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卷二-脉经
卷二
[卷二]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后横理中。(即太陵穴也)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一作急痛)。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经,治阳(一作手少阳者,非)。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即后溪穴也)。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太阳经,治阳。
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苦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经,治阴。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目善畏,如见鬼状,多惊,少力。刺足厥阴经,治阴。在足大指间(即行间穴也),或刺三毛中。
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实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经,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第二指当云小指、次指,即临泣穴也)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苦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刺足少阳经,治阳。
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刺足厥阴经,治阴。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也。苦逆冷,妇人月使不调,王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刺足少阴经,治阴,在足内踝下动脉。(即太溪穴也)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苦逆冷,胁下有邪气相引痛。刺足太阳经,治阳。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即束骨穴也)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下热,两髀里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刺足太阳经,治阳。
左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恍惚,健忘,目视ktkt,耳聋怅怅,善鸣。刺足少阴经,治阴。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经,治阴。在鱼际间。(即太渊穴也)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锥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经,治阳。在手腕中。(即阳溪穴也)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经,治阳。
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彭彭,与肩相引,刺手太阴经。治阴。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苦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经,治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即公孙穴也)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苦肠中伏伏(一作),不思食物,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经,治阳,在足上动脉。(即冲阳穴也)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苦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经,治阳。
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经,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子户脉也。苦足逆寒,绝产,带下,无子,阴中寒。刺足少阴经,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苦少腹满,引腰痛。刺足太阳经,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厌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经,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骨疼,腰脊痛,内寒热。刺足少阴经,治阴。上脉二十四气事。
[卷二]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心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厥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刺三里。
心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厥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恍惚。
小肠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手太阳经也。病苦身热,热来去,汗出(一作汗不出)而烦,心中满,身重,口中生疮。
小肠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
心小肠俱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
心小肠俱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寒,肠。
肝实
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自忿忿如怒状。
肝虚
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胆实
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痛,洒洒恶寒,胁痛。
胆虚
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ktkt。
肝胆俱实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苦胃胀,呕逆,食不消。
肝胆俱虚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
肾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四肢黑,耳聋。
肾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
膀胱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逆满,腰中痛,不可俯仰,劳也。
膀胱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脚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转筋,恶风,偏枯,腰痛,外踝后痛。
肾膀胱俱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脊强反折,戴眼,气上抢心,脊痛,不能自反侧。
肾膀胱俱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少腹满。
肺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
肺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朝津液。
大肠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腹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一本作咽喉)中如核状。
大肠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口干,目急,善惊,泄白。
肺大肠俱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
肺大肠俱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
脾实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也。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
脾虚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胆,心烦不得卧,肠鸣。
胃实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腹中坚痛而热,(《千金》作病苦头痛)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痛。
胃虚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鸣(《外台》作耳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
脾胃俱实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
脾胃俱虚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
肾实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痹,身热,心痛,脊胁相引痛,足逆热烦。
肾虚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足胫小弱,恶风寒,脉代绝,时不至,足寒,上重下轻,行不可以按地,少腹胀满,上抢胸,胁痛引肋下。
膀胱实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转胞,不得小便,头眩痛,烦满,脊背强。
膀胱虚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肌肉振动,脚中筋急,耳聋忽忽不闻,恶风,飕飕作声。
肾膀胱俱实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起走,反眼。大风,多汗。
肾膀胱俱虚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时时苦洞泄,寒中泄,肾、心俱痛。一说云∶肾有左右,而膀胱无二。今用当以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
[卷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
寸口脉紧,苦头痛,骨肉疼,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摩治伤寒膏。
寸口脉微,苦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摩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脘,熏胸中。宜服药吐之,及针胃脘,服除热汤。若是伤寒七、八日至十日,热在中,烦满渴者,宜服知母汤。
