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三-专治麻痧初编
卷三
[卷三\缪氏《广笔记幼科》] 痧疹论并治法
缪氏仲醇曰∶痧疹者,手太阴肺足阳明胃二经之火热发而为病者也。小儿居多,大人亦时有之。殆时气瘟疫之类欤。其证类多咳嗽,多嚏,眼中多泪,多泄泻,多痰,多热,多渴,多烦闷,甚则躁乱,咽痛,唇焦,神昏是其候也。治法当以清凉发散为主。药用辛寒甘寒苦寒以升发之,惟忌酸收,最宜辛散,误施温补,祸不旋踵。辛散如荆芥穗干葛西河柳石膏麻黄鼠粘子;清凉如玄参栝蒌根薄荷竹叶青黛;甘寒如麦门冬生甘草蔗浆;苦寒如黄芩黄连黄柏贝母连翘皆应用之药也。量证轻重,制剂大小,中病则已,毋太过焉。
[卷三\缪氏《广笔记幼科》] 痧疹续论
痧疹乃肺胃热邪所致,初发时必咳嗽,宜清热透毒,不得止嗽。疹后咳嗽,但用贝母栝蒌根甘草麦门冬苦桔梗玄参薄荷以清余热,消痰壅则自愈,慎勿用五味子等收敛之剂。若多喘,喘者热邪壅于肺故也,慎勿用定喘药,惟应大剂竹叶石膏汤加西河柳两许,玄参薄荷各二钱。如冬天寒甚痧毒为寒气郁于内,不得透出者,加蜜酒炒麻黄一剂立止。凡热势甚者,可用白虎汤加西河柳,忌用升麻,服之必喘。若多泄泻,慎勿止泻,惟用黄连升麻干葛甘草则泻自止。疹家不忌泻,泻则阳明之邪热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义也。倘痧后泄泻及便脓血,皆由热邪内陷故也,大忌止涩,惟宜升散,仍用升麻干葛白芍甘草黄连扁豆花,便脓血则加滑石末,必自愈。其或痧后生疮不已,余热未尽故也,宜用金银花连翘荆芥穗玄参甘草黄连木通浓煎饮之良。
痧疹不宜根据证施治,惟当治本,本者手太阴足阳明二经之邪热也。解其邪热则诸证自退矣。
治痧疹发不出,喘嗽烦躁,闷乱狂越。
西河柳叶风干为细末,水调四钱,顿服立定,此神秘方也。
又方
仲醇立蝉蜕(一钱)鼠粘子(炒研,一钱五分)荆芥穗(一钱)玄参(二钱)生甘草(一钱)麦冬(一钱五分,去心)干葛(一钱五分)薄荷叶(一钱)知母(一钱)西河柳(五钱)竹叶(三十片)甚者,加石膏(五钱)冬米(一撮)
又方
加黄芩黄连黄柏等治之。
冬月痧疹因寒不得发透,喘渴闷乱,烦躁不定,用麻黄去节,汤泡过,以蜜酒拌炒,加一钱,或七八分于治痧药中,一服立透。药用干葛麦冬贝母前胡荆芥穗玄参西河柳甘草知母一服,而痧疹立透。
缪氏《本草经疏》赤柽木(一名西河柳,又名观音柳,三眠柳)味甘,微咸,气温,无毒。近世有以治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发散之神药。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正刘守真所谓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旨也。盖热毒炽于肺胃,则发斑疹于肌肉间。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药正入肺胃心三经,三经毒解则邪透肌肤,而内热自消。
此皆开发升散,甘咸微温之功用也。
主治∶同石膏知母薄荷荆芥穗玄参牛蒡子麦冬竹叶连翘黄芩甘草之属,治斑疹发不出,或虽发不透,如热甚毒炽,舌生芒刺,大渴谵语,斑色紫黑者,加入三黄石膏汤内大效。
单用及兼各药并主痧疹首尾诸证。
汪氏双池曰∶赤柽柳一名西河柳。枝叶似柏实,柳类也。生水泽旁,天将雨则木有云气上蒸,故又名雨师。性味甘辛咸寒,能泻肺热,散瘀血,挹润泽之气以上行而宣毒,去郁麻证,用之最良。
[卷三] 聂氏《活幼心法》
聂氏久吾曰∶麻疹形如麻痘,疹形如豆,皆象其形而名之也。麻痘俱胎毒。而痘出五脏,脏属阴,阴主闭藏,其毒深而难散;麻出六腑,腑属阳,阳主发泄,其毒浅而易散。脏阴多虚寒,故痘可温补;腑阳多实热,故麻宜解散。然麻虽属腑,而其热毒之气上蒸于肺,肺主皮毛,实受其毒。是以发热之初虽似伤寒,而肺家见证独多,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泡肿,眼泪汪汪,面肿腮赤,是也。治之之法惟在宣发其毒,以尽出之于外。虽红肿之甚,状如漆疮,亦不足虑,以其既发于外,即可免乎内攻,不若痘家之必顾其收结也。此证若调治得法十可十全,而调治失宜则杀人易如反掌。盖麻疹有所大忌,病家犯其所忌则至于杀人,医家犯其所忌亦至于杀人也。其所忌不同,同忌闭塞,其毒不得发泄也。今先标四大忌于前,令人勿犯,然后制方于后。
忌荤腥生冷风寒出麻疹时大忌食荤腥,食生冷,冒犯风寒,皆能使皮肤闭塞,毒瓦斯抑郁而内攻也。
忌骤用寒凉初发热时最忌骤用寒凉以冰毒,使毒邪抑遏不得出,则成内攻之患。而昔人谓天气喧热宜用辛凉发之,如黄连解毒汤之类,不知天时暑热之气,岂寒凉之药所能解,今骤用寒凉恐不足以解外热,而适足以阻内热,使不得出也。曾见有一宦家艰子息,得一男甫一岁,出麻发热,麻未见形而发搐,医误认为急惊,而用凉药攻之,遂令麻毒隐隐在皮下不出,后医以滋阴为主,而用四物等药亦不能救,烦闷声哑至旬日而死,此可以知凉药冰毒之害矣,今因天热而骤用寒凉岂理也哉。
忌多用辛热初发热时最忌多用辛热,以助毒,如桂枝麻黄羌活之类,能使毒壅蔽而不得出,亦致内攻之患。而昔大谓天气大寒宜用辛热,如桂枝汤之类发之,不知天气大寒只宜置之燠室,谨避风寒可也,且天气虽寒而人身之热毒未必减也,而多用辛热岂理也哉。
忌误用补涩麻出之时多有自利不止者,其毒亦因利而散,殊无妨害。如泄利过甚,则以加味四苓散与之,切忌用参术诃蔻补涩之药,重则令腹胀喘满而不可救,轻则变为休息痢缠绵不已也。戒之戒之。
加味四苓散
木猪苓木通(各八分)泽泻赤茯苓(各七分)车前子(略炒)川黄连黄芩(俱干炒)牛蒡子(拣净炒香研碎,各五分)灯心(一团。同煎,食前服,初发热欲出未出时宜用。)
宣毒发表汤
升麻白粉葛(各八分)防风(去芦)桔梗(各五分)荆芥穗薄荷甘草(各三分)牛蒡子(炒香研细)连翘(去心蒂研碎)前胡枳壳(麸炒)木通淡竹叶(各六分)天气大热加黄芩(炒,八分)大寒加麻黄(八分炙),麻已出而红肿太甚宜用。
化毒清表汤
牛蒡子(炒香研碎)连翘天花粉地骨皮川黄连黄芩山栀(炒)知母干葛元参(各八分)桔梗前胡木通(各六分)甘草薄荷防风(各三分),口渴加麦冬(去心,一钱)白石膏(研,三钱)大便涩加酒炒大黄(一钱二分),有毒瓦斯流注而成痢者宜用。
清热导滞汤
川连条芩白芍炒枳壳山楂肉(各一钱)浓朴(去皮姜汁炒)青皮槟榔(各六分)当归甘草牛蒡子连翘(各五分)红多者加红花(三分)地榆炭(五分)秘涩甚者加酒炒大黄(一钱二分)
纸捻照法
用学书竹纸或烧钱草纸烘干作捻子,如小指大,蘸清油于灯上,往来熏炽,令纸条无泡,不瀑,又饱蘸油略熏炽,令油无泡即点捻子,将患者房内窗门闭,令黑暗,看其左颧有何色点,右颧有何色点,中庭有何色点,观两颧,宜以捻子在两耳边及鼻边平照;观中庭,宜以捻子在两目角边平照,看其皮中,历历可指,是赤是紫是点是块晓然明白。若是麻疹则浮于皮外肉内无根,若是痘疮根在肉内极深。若以捻子当颧及中庭正照则黯而不见,捻子有灰即掐去,令光明朗。如此照之,病情在内者可以预见,若以天日之光观之亦不见矣。
[卷三\聂氏《活幼心法》] 麻疹避忌(附)
避秽气
妇女月经气,房帏淫液气,新产血污气,远行劳汗气,腋下狐骚气,疮毒脓腥气,酒醉口臭气,衣裤汗酸气,误烧毛骨气,吹灭灯烛气,牛油羊臊气,芸香燥烈气,菸火蚊烟气,硫黄火油气,煤炭焦烘气,煎焰油熬气,韭蒜熏辣气,沟而秽浊气,新屋油漆灰土气,空房潮湿霉蒸气。
守禁忌
睡中勿高声叫唤,禁生人往来,忌厉色呼喊,勿对梳头,勿对搔痒,勿使尼僧师巫凶服进房,勿对歌哭怒骂饮酒食肉,勿言语惊慌,勿翻床扫地,勿于卧榻前列便壶马桶,禁止哄闹锣鼓花爆鸡犬恶声。以上诸避忌,谨之则重可变轻,不谨则轻变重,重变危矣。
[卷三] 翁氏《痘疹金镜绿》(许宣治注释)
麻疹附余翁氏仲仁曰∶夫麻疹之与痘疮始似而终殊,原同而证异,痘疮发于五脏,麻疹出于六腑。然麻疹一证先动阳分而后归于阴经,故标属阴而本属阳。其热也,气与血分相搏,故血多虚耗。其治也先发散行气,而后滋阴补血。
凡动气燥悍之药皆不可用也。(许注∶所以要养阴)发热之初,憎寒壮热,鼻流清涕,身体疼痛,呕吐泄泻,咳嗽气急,腮红眼倦,多是麻候,宜服升麻葛根汤。表之得汗,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而麻疹易出也。于发散药中加葱白生姜,使孔窍中微汗润泽,免热闭发搐之证。
发热咳嗽之时既明麻疹有出不快者,用麻黄汤,羌活汤,消毒饮,发散解毒之剂,外以芫荽酒糟蒸热擦之,自头上至足为齐,头面愈多者为佳。
凡看麻疹之法,多于耳后项上腰眼先见,其顶大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既出之时,如色紫红,干燥暗晦乃火盛毒炽,宜用六一散解之,四物汤换生地加柴胡黄芩干葛红花牛蒡连翘之类,滋阴凉血而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也。如麻疹出后见风没早,未清爽者,宜消毒饮加发散之药,虽不复出亦寻愈矣。有麻出三日不没者,乃内有实热,宜四物汤加清利之药,则热自解而麻自消矣。麻后泻痢者乃积热移于大肠,宜四苓散加木通芩连白芍药或香连丸之类。
麻后痰嗽不止,四物合二陈加栝蒌桔梗五味子,渴加麦冬枳壳,喘加苏子桑皮。(火克金者不必降气)麻后牙疳红肿者,清胃汤合甘桔汤加牛蒡荆芥元参,(便闭者急下之)胃烂者不治之证也。(德按∶清胃汤用升麻当归黄连丹皮生地)孕妇出麻,以四物汤加白术条芩艾叶砂仁,以安胎清热为主,则胎不动而麻自愈矣。
