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本草从新-未知
本草从新目录:
简介
原序
本草从新凡例
药性总义
卷一 草部 山草类
卷二 草部 芳草类
卷三 草部 隰草类
卷四 草部 毒草类
卷五 草部 蔓草类
卷六 草部 水草类·石草类·苔类
卷七 木部 香木类
卷八 木部 乔木类
卷九 木部 灌木类·苞木类·寓木类
卷十 果部 五果·山果·夷果·味类类水果
卷十一 菜部 荤辛类·柔滑类·菜类·水菜类·芝类
卷十二 谷部 麻麦稻类·稷粟类·菽豆类·造酿类
卷十三 金石部 金类·玉类·石类·卤石类
卷十四 水部 天水类·地水类
卷十五 火土部 火类·土类
卷十六 禽兽部 原禽类·水禽类·林禽类·畜类·兽类·鼠类
卷十七 虫鱼鳞介部 化生类·卵生类等
卷十八 人部
简介
本草从新 清·公元1644-1911年 吴仪洛
...更多
原序
余先世藏书最伙。凡有益于民用者。购之尤亟。以故岐黄家言。亦多海内希见之本。余自髫年。习制举业时。即旁览及焉。遇有会意。辄觉神情开涤。于是尽发所藏而精绎之。迄今四十年矣。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辨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故拙着医学十种。其一曰∶一源必彻。其二曰∶四诊须详。于经义病情。必斟酌群言。而期于至当也。而又念天之生药。凡以济斯人之疾苦者也。有一病,必有一药。用眩。凡药皆可伤人。况于性最偏驳者乎。自来注本草者。古经以下。代有增订。而李氏纲目为集大成。其征据该洽。良足补尔雅诗疏之缺。而以备医学
...更多
本草从新凡例
一注本草者。当先注明其所以主治之由。与所以当用之理。使读之者有义味可咀嚼也。兹集药性病情。互相阐发。庶便资用。若每处皆释。则重复烦琐。反生厌渎。故前后间见。或因药论辨。读者汇观而统会之可也。一上自神农本草经。以至李氏纲目。俱递有收载。自纲目以后。收载绝少。如燕窝之类。一自古本草以至近今本草。俱有是名。而今并无是药者。如预知子之类。俱为削去。一药品主治。诸家析言者少。统言者多。如治痰之药。有治湿痰者。有治燥痰者。诸书第以除痰概之。头痛之药。有治内伤头痛者。有治外感头痛者。诸书惟言治头痛而已。此皆相反之证。未可混施。举此二端。其余可以
...更多
药性总义
凡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凡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音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凡寒热温凉。气也。酸苦甘辛咸淡。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气浓者。为纯阳。薄为阳中之阴。味浓者。为纯阴。薄为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阳气上行、故气薄者、能泄于
...更多
卷一 草部 山草类
山草类
[卷一草部] 人参
大补元气、生阴血、亦泻虚火。
甘温微苦。大补肺中元气。(李东垣用药法象曰∶肺主气、肺气旺则脏腑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十剂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类是也、人参补气、羊肉补形。)泻火。(东垣曰、参甘草、退火之圣药、按烦劳则虚而生热、得甘温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亦谓之泻。)除烦,生津止渴,开心益智。(心气强、则善思而多智。)聪耳明目。(洗与服俱佳。)安精神。定魂魄。止
...更多
卷二 草部 芳草类
芳草类
[卷二草部] 当归
补血、润燥滑肠。
甘温和血。辛温散内寒。苦温助心散寒。(诸血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当归苦温助心。)入心肝脾。(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为血中气药。治虚劳寒热。咳逆上气。(血和则气降。)温疟。(厥阴肝邪、痢。头痛腰痛。心腹肢节诸痛。(散寒和血。)跌打血凝作胀。风痉无汗。(身强项直、角弓反张曰痉、无汗为刚痉、有汗为柔痉、当归辛散风、温和血、产后亦有发痉者、以脱血无以
...更多
卷三 草部 隰草类
隰草类
大泻火、平血逆。
味苦微甘。大寒。入心肾。泻丙火。(小肠为丙火、心与小肠相为表里。)清燥金。(胃、大肠火。)平诸血逆。消瘀通经。治吐衄崩中。(唾血者、血随唾出、咯血者、随痰咯出、或带血丝、出肾经及肺经、自两胁逆上吐出者、属肝经、吐出呕出成盆成碗者、属胃经、咳血者、咳出痰内有血、衄血者、血溢于脑、从鼻而出、并属肺经、经漏不止曰崩、血热则妄行、宜以此清之。)热毒痢疾。肠胃如焚。伤寒瘟疫痘证。(血热红紫、诸大热。)大渴引饮。折跌绝筋。(生地一
...更多
卷四 草部 毒草类
毒草类
[卷四草部] 附子
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辛甘。大热纯阳。其性浮多沉少。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丹溪曰∶气虚甚者、稍加附子、以行参之功、肥人多湿亦用。)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同干姜桂枝、温经散寒发汗。)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善引火下、行津、调涂足心、亦妙。)治三阴伤寒戴阳。
...更多
卷五 草部 蔓草类
蔓草类
补益肝肾、调和气血、涩精气、化虚痰。
苦坚肾。温补肝。甘益阴。涩收敛精气。强筋益髓。养血祛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乌须发。(故名首乌。)强阳事。令人有子。为滋补良药。(补阴而不滞不寒、强阳而不燥不热、禀中和之性、而得天地之纯气、所以为调补久病之圣药。)气血太和,则劳瘦、风虚疮痔、瘰痈肿。(营血调则痈肿消、赤者、外科称为疮帚。)腹中宿疾。(能化虚痰。)恶血痿黄诸病自已。疗久痢恶疟。(益阴补肝、疟家要药。)调胎产
...更多
卷六 草部 水草类·石草类·苔类
水草类石草类苔类
[卷六草部] 泽泻
通、利水、泻膀胱火、去湿热。
甘咸微寒。入膀胱。利小便。(热在气分而口渴者。)泻肾经之火邪。功颛利湿行水。治消渴痰饮。呕吐泻痢。肿胀水痞。香港脚疝痛。淋沥阴汗。(阴间有汗。)尿血泄精。(既利水而又止泄精、何也、此乃湿热为病、不为虚滑者言也、虚滑则当用补涩矣。)一切湿热之病。湿热既除。则清气上行。又能止头旋。有聪耳明目之功。(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耳鸣目昏、渗去其
...更多
1
2
3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宣鼎
(宋)朱熹 吕祖謙
清·沈金鰲
清·严则庵
(宋)王贵学
明·李春芳
清·杨夔生
谢逸
(唐)長孫無忌 等編修
柳永
清·蔡锷
(清)严可均 辑
唐·令狐德棻 等
元魏·瞿昙般若流支
春秋·李耳
张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