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第1部分-医学集成
第1部分
医学集成
目录
医学集成卷一
阴阳诸论
天地阴阳
人身阴阳
病有阴阳
药有阴阳
阴虚证论
阳虚证论
先天解说
后天解说
丹田解说
五行生克
五脏六腑
脏腑表里
脏腑所属
足六经辨
手六经辨
十二经络
寸关尺解
六部脉解
脉定至数
脉定权衡
浮沉统属(崔氏)
迟数统属
滑涩统属
诸脉主病
预卜生机
表里解说
脉分阴阳
五运所化
六气分司
司天在泉
手掌图示
值年用药
五行本体
望闻问切杨氏
望色知顺逆
闻声知虚实
问证知标本
切脉要法
脉义总论
六脉真辨
浮脉体状
沉脉体状
迟脉体状
数脉体状
虚脉体状
实脉体状
群方备载
余批景岳
入门看病
治病要诀
伤寒伤风辨
舌辨阴阳水枯三证
伤寒瘟疫受病不同辨
伤寒瘟疫脉息不同辨
伤寒瘟疫病证不同辨
伤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阴阳表里辨
内伤外感辨
看病歌诀
有病先从气色看
再看舌胎分表里
看妇女歌
看小儿歌
分类用药歌
五脏补泻凉散
六经引药
用药如用兵
医学集成卷一跋
发端统论
医学集成卷二
伤寒
灸伤寒穴道
瘟疫
附应下诸证
补遗瘟疫杂证
斑疹
感冒
疟疾
疟疾三方
截疟
灸疟疾穴道
痢疾
灸痢疾穴道
中风
补遗
灸中风穴道
中痰
中寒
补遗
灸中寒穴道
中暑
附杨西山法
中湿
耳证
补遗
灸耳证穴道
目证
附外治方
附咒眼方
灸目证穴道
口证
补遗
灸口证穴道
舌证
补遗
灸舌证穴道
鼻证
补遗
灸鼻证穴道
齿证
补遗
炙齿证穴道
喉证
补遗
附绿袍散
灸喉证穴道
脾胃
补遗
附消食外治方
痞满
补遗
灸痞满穴道
积聚
补遗
灸积聚穴道
反胃
补遗
灸反胃穴道
呃逆
灸呃逆穴道
噎膈
补遗
灸噎嗝穴道
关格
补遗
灸关格穴道
咳嗽
补遗
灸咳嗽穴道
齁证
灸齁证穴道
喘胀
补遗
灸喘证穴道
痰证(附饮证)
附五饮证
吐血
补遗
杨西山失血大法
灸吐血穴道
鼻衄
止鼻衄歌
鼻衄单方
灸鼻衄穴道
便血
炙便血穴道
溺血
灸溺血穴道
附各血证
医学集成卷三
头痛
灸头痛穴道
眩晕
灸眩晕穴道
肩背痛
灸肩背痛穴道
臂痛
灸臂痛穴道
胃痛
补遗
灸胃痛穴道
胁痛
补遗
灸胁痛穴道
腰痛
灸腰痛穴道
腹痛
补遗
灸腹痛穴道
筋骨痛
补遗
炙筋骨痛穴道
霍乱
补遗
炙霍乱穴道
泄泻
灸泄泻穴道
虚损
补遗
水肿
刘欧泉秘方
附诸肿
灸水肿穴道
黄疸
补遗
灸黄疸穴道
发热
厥证
灸厥证穴道
汗证
补遗
灸汗证穴道
心跳
惊悸
健忘
灸健忘穴道
不寐
痉证
灸痉证穴道
痹证
灸痹证穴道
痿证
灸痿证穴道
脚气
淋证
灸淋证穴道
浊证
灸浊证穴道
疝气
灸疝气穴道
遗精
补遗
灸遗精穴道
小便闭
灸小便闭穴道
大便闭
附二便闭
灸大便闭穴道
痔漏
灸痔漏穴道
脱肛
灸脱肛穴道
调经
灸调经穴道
经闭
补遗
灸经闭穴道
崩漏
补遗
灸崩漏穴道
带证
灸带证穴道
求嗣
画卦定生男生女歌
妊娠
补遗
临产
催生神咒
灸临产穴道
产后
补遗
灸产后穴道
乳证
补遗
吹乳咒法
灸乳证穴道
妇人隐疾
灸隐疾穴道
小儿
灸急惊风穴道
灸慢惊风穴道
痘证
麻疹
疮证
六经见证加药
杂治
补遗各方
医家备用
医学集成卷四
病论六则
恭论
予论
恭论
予论
愚本庸医,妄论贵疾
恭论
医案九条
任脉经穴分寸歌
督脉分寸经穴歌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分寸歌
足太阴脾经经穴分寸歌
足少阳胆经经分寸歌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分寸歌
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寸歌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分寸歌
手太阴肺经经穴分寸歌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分寸歌
足少阴肾经经穴分寸歌
足厥阴肝经经穴分寸歌
手少阴心经经穴分寸歌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分寸歌
医中百误歌
名堂图
脏腑明堂图
正人明堂图
伏人明堂图
侧人明堂图
程锺龄医门八法
论汗法
论和法
论下法
论消法
论吐法
论清法
论温法
论补法
叙
天地有好生之德,人生天地间,不能体天地之心为心,纵有千驷万锺,历数十春秋,只与草本同朽,乌足道哉,乌足道哉。吾邑清臣先生,隐君子也,聪明特出,倜傥不羁,文字皆工,而诗赋犹胜。昔从宿学宋西桥先生游,赏以大器期之,赴童军前茅辄列,因患足疾,遂不复向名场角逐,一室咏歌,着有《醉吟诗草》。西桥先生见而悦之,曰:汝臣此不死矣,诗才若此,可付枣黎,以公同好。诗板落成,复于闲居研究轩岐,书无不读,数十年来活人甚众,且先生以精明之质,抱潇洒之怀,儒学而为医学。一时缙绅先生,咸耳其名,如中丞严渭春、方伯吴廉生、明府陈芗墀辈,常与公游,谈医理,讲文理,外拈赋诗,唱和为尤多焉。盖由先生才思敏捷,学问宏通,故诸公不但以名医目之,兼以名士称之也。晚年善病,闭户著书,采取各家精华及生平素所应验,手录成篇,欲传后世,用心诚苦,而救世良殷矣。癸酉秋闱后,余锦里归来,先生出书见示。余捧读再三,窃见首卷提絜大纲,次、三胪陈杂证,四卷附载医案、穴道及百误八法,切而不泛、简而不繁,诚后学津梁,入门路径也。
夫神农以后,著书立说,不下数十百人。然其中短长互见,先生弃其短、取其长,掇百家之长,纂成斯集,温凉攻补,不执一偏,按证选方,足供实用。古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先生此书,诚立言而树功德于无穷者也。余有心斯道,恨未窥一斑,恒亲炙光仪,更端请教先生口讲指画,层出不穷,知其底蕴深也。书成命序,爰缀俚言以为之首。
时同治十三年 岁官甲戌 清和既望 香圃骆世馨撰
自叙
同治癸酉,廉年七秩,追思少壮,不堪回首。幼奉先君命,学诗文词赋,延师课读,负笈从游,多历年所。道光丙申,先君辞世,抱歉多端,于是博览搜奇,无不学习。道光壬寅,陡患脚疾,寸步难移,延医调治,浪费多金,足不能动,手不能举,项强筋痛,骨瘦如柴。病经五载,医过百余,九死一生,幸留残喘。因而采买药书,遍查脚疾,见古书所立之方,与医家所用之药,舒筋除湿,一一用尽,终属不效。予从字样之从足者搜寻,忽于痿躄门中,觅出五痿症来,遵法调理,始服丽参、银花以解前药,继服补中以益正气,手足头项俱能动摇。服十全大补,去芎、苓,加附片、枸杞、巴戟、鹿茸,数剂而安,改剂为丸,万病俱失,行走如常。
呜呼!医道之废弛久矣。从此重开药肆,普集药书,细心考究,约计十年,始行问世。历遍朱门、茅屋,临症颇多,见病亦广,大小沉屙,随治即效,然终不免为他人作嫁衣裳尔。因退处田间,课子教孙,甫经两载,适有邑侯陈公芗墀来守双邑,幕友吴又香患失血,多医罔效,迭次来请,不得已而往焉。
初见陈公,礼贤下士,有儒者风,言谈起居,隆礼相待。又香病愈,往来甚密,呤咏唱和,前后八载,已足生平之幸。而芗翁不没人长,每于谒大府、会同僚,遍为延誉,由此渭春中丞、廉生方伯,及督藩臬道,各州府县,无不备至。随处所作病论,所立药方,所解药性甚多。陈芗墀劝刻于前,吴贯槎劝刻于后,皆各赠匾额,予终不敢刻。何也?予不安于小道,诚恐异日九泉难见双亲于地下,不以诗文词赋传,而以小道传,不独贻笑方家,其辜负亲心也实甚。迩年来门人欲梓,奈力瘁神疲,难为编辑。幸同邑尽先训导季君馥垣,熟于灵柩,精于法律,协同胞弟仕鹏,起而怜之。谓数十年功苦,岂忍一旦付之,于是力为较正。令三子永钟抄写一载始成,并将大小铜人、针灸,齐付梨枣,以公同好。知我有人,罪我有人,予亦不稍为计及也已,清臣自记。
凡例
是编之集,由博反约,由晦而显,使业医者开卷了然,斯无亥豕鲁鱼之误。
是编普集名家精粹,去繁就简,易于翻阅,随时考究,洞若观火,以免搜索之难。
业医务从伤寒入手,辩明十二经络。每一经中皆有阴阳,无论在经在腑,一寒一热,一表一里,辨之不明,临症必误。
业医务从大家入手。先讲六经法律,后明药性寒热。若徒读断简残编,抄本小说,髫年学习,皓首模糊,以先入者为主也。
法律订自前人,运用在乎自己。学者要有灵机,救人全凭活法。若胶柱鼓瑟,万难奏效。
古人立方,原有君臣佐使,配合无多,效如桴鼓。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或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必再三审慎,切勿杂凑成方。
本草所载药品三千,常用不过三百。当于二三百中,考究五味五色,辩明寒热温平,更必详究真伪,斯运用乃见如神。
药品无论贵贱,总以有精汁,有气味者为佳。切莫好奇,喜开别名,至药肆不知,胡乱称拣,误人性命。
药之灵应,不在贵贱;方之灵应,不在多寡。药求真实,方求对症,若用希奇难买之药,富者担延时日,贫者束手待毙矣。
名家各有所长。有长于温补,长于攻下,长于清凉,长于和解,长于扶阳,长于养阴,长于补先天,长于培后天,长于女科,长于小儿,吾尽摘其长而录之。
医理之说,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自长沙后,医书迭出,各执一见,欲求全手,几无其人。学力富者少临症,临症多者无学力。少临症者,仗恃学力,妄拨前人;多临症者,胸无实据,捕风捉影。可知纸上空谈,与糊乱瞎撞,二而一者也。
是编每论一病,即载一方,或载数方,其美不胜收者,付之补遗,以便观览,随载针灸穴道,以为外治之一助,至穴道必看铜人图方知。
每一病名,标出纲领,使人知其大概,虽未究本穷源,道其巅末,亦可为学者立标准,作指南耳。
内经云:「得其要者,一言而备,不得其要,流散无穷。」一言可备者,阴阳两字也。病之千头万绪,不外五脏六腑,而脏腑诸症,不外阴阳。后世妄立名色,舌有三十六,喉症七十二,疽有二十四,诸如此类,难以枚举,况此三者亦只分阴阳而已。
古人疗疾,以望闻问切为要,后世舍去三者,仅以切脉为重,浪费笔墨,从浮沉迟数外,画蛇添足,一病分几十脉,一脉分数十症,乱人心目,何不于望字添几十望,闻问添数十闻问耶?总之内经以平人脉为准则,察其有余不足,再从四大脉探讨,斯得之矣。
五脏六腑平和无病,今人自寻疾病,壮年喜服参、茸、桂、附,及一切强筋壮阳之品,不知补一脏即损数脏,及至暮年,无药可服。
精气神为人身至宝,得之则存,失之则危,根本一失,百病丛生,兼之嗜酒玩烟,恃情纵欲,何能益寿?比之于灯,油尽灯灭;方之于鱼,水涸鱼困。欲求长生者,须以饭食为大良方,独宿为延年妙品。
富贵之病难治,一经染患,日更数医,一清二表,三攻四补,任意胡为,以至轻者重,而重者危矣。贫苦之病易愈,延医难,取药更难,说病抓药,不日愈也,虽不尽然,大半如此。
医生疗疾,务要品正行端,不可在此说彼,孀妇闺阁,更宜谨慎,于诊脉后论脉论症,系属何病,主用何药,法本何人,症即险危,从容告之,切勿乘人危险,妄取人财,以致声名败坏。
病家延医,务要实心恭敬,未看病时,说病原由,不可令其猜病。东坡云:「吾求愈病而已,岂以困医为哉。」不知医为尔所困,尔之身更为医所困矣,延医者其知之。
病家取药,莫惜银钱,务求上池灵品。若图便宜,七折八扣,亏人工本,药定难言。卖者射利,买者损钱,而病者含冤受困矣。
开药铺之家,务采上品药材,遵古炮制,情愿使人说我药贵,莫使人说我药假,此中造无限功德。以假作真,误人性命,生人易欺,冥法难逭(音à,逃避。)。
人生有形之病可治,无形之疾难疗。如风寒暑湿,六欲七情,疮痍癣疥,皆有形之疾,医能施治。无形之疾,如不端品行,不顾声名,奸诈机谋,心术尽坏,酿成怪病,此无形之疾,医不能治。书云:自作孽,不可活。人须悔过迁善,百中可救二三,否则遗及后人,立见消亡,较传尸痨为更毒。
针灸之术,肇自岐伯,详于《灵柩》。针灸诸病,功成反掌,但神功妙术,自汉失传。精于穴道者,恒不数觏(音ò,遇见。),余常感慨久矣。道光戊申忽于杨子坚处得铜人图四幅,与医宗金鉴、针灸大成无异,细心研究三十余年,凡遇疾病,施治即效,予特表而出之,为司命者指一准则云。
医学集成卷一
阴阳诸论
阴阳一道,始于一,终于八。伏羲画之以开其渊源,文王演之以神其变化。
故一而二,阴阳判矣,则对待之数出焉。阴阳判,天地位矣,则主宰之理立焉。
天地位,四时行而万物生,则知人之生生化化,唯此阴阳而已。所以卦有乾坤,人有男女,故曰: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道成男,成于坎中之一阳也,奇也;
坤道成女,成于离中之二阴也,偶也。此阴阳奇偶之道,诚生生不息之机也。
天地阴阳
天地有阴阳。日为太阳,月为少阴,此天之阴阳也。水为太阴,火为少阳,此地之阴阳也。是天非阴阳而无晦明,地非阴阳而无消长,天地非阴阳而失其清宁,万物非阴阳而无由生化。则知天地非阴阳,天地亦浑沦于无象之表;阴阳无天地,阴阳亦湮没于太极之中。此天地阴阳之道,诚万物生化之源也。
人身阴阳
人身有阴阳,即肾与命门所藏之真水真火是也。真水者,元阴也,以长以立,亦曰元精;真火者,元阳也,以生以化,亦曰元气。元精元气者,即人生化之元神也。生气通天,唯(原文为「惟」)赖乎此,至阴阳立命之基。阴本于两肾,阳根于命门。两肾犹坎外之二,分于命门之外;命门犹坎中之一,介乎两肾之中。故道家谓之丹田,梁邱子谓之子户。医者以精气含于内,谓之子宫。男女媾精,受命于中,谓之命。出入是门谓之门,故曰命门。命门者,精气之宅,水火之家,诚先天北阙,后天祖基也。人身阴阳之道,学者所当究心也。
病有阴阳
病有阴阳。如畏热为阳,怯寒为阴;在表为阳,在里为阴;上病为阳,下病为阴;饮冷为阳,饮热为阴;好动为阳,好静为阴;喜明为阳,喜暗为阴;
多言为阳,不语为阴;面赤为阳,面黯为阴。新病,朝急者阳邪盛,暮危者阴邪盛;久病,昼静者阳虚,夜安者阴虚。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尤当细察。
药有阴阳
药有阴阳,当知宜忌。
桂、附、干姜、吴萸、枸杞,故纸、巴戟、鹿胶、苁蓉,阳药也,阳虚寒盛,六脉微迟者宜,阴虚脉大者忌之。
生地、龟胶、白芍、女贞、丹皮、知柏,阴药也,阴虚热盛,六脉洪数者宜,阳虚脉细者忌之。
麻黄、桂枝,细辛、羌活、川芎、升麻,味辛性升,阳也,寒邪在表,内无烦渴,六脉浮紧者宜。热邪在里,大烦大渴,六脉洪滑或细数而阴虚者忌之。
大黄、芒硝、滑石、芩、连、石膏,味苦性降,阴也,热邪在里,烦渴胀满便结,六脉洪滑鼓指者宜。若口渴喜热饮,腹胀便不结,或衰老久病,脉微而阳虚者,虽有前证,尤宜忌之。
半夏、生姜止呕宜,阴虚失血者忌之。
乌梅、地榆止血宜,表邪未清者忌之。
苍朮、葛根发表宜,呕吐者忌之。
童便、当归血分宜,便溏者忌之。
香砂、枳壳气滞者宜,气弱者忌之。
柴胡、白芥、薄荷,入肝家,胁痛者宜,表虚汗出者忌之。
药性阴阳关系非小,投之一错,杀人反掌,可不畏哉。
阴虚证论
阴虚者,水亏其源。如口渴咽焦,引水自救;或躁扰狂越,欲卧泥中;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或二便秘结,而溺如浆汁;或吐血衄血,咳嗽遗精;或斑黄无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风瘛疭(「瘛疭」:筋脉痉挛。)者,以精血之败伤,凡此皆无根之焰。有因火不归源,皆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水也。王太仆云:「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无水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六味左归饮丸之类是也。」
阳虚证论
阳虚者,火衰其本。火亏于下,则阳衰于上。或神气昏沉,或动履困倦,或头目眩晕而七窍偏废,咽喉哽噎而呕恶气短,皆上焦之阳虚也。有饮食不化而吞酸反胃,痞满膈塞而水泛为痰,皆中焦之阳虚也。有清浊不分而肠鸣滑泄,阳痿精寒而脐腹多痛,皆下焦之阳虚也。又或畏寒洒洒,火脏之阳虚,不能御寒也;肌肉鼓胀,土脏之阳虚,不能制水也;拘挛痛痹,木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寒嗽虚喘,身凉自汗,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精遗血泄,二便失禁,腰脊如折,筋疼骨痛,水脏之阳虚,精髓内竭也。凡此皆阳虚之证也。王太仆云:「热之不热,是无火也,无火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如八味右归饮丸之类是也。」
先天解说
两肾为先天之本,坎(☵;)离(☲;)寓焉。坎居左肾,坎中满,坎为中男,上下二爻为坤阴,中一爻为干阳,坎为水即先天真水,中一爻为阳,即先天真阳,阴中有阳,水中有火是也。离居右肾,离中虚,离为中女,上下二爻为干阳,中一爻为坤阴,离为火即先天真火,中一爻为阴即先天真阴。阳中有阴,火中有水是也。修炼家谓龙从火里出,虎向水边生,此也。
后天解说
后天脾胃,气血也,戊己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快捷方式》云:刀圭足以延寿考。系道家隐语,戊字一丿,即刀字这一丿也。己字一?,即刀字这一?也,合而为刀。圭字两重土,即戊土己土也,合而为圭,故曰刀圭。
丹田解说
脐下寸半为气海,一寸八分为丹田。沦沦浑浑,如露珠,如水泡,顺则成人,逆则成仙。保合太和,长生不老。道家谓之婴儿,佛家谓之舍利子,医家谓之丹田。
