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十六-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卷十六
[卷十六] 寒热论
小儿寒热者。由风邪外客于腠理。痰饮内渍于脏腑。致血气不足。阴阳更胜而所作也。阳胜则发热。阴胜则发寒。阴阳交争。邪正相干。则寒热往来。时发时止。然此证与疟相似。而发寒不致战栗。发热不致闷乱。所以异也。今叙方于后。
人参前胡散
治寒热往来。
人参(去芦)柴胡(去苗各一两)前胡(去芦一两)桔梗(去芦)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地骨皮(去骨)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每一钱。水一盏。入生姜二片。煎至半盏。去滓服。无时。
秦艽汤
秦艽(去芦一两)鳖甲(一两酥炙黄去裙)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竹茹(一分)麻黄(去根节半两)甘草(一分)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葱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又方
治如前。及治赤气中人。以猪后蹄烧灰研末。以乳汁调服一钱。治中热亦佳。
香甲散
治寒热肌瘦。
木香(一两)鳖甲(一两酥炙黄去裙)川大黄(半两锉微炒)当归(去芦洗净焙半两)槟榔(三个)陈皮(汤浸去白焙秤半两)柴胡(去苗半两)知母(半两)甘草(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二姜丸
治痹疾。发寒热似疟。干姜良姜各等分。细锉。同炒黄。为细末。饼和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煎杨柳枝汤送下。空心服。亦治疟。
冬瓜汁
治生下至五月以里。乍寒乍热。往来无时。以冬瓜炮熟。绞汁与服。或锉柳枝。煮汁浴儿。
[卷十六] 疟病论
疟病者。由夏伤于暑。客于肤里。致肌腠虚隙。至秋又寒湿乘之。动前暑热,邪正相搏。阴阳交争。会遇有时。更相胜负。阳胜则发热。阴胜则发寒。阴阳互胜。则发寒热。热则烦躁闷乱。寒则噤栗战悚。阴阳会遇。交争已过。邪正相离。则寒热俱歇。若邪动气至。又复发作。故疟休作有时也。其发晏者。邪正会过迟也。其发朝者。邪正会遇早也。其间日发者,邪气入深而行瘥迟。不能日作。故间日乃发也。今叙方于后。
桃仁汤
治小儿发疟不止。
桃仁(汤浸去皮尖并双仁者麸炒黄一两)鳖甲(一两酥炙黄去裙)桂心(半两)黄芩(半两)川升麻(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上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灵豆膏
治如前。大蒜一枚。去皮研。巴豆三升。去皮心。同湿纸裹煨熟。一处研为膏。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五丸。
醋汤送下。吐泻即瘥。后用藿香汤补之。
藿香汤
藿香(去土)肉豆蔻(面裹煨)甘草(各一分)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连服三服。无时。
朱衣使者治如前。
砒(半两细研)绿豆末(一分)黑豆末(一分)上同研匀细。滴水丸黍米大。辰砂为衣。间日发者。于好日夜临卧时。冷醋水送下二丸。频日发者。只于当日夜服如上法。儿极小者与一丸。端午日合佳。
又方
治如前。以生鹿角为细末。发已前。乳汁调服一字。
又方
治如前。以鸡中黄皮炒极燥为末。乳汁服之。男雄女雌。
又方
治如前。以蛇蜕皮一两。取每条长五寸以上者。烧灰存性。研细末。每服一钱。新水调下。未发前服。三岁上半钱。以下者一字。
又方
治如前。以黄丹二分。蜜水和之与服。如冷者以酒和。冷服。
万金丹
治痰盛挟积。发疟久不瘥。
阿魏(一钱汤化去砂石和面作饼煨熟锉细炒干)朱砂(一分研水飞)砒霜(一钱用醋半盏慢火上熬醋尽)丁香(半两)巴豆(七个去皮膜油尽取霜)木香(半两)相思子(十四个)上为细末。炼蜜和丸黍米大。未发前新水下一二粒。一岁加一粒。至十岁上止十粒。绝早服。忌热物一时辰。
知母丸
治疟疾热甚者。
