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专治麻痧初编-未知
专治麻痧初编目录:
简介
引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简介
专治麻痧初编 六卷,清·凌德撰
...更多
引言
痘疹麻痧类皆象形而名之也。惟麻痧证变幻莫测,向无专书,古人名言半多散见于痘科书中。且患家视为泛常,以谓风痧轻证,每多忽略,避忌漫不经心,迨至凶陷告危,无从挽救,追悔何及。纵使天数,当然究由人事之未尽耳。伏读御纂《医宗金鉴》曰∶麻疹须留神调治,始终不可一毫疏忽,较之于痘虽稍轻,而变化之速则在顷刻也。至哉训言,谆谆垂诫。爰不自揣谫陋,谨将古今麻痧证治汇录成编,厘为四编。曰崇正,曰述古,曰征今,附以成方曰方论,计六卷。后之学人果能寻原讨究,行远自迩,拯斯民于衽席,医岂小道云乎哉。
时光绪十六
...更多
卷一
[卷一\御纂《医宗金鉴》疹门心法要诀] 疹原
麻为正疹亦胎毒,毒伏六腑感而出,初发之状有类痘,形尖渐密不浆殊,始终调护须留意,较痘虽轻变化速。
注∶疹非一类,有瘙疹、瘾疹、温疹,盖痘疹皆非正疹也。惟麻疹则为正疹,亦胎元之毒伏于六腑,感天地邪阳火旺之气,自肺脾而出,故多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两胞浮肿,身热二三日,或四五日始见点于皮肤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间有类于痘大者,此麻疹初发之状也。形尖疏稀,渐次稠密,有颗粒而无根晕,微起泛而不
...更多
卷二
[卷二\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脉法
气不和脉弦急,伤食脉沉缓,虚惊脉促急,(一作促结)风脉浮,寒脉沉细,脉乱不治。
寇氏《全幼心鉴》云∶小儿一岁以前,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关,以验其病。(寅卯辰即风气命三关也)脉纹从寅关起不至卯关者易治,若连卯关者难治,若寅侵卯,卯侵过辰者,十不救一。其脉纹见有五色,如因惊必青,泻痢必紫,当以类而推之。一岁后则可用一指转侧辨其三部脉弦急浮沉。四五岁后脉七八至而细数者为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六至五
...更多
卷三
[卷三\缪氏《广笔记幼科》] 痧疹论并治法
缪氏仲醇曰∶痧疹者,手太阴肺足阳明胃二经之火热发而为病者也。小儿居多,大人亦时有之。殆时气瘟疫之类欤。其证类多咳嗽,多嚏,眼中多泪,多泄泻,多痰,多热,多渴,多烦闷,甚则躁乱,咽痛,唇焦,神昏是其候也。治法当以清凉发散为主。药用辛寒甘寒苦寒以升发之,惟忌酸收,最宜辛散,误施温补,祸不旋踵。辛散如荆芥穗干葛西河柳石膏麻黄鼠粘子;清凉如玄参栝蒌根薄荷竹叶青黛;甘寒如麦门冬生甘草蔗浆;苦寒如黄芩黄连黄柏贝母连翘皆应用之药也。量证轻重,制剂大小,中病则已,毋
...更多
卷四
[卷四\许氏橡村《痘疹诀》] 麻疹要略
许氏宣治曰∶麻之一证比痘稍轻。《金镜录》辨疑一赋,及轻重不治数条大略已可见矣。尤有未尽其变者,在时气之暄寒与儿质之浓薄耳。然痘出之境界宽,虽极险犹可从容图治;麻之境窄,又多出于严寒之令,变生仓卒,多有不及措手者。予故复录数条,以补前贤之未备,使后学知所通变焉。
或问痘毒出于脏,麻毒出于腑,胃,腑也,何以痘多胃热发斑之证;肺,脏也,何以麻多肺闭喘促之证。予曰∶痘毒出于藏,而赴于胃,是由脏而之腑。胃主肌肉故也
...更多
卷五
[卷五] 汪氏《医林纂要·麻疹部》
汪氏双池《医林探源》曰∶麻疹乃六腑之留毒,发自足阳明胃,胃为六腑之海也。汤氏云∶小儿斑疮动于天行时气,热不能解,蕴积于胃,胃主肌肉,故毒瓦斯熏发于肌肉状如蚊子所啮,此证与斑不同,斑如锦纹有空缺处,如云头之状,麻则通身无空缺,但以疏密轻重分耳。愚按∶麻虽触于时行,究竟本是胎毒,但痘发于脏而归于阳,麻发于腑而归于阴耳。其热自脾胃而浮于心,自心而烁于肺,故每伤肺为甚。其初发热亦似痘及伤寒证,眼包困倦、鼻流清涕、咳嗽减食、烦闷不安、呕吐清水、泻泄黄赤、喘渴气急、目赤
...更多
卷六
[卷六] 谢氏《蕙庭良方集腋合璧》
玉雪救苦丹
水安息廉珠粉真血珀鹅管钏乳(以上四味各三钱)真西黄梅片脑当门子(以上三味各三分)苏合油(二两)制川朴寒水石川黄连(水炒,以上三味各一两)白螺蛳壳(土墙上自死枯白色者,一钱)软柴胡淡豆豉赤茯苓飞辰砂片制茅术前胡广藿香大黄豆卷防风生白术荆芥穗白茯苓皮秦艽粗桂枝生大黄石膏(另研)天花粉江枳壳江枳实麻黄去节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土贝母(去心)赤芍药光杏仁小青皮车前子连翘壳六神曲建神曲制半夏曲陈广皮
...更多
1
可能你会感兴趣
汉·扬雄 晋·李轨 注
(北宋)薛居正 等
吴元泰
明·屠本畯
清·吴大廷
晋·皇甫谧
清·西湖居士
汉·荀悦
宋·求那跋摩
晋·荀绰
宋·张敦頥
清·陈凤占
明·秦淮墨客
清·袁世俊
明·林缉熙
薛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