五行生克
金、木、水、火、土为五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为五行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为五行相克。
五脏六腑
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
合心包络为十二经。
脏腑表里
心与小肠为表里,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肝与胆为表里,脾与胃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肾与膀胱为表里。
脏腑所属
心与小肠属火,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与胆属木,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脾与胃属土,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肺与大肠属金,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肾与膀胱属水,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
足六经辨
太阳膀胱,阳明胃,少阳胆,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
手六经辨
太阳小肠,阳明大肠,少阳三焦,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包络。
十二经络
手三阳,从手至头;手三阴,从脏至手;足三阳,从头至足,足三阴,从足至腹。太阳、少阴行身之后,阳明、太阴行身之前,少阳、厥阴行身之侧。
足经脉长,遍络四体,手经脉短,统在足经,故伤寒外感但言足经不言手经。
寸关尺解
以掌后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一寸,以寸名;从关至尺泽,得一尺,以尺名。以关为间隔,尺寸不得混而为一家,合寸关尺为三部。
六部脉解
六部脉,候以寸关尺。左寸以候心,左关以候肝,左尺以候肾,右寸以候肺,右关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门。六部各有所属,究之精于六脉,分而不分,不分而分,斯得诀矣。
脉定至数
诊脉之初,先平自己呼吸,以己之呼吸,定他人之呼吸。人之脏腑不可见,于脉息见之。脉来四至为缓,即平人无病之脉。抛去此部,又考他部,从六部中考其太过不及,斯有权衡。权衡者,先看人之强弱,后考脉之虚实。千病万病,总不出阴阳表里虚实六字。再从六字细心探讨,则权衡定矣。
脉定权衡
脉以缓字为权衡,缓字探得熟,能识诸症。探得浮沉迟数四大脉真处,则知缓字外即是病,或浮或沉或迟或数,不必尽具。探得缓字在某部,即知某部无病,从病脉治之权衡得矣。
浮沉统属(崔氏)
从肉上行者,为浮;从肉下行者,为沉。
浮而无力,为濡;沉而无力,为弱。
浮沉有力,中取无力,为芤。
沉极至骨,为伏。
浮极内空,为革。
沉极内坚,为牢。
浮中沉三部有力,为实;浮中沉三部无力,为虚。
浮中沉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为微。
浮中沉三部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为散。
迟数统属
三至为迟,六至为数,四至为缓。
缓脉动时一止,为结。
数脉动时一止,为促。
结促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为代。
滑涩统属
滑溜如珠,为滑;往来涩滞,为涩。
状如弓弦,按之且劲,为弦;弹搏人手为紧。
来时应指而盛,去时减力而衰,为洪。
细软如丝,为细。
来去迢迢而长,为长;来去缩缩而短,为短。
圆如豆粒,约约动摇不移,为动。
诸脉主病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濡为阳虚,弱为阴虚。
芤为失血,伏为闭郁。革为伤精,牢为坚积。
实为邪实,虚为正虚(此处原文「实为邪虚,实为正虚」,有误。)。微为阳惫,散为虚极。
迟为脏寒,数为腑热。缓为无病,结为寒盛。
促为热盛,代为气乏。滑为痰病,涩为血少。
弦为水饮,紧为寒痛。洪为胀热,细为气少。
长为气盛,短为气虚,动为痛热。
预卜生机
四时之脉,和缓为宗,即有胃气,脉即有神。方书以有力训之,不知有力即有神,有神即有胃气,久病新病,生机可卜。
表里解说
表里者,邪在躯壳为表,宜发散,麻桂柴胡汤之类;邪入脏腑为里。
阴症,宜温热解散,理中四逆之类;阳症,宜清凉攻下,诸承气汤之类。
如表用里药,里用表药,阴症用阴药,阳症用阳药,是诛伐无辜。
脉分阴阳
浮阳也沉阴也 微阴也细阴也
弦阳中阴也弱阴也 濡阴也牢阴中阳也
虚阴也实阳也 滑阳中阴也涩阴也
洪阳也伏阴也 缓平和
迟阴也数阳也 芤阳中阴也革阴也
结阴也促阳也 长阳也短阴也
紧阳也散阴也 动阳也代阴也
五运所化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如甲己之岁,以土运统之,余皆准此。
六气分司
一岁之中,六气分司,各主六十日,谓之主气。
一之气,自大寒至惊蛰,厥阴风木主之。
二之气,自春分至立夏,少阴君火主之。
三之气,自小满至小暑,少阳相火主之。
四之气,自大暑至白露,太阴湿土主之。
五之气,自秋分至立冬,阳明燥金主之。
六之气,自小雪至小寒,太阳寒水主之。
司天在泉
司天主上半年六个月之令,在泉主下半年六个月之令。
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卯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
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
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
巳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司天在泉歌:
司天者,天之气候也;在泉者,地之气候也。
子午少阴君火天,阳明燥金就在泉。
丑未太阴湿土上,太阳寒水从下迁。
寅申少阳相火旺,厥阴风木地中联。
卯酉却与子午倒,辰戌巳亥亦皆然。
初气地左二天右,三为司天岁半周。
四为天左五地右,终气在泉岁半后。
手掌图示
(附图:手掌图示)
巳亥起厥阴,顺数到其年上,看是何字,即其年分之司天。前二位是初气,一位是二气,本位司天三气,后一位四气,后二位五气,后三位在泉是终气。
左掌图,熟记厥、少、太、少、阳、太六字,则六气尽矣。厥少太为三阴,少阳太为三阳。
其法以巳亥为始,即起厥阴司天,故于巳亥位起厥字,子午位为少字,丑位为太字,顺数到底,皆其年分之司天也。其余五气,循序可推矣。
值年用药
甲己之年丙作首,丙火生土,土喜干燥而恶水湿,药宜辛燥之品。
乙庚之岁戊为头,戊土生金,金喜清肃而恶火燥,药宜滋润之品。
丙辛之年从庚起,庚金生水,水喜温暖而恶寒凝,药宜温暖之品。
丁壬壬上癸顺流,癸水生木,木喜条达而恶抑郁,药宜挑达之品。
戊癸翻从甲寅求,甲木生火,火喜升发而恶湿郁,药宜清凉之品。
五行本体
天地化生五行,五行各秉一脏,各得一气,各主一方,各司一令,各有所化,各有所害。
东生风木,司春令,在人为肝,肝气不舒,则病;
南生热火,司夏令,在人为心,心气不舒,则病;
长夏生湿土,主四季,在人为脾,脾气不舒,则病;
西主燥金,司秋令,在人为肺,肺气不舒,则病;
北主寒水,司冬令,在人为肾,肾气不舒,则病。
此五行为病也。更有母病及子者,如金病移于肾;子病及母者,肾移病于肺;有妻病乘夫者,土病传于肝;夫病及妻者,肝病传于土;有相生而传者,如金传水、水传木、木传火、火传土、土传金;有相克而传者,金传木、木传土、土传水、水传火、火传金,学者其留意焉。
望闻问切杨氏
医不难治病,难于知病。欲知病,在望闻问切。不明望闻问切,何与神圣功巧?是不知病矣!不知病,焉能治病?夫望闻问切四字,医家入门之要领、临症之先着。苟不究此,如镜花水月,何由把捉,故辑此以为入门临证之助。
望色知顺逆
望者,望其气色,即知顺逆难易也。
凡诸风掉眩,胁肋胀痛及小儿惊痫搐搦,肝病也。色青黄者顺,纯白者逆,脉弦缓者易,独涩者难。
颠狂无伦,惊悸怔忡,及大汗如雨,心病也。色赤黄者顺,纯黑者逆,脉洪缓者易,独细者难。
咳嗽喘急、胸膈胀满,肺病也。色黄白者顺,纯赤者逆,脉微缓者易,独大者难。
遗精盗汗、骨蒸虚劳,肾病也。色苍黄者顺,纯黄者逆,脉沉缓者易,独紧者难。
肿胀噎膈,呕吐吞酸,脾胃病也。色泽而黄者顺,纯青者逆,脉和缓者易,独弦者难。
至平人无病,而面带青黑者,大灾将临,赤白者亦不免于小恙。此盖与得之偶然者辨,不与禀来之色同论也。
闻声知虚实
闻者,闻其声音,即知病之虚实生死也。
外感之证,在表者,其声壮厉,当参浮脉主治第二条按四时散之,此开门逐贼法也。
声音懒怯而微,当补而兼散。气虚,补阴益气煎;血虚,归柴饮;阴虚,一柴胡饮;阳虚,理阴煎加减。此养正除邪、云蒸雨化法也。
腹胀膈塞,喘急痰壅,声壮而促,此邪正俱实,须分轻重治之。胀满,和胃饮;膈塞,神香散;喘急,苏子降气汤;痰壅,二陈汤,此从治法也。
若证虽有余,其声微短,邪气实而正气虚也,治宜求本。胀满膈塞,理中汤,理阴煎;喘急痰壅,贞元饮,金水六君煎,兼服肾气丸,此逆治法也。
至于内伤劳损,头目眩晕,及困惫垂危等证,其声前重而后微者,虚在肾,而精不化气也,当补肾。阳虚寒盛,右归饮,右归丸;阴虚热盛,左归饮,左归丸,补精以化气。
其声初微而终显者,虚在肺而气不生精也,当补肺,四君、六君、十全等汤,补气以生精。
若声前后显,然中独微者,虚在脾,补中汤、寿脾煎、速救中气,使上以化气、下以生精。
至以声决生死,尤属易知。如发言初微而终复者生,始微而终绝者死;言一句而相连者生,一字一断者死;声微而清长者生,声壮而类禽畜者死。
问证知标本
一问寒热先后,即知寒热真假也。如寒在先、热在后,仍欲饮热,则知水极似火,格阳于外,真寒假热,是寒为本,热为标也,右归饮加泽泻凉服,则寒热均退矣。如热在先寒在后,酷好饮冷,则知火极似水,格阴于外,真热假寒,是热为本,寒为标也。一阴煎加减,斯寒热悉除矣。
一问寒热有朝暮,以辨阴阳之虚实也。如朝不寒而夜寒,新病者,阴邪胜也。阴逢阴旺,所以夜急,理阴煎加麻黄以温其寒。久病者,阳虚也,阳得阳助,所以朝轻,其证必兼四肢厥冷、脐腹寒痛,治宜八味丸培阳。若夜不热而朝热,暴病者,阳邪胜也。阳逢阳旺,所以昼甚,一柴胡饮加减以散其热。久病者,阴虚也,阴遇阴扶,所以夜宁,其证必兼喘嗽烦躁,遗淋失血,治宜六味丸滋阴。
一问寒热有止作否。如止作无时,则知元气大虚、正不胜邪,宜八珍、十全,峻补气血,左归右归,力培阴阳。
一问寒热初起,内无积滞便结,外有六经形证,此伤寒之寒热也,当阅伤寒门,并浮脉主治第二条。又或表证悉具,身无痛楚,此食积之寒热也,当阅浮脉主治第三条。
二问汗,问有汗无汗也。夫无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人所共知也。若寒从中生,阴为阳拂,脉沉疾,头身痛,此寒凝于中,未及于表,或见汗出,皆浮阳蒸化之汗,非实邪汗也,所以汗出而寒热不解,是岂有汗者尽为表虚乎?宜理阴煎,大加麻黄温中解表,汗从阴达,邪自散矣。又如外感风寒,屡经发汗,汗竟不出,非表实也,乃里虚也。血虚热渴,归柴饮加葛根;无热渴,理阴煎加麻黄;气虚兼寒,大温中饮补散兼施,随汗随愈。至大汗如雨,气血脱也,八珍汤,去川芎、倍参、归、朮。如梦醒俱汗,自汗也;梦有汗,醒无汗,盗汗也,均以一阴煎加山药、枣皮(枣皮:又名山茱萸、山萸肉、天目籽、药枣,属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当归、枣仁、五味补之敛之。如血从毛孔出,血汗也,乃血为火逼,当归六黄汤极效。
三问头痛,问其新久及朝夕止作也。如暴病头痛,竟无休息,外感头痛也,宜用辛散。止作有时,内伤头痛也,当辨阴阳。朝痛夜止,阴虚也,治宜滋阴;夜痛朝止,阳虚也,治宜培阳。至痰厥偏正头风,当于头痛门参治。
三问身痛,(身痛)之病有三:如暴病身痛,兼头痛发热,此风寒袭于经络,当按四时审虚实散之。如无别病,而独言身痛,此血不营经也,独归酒兼服大营煎加附子。如遇阴雨而痛,此湿痛也,五苓散加苍朮、羌活、芎、归。
四问二便,如大便溏泄,小便清长,但脉微弱,即见胀满,慎勿攻伐,惟以温补脾肾为主,理脾涤饮加故纸、胡巴。如大便闭结,小水短赤,证见诸火诸胀,而六脉洪弦火,加减一阴煎,胀大和中饮。
五问饮食好恶多寡,及化与不化也。初病好冷恶热,此热邪在里,法当清利。纯好热饮,此寒邪在里,法当温中。善食不化、胃强脾弱也,寿脾煎;知饥而食不下,脾强胃弱也,温胃饮;善食易饥,脾热也,一阴煎倍白芍;恶食兼胀,食积也,平胃散或枳朮丸。
六问胸宽与不宽,即知气化与不化也。如杂证初起,胸膈胀痛,肝郁气结也,舒肝饮。久病者,理阴煎加茯苓、白芥。若伤寒汗下后,四肢热减,惟胸热如火,元麦饮或陷胸汤。如热而兼胀,大便仍结,大柴胡汤。至久病胸膈不宽,必因脾虚不能化气,理脾涤饮。凡治诸证,方中必兼理脾,脾健则气化,气化则胸自宽矣。
七问耳聋。如初伤风寒而聋,寒在少阳经也,小柴胡汤。如无病而聋,气闭窍也,六郁汤加归、芍、柴、辛、菖蒲。至久病耳聋,必属肾虚。阴虚,左归丸;阳虚,右归丸,俱兼服聪明益气汤。凡诸病兼耳聋,随治渐闻者顺。若不全应,或绝无闻,此精脱之症,不可救矣。
八问渴与不渴,即知里证之寒热也。凡大渴恣饮冷水,而又腹坚便结,脉实气壮,此阳证也,当大凉大下。若口渴仍喜热饮,此中寒津竭也,法当温中加生津药。如渴不欲饮,此真阴亏而津液涸,乃口干,非渴也,六味汤、左归饮以壮水。亦有真阴虚而阳邪盛,口亦干渴炎燥,右归饮加人参、泽泻,凉服。或间进冷水,此引火归元,从阴引阳之法也。
切脉要法
凡诊脉,男左女右,病人仰手,医者覆手,凝神指下,慎勿他思,先以中指按病人大指三寸后高骨起处,是为关脉。讨定关脉,方下前后二指,前为寸,后为尺,是为三部。人长指宜疏排,人矮指宜密排,先以三指各轻于皮肤上候之,谓之浮取;略重于肌肉间候之,谓之中取;极力于筋骨下候之,谓之沉取。
前指于寸部三候,中指于关部三候,后指于尺部三候,三三合九,是为九候。
九候之中,以寸部候上焦病,关部候中焦病,尺部候下焦病,浮取以候表,沉取以候里,中取以候胃气。各脏各腑,逐一推求,则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自了然于三指下矣。
脉义总论
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病虽万变不常,总以表、里、寒、热、虚、实六字尽之。然六者之中,又以(「以」:原文为「有」,从意改。)虚实二字为最要。盖表里寒热,无不皆有虚实。既知表里寒热,而复能以虚实二字决之,则千病万病,可一以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欲察虚实,无逾脉息。虽脉有二十四名,主病各异,然一脉能兼诸病,而诸病之多,不出于表里寒热。
盖表里寒热,悉出于脉之浮沉迟数。然浮沉迟数之纲领,惟在虚实。虚实真,则标、本、阴、阳,万无一失。倘脉有疑似,又必兼证兼理,以测其孰主孰客、孰缓孰急,能知本末先后,即神之至也已。
六脉真辨
脉法所言,浮为表、沉为里;迟为寒,数为热;微细为虚,弦强为实,是故然矣。然疑似中尤有真辨,不可不察。如浮虽属表,而凡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脉必浮而无力,是浮不可概言表。沉虽属里,而凡表邪初感,寒束皮毛,脉不能达,脉必沉紧,是沉不可概言里。迟虽为寒,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概言寒。数虽为热,而真热者未必数。凡虚损之证,阴阳俱困,气血张惶,虚甚者数必甚,是数不可概言热。虚与微细相类,凡痛极气闭,营卫壅滞不通,脉必伏匿,是伏不可概言虚。实与弦强相类,而真阴胃气大亏,及阴阳关格等证,脉必豁大而弦强,是强不可概言实。凡此六脉,临证者必反复推求,庶无误矣。
浮脉体状
浮脉为阳,轻取有余,重按不足,如捻葱叶,如水漂木,洪大芤革,皆统于此。
主病(凡八证)
浮脉为中气虚,为阴不足,为风、为暑、为胀满、为不食、为表热、为喘急。
主治(凡七条)
浮大为伤风,其证恶风、自汗、面光、头身痛、发热、鼻塞,风伤太阳经也,宜桂枝汤。汗多不已,外无表证,玉屏风散。
浮紧为伤寒,其证恶寒,无汗面惨,头身痛,腰脊强,通体发热,寒伤太阳经也,春秋:九味羌活汤,夏:正柴胡饮,冬:麻黄汤。若衰老虚弱,而伤风伤寒,难于用散,轻以理阴煎,重以大温中饮。
浮滑为宿食,其证口渴、胀滞、嗳气如败卵,亦作头痛发热,但以身不痛,脉不紧,与伤寒异,宜加味调中饮,兼呕,和胃饮;不呕,平胃散,俱加神曲、麦芽、山楂(「楂」:原文为「查」。);蛋积,加淡豆豉;胀甚,加枳实。
浮缓为湿滞。其证恶湿,体重,面垢,首如蒙物,身足肿,小便短。衰老者,胃苓汤治标,肾气丸治本;少壮者,廓清饮治标,苍朮丸治本。
浮芤为失血。其证吐血,衄血,溺血,便血。如血在上,而寸口洪滑,血热而逆也。一阴煎治标,六味丸治本;血在下,而尺脉洪滑,血热走而不守也,保阴煎治标,阴八味治本。凡上下失血,六脉浮细无力,理阴煎去桂,或五阴煎、寿脾煎,以调心脾。左归丸,去龟胶,以培真阴;兼服瑞莲丸,以补脾土。