知母(一两微炒)鳖甲(一两酥炙焦去裙)川大黄(一两细锉,微炒)朱砂(一钱水飞研)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川芒硝(半两)川升麻(半两)龙脑(一钱研)上为末。拌匀细。炼蜜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生姜汤送下。得利即愈。量大小加减。
小儿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壮如小麦大。
恒山汤
治小儿疟疾。
恒山(一两锉)小麦(三合)淡竹叶(切一升)上为粗末。水煎去滓。腊中儿服一蚬壳。半月者二蚬壳。盈月者半小合。以意增之。
乌梅丸
治疟疾寒甚者。
乌梅肉(一两焙干)母丁香(半两)桂心(半两)当归(去须洗焙半两)干漆(半两炒烟出尽)上为细末。入研细麝香末半钱拌匀。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粥饮下。
茶清散
治诸疟疾。
人言(一两)黑豆(一升)河水(四升)上同煮至水尽。炒干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热多者腊茶清调下。寒多者草茶清调下。间日者于发夜临卧服。频日者但临卧。忌热物一时辰。此方宜斟酌。
鬼见愁治乳奶婴小患疟。无计可治。服此的验神应。
代赭石(用丁头五粒火醋淬十次研极细)朱砂(透明块子半钱水飞)砒霜(皂子大)上三味。用湿纸七重同裹。慢火内煨至纸干。取出顿地上出火毒。次入脑麝各半字。金箔五片同研。共为细末。每一字。于发日早以麻油一滴。调药敷鼻尖上。立止。
草果子汤
治脾寒发疟。草果子三个。甘草五寸。大枣七个。并锉碎。分三服。水一盏。煎至半盏。放温服。更量大小加减。
[卷十六] 弄舌论
小儿弄舌者。其证有二。一者心热。心系舌本。热则舌本干涩而紧,故时时吐弄舒缓之。二者脾热。脚络连舌。热则舌亦干涩而紧。故时时吐弄舒缓之,皆欲饮水。心热则发渴。脾热则津液耗。皆引饮。二证相似,宜加审别。心热者面赤。睡即口中气热。时时烦躁。喜就其冷。切牙上窜。治宜退热。脾热者大便稠硬。赤黄色。
面黄身亦微黄。治宜微导之。不可用冷药。又不可转下。若误下之。则脾胃虚。津液耗。又加五心烦热。面黄肌瘦。变为疳也。若大病未已。用药弄舌者。大凶也。今叙方于后。
人参知母散
治心热弄舌。
知母(一两)蓝叶(半两)人参(去芦半两)钩藤(一分)川升麻(一分)干葛(一分)黄芩(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竹沥三两滴,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泻黄散
治脾热弄舌。
藿香叶(去土七钱)山栀子仁(一两)石膏(半两)甘草(三两)防风(去芦并叉枝切焙四两)上并锉。以蜜酒洒拌匀。炒香燥。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放温。取清汁服。一方有山药二两。
[卷十六] 病论(音奇)
小儿病。其论有二。一者圣惠云。小儿生十余月以后。母又娠。因以乳儿。令儿生病。其候精神不爽。身体痿瘁。骨立发落。名曰病。又曰继病,又曰交奶。二者巢氏云。小儿在母胎妊之时。其母被恶神导其腹中胎气。至儿生下。往往羸。微微下痢。寒热往来。毛发焦竖。多嗔不悦。其候颇似于疳。今叙方于后。
虎骨丹
治病。
虎头骨(涂酥炙黄一两)鬼臼(一两)草龙胆(去芦一两)鬼箭(取羽一两)琥珀(半两令研)白胶香(半两令研)上为细末。同研匀。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乳香汤下。无时。
又方
治如前。取伏翼(蝙蝠是也)烧灰研细末,粥饮调下半钱。日三。若炙令香熟。嚼烂哺儿。亦效。
如得重一斤者尤佳。又得黄精自然汁。涂炙之。最良。
又方
治如前。取伯劳鸟毛。与儿带之。(又名博劳,又名)
[卷十六] 骨蒸论
小儿自周以上。至十余岁。血气隆盛,因浓衣温燠。将养过宜。食羊肉肥甘果食诸物。脏腑生热。熏蒸肌骨。身体发热。夜有盗汗。渐渐瘦悴。乃成骨蒸。若不即治。则为急劳。今叙方于后。
秦艽散
治潮热蒸瘦减食。
秦艽(去芦切焙)甘草(炙各一两)干猫儿薄荷叶(半两不见火)上为粗末。每服一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
地骨皮汤
治骨蒸体热肌瘦。
地骨皮(去骨)胡黄连(各一两)鳖甲(涂酥炙黄去裙尽)柴胡(去苗)犀角(锉取屑)嫩桃枝(锉)川大黄(炮)知母(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麦煎散
