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伤寒大白-未知
伤寒大白目录:
简介
序
总论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简介
伤寒大白 清·高世栻 公元1644-1911年
《伤寒大白》,伤寒著作。四卷。清·秦之桢撰。刊于1714年。秦氏以《伤寒论》中之疑难得此书可以尽白,故以“大白”为书名。作者指出治疗伤寒热病当分表邪、里邪、兼有表里邪三种情况,确有见地。书中以长沙地区作为南北的界线,认为麻、桂北方可用,南方不可用,有其片面性。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更多
序
序
粤稽上古,未有儒先有医。盖天生蒸民,未生后稷教稼,周公、孔子教学;先生黄帝、神农岐伯尝百草,疗疾病。良以人免夭折,始得众庶;既庶矣,然后教稼以富之,讲学以教之。
则知医者救生之本,耕者养生之源,教者人伦之道也。若是则保民莫先调养民病,然后富之教之者也。于是留心医学,时切探讨。余原籍奉天,先大夫参政京华,遂居辇毂下。四方医士云集京邸,因闻天下明医出在松江。然多高隐,未得来京,未获亲逢考究。自辛卯春迁任吴阊,得见云间秦子皇士之书
...更多
总论
[总论] 伤寒热病总论
黄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岐伯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背强;阳明受之,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少阳受之,胸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此言三阳经表症未入于里,故可发汗而已者。又曰∶太阴受之,腹满而咽干;少阴受之,口燥舌干而渴;厥阴受之,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此言阳邪传入三阴经而不愈者。又曰∶未满三日,可汗之;其满三日者,可泄之。言未满三日者,非拘日数,言表症在前也∶言满三日者,
...更多
卷一
[卷一] 恶寒
秦子曰∶恶寒恶风,以一症而分轻重。恶风者,见风则恶,无风即止;恶寒者,即无风亦恶寒。恶寒、恶风、发热皆是表邪,虽里症悉具,若有一些恶寒、头疼、身痛、手足冷,即是表邪,宜先解表,不宜清里攻下。然恶寒有阴症阳症分别,不发热,脉沉迟,口不干,神清便清,阴症恶寒,治宜温经。发热脉数,头痛心烦,阳症恶寒,治宜散表。然温经散表各有分别,太阳症,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紧,为表邪伤营,宜发汗,西北冬月,用麻黄汤,南方三时,用加减羌活汤、十味芎苏散。有汗恶风发热,脉浮缓,为表邪伤卫,宜解
...更多
卷二
[卷二] 似疟
似疟者,发作有时而准也。按似疟与潮热,皆不失时候。但热不寒者,名潮热;先寒后热者,名似疟。故曰似疟,表症也。发于昼,邪在阳分气分者轻;发于夜,邪在阴分血分者重。若发于寅卯二时,少阳症也,柴胡汤主之。寒多者,加羌活、防风;热多者,加黄芩、山栀。若发于辰巳午三时,或一日一发者,太阳症也,加减羌活汤主之。寒多,倍加羌活、防风;热多,加黄芩、山栀。发于未申二时,或间日一发者,阳明症也,干葛汤主之。若寅卯先见烦躁烦热,至未申而热甚者,阳明而兼少阳也,重加柴胡黄芩。若发时寒多,加羌活、防风
...更多
卷三
[卷三] 无汗
《伤寒论》无汗者九,不得汗者四,不汗出者一。《明理论》、陶氏书,惟寒邪一条,失之太简。以无汗为表症居多则可,以无汗为止是寒邪则不可。《伤寒论》太阳症无汗,发热身痛,手足冷,脉浮紧,冬用麻黄汤。太阳中风,脉浮紧,无汗而烦躁,乃营卫两伤,冬用大青龙汤。阳明症,头痛鼻干,脉浮无汗而喘,冬用干葛汤。此皆是寒邪在表而无汗,用发表者。若阳明症无汗,身必发黄,茵陈栀子豆豉汤。阳明无汗,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汤。此皆热邪在里而无汗,用清里者。又云结胸症,但头汗,用大陷胸汤;但头汗,身发黄,用
...更多
卷四
[卷四] 下利
下利当分阴阳、表里。在表有寒湿、风湿、湿热;在里有积热、伤食、脏寒、冷冻饮料、外感、寒湿、下利、恶寒身痛、无汗、脉浮、泻下清水、色如屋漏、口不作渴,此寒湿伤于太阳也,北方麻黄桂枝汤,江南用羌胡败毒散,先散毒邪。利未止,五苓散分利小便,若头额眼眶痛,六脉长大,此寒湿伤于阳明也,苍防干葛汤解表,后用猪苓汤利小便。若时寒时热,六脉弦大,此寒湿伤于少阳也,以柴苓汤主之。外感风湿下利,则骨节烦疼,恶风身痛,自汗脉浮,此风湿伤于太阳也,北方用桂枝防风汤,江南羌活防风汤。小便不利,苍防四苓散
...更多
1
可能你会感兴趣
南朝梁·丘明
晋·戴凯之
(近人)金毓黻 主編
南唐·尉迟偓
周秉清
宋·徐锴
(唐)崔令钦撰
宋·蔡伸
春秋齐·晏婴
隋·王通
宋·赵时庚
清·戴东原
包世臣
卢携
(明)杨尔增 著
张元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