浮数为风热。其证目赤肿痛,或肤痒发疹。俱以八味逍遥散,倍归芍,加荆、防、薄荷、黄芩治标,六味丸治本。
浮洪为狂躁。其证欲狂不狂,似呆非呆,言语无伦,坐卧不宁。服蛮煎,或二阴煎治标,六味丸加紫河车末四两,菖蒲、犀角、远志各二两,治本。
沉脉体状
沉脉为阴,轻取不见,重按乃得,如石在水,如鲤卧沙。细小、隐伏、反关皆统于此。
主病(凡十证)
沉脉为寒,为水,为气,为郁,为停饮,为症瘕,为胀实,为厥逆,为洞泄,为阳郁之候。
主治(凡六条)
沉细为少气。其证不思饮食,或食不化,或吐冷饮。宜附子理中汤;兼腰膝痛,大营煎加减。
沉迟为痼冷。其证厥冷精寒,甚者,唇青爪黑,舌卷囊缩。宜回阳饮,或右归饮。
沉滑为宿食。壮者平胃散,理气丸;弱者温胃饮,枳朮丸;兼肩背痛,手战不能举箸,伏痰在脾也,二陈汤治标,茯苓丸治本。
沉伏为霍乱。其证腹痛吐泻或泻而不吐,或吐而不泻。壮者,藿香正气散;
弱者,和胃饮;手足冷,理中汤,或理阴煎,俱加附子。
沉数为内热。其证便闭,便血,为淋,为崩。如下见血,保阴煎;上见火,目赤,咽痛,抽薪饮;胃火上冲,呃逆不止,安胃饮;烦热,口渴,牙痛,失血,玉女煎。
沉紧为心腹小肠痛。心腹痛,手拈散;小肠痛,暖肝煎;兼寒热头痛,五积散;按沉虽属里,倘暴病脉见沉紧而数,又见头身痛,发热,乃寒邪初感,阳为阴蔽,即俗云寒包火也。宜温中发散,慎勿施以凉剂,致邪气凝结。
迟脉体状
迟脉为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一息三至,缓、涩、代、结,皆统于此。
主病(凡八证)
迟脉为寒,为虚,为噎膈,为中满,为洞泄,为带浊,为精不固,为阴盛阳亏。
主治(凡六条)
迟浮为里气虚。其证必内寒,不思食,或呕恶倦怠。宜温胃饮或理脾涤饮。
迟沉为表气虚。其证必恶寒面青,肌冷,宜十全大补汤。
迟在两寸为气不化精,四君子汤;兼上气微滞有痰,六君子汤。
迟在两尺,为精不化气,补阴益气煎,兼右归丸加参。
迟而滑大,主风痰顽痹。四物合二陈,加竹沥、姜汁,使血行风自灭,风灭痰自消矣。
迟而细小,乃真阳亏弱,为诸寒之证。如寒在脾肾,冷泻冷痢,胃关煎,兼服九气丹;寒在脾胃,食而不化,胀满,吞酸,呕吐,理脾涤饮;寒在三阴,足膝冷痛,大营煎,兼三气饮,浸酒饮之。
按脉来迟慢,总由元气不足,不可用清凉攻击,惟以右归丸大加人参为主。
数脉体状
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急、疾、紧、促,皆统于此。
主病(凡七证)
数脉为寒热,为虚劳,为痈疡。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多虚损。
主治(凡六条)
寒邪初感脉紧数,当于浮脉主治第二条,参四时虚实治之。
虚损之脉有数者,有阴有阳。阳虚者数而无力,或兼细小。其证必虚寒,或外热如火,而内不喜冷饮,大便亦无燥结。此真寒假热,格阳证也,右归饮加泽泻,凉服,以取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之义也。又如口舌糜腐,龈烂喉痹,六脉细数,镇阴煎,凉服,亦同其义。阴虚者,数而弦滑,其证必多烦热,或咳嗽失血,或自汗盗汗,或虚热往来,或眼昏耳聋,如兼小水赤涩,六味丸。
无赤涩,左归饮,左归丸,兼服瑞莲丸,以补脾肾。苟以数为热,而用知柏、生地、二冬,必至脾泄而危矣。
疟疾之脉有数者,其证若止作俱数,而兼弦滑,此肝邪乘脾土,有痰有食也,平胃散合二陈汤,倍加柴胡,少加青皮、草果、槟榔;或追疟饮。若止后不数、不弦、不滑,牛膝煎或何人饮。
痢疾之脉有数者,有寒、有热、有虚、有实。若烦渴身热,小水短赤,少腹胀痛,而里急后重,年力强壮,而形气有余,其脉数而洪滑有力,方为真实热,宜凉,宜下,先进百顺丸,次用痛痢饮,随进归芍饮,后服胃关煎。如痢初起,并日久不愈,脉数而弦涩细弱,慎勿攻之。初起而少壮者,佐关煎;日久而衰老者,胃关煎。俱间服吴茱萸丸。有胀滞,而小水赤涩,兼服胃苓汤。
痈疡之脉有数者,其证身不热而恶寒,饮食如常,或身热而得汗不解,痈疡之候也,服仙方活命饮。如高肿热痛,阳症也,服济阴汤,敷抑阳散。散漫而皮色不变,痛亦不甚,阴证也,服回阳汤,敷抑阴散。似肿非肿,半阴半阳症也,服冲和汤,敷阴阳散。凡诸痈疽,不问阴阳,总以隔蒜多灸为上,溃后,服八珍、十全。
胎孕之脉有数者,乃冲任气阻,所以脉数,本非火也。当分强弱寒热,不得概指为火,而以黄芩为圣药。如孕妇素虚,本无所因,而腰胀腹痛见血,胎有不安,此冲任失守,胎元饮常服。因多怒多思,致肝脾多火多滞,惯常堕胎,两关洪实,固胎煎。果因胎气内热,脉见洪实,胎不安者,凉胎饮。
按数脉诸症,凡邪盛者多数脉,虚甚者尤多数脉,则其是热非热。从可知矣。
虚脉体状
虚脉举按似有,无力无神,正气虚也。欲辨阴阳气血,须分迟数浮沉。凡微濡迟涩,皆统于此。
主病(凡四证)
浮而无力,为血虚。沉而无力,为气虚。迟而无力,为阳虚。数而无力,为阴虚。六脉无力,为诸虚。按至骨而无,谓之无力。
实脉体状
实脉举按皆弦,鼓动有力,邪气实也。欲明表、里、寒、热,须辨浮、沉、弦、滑。凡洪、大、紧、促,皆统于此。
主病(凡七证)
浮大有力,为发热、为痈毒。沉实有力,为胀满、为闭结、为症瘕。洪滑有力,为实热火邪。沉弦有力,为痛滞、寒邪。按至骨而见,谓之有力。
群方备载
补阴益气煎 人参、熟地、山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生姜
归柴饮 当归、柴胡、炙草、生姜、一方有荆芥、白芍
一柴胡饮 柴胡、黄芩、白芍、生地、陈皮、甘草
理阴煎 熟地、当归、炮姜、肉桂、炙草
和胃饮 陈皮、厚朴、炮姜、炙草
神香散 丁香、白蔻(砂仁亦可)等分为末,姜汤下
苏子降气汤 苏子、半夏、前胡、厚朴、橘红、当归、肉桂、炙草、姜引
二陈汤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姜、枣引
理中汤 人参、焦朮、炮姜、炙草
贞元饮 熟地、当归、炙草
金水六君煎 当归、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胡桃引
金匮肾气丸 熟地、枣皮、淮山、丹皮、泽泻、桂、附、前仁、牛膝、茯苓
右归饮 熟地、淮山、枸杞、杜仲、枣皮、肉桂、附子、炙草
右归丸 熟地、淮山、枸杞、枣皮、菟丝、鹿胶、杜、归、桂、附
左归饮 熟地、淮山、枸杞、枣皮、茯苓、甘草
左归饮 熟地、淮山、枸杞、枣皮、菟丝、龟胶、鹿胶、牛膝
四六君子汤 参、朮、苓、草、姜、枣、引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
十全大补汤 参、朮、苓、草、地、归、芎、芍、黄耆、肉桂
补中益气汤 人参、黄耆、焦朮、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草、姜、枣
寿脾煎 焦朮、当归、淮山、莲米、人参、远志、炮姜、枣仁、炙草
一阴煎 生地、熟地、白芍、麦冬、丹参、牛膝、甘草
六八味丸 熟地、枣皮、淮、芩、丹、泽、加桂、附名阳八味,加知柏名阴八味
八珍汤 参、朮、芩、草、芎、归、地芍
大温中饮 熟地、当归、人参、焦朮、柴胡、麻黄、桂、姜、炙草
当归六黄汤 当归、黄耆、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柏
独归酒 当归三两泡酒,加桂枝、独活、乳没香常服
大营煎 熟地、当归、枸杞、杜仲、牛膝、肉桂、炙草
五苓散 猪苓、茯苓、泽泻、焦朮、肉桂
理脾条饮 黄芩、焦朮、砂仁、半夏、白蔻、炮姜
加减一阴煎 生地、熟地、白芍、麦冬、知母、骨皮、甘草
大和中饮 陈皮、枳实、砂仁、厚朴、南查、麦芽、泽泻
温胃饮 人参、焦朮、扁豆、陈皮、炮姜、当归、甘草
平胃散 苍朮、厚朴、陈皮、甘草、姜、枣引
枳朮丸 焦术二两、枳实一两、荷叶包饭,烧去荷叶为末
舒肝饮 炒芍、当归、柴胡、白芥、莱菔、丹皮、炒栀、枳壳、桂心
元麦饮 元参、麦冬、各三两,阳强不倒加肉桂
大小陷胸汤 大陷胸、硝黄、甘遂,小陷胸,半夏、黄连、瓜蒌
大柴胡汤 柴胡、半夏、黄芩、赤芍、枳实、大黄、姜、枣引
小柴胡汤 柴胡、半夏、黄芩、人参、甘草、姜、枣引
六○汤 香附、苍朮、川芎、炒栀、神曲、半夏
聪明益气汤 黄耆、人参、焦朮、当归、橘红、升、柴、防、菖、荆芥、草
桂枝汤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玉屏风散 焦朮、黄耆、防风、桑叶引
九味羌活汤 羌、防、芎、芷、生地、黄芩、苍朮、细辛、甘草、姜、枣引
正柴胡饮 柴胡、防风、陈皮、白芍、甘草、生姜引
麻黄汤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一方加姜、葱、豆豉
加味调中饮 二朮、枳、朴、陈皮、神曲、山楂、草果、黄连、姜、草
胃芩汤 焦朮、茯苓、猪苓、泽泻、陈皮、厚朴、苍朮、肉桂、甘草
廓清饮 枳壳、厚朴、腹毛、白芥、莱菔、茯苓、泽泻、陈皮
苍朮丸 茅苍朮、炒芍、故纸、厚朴、茯苓、小茴、川椒、炙草
保阴煎 二地、白芍、淮山、黄芩、黄柏、续断、甘草
五阴煎 熟地、淮山、扁豆、人参、白芍、焦朮、茯苓、五味、炙草
瑞莲丸 焦朮、莲米、芡实、淮山、扁豆、广皮、白蔻、百合、姜、甘草
逍遥丸 焦朮、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炙草、丹皮、炒栀
服蛮煎 生地、白芍、麦冬、茯神、陈皮、木通、知母、石斛、丹皮、菖蒲
二阴煎 生地、麦冬、元参、木通、黄连、茯苓、枣仁、甘草
回阳饮 人参、附片、炮姜、甘草
理气丸 焦朮、陈、朴、麦芽、半夏、槟、曲、枳实、南星、木香、茯苓、草
茯苓丸 茯苓、半夏、枳壳、风化硝
藿香正气散 藿香、紫苏、桔梗、苓、夏、朴、陈、焦朮、腹毛、芷、草、姜、枣
抽薪饮 黄芩、石斛、木通、炒栀、黄柏、枳壳、泽泻、甘草
安胃饮 陈皮、南查、麦芽、木通、泽泻、黄芩、石斛
玉女煎 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手拈散 元胡、灵脂、草果、没药
暖肝煎 当归、枸杞、茯苓、小茴、肉桂、台乌、沉香、生姜
五积散 苍朴、姜、桂、麻黄、陈皮、枳壳、芎、芷、参、芍、桔梗、草、归、夏
胃关煎 熟地、淮山、扁豆、炮姜、焦朮、吴萸、炙草
九气饮 熟地、姜、附、肉蔻、吴萸、补骨脂、、五味、炙草
三气饮 熟地、当归、桂、附、芩、芍、枸杞、杜仲、细辛、牛膝、芷草
镇阴煎 熟地、牛膝、肉桂、附子、泽泻、炙草、呕加姜,虚加参
追疟饮 首乌、当归、柴胡、青皮、陈皮、半夏、甘草
牛膝煎 牛膝、当归、陈皮、酒泡一夕,煎
何人饮 首乌、人参、当归、陈皮、煨姜
百顺丸 大黄一斤、牙皂一两六钱,为丸,如绿大
痛痢饮 归尾、白芍、黄连、枳壳、木香、莱服、甘草
归芍饮 白芍、当归、莱菔、枳壳、槟榔、甘草
佐关煎 厚朴、陈皮、淮山、扁豆、猪苓、泽泻、干姜、肉桂、甘草
吴茱萸丸 吴萸、焦朮、肉桂、炮姜、神曲、川椒
仙方活命饮 归尾、赤芍、山甲、银花、乳香、没香、防、芷、粉、贝、皂剌、草
济阴汤 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炒栀、丹皮、白芍、甘草
抑阳散 花粉、姜、黄、白芷、赤芍,为末,茶调敷
抑阴散 草乌、南星、赤芍、白芷、肉桂,为末,葱酒调敷
回阳汤 参、耆、归、朮、陈皮、柴胡、升麻、附片、炮姜、炙草
冲和汤 参、耆、归、朮、芎、芷、苓、草、乳香、没药、陈皮、皂剌、银花
阴阳散 紫荆皮、独活、赤芍、白芷、菖蒲、为末,葱酒调敷
胎元饮 人参、焦朮、熟地、当归、白芍、杜仲、陈皮、炙草
固胎煎 当归、焦朮、阿胶、白芍、黄芩、砂仁、陈皮
凉胎饮 当归、白芍、石斛、枳壳、生地、黄苓、伏苓、甘草
余批景岳
景岳一书,每症引经义,有论症论治,述古辨古之详而又断以己见,从不因人成事,令人有所适从。此医中之名家,犹诗中之李杜也。近世不知公,谓偏于温补,不知公殆长于温补者也,公更长于补阴以了千古未完公案。盖天地之道,一阴一阳,并行不悖者也,乃方书所载。补阳之方极多,而补阴者,自长沙地黄汤外,别无良方,亦千古大缺陷也。景岳制左右归饮,以补六味八味之不及;制理阴煎以配理中汤;制金水六君煎,以配六君子汤;制补阴益气煎,以配补中益气汤;又制一二阴等煎,以治阴虚有火者。于是,阴阳配合,而患阴虚一症者,始有良方调治,而无偏胜之虞。此实千古大功臣也。因书未经人批,故特表而出之。
或问余曰,景岳重阴分,丹溪亦重阴分,景岳之不足丹溪,何也?余曰:景岳之所重阴分者,阴中之阳也,故用药温。温主春夏生长之气,地黄、枸杞、当归之属是也。即阴虚有火亦不过用甘凉甘平之品,如生地、麦冬、酒芍之类是也。丹溪之所重阴分者,阴中之至阴也,故用药寒。寒主秋冬肃杀之气,黄柏、知母之属是也,此不可不辨。
古今医道至景岳始全,何也?天地间,有阳即有阴,二者原并行不悖。古人着方,多在阳分,而阴分中之称尽善者,自长沙肾气丸外,方不多见,亦千古遗憾!况今人病阴虚者,十居七八;而其中之补阳者,十居八九。燥润相反,阴阳误治,如此杀人,而人罔觉,良可悲也!自景岳出,诚有见于水为天一之源。肾为先天之本,精能化气,阴阳互根之理,而治病制方,多重阴分,以补千古不及,观补阵一类,可以见矣。
入门看病
病人攒眉呻吟,头痛也;坐而纽身,腹痛也;
以手按心,中腕痛也;坐而身俯,腰痛也;
护腹如怀卵物,心痛也;摇头以手扪腮,齿痛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吁叹者,郁结也;
言迟者,风也;行迟者,痹也;喉中漉漉有声,痰也;
问之不答,聋也;问之懒答,或点头,中气虚也;
鼻塞声重,伤风也;口鼻气粗,外感也;口鼻气微,内伤也;
又手摸心,闭目不言,心虚怔忡也;
不此之察,猥云据脉定证,真欺人之语也,识者再三留意焉。
治病要诀
邪之伤人,先中于表,渐入于里,病初在表,须汗之散之,使不传经入里,则病易愈。若表邪未尽,而遽下之,外邪乘虚而入,或误补之,内邪壅闭不出,变成坏症极多。治病务分老、幼、强、弱、新病、久病、富贵、贫苦几等看法,药亦几等用法。
经曰:善治者,先治皮毛,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伤寒伤风辨
伤寒无汗,伤风有汗;伤寒无涕,伤风有涕;伤寒脉紧,伤风脉缓;
伤寒怕寒,伤风怕风;伤寒郁而后热,伤风即能发热;
伤寒手足微冷,伤风手足皆温。
又曰:寒胜则痛,风胜必肿。
舌辨阴阳水枯三证
阴证舌黑,为少阴中寒,真阳遭其埋没,不能熏腾津液,以致舌胎干黑,芒刺满口,法当驱阴救阳,阳回则津回。方用耆、朮、砂、半、姜、附、故纸、肉桂。其证必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此辨阴症十六字诀。
阳证舌黑,为阳明火旺,烁干津液,以致舌胎干黑,芒刺满口,法当驱阳救阴,阴回则津回。方用白虎承气诸法,斟酌选用。其证必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此辨阳症十六字诀。
阴阳证外有水枯一证,不得其法,无由分认。舌胎灰黑,间生芒刺,动生津液,常喜茶水,饮之不多,此为真水枯竭,饮水自救,法宜六味地黄汤或八仙长寿丸。
伤寒瘟疫受病不同辨
伤寒受病,由皮肤而得,风寒外感,自气分传入血分。瘟疫受病,由口鼻而入,邪热内伏,自血分发出气分,一表一里,一寒一热,判若天壤。
伤寒瘟疫脉息不同辨
伤寒初起,左手脉盛于右手,或浮而紧,自是风寒外感,必传入三阴,然后脉沉。
瘟疫初起,右手脉盛于左手,不浮不沉,中按洪长滑数,重者脉多沉伏细涩,或一手先伏,或六脉俱无,此邪热内壅,闭塞脉道。若认为阴脉,误用温补,祸不旋踵。
伤寒瘟疫病证不同辨
伤寒初起,其证但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舌上未即有胎,胸腹未即胀满,口舌未即干燥,四肢未即无力,精神未即困惫,气未即臭,面未即垢,此表有病,里无病也。
瘟疫初起,其证亦头痛身痛,壮热恶寒,舌上便有白胎,胸腹便觉饱胀,口舌便觉干燥,四肢便觉无力,精神便觉困乏,出气便觉腐臭,面上便有垢容,此内热怫郁,恰似风寒,实非风寒也。病重者,往往六脉不见,四肢尽冷,此热极似寒,阳症似阴。倘认为阴症,误用温补,下咽即毙。盖外面虽属纯阴,然细察之,或舌胎黄燥,或胎黄而黑,或舌生芒刺,或胸满腹胀,或大小便不通,或气喷如火,或鼻如烟煤,或大便胶固,或挟热下痢,或热结旁流,或蓄血出斑,或唇焦口燥,或舌卷囊缩,或口鼻出血,或大便下血,或潮热作渴,或发狂谵语,或遍身起疙瘩,或四肢肿痛,或扬手掷足,或筋惕肉瞤,或头面俱肿,或咽喉肿痛,或烦躁不安,或不省人事,或大渴饮冷。以上等症,是热极危极之候,见一二端,即宜大下迭下,稍缓不救。
伤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伤寒初起,只宜解表,不可攻里,若骤用芩、连、栀、柏、大黄等药,则风寒闭塞,反入里矣。入里之后,亦宜分别寒热虚实治之,不可误下。必至大便秘结,六脉沉实,舌胎黄燥,痞满燥实悉具,方可下之,所谓伤寒下不嫌迟也。
瘟疫初起,只宜清里,不可散表。若误用麻黄、桂枝、细辛、白芷、川芎、羌活、独活,及一切发散等药,则精血愈枯,邪热愈炽,往往害人。治法轻者清之,用神解、清化、三黄之类;重则下之,用升降、凉膈、双解、六一顺气之类。下后里证犹存,以承气养荣汤再下之。里证既去,以清燥养荣汤调理之。
其有下后病愈,二三日前证复发者,仍照前法治之,不必疑惧。总之,瘟病从无阴证。治法,病初以解毒散结清热导滞为主,病后以生血养阴为主,始终不可用发散温补开胃健脾之药。
