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第三章·儿科特征-儿科要略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一节·脐风
一、脐风之原因
婴儿生下,断脐之时,必须谨慎,若水湿寒气,因断脐不慎而由脐侵入,或手术不洁,当时附有微生物类,混入血中,或断脐之后,包扎不慎,以致受邪,或脐带脱落过早受伤,其结果皆足以成脐风,若不速为救治,则邪毒走窜,致命甚速,然初起即力图救治,亦颇有不易保全者,故俗有脐风难治之说,而知接生断脐之不可不谨慎将事也。
二、脐风之症状
脐风将作,初起时无端啼叫,显不安之状,若验其腹部,略有膨胀而脐部作肿者是矣。是时眼之两角及鼻准略有黄色,吮乳不紧,便更进一步矣。其变象之来,亦有痰涎壅盛,气高喘急者,亦有身体壮热,面赤口干者,亦有曲腰而啼,而青呕吐者,甚则撮口噤口,手足抽搐,少腹青筋一道,由肚腹发生两丫叉直透心胸,脐边青黑者,多危急难治。
三、脐风之治法
脐风初起,发热多啼者,治宜解散其邪热,以驱风散主之,实症大便不通而壮热者,可用大黄、玄明粉、黑白丑之属攻下之;痰涎壅盛,脐肿肢搐,日夜多啼,不能吮乳者,宜天麻丸或定命丹、朱银丸之类斟酌用之;实症有似急惊,眼闭口噤,啼声不出,口吐白沫者,宜量与辰砂膏,此为内服之方,须视病情而对证用之。尚有外治之方,灸法最妥∶一方脐风危急,可捣蒜安脐上,以熟艾灸蒜上,至口中有蒜气方止,仍以蒜汁滴鼻中;一方用灯火灸之,初起灸之,可免危急,危急灸之,可以回生,方为夏氏所传。夏禹铸曰∶脐风初发,吃乳必较前稍松,或啼哭无时,速抱儿于亮处看两眼角及眉心,有黄色宜急治之,极易愈,黄到鼻准,治之仍易,至人中承浆,治之稍难,口不撮而微有吹嘘,犹可治之。若唇口锁紧,舌头强直,必不治矣。一见眼角、鼻准有黄色而唇不锁紧者,曲儿小指,揉外劳宫(手背之正对掌心处为外劳宫)即用粗灯草蘸好麻油点火于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大指少商各穴灸一,脐轮灸六,脐带未落,于带口火燃,既落,于脐心灸一,脐风便止而黄即退矣。病未痊愈,仍照前治。此火灵应无比云云(编者按∶脐风多因旧式稳婆,毫无消毒常识,以致断脐不慎所造成,现下产科医生接生,较少此弊,然疏忽从事者,亦所难免,则宜监视其断脐,庶可认真,至灸法之效,全在藉其暖气以温通杀菌,故颇适于用,若邪毒滋蔓,则亦难图矣)。
附∶撮口噤风
撮口噤风,亦同于脐风之类,盖患脐风之后多见之,或素有胎毒而生下感受风寒以发者亦有之。撮口之状为直啼、舌强、不乳,噤风之状,为口噤牙关紧闭,皆属危症。撮口初起用辰砂僵蚕散,手足抽搐甚者用撮风散,噤风初起用龙胆汤,药不能入口者宜开关散以开其牙关,实者均可微利之,治宜参照脐风诸方,而灸治之法,亦可通用。
附方
(一)驱风散治小儿风热。
苏叶防风陈皮浓朴枳壳木香僵蚕钩藤甘草(各等分)生姜为引,水煎服。
(二)天麻丸治小儿食痫有痰,及吊肠、锁肚、撮口等证。
天麻白附子马牙硝川灵脂全蝎(焙。各一钱)天南星(炮,二钱)轻粉(五分)巴豆霜(去油,二钱五分)研为细末,水煮稀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至十丸。
(三)定命丹通利痰热。治急惊、天吊、撮口。
全蝎(七个)天麻南星(炮)白附子(各二钱五分)朱砂青黛(各一钱五分)轻粉麝香(各五分)龙脑(一字)研为末,粟米煮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荆芥薄荷汤调下,先研半丸,吹入鼻中。
(四)朱银丸治小儿胎风,壮热痰盛,眼翻口噤。
朱砂水银(蒸枣研如泥。各一钱)白附子(一钱五分)全蝎天南星(各一钱)天浆子芦荟牛黄(各五钱)铅霜(五分,和水银研)龙脑(一字)麝香(少许)白僵蚕(炒,七个)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薄荷汤送下。
(五)辰砂膏治口噤目闭,啼声不出,吐乳不化。
辰砂(三钱)硼砂马牙硝(各一钱五分)玄明粉(二钱)全蝎珍珠末(各一钱)麝香(三分)细微为末,和枣肉,好绢包起,自然成膏。
(六)辰砂膏治慢脾风,冷痰壅滞,手足冷而微搐者,撮口危急,脐风痉掣,不因实热者可酌用。
黑附子(一枚,重一两以上者,去皮脐,顶上挖一孔,入辰砂末一钱,仍用附子塞之,炭火烧存性)牛胆南星(五钱)白附子(炮)五灵脂蝎稍(各二钱五分)共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钱,生姜汁泡汤送下。
(七)辰砂僵蚕散治初生小儿撮口。
辰砂(水飞,五分)僵蚕(去丝嘴,炒)蛇蜕皮(炒。各一钱)麝香(另研,五分)研为极细末,每用少许,蜜调敷唇口。
(八)撮风散治撮口。
赤足蜈蚣(炙,半条)钩藤(二钱半)朱砂直僵蚕(焙)全蝎稍(各一钱)麝香(少许)共为末,每服少许,竹沥汤调下。
(九)龙胆汤治小儿初生,血脉盛实,寒热温证,四肢惊掣,发热吐,脐风撮口,及已能进哺,中满食不消,壮热变蒸,客忤魃气,并诸惊痫。
龙胆草钩藤柴胡(去芦)黄芩(炒)桔梗(去芦炒)赤芍(炒)茯苓(去皮)甘草(炙。各五钱)蜣螂(去翅足,炙,二枚)大黄(纸裹煨,一分)上研合为极细末,用大枣去核煎,食前调服一钱。如有客忤及魃气者,可加人参当归各二钱五分。
(十)开关散治口噤。
南星末(五分)冰片(少许)研和,以中指蘸药末,揩齿二三十度,其口自开。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二节·丹毒
一、丹毒之原因
小儿一岁以内,身发赤游风者,皮如涂丹之状,而其原多由血中热毒之壅滞,故谓之丹毒。溯其远因,胎儿先天血中之伏毒,总由妊母血热流于胎中,热毒蕴于腠理,此生下之后,发动而宣泄,即为丹毒,亦谓之游丹。以其游走甚速,重者顷刻可以致命也。有时发动之因,为乳母好酒嗜辛,喜啖炙爆,或烘晒热衣,即与包裹,柔嫩肌肤,感受热毒所致。发于四肢者易治,由四肢入腹入囊,皆为难疗也。故婴孩初生,最宜服解毒之药,后天饮食,更须令乳母食清淡之味。起居方面,亦小心谨慎,则丹毒自无由发生,即发生亦不甚为患矣。
二、丹毒之症状
丹毒之轻者,多发于臀部及四肢,皮肤略有浮胀赤之状,或片片如红云,愈重者色愈紫赤,胀亦愈坚,尤重者热毒凝壅,坚硬成块,谓之丹瘤。大凡发于头面胸背者重,而能渐退以走入四肢者亦尚易治,如发于四肢而倏忽走入头面胸背者必不易治,发时身如火灼,烦躁胀闷者亦重,古人谓入心必死。盖热毒最忌走窜,若顷刻蔓延,壅塞心经,心失其主,必为不救也。
三、丹毒之治法
丹毒之原因,既由于血中热毒之壅滞,故其治法总不外凉血解毒,初起之轻者,臀部或足部有紫胀之状,可以针沿足之两旁、腿之两侧微刺之,挤去瘀紫之血,胀必渐退。较甚者初刺无血,仅流黄色之汁,宜再刺之,使见血为度。如刺后多时,胀复,作者,则再刺一次,数日之后,胀即松而丹即退。此种刺去恶血之法,盖即所以泄去血中之热毒而不使壅滞也。重者结块瘀胀,宜砭去恶血,如在头面等处,则不可砭,外治之药,用朴硝、大黄、青黛为末,新汲水调敷,或芭蕉根捣汁涂,干则再涂,冬月畏冷,则炖稍温涂上、或用井底泥涂之亦妙。无论赤白丹毒,若用寒凉之品,涂之不效者,将伏龙肝为极细末,以熟鸡子黄熬油调涂之,必可见效(按寒凉之品既不效,必非完全热毒,盖小儿皮肤娇嫩,其接触尿片之处,因摩擦而发肿如丹者亦有之,则宜用此法涂治,或用密陀僧研细末调白蜜浓茶涂之亦可),内服之方,宜犀角解毒饮、蓝叶散之类。
附方
(一)犀角解毒饮治小儿赤游风,发于头面四肢,皮肤赤而肿,色若涂朱,游走不定者。
犀角牛蒡子(炒)荆芥穗防风连翘(去心)金银花赤芍药生甘草川黄连生地黄(各等分)灯芯为引,水煎服,或研细末炼蜜为丸,名犀角解毒丸。
(二)蓝叶散治小儿月内发丹毒。
蓝叶(一两)黄芩犀角屑川大黄(锉,微炒)柴胡(去芦)栀子仁(各一分)川升麻石膏(各一分五厘)甘草(五厘)研为粗未,每服一钱,清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加竹沥五勺,再煎二三沸,不拘时温服。
元气怯弱者去大黄。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三节·口症
一、口症之原因
初生小儿为纯阳之体,甚少虚症,其由胎中火旺,或胃中有热者,婴孩生下,多患口症。盖胎毒发动,最易上攻,而胃中火邪,亦最易凌上也,惟口症发生,种类甚多,治法亦因之各异。兹将各证证状治法分志如下。
二、口症之症状
口症之最着者,有雪口、悬痈、乳蕈、牙疳、重龈、重、重舌、木舌、弄舌、腮、滞颐、螳螂子等。雪口又名鹅口白屑,小儿患之最为普遍,婴孩初生百日中,口中有白点旋拭旋生,满口缠遍,内窜入喉,甚至有啼哭不能乳者是也。悬痈一名垂痈,凡喉里上肿起,如芦箨盛水状者是也。乳蕈者,口中有肉肿起,高如菌状者是。马牙疳者,牙龈处生白泡者是也,又有走马牙疳者,则牙床腐烂,崩溃甚速,若已出牙,牙齿能根据次脱落,此为险恶之症。重龈、重,又名龈肿、肿,颊里及上牙床浮肿,或肿如水泡者是也。重舌之状,为舌底作胀,如重出一舌之状,舌根之肉,壅肿叠出,短小如舌者是也。木舌之状,舌尖肿大,塞满口中,或僵硬如木,不能转掉者是也。弄舌之状,舌出掉弄如蛇也。腮之状,小儿两腮肿硬有核,或在一边,儿面常现黄色,鼻端起黑瘰,令吮乳困难,啼哭无度。滞颐者,涎自口角流出,滞于颐间,故名。螳螂子者,月内小儿多患之,两内腮肿硬,口噤不乳,啼声难出,其状与腮大同小异,惟腮面部之外面高肿,而螳螂子则口内肿硬。此口症各种证象之一斑也。
三、口症之治法
雪口多由于先天胎毒,及脾胃二经之积热,故治法宜以清热解毒为主,内服宜三黄汤及栀子、石膏、生地之属,外治宜用甘草、黄连等分煎汤,以帛裹指轻轻拭去白屑,取桑皮中汁涂之即愈。或用枯矾、朱砂各二钱半,马牙硝五钱,研极细,再以水搅取汁,调涂舌上颐颊内亦可。《简易方》用鹅口中水一钟,作数次服之亦效。然未悉其何所取义也。
悬痈由胎毒而肺胃之热上蒸,故发生于喉间,治法宜以针刺破之,流出毒血,泄去毒瓦斯,即可自愈。
若一日未消,来日又刺之,不过三刺,自能消尽,若延久不刺,令毒聚而皮亦难破,故不可姑息从事也。刺后宜用盐汤洗拭,急用如圣散或一字散掺刷之。
乳蕈、马牙疳多因肠胃之火而发生,治法宜清凉消毒,内服可用三黄汤及石膏、知母之属,外治宜以指摘去其头,倘有血出,以帛或药棉拭去之,轻者京墨搽之即愈,重者以直僵蚕三条去丝嘴炒,人中白四分,冰片少许,研细擦患处,略停片刻,用药棉花蘸苦茶洗净,再擦,日三四次自愈。如未愈加硼砂、血竭、青黛各三分,儿茶分半,药珠一分为细末和入前药,每日洗擦三四次无不愈者。
《简易方》以马齿苋根瓦上焙,少加雄黄研末擦。至于走马牙疳,则其病势凶险,又迥乎不同,盖其发生之因,由于胃中毒火燎原,而其崩溃齿落之时,每已不及救也。内服宜以绿豆煎浓汁频饮,使化毒从小便而出,外以人中白四分,醋制铜绿、杏仁各二分,冰片少许,为细末敷患处。此症痧后余毒不消,最易发生,即或得治,常有唇缺腮穿之祸也(参看第四章)。
重龈、重,由胃中有热,熏蒸而作,治宜先用针头刺破,流去紫血,以盐汤拭净,外敷牛黄散或一字散,内服清胃散。
重舌、木舌、弄舌三者,多由心脾积热所致,重者皆能殒命,宜急治之。重舌用竹沥浸黄柏一宿点舌上,木舌用蓖麻子油蘸纸捻,点火吹灭,以烟熏之即消。若舌下有如蝼蛄或如卧蚕,急于肿处砭去血,以盐醋调釜底煤或井花水调釜底煤浓敷之,脱去再敷,用真蒲黄频刷舌上亦愈。弄舌轻者灯芯煎汤与服,重者黄连煮汤与服。
腮治法,用蜒蚰一条,朱砂钱许同研烂,搽肿硬处,勿令擦去,即消,或用染坊靛青花敷之亦消。
内服初起宜柴胡葛根汤,口渴便秘者宜四顺清凉饮,势将成脓者宜托里消毒散托之。
滞颐之治法,因于脾虚不能摄津者,宜用白术、陈皮、青皮、炮姜各五分,熟半夏、丁香、木香各一钱,为末面糊丸黍米大,一岁每下十丸服之。由于脾热津泛者,宜用白术、滑石各五分,扁豆、茯苓、石斛各三分,黄连二分,葛根一分半,甘草一分为末,灯芯汤调下,每服一钱。
