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卷第五] 天行温病论
  庞曰∶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冒寒毒所致。自春及夏至前为温病者,《素问》、仲景所谓伤寒也。有冬时伤非节之暖,名曰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实时发病温者,乃天行之病耳。

  其冬月温暖之时,人感乖候之气,未即发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气暄热,温毒乃发,则肌肉斑烂也。又四时自受乖气,而成腑脏阴阳温毒者,则春有青筋牵,夏有赤脉kt,秋有白气,冬有黑骨温,四季有黄肉随,治亦别有法。《难经》载五种伤寒,言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随经所在而取之。中风木,伤寒金,热病火,湿温水,温病土,治之者各取其所属。

  据《难经》温病,本是四种伤寒,感异气而变成温病也。土无正形,因火而名,故以温次热也。土寄在四维,故附金木水火而变病,所以王叔和云∶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热,变成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其热,变成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更遇湿气,变为湿温;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变成温疟,斯乃同病异名,同脉异经者也。故风温取足厥阴木、手少阴火,温毒专取手少阴火,温疟取手太阴金,湿温取足少阴水、手少阴火,故云随经所在而取之也。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悉由气运郁发,有胜有伏,迁正退位,或有先后。天地九室相形,故令升之不前,降之不下,则天地不交,万化不安,必偏有宫分,受斯害气,庄子所谓运动之泄者也。且人命有遭逢,时有否泰,故能偏着一家。天地有斯害气,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曰贤人知方矣。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辟温疫论

  疗疫气令人不相染,及辟温病伤寒

  屠苏酒

  。(通俗文曰∶屋平曰屠苏。《广雅》云∶屠苏,庵也。然屠苏平而庵圆,所以不相同,今人寒月厅事下作版阁是也。尊贵之家,阁中施羽帐锦帏,聚会以御寒,故正旦会饮辟温酒,而以屠苏为名也。)大黄桂枝桔梗川椒(各十五铢)白术(十铢)乌头菝防风(各六铢)咀,缝囊盛,以十二月晦日早,悬沉井中至泥,正旦平晓,出药置酒中,屠苏之东,向户饮之。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任。一人饮一家无病,一家饮一里无恙。饮药酒三朝,还置井中。

  若能岁岁饮,可代代无病,当家内外井皆悉着药,辟温气也。忌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辟温粉

  芎术白芷本苓陵香(等分)为末,每一两半入英粉四两,和匀,常扑身上,无英粉蚌粉亦可。凡出汗大多,欲止汗,宜此法。

  入温家令不相染,研雄黄并嚏法。

  水研光明雄黄,以笔浓蘸涂鼻窍中,则疫气不能入,与病患同床亦不相染。五更初洗面后及临时点之。凡温疫之家,自生臭秽之气,人闻其气实时以纸筋探鼻中,嚏之为佳。不尔,邪气入上元宫,遂散百脉而成斯病也。以雄黄点之,则自不闻其气,并辟诸恶怪梦神良。

  常以鸡鸣时,存心念四海神名三七遍,辟百邪恶鬼,令人不病温。

  东海神阿明南海神祝融西海神巨乘北海神禺强每入病患室,存心念三遍,口勿诵。

  古今名贤传,许季山所撰千敷散,辟温疫恶疾,不相染着。

  附子(一个,一分者)细辛干姜麻子柏实(各一分)细末,和入柏实、麻子令匀,酒服方寸匕。服药一日,十年不病;二日二十年不病;三日三十年不病,受师法保应。三日服之,岁多疫则预服之。不饮酒,井花水服亦得。忌猪肉、生菜。

  辟温

  杀鬼丸,薰百鬼恶气。

  雄黄雌黄(各二两)羊角虎头骨(各七两)龙骨鳖甲陵鲤甲皮(各三两)樗鸡(十五枚,无,以芫青五枚代)空青(一两,无,以石绿代)川芎真朱砂(各五两)东门上鸡头(一枚)细末,以腊二十两并丸,鸡头大,正旦门前烧一丸,男左女右,臂上带一丸,辟百恶;独吊丧问死,吞下一丸,小豆大;天阴大雾,烧一丸于门牖前,极佳。

