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本草求真-未知
本草求真目录:
简介
凡例
卷一 补剂
卷二 收涩
卷三 散剂
卷四 泻剂
卷五 血剂
卷六 杂剂
卷七 食物
卷八 主治上
卷九 主治下
卷十 总义
卷九 主治下
[下编\卷九主治下] 六淫病症主药
绣按病自内成。则七情固为致病之根。病自外成。则六淫更为致病之由。凡人衣被不慎。寒暑不谨。则六淫俱能致害。而症见有肌肤灼热。身痛骨痛。并或类于内伤。而致症见体瘦骨蒸。神昏气倦。痞满不食。苟以补剂混投。则邪得补愈炽。况邪袭人肌肤。始虽及于经络。终则深入脏腑。症类异形。流派百出。非不从一体会。则病根底莫晓。是篇统论药性。既以脏腑主治诸药冠列篇首。复以六淫主治诸药并气血等药。纵横胪列。载于篇末。俾令药性通达。而无临症岐亡之弊云。
...更多
卷十 总义
药有五味张元素曰。凡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此明五味之义。)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统论五味之用。)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淡能利窍。(复明五味之用。)药有阴阳阴阳之气平则无病不平则病生阴阳应象论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味浓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浓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浓则泄。(降泻。)薄则疏通。(渗利。)气薄
...更多
上一页
1
2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张预
清·曾朴
唐·王洙
唐·陆羽
唐·宋若莘
太贤
清·徐昌治
清·胡王延
清·谭献
明·徐仲由
(明)屠隆
(宋)孟元老
清·许梿
明·陈继儒
清·吴绮
宋·李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