螳螂子之治法,俗尚割治,手术宜清洁灵敏,乃可无碍,然割不得其法,反致危殆。宜用青黛、硼砂各一钱,玄明粉三钱,薄荷五分,冰片一分,同研,细擦口内两颐,一日四五次,治之可愈。一方用斑蝥三个,蝎尾五个俱炙脆存性(不可太焦,致药无力),研极细,麻黄一钱煎汤少许去渣,入枣肉一粒收干,麻黄汁打烂和斑、蝎末丸如桐子大,放小膏药上贴儿印堂及左右两颐,一周时三处皆起泡,毒泄即愈。至于一般口症通治之法,内服俱宜清凉解毒如黄连、生地、木通、当归、石膏、玄明粉、甘草、连翘、栀子、黄芩、黄柏、大黄、丹皮、赤芍之属斟酌用之,外治则儿茶、薄荷、冰片、人中白、甘草、硼砂、青黛、马牙硝、石膏、黄连、黄柏、犀黄、麝香之属斟酌配合为末调敷之。
附方
(一)如圣散治小儿口症,时时掺之。
铅霜(铅合水银制成)牛黄太乙玄精石朱砂(水飞曝干。各二钱五分)研为极细末,和匀,入白龙脑五分,再研匀即成。
(二)一字散治口内白腐。
朱砂硼砂(各五分)龙脑朴硝(各少许。)研为极细末,每用少许,蜜调,鹅翎蘸刷口内,咽下无妨。
(三)三黄汤治三焦实热,烦躁便秘,脉浮,狐惑,疹痢。
黄连(酒煮)黄芩(酒炒)大黄(酒浸。各等分)每服一钱五分,清水煎服,或不用酒制俱生用,为小儿落地常用之方,或以大黄易黄柏。
(四)牛黄散疗口疮。
牛黄白龙脑朱砂(各一分)铅霜(五钱)太乙玄精石(一两)研为细末,先于肿处以铍针刺出血,盐汤洗净,然后掺药。
(五)清胃散治脾胃湿热,中脘作痛,唇口肿痛,齿龈溃烂,痛引头脑,或恶寒发热,饮冷作渴,口舌生疮,或满面发热大痛,喜寒恶热,小儿重舌马牙,吐舌流涎。
升麻(五分)生地黄(酒洗)当归(酒洗。各四分)川黄连(炒)丹皮(各三分)研为细末,清水煎至一半,去滓,候冷细细呷之。如痛未止,可量加石膏;若因脾胃气虚,寒凉克伐,或虚热上行,口舌生疮,弄舌发热,饮食少思,或呕吐困睡,大便不实,流涎龈烂者,则宜用五味异功散。虽证状相类,而虚实判然,其治法不同如此。
(六)柴胡葛根汤治伤寒及腮。
柴胡葛根石膏天花粉黄芩(各二钱)生甘草(五分)牛蒡子(炒研)连翘(去心)桔梗(各一钱)升麻(三分)清水二钟,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七)托里消毒散治疮疡气血俱虚,肿不能溃,溃不能敛。
人参生黄白术(炒)茯苓白芍当归(酒拌)川芎金银花(各一钱)白芷甘草(炙)连翘(各五分)一方无川芎,一方有陈皮一钱,皂角针、桔梗各五分。此为外科内服之要方,有加减应用法甚多。
(八)四顺清凉饮治小儿血脉壅实,脏腑蓄热,颊赤作渴,五心烦热,睡卧不安,四肢惊掣,及肠胃不调,大小便涩,欲发惊痫,或风热结核,头面生疮,目赤咽痛,疮疹余毒,泄泻不止。
赤芍当归甘草(炙)大黄(酒蒸。各一钱五分)锉碎,加薄荷叶煎八九沸,去滓,不拘时服。
(九)当门子涂顶法预防螳螂子。
当门子朱砂共研细末,用水调和,涂小儿囟门(即头顶跳跃处),惟须于产后五小时内涂用,可防螳螂子发生。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四节·变蒸
昔人云∶变者易也生五脏,蒸者热也养六腑,轻则发热似惊,重则壮热烦躁,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一蒸,至五百七十六日变蒸即毕,儿乃成人也。其说似以为小儿自幼而长,必经变蒸,故有发热似惊,壮热烦躁之象并非病象,而属于自然之现象,此未可尽信者也。考小儿平时保护得宜,至长无病,惟当出牙之时,则常有自然之发热,出牙一次,发热一次,牙出之后,其热自退,此殆变蒸之说之由来也。又人身本有抵抗疾病之能力,小儿亦然,往往小儿因起居不慎,饮食不节,感染小恙,随即发热,其后因自身抵抗之力,而将疾病消灭于无形,故小儿常有似病非病之象,不久即霍然而愈者,此殆变蒸之又一说也。准此则变蒸之治法,宜就以上之情状而为相当之治疗,决不可漫不注意而贻小儿以后患也。
一、出牙发热之治法
小儿第四个月至第十个月内,齿牙渐次出生,最初出生之二齿,为下牙床之门齿,继则出生上牙床之门齿一对,若上牙床门齿先出,或先出一枚者,皆为不良之现象。其出生之迟早,亦因人而异,早则四五月出生,迟则至十月方出,亦有落地时已有牙者,亦有一周岁方出牙者,则百人中偶有一二也。至于出牙之时,最普通之征象,常为身体发热,胃口不良,甚则睡眠不安,时时惊惕,或兼有泄泻,或兼有呕吐,此时可验其牙床微胀或作浮肿,渐露白色齿头者,即出牙证也。牙齿顶穿牙床而露头之时,因生长之力较速,故现发热之状,发热虽非病征,然引起他种之病恙,则不得根据法治之。譬如因发热则消化为之迟钝,胃中失其常序,而呕吐之证见矣,肠中失其常序而泄泻之证见矣,皆宜酌用清凉退热及辅助消化之剂。体实者多佐以退热、消痰、清火之药,体虚者多佐以健脾、扶气、化积之药,虽见证治证,与一般疾病之治相同,然切忌过于苦寒克伐香窜之品,以暗耗其生长之气,此于出牙时之所宜注意者也。
二、感冒发热之治法
小儿无端发热,若不因于内伤者,非属感寒,即属伤风,非属受湿,即属受热,均宜按证治之。
发热无汗者宜微汗之,发热有汗者宜和之,热轻者轻清解表,热重者清凉退热,因寒因风因湿因热,俱于成法之中,酌为变通,用其小剂,盖小儿脏腑娇嫩,不耐过剂之药,若投药中病,则体力恢复甚易,轻微小恙,自必退除,所谓平淡有奇功,于此恒最适用也。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五节·弱症
昔人谓小儿有五软、五硬、五迟等证,又有鸡胸、龟背、解颅、囟陷诸名,揆其原因,皆由营养不足,化育之力薄弱所致。无论其为胎中缺乏营养,生而先天不足以成此病,或为生后乳食不足,后天失调,因循误事以成此病,病状有不同,其为积弱则一也,故此等疾病,统可名之曰弱症,亦可名之曰软症。属于此类者,当俟其病未全成之时,力加调护,时进药石,则病可逐渐以退,若任其迁延,则鲜有不终身成为废人者。尝考小儿软弱之成,以先天性者为较多,亦较为难治,譬如父母皆为积弱之体,虽能幸而受胎,然所生之儿,必伶仃弱质,数岁不行,或父老母少,阴阳悬殊,所生之儿,必细小娇弱,动辄致病,或父母曾患梅毒,或父母皆嗜鸦片,所生之儿,非患软证,即患硬证。凡此之类,中途之夭折最易,即他日幸而长成,则智力体力,两不如人,徒寄于世,无裨家国,此世所谓低能之儿,各国皆所深切注意而为预防取缔之谋也。编者于此,敢敬告吾国人曰∶人之欲求生育,小之为家庭嗣续,大之为国家种族,责任綦重,则于选择配偶之时,以及种子求嗣之夕,切勿苟且以造成低能之儿,实为至要,即不幸而成矣,则宜为之多方医治以使其侪于常人,如是方无负于家,无负于国,无负一己,无负小儿,若惟欲念之是图,一任低能儿种之增加,于国于家,皆为罪人,宁仅一身受害而已哉。兹将各种弱证逐一述其证治如下,深望国人侧重其病源而加以注意,俾于种族上谋伟大之补救则幸甚。
一、五软
五软者,头软、项软、四肢软、肌肉软、口软是也。小儿身体娇嫩,过硬本所不宜,略软应非所忌,惟软而至过于其度,或当逐渐发育之时而仍绵软无力者,是则病象显然矣。头软者,头骨不固,囟门虚大;项软者,颈项无力,东倒西歪;四肢软者,手臂无力,足难行立;肌肉软者,皮肉宽软,如絮如绵;口软者,口齿俱柔,唇薄无力。之五证者,虽病状不同,而其源则初无大异也,盖非属骨胳痿软,即肌肉柔弱,气血不充,不足以资长养也。先天性者,由于禀赋之不足,后天性者,属于乳期之失养。兹将其治法述下。
二、五软之治法
头软、项软、四肢软之类,多属于骨胳不强,治宜补其骨髓,俾之坚壮,可用鹿角、牛骨髓、骨碎补、牛膝等加以补气养血之剂。肌肉软、口软之类,多属于筋肉不强,治宜健脾扶胃,俾其充实,可用白术、山药、人参、巴戟等加以补气养血之剂。通治之方有六味地黄丸加鹿茸、五味及扶元丸等。
三、五硬
五硬又名五,小儿仰头、哽气、手足心坚、口紧、肉硬也。夫小儿身体,本属柔软,今硬过其度,是病象显然矣。仰头者,项颈硬直也;哽气者,气壅作痛也;手足心坚者,四肢僵木也,口紧者,环口拘急也;肉硬者,皮肉干硬也。之五证者,虽病状不同,而其源则亦初无大异,盖非属骨胳中缺少柔嫩之质,即为皮肉不能吸收营养也。先天性者,亦由于禀赋之不足,后天性者,亦属于乳期之失养。常按之生理学所载,凡人之骨胳,为矿物质及动物质二者所组成,矿物质主骨胳之坚,动物质主骨胳之柔,坚柔相济,骨之发达乃不至偏欹。其有过软者,则矿物质之过少也,其有过坚者,则动物质之过少也,总由营养不良,故成此偏欹之状,浸假久之,软者益软,硬者益硬,即无法以挽此沉矣。兹将其治法述下。
四、五硬之治法
五硬之证,既属于骨胳过坚,筋肉失荣所致,故证之初起为津耗阴伤,渐成独阳无阴之候,阳无阴则失所根据附,再至阴阳俱伤,元气不续,则为不治。当初起时,宜急进养血补阴之剂,使其血足气旺,阴阳无偏胜之患,硬症自渐归消失。及其既成之后,则宜宣通行气为导,庶几使气血得灌溉于骨胳皮肌,再加补虚扶弱之品。硬症亦可由重而轻,由轻而痊也,惟此际饮食起居之调护,最宜遵循医者之谆嘱,必须合乎摄生之法,乃能渐奏功效。通治之方,有六味地黄丸及加味六君子汤,腹筋青急者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风邪内袭者宜小续命汤去附子。
五、五迟
五迟者,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是也。小儿达适当之时期,均应逐步发育而无所迟滞,有一于此,即为身体方面,有所亏损。立迟、行迟者,腰膝无力,骨胳空虚;齿迟者,骨气不充,皆属肾气过弱,先天不足所致,由于后天者,则乳食不良(如乳母有宿疾及年老)或过少,亦有以致之;发迟者,血分不充,不能上华;语迟者,气血衰弱,舌本无力。凡此征象,虽无五软、五硬之甚,然足以丧失健康,危及将来则一也。兹将其治法述下。
六、五迟之治法
立迟、行迟、齿迟之证,其病根由于肾气不足,骨髓不充,有类于软,故治法宜加味地黄丸以补肾养血,身体过弱者可用八味丸。发迟者宜养血,用苣胜丹。语迟者,气血不足,心肺俱怯,用菖蒲丸。总之,五迟之证,俱属于亏弱之类,用药切勿伐其生生之气,当可免酿大患也。
七、鸡胸
鸡胸者,胸骨弯出,胸前高胀,形如鸡胸,故名。龟背者,脊柱弯折,背部突出,其形高尖,形如龟甲,故名。此二证者,虽可保其生命,然终身不治,考其病源,约有三端,一为生前禀赋不足,骨质柔弱,生后调护失宜,积渐以成,一为大病之后,本元骤亏,起居不慎,亦能致此,一为跌扑受伤,坐立过早,漫不注意,亦能致此。而鸡胸与龟背,二者常相并而起,龟背渐高,鸡胸常被累而成,鸡胸方作,龟背常被累而成。亦有鸡胸而不龟背,龟背而不鸡胸者,则犹此中之幸也。原其所以相累成病,实以小儿胸骨脊柱,两俱柔弱,此倾则彼折,彼折则此倾,幸而得免,固弱中之强而治之亦较早者也。夫胸前之骨与背后之脊,因人身之俯仰灵捷,不能生成过坚之骨以阻碍之,因是胸骨虽支持身前之重,而硬中带软,在小儿尤易弯曲,脊柱虽支身后之重,而每节连串叠置,在小儿尤易脱榫,此小儿之所以易成鸡胸龟背,亦固其宜,惟是证一成,最难撤消,乃早提防,庶乎可免。
兹将其治法述下。
八、鸡胸之治法
鸡胸之为病,在胸骨及肋骨之失其常形,病因种于先天之衰弱者为多,法宜先用正骨夹板夹持之,阻其外突之势,再服补益之剂,以培其本。其由于后天者,则痰湿停饮,积聚心胸,复感风热,肺热胀满,因而胸骨高起,宜用五苓散合宽气饮,入姜汁葱汤调服,次用清肺饮、雄黄散、碧玉丸、如意膏之属,或乳母过食膏粱浓味五辛之品,以致胸中渐高者,宜以清胃散母子并服,其他有龟胸丸、圣惠大黄丸、百合膏之类均可斟酌施用。然必须视其病之由于本者,或由于标者,如因热胀标急者,则宜先治其标,如标去而胸仍高者宜治其本,此不可不慎重将事者也。
九、龟背
龟背,以其状名其病也。其原因已见前述,在小儿多患之,则以小儿骨未坚,强令独坐,或由风寒之侵袭,或由大病之未复,均易委顿而成此病。若在成人,则骨质坚韧,罕有此病矣。
百日以内生者不治,背已折者亦不治,世称鸡胸龟背,无法可施,盖有由也。兹将其治法述下。
十、龟背之治法