(麻证多热,砂仁艾叶恐非所宜)麻疹正出之时不进饮食者,但得麻色淡红润泽亦无害也,乃热毒未解内蕴实热,故不食耳,麻退不食者,用四物汤加神曲砂仁,一二帖自然能食矣。(麻退不食,肺胃有热者多,温燥之剂未可概施)凡出麻证之时大忌荤腥生冷,宜避风寒水湿,苟有不谨,最为深患,戒之慎之。
[卷三\翁氏《痘疹金镜绿》(许宣治注释)] 麻疹辩疑赋
麻虽胎毒多带时行气候,暄热传染而成其发也,与痘相类,其变也比痘匪轻。先起于阳,后归于阴,毒盛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始终之变,肾则无证。初则发热,有类伤寒。眼胞因倦而难起,鼻流清涕而不干。咳嗽少食,烦渴难安。斜目视之隐隐皮肤之下,以手摸之磊磊肌肉之间。其形若疥,其色若丹。出见三日,渐没为安;随出随没,喘急防端。根窠若肿兮疹而兼瘾,皮肤加赤兮疹尤夹斑,似锦而明兮不药而愈,如煤而黑兮百无一痊。麻疹既出,调理甚难,坐卧欲暖,饮食宜淡,咳唾涎沫,不禁酸咸;忽生喘急,肺受风寒,心脾火灼,口舌生疳,肺胃蕴热,津液常干;有此变证,治法不同,微汗毒解,热势少凶,二便清调,气行无壅。腠理拂郁兮即当发散,肠胃秘结兮急与疏通。鼻衄者不必忧治,邪从衄解;自利者不必遽止,毒以利松。麻后多利兮热毒移于大肠,咳嗽喉痛兮痰气滞于心胸。口渴心烦法在生津养液,饮食减少治宜调胃和中。余证无常,临时变通。此则麻之大旨,妙用存乎一心。
[卷三\翁氏《痘疹金镜绿》(许宣治注释)] 麻疹轻重不治要诀
或热或退五六日而后出者轻。淡红滋润头面匀净而多者轻。发透三日而渐没者轻。
头面不出者重,红紫暗燥者重,咽喉肿痛不食者重,冒风没早者重,移热大肠变痢者重。黑暗干枯一出即没者不治,鼻扇口张目无神者不治,鼻青粪黑者不治,气喘心前吸者不治,麻后牙疳臭烂者不治。许氏橡村曰∶麻之为患与痘并重,然一时出者,其形证大略相似,故治者严于痘而略于麻。不知痘之境宽虽极险恶犹可从容图治,麻之境促变生顷刻多有不及救者,故不可不预为之防也。预防之法在病家坐卧欲暖,饮食宜淡,二语尽之。在医家慎发表三字尽之矣。所谓慎发表者,其一,体实之儿,火毒盛甚,发之太过,热拥于上多有气粗喘闭者,医家见其喘闭,复以表药继之,热不能降,甚致焚烁而死。抑思古人立方,升麻葛根汤之用芍药所以和阴也,麻黄石膏汤发中有降也。其一,体虚之儿出每迟滞,小经发散,元气已浮,医者谓出未透更重发之,麻虽出,而真阳之气尽,拔无阴以摄致,有顷成喘脱者,予用六味地黄汤加人参纳气归元,曾救一二。尝语同道∶凡见体弱之儿,及囟开面白目无神者,失母欠乳者,大病瘥后、或疟痢后者,出虽迟缓,即当照顾元气,万不可过行发表,至于大概出见及轻重不治等证,守此数条,真屡试屡中之言,除虚实二者外皆当字字遵之,虽千状万变总不离此。
[卷三] 朱氏《痘疹传心录》
(《六醴斋医书》)
[卷三\朱氏《痘疹传心录》] 疹
(一名痧子,又名麻子,又名子)朱氏济川曰∶夫疹亦胎毒也,比痘稍轻,然中有脏腑之分,发因时气之击。(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冬宜寒而反温,则阳气发泄太早,至春必发疹也,故经曰∶冬居温暖,春必痘疹,又曰∶少阳客胜则丹疹外发)证分虚实之异,治有补泻之殊。然其证之发也,类于伤寒,寒热头疼,目泪汪汪,鼻流清涕,呕吐泄泻,喘嗽喷嚏,谵妄溺涩,饮食不进,烦躁闷乱,睡卧不宁,此因阳火攻击,以致毒乘于脾,热留于心,而干于肺,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疹之出赖二脏以行其毒,惟利于发得透彻,则毒尽出皮肤,内热自清,则无患矣。
所以疹之出必咳嚏衄血呕吐泄泻也。若其初发自头面先见,而至足为齐。头面淡红愈多为佳,其形若芥子细密,其色若桃花红活,隐见二三番,三四日渐没,人事安宁,饮食如常,二便清调,此其顺也。若亢热喘急,发不能出,或一出即没,或冒风没早,或虽出而紫黑无神,或淡白干枯,或身肢虽见,而头面不出,及加喘胀胸高,肩息,狂言谵语,或口鼻出血,搦手摇头,寻衣摸床,饮食不进,哕恶便秘,口出尸气,皆不治,若喘嗽烦闷,睡卧不安,二便坚闭,饮食不进,疹虽出而紫滞,乃毒火炽盛,治宜清解为主。若疹虽透而色淡白,干咳不续,减食便溏,精神疲倦,乃中气不足,宜固中气而兼清肺为主。一有正气不足,不能逐邪外出,致毒伏于内,喘胀而死,俗名闷疹也。间有风寒外袭,闭其腠理,或饮食停滞而气道窒塞,以致疹不易出,治宜疏利为主。论曰∶微汗而邪无蓄,便清而毒无壅。且如肠胃结而疏利弗缓,腠理窒而发散毋迟,衄血而邪从衄解,利下而毒以利松,咽喉肿而降火为急,烦渴不已解毒为先。饮食减常须救胃,语言谵妄必清心。时令冷兮投辛热,时令凉兮用辛温,时令既温辛凉无阻,时方炎热辛寒可施。故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然而为治之要先宜解散为主,解散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则毒尽透解,则无余邪之为后患。若不知解散,或药误温寒,或坐视犯禁,使邪不尽泄,留蓄于中,变证百出。或烦躁闷乱,泻利失血,目赤口疳,不食便秘,喉痛声哑,喘嗽痰涎,疔痈疮肿等证见矣。古人曰∶治别虚实,法宜变通。所谓活泼泼地是神术也。
今人以疹为轻,不能调护,乃为风寒外束,及为生冷内伤,郁遏毒瓦斯,而不得外达。欲出不出或一出即没,反毒内攻噬脐何及。医者亦以为易治,孟浪用药而不知禁,往往误人,不为己咎也,可痛可惜。
疹之出有中腑之正疹,有风寒发疹,有厉毒发疹,有内伤发疹不可不辩。然中腑之正疹者辛凉而发之,风寒发疹者辛温而汗之,厉毒发疹者辛寒而清之,内伤发疹者苦平而利之也。
凡疹之出虽先以发散为贵,若表实不易透,或风寒壅遏者发解可也;若表虚自汗,疹毒易出而妄投之,岂免虚虚之祸乎,临疹当辩虚实不同一治。
凡出疹首尾慎不可用燥悍之药者,盖疹从肺始,肺属金而西兑,胜燥之方性勇悍而少柔,喜清润而畏燥烈,故曰疹要清凉,投清凉则升,用燥烈则亟。倘不得已而用麻黄桑皮等性燥之药,必须蜜炒,再加性润之药佐之,以折其悍气则可矣。若误用之则金愈燥烈,譬犹滔天之焰复添以油,岂有不毙之理哉。
钱氏论疹要清凉,以辛凉之药发之当矣。而昧者遂以清凉作寒凉看,始出便用芩连栀膏等以凉其邪热,眼见圜之中疹儿殒殁相继者多矣。盖曰∶疹者亦秽液之气也,伏藏于人身之中,初无形臭,必待风寒时气,鼓击而出,则汗解之宜也。辛散之宜也。其可以苦者坚之乎。寒者束之乎。经曰∶邪气盛则实。邪既盛矣,非汗散由何而解,若以苦而坚其肌皮,以寒而束其毫腠,则欲出未出之疹邪,使之从何地而宣泄乎。乃致反戈内攻,喘胀闷乱而死者多矣。间有受毒之轻,感邪之浅,或邪毒出于大半,其暴烈之势稍衰者,亦从而侵蚀于喉舌而为疳,或留连于肠胃而为滞,延绵日久使儿悴弱而毙者亦多矣。凡用寒凉但可施于君相之令、炎夏之时,疹尽出之后亦当中病即止。若寒水之司严寒之令,疹未尽出而投之,则火为寒郁岂能发越乎。
[卷三\朱氏《痘疹传心录》] 附治验
一小儿身热喘嗽,呕吐不食,余谓疹症也。皆由风寒封闭腠理,故伏而不出。以麻黄葛根汤表之,得汗则皮肤通畅,疹透而症悉平矣。亦有表之无汗不透,或虽透即没,反加喘胀不治。
一儿身热咳嗽,疹出隐隐,医以疹药发之不见不没。余谓瘾疹也,由客受风寒郁而不散,非若中腑之正疹也,以芎苏散治之愈。
一女出疹,药用寒凉。又食生梨一二,疹即隐没,喘急胸满,面青肢冷,眼合,声呕,昏晕。余谓毒为寒郁,反毒内攻而然也。以麻黄汤加葛根紫苏甘草桔梗生姜服之,外以被覆得汗而苏,疹复出。喘甚于前,余谓骤用麻黄燥烈之药,致毒火盛而肺气热也,宜清润之,以甘草桔梗牛蒡前胡杏仁元参知母天花粉黄芩麦门冬治之,喘息而愈。
一儿身热,喘急腹胀。医云内伤外感,治之不效。召余,视其胸背隐隐赤色乃疹症也。
以麻黄葛根汤表之,疹虽见头面,不出即没而死。
一儿身热喘胀,人事不苏,口鼻出血,面色青白,干枯,余谓闷疹,不治。
一儿身热,疹出吐泻。余谓初出疹而吐泻者,乃阳火得泄,吉兆也。以升麻葛根汤表之,疹尽透而愈,亦有兼伤食吐利者,前方加消化之药。
一儿身热,头疼骨痛(伤寒症)咳嗽气急,(疹症也)哕恶不食,余谓伤寒而兼疹。发以百解散十神解毒汤治之,症平疹透愈。亦有症类如前医缓治之疹,虽透而色紫黑喘胀闷乱不治。
一儿疹半出,壮热喘胀,烦躁闷乱。余谓疹不尽透,邪毒内攻而然也。以麻黄甘草桔梗干葛荆芥前胡枳壳牛蒡治之。疹尽出,二三番渐没而愈。
一儿疹不易透,喘胀昏愦。余谓客冒风寒致毒郁而不易出。以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前胡服之。又以防风煎汤一盆,置病患床下熏之,浓衾,汗出,疹毒尽透而愈。或以芫荽防风汤浴洗头面手足,为妙。又以苎麻蘸芫荽酒遍身戛之愈妙。
一儿汗出疹透喘急不止。余谓邪气壅盛。以炒黑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治愈。
一儿疹出色紫,便秘溺赤,烦躁闷乱。余谓疹毒亢盛。以大柴胡汤利行三次,前症悉平愈。
一儿疹出弥盛,形如锦纹,而间有头粒,色赤,壮热烦躁,舌胎,便秘,全谓斑疹并行。
以调胃承气汤利之,又白虎汤合葛根汤治之愈。
一儿疹出紫色,喘嗽,哕泻不食。余谓疹毒亢盛。以解毒饮挑痧法愈。
一儿疹尽出,客冒风寒,没早,喘胀,不治。亦有急用麻黄桂枝汤而疹复见愈。
一儿元月发疹身肢隐见不振,而头面不出,面色青白,喘胀闷乱,右寸脉微。余谓正气虚不能逐邪上升于头面。宜补益而助升发为主,以麻黄桂枝汤加人参二钱水煎服,又以芫荽防风煎汤浴洗头面手足,疹透症平而愈。