治童男室女。骨蒸肌热盗汗。减食痿瘦。
鳖甲(醋炙去裙)大黄(纸裹煨熟)恒山柴胡(去苗)赤茯苓(去黑皮)干生漆(炒烟尽)当归(去芦洗净酒浸一宿)白术生地黄石膏(各一两)甘草(半两炙)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小麦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有虚汗者。加麻黄根一两。
连艽散
治骨蒸肌瘦。渐为急劳。
黄连(去须一两)秦艽(去芦一两)天灵盖(一枚涂酥炙黄)甘草(半两炙)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粥饮调下。无时。
[卷十六] 腹皮青黑论
小儿腹肚皮腠虚薄。为风寒邪气所乘。而真气微弱。不能滋其血气,失于荣养。致邪气着而不去。故腹皮卒然青黑也。此候危恶。今叙方于后。
二圣散
治腹肚皮肤。忽然青黑。以胡粉苦参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兼涂患处。
又方
治卒腹皮青黑。不能喘息。宜急用此方。以大青为末。纳口中。酒送之。
又方
治卒腹皮青黑。不急治。须臾即死。以酒和胡粉涂之。干则再涂。仍于脐四边各半寸。并鸠尾下一寸。共五处。各灸三壮。
[卷十六] 难乳论
小儿难乳有二。一者儿初生。客风邪热中脐。流入心脾之经。即令舌浓唇燥而急。口不能乘乳。故乳而不能咂饮也。二者儿初生时。拭掠口中秽血不及。咽而入腹。则令儿心腹痞满、短气促急。故口不能吮乳饮之也。今叙方于后。
五福化毒丹
治心脾经热。舌浓唇燥。急不能乘乳。
生干地黄(焙秤)熟干地黄(焙秤各半两)天门冬(去心秤)麦门冬(去心秤)玄参(去芦)甘草(炙)甜硝(各三钱)青黛(一钱半)上先六味为细末。后研入硝黛拌匀。炼蜜和丸鸡头大。每服半丸或一丸。食后熟水化服之。无时。
又方
治儿饮乳不快。喉舌似紧。不相从顺。以沙牛角烧灰存性。研细末涂乳上。放儿口中。捻汁。令吮咽下。
又方
治胸腹痞满。短气促急。不能饮乳。取鸡子壳烧灰。酒服半钱。
又方
治心胸热痞。饮乳不快。以生葛根杵烂。绞汁饮灌之。如无。以干葛煮灌之。亦得。
治小儿不能乳以雀矢四枚末之。着乳上。令吮之。儿大增服。
治小儿初生不饮乳。及不小便。以乳汁二合。葱白一寸四破。于银器内煎取一合。药注灌之。立效。
[卷十六] 大小便论
小儿大便有秘涩者。有不通者。皆由腑脏有热。乘于肠胃。胃热则津液少。少则粪燥结实而硬。大便难下。
则为秘涩。甚者则不能便。乃为不通也。小便有滴沥者。有不通者。由小肠与膀胱有热。二经俱主水。水入小肠。传于膀胱。循水道出而小便也。热气乘之。则水耗少而行涩。故滴沥而下也。甚者水道干而不通也。若热入大小肠。则皆壅滞。不得宣利。故大小便俱不通也。
金花散
治大便秘涩便难。
皂角仁(一钱炒)槟榔(一个生)甘草(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沙糖熟水调下。
柏子仁膏
治如前。
柏子仁(拣净)松子仁胡桃仁(各等分)上研和膏。每弹子大。热汤化下。未快再服。
人参荆芥汤
以人参荆芥各自为末。每用人参末半钱。荆芥末一钱和匀。水一盏。煎至七分。放冷量大小时时与服。
木香粗散
治大便不通。木香诃子煨取皮等分。为粗末。每半钱或一钱。水煎去滓。放温时服。
又方
治如前。以猪苓一两为末。水少许。煮鸡矢白汤调下一钱。瘥。
又方
治如前。以酵不拘多少。先搦干曝为末。面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余丸。量大小。米饮下。
木通散
治小便涩滞滴沥。不得通快。
木通滑石甘草(炙)焰硝(研各半两)三叶草(一分)上为末细匀。每服一字或半钱。沸汤点服。乳食前。
滑石散
治如前。
滑石瞿麦葵子(炒)芸薹子甘草(炙)山栀子仁郁金海金砂(炒各一钱)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煎灯心葱汤调下。乳食前。
如圣散
治如前。海金砂炒。滑石等分。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煎灯心汤调下。乳前食。
八正散
治如前。又治心经邪热。又治热淋。
瞿麦木通山栀子仁地扁竹车前子甘草滑石(各三钱)大黄(一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七分。入薄荷二叶。同煎二分。去滓温服。无时。
治小儿小便不通。三日欲死。葵根一握锉。壁鱼七枚。别研。以水一大盏。煎葵根取汁六分。入壁鱼末。再煎三五沸。去滓。放温服。