龟背初起,法宜先用正骨夹板夹持之,先阻其外突之势,然后再用药调治。由于虚者,宜服补益之剂,由于热者,宜服清热之剂。外治有灸法,灸肺、心、膈三穴,各三五壮,艾炷如小麦大。有摩法,取龟尿点骨节间,摩之使其内透(鸡胸亦可通用)。通治方有松蕊丹,可斟酌用之。
十一、解颅
小儿囟门开大,头缝不合,如开解之状,谓之解颅。此证属于禀赋薄弱,气血不足,脑髓亏少所致。患此者必难养育,即能长大,亦往往成为废人,盖人无脑髓,如草木之无根,虽有良方,亦难奏效,惟神气充足,能饮能食,投补药即应者可治。兹将其治法述下。
十二、解颅之治法
解颅因父体怯弱,禀赋不足者,宜服钱氏地黄丸加鹿茸,因乳母气血俱虚者宜四君子汤或四物汤,有热者加黄连、甘草。通治宜调元散、张涣玉乳丹、狗脑丸之属。外治宜天南星散、王氏封囟散、三辛散之属,或以帛束颅,用白蔹末敷之,或防风一两五钱,柏子仁、白芨各一两,为末,乳和敷囟上。
十三、囟陷
小儿囟门微陷,本不足为病,其有囟门过期犹未长足(大概小儿渐长,则囟门渐缩,至一岁半而全合),或竟低陷不平者,则属于虚弱之证,或因先天不足,血气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或由泄利慢惊,病后气虚,以致囟门陷下,病原虽有不同,其总因实由于虚则一也。早为调治,自易撤消,若因循坐误,亦可渐成不治之证。兹将其治法述下。
十四、囟陷之治法
囟陷一证,治宜培本养元,使其气足血旺。外治宜用乌附膏贴之,或狗头骨炙令黄,捣筛细末,鸡子清调涂,内服宜金液丹、固真汤、圣惠生干地黄丸之属。至于囟门突起,则有实有虚,实者因胎热或外感受邪,虚者因乳哺不节,寒热不匀,赃腑不调,气虚浮肿,各宜因证治之。
附方
(一)六味地黄丸治肾精不足,虚火上炎,面生雀斑,头目眩晕,咽喉燥痛,口舌疮裂,耳聋齿摇,腰膝痿软,骨热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泛为痰,自汗盗汗,亡血消渴,尺脉虚大,妇人经事不调,小儿虚损,肾疳脑热,疮毒。
熟地(砂仁酒拌九蒸九晒杵膏,八两)山萸肉(酒润炒)干山药(炒。各四两)丹皮(酒洗微炒)白茯苓(人乳汁制焙)泽泻(淡盐酒拌炒。各三两)研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如梧子大。作汤服即六味地黄汤。
(二)扶元丸治小儿先天不足,后天羸弱。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熟地茯神黄(蜜炙)山药(炒)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石菖蒲(各等分)姜枣水煎服。
(三)加味六君子汤治伤寒病后,脾胃虚弱,肠滑泄泻,发热微痛,小儿脾疳泄泻。
人参白术茯苓黄山药甘草缩砂仁(各一两)浓朴肉豆蔻(面裹煨。各七钱五分)研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饭汤调下。痰多者加陈皮、半夏。
(四)六味丸六味地黄丸之简称。
(五)小续命汤治中风不省人事,斜瘫痪,麻木眩晕,涎鸣反张,暗哑厥冷,及风痹香港脚,外显六经形证者。
麻黄(去根节,泡)桂枝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研)白芍(酒洗)川芎防风人参黄芩(各一钱四分)防己(二钱)大附子(炮,去皮脐,七分)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和匀,分作二剂,加姜枣清水煎服。如无汗恶寒,倍麻黄、杏仁;有汗恶风,倍桂枝、白芍;无汗身热不恶寒,去附子倍甘草加知母、石膏;有汗身热不恶风,倍桂枝、黄芩加葛根,无汗身凉脉沉而细,倍附子加干姜;有汗无热,畏寒脉沉,倍桂枝、附子、甘草;肢节挛痛,麻木不仁,脉缓,加羌活、连翘。尚有其他种种加减应用之法不备录。
(六)加味地黄丸治肾水枯竭,虚火上炎,咳嗽烦渴,食减形悴,小便频数,白浊阴痿,或黑夜晴明,口疮龈烂喉痛,或吐泻日久,津液亏耗,口干作渴,或五脏俱损,寝汗发热,或痰气上涌,手足厥冷,腿肿脚瘦,痈疽等证,常服除渴疾,壮气血。
熟地(八两)山药(四两)山萸肉(五两)白茯苓牡丹皮(各四两)泽泻(三两)肉桂(六两)五味子(三两)一方加炙鹿茸二两,研为细末,入熟地膏炼蜜或米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七)八味丸治命门火衰,肾虚火炎,小便秘涩,流注鹤膝,口舌生疮,或耳虚鸣,香港脚入腹等证。
熟地(八两)干山药山萸肉(各四两)白茯苓牡丹皮泽泻(各三两)肉桂附子(各一两)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若乳母命火衰,儿饮其乳致病者,子母同服。一方无肉桂加五味子。
若虚寒过甚,宜去丹皮、泽泻,加杜仲、牛膝、五味、鹿茸之属。
(八)苣胜丹治发不生。
苣胜(一合)当归(洗,焙干)生干地黄芍药(各一两)胡粉(铅粉,五钱)先以苣胜、胡粉研细,次入诸药捣箩为细末,令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煎黑豆汤送下。
(九)菖蒲丸治小儿心气不足,不能言语。
石菖蒲(三钱)人参(五钱)丹参(二钱)天门冬麦门冬(各一两)赤石脂(三钱)一方无赤石脂,有赤苓、远志、甘草。
(十)菖蒲丹治小儿数岁不能语。
菖蒲(九节者,一寸)远志(去心)桂心(各一两)酸枣仁人参黄连(各五钱)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芡实大。
(十一)五苓散治水分有热,小便不利,烦渴,或水饮内停,脐下悸。
茯苓猪苓白术(土炒)泽泻肉桂(十二)宽气饮消痰,逐水,进食,通利关节,除胸膈痞结,治蓄气而成搐,传变急慢惊风,气逆不和,精神昏倦。
枳壳枳实人参甘草惊风发搐,姜汁葱汤同调服。
(十三)清肺饮补肺气,养脾胃,定心气,治仲夏暑邪。
白芍(五分)人参升麻柴胡甘草(各四分)天门冬麦门冬(各三分)陈皮(三分半)黄芩黄柏(各二分)(十四)雄黄散外用治痈疽发背,紫晕疼痛不止。
雄黄黄丹乳香没药(各五钱)粟米小粉(三两)草乌头天南星络石百合(各一两)白芨(二两)研为细末,温水调敷。
又方∶雄黄黄柏槟榔川大黄麒麟竭(各七钱五分)麝香(一钱)川连(一两)白芷木香川芎桂心(各五钱)当归(三钱)研为细末,腊猪脂调令匀,涂于绢上,治痈疽赤肿疼痛,未得脓溃(贴肿处,候脓溃后,用膏药搜脓生肌)。
(十五)碧玉丸治痰嗽,气喘胸满,饮食减少,睡不得宁,烦躁有热。
青黛生明矾生南星滑石(各二钱五分)轻粉(五十贴)全蝎(十五尾,去尖毒)巴豆(四十九粒)研为细末,姜汁煮糯米粉为丸。
(十六)如意膏治痰喘。
半夏(炮制)天南星(炮制,各一两五钱)研为末,生姜汁和匀,炙干,再和姜汁,候干,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至二丸。
(十七)龟胸丸治龟胸高起。
川大黄(酒煨)麻黄(去节)百合桑皮(姜汁炒)木通枳壳甜葶苈(微炒)杏仁(炒黑)芒硝(各等分)研为细末,以杏仁、芒硝同研如脂,炼蜜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葱白汤化下。
(十八)圣惠大黄丸治龟胸,肺热壅滞,心膈满闷。
大黄(七钱五分)天门冬(焙)百合苦杏仁(麸炒)木通桑白皮甜葶苈(隔纸炙紫)朴硝(各五钱)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
(十丸)百合膏润肠去积。
百合(一两)朴硝杏仁(汤浸去皮尖)桑白皮根木通川大黄天门冬(去心。各五钱)研为极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送下。
(二十)水龟溺即龟尿,治耳聋(滴入)口哑,中风舌喑(点舌下),龟胸龟背(摩患处),亦治小儿惊风口闭,此物走窍透骨,故为治喑聋之品。取尿法∶用三脚竹架顶起龟腹,令足无着,不得爬动,置大盆中以受其尿,若尿不出,以麝香或冰片细末渗其鼻,自下。
(二十一)松蕊丹治龟背。
松花(洗焙干)枳壳(麸炒)独活防风(各一两)川大黄(炮)前胡麻黄(去根节)桂心(各五钱)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粥饮送下。
(二十二)四君子汤治呕吐泄泻,气短面白,声微肢困,食少不化,口舌生疮,吐血便血,以及胎前产后诸病,凡属于脾胃虚弱细软脉象者皆可治。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二十三)四物汤治一切失血体弱,或血虚发热,肝邪升旺,或痈疽溃后,晡热作渴,及妇人月经不调,脐腹痛,腰中疼痛,或崩中漏下,或胎前腹痛下血,产后血块不散,恶露不止,凡属于血液亏少之病皆可治。
熟地(血热换生地)当归白芍川芎(二十四)调元散治小儿先天不足,颅解肌瘦,腹大神昏,及五迟等证。
干山药(五钱)人参白茯苓茯神白术白芍药熟地黄(酒洗)当归(酒洗)黄(蜜水炙。各二钱五分)川芎甘草(炙。各三钱)石菖蒲(二钱)研为末,每服二钱,加姜二片,枣一枚,水煎服。
(二十五)玉乳丹治婴儿头缝开解。
钟乳粉(根据古法制炼者)柏子仁干熟地黄(根据法蒸焙者)当归(洗焙干。各五钱)防风补骨脂(炒。各一分)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乳食前茴香煎汤送下。
(二十六)狗脑丸治小儿喜摇头,解颅。
狗脑(一个)五加皮甘草(炙)白术防风钟乳石干地黄(各一分)牛黄(二分)以狗脑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米饮送下。
(二十七)天南星散外用,治产后吹奶,小儿重,重龈,囟开,鼻塞。
天南星(大者微泡去皮)研为细末,温汤调,以鹅翎蘸涂患处,小儿米醋调涂绯帛上,贴囟上,炙手频熨之,立效。
(二十八)王氏封囟散外用,治囟脑开张,咳嗽鼻塞。
柏子仁防风天南星(各四两)研为细末,每用一钱,猪胆汁调匀,稀稠得所,摊在绯绢帛上,看囟子大小剪贴,一日一换,不得令干,时时以汤润动。
(二十丸)三辛散外用,治小儿解颅。
细辛桂心(各五钱)干姜(七钱五分)研为末,姜汁和敷贴颅上,面赤即愈。
(三十)乌附膏外用,治囟门陷。
生川乌生附子(各五钱)雄黄(二钱)研为末,用生葱和根叶细切,烂杵,入前药末同煎,作成膏,贴陷处。
(三十一)金液丹治阴极发躁,厥冷脉伏,爪甲唇青,自汗吐利,小便不禁,或阴结畏寒,二便不通,及小儿脾胃虚寒,吐利,肢厥,神昏,多睡露睛,口鼻气冷,将成慢惊。
舶上硫黄(五两)研细水飞,入沙罐内,铁盏盖定,铁线缠口,铁钉旋紧,水调赤石脂封口,盐泥固济,候干埋地坑,以三足钉钉于地,将罐置钉上,另用一盏,盛水置罐上,再用盐泥固济,慢火烧养七日夜,再加顶火,用炭十斤为度,候冷取出,用柳木槌于乳钵中研细,每末一两,用蒸饼(小麦面加酵糟蒸成之物品)一两,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腹时熟汤或姜汤或米饮送下。
(三十二)固真汤治吐泻痢后,胃虚脾慢,四肢口鼻气冷,沉困不省人事。
人参附子茯苓白术(各二钱五分)黄(蜜炙)山药肉桂甘草(湿纸裹煨透。各二钱)每服二三钱,清水加姜枣煎服。
(三十三)生干地黄丸治小儿十岁不行。
生地黄当归(焙)防风酸枣仁(微炒)赤苓黄川芎羚羊角羌活甘草(炙微赤)桂心(各等分)捣烂,和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温酒送下,量儿大小加减。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六节·疳证
