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卷十四] 心腹痛论

  小儿心腹痛者。由脏腑虚而寒冷之气所干。邪气与藏气相搏。上下冲击。上则为心痛。下则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更有一证。发则腹中撮痛。干啼无泪。腰曲背弓。上唇干。额上有汗。此名盘肠内吊之痛。亦由冷气入脏所为也。今叙诸方于后。

  木香丸

  治心腹痛及脾痛。

  木香(一分)肉桂(一分)茯苓(去黑皮半两)槟榔(半两)当归(去芦一分醋浸一宿炙令黄焦)上为细末。酒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柳枝汤下。不拘时候。

  蓬莪术散

  治气刺心腹痛。

  上以蓬莪术炮熟透。锉杵,罗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无时。

  宽中汤

  治心腹疼痛不可忍。闷乱啼哭不止。

  良姜木香(各半两)丁香桔梗(去芦)青皮(去穣炒黄)甘草(炙各一分)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无时。

  当归木香丸

  治如前。

  当归(去芦一两)蓬莪术(一两炮锉)木香(半两)人参(去芦半两)桂心(半两不见火)黑牵牛(一钱炒微黄)上为细末。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生姜汤下。无时。

  当归丸

  治肠胃冷袭而痛。啼哭不休。当归去芦芍药等分。为细末。

  面糊和丸绿豆大。米饮汤下。不拘时候。

  乳香汤

  治如前。

  木香五灵脂(去砂石)乳香(各一钱别研)天南星(取中心末一钱)上为细末同研匀。每服半钱。水半钟。生姜一片。煎至三分。去滓温服。无时。

  温胃丸

  治腹痛哭不止。

  人参(去芦一两)白术(一两)木香(一两)良姜(半两)五味子(半两)当归(半两)上为细末。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汤下。无时。

  橘香丸

  治如前。

  青皮(去穣一两炒)吴茱萸(拣净一两)木香(一两)当归(去芦一两)干姜(半两)丁香(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稍热服。无时。

  乌药散

  治乳母冷热不调。败坏乳汁。因以饲儿。致儿心腹疼痛。或时下痢。但令乳母服药。调和乳汁哺儿。

  香附子(炒去毛)良姜赤芍药乌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一大钱。酒水各半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儿能服药者。兼与之。

  鲤鱼肠

  治肠胃中有疮。而作疼痛。以鲤鱼肠煮食之。

  钩藤膏

  治盘肠内吊腹痛。

  好乳香(研)没药(研)木香姜黄(各四钱)木鳖子仁(二十个)上为细末。炼蜜为剂收之。一岁儿半皂角子大。煎钩藤汤化下。无时。量大小加减。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

  以温水化阿魏一钱。去砂石。浸蓬莪术半两。一昼夜取出。焙干为细末。每服半钱。煎米饮紫苏汤调下。空心服。

  阿魏丸

  治盘肠吊痛。日夜叫啼不止。以阿魏为末。用大蒜半瓣。火炮熟。研烂和末。丸麻子大。每服五六丸。煎艾汤送下。无时。

  乳香蝎梢丸

  治盘肠内吊。痛不可忍。

  乳香(一钱半别研)蝎梢(十四个)没药(半钱)沉香(一钱半)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婴孩三丸,一岁儿五丸。三岁儿七丸。乳香汤下。不拘时候。

  桃符丸

  治如前。

  银朱(一钱研)乳香(一钱研)大蒜(一瓣煨熟研烂为膏)上前二味和匀。入蒜膏再研。硬软得所。丸绿豆大。每婴孩三丸。半岁五丸。一岁七九。二三岁九丸。薄荷汤下。无时。

  [卷十四] 腹胀论

  小儿腹胀。有虚有实。(或因吐泻。或因乳食)动于脾胃。致脾胃虚而气攻所作也。实者闷乱喘满。治可下之。钱乙用紫霜丸白饼子。虚者不喘。治不可下。又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温药治之。以脾胃虚。气未出。故虽腹胀而不喘。只好用药。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钱乙用塌气丸。若误下之。则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脾肺子母皆虚也,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色黄虚甚。则目胞腮颊四肢黄色而肿。钱乙用塌气丸。若虚气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内弱。每生虚气。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儿易为虚实。脾虚则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胃久虚热。多生疸病。或引饮不止。脾虚不能胜肾。随肺气上行于四肢。面目肿若水状。肾气浸浮于肺。即大喘也。钱乙亦用塌气丸。未愈渐加丸数。病愈后面未红者。虚衰未复故也。若治虚腹胀。塌气丸未愈。腹中有食积法。粪小便黄。时微喘。脉伏而实。饮水能食者。亦可不。盖脾初虚而后有积法也。所治宜先补脾。后与下之。下后又复补脾。即愈也。若不先补而便下之。则大虚矣。又不可补肺。恐生虚喘也。钱乙所用方。本集载之外。叙诸方于后。

