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词年代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百科
首页
>
古籍
> 白话南史-唐·李延寿
白话南史目录:
《南史》简介
宋武帝本纪
宋前废帝本纪
宋明帝本纪
宋后废帝本纪
齐高帝本纪
齐武帝本纪
齐废帝郁林王本纪
齐废帝东昏侯本纪
梁武帝本纪
梁简文帝本纪
梁元帝本纪
陈文帝本纪
陈宣帝本纪
陈后主本纪
后妃传序
宋文元袁皇后传
宋文帝潘淑妃传
宋孝武昭路太后传
宋孝武宣贵妃传
宋明恭王皇后传
齐高昭刘皇后传
齐郁林王何妃传
齐东昏褚皇后传
梁武德郗皇后传
梁武丁贵嫔传
梁元帝徐妃传
陈武宣章皇后传
陈文沈皇后传
陈后主张贵妃传
刘彦节传
刘义庆传
彭城王刘义康传
刘劭传
建安王刘休仁传
晋平剌王刘休..传
刘穆之传
檀道济传
王镇恶传
朱龄石传
胡藩传
萧思话传
谢晦传
谢方明传
谢灵运传
谢弘微传
谢庄传
王弘传
王僧达传
王融传
王昙首传
王俭传
王僧虔传
王筠传
王诞传
王亮传
王华传
王奂传
王秀之传
王延之传
王晏传
王猛传
王懿传
到溉传
垣崇祖传
张兴世传
张欣泰传
袁淑传
袁粲传
袁彖传
马仙鴘传
孔靖传
孔琳之传
孔觊传
殷景仁传
褚彦回传
褚..传
蔡廓传
何点传
何胤传
张裕传
张绪传
张率传
张稷传
张嵊传
张畅传
张融传
徐文伯传
范晔传
郑鲜之传
裴松之传
裴子野传
何承天传
何逊传
颜延之传
颜竣传
颜师伯传
周朗传
周舍传
周弘正传
顾琛传
顾觊之传
羊欣传
羊玄保传
江湛传
江总传
沈庆之传
沈攸之传
宗悫传
柳元景传
柳恽传
刘悛传
刘孝绰传
刘..传
宗越传
吴喜传
曲江公萧遥欣传
萧颖达传
豫章文献王萧嶷传
萧子显传
萧子云传
长沙威王萧晃传
武陵昭王萧晔传
桂阳王萧铄传
江夏王萧锋传
宜都王萧铿传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传
鱼腹侯萧子响传
王敬则传
张敬儿传
桓康传
焦度传
周奉叔传
荀伯玉传
胡谐之传
刘休传
陆慧晓传
陆厥传
庾杲之传
孔..传
刘..传
刘善明传
明僧绍传
庾肩吾传
刘之遴传
萧劢传
长沙宣武王萧懿传
萧渊藻传
萧渊明传
临川靖惠王萧宏传
萧正德传
萧正则传
萧范传
昭明太子萧统传
萧栋传
河东王萧誉传
豫章王萧综传
萧会理传
邵陵携王萧纶传
萧确传
武陵王萧纪传
哀太子萧大器传
王茂传
曹景宗传
邓元起传
罗研传
冯道根传
张缅传
吕僧珍传
沈约传
范云传
范缜传
韦睿传
裴邃传
江淹传
任..传
江革传
贺琛传
徐勉传
陈伯之传
朱异传
徐陵传
王僧辩传
羊侃传
羊鸦仁传
王琳传
始兴王陈叔陵传
长沙王陈叔坚传
杜僧明传
周文育传
侯..传
章昭达传
吴明彻传
鲁悉达传
鲁广达传
萧摩诃传
任忠传
傅..传
顾野王传
姚察传
循吏传序
杜骥传
虞愿传
沈繟传
郭祖深传
循吏传论
儒林传序
伏繠传
严植之传
皇侃传
儒林传论
文学传序
丘灵鞠传
丘迟传
卞彬传
王智深传
祖冲之传
钟嵘传
吴均传
刘勰传
文学传论
郭世通传
郭原平传
陶潜传
戴..传
刘凝之传
朱百年传
沈麟士传
阮孝绪传
陶弘景传
庾诜传
恩幸传序
戴法兴传
茹法亮传
吕文显传
茹法珍传
孔范传
海南诸国传
西南夷传
东夷传
西域传
北狄传
夷貊传论
侯景传
王伟传
周迪传
陈宝应传
武陵王萧纪传
武陵王萧纪,字世询,是梁武帝的第八位皇子。他从小待人宽和,喜怒不形于色,勤奋学习,有文学之才。天监十三年(514),受封为武陵王。不久,任命他为扬州刺史。中书诏书写成之后,武帝又加写了四句话说:“贞白而朴素,是其清也;临财能谦让,是其廉也;知法不违犯,是其慎也;庶事不拖延,是其勤也。”萧纪格外受到皇帝的宠爱,所以一开始就让他当扬州刺史。