小儿肠胃受伤,变生诸证,以疳证为最剧,亦最为复杂难治。推其起因,实由初生调护无方,其后饮食失节所致。一由小儿一面吃乳,一面恣食肥甘,积郁既久,热伤肠胃;一由小儿食不运化,积久生虫,虫既内生,虽能食而不肥;一由小儿数岁,犹恋乳食,生养不足,脾胃之气暗耗;一由小儿吐泻之后,妄施攻伐之药,津液枯竭,肠胃疲惫;一由乳母喜怒失常,饮食乖度,或交合之后以乳哺儿,均足致此。疳证之初起,常现身体发热、面黄肌瘦之象,及时治之,十愈八九;其已成者,多见头皮光急,毛发焦稀,腮缩鼻干,口馋唇白,两眼昏烂,揉鼻眉,脊耸体黄,斗牙咬甲,焦渴自汗,尿浊泻酸,腹胀肠鸣,癖结潮热,酷嗜瓜果、咸酸、炭、米、泥土等物,诸般证状,此时按证施治,亦可十愈六七。若因循坐误,或治失其法,则生生之气日薄,未有不由重而危,由危而不救者。或日在大人为痨,在小儿为疳,疳者干也,明为精血败竭之病,故疳之一证,其造因虽为肠胃受伤,而其流所及,变化无穷,若病至脚指触物不知痛,手足垂无力,身无暖气,泻青涎或沫不止,项筋舒展无力者,均属不治。兹将疳之类别如五疳、疳积、杂疳各证,条列于后。
一、五疳
疳证名目繁多,而治法总不离乎脾胃。曰五疳者,有心疳、脾疳、肝疳、肺疳、肾疳等症,其病状虽间有出入,而其源初无大异也,心疳者,多见身体壮热,面赤唇红,口舌生疮,胸膈烦闷,口渴饮冷,喜眠于地,下痢脓血,时有盗汗、啮齿、虚惊等状;脾疳者,多见面色痿黄,头大项小,喘促气粗,多啼咳逆,困倦喜睡,乳食懒进,目生白膜,唇赤发焦,口鼻常干,胸膈壅满,喜暗憎明,昼凉夜热,口渴引饮,腹胀脚弱,吐逆乏力,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喜食泥土,合面覆卧等状;肝疳者,多见摇头揉目,流汗遍身,合面而卧,面色青黄,发竦头焦,筋青脑热,周身疮癣,腹中积聚,膈上伏热,痰涎壅塞,下利频仍,或下鲜血,或下青苔,若肝风入目,则赤肿翳生,眵泪烂眶,昏暗雀盲,痛痒揉擦等状;肺疳者,多见咳嗽气逆,皮毛干焦,多涕时啼,咽喉不利,壮热憎寒,唇边赤痒,腹内气胀,乳食渐稀,口有腥气,面色白,手足枯细,皮肤起粟,肠胃不和,频频泄利,鼻下生疮等症;肾疳者,多见肌骨消瘦,齿龈生疮,寒热时作,口鼻干燥,脑热如火,脚冷如冰,遍身疮疥,喜卧冷地,乳食减少,泻利频仍,肛门溃烂,或生湿疮,牙缝溃烂,传为走马疳等状。兹将其治法述下。
二、五疳之治法
疳证之治法,初起宜健脾消积,清热杀虫,及其已成,体实者宜正本清源,先用攻下杀虫之剂,后用培本养元之法,体虚者宜攻补兼施,慎用峻利之药,此中消息,则寒热之辨别,以及虚多实少、实多虚少之分,尤宜详察。大概健运以扶持脾胃之剂,宜用白术、鸡内金、豆蔻、木香、砂仁之类;消积之剂,宜用莪术、三棱、槟榔、浓朴、麦芽、神曲之类;清热之剂,宜用川黄连、胡黄连、淡芩、青皮、柴胡之类;杀虫之剂,宜使君子、芜荑、川楝子、芦荟之类;补益之剂,宜人参、潞党、山药、扁豆、莲心、生地、熟地、萸肉、当归、阿胶之类。通治之方有集圣丸加减、五疳保童丸、五疳消积丸、万应丸之属。至于心、脾、肝、肺、肾五疳,各因肠胃受伤,脾运不健,而致五脏交受其病,兼病于心者,即谓之心疳,治宜安神丸以治心,异功散以补脾,余如张涣参黄丹及真珠散、茯苓丸、茯神汤、桃花丸,均可酌用。大凡心经有实热之见象者宜酌加黄连、犀角、羚羊、牛黄、天竺黄之类;心经有虚热之见象者,宜加茯神、远志、枣仁、玄参、人参之类。心疳而至惊啼口渴,嗜食辛味,耳边有脉,舌下有黑靥者不治。兼病于脾者,谓之脾疳,治宜四味肥儿丸以治疳,五味异功散以养脾,余如钱氏益黄散、参苓白术散、神效换肌丸、大胡黄连丸、芦荟丸、张涣木香散均可酌用。大凡脾经有热者,宜加黄连、地黄、三棱、莪术之类;脾经有湿者,宜加半夏、白术、陈皮、苡米、甘遂、商陆之类;脾气虚寒者,宜加于术、补骨脂、干姜、肉豆蔻、肉桂之类。脾疳而至腹大如鼓,唇无血色,人中平满,下痢无度者不治。兼病于肝者,谓之肝疳,治宜地黄丸,归汤、天麻丸、生熟地黄汤、熊胆天麻丹、芦荟丸均可酌用。大凡肝经有实热之见象者,宜加龙胆草、菊花、柴胡、连翘、栀子、青皮、白芍之类;肝经有虚热之见象者,宜加川芎、天麻、熟地、牡蛎、龙骨、萸肉、五味之类。肝疳而至目有青脉,左胁硬痛,多吐涎沫,眼角左右有黑气者不治。兼病于肺者,谓之肺疳,治宜先用地黄清肺饮以治肺,次用益气丸以补肺,余如益黄散、化丸、补肺散、张涣麝香丹、阿胶散、胡黄连丸之类,均可酌用。大凡肺经有热者宜加桑皮、桔梗、前胡、鲜生地、竹茹、竹沥、麻黄、杏仁之类;肺气虚寒者,宜加人参、黄、党参、麦冬、山药、熟地之类。肺疳而至频泻白沫,身有黑斑如粟米大者不治。兼病于肾者,谓之肾疳,治宜钱氏地黄丸或生脉散多加黄以调肺,余如调元散、九味地黄丸、张涣熊胆散之类,均可酌用。大凡肾经有热者,宜加车前、茯苓、泽泻、通草、猪苓、木通、黄柏之类;肾气虚寒者,宜加附子、熟地、山萸肉、胡卢巴、巴戟、黄之类。肾疳而至嗜食酸咸,饮水无度,小便如乳,牙齿青黑,耳脑干燥,肩耸骨枯者不治。此五疳证治之一斑也。
三、疳积
疳积者,因疳而成积也。夫疳证之远源,起于肠胃之受伤,肠胃既伤,食不易化于是乎成积至易。动辄成积,疳证非但有难愈之望,抑且有加重之势,是故疳积一证,为患亦深,轻治之则积不能行,重攻之则每致泄泻,或变化为疳痢,或变化为疳胀,身体益瘦,脾胃益疲,亦可积渐以成不治,故非可忽视也。疳积之证状,面色青黄,身瘦脘胀,发立身热,腹中微痛,疳痢则泻痢赤白,或青色如冻,日久不愈,腹痛或胀。
疳胀则身体日瘦,腹大不行,发竖发热,气短而急。之数证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稍不中病,即无益而反增其害。兹将其治法述下。
四、疳积之治法
疳积成于运化不良,故治法宜化积行滞而不伤其正,积重者虽宜峻攻,然宜佐以保脾胃之药,造积滞既下仍宜常服健脾扶胃之药,俾食不再停积不再聚,方可有效,否则徒事攻伐,则旋行旋积,固无济于事也。通治方宜先用匀气散或醒脾散调补,后用青金丹取下疳积,并宜常服保童丸、醒脾散或疳积散之属。疳痢由积聚腐化,肠中受病益深而致,治宜先以杀虫行滞,次则保养脾胃,滞未全行,碍难兜塞,通治方有青黛散、杀疳丸、肉豆蔻丸、芜荑丸、白龙骨丸等。痢行无度者,《简易方》用樗根白皮、仓粳米、葱白、甘草、豆豉煮服极妥;腹痛不已者,宜白术散或胡黄连丸,《秘方》有用龙眼肉一枚,包入苦参子七粒,日日吞之,治疳痢有效,再以保脾胃之品加而用之,尤为妥善。疳胀由积滞既久,浊气凝聚,因而成胀,治宜行气化滞,温中去积,通治方有肥儿丸、六神丸、褐丸、五疳保童丸、肥气丸、分气饮等,但方药中有攻伐过峻者,宜慎用之,或一用即止。初起以胡黄连二钱,阿魏一两,神曲、黄连各二钱,麝香一钱,为末,每服少许,白术汤送下,亦妥。
五、诸疳
小儿疳证之重要者为五疳疳积,然有因疳病之后,发为其他合并之病者,以病状之互异,或部位之不同,遂有种种之名称。至论其治法,固与五疳等无大差别也。合而并之,固属一类,惟进一层言之。昔人既为之特立一名,则于治法方面,亦属不厌求详之意,立意既属可取,方亦未可偏废,爰特摘录蛔疳、脊疳、干疳、内疳、口齿疳、鼻疳、眼疳、脑疳、无辜疳、丁奚疳、哺露疳、癖病等诸疳逐条述之,以便治疳者得为郑重之考查。
(一)蛔疳因小儿饭食太早,或多食甜腻,停蓄肠胃,以致腹中化生蛔虫,证状多见皱眉多啼,呕吐清沫,腹中作痛,外见青筋,齿痒鼻痒,唇口紫黑。
(二)脊疳因虫食脊膂所致。证状多见身热羸黄,击背如鼓鸣,脊骨如锯齿,或十指皆疮,频啮爪甲,烦渴下痢。
(三)干疳因胃火过亢,消烁津液所致。证状多见身体壮热,时或憎寒,舌涩口干,睡多盗汗,皮肤枯燥,发立毛焦,乳食虽多,肌肉消瘦,四肢无力,好睡昏昏。大抵憔悴少血,舌干多啼者,其病在心;目不转睛,虽啼无泪者,其病在肝;身热尿干,手足清冷者,其病在肾;声焦皮燥,大便干结者,其病在肺;闭口酣睡,胸脘干渴者,其病在脾。
(四)内疳因虫蚀肛肠所致。疳之在内者,所以别于疳之在外者(外疳如走马疳、口齿疳、鼻疳、眼疳等),证状多见眼目涩痒,体热皮枯,肠胃不调,乳食不化,心腹虚胀,痢下五色,久而不止,日渐羸瘦。
(五)口齿疳∶即走马牙疳之轻者(走马牙疳见本章第三节及第四章第三节),因脾胃传化失常,热毒蕴蓄,血分不清所致。证状多见唇口痒痛,牙齿焦黑,龈肉赤烂,颊肿舌痛,口多臭气。
(六)鼻疳固乳食不调,上焦壅滞,疳虫上蚀所致。证状多见鼻中赤痒,连唇生疮,壮热多啼,皮毛干焦,肌肤消瘦,咳嗽上气,下痢不已。
(七)眼疳因脏腑风热壅滞,不得宣通,或乳食过多,胸膈痰结,邪热上攻于目所致。证状多见脑热目痒,或赤烂生疮,或生翳膜,渐渐遮睛。
(八)脑疳因胎中禀受风热所致。证状多见头皮光急,满头生疮,脑热如火,发结如穗,遍身多汗,腮肿囟高,哺乳越常,睡喜合面。
(九)无辜疳因小儿衣席,夜露不收,沾染邪气,或因饮食不节,寒暖不匀所致。证状多见脑后有核如弹丸,按之则动,初生时软而不痛,中有虫如米粉,得热气则渐长大,虫随气血流散,子母相生,侵蚀脏腑,令儿肌肉作疮,便泄脓血,头大发竖,手足细弱。
(十)丁奚疳因脾胃受伤,不能运化,血衰气滞所致。证状多见肿胀而腹无青筋,面色惨淡,潮热往来,手足细小,项长骨露,尻臀无肉,腹胀脐突。
(十一)哺露疳因脏气虚冷所致。证状多与丁奚疳相似,食则吐逆,泄泻无度,粪中有虫。
(十二)癖病因饮食失节,伤及脾胃,积滞不化,久而成癖,其形坚结,藏于隐癖。证状多见生于胁下,坚硬成块,初作之时,午后潮热,口渴饮冷,腹大筋青,渐如鸡卵,不时作痛。
此诸疳之证状也。此外因疳而发为疮疥者谓之疳疮,亦同类而附入之。兹将其治法述下。
六、诸疳之治法
(一)蛔疳因积滞化虫,治宜使君子散、芦荟丸以取蛔虫,后用益黄散之属以调脾胃,余如张涣三根散、下虫丸之属,均可酌用。
(二)脊疳因虫食脊膂,治宜圣惠金蟾散、地骨皮丸、杀疳丸、芦荟丸、青黛丸之属。泻血不止者,用定粉少许,大枣十枚,头发少许,共聚一处,火通赤,细研,每服五分,米饮下。
(三)干疳因水津亏耗,热自内生,治宜圣惠天竺黄散、青黛丸、牛黄丸、胡黄连丸之属。
(四)内疳因虫蚀肛肠,治宜使君子丸以杀虫,余如东垣浓肠丸、圣惠木香丸、芦荟丸、胡粉丸之属,俱可酌用;或神曲、麦芽、三棱、青皮、香附、山楂、浓朴、甘草、藿香、枳实、地黄、砂仁、黄连、枣子各等分,研为末,熟汤调服。
(五)口齿疳因热毒蕴蓄,血分不清,治宜清血解毒,内服用清胃散、甘露饮等,外敷用青霞散、黄矾散之属;或百药煎、胭脂各等分,为细末掺之;或用米泔水洗疮,以黄丹(飞过)、乳香、白矾(飞过)、胭脂各一钱,轻粉、麝香,各少许,共为细末,挹干掺之。
(六)鼻疳因疳热熏蒸,鼻痒生疮,治宜汤氏五福化毒丹、泽泻散、枇杷叶散之属,外用甘草白矾汤洗净,后以芦荟、黄连、黄柏为末敷之,或青金散敷之,或蝉壳散吹之,或青黛一钱,麝香少许,熊胆末五分,临睡时掺之。
(七)眼疳因疳热熏蒸,上攻于目,治宜泻肝散、杀疳散。退翳丸、羚羊角丸、消疳无价散,外用蕤仁膏之属。
(八)脑疳因疳热熏蒸,上侵及脑,治宜龙脑丸、龙胆丸之属,或用吹鼻龙脑散,或用黄葵花、菊花、釜下墨、硝石、柏叶各等分,共为散,吹入鼻中,良久,鼻中有恶物似泥者泄下数条,此即病根,下后可愈。
(九)无辜疳因热生虫,颈项生疮,治宜柴胡饮先清其热,芦荟肥儿丸再消其积,或圣惠鳖甲散、张涣蝎虎丹、蓝叶汤、漏芦散之属,颈项有核内有虫如米粉者宜破取之,再以芦荟、黄连、黄柏粉末敷患处。
(十)丁奚疳因脾胃气虚,大腹膨胀,治宜先投万应丸,次投参苓白术散,并以醍醐散进食,食后下乌犀丸三五粒以杀虫化积,并间投醒脾散、沉香槟榔丸、木香莪术丸之属,次第调理之。
(十一)哺露疳因脏气虚冷,治法与丁奚疳大略相似,惟宜加养脏汤服之,余如麝香进食丸、圣惠人参丸等俱可酌用。
(十二)癖病因积滞不化,久而成癖,治宜千金消癖丸、木香砂丸,外用红花膏,或阿魏保生膏摊贴。
此外有因疳而成之疮疥,谓之疳疮,不甚痛痒,常有汁出,汁所流处,旋即成疮,宜分其经络治之。如面青寒热,或白翳遮睛者属肝经;面赤身热,作渴惊悸者属心经;面黄体瘦,作渴泄泻者属脾经;面白咳嗽,鼻间生疮者属肺经;面黧体瘦,喜卧湿地者属肾经。内服之剂,宜因其寒热虚实,分别进之;外治方有兰香散、白粉散、熊胆膏之属。此诸疳治法之一斑,可与五疳之治法相参看者也。