一儿疹出色紫,便秘溺赤,烦躁闷乱。余谓疹毒亢盛。以大柴胡汤愈。
一儿疹正出,而恣食停滞,腹饱便秘,壮热谵语。余谓食壅而毒不化。以大黄枳实浓朴栝蒌仁甘草黄连利之。而尚喘嗽,壮热,脉迟肢冷。以附子理中汤又归芍六君子汤治之愈。
一儿疹虽出而喘胀便秘,壮热谵语。余谓毒壅不尽出。以黄连枳实栝蒌仁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石膏人中黄治之愈。
一儿出疹误与酸醋闻之,声哑不清,竟尔终身痼疾。
君相司天之岁,时行发疹。凡治以清凉发解之剂无有不愈。若以燥悍药发之多有坏乱也。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正此谓也。
德按∶每逢甲庚戊壬辰戌巳亥之年,少阳客气所胜,多见时行发疹,治宜宣毒发表为先。
一儿疹不易出,余以二仁膏服之疹即尽出而愈。
一儿疹出腹饱便秘。余谓内伤发疹。以承气汤下之愈。
一儿疹出紫色没早,喘急不嗽,通关嚏不,口张肩耸,胸高如龟,舌干唇燥,摇头搦手,面枯青白。余谓邪火炽盛而肺窍窒塞不通,不治也。故曰∶喘而咳嗽者可疗,喘而不嗽者难医。
一儿疹虽出而咽喉呛水,舌胎唇燥。余谓毒留心胃。以黄连解毒汤加连翘牛蒡治之愈。
一儿疹出身热,咳嗽不止。余谓余毒乘金。以清金化毒汤愈。
一儿出疹,汗出喘甚。余谓,仲景曰喘而大热者,内热甚也。以麻黄杏仁石膏治之愈。
一儿夏月出疹不易透,无汗而喘,以麻黄汤加知母石膏黄芩治之愈。
一儿夏月出疹,身热头疼,喘嗽无汗。余谓风寒壅闭腠理。以升麻葛根汤加羌活白芷荆芥桔梗前胡知母治之出疹尽透,而但身热,以香薷饮而合化斑汤愈。
一儿夏月出疹热甚烦渴。余谓疹兼暑毒。以香薷饮合葛根汤治之愈。
一儿痘后出疹。众谓痘后正气未复,以补兼升发之剂,喘急而为闷疹不治。
一男子身热喘嗽,医以退热止嗽之剂,身凉喘甚,咽痛。余谓疹症,药误寒凉,毒为寒郁,而疹不出也。以麻黄桂枝汤加干葛治之冷汗微出,疹透而愈。
一儿疹邪不尽,身热喘嗽声喑。余以甘桔牛蒡汤加苏子前胡桑皮杏仁连翘治之愈。又一儿症亦如前,余以甘桔牛蒡汤加杏仁知母元参前胡天花粉麦门冬淡竹叶治之愈。
一儿疹后身热,余以凉膈散治之愈。
一儿疹后干咳不续。余谓医过发散,致肺气虚耗。以小异功散加门冬五味子贝母桔梗治之愈。
一儿疹后干咳,便溏,减食。余谓中气亏耗。宜温补之,以六君子汤治之愈。
一儿疹后身热不已,午后尤甚。余谓疹出之后,阴分曾受煎熬,血必亏耗,乃血虚症也。
治当滋阴清火,此养阴退阳之义也。
一儿疹后咽喉肿痛。余谓余毒不解。以甘桔汤加牛蒡射干元参连翘知母治之,又葛槿散吹之而愈。
一儿疹后身热,烦渴不已。余谓虚烦。以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干葛花粉治愈。
一儿疹后痰嗽口疳,身热腹饱。余谓补益太早。以清胃汤加腹皮枳壳治愈。
一儿疹后衄血不止,余以茅花煎浓汁服之愈,或用白茅根亦可。
一儿疹后壮热,咳嗽痰血。余谓毒留肺胃。以黄连黄芩山栀知母花粉元参人中黄愈。
一儿疹后壮热烦渴,利下鲜血不止。以白头翁汤治之愈。
一儿疹后利下脓血,里急后重。余谓毒入大肠。先以三黄丸利之,次黄连芍药汤治之愈。
一儿疹后滞下不止,饮食少进,脉缓肢冷。余谓脾胃气虚。用理中汤又归芍六君子汤治之愈。亦有不应药者,或噤口而死,或飧泄而死。
一儿疹后壮热羸瘦,烦躁闷瞀。余谓邪不尽解,而乘心肝。治以清解之剂愈。亦有不应药者,渐至皮毛枯槁,成为疳瘵,津液干涸而卒。
一儿疹后壮热干咳,烦渴便秘。余谓疹邪不解。以三黄汤利之,又以知母门冬前胡元参黄连当归天花粉淡竹叶治之。热虽退而咳渴不止。余谓肺气受伤而津液不足。以参苓门冬五味贝母陈皮甘草桔梗花粉知母治之渐愈。
一儿症亦如前但热不退,渐至肌肉消瘦,面色枯白,哕恶泄利。余谓疹后疳劳,不治。延至六旬而殁。
一儿疹后干咳便溏,身热羸瘦,皮毛枯悴。余谓疹后疳瘵之症。以小异功散加贝母黄连青蒿地骨皮龙胆草芍药治之渐愈。亦有不应药渐为慢脾风而死。
一子新婚出疹后痰嗽不已,众谓余毒不尽,用清解药而痰愈炽。余谓阴亏而火炎无制,故午后潮热而咳甚也。治宜壮水为主,以六味地黄丸料加麦冬知母治之愈。又一妇出疹症亦如前,余以前方加当归治之愈。
一儿疹后两目赤肿,壮热烦渴。余谓毒不尽解,乘于肝胃。以清胃解毒汤治之愈。每有延绵失治,或瞽或瞎。
一儿疹后疮痍遍体,壮热躁烦。余谓疹毒不尽。先以葛根汤加荆防发之,又犀角地黄汤治之愈。
一儿疹后走马牙疳,龈溃穿鼻,诸药不效。(德按∶或恐梅花疳毒)余以黄牯牛粪,后尖瓦上存性,人中白黄柏为末,等分和匀吹之,溃窍渐长,龈齿俱生而愈。
一儿疹邪不尽发为疔毒。余谓痧疔也。治同痘疔。又一儿疹毒不解发为肿痈。余谓痧痈也。治同痘痈。
一儿疹后干咳不已。余谓疹时过于解散,肺气虚耗,宜补脾肺为主,不信,只以清火止嗽药,其背渐驼,腿足细小,终身痼疾。亦有嗽久而胸高肿满,状如龟胸。启云先生曰∶疹后久嗽则金衰,金衰不能生肾水,肾主骨髓,肾无生气则骨枯而髓减,风寒乘虚而入于髓,其邪凝滞故腰脊不举而为斯疾也。治法先以防风散其邪,又八味地黄丸,加人参杜仲牛膝当归石斛何首乌米仁菟丝子萆鹿茸蜜丸,又以驱风壮筋活血膏贴其凸处,又灸肺俞穴。(第三椎骨下各开一寸半)膈俞穴(第七椎骨下各开一寸半)一儿患此,余诊右脉缓弱,谓脾肺不足,先以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贝母当归芍药米仁石斛水煎服,脾土稍固,又以前方法治之,腿足渐而生肉,背驼稍愈,但不能脱然如故。
盖疹后当避风寒,节饮食,以保脾土为上,若有虚实为之补泻,不可因循苟且以致变坏也。其鸡肉荤腥咸酸辛辣宜过七七期方渐与食。故曰鸡肉早飧,岂免脾泄之患;咸酸不禁,难免哮喘之。一或不慎终身痼疾,为父母者当加谨焉。
[卷三\朱氏《痘疹传心录》] 附妇人出疹治验
凡孕妇出疹,恐热毒内蒸而胎受伤,当以清热安胎而兼解散之剂,使胎无虞而疹易解也。故曰疹与痘不同,痘宜内实,若胎落而母亡;疹宜内虚,故胎去而母存。虽云胎去而母存,孰若子母两全之为妙。业是者当识此。
一孕妇出疹,热甚而触动其胎,胎堕而去血过多,疹虽没而燥热烦喘,昏愦闷绝。余谓血脱也。当益其气,以理中汤而苏,又以人参一两当归五钱阿胶炮姜荆芥艾叶,又随症调理愈。
一孕妇出疹,热极烦闷。医以清热安胎之剂,而热甚。余谓《心鉴》曰∶凡孕妇发疹,热极不退者,内实故也。必下其胎,坠胎下疹,即随热内解,母命可存。否则热甚喘胀,子母难全。不从余治,果如而毙。
一孕妇疹出热盛,小腹痛而漏血。余谓热盛触动其胎。以升麻葛根汤加荆芥紫苏条芩当归川芎阿胶白术陈皮砂仁治之,血止愈。亦有不同前治,胎堕而子母俱亡,或子亡母存。
一产妇疹不易出,热甚而去血不已。余谓产后气血不足,不能拘毒尽外解。以麻黄葛根汤加当归阿胶荆芥白芷人参治之,血止疹尽透,调理而愈。
一娠妇疹不易出,热极闷乱,喘胀。余谓疹热危剧,必不能两全,宜下其胎,胎去而母存矣。以表散而兼堕胎药,其胎堕下疹透热退而愈。
一妊妇疹出热盛,堕胎而难产。余以鱼胶三寸烧灰存性,麝香一分,共研末,好酒调下即产。若难之甚,横生逆产,用鱼胶一尺制如前法,虽其胎立下但不能活矣。
一妇人疹后咳嗽,夜热早凉,面白少神,肌瘦唇赤。咸谓气血不足,用八珍汤不效。余审其疹后房劳不慎,用六味地黄汤合生脉散,又独处百日愈。
又一妇疹后房劳不慎,渐为虚怯枯涸告毙。
发斑
斑者,斑如锦纹,红色而无头粒也。乃热毒郁遏,煎熬阴血,血得热而不解,浮于肌肉为斑,足阳明主之。《活人书》曰∶伤寒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胃,故发斑;下之太迟,热留胃中,亦发斑;阳症用热药过多,胃热焦烂亦发斑。有内伤胃气极虚,火游行于外亦发斑也。
斑色红活者顺,赤斑者热毒盛也,青斑黑斑者逆也。治法清解为上,不可表汗,若汗之重,令开泄,更增斑烂也。《病机》曰∶斑疹固有阴阳轻重,皆从火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阳症可清热化斑,阴候宜调中温胃。
[卷三\朱氏《痘疹传心录》] 附治验
一儿发斑,余以荆防败毒散治之愈。又发斑咽痛,加牛蒡连翘元参愈。
一儿发斑,赤色烦躁,便秘溺涩。余谓热毒壅盛。以黑奴丸微利之愈。
一儿发斑,身热,口舌干燥。余以化斑汤加小柴胡黄连治之愈。
一儿发斑赤色,腹胀痛便秘。余谓内伤发斑。以调胃承气汤下之。身冷,脉沉,肢厥。以附子理中汤六君子汤量而用之。
一儿夏月发斑。余谓暑毒发斑。以化斑汤合香薷饮治之愈。
一儿发斑,呕吐利下,目赤口疮。余以黄连橘皮汤治之愈。
一儿发斑、狂烦、面赤、咽痛。余以栀子仁汤治之愈。
一儿夏月发斑咽痛。余谓毒壅咽喉。以升麻元参甘桔牛蒡治之愈。
一儿夏月发斑疹,热盛狂烦。余谓温毒发斑。以五瘟丹治之愈,或用黄连陈皮汤治之愈。
一儿发斑身热,头疼咳嗽。余谓风热发斑。以芎苏散又葛根汤治之愈。
一儿发斑赤色。余谓胎毒发斑。以犀角解毒汤治之,又砭出紫血愈。亦有毒瓦斯内攻喘胀而卒。
一儿发斑丹色。余谓胎毒而发。以磁锋刺血。以犀角大青汤治之,渐退解愈。
一儿痘后发斑紫色,身热便秘。余审病原顺候。医妄用温补药致毒蓄而使然也。以四顺清凉饮利下,又解毒化斑之剂而愈。
水痘
盖水痘由红点而水,有红盘,水而脓结,但其形斜,非正疮痘也。然小儿肌肉嫩薄,尤多此症。皆由伤风寒热,邪郁于肌表,不能作汗而解,发为水痘也。当审其稀密轻重而治之。初起时宜升发之,为水宜解散之,脓成宜敛之。亦有夹疹而出,或有夹正痘而出者;不可不辨。
[卷三\朱氏《痘疹传心录》] 附治验