阴阳表里辨
阳症之表,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便清、不渴、手足温和;
阳症之里,唇焦、舌燥、烦渴、掀衣、扬手、掷足、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爪甲红活、脉浮洪数,身轻易于转侧。
阴症之表,无热恶寒、面惨、息冷、手足微厥;
阴症之里,不渴、蜷卧、引衣自盖、唇紫舌卷、大便滑泄、小便清白、爪甲青黑、脉沉细、身重难以转侧。
惟腹痛与呕吐阴阳表里皆有之。
内伤外感辨
伤于饮食、劳役、七情六欲为内伤;伤于风、寒、暑、湿为外感。
内伤发热,时热时止;外感发热,热甚不休。
内伤恶寒,得暖即解;外感恶寒,烈火不除。
内伤恶风,不畏大风,反畏隙风;外感恶风,无风先畏,见风更甚。
内伤头痛,乍痛乍止;外感头痛,连痛不休。
内伤有湿,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二三日,表热传里,口方作渴。
内伤则热伤气,四肢沉困无力,倦怠好睡;外感则风伤筋,寒伤骨,一身筋骨疼痛。
内伤则呼吸气短;外感则喘促气盛。
内伤手心热;外感手背热。
内伤懒言恶食,口尚知味,二便如常;外感鼻塞流涕,口不知味,小便黄赤。
内伤属不足,宜温、宜补、宜和;外感属有余,宜汗、宜吐、宜下。
若内伤误作外感,妄发其表,损伤元气,祸在反掌,理中十全主之。
如内伤外感兼症,气虚者,补中汤,加发散药;血虚者,四物汤,加发散
药;阴虚者,理阴煎,加麻黄、柴胡;阳虚者,理中汤,加麻黄、柴胡。此法活人甚多。
看病歌诀
有病先从气色看
面色光泽病易痊,赤红如潮血虚极。
实火唇红并口干,口唇白者阳分弱。
鼻孔红燥肺火炎,耳疼肾热或君火。
心热舌红又燥烦。
肝肺有热现于面,左肝右肺见两颧。
面色青黑肝肾损,白主气虚宜培元,色若黄滞脾有积。
眼下青色定主痰,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难全。
阳虚腹痛按即止,按之转甚食火痰。
脐腹疼痛少阴证,小腹疼痛厥阴寒。
再看舌胎分表里
红黄有火清即安,白滑里寒温中急,白涩里热黄滑寒。
火之深者黄多燥,胭脂舌向阴虚探。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热在里饮达原。
舌黑原来分数种,仔细观察要心虔。
火极似水生芒刺,误服热药丧黄泉。水极似火气息冷,回阳救急妙如仙。
肾气虚极舌胎黑,滋阴润燥莫迟延。精液枯极舌燥黑,回阳八味妙通玄。
瘟疫舌黑皮自脱,先下后清自然安。惟有伤寒不易治,分辨阴阳要的端。
阳证心烦身恶热,阴证声低体畏寒。阳证气粗兼口臭,阴证蜷卧并懒言。
阳证面红思饮水,阴证面青闭目眠。七日以前若误下,转成漏底病难痊。
伤风发热身有汗,壮热无汗是伤寒。不思饮食定伤食,脾虚健脾自安然。
喜饮冷水知有火,好饮热汤是有寒。阳虚自汗气不足,阴虚盗汗不归元。
血虚五心多内热,气虚时常体畏寒。阴气冲阳耳鸣闭,阳气限阴腹鸣弦。
口苦胆虚并心热,肝经有热口常酸,脾热口甘胃热淡,肺热口辛肾热咸。
腰痛宜分寒与湿,腰酸房劳不待言,色欲头昏腰膝软,气虚头晕神不全。
风肿皮肤多淋闭,气肿时消又时旋,食积肿来肚腹痛,血肿皮肤赤脉缠。
阳水肿兮小便涩,阴水脾肾两虚看。上肿下消宜发汗,下肿上消贵培元。
手陷起迟知水肿,手陷随起气使然。朝宽暮肿血亏损,暮宽朝肿气虚传。
脱肛不痛气血弱,脱肛肿痛风火连。昼疟表邪兼补气,夜疟补血并疏肝。
化痰消积更利水,虚者补之始能痊。痰热流走疮疡见,痰寒凝结在胸前。
寒胜则痛火胜肿,风麻湿木气滞㾓;(病也)。气郁结者胸胁痛,湿郁周身痛不安。
痰郁气喘多胁痛,血郁四肢无力焉。肝气痞塞胸胁胀,脾气不升头昏眩。
中风脉浮手足暖,中气脉沉手足寒。腹满时痛为不足,腹满有余痛缠绵。
痛在泻前为实积,痛在泻后是虚元。咽痛红肿三阳热,咽痛不渴三阴寒。
病系假寒清内热,病系假热温真元。胎前宜凉疏兼补,产后温补逐瘀先。
真阴将亡小便绝,真阳将脱面红鲜。阴证脱兮眸子暗,阳证脱者见鬼牵。
初病实热苦寒用,病后虚热宜甘寒。实而误补犹堪解,虚而误攻命难延。
如此望闻问的当,方才切脉细心研。
看妇女歌
女子二七天癸至,调经察脉要分明。先期而行为血热,后期而至是寒经。
经来疼痛为气滞,行后而痛气虚真。其色黑者多实热,淡白为虚或痰凝。
烟尘黄水血不足,紫色原属风邪侵。行经之时宜慎重,若有忧郁血必停。
走于腰膝多疼痛,散在四肢则不仁。停于血海生寒热,逆上冲心患战兢。
两手尺脉皆沉伏,此病分明是闭经。肝大肺小应有子,两尺不断滑方真。
心肾俱旺知是孕,肺大肝小孕不成。左寸滑实为男脉,右尺沉滑女现形。
肝肺俱浮胸膈痛,两关沉紧腹中疼。
看小儿歌
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
额属心兮颏属肾,左肝右肺两腮前。鼻乃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
白者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主寒。鼻塞声重伤风重,眼下青色主饮痰。
口唇赤白阴阳判,赤者胃热白者寒。虫积唇内生白点,疳(音ā,中医指小儿的肠胃病。)气鼻燥体态干。
有痛啼哭总不止,有积襁褓不耐烦。抱出贪凉欲赴冷,此乃内热使之然。
若是当风即畏缩,必是伤风与阴寒。鼻冷疮疹耳冷热,遍身发热是风寒。
手足心热口发渴,纹沉食积是真诠。若是下午手心热,阴虚盗汗夜生烦。
倘若手指稍头冷,便是惊风一例看。只有中间一指热,小儿一定是伤寒。
中指微微独自冷,定然麻痘恐相缠。复看指纹记歌诀,浮沉色气审的端。
要看指纹风气命,三关内推细心研。三关寅卯辰部位,病之吉凶在此间。
初起风关病无碍,气关纹现恐缠绵。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命难全。
指纹何故浮然样,邪在皮肤病易蠲(音ā,除去、驱出、去掉。)。忽而关纹沉沉状,已知入里病盘旋。
身安脉纹红黄色,紫脉为热红伤寒。青主惊风白疳疾,三关见黑命恐难。
伤食弯外青兼紫,脉纹弯内是风寒。腹痛纹入掌中里,色淡气弱禀先天。
关纹滞涩皆因积,邪遏阴营卫气连。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病何迁。
复诊掌后关中脉,浮沉迟数审的端。七至八至为数热,四至五至为迟寒。
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主里病内潜。数脉六至腑有热,迟脉三至主脏寒。
浮而有力风与热,无力气需宜培元。沉而有力痰食积,沉而无力气滞间。
迟而有力痛难禁,迟而无力是虚寒。数而有力本实热,无力疮疡恐熬煎。
若要分别阴阳证,气息冷热用手探。口中气热小便赤,舌黑必燥下为先。
气微便清手足冷,参耆桂附妙如仙。再看胸腹坚与软,虚实此中可细参。
脾胃本虚中气弱,四君六君选用焉。此是儿科真妙诀,神而明之世称贤。
陈飞霞云:小儿指教,但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用之不尽矣。
分类用药歌
补气箭耆与人参,党参洋参北条参。云苓焦术淮山药,炙草桂圆白茯神。
下气杏仁铁锈浆,郁金苏子甲沉香。前胡葶苈枇杷叶,莱菔瓜蒌枳实良。
顺气青皮陈橘皮,藿香效与木香齐。香圆香附和乌药。柿蒂砂仁白蔻宜。
冷气疼痛要肉桂。吴萸姜附胡椒配。小茴丁香炒砂仁,元胡灵脂阳气退。
破气槟榔紫厚朴,三棱苦薤蓬莪朮。姜黄莱菔花青皮,枳实宽胸同枳壳。
补血生熟二地黄,当归白芍首乌良。一味丹参兼四物,河车不用又何妨。
凉血丹皮地骨皮,丹参生地地榆宜。龟胶鳖甲焦荆芥,犀角青篙赤芍奇。
止血蒲黄茜草根,茅根三七发灰灵。阿胶侧柏灶心土,焦芥当归藕节茎。
破血桃仁归尾加,泽兰苏木红蓝花。姜黄莪朮郁金子,赤芍丹皮干漆渣。
暖胃丁香与藿香,良姜草蔻炮煨姜。砂仁白蔻兼红蔻,荜拨胡椒效最强。
调脾开胃用参苓,焦术炮姜半夏陈。白蔻砂仁甘草炙,藿香堪与木香伦。
虚咳补肺款冬花,五味阿胶紫苑加。怀药参芩和炙草,天冬薏苡蜜升麻。
实咳泻肺用黄岑,葶苈桑皮桔梗匀。枳壳杏仁花粉配,天冬贝母马兜铃。
诸般咳嗽西防风,半夏陈皮天麦冬。苏叶茯苓金沸草,杏仁贝母胆星同。
肺实喘急款冬花,兜铃苏子杏仁加。肺虚喘急当补气,肾虚金匮或阳八。
消痰半夏胆南星,枳壳呆仁(疑为「杏仁」)块茯苓。贝母瓜蒌金沸草,陈皮白芥枯黄芩。
退诸火热用黄芩,心热黄连灯竹心。肝热柴胡并白芍,脾热明粉同熟军。
肺热天冬桑皮效,肾热黄柏知母临。胆热竹茹龙胆草,胃热石膏花粉均。
大肠槐花通大海,小肠木通车前仁。膀胱滑石同萹蓄,三焦有热栀子尊。
热重羚羊犀角屑,火结硝黄效如神。
虚热元参天麦冬,女贞知母骨皮同。粉丹石斛怀生地,苓朮参耆任变通。
骨蒸劳热用青蒿,生地骨皮鳖甲烧。知母丹皮黄柏炒,胡连更比银柴高。
发汗麻黄并紫苏,浮萍淡豉薄荷俱。升麻白芷霜苍朮,荆芥葛根葱白须。
收汗黄耆酸枣仁,桂枝白芍麻黄根。乌梅牡蛎冬桑叶,浮麦山萸合四君。
消食山查油厚朴,麦芽香附六神曲。青皮莱菔花槟榔,枳实宽胸胜枳壳。
宽中枳壳与陈皮,苍朮腹毛厚朴宜。桔梗摈榔莱菔子,木香香附奏功奇。
膨胀摈榔厚朴宜,冬瓜皮合茯苓皮。腹毛枳实牵牛子,萝卜头和香附施。
止渴葛根与麦冬,石膏花粉乌梅宗。梨浆五味兼蚊蛤。犀角饴糖竹叶同。
解郁川芎与郁金,腹毛苍朮炒栀仁。台乌芍药和香附,神曲摈榔合二陈。
大便不通用大黄,朴硝巴豆杏仁霜。油归生地苁蓉肉,松子麻仁郁李强。
小便不通赤茯苓,猪苓泽泻车前仁。木通滑石同瞿麦,葶苈石苇竹叶心。
病属气虚征下陷,补中益气最为灵。不通若是真寒闭,火药煎汤效更神。
浮肿不消用木瓜,猪苓泽泻与芫花。木通大戟同商陆,薏苡牵牛信不差。
呕吐合香并二陈,丁香白蔻缩砂仁。生姜草蔻延胡索,胃热岑连栀子匀。
止泄车前参朮苓,猪苓泽泻缩砂仁。建莲肉蔻淮山药,诃子乌梅粟壳神。
疾痢黄连广木香,槐花归芍地榆良。桃仁莱菔青皮草,枳壳槟榔薤子强。
疟疾常山草菓仁,槟榔苍朮及威灵。柴胡干葛焦知母,厚朴青皮合二陈。
辟瘟草菓花槟榔,苍朮雄黄及大黄。苏叶枯芩油厚朴,藿香香附降真香。
头痛川芎白芷辛,天麻藁本菊花均。辛夷苍耳蔓荆子,见证尤宜分六经。
头风眩痛明天麻,独活细辛旋覆花。白菊苏荷荆竹沥,辛夷萆薢效无差。
腹痛元胡白芍强,小茴苍朮高良姜。栀仁草蔻吴萸子,香附沉香广木香。
心痛良姜及黑姜,元胡肉桂橘皮汤。灵指(指,疑为「脂」)没药焦栀子,香附檀香广木香。
腰痛兔丝熟地黄,寄生续断小茴香。胡桃杜仲川牛膝,故纸芦巴肉桂良。
膝痛苡仁并木瓜,灵仙牛膝绿升麻。加皮杜仲汉防己,故纸羌防续断加。
喉痛射干山豆根,连翘大力广元参。薄荷荆芥芩连等,甘桔僵蚕灯竹心。
目痛羌防归芍芎,黄芩栀子菊花同。柴胡荆芥谷精草,木贼蒺藜白木通。
身体风痛海风藤,防风荆芥与威灵。秦芄羌独延胡索,狗脊桐皮桑寄生。
齿痛石膏北细辛,蒺藜生地与黄芩。骨皮栀子丹皮等,碎补荆防并谷精。
耳聋全蝎石菖蒲,木通碎补乳香扶。气虚耳聋当补气,肾虚滋水是良图。
去风荆芥西防风,苍耳天麻乌药同。白菊薄荷羌独活,僵蚕全蝎正川芎。
蒺藜蝉退蔓荆子,藁本藓皮白芷充。
去寒宜用理中汤,白朮人参炙草姜。更有吴萸真肉桂,细辛附子蜜麻黄。
去湿秦艽薏苡仁,木瓜苍朮西茵陈。天麻&; ="://...//_/.
五脏补泻凉散
补心:龙眼当归柏子仁
泻心:灯草车前竹叶心
凉心:黄连犀角川贝母
散心:半夏香薷菖蒲根
补肝:荔枝鸡肉酸枣皮
泻肝:连翘白蔹龙胆奇
凉肝:生地侧柏赤芍药
散肝:苍耳木贼并蒺藜
补脾:炙草西砂蔻白朮
泻脾:山查郁李及神曲
凉脾:紫贝藓皮薏苡仁
散脾:松脂排草橘红朴
补肺:官燕饴糖与参耆
泻肺:石苇苦杏生桑皮
凉肺:生地紫菀野菊花
散肺:麻黄葱白紫藓宜
补肾:鹿茸枸杞巴戟天
泻肾:枸杞秋石并食盐
凉肾:丹皮骨皮与黄柏
散肾:附子细辛极妙焉
六经引药
太阳引经麻黄羌,阳明芷葛升膏勷(古同「襄」,音á,辅助的意思。)。
少阳芎柴青皮等,太阴升麻葛芍苍。
少阴知独细辛桂,厥阴芎青柴萸良。
用药如用兵
古人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此何以说?盖良医保命治病,无异于良相保王克贼,间当论之。国家无事,内安外宁,如人、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元气充实,外患不侵。倘元气稍亏,急宜培补,如嗣主闇(《说文》曰「闭门也」。引申为「愚昧,胡涂」之义。)弱,宜辅弼多贤。
仓廪空虚,宜储财节用,务使君明臣良,民殷国富,始无境内之忧也。设不幸而满夷窃发,扰乱边疆,如人偶为风寒外侵,一汗可愈。使纯用补药收敛,是谓关门逐贼,贼必深入。夫贼既深入,为良相者,必先荐贤保主,然后兴兵讨贼。如善医者,必先审胃气,然后用药攻邪。更不幸而兵围城下,粮绝君危,惟有保主出奔,再图恢复。如人元气将脱,且缓治病,而急保命,命存而病可徐图也。盖行军以粮食为先,用药以胃气为本,军无粮食必困,药非胃气不行。
庸医不先固本,一意攻邪,何异姜伯约九伐中原,粮食不继,出师未捷,而昏主馋臣反纳降,于邓艾可借鉴焉。大将讨贼,内顾虽已无忧,而用兵尤贵知法,如人气血未亏,却病不难,不善医者,杂乱用药,自相矛盾,反坏胃,而引贼何异?赵括将兵,漫无纪律,反折兵而丧国乎。良医用药必如诸葛将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心有主宰而不惑,兵有纪律而不乱,阵有变化而不拘,相天时,察地理,乘机势,大军对垒,奇兵埋伏,进可讨贼,退可自守。虽三军之士,性情不同,而我驾驭有法,同心克敌则一也。虽然敌难克矣,国家元气必因此而耗伤,城池关隘或因此而崩圯。为良相者,安我人民,实我仓库,固我封疆,所必然也。如人病后不服补药营卫,其何以固元气,其何以复乎?至于内伤诸症,不过三阴亏损,本无外邪入寇,善医者,如伊尹相太甲,但使之,处仁迁义救弊,扶偏调变阴阳而已矣。何用霸功征伐,以扰我境内耶。若食积痰火,虫瘀痈疽,诸实症,又如国有大奸,急宜剪除,不可纯用王道之剂,姑息以养奸也。试观元首股肱,君臣同歌一体,忠言良药,救正信有同途。良相之以道事君,何异良医之以药疗病,良医之以切脉审症,何异良相之区画筹谋。
良相之陈善辟邪,何异良医之延年却病。故岐伯相黄帝,即推此意以作《灵枢》,观仲景《伤寒》,用药如讲兵法。他如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兵不在多,贵于善用,皆与医道无二理也。吁上医医国,良相知医,用药如用兵。古人先我而言矣,保命如保主,庸医不能识也。诚能引申触类,举一反三,则于医道岂复有余蕴哉。
医学集成卷一跋
双流清臣刘仕廉纂辑 同邑馥垣李培郁校正 胞弟万里刘仕鹏校阅 门人望之张文俨校录 门人子干李仲元校刊 季男幼臣刘永钟校字
发端统论
上古之世,人心醇厚,世俗敦庞,人俱寿享百余。由无靡丽纷华摇夺三宝,所以元气流行而无夭札之患。迨至末世,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善气闭塞,恶气充盈,聚为刀兵,散为疫疠。刀兵也,而加以凶荒;疫疠也,而继以水火,人竟漠然不知也。上天本好生之德,神圣开方便之门,而忍群生受此灾厄耶,抑生民自造之孽,有令造物无权者也。当今之世,孝弟忠信,不讲礼仪廉耻,全无读书者不端品行,力田者不顾子孙,以机巧为聪明,以刻薄为才智,恃势胡为,妄自尊大,安能挽颓风而延寿考。倘若存心改过,善无不为,而更能寡嗜欲以保精,灭言语以保气,少思虑以保神。自见精神强健。何患不寿享期颐。
至若风雨不时,偶染疾病,选择诸方胪(胪,音ú,本意为皮、肚腹的意思。此处为陈述的意思。)列于后,果能按经施治,对证立方,其活人济世无涯矣。谨此再跋。
医学集成卷二
双流清臣刘仕廉纂辑 同邑馥垣李培郁校正 胞弟万里刘仕鹏校阅 门人望之张文俨校录 门人子干李仲元校刊 季男幼臣刘永钟校字
伤寒
清臣曰:伤寒系属大证,治法多端,最难分辨。冬月为正伤寒,四时为感冒。人有虚实,中有浅深。风伤气分,寒伤血分;伤风有汗,伤寒无汗。气虚宜扶阳出表,血虚宜养阴出表。守定六经,无论合病,并病,见病立方,对证用药,随手可愈。
太阳经证,脉浮紧,头痛项强,腰脊背痛,发热恶寒。有汗为风伤卫,法主桂枝汤,以驱卫分之风,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无汗为寒伤营,法主麻黄汤,以发营分之寒,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风寒二方,气虚加参、朮;血虚加归、地;阳虚加姜、附。头身痛,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为风寒两伤营卫,法主大青龙汤,营卫互治,风寒并驱,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生姜、大枣。有汗,去麻黄;不烦躁,去石膏。
太阳腑证,口渴溺闭,有蓄尿、蓄热、蓄血、癃闭四证。蓄尿,五苓散:焦朮、茯苓、猪苓,泽泻、肉桂。蓄热,去桂,加滑石;蓄血,加生地、归尾、红花,小蓟、万年霜;癃闭,则月窄胀异常,愈下利,胀愈加,法主白蔻宣畅胸膈,砂仁、半夏醒脾开胃,肉桂化气,桔梗开提,生姜升散,如壶盖吃紧,揭起则出之意,使上焦得通,中枢得运,而后膀胱之气一转运而尿自出也。