附方
(一)集圣丸治冷热新久一切疳症,以此为主,其有五脏兼证,照后开加减(此方不热不寒,补不至滞,消不致耗,颇属稳妥)。
芦荟(酒蒸)五灵脂(洗净泥砂,微炒)夜明砂(炒)广皮(酒炒)青皮(醋炒)蓬莪术(煨)使君子肉(煨)木香川芎当归砂仁(酒炒。各二钱)潞党参川连(姜汁炒)干蟾蜍(酥炙。各三钱)上为细末,公猪胆二枚取汁和药,粟米糊丸龙眼大,米饮化服。
切牙舒舌,舌上生疮,爱饮冷水,唇红面白,喜伏地卧,此心疳也,本方去蓬莪术、砂仁、青皮、广皮、川芎、木香六味,加生地、茯苓、胆星各二钱,辰砂、甘草各一钱。面青,目生白膜,泄泻夹水或青色,此肝疳也,本方去蓬莪术、砂仁、广皮、木香,加胆星、甘草、栀子仁、防风、天麻、蝉蜕各二钱。青黛钱半,食泥土冷物,面身俱黄,发稀作穗,头大项小,腹胀脚弱,泄泻肌瘦,昼凉夜热,不思饮食,此脾疳也,专用本方。鼻下赤烂,手足枯细,口中腥臭,右腮白喘嗽,此肺疳也,本方去蓬莪术、砂仁、青皮、川芎、木香,加桑皮、桔梗、苏叶、阿胶、炙甘草各二钱。耳内外生疮,脚如鹤膝,头缝不合,或齿鼻烂变成牙疳,此肾疳也,本方去蓬莪术、砂仁、青皮、广皮、木香、五灵脂,加熟地、茯苓、山药、萸肉各二钱。久泻不止,胃虚成疳,本方去芦荟、五灵脂,加茯苓、冬瓜、肉果、诃子各二钱,党参倍用。久痢不止,脾虚成疳,本方去蓬莪术、芦荟、青皮、五灵脂,加诃子、莲肉各三钱。久疟不止,脾虚成疳,本方去芦荟、五灵脂,加黄、鳖甲、柴胡、制半夏、神曲各三钱,党参倍用。食积成疳,形瘦腹紧潮热,见生人则哭,本方去芦荟、五灵脂,加黄、茯苓、冬术、制浓朴、制半夏、枳实、神曲、麦芽、三棱、鳖甲各二钱。脑疳本方去蓬莪术、砂仁、青皮、广皮,加羌活、防风、胆星、甘草、升麻各二钱。脊疳、蛔疳本方去蓬莪术、砂仁、青皮、广皮、当归、川芎,加苦楝皮、贯众、芜荑、槟榔各二钱。丁奚疳、哺露疳专用本方。无辜疳本方去蓬莪术、砂仁、五灵脂,加黄、鳖甲、槟榔各二钱。
(二)使君子肉健胃杀虫,预防诸疳。
使君子肉(一半炒一半生)每当夏季伏日,令小儿服使君子肉,一岁一生一熟,至七岁则服七生七熟,每年三伏,共服三次,则小儿无疳积之患。且使君子健脾杀虫,性质和平,无病有病,均可服用,洵妥法也(惟食后忌饮热汤,否则或呃逆或作泻,然亦无大害)。
(三)五疳保童丸治小儿乳食无节,生疳。
青黛苦楝根皮夜明砂(布裹洗)五倍子芦荟黄连龙胆草白芜荑仁干蟾(酥炙去皮。各一分)麝香(少许)蝉蜕(去嘴爪土)猪胆(五个,拌诸药焙)研为末,水煮粟米糊和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每服三丸,不拘时米饮送下,每日三次。忌食猪肉。
(四)五疳消积丸治小儿五疳十积,面黄肌瘦,牙疳口臭,青筋腹大。
川黄连芜荑龙胆草(各三钱)焦麦芽山楂肉广陈皮神曲(炒焦。各一两)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二三钱,熟汤送下。
(五)万应丸治腹内有虫,及食积气块痛,小儿疳病。
槟榔(一两)三棱(醋炒)蓬莪术(醋炒)陈皮(麸炒黄色)橘红雷丸干漆(炒烟尽)使君子肉麦面(炒)神曲(炒黄色。各五钱)芜荑(二钱五分)高良姜(陈壁土炒)缩砂仁(去壳。各二钱)鹤虱(微炒)木香(不见火)胡黄连(炒)甘草(炙。各三钱)共研细末,醋打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空腹时淡姜汤送下。
(六)安神丸治心疳。
麦冬(去心,焙)马牙硝茯苓山药寒水石甘草(各五钱)朱砂(飞,一两)龙脑(二分)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
(七)异功散温中,和气,治久咳不已,面肿气逆,脾胃虚弱,饮食少思。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八)参黄丹治惊疳挟热,夜卧惊悸。
人参胡黄连(各一两)干蝎(二十一个)天浆子(干者,微炒,十四个)天竺黄(五钱)青黛朱砂(各一分)龙脑(一钱)研为细末,拌匀,炼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人参汤送下。
(九)珍珠散治心疳。
真珍末麦冬(去心)茯神(各五钱)天竹黄胡黄连羚羊角屑川大黄(炒)当归(微炒)犀角屑(各三钱)牛黄雄黄(各一钱)朱砂甘草(炙。各二钱)金箔银箔(各五十片)麝香(少许)共和匀为散,每服五分,茵陈煎汤调下。
(十)茯苓丸治小儿心疳惊疳。
赤苓茯神芦荟琥珀黄连(各三钱)钩藤皮远志肉(姜制焙干)虾蟆灰(各二钱)石菖蒲(一钱)麝香(少许)研为末,粟米糊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送下。
(十一)茯神汤治心气不足,惊悸频哭,小儿生下,羸瘦多惊。
茯神(一两)人参当归(酒洗。各五钱)甘草(炙,二钱)清水煎服。
(十二)桃花丸治小儿心脏积热生疳。
寒水石(一两,炭火烧热,研为细末)朱砂(飞,五分)和匀,水浸蒸饼(见第三章第五节第三十一方)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冷水送下。
(十三)四味肥儿丸治小儿呕吐不食,腹胀成疳,或作泻不止,或食积脾疳,目生云翳,口疮,龈烂,发热瘦怯,遍身生疮,及一切疳证。
黄连(炒)芜荑神曲(炒)麦芽(炒。各等分)研为末,水煎米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
(十四)五味异功散即异功散。
(十五)益黄散治小儿脾胃虚寒,乳食不化,腹痛泄利,妇人妊娠呕吐泄泻,产后泄泻。
陈橘皮青橘皮诃子肉(煨)甘草(炙。各五钱)丁香(二钱)研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清水煎服。
(十六)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气,胸中痞满,噫呕腹逆,喘嗽消渴,大便不实及久泻,痈疽溃后不思食者。
人参茯苓于术山药石莲肉白扁豆桔梗砂仁薏苡仁甘草一方有陈皮、神曲,无桔梗。
(十七)神效换肌丸治脾疳。
川黄连(炒)鳖甲(酒炙)肉豆蔻(煨)使君子(面裹煨)神曲(炒)麦芽(炒。各五钱)诃子肉(二钱五分)麝香(五分)研为末,丸如芥子大,每服二三钱,米汤送下。
(十八)大胡黄连丸杀虫,进食。治小儿惊疳腹胀,肌瘦发黄,烦热饮水,多睡吼,大便或泻或秘,好食泥土、生米等物,疗疮癣。
胡黄连黄连苦楝子(各一钱)白芜荑(五钱)蟾头(烧存性研,一分)麝香(另研,一钱)青黛(另研,一钱五分)芦荟(另研,一分)先将前四味研为细末,猪胆汁和丸如胡桃大,中置巴豆仁一枚,外用油纸裹之,同米一升许蒸,至米熟为度,再入后四味,少加曲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或十五丸。
(十九)芦荟丸治疳气羸瘦,面色痿黄,腹胁胀满,头发作穗,揉鼻咬甲,好食泥土,痢色无定,寒热往来,目涩口臭,齿龈烂黑,遍体生疮,及妇人热结经闭作块上冲梗痛,常服长肌,退黄,杀疳虫,进乳食。
芦荟麝香朱砂(水飞。各一钱)干虾蟆(一两,同皂荚烧存性)青黛(二钱五分)大皂角(去皮弦子,一两)共研末,令匀,汤浸蒸饼为丸,如麻子大,三岁儿每服二十丸。
(二十)木香散治食疳,下痢无度。
南木香(锉)肉豆蔻(去壳。各一两)干蟾(酥炙,二个)胡黄连使君子(去壳)五灵脂(各一两)巴豆(七个)麝香(一分)研为细末,拌匀,滴水于石臼中,捣一二百下,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丸至三丸。
(二十一)地黄丸治小儿肾虚囟不合,体瘦骨露,及肾疳,天柱倒。
熟地黄(洗焙,八钱)泽泻(洗,二钱)牡丹皮(去心)白茯苓(各三钱)山茱萸肉牛膝鹿茸(酥炙)山药(各四钱)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二十二)归汤治小儿禀赋素弱,痘疮出不快,及肝虚目视不明。
黄(蜜水涂炙,一两)全当归(酒洗焙)白芍川芎(各五钱)甘草(炙,三钱)每服二钱,清水煎服。
(二十三)天麻丸治肝疳,风疳,疳眼。
天麻青黛川黄五灵脂夜明砂(微炒)川芎芦荟(各二钱)龙胆草防风蝉蜕(去足,各一钱五分)全蝎(焙,二枚)麝香(少许)干蟾头(炙焦,三钱)研为细末,猪胆汁浸糕和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送下。
(二十四)生熟地黄汤治疳眼内有朦雾。
生地熟地(各五钱)川芎赤苓枳壳(炒)杏仁(水浸,去皮尖)川黄连半夏曲天麻地骨皮甘草(炙)当归(各二钱五分)锉散,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黑豆十五粒,清水煎服。
(二十五)熊胆天麻丹治风疳羸瘦,摇头揉目,百般拘急。
熊胆天麻羌活蝉蜕使君子(去壳)胡黄连(各一两)芦荟干蟾(酥炙黄。各五钱)捣箩为细末,粳米饭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
(二十六)芦荟丸治疳癖,肌肉消瘦,发热潮热,不思饮食,口干作渴,或肝疳食积,口鼻生疮,牙龈蚀烂。
芦荟胡黄连黄连(炒焦)木香白芜荑(炒)青皮(各五钱)当归茯苓陈皮(各一两五钱)甘草(炙,七钱)共研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
(二十七)地黄清肺饮治小儿肺热疳,咳嗽多啼,壮热恶寒。
生地黄紫苏北前胡防风赤苓黄芩当归天冬(去心)连翘桔梗甘草(炙。各二钱五分)桑白皮(炒,五钱)锉散,每服二钱。
(二十八)益气丸治少气,气极。
人参麦冬(各七钱)陈皮甘草(炙。各五钱)五味子(二十一粒)研为细末,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
(二十九)化丸治诸疳生虫,不时啼哭,呕吐清水,肚腹胀痛,唇口紫黑,肠头湿痒。
芜荑芦荟青黛川芎白芷梢胡黄连虾蟆灰(各等分)研为末,猪胆汁浸粉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
(三十)补肺散治久患咳嗽,肺虚气促,有痰恶心。
阿胶(一两五钱,锉炒)白茯苓马兜铃糯米(各五钱)甘草(炙,四钱)杏仁(二十一粒,汤泡去皮尖)研为末,每服二钱,清水煎服。
(三十一)麝香丹治小儿肺疳,皮毛枯燥,咳嗽上气。
胡黄连(一两)半夏(五钱)苏子(微炒)五味子(各一分)干蟾(一枚,涂酥炙微黄色)麝香(细研)芦荟(细研)朱砂(细研。各一分)先以前五味捣箩为细末,次入后三味,共作一处,拌匀,枣肉和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至七丸。
(三十二)阿胶散治肺虚有火,嗽无津液,咳而哽气者。
阿胶(一两五钱,麸炒成珠)牛蒡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钱五分)马兜铃(焙,五钱)杏仁(去皮尖麸炒,七个)糯米(一两)加生黄(五钱)研为末,每服一两,小儿一二钱。
(三十三)胡黄连丸治肺疳不欲乳食,时腹痛。
胡黄连当归诃子皮木香(各五钱)青橘皮苏子杏仁(炒微黄。各一分)麝香(一钱,研入)研为细末,粟米饭和丸,如绿豆大,小儿三岁以下,每服三丸,粥饮送下。
(三十四)钱氏地黄丸见前节。
(三十五)生脉散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脚欹眼黑,津枯液涸。
人参(五钱)麦冬(去心,三钱)五味子(二钱)长流水煎,不拘时温服。
(三十六)调元散见前节。
(三十七)九味地黄丸治肾疳。
熟地黄(四钱五分)赤苓山茱萸肉川楝子当归川芎丹皮山药使君子肉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