一儿水痘不易生长,壮热烦躁。以百解散得微汗愈。
一儿出水痘,不作浆而结干枯,身热烦躁。余谓倒陷也。皆由风寒壅窒腠理,失于解散故也。以葛根汤加荆防翘蝉木通治之,肿退遍身红点,余谓余毒发疹,用荆防解毒汤愈。
一儿夏月出水痘稠密间多黑陷,烦渴,便秘,壮热。余谓热毒太甚,以三黄丸利之,又香薷饮合黄连解毒汤治之愈。
一儿水痘结疔于上龈,溃齿穿鼻。余谓痘时失于解散,毒乘阳明。以清胃汤合解毒汤愈。
一儿水痘失于解散,痘或脓疮不敛。余以绵茧散敷之,又收欤解毒之剂愈。
又有风块游走遍体,或赤,或白,或痒,或痛,由风热淫毒蕴于气血,相搏而生,也用升麻葛根汤加荆防薄荷治之。
[卷三\秦氏《痘疹折衷》] 痧疹总论
秦氏景明曰∶夫疹发热之初,多似伤寒,惟疹子即痧麻,则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浮肿,其泪汪汪,面浮腮赤,恶心干呕为异耳。但见此候便要谨避风寒,戒荤腥浓味,用药以表散之,俾皮肤通畅,腠理开豁,疹毒易出也。痘疹之发虽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厉气而发者,故一时传染彼此皆出。用药发散必先明其岁气,如时令温暖以辛凉之药发之,防风解毒汤。暄热以辛寒之药发之,黄连解毒汤。严寒以辛温之药发之,桂枝解毒汤。时寒时暖以辛平之药发之,升麻解毒汤。用升麻参术乃权宜之法,须因时用药不可误作伤寒,妄施汗下反伐天和也。此言大有精细,又须看其虚实,如大便闭结,烦热,甚而发不出者,以酒大黄利之;吐泻不止,以参术之类补之。经曰∶毋实实,毋虚虚,损不足,补有余。夭人性命也。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毒为先。母伐天和,尝观岁气。寒风凛凛,毒瓦斯郁而不行。炎日蒸蒸,邪气乘而作厉。或施温补勿助其邪,或用寒凉休犯其胃。制其过但取其平,诛其暴必欲其已。远寒远热阴阳之胜负不齐,责实责虚人禀之强弱或异。大抵麻疹以发散为主,用药发散而疹随见则毒尽解矣。若发不出再加药发之,如加味麻黄散,外以芫荽酒糟蒸热擦之,用姜汁和酒浆搽抹亦验。自头至足为齐。
若出而头面愈多者为佳,若迟延日久而不能出,反加腹胀气喘昏眩闷乱烦躁而死矣。
看麻出法多于耳后、顶上、腰先见,其顶尖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者,吉也。若色红者,兼火化也证轻,化斑汤主之,人参白虎汤主之。如色白者血不足也,养荣汤主之。如紫赤干燥晦暗乃火盛毒炽,六一散主之,四物汤去生地加柴胡黄芩干葛红花牛蒡子连翘之类,滋阴凉血而毒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也,此证五死一生,如大青汤元参化毒汤亦可选用。若黑煤伏隐者则火毒尤甚,此证十死一生不可不明察之,而乌得混为施治也。
[卷三\秦氏《痘疹折衷》] 痧疹发热证治
痧疹虽云秽液之气,必因风寒时气攻击则出,汗解之宜也,辛散之宜也。其可以苦者坚之乎,寒者束之乎。经曰∶邪气盛则热,邪既盛矣非汗解何由而除。又曰∶发表不远热,表既实非辛散何由而解。若表虚自汗疹毒易出,而妄投发表之药,不免蹈虚虚之戒;若表实无汗大宜表散,则皮肤通畅麻疹易出矣。若犹未出亦不可再汗,恐致亡阳之变,只宜常以葱白汤饮之,临证审明虚实而治之。
时行出疹发热,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此将出之兆。形细密,与痘细密者相以,但疹子出而易没,非若痘之以渐长大也。形鲜红与伤寒发斑相似,但疹之粒有小头,非若斑之皮红成片如蚁蚤之迹也。发热之时遍身汗出者,毒从汗解,玄府开疹易出也。有鼻中血出者,毒从衄解,俱不可遽止。若汗出太多,血出不止,此又火甚逼迫太过,致液妄流,血妄行,急以当归六黄汤加浮小麦以止汗,茅花汤加元参百草霜以止衄,迟则汗出多而元气虚,血出多而精神散,转为不治之证矣。
渴喜饮水纯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亢故也。初发热渴者,升麻葛根汤加天花粉;已出而渴者,加天花粉麦门冬。渴甚,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主之。然疹发之时未有不口渴者,但当以绿豆灯心炒陈米汤饮之,白虎汤佐之。若恣饮冷水必生水蓄之证,其有口不渴,渴不欲饮者,脾胃虚濡,有痰湿也。
身热脉浮头疼骨痛咳嗽气急哕恶不食者乃伤寒而兼出疹也。以十神解毒汤或败毒散主之。如夏月宜升麻葛根汤加羌活荆芥白芷桔梗前胡知母枳壳治之。若得汗而疹透,但身热者,香薷饮合化斑汤疗之。
[卷三\秦氏《痘疹折衷》] 疹子不出证治
发热时未出见,咳嗽百十声不已,喘急面浮眼胞肿,时卧时起,火毒内蒸肺叶焦枯,宜人参白虎汤,或去参,加牛蒡子薄荷叶治之。
发热六七日明是疹子却不见出,此皮肤浓腠理密,或风寒封闭,或曾吐利乃伏也。急用托里发表以麻黄葛根汤加蝉蜕,或麻黄散主之,外用胡荽酒敷之。如一向大便秘者,毒甚于里,伏而不出,以桂枝大黄汤主之,外用猪胆导之,再不出者死证也。
客冒风寒致毒郁而不出,喘胀昏愦者,用葛根汤加紫苏柴胡川芎桔梗前胡荆芥防风蝉蜕,或麻黄桂枝亦可暂用,或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主之。又以防风煎汤浴头洗面手足,又以苎麻蘸芫荽酒戛之,或以绢帛蘸热酒搭之俱妙。
疹已出而反没者,乃风寒所迫而然也,若不早治,毒内攻而死矣。急用消毒饮合升麻汤热服,使疹复出方可无虞。
疹出不透,壮热喘胀,烦躁闷乱,毒内攻也。宜竹叶石膏汤或甘草桔梗干葛荆芥前胡枳壳牛蒡治之,使疹出尽为妙。头面少者多加川芎,烦渴者黄连解毒汤,呕泄者黄连陈皮木通泽泻山栀连翘甘草竹茹生姜等治之。
[卷三\秦氏《痘疹折衷》] 疹子出见证治
红影初出皮肤切戒风寒生冷,一或犯之则肌肤闭塞毒瓦斯壅滞,遂变为浑身青紫,毒反内攻,烦躁腹痛,气喘闷乱,痒塌诸证作矣。欲出不出,危亡立至。父母医者其可忽诸。
初出吐泻者乃阳火得泄此吉兆也。宜升麻葛根汤主之,亦有兼伤食吐利者加消食药。
又云疹子吐泻者不须治,止要消毒散热。
疹初起烦躁谵语者,宜升麻葛根汤调辰砂益元散治之。
疹色红焰或微紫或太甚,并宜大青汤主之。黑者死证也,急用烧人屎研细酒调服。
(白马屎黄牛屎白狗屎猫屎猪屎皆可用,猫屎尤捷)须臾若黑变红色可治,人中黄火代之亦可,若出不透莫如发散解毒,仍用升麻葛根汤加牛蒡荆防蝉蜕连翘一二进服以清凉继之,庶毒邪不为寒郁,后来亦易调理矣。疹子既出热甚不解,此毒邪壅遏,宜大青汤解其表。便闭以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解其里。大便不通四顺饮主之。
疹出身热咳嗽不止,乃余毒乘肺金也,以清金化毒汤主之。若更有痰宜橘红贝母桔梗甘草芩连栝蒌仁连翘知母麦冬牛蒡灯心之类。咽喉肿痛加元参,喘者加石膏竹叶紫菀兜铃苏子,虽喘而壮热者,亦宜竹叶石膏汤起剂而合前诸药,或加杏仁川朴,但不必用紫菀兜铃苏子耳。石膏止可用一二帖不宜多服。石膏大寒性沉主降,小儿每服一二钱,大人倍之,寒月煨用,夏月生用,杨氏《直指》曰∶赤疹遇清凉而后化,白疹得温暖而方消。
疹出咳嗽口干心烦者,毒在心肺发未尽也。泻白散加花粉连翘元参黄连以泻心火或黄连杏仁汤。
夏月出疹热甚烦渴是疹兼暑毒也。宜香薷饮合葛根汤,元气虚弱者禁用香薷辛温。
疹既出而发热吐利滞下者乃火邪内迫,上行则吐,下行则利,甚至毒盛则里急后重而为滞下。吐者宜竹叶石膏汤去半夏主之,利者升麻泽泻汤。邪在中焦则吐利并作宜黄芩汤加陈皮黄连竹茹。而里急后重者黄连解毒汤合天水散主之,或黄芩芍药汤加黄连生地木通当归枳壳等治之,或少加大黄以微利之。
疹出时自利不止,或泻粪水频数者,最为恶候。但看疹若遍身稠太甚或紫或红者,则又不妨。盖毒在大肠非泻则郁遏不解,惟用平胃散加葛根连翘以解之,疹子发透自然泻止;若已收而泻不止者,疹尤未尽,加连翘黄连牛蒡木通泽泻以分利之。若用诃子肉果罂杰壳等药,即变腹胀痞满喘急闷乱不治之证矣。
疹出后热不退,连绵三四日不收者,乃毒火太盛外发未尽,内有余邪,以大青汤或化斑解毒三味消毒饮加元参桔梗石膏治之。
疹出时咽喉作痛不能饮食者,此毒火拂郁上蒸咽喉也,宜甘桔汤加元参牛蒡连翘知母门冬花粉竹叶,或射干鼠粘子汤徐徐咽服,勿作喉疳同论,妄用针刺。
疹出浑身如锦纹者,化斑汤主之。色淡者血不足也,养血益荣汤主之。若黑斑者,十死一生,急用大青汤主之。
形如锦纹而间有头粒赤者,壮热烦躁,舌胎或焦黄或燥黑,大便秘结,乃斑疹并行也。
宜调胃承气汤利之,继用白虎汤治之。
疹出而手足发者,脾热也,宜消毒饮多加白芍药,少加防风即愈。
疹子之轻者,常以六时为度,如子后为阳午后收,午后为阴子后收,乃阳生阴成,阴生阳化之理也,故渐出渐收者其热亦轻。
[卷三\秦氏《痘疹折衷》] 疹子出后证治
疹子收后身虽不见羸瘦,但时发壮热,烦躁不宁,搐掣惊悸,神昏志乱,此阴火衰耗致余毒入肝而传于心也,宜养血安神,四物汤加麦冬枣仁竹叶灯心甘草石菖蒲龙胆草茯神黄连为治,或以前药为末用,蒸饼,猪心血为丸,服之亦可。
疹后发热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与急惊风同论,用导赤散加麦冬,送安神丸。小便清长者治之易,短少者治之难。
疹后咽痛呛水,舌胎唇燥者,乃流毒心胃也,宜黄连解毒汤加连翘牛蒡治之,疹后痢下脓血,里急后重者,毒入大肠也,先用三黄丸利之,次用黄连芍药汤治之。