阳明经证,脉浮洪,前额眼眶胀痛,鼻筑流清涕,口干不眠,发热不恶寒,法主葛根汤,以解阳明之表:葛根、升麻、白芍、甘草。或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羌活、白芷、赤芍、黄芩、石膏、桔梗、甘草、姜、枣。无太阳证,去羌活;无少阳证,去柴胡;无汗恶寒,去黄芩,加麻黄;下利,减石膏;呕吐,加半夏。口燥心烦,汗出恶热,渴欲饮冷,热邪渐入阳明之里,法主白虎汤以撤其热,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阳明腑证,便闭谵语,口臭气粗,身轻恶热,热邪已归阳明之腑,法主小承气汤,微荡其实,略开其闭,大黄、枳实、厚朴。胃实腹满,微发谵语,法主调胃承气汤,以荡其实而去其满,大黄、芒硝、甘草。舌胎干燥,喷热如火,痞满、坚实,狂谵无伦,法主大承气汤,急驱其阳,以求其阴,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少阳经证,脉浮弦,头痛在侧,耳聋胁痛,寒热往来,法主小柴胡汤,以解少阳之表,柴胡、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如先寒后热,为阳不足,加桂枝、干姜;先热后寒,为阴不足,加当归白芍。
少阳腑证,口苦、目眩、咽干,法主黄芩,以泻少阳里热,兼阳明发热。口渴,清凉饮:生地、白芍、黄芩、柴胡、花粉、石膏、石斛、知母、甘草。痞满,去生地,加枳实。
太阴寒证,脉沉迟,吐食,腹满时痛,自利不渴,法主理中汤:人参、焦朮、炮姜、炙草,加半夏、砂仁。腹满,去朮,加附子。或理脾涤饮:黄耆、焦朮、半夏、砂仁、白蔻、炮姜。
太阴热证,脉沉实、咽干、腹满痛、便结、燥渴,法主桂枝大黄汤:桂枝、赤芍、大黄、枳实、槟榔、柴胡、甘草、生姜。或大承气汤。
少阴寒证,脉沉细,背寒蜷卧、咽痛、腹痛、肢冷、下利,法主附子汤:附子、人参、焦朮、茯苓、白芍。或附子温经汤:黄耆、焦朮、半夏、砂仁、炮姜、故纸、益智、倍附子。
少阴热证,脉沉数,心烦口燥,咽干咽痛,燥渴便结,法主六一顺气汤:枳实、厚朴、芒硝、大黄、柴胡、黄芩、白芍、甘草。或大小承气汤。
厥阴寒证,脉沉细,肌冷甲青,舌短胎滑,小腹满痛,法主六味回阳饮:人参、附子、熟地、当归、炮姜、炙草。或舒氏方:黄耆、焦朮、半夏、砂仁、炮姜、附子、吴萸、花椒。
厥阴热证,脉沉弦,舌卷囊缩,烦躁厥逆,消渴便硬,法主六一顺气汤或大承气汤。
凡病不外六经,以六经之法,合而治之,无不立应。一经见证,即用一经之法,经证腑证兼见,即当表里两解。若太阳与阳明合病,桂枝汤中加葛根,阳明与少阳合病,葛根汤中加柴胡。如三阳并病,羌、葛、柴并用。三阳与三阴表里同病,是为两感,表里皆热,九味羌活汤去苍朮,加柴、葛、硝、黄。表里皆寒,大温中饮,加附子。凡治诸病,总以正病为主,兼证为佐,引经为使,乃为上乘。
灸伤寒穴道
太阳证灸风府
阳明证灸内庭
少阳证灸临泣
太阴证灸隐白
少阴证灸太溪
厥阴证灸中封
过经不解,灸期门余热不尽,灸曲池、三里、合谷、风门、行间
身热足冷,灸大都、腹痛灸委中
瘟疫
清臣曰:瘟疫与伤寒,判别天渊。伤寒宜辛温发散,瘟疫宜清凉攻下。伤寒邪从皮毛而入,中于肌肤;瘟疫邪从口鼻而入,伏于膜原。瘟疫世不常有,要街衢市镇,里巷乡村,沿门传染方为瘟疫。今人指伤寒热病,春日温病为瘟疫,误人不少。千古治法,惟吴又可、戴麟郊深知其义,学者宜详察焉。
瘟疫初起,先寒后热,热后不寒,舌胎纯白,邪在膜原也,达原饮:槟榔、厚朴、知母、黄芩、白芍、草果、甘草、竹心、车前。腰背项痛,邪溢太阳也,加羌活;眉棱骨痛,邪溢阳明也,加葛根;寒热口苦,邪溢少阳也,加柴胡。
汗出不彻,而热不退,白虎汤。虚渴,加人参。
斑出不透,而热不退,举斑汤:当归、炒芍、白芷、柴胡、升麻、甲珠、生姜。汗斑并行,而热不除,白虎合举斑汤。
胸膈痞满,呕渴频烦,舌胎黄色,邪传里之上部也,莱菔子、淡豆豉、生栀仁,频服取吐。
燥结便闭,舌胎纯黑或生芒刺,邪传里之中下部也,大承气汤。痞满便不结,小承气汤。不痞满,只便结,调胃承气汤。
表里证悉去,热仍不退,膜原之邪未尽也,三消饮,即达原饮,加羌、葛、柴、大黄。经络之气,为热所郁,必致发黄,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生姜。
热邪干于血分,必致蓄血,桃仁承气汤。
当下失下,呃逆不止,大承气汤加桃仁、归尾、赤芍。
当下失下,循衣摸床,捉空理线,元气将脱也,黄龙汤,人参、熟地、当归、枳实、厚朴、芒硝、大黄。
下后邪气复聚,承气养荣汤:生地、当归、白芍、知母、枳实、厚朴、大黄。
下后无汗发热,人参白虎汤。
下后自汗盗汗发热,柴胡汤:柴胡、黄芩、葛根、陈皮、甘草、姜、枣。
下后热不除,柴胡清燥汤:柴胡、黄芩、花粉、知母、陈皮、甘草、姜、枣。
下后神虚谵语,清燥养荣汤:生地、当归、白芍、知母、花粉、陈皮、甘草、朱砂冲、灯心。
下后夺气不语,人参养荣汤:人参、当归、熟地、白芍、知母、陈皮、麦冬、五味、甘草。
下后虚痞,参附养荣汤:生地、当归、白芍、人参、附子、生姜。
病愈复发,脉虚证虚,安神养血汤:熟地、当归、炒芍、茯神、陈皮、枣仁、远志、桔梗、甘草、桂元。
附应下诸证
舌黄 舌干 舌卷 舌短 舌黑 舌生芒刺 鼻如烟煤 胸腹满胀 脉厥体厥 扬手掷足谵语 发狂 烦燥 昏沉 呃逆
补遗瘟疫杂证
大头瘟,头面浮肿,普济消毒饮:黄芩、黄连、元参、蓝根、马勃、陈皮、柴胡、桔梗、大力、连翘、姜(似应为「僵」)蚕、薄荷、升麻、甘草。气虚加人参,便实加大黄。
发颐瘟,耳前后肿,荆防败毒散,加大力,外二味拔毒散,明雄白矾研末,茶调敷。
捻颈瘟,喉痹失音,颈大腹胀;虾蟆(音āá)瘟,腹不胀,均用荆防败毒散,加大力,外三妙散,明雄白矾火烧(原文为「稍」),研吹。
瓜瓤瘟,胸高胁起,呕血如汁。生犀散:犀角、黄连、花粉、人中黄、苍朮、陈壁土。气虚加人参,便闭加大黄。
杨梅瘟,遍身紫块,忽发霉疮。三黄汤:生地、赤芍、元参、大黄、人中黄、黄连、丹皮、滑石、甘草,渴加石膏、葛根。
疙瘩瘟,发块如瘤,遍身走痛。人中黄散:人中黄、雄黄、朱砂,研末,桔梗、薄荷、甘草,煎汤下,便闭,加大黄。
葡萄瘟,青紫斑点,状若葡萄。羚羊散:羚羊角、生地、元参、麦冬、黄芩、知母、银花、姜蚕、大力、羌活、防风、甘草、竹叶。
锦霞瘟,浑身斑疹,痛痒非常。犀角饮:犀角、大力、赤芍、生地、荆芥、防风。渴加石膏,粉葛。
扣颈瘟,痰火迷心,袖绳欲缢,香附、郁金、雄黄为丸,以开膻中之郁,再加二陈以祛膈中之痰,更加羌活、细辛、鬼箭羽、丹参、赤小豆。通心泻火,自愈。
软脚瘟,溺清泄白,足肿难移,白虎汤加苍朮。
以上扣颈瘟、软脚瘟外皆风寒包火,凝聚三阳使经络不通,激成赤肿,宜外风散寒,内清邪热,通用败毒散加减,毒盛加朱砂以泻君火,重加人中黄以泻脏热,赤肿甚者,针去恶血,此专言瘟疫热证也。
斑疹
清臣曰:伤寒斑疹,由于失表;瘟疫斑疹,由于失下。伤寒出斑最险,瘟疫出斑,亦危。色红者吉,色黑者凶;发在周身者轻,发在心窝者重。出肌肤间,如花瓣不刺手为斑;出肌肤外,如粟粒,刺手,为疹。有阴毒阳毒之分,阳毒宜举宜化,阴毒宜温宜散。
凡出斑疹,邪在经而不在胃,治以正病为主,斑疹为辅。脉洪手足温,斑点红赤且大,为阳斑;脉微手足冷,斑点淡红且隐,为阴斑。
阳斑,犀角地黄汤,加升麻、紫草。或黄连解毒汤,加犀角、元参、升麻、甘草。或消斑汤,元参、麦冬各一两、丹皮五钱、升麻、白芷各二钱、白芥、沙参各二钱。
阴斑,阳虚附子理中汤,阴虚附子理阴煎。阴阳并虚,大温中饮。
感冒
清臣曰:冒风感寒有伤风、伤寒、兼火、兼食、血虚、气虚、阴虚、阳虚之别,按病立方,随手奏效。
感冒有汗,为伤风,加味桂枝汤,桂枝、羌活、防风、白芍、甘草、姜、枣。气虚加沙参。
感冒无汗,为伤寒,加减麻黄汤,麻黄、羌活、防风、紫苏、甘草、姜、葱。血虚加生地。
感冒兼火,冲和灵实饮,生地、川芎、羌活、防风、葛根、白芷、柴胡、黄芩、石膏、薄荷、甘草、姜、枣。
感冒兼食,行气香苏散,香附、紫苏、陈皮、川芎、麻黄、羌活、乌药、枳壳、甘草、姜、葱。有汗去麻黄加桂枝,因湿加苍朮,食重加山查、神曲。
感冒属血虚,四物合小柴胡汤,加桂枝。
感冒属气虚,补中汤加羌、防、白芷。
感冒属气血两虚,八珍汤,去焦术,加黄耆酒炒、羌活、防风、桂枝。
感冒属阴虚,理阴煎,加麻绒、柴胡。
感冒属阳虚,理中汤,加麻绒、柴胡。
感冒属阴阳两虚,大温中饮。
疟疾
清臣曰:疟疾有四,曰风、曰寒、曰痰、曰食。因风、寒、痰、食客于半表半里,阴阳相搏,为寒为热而疟疾成。治法:无汗务使出汗,有汗务要收汗,有风者消风,有寒者散寒,有痰食者,化痰消食。表邪重者先解表,里邪重者先解里,热多宜凉,寒多宜温,久疟宜补,不可纯用攻伐。
风疟,热多寒少有汗,桂枝汤加羌、防、半夏,或小柴胡、倍人参,加桂枝、白芍。
寒疟,寒多热少无汗,麻黄汤,加羌、防、半夏、生姜。或附子理阴煎加柴胡、麻黄。
痰疟,寒热并增,痰涎涌盛,小柴胡加枯矾、白芥,或理脾涤饮,加葶苈、白芥。
食疟,寒热相伴,痞满恶食,小柴胡,加苍、朴、莱菔、青皮、草果。
或清脾饮:焦朮、茯苓、半夏、青皮、柴胡、黄芩、厚朴、草果、甘草、红米、生姜。
瘟疟,先热后寒,加减桂枝汤:桂枝、白芍、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或生地、首乌、黄芩、柴胡、二母、滑石、甘草。
瘅疟,单热不寒,加减白虎汤:生地、石膏、麦冬、知母、贝母、黄芩、柴胡、甘草、竹心、车前。或首乌、当归、沙参、陈皮、柴胡、知母、贝母、石膏、甘草、竹心。
牝疟,单寒不热,加味麻桂饮:熟地、当归、麻黄、肉桂、陈皮、炙草、烧姜。或桂附理中汤,加苓、夏。
疟夹瘟疫,加减达原饮:槟榔、厚朴、草果、知母、黄芩、柴胡、苍朮、陈皮、半夏、茯苓、麦芽、炙草、生姜,便闭加大黄。
间日三日夜发,四物合小柴胡,加升麻。或生地、当归、川芎、黄柏、知母、升麻、甜酒。
一日二三发,附子理中汤。或六君子汤,并加升、柴。
脾虚久疟,补中汤,倍人参,加苓、夏、煨姜。或六君子加草果、乌梅。
肾虚久疟,八味丸,加首乌、鳖甲。或右归丸,加首乌、鳖甲。
疟入三阴,久疟不止,附子理中,加砂、半、草果。或经验方:黄耆、焦朮、茯苓、当归、首乌、玉竹、附子、炮姜、草果、炙草、姜、枣。
元气大虚,久疟不止,十全大补汤,加鳖甲。或济川饮:条参、北耆、焦朮、熟地、当归、枣仁、附子、肉桂、烧姜、桂元。
疟疾三方
第一方,陈皮、半夏、茯苓、灵仙、苍朮、厚朴、黄芩、柴胡、青皮、槟榔、炙草、生姜、井水、河水煎。头痛加白芷,一方加乌梅、茵陈。
第二方,首乌生、鳖甲、知母、焦朮、当归、灵仙、柴胡、黄芩、陈皮、茯苓、炙草、生姜、甜酒、井水河水煎。
第三方,人参、焦朮、黄耆、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炙草、姜、枣,热加首乌、知母,寒加附子、炮姜。
截疟
宋西桥方:新笔调朱砂,于饼上,写:天火烧太阴,地火烧太阳,五雷灵不灭,烧断诸不祥。重写三次,后录病人姓名,预前食,自止。
袁子才方:勃疟勃疟,四山之神,使我来缚,六丁使者,五道将军,收汝精气,摄汝神魂,速去速去,免逢此人。发时朗诵不断,即止。
神应疟疾丸:白砒一两、绿豆子四两,研末,糊丸绿豆大,明雄水飞为衣。
壮者五丸,小儿三丸,预前冷水下,忌热物半日。即止。
沙糖饮:白糖四两、烧酒半斤,临发时烫滚,尽量调饮,加红米,研末,尤效。
灸疟疾穴道
大椎、三椎、间使、命门、噫嘻、至阴、太溪、脾俞
又病人仰卧,草量两乳,平中折断,从乳比至下头尽处是穴,男左女右,灸三壮。
痢疾
清臣曰:痢有四端,一曰陷邪,一曰时毒,一曰秋燥,一曰滑脱。初起多属湿热,历久多属虚寒,行血则便脓自止,调气则后重自除。赤伤血分,白伤气分,赤白并行,气血两伤,屋漏尘腐,险危宜慎。
陷邪者,六经之邪陷入而为痢也,宜分经用药。病在三阳,人参败毒散,加芩、葛、硝、黄;病在三阴,砂半理中汤,加附子、吴萸。
时毒者,厉疫流行,人触之而为痢也,宜宽肠下滞大承气汤,加归、芍、芩、连、桔梗。或济川饮:当归、白芍、槟榔、厚朴、黄芩、知母、莱菔、大黄、滑石、甘草。
秋燥者,秋分后燥金主气,大感之而为痢也,宜养阴润燥舒氏方:生地、阿胶、麦冬各二两、桔梗、甘草各五钱,或生地、阿胶、瓜蒌、桔梗、鸡子黄。
滑脱者,脾肾阳衰,中气下陷而为痢也,宜温补收涩,真人养脏汤:人参、焦朮、炒芍、肉桂、附子、广香、肉蔻、诃子、粟壳、甘草、烧姜、枣子。或黄耆、焦朮、半夏、砂仁、炮姜、附子、故纸、益智。
赤白相杂,救绝神丹:当归、白芍各一两、滑石三钱、枳壳、槟榔各二钱、莱菔一钱半、广香、甘草各一钱、薤子七个。或调血汤:当归、白芍、陈皮、黄连、大黄、广香、甘草、车前。
单红不白,调血饮:当归、白芍、枳壳、黄连、地榆、木通、滑石、甘草。或当归、赤芍、地榆、槐花、黄连、大黄、红花、灯心。
单白不红,附子理中加砂、半、丁香。或异功散,加耆、砂、姜、桂。滑脱,加升、柴。
噤口痢热证,参连饮:人参、黄连吴萸水炒、石莲、甘草、糯米,加砂糖、白蜜、姜汁、莱菔汁,冲服。寒证,砂蔻六君加炮姜。
统治红白,禁口,烟痢,用大蒜、薤子,合捣为丸,每服三钱,立愈。
初起宜下,镜花缘方:苍朮、杏仁、羌活各二两、生军熟军各一两、川乌、甘草各两半,研末,每服四钱,小儿二钱,孕妇忌服。赤痢,灯心汤下;白痢生姜汤下;赤白痢灯心生姜汤下。
下后宜调归芍煎:当归、白芍、滑石、槟榔、枳壳、广香、甘草、薤子,赤痢加红米,白痢加炮姜。
寒者宜温,附子理中,加砂、半、故纸、吴萸。
虚者宜补,四君子,加黄耆、山药、砂仁。
灸痢疾穴道
赤痢灸小肠俞白痢灸大肠俞赤白痢灸天枢、气海腹冷痛灸水道、外陵衷急后重灸天枢。
中风
清臣曰:中风之证,由气虚体弱,荣卫失调,五内空虚,邪气乘虚而入,譬如物必先腐而后蛀生。景岳以非风命名,诚千古卓见,要分闭证、脱证,但闭证可治,脱证难愈。脉浮大者吉,急促者凶。
中风猝倒,初起,开关散:牙皂、细辛研末,吹鼻有嚏者生。或稀涎散,白芍、牙皂研末服,大吐者生。
闭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无汗续命汤:人参、当归、川芎、炮姜、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有汗桂枝汤加人参、黄耆、川芎、防风、附子。
脱证,口开、手撒、鼻鼾、直视、遗尿,初服救脱饮:人参一两、焦术二两、半夏、炮姜各三钱、附子、贝母各一钱,次服济急丹:人参一两、焦术二两、熟地、当归、麦冬各一两、茯苓、枣皮各五钱、半夏三钱。
中风有热,省风汤:防风、胆星、半夏、陈皮、赤苓、黄芩、枳壳、甘草、生姜。或水火两治汤:二地、当归、元参、麦冬、枣皮、茯神、黄连、白芥、五味。
中风无热,摄生饮:苍朮、胆星、半夏、广香、细辛、菖蒲、甘草、生姜,痰盛加全蝎。或培气汤:人参、黄耆、焦术各一两、茯苓五钱、附子三钱、半夏、白芥各二钱、菖蒲一钱。
左手不仁,加味地黄汤:熟地、白芍各一两、当归、枣皮各五钱、山药四钱、茯苓、丹皮、泽泻、白芥各三钱、柴胡一钱。
右手不仁,加味六君汤:人参一两、黄芩、焦术各二两、茯苓五钱、半夏三钱、附子、陈皮、甘草各一钱。
左瘫右痪,加味四物汤:人参一钱、黄耆三钱、熟地、当归各一两、白芍五钱、川芎、半夏各二钱。
半身不遂,全身汤:人参、黄耆、巴戟各一两、半夏三钱、附子一钱。
口眼㖞;斜(斜,原文为「邪),归芍六君加肉桂、菖蒲。
补遗
中风闭证,三生饮:生南星四钱、生川乌、生半夏各三钱、广木香一钱、人参一两、生姜,痰盛加白芥、枯矾。或补阳还五汤,黄耆四钱、归尾一钱、赤芍一钱半、川芎、防风、桃仁、红花、地龙以上各一钱。
中风脱证,正气汤:黄耆一两、人参、焦术各二钱、当归、川芎、苡仁、附子各三钱、姜、枣。或参耆朮附汤:人参、北耆、焦术各一两、附子五钱。
左半身不遂,生血汤:玉竹二两、当归、熟地各一两、茯苓、白芥各五钱、山药四钱,或四物加勾藤。
右半身不遂,补气汤:黄耆、焦术各一两、人参、茯苓、薏仁、半夏各三钱、肉桂二钱、甘草一钱,或六君加勾藤。
左右手足皆不遂,补气生血汤:黄耆、当归、白芍、桂枝、附子、姜、枣,或八珍汤,加勾藤。
以上诸方,俱姜汁、竹沥冲服方效。
灸中风穴道
百会、气海、丹田、关元
中痰
清臣曰:痰涎阻塞清道,亦致猝倒昏愦,口噤不语,但痰有风痰、寒痰、湿痰、火痰之别,不可不辨。
中风痰,青州白丸子:生白附子、生川乌、生南星、生半夏丸服。
中寒痰,附子理中汤加苓、夏、姜汁、竹沥。
中湿痰,涤痰汤:人参、茯苓、橘红、半夏、南星、枳实、菖蒲、甘草、竹茹。
中火痰,礞石滚痰丸:礞石煅(煅,音ā,火气盛。)一两、大黄、黄芩各八两、沉香五钱,研末,为丸服。
中寒
清臣曰:凡体虚之辈,偶触阴邪,即入脏腑。令人猝倒不语,面青唇白,呕吐清水,腹痛拘急,舌卷囊缩,似伤寒而非伤寒。此为冷寒直中三阴也,宜大热回阳,温经散邪。
中太阴,砂半理中汤,或肉桂理中汤,加陈皮、半夏、生姜。
中少阴,附子理阴煎,加故纸、益智。或温肾汤:熟地、附子、炮姜、巴戟、故纸、益智、炙草。
中厥阴,吴萸附子细辛汤,加小茴、花椒。或暖肝饮:熟地、当归、附子、炮姜、吴萸、花椒、葱白。
表里兼证,五积散加附子,或大温中饮。
补遗
寒中少阴,手足青黑,荡寒汤:焦术二两、人参五钱、附子四钱、良姜三钱。
面青鼻黑,腹痛囊缩,救亡丹:焦术二两、附子八钱、肉桂五钱、炮姜、人参各三钱。
呕吐心痛,下利清水,返魂丹:焦术二两、黄耆一两、附子五钱、良姜、茯苓各四钱、丁香一钱。
两胁作痛,甲青囊缩,救肾活肝汤:焦术二两、熟地一两、当归八钱、枣皮五钱、人参三钱、附子、肉桂各二钱。
舌黑目闭,身清便滑,救心汤:焦术二两、附子两半、肉桂、人参各一两、良姜三钱、菖蒲五分。
厥逆腹痛,筋青囊缩,祛寒汤:焦术五钱、肉桂三钱、吴萸二钱、丁香一钱。
逆冷吐泻,又加烦躁,奠安汤:黄耆、焦术各二两、故纸三钱、肉桂、丁香各二钱。
两足厥冷,腹痛溺闭,止逆汤:焦术六钱、附子二钱、吴萸一钱、前仁六分。
灸中寒穴道
百会、神关、气海、关元
中暑
清臣曰:暑证有阳暑、阴暑之分。冒热得者为阳暑,其证口渴心烦有汗;
食凉得者为阴暑,其证身痛恶寒无汗。二证阴阳互异,不可混同施治。
中暑属阳证,烦渴尿赤,白虎汤,加花粉、麦冬、滑石、竹心、车前。
热伤元气,生脉散。汗不止,加黄耆。
