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未知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目录:
简介
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后序
柯跋
简介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宋·不详 公元1158年
儿科著作。20卷。宋人著作,不著撰人。据南宋嘉定太医局何大任序称:家藏该书已60余载。书名取“保卫其生,总括精微”之意。卷1列述医工、禀受、初生、回气等十二论;卷2为五气、乳母、慎护、食忌等七论;卷3为变蒸、脉理等六论;卷4~20为惊痫、伤寒、疮疹、吐泻、诸虫、黄疸、疟病、?疝、头、耳、眼、目、鼻、唇、牙、舌、咽喉及恶核、瘰疬、疥癣、金疮等论近百篇。载述儿科多种病证及与之相关的小儿内、外、五官等病,内容又以病因、证候、方药治法为主
...更多
序
萧序
唐孙真人着千金要方。谓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小卒不成大。故孙氏方先小儿而后丈夫耆老。实崇本之义。譬夫良苗嘉植。初生之日。不克培其根本。去其蝥贼。鲜有不夭折者。即幸而长成。其华实亦必不茂。则小儿科之急需讲求。洵医林之先务也。惟小儿气质微弱。有病每不能自为陈说。故医家目为哑科。最不易治。习是科者。必先于天时之寒暖。地势之高下、以及人身十二经脉之环周。奇经八脉之起止。三百六十五穴之部位。平日了然于心。临证复察色听声。反复推求。始能洞悉病情。而不致偾事。故尚书谓保民如保赤子。良以保民
...更多
卷一
[卷一] 医工论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着矣。若不能正己。则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则岂能愈疾。今冠于篇首。以劝学人。
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广收方论。
博通义理。明运气。晓阴阳。善诊切。精察视。辨真伪。分寒热。审标本。识轻重。疾小不可言大。
...更多
卷二
[卷二] 五气论
儿自胎孕以至生成。皆禀五行而分五脏。故自五气以生五态。而各不同。圣济经言。五行孕秀有异宜。
五态委保有殊气。冲和均赋。体性潜异者。盖母气胎育。有盛衰之虚实。故其子生也。有刚柔之勇怯。又经云。
心气虚而语晚。肝气微而行迟。脾气弱而肉瘠。肾气怯而解颅。如此之类。悉皆是矣。然五脏之气。禀受殊异。
其于怯弱者。圣人亦有方药以
...更多
卷三
[卷三] 变蒸论
小儿在母腹中。胎化十月而生。则皮肤筋骨腑脏气血虽已全具。而未充备。故有变蒸者。是长神智。坚骨脉也。变者易也。蒸者热也。每经一次之后。则儿骨脉气血稍强。精神性情特异。是以圣济经言。婴孺始生。有变蒸者。以体具未充。精神未壮。尚资阴阳之气。水火之济。甄陶以成。非道之自然。以变为常者哉。故儿自生。
每三十二日一次者。以人两手十指。每指三节。共骨三十段。又两掌骨。共三十二段。足亦如之。以应之也。太仓公曰。气入内支长机骨于十变者。乃是也。
...更多
卷四
[卷四\惊痫论] 欲发搐
小儿惊痫者。世俗之总名。须分轻重也,轻者但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悸惕上窜。不发摇者。此名惊也。重者上视身强。手足拳。发搐者。此名痫也。其发搐之病,最为重大。必有因渐。亦有将发之候。以明之也。养小儿之家。若能辨之。求治于未发之前。不惟易愈。又不至于危殆。今集欲发搐候下项。
目上视喜惕者。欲发搐也。身热项强。常汗出者。欲发搐也。手足喜振掉者。欲发搐也。摇头弄舌者。欲发搐也。喜欠目直面青者。欲发搐也。潮热或壮热不歇者。欲发搐也
...更多
卷五
[卷五\惊痫方治] 治惊欲发搐方
定心膏
治诸热。安心神。截惊痫欲发。
生葛根(取汁半合,如无生者干葛细锉,水浸一宿,慢火熬取汁)竹沥(半合,根据法旋取)大麻仁(一分三味,同研)绿豆粉(一两别研)朱砂(半两,研飞)牛黄(一钱,研)麝香(一钱,研)上同和如稀粥。更入少绿豆粉。相拌得所。石臼中杵三二百下成膏。丸鸡头子大。
每服一丸。煎人参汤化下。量大
...更多
卷六
[卷六\惊痫别论] 惊痫切牙
小儿惊痫发搐。有切牙不休。及未发、发过时亦常切牙者。予在行朝。有李统制一子。病证如是。遂请众医询治。有言是惊入于肾者。此乃乔岳汉东王先生歌中睡里切牙惊入肾之句。其意谓牙为骨。骨入肾。故以言之。
此常流无据语也。古书无有。亦无惊入肾之理。果用药无验。今详校其证。特为明之。乃足阳明之病也。足阳明为胃之经。起鼻交额。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过颐后。出大迎。循颊车。且发搐为风。风属木。胃属土
...更多
卷七
[卷七] 伤寒论
经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热病。有温病。有中湿。有伤寒。其所苦各不同。此五者配入五气。随四时为病。故春风夏热秋湿冬寒中温。而伤寒则居一焉。(其细论在伤寒类证集中)其四时之病。皆谓之伤寒者。乃总概之名也。内热病者。乃盛暑之时。炎热之气中人为病也。又名曰中。湿病者。乃雨露霜雾。烟岚水渍。湿气中人为病也。小儿无此二病。谓小儿不治家事。未有办。早卧晚起,不致冲冒故也。外伤风伤寒温病。小儿有此三病。谓严寒厉风温气,无所不至。小儿肌肉脆软。气血柔弱。易为伤之故也。是三病者
...更多
卷八
[卷八] 疮疹论
疮疹之候。古今皆云大率与伤寒相似。然亦有小异也。其初觉之时。头痛体重。面赤气粗。壮热多睡。惊悸呵欠。顿闷咳嗽。呕逆嚏喷。此皆同也。其疮疹者。不恶寒而恶热。面色与四肢俱赤。眼睛黄。手足厥。唇红。
耳尖冷。kt骨冷。小便赤。大便秘。其脉三部皆洪数绝大不定。是其候也。此小异耳。伤寒者宜发散解之。疮疹者宜温平处方,惟不可妄发妄下。又不可令受风冷。其疮疹乃儿在母胎中之时。食母血秽。滋养儿五脏之气。至生下以后。其毒不拘何时。须当出矣。惟年
...更多
1
2
3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上官仪
熊大木
明·何乔远
(宋)吴自牧
元·刘郁
清·李百川
孟森
(西漢)戴聖
清·朱彝尊
宋·沈作喆
清·沈葆桢
唐·史徵
清·袁枚
明·陈仲琳
(清)沈葆楨
宋·傅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