疹出时曾作泻痢,未经清解,疹退后变为休息痢,不问红白里急后重,昼夜无度,余毒在大肠也,须分虚实治之。实者三黄丸利之,虚者香连丸和之,后用黄芩汤养血行气为治。
疹后滞下不止,饮食不进,脉缓肢冷乃脾胃气虚也,先用理中汤,次用芎归六君子汤治之。
疹后壮热烦渴,利下鲜红,宜白头翁汤或芩连柏叶槐花枳壳荆芥炭之类治之。
疹后余热未尽,热甚而失血者,宜用犀角地黄汤或四物汤加茵陈木通犀角之类以利小便,俾热得下行而愈。
疹后浑身发热昼夜不退,此毒未尽解,邪火郁于肌肉之间,久则毛发焦干,皮肤枯槁,肌肉羸瘦,为骨蒸劳瘵之证,急服芦荟肥儿丸加龙胆草当归连翘等治之。迟则变为睡则露睛,口鼻气冷,手足厥逆,,为慢脾不治之证,用清热除疳丸亦可。
疹后余热未尽,日夜烦燥,谵语狂乱,灯心汤下辰砂益元散,或辰砂五苓散(去桂术)加芩连地骨皮治之。
疹后耳痛红肿成脓,用枯矾夜明砂胭脂边各一钱麝香二分同研,先用绵裹杖子榐净,以药少许掺之,若日久不愈,宜服犀角饮解之。
疹后身热烦渴不已,乃虚烦也,宜竹叶石膏汤去半夏加干葛天花粉麦冬治之。
疹后壮热喘嗽痰血者,乃毒留于肺胃也,宜黄芩山栀知母贝母天花粉元参人中黄治之。
疹后而复拂拂烦热,频作呕吐者,此毒尚未尽,留连于肺胃之间,宜化斑汤主之;大便闭者,稍加大黄微利之。
疹后便溏干嗽,身热羸瘦,皮枯憔悴者,乃疳瘵之证,宜四君子汤加陈皮贝母黄连地骨皮青蒿子龙胆草白芍药治之。如浑身壮热,未至羸瘦皮枯憔悴,但搐掣烦躁,此热在心肝,以当归养血汤、黄连安神丸间服可也。
疹后微微嗽者用清肺饮加消毒饮主之。
疹后干嗽不已,因过于解散,以致肺气虚耗,宜补脾肺为主,用四君子汤加陈皮贝母归身白芍米仁石斛治之。有用清火止嗽药,背渐驼肥足细小者,有咳久而胸高肿满状如龟背者,乃疹后久嗽则金衰,金衰则不能生水制木,木火刑金,盖肾主骨髓,肾无生气则骨枯而髓减,风寒乘虚而入于髓内,其邪凝滞故腰脊不举而有斯疾。治法先以防风散驱其邪,后以八味地黄丸加人参杜仲牛膝当归霍石斛何首乌米仁野黑豆兔丝子枸杞子巴戟肉萆桑寄生鹿茸蜜丸,又以驱风壮筋活血膏贴其突处,又以艾灸肺俞穴(第三椎骨下各开一寸半)鬲俞穴(第七椎骨下各开一寸半)。
疹后嗽甚气喘,连声不住,甚至饮食汤水俱呛出,或咳血,此热毒乘肺而然也。宜服门冬清肺饮加连翘主之;若胸高如龟背,肩耸而喘,血从口鼻而出,摇头摆颈,面色或青或白或红,而色枯黯者,不可治然,亦有肺气虚为毒所遏而发喘连声不已,但无咳嗽,血出呛食等证,宜清肺饮倍加人参治之。此又不可拘肺热之一端,而纯用清肺解毒之药也。
疹后痰嗽不已,午后发热者乃阴亏而火炎无制也。治宜壮水为主,以六味地黄丸加门冬知母治之。
疹后两目赤肿,壮热烦渴者,毒乘肺胃也。宜清胃解毒汤治之。
疹后痰嗽口疳,身热腹饱者,宜清胃汤加大腹皮枳壳治之。
疹后声哑不出,或嗽或喘,身热不退,日久不愈,乃热毒克制肺金。宜清金降火汤加竹沥姜汁主之。
疹后热毒未尽,发疔发痈,肢节疼痛者,以羌活散微汗微下。
疹后热毒未尽,壮热烦躁,疮疥遍体,先以葛根汤加荆芥发之,次用犀角地黄汤。
疹色变黑,牙根黑烂,肉腐血出,臭息冲人者,用天生白马蹄放热瓦上炙过,存性,研细擦患处,或三妙疳方,马鸣散主之。有齿溃鼻穿诸药不效者,急以牯牛粪后尖瓦上,同人中白俱存性,和川柏末研细吹之,则溃窍渐涨,齿龈俱生。若面颊浮肿,环口青黑,唇崩鼻坏,穿颊破腮者死。如唇口多疮,其声嘎哑者曰狐惑,以化慝丸主之。若更烦躁失声者死,外以文蛤散雄黄散搭之,内用人中黄使君子龙胆草川黄连五灵脂侵蒸饼为丸,滚水服以清胃火,然或有得生者,不多见也。孕妇出疹当以四物汤加冬术条芩苏梗艾叶安胎清热为主,使胎无虞,而疹易出没也;如胎气上冲急用苦葶苈艾叶煎汤磨槟榔汁服之,更宜多服上药为妙。
孕妇痧疹热毒蒸胎,胎多受伤,而母实无恙也。盖疹与痘不同,痘宜内实,故胎落而母亡,疹宜内虚,故胎去而母存,孰若子母俱全之为愈也。
[卷三\秦氏《痘疹折衷》] 疹子不治证
干紫黑煤青黯,面目胸腹稠密,咽喉攒缠,发不出而喘,没早而喘,循衣摸床,谵语撮空,厥逆螈,神昏志丧,喘急不嗽,通关不嚏,口张肩耸,胸高突起,舌干唇燥,搦手摇头,目无液泪,乃火邪炽盛,余毒内攻,肺窍不通也。
身热喘胀,人事不省,口鼻出血,面色青白干枯者,乃闷疹也,不治。
疹后饮食动止如常,乃卒心腹绞痛,遍身汗出如水者,此因元气虚弱,失于调养,外虽无病,内实虚损,偶为寒邪所袭,谓之中恶,朝发夕死,夕发朝死。
疹后须避风寒,切戒水湿,如或不谨,遂致终身咳嗽疮疥,无有愈期。
疹后大忌猪羊鸡鱼虾蟹之类,恐惹终身恶累,若食莱菔则终身有心糟之患,诸如此类随处留神,必先叮嘱告戒。
[卷三\秦氏《痘疹折衷》] 疹子轻重不治证
或热或退而后出者,轻。
淡红滋润,头面匀净而多者,轻。
发透三日而渐没者,轻。
头面不出者,重。
红紫干燥者,重。
冒风没早者,重。
热移大肠变痢者,重。
目睛无神者,不治。
黑暗干枯一出即没者,不治。
气喘,心前吸者,不治。
鼻煽口张,撮唇弄舌者,不治。
鼻准青,粪色黑者,不治。
疳疮色白为胃烂,不治。
喉肿色黑为内陷,不治。
疹之一证比痘尤甚,若调理失宜祸不旋踵。痘由胎毒外邪感触而发,其情势多少轻重吉凶自可豫断;疹虽由感受邪气而发,然轻者可重,重者可轻,皆在于调养得宜。故必避风寒,节饮食,斯为至要。若误食鸡鱼,则终身皮肤如鸡皮之状,凡遇天行出疹之时,又复重出。若误食猪肉,则每岁出疹之时,必然痢下脓血。若误食咸酸,令人咳不止。误食五辛令人生惊悸。所以通禁必待四十九日之后方可食肉,才无禁忌。苟或不慎,邪内伏,轻变重,重者死,业医者当嘱病家谨守,慎之,戒之。
德按∶秦氏《痘疹折衷》余藏写本所引汤药不全,令录数方于后。
羌活散
羌活防风白芷荆芥穗川芎地骨皮甘草连翘柴胡牛蒡子大腹皮。
芦荟肥儿丸
三棱莪术青皮(俱醋炒)陈神曲黄连胡黄连使君肉芦荟槟榔香附陈皮麦芽芜夷南木香有癖块加阿魏干漆
化慝丸
芜荑芦荟青黛川芎白芷梢胡黄连虾蟆灰
开豁腠理汤
升麻葛根羌活荆芥防风前胡柴苏牛蒡子陈皮甘草桔梗枳壳上十二味水煎服。
[卷三\张氏《痘疹诠》] 麻疹述原
景岳子曰∶痘之与疹原非一种。虽痘之变态多证,而疹之收敛稍易。然疹之甚者,其势凶危亦不减于痘。最为可畏盖疹毒痘毒本无异也。第古人重痘而忽疹,多不详及,使后人无所宗法,余实怅之。自得罗田万氏之刻,见其理透法精,鄙念斯慰。今悉从其训,备述于此,虽其中稍有裁订,亦不过正其疑似,详其未详耳。使此后患疹者幸获迷津之指南,亦以见万氏之功为不少矣。
[卷三\张氏《痘疹诠》] 名义
疹者痘之末疾,惟二经受证,脾与肺也。内应于手足太阴,外合于皮毛肌肉,是皆天地间戾不正气,故曰疹也。(音同疠)然其名目有异,在苏松曰痧子,在浙江曰子,(音同错)又曰子,在江右湖广广东安徽曰麻子,在山陕曰籽疮,曰糠疮,曰赤疮,在北直曰疹子,(音同轸)名虽不同其证则一。但疹在痘前者,痘后必复出疹,惟痘后出疹者,方为正疹结局。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逆顺
万氏曰∶疹以春夏为顺,秋冬为逆。以其出于脾肺二经,一遇风寒,势必难出,且多变证,故于秋冬为不宜耳。夫天行不正之气,致为人之疡疹。然古人于痘、疹二字始终归重于痘,并不分别。疹为何物,岂可以二证归于一证耶。想当时重痘不重疹,故尔略之,致使后人不得心法,因而害事者往往有之。今以吾家四代传流,以及今日心得之法开载于后,用此应治,定不瘥矣。敢有毫厘隐秘,天其鉴之。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脉
凡出疹,自热起至收完,但看右手一指脉洪大有力,虽有别证亦不为害。此定存亡之要法也。
景岳曰∶按此即阳证得阳脉之义,若细软无力则阳证得阴脉矣。元气既弱安能胜此邪毒,是即安危之基也。故凡诊得阴脉者,即当识别为阴证,而速救元神,宜用伤寒温补托法,参酌治之。若执以麻疹为阳毒,而概用清寒则必不免矣。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证
疹虽非痘之比,然亦胎毒蕴于脾肺,故发于皮毛肌肉之间。但一时传染,大小相似,则未有不由天行疠气而发者,此其源。虽内发而证多属表,故其内为胎毒则与痘证同。外有表邪则与伤寒类。其为毒也,总由君相二火燔灼太阴而脾肺受之。故其为证则有咳嗽喷嚏,面肿腮赤,目胞浮肿,眼泪汪汪,鼻流清涕,呵欠闷顿,乍凉乍热,手足稍冷,夜卧惊悸,或恶心呕哕,或以手捋面目唇鼻者,是即出疹之候。便宜用解毒散邪等药透达,不使留停于中,庶无他患。但凡是疹证,必其面赤,中指冷而多嗽,又必大热五六日而后见红点遍身,此其所以与痘、与伤寒有异也。
痘欲尽发而不留,疹欲尽出则无病,邪气郁遏则留而不去,正气损伤则困而不伸。毒归五脏变有四证∶归脾则泄泻不止,归心则烦热不退而发惊,归肺则咳嗽血出,归肾则牙龈烂而疳蚀。
程氏曰∶麻疹初出类伤风寒,头疼咳嗽热甚,目赤颊红,一二日内即出者轻,必须解表,忌见风寒,荤腥浓味,如犯之恐生痰涎,变为惊搐,必致危矣。如初起吐泻交作者顺,干呕霍乱者逆,欲出不出者危亡立至。
景岳曰∶痘疹之属有四种∶曰痘,曰疹,曰麻,曰斑也。痘则陆续渐出,自小而大,或稀或密,部位颗粒有辨也。疹则一齐发出,大者如苏子,次者如芥子,小者如蚕子,而成粒成片者是也。麻则最细,而碎如蚊迹,模糊者是也。斑则无粒,惟成片红紫如云如锦者是也。大都疹与麻斑同类,即发斑伤寒之属。而痘则本非其类也。盖痘毒本于肝肾,出自中下二焦,是以始终不妨于食,而全赖水谷为主所以能食则吉,不能食则凶,故治痘者不可罔顾脾胃。
