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儿科要略-未知
儿科要略目录:
简介
自序
第一章·出生前后
第二章·养育方法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四章·痧痘论治
第五章·诸惊论治
第六章·咳嗽论治
第七章·吐泻论治
第八章·疟痢论治
第九章·杂证论治
简介
儿科要略 吴克潜(1898—1991),浙江海宁人,幼承家学,博览群书,27岁到上海行医,并创办《医药新闻》报,任主编。后应中国医学院之聘,任教授兼教务长,31岁任中华全国医药联合会执行委员兼学术委员。建国后,历任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顾问等职。擅长中医内、儿科,主要著作有《吴氏儿科》、《古今医方集成》、《病源辞典》、《药性辞典》、《医药精华集》、《诊断学》、《吴克潜医案医话集》等,桃李满天下,被载入中国医学史。
...更多
自序
人生疾病,种类繁伙,然归纳言之,除不内外因外,一言以蔽之,外感与内伤而已。外感与内伤,恒有互相之关系,成人然,妇人然,即小儿亦莫不然也。故医者治病,最古不事分科,盖病理医理,其道一贯,适于此者合于彼,初不必为厘然之此疆彼界也,自后以病变之多时有增,治法之出代有加,一人之心思才力,未足以尽其奥也,故特分科以治之。妇科也,以其有经带胎产之异;儿科也,以其无问诊脉诊之难。
专科既分,探讨益进,于是妇幼之书,亦复汗牛充栋矣,特是众说纷纭,瑕瑜互见,整理之道,千头万绪。六七年前,余以上海中医专门
...更多
第一章·出生前后
[第一章·出生前后] 第一节·胎中之教养
近世治儿科医学人,莫不以落地之始为起点,故论证述治,恒始于初生以迄于童年,其调护养育之法亦然,抑若保婴之道,能就生后加以注意,则婴孩无不茁壮,比长亦无不坚强者。虽然,婴孩生活之起点,非起于出生之后,乃起于成胎之时也,当其胚胞始萌,即为灵气已种,逐日长大,无时不受母气之感应,感应良好者,其胎必良,感应恶劣者,其胎必劣。当其种胎之时,父母体气之是否适合,父母身体之有无缺陷,亦均传之于胎儿,甚而至于声音笑貌之微,亦莫不寄焉。凡兹影响所及,感之深者或为一成而不
...更多
第二章·养育方法
[第二章·养育方法] 第一节·哺乳时期
一、襁褓之护持
婴孩初生,其净重约为五斤至七斤之间,父母身材长大者,产儿恒较大而重,父母身材短小者,产儿恒较小而轻,女孩则较男孩稍轻,然纤弱女子,产儿虽小,初不因之而妨及康健,若护持有方,将来长成之后,体格或亦能变为伟大也。惟初生骨胳皮肤,无不柔嫩,护持之方,殊非容易,有其常识,更须有诚挚爱儿之心,方能体贴入微,婴孩获其实益也。今将襁褓时期之应须注意者,择要述之如后。
...更多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三章·儿科特征] 第一节·脐风
一、脐风之原因
婴儿生下,断脐之时,必须谨慎,若水湿寒气,因断脐不慎而由脐侵入,或手术不洁,当时附有微生物类,混入血中,或断脐之后,包扎不慎,以致受邪,或脐带脱落过早受伤,其结果皆足以成脐风,若不速为救治,则邪毒走窜,致命甚速,然初起即力图救治,亦颇有不易保全者,故俗有脐风难治之说,而知接生断脐之不可不谨慎将事也。
二、脐风之症状
...更多
第四章·痧痘论治
