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本草求真-未知
本草求真目录:
简介
凡例
卷一 补剂
卷二 收涩
卷三 散剂
卷四 泻剂
卷五 血剂
卷六 杂剂
卷七 食物
卷八 主治上
卷九 主治下
卷十 总义
简介
本草求真 清 黄宫绣 公元1644-1911年
...更多
凡例
一、本草一书。首宜分其形质气味。次宜辨其经络脏腑。终宜表其证治功能。历观诸书。无不备载。然理道不明。意义不疏。徒将治效彰着。浅学医士。其奚辨焉。况有补不实指。泻不直说。或以隔一隔二以为附会。反借巧说以为虚喝。义虽可通。意难即悟。兹从往昔诸书。细加考订。其有一义未明。一意未达。无不搜剔靡尽。牵引混说。概为删除。俾令真处悉见。断不随声附和。语作影响。以致眩人耳目也。
二、药品补泻。或阴或阳。或气或血。或燥或润。原自有别。遍绎诸书。无有实载。如白术味苦性燥。是能入脾补气。山药味甘气平
...更多
卷一 补剂
绣按是书编次。悉从药性气味类载。如补火则以补火之药一类。滋水则以滋水之药一类。散寒则以散寒之药一类。泻热则以泻热之药一类。以便披阅。但人药性不明。或以仓卒之会。药次有难稽查。仍照古式分以草木金石鸟兽。另立篇目附于卷末。并于各药之下注立先后号次。以便照号检对。
[上编\卷一补剂] 温中
人身一小天地耳。天地不外阴阳五行以为健顺。人身不外水火气血以为长养。盖人禀赋无偏。则水以附火。火以生水。水火既足。则气血得资。而无亏缺不平之憾矣。惟其禀有不同。赋
...更多
卷二 收涩
[上编\卷二收涩] 温涩
收者。收其外散之意。涩者。涩其下脱之义。如发汗过多。汗当收矣!虚寒上浮。阳当收矣!久嗽亡津。津当收矣!此皆收也。泄痢不止。泄当固矣。小便自遗。遗当固矣!精滑不禁。精当固矣!固即涩也。十剂篇云。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凡人气血有损。或上升而浮。下泄而脱。非不收敛涩固。无以收其亡脱之势。第人病有不同。治有各异。阳旺者阴必竭。故脱多在于阴。阴盛者阳必衰。故脱多在于阳。阳病多燥。其药当用以寒。阴病多寒。其药当用以温。此定理耳。又按温以治寒。涩以固脱。理虽不易。
...更多
卷三 散剂
[上编\卷三散剂] 散寒
凡病伤于七情者宜补。伤于六淫者宜散宜清。伤于七情者宜补。则补自有轻重之分。先天后天之别。伤于六淫者宜散。则散自有经络之殊。邪气之异。如轻而浅者。其邪止在皮毛。尚谓之感。其散不敢过峻。若至次第传变。则邪已在于经。其散似非轻剂可愈。迨至愈传愈深。则邪已入不毛。其邪应从下夺。又非散剂所可愈矣!是以邪之本乎风者。其散必谓之驱。以风善行数变。不驱不足御其奔迅逃窜之势也。邪之本于寒者。其散止谓之散。以寒凝结不解。不散不足启其冰伏否塞之象也。邪之得于雾露阴寒之湿者。其邪本自上受。则
...更多
卷四 泻剂
[上编\卷四泻剂] 渗湿
病之切于人身者。非其火之有余。即其水之不足。火衰则水益胜。水衰则火益炽。昔人云。火偏盛者。补水配火。不必去火。水偏多者。补火配水。不必去水。譬之天乎?此重彼轻。其重于一边者勿补。则只补足轻者之一边也!决不凿去砝马。审是则凡水火偏胜。决无凿去砝马用泻之理。推是禀体素浓。脏气偏胜。并或外邪内入。阻遏生机。如湿气流行。土受水制。在初湿气内盛。能毋渗而泄乎?久而水气横逆。泛流莫御。能无决而去乎。此水之宜渗宜泻者然也。火气内炽。一火发动。众火剂起。冲射搏激。莫可名状。此火之不得
...更多
卷五 血剂
上编 卷五 血剂
[上编\卷五血剂] 温血
人身气以卫外。血以营内。有气以统血。则血始能灌溉一身。而凡目得藉血以视。耳得藉血以听。手得藉血以摄。掌得藉血以握。足得藉血以步者。靡不本其气之所运。有血以附气。则气始能升降出入。而凡伎巧能强。治节能出。水谷能腐。谋虑能断。二便能通。万事能应者。靡不本其血之所至。此有血不可无气以统。而有气不可无血以附也。第血有盛于气。则血泣而不流。故有必用温暖之药以行之。气胜于血。则血燥而不通。故有必赖清凉之药以行之。若使气血并胜。挟有积
...更多
卷六 杂剂
[上编\卷六杂剂] 杀虫
病不外乎虚实寒热。治不越乎攻补表里。所以百病之生。靡不根于虚实寒热所致。即治亦不越乎一理以为贯通。又安有杂治杂剂之谓哉?惟是虚实异形。寒热异致。则或内滞不消而为传尸鬼疰。外结不散而为痈疽疮疡。在虫既有虚实之殊。寒热之辨。而毒亦有表里之异。升降之别。此虫之所必杀。而毒之所以必治也。至于治病用药。尤须审其气味冲和。合于人身气血。相宜为贵。若使辛苦燥烈。用不审顾。祸必旋踵。谨于杂剂之中。又将恶毒之品。另为编帙。俾人一览而知。庶于本草义蕴。或已得其过半云。又按虫之
...更多
卷七 食物
食物虽为养人之具。然亦于人脏腑有宜不宜。盖物有寒有热。犹人脏腑有阴有阳。脏阳而不得平性寒之物以为之协。则脏其益阳矣。脏阴而不得乎性热之物以为之济。则脏其益阴矣。脏有阴阳兼见之症。而不得乎不寒不热之物以为调剂。则脏其益互杂而不平矣。昔孔子观颐之象。而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则知食即于身有裨。而亦有乎当节之理以为之寓。矧于食物之中。尚有宜此宜彼之别。而可不为之考究于其中者乎?奈人惟知以口是甘。以腹是果。而不计乎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此食物所以见论于方书而与药物
...更多
卷八 主治上
[下编\卷八主治上] 脏腑病症主药
绣按人生疾苦。非属外感有余。即属内伤不足。然究其要。总不越乎脏气偏胜以为致害。盖人脏气不明。药性不知。无论病症当前。宜凉宜热。根蒂全然不晓。即其药之或功或过。亦不知其奚自而起矣!考之濒湖纲目。所论脏腑虚实标本药式。其间分门别类。补母泻子。与夫补气补血。非不既详且尽。但惜尚有未清之处。如白术不言能补脾气。反云能补肝气脾血。砂仁不言能温胃气。反云能补肾气。当归不言能补心血。反云能补命门相火。泽泻不言能除膀胱湿热。反云能补心气。没药血竭不言能破肝血。反云能补肝血之
...更多
1
2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杨尔增
清·谢元淮
宋·刘清之
宋·周敦颐
清·陈念祖
(后晋)刘昫
晋·孔晁
明·段宝姬
清·叶桂
明·薛凤翔
(元)无名氏
宋·陈葆光
熊大木
明·汪天锡
刘宋·僧伽跋摩
明·魏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