  家宝塌气丸

  治小儿啼哭未定。或气息未调。遽以乳饮。或寒冷相干。腹胀气急。乳食不化。

  巴豆(十片)胡椒(十粒)丁香(十个)青皮(十个汤浸一宿令软去穣)上将青皮每个入巴豆一片。胡椒一粒。丁香一个。裹了。以麻线缠定。都裹十个毕。顿锅内。入酽醋一碗。

  煮至醋干。取出细切。同诸药焙干为末。粟米糊和丸粟米大。每三岁下儿二三丸。上者五丸。五岁儿七丸。七岁儿十丸。米饮汤下。无时。

  褊银丸

  治痰涎气壅。膈实上热。乳食停滞。腹胀喘急。

  巴豆(去壳半两取霜)好墨(八钱研)麝香(半钱研)水银(半两用铅二钱半结沙子)上将巴豆霜与墨再研匀。次入沙子麝香。又拌研至细匀。以陈米粥和丸绿豆大。捻褊。一岁儿一丸。二三岁三丸。煎薄荷汤放冷送下。不得化破。食后服。

  浓朴丸

  治风冷。寒邪客于脏腑。腹胀满闷。气不宣通。

  浓朴(去粗皮一两姜制)丁香(一两)木香(一两)白术(一两)青皮(去穣半两)牵牛子(一钱炒)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煎陈皮汤下。无时。

  分气丸

  治腹胀腹痛。

  巴豆(十个去壳皮膜出油尽)木香(一钱)附子(一个重半两炮去皮脐尖)上为细末。面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二丸。熟水送下。

  又方

  治腹胀。(又名塌气丸)蝎(半两)胡椒(一两)木香(半两)巴豆(一分去壳皮膜出油尽)上为细末。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三五丸。葱白汤下。无时。

  胡粉盐

  治腹胀。以胡粉盐炒色变。以摩腹上。或以车毂中脂和轮下土作丸。吞之。

  韭根汁

  治如前。杵韭根汁。和猪脂煎服。或烧父母指甲灰。乳头上饮。

  半夏丸

  治腹胀。及暴腹胀欲死。以半夏随多少。火炮为细末。酒和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儿小者乳汁下。大者生姜汤或米汤下。未瘥加之。日二服。只用末贴脐。亦佳。

  又方

  治心腹胁肋胀满。烦闷欲死。以鸡子壳烧末。酒服一钱或半钱。

  塌气丸

  治脾胃气虚。腹胀满闷。

  全蝎(一钱)黑牵牛(四钱一半炒熟一半生用)萝卜子(四钱一半炒熟一半生用)陈皮(二钱去白)青皮(去穣二钱)京三棱(二钱炮锉)蓬莪术(二钱炮锉一方生用)上为细末。面糊和丸萝卜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生姜汤下。无时。

  塌气丸

  治腹胀气满如肿。

  胡椒(半两)甘遂(一分)黑牵牛(一两炒)木香(一钱)上为细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姜汤送下。无时。

  塌气丸

  治脾虚腹胀。或面目四肢发肿。(此方便是钱乙集中方也)胡椒(一两)蝎尾(半两去毒)上为细末。面糊和丸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陈米饮下。无时。量大小加减。一方有木香一钱。

  一方全蝎一枚。胡椒十粒。同为末。一剜耳。米饮调下。

  五百丸

  治气虚腹胀。

  郁李仁(别研)胡椒丁香黑牵牛萝卜子(各一百粒)上为细末。葱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儿大加之。煎葱汤下。无时。

  白术膏

  治脾胃不和。腹胀气痞。小便不利。

  白术(半两)白茯苓(去黑皮一分)人参(去芦一分)滑石(一分)泽泻(半两)上为末。炼蜜和丸。每用皂子大。米饮化下。无时。

  豆蔻散

  治腹胀烦渴。小便少而吐泻。

  硫黄(一分)白滑石(三分)丁香(半分)肉豆蔻(面裹煨半分)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米饮调下。无时。

  托养丸

  治阴阳气痞不通。腹胀膨闷。呕吐烦渴。手足时厥。

  硫黄水银(各半两同研不见星)附子(炮去皮脐)木香当归(去芦洗焙各半两)大黄(一两湿纸裹慢火煨熟)上为末拌匀。炼蜜和丸樱桃大。每服一丸,生姜汤化下。无时。

  木香丸

  治小儿气胀。腹满不下食。能去恶气。木香诃黎勒煨去核。等分为末。以沙糖水煮糊和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下。无时。