大同三年(537),任都督、益州刺史。他以路远而坚决推辞不去,皇帝说:“天下正在大乱,惟有益州可免于灾祸,所以将它作为安置你的地方,你一定勉力而行!”萧纪哭泣起来。他出任
...更多
哀太子萧大器传
哀太子萧大器字仁宗,他是简文帝的嫡长子。中大通四年(532),被封为宣城郡王。太清二年(548)十月,侯景入侵建邺,皇帝令太子为台内大都督。三年五月,简文帝即位。六月初三,立大器为皇太子。
大宝二年(551)八月,侯景废了简文帝,准备加害太子。当时侯景的同党宣称侯景要召见太子,太子正在讲《老子》,刚准备下床而行刑的人突然来到。太子神色不变,和缓地说:“久知有这种事,只是叹其来得晚罢了!”行刑者准备用衣带来绞死他,太子说:“这个一时杀不死。”便指着系帐竿下面的绳子,让他们取下后绞了他死去。当时只有二十八岁。
...更多
王茂传
王茂字休连,又字茂先,太原祁县人。祖父王深,在北朝任中郎司马。父亲王天生,宋末任列将,攻杀司徒袁粲,凭功劳历任郡守,封上黄县男。
王茂几岁时,就被祖父王深认为与众不同,曾经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驹,将来光耀门庭的一定是这孩子。”长大后,好读兵书,但只通其大意。性情孤僻不爱交游,身长八尺,皮肤白皙仪表堂堂。齐武帝未登基时曾见到他,感叹说:“王茂先年少时就如此卓然出众,日后必然位至三公。”
后来任尚书郎,多年不得迁转。他看出齐朝将亡,请求担任边地的职务。过了很久,派任雍州长史、襄阳太守
...更多
曹景宗传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父亲曹欣之,在宋朝作徐州刺史。
景宗从小善于骑射,喜欢打猎,经常与数十个少年在山泽中追猎鮪鹿,每当众骑逐鹿时,鹿马混杂在一起,景宗就在众骑当中射鹿,众人都怕误中马腿,但总是鹿应弦而倒,景宗以此为乐。不满二十岁时,他父亲从新野派他到外地去,他单骑带数人上路,在半道上突然被强盗数百人包围。景宗带有百余支箭,每射必中,强盗四散而逃,因此以胆略和勇力闻名。很爱读史书,每读《司马穰苴传》、《乐毅传》,总要放下书叹息道:“大丈夫就应当像这样啊!”少年时和本州张道门友善,道门是车骑将军张敬儿的小儿
...更多
邓元起传
邓元起字仲居,南郡当阳人。少年时就有胆略才干,具侠义之气,在齐朝官作到武宁太守。梁武帝起兵时,萧颖胄写信征召他,他当天就起身上路,率兵和武帝在夏口会合。齐和帝即位,委任他为广州刺史。齐中兴元年(501),任益州刺史,仍为伐齐的前军将军。平定建康后,进官号为征虏将军。天监初年,封为当阳县侯,才开始到益州去上任。
当初,梁武帝起兵时,益州刺史刘季连态度暧昧。等听说元起到任,便出兵抗拒。元起到巴西,巴西太守朱士略开城门迎降。先前蜀地人民为避兵多逃亡山中,这时都争相出山投奔元起,都说是起义响应朝廷。元起军队在路上
...更多
罗研传
罗研字深微,年轻时就有才干并善于言词。邓元起平定蜀地,征召他为主簿,后来作信安县令。当时有成规要设置观农谒者,丈量百姓家土地桑树,土地增一分,树围长一寸,都要加税,使百姓困苦不堪。罗研上奏朝廷。请求废除这种弊政,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鄱阳忠烈王萧恢到益州作刺史,听说他的名声,请他担任别驾。等西昌侯萧渊藻又到益州作刺史,益州人都为此惶恐,只有罗研举止自如。萧渊藻对他说:“除了我没人能容纳你,除了你没人能为我做事。”齐苟儿起事,临汝侯萧渊猷对他嘲讽道:“你们蜀人就是有爱作乱的天性,竟然如此之甚。”他回答道:“蜀地的积弊,实在已非一朝一夕
...更多
冯道根传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郡赞阝县人。少年丧父,家贫,给人作帮工以奉养母亲。在外面得到好吃的东西,从不自己先吃,一定要赶紧拿回家来送给母亲。十三岁时,以孝行闻名。郡里征召他作主簿,他不去,说:“我应当封侯享受祭祀,怎么能作个小小的文吏呢!”