麻疹之毒则由表邪不解,而内犯太阴阳明,病在上中二焦,所以多不能食,故治麻疹者但宜解散火邪,邪散则自能食矣。是痘疹之治,当各有所重者如此。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期
出疹之候,初热一日至次日鸡鸣时,其热即止,止存五心微热,渐见咳嗽,鼻流清涕,或腹中作痛,饮食渐减,到申酉之间,其热复来,如此者四日。用手满按发际处甚热,其面上热少减二三分,咳嗽连声,面燥腮赤,眼中多泪,喷嚏频发,或忽然鼻中出血,至五日其热不分昼夜,六日早时其疹出于两颊下细细红点,至午时两手背并腰下及浑身密密俱有红点,七日普遍掀发,其鼻中清涕不流,喷嚏亦不行,七日晚两颊颜色渐淡,此验出疹之要法。
凡疹热六日而出一定之规也,若医者无识,用药太早耗散元气,及至出时变害多矣。
或嗽而变喘,或出一二日即隐,或作大泻,或合目而喘,此医者用药不当之害也。吾家治法定不在五日内用药,必待见疹方用徐徐升表,然用药亦有次第,凡一剂必作十余次饮之,况疹在皮肤之间,若作一次服,则药性催之太急,每至谵语烦躁,故当慎之。
景岳曰∶按此万氏之法,谓医家用药太早恐致耗散元气,故必待见点而后施治,及作一次服恐药性催之太急,皆惟恐无益而反以致害。此固其心得之法也。然以愚见,则医有高下,药有宜否,但使见有确真,发无不当,则于未出之前,或解或补,必有得预防之力,以潜消其毒者;既出之后亦必有善调之方,而不致催急者,此在善与不善或不嫌早与不早也。尝见庸流之误治者,多是诚不服药,为中医也。此万氏之说,所以不可不遵。
凡疹热五六日必出矣。医者用药见不能散,父母见药不效,医者见热嗽不能除,或以别证治之,病家又或更医,此世之所以误者多矣。
[卷三\张氏《痘疹诠》] 麻疹初热
麻疹发热之初与伤寒相似,惟疹子则面颊赤,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有泪,呵欠善睡,或吐泻,或手捋眉目面赤为异耳,但见此候即是疹子,便宜谨避风寒,戒荤腥浓味。古法用升麻葛根汤以表散毒邪,余制透邪煎代之更佳,或柴归饮亦妙。但使皮肤通畅腠理开豁,则疹毒易出。不可作伤寒,妄加汗下也。妄汗则增热,而为衄血咳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肿,为烦躁干渴,为大小便不通。妄下则里虚,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母伐天和,言不可妄汗妄下也。
凡疹初热疑似之间,切不可轻易用药,总有他证,必待五日腮下见疹,方可用升表之剂。嗽多,连打喷嚏,鼻流清涕,或流鼻血,饮食减少,好饮凉水,只宜调理饮食,戒荤腥面食。
疹子初发热时未见出现,咳嗽百十余声不已,上气喘急而目胞肿,时卧时起,此火毒内蒸,肺叶焦举,宜甘桔汤合白虎汤加牛蒡子薄荷主之。如疹出之时咳嗽口干心烦者,此毒在心肺,发未尽也,泻白散加天花粉连翘元参黄连主之。
疹子欲出未出之时,宜早为发散,以散其毒则无余患,若不预解使之尽出,多致毒蓄于中,或为壮热,久枯瘁,或成惊痫,或为泻痢,或为咳血喘促,或作疳蚀而死,此虽一时戾气之染,然未有不由于人事之未尽也。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出没
疹子出没常以六时为准,假如子后出午后即收,午后出子后即收,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然之数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轻,若一出连绵三四日不收者,乃阳毒太甚,宜大青汤或用荆芥牛蒡子甘草元参石膏桔梗主之;若逡巡不出者,乃风寒外束,皮肤闭密也,宜荆防败毒散主之。
疹已出而复没者,乃风寒所逼而然。若不早治毒必内攻以致痒塌而死。急用升麻汤加荆芥牛蒡子甘草热服,则疹必复出而安矣。
发热六七日以后,明是疹子却不见出,此必皮肤坚浓腠理闭密,或为风寒所袭,或曾有吐泻,皆能伏也。急用托里散表之剂,如麻黄汤去杏仁加蝉蜕升麻,外用胡荽酒之类,如一向未更衣者,必毒甚于内,伏而不出,《局方》凉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疹子只怕不能得出,若出尽则毒便解,故治疹者于发热之时,当察时令寒暄酌而治之。
如时证大寒以桂枝葛根汤或麻黄汤发之,时证大热以升麻葛根汤或合人参白虎汤发之,不寒不热以荆防败毒散发之。如尽一剂不出再作本汤服之,外用胡荽酒,又以苎麻蘸酒遍身戛之,务令亟出。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胀痛,气喘昏闷则死证也。
景岳曰∶按此万氏之法极得因时制宜之善,已尽发表之义矣。然发表之义亦最不易,即如营卫不足而疹有不能出者,其证甚多,若徒知发之,而不知滋之,则营卫有弱者,非惟不能发,而且恐穷其源矣。此其或在脾胃,或在血气,必得其神。庶乎有济如伤寒三表之法,实亦有关于此。
疹毒出尽则邪气解散,正气自然和平。如发热烦闷,或呕吐,或泄泻,此毒邪壅遏尚未出尽也。烦热者黄连解毒汤,呕泄者柴胡橘皮汤并外用胡荽酒及苎麻戛法如前,待疹子出尽,则烦热自去,呕吐自止矣。
疹有既收而余毒未尽,至三日之外又复发出,或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发热之时,不避风寒,致令邪气郁于肌肉之间,留连不散,虽曾解散终属未畅耳,若兼杂证亦当随证治之。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形色
凡看麻疹初出之法,多于耳后项上腰,先见其顶尖而不长,其形小而匀净者吉也。若色见通红则疹发于心,红者火之正色也。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也,养血化斑汤主之,或四物汤加防风。色大红焰或微紫者,血热也,或出太甚者,并宜大青汤主之,或四物去川芎加柴胡黄芩干葛红花牛蒡子连翘凉血滋阴而热自除,所谓养阴退阳之义,亦五死一生之证也。若黑色者,则热毒尤甚,而十死一生之证,此尤不可不明察之,而混为施治也。
凡疹初出色赤者,毒盛之势也,但大便调,咳嗽多,右手一指脉轻重取皆有力,虽势重无碍,但当随证调理。若嗽少右手一指脉无力,虽三日后收,其浑身疹疮变为紫色,壅结于皮肤之间,若用解利之药,其色渐转红色,嗽多流涕,颇思饮食者生。若投二三剂难变者,难疔也。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涕
凡疹出至二三日,必两鼻孔俱干,待收完看,毒瓦斯轻者,清涕即来就思饮食,此不必服药。若清涕来迟不思饮食者,须要清肺解毒,必俟清涕出方可不用药。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吉凶
或热或退五六日而后出者,轻。
透发三日而渐没者,轻。
淡红滋润头面匀净而多者,轻。
头面不出者,重。
红紫黯燥者,重。
咽喉肿痛不食者,重。
冒风没早者,重。
移热大肠变痢者,重。
黑黯干枯一出即没者,不治。
鼻扇口张目无神者,不治。
鼻青粪黑者,不治。
气喘心前吸者,不治。
[卷三\张氏《痘疹诠》] 总论治法
疹喜清凉而恶湿,痘喜温暖而恶凉,此固其大法也。然亦当有得其宜者,如疹子初出亦须和暖则易出,所以发苗之初只要发出得尽,则疹毒便解。非若痘之苗而秀,秀而实,而后毒解也。痘疮成熟之时,若太温热则反溃烂不收,是痘之后亦喜清凉也。故治痘疹者无过热,无过寒,必温凉适宜,使阴阳和平,是为得之。
痘宜内实可用补剂,疹忌内实只惟解散。惟初热发表时略相似耳,既出之后痘宜补气,以生血,疹宜养阴,以制阳,何也?盖疹热甚则阴分受其熬煎,而血多虚耗,阴金被克,故治以清火滋阴为主,而不可少动其气,若燥悍之剂,首尾皆深忌也。世知痘证所系之重,而不知疹之杀人尤烈,方书多忽而不备,良可太息也夫。
斑疹之毒皆由于火,《内经》曰∶赫曦之纪,其病疮疡。故或遇二火司天,或司运之岁,肺金受制,感而发者居多。轻者如蚊迹之状,或垒肿于皮肤间,名曰瘾疹。重者如珠点红晕,或片片如锦纹,名曰斑疹。大抵色赤者吉,色黑者凶,其证似伤寒发热,凡三四日而出,七八日而靥也。凡此之类皆属邪热,治之之法惟辛凉解利而已。即若吐泻亦断不可用温补也,如豆蔻干姜之类切勿轻用,而初发之时尤不可大汗,只宜升麻葛根透邪煎之属微表之耳,故用宜斟酌,有不可一概取必也。
标出不红,现而发热转甚,或头痛,身痛烦躁者,升麻汤或透邪煎。
色赤稠密,身痛烦躁者,升麻汤加紫草连翘。
寒热并作,头痛背强者,升麻汤加羌活防风连翘。
头项面肿,升麻汤加牛蒡子荆芥;若脉强火盛热渴者,宜清降其火,以白虎汤加减用之。
自汗烦渴,气壅脉数者,化斑汤。
身热烦渴泄泻者,柴苓汤或四苓散,如夏月用益元散。
热甚,小便赤涩,谵语惊恐者,导赤散、四苓散加辰砂,夏月益元散加辰砂。
咳嗽甚者,二母散、麦门冬汤、清肺汤。
喘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五味子。(德按∶痧疹初出究非虚喘,五味子切不可加)热甚鼻衄,或便血、溺血热甚者,黄连解毒汤;血甚者,犀角地黄汤。
伤寒呕吐,六君子汤加藿香干葛,或减去人参;热甚呕吐者,解毒汤;小便不利而呕吐者,四苓散;一二日不通者,导赤散。
大便秘结,发热身痛者,大柴胡汤;腹胀气喘者前胡枳壳汤。
咽喉不利甘桔汤,兼风热咳嗽者,加防风。
寒热往来似疟小柴胡汤,如兼咳嗽去人参。
靥后身热不除者,升麻汤;或去升麻加黄芩黄连各用酒炒。
下利赤白腹痛者,黄芩芍药汤,或加枳壳;身热腹痛者,解毒汤。