  葛根汁

  治小儿热气。痞满腹胀。以生葛根杵烂。绞汁饮下。

  桂心丸

  治小儿饮杂果。腹胀气急。以桂心为末。饭和丸绿豆大。熟水下五丸。未瘥再服。不拘时候。

  治小婴腹中胀满。或未能服药者。以晚桑叶不拘多少。浓煎汤。熏下部。通手时淋洗肚腹。

  治小儿腹胀满急。不能服药。以生姜煨热,绵裹内下部。冷即易。

  赚气丸

  治小儿腹胀。

  丁香(一钱)萝卜子(半两用巴豆一分拍破同炒至黑色去巴豆不用)上为末。水浸蒸饼心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丸。橘皮汤下。无时。

  治小儿上热痞闷。气壅胀满。以葛根捣汁。量大小轻重与服。

  [卷十四] 肿病论

  小儿肿病有二。一者气肿。因脾胃虚而气攻腹。腹胀误行转药下之。致虚气上附于肺。行入四肢面目而作肿也。疳气亦然。二者水肿。因上焦烦渴。饮水无度。脾胃虚而不能约制其水。肾反乘脾。土随水行。上附于肺。肺主皮肤。脾主四肢。故水流走于四肢皮肤而作肿也。甚则肾水浸浮于肺。则生大喘。为难治也。

  款肺散

  治小儿风痰。咳嗽喘气逆呕吐。面目浮肿。

  白僵蚕(五两汤洗去灰丝并头足焙干)玄胡索(去皮三两生)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煎淡齑汁放温调下。如婴孩。乳汁调半字。不拘时候。

  熊胆丸

  治小儿疳气。体瘦肚肿吃水。

  熊胆雄黄(研水飞)佛头青(各半两入麝香少许同研细)桂心人参(去芦各一钱为末)上拌研匀。糯米粥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饮下。食后。

  槟榔丸

  治小儿疳气腹胀。四肢肿满。气急喘闷。小便不利。

  槟榔木香(各二钱)青皮姜黄(各一两)萝卜子(炒)牵牛子(各取末七钱半)上为末。糊丸黍米大。生姜汤下。二三十丸。食后。

  绯绶丸

  治小儿疳气。黄瘦肚大。手脚浮肿。饮水不休。

  川楝子(去核)川芎(各二钱)橘皮(四两去穣)龙胆(去芦二两)巴豆(十四个去皮膜将陈皮龙胆同巴豆炒焦黑时去巴豆不用)上四味为末。糊丸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三十丸。米饮下。腹胀陈皮汤下。食后。

  治小儿手足身体浮肿以小便温暖渍之。大良。

  又方

  治如前。以巴豆五十个,去皮心。水三升。煮取一升。绵蘸拭病上。随手即消。

  治小儿浑身头面及阴囊虚肿以使君子一两。去壳。用蜜半两。炙尽为细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食后。只三服效。

  内消丸

  治小儿头面手脚虚肿。

  青皮(五个汤泡去穣)巴豆(七个去壳)木香(一钱炮)防己(一钱半)丁香(十四个)上先以青皮巴豆铫内同炒。至巴豆苍黑。去巴豆不用。将青皮诸药为细末。蒸饼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

  量大小加减。男孩儿煎陈米汤下。女孩儿煎艾叶汤下。七八岁者十丸。不拘时候。

  红粉散

  治浑身虚肿。气喘不食。

  朱砂(一钱)槟榔(一钱)轻粉(半钱)上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薄荷煎汤调下。一服利。止后服。用家宝观音散。或人参散调补。忌生冷坚硬之物。

  通草散

  治一身黄肿透明。

  通草(蜜涂炙干为末)木猪苓(去黑皮为末各等分)上为细末。再入研细。去土地龙麝香少许。每服半钱或一钱。米饮调下。神效。亦治肾肿。

  圣饼子

  治气肿。大戟子半两。甘遂末一分。牵牛末一两。共拌匀。每用半钱。以白面半钱。水和作饼子。

  如钱大。煮令熟。放冷细嚼。姜汤下。小者一饼。大者二饼。食前。

  金华散

  治水气肿满。通身明亮。

  大黄末(四钱)牵牛末(三钱)朴硝(研末八钱)巴豆肉(五个研)上同拌匀。每服一字。生姜蜜水调下。(此方猛烈。斟酌所宜)

  葶苈丸

  治水气腹肿。小便涩滞。以葶苈子半两微炒。杵如泥、入枣肉再杵。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丸。枣汤下。空心晚后。

  郁李仁丹

  治一切诸肿。

  郁李仁(半两汤浸去皮微炒)槟榔(半两)牵牛子(一钱炒)上为细末。滴水和丸。每服十粒。煎葱白汤下。空心服。

  海蛤散

  治身体肿满。大小便不利。

  海蛤桑白皮(各一两)汉防己(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白术(半两)甜葶苈(纸衬炒紫)川朴硝木猪苓(去黑皮各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乳食后。