(三十八)熊胆散治走马疳。
熊胆(细研)莨菪子(炒令微黑)虾蟆灰白矾(各五钱)生硫黄麝香(细研)雄黄(细研)芦荟(细研。各一分)研为末,拌匀,再研为细末,每服一字,荆芥煎汤调下,如有疮处,宜薄敷之,如鼻痒,取少许吹入,一日二三次。
(三十九)匀气散治小儿惊,膈嗽,冷疝,内吊,腹痛,气滞。
枯梗(五钱)甘草(二钱)砂仁茴香陈皮(各一钱)白姜(一分)研为细末,每服五分,或一钱。
(四十)醒脾散调理百病。
木香白术(湿纸裹煨)人参茯苓草果炙甘草陈橘皮浓朴(缩砂水煮)紫苏子研为末,每服一钱,加姜、枣清水煎服。
(四十一)青金丹治小儿诸积病。
滑石白丁香天南星(各二钱七分)青黛(五分)轻粉水银(各二钱)川巴豆(七十二个)同拌合用,软饮为丸,如绿豆大。
(四十二)保童丸消滞进食,长肌肥儿,治五疳腹胀。
胡黄连草龙胆(炒。各五钱)使君子木香芦荟(细研,各一钱)大麦(巴豆三七个去皮心,同麦炒令紫色,去巴豆不用,以为末,五钱)川苦楝(炒紫色,一分)研为细末,醋煮米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
(四十三)疳积散治小儿病,病乳,夹乳,夹食,或病后饮食失调,或平居饮食过饱,致成疳积,面黄腹大,小便如泔,大便泻黄酸臭,头皮干枯,毛发焦穗,甚至目涩羞明,睛生云翳,形体骨立,夜热昼凉,及丁奚、哺露等证。
浓朴(浓而紫色有油者佳,一两)广陈皮(去白)甘草(去皮)芦荟(净末。
各七钱)青黛(三钱)百草霜(二钱)芜荑(五钱)旋复花(一钱五分)共为细末,和匀,每一岁用药一分,空腹灯芯汤调下,服后病即愈,当用肥儿丸调理,如脾气未实,用启脾丸。
(四十四)启脾丸治脾积,五更泻,消疳,黄胀腹痛,常服生肌,健脾,益肾。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肉(各一两)陈皮泽泻山楂甘草(炙,各五钱)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四十五)青黛散治小儿疳痢不止,下部发痒。
青黛蟾灰胡粉(微炒)黄连(微炒)麝香(细研。各二钱五分)赤石脂(五钱)诃梨勒皮(一两,微煨)捣箩为散,每服五分,乳汁调下。
(四十六)杀疳丸治疳痢不止。
雄黄麝香牛黄芦荟朱砂龙骨(烧令赤色)密陀僧(烧红)胡黄连(各二钱五分)青黛(五钱)金箔(十片)肉豆蔻(二枚)蟾酥(热水化如泥、一钱二分五厘)共为细末,入蟾酥研令匀,汤浸蒸饼和丸,如黄米大。
(四十七)肉豆蔻丸治疳痢,不吃乳食,四肢瘦弱。
肉豆蔻(一枚)木香(五钱)人参诃子肉(煨)朱砂麝香(各二钱五分)研为细末,令匀,软饭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米饮下。
(四十八)芜荑丸治小儿疳痢久不瘥。
芜荑(五钱研末)羊肝(一具)先以羊肝切片,以芜荑末掺在肝内,线缠合,米泔水中煮令熟,捣烂,糯米饭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粥饮送下。
(四十九)白龙骨丸治小儿疳痢不止。
白龙骨白石脂鸡屎矾(烧令汁尽)黄连(微炒)胡粉(微炒)白茯苓阿胶(捣碎炒令黄燥。各五钱)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粥饮送下。
(五十)白术散治小儿疳痢,腹胀疼痛,日夜二三十行。
白术(微炒,一两)当归(微炒)地榆(微炒)木香赤芍甘草(炙。各五钱)为粗末,每服一钱,清水煎服。
(五十一)胡黄连丸治疳痢腹痛。
胡黄连(五钱)没药木香(各二钱五分)共为末,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
(五十二)肥儿丸(甲)消虫,进食。治小儿食积,五疳。
肉豆蔻(煨)使君子肉(焙)麦芽(炒)黄连(姜汁炒黑色)神曲(炒。各五钱)槟榔(二枚)木香(二钱)一方加白术(五钱)山楂肉枳实(各二钱)研为细末,蒸饼调和,稍加白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五十三)肥儿丸(乙)治小儿脾疳。
人参(二钱五分)白术(土炒)胡黄连(各五钱)茯苓(三钱)黄连(二钱)使君子肉(四钱)神曲(炒)麦芽(炒)山楂肉(各三钱五分)甘草(炙)芦荟(各一钱五分)共研末,黄米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
(五十四)肥儿丸(丙)杀虫,退热。治小儿脾虚疳积,面黄体瘦,肚胀腹大,一切积滞。
浓朴鸡内金茯苓(各四两)新会皮青皮(各二两)五谷虫缩砂仁胡黄连(各三两)白术(炒,六两)麦冬(炒)白扁豆山楂肉(炒焦。各八两)槟榔(一两五钱)干蟾(炙,十一具)六神曲(十二两)共研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五分,每服一丸,米汤化下。忌食油腻湿面生冷。
按∶肥儿丸之名,为疳热腹胀羸瘦而设,盖因疳而瘦,疳除则儿自肥也,若本无疳热之病,而误以为常服可以肥儿,则损削元气,流弊颇大,不可不知。
(五十五)六神丸治疳泻渴饮无度。
木香丁香肉豆蔻使君子肉诃子(各五钱)芦荟(一两)煨熟,研为末,枣肉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食前温米饮送下。
(五十六)褐丸子治疳气,腹胀如鼓,及乳癖食癖。
萝卜子(炒,一两五钱)黑牵牛(炒,一两)胡椒(二钱五分)木香蓬莪术(湿纸裹煨,切作片子。各五钱)共研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二十丸。
(五十七)肥气丸治肥气。
当归头苍术(各一两五钱)青皮(炒,一两)蛇含石(火醋淬,七钱五分)三棱蓬莪术铁华粉(与三棱,蓬莪术同入醋煮。各三两)研为末,醋煮米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四十丸。
(五十八)分气饮治小儿肿胀作喘。
桔梗赤茯苓陈皮桑白皮大腹皮枳壳(炒)半夏曲紫苏苏子(微炒)甘草(炙,各二钱)草果仁(一钱)锉散,每服一钱五分,加生姜、大枣清水煎服。
(五十九)使君子散治蛔疳。
使君子(瓦上炒,十个)甘草(胆汁浸一宿)白芜荑(各一分)苦楝子(炮去核,五个)研为末,每服一钱,清水煎服。
(六十)芦荟丸治蛔疳。
芦荟安息香胡黄连枳壳(麸炒。各一钱)使君子(炒,三七枚)芜荑(一分)定粉(即铅粉一名粉锡,一钱五分)麝香(少许)共研细末,猪胆汁和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
(六十一)三根散治蛔疳虫动,啼叫不止,每至月初间,尤甚,状如神祟。
贯众根棠梨根酸石榴根(各一两)栗刺故绵干漆(各五钱)烧灰存性,捣箩为细末,每服一钱,清水煎服。
(六十二)下虫丸追虫,取积。
苦楝根白皮(酒浸焙)贯众木香桃仁(浸去皮焙)芜荑(焙)鸡心槟榔(各一钱)鹤虱(炒)轻粉(各五分)干虾蟆(炙焦,三钱)使君子肉(五十个,煨)研为末,飞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天明时清肉汁送下。
(六十三)金蟾散治脊疳积疳。
干蟾(大者涂酥炙令焦黄,一枚)夜明砂(微炒)桃白皮樗根白皮地榆黄柏诃梨勒百合白芜荑(微炒)人参黄连川大黄(各三分)胡粉(三钱)丁香(三七粒)槟榔(一分)共为细末,每服五分,粥饮调下。
(六十四)地骨皮丸治脊疳。
地骨皮紫参黄大黄(微炒)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微炒。各五钱)龙胆草子芩枳壳(面炒)木香猪苓海蛤(细研。各等分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
(六十五)杀疳丸治脊疳羸瘦,腹中有虫。
没石子瓜蒂鹤虱蟾头(炙令焦黄)芦荟青黛(各五钱)麝香腻粉(一作汞粉,一作铅粉。各一分)捣箩为末,糯米饭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粥饮送下。
(六十六)芦荟丸治脊疳。
芦荟青黛朱砂麝香熊胆胡黄连贯众地龙(微炒)黄连蝉壳(去足微炒)雷丸(各五钱)虾蟆(涂酥炙令焦黄,一枚)捣箩为末,蜗牛肉研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
(六十七)青黛丸(甲)治脊疳。
青黛朱砂夜明砂定粉(各一分)蟾酥熊胆羚羊角屑犀角屑(各五厘)黄连(五钱)麝香(一钱)捣箩为末,软饭和丸,如绿豆大,每一岁服二丸。
(六十八)青黛丸(乙)治干疳。
青黛(三钱)牛黄芦荟朱砂麝香雄黄胡黄连蛇蜕(烧灰)龙胆草蝉蜕(微炒。各一分)蟾(一枚,涂酥炙焦黄)捣箩为末,令匀,水煮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粥饮送下。
(六十九)天竺黄散治小儿干疳。
天竺黄牛黄雄黄朱砂芦荟麝香蟾头(炙令焦黄)胡黄连犀角屑木香甘草(炙微赤。各一分)龙脑(一钱)捣细箩为散,研令匀,每服五分,温汤调下。
(七十)牛黄丸治干疳。
牛黄(五分)雄黄黄连芦荟天竺黄(各一分)龙脑麝香(各一钱)甘草(五厘,炙微赤)捣箩为末,研匀,糯米饭为丸,如绿豆大,一岁儿每服一丸,粥饮送下。
(七十一)胡黄连丸治干疳。
胡黄连末(五钱)朱砂波斯青黛芦荟(各三分)麝香(一分)蛇蜕皮(烧灰,一条)蟾酥(一杏仁大)研为末,用猪胆汁一枚酒一盏,熬膏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
(七十二)使君子丸(甲)治腹内虫痛,口吐清水。
使君子肉(瓦上焙)槟榔酸石榴根皮(东向者佳)大黄(半生半泡。各七钱五分)除槟榔锉晒不过火,余三味再焙,共为末,砂糖水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
(七十三)使君子丸(乙)治小儿脏腑滑泻,疳瘦下痢,腹胁胀满,不思乳食,常服安虫补胃,消疳肥肌。
使君子肉(面裹煨,一两)陈皮(去白,一分)浓朴(姜汁涂炙,五钱)甘草(炙、锉)诃子(半生半煨去核)青黛(非兼惊及带热渴者不用。各五钱)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小鸡头米大,每服一丸。
(七十四)浓肠丸治小儿哺食,不能克化,腹胀体瘦,便色无常。
陈皮半夏苍术人参(各三分)麦芽枳壳神曲末(各五分)青皮浓朴(各二分)研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七十五)圣惠木香丸治内疳。
木香蝉壳(微炒去足)麝香黄连黄丹(微炒)熊胆夜明砂(微炒)干蟾(涂酥炙微焦。各一分)赤石脂(五钱)肉豆蔻(一颗,去壳)田父(炙令微黄,五钱)共为末,水浸蒸饼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丸。
(七十六)芦荟丸治内疳,疳痢,时作时止。
芦荟雄黄没石子蝉壳(微炒去足)丁香熊胆蛇蜕(各一分)麝香蟾酥(各一钱)黄连(五钱)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米粒大,每服三丸。
(七十七)胡粉丸治内疳下痢,昏沉多睡。
胡粉(微炒)青黛(各五钱)黄连末(一两)麝香(一钱)研为细末,猪胆汁一枚和丸如米粒大,每服五丸。
(七十八)清胃散见前第三节。
(七十九)甘露饮治胃热未宣,龈肿出脓,目赤肿痛,饥烦不食,口疮咽痛,疮疹已发未发,及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湿热成疸,肢肿胸满,气短身热,二便秘涩。