余毒未尽,变生痈疽疮疖者,升麻汤加荆芥防风牛蒡子连翘。
景岳曰∶按以上万氏治疹诸条皆极详明,然其中惟泻痢、气喘二证则最多疑似。盖二证之由疹毒,因当如其治矣。然有不因疹毒者,如俗医但见是疹无不概用寒凉,不知有可凉者,有不可凉者,其有脾气本弱而过用寒药,或以误食生冷致伤脾胃,而为泄泻者亦多有之,此一证也。虽曰由疹而发,而实非疹毒之病矣,但察其别无热证热脉,而兼之色白气馁者,便须速救脾肾,急从温补。若执谓疹毒不可温则无不危矣,此医之当知本也。又如气喘一证,大有虚实,盖十喘九虚。若察其本非火证,又非外邪,而或以大泻,或以大汗而致喘者,此皆气脱之后也。凡此二者皆不可不加细察,而或者以气促作气喘,则万万大误矣。又痘疮总论中有因人因证之辨,与此麻疹实同一理,所当参阅,故不可以麻疹之邪悉认为实火,而不知虚火之为害也。
徐氏东皋曰∶痘难疹易之说此俗谈耳,其有胃气原弱所感入深,又或因泻痢而发有不快,或发之未透,而随现随隐,久之邪气渐入于胃,必泄泻不已,出而复出,加之喘促,则必危矣。凡若此者又岂可以易言哉,所以但有出疹,若见虚弱急当先补脾胃,其有欲出不出,急当托里发表以助之,且首尾俱不可泻,(言用下也)一如痘证同也。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禁忌
凡疹出发表之后,红影现于肌肤,切戒风寒生冷,如一犯之,则腠理闭密,毒瓦斯壅滞,遂变浑身青紫,而毒反内攻,烦躁腹痛气喘闷乱诸证作矣,欲出不出,危亡立至,医家病家皆不可不慎。
疹疮之证,全在调治,禁忌如鸡鱼炙盐醋五辛之类,直过七七之后方可食之,惟宜清淡。不可从口恣食,致生他疾也,若误食鸡鱼则终身皮肤粟起如鸡皮鱼靥之状,或遇天行出疹之时又令重出,误食猪羊肉则每岁凡遇出疹之月多有下利发痧乖疮,误食盐醋致令咳嗽,则每岁出疹之月必多咳嗽,误食五辛之物则不时多生惊热目赤口臭,此痘疹之家皆所当慎也。
痘疹非热不出,凡疹子欲出必遍身发热,或烦躁,或头眩,或身体拘急,及既出则身便凉,诸证悉解,此一层疹子随即收者极轻者也,如疹子既出而热甚不减,此毒盛者也,宜大青汤解其毒。便涩者宜黄连解毒汤合白虎汤或大连翘饮解其里。大便不通者,《局方》凉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喘嗽
凡疹证多嗽,此顿出顿入之势也。但有疹毒须假嗽多而散,故疹后旬日之内尚宜有嗽,切不可见嗽多而治嗽也,宜慎之。
疹证属肺与脾胃,肺受火邪则嗽多,嗽多则顿出头面并及四支。大肠受火邪,则上连脾胃而为泄泻,若早泻则嗽必减而变为喘,盖喘嗽二者皆属于肺。然嗽实喘虚,(德按∶亦有因毒邪外闭肺胀而喘者)得嗽者出,得喘者入,入则合眼多痰,胸满腹胀,色白而毒不尽出,证则危矣。此疹之宜嗽不宜喘,而最不宜于泄泻也。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吐泻
凡疹子初起发热吐利,纯是热证,不可作寒论,此乃火邪内逼,上焦则多吐,下焦则多利,中焦则吐利并作。自利者宜黄芩汤,吐利者宜黄芩汤加半夏生姜,自利里急后重宜黄连解毒汤合益元散。
凡疹出一二日或三四日忽然大泻嗽多者,用升表之药加以分利治之,若泻而兼喘,复见闷乱摇头者,凶。
麻疹现后大便下脓血,或因泄泻而变成脓血者,或径自利者,但看疹疮出多而色红又多嗽者,只宜表疹,俟其收后方宜解毒,兼治其利。
疹之初起最忌泄泻,然亦有始终泄泻而不妨者,禀之强弱异也,若因泻而嗽减变为喘者,则危矣,详前喘嗽条。
身热烦渴泄泻者,柴苓汤四苓散,如热甚或夏月益元散。
疹后作利,亦有看手,咬指甲,撕口唇皮,及咬人等证,当以解毒分利药治之,若所下稠涎红白相兼者,务要用解毒之药。若昼夜有二三十次渐减至二三次,或渐多嗽,右手一指脉渐起,清涕复来者,方可望生。若利变煤尘色,或现房漏色,或如青菜色,肛门如直筒,喘促音哑,食饮不进,午后腮红,皆不治之证。
景岳曰∶自古方书凡发挥未尽,及用治未当者,间亦有之。而惟于泄泻一证,则尤其为最。何也?盖古人泄泻为热者什九,故多用河间黄芩芍药汤为主治,而不知凡属泄泻最多脾肾虚寒也。即如出疹一证,虽有由疹毒而泻者,然果系实热多不作泻,但致泻者,率由脾胃之弱。若但知清火解毒,则脾土日败,而渐现房漏菜青色及气促绝食不治之证矣。病而至此岂犹热耶,总属误耳。(德按∶马元仪曰暴病则多实,久病则多虚,滑脱者多寒,涩滞者多热,参之脉证百无一失)故凡治泄泻者,即虽是疹,亦必察其有无热邪,故无热证热脉,即当于痘疮泄泻条中求法治之。庶最危者,犹可望其生也,如余于诸法之外,而独言其要者有如此。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饮食
凡出疹者多有五六日不饮食,此胃为邪气所侵,亦为邪气所养,故不食亦不妨,切不可着意治之,只宜治疹,疹疮出尽,毒瓦斯渐解,即思饮食。尤不可与面食,虽用粥饮,每次只可少与,候神气清爽,身全不热,渐渐加添,但宜少而频也。凡出疹之先,平昔过用面食者,正出时吃面食者,或胃气渐开即思面食而用早者,因动胃火,以致清涕不来,身体作热,两眼看手,咬指抠鼻,撕口唇皮,及撕眼札毛者,此皆疹后食复之病也,当清肺解毒加消导之剂治之。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饮水
凡患疹之人,不拘大小,自起至收,必皆喜饮凉水,(可与花露代)此不必禁,但宜少不宜多,宜频不宜顿,则毒瓦斯随之渐解。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渴
凡疹子渴喜饮水,纯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内亢故也。初发热发渴者,升麻葛根汤加天花粉麦门冬,渴甚者人参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主之。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汗衄
凡疹子发热,或自汗,或鼻衄者,不须止之,此亦散越之义。汗者毒从汗散,衄者毒从衄解,但不可太过,如汗太多人参白虎汤或合黄连解毒汤,衄太多者元参地黄汤。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躁妄狂乱
凡疹有初热而见烦扰谵妄狂乱者,宜升麻葛根汤调辰砂益元散主之。
疹收之后余热未尽,日夜烦躁,谵语狂乱者,辰砂益元散用灯心汤调下,或四苓散加灯心黄连黄芩调水飞辰砂五分主之。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咽痛
痘疹咽痛亦是常候,乃火毒上熏而然也。切勿以喉痹同论,妄用针刺,盖此非喉痹痈肿,原无恶血可去也。痘疹喉痛,只是咽干作痛宜甘桔汤加牛蒡子,或射干鼠粘子汤细细咽之,更以玉钥匙吹之。(德按∶咽喉肿痛若果烂喉痧毒外闭内陷者,大忌冰片牛黄凉遏)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唇口疮
凡出疹之先,或有胃火,及出疹之后,余毒不散,此热毒收于牙龈上下,故并唇口生疮,遇有此证,每日用温米泔水洗十余次,(或用生甘草汤漱口)急用解毒之药治之,若或失治多变走马疳也。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腹痛
凡疹初热一日至五六日之间,多有腹痛之证,此大肠之火郁于脾窍之中,故作腹痛。
俱不可认作伤食,用消导之药,或以手揉,俱能致害。但解疹毒,毒散则腹痛自止,最宜慎之。
[卷三\张氏《痘疹诠》] 疹后诸证
凡疹后余毒未尽,随当解之。若停留日久不解,则必致喘嗽,或喉中痰响,或为四支冷痹,或目无光彩面色青白,或鼻孔如烟筒,或嗽声不出,若右手一指脉轻取散乱,重按全无,则成难治之证矣。
疹子收后身有微热者,此虚热也,不须治之,待血气和畅,其热自退。若热势太甚,或日久不减,宜用柴胡麦门冬散,甚则黄连解毒汤或合人参白虎汤。
疹后热不退而发枯毛竖,肉消骨立,渐渐羸瘦,为骨蒸劳瘵之证者,宜万氏柴胡四物汤主之,或芦荟肥儿丸加当归连翘治之。迟则变证为睡则露睛,口鼻气冷,手足厥逆,遂成慢脾风,螈不治之证矣。
疹后热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以急惊风同论,宜导赤散加人参麦门冬送七味安神丸。小便清者可治,短少者难治。如见多痰或用抱龙丸,或以四物汤加麦门冬枣仁淡竹叶甘草龙胆草黄连茯苓辰砂石菖蒲之类治之,或以此药为末用,蒸饼,猪心血为丸服亦可。
疹退后多有咳嗽之证,若微嗽不已者,此余毒未尽也,用清肺饮加生甘草牛蒡子主之。
若嗽甚气逆发而不已者,此肺中伏火,金虚叶焦也,宜清肺饮或清肺汤合人参白虎汤六一散之类主之。若身热顿嗽,甚至饮食俱呛出,或咳出血,皆热毒乘肺而然,宜多用门冬清肺汤或加连翘或清金降火汤主之。若咳甚而面浮目肿,胸高喘急,血退场门鼻,面色青赤,昏躁摇头者,死证也。又有肺气本虚,为毒所逼而发喘不已,但无嗽血呛食等证者,宜用清肺饮倍加人参治之。不可拘于肺热之说,而纯用清肺解毒之药也。
疹后余热未尽,或热甚而失血者,四物汤加茵陈木通以利小便,热气下行则愈,若血在上者去川芎。
疹后余毒入胃,久而不散,以致牙龈黑烂,肉腐血出,臭气冲人者名为走马疳,用马鸣散主之。甚者急用人中白芦荟使君子龙胆草黄连五灵脂浸蒸饼为丸,滚水服之,以清胃火。若面颊浮肿,环口青黑,齿脱唇崩,鼻坏者,死证也。疹退之后,饮食如常,动止如故,乃卒然心腹绞痛,遍身汗出如雨者,此因元气虚弱,失于调养,外虽无病,内实亏损,偶然为恶气所中,谓之中恶,此朝发夕死之证。