[第四章·痧痘论治] 第一节·痧疹概要
一、痧疹起源
痧子越人称为,北人谓之疹子,秦晋之间曰糠疮,南人俗语曰麸疮,闽粤之间皆号麻,盖一病而俱数名也。近今吴人于小儿出,皆称痧子,成人出,则号疹子,其实人不论长幼,凡初次发出者皆痧子也,其后复发者,皆疹子也。疹与痧虽属一类之病,然究有小别,痧子点密而较细,疹子点稀而较粗,痧子先天之毒为多,疹子后天之毒为多,故北人称痧曰疹,亦有微误。至于病之起源,可以赅括称之曰毒。盖儿居母腹,以母之气血为气血,夫人孰
...更多
第五章·诸惊论治
[第五章·诸惊论治] 第一节·惊风概说
惊风之名,不见于古,迨至近世,其说始盛,后之附会者,益广增名目,巧立治法,于是今日之儿科,惊风一证,遂占重要之位置矣。尝考惊风之立名,其初不过就其病状,信手拈取,既未探其病源,亦未明定范围,故于惊啼作哭,名之曰惊,手足抽掣,亦名之曰惊,谵语闷乱,名之曰惊,角弓反张,亦名之曰惊,痰涌喘急,名之曰惊,目痉斜视,亦名之曰惊,其证既非尽因惊得,亦非悉由风来,以其形之似惊而状之如动风者,则概加以惊风二字,于是世俗之医,遂妄立七十二种之名,以炫世而欺人,狂药乱治,误
...更多
第六章·咳嗽论治
[第六章·咳嗽论治] 第一节·咳嗽概说
咳嗽,肺之病也。起因不一,变化亦多端。其病虽成人小儿,皆有患之,然以小儿脾胃殊为薄弱,肺体更属娇嫩,一经感染,最易流连,荏苒日久,则酿大患,故小儿之咳嗽,倍重于成人也。至于证状,小儿气息本短,脉息本数,一患咳嗽,则气息之短促,脉息之急数,益现异常之象。甚则神气不定,发为惊惕啼哭之状,此证状之倍重于成人也。论其治法,亦属较难,盖小儿问诊脉诊,未易十分准确,得病之源,知之非易,更以小儿五内之未充,身体之未固,用药亦倍费斟酌。故咳嗽一证,成人与小儿
...更多
第七章·吐泻论治
[第七章·吐泻论治] 第一节·吐泻概说
吐泻,胃与肠之病也。病于胃则吐,病于肠则泻,病于肠胃则吐泻交作。然胃与肠虽以幽门为界而究属衔接连通者,故胃病有时亦能致泻,肠病有时亦能致吐,吐与泻之为病,肠与胃恒互有牵涉也。且也为胃行其精液者在脾,为肠分别水谷者亦在脾,则胃与肠之运化,皆统属于脾。故吐泻之为病,其关键又莫不在脾也。其病在小儿患之,倍重于成人,以小儿消化力薄,肠胃俱弱,难任吐泻之戕贼。若后天之谷气一伤,则生生之机告绝,故自来治儿科者,莫不以吐泻为重证也。夫吐
...更多
第八章·疟痢论治
[第八章·疟痢论治] 第一节·疟痢概说
寒热交作,起迄有时谓之疟。赤白利下,里急后重谓之痢。疟疾有似乎寒热,然寒热之止作无定,内伤外感,并皆有之,与疟疾之由寒而热,一日一作,二日一作,或三日一作者迥不相同也。痢疾有似乎泄泻,然泄之或多或少,或清或稀,皆有臭秽污水杂出其间,与痢疾之粘液似冻,类脓非脓,类血非血,赤白相间,欲下不下,里急后重者,迥不相同也。此二证者,虽四季皆有,而独盛于夏秋,则以夏秋之天时,转变靡常,时令之偏胜,酿时邪亦最盛,而人当此期,正精神疲惫,肠胃薄弱之际,卫气最易失守,故时
...更多
1
2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刘纯
释圆悟
明·袁宏道
李雨堂
(南朝粱)鮑堅撰
清一统志台湾府
(宋)张功甫
元·潘昻霄
清·俞正燮
明·高濓
明·西窗老人
清·胡渭
唐·无能子
宋·韩拙
宋·杨湜
唐·王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