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麦门冬(去心焙)枳壳(麸炒)山茵陈石斛甘草(炙)黄芩鲜枇杷叶(刷去毛。各等分)研为末,每服二钱,清水煎。
(八十)青霞散外用,治小儿口齿疳。
虾蟆(一个,烧灰)甘草(炙)青黛(各一分)研为细末,加麝香少许,先用盐汤漱口,拭干,以鸡翎蘸药敷之。
(八十一)黄矾散外用,治齿宣露,骨槽风,小儿急疳,肉烂恶肿痛。
黄矾(一两,研入坩锅烧通赤)生干地黄梧桐叶升麻(各五钱)干虾蟆头(二枚,炙焦)研为末,每用五分,干贴,良久吐津,甘草汤漱口,一二次立效。
(八十二)汤氏五福化毒丹清膈,凉血,治上焦壅热,烦渴,疮疹余毒,口齿出血,牙宣口臭,鼻,唇舌生疮。
玄参(洗焙)桔梗(各一两)赤苓人参风化马牙硝青黛甘草(焙。各一分)麝香(五分)除马牙硝麝香另研外,余共研为细末,次和青黛等炼蜜为丸,如芡实大,金银箔为衣,每服一二丸,薄荷汤化下,牙宣口臭者,食后生地黄汁化下,疮疹余毒,生犀角磨水送下。
(八十三)泽泻散治小儿肺积,鼻生疮,及鼻下赤烂。
川泽泻生川郁金甘草(炙)栀子仁(炒。各一分)研为末,甘草汤调下,外用青金散敷之。
(八十四)枇杷叶散治鼻疳赤烂。
枇杷叶(去毛阴干,一两)山栀子(五钱)百部槟榔(各二钱五分)研为细末,每服三钱,儿小者二钱,熟汤调下。
(八十五)蝉壳散外用。治小儿鼻疳痒。
蝉壳(微炒)青黛蛇蜕皮(烧灰)麝香滑石(各等分)捣细箩为散,研令匀,每用如绿豆大,吹入鼻中,一日三次,疳虫尽出。
(八十六)青金散外用。治小儿疥癣,遍身瘙痒,脓水淋漓,经年不愈。
松香(二两)蛤粉(五钱)青黛(二钱五分)研为末,油调搽用,或干掺之,加轻粉枯矾各三钱,尤效。
(八十七)泻肝散泻肝,通络。
木贼草威灵仙家菊花羌活蝉蜕(去足)生大黄甘草(炙)石决明(各等分)樟脑(或作龙脑,少许)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肝一两批开去膜,掺药在内,线缠,米泔煮熟嚼下。
(八十八)杀疳散消疳。
防风龙脑牡蛎白芷细辛五味子(各一钱)研为末,每服一钱,食后粥饮调下。
(八十九)退翳丸治目生翳膜。
蝉蜕白菊花夜明砂车前子连翘(各五钱)黄连(一两)蛇蜕(一条,炒)研为末,米泔煮猪肝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薄荷汤送下。
(九十)羚羊角丸治肝肺壅热,眼生肉,赤脉涩痛,及赤眼障翳,痒痛羞明,小儿风疳。
羚羊角屑生甘草白何首乌瓦松(各一两)生干地黄郁金(各二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
(九十一)消疳无价散治小儿疳眼。
石决明(一两五钱,)炉甘石(童便泡一日夜,烧透,以能浮水者为佳)滑石海螵蛸(去壳,各五钱)雄黄(二钱)朱砂(一钱)冰片(五分)共为细末,量儿大小,或三四分,或五六分,用不落水鸡肝一副,竹刀切破,上开下连,掺药在内,用线扎好,加淘米水,入砂罐煮熟,连汤食尽,虽疳积眼瞎,可以复明。
(九十二)蕤仁膏外用。治风热眼,赤丝乱脉,痒痛无定。
蕤仁(去壳皮心膜油,五钱)酥(一栗子大)和匀,研摊碗内,用艾一小团,烧烟出,以碗覆于烟上熏之,烟尽,再研令匀,入朱砂、麝香各五分,瓷器收贮,每用如麻子大,点两头,一日二次。如点老翳,加硼砂末少许。
(九十三)龙脑丸治小儿脑疳,羸瘦烦热。
龙脑麝香雄黄(各一钱)胡黄连末牛黄朱砂熊胆芦荟虾蟆灰(各一分)共研为粉,以水化熊胆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
(九十四)龙胆丸治脑疳,及脑热疮。
龙胆草升麻苦楝根皮(焙)赤茯苓防风芦荟油发灰(各二钱)干青黛净黄连(各三钱)研为末,猪胆汁浸糕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九十五)吹鼻龙脑散外用,治小儿脑疳。
龙脑麝香(各少许)蜗牛壳(炒令黄)虾蟆(烧灰)瓜蒂黄连细辛(各一分)共为细末,每取少许,吹于鼻中。
(九十六)柴胡饮治骨蒸疳气,五心烦热,日晡转盛,口干无味,渴多身瘦,胸满痰紧,食减神昏,小便黄色。
北柴胡人参当归黄芩赤芍甘草(炙,各一两)生大黄桔梗北五味子半夏(各半两)研为末,每服二钱。
(九十七)芦荟肥儿丸消五疳,小儿无辜疳。
五谷虫芦荟胡黄连川黄连(姜汁炒,各一两)银柴胡(一两二钱)扁豆山药(各二两)山楂(二两半)虾蟆(四个)肉豆蔻(七钱)槟榔(五钱)使君子(二钱半)神曲(二两)麦芽(一两六钱)鹤虱(八钱)芜荑(一两)朱砂(另飞)麝香(另研)炒研共为细末,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钱。
(九十八)鳖甲散治小儿无辜疳,项细腹大,毛发干立作穗。
鳖甲(三分,去裙涂醋炙黄)槟榔(三颗)沉香漏芦牛蒡子(微炒)使君子赤芍诃黎勒皮甘草(炙微赤。各五钱)捣箩为散,每服一钱。
(九十九)蝎虎丹截疳,祛毒。
雄干蝎虎(微炙,一枚)蜗牛壳兰香根淀花麝香雄黄(各一分)龙脑(五厘)研为细末,拌匀,煎米醋打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
(一○○)蓝叶汤治小儿无辜疳,血痢不断。
蓝叶(一两)地龙人参乌梅肉冬瓜仁黄连赤茯苓蜗牛壳(微炒。各五分)捣箩为细末,每服一钱。
(一○一)漏芦散治无辜疳,肚胀,或时泻痢,冷热不调。
漏芦(一两)捣细箩为散,每服一钱,用猪肝一两,盐少许,清水煮熟,空腹时顿服,粥饮下。
(一○二)醍醐散吐泻后调脾胃,进饮食,治丁奚哺露虚热,烦渴气逆心恶。
陈皮(去白)缩砂仁浓朴麦芽乌梅(各五钱)良姜干葛乌药(各二钱五分)草果仁(二钱)甘草(炙,三钱)碎散,每服二钱,加姜枣盐各少许,清水煎。
(一○三)乌犀丸治小儿疳热,腹内生虫,肚大,手足疲弱,丁奚羸。
黑牵牛青皮(各二两)使君子肉(七钱五分)苦楝皮雷丸(各二钱五分)鹤虱(五钱)同入锅内炒焦,研为末,水煮面糊和丸,如黍米大。
(一○四)沉香槟榔丸和脾,助胃,进食,清神,宽胸。
快膈,顺气,调中,悦颜色,壮筋骨。治面黄肌瘦,乳癖腹胀痛,吐利疟肿,诸疳虫积。
沉香槟榔檀香南木香丁香皮三棱神曲(炮)蓬莪术(炮)麦芽(炒)浓朴苍术(米泔浸炒)使君子肉(瓦上焙干)青皮(去白)陈皮(去白)缩砂仁益智仁(姜汁炙)香附枳壳(麸炒)高良姜(各五钱)甘草(炙,一两五钱)共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十丸。
(一○五)木香莪术丸和脾,益胃,宽膈,快气,悦色,清神,进食。
莪术(炮制)三棱(炮锉)醋制香附(各四两)槟榔(薄锉)生牵牛(各一两)青木香炒谷芽青皮(各五钱)荜澄茄丁香南木香(各四钱)共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许丸。
(一○六)养脏汤治泄痢脓血,有如鱼脑,后重脱肛,脐腹痛。
人参白术(炒焦,各一钱五分)肉桂诃子肉木香肉豆蔻罂粟壳(蜜炙。各五分)清水煎,分两次服。忌食生冷、鱼腥、面食、油腻等物。夜起不瘥者,加附子五分,不应加一钱。
(一○七)麝香进食丸治小儿乳食不消,心腹胀满,烦热喘急,呕吐痰逆,腹鸣泄泻,下痢赤白,腹痛后重,食症乳癖,气痞结。
巴豆霜(一钱二分)当归(米汁浸一宿炒)朱砂(另研)代赭石(醋淬七次)枳壳(炒)木香(各五钱)麝香(另研,五分)共研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每服一丸。
(一○八)圣惠人参丸治小儿哺露,或失衣当风,或冷水洗浴,以致腹胀泻痢,或寒热如疟,不思食物,或食而不消化,或消化而不生肌肉,四肢羸瘦。
人参麦冬(去心,焙)半夏(汤洗七遍去滑)黄大黄(微炒)白茯苓柴胡黄芩(各三分)诃梨勒皮(煨)甘草(炙)鳖甲(去裙涂醋炙令黄。各一两)芎(五钱)捣箩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丸。
(一○九)千金消癖丸治五疳,癖积。
芦荟阿魏(另为糊)青黛木香浓朴(姜炒)槟榔陈皮生甘草(各一钱)使君子肉胡黄连山楂肉香附(醋炒)三棱(醋炒)莪术(醋炒。各二钱)水红花子神曲(炒)麦芽(炒。各四钱)人参白术(土炒)茯苓(各三钱)上为细末,将阿魏一钱,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
(一一○)木香砂丸治脾胃虚寒,宿食不消,妇人癖积聚,血块刺痛。
木香砂(另研)丁香官桂附子(泡)干漆(炒烟尽)细墨大黄乳香(另研)蓬莪术青皮京三棱没药(另研)猪牙皂角干姜(泡。各等分)巴豆霜(减半)研为末,以好醋一升,化开砂,去滓置银器中,慢火熬,次下巴豆霜、大黄,熬成膏,将药末与膏子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
按∶一○九及一一○两方,俱为攻伐之猛剂,用之中病即止。
当服用时,即身体壮实者,亦宜与四君子汤、四物汤等同进,免伤正气。
(一一一)红花膏外用。消癖积。
没药(五钱)血竭麝香阿魏(各三钱)当归赤芍(各一钱)水红花料(一捆,煎汁去渣,熬膏一碗)共为细末,入膏内搅匀,青布摊贴患处。
(一一二)阿魏保生膏外用、治痞块积聚。
先用麻油二十两浸榆、桑、桃、槐、柳枝各二十一段,熬枯,再下蓖麻仁、巴豆各一百二十粒,大风子肉、土木鳖、番木鳖各五十个,穿山甲(炙)二十片,白附子、当归、白芷各五钱,大黄二两,甘草三钱,核桃肉一斤,熬枯滤去渣,复入净锅内,熬至滴水成珠,下飞净血丹八两,成膏,再下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儿茶、血竭、阿魏各五钱,冰片一钱,麝香三钱,水红花(熬膏)四两,搅匀,老嫩得宜,收贮勿泄气,每用狗皮摊贴。凡不能服药者,但将此膏贴心口上,即化痞消积,开胃进食(年老之人亦宜)。
(一一三)兰香散外用。治疠风及鼻疳赤烂,牙疳龈烂。
兰香叶(烧灰,二钱)铜青轻粉(各五分)研为细末,和匀,贴于患处,干者香油调敷。
(一一四)白粉散外用。治诸疳疮。
乌贼骨(三钱)白芨(二钱)轻粉(一钱)为散,浆水洗,拭干敷之。
(一一五)熊胆膏外用。治疳疮不瘥。
熊胆蚺蛇胆芦荟(各五钱)黄矾(一分)麝香牛黄(各一分)龙脑(一钱)研为细末,和匀,井华水三合,搅匀,盛银器中,重汤煮成膏,每用少许,涂患处。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七节·杂证
儿科特证,种类繁多,就其重要者言之,则已有脐风、丹毒、口证、变蒸、弱证、疳证等类。然此外名目尚多,病情各异,既为小儿所特有者,不得不另辟一节以述之,名之曰杂证。计有脐湿、胎惊、胎风、胎黄、胎毒、夜啼、客忤、乳诸项,兹逐条分述于后。
一、脐湿
小儿断脐不慎,或衣服尿片受湿,侵及脐眼,重则病邪走窜,发为脐风,轻则病于局部,肿湿不干,迁延日久,亦成危证,故治之不可不早。一见脐湿,即宜以枯矾、龙骨等分,加麝香少许,研为细末,敷于脐中,每二三时看一次,如有稠水流水,即以药棉收干,换药再敷,或用干姜、白石脂灰,同胡粉各等分研末,时时敷脐中,或用张涣封脐散,或用红绵灰、黄牛粪灰、龙骨、发灰、干胭脂各等分,为细末,掺脐,干则油涂。脐湿初起,《简易方》用粗糙纸烧灰存性敷脐最效。惟宜勤加更换,勿使再受湿气,乃可逐渐收功也。亦有脐湿之后,赤成疮,以致溃烂,谓之脐疮,治法与脐湿略同,总宜使局部清洁,不至蔓延扩大,亦不足为患也。疮上宜用胡粉、龙骨各一钱,川连倍之,共研细末,时时敷用,脐中出血者,白石脂砂研极细末,或龙骨、枯矾为细末,加血竭少许干掺之,以愈为度。又有脐突一证,通常因小儿过于啼哭,努张其气,而脐眼不加紧封,以致愈啼而脐眼愈突,因衣服之摩擦,遂致受伤,宜以帛紧束,勿使外露,其有因风湿入内,光浮如吹,捻动微响,惊悸作啼者,内服宜用犀角消毒饮或白芍药汤加薏仁,外用牡蛎五钱、大黄五钱、朴硝一钱共为末,多用田螺(洗净)浸水,调一二钱敷脐上,其水从小便出即愈。小儿阴囊肿大者,亦可通用。