  务成子

  萤火丸,主辟疾病恶气,百鬼虎野狼,蛇虺蜂虿诸毒,五兵白刃,盗贼凶害。

  昔冠军将军武威太守刘子南从尹公受得此方,永平十二年于虏界交战败绩,士卒掠尽,子南被围,矢如雨,未至子南马数尺,矢辄堕地,虏以为神人,各解围而去。子南以方教子及诸兄弟为将者,皆未尝被伤,累世秘之。汉末青牛道士得之,以传安定皇甫隆,隆传魏武帝,乃有人得之,故一名冠军丸,一名武威丸。(曾试此法,一家五十余口俱染病,唯四人带者不染。)萤火鬼箭(削取皮羽)蒺藜(各一两)雄黄雌黄矾石(各二两)羊角锻灶灰铁锤柄(入铁处烧焦,各一两半)为末,以鸡子黄、丹雄鸡冠一具和之,如杏子大,作三角绛囊盛五丸,带左臂,若从军,系腰下勿离身,若在家,挂户之上,辟绝贼盗温疫,神良。

  刘根别传曰∶川太守到官,民大疫,掾吏死者过半,夫人、郎君悉病。府君从根求消除疫气之术,根曰∶寅岁泄气在亥,今年太岁在寅,于听事之亥地,穿地深三尺,广与深同,取沙三斛着中,以淳酒三升沃其上。府君从之,病者即愈,疫气遂绝。(于听事取太岁六合之地也。)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青筋牵证

  春三月青筋牵证,其源自少阴、少阳。从少阴而涉足少阳,少阳之气始发,少阴之气始衰,阴阳怫郁于腠理皮毛之间,因生表里之。因从足少阳发动及少阴,则脏腑受疠而生其病。

  肝腑脏阴阳毒瓦斯病,颈背双筋牵急,先寒后热,其病相反。若腑虚为阴邪所伤者,则腰强急,脚缩不伸,腑中欲折,眼中生花,此法主之。(不可作煮散。)

  柴胡地黄汤

  柴胡(二两半)生地黄(五合半)香豉(五合)生姜石膏(各四两)桂枝(半两)大青白术芒硝栀子仁(各一两半)咀,水七升,煎三升,去滓,下芒硝,温饮一盏,日三四服,未瘥再作。

  肝腑脏阴阳温毒病,颈背牵急,先寒后热,其病相反。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眼黄,颈背强直,若欲转动,即称身回侧。(不可作煮散。)

  石膏竹叶汤

  淡竹叶(二升)栀子仁黄芩升麻芒硝(各一两半)细辛玄参(各半两)石膏(四两)车前草(一升,叶)咀,水六升,先下竹叶、车前草,煮四升,去滓,下诸药,煮二升,去滓,下芒硝化匀,温饮一盏。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赤脉kt证

  夏三月,行赤脉kt病,其源自少阴、太阳。

  心腑脏阴阳温毒瓦斯,身热,皮肉痛起,其病相反。若脏实则为阳毒所侵,口干舌破而咽塞;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战掉不定而惊动。(不可作煮散。)

  石膏地黄汤

  石膏生葛根(各四两)麻黄(二两)玄参(三两)知母(半两)栀子仁大青黄芩芒硝(各一两半)湿地黄(半升)咀,水九升,取四升,去滓,下芒硝烊化匀,温饮一盏,日三四服。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黄肉随证

  四季月终,余十八日行黄肉随病。其源从太阴、阳明相格,节气相移,三焦寒湿不调,四时关格而起,则脏腑之随时而受疠,阳气外泄,阴气内伏。

  脾腑脏温毒病,阴阳毒瓦斯,头重项直,皮肉强,其病相反。脏实则阳疫所伤,蕴而结核,起于颈下,布热毒于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下贯颞,隐隐而热,不相断离,(不可作煮散。)

  玄参寒水石汤。

  羚羊角屑大青(各一两)升麻射干芒硝(各一两半)玄参(四两)寒水石(二两半)栀子仁(二两)咀,水七升,煎至三升,去滓,下芒硝烊化匀,温饮一盏,日三四服。

  扁鹊云∶灸肝脾二俞,主治四时随病。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白气证

  秋三月行白气病,其源从太阳系于太阴。太阴受淫邪之气,则经络壅滞,毛皮坚竖,发泄邪气,则脏腑伤温,随状受疠。

  肺腑脏温病,阴阳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腑虚则阴邪所伤,乍寒乍热,损肺伤气,暴嗽呕逆,(不可作煮散。)宜石膏杏仁汤。

