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伤寒溯源集-未知
伤寒溯源集目录:
简介
序
凡例
卷之一
卷之二
卷之三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卷之九
卷之十
附录
简介
伤寒溯源集 清·钱潢 公元1644-1911年
《伤寒溯源集》,伤寒著作。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十卷,二十二篇。清·钱潢撰于1707年。钱氏认为世传的《伤寒论》刊本、注本的条文,前后舛错,六经混乱。遂重予编订,详加诠释,各经皆列纲领,每方均有方论。其析义、辨误、论治,颇多独到的见解。由于作者以勤奋认真的治学态度,“直溯源流,深穷根柢,推求《灵》、《素》,辩论阴阳,援古证今,分经辨证”(见自序),对《伤寒论》的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故在注本中有一定的影响。现存
...更多
序
序
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域中操生人之柄者三。曰君曰相曰医。夫君相调阴阳御六气。嘘为雨露。噫为雷霆。
其生人也宜。配之医。非其伦。曰子独不推夫医之所祖乎。昔者神农造医药。与饮食俱起。而本草作焉。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三坟无传。存者素问而已。天下万世之死而致生之。皆此二书矣。流传既久。或者乃假其书以杀人。譬之于儒。诗书发冢也。夫生人者书。杀人者亦书。何以救之。救之则仍以书。自张仲景着伤寒书。发明素问之意。而王叔和乱之。后千斯年莫救其失。中间亦尝有人稍加是
...更多
凡例
伤寒论一书。按长沙公自序。原云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至西晋王叔和编次之后。其卒病论六卷。
早已云亡。后人不得复见。相传谓叔和又次为三十六卷。至金成无己。因王氏之遗书。又注为伤寒论十卷。
非唯仲景之旧不得复睹。即叔和之书。亦杳不可见矣。第阅叔和所作伤寒序例一篇。其妄用经文。创立谬说。亦殊不足睹。不若遗亡之为愈也。其成氏注本。原云十卷。今行于世者。究仅七卷。以辨脉平脉为第一卷。其言原系仲景原文。亦不为过。但第二卷伤寒例一篇。乃王叔和所作。非仲景原文。
...更多
卷之一
[卷之一] 阴阳发病六经统论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也。
此一节。提挈纲领。统论阴阳。当冠于六经之首。自叔和无己诸家。错简于太阳脉证之后。致喻氏以未热注无热。悖于立言之旨矣。盖仲景以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有阴经阳经之不同。
故分发热无热之各异。以定阳奇阴偶之愈期也。发于阳者。邪入阳经而发也。发
...更多
卷之二
[卷之二\太阳中篇] 伤寒证治第二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前总脉总证中。已先并举中风伤寒所同有之脉证矣。而尚未分其何以为中风。何以为伤寒也。此篇即于篇首脉浮头项强痛之总脉证中。又增入已发热未发热。恶寒头痛呕逆。及脉之阴阳俱紧。以别其为伤寒所现之脉证。有如此也。伤寒者。寒伤营也。营在卫内而属阴。寒本阴邪。其性锋锐。故深入而伤营也。寒邪入腠。玄府紧闭。阳气不得发泄。未有不郁而为热者。此言或已发热。或未
...更多
卷之三
[卷之三\结胸心下痞(脏结附)] 结胸证治第三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辨脉篇云。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又云。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此所谓动数者。
...更多
卷之四
[卷之四\太阳下编] 风寒两伤营卫证治第六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夫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而脉浮缓者。为太阳中风。若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体重呕逆。
恶风无汗。脉阴阳俱紧者。为太阳伤寒。此条以太阳中风四字冠之。而曰脉浮紧
...更多
卷之五
[卷之五] 温病风温痉湿
温病风温湿诸证。邪气皆由营卫而入。故仲景皆称太阳病。所以附于太阳之末。
[卷之五\温病风温痉湿] 温病风温证治第七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者。即首篇所谓头项强痛等证也。因邪由营卫而入。其见证属太阳。故称太阳病。然邪在太阳。
初见表证。虽发热
...更多
卷之六
[卷之六\阳明篇纲领] 阳明受病原始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此设为问答。以别阳明之外证。与太阳不同也。如太阳中风。则发热汗出而必恶风恶寒。若阳明中风。
虽同一身热汗自出。即不恶寒而反恶热矣。反恶热者。以邪入阳明之经也。灵枢阴阳系日月篇云。辰为左足之阳明。巳为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明于前。故曰阳明。盖辰巳之前。午居离位。乃至阳之地。邪并于
...更多
卷之七
[卷之七\少阳全篇(合病并病附)] 少阳证治第十四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者。足少阳胆经也。胆为东方初生之木。名之曰少阳者。天地之阳气生于黄泉。则草木之根。
勾萌于至阴坤土之中。谓之厥阴。至三阳开泰。阳气透地。则萌芽生动。二月而阳气上腾。以雷霆之鼓。
风雨之润。而草木条达。阳气附于草木而初生。故为之少阳。人身以脏腑居于躯壳之中者为三阴
...更多
1
2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刘纯
向子諲
宋·吴子良
明·心泰
清·杨钟宝
清·永瑢
清·黄元御
清·凌德
明·张履祥
元·徐显
周·韩非
清·刘起凡
陈玄祐
元·姬志真
金·王丹挂
周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