逸少子敬作小揩法,皆出于迁就汉隶运笔结体,既圆劲淡雅,字率扁而弗椭。今传世者若锺书力命表、尚书、宣示、世将上一首元帝二表、逸少曹娥帖、大令洛神贴,虽经摹拓而古隶典型俱在。至江左六朝若谢宣萧挹辈,虽不以书名世,若其小楷,若齐海陵王志、开善寺碑,犹有锺王遗范。至陈隋间,真书结字渐方,唐初犹尔,独欧阳率更虞永兴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后人竞效之。递不及二人远甚,而锺王楷法犹远矣!
——黄伯里东观余论
又
楷书虽出于汉魏,未见于三代,其原要从篆隶而变,故其点画波折,横纵直曲,员锐端侧,岂徒然而为哉,其中必有法矣。夫分上而分下,辩左而辩右,宜偏宜中,或藏或露,有起而有止,当向当背,其俯仰其收驻,其推让其回折,先后开合之法序,大小长短之类聚,必使其相称相应然后体始成,而少合乎古人变楷初意耳,不然字势虽可爱而无法之可,尚不过一楷书俗吏,如涪翁所云。此编名书法三昧,不知作者谁氏,子其言或本于古人之已言,而书则未有能尽知也。前元时,见于都下馆阁名臣,家渔阳吴兴巴西康里,常宝爱之。参政周伯琦来吴中,久久而入,方知其有是编。其归鄱阳也,人始得而相传之,乃知诸公之宝爱果然也。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固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其容止之可观,进退之可度,隐然自见于亳楮之间,端严不刻,温厚而难犯,如邓志宏之论蔡端明可以为善书矣。临池君子其谓然乎,金华胡翰仲伸识(元陈驿曾书法三昧)按玉海自唐以前皆谓楷为隶,至欧阳集右录,误以八分为隶书,自是汉刻皆目为汉隶,不观大觉寺碑题曰:隶书盖今楷字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王悬河
宋·李耆卿
吴则虞
董其昌
周·程本
(明)席书 编次,朱家相 增修
宋·张根
南朝宋·宗炳
明·田艺衡
(南朝宋)范烨 编
唐·李淳风
宋·彭百川
唐·杜佑
春秋郜·孙阳
前蜀·杜光庭
宋·孙光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