二、胎惊
小儿生下即病,壮热吐,翻眼握拳,切牙噤口,身腰强直,呕吐涎潮,搐掣惊啼,囟开腮缩,此胎惊也。病原由妊娠之时,饮酒嗜欲,忿怒惊扑,或外挟风邪,内伤胎气,致成此状。视其眉间气色,赤而鲜碧者可治,青黑而黯者不救。治宜解散风邪为先,再以化痰调气,方用青金丸、钩藤饮,甚者银朱丸利之,或其惊常发者,瘥后宜服太乙散调治。凡小儿百日内发搐,真者二三次必死,假者频发不为重,宜试其口气出热者为假,可治。其惊发痰升不省人事者,宜白金散,啼叫不已者宜祛风散,并用涂顶膏涂于囟门。大抵小儿脏腑脆弱,不可随便取用朱砂、银粉之重坠,蜈蚣、蝎尾之毒物,宜疏风行滞、达痰开肺宣窍之品,循序渐进,不效,方可酌议前述之峻剂,则贻误取咎,庶可免欤(参看第五章)。
三、胎风
小儿生后,身热皮红,状如汤火泼伤者,谓之胎风。病原由妊娠之时,脾胃积热或父母本有宿疾,遗传胎儿。治宜清胃散、逍遥散与乳母服之,小儿亦服少许。其身无皮肤而不赤者,宜粳米粉敷之;身无皮肤而热发赤者,宜石膏粉敷之。若脑额生疮,脚上生疮,未盈月而撮口握拳,腰软如随者,此必父母俱患梅毒,胎儿感毒甚深,弥漫血中,比生则一齐发作,法为不治,亦有幸而得愈者;或肌肉腐溃,常年不痊,或筋骨穿烂,形体不全,固不免终其身为一废人也(参看第一章第四节第六段)。
四、胎黄
小儿生下后,身体略现黄色者,此生理自然之变化,初无大患者也。若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黄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者,此由产妇孕时,湿热传于胎儿所致。宜母子同服地黄汤,不自乳食,与乳母服之,甚则犀角散;若色淡黄而兼白者此胃怯也,宜白术散。微黄者不必服药,即欲服药,酌用三黄汤以清胃热,数日之后,其黄自退矣。又有遍体红赤者,用生地、花粉、甘草、连翘等分煎服,外用浮萍、蓝叶、水苔捣烂,绞汁,调朴硝土砂涂之,其赤亦退。
五、胎毒
小儿生下后,头上生疮,或如干癣,或脓水淋漓,或结靥成片,谓之胎毒。此证多由禀受胎热,或欲火之毒,或饮食之毒所致。发于耳边发际,渐延头面作痒者,此肝胆之实热,治宜柴胡清肝散;发于眉际,延及遍身四肢,脓水淋漓者,此肝脾之实热,治宜清胃散、小柴胡汤、立效散之属;发于头额者,属心经之热,治宜连翘心、栀子仁、川连、牛黄之类;头面生疮,作痒出水者,此肾经虚热,宜地黄丸并解毒散。外治用陈锻石、黄柏、滑石各五钱研细末,桐油调搽;或用紫甘蔗皮一两,儿茶五钱,血竭二钱,梅花冰片四分共为末,猪胆汁调搽;或用鸡蛋二三枚蒸熟,去白留黄,加乱发一团如蛋大,于铁器中炭火干煎,初甚干枯,少时发焦,蛋有油出,俟冷,取油和苦参末搽之,数日即愈。《简易方》用黄连、黄柏、黄芩等分为末,湿则干掺,干则油涂之。
六、夜啼
小儿夜啼,多由乳母不善调护,以致俾夜作昼,不能安眠。其有不因于此者则为病,病有寒、热、惊、滞四因,因寒而啼者,脾气寒冷,阴盛于夜则腹中作痛,故面青手冷,腰曲而啼,治宜用炙黄、当归、甘草、赤木香等分为末,涂乳头上令儿吮之;因热而啼者,心火烦盛,面赤手暖,口中气热,仰身而啼,见灯火愈甚,治宜用钩藤、茯神、甘草、灯芯、辰砂、木通各一钱煎汤服;因滞而啼者,乳食停滞作痛,啼而不哭,直声来往,泪液殊少,治宜用生麦芽、山楂各一钱煎汤服;因惊而啼者,心气不足,神不安稳,哭而不啼,连声多泪,宜从惊治,或服天王补心丹以调之,单方蝉蜕用下半截,不拘多少,研末,薄荷汤送下,治一般夜啼,有效。总之夜啼一类,多由惊热之相并,愈欲其睡,愈不得睡,非一面服药,一面使之逐渐改变,固未易奏功也。
七、客忤
小儿神气虚弱,忽触非常之物,或见不识之人,与儿神气相忤,以致口吐青黄白汁,腹中疼痛,水谷不化,面易五色,其状似痫,但目不上插,脉多弦急而数,甚至心腹胀满绞痛,气冲心胸,闷乱欲死,不急治之,亦能杀人。初发时宜视其口中悬雍左右,当有青黑肿核如麻豆大,或赤或白,即以针刺破,或用指爪摘去,以绵裹钗头拭去血即愈。通治宜备急丸、安神丸、张涣辟邪膏之属。客忤夜啼者,时生恐惧,睡中惊惕,或两手抱母,惊啼不已,治宜先用百解散散表,次用苏合香丸、琥珀抱龙丸之属以驱邪镇心。大率客忤之证,必先热于内,然后忤触于外,或神气先虚,忤乃乘之,若健全之小儿,虽偶有所触,不过略现惊恐,固不足为患也。尚有触犯秽气,而现上述证状者,谓之中恶,治宜芳香化浊,与客忤大率相同。
八、乳
,不呕而吐也。小儿吐乳,过饱或动摇之,均足致此,不足为异。惟频不已,则宜治之。因过饱胃弱不化而者,宜用麦芽、陈皮、白术、神曲之类;因热而者,面色多赤,二便微秘,宜用川连、茯苓、陈皮、竹茹之类;因寒而者,面色青白,粪清多沫,宜用白豆蔻、半夏、生姜、砂仁之类;胃气虚弱,伤中频,宜用伏龙肝煎汤饮之,立止。
附方
(一)封脐散外用,治脐风脐湿。
当归(五钱,洗焙)天浆子(三个,微炒)乱发(一钱,烧灰存性)捣箩为细末,用麝香一字,拌匀,每用一字至五分,敷脐上,时时用之。
(二)犀角消毒饮治痘疮发疔,胃热咽肿便秘,小儿斑疹丹毒,因热作惊。
犀角(七分)连翘鼠粘子(各一钱)荆芥(六分)甘草防风(各五分)忍冬(一钱五分)清水煎服。
(三)白芍药汤治小儿脐突,冷疝腹痛,坏症伤寒。
白芍药(酒炒,一两)泽泻(五钱)生甘草(一钱二分)肉桂(一钱)共研粗末,每服二钱。误汗误下,加人参、南木香各二钱;脐下痛,加生姜一片,食盐五厘。
(四)青金丸治小儿胎热,化痰涎,镇惊邪。
人参天麻(煨)茯神白附子(炮)牛胆南星(炒。各二钱)炙甘草(一钱五分)青黛(一钱)研为极细末,炼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钩藤、皂荚子煎汤化服。
(五)钩藤饮治小儿胎惊夜啼。
钩藤钩茯神茯苓川芎当归木香甘草(炙)白芍(各一钱)研为末,每服一钱,加生姜、大枣,清水煎服。惊啼,加蝉蜕、防风、天麻,惊搐,加蝎尾五分。
(六)银朱丸见前第一节。
(七)太乙散治胎惊。
天浆子(去壳,微炒)蝎稍(各二十一个)防风天麻朱砂(各五钱)麝香(一钱)研为末,每服五分,人乳汁化下。一方有天南星、白附子、茯苓。
(八)白金散治诸痫潮发不省。
白僵蚕(汤洗,炒微黄)天竺黄(二钱五分)牛黄(一钱)麝香龙脑(各五分)研为细末,拌匀,每服五分,姜汁调,放温灌之。
(九)祛风散治胎痫多啼。
胡黄连(五钱)全蝎犀角天竺黄麻黄(去节。各二钱五分)各研细末,和匀,每服五分,加麝一字,乳汁调下,(十)涂顶膏外用。治天钓风。
芸苔子生乌头(去皮脐。各二钱)研为末,每用一钱,新汲水调,敷顶上。
(十一)清胃散见前第三节。
(十二)逍遥散治肝气抑郁,血虚火旺,头痛目眩,颊赤口苦,倦怠烦渴,寒热咳嗽,两胁作痛,脐部胀痛,小腹重坠,妇人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
柴胡(七分)白术(蜜水拌蒸)茯苓当归(各一钱)白芍药(酒炒,一钱五分)甘草(炙)陈皮(各八分)薄荷叶(五分)煨姜(三片)清水煎服。
(十三)地黄汤治湿热郁结,经络阻滞。
生地黄赤芍天花粉赤苓川芎当归猪苓泽泻甘草茵陈(各等分)锉散,清水煎服。
(十四)犀角散治小儿胎黄。
犀角茵陈栝蒌根升麻(煨)甘草龙胆草生地黄寒水石(。等分)清水煎服。
(十五)白术散治吐泻已久,虚热而渴,并治霍乱烦渴,虚损气弱,及酒积呕哕。
白术人参白茯苓藿香木香甘草(炙,各一两)干葛(二两)研为末,每服三钱。
(十六)三黄汤见前第三节。
(十七)柴胡清肝散治肝胆三焦风热怒火,憎寒发热,寒热往来,耳衄,头疮,鬓疽,发胁,阴纵,妇人阴痒等证。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各三分)栀子(炒黑)川芎(各五分)连翘桔梗(各四分)清水煎服。
(十八)小柴胡汤治伤寒恶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耳聋,脉弦而数,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不渴,身有微热,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咳,凡属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之宜和解者。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半夏大枣(十九)立效散外用。治鬓疮,耳疮,疮疥。
定粉(即粉锡)松香黄柏黄连枯矾(各一两)研为细末,用清油调搽。
(二十)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见前第五节。
(二十一)解毒散治痈疮初起。
犀角屑川升麻朴硝赤芍木通(各一两)石膏(二两)玄参麦冬(去心)生甘草(各五钱)每服四钱,清水煎服。
(二十二)天王补心丹宁心保神,益血固精,壮力强志,清二焦,化痰涎,祛烦热,除惊悸,治思虑过度,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涸,咽干口燥,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证。
生地黄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玄参柏子仁桔梗天门冬丹参酸枣仁甘草麦门冬百部杜仲茯神当归五味子研为细末,炼蜜为丸。
(二十三)备急丸治中恶客忤,鬼击鬼打,面青口噤,胸腹刺痛,胀满气急,卒死暴厥,以及寒气冷食,稽留胃中,胸腹满痛,便秘。
巴豆(去皮心膜油,研如脂,一钱)干姜(生泡去皮,二钱)川大黄(湿纸裹煨,三钱)先以大黄、干姜捣为细末,入巴豆霜,合捣千杵,和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四丸,未醒,更服三丸按∶此方峻猛,用者宜慎。
(二十四)安神丸治心经虚热,睡中惊悸,夜啼。
人参酸枣仁(炒)茯神半夏(各一钱)当归(酒洗)橘红赤芍(炒。各七分)五味子(五粒)甘草(炙,三分)研为末,姜汁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二三丸。
(二十五)辟邪膏治小儿客忤,经犯鬼物粗恶暴气,吐下青黄赤白者。
降真香(锉)白胶香沉香虎头骨(微炒)鬼臼(去毛)草龙胆人参白茯苓(各五钱)捣罗为细末,加水磨雄黄(飞)五钱,麝香一钱,拌匀,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乳香煎汤化下。又另丸如弹子大,用绿绢袋盛贮,佩儿衣带上,或于卧室常烧之,以辟邪恶之气。
(二十六)百解散治胎惊丹毒之火毒攻里者。
干葛(二两五钱)升麻赤芍(各二两)生甘草(一两五钱)黄芩(一两)麻黄(七钱五分)肉桂(二钱五分)研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葱白水煎服。
(二十七)苏合香丸见前第四节。
(二十八)琥珀抱龙丸治小儿诸惊,四时感冒,风寒温疫邪热,致烦躁不宁,痰嗽气急,及疮疹欲出,发搐,常服祛风,化痰,镇心,解热,和脾胃,益精神。
琥珀天竺黄檀香人参白茯苓(各一两五钱)生甘草(三两)枳壳枳实(各一两)朱砂(飞净,五两)山药(一斤)胆南星(一两)金箔(一百片)遵古法为丸如芡实大,用瓦瓶入麝香同收,毋使泄气,每服一二丸,葱汤或薄荷汤化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冯桂芬
宋·宝昙
明·万全
清·怀远
(宋)袁燮
清·李斗
宋·吴可
元·张养浩
清·许梿
清·谭嗣同
徐养浩
宋·陈文中
(宋)王禹偁
宋·鲍云龙
清·马建忠
明·熊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