  杏仁膏

  治小儿卒然面目浮肿。杵杏仁膏敷之。

  治小儿浑身虚肿。及头面阴囊并肿。

  木香(一钱)槟榔(一枚锉以茱萸炒去茱萸)青皮(一钱以巴豆七个去皮炒去巴豆)上同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陈米饮调下。食前。

  治小儿因泻痢后。身体虚肿。硫黄一两。焰硝三钱同研细。蒸饼和丸萝卜子大。蚌粉为衣。每服十丸。米饮下。量儿加减。食前。

  [卷十四] 虚羸论

  小儿虚羸者。由诸病之后。或误行转药。或吐而痢。致脾胃虚弱。不能传化谷气。饮食不入。肌肤消瘦。乃成虚羸也。有冷者时时下痢。唇口青白。有热者身体温壮。肌肉微黄。此冷热虚羸也。钱乙治冷者木香丸。夏月不可服。如有证则少服之。治热者胡黄连丸。冬月不可服。如有证则少服之。昔钱乙治齐郎中。其人好收药散施。有子忽患藏热。齐自取青金膏三服并一服饵之。服毕。至三更泻五行。其子困睡。齐言子睡多生惊。又与一服。再泻数行。加口干而身热。齐言尚有其热。又欲与青金膏。其妻曰。用药泻十来行未安。莫生他病否。召乙看之。乙曰。已成虚羸也。先多煎白术散。时时与服。后用香瓜丸。十日愈。乙又治朱监簿子五岁发热。腮赤唇红。烦躁引饮。前医曰。此心热也。遂用牛黄丸。及以一物泻心汤下之。来日加无力而不能食。又下之。乃便利黄沫。召乙看之。乙曰。此心经虚而有留热在内。必被凉药下之。致此虚羸也。乙先用白术散生胃中津液,以生犀散治之。朱曰。大便黄沫何如。乙曰。胃气正即泻自止。此虚热也。朱曰。医用泻心汤何如。乙曰。泻心汤黄连一物耳。性寒。多服则利。能寒脾胃也。坐久。前医至。曰实热。乙曰虚热。若实热何以泻心汤下之不愈。又加面黄颊赤。五心烦热。不食而引饮。前医曰。既虚热。何大便黄沫。乙笑曰。便黄沫者。服泻心汤多故也。乙复与胡黄连丸。愈。乙又治一子夜发热。晓即如故。前医作热治。以凉药解之。

  不愈。其候多涎而喜睡。医又以铁粉丸下之。其病益甚。至五日大渴引饮。唇白不食。召乙看之。乙曰。此肺怯有热。不可下之。若下之。

  则损脾胃。致虚羸也。乃用白术散。更以术一两。煎药汁三升。使任意取足服。朱曰。饮多不作泻否。乙曰。无生水不作泻。纵泻亦不作怪也。但不可下耳。朱曰。先治何病。乙曰。止泻治涎。退热清神。皆此药也。至晚服尽。乙看曰。更可服之,又作三升。服尽稍愈。第三日又作三升与服。其子不渴无涎。遂投阿胶散二服而安。以上三证。皆因误行转下之药。亡耗津液。致胃虚发渴不食。而成虚羸。钱乙并先煎白术散与服。以生胃中津液。

  得胃气正。然后根据本病为治也。如齐郎中子藏热。与香瓜丸。朱监簿子心虚热。与生犀散胡黄连丸。次子肺怯。与阿胶散。并皆安愈。故阎孝忠云。转下过多。泄泻等诸病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不问阴阳。煎钱乙白术散。使满意取足饮之。弥多弥好。今特为详而论之。使学人法矣。钱乙所用方。本集载之外。治虚羸诸方。具于后。

  丁香黄散

  治脾胃虚弱不能食。渐致肌瘦虚羸。

  丁香绵黄(锉)人参(去芦)白术当归(去芦)鳖甲(涂酥炙焦去裙各一两)胡黄连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枣一个。煎至五分。去渣温服。食前。

  集香煎

  治如前。

  丁香沉香木香藿香(去土)浓朴(去粗皮姜制各一两)白术白茯苓白豆蔻(各半两)上为细末。入研细麝香一钱拌匀。以水一升。蜜半斤。大枣三十枚。生姜二十片。于银器中慢火熬成膏。去姜枣不用。搅匀。顿当风处阴干。每用皂角子大。米饮化下。乳食前。

  国老丸

  治瘦瘠虚羸。少气。以甘草炙焦黄。杵末。炼蜜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下。日三服。一岁儿五丸。以上者七八丸。以意加减。无时。

  [卷十四] 咳嗽论(附痰饮上气)

  夫咳嗽者。内经以为肺感微寒而所作也。若七八月之间。肺气旺盛之时。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其证面赤痰盛而身热。治当下之。钱乙用葶苈丸。若病久者。不可下。若十一月十二月嗽者。