中暑属阴证,轻者五味异功散,加香薷(薷,音ú,草名,又名香葇)、扁豆、炮姜;重者附子理中汤,加炒芍。汗不出,去炒芍加麻黄。
附杨西山法
气虚四君子汤;血虚四物汤;阳暑加青蒿、麦冬、五味、乌梅;阴暑加香薷、扁豆、藿香、乌梅。
中湿
清臣曰:六气之中,湿居八九,体气虚弱之人多中之。其证体重面垢,骨节疼痛,手足酸软或肿,小便短赤,头面如裹,兼风痰则麻,兼死血则木,总以燥脾土、利小便为主治。
雨水瘴气外至之湿也,防风、川芎、二朮、二活、桂枝、生姜。无汗去桂枝加苏叶。或羌活胜湿汤:二活、防风、川芎、蔓荆、藁本、甘草。
茶酒水果内生之湿也,焦朮、茯苓、泽泻、陈皮、半夏、神曲、苍朮、甘草、生姜。或桂附理中,加苓、泽。
头重而肿,湿在上也,平胃散加羌、防、芎、槁、独活、桂枝。或苡仁、苓皮、桑皮、陈皮、半夏、荆芥、藁本、杏仁、姜皮。头痛,去苡仁加川芎、细辛。
足肿泄泻,湿在下也,五苓散加苍朮、防己、陈皮、升麻。或焦朮、防风、泽泻、苍朮、羌活、防己、生姜。气虚加人参。
火盛化为湿热,烦渴,苍朮白虎汤;溺闭,四苓散加苍朮。
水盛化为寒湿,呕吐,香砂六君子汤;泄泻,胃苓汤加肉蔻。
耳证
清臣曰:肾开窍于耳。精气足,则耳听自聪;精气虚,则耳多鸣闭。是耳证以肾为本,其余皆属标病,至耳肿、耳痛、耳停,乃三阳风热所致,宜升阳散火为主治。
耳鸣属血虚,柴栀四物汤,加丹皮、菖蒲。属风热,生地四物合小柴胡,加荆、防、胆草。属肾虚,阴八味丸,加菖蒲、远志。
耳聋属气逆,六安煎,加香附、胆草。属阴虚,六味丸加人参、枸杞、菖蒲、远志。属阳虚,开窍丹:黄耆一两、当归五钱、花粉二钱、柴胡、香附、远志、菖蒲各一钱、肉桂、甘草各五分。
耳鸣属火盛,大分清饮:二苓、泽泻、枳壳、木通、炒栀、前仁。属痰盛,清膈煎:陈皮、贝母、胆星、海石、木通、白芥。
耳聋属老年,归元汤:熟地一两、附子八钱、当归、人参、焦朮、故纸、苡仁各五钱、芡实、山药、杜仲各三钱、炮姜二钱、防风一钱。
属少年,明心汤:生沙参、黄耆、蔓荆各三钱、炒芍、黄柏各二钱、升麻钱半、炙草一钱。
怒便鸣聋,实者,小柴胡加归、芎、栀子;虚者,八珍汤加炒栀。
气闭鸣聋,实者,逍遥散去白朮,加香附、蔓荆、菖蒲;虚者,补中汤加木通、菖蒲。
午前甚,小柴胡加炒栀、黄连。因阳气虚,补中汤加炒栀。
午后甚,苓朮四物汤。因肾虚火动,六味丸加知母、牛膝。
阴虚,左归丸。兼有火,清化饮:生地、白芍、茯苓、黄芩、麦冬、丹皮、石斛。
阳虚,右归丸。兼气虚,间用补中汤,加荆防、菖蒲。
寒火冲耳,痄腮汤:连翘三钱、大力、羌活、防风、柴胡各二钱、荆芥、薄荷、甘草各一钱、生姜。或四顺煎:当归、赤芍、羌活、防风、连翘、炒栀、大黄、甘草、灯心。
耳疮肿痛,小柴胡去半夏,加芎、芍、炒栀、连翘、桔梗、胆草。或丹栀四物,加柴胡、银花、连翘、胆草。
痛痒生疮,栀子清肝散:炒栀、当归、川芎、白芍、茯苓、柴胡、丹皮、大力、甘草。或丹栀逍遥散,去朮,加香附、贝母、银花、菖蒲、木耳、荷叶。
耳内生疔,丹栀逍遥散加菊花,外用蟾酥锭,磨滴耳内,兼服数粒,立效。
月蚀耳疮,四圣散:松香、枯矾、雄黄、蚊蛤研末,香油调搽。或石膏、龙骨、松香、枯矾研末,鸡蛋黄炒出油调搽。
停耳出脓,清肝抑火汤:当归、柴胡、炒栀、黄连、菖蒲、胆草,外枯矾、龙骨、五棓、乳香、发灰研吹。
补遗
病后耳聋,填精益气汤:熟地二两、枸杞、菟丝、焦朮、苁蓉各四钱、杜仲、故纸、当归、洋参、北耆各三钱、菖蒲、炙草各一钱、桂圆、大枣。火衰加桂、附。或启窍丹:熟地二两、麦冬一两、枣皮五钱、茯神、枣仁、柏仁、远志各三钱、五味二钱、菖蒲一钱。
耳心痒痛,郁金磨水滴,或葱汁水滴,或磨刀石上铁浆水滴,或木鳖子磨水滴,或鸡冠血鳝鱼血滴,或蛇蜕(蜕,原文为「退」)研末吹,或杏仁为末,葱汁和丸塞耳内。
诸蛊入耳,皂角为末吹,若是臭虫,用鳖甲烧烟熏之,立毙。内服菊花甘草汤,以杜火毒。
灸耳证穴道
百会、听宫、听会、耳门、商阳、合谷、风池
目证
清臣曰:眼目一证,非火有余,即阴不足。黄赤者多实,青白者多虚。
实者当泻,虚者当补,此固然矣。然而实中亦有兼虚者,此于肿痛中亦当察其不足;虚中亦有兼实者,又于衰弱内亦当辨其有余。主治之法,有余者宜清肝泻火,不足者宜壮肾扶阳,不可过用寒凉,损伤真气,此一定不易之法。
暴赤肿痛,驱风散热饮:归尾、赤芍、川芎、羌活、防风、连翘、大力、炒栀、大黄、薄荷、甘草。或泻青丸:归尾、川芎、羌活、防风、炒栀、大黄、胆草、竹心、车前。
暴赤生翳,拔云散翳汤:生地、当归、荆芥、防风、薄荷、菊花、蒙花、木贼、蒺藜、蝉蜕、紫草茸、甘草、灯心、葱姜。内热加芩、连,热甚加大黄。夜间目珠痛,加夏枯草。或羚羊饮:羚羊角、茺蔚(音ōè,又名益母草)、防风、大黄、黄芩、元参、木贼、前仁。
血灌瞳人,木贼散:木贼、大黄、黄芩、红花、苏木、炒栀、菊花、归尾。或生地四物:用赤芍、加芩、莲、薄荷、大黄。
风热泪淋,洗肝散:当归、羌活、防风、炒栀、炒军、石膏、木通、薄荷、甘草。或黄芩散:黄芩、川芎、白芷、防风、蒺藜、木贼、蝉脱、姜蚕、蔓荆、香附、甘草、夏枯草。
冲风泪出,痛者为实,川芎茶调散:川芎、羌活、防风、荆芥、菊花、薄荷、木贼、石膏、石决明、甘草研末,茶下。不痛为虚,补肝散(《血证论》中「滑氏补肝散」:炒枣仁10、熟地12、白朮10、当归10、山萸肉10、怀山药10、川芎3、木瓜3、独活3、五味子2。):当归、熟地、炒芍、川芎、防风、蒺藜、木贼。
畏日羞明,连翘散:连翘、黄芩、羌活、菊花、蒙花、蒺藜、草决明、胆草、甘草。或息氛汤:当归、赤芍、茯苓、蒺藜、菊花、炒栀、柴胡、蔓荆、花粉、草决明。
眼漏脓水,人参漏芦散:人参、漏芦、黄耆、当归、防风、赤苓、黄芩、大黄、远志。或当归、胆草各一两,研末,酒下,外柿饼捣涂。
烂弦风眼,柴胡饮:柴胡、生地、赤芍、羌活、防风、荆芥、桔梗、甘草。烂甚,加薄荷、硝黄。外集成方,铜青三钱研细密,浓调,涂粗碗内,陈艾烧烟,碗覆熏黑,人乳调搽。或炉甘石一两煅研、水飞、麻油调涂碗内,覆陈艾烟上熏黑,刮下,加铜青一钱研细,麻油调涂。
胎风赤烂,防风汤:防风、羌活、归尾、赤芍、炒栀、大黄、甘草。或生地四物,加花粉、甘草。外真金散:当归、赤芍、黄连、黄柏、杏仁,研末,乳浸,晒干,研细,生地捣汁调点。
阴虚火盛,加减一阴煎加菊花。或元麦地黄汤加菊花。
血虚目暗,杞菊四物汤,或杞菊地黄汤。
气虚目暗,补中汤加白芍、蔓荆。或补中汤加熟地、菊花。
真阴不足,归芍六味丸。或长寿丸,加牛膝、石斛,灯芯。
真阳不足,济川饮:熟地八钱,茯神、牛膝各三钱,枸杞、附子各二钱,肉桂、枣皮各一钱半,泽泻、五味各一钱,煨姜。或金匮肾气丸。
瞳人枯小,地芝丸:二地各四两,二冬、枸杞、枣皮各三两,当归一两,知母七钱,胆草二钱,蜜丸。或救瞳汤:熟地、白芍、元参各一两,当归、枣皮、丹皮各五钱、山药、菊花各三钱,柴胡五分。
瞳人散大,地黄丸:熟地八两,当归、山药、枣皮、枸杞、巴戟、麦冬、菊花各四两,五味二两,蜜丸。或驻景丸:熟地六两,当归、枸杞各四两,楮实五两,菟(原文为兔)丝三两,前仁二两,五味、花椒各一两,蜜丸。
目难远视,养火汤:巴戟一两,玉竹、熟地各五钱,枣皮、枸杞、麦冬各三钱,五味三分,肉桂一钱。或定志丸:人参、黄耆各四两,茯神、远志、菖蒲各二两,肉桂一两,蜜丸。
目难近视,地芝丸:二地各四两,二冬、枸杞、枣皮各二两,当归一两,五味八钱,蜜丸。或八仙长寿丸,加枸杞。
附外治方
海岛退翳散:炉甘石一两,入砂罐内,盐泥封固,火煅三炷香久,取出研末,水飞,晒干,再用姜十余片,铺罐底,将甘石饼放姜上,封固,火煅三炷香久,取出加茨菇粉磨细一两,麝香、洋片各一分,银朱四分,合研极细,磁瓶收贮,点眼最效。
炉甘石,入小便泡七日,煎清心明目散药水,将甘石煅七次,焠七次,加硼砂、朱砂、上片、珍珠、乳香、薄荷,研极细,点眼。
吹鼻散:鹅不食草五钱,青黛、川芎各一钱,研末,吸入鼻中。
洗眼方:黑枣一枚,胆矾一分,黄柏三分,加水蒸透洗,水冷再蒸,多洗数次,或加铜青、姜汁少许,更妙。
涤眼方:白矾七分,铜青八分,大枣、杏仁、乌梅各一个,花椒三十粒,甘草三分,煎半茶杯,露一夕,次早蒸热洗,最效。
附咒眼方
杨子坚咒火眼法,口念:赤眼神,赤眼神,我今知道你缘因,你是相公门前扫街人,只因灰尘吹入目,至今留下赤眼人。吹一口,念急急如律令。
杨子坚咒犯眼法,左手持剑诀指眼,口念:年不利,普安保利;月不利,普安保利;日不利,普安保利;时不利,普安保利。一切九重房内有犯,普安到此,百无禁忌,犯龙头,报龙头,犯龙腰,报龙腰,犯龙爪,报龙爪,犯龙尾,报龙尾,弟子巽风一口,一吹一千里,二吹二千里,三吹三千里。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如吹大盛,瞳人反背,再念咒一次,呵一口,则瞳人如故。
吹犯翳咒,口中默念:天灵灵,地灵灵,家先香火不安宁,厨灶前头多秽犯,挖窖动土侵龙神,弟子念来神即晓,各安方位守家庭,我今拜请三光至,开尔翳障霎时明,一切风火皆灭没,神光依旧复天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手用剑诀,在左眼号霄字,在右眼号霄字,在左右眼俱重号〖葶雨上明下〗字,随吸气一口吹之。
又吹犯翳咒,口念天上金鸡叫,地下锦鸡啼,两鸡来相斗,万毒化为泥,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手号散字于翳上,运神以手抓出,趺足叫一声曰「散」。
以上四咒,无论某咒,要随时练习,用之始灵。
灸目证穴道
青肓、太渊、睛明、肝俞、合谷、光明、四白
口证
清臣曰:脾开窍于口,能运化精液以养五脏,故五脏之气,皆统于脾。
五脏偏盛,皆验于口,其证热者固多,而寒者亦不少。临证急宜审慎,不可概用寒凉,损伤真气。
口疮初起,多属实火,清胃泻火汤:生地、黄芩、黄连、炒栀、元参、连翘、葛根、升麻、薄荷、桔梗、甘草。或丹台玉案方:生地、连翘、炒栀、黄柏、木通、元明粉、麦冬、陈皮、桔梗。外冰玉散:石膏生、一两,硼砂七钱,姜蚕一钱,冰片三分,研吹。或黄连、黄柏各五分、青黛一钱,冰片一分,研吹。
凉药不应,多属虚火。
上焦虚热,补中汤,加麦冬、五味。
中焦虚寒,附子理中汤。
下焦阴火,六味丸。
火衰土虚,八味丸。
无根之火,八味丸及十全大补汤,加麦冬、五味,更以附子研末,唾津擦涌泉穴,或肉桂噙(音,意思为「含」)咽。
口流涎,火证,黄芩芍药汤:黄芩、白芍、甘草。寒证,温脾丸:焦朮、半夏、陈皮、炮姜、广香、丁香,虚加参、苓、草。
口唇肿,实证,凉膈散。虚证,六味丸加肉桂、五味。
口唇动,实证,消风散:柴胡、炒栀、荆芥、防风、当归、苡仁、赤小豆、甘草。虚证,六君加柴、芩、升麻。
口喎斜(喎,音ā,通「歪」;斜,原文为「邪」),牵正散:白附子、姜蚕、全蝎,等分研末,每酒下二钱。外改容膏:蓖麻仁一两,冰片三分,捣如膏,寒月加姜、附各一钱,左喎贴右,右喎贴左,一日即正。
上腭生疮,黄连解毒汤加银花、桔梗、甘草。外柳花散:青黛、蒲黄炒、焦柏、人中白各一两,硼砂五钱,冰片五分,研末,甘草汤洗后吹。
补遗
口苦,心热也,芩连导赤散。兼胆热,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胆草。
口酸,肝热也,龙胆泻肝汤:生地、当归、黄芩、泽泻、木通、前仁、栀子、胆草、甘草、灯芯。或生地、白芍、柴胡、青皮、木通、知母、胆草。
口甘,脾热也,黄芩、白芍各四钱,甘草二钱汤。或三黄石膏汤:黄芩、黄连、大黄、石膏。
口辛,肺热也,白虎汤,加黄芩、天冬。或麦冬、知母、黄芩、桑皮、骨皮、青皮。
口咸,肾热也,六味丸,加元参、知母。或滋肾丸:枸杞、枣皮、杜仲、故纸、石斛各二两,首乌、龟胶各一两半,当归、生地、人参各二两,五味八钱,蜜丸。
口淡,胃热也,人参白虎汤加花粉、麦冬。或石膏、青黛、石斛、灯芯。
口臭,胃火郁积也,甘露饮:二地、二冬、黄芩、石斛、犀角、茵陈、枳壳、香薷、甘草、枇杷叶。或竹叶石膏汤:沙参生、麦冬、半夏、石膏、甘草、竹叶、生姜、粳米,重加香薷。
灸口证穴道
人中、承浆、十宣、金津、玉液、海泉、涌泉
舌证
清臣曰:舌乃心苗,诸病初起先形于舌。黄胎多属实热,白胎多属虚寒,至胎变黑色,无津液者为阳证,有津液者为阴证。能辨舌之阴阳,较诊脉尤捷。
舌黄或黑而燥,宜清凉,芩连白虎汤;宜攻下,大小承气汤。
舌黄或黑而润,属阳虚,附子理中汤;属阴虚,附子理阴煎,俱加半夏、砂仁。
舌肿,消毒饮:荆芥、炒栀、黄芩、黄连、连翘、大力、薄荷、木通、甘草、灯芯、车前。或黄连解毒汤,加大黄。
舌疮,黄芩汤:黄芩、丹皮、白芍、黄连、贝母、银花、甘草。或泻心汤:生地、当归、白芍、炒栀、黄连、麦冬、犀角、薄荷、甘草,外莱菔汁噙漱,蚊蛤研敷。
舌衄,六味丸加槐花。外茅根、前仁、蒲黄、发灰、百草霜,研撒。
舌吐不收,泻心汤:生地、木通、黄连、麦冬、甘草、灯竹心、车前草,外冰片研搽。
舌缩入喉,石室丹:焦术五钱,人参三钱,附子、肉桂、炮姜各一钱,或四味回阳饮。
小舌脱下,盐橄榄煅存性,研吹。或扬尘吊,研点。
重舌、木舌、紫舌,抑火汤:黄芩、黄连、炒栀、连翘、大力、荆芥、薄荷、木通、甘草、灯芯。外冰硼散,冰片五分,硼砂、元明粉各五钱,朱砂,研吹。
补遗
舌上生疮,青铜钱六十文,烧红,投酒中服,或芒硝噙口内。
舌上生衣,牛黄、朱砂、玄精石,研末,刺舌尖出血搽。
舌证凉药不效,八味丸或镇阴煎、或十全加麦冬、五味。
灸舌证穴道
兑端、少冲、神门、中渚、外关、廉泉、复溜
鼻证
清臣曰:鼻为肺窍,有火则干燥,遇寒则清涕,倘风寒入髓,阻塞清道,则鼻塞不通,久则虚损元气,变成鼻渊等证。
鼻塞不通,川芎散:川芎、白芷、羌活、苍朮、藳本、细辛、甘草、姜、葱。或二陈汤加白芷、细辛、苏叶、生姜。
鼻中干燥,黄芩知母汤:黄芩、二母、桑皮、天冬、杏仁、花粉、炒栀、桔梗、甘草。或黄芩、黄连、瓜蒌、贝母、陈皮、胆星、炒栀、甘草。
鼻中生疮,乌犀散:犀角、羚羊、二母、二冬、黄芩、胡连、甘草。外陀僧、白芷,研末,陈烛油调搽。
鼻中生痔,消痔散:辛夷、丹皮各二两,白芷、枳实、桔梗各一两,炒栀五钱,研末,莱菔汤下。外三妙散:白矾五钱,轻粉二钱,杏仁七个去油,研吹。
鼻准红赤,石膏、葛根、花粉、黄芩、桑皮、杏仁、桔梗、甘草。外大黄、雄黄、研末,香油调搽。
鼻如烟煤,白虎合承气汤。或黄连、犀角、花粉、蒌霜、青黛。
鼻孔扇张,实证,石膏、葛根、黄芩、黄连、瓜蒌、贝母、桑皮、苏子、甘草。虚证,八仙长寿丸加人参、枸杞、牛膝。
鼻流浊涕源源不断,鼻渊也,川芎茶调散:川芎、白芷、荆芥、黄芩、炒栀、贝母、桔梗、甘草,研末,茶下。历久,十全,倍加防风。
鼻流臭脓,时时脑痛,脑漏也,防风汤:防风、人参、黄耆、当归、生地、白芍、黄芩、黄连、黄柏、知母、麦冬、白芨、百合、甘草,川丝瓜近根三五尺煅存性,和酒冲药服。久不愈,补中汤,加麦冬、炒栀。
补遗
鼻中息肉,枯矾研末,和猪油,绵裹塞,数日即落。
鼻孔烂穿,鹿霜、枯矾、发灰,研末,花椒水洗后搽。
蚁虫蚀鼻,黑芋、挖一孔,入桐油、竹虱、火煎搽。
灸鼻证穴道
百会、上星、前谷、迎香、人中、合谷、禾髎
齿证
清臣曰:齿乃肾之余,其为病也,非火有余,即阴不足。然其中又有风痛、寒痛、虫痛之别,治此证者,务必逐一辨明,用药乃无差缪。
阳明胃热,清胃散:生地、当归、丹皮、青皮、防风、细辛、升麻。
上门牙属心火,加黄连、麦冬;
下门牙属肾火,加黄柏、知母;
虎上牙两边属胃火,加石膏、花粉;
虎下牙两边属脾火,加黄芩、白芍;
盘上牙左边属胆火,加柴胡、胆草;
盘下牙左边属肝火,加炒栀、胡连;
盘上牙右边属大肠火,加枳实、大黄;
盘下牙右边属肺火,加黄芩、骨皮。
肾阴亏损,有火,六味丸加骨碎补;无火,八味丸加骨碎补。
不甚肿痛、不怕冷热为风牙痛,消风散:生地、当归、防风、荆芥、白芷、细辛、蝉蜕、姜蚕、花椒。外草乌、姜蚕、蜂房煅、牙皂,研搽。
不肿痛甚,喜饮热汤,为寒牙痛,温风散:当归、川芎、白芷、藳本、羌活、麻黄、附子、细辛、荜茇,服一半,含一半。或干姜、荜苃,服一半,噙一半。或干姜、荜苃、细辛,煎噙。
蚀损蛀空,牙败而痛,为虫牙痛,玉池散:当归、川芎、防风、白芷、藳本、骨皮、槐花、升麻、细辛、甘草、黑豆、生姜。外雄黄、蝉酥、花椒、荜茇、麝香研末,枣丸如米大,纳孔内。
牙床腐烂,齿牙脱落,走马牙疳也,冰白散:人中白一钱,铜青、杏仁各五分,冰片三分,牛黄二分,麝香一分,研搽。或射矾散:麝香五厘,白矾五分,胆矾一钱,铜青二钱,研搽,均勿下咽。
齿缝出血,牙宣证也。实火,清胃汤:石膏、生地、丹皮、黄芩、黄连、升麻。虚火,六味丸去枣皮。外黄豆豆渣敷。
上热下寒,格阳证也,镇阴煎加骨碎补。或石室丹:熟地一两,茯苓、枣皮各五钱,牛膝、麦冬各三钱、五味一钱,附子、肉桂各五分。
补遗
得冷稍轻,实火也,切要方:生地,石膏,荆芥,防风,蒺藜,丹皮。
或生地,当归,黄芩,石膏,知母,骨皮,牛膝,大黄,甘草,车前。外一笑散:火硝,元明粉,雄黄,冰片,研涂。或生地,樟脑,细辛捣噙。
得热稍减,虚火也,八味丸去附子,加骨碎补,牛膝,前仁。或益火汤:熟地一两,枣皮,茯苓、碎补各三钱,肉桂二钱。外三香散:丁香、花椒、冰片研涂。或白矾、枯矾、胡椒,花椒,青盐研涂。
风火牙痛,抑火汤:生地,石膏,防风,荆芥,青皮,丹皮,细辛,甘草,细茶。
阴虚火盛,玉女煎:熟地一两,石膏五钱,麦冬三钱,知母、牛膝各二钱,加炒栀,骨皮。
阳虚寒盛,阳和汤:熟地一两,鹿胶三钱,麻绒、炮姜各五分,肉桂、甘草各一钱,甜酒,加碎补。
炙齿证穴道
两耳门尖、听会、颊车、昆仑、太渊、三里、三间、二间
喉证
清臣曰:咽喉为出入之门户,一物不容。其证有喉痹,单蛾,双蛾,缠喉,名色总不外阴阳二字。阴证十中一二,阳证十居八九。红肿痰盛,臭气触人,为阳证,宜消风散热。慢肿痰少,全无臭气,为阴证,宜引火归元,此证宜放血,不可发汗。放血即发汗之意也。少商穴,在两手大指内边,与指甲根齐,旁出一分,用磁锋、银针刺破,勒出恶血数点。血红者轻,血黑者重,血成黄水,则不可救也。