  石膏(四两)杏仁前胡(各二两)甘草(一两)栀子仁麻黄紫菀桂枝大青玄参葛根(各一两半)咀,水九升,煎四升,温饮一盏,日三四服。

  肺腑脏温病,阴阳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不可作煮散。)宜石膏葱白汤。

  豉(半升)葱白连须(二两)石膏生姜(各四两)栀子仁升麻大青芒硝(各一两半)咀,水八升,煎三升半,去滓,下芒硝烊化匀,温饮一盏,日三四服。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黑骨温证

  冬三月行黑骨温病,其源从太阳、少阴,相搏蕴积,三焦上下壅塞,阴毒内行,脏腑受客邪之气,则病生矣。

  肾腑脏温病,阴阳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腑虚则为阴毒所伤,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饮,或腰痛欲折。肾腑脏温病,阴阳毒瓦斯,其病相反。若脏实则为阳毒所损,胸胁切痛,类如刀刺,心腹膨胀,服冷药瘥过而便洞泄,(不可作煮散。)

  苦参石膏汤。

  苦参生葛(各二两)石膏湿地黄(各四两)栀子仁茵陈芒硝(各一两半)香豉葱白(各半升)咀,水八升,煎三升半,去滓,下芒硝烊化匀,温饮一盏,日三四服。

  扁鹊云∶灸脾肝肾三,治丹毒、黑骨温之病。

  知母解肌汤

  疗温热病,头痛,骨肉烦疼,口燥心闷;或者夏月天行毒,外寒内热者;或已下之,余热未尽者;或热病自得利,有虚热烦渴者。

  麻黄甘草(各一两)知母葛根(各一两半)石膏(三两)咀,水三升,煎一升,去滓,温饮一盏。若已下及自得利下,虚热未除者,除麻黄加葛根成三两,病常自汗者,亦如此法加葛根。无汗而难得汗者,加麻黄成一两半;因变泄者,除麻黄加白薇、人参各一两,加水四升,煎至一升半。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温病哕方论

  伏热在胃,令人胸满气逆,逆则哕;若大下后,胃中虚冷,亦致哕也。

  温病有热,饮水暴冷,茅根葛根汤。

  茅根葛根(各半升)水四升,煮二升,去滓,温饮一盏。

  温病热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蕴结不散变,梓皮饮子。

  单煮梓皮汁,稍稍饮之佳。

  温病积饮冷,冷结胃中,热入肾中,变壮热大者,服梓皮汤。夫肾中有热者,病瘥后,足心皮喜剥脱去,头发秃落,是其证也。

  温病胃冷变,茅根橘皮汤。

  白茅根(半升)橘皮(一两半)桂枝葛根(各一两)咀,水三升,煎去半,去滓,温饮一盏,止停后服。微有热,减桂半两。(微有热,宜去桂,加生姜二两。)温病有热,饮水暴冷,枇杷茅根汤。

  枇杷叶茅根(各半升)水四升,煮去半,去滓,稍热饮之一二盏。(以上四方,皆不可作煮散。)温病者,此热入肾,肾脏恶燥,热盛则肾燥,肾燥故渴,引饮而自救也。

  葳蕤汤

  疗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发热,头眩痛,咽干舌强,胸中痛,心胸痞满,腰背强。

  葳蕤白薇麻黄独活大杏仁(生)芎甘草青木香葛根(各一两)石膏(一两半)咀,水五升,煎二升半,去滓,饮一盏,通口服之,取汗。若一寒一热者,加朴硝半两,大黄一两半,朴硝末后下。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黄病证

  黄病者,一身尽痛,发热,面色洞黄。七八日后,结热里有血,当下之如肝状。(有血必狂,宜抵党汤;如黄病自下血,亦有自愈者。)其人小腹满急,若眼睛涩痛,鼻骨疼,两膊及项强,腰背急,则是黄候。大便涩,但得小便利,则不虑死矣。不用大便多,多则心腹胀,为不佳。此由寒湿在表,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郁蒸不得消散,则大小便不通,故身体面目皆变黄色。黄候其寸口近掌无脉,口鼻气冷者死。

  疗诸黄

  膏发煎。

  乱发(两鸡子大)猪(八两)二味煎令发消尽,研绞去滓,分二服,病从小便去。有人再病,胃中干粪下便瘥。

  又方瓜蒂二十七个,水一升,煎去半,顿服之。

  黄胆目黄不除,瓜丁散。

  瓜丁细末。

  含水畜豆许,深入鼻中,黄水出尽为度。

  孙真人曰∶凡遇天行热病,多内热着黄,但用瓜丁散内鼻中,黄水出乃愈,即于后不复患病黄矣。常须用心警候病患四肢身面,微似有黄气,即速行瓜丁散,不可令散漫,失候必大危矣。特忌酒面、色欲,犯者死。