  乃伤风寒嗽者。风寒从背第三椎肺俞穴入。其证烦闷恶风憎寒。昼轻夜甚。治当汗之。钱乙用麻黄汤。若有热证。则面赤饮水。涎壅咽喉不利。钱乙兼用甘桔汤。若嗽于五六月间。其病身热痰盛唾粘。或痰盛不甚喘。面赤或时饮水。钱乙并以褊银丸下之。若肺盛。嗽而后喘。身热闷乱而肿。或饮水不饮水者。钱乙用泻白散。昔钱乙治张氏孙儿九岁。病肺热咳嗽。前医以珠犀龙麝牛黄药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咳嗽喘急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召乙治之。乙用使君子丸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又行温药。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乙曰。凉药久则胃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与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以泻白散泻肺遂愈。张曰。何以不虚。乙曰。先实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

  又伤风寒咳嗽。无热证而但嗽者。钱乙用麻黄汤。及化痰药治之。若肺虚。而嗽有哽气。时时长出。喉中有声者。此久病当补也。钱乙用阿胶散。昔钱乙治杜氏子五岁。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未止。始得嗽而吐痰。乃风寒入肺也。风在肺中。故嗽而吐痰。宜以麻黄辈发散。后用凉药压之。即愈。他医却以诸药下之。其肺即虚而嗽甚。至春三月间尚未愈。乃召钱氏看之。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喘促哽气。又时长出气。钱曰。病困十已八九矣。

  所以然者。面青而光。乃肝气旺也。春三月者。肝之位。肺衰之时也。嗽者肺之病。自十一月至三月久。即肺虚痿。又曾下之。脾肺子母俱虚。复为之所胜。此为逆也。故嗽而喘促哽气。长出气也。乙急与泻青丸泻肝后。

  与阿胶散实肺。次日面青而不光。乙又与补肺。其嗽如前。又与泻肝。未已。而又加肺虚。唇白如练。乙曰。此病必死。不可治也。何者。肝大旺而肺虚绝。肺病不得时。而肝胜之。今三泻其肝。而肝病证不退。三补其肺。

  而肺病尤虚。此不久生。故言死也。此证病于秋者。十救三四。病于春夏者。十难救一。果大喘而死。

  又肺气不足。谓寒邪所干。咳嗽喘满短气者。治补肺。昔钱乙治李转运孙八岁。病嗽而喘满短气。他医以为肺经有热。用竹叶汤牛黄膏治之。三日加喘。召乙治之。乙曰。此肺气不足。复有寒邪。即便喘满。当补肺脾。

  勿服凉药。李曰。已服竹叶汤牛黄膏。乙曰。何治也。前医至曰。退热退涎。乙曰。何热所作,医曰。肺经热而生嗽。嗽久不除生涎。乙曰。本虚而风寒所作。何热也。若作肺热。何不治肺。而反调心也。竹叶汤牛黄膏皆治心药也。

  医有惭色。乙根据所论而治愈。

  又咳嗽咯脓血者。肺热也。钱乙用甘桔汤。若嗽而吐痰涎喘者。先实其脾。钱乙用益黄散。后微下之。钱乙用褊银丸。涎退即补肺。乙用阿胶散。昔乙治段斋郎子四岁。病嗽身热。吐痰数日咯血。前医以桔梗汤防己丸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请乙治之。乙下褊银丸一大服。复以补脾药治之。或问此子咯血肺虚。何以下之。乙曰。肺虽咯血。有热故也。久则虚痿。今涎上潮而吐。当下其涎。若使不吐涎。便为甚。盖吐涎能虚。又生惊也。痰实上攻。亦使发搐。故根据法只宜先下其痰为顺。此治先下后补。与前论先补后下。其意相反者。经以谓病有缓急。治有先后也。治病证如钱乙。所以得圣人之旨趣,学人宜为法耳。嗽而吐青白绿水者。此胃冷有停饮也。乙用百祥丸下之。嗽而吐痰涎乳食者。此有伤宿滞不化也。乙用白饼子下之。

  若久嗽肺虚亡津液者。乙用阿胶散补之。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风则散之。更量大小虚实。以意施治。是以慎护小儿。须常着夹背心。虽夏月热时。于单背心上当背更添衬一重。盖肺俞在背上。恐风寒伤而为嗽。嗽久不止。亦令生惊。若百内儿病嗽者。十中一二得全。亦非小疾也。

  又有停饮作痰者。由儿乳饮失宜。致脾胃不和。停滞其饮不散。留结成痰。若随气上干于肺而嗽者。此为痰嗽。若不嗽者。则肺壅不利。咽塞唾涎。胁腹膈滞。

  又脾胃冷热不调。涎不归胃。致涎流口角。而无休止。冷者鼻上色青。及大便青白。热者鼻上赤色。及大便赤黄。以上除钱乙所用方。本集载之外。今叙诸方于后。

  金华散

  治婴小咳嗽。

  郁金(半两)防风(去芦及叉枝一分)半夏(一分)巴豆(二十一粒)皂角(一挺)上以水一升。于银器用煮诸药。至水干。去巴豆皂角不用。外三味别用温汤洗净。焙干为细末。每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上者一钱。薄荷蜜水调下。不拘时候。