阳证喉痹,六脉洪数,喉痹饮:荆芥、薄荷、姜蚕、前胡、花粉、贝母、元参、大力、银花、桔梗、甘草、灯心。或疏风解毒汤:荆芥、大力、贝母、射干、豆根、薄荷、银花、桔梗、甘草、灯竹心。阴虚加生地、元参;心火加黄连;胃火加石膏;便结加大黄。外吹加味金锁匙:火硝三钱,硼砂二钱,冰片八厘,雄黄六分,姜蚕四分,寒水石一钱,人中白、灯草灰各三分,研吹。
阴证喉痹,六脉沉迟,镇阴煎或长寿丸加肉桂。或补喉汤:熟地二两,枣皮、茯苓各一两,牛膝二钱,肉桂一钱。或黄耆五钱,焦术四钱,生附子,熟附子、半夏各二钱,炙草一钱。外附子,吴萸,射香和麦面,烧酒调敷两足心。
满片红肿,缠喉风也,仙方活命饮,外白降雪散:石膏一钱半,硼砂一钱,火硝五分,枯矾、元明粉各三分,上片二分,研吹。
满喉生疮,喉癣也,一阴煎加银花,大力,连翘,桔梗。外寒水石五钱煅,硼砂、朱砂、火硝各一钱,冰片五分,研吹。
喉生大白泡,乳蛾也,加味甘桔汤:荆芥、贝母、大力、薄荷、细辛、桔梗、甘草。热甚加芩、连;肿甚加银花。外人指甲煅研,吹上即破。
元阳飞越,痰如拽锯,独参汤:高丽参浓煎,加姜汁、竹沥冲服。或参橘汤:洋参一两,橘红一钱,浓煎,加姜汁,竹沥,冲服,缓则不救。
补遗
实证,痛而不肿,射干汤:射干、豆根、连翘、大力、元参、荆芥、防风、桔梗、甘草、竹心。痛而兼肿,凉膈散加射干、大力。
虚证,虚在阴分,长寿丸加牛膝;虚在阳分,桂附理中汤。
阳证外治方,田螺捣烂加射香,涂足心。左涂左,右涂右,半时辰,久
则失音。或加减七宝散:火硝三钱,硼砂、蠓石、明雄各一钱,全蝎一个,枯矾、上片各一分,研吹。
阴证外治方,附子、故纸,研末,醋调敷两足心。或生附子,灯心灰研吹,极效。
治喉证捷法:用麻线刮耳后颈腮,或针刺舌下青筋出血,或捣蒜如泥贴足心,或桂,附,研末,调贴足心,或仙人掌、辰砂、冰片研吹。嵩厓尊生所载玉碧金玄四丹法制,吹喉极效,制法后列。
玉丹为母,明矾一两,火硝一两,将三味打碎,先投明矾十分之三,装宝罐内,微火溶化,渐次加后二味,不住手搅,挨次加完,烊如馒头,架炭火烧枯,滴薄荷、牙皂水少许,烘干,加牛黄更妙,烘干后覆净地,退火气,研末听用,合后三味,为玉碧金玄丹,凡属虚喉证,一吹即愈。
碧丹,祛风消热,百草霜半茶杯、甘草灰三茶匙、梅片五厘、合玉丹三分、玄丹一厘。
金丹,消肿出痰,火硝二钱、蒲黄四分、僵蚕一钱、梅片二分。
玄丹,止痛解毒,灯草一钱,热水浸筑竹管内,封固,火煅,去管,研用。
余以四丹合而为一,救人无算,重症,玉碧合十分之七。轻症,玉碧合十分之四。随用随合,四丹照分平合亦妙。
附绿袍散
治虚火上炎,喉痹舌痛诸证,樟脑五钱、薄荷三钱,研细,入宝罐内,碗覆罐上,湿纸封固,微火升起刮下,加黄柏末一两,人中白五分,青黛少许,吹喉极效。
灸喉证穴道
小海、阳溪、液门、然谷、窍阴
脾胃
清臣曰:脾胃为后天化源,喜燥恶湿,虚冷则寒从中生,邪气壅滞胸膈,中气不运,百病丛生,宜节饮食,忌生冷。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以土能生万物,他脏皆取资焉。
脾胃强旺,平胃散。肉积加山楂;面积加麦芽;谷积加神曲;痰多加半夏;呕吐,苍朮换白朮,加砂仁、藿香;腹痛加木香、香附;胁痛加柴、芍、枳壳;饱胀加香附、枳壳、白蔻、砂仁;气块加三棱、枳实、槟榔、小茴;小便赤加芩,泽;大便结加硝、黄。
脾胃虚弱,四君子汤加陈皮,名异功散。调理脾胃,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治气虚有痰,脾虚鼓胀。再加香附、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治虚寒胃痛,及腹痛泄泻。六君,加山药、扁豆,名六神散,治小儿表热退后又热。
六君加柴、芍、葛根,名柴芍六君子,健脾退热。六君加黄耆、山药,名黄耆六君子。病后,调脾进食,四君加木香、藿香、葛根,名七味白朮散,治脾虚肌热,泄泻作渴。六君加柴、芍、芩、葛,名十味人参散,治虚热潮热,身体倦怠。六君加麦冬、竹沥,治四肢不举。六君加姜汁、竹沥,治半身不遂。
劳倦伤脾,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有痰加苓、夏。胃冷加炮姜。足冷加附子。腹胀加砂、半、白蔻。泄泻,去当归,加苓、泽。食积加楂、麦、曲、枳。痞满加枳实、草蔻、姜黄。
补遗
调元粉:潞参、山药、莲米、芡实、胡桃、枣肉、黑芝麻、花生、花椒,加糯米,炒黄磨粉,白糖调服。
加味养元粉:条参、茯苓、莲米、山药、芡实各一两,山楂五钱,花椒一钱,加糯米一升,炒黄研末,白糖调服。
八仙长寿糕:北耆、人参、茯苓、山药、莲米、芡实、苡仁、扁豆各一两,加糯米一升,炒黄磨细,入白糖一升,打成糕。随食,调服亦佳。
八仙糕:芡实四两,条参、玉竹、山药、莲米、茯苓、苡仁、扁豆,各二两,外阴米一升,黑芝麻、黑小豆各一茶杯,核桃仁三两,花椒一撮,共炒研为末,不论酥油、猪油、红糖、白糖,随意调用。
以上四方,均大养脾胃,长服不断,益寿延年,大有奇效。
附消食外治方
凡饮食不消,用推运法,口呼出浊气三五口,以手握拳,上挣三五次,向背后下筑三五次,两拳当胸左右转腰三五次,或跪一只脚,伸一只脚,两拳挣地,耸肩三五次,其食自消。
痞满
清臣曰:痞塞不通为痞,胀满不行为满,有邪有滞为实痞,无邪无滞为虚痞。有胀有痛为实满,无胀无痛为虚满。实痞实满宜消散,虚痞虚满宜温补。
实痞实满,平胃散,枳朮丸。甚者,丁香白蔻散。
虚痞虚满,理中汤,理阴煎。甚者,六味回阳饮。
气血失调,人参、焦朮、茯苓、当归、川芎、陈皮、砂仁、白蔻、泽泻、柴胡。
气血虚极,人参、焦朮、茯苓、当归、川芎、炒芍、陈皮、益智。
元气虚寒,人参、焦朮、茯苓、陈皮、肉桂、附子、炙草、煨姜。
痞满成块,万年红旧对子纸,剪如块大,烟油摊贴,大膏药盖,呕晕,口噙冷水,水热又换三次即消,继服黄耆六君子汤,或八珍汤或酌用六八味丸。
补遗
食积,藿砂枳朮丸加楂、麦、神曲、草蔻,或大和中饮。
痰气,砂蔻二陈汤加丁香,或香砂六君,加南星、白芥。
脾虚,补中汤加砂、蔻、半夏,或归脾汤,加砂仁、白蔻。
肾虚,阳八味丸或右归饮丸。
脾肾虚,理脾涤饮,加故纸、益智、草蔻,或参朮理阴煎,加砂、半、故纸、益智。
单痞气,人参、焦朮、苍朮、半夏、陈皮、肉桂、炮姜、枳实、防风、泽泻、生姜。日久,去枳实,加茯苓。
单中满,人参、焦朮、茯苓、山药各二两,莲米一两,白蔻六钱,陈皮五钱,苏梗、甘草各三钱,蜜丸,每米汤下三钱,泻加益智。
痞复兼满,焦术四两,茯苓、陈皮、陈冬米各二两,神曲、麦芽各一两,白蔻、砂仁、广香各五钱。气滞加香附八两。水丸,每姜汤下三钱。
脉实证实,青皮、陈皮、三棱、莪朮、神曲、麦芽,研末,醋丸梧子大,每茶下三五十丸,或二陈加砂、枳、楂、连、青皮、木香。
脉虚证虚,人参、焦朮、茯苓、苡仁、山药、芡实、谷芽、莱菔、肉桂。
或熟地、焦术各五钱,枣皮四钱,杜仲三钱,故纸一钱,附子五分。
灸痞满穴道
膻中、中脘、期门、章门、通谷、脾俞、三焦俞、少商、内关、涌泉
积聚
清臣曰:坚硬不移为积。积者,积累之谓,由渐而成者也。时有时无为聚,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积多在血分,聚多在气分。临此证者,辨其有形无形,在血在气,而治积治聚,胸中自有把握矣。
有形宜攻,加味百顺丸:大黄二两,桃仁一两,红花五钱,牙皂二钱,研末为丸,每服二三钱。或神保丸:木香、胡椒各一钱半,全蝎七个,巴豆十粒、去油,研末,为丸,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柿蒂汤下七八丸。
无形宜散,加味神香散:砂仁、白蔻、枳实、丁香,研末,每姜汤下一二钱。或木香调气散:木香、藿香、檀香、丁香、砂仁、白蔻、炙草。
不堪攻击,止宜消导渐磨,和中丸:焦朮、枳实、厚朴、槟榔、陈皮、半夏、木香、炙草,姜汁为丸服。或藿砂枳朮丸加陈皮、半夏。
虚弱失调,只宜和中养胃。虚在脾胃,砂半理中汤;虚在肝肾,六味回阳饮加橘、半、砂仁、白蔻。
补遗
实证,大七气汤:三棱、莪朮、青皮、陈皮、藿香、香附、益智、肉桂、桔梗、甘草、姜、枣。心胃痛加枳实、乌药。或遇仙丹:黑丑、槟榔各二两,大黄一两,三棱、莪朮各五钱,木香二钱半,研末,皂角子煎汤,煮糊为丸,茶下。
虚证,补中汤去升、柴,加苓、夏、枳、朴、山楂,或五味异功散加枳实、砂仁、白蔻、炮姜、藿香。
统治积聚,焦朮、当归、半夏、枳实、厚朴、香附、陈皮、砂仁、木香、山楂、生姜。左,加川芎、桃仁、肉桂。右,加三棱、莪朮、青皮。肉积加肉果。面积加莱菔。痰积加海石、蒌霜、茯苓、槟榔。疟后加柴胡、鳖甲。气虚加人参。
积聚难化,消痞膏:陀僧六两,羌活、蓼花子各一两,阿魏五钱,山甲三钱,用香油熬膏,摊布上,加麝香贴。内用蓼花子三钱,研末,烧酒泡二斤,常服兼治痞满。
灸积聚穴道
积聚在上灸上脘、中脘、期门、章门积聚在下灸天枢、章门、肾俞、气海、关元、中极、水道
反胃
清臣曰:反胃之证,有随食随吐,有朝食暮吐。人以为病在胃也,而不知病在肾。肾水虚,不能润喉,因喉燥而吐。肾火虚,不能温脾,因脾寒而吐。凡治反胃,必先治肾,肾水相济,则上可转挽,下易运化。肾火熏蒸,则釜底有薪,水谷具熟,否则肾冷而脾益寒,胃不受食,必上涌而吐矣。
随食随吐,无水也。熟地半两、枣皮一两、麦冬五钱、茯苓钱半、五味五分。或八仙长寿丸:熟地二两、山药一两、枣皮、茯苓、麦冬各五钱、丹皮、泽泻各三钱、五味二钱。
朝食暮吐,无火也。熟地半两、枣皮一两、附子二钱半、肉桂、茯苓各钱半;或八味地黄汤,熟地二两、枣皮一两、山药六钱、附子五钱、茯苓三钱、丹皮、泽泻、肉桂各二钱。
补遗
食下即吐,胃火上冲也,人参白虎汤,重加半夏。
朝食暮吐,下元无火也,吴萸四逆汤:附子五钱、炮姜三钱、吴萸、炙草各一钱。
肝气上逆,小柴胡倍半夏,加吴萸。
肝经郁结,逍遥散,加吴萸、黄连。
历久不止,旋覆代赭汤:旋覆花六钱、代赭石煅、人参、半夏、炙草各三钱、姜、枣十二个。
灸反胃穴道
上脘、中脘、下脘、天枢、膈俞、胃俞
呃逆
清臣曰:呃逆之证,多由胃气虚极,有寒、有热,至伤寒、瘟疫,以及久病。此证亦多,名虽相同,治法大异。胃虚,宜安宜补;寒瘟,宜清宜下;肝木乘脾,咽喉气滞,又宜平肝补土,开滞逐瘀。
胃热,沙参、茯苓、花粉、枳实、陈皮、黄连、柿蒂、竹茹。或白虎汤加陈皮、竹茹。
胃寒,人参、焦朮、茯苓、半夏、陈皮、白蔲、砂仁、丁香、炙草、烧姜。或加味四逆汤:附子、炮姜、吴萸、柿蒂、丁香、炙草。
脾肾虚寒,六味回阳饮加柿蒂、丁香。或理脾涤饮加故纸、益智、柿蒂、丁香。
肝肾虚寒,附子理阴煎加柿蒂、丁香、吴萸、花椒。或暖肝益肾汤:熟地、当归、枸杞、杜仲、附子、沉香、丁香、吴萸、刀豆壳炮。
痰气上逆,六君加苏子、沉香。或苏子降气汤去桂,加沉香、枇杷叶。
寒瘟失下,大承气汤。或白虎合承气汤。
瘀血凝滞,桃仁承气汤。或会厌逐瘀汤:生地、归尾、赤芍、枳实、元参、柴胡、桃仁、红花、桔梗、甘草。
久病元气亏损,大补元煎。或右归饮加人参、炮姜、柿蒂、丁香。
统用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陈皮、竹茹。因火,去丁香,加柴、芩、芍、夏。因寒,去竹茹,加桂、附、姜、朮。因气,加砂、半、木香。因痰,加苓、夏、木香。因食,加曲、麦、槟榔。因停水,合四苓散。因郁结,加郁金、青皮。脉虚甚,合六君子汤。
呃逆单方,纸捻通鼻取嚏。或烧酒一杯,新汲水兑服。或姜汁和蜜热服。
又气不归元者,刀豆米,炒黑为末,开水下。
灸呃逆穴道
膻中、中脘、气海、三里又妇人乳头垂下处,男子乳下一指空陷处,男左女右,灸三壮,立止。
噎膈
清臣曰:噎膈证,要分门别户,治乃得法。有气膈、食膈、酒膈、痰膈数种。气膈、食膈惟老人最多,极难施治,因贲门干枯,食不能入,遂成噎膈。
因气而得,二陈汤加香附、台乌、砂仁。或逍遥散加香附、郁金、青皮、陈皮。
因食而得,二陈汤加查、麦、莱菔。或香砂平胃散,加查、麦、神曲、草蔻、槟榔。
因酒而得,二陈汤加葛花、黄连、砂仁、砂糖。或清化饮:生地、白芍、茯苓、黄芩、麦冬、丹皮、石斛,重加葛花。
因痰而得,二陈汤加葶苈、苏子。或六安煎加花粉、蒌霜。
因脾虚,健脾汤:条参、北耆、焦朮、茯苓、枣仁、砂仁、白蔻、桂圆、煨姜。或六君去草,加砂、蔲、炮姜。
因肾虚,济艰汤:熟地、当归各一两、山药、元参各五钱、牛膝三钱、前仁一钱。或熟地一两、山药、枣皮、苁蓉、当归各三钱、枸杞、杜仲、牛膝各二钱、肉桂一钱。
因脾肾虚,熟地八钱、条参五钱、北耆、焦术各四钱、茯神、山药、牛膝各三钱、枣皮、枸杞、附子各二钱、肉桂一钱。或理涤脾饮,加故纸、益智。
因阳明积热,推荡饮:沙参、当归、知母、槟榔、莱菔、大黄、厚朴,甚者加硝。或二陈汤加桃仁、枳实、大黄。
统用四物,去生地,合二陈,加瑞胶七钱、枳壳盐炒、升麻炙、桃仁、红花、柿饼、韮汁、饴糖。虚,加人参;热,加芩、连;郁,加香附;食,加查、麦;蛊,加芜荑。
补遗
糯米粉,用老牛口内涎,拌和为丸服。
牛口内回嚼之草,同陈仓米、灶心土,煎汤当茶饮,一月为度。
生鹅血,乘热饮。
汞硫散见呕吐。
净牛乳,加白糖,日日炖服。
枇杷叶、橘红、生姜,随时炖服。
补脾汤:人参二钱、焦术三钱、黄耆一钱、茯苓、橘红各钱半、砂仁八分、炙草五分、姜、枣、枇杷叶。
戊己丸:熟地八两、枣皮三两、丹参两半、当归、苡仁、牛膝、麦冬各二两、元参、白芥各一两、五味,姜汁、白蜜为丸,每服二钱渐加至三四钱,老米煎汤下。
启膈散:沙参、丹参各三钱、贝母钱半、茯苓一钱、郁金五分、砂仁壳四分、荷叶蒂两个、杵头糠五分。虚,加人参;痰,加橘红;食,加查、麦、莱菔;虫,加胡、连、芜荑;血积,加桃仁、红花。
灸噎嗝穴道
膏肓、膻中、中脘、膈俞、心俞、脾俞、三里、乳根
关格
清臣曰:热在丹田,尿不得出为关;塞在胸膈,食不得入为格。
脉虚人倦,六君子汤去白朮,加冰片、麝香冲服。
脉细挟冷,一炁丹:人参、附子,加冰片、麝香,研末,糊丸服。
脉数有热,五苓散,加枳、朴、槟、黄、栀、通、陈皮、生姜,加冰片、麝香冲服。
脉盛痰壅,枳朴二陈汤去半夏,加贝母、蒌霜、川芎、香附、砂仁、苏子、生姜、竹沥,磨广香、沉香,冲服。
身冷无脉,二便不通,大承气汤。
小便久闭,诸药不效,假苏散:荆芥、陈皮、香附、赤苓、木通、𧄒;麦、麦芽,研服。外甘遂研末,水调敷脐下,内服甘草汤立通。
补遗
由肝气郁结,开门散:当归、白芍、焦术各五钱,茯苓、花粉、炒栀、柴胡、牛膝、前仁各三钱,陈皮、苏叶各一钱。
由胆气不通,和解汤:当归、白芍、茯神各三钱,丹皮二钱,柴胡、薄荷、甘草各一钱,枳壳五分。
由阳火炽盛,启关散:白芍、麦冬各五钱,柏仁三钱,花粉钱半,滑石、黄连各一钱,人参、甘草各五分,桂枝三分。
由肾气虚弱,水火两补汤:熟地、麦冬各一两,焦朮、茯神各五钱,枣皮四钱,牛膝、前仁各三钱,人参二钱,肉桂一钱,五味五分。
由肾经寒邪,白通汤:炮姜一两,附子生,一枚,葱头四根,人尿、猪胆汁冲服,随服八味地黄丸。
通用二陈汤加当归、木通、枳壳、煨姜。或五苓散加姜、附、半夏。
外用盐炒热,布包熨脐;或皂角煎汤,浴小腹阴囊;或酒壶装开水,熨脐腹。
灸关格穴道
天柩、气海
随服益元散,立效。
咳嗽
清臣曰:有声有痰为咳,有声无痰为嗽。士材谓有九种,景岳谓只二端,两公所论不虚,九种实有之,二端亦备治。余谓外感当辨风寒、燥热,内伤宜分虚实、阴阳。风寒宜宣散,燥热宜清降,阴虚宜润肺滋水,阳虚宜温补脾肺。惟虚劳失血,咳嗽最多,药宜轻清之品。阴虚者,养阴疏散;阳虚者,扶阳疏散。药不尽剂,中病即已。
伤风咳嗽,人参败毒散,或杏苏饮:杏仁、紫苏、前胡、黄芩、麦冬、桑皮、陈皮、浙贝、枳壳、桔梗、甘草、生姜。
伤寒咳嗽,华盖散:麻黄、杏仁、茯苓、陈皮、桑皮、前胡、苏子、桔梗、甘草、生姜。或苏陈九宝汤:紫苏、陈皮、桑皮、腹皮、麻黄、杏仁、薄荷、薄桂、甘草、生姜。
有火咳嗽,凉肺汤:黄芩、花粉、麦冬、炒栀、陈皮、贝母、枳壳、桔梗、甘草、灯心,或芩连二陈汤加炒栀、桔梗。
燥热咳嗽,清肺汤:二母、二冬、桑皮、陈皮、甘草。燥甚,加蒌霜;
痰多加半夏。或二地、二冬、阿胶、百合、贝母、桑皮、桔梗、甘草。
阳虚昼咳,六君子汤加炮姜。或补中汤加苓、夏、姜、桂。
阴虚夜咳,金水六君煎加胡桃、枇杷叶。或六味丸加龟胶、牛膝、五味。
干咳无痰,桔梗汤:桔梗、前胡、黄芩、炒栀、香附、二母。或归地六君加前胡、杏仁、桔梗。
肺痿咳嗽,玉竹、生地、沙参、二冬、二母、紫苑。或生地、麦冬、二母、紫苑、百部、桔梗、甘草。
肺痈咳嗽,贝母、生地、白芨、紫苑、茜根、连翘、银花、甘草。或银花、甘草、黄蜡、猪油各四两,煎去渣切片服。
补遗
胃冷久咳,肥鸭一只,剖去肠杂,入人参、焦朮、肉桂,炖食。或猪肚一个,入生姜四两,炖食。
年老久咳,夜卧难安,猪板油四两,煎去渣,入饴糖、蜂蜜、胡桃各四两,开水冲服,加白梨膏更效,噙化亦可。或猪心一付,蜂蜜四两,甜杏仁四十九个,姜汁半杯,入肺管内炖熟,睡醒时服。
灸咳嗽穴道
膻中、肺俞、列缺、尺泽、鱼际、风门、风府、太渊、期门、天突、乳根
齁证
清臣曰:齁病得自先天者,难治;得自后天者,可疗。此证由于脾冷者,十居八九,宜温宜燥。由于风寒者,十之二三,宜温宜散。有夹痰者,袪痰为先。遇冷即发者,温脾为要。余谓药性以麻黄、砒石为最猛。麻黄用于齁证,虽暑热之天,不可偏废;砒石用于齁证,虽羸弱之体,亦所必需。此药施治,多有愈者。
齁因风寒,麻黄汤加茯苓、白芍、炮姜、五味。
齁因痰火,八仙汤:石膏、黄芩、二母、麻黄、杏仁、桔梗、甘草。
遇冷即发,小青龙汤:桂枝、白芍、半夏、炮姜、细辛、五味、甘草、麻黄。
中气不足,补中汤加半夏、砂仁。
肾气不摄,八味丸,去桂,加前仁。
治齁病猛方,紫金丹:白砒一钱,枯矾三钱,淡豆豉一两,饭和为丸,绿豆大。每冷茶下七丸,小儿二三丸,忌热物半日。
治齁病妙方,指甲花,连根带叶浓煎,乘热蘸汁,在背心用力擦洗,随冷随换,擦至热极为度,再用白芥三两,白芷、轻粉各三钱,共研为末,蜜调作饼,烘热,贴背心第三节骨上,以热痛难受为妙,多贴数次自愈,此法无论寒热虚实,盐酱醋酒,及痰气结胸,痰喘咳嗽,均效。