  黄家日晡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

  因作黑瘅,大便必黑,腹胪胀满如水状,大便黑溏者,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疗。

  硝石矾石散。

  硝石矾石等分捣筛,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也。大麦则须是无皮麦者。《千金方》云∶硝石二分,熬令燥;矾石一分,熬令燥,故注之。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

  病患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少阴火,厥阴木。)不可发汗,汗出则谵语,内烦扰不得卧,善惊,目光无精。

  治之复发其汗,如此者医杀之耳。

  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嘿嘿但欲眠。下之则小便难,发汗则谵语,加温针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尿,宜葳蕤汤。(方在温病哕方论中。)因发汗后,身体不恶寒,而反恶热,无下证者,名曰风温,知母石膏汤。

  知母(一两)石膏(一两半)葛根葳蕤(各三分)甘草黄芩升麻人参杏仁羌活防风(各半两)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温饮一盏,通口与之取汗。

  病患素伤于寒,因复伤于寒,变成温疟,寒多热少者,华佗赤散主之。(在寒疫治法中。)寒热相半者,丹砂丸。(兼治间日疟子。)丹砂人参(各一钱)附子(一个,半两者)细末,蜜丸梧桐子大,煎竹叶汤,吞下二三十丸,发前三服。中病则吐,或身习习麻木,未中病加至四十丸。间日发前如法服,中病即止。

  温疟内热甚,昏昏嘿嘿者,麦奴丸主之。(方在可汗门中。)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加桂枝汤。

  石膏(四两)知母(一两半)甘草(半两)粳米(一合半)桂枝(三分)咀,水三升半,煮米熟,去米下药,取一升半,温饮一盏。

  温疟之为病,先热后寒。

  病患尝伤于湿,因而中,湿热相搏,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又胸头目痛苦妄言,治在少阴,不可发汗。汗出则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而色变,名曰重,如此者医杀之耳。

  治湿温如前证者,白虎汤主之。(方在伤寒厥阴门中。)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甘草散。

  石膏甘草(等分)细末,浆水调下二钱匕,日三服。

  庞曰∶愚医昧于冷热之脉,见足胫冷,多行四逆辈,如此医杀者不可胜计。湿温脉小紧,有如伤寒脉,但证候有异,数进白虎,则胫自温而瘥也。

  病患素伤于热,因复伤于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小柴胡证罢,此为坏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荣气长,数滑胃气实,荣长即阳盛,怫郁不得出,胃实即牢难,大便苦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复发汗,令阳气盛不周;复重下之,大便遂秘,小便不利。

  荣卫相搏,五心烦热,两目如火,鼻干面赤,舌燥齿黄而大渴,过经成坏病。(巢氏亦载此一候,今列入证中,经手神效方附。)治如前证。

  三黄石膏汤

  石膏(一两,研)黄连黄柏黄芩(各半两)香豉(二合半)栀子(五个)麻黄(三分)咀,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未中病,再一剂,其效如神。

  《深师方》曰∶伤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热,其脉滑数,昏愦,身热沉重拘急,或时呻吟。欲攻内则沉重拘急,由表未解,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古方无表里兼疗者,思以三黄汤解其内,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用三黄石膏汤。

  论曰∶伤寒发汗,或下或误,后三焦热,脉候洪数,谵语不休,昼夜喘息,鼻中屡衄血,而疾势不解,身目如发黄,狂躁欲走,宜三黄石膏汤。

  以上四种温病,王叔和所谓同病异名,同脉异经者也。风温与中风脉同,温疟与伤寒脉同,湿温与中湿脉同,温毒与热病脉同,唯证候异而用药有殊耳,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败坏别行方

  天行病经七日以上,热势弥固,大便秘涩,心腹痞满,食饮不下,精神昏乱恍惚,狂言谵语,其脉沉细,众状之中,无一可救,决计附子鳖甲汤。(不可作煮散。)鳖甲白藓皮茵陈(各半两)细辛桂枝白术吴茱萸附子枳实(各一分)大黄(三分)生姜(一两)咀,水三升,煮一升,温作三服。