  藿香散

  治不因风寒所得。肺胃气不和而咳嗽。

  藿香(去土二十一叶)枳壳(二片去穣湿纸裹煨令熟)蚌粉(枳壳大一块)上为细末。婴小服一字。二三岁半钱。蜜水调下。不过二三服安。儿大以意加之。无时。

  紫金丸

  治诸咳嗽。坠化痰涎。以叶子雌黄不拘多少。研细。入锅子内。微火中烧令成汁。候冷取出。再研细软。饮和丸萝卜子大。熟水下丸二个。临睡。

  杏仁煎

  治小儿咳嗽上气。以去皮尖炒黄杏仁一升熟捣。用蜜三合。先入一合。捣令强。次入一合捣如膏。

  又入一合捣熟。每食后用少许。顿儿口中。含化咽之。日三次。无时。

  生姜煎

  治小儿咳嗽。

  生姜(一两)干姜(六钱炮)桂心(一分)甘草(四钱炙)杏仁(去皮梢炒黄一两)款冬花(去枝梗)紫菀(各四钱)上为末。以蜜一两。入药在内。微火上煎之如饴。量大小多少与含化咽。百日儿如枣核大。甚效。

  款冬花丸

  治小儿咳嗽。日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复啼。

  款冬花紫菀(各一两半)桂心(半两)伏龙肝(一分)上同为细末。炼蜜和如泥。每取枣核大。敷乳上。令儿吮之。渐渐令儿饮。一日三次。

  麦门冬汤

  治初生儿十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息。

  麦门冬(去心一两)紫菀(去芦三分)甘草(二钱半)桂枝(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以绵蘸。滴儿口中。昼夜四五遍。仍节乳哺。

  五味子汤

  治小儿风冷入肺。咳嗽气逆。面青喘迫。昼夜不息。饮食不下。

  五味子(去枝梗)当归(去芦各半两)麻黄(去节)干姜(炮)桂心人参(去芦)紫菀甘草(各一分)细辛(去苗半分)大枣(三枚)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量儿大小。

  人参半夏汤

  治小儿痰逆。咳嗽不止。

  人参(去芦)半夏曲白芷(各半两)藿香叶(去土一分)丁香杏仁霜(各半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生姜五片。陈粟米五十粒。煎至七分。去滓。时时呷服。日三四。忌醋咸炙爆生冷。

  款肺散

  治小儿风壅痰盛。咳嗽气急。壮热颊赤。昏愦呕吐。面目浮肿。乳食减少。

  白僵蚕(五两净洗去丝头足焙干)玄胡索(去皮三两)上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澹韭汁温调服之。无时。婴孩只乳汁调半字。

  治小儿咳嗽。声不出。

  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及双仁者以水一钟捣取汁)紫菀(去芦半两洗去土为末)上将紫菀末入杏仁汁中。更入蜜一合。同煎成膏。每服半茶匙。清粥饮调下。无时。

  皂荚豉汤

  治小儿咳嗽。以皂荚烧灰。研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豉汤调下。无时。

  露蜂房散

  治如前。以露蜂房二两净洗。去蜂粪尘土。以快火烧为灰。研末。每服一字。米饮下。无时。

  葶苈散

  治如前。

  甜葶苈(半两炒)麻黄(去根节一分)甘草(一分炙)贝母(去心炒一分)杏仁(去皮尖一分炒黄研)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渣温服。无时。

  诃子膏

  治如前。以诃子一两。每个分作两片。甘草一分。水一大盏。煮至水尽为度。焙干为末。炼蜜和膏鸡头子大。每用一大豆许。薄荷熟水化下。无时。

  生姜浴汤

  治如前。以生姜四两。煎汤沐浴。

  一捻金散

  治风痰咳嗽。颊赤痰盛。喘促气急。吐呕浮肿。乳食减少。

  白僵蚕(直者去丝嘴一两)甘草(半两炙)玄胡索(去皮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一捻。齑汁调下。婴孩只乳汁调下半字。食后。

  惺惺散

  治伤寒风热。痰壅咳嗽。

  桔梗(去芦)细辛(去叶)人参(去芦)甘草(锉炒)白茯苓(去皮)白术栝蒌根(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薄荷五叶。煎至半盏。温服。如要和气。更入生姜三片同煎。一方更有防风一分。

