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伤寒论类方-未知
伤寒论类方目录:
简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简介
伤寒论类方 清·徐灵胎 公元1759年
清代流传下来的一本医书,4卷,成书于1759年。是书将伤寒论113方分为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柴胡汤类似方、承气汤类方、四逆汤类方、杂方等十二个类方。各类有主方,各方中列述有关汤方证治各条文。如此以方类证,对后世《伤寒论》学习者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成为伤寒学派中以方类证的主流派。
徐灵胎(1693—1771),原名大椿,曾名大业,灵胎乃其字,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
...更多
卷一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汤(一)
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气之郁也。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内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肺至皮毛,汗所从出,粥充胃气以达于肺也。观此可知伤寒不禁食矣。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
...更多
卷二
[卷二\栀子汤类·五] 栀子豉汤(一)
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此剂分两最小,凡治上焦之药皆然。
发汗吐下后,诸法俱用,未必皆误,而正气已伤矣。虚烦不得眠,虚为正气虚,烦为邪气扰。发汗吐下,实邪虽去,而其余邪,因正气不充,留于上焦,故阳气扰动而不得眠也。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反复颠倒,身不得宁也;心中懊,心不得安也。栀子豉汤吐之。此
...更多
卷三
[卷三\泻心汤类·七] 生姜泻心汤(一)
生姜(四两,切)甘草(炙)人参黄芩(各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干姜(各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汗后而邪未尽,必有留饮在心下。其症甚杂,而方中诸药,一一对症,内中又有一药治两症者、亦有两药合治一症者,错综变化,攻补兼施,寒热互用。皆本
...更多
卷四
[卷四\杂法方类·十二] 赤石脂禹余粮汤(一)
《论》中有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疑即此为丸。
赤石脂(碎)禹余粮(碎,各一斤)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二石同煎,方中绝少。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一误再误。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下药太过,则大肠受伤。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以涩治脱
...更多
1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窦仪
净慧
宋·赵民
清·张潮
(明清)黄宗羲、黄厔炳等 撰
宋·陈善
张畹香
屈原
明·何乔新
(清)景善
唐·陆德明
明·洪楩
清·徐大椿
清·南极老人
(宋)钱世昭
明·齐东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