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薄熨之,摩以风膏,灸诸治风穴。
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寸口脉弦,心下,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丸,针期门,泻之。
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宜服茯苓汤、内补散,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脘,补之。
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宜服干地黄汤,自养,调和饮食,针三里,补之。(三里一作胃脘)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汤、黄土汤,灸膻中。
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宜服前胡汤、大三建丸,针巨阙、上脘,灸膻中。
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针巨阙,泻之。
寸口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干地黄汤,薯蓣丸、内补散、牡蛎散并粉,针太冲,补之。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
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有寒,宜服茱萸丸、生姜汤。
寸口脉细,发热,吸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
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丸,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脘、期门、章门。上上部寸口十七条。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脘,先泻后补之。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痛。脉紧者为实,宜服茱萸当归汤,又大黄汤,两治之,良。针巨阙、下脘,泻之。(千金云服茱萸当归汤又加大黄二两佳)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知母丸、除热汤,针巨阙、上脘,泻之。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针章门,补之。
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紫菀汤下之,大平胃丸,针胃脘,泻之。(《千金》云∶宜服朴硝麻黄汤、平胃丸)关脉弦,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气虚故尔。宜服茱萸汤,温调饮食,针胃脘,补之。
关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其说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正宜服竹叶汤,针胃脘,补之。
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宜服干地黄汤、内补散,针足太冲上,补之。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输伤故也。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输。若重下去血者,针关元;甚者,宜服龙骨丸,必愈。
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溏泄便止。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宜服白薇茯苓丸,附子汤,针胃脘,补之。
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丸,针关元,补之。
关脉迟,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汤,针胃脘。补之。
关脉实,胃中痛。宜服栀子汤、茱萸乌头丸,针胃脘,补之。
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宜服紫菀丸、泻脾丸,针灸胃脘,泻之。
关脉细,虚,腹满。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汤、白薇丸,针灸三脘。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宜服平胃丸,针胃脘。先泻后补之。上中部关脉十八条。
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
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
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一本更有四顺汤),针气海。
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宜服鸡子汤、白鱼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宜服滑石汤、瞿麦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血。宜服朴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
尺脉弱,阳气少,发热骨烦。宜服前胡汤,干地黄汤、茯苓汤,针关元,补之。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太冲,补之。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亦针补之。
尺脉伏,小腹痛,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针关元,补之。(桔梗丸一云结肠丸)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
尺脉濡,苦小便难(《千金》云∶脚不收风痹)。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泻之。
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针气海、关元,补之。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归汤,加大黄一两,以利大便;针关元,补之,止小便。
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子茱萸丸,针丹田、关元、中极。上下部尺脉十六条。
[卷二]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脉有奇经八脉者,何谓也?然∶有阳维、阴维,有阳跷、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霈妄行,当此之时,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流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系也?然∶阳维者,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者,起于诸阴之交。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畜不能环流溉灌诸经者也。阳跷者,起于跟中,循外踝而上行,入风池。阴跷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而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冲脉者,起于关元,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一云∶冲脉者,起于气冲,并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循背上,至风府。冲脉者,阴脉之海也;督脉者,阳脉之海也。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夹脐上行,至胸中(一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带脉者,起于季肋,(《难经》作季胁)回身一周。此八者,皆不系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八脉者也。
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怅然失志,容容(《难经》作溶溶)不能自收持(怅然者,其人惊,即维脉缓,缓即令身不能自收持,即失志善忘恍惚也)。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维为卫,卫为寒热。阴维为荣,荣为血,血者主心,故心痛也)。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阴跷在内踝,病即其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阳跷在外踝,病即其脉急,其人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冲脉从关元至喉咽,故其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督脉在背,病即其脉急,故令脊强也)。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任脉起于胞门、子户、故其病结为七疝、瘕聚)。带之为病,苦腹满,腰容容(《难经》作溶溶)若坐水中状(带脉者,回带人之身体,病即其脉缓,故令腰容容也)。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
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
诊得阴维如贯珠者,男子两胁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状。
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也。
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不者,必当犹豫,有两心也。
两手阳脉浮而细微,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复细绵绵,此为阴跷,阳跷之脉也。此家曾有病鬼魅风死,苦恍惚,亡人为祸也。
诊得阳跷,病拘急;阴跷病缓。
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痫疾。
脉来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癫,小儿痫也,灸顶上三丸。正当顶上。
尺寸脉俱牢(一作芤),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寒疝也。
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
横寸口边丸丸,此为任脉。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
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取脐下三寸。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吴航野客
唐·皎然
周·辛銒
清·王士禛
(宋)审安老人
李煜
台湾府舆图纂要
唐·还阳子
清·杜文澜
清·苏舆
(宋)朱辅
清·何耿绳
宋·陳耆卿
许松如
曹魏·康僧铠
清·陈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