[卷三\张氏《痘疹诠》] 附麻疹
痘之外有疹,疹之外又有麻疹。麻疹者亦疹之类,即斑疹也。但正疹则热至五六日而后一齐涌出,出皆粒粒成疮,非若麻疹之皮红成片也。且麻疹之出则不拘三四日,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此将出之兆,出则细碎皮红成片,如蚊蚤僭肤之迹者,即麻疹也。(德按∶此言麻疹乃时行疫疠之痧,非正出之痧也)亦或有六日始出,出而又没,没而又出,不过一周时许,世俗谓一日三出,三日九出后,方齐出透彻。然亦有不拘者,只三日间,从面至胸背手足,虽随出随没,然只要出透,以遍身红润者为美。重者遍身膨胀,眼亦封闭,色有赤白微黄不同,只要红活,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缠缫咽喉者,为逆,发不出而喘者,即死。所谓麻者以遍身细碎如麻,无有空处故也。然又有遍身但红而绝无斑点者,是又谓之丹痧,亦其类也。故痘家有夹斑夹疹夹丹等证,总皆热毒所致,俱当详辨也。
麻初起呵欠发热恶寒,咳嗽喷嚏流涕,宜升麻葛根汤加苏叶葱白以解肌,切忌大汗。若潮热甚者加芩连地骨皮。谵语者调辰砂益元散。咳嗽加黄连杏仁麦门冬石膏。咳甚热甚者用凉膈散加桔梗地骨皮。泄泻者宜四苓散。便红合犀角地黄汤(德按∶凡麻疹初起大忌犀角羚羊,可与葛根芩连汤加扁豆花山茶花之类)吐血衄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山栀。小便赤加木通。(德按∶若大便秘者,可与三黄泻心汤加生地栀丹之类)寒热似疟小柴胡汤。
麻疹已出,烦躁作渴者,解毒汤合白虎汤。喘而便闭者,前胡枳壳汤加五味子。(德按∶五味子太敛,可与杏朴苏子桑白皮之类)便秘甚者,小承气汤。谵语溺闭者,导赤散。小便如泔者,四苓散加车前子木通。谵语如狂者,解毒汤调辰砂益元散。大小便血者,犀角地黄汤合解毒汤。吐血衄血解毒汤加炒山栀童便。泄泻解毒汤或四苓散。喘兼泄泻溺赤涩者,柴苓汤。烦热大渴作泻者,白虎汤加苍术猪苓。热盛干呕者,解毒汤。伤食呕吐,四君子汤。夏月因热作呕,四苓散加人参。
麻证初起,及已出已没一切杂证俱与痘疹大同,但始终药宜清凉。虽曰麻喜清凉,痘喜温暖,不易常道。然虚则补,实则泻,寒则温,热则凉,方是医家玄妙。故治麻亦有血虚而用四物汤,气虚而用四君子汤,伤冷则温中理中之药,皆当因证而用也。
麻疹收后余毒内攻,凡寻衣摸床,谵言妄语,神昏志乱者死。如热轻而余未除,必先见诸气色,若有所见须预防之。始终以升麻葛根汤为主,或四味消毒饮,或六味消毒饮,解毒汤,随证选用,仍忌鱼腥葱蒜等物。
[卷三\张氏《痘疹诠》] 水痘
凡出水痘先十数点,一日后其顶尖上有水泡,二日三日又出渐多,四日浑身作痒,疮头皆破,微加壮热即收矣,但有此痘须忌发物,七八日乃痊。
水痘亦有类伤寒之状,身热二三日而出者,或咳嗽面赤,眼光如水,或喷嚏,或流涕,但与正痘不同,易出亦易靥,治以清热解毒为主。
[卷三] 周氏《慎斋遗书》
周氏慎斋曰∶麻初出于阴而传于阳,人之一身,惟火甚速,肺金居上,畏火者也。脾土居中,畏木者也。火炎上则肺有亏矣,火宜发之。疏通血脉,滋润皮毛,而肺无伤则左肾足,木得其润泽,肝血润则脾血藏,脾阴又何伤乎。脾通血脉,胃主四肢,胃气上升,肺津乃降,滋生元气,万物生长。心之神化,脾得其真,火化从何起。盖火是邪,邪从虚起,有余易去,不足难扶。未出之先,肺先受邪,当发其表,邪从汗散。假如求汗不至,或汗多,疹或隐或见凶。皆是元气不足,脾虚不统故也。当补脾阴之不足,血药之中少加参桂亦无害也。庸医未见其理,谓麻宜清凉,痘宜温补,痘有先清后补之别,则麻无有温之之意。求汗不至,不可再攻,攻则化而为火,肺热无救,一也。未出或已出,自汗吐下,真气已伤,脾肺先受害也。麻以二藏为主,切宜斟酌,再无汗吐下也。胃喜湿热而上升,清气下陷,小便赤而渴者,葛根前胡桔梗甘草牛蒡连翘木通之类;或饮食所伤,腹痛泄泻,小便清而不渴,属寒,五苓加神曲山楂砂仁之类。或吐下无汗,不可再攻,宜缓候待养,得神至自和,不可不察。元气虚弱,照根据常例行之,医死而不悔者多矣。自经汗吐下者十余日不退,久病无阳,宜阳生阴长,四物加参可也。热甚加沙参,不可过用寒凉,过用则脾气绝,二也。出作二次而不齐者,已出者,宜养芽不使枯槁,用芎归赤芍木通,未出者,宜表,苏葛加前胡桔梗牛蒡,喉痛加元参,或血经妄行宜犀角地黄汤或升麻葛根汤加沉香栀子连翘之属,切莫忘阴而攻表以成阴血动,三也。麻不宜发绽,绽者凶。亦不宜隐,隐而不现无神者毙。出未至足,便作出尽,不行消毒,纯用寒凉,使阴血凝滞而阴不发越热,传于血室,或吐或下或热郁于内,变成疳劳,或一月二月而安,或传而至死,四也。已出三四日而下没者,内有热也,四物加芩连栀子木通,七八日后有热内虚而邪盛不散,当扶正以却邪,宜养阴以滋脾肺,使无克胜,黄芩白芍灯心人参沙参天冬麦冬当归山药莲子,烦加竹叶枣仁,看轻重加减治之,不养阴而误滋阴,五也。
痰涎涌甚谵语发渴属里,宜救阴宜白虎汤,若用消毒饮疏散正气,肺绝而亡,六也。大便闭经血燥,宜用芎归汤加红花麻仁,因血虚不能养肝,胃气不能上升故也。而反用柴胡泻肝血致肾绝,七也。出一二日满口细疮,全无空地,火郁宜发之,消毒散加甘草桔梗牛蒡连翘,如反纯用寒凉逼毒内攻,八也。靥后口内黑点疮者,凶,恐胃烂不治,或一月半月余热不退,发渴属虚,宜生脉散兼四物汤调养气血不致干涸,但久病无阳莫根据常例,治之致脾虚不食,或四五六日口舌硬疮,变成疳疾,或致胃烂,宜消毒,甘桔加元参沙参炮姜,如反用白虎损伤胃气,九也。麻后痢只因脾虚不醒宜用芎归,白痢煨生姜,赤痢香连丸,切莫大下,泻痢不愈,宜大补气血,若大下则泄尽元气,黄胀而死,十也。
发表一节冬用麻黄羌活白芷并消毒饮。春夏用苏葛汤加连翘甘草桔梗。喉痛加牛蒡。
四季前胡贝母不可缺。升麻恐升其毒凑咽,不可轻用;若患泄泻则气下陷宜用之。呕用陈皮贝母姜汁竹茹。前后咳嗽乃风寒所感,宜表中祛邪,过于清者,绝胃家生发之气,过于补者动胃火,二者皆非疹之正治,惟补阳中之阴,随证施治,莫偏于寒莫偏于热,则元气足,易起易发,若元气衰则毒郁于表,表热而火土涸,真阴绝,而不救矣。
[卷三] 吴氏《温疫论》
吴氏又可曰∶疫邪留血分,里气壅闭,非下不能发斑,斑出则毒邪从外解矣。如下后斑渐出,更不可大下。设有下证,宜少与承气缓缓下之。若复大下则元气下振,斑毒内陷则危,宜托里举斑汤。
吴氏举斑汤
白芍药(一钱)当归(一钱)升麻(五分)柴胡(七分)白芷(七分)穿山甲(二钱,炙)生姜(一片)上七味水煎温服。
如下后斑毒隐伏,反见循衣摸床,直视撮空,脉渐微者危。本方加人参三钱得补,发出者生,补不及者死。妊娠时疫设用三承气,须随施治不可过虑,慎勿惑于参术安胎之说,病家见用承气先自惊疑,更加左右有粗知医者,从旁嘈杂必致掣肘,遂令子母皆大不祥。若应下之证,反用补剂安胎,热毒愈炽,胎愈不安,耗气搏血,胞胎何赖。是以古人有悬钟之喻,梁腐而钟未有不落者,惟用承气逐去其邪,火毒消散,淡顿为清凉,气回而胎自固。当此证候大黄反为安胎圣药,历治历当,母子俱安。若见腹腰痛,此将欲坠之候,服药亦无及矣,须预言之。
[卷三\费氏《救偏琐言》] 怀娠出疹治验
费氏建中曰∶一友朱良老,其阃怀娠六月,出疹于隆冬,躁乱不宁,燔热如火。道中一友以宽气养血安胎为主,佐以甘桔牛蒡蝉蜕荆芥疏肌透发。三朝疹非不透,热终如火,烦渴不已,嗽而增喘,彻夜无眠,至五日不惟不寐,并不能就枕,不惟喘急,并不能出声,面如土色,目睛直视,手指厥冷,渴想西瓜,六脉绝无,影响其娠,追下小腹,痛楚难禁,身无安放,立刻可毙,举家但顾,得母无恙足矣。余殆无药,惜其未得一对病之剂,觉有不忍,为热肠所迫,以大黄五钱,石膏一两,滑石生地各七钱,炒黑麻黄三分,佐以赤芍丹皮牛蒡荆芥地丁木通甘桔,以芦笋煎汤代水,二剂后诸证稍缓。遍觅一大西瓜,陆续以济其渴,又二剂其疹又透,诸证减半,而娠不追下矣。前方减麻黄仍以二剂,面颜顿转,喘定而得伏枕,热渴亦杀大半,娠即安然,但咳嗽不止,前方去大黄赤芍丹皮减石膏滑石及半,加元参花粉黄芩金银花二剂,热渴俱平,胃气大开。遽垂毙重证,幸而复生,尚须调理,见安和而遂弗药。越数日后娠复不安,但不追下,饮食减半,复有余热,口内生疳,以消斑快毒汤减蝉蜕丹皮赤芍加金银花天花粉佐以消疳散吹之全愈。是证所用汤剂据常格,胎前所大忌者,而得既保其母,并安其娠,见有病病受,不第无损于胎,正见所以安之之妙。疹与痘虽异,其所异者惟气虚痘耳,若烈毒之证原同一轨,令是证但留其母犹畏大黄等味,利畏害并存,尚费踌躇,竟尔子母俱全,凡志医者可不深思,而潜玩也耶。
消斑快毒汤
治痘有夹疹夹斑,肤红如醉者此汤主之。
连翘元参生地牛蒡子木通蝉蜕丹皮荆芥穗黄连甘草地丁赤芍极热者加大黄加灯心二十茎。
消疳解毒散
治痘疹后牙疳。
薄荷(五分)儿茶(一钱)冰片(一分)人中白(三钱)天花粉(一钱)生甘草(五分)飞青黛(一钱)黄连(五分)西牛黄(一分)珠子粉(二分)雨前茶(五分)硼砂(一钱)研极细,以无声为度,先以浓茶拭净方吹。
上编曰述古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王开祖
(清)陈康祺
清·江日升
清·赵翼
张怀瓘
清·郑端
(北宋)苏洵撰
惜阴堂主人
清·褚人获
明·匡庐逸叟
春秋·伍子胥
(明)方以智
(南朝宋)範燁 編繏,(唐)李賢 等注
唐·道氤
清·程哲
(明)吴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