十六岁时,同乡蔡道班作湖阳戍军主,攻蛮人锡城,反而被蛮人围困,道根去援救他,单人独骑驰骋疆场,手提双剑左右奋击,杀伤敌人甚多,道班因此幸免,他也因此而知名。
齐建武末年,北魏孝文帝攻陷南阳等五郡。齐明帝派太尉陈显达去争夺,军队到氵匀口,道根对显达说:
...更多
张缅传
张缅字元长,几岁的时候,外祖父中山刘仲德就认为他很不一般,说:“这孩子不是平凡人,不只是张家的宝贝,还会名扬海内。”齐朝永元末年梁武帝起兵,其父张弘策跟随武帝进兵建康,把张缅留在襄阳,当时才十岁,每听到军队有胜负消息,忧喜都流露在脸上。弘策遇害时,张缅服丧超越礼节,武帝便派人来告诫他。丧服期满后,袭封洮阳县侯。初次作官任秘书郎,出京为淮南太守。当时只有十八岁,武帝怕他年轻,不熟悉官吏的事务,派主书把他办的案卷封好取回京城查看,见他处理得都很恰当,很是称赞。又升迁他为云麾外兵参军。
张缅从小
...更多
吕僧珍传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县人,世代居住广陵,家里很贫寒。小时候从师学习,有相面人看遍了众学生,指着僧珍说:“这孩子声音不同寻常,是封侯之相。”在萧顺之那里作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魁伟,同僚都很敬重他。萧顺之作豫州刺史时,任命他为典签,兼任蒙县令。萧顺之升任领军将军后,补任他为主簿。唐宀禹之进犯东阳,萧顺之率兵东讨,让僧珍主管行军各局的事务。僧珍家在建阳门东,自从领受命令担当职务后,每天从建阳门过,都不进自己家门。萧顺之因此对他更加了解信任。司空陈显达出兵沔阳北,看到他而招呼他入座,对他说:“你有贵人相,最终也不会遭贬抑,要好好努
...更多
沈约传
沈约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人。十三岁时家中遭难,父亲沈璞被杀,他逃走潜藏,碰上大赦才得以幸免。后来又流离异乡,孤苦贫困,但一心好学,昼夜手不释卷。母亲怕他积劳成疾,常叫人给他减油灭灯。于是他就白天读书,夜晚背诵,这样便博通众书,并善作文章。济阳蔡兴宗听说他的才华,对他很是欣赏,等他作了郢州刺史,便引用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兴宗常对他的子弟们说:“沈记室是人伦师表,你们要好好向他学习。”他作荆州刺史后,又任用沈约为征西记室,出任厥西县令。
沈约在齐初任征虏记室,出任襄阳县令,所侍奉的主人是齐文惠太子萧
...更多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邝露
清·唐大烈
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明·沈鍊
(東漢)應劭,王利器 校注
清·蒋埴
金·刘处玄
宋·道原
清·沈宗骞
清·傅山
宋·陈淳
(宋)叶绍翁撰
清·沈曾植
(五代蜀)毛文錫
清·和珅
孙光祖