  保肺丸

  治肺胃受风热。痰盛咳嗽喘吐。连声不止。及治久嗽不愈。

  白僵蚕(去丝嘴炒二两)山药(半两)白茯苓(去皮一两)紫苏叶(一两)藿香(去土一两)百部(半两)黄芩(一两)防风(去芦一两)杏仁(去皮尖麸炒一两)百合(半两)五味子(去枝梗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鸡头大。每服半丸一丸。煎桔梗汤化下。食后临卧服。

  贝母汤

  治肺感风邪。咳嗽喘满。

  贝母(去心一两炙黄)半夏(一两白矾汤洗七次焙干)干姜(半两炮)麻黄(去根节半两)款冬花(去枝梗半两)甘草(半两炙)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生姜三片。杏仁二个。去皮尖。同煎五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菖蒲煎

  治肺中风邪。肩息喘鸣。或发咳嗽。

  石菖蒲(一两一寸九节者良)款冬花(去枝梗一两)紫菀(去土净洗焙干一两)人参(去芦一两)桂心(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和剂。入石臼中。杵一二百下。丸皂子大。每服一粒。煎糯米饮化下。食后临卧服。

  绛朱丹

  治惊风涎痰。咳嗽喘满。

  天南星(二两炮)半夏(二两汤洗七次去滑)枯白矾(一两半)滑石(二两火通赤)铅白霜(一分)上为细末。面糊和丸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十粒。姜汤送下。食后临卧服。

  人参犀角散

  治时气塞壅。咳嗽痰逆。喘满惊悸。风热。

  前胡(去芦八钱)桔梗(五钱)人参(去芦三钱)甘草(三钱炙黄)杏仁(浸去皮尖晒干为末五钱)上先将前四味为末。入杏仁末拌匀。粗罗筛过。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食后。亦能调和五脏六腑。进美乳食。又治一切风热。服寻常凉药即泻减食者。尤宜与服。

  油滚丸

  治痰盛咳嗽。亦治乳嗽。

  五灵脂(末一钱)雷丸(末一钱)巴豆(三十个去皮膜取霜)上为细末。滴水丸芥子大。每服三五丸。油滚井水送下。临卧而服。

  龙爪散

  治涎喘咳嗽。以猪蹄甲四十九个。洗净控干。每个猪甲内入半夏白矾末各一字。入一罐子内封闭。不透烟火。通赤放冷。为细末。入研细麝香一钱拌匀。每服半钱。糯米饮调下。空腹。

  辰砂半夏丸

  治寒痰咳嗽。

  栝蒌根(蜜炙)天南星(汤洗)半夏(汤洗七次)干姜(炮各半两)上为末。生姜自然汁和丸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玉珠丸

  治诸涎嗽。半夏一两。汤洗十次。硝石一分。为细末。滴水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百部丸

  治肺寒咳嗽微喘。

  百部(焙干秤三分)麻黄(去根节秤三分二味先为末)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微炒更煮三五沸焙干研细)上同匀细末。炼蜜和丸皂子大。温水化下二三丸。日三服。钱乙加松子仁五个。糖和丸。含化大妙。

  露蜂房丸

  治肺胃虚寒。咳嗽喘满。呕逆不食。

  露蜂房(二钱炒)蝉壳(去土二钱炒)蛤蚧(一只重四钱酥涂炙干)丁香木香人参(去芦)地黄麻黄(去节根)马兜铃子五倍子(去虫各二钱)五味子(去枝梗)贝母(去心焙)杏仁(童子小便浸二宿去皮尖炒)半夏曲(各二钱半)款冬花(去枝梗半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姜汤下。日三四服。食后。

  缓息汤

  治风伤肺气虚喘。咳嗽上气。

  桑白皮(一两半)白茯苓(半两)白僵蚕(半两去丝炒)甘草(一分炙)杏仁(半两去皮尖研后入)人参(去芦一分)桔梗(去芦半两)白术(半两)陈皮(半两去白)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杏仁二个。煎至六分。

  去滓。时时温服。

  白术五味汤

  治气逆上喘咳嗽。

  白术五味子(去枝梗炒)人参(去芦)款冬花(去枝梗各半两)细辛(去土叶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生姜三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温。时时服。

  桔梗汤

  治咳嗽痰壅。呀呷。咽膈不痢。

  桔梗(去芦半两)甘草(半两炙)紫苏叶(半两去土微炙)石膏(半两)半夏(半两汤泡七次)皂荚(一分烧灰存性)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无时。

  澹竹沥

  治咳嗽短气。胸中吸吸。咯唾稠浓臭粘。以竹沥一合服之。日三四次。

  木香半夏丸

  治肺胃有寒咳嗽。

  木香半夏(汤泡七次焙干)肉豆蔻(面裹煨各一两)藿香(去土)丁香白术(各半两)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煎人参汤送下。不拘时候。