断齁方,海螵蛸一两、瓦上焙枯,加枯矾四钱,研末,饴糖调服,数次断根。或地老鼠去皮脏,瓦焙干,合六君,为丸服。
灸齁证穴道
无名指尖、百会、膻中、璇玑、天突、肺俞、列缺、中腕、气海、关元、丰隆
喘胀
清臣曰:喘胀二证,均由小便不利。由喘而胀,由胀而喘,要识标、本、先、后。先喘后胀主于肺,先胀后喘主于脾。肺气受邪而上喘,则喘为本而胀为标,清金降火为主,行水次之。邪气受伤而侵肺,则胀为本而喘为标,实脾行水为主,清金次之。此治喘胀一定之法也。
喘由肺中伏热,黄芩一两,栀子五钱汤,以治肺,五苓散,以清小便。
喘由肺气虚弱,补中汤以培元气,六味丸以补肾水。
喘由心火克肺金而不能生肾水,人参平胃散以治肺:人参、茯苓、陈皮、青皮、桑皮、骨皮、黄芩、天冬、知母、五味、甘草、生姜。滋肾丸以滋小便:黄柏,知母各一两、酒炒,肉桂一钱,蜜丸服。
喘由肾阴亏败,虚火燥肺,而小便不利,六味丸以补肾水,补中汤以培元气。
喘由脾土虚弱,不能相制而喘者,补中汤以培元气,六味丸以滋肾水。
喘由肝木克脾土,不能相制而喘者,六君加升麻以培元气,六味丸以补肾水。
喘由脾胃虚寒,不能通调水道而喘胀者,金匮肾气丸加故纸、肉果以补脾肺、生肾水。
喘由脾胃虚寒而胀者,八味丸,益火之源,以大补脾胃。
喘由酒色过度,三阴亏损,胀喘痰壅,二便不调,相牵作痛,金匮肾气丸为妙。
补遗
寒入肺经为寒喘,紫苏饮:紫苏、杏仁、桑皮、陈皮、青皮、半夏、人参、五味、麻黄、甘草、生姜,或小青龙汤见齁证。
火郁肺金为火喘,抑火汤:石膏、黄芩、桑皮、骨皮、二冬、二母、花粉、桔梗、甘草。或白虎汤加黄芩、桑皮、葶苈。
痰盛声急为痰喘,苏葶滚痰丸:苏子、葶苈各五钱,大黄、黄芩各二两,沉香、礞石各二钱半,水丸,姜汤下(原文为「葶」,疑为「下」)。或六安煎,加胆星、牙皂。
无痰声急为气喘,嵩厓方:沉香、橘红、乌药、前胡、花粉、天冬、杏仁、桑皮、苏子、枇杷叶。或苏子降气汤。
脾虚作喘,六君子汤加牛膝、五味,或补中汤加麦冬、五味。
肺虚作喘,孙氏方:人参,麦冬、牛膝、五味、胡桃、姜汁,或人参、麦冬、玉竹、百合、冬花、五味。
肾虚作喘,水虚,长寿丸加牛膝;火虚,肾气丸加鹿胶、故纸。
气虚作喘,加味保元汤:人参、黄耆、肉桂、杏仁、五味、炙草。或大补元煎。
灸喘证穴道
肺俞、脾俞、膻中、气海、期门、至阳、天突、璇玑、百会、无名指尖
痰证(附饮证)
清臣曰:痰虽生于脾胃,其实由肾阳虚损不能熏蒸脾胃,以致脾不纳涎,而痰成矣。若肾阳强固,饮食入胃,皆化气、化血、化渣滓,何痰之有?主治之法,湿宜燥之,燥宜润之,火宜清之,寒宜温之,食宜消之,虚宜补之,如斯主治,痰不难化矣。
湿痰,苍白二陈汤加枳壳、桔梗。
燥痰,阿胶汤:阿胶、玉竹、元参、麦冬、花粉、陈皮、百部、桔梗、甘草。
火痰,润下丸:半夏、南星、橘红、黄芩、黄连、甘草。
寒痰,附子理中加茯苓、半夏。
食痰,枳朮平胃散加苓、夏、麦、曲。
血虚生痰,四物合二陈汤。
气虚生痰,补中汤加茯苓、半夏。
水泛为痰,八味地黄丸。
火沸为痰,六味地黄丸。
血变白痰,八仙长寿丸。
统治痰证,二陈汤。湿痰加苍朮、白朮;热痰加芩、连、石膏;风痰加南星、白附、姜汁、竹沥;寒痰加炮姜、肉桂;食痰加枳实、南查、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血虚生痰加生地、当归;气虚生痰加参、耆、焦术;痰在胁下宜白芥;痰在四肢宜竹沥;在皮里膜外宜姜汁、竹沥。
斩诸痰法,无论在经在脏,及各饮证,斩关丸:制硫磺五两,生白朮、生附子、肉桂、半夏、白蔻、吴萸、花椒、鸡内金各一两,研末,丸服。
附五饮证
留饮,胸膈不开,饮食无味,复兼咳嗽,理脾涤饮。
水饮,由胃而下走肠间,沥沥有声,微痛作泄,前方加桂、附。
支饮,由胃而上入胸膈,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前方加故纸、益智,更用斩关丸见上,以下痰而愈。
悬饮,由胃而旁流入胁,咳引刺痛,前方加芫花、草果,搜出胁缝之痰自愈。
溢饮,由胃而溢出四肢,痹软酸痛,前方加虎骨、灵仙。在手,加姜黄;在足,加附子。
凡痰涎水湿,在胸、背、腰、项、手、足、筋、骨,牵引钩痛,走移无定,手足痹冷,气脉不通,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实者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等分研末,为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五丸、七丸、十一丸;虚者理脾涤饮加枯矾二钱。
吐血
清臣曰:吐血一证,宜降气不宜提气,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则血归经络,止血则血停胸膈,积久必吐。此证有阴虚,有阳虚,有气虚、脾虚及格阳等证。总之虚宜补,寒宜温,瘀宜行,滑宜涩,热宜凉。受阳药者易治,受阴药者难愈。有三药必用,童便、荷叶、沉香,有两药必禁,知母、黄柏。
历久总宜补脾,脾旺则健运有权,不求止而自止矣。
阴虚吐血,芍药汤:白芍六钱,郁金三钱,降真香、花蕊石、炙草各二钱,侧柏叶炒。
阳虚吐血,理脾涤饮加故纸、益智、降香、花蕊石。
气虚吐血,六君子汤加黄耆、当归、沉香、花蕊石。
脾虚吐血,归脾汤去木香加沉香。
虚劳吐血,引血汤:黄耆一两六钱,当归七钱,焦芥五钱,丹皮、侧柏、姜灰各二钱,人参一钱,炙草二钱。
房劳吐血,六味丸加杜仲、枸杞、牛膝。
劳嗽吐血,救肺饮:当归、白芍、黄耆、人参、冬花、百合、紫苑、兜铃、郁金、麦冬、五味、炙草。
格阳吐血,八仙长寿丸加肉桂。
火旺吐血,生地四物加芩、连、丹皮、大黄、藕节、灯心。
伤暑吐血,加味玉泉散:石膏一两,青蒿五钱、香薷四钱、扁豆三钱、甘草二钱,侧柏炒、荷叶。
伤酒吐血,清化饮见噎膈。
怒伤吐血,化肝煎:白芍、贝母、青皮、陈皮、丹皮、炒栀、郁金、香附、泽泻。
努力跌打吐血,加味芎归饮: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郁金、大黄醋炒、甜酒、童便。
大吐不止,生地一两、军灰(即大黄)五钱、童便冲。
久吐不止,侧柏叶汤:侧柏叶向西炒、炮姜各五钱、艾绒炒三钱、马屎炒八分。
补遗
脉数宜清补,二地、白芍、阿胶、麦冬、丹皮、降香、牛膝、甘草、荷叶。
脉迟宜温补,黄耆、焦朮、半夏、砂仁、炮姜、沉香、花蕊石。
脉实宜攻下,当归、赤芍、桃仁、红花、苏木、元胡、降香、大黄。
咳嗽吐血出于肺,二冬、贝母、紫苑、桑皮、苏子、桔梗、甘草。
痰涎带血出于脾,丹栀归脾汤。
因惊吐血出于心,四物去芎,加丹参、茯神、麦冬、甘草。
因怒吐血出于肝,生地、当归、赤芍、青皮、丹皮、柴胡、炒栀、沉香、甘草。
房劳吐血出于肾,救劳丹:熟地、枸杞、杜仲、人参、鹿胶、牛膝。
邪热呕血出于胃,生地、白芍、丹皮、犀角、元明粉、甘草。
杨西山失血大法
统用白芍五钱、甘草二钱汤。
阴虚加生地、丹皮、童便。
阳虚加焦朮、枣仁童便炒、炮姜。
气虚加黄耆、焦朮、茯神。
外感加防风、焦芥、薄荷。
火盛加丹皮、黄芩、犀角。
格阳合镇阴煎。
伤暑加香薷、扁豆、黄连。
跌打加桃仁、红花、山漆。
怒伤加郁金、香附、竹茹。
气逆加降香、沉香、枇杷叶。
血枯加龟胶、鹿胶、阿胶。
干咳加熟地、天冬、麦冬。
不止加茅根、侧柏、童便。
肢冷气喘加人参、飞罗面、鸡子清和调,滚药冲服。
吐血有痨虫
验痨虫法,乳香烧烟熏病人手背,男左女右,以紬帕盖手心,良久有毛从掌中出,白者易治,红黑者难治,无毛即无虫。
治痨虫法,雄精、朱砂、硫磺各一钱,麝香一分,研末,大曲酒和匀,午日午时或天医日,用独蒜去蒂,蘸药从尾脊骨挨次擦上,肿痛处即虫所在,此处多擦,其虫自灭。又八月初一日一早,收百草头上露水,点膏肓穴,穴在背上四节骨左右旁三寸,神妙。
灸痨虫法,湿纸贴背脊上,纸先干处即虫所在,以黑点记,用艾火隔蒜多灸,虫出,铁钳入火内,恐飞入人口,须预防之。又癸亥日亥时,灸两腰各七壮,或九壮、十一壮,不用蒜隔,虫出即捉火内,可免复传,先勿令病人知。
传尸痨,宜救痨杀虫丹:鳖甲酒醋炙、熟地、山药、沙参、骨皮各一斤,山茱萸八两、茯苓、白薇、白芥各五两,人参二两,白鳝鱼一尾,二三斤余皆可,将白鳝煮熟捣烂烘干,和前药为丸,每夜五更时洗脸,北面仰天念北斗咒七遍,开水送丸五钱,服过七日自有奇效,服至半单,其虫尽化。每日务烧降香置床下。
北斗咒祭神祭神,害我生人,吾奉帝勅,服药保身,急急如律令。
北斗符勅(附图:北斗符勅)
黄纸一张,朱砂净水新笔,书符时诚心念咒语,火化,开水冲服。
灸吐血穴道
膻中、乳根、中腕、气海、关元、肺俞、心俞、肝俞、肾俞、脾俞、胃俞、膈俞、膏肓
鼻衄
清臣曰:血从鼻出,多由肺不收藏,但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宜清,虚火宜温。若概以为实火而单用芩连犀角,未有能奏效者也。
实火饮冷恶热,黄连解毒汤加竹心、车前。或犀角地黄汤加芩、连、麦冬。
虚火饮热恶冷,收血汤:二地、当归、黄耆各一两,焦芥、炮姜、侧柏炒、山漆各三钱。或益火丹:人参、焦朮、熟地、当归、炮姜、附子、泽泻、牛膝、炙草。
上热下寒格阳衄血,镇阴煎或八味丸加牛膝、五味。
久衄不止,茅花汤:生地、当归、白芍、木通、辛夷、焦芥、茅花,服后仰卧,立止。或栀仁、白芷、煅存性,研末吹鼻立止。
止鼻衄歌
石榴花瓣可以塞,萝葡藕汁可以滴,火煅龙骨可以吹,水煎茅根可以吃。
鼻衄单方
大蒜捣贴足心,冷水洗足,冷水拍后颈窝,湿帕贴顶门,四方均效。
灸鼻衄穴道
心俞、膈俞、少泽、涌泉、风门、外关、合谷、囟(囟,音ì)会
便血
清臣曰:先粪后血腹中不痛为肠风,先血后粪肛门肿痛为脏毒,其证有热有寒有气虚不摄。总之,风宜散,毒宜解,热宜凉,寒宜温,虚宜补,知此数法,治无遗蕴矣。
肠风下血,血鲜而清。初起,防风、山药、秦艽、焦芥、黄芩、槐角、茜草、黄连、甘草。日久,防风、生耆、山药、秦艽、焦芥、槐角、茜草、黄连、升麻、乌梅、甘草。
脏毒下血,血黯而浊。初起,生地、生耆、山药、防风、秦艽、茜草、陈皮、升麻、黄连、甘草。日久,人参、生耆、白芍、山药、当归、防风、茜草、升麻、陈皮、黄连、甘草。
便血因火,芍药汤:白芍、生地、黄芩、丹皮、甘草。或生地、白芍、元参、麦冬、槐花、地榆、木耳、甘草。
便血因寒,附子理中汤,加归、芍。或补中汤加姜、附。
便血(原文此处无「血」,根据前后文,应有此字)久不止,气血大虚,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
统用三地汤:生地、熟地、当归各一两,地榆三钱,木耳五钱。或生新汤:当归、生地、地榆、山漆各三钱,人参二钱。
炙便血穴道
中腕、气海、关元、命门、三里
溺血
清臣曰:血原不出膀胱,今从小便出,系心肝火盛,遣热于膀胱,使阴血妄行。治法:心热宜清,肝热宜泄,不可轻用止涩之药,恐瘀血积于阴茎,令人痛楚难当。
小便不痛为溺血,四物汤加牛膝。或七正散:赤苓、木通、前仁、炒栀、扁蓄、胆草、甘草稍、灯竹心。
心热溺血,阿胶散:阿胶、生地、当归、丹皮、麦冬、炒栀、发灰。或导赤散加黄连。
肝热溺血,龙胆泻肝汤见口证,或清肝散:白芍、炒栀、丹皮、黄连、木通、滑石、甘草、车前。
证属虚证,溺久不止,脾虚,补中汤加续断、发灰;肾虚,六味丸加牛膝、前仁。
灸溺血穴道
腰俞、肾俞、脾俞、膈俞、三焦俞、列缺、章门、大敦
附各血证
齿缝出血为肾火沸腾,名牙宣证,六味丸加碎补,无火加桂、附。
目中出血为肝经火盛,生地四物汤加龙胆草。
耳中出血为心肾热炽,填窍止氛汤:熟地二两、麦冬一两、菖蒲一钱。
舌上出血,系肾水不交,心火太盛,护舌丹:熟地、元参、麦冬、丹皮、桔梗、黄连、肉桂、人参、五味、甘草。
脐中出血,因大小肠火盛,两止汤:熟地两半、枣皮、麦冬各五钱、五味、焦术各二钱半。
皮毛出血,由肺肾火盛,两益汤:熟地二两、人参、麦冬各一两、山漆三钱。
九窍出血为血热妄行,当归补血汤:黄耆二两、当归一两,生地、焦术各五钱,人参、焦荆芥各三钱。
医学集成卷三
双流清臣刘仕廉纂辑 同邑馥垣李培郁校正 胞弟万里刘仕鹏校阅 门人望之张文俨校录 门人子干李仲元校刊 季男幼臣刘永钟校字
头痛
清臣曰:头痛一证,有三阳、有三阴、有风寒、风热、内热、痰厥、气虚、血虚、肾虚、头风等证,宜分经用药,对证立方,不得以川芎、白芷、藁本、蔓荆,胡乱瞎撞。
太阳头痛连后脑。有汗,桂枝、羌活、防风、川芎、白芍、甘草;无汗,麻黄、羌活、防风、川芎、蔓荆、甘草。
阳明头痛在前额,表证,葛根汤见伤寒,加芎、芷;里证,白虎汤加硝、黄。
少阳头痛在两侧,小柴胡汤加川芎、薄荷。或小柴胡汤加芎、芍、苓。
太阴湿痰壅塞胸膈头痛,苍白二陈汤加南星,或砂半理中汤。
少阴中寒,阻截真阳头痛,附子理阴煎加麻黄、细辛。或大温中饮加附子.
厥阴头痛在脑顶,济川饮:焦术四钱、附子、藁本、花椒各三钱、吴萸、肉桂各一钱。或桂枝汤加参附吴萸、花椒、饴糖。
六经头痛,九味羌活汤,倍川芎。太阳证倍羌活,加藁本;阳明证,倍白芷,加葛根、石膏;少阳证加柴胡;太阴证兼腹痛身重倍苍朮;少阴证兼足冷、气逆,倍细辛,减黄芩加麻黄、附子;厥阴证兼呕涎厥冷加吴萸;有火倍黄芩,加石膏;有痰加半夏;头风加菊花。
风寒头痛,羌活、防风、川芎、白芷、蔓荆、藁本、薄荷、细辛、甘草。
或蔓荆、防风、羌活、荆芥、川芎、白芷、细辛、姜、葱。有火去芷、辛、姜,加膏、芩。
风热头痛,菊花散:菊花、旋覆、羌活、防风、蔓荆、石膏、枳壳、甘草。或清空膏:羌活、防风、柴胡、黄芩、黄连、川芎、细辛、炙草。
内热头痛,茶调散:川芎、白芷、荆芥、黄芩、石膏、薄荷、茶叶、生姜,便闭加大黄。或白虎汤加生地、麦冬、木通、泽泻。
痰厥头痛,二陈汤加天麻、川芎、黄芩、花粉、白芥。或苍白二陈汤加天麻、蔓荆。
偏左为血虚,小柴胡汤加归、芎、羌、防。或半解汤:白芍一两,川芎五钱、当归三钱、柴胡二钱、半夏、蔓荆、甘草各一钱。一加荆芥、薄荷。
偏右为气虚,补中汤加芩、芷、独活、蔓荆。或六君加黄耆、川芎、蔓荆。
左右俱痛为气血两虚,补中去归、朮,加苍朮、川芎、蔓荆、细辛、木香。或十全大补汤。
兼腰酸痛为肾虚,水虚,六味丸;火虚,八味丸。
偏正头风,睛珠欲裂,羌活、防风、荆芥、白芷、川芎、菊花、僵蚕、蝉脱、薄荷、细辛、甘草、姜、葱、茶叶。目肿加赤芍、蒺藜,外硫磺一钱、花椒三分,研末作丸。左痛塞右耳,右痛塞左耳。
雷头风痛,耳如雷鸣,清震汤:苍朮、升麻各四钱、荷叶一大张,一加陈皮、蔓荆、荆芥、薄荷、甘草。或尤氏方:连翘、大力、黄芩、炒栀、荆芥、犀角、薄荷、桔梗、甘草。
风火上攻头顶极痛,舒氏方:生地八钱、当归五钱、黄芩、黄连、柴胡、胆草各二钱。或解热汤:生地、当归、黄芩、黄连、元参、麦冬、柴胡、荆芥。
风热并痰,眉棱骨痛,选奇汤:羌活、防风、黄芩、半夏、甘草。或二陈加羌、防、薄荷。
真正头痛朝发夕死,补中汤加川芎、蔓荆、附子,间服八味丸,灸百会穴三壮。
灸头痛穴道
百会、风池、后顶、列缺、合谷、神庭
眩晕
清臣曰:眼花为眩,头旋为晕。或火、或痰、或血虚、气虚、或阴虚、阳虚,或脾肾虚,或肝肾虚,务须分辨明白,治乃无误。
火盛,丹栀逍遥散或芩连二陈汤,俱加枳壳、菊花、天麻。
痰盛,苍白二陈汤加南星、天麻;或二陈加芎、星、旋覆、天麻、竹沥。
血虚,四物加橘、半、天麻;或四物加人参、天麻。
气虚,六君加枳实、天麻;或补中加川芎、天麻。
阴虚火盛,一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俱加川芎、天麻。
阳虚寒盛,参附汤加炮姜、天麻;或附子理中汤加天麻。
脾肾两虚,朝补中汤,夕六味丸,俱加天麻。
肝肾两虚,理阴煎加橘、半、枣皮,枸杞、天麻;或大补元煎加天麻。
通用防眩汤:熟地、当归、白芍、焦术各一两,川芎、枣皮、半夏各五钱,人参三钱、天麻一钱,陈皮五分。或清晕化痰汤,陈皮、半夏、茯苓、川芎、白芷、羌活、防风、枳实、南星、黄芩、天麻二味酒炒,细辛、生姜。火盛加黄连、炒栀;痰盛加姜汁、竹沥;血虚去羌、防、星、芷,加归、地;气虚去羌、防、白芷,加参、朮。
灸眩晕穴道
百会、上星、风池、囟会
肩背痛
清臣曰:肩背痛证,由手太阳气郁不行,须详辨病之所因,主治方有准则。予阅历多年,由虚损而得者,居其大半。治法又宜重剂培补。
时时作痛,气滞也,香附、陈皮、川芎、防风、二活、蔓荆、藁本、木香、甘草。
时痛时止,气虚也,补中汤加芎、防、二活。
夜甚时止,血虚也,四物去芍加二活、防风、蔓荆、藁本、甘草。
夜痛不止,血瘀也,姜黄、灵脂、红花、川芎、二活、防风、蔓荆、藁本、甘草。
痛则肩背强,风也,灵仙、二活、防风、蔓荆、川芎、藁本、甘草。
痛则肩背重,湿也,二朮、二活、防风、蔓荆、藁本、甘草。
痛则呕吐、眩晕,痰也,苍朮二陈汤加赤芍、川芎、香附、姜黄、枳壳、桔梗、炒栀、海桐皮、生姜。
历久不止,气血大虚也,十全大补汤。
灸肩背痛穴道
曲池、肩井、风门、肩颙(音ó)
臂痛
清臣曰:臂痛一证,由风、寒、湿三者为病,或坐当隙风,或睡后失盖,或坐卧湿地,及乳妇以手枕儿,皆令臂痛。治法虽各有方,不如多灸为妙。
风邪胜,其痛流走,桂枝汤加归、芎、羌、防、香附、附子、灵仙、桑枝、甜酒。
寒邪胜,其痛甚苦,五积散加桑枝、甜酒。
湿邪胜,其痛重着,解湿丹:二朮、二苓、二活、防风、灵仙、桑枝、甜酒。
因血虚,四物,用二芍,加黄耆、姜黄、羌活、桂枝、甘草。
因气虚,补中汤加姜黄、灵仙、桂枝、桑枝。
因气血虚,十全去苓、桂。加羌,防、附子、桂枝、桑枝。
灸臂痛穴道
肩井、肩髃、膏盲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元·朱世杰
(宋)倪守約
唐·般若
金·马釭
宋·张伯端
宋·董煟
醉月山人
刘宋·求那跋陀罗
清·张惠言
梁巘
唐·莫休符
元·杨清叟
郭居敬
向子諲
宋·汪洙
(戰國)穀梁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