  伤寒将理失节,服冷药太多,伏热在脏,手足厥逆,爪甲稍青,恐阳气渐衰成阴毒瓦斯,踟蹰之间,变入狐惑,面色斑斑如锦纹,木通桂枝汤。

  木通桂(各一两)吴茱萸细辛(各一分)甘草(半两)葱白(六茎)枣(九个)咀,水二升半,煎一升二合,去滓,温作四服。

  伤寒三七日至四七日,劳不歇,热毒不止,乍热乍寒,乍瘥乍发,动作如疟,鳖甲恒山汤。

  鳖甲恒山牛膝(各三分)大青牡丹(各半两)石膏(二两)乌梅肉甘草(各一分)淡竹叶豉生麦门冬生地黄(各二合半)咀,水五升,煎二升半,温饮一盏。

  伤寒八九日不瘥,名曰败伤寒,诸药不能治者,鳖甲犀角汤。

  鳖甲升麻柴胡乌梅肉枳实犀角屑黄芩(各半两)甘草(一分)生地黄(二合半)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败伤寒,头痛骨肉痛,荒言妄语,医所不能疗者,用前黑奴丸主之。(方在杂汗证中。)庞曰∶有人患时气,经六七日,因发狂,遂眼瞪不瞬,手挛曲,口噤或有张口者,冥冥不知人事,口鼻气绝,但心头温,面色和,六脉皆动,一如尸厥,如此不省五六日。因作成败计,救用风引汤加附子,灌下两服遂省。

  风引加附子汤

  寒水石石膏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滑石(各六钱)附子(一个)龙骨大黄干姜(各四钱)甘草牡蛎粉(各二钱)桂枝(三钱)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饮之。

  [卷第五] 小儿伤寒证

  小儿伤寒发热,自汗多啼,葛根芍药汤。

  葛根(三分)芍药甘草黄芩桂枝(各半两)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温作二服,相次与之。热盛者,去桂,加升麻半两。无汗者,加麻黄一两。喘者,加杏子半两。

  庞曰∶小儿伤寒,始因壮热不除,被汤丸下后,其项强眼翻,弄舌搐搦,如发痫状,久则哽气,啼声不出。医以为惊风,屡服朱砂、水银、牛黄、录粉、巴豆、竹沥之类,药皆无验。此由误下后,毒瓦斯结在心胸,内热生涎,涎裹诸药,不能宣行所致也,荡涎散。

  粉霜(一钱)腻粉(二匣)芫花(一分)细末,暖浆水调下,一岁半钱,病势大者再服。白色着底者,粉霜也,宜尽之。良久得睡,取下黑黄涎裹包丹砂之类,皆成颗块,啼声便出,立安。

  庞曰∶小儿结胸,亦如前状,但啼声出,医亦多作惊风治之。其脉浮滑,试以指按心下,则痛而啼,宜半夏黄连栝蒌汤斟酌服,当下黄涎便瘥。(方在结胸门中。)小儿伤寒,蒸起风热,发痫,手足搐掣不省,蛇皮汤。

  麻黄大黄牡蛎黄芩(各四钱)寒水石白石脂赤石脂石膏紫石英滑石(各八钱)人参桂枝龙齿(各二钱)甘草(三钱)蛇蜕皮(一钱)粗末,每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温分二服,热多者进三服,以水并竹沥中半煎,尤佳。

  小儿伤寒后,胃中有热,烦闷不食,至日晚潮热颊赤,躁乱呕吐,芦根汤。

  生芦根生茅根赤茯苓子芩麦门冬甘草生姜(各一分)小麦糯米(各二百粒)细锉,水一升二合,煎六合,去滓,分三服,立效。

  小儿伤寒,咳嗽,胸膈痰壅,喉中呀呷声,射干汤。

  射干麻黄紫菀桂心半夏(各半两)甘草(一分)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汁少许,煎六分,去滓,入蜜半匕烊化匀,温作二服。

  又方,甜葶苈汤。

  甜葶苈(炒)杏仁(炒)麻黄(各等分)粗末,每二钱水一盏,煎五分,温温分减服。

  小儿伤寒后,盗汗,体热咽干,犀角黄汤。

  犀角屑茯神麦门冬黄人参(各半两)甘草(一分)粗末,每三钱水一盏,煎五分,温温服。

  小儿伤寒里不解,发惊妄语,狂躁潮热,钩藤大黄汤。

  钩藤皮当归甘草(炙)芍药(各半两)大黄(三分)粗末,每三钱水一盏,煎六分,温温服,以利为度。难利者,间茵陈丸服。(方在伤寒门中。)此方不唯治伤寒,常时小儿伤食,作惊发痫,不乳,温壮kt,皆可斟酌与服,以利为度。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