  白蚬壳散

  治卒然暴嗽不止。以白蚬壳不拘多少。杵研极细。每服半钱。米饮调下。无时。

  五灵脂丸

  治久嗽渐成羸弱。恐变疳痨。

  五灵脂(去沙石半两)蟾头(一枚酥炙黄)蝉壳(去土半两微炒)款冬花(去枝梗半两)青黛(一分研)雄黄(一分研水飞)上同研匀细。糯米饭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煎人参汤下。食后。

  人参半夏丸

  治痰饮咳嗽。

  人参(去芦)半夏(汤泡七次)白术川姜(炮)南星(微炒各半两)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煮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姜汤下。月内百儿丸针头大。乳上吮服。不拘时候。

  马兜铃丸

  治肺壅咳嗽气喘。大便不利。

  马兜铃紫苏子(炒)人参(去芦各一两)木香款冬花(去枝梗各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研后入一分)上前五味。先为末。入杏仁末拌匀研。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百合汤

  治肺经风寒。痰壅不利。

  百合紫菀(洗焙)白术人参(去芦各一两)白茯苓(去黑皮)青皮(去穣)甘草麦门冬(去心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八分。淡竹叶三片。薄荷二叶。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爽神汤

  消寒痰。除肺壅。清神爽意。

  白术人参(去芦)白茯苓(各一两)桔梗(去芦)栝蒌甘草(各半两)细辛(去苗一钱)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八分。荆芥薄荷各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苏香汤

  治肺壅。消痰滞。

  紫苏叶(去土)木香人参(去芦各半两)五味子(去枝梗)甘草陈皮(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生姜自然汁少许。荆芥汤调下。不拘时候。

  蝉壳汤

  治肺气壅滞不利。

  蝉壳(去土微炒)人参(去芦)五味子(去枝梗各一两)陈皮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生姜汤下。无时。

  神曲汤

  治痰涎壅滞。气不和顺。腹胁满闷。

  神曲(一两微炒)木香(一两)半夏(一两用姜半斤同杵烂炒令黄姜是生姜也)芜荑(一两)青皮(去穣半两炒)甘草(半两炙)白茯苓(半两)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盐少许。沸汤调温服。无时。

  白金丹

  消肺壅痰实。治胸膈不利。

  桑白皮(一两锉)前胡(去芦一两)半夏(一两汤泡七次)白术(一两)人参(去芦半两)陈皮(半两)甘遂(一分微炒)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温水下五七丸。周至一二岁儿三丸。以上者以意量加。不拘时候。

  前胡半夏丸

  治风热痰实。肺气壅滞。涎流口出。

  前胡(去芦一两)半夏(一两汤泡七次焙干)大黄(半两炮)麦门冬(去心半两)川朴硝(半两)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煎人参汤下。不拘时候。

  犀角丸

  治风热面赤。胃气不和。大小便秘沥。(沥音涩)痰实涎盛。三焦壅滞及积热蕴毒。

  生犀末(一分)人参(去芦半两)黄连(去须一两)枳实(去穣炒半两)槟榔(半两)大黄(二两酒浸一宿切作片子以巴豆一百粒去壳皮贴大黄上纸裹定饭上蒸三次去巴豆切研炒焦)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临卧熟水下。未动加丸数。服此疏利极稳之药。

  治小儿痰壅肚热诸病以鸡子乱发熬良久。得汁与服之。良。

  枳壳汤

  治痰实肚热。心膈烦闷。气不调顺。不早治。恐生惊痫。

  枳壳(一两去穣麸炒)干姜(半两炮)甘草(半两)前胡(去芦一两)木香(一两)半夏(一两汤洗七次)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生姜三片。陈皮一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温脾丸

  治脾胃宿冷。口角涎流。(若涎渍颐颔。口角生疮。名曰滞颐。别立于后)丁香(一两)木香(一两)半夏(一两用生姜六两同杵烂炒令黄)青皮(去穣半两炒)白术(半两)干姜(半两微炒)上为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下。不拘时候。

  丁香汤

  治如前。

  丁香(一两)白术(半两)肉豆蔻(麸裹煨半两)半夏(半两白矾水浸一宿洗净炒黄)干姜(半两炮)甘草(半两)人参(去芦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治小儿口中涎出以白羊屎纳口中。

  麻黄汤

  治小儿风中肺经。喘急肩息。气上不安。

  麻黄(去根节二两)半夏生姜(各二两制曲)甘草(一两)桂心(半两)五味子(去枝梗半升)上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服。无时。

  马通粟粒丸

  治小儿喘急肩息气逆。胁下作痛。寒热往来。不进乳食。渐成羸瘦。

  马通中粟粒(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紫菀(去芦)细辛(去苗各半两)石膏秦艽(去芦)半夏(汤泡七次)茯苓(去皮)五味子(去枝梗各一分)上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生姜汤下。日三服。加至十二丸。不拘时候。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