治小儿小便赤涩不通蒲黄滑石各等分。研匀细。每服一钱。煎灯心汤调下。沙糖水亦得。亦治淋痛。乳食前。
治小儿卒不得小便盐安脐中灸之。
治小儿小便赤涩不通滑石(二两)木通(一两)葵子(一合)上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冬葵子散
治小儿卒小便不通。小腹急闷。冬葵子一两。木通半两。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
不拘时候。
捻头散
治小便不通。延胡索去皮。川苦楝去核。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捻头汤调下。如无捻头。即于汤中滴油三两点。食前服。一方车前草小麦各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二。量儿大小加减。
葶苈散
治如前。葶苈半两炒。青皮去穣炒黄。半两。为细末。每服半分或一分。空心姜汤调下。乳食前。
僵蚕散
治如前。白僵蚕炒去丝嘴。当归去芦洗净。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煎车前子汤调下。亦治血淋。若沙淋者。煎羊蹄草汤调下。无时。
又方
治如前。以绵黄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
又方
治如前。以乌梅肉为末。每服一钱。水调服。神效。
又方
以地扁竹煎汤。放温服。如熟水饮之。效。
白术膏
治小便涩滞不通。胸腹痞满。
白术(半两)白茯苓(一分)泽泻(半两)人参(去芦一分)滑石(一分)上为末。炼蜜和膏。每皂子大。米饮化下。亦治脾胃不和。不美乳食。
朱砂散
治小便赤涩不通。心神烦躁。
朱砂(一两研)滑石(半两研)犀角屑(半两)黄芩(一分)车前子(一分炒)甘草(一分炙)上为散拌匀。每服半钱。煎竹叶汤调下。乳食前。
葵石散
治小便不通闷乱。
葵根(一握锉)滑石(一两)木通(一两)牵牛子(半两炒)上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大盏。入灯心葱白各少许。煎至六分。去滓放温。食前服。
鸡肠草散
治小肠膀胱有热。小便难涩。服冷药过多。却致小便不能禁止。
鸡肠草(一两)牡蛎粉(三分)龙骨(火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桑螵蛸(米泔水煮半两)上为粗散。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二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亦治遗尿。乳食前。
郁李仁丸
治大小便秘涩不通。
郁李仁(二两汤浸去皮)大黄(一两)槟榔(三两)青皮(去穣半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绿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姜汤下。无时。
芎黄散
治如前。
芎(一两)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郁李仁(三分温汤浸去皮微炒黄)上为散。每服一钱。温水调下。乳食前。
朱粉丹
治如前。心神烦。腹胁闷。卧中多惊。
朱砂(半两研细水飞)腻粉(一钱)续随子(半两)上为末。研拌匀。炼蜜和丸黍米大。每服七粒。食后温水送下。
木通锉散
治大小便不通。
木通瞿麦滑石山栀子仁(各三钱)茯苓(去黑皮)甘草(各四钱)续随子(三钱)车前子(一分)上咀。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更量大小加减。乳食前。
红绵散
治如前。
朱砂(研水飞)郁金轻粉(各一分)马牙硝(半两)上入麝香少许,研匀细。每服半钱。薄荷蜜水调下。无时。
又方
治如前。以滑石为末。每服半钱。清油调如稀糊。再入好酒一茶脚许。搅匀服之。如一时久。未通再服。
又方
治如前。以不皂角去皮核。生为末。用二钱。取独头蒜一颗。沙盆内同皂角末磨擦蒜尽。以酽米醋少许和之。捻作饼子。如香花子。贴脐中。立通。
又方
治如前。以露蜂房烧灰研细。酒调一钱或半钱。日二。
郁李仁膏
治襁褓小儿。大小便不通。
郁李仁(一两浸去皮)滑石(半两研)大黄(去粗皮取实者一两锉碎酒浸半日捏干炒焦为末)上先将郁李研为膏。和二味丸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量大小与。小者乳汁下。大者薄荷汤下。要疏风热痰实服。但微溏极稳。
[卷十六] 五淋论(附遗尿)
淋病有五。一曰热淋(血淋)。二曰寒淋(膏淋)。三曰气淋。四曰劳淋。五曰石淋。五淋之中。小儿有所患者。惟寒热气之三证外。劳石二证。虚极所致。小儿未亲色欲,故无患者。内石淋恐儿本怯肾弱者有之。亦千人中无一矣。今并具五淋之证于下。
热淋者。因热乘小肠膀胱二经。皆主水。水入小肠。传于膀胱。行于水道。出于阴中。而为小便也。故阴为水液之路。膀胱为津液之府。热则水道燥爆。水液行涩。致水道不利。小便淋沥。因名曰淋。其候出少而起数。
小腹急痛。引脐连茎中痛也。热甚者溺血,故亦曰血淋。血得热则流散。渗入于胞,随淋溺而下也。
寒淋者。因寒冷干于二经而作。其候先寒战而后溺之。是邪气与正气交争也。寒气胜则发寒战。正气胜则寒战解而得溺。溺则出少涩滞。小腹连茎中而痛。寒甚者溺白如稀膏。故亦曰膏淋。亦如痢下热则便血。寒则便脓也。痢下者寒热搏于大肠也。今淋者寒热搏于小肠也。
气淋者。小儿因怒而啼。气入二经。留滞不散。邪正相搏。胞内气胀。其候每溺则脐下憋膨。水道涩不能下。茎中相引而痛。常有余沥也。
劳淋者。因房事过度。肾虚精竭。气通于阴。水道干涩之所为也。肾与膀胱为表里。今肾虚精竭。则膀胱亦虚。不能约制其水。故水液频数而下。水道干燥。则不能通利。其候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肠连茎而痛也。
石淋者。小者为沙。大者为石。皆云肾主水。水为热结。化而为石。其言虽近。而不知其本也。且肾有二脏。左者为肾。右为命门。主水而为壬。圣济经云。壬者一水一石之谓欤。不知一水一石之道语。未达生化之妙。本太一精真在上。兆于水。立于石。是肾中本有真之物也。患者乃真精化而真物出焉。其候沙石从水道中出。塞痛闷绝。故痊者鲜矣。
琥珀丸
治热淋疼痛。
琥珀(半两研)乳香(半两研)桃胶(半两研)上拌研匀。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煎萱草汤下。
又方
治如前。以黄芩二两。绢袋贮之。用水二升。煮取一升。时时服。
蒲黄散
治血淋涩痛。
蒲黄(半两)冬葵子(半两)生地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
又方
治如前。以雄鸡屎尖白如粉者。炒微黄研细末。酒糊丸。绿豆大。酒下三五丸。日连连四五服。取效。
玉粉丹
治寒淋膏淋如神。又治下痢。牡蛎粉四两研。干姜末二两炮。拌匀。面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
米饮送下。无时。
二胶散
治气淋。小肠憋膨不通。桃胶李胶等分为末。每服半钱。葱白汤调下。无时。
又方
治气淋。以蚕蜕纸烧灰研细。每服半钱或一钱。煎去心麦门冬汤调下。无时。
又方
治如前。以马兜铃炒焦黄。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麝香酒调下。温酒亦得。无时。
葵子散
治沙石淋。痛不可忍。
冬葵子(一两)石南叶榆白皮(去末锉)石苇(去毛)木通(锉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葱白汤调下。一方只煮冬葵子汁服。
二石散
治如前。
滑石石苇(去毛各一两一方更有栝蒌根一两)上为末。每服半钱。煎大麦汤清调下。无大麦。米饮亦得。
治小儿淋闭露蜂房乱发灰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调服之。日二。
又方
治如前。冬葵子一两。杵粗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又方
以衣中白鱼摩脐下。及小腹。
又方
治如前。经效小儿诸淋。
治小儿遗尿。
瞿麦穗龙胆草(去芦)皂荚(去皮弦)桂心(各半两)人参(去芦一两)鸡肠草(一两)车前子(一两炒一分)石苇(去毛半两)上同为末。炼蜜和丸小豆大。每服五丸。食分,日三。
又方
以小豆叶捣汁服之。以鸡肠烧灰研末。浆水调服一钱。日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费伯雄
清·刘赤江
唐·裴庭裕
宋·王佐
金·佚名
董说
汉·张陵
冯班
元·蒋祈
宋·周邦彦
(春秋)左丘明撰;(吴)韦昭注
清·周声炣
清·王仁俊
宋·求那跋